【关键词】社区护理;服务;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社区护理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部分,是将公共卫生学和专业护理学的理论相结合,应用于社区人群健康促进和健康维护的一门综合学科。通过社区护士面向社会、家庭和人群开发护理工作,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和高度情感性的工作特点。因此,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决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需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护理服务的深刻内涵和外部环境,促进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
1做好社区护理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疾病谱的改变,医药卫生制度的改革及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人们对于及时合理、经济、有效的社会保健、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1.1社区老龄人口的增加。1990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达总人口的25%,也就是说到那时我国每4人中就有l位老人,而老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身体功能的减退,行动不便,患病后对护理的需求量也增加。
1.2疾病谱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病的发病率显着上升,慢性病的护理需求量增加,这些护理工作需要社区护理来满足。
1.3医疗费用过高。由于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医疗需求和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因此,方便、快捷、廉价、优质的社区护理服务,可能满足其健康需求。
1.4医疗保险服务的需要。目前全国各地的医疗保险工作已全面起动,为做好这项工作,各地已将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逐步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因此,社区护理工作是适应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需求,同时也是做好医疗保险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2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2.1社区护理客体方面的特殊性。2.1.1深入社会,社区服务对象是社会基层社区护理是一种公益型服务,它不同于医院护理工作,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者,而社区护理对象是社区的每一户、每个人以及一些公共场所。因此,社区医护人员是深入到社会基层,直接面向社区居民群众的。
2.1.2关系多样,社区服务对象又是相对稳定由于社区居民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同时,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不同,其护理需求也不一样。因此,上述情况决定社区护理工作的人际关系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不同于医院护理医患关系的临时性、短期性和个别性,而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反复性和全局性。因此,社区医护人员的热心服务、任劳任怨、持之以恒的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
2.1.3区别一般,社区服务对象应突出重点由于世界性的人口存在老年化问题,加之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患病几率较大,一旦患病都是比较严重;儿童特别幼儿几乎没有自我保健意识,易受到伤害和疾病侵袭;残疾人由于行为不便,历来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关爱;社区少数低保贫困人口,生活困难,其卫生健康问题理应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对此,曾经提出社区护理工作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社区内弱势群体(老弱残障)列为优先的服务对象”。由于妇女健康直接影响到孩子健康,慢性病患者、心理疾病患者等重点关护患者,他们除了接受医院的治疗外,还需要社区护理的安慰和帮助服务。因此,上述的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特困户以及一些重点关护患者应成为社区护理服务的重点对象。
2.2预防保健,扩大了社区护理服务的内涵由于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为方向,而进行长效式的护理活动。因此,社区护理不仅是医疗护理,而是将医疗护理、预防、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从而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卫生护理服务
3做好社区护理工作
3.1加强护理沟通。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只有掌握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方法,才能缩短与患者的距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进而帮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诊疗过程中。护士要学习如何清晰,通俗易懂的言语和委婉,温和的语调与患者进行交谈,避免用粗俗语言和过于专业的术语,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和病情等具体情况和患者进行语言交流。
3.2提高专业素质。社区护理的核心理念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它是一个融临床护理、康复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体系。由于护理对象是覆盖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如7岁以下儿童、产妇、60岁以上老人等重点。关护病人,所以对其有多功能综合服务能力的“全科护士”要求较高。
针对慢性病无需住院患者、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者、化疗患者、常规治疗患者等需要社区护理服务,既能对重点病人进行身心全面护理,又能在伤者现场进行初步急救;既能指导病人进行恢复期功能锻炼,又能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知识宣传;既能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又能熟悉药品器材的购买和使用。不具备全科护士的素质,难以胜任上述工作。高效简洁,规范具体,虽因地制宜,但每项护理工作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区护理现状,每一位护理人员,对于自己进行的每项操作,都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要紧扣原则,遵守规范,而且要活学活用,灵活操作。例如在社区护理实践中,消毒灭菌技术是不可以变通的,但所用器具是可以变通的;输液的质量是不可以变通的,但输液的条件是可以创造的。
3.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根据社区患者流量较大,用药种类较多的特点,针对使用青霉素、头孢类药物等特殊用药患者,建立完善的登记制度,对病人情况和用药情况详细记录,进行严格的交接班。社区治疗工作相对独立,输液多为单人操作,注射应认真核对病人姓名、床号、年龄、药物名称、浓度、剂量。输液过程中根据药物性质、浓度选择给药速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各项护理制度,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糖尿病认知调查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0-0031-03
糖尿病是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居第3位,并以惊人的速度上升。治疗糖尿病所增加的医疗费用已成为各国卫生保健的沉重负担[1]。中国2011年治疗糖尿病费用为170亿美元,占医疗总支出的5.0%,主要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各国卫生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着对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病预防和开展健康教育等多重任务,作为社区护士,他们的糖尿病知识、防治技能以及健康教育能力关系到社区糖尿病的管理效果。我们以问卷形式对283名上海社区护士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和健康教育能力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有病房建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士297人。
1.2研究方法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①糖尿病知识与技能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2]设计,主要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知识及相关操作技能等,总分为50分;②社区护士获得糖尿病知识的来源和渠道调查问卷先进行小样本预调查,经过专家修正,间隔3周后再次调查,结果高度相似。信度系数(Cronbach’sα)为0.983,问卷题目难度为0.496,具有较高的区别度。共发放问卷297份,回收283份,有效回收率为95.3%。
2结果
2.1糖尿病知识和技能总体情况
283份问卷,得分范围7~37分,平均分(23.8±2.1)分。其中良好(>35分)11人,占3.9%,一般(25~35分)135人,占47.7%;较差(
2.2糖尿病防治知识存量
得分率=题目平均得分/题目分值。除糖尿病运动治疗知识的得分率>50.0%外,其他各项得分率均
2.3糖尿病防治知识缺口
答对率=答对人数/总人数×100.0%。社区护士有8道题目的答对率
2.4社区护士糖尿病知识获得渠道和来源
社区护士糖尿病防治技能相关知识的来源(可以多选),同事和老师分别占54.9%和56.4%;工作中遇到问题请教,同事占58.6%;对于糖尿病防治关键知识点,来自学校老师占52.6%。
社区护士获得糖尿病知识的的渠道,主要是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辖区内的二级医院,少部分来自三级医院和高校。
3讨论
3.1社区护士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总体情况较差
社区护士糖尿病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总体较差,不能满足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需求。被调查的283名社区护士中有107人未达到平均分,仅有3.9%的社区护士成绩良好,问卷的平均分也只有23.8分,是总分的一半不到。护士对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诊断、病因知之甚少;对于糖尿病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知识了解很少;对“餐后2h血糖应从何时算起”等基础性题目有1/3的护士答不出来;临床护理所涉及的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和技能,社区护士的知晓率仅占3.5%和8.8%,得分率为41.7%。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社区护士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欠缺的,说明社区护士对糖尿病健康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3.2社区护士获得糖尿病防治新知的渠道不畅
社区护士接受慢性病等新知识的渠道不畅,导致社区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护理能力和知识滞后。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士的糖尿病防治知识,更多的来源于同事间的交流和学生时代老师传授的知识,知识更新滞后。而工作期间,对于糖尿病知识的获得和更新主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少数在辖区内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和高校是优质医疗资源和高新医学科技的集聚地,但在社区护士的培训和交流上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社区护士的知识流动与更新,目前仅仅局限在同级水平的横向交流;而纵向、上下流动的渠道不畅,高校和综合医院的高势能知识储量未能有效向社区播散。
3.3社区护士知识和技能的提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关心
造成社区护士糖尿病等慢性病知识和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的高等院校还没有开设社区护士专业,在其他专业中开设社区护理课程也刚刚起步,不足以培养出具有生物医学、专科护理及人文社科知识的合格社区护理人才[3]。其次,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大部分来源于二、三级医院的转岗护士和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护士,并不能适应社区护理的工作要求,而对在职社区护士的培训缺乏针对性。第三,糖尿病的专科护士培养[4]在二、三级医院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却很少,极大阻碍了社区护士糖尿病管理能力的提升。第四,社区护士在慢性病管理上的能力缺陷并未引起卫生行政部门和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
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国际大都市,2012年常住人口已达2371万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糖尿病的诊断率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慢性病增长速度最快的疾病之一,而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面对这样一个增长迅速的疾病群体,担负着慢性病预防和保健任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尤为艰巨。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因而护士的知识水平直接决定她们的健康教育能力[5]。构建适合社区特点的护士培训模式,整合优势资源,让社区护士能够接受到与二、三级医院同质同源的慢性病管理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最大范围的让社区护士受益,同时也惠及广大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常向云,范玲,孙侃.糖尿病的治疗现状与糖尿病教育[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3):16-18.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6):54-107.
[3]赵红梅.国外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及启示[J].护理研究,2007,21(11B):3003-3005
[4]陈敏,金丹.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建立的实践和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1-93.
【中图分类号】R179G478.2R511.2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12-1131-01
【关键词】风疹;疾病爆发流行;治疗结果;学生
2006年3-6月平顶山市湛河区连续发生3起中学风疹爆发疫情。经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了解该区风疹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吸取教训,切实做好风疹防控工作,现将疫情调查处理结果报道如下。
1流行情况
2006年3月19日-6月28日,位于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辖区的3所中学先后发生风疹爆发,病例总数121例,罹患率分别为3.50%,3.42%和4.80%,平均罹患率为3.91%,占全区2006年风疹病例总数的54.75%,无死亡病例。121例病例中,男生60例,女生61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17岁,14~16岁者占84.3%。首例病人分别发生于2006年3月19日、4月14日和5月24日,无明确风疹病人接触史,3个爆发点之间无明显的内在联系。3起疫情持续天数分别为39d,21d和35d。首例病人发病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的时间均大于24h,其中最长23d,最短3d。
2临床表现与检验结果
121例患病学生均有发热(37.2~39.0℃),皮肤红色斑丘疹,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症状。咳嗽占58.7%,卡他性鼻炎占42.96%,结膜炎占45.19%,口腔无粘膜斑。多于发热1~2d后出疹,皮疹分布于面部、躯干、四肢,手心、脚掌无,皮疹退后无脱屑,个别有色素沉着。
采集36例患病学生血液标本送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检测,麻疹IgM抗体均为阴性,风疹IgM抗体阳性32例。所有学生均未接种风疹疫苗或免疫史不详。
3处理及预后
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并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措施包括:现症病人停课,家庭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d;学校实行晨检,启动疫情日报和零报制度,发现新发病人随时报告处理;对爆发点未患病学生进行麻风二联疫苗应急接种;教室和宿舍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并使用过氧乙酸消毒药喷洒消毒;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多饮开水,服板兰根冲剂,勤洗手、漱口,不聚集、不走亲访友等。
经采取上述综合性防治措施处理,其中2个爆发点分别于处理后第13天和第10天发生末例病例,另一爆发点于处理后第30天发生末例病例。3所中学的爆发疫情均得到控制。
4讨论
风疹是一种好发于春季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容易在学校形成爆发[1]。调查显示,3起中学风疹爆发的原因包括:疫情报告不及时,现症病人未采取隔离措施,患者带病坚持上课,为风疹提供了传播机会,错过了扑灭疫情的最佳时机;121例病人均无风疹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造成易感人群积累;3所中学均为寄宿与走读混合制学校,学生来源复杂,居住拥挤,条件简陋,宿舍通风不好等,增加了疫情传播机会。
尽管平顶山市已于2003年将风疹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提高了低年龄组儿童风疹疫苗接种率,但由于风疹疫苗属自费疫苗,以自愿接种为原则,家长为孩子接种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免疫空白,形成易感人群积累。提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疫情报告和传染病管理,尤其是中小学校的疫情报告和传染病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避免疫情蔓延和传播;同时加强对易感人群,尤其是中小学生风疹疫苗的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避免风疹爆发流行。建议寄宿与走读混合制的学校加强对学生管理,改善学生居住、生活条件,减少传染病传播机会。
5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区服务中心护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300-01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在乡村社区服务中心中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1作为一名乡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护士,首先要有同情心[1]。由于乡村医疗社区工作面对的是地处偏僻的广大群众,他们经济比较落后,有时生病了是能拖就拖,往往到社区门诊时病情就已经比较重了。这时护士就应该理解病人及家属,不去斥责埋怨来晚了或轻视他们的贫穷,应积极帮助病人进行必要的检查,尽快达到治疗效果,并表示尽最大的努力去治疗他们,帮助她们,促进康复。
2要有爱心,作为一名乡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护士,不仅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还要爱护每一个病人,在乡村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一旦生病,病人及家属不能清晰地条理分明地描述病情,有时甚至莫名发火,这时护士就应该换位思考,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态度要谦和,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协助解决困难,减少病人顾虑,运用所学知识,耐心回答他们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基层护士应具备有一个全科医生应掌握的医学知识。在乡村医护人员配备不完善,医护人员没有严格的工作区别,这就需要护士不仅要具备一个护士应有的素质,.还应具备一定的作为一个全科医生应了解的医学诊断治疗知识。因病人只要生病,一般只要遇到医护人员,哪怕是护士,他们都寄予无限的希望,特别是在基层医疗社区,医护人员不可能全天候都同时当班,医生不在现场,如遇到急诊病人,就需要护士对病人的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合理的用药和措施(医生到后马上补医),这就要求护士所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远远地超出了以往赤脚医生和城镇里的护士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范围。
4护士需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护理道德[2],在乡村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由于检查设备的老化落后,甚至缺乏,再加之急救设备的不完善,导致诊断的准确性和危重病人的急救质量存在误差,这就要求护士要详细地了解发现病人的症状,并细心的观察用药反应和病情的进展情况,及时地汇报给医生,尽量早发现病人即将发生的生命风险,迅速果断地配合好医生做好相应的急救处理工作。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疗服务社区的护士,除了要熟悉患者的病理、生理、临床方面的特点,以及正规的操作技术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护理伦理道德和一定的广泛的医学理论知识,让病人在社区服务中心里放心地、安全的接受治疗。
参考文献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病学;暴露前免疫
[中图分类号]R18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117-02
狂犬病一直居传染病病死率的首位。来宾市是狂犬病的高发地区,每年均有病例发生。近年来,我市狂犬病疫情处于周期性发病的上升阶段[1]。为了解我市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狂犬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我们对2004~2006年145例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来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2006年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病例诊断依据GB/T17014-1997《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以临床诊断为主。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
2.1流行概况
我市2004~2006年共发生狂犬病145例,死亡145例,年发病率1.96/10万,病死率100%。2004年发病率1.71/10万,2005年发病率上升到2.59/10万,2006年发病率1.58/10万。
2.2流行特征
2.2.1地区与时间分布近3年我市疫区不断扩大,2004年除合山、忻城和金秀三个县(市)外,其他县(区)每年均有狂犬病发生。2005、2006年狂犬病已经扩大到除金秀以外的所有县(市、区),具体情况见表1。
我市狂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对来宾市2004~2006年狂犬病例月份分布数据进行作图分析(图1)可以发现9~12月份为发病的高峰期,共69例(47.59%),其次为1月份13例(8.97%),2、7月份最低,各7例(9.66%)。
2.2.2发病与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2004~2006年145例狂犬病个案调查中,年龄最小2岁,最大82岁,各年龄组均有病例发生,但以50~59岁和70岁以上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合占37.35%;男104例,女41例,男女性别比为2.54∶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儿童11例,占7.59%,中小学生22例,占15.17%,农民111例,占76.55%,工人1例,占0.69%。患者以农村青壮年、学生、儿童居多,且农民的病例最多。
2.3咬伤部位与潜伏期
据对2004~2006年145例狂犬病个案调查中,117例为犬咬伤,15例为猫咬伤,3例为鼠咬伤,1例是宰杀有疯狗咬伤史的牛时划破手指而发病,9例不详。咬伤上肢31例,咬伤下肢17例,咬伤头面部13例,潜伏期最短8d,最长25年。从潜伏期与伤口的关系看,13例头面部伤,平均潜伏期为33d,上肢伤、下肢伤的平均潜伏期分别为153.4d、147.8d。但受伤30d内发病的,头面伤比上肢伤和下肢伤高(P
2.4暴露后伤口处理与免疫接种
145例患者中129例(占88.97%)未进行伤口清洗消毒;10例(占6.9%)伤口清洗消毒不规范,采取自行处理伤口;6例(占4.1%)由医生进行伤口处理。被咬伤后145例患者均未注射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仅有23例患者注射了狂犬疫苗,其中疫苗接种1针4例,疫苗接种2针1例,疫苗接种3针6例,疫苗接种4针8例,疫苗接种5针4例。只有4例患者全程接种了狂犬疫苗。
3讨论
近3年,来宾市狂犬病发病数持续快速上升,流行的范围也明显扩大。2004年发病率1.71/10万,2005年发病率上升到2.59/10万,2006年发病率1.58/10万。2004年除合山、忻城和金秀三个县(市)外,其他县(市、区)每年均有狂犬病发生。2005、2006年狂犬病已经扩大到除金秀以外的所有县(市、区)。经过分析发现,原因主要有:部分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产生了麻痹、松懈情绪,对防治狂犬病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禁养区违章养犬的现象普遍存在,屡禁不止,有法不依或执法不力;疫区灭犬不落实,不彻底;农村犬密度增大,犬免疫接种率低,犬伤人数增多;预防狂犬病知识的宣传工作放松,群众防病意识淡薄造成。
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分布与省内、外以往的报道[2,3]相近。发病时间上以9~12月份为发病的高峰期,共有69例(占总数的47.59%)。男性多于女性,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以农民和学生为主。我市农村养犬普遍,2005年对我市兴宾区556户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养犬户占80.5%,农民把养犬用来看守房屋或作为致富的经济手段。因此,防控工作的重点应在农村地区,针对在广大农村灭犬难度较大的情况,卫生部门应把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加强狂犬病危害性及防治知识的宣传,提倡栓养并进行犬的免疫(免疫覆盖率要达到85%以上),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要和犬过分密切接触,一旦被咬伤后立即到正规的卫生单位及时规范地处理伤口和全程接种疫苗。
145例患者中有129例(占88.97%)未进行伤口清洗消毒,122例患者未注射狂犬疫苗,占84.14%,仅有23例患者注射了狂犬疫苗,而且其中只有4例患者全程接种了狂犬疫苗。在所有的病死原因中主要致死原因是未及时规范处理伤口,未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提示在日常的防治工作中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应进行抗体测定,必要时进行加强免疫,以提高人群的保护率,降低发病率。
从2004~2006年145例狂犬病个案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部分患者为犬、猫等家畜咬伤。狂犬病潜伏期长达25年,所以人们无论被猫或狗等动物咬伤后,不论时间长短,都要进行狂犬疫苗的全程接种。加强犬类管理,尤其是对犬进行免疫接种,是切断狂犬病传播的关键措施。被犬、猫等动物咬伤后,及时规范处理伤口,及时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注意加强免疫,必要时使用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可控制发病。
因此,实施暴露前免疫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疫情的主导措施,对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流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是目前国外广为推广的。积极探索人用狂犬疫苗暴露前免疫防治效果研究和成本-效益分析,特别是在狂犬高发的县(区),对屠宰职业、儿童和养犬户等密切接触的高危人群进行暴露前免疫,提高群体免疫水平,是高流行区有效控制狂犬病发病率的重要防控策略。
[参考文献]
[1]沈平.中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5):352-354.
[2]章玲珠,杨进业,刘伟,等.1996~2000年广西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广西预防医学,2001,7(4):210-212.
[3]吕静,陈慧萍,孙净.湖北省1951~2001年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J].中国人畜共患病杂志,2003,19(4):125-126.
[4]周锦国,王信宏,何娅,等.狂犬病高危人群免疫接种效果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04,6(6):35.
关键词:社区;传染病;疫情分析;流行特征;防御
以往,我国传染病防控主要以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为主,近年针对传染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医疗机构常常是传染病患者就诊的第一关口的现状,社区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上把好第一道关,显得尤为重要。疾病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传染病疫情报告又是疾病监测的主要手段[1]。为更好地指导今后的防治工作,现对紫金社区2011~2013年报告传染病病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疫情资料2011~2013年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按发病日期进行统计);人口数据来源于莲都区紫金街道,见表1。
1.2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统计处理[2],进行综合研究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2011~2013年共报告传染病1453例,报告传染病病种均为乙类、丙类和其他类,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无死亡病例报告。其中12起爆发疫情(2011年1起流腮,4起手足口病;2012年6起手足口病;2013年1起手足口病。)均发生在辖区内学校及幼儿园。辖区内人口38175人,年平均发病率为1.27‰。2011~2013年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及发病构成见表2。
2.2发病情况
2.2.1肠道传染病3年共报告肠道传染病1031例,主要以感染性腹泻与手足口病为主,占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98.4%。2013年4~5月份,手足口病发病率大幅增加,全年手足口病发病例数为293例,占当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51.2%。
2.2.2呼吸道传染病3年共报告呼吸道传染病例228例,居各类传染病第二位,主要以流行性腮腺炎和肺结核为主。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为124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54.4%。
2.2.3虫媒及自然疫原性传染病2011~2013年3年内报告7例疟疾病例。
2.2.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共报告187例。以病毒性肝炎和梅毒为主,占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78.6%。
2.3聚集性疫情流腮:2011年爆发1起流腮疫情;手足口病:2011年聚集性手足口病4起、2012年聚集性手足口病6起、2013年聚集性手足口病1起。均在辖区小学及幼儿园内发生。主要是由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引起传播。
2.4流行病学特征
2.4.1性别年龄分布报告1453例传染病男性817例,女性636例。男女比为1.28∶1。发病年龄以0~5岁婴幼儿及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5.03%,见图1。
2.4.2地区分布在紫金街道6个社区及7个自然村均有发病,东银苑发病数(340例)及金苑发病数(316例)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这与城区人口密集度高和人口流动性大密切相关,见图2。
2.4.3职业分布紫金辖区2011~2013年传染病发病人群中散居儿童927例,占总发病率的63.8%;学生及托幼儿童共计242例,占总发病率的16.7%。这与手足口病及其它感染性腹泻发病率增高有关有关,见图3。
通过对本辖区2011~2013年传染病监测,经过数据汇总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度传染病病例报告数比2011、2012年度明显增多,这与2013年度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人数显著增多有关有关,分别为2011年度及2012年度约1.8及1.97倍。东银苑发病数(340例)及金苑发病数(316例)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这与城区人口密集度高和人口流动性大密切相关。病例性别比分别是男性56%,女性44%,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2%,性别差异明显;年龄分布结果显示0~5岁年龄组发病数处在首位,初步估计与该年龄组在年度流行性手足口病及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较高有关。
3讨论
针对目前国内外传染病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社区作为患病后患者就诊的第一站,对传染病的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紫金社区2011~2013年传染病疫情分析结果显示,社区医院传染病患者仍以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6.8%。呼吸道传染病中以流行性腮腺的发病率占首位,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等季节性传染病高发。肠道传染病中手足口病以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感染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或流行,做好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防止社区感染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市民中存在的不良饮水、饮食习惯、较差的个人及家庭卫生亦会导致感染发病。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3年共报告187例,以病毒性肝炎、梅毒与淋病为主,仍是社区基层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其他传染病发病例数较低,但仍需继续防控,特别是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各社区的防控工作不能有任何松懈。
学校是人群较密集的场所,因此疫情发生后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免造成播散[3]。近年来流行性腮腺炎、水痘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在校内暴发现象增多,与学校人口密集,加上易感人群相应疫苗的接种率低有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可能成为学校传染病暴发的主要原因。针对辖区学校内发生的1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和幼儿园内11起手足口病疫情,疫情发生后,社区均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建议发生暴发疫情的班级及时采取停课处理,避免扩大疫情传播范围,采取的主要控制措施有及时隔离、治疗患者,对发生疫情学校的内外环境进行消毒,对疫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未造成更大范围内扩散。同时社区和学校联合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强化学校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学校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切实改善广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共同将学校传染病突发疫情控制在最低限度[4]。
参考文献:
[1]张红叶,李申生,陈远方,等.上海市徐汇去2007年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02):52-53.
[2]瞿永平,统计分析及先关软件应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