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综合骨科和骨科的区别(6篇)

时间: 2024-04-25 栏目:公文范文

综合骨科和骨科的区别篇1

每次去马尔康,都会体味到这里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独特味道。但在这里最让人揪心的就是大骨节病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健康,患者身心长期忍受着疾病的摧残,不少家庭因此一贫如洗。据普查,马尔康有14个乡镇104个村发生大骨节病,患者达3710人,患病率为11.48%。

2008年,对马尔康大骨节病人来说,是记忆犹新的一年。早春四月,马尔康县按照省、州的要求,提前实施了2009年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易地搬迁工程任务,重点在4个乡镇、11个村、17个点实施易地搬迁建设安置项目,并配套实施易地育人、更换粮食、饮水、社会保障、移民安置、调整结构、卫生防治等工程。到现在,汗水与收获并行的冬季,笔者来到马尔康县大骨节病患者中去采访。走进马尔康大骨节病移民区,扑面而来的是和谐发展的新气象,一大批嘉绒特色浓郁的农村“小集镇”初具雏形,或依山而绕、或面水而建、或山水相间,每个大骨节病区易地搬迁安置点无不是一幅鲜活的立体画卷,让人赏心悦目。采访中,那一声声感激的话语,一张张满意的笑脸,足以说明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给大骨节病患者和病区群众带来了实惠和喜悦。

易地育人让病区孩子有一个新空间

针对大骨节病多发于5-15岁的青少年之间,以侵害儿童生长期软骨为主要特征的实际情况,马尔康县采取易地育人措施,将病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全部安排到非病区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可以有效控制新发病例,保护好少年儿童,让他们在成长的重要时期脱离大骨节病区。马尔康县针对病区学生就学问题,制定了易地育人工作方案,将81个病区村的2663人学龄儿童(含5岁以上学前儿童)全部转移到非病区学校就读,各寄宿制学校均配齐了生活管理员和炊勤人员,学生的学习、生活、住宿一律由学校统一管理,并按人均100元/月的标准兑现大骨节病区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

该县还结合“两基”攻坚计划和“十年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不断优化学校布局,科学合理选择寄宿点,整合教育资源(将病区村小及教师等教育资源全部整合到非病区寄宿制学校)。2008年,该县按照“三集中”原则,通过“撤、并、扩”的形式,收缩了脚木足乡孔龙村、牧场村两所小学。免除了6930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并免费提供了教科书,为4163名寄宿制学生及时足额发放了生活补助。为方便学生学习生活,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该县还采购了380套铁架床和800套课桌凳,确保每一位从病区来的学生有课桌、有床铺、有饭吃。

现在正在马尔康县中学初二就读的季先初,是一名来自马尔康县日部乡巴郎村的学生。最放心不下她的当数她的母亲马基洛了。在学校看到季先初快乐地学习与生活,以前担心娃娃在学校吃不好、住不好的顾虑一下子被打消了。马基洛深情地告诉我们:“现在孩子在寄宿制学校去读书,我们基本上不花一分钱,学校对娃娃的学习和生活都照顾得很周到,我们还有啥不放心的啰!”。正准备上课的季先初见我们到来,显得有些腼腆,但从她的言谈举止中,不难看出,她对现在的学习生活条件很满意。她这样告诉我们:“我是一名来自大骨节病区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有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有同学们热心的帮助,并且,每月还按时给我们发生活补助,生活学习都很开心”。

易地搬迁让病区群众搬出一片新天地

家住马尔康县日部乡英古村的罗金洛日前搬进了一个357平方米的新居。有了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出门的道路硬化了,垃圾池建起来了,家门口的绿化带修好了,河堤堡坎也竣工了憨厚老实的罗金洛不会用精彩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印在他脸上的灿烂笑容,是该县实施大骨节病综合防治易地搬迁工程、切实改善民生的最生动体现。罗金洛一家五口人,三口人是大骨节病患者,贫困程度可想而知。在以前,吃饱肚子已是不易,修房子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像他一样,越来越多的马尔康病区群众享受到了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带来的福音。

平坦笔直的水泥路,漂亮惹眼的新民居,无不增添了英古村古朴文明的气息。村支部书记格巴洛一边带领我们参观,一边向我们介绍这个村的情况,这个村有43户198人,原来都分散居住在3800米以上海拔的六个自然村寨,加上大骨节病的困扰,生活极为困难。2008年,国家给补助,在这里实施大骨节病综合防治易地搬迁工程建设,全村43户集中搬出了病区,同时,还对安置点村寨内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修筑了河堤堡坎。离别时,格巴洛动情地告诉我们:“现在,我们是走平坦路、喝自来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读免费书、报医药费……着实让我们病区群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

据了解,马尔康县把大骨节病综合防治易地搬迁工程建设作为改善大骨节病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认真组织实施好易地搬迁工程项目建设。2008年,该县在易地搬迁工程项目建设中,按照“科学规划,综合配套”的原则,围绕住宅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人畜饮水建设、道路建设、地下排水建设、农电线路建设、能源建设、产业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着力改善病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抓紧完成了安置点的地质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卫生学评价,完备了土地使用手续,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优先安排资金投入工程前期建设。目前,356幢藏式民居主体工程竣工,完成了工程总量的92%,另31幢房屋主体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同时,在6个安置点新建了河堤堡坎1130米。并根据规划,去冬今春将完成1348米河堤堡坎(联体道路)及村寨内道路硬化、庭院、排水沟、牲畜棚圈等一系列附属工程建设,并进行室内装修。

饮水安全让病区群众喝上卫生水

隆冬时节,寒气袭人。我们来到曾经以凼凼水为生活饮用水的马尔康县大藏乡打趴村东周家里,拧开自来水开关,一股清粼粼的自来水汩汩流淌出来。他接了一杯要我们尝一尝。接过水杯,如一泓清泉流入口喉,直沁心脾。饮着洁净的自来水,东周心里像蜜一样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让我们喝上了干净水,这真要感谢党和政府!”

东周的母亲正在门外水池旁洗衣服,见我们到来,立即放下手中的活,与我们拉起了家常,她对原来饮水的状况记忆犹新。她说,以前,家里做饭、洗衣服、喂牲畜都要到几公里外的山沟沟里去背水,每天光是花在背水上的时间就得半天,费时费力不说,还吃的是凼凼水,很不干净。自从去年11月通了自来水以后,全家不但告别了饮用苦咸水、污染水的历史,喝上了洁净卫生的安全水,还增加了猪、牛和羊的饲养量,经济收入成倍提高。现在我们的生活好得多了,路通了、电通了、水也通了,我们就想法子挣钱抓收入。

听了东周母子俩的一席话,方才明白,安全饮水工程为什么被乡亲们赞为“德政工程”、“甘霖工程”。在基层乡镇、村寨采访中发现,饮水问题的解决,农村劳动力已从以前找水、背水中解放了出来,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了清洁、卫生的水,农民朋友的厨房、厕所、浴室的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从而带动了与水有关的生活习惯的改变。

搞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大骨节病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马尔康县把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搞好工程调查、规划实施和规范项目管理。2008年,该县投资575.48万元,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处,集中供水工程1处,建设蓄水池151口941立方米,埋设管网328.4千米,解决了大藏乡春口村等21个村和沙尔宗乡机关5763人和11710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维修改造饮水工程6处,新建蓄水池11口156立方米,更新管网22.9千米,解决了6个村2497人和1855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与此同时,该县还投资65.3万元,完成了梭磨乡色尔米村低压自流灌溉工程2处,新增灌面300亩;完成了脚木足乡孔龙、蒲志、白赊、大西和党坝乡阿拉伯等5个村长18.83公里的渠道维修改造工程,恢复灌面1550亩。

社会保障让病区群众生活有保障

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多少年来,因大骨节病长期困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困扰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的课题。为了让更多的大骨节病区困难群众沐浴到低保政策的阳关雨露。马尔康县采取分类实施、集中供养的形式,实施农村低保和医疗救助工作。今年,农村低保金月标准在2007年每人2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人30元,并按季进行了发放。为全县Ⅰ、Ⅱ度大骨节病患者3673人和其它骨关节病患者1611人发放农村低保金303.29万元;将37名Ⅲ度大骨节病患者和145名其它骨关节病患者,按农村五保户标准发放补助资金16.38万元。同时,还加大了对大骨节病患者的农村医疗补助工作力度,把5559名大骨节病和其它骨关节病患者全部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覆盖面达100%,已救助大骨节病患者40人次,发放救助资金5.471万元。

马尔康镇本真村大骨节病患者严木初去年因病在阿坝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住院一个多月,花去医疗费一万多元,到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办公室,报销了4000多元。严木初高兴不已。他说:“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原来我们是不到万不得已,不敢进医院看病。现在政策好了,农民住院看病还可以报销。”无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启动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经济负担和病痛的折磨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县卫生局有关负责同志这样告诉我们:“近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深入实施和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的全面启动,切实减轻了病区群众的负担。过去‘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明显减少,我们将加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大骨节病区群众的服务力度,尽快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到乡镇、重病大病才到县城的目标,较好地解决农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问题”。

移民安置让病区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马尔康县木尔宗乡木尔多村的王定全这样这样告诉我们:“现如今,党的政策就是好,我活了60多岁,还没有见到我们农村有这么干净过!”一句话道出了农民对移民安置工程建设成果的极大肯定。

一踏上木尔多村的土地,一股文明和谐的新风扑面而来。寨子之间,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且平坦笔直,一座座清净亮丽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排排清新幽雅的民居或小楼鳞次栉比,一行行栽埴的绿化树木挺拔而立……昔日“鸡乱跳、粪乱堆、房前屋后柴火堆、村头寨尾乱哄哄、苍蝇蚊子嗡嗡叫”的场景已不见了踪影。

该村自实施移民安置工程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建设生态型、和谐型和产业型的新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两个重点。在移民安置工程建设中,广大村民踊跃参与,许多村出现了数百人集中会战的壮阔场面,更有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也放弃一天几十元的务工收入,返回村里义务参与到移民安置工程建设中。自从村里硬化了道路,村民就自发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房前屋后各家自扫,公共村容众人来维护。现在,木尔多村面貌越来越靓,百姓脸上笑容越来越多。

“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户户卫生、全靠移民安置推进来”。正是马尔康实施移民安置工程建设项目的真实写照。也正是移民安置项目使马尔康大骨节病区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和农家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据了解,2008年,该县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标准质量、统一检查验收”的原则,在全县12个村实施移民安置工程,主要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家庭户办工程建设,建立农村支柱产业,提高农牧民增产增收能力。完成“五改三建”(五改:改厨、改坝、改水、改圈、改厕;三建:建房、建便民路、建洗浴室)。

调整结构病区群众生活变了样

时下的马尔康已是寒气逼人。可笔者到马尔康梭磨、卓克基、松岗、白湾、党坝等乡村采访时,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老百姓都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打整土地,备足农家肥,为开春后的蔬菜种植做准备。在梭磨乡砍竹村,一位正在背粪的藏族老大爷告诉我们:“2008年,自家种了7亩地的大白菜,虽然受到‘5.12’大地震影响,运输受阻,价格不是很好,但产量好,还是卖了几万元。”

据了解,这位老大爷家6口人有2个是大骨节病患者,家中的7亩土地以前一直都种青稞、胡豆和土豆,收入很低。从2007年开始,试种大白菜、莴笋和韩国萝卜。年终一盘算:收入基本上比上一年翻了几番不说,劳动力也节约了。

在砍竹村,像这样靠种植蔬菜收入翻几番的村民还有很多。据村干部介绍,今年该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全村96户村民中至少有80多户村民的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有个别户达到7-8万元以上。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产业支撑项目,增加农民收入,是从根本上解决马尔康县贫困面貌和大骨节病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从2007年起,在大骨节病区,引导群众逐步减少禾本科粮食作物种植,大力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加快开发中(藏)药材,积极发展特色水果,推广种植高原特色马铃薯,全力培植新兴特色产业。2008年,该县依托一批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在县内启动建设一批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牧民增收,进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率先在马尔康镇等4个乡镇的易地搬迁区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面积达2004亩;投资20万元,实施了产业扶贫种植青稞项目2000亩,总产量达480吨;投资20万元,引进马铃薯新品种102.5吨,完成种植500亩,总产量达1250吨,较本地品种总增375吨。集中在公路沿线乡镇实施反季节蔬菜项目6000亩,目前销售总量达2.73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903万元。还在白湾等乡实施特色水果种植项目916亩,栽种61300株果木。

综合骨科和骨科的区别篇2

1检查方法

曲面断层片、上颌后牙合片、华氏位。综合性医院和有条件的口腔专科医院行CT检查更直观。

2X线表现

2.1上颌骨骨髓炎:以婴幼儿化脓性骨髓炎多见,婴幼儿因上颌骨体积较小、结构重叠,且死骨极小,不易发现,故X线片对诊断帮助不大。

上颌骨中央骨髓炎较少见,很少形成广泛的骨质破坏。X线摄片在早期变化不明显,至后期可见骨质疏松、破坏或死骨形成,大的破坏区波及上颌窦。而慢性根尖周炎(第一磨牙多见)根尖周围骨质破坏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表现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内壁皮质较模糊。

2.2上颌骨磨牙区囊肿:上颌骨囊肿以单腔多见,X线片上显示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阴影,边缘整齐,曲断示上颌窦边缘致密的皮质白线中断;华氏位示上颌窦骨壁膨胀性破坏,是囊肿对骨壁推压、吸收、变薄造成的,骨破坏的边缘较光滑,在窦腔内可以见到圆形和类圆形密度增高影,为进入窦腔的囊肿影。有的可超出骨壁破坏的边缘,表现为破坏骨破坏区的弧形影(如图1)。

2.3上颌骨磨牙区恶性肿瘤:较典型的X线表现是上颌骨虫蚀样、溶骨型性破坏,破坏的边缘不光整,破坏区内的牙齿呈“悬浮”状表现,肿瘤破坏边缘向周围组织广泛浸润,上颌窦壁破坏,边缘不光整,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如图2)。

上述几种病变都容易导致上颌窦下壁和外侧壁破坏,但各有不同的X线表现特征,在诊断中要加以鉴别,并结合临床体征、上颌窦穿刺、病检做出明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吴运堂.口腔颌面骨疾病临床影像诊断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89,151-157,341.

综合骨科和骨科的区别篇3

TreacherCollins综合征(TreacherCollinsSyndrome,TCS),又称为Franceschetti综合征、Franceschetti-Zwahlen-Klein综合征,下颌面骨发育不全症等。其病理基础为颅面部复合裂隙畸形,其特点为颅面骨发育不全(特别是颧骨、下颌骨),双眼外眦下移、巨口、面部瘘管、外耳畸形等,形成特征性的鱼面样面容。在新生儿中发生率约为1/50000[1],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基因具有变化不同的外显率和表达率。

1846年,Thomson[2]首先报道了本病。1889年,Berry[3]曾经报道两例(母女)典型的眼睑畸形,并提到遗传因素在本病中的作用。1900年,TreacherCollins[4]首先描述了本综合征最主要的特点:颧骨和下眼睑的缺损。1949年,Franceschetti、Zwahlen和Klein[5]详细描述了整个综合征的全部特征,并于1944~1949年收集了较多病历,提出本病为一独立的畸形,并定名为下颌面骨发育不全(MandibulofacialDysostosis,MFD)。本文拟对其诊断与治疗综述如下。

1病因学研究

TreacherCollins综合征是由比较广泛的面部畸形,包括颅及听觉器官的骨发育不全所形成的。40%的TreacherCollins综合征患者有家族史,而60%的患者表现为新生突变。对于病因的探讨有很多不同理论。

Mckenzie和Graig[6]认为TCS的病因可能是支配第一鳃弓的镫骨动脉发育不正常或供血不足,一般发生在胚胎初期2个月内,他们通过解剖发现镫动脉在第一动脉弓消失之后,颈外动脉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担负着第一鳃弓区的血液供应,若镫动脉缺如,必将影响自第一鳃弓衍生出来的诸器官的正常发育。另外母体早孕时受放射线照射、羊水压力过大、胎位异常、维生素缺乏、代谢紊乱、口服化学药品等都可能是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因素。Gorlin等[7]则认为本病病因复杂,其复杂症状可发生于各不相同的几种机能失调,包括外环境因素干扰。Sulik[8]通过动物实验指出维生素A酸可导致TreacherCollins综合征,并认为TCS的发病机理与外胚层基板的第一、二鳃弓细胞过早和(或)过量死亡直接相关,畸形的发生可直接由局部组织损害引起,也可继发于这些组织过度生长和细胞过度分化。王家锦[9]等1994年通过调查湖南土家族一四代15人发病的TreacherCollins综合征大家系指出:该家系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无染色体畸变,而且致病基因不影响寿命。1983年,Balestrazzi[10]发现1名女性患者存在t(5;13)(qll;pll)的平衡易位,并将本病基因定位在5号染色体上。Dixon[11]在1991年提出TCS的基因位点与6p21.31/16p13.11易位相关,并将TCS基因定位在染色体5q31-34的区间内;1991年Jabs[12]等应用遗传放射杂交技术,将基因定位在5q31.3-32的一个狭窄区域内;1993年,Dixon[13]使用遗传连锁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其基因定位于5q32-33.1区段的一个小间隔区内。Loftus[14]等在1996年用完整的酵母人工染色体和此区域的部分连续克隆体作为标记物,创立了此区域的转录图,并结合cDNA克隆化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得到了完整Treacher-Collins-Franceschetti综合征1(TCOF1)基因的编码序列。Edwards[15]和Dixon在1997年指出:TCOF1基因由26个外显子编码,大小在49~561bp之间。TCOF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产物是一个低复杂性的由141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名为“treacle”。Marszalek[16]等认为TreacherCollins综合征可能是由于功能不全的treacle所导致,但其发病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自1900年TreacherCollins报告TCS以来,国内外论著大多将其归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也有文章报道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现有报道认为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有些学者通过家族史的调查,发现许多患者有遗传史,但确切的遗传方式不明,一般认为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不全,表现度变异大,由于修饰基因或某种环境因子作用,该基因未能表达而成钝错型,因而出现了隔代传递,致病基因的外显率有时高达80%~90%,而低者仅为10%~20%,所以在不完全外显率存在的情况下就会看到不规则显性遗传,有学者认为本病的遗传方式应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的一个亚型,即“常染色体不规则显性遗传”。

2临床表现

TreacherCollins综合征主要是颧骨骨结构的发育异常,累及颞骨、上颌骨及下颌骨,为双侧性,单侧的TCS是不存在的。其临床表现根据Tessier颅面裂的分类,完全型的TCS属于6、7、8号面裂。TreacherCollins综合征颧骨发育不全,严重者甚至缺失,颧弓可以完全缺失或仅有颞骨颧突残存的骨突起,眶下神经孔外侧的上颌骨颧突亦发育不全,眶外下缘和外侧壁发育不全或缺失,整个眼眶骨架为向外下倾斜的卵圆形。上颌骨狭长前突,腭弓高耸,或伴有腭裂,下颌骨发育不良,升支短小、颏后缩畸形,前牙开牙合畸形。软组织的畸形包括:外眦角下移呈反蒙古眼畸形,中外1/3的下睑缺损及内侧2/3下睑缘睫毛缺失。外耳畸形、外耳道闭锁、中耳发育不良、传导性听力障碍、耳前窦道、耳前发际向颊部舌状延伸,鼻畸形及唇裂畸形等。部分病例报道有智力发育迟缓。完全型的TCS呈现特征性的鱼面样面容。

颧眶骨发育不全目前尚无精确的量化分类标准,临床根据三维CT及外形观察,颧眶骨在正常2/3以上者为轻度发育不良,1/3~2/3者为中度,不足正常1/3或缺失者为重度[17]。

3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和X线片检查对于TreacherCollins综合征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取头颅正侧位、投影测量片、Water's位、下颌骨全景片检查,X线片可显示以下特点:密度增高而小的乳突;鼻骨前突而且宽阔,额鼻角平坦;颧骨颧弓发育不良或缺损;上颌骨狭小前突,上颌窦小;下颌骨发育不全,体部及升支短小,角前切迹加深。CT和三维重建可以更加逼真地显示TCS的颅面骨组织的解剖学改变,更有利于诊断。超声检查则有助于胎儿的宫内诊断,TCS胎儿表现为羊水过多,无胎儿的吞咽活动,双侧颅顶径和头围的发育较差。在有TCS的家族中,可以用胎儿镜进行产前宫内诊断。TreacherCollins综合征主要与下列几种颅面畸形综合征相鉴别。

3.1Nager综合征:即轴前面骨发育不全综合征,其面部特征与TreacherCollins综合征的面部特征十分相似,同样有颧骨发育不良,睑裂向外下方倾斜,小颌,外耳异常以及腭裂,但患者同时伴有肢体畸形,此肢体畸形为轴前的而且通常为非对称性的,包括拇指发育不良或缺失、桡骨发育不全、桡尺骨骨性结合[1]。

3.2Miller综合征[18]:即轴后面骨发育不全综合征,与Nager综合征相同,其面部特征与TreacherCollins综合征的面部特征十分相似,但Miller综合征的肢体畸形通常是轴后的,通常伴有全部四肢的第五指(趾)线发育不良。虽然大多数Nager综合征和Miller综合征是散发的,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都曾经有过报道。

3.3Goldenhar[19]综合征:也称为眼耳脊椎发育不良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半侧颜面萎缩,耳、口、下颌骨发育障碍,其轻重程度不同,双侧受累偶有报道,但常一侧症状更严重,除面部畸形外还表现为脊椎畸形和眼球外层皮样囊肿,多数情况下,Goldenhar综合征为散发的,尽管有1%~2%的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但总的来说,此病的再显危险率是很低的。

4治疗方法

TreacherCollins综合征的治疗包括骨骼支架重建与软组织修复的综合性治疗。

4.1手术原则与时机:治疗原则是先进行骨骼支架重建,再进行软组织的修复。TreacherCollins综合征严重畸形的病例,在新生儿期就可因下颌骨的发育不良、小下颌畸形导致患儿固有口咽腔体积缩小、舌后坠,从而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OSAS),为挽救生命应早期行气管切开或放置鼻咽导气管,在充分准备的条件下,1岁以内就可以开始治疗,近年来由于骨延长技术的发展,可在婴儿期行下颌骨延长,矫正口咽腔气道狭窄,改善呼吸[20]。对于听力减低的患儿,应进行语言训练,配戴助听器也是治疗的手段之一。Waitzman[21]认为,颅眶颧骨在5~7岁就已经发育完成了,但是骨重建最好在10岁以后进行,10岁左右可进行耳再造术。颧骨、颧弓及眶骨的再造手术最好在颌骨发育完成后进行,也有作者在10岁时手术,但最好应用自体骨进行再造,如果至青春期后颧骨发育仍嫌不足,可以再次手术。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外耳成形手术在6岁以后进行,颌骨手术可在6~10岁进行,也可以在颌骨发育完成后进行,一般最终的整形手术在16~18岁完成。

4.2手术方法:虽然TreacherCollins综合征骨发育不全涉及范围较广,有时波及颅底,但颧骨缺失或发育不全是本病的重点,导致一系列畸形,颧骨的重建是本病治疗的中心。下颌骨的整复,耳廓再造等均是本病的治疗内容。Tessier[22]在1986年指出“全程序列”治疗可应用于畸形严重的患者。

4.2.1骨组织重建:颧眶部再造是TreacherCollins综合征治疗的基础和最重要部分。颧眶部的整复首先是颧眶骨的充填,增加足够的体积,使颧骨体、颧弓、眶下缘、眶外壁丰满隆起,具有正常的弧度和外形。正常的眼眶近似方形,横轴在水平线上,而TreacherCollins综合征眼眶骨架为向外下倾斜的卵圆形,眶下、外、上壁均需整复,即垫高眶下缘外侧1/2、眶上缘外侧1/2适当磨除、眶外壁充填内移,使眶口呈正方形态。

增加颧骨体积:可采用充填法和牵引成骨法两种方法。根据充填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组织充填和异体材料充填。韦敏[17]等报道了55例TreacherCollins综合征的治疗,认为颧眶部再造是TreacherCollins综合征治疗的基础和最重要部分,自体骨是最常用的修复材料,可采用肋骨、髂骨、颅骨等,一旦成活终身稳定,但是植入骨量较多时有一定量的吸收,由于需骨量多,供骨处损伤较大;Medpor是理想的人工材料,组织相容性好,可以避免采骨供区损伤;骨水泥形状不易控制且不规则,日久容易穿破皮肤外露。牵引成骨技术于1992年由McCarthy[23]等率先应用于下颌骨牵引,目前此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颅面骨骼的牵引,从而为复杂的颌面骨畸形的矫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有学者用牵引成骨技术增加颧骨体积,但骨体积增加有限,在轻中度畸形患者尤其是儿童期治疗较为适合,治疗后如骨体积量不足,青春期后还可用其他方法再次手术治疗补充。

下颌骨短缩畸形的修复:对于轻度畸形的患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外貌,可以选用隆颏术、颏部植骨术或颏部水平截骨前移术来矫正;对严重畸形的患者,除考虑外形的修复还要同时进行生理功能的重建,主要目的是改善咬牙合关系、扩大咽腔减少呼吸道的阻塞,改善面下部外形轮廓。目前手术方法包括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和牵引成骨术延长下颌骨。1994年,Moore[24]等应用牵引成骨技术牵引延长下颌骨,治疗长期带气管套管的TreacherCollins综合征,解除上呼吸道梗阻,从而成功拔除气管套管。此后,下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在儿童小下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的应用日渐增多。

4.2.2软组织重建:下眼睑缺损的重建目的是修复眼睑缺损,同时将外眦角上移。Tessier1976年指出下睑缺损可以应用带蒂的上睑眼轮匝肌瓣转移修复下睑缺损区域,同时进行外眦成形术,使外眦恢复到眼眶的正常位置,纠正TreacherCollins综合征反蒙古眼畸形。此外,还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外耳畸形及鼻畸形作相应的整复治疗。

5小结

TreacherCollins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颅面畸形,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核心是颧骨发育不良,累及颞骨、上颌骨及下颌骨,对于典型病例,其特征性的面容使我们的诊断并不困难。目前TCS相关畸形的修复应当与颜面的生长模式、生理功能以及社会心理需求相适应。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对于TCS的基因突变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也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TCS未来的治疗,应该引入分子遗传学,将遗传学检查应用于高危人群的产前检查,并在妊娠的前三个月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在高危的家庭里,选择未受影响的遗传物质可能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最好方法。由于Treachercollins综合征病变涉及软、硬组织的缺损,修复与重建复杂,仍有许多困难,组织工程学与材料科学的发展将可能为这一畸形的整复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Dixon,MichaelJ.TreacherCollinssyndrome[J].JMedGen,1995,32:806-808.

[2]ThompsonA.Noticeofseveralcasesofmalformationoftheexternalear,togetherwithexperimentsonthestateofhearinginsuchpersons[J].MonthlyJMedSci,1846,7:420.

[3]陈昱瑞,穆雄铮.TreacherCollins综合征.见:王炜主编.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61-763.

[4]TreacherCollinsE.Caseswithsymmetricalcongenitalnotchesintheouterpartofeachlidanddefectivedevelopmentofthemalarbones[J].TransOphthalmolSocUK,1900,20:190-200.

[5]FranceschettiA,KleinD.Mandibulo-facialdysostosis:newhereditarysyndrome[J].ActaOphthalmol,1949,27:143-224.

[6]甘智林.耳聋的原因及诊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125.

[7]GorlinRJ,PindborgJJ,CohenMMJr.SyndromesoftheHeadandNeck[M].Newyork:McGraw-Hill,1976:453-457.

[8]SulikKK,JohnstonMC,SmileySJ,etal.Mandibulofacialdysostosis(TreacherCollinssyndrome):anewproposalforitspathogenesis[J].AmJMedGenet,1987,27:359-372.

[9]王家锦.Treacher-Collin氏综合征四代家系患者表型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1994,5:87-89.

[10]BalestrazziP,BaetemanMA,MatteiMG,etal.Franceschettisyndromeinachildwithadenovobalancedtranslocation(5;13)(qll;pll)andsignificantdecreaseofhexosaminidaseB[J].HumGenet,1983,64:305-308.

[11]DixonMJ,ReadAP,DonnaiD,etal.ThegeneforTreacherCollinssyndromemapstothelongarmofchromosome5[J].AmJHumGenet,1991,49:17-22.

[12]JabsEW,LiX,CossCA,etal.MappingtheTreacherCollinssyndromelocusto531.3-q33.3[J].Genomics,1991,11:193-198.

[13]DixonMJ,DixonJ,HousealT,etal.NarrowingthepositionoftheTreacherCollinssyndromelocustoasmallintervalbetweenthreenewmicrosatellitemarkersat5q32-33.1[J].AmJHumGenet,1993,52:907-914.

[14]LoftusSK,DixonJ,KoprivnikarK,etal.TranscriptionalmapoftheTreacherCollinscandidategeneregion[J].GenomeRes,1996,6:26-34.

[15]EdwardsSJ,GladwinAJ,DixonMJ.ThemutationalspectruminTreacherCollinsSyndromerevealsapredominanceofmutationsthatcreateaprematureterminationcodon[J].AmJHumGenet,1997,60:515-524.

[16]MarszalekB,WojcickiP,KobusK,etal.Clinicalfeatures,treatmentandbackgroundofTreacherCollinssyndrome[J].JAoolGenet,2002,43:223-233.

[17]韦敏,穆雄铮.TreacherCollins综合征颧眶骨再造术[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20(2):101-103.

[18]MillerM,FinemanR,SmithDW.Postaxialacrofacialdysostosissyndrome[J].JPediat,1979,95:970-975.

[19]KayED,KayCN.Dysmorphogenesisofthemandible,zygoma,andmiddleearossiclesinhemifacialmicrosomiaandmandibulofacialdysostosis[J].AmJMedGenet,1989,32:27-31.

[20]滕利,孙晓梅,吴国平,等.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治疗儿童小下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21(4):248-251.

[21]WaitzmanAA,PosnickJC,Armstrongd,etal.Craniofacialskeletalmeasurementsbasedoncomputedtomography.Part2:Normalvaluesandgrowthtrends[J].CleftPalateCraniofacialJ,1992,29:118-128.

[22]TessierP,TulasneJ-F.Cranialsurgeryupdate[M].In:AdvancesinPlasticandReconstructiveSurgery(HabalM.B.,ed.).Vol.2.YearBookMedicalPublishers,1986:30.

[23]McCarthyJG,SchreiberJ,KarpN,etal.Lengtheningthehumanmandiblebygradualdistraction[J].PlasReconstrSurg,1992,89(1):1.

综合骨科和骨科的区别篇4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和医生都构成严重的威胁,一旦发生并延误诊治将造成灾难性后果,这在某种意义上说骨筋膜室综合征比骨折本身的医疗风险更大。因此,作为一名创伤骨科医生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

1及时有效的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征唯一的防治手段就是在其加重之前、在肌肉发生缺血性改变尚可逆转之前即给予有效的减压治疗[1]。一旦发生严重缺血持续超过6h即无逆转可能,此时无论采取任何方法均无效,故须争分夺秒地处置,不能拖延等待观察。但问题是出现缺血的时间或程度并无明确的分界线或准确的判断指标;个体对缺血的耐受性也不一样。因此,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其发生发展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置是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医生对其有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并注重一些细节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2警惕性为第一要素

经治医生在思想上要始终绷紧这根弦,特别是在危险期内,不能有丝毫松懈。要在临床工作中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同时用两只眼看问题,一只眼盯着骨折、一只眼盯着并发症。要记住警惕性是最关键的、警惕性要时时刻刻贯穿于全过程。

3悟透骨筋膜室综合征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是另一关键

因各种原因导致筋膜间隙腔内组织(肌肉、神经)压力增高、超过其自身血液微循环的灌注压、从而使组织内微循环减弱或停止进而发生组织缺血性改变。其核心问题是肌肉、神经的缺血,而缺血的原因是间隙腔内压力增高[2]。压力来自于损伤所致的内部组织肿胀,也可来自于外界给予肢体的外在压力(如敷料包扎),或两者兼有。总之其发生有两个关键性因素:(1)组织压力;(2)组织的微循环灌注压,是否发生缺血决定于两者之差的大小。因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既与压力有关也与血压或肢体动脉供血的强弱(如骨折刺激可致动脉痉挛或受阻使动脉供血减弱)有关。

另外筋膜间室的概念也要重新理解:传统概念是指由骨、深筋膜构成的边界,最新概念则将边界扩展为除骨、深筋膜外还包括肌外膜、皮肤、外包扎之敷料石膏等。这些边界均较致密、缺少弹性,一旦肌肉肿胀或包扎过紧则间隙内的压力就会迅速增大。明白以上概念就能帮助对各种临床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分析,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4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其发生发展

要明白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不象骨折那样有明确的指征和检查确诊手段,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经治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主观判断。目前有2种方法:临床表现和仪器测压。仅靠临床表现也完全可以实现诊断目的,而且是目前主要的诊断手段,尤其是基层医院。要同时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临床表现:(1)常见部位;(2)损伤机制;(3)症状体征;(4)动脉搏动在诊断中的意义;(5)鉴别诊断。

4.1最好发部位为前臂及小腿

凡是这两个部位的骨折损伤都要特别注意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性。

4.2损伤机制

这是其发生发展的基础,对每一个病例都要详细了解其受伤机制,从中可以判断出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风险有多大。要评估几个方面的问题:(1)肢体伤情的严重程度和范围,特别是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程度;(2)是否为挤压伤;(3)损伤力作用于肢体所持续的时间;(4)是开放性还是闭合性损伤(指骨筋膜室是否开放),闭合性损伤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5)同时要注意评估全身状况如是否伴有休克等。已证实下述情况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或使其发生机率增加:①扩髓置针,特别是在闭合牵引复位下操作;②牵引,特别是大重量牵引可致间隙腔内压力增高;③止血带,特别是长时间反复使用;④,患肢高于心脏平面可使脉压差减小(故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患肢置于平心脏水平);⑤失血性休克。

4.3症状及体征

4.3.1皮肤张力和硬度,皮肤张力增大和触摸肌肉部位时硬度增加均是间隙内压力增高的外在表现,据此可判断间隙内压力的变化趋势。张力越大表明肿胀越严重、间隙内压力越高(但在外敷料包扎下可能会掩盖这一体征,这时就要注意其他指标)。

4.3.2疼痛要注意区分3种疼痛:自觉痛、触压痛、牵拉痛。对于疼痛有的专著视其为最重要的判断指标,即非常剧烈的、暴发性的、止痛药都无法缓解的、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疼痛,特别是指(趾)的被动牵拉痛,一旦出现这种表现即应断定为已发生肌肉早期明显缺血。但在临床实践中有时很难判断其疼痛的来源和性质,缺乏特异性,特别是在急性期内;某些情况下因特殊原因还会掩盖疼痛这一症状(如麻醉期间)。故若主要依靠疼痛来判断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能会误事。因此,尚需结合其它指标来综合判断。

4.3.3肌力认为这是个重要的观察指标。只要指(趾)主动活动状态良好(包括力量和幅度)则危险性就不大,至少未发展到严重缺血的程度。如果能排除肌肉神经本身损伤所致的活动障碍,单纯骨折疼痛是不会导致肌力明显下降的,而骨筋膜室综合征则会明显影响到其活动度和肌力,且早期即会影响到肌力和主动活动度。到了晚期则下降明显。故肌力可用于判断是否发生缺血和缺血的程度。若出现肌力下降则必须分析其原因,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考虑。

4.3.4感觉此项指标只能作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到中晚期的指征之一。如果出现明显的感觉障碍则表明已发生缺血性神经肌肉麻痹,故其不宜作为早期判断指标。

4.3.5足背动脉或桡动脉搏动的存在与否在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时有何意义?已有结论:间隙内的组织压力最高也不会超过正常血压的收缩压,当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后大动脉的搏动不一定会被阻断消失。因此,不能把远端动脉搏动的存在或消失作为判断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否发生的指征之一,只可作为参考。当其减弱或消失时则必须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筋膜腔内压力增大有关;可能与骨折端直接压迫有关;可能与损伤刺激导致动脉痉挛有关;也可能与低血压有关,要与健侧对比。

总之,动脉搏动正常不能排除骨筋膜室综合征不会发生,但如果出现减弱或消失则其有助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形成或加重。

4.3.6鉴别诊断

(1)排除动脉损伤及周围神经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征和动脉损伤两者的结果都是缺血,所导致的临床表现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故有时在判断上会出现混淆误诊,要分析总结各自的临床特点必要时借助仪器检查来做出诊断。动脉损伤有几种情况:破裂、血栓、痉挛以及受到周围组织的压迫阻断(不完全性)使流量减小等,要注意鉴别。骨筋膜室综合征可使动脉搏动减弱或触及不明显,此时不要误以为动脉损伤,两者可相互影响。若合并有周围神经损伤则疼痛表现不明显,此时须重点考虑其他指征。

(2)前臂或小腿的肌肉神经组织发生的缺血要与手足部位出现的缺血表现加以区别或联系:一般情况下骨筋膜室综合征不会完全阻断大动脉的供血,至多会使其减弱,故手足部位不会出现完全性缺血表现或仅有一定程度的供血减弱,不能完全以手足部位的缺血情况来判断前臂或小腿的缺血情况;前臂或小腿的肌肉神经组织发生缺血后则会表现为手足的活动感觉障碍,因此从手足的活动感觉变化可推断出前臂或小腿的缺血情况;

(3)骨筋膜室综合征与挤压综合征是2个概念,要分清楚。

5处置要点

通过手术的办法将筋膜腔打开减压重新恢复其微循环是唯一有效的办法,而且要在发生不可逆缺血之前。强调所有筋膜腔均要切开、切口要足够长。

6一些个人的临床经验和体会

6.1在对待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问题上要持积极的态度,在切或不切的问题上迟疑时要宁左勿右,宁可误切不可迟切。

6.2特别注意别在“盲期”内误事

所谓盲期是指比较懈怠的容易出问题的时间段如:术后麻醉恢复期间;术后使用镇痛泵期间;伤后或术后恰位于晚上或中午期间;正处于全身伤情重、昏迷、休克或同时有其他部位损伤等,使注意力转移时。

6.3前臂及小腿术后切勿给予加压包扎

6.4因为明显缺血>6h即可造成不可逆损害,故不能观察等待过长时间,要以30~60min为观察间隔。

6.5经治医生要亲自观察直至危险期过后,因不同的医生可能观察标准不一样,非主管病人其关心程度也可能不一样。

6.6事先和患方沟通非常重要,可避免纠纷发生,因患方的注意力可能只在骨折的问题上,并未注意到会在其它方面出问题,让其事先有所思想准备很重要。

6.7重视肌力观察在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意义

观察指(趾)的主被动活动情况又方便、又有效、又保险,还可以嘱由患者或家属来协助完成观察过程。

6.8认为只要肌肉组织处于肿胀或压力状态即会发生微循环减弱,就会发生缺血、缺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重者将发展为骨筋膜室综合症。

6.9伤后急性期内或骨折围手术期内要特别注意其发生。

6.10骨折手术切口有时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方法是不缝或大间距缝合筋膜、皮肤切口大间距缝合、或及早间断拆线等以利于减小张力、引流积血积液等。

6.11减压切口若不能顺利延迟缝合则应及早植皮。关于减压口可能闭合较迟还可能植皮的问题应事先和患方沟通。

6.12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以后即使已错过切开时机也应切开观察,对确认已坏死的肌肉完全清除。如此可避免发生手足挛缩畸形或感染发生,即使患肢失去活动功能还可存有支撑功能,还可保持手足的基本外形。

【参考文献】

综合骨科和骨科的区别篇5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中医院骨科,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布洛芬口服治疗,而治疗组采用中医骨科综合康复治疗,其中主要包括手法推拿、中药熏洗以及内服等。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VAS、JOA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74%,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优于西药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安全可靠。

关键词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疼痛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11(c)-0057-02

骨性关节炎是临床较常见的中老年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该疾病主要表现关节疼痛、关节功能障碍以及关节僵硬等。目前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探讨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该研究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通过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所有的而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定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中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1]。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62.5±4.9)岁,平均病程为(1.2±0.6)年。治疗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63.5±5.3)岁,平均病程为(1.4±0.3)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以及治疗前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将两组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国药准字H10900089)300mg/次,2次/d,口服。治疗组采用中医骨科综合康复治疗,其中主要包括手法推拿、中药熏洗以及中药内服。首先是手法推拿,主要包括拿捏股四头肌、髌骨按揉等,进行1次/d,其中拿捏股四头肌是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拿捏股四头肌约1~2min,以微微酸胀为度;而髋骨按揉则是用两手来回的揉搓,以能承受的力量,大约3min。其次就是中药熏洗,在进行手法治疗以后进行重要熏洗,方剂组成为:透骨草25g、苏木20g、伸筋草20g、生川鸟10g、海桐皮25g、威灵仙20g、川芎20g,放入1L水,在水中浸泡1h以后煮沸熏蒸在患处,2次/d,30min/次;最后就是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分型分别使用当归四逆汤、六味地黄丸或者是身痛逐淤汤进行治疗。两组均以5d为1个疗程,停药2d后再开始下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同时运用VAS和JOA骨性关节炎功能评分进行疼痛和功能的评价。

1.4疗效标准

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种[2],治疗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显效主要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同时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没有受到影响;有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关节活动的基本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无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没有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此外,采用VAS评分和JOA评分来判定患者的疼痛和功能恢复的情况。

1.5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例数有37例,其总有效率为74%;而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例数有47例,其总有效率为94%。两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VAS和JOA评分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而在JOA评分方面,治疗组患者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对照组出现了3例不良反应,其中有2例是胃肠道反应,1例为过敏反应,在停止药物之后不良反应逐渐自行缓解或者消失。而治疗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

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现阶段的研究结果认为与机体生理衰退、关节软骨代谢异常、遗传因素以及内分泌紊乱有着紧密的联系[3]。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以镇痛药物为主,而长期使用该种治疗方式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会有所降低,同时还会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膝骨性关节炎属于“骨痹”的范畴,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血瘀日久,风寒湿三气内侵所导致的筋骨受损,肝肾两虚,最终导致退行性病变[4-5]。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对照组采用布洛芬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骨科综合康复治疗。在中医骨科综合治疗的3种治疗方式中,手法推拿的主要作用是改善患者病变位置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从而减轻病变部位周围组织的粘连,最终逐渐实现损伤的恢复[6];而中药熏洗的药力主要要集中于患者的患处,其方剂的主要作用就是温经活血、消肿止痛以及通络散瘀[7];最后就是要内服辩证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实现内外兼治有着明显的效果。通过该次研究的结果就可以发现,治疗组显效31(62%)、有效16(32%),总有效率为47(94%);对照组显效16(32%)、有效21(42%),总有效率为37(74%),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同时治疗组在治疗以后的VAS评分为(2.1±1.1),低于对照组(3.3±1.9),JOA评分(90.5±16.4)高于对照组(86.7±13.7),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显著,且以上结果与林小武[8]在关于运用膝关节熏洗器中药熏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的结果相一致,具有临床意义。综上所述,相较于单纯的西药治疗而言,合用中医骨科康复治疗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范洲.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6),92-93.

[2]韩廷成.加味海桐皮汤辅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佘家文.中医骨科康复疗法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80例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6),55-56.

[4]郝阳泉.刘德玉主任医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膝痹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5]吕正茂.李彦民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总结[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6]陈梅花.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3):27-28.

[7]吴汝平,赵品益.中医手法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5):1219-1222.

综合骨科和骨科的区别篇6

关键词: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会鸟类

中图分类号:Q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19-02

自1992年中国鸟(Sinornis)和华夏鸟(Cathayornis)在辽宁朝阳被发现以来,中国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产出了大量鸟类和近鸟恐龙化石,其种类和数量之多,化石保存之精美(甚至羽毛印痕的细微结构也清晰可见),为全球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有力的化石证据,为世界所广泛关注。

会鸟类(Sapeornithidea)是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特有的一类原始基干鸟类,也是早白垩世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鸟类。2002年,在辽宁朝阳上河首地区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地层中发现了第一件会鸟标本,命名为朝阳会鸟(Sapeornischaoyangensis)[1]。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命名的会鸟类共有1科3属4种,即会鸟科(Sapeornithidae),会鸟属(Sapeornis)朝阳会鸟(S.chaoyangensis)[1-2]和窄脊会鸟(S.angustis)[3]、二指鸟属(Didacty-lornis)季氏二指鸟(D.jii)[4]和沈师鸟属(Shenshiornis)原始沈师鸟(S.primita)[5]。

1会鸟类的鉴定特征

会鸟科(Sapeornithidea)的鉴定特征:大型具尾综骨鸟类;下颌无齿;叉骨强壮,具短的叉骨突;前肢特别长,前肢(肱骨+尺骨+腕掌骨)约为后肢(股骨+胫骨+跗跖骨)长度的1.5倍;肱骨近端具卵圆形孔,大的三角脊向背后方突出呈锐角;大小掌骨直,紧贴在一起;小手指具2节;股骨仅比胫跗骨稍微地短[6]。

朝阳会鸟的鉴定特征:同会鸟科的鉴定特征。

窄脊会鸟的鉴定特征:个体相对较小;愈合荐椎不超过6枚;肱骨三角脊和气孔均较细窄,三角脊远端的背突不显著尖锐;乌喙骨的肩峰突较长,叉骨枝较细,叉骨突较短;第一掌骨以及耻骨突均相对较短[3]。

季氏二指鸟的鉴定特征:第Ⅰ指第1指节相对长,长度达到第Ⅱ掌骨的85%;第Ⅲ指完全退化,指式为2-3-0;后肢第Ⅳ趾仅4个指节,趾式为2-3-4-4-0[4]。

原始沈师鸟的鉴定特征:个体相对小;前颌骨鼻前区小,上颌骨突长;仅前颌骨和上颌骨存在牙齿,齿冠近似于三角形,较齿根粗;双凹型的颈椎,中后部颈椎后关节突达到下一椎体的中间;7枚愈合荐椎,自由尾椎超过10枚;肠骨前部向前变尖,后端具一突出的结节;耻骨短,约为股骨的95%;足第Ⅰ和第Ⅴ跖骨长,分别达跗跖骨的30%和40%[5]。

由于窄脊会鸟、季氏二指鸟和原始沈师鸟是比朝阳会鸟小的年轻个体,它们与朝阳会鸟的特征差异有可能是同种个体在不同发育期由于个体不同部位异速生长产生的差异[7];如不同生长期,长骨的比例、愈合荐骨的椎体数目都会发生改变。此外,季氏二指鸟的第Ⅲ指和第Ⅳ趾第I节的退化也不能完全否认是保存原因造成的[8],因此三者的分类依据显得并不充分。

2会鸟类的系统分类位置

会鸟是早白垩世目前已知体型最大的鸟类。它虽然表现出一些进步特征,如:尾部缩短并形成尾综骨,牙齿减少,前肢伸长,肱骨三角脊发育,手指退化为2-3-2指式,第Ⅰ趾反转等。但也表现出许多原始特征,如:头骨粗壮,不呈流线型、乌喙骨短而粗壮,不呈支架形,叉骨粗壮且曲度低,第Ⅴ跖骨仍保留等。系统分支分析表明会鸟处于尾综骨鸟类的基干部位,是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8]。会鸟、孔子鸟等基干鸟类的发现也表明在鸟类演化早期各类群就已开始了高度的分化。

3会鸟类的生态

会鸟类的牙齿相对原始,齿冠短圆锥形,仅分布在上颌的前部。很多标本保存有大量的胃石。从这些特证分析,会鸟很可能是一类主要以植物为食的鸟类[9]。会鸟体型较大,前肢特别伸长。这些特点相似于现在生活于开阔环境中的那些大型鸟类,因此推测会鸟可能擅长在开阔环境中翱翔;由于会鸟可能不具有胸骨,用来附着扇翅飞行肌肉,所以其扇翅飞行能力可能很差[10]。会鸟类后肢的股骨和胫跗骨接近等长,远端趾节较长,趾爪大而弯曲。这些特点说明其不擅长地面行走,适于树栖生活,因此推测其生活环境应该是开阔的林边地带[5]。

参考文献

[1]ZhouZhonghe,ZhangFucheng.LargestbirdfromtheEarlyCretaceousanditsimplicationsfortheearliestavianecologicaldiversification[J].Naturwissenschaften,2002,89(1):34-38.

[2]ZhouZH,ZhangFC.AnatomyoftheprimitivebirdSapeornischaoyangensisfromtheEarlyCretaceousofLiaoning,China[J].CanadianJournalofEarthSciences,2003,40(5)731-747.

[3]ProviniP,ZhouZH,ZhangFC.AnewspeciesofthebasalbirdSapeornisfromtheEarlyCretaceousofLiaoning,China[J].VertebrataPalasiatica,2009(3):194-207.

[4]YuanCX.AnewgenusandspeciesofSapeornithidaefromLowerCretaceousinWesternLiaoning,China[J].ActaGeologicaSinica,2008(1):48-55.

[5]HuDY,LiL,HouLH,etal.AnewsapeornithidbirdfromChinaanditsimplicationforearlyavianevolution[J].ActaGeologicaSinica,2010(3):472-482.

[6]ZhouZH,ZhangFC.MesozoicbirdsofChina--asynopticreview[J].VertebrataPalAsiatica,2006(1):74-98.

[7]PuHY,ChangHL,LuJC,etal.AnewjuvenilespecimenofSapeornis(Pygostylia:Aves)fromtheLowerCretaceousofnortheastChinaandallometricscalingofthisbasalbird.PaleontologicalResearch[J].2013,17(1):27-38.

[8]LiDS,SullivanC,ZhouZH,etal.BasalbirdsfromChina:abriefreview[J].ChineseBirds,2010(2):83-96.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计算机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6篇)
  • 下一篇:平凡中的发现作文字初中(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