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圣经》;英语语言文学;文化价值;典故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6-03-29
英语语言文学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对英语语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是语言的一部分,宗教是一国语言与文化的源泉。
《圣经》作为西方宗教经典作品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以《圣经》典故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我们才能更好地接受西方文化,灵活运用这些思想,能为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吸收西方文化。
一、《圣经》的来源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作品,是基督教教义思想汇聚的结果。因此,《圣经》的来源与基督教之间存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耶稣最早创立基督教,自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之后,其众门徒就开始传播基督教教义,从此以后,这一教义就在亚欧大陆上传播开来。基督教的教义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到今天,我们在指代西方文化与文明时,依旧想到ChristianCivilization这个词语。
至今《圣经》已经成书有1600多年,而其作者也有40多位。这些作者分别是不同时期、地位及身份的人。可以说,《圣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圣经》在西方人生活中的影响力远远不只我们了解到的圣诞节。在西方人的信仰中,无论是呱呱坠地的婴儿还是功成名就的成年人,都需要走进教堂接受牧师的洗礼。在西方国家一些尤为忠实的信徒仍然会保持着每周做礼拜、不断忏悔的这一信仰作风。可以说整个西方世界都受到了《圣经》所带来的思想教育及熏陶,从而形成了浓厚的教义氛围。
二、《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学的意义探析
《圣经》一书中叙述了从太初创世到罗马传教的整个过程,这部鸿篇巨制中包含着荒凉时期的美丽传说、硝烟弥漫的部落战争、古老国家的动人诗作以及缠绵悱恻的男女情爱等,其中他乡流浪的艰难跋涉、牧歌洋溢的田园风景以及先知圣人的声名鹊起等形成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卷、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绮丽优美的故事在《圣经》中可谓是数不胜数。
对于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者而言,《圣经》中的典故是他们进行分析的主要对象,整个西方英语语言文学的形成无疑是伴随着《圣经》的重大影响而发展的。
1.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神曲》有很大一部分是借鉴了《圣经》中的诸多典故,以至于很多学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看《圣经》就看不明白《神曲》。”还有些学者曾经对《神曲》这样形容,它是“圣经式的诗歌”。
同时,以《圣经》作为题材的还有著名作家弥尔顿三部长诗著作《失乐园》《复乐园》以及《力士参孙》。在《失乐园》中,作者主要讲述的是《圣经》中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这一典故。虽然《圣经》中记载的是蛇诱骗夏娃偷吃禁果,而《失乐园》中诱惑夏娃偷吃禁果的是撒旦,但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人物形象上看,都没有对《圣经》中的典故做出较大的改动。
可以说是《圣经》典故成就了更多的文学作品,让这些作品中包含着令人们所喜爱与接受的宗教文化,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
《圣经》为文学创作提供的素材丰富多样,同时,这些素材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圣经》也作为学习资料,使得作家用此种故事传说来构造出属于自己的经典巨制,比如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班杨的《天路历程》等。这些作品借鉴了《圣经》中的诸多典故,也正是由于这些典故的融入,才铸就了知名度如此之高的文学作品,也才使得这些作品被世代人青睐而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
许多英语文学作品也会选取《圣经》中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典故拿来使用。比如在《圣经・创世纪》中,耶和华首先用尘土创造出了亚当,在此之后从他的身上取出来了一条肋骨,又将肉合起来,用这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我们就经常能够看到“亚当的肋骨”这一说法来指代女人。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将此典故引用在内。还有人在研究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之后惊讶地发现,他的每部作品中引用《圣经》典故的次数平均高达14次之多。
2.丰富英语词汇的意义
在英语中,很多英语词汇也来自于《圣经》。比如seminary(神学、发源地)、beautiful(美丽的)、tune(曲调、协调)等。还有很多词语是因为《圣经》而出现了不一样的象征意义。比如goat和sheep,耶稣在传道布教时曾这样对他的门徒说:“Andbeforeheshallseparatethemonefromanother,asashepherddividehissheepfromthegoats.”尽管goat和sheep一个是指山羊,一个是指绵羊,但是由于《圣经》中耶稣的这句话使得这两个词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sheep在英语中经常用来指代好人,而goat则常常用作坏人的代名词。
由于《圣经》典故而使英语词语产生意义变化的词语还有很多,这些词语在英语语言的运用中具有替代不了的重要意义。
“Rebuildthetowerofbabel”:重筑巴别塔。该词语出现在《旧约・创世纪》中,大洪水过后,天下人所讲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他们在向东迁徙的时候,在希纳尔这个地方遇见了一片大平原,于是他们商量着建造起一座塔顶通天的塔来为后世留名。由于天是上帝所居住的地方,上帝对人们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悦,他就使人们的口音变乱,人们之间彼此语言不通无法进行交流,就建不起高塔了。而在当今社会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与翻译活动又常被称之为“重筑巴别塔”。
“Olive”:橄榄枝。在洪水上涨期间,诺亚带着他的子孙乘着方舟在大海上漂泊。洪水渐渐退去之时,诺亚放飞了一只鸽子,想要看看洪水从地球上退了没有。但鸽子却因为找不到落脚的地方而又退回到了方舟之上。诺亚又等了七天,他将鸽子再次放飞,鸽子这次是在傍晚回来的,并且口里衔着一枝新摘的橄榄枝,由此诺亚便推测到洪水已经退去。而英语中经常会将橄榄枝看作“和平”的象征。
3.对文学作品中价值观念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圣经》中提倡望德、信德和惩恶扬善,培养对人和神的爱。因而在《圣经》的典故之中经常会看到非常鲜明的批评与赞扬的倾向。《圣经》中永恒的主题便是信、望、爱,而“爱”也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主题。这里所指的“爱”并不单单是指男女之爱,其中还包含着亲人之爱、民众之爱以及对神明的爱等,这种爱是博大的。在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其所彰显出的价值观念即是《圣经》中所倡导的“用爱宽恕一切、用爱化解一切”的思想: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的相爱再到教父善良的帮助,最后两大势不两立的家族得以和解。
在《圣经》典故之中还有一些非常生动活泼的语言,用以非常贴切地形容其所要描述的事物,从而体现出事物所具有的深刻含义。
《圣经》中许多的语言都富含有一定的感彩,在运用这些词语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叙述故事或描写事物时所造成的单调性或者严肃感。也正是由于《圣经》中出现的这些词语所具有的独特表达效果,才能够使得作家在创作中采用如此充满感彩的词语来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
在《哈姆雷特》这部名著中有这样一句话:“Letmenotthinkonfrailty,thenameiswoman!”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令人想不到的,柔弱的,你是女人。”在《圣经》中,夏娃通常指的是“众生之母,也是生命的谐音”,这样的翻译最早来自于《圣经》中的典故: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莎士比亚将这一典故巧妙、灵活地运用在其创作的《哈姆雷特》戏剧的台词之中,这一句话是哈姆雷特本人的陈述,他对母亲的行为感到无奈――在父亲死后的一个月她就嫁给了夺取父亲王位的叔叔,这无疑使人想起《圣经》中所说的“女人,脆弱的本质,最终都将走向堕落,带上罪恶的本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对《圣经》的历史来源进行了简单的说明,探析其对英语语言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圣经》中的典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纵观英语国家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引用《圣经》中典故的鸿篇巨制非常之多,为繁荣西方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圣经》典故中出现的词语,丰富了英语词汇的意义,同时,这些词语也因为出自《圣经》而在运用时被赋予了某些象征意义;《圣经》典故中的很多价值观念也对英语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正如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般,《圣经》典故也对英语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圣经》中不仅仅“催生”出了一个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故事内容,在对英语词汇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在影响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政治观念等。因此,不断加强对《圣经》典故的学习与理解,这对研究英语文学及语言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桃红.分析《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J].参花,2014,(14).
[2]李紫瑶.《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5,(15).
[3]彭宣红.从文化视角看《圣经》典故的翻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8).
[4]高建红,蒋秀青.大学英语教材中《圣经》文化的渗透与英语教学[J].海外英语旬刊,2010,(9).
[5]许菁.试论《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启示和影响[J].唐山文学,2016,(1).
[6]陈树平.《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2014,(11).
初中英语背景文化教学内容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一直是外语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经过为期20周的教学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和其他调研,认为系统有效的文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的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的介绍,加上中国哲学界对中西文化内涵和交汇等问题的讨论,文化语言学在我国兴起。外语界关于文化教学问题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人们达成的共识是: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必须同时重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语言水平不够,文化知识较少,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这种情绪虽可以理解,但应帮助克服。
二、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原则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首先应体现实用性原则,突出主流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初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本文由要方面密切相关。如: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以及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遵循渐进性原则,突出跨文化教学的阶段性。一方面,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需要不断重复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教学难度很大,加上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不够,更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实践性原则。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授必然是被动灌输,单纯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必然是空洞说教。参与、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
三、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文化的信息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文化意识的培养可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思考和发现,可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根据初中生的英语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语文化知识、目标语文化理解能力、对目标语形成一定的观点、对目标语形成探究的能力、对目标语文化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或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
四、在初中阶段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途径研究
1.向学生不断地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向学生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拓宽渗透的渠道。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培养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比如:称呼的不同、交谈内容的不同、餐桌礼仪的不同、表示关心的方式不同、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打电话的方式不同等。
2.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挖掘教材,拓展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做到让学生在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恰当地使用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具有不同褒贬意义的词汇,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了给学生讲清楚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以“dog”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的“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厌恶的人。但是英美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美国家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youarealuckydog”(你真是个幸运儿)。
3.文化意识与听力、口语教学
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而且这两种技能通常都是结伴而行。要提高听、说这两种语言技能,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维方式因素,扩大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面,增强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做到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但在初中阶段,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因为课时限制等原因一般不会专门设置听力课和口语课,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适时适宜地进行跨文化听力和口语教学。
4.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语文;问题意识;合作意识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四大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与识字、阅读、写作等课程目标并列等重。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老师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它又是一项最难把握的教学内容。
一、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重视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从课堂里走出去,把理论的语文变成实践的语文,也许也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目标是立体的、多维的。而传统语文教学过多关注书本知识与学科技能,忽视综合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人才呈现出不完善的智能结构。综合性学习,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教学目标呈现出丰富和立体的态势,有效培养了学生五种意识。
1.自主意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如办报办刊、演出、故事会、辩论赛等;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有关的研究专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什么”“怎样学”都是学生自主解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参与选定主题,制定研究方案,在实施中提供一定的咨询,整个学习活动都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自,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的激发点。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主要是一种“接受教育”,这种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化,逐渐变得循规蹈矩而没有个性。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自主地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问题都来源于学生主体,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从感兴趣的事或直接经验人手,确定了很多有意义的专题,如“小金鱼是怎样睡眠的”“你是怎样过春节”“关于我们周围的环境调查的研究”等话题。让学生在生活中选择研究的主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当一个学生脑袋中装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并时时努力着寻求答案时,他就有希望成为一个大可造就的人。
3.合作意识。由于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格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小皇帝”“小公主”们在长辈们的精心呵护下,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不乐意、也不会与人交流、合作,缺乏与人合作的品质。而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综合性学习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强调“共同讨论”,强调“在活动中学会合作”,许多学习任务都必须是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完成。如关于家乡水资源的状况的调查研究,在共同商量好方案后,学生分工协作,有的到环保局了解情况,有的去沿河一带实地考察,有的负责查阅环境治理的资料……综合性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与外界的交往,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品质。
4.社会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一个人工作的永恒动力和不竭源泉,世界上的一切国家和民族都要求其成员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直至家庭、朋友等尽责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数取材于现实生活和周围世界,如环保问题、健康问题、文化教育问题、百姓生活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对社会、对家乡、对他人的一份责任感。
5.信息意识。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多种媒体、多种信息的出现,要求人们具有采集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以往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学生无需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与信息,从而导致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淡漠、能力薄弱。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深入研究某一课题,或调查访问,或实地考察,或上网查询,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学习的需要科学处理这些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运用已有语文知识和积累的各种方法能力完成自己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二、对综合性学习的建议
(一)综合性学习是教材语文学习的三大板块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可忽略。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高度认识,是教师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语文学科知识、建构学习方法的一个平台,教师对教材搭建的这个平台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
(二)对每一次活动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兼顾。内容方面既要注重广度也要注重深度,没有“广度”难显“综合”,没有深度容易变成游戏。形式方面既注重灵活多样又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切忌活动变成“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任何形式最终都要姓“语”。
关键词:生态文学;批评理论;高校英语文学课堂;教学意义
在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更加关注对人才思维和生态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多地对于文学作品进深入地分析。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思想对于相关内容的价值进行判断,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质成长效果。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起更加关注从生态问题的角度,利用文艺理论的方式展开批评,并且通过对文学艺术本身的精神、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生态的关注,达到对生态危机进行消除的目的。对于学术界来说,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近年来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其对于文学作品的生态思想进行了揭示,同时也对于作品中思想文化进行了探索,关注对作品反映出的现实的思考和探索。
一、人文素养培养需求的实现
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对于人文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认知,往往更加关注对学生知识、技巧以及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情感、个性、需求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与此同时,我们也能深刻的感受到,外界社会上,大学生本身面临着很多就业、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这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自身的理想、情感、心理方面产生了更多的需求,一部分学生面临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方面的困境。而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和应用,起更加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阅读,学生可以更加科学、客观、全面地对于作品进行解读,了解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问题。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得到更好地完善和成长,学生本身可以形成更加科学、正确的意识理念,对于爱情观、消费观、就业观等多方面的观念也可以得到正确地塑造。这对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学生的精神状态都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是当前高校人文素养培养需求实现的一个重要举措。例如,对一些优秀的短篇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当代社会的心灵拜物化,精神空虚,迷茫的的思想,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了解这种思想的成因,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具备更高高度的人文意识。
二、更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中,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可以让学生自身英语基础能力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并且提升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深度。在英语文学中,很多知识内容的学习,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迁移过程,来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和内容。而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在应用上,更好地促进了这一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于原著内容的赏析上。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应用,符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需求。在当前社会多种文化冲击下,学生自身很容易陷入一个思想和精神方面的误区,产生一定的不良心态。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可以更好地对于这些负面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进行驱逐,同时打破物欲文化的枷锁。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下,很多人都存在一定的负面心理和情绪,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和应用,对于打破这一问题,促进人与社会形成和谐的发展关系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对学生观念意识的引导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本身的角度是由生态批评进行入手的,通过独特的视角对于作品内容、人物、文化进行分析,起可以让学生对于这种内容的分析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形成更加独特的意识理念,从自我的视角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对于学生爱情观、消费观、就业观等多方面的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生态文学的思想对于英语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析的过程中,批评理论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于实际生活进行连接。例如,对于《瓦尔登湖》阅读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自身的体验进行融入,让学生感悟大自然和生命,了解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相关话题,对于一些道德、生命等深度问题进行思考。与此同时,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在应用上,可以融入更多对自然和生命进行关爱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对消费这一行为产生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消费行为,对于一些不良的习惯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目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应用,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可以更好地完成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文学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的热情,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关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生态文明的理念下,英语文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英语专业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对于教学工作所面临的时展变化需求满足的重要性。通过对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应用,可以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对作品进阅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通过对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身的生态意识,让学生对于英语文学课堂学习有着正确的认知,提升学习预期,保证英语文学课堂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并且保障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参考文献】
[1]盖光.生态批评的建设性、公共性及介入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2]李广海.中西方生态文学表现特征的比较性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6(03).
[3]雷静.英美文学教学观念应如何与时俱进[J].语文建设,2015(36).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导入;重要意义
外语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教育,语言的文化与语言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对于高校英语教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英语语言国家的背景与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运用语言,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及人文精神等等。其具体的重要意义表现如下:
一、文化导入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丰富多彩的背景,将文化导入英语教学中,就能够使枯燥的语言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为英语教学注入活力,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说,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偏重于学生英语语法的学习,语言课堂枯燥而无味,学生要机械化地背诵大量的单词与语法,导致了很多学生机械化地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学生也常常闹出很多“中国式”英语的笑话,但是通过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使学生理解英语的实际用法,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英语知识的教学。
二、文化导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语言教学的一大教学目标就是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沟通,即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交际。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培养学生对不同语言承载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实现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比如说,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从而影响了相互之间的交流。
三、文化导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在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主要表现为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打开眼界,使学生关注世界的动向,从而潜移默化地跟上世界与时展的步伐,成长为时代需要的先进性人才。此外,进行文化导入,还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习不同文化的学习方式与思考方式,从而增加自身思维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一、文学文化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意识
根据语言习得的输入和输出理论,人的语言能力是在交际过程中所接触的东西被理解和内化后输出的结果,而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输入的语言材料应当既具有可理解性,又具有关联性和趣味性。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的内容应当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选择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材料,同时在输入的内容和形式上要精心设计,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主观上乐于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提高对探索和体验外国文学文化的意愿。在教学实践中,词汇教学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很多学生把英语学习单纯地看作为背单词,感到英语课枯燥无味。实际上,英语词汇本身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语言基本要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最能体现文字魅力的当属文学作品。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及其中的语言文字折射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其中的很多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对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可以采用“联想法”的词汇教学方式,教授词汇时将其中内含的文学文化信息传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词汇的文化文学想象空间。例如,在讲解African这个词时,可向学生输入有关的文化知识:African在词典上的释义是“非洲人”,但是这个词并非指所有的非洲人,它还特指生活在南非的荷兰裔的白人,因此,如果把非洲黑人称为African就会犯下严重错误,甚至引起对方反感,尤其是非洲土著,他们极其厌恶被别人称为African。由此教师可以引申出其他有关的词汇,例如Negro和Black,美国黑人不会排斥Black一词,但是对Negro极为敏感,如果被人称为Negro会发怒,因为Negro一词含有贬义,称一个人为Negro相当于汉语称呼其为“黑鬼”,这个词主要指被贩到美国的非洲黑奴及他们的后代。通过在课堂上讲授文学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单词体会感受西方的文化,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想象的空间,而不再拘泥于某个单词的枯燥背记,这样就能逐渐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词汇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中,就能够散发出强烈的文化气息和感染力。学生再去审视词汇学习时,就不会单纯止步于背诵这样的初级阶段,而是会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地开展文本阅读,从文本篇章中去体会词语的含义,从而能够加深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可见,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完成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文学文化教学能够开拓学生的文化视域和提高学生能力与信心
在很多大学英语学习者眼中,英语学习就是反复和机械地背单词、记语法,对一些有关英美文学和文化的基本背景和知识基本没有掌握,感觉距离这些东西比较遥远。诚然,文学作品较为书面化,不同于日常交际和生活用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背景信息,语言形式也比日常用语要复杂很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英语语言教学和中文语言教学有着共通之处,模式也有很多相似点。在小学时期,对于学生而言,即使中文是母语但也是学习者语言构建的基础阶段,因此,中文教师会要求学生完成背诵、抄写、造句等作业和任务,其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构建基本的语言结构,为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到了中学阶段,教师就不再像小学那样安排低级的任务,而更多给学生输入大量的文学文化背景知识,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中文语言的基本结构,学生需要搭建更深层次的语言架构,包括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宗教等,都是学生需要把握的要素,否则学生的中文水平只会在低层次徘徊。同样的道理,学生在中学已经完成了语音、词汇、句法、语法等英语语言的基础架构的搭建,进入大学之后,大学英语教学也应当向学生传授语言承载的文化内含。如果一个大学英语学习者缺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那么他就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复合型、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学生本人也会因个人知识面和视域狭窄而觉得“孤陋寡闻”没有自信。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学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贯穿文学和文化相关背景知识的教授,让学生认识到开拓文化视野的重要意义,厚实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例如,在教授narcissus这个词时,如果只告诉学生其表层字面意义“水仙花”,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教师应从词源上向学生传达该词的古希腊神话来源,那学生就能理解该词为什么被人们用来形容某个人比较自恋的性格。讲授mentor时,可以讲解为什么这个词的意思是“良师益友”,应告知学生该词源于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Mentor原本是Odysseus的好友,在特洛伊一战中,Mentor为Odysseus出谋划策,所以后来Mentor引申为导师之意。这样,通过传输这些文化背景和信息,就能够将文化意识、文学修养注入学生思维,拓宽其文化视野,提升其综合能力和素质,不但拉近了学生与英语语言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的英语技能含金量,还提高了学生的信心,真正培养了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三、文学文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