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中国在2011年的对外贸易额自从2002年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之后,迎来又一历史新高,增长了35.7%,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11548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2003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但是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1)问题却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与其相关主体在贸易中产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发展也即外贸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一、贸易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11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2.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低,而且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单从国内GDP角度来讲,美国的第三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而我国的仅为33%左右。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而对外贸易增速越快则外贸依存度越高。3.要减小外贸依存度,必须要在对外投资以及扩大内需,扩展国内市场上下功夫。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来看,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系数会下降;同样,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安全系数会上升。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正确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二、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的不平衡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包括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结构的不平衡。当然这其中有地区性的不平衡,也有贸易额方面的不平衡。广义的进出口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处于何种程度的外在表现,即一国国内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均。1.货物贸易2011年,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实现出口贸易额32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重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1665亿美元,同比增长50.2%高于出口增幅14.8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7.9%。>进口贸易中原油增长34.8%,成品油进口增长34.1%,煤同比增长73%,铁矿石增长40.5%,棉花增长1.2倍于上年同期,机械设备增长28%,主要作为中间产品的电器及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6.7%,当然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结构优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级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属于内需拉动型国家。所以能在进口贸易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相关产品,以达到平衡贸易、缓解贸易压力、避免及减少贸易擦的目的。然而在进口贸易中却要不断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以及对国内一些重要行业的扶持,引进必要技术,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吸收及利用。中国出口贸易中也要不断得到出口结构的升级,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图实现科技兴贸的目的。国内也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领域中寻找利润。争创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2.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这之中仅有少数的行业如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处于顺差地位,绝大多数行皆处于逆差地位。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11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的10%,较2003年底下降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外资流入总额的1/5左右,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另外,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其次,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市场过于集中。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32%、29%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8%。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地区发展情况看,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够,导致中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再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三、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平衡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其它性质企业的规模在扩大。1.外资持续稳定流入对贸易增长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2011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制造业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较高水平。2011年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亿美元,增长40.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1%,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口3246亿美元,增长40%,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57.8%,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2.国有企业出口摆脱了近年来相对低迷的局面,实现了22%的较快增长,增幅同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6%,同比提高了13.9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9.8%,仍然大大高于总体出口增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4%,略低于出口总体增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个百分点。3.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四、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建议、措施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平衡,首先,应注意对外贸依存度的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外贸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方位、多层面地积极应对和优化解决贸易磨擦,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利用外资,并适时的发展对外投资,,特别是在我国贸易增长高耗能的情况下,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再次,为解决我国各行业间的贸易增长结构不平衡,必须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在不断增加数量的同时,质量也应同步提升。出口商品的结构要更趋优化,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自主产品的出口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的服务行业在面向世界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快外资的注入,及民营资本的注入,引入有序的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提升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外竞争力,最终要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进口能满足国民经济对能源、资源和技术等的需要。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达到基本平衡的水平。最后,也要注意外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外资企业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中。我国在迈向新型工业化国家的道路中不应只集中于这个层面,应在更多的领域中打开,比如中国国内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的电信、金融、交通和银行等行业,要注入外资,引入竞争,不仅要在引进外资,更要合理利用外资。所以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也要“师以长技以制夷”,对外进行投资。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性质的企业应建立像外企一样的管理体制及资本运营方式,利用资金、技术及其品牌等,提高加工贸易中间产品的国产化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在充分利用好外部条件,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双赢”或“共赢”。
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8.26%。2008年9月开始开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外需求的锐减更使这些企业雪上加霜,出口企业面临整体亏损的危险。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给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企业本来就很低的利润率被汇率升值侵蚀殆尽。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也大大降低了我国进口的成本,人民币的强势增强了我国企业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其带给我们的增强的国际购买力和创造的利润压力如果利用得当,也许能够成为我国贸易结构优化的动力。
一、我国贸易结构变动的特征
一般而言,本币升值有利于扩大进口,抑制出口;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抑制进口。在汇率改革前后,学者对汇率对贸易、经济影响的结论一直存在着争议。我国人民币经几次大幅度的贬值和升值,我国的贸易结构呈现出如下几个明显特征:(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影响较大。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采用比较优势战略,大力发展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较快地转化为出口优势,加速了面向国际市场的轻纺、机电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崛起和中国出口导向产业的工业化进程。人民币结构性波动,对我国经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影响最为显着,造成经营这些产品的企业出口困难,摆在经营者面前的只有加强管理、加强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应对汇率波动经营影响的能力。
(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
近年来,初级产品进口相应增加。其中,食物、原料、矿业产品与人民币汇率波动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在工业制成品中,有色金属和化学产品在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下进口增长较快。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大幅攀升。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其比重从65.2%上升到83.3%。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升值没有导致钢材进口量的增加,其原因在于国内钢材产能的不断扩张带来了较强的进口替代效应。
(三)人民币升值使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有了较大的发展。1980年中国工业品出口额为90.1亿美元,在当年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仅为49.7%。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出口各占一半比重。到2009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已经占据96%的绝对优势,也就是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工业制成品已占据出口中的主导地位,以上数据说明中国出口产业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同时,以初级产品为辅,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以制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上升。
从上文来看,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目前不容乐观。工业制成品出口连年上升,至今已达95%。但是这一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靠低附加值的初级制成品大量出口,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精加工制成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和高技术产品的比例仍很低。加工收益近80%属于外国产值的转移,真正体现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要从国外进口。一方面是,普遍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大量产品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容易受到跨国公司的制约,出现无自主产权和技术空心化局面;另一方面企业加工作业深度差,企业深加工链条短,进口原料和部件大量侵占增加值的份额。可见,我国仍处于以大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取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阶段。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科技的进步,国际分工水平日益深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得以在不同的国家展开,公司内贸易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世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各国学者开始关注于一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垂直专业化贸易分工现象。
Hummels,IshiiandYi(2001)经研究准确定义了垂直专业化(verticalspecialization),并分析了垂直专业化贸易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垂直专业化贸易分工的发展得益于世界贸易障碍(关税壁垒和运输成本)的消减。另外,Deardoff(1998)在研究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生条件时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在各国的开展取决于专业化技术带来的成本节约与额外资源使用成本之间的权衡。JonesandKierzkowski(2000)则认为,服务成本随规模增大而减少,因此推动了垂直专业化的跨国分工。
从产品的垂直专业化生产过程来看,由于不同生产环节在不同的国家进行,对生产活动的协调和组织将会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比如中间产品的运输、产品质量的控制等。同时,各国专业化生产带来的好处能够使得各个生产环节上的生产成本之和比原来的“一站式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事实上,也只有生产成本的节约超过额外增加的交易成本,垂直专业化贸易分工才有可能在各国开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垂直专业化的研究开始走向“专业化”和“规模化”。Arndt(1997)运用传统贸易理论的框架进行分析发现,有关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参与国福利降低的评价过于夸张。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看,将一部分生产环节外包给在这一环节上更具比较优势的外国进行生产,由于专业化生产程度的加深,通过贸易分工将有可能获得福利增进。他同时也认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工人工资的影响有赖于发生垂直专业化的产业要素密集度与各国的要素禀赋的对比情况。
Arndt(1998)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了先进国家进行垂直专业化分工后对该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Arndt认为,当先进国家采用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技术,将原来国内生产的环节放在其他国家进行,先进国家的工资将会上涨,产业就业和产出都会有所增加,国家的整体福利都会得到改善,对于大国而言,福利改善的效果将更加明显。
Deardoff对垂直专业化贸易的跨国生产分工进行了研究,认为:如果价格不变,垂直专业化分工将提高各贸易国的产出;如果价格发生变化,则由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贸易条件恶化将会降低其中一国的福利,而在受益国,某些要素所有者的利益也可能遭受损失。另外,专业化分工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影响取决于专业化分工的生产环节所使用的相对本国平均的要素密集程度。
JonesandKierzkowski(2000)综合探讨了关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多个问题,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框架,并且将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分析拓展到多个国家的情形。其中主要的结论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一国福利的影响取决于该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密集度与该国要素密集度的对比。
HelgandTajoli(2003)考察了垂直产业化分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其对相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方式。他们在对意大利和德国的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意大利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度的提高与垂直产业化分工正相关,而德国的实证结果没能支持之前的假设。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垂直专业化贸易分工对产品原生产国的要素价格和福利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但以上的研究基本是静态研究,没有考虑一国在专业化链条上的动态转换。而且,大部分文献都是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尚待探讨和检验。
垂直专业化分工及其贸易所得
本文对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参与产品垂直专业化分工对该国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根据Ardnt(1998)的思路,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框架下探讨这一问题。初始的状态如图1所示,X0,Y0分别代表最终产品X和Y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工资租金比为等成本曲线的斜率w/r。发展中国家工资较低,因此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Y。我们假定由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出现,发达国家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Y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生产,如图1中虚线OY1和OY2所示。在Y,Y1,Y2三种产品中,其中Y1是资本密集度最高的产品,而Y2的劳动密集度最高。产品Y的要素比例可以由中间产品Y1和Y2的要素比例向量相加得到,如图1中OF为向量OG和OH的向量和。
考虑垂直专业化跨国分工的情况。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运输或通信技术的发展,或者生产技术的进步,或者贸易壁垒的消减)使得垂直专业化的跨国分工成为可能,而且假定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足够低,使得发达国家宁愿放弃产品Y2的国内生产,让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垂直专业化进行加工贸易。如果两国均为小国,那么产品X和Y的相对价格外生给定。此时,生产过程的调整只会影响要素价格。发展中国家原来的Y生产部门将生产产品Y2,新的等产量曲线将处在点F和点H之间,如图2Y′所示。
原来的要素相对价格w/r已经不再符合Y部门的生产成本,新的要素相对价格由与Y′和X0都相切的成本线(w/r)′确定。资本租金将会上升,各产业的资本-劳动比都将有所下降,如图2中OY2′和OX′所示。资本租金的上升意味着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会得到提高。由于通过加工贸易参与了相对本国资本密集度更高的产品的生产,部分低效率的资本和劳动力从原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释放出来,因而提高了整体的生产力,这一效应有些类似于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进步。
(一)垂直专业化跨国分工的产出效应
本文假定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满足市场出清,要素禀赋将得到充分的利用。从图3中可以看出,要素价格变动最终对产出的影响。图中E点为要素禀赋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出X0减少至X1,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则由Y0增加到了Y1。部分劳动力从X部门转移至Y部门,导致X部门的产量下降;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增加,产量随之增长。在要素禀赋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部分要素资源的转移,发展中国家开始生产原来需要完全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原来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减少。
(二)垂直专业化跨国分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若该国为一大国,则由于本国市场上产品Y的产量增加和产品X产量的减少,进口产品Y的世界价格将会下降,而出口产品X的世界价格将会上升,因而贸易条件将会得到改善。这一贸易条件的改善将有可能促进出口X部门的扩张,而抑制进口Y部门的萎缩,使得要素价格发生相反的变化。但只要贸易条件改善的效应更大,则X的生产会下降,而Y的产量会增加。
(三)垂直专业化跨国分工对一国福利的影响
设初始的贸易条件为Pw,此时对应的消费无差异曲线为C0。由于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沿着Y轴扩展,Y产品的最大产量由分工前的T′增加到T〞。若贸易条件不变,则新的消费无差异曲线处于C1,比原无差异曲线更高,因而国家福利得到改善。若是大国情形,则出口产品X的价格会上升,而进口产品Y的价格会下降,新的贸易条件为P1w,此时发展中国家在更高的无差异曲线C2上进行消费,福利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如图4所示)。
以上分析基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框架,从理论上论证了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垂直化专业分工,特别是参与到相对本国资本密集度更高的产品的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当然本文的分析仅限于两种要素的情况,这一结论也可以适用于技术、熟练劳动力等要素的情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参与国际分工的手段,不仅要参与到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分工中,还要参与到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分工中去。这一结论反映了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是有益于一国的福利和发展的,加工贸易的结构应该得到优化和升级。
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
本文建立模型说明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贸易所得。模型包括两个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在初始状态,由于发达国家还没有采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技术,因而根据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原理,各国专业化生产本国要素丰裕的产品。
从图5中可以看到,在初始状态下,发展中国家(H)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设为X),等产量曲线H1与等成本曲线NN相切于点A,OA代表生产向量。发达国家(F)专业化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设为Y),等产量曲线F与等成本曲线MM相切于点C,OC代表此时的生产向量。当技术进步使得发达国家得以将原来的资本密集型产品C进行垂直专业化分工生产,比如可以将原来生产过程拆分为两个环节,先生产资本密集型中间产品D,产品D再经过劳动密集型过程的加工或处理,最终生产出Y。图5中这一垂直专业化分工表示为,生产向量OC可以通过向量OD和向量DC相加得到,即产品Y通过两个生产过程OD和DC最终生产出来。若其中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的生产技术刚好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所掌握,则由于较低的工资水平,生产过程DC将可能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如图5所示,向量DC平行于向量OA,两变量的技术水平是一样的。因而,发展国家H可以进口中间产品D生产出最终产品Y。原来发展中国家对产品Y的消费全部依赖于从发达国家的进口,而此时,由于生产过程的转移,现在发展中国家只要进口中间产品D,通过自己的生产就可以满足国内消费。发展中国家不仅生产可能性边界可能会扩大,而且进口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所带来的技术外溢也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生产力得到提高,因而改善国家的整体福利。
如果假设发展中国家由于进口产品的技术外溢,生产技术得到了改善。设新的生产技术可以用OB表示,则发展中国家H将运用生产技术OB生产相对产品A资本密集度更高的产品B,等产量曲线H2与等成本曲线NN切于B点。由图5中所示,此时发展中国家H只要进口比产品D生产技术较低的产品E就可以在国内生产产品C。由于产品E的生产技术OE仍然高于本国的平均生产力,进口产品E仍然可以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技术外溢。随着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中国家将可能趋向于生产较原来资本密集度更高的产品,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也将转向相对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产品B所在的产业,进入更高资本密集度的生产环节,国家的福利可能在这一动态过程中获得整体改善。
以下将粗略分析发展中国家由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态转变所带来的福利改变。假设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初始状态,发展中国家专业化生产相对资本密集度较低的生产环节。此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MM,贸易条件为T,发展中国家在Q1点生产,B1点消费。当发展中国家在生产链的分工阶梯上有所上升时,生产环节的资本密集度较原来更高,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生产可能性曲线扩展至NN。从图6中可以看出这一扩展是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与之对应的国内生产点为Q2,无差异曲线为I2,假设贸易条件不变,发展中国家将在Q2点进行生产,而在B2点消费。显然,无差异曲线I2要高于I1,国家福利得到改善。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态提升将可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改善。
综合图5、图6的分析,一国可以通过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获得技术进步,提升一国在生产链条上所处的位置,进而改善一国的整体福利。其中的关键是通过参与分工获益,促进垂直专业化的产业升级。
以上分析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要形式,我们应该积极有效地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以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来带动我国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有赖于技术进步,这就要求必须使加工贸易要增强加工贸易产业与当地产业的前后向联系,带动产业整体生产力的提高;要积极提业配套,加强加工贸易对当地的技术外溢效应。
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启示
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要方式。目前加工贸易中相当大部分仍是服装、纺织和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部分高技术、深加工产品往往也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不高等问题。境外加工贸易也是我国从事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一种方式,但其数量和规模极为有限,在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很低。垂直专业化分工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而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近期内,按比较优势积极参与以劳动密集生产环节为主的分工。加工贸易处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正是我国静态比较优势的体现。从21世纪前十几年来看,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将继续呈供过于求的态势。另外,我国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平均素质较低,因此,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虽然增值率比较低,但毕竟能吸纳一部分人就业,增加一部分国民收入,国家也能得到税收。所以,目前我国仍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生产环节。
长期内,追求动态比较利益,提升分工层次和增值率。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加工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二是实现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的过渡。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加工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发展较快,而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的过渡较慢。因此要创造后天比较优势,这种后天比较优势来自于资本积累的加速、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加工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和增值比率的提高。
积极发挥跨国公司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链条中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表现在生产上,呈现出如下演进态势: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零部件的分包生产—中间产品的生产—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自创品牌的生产。在最初的加工、组装阶段,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相结合,参与国际分工;随着资金、技术优势的逐步积累和关联产业的形成,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由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逐步向中间产品、整件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演化。
参考文献:
1.HummelsDavid,JunIshiiandKei-MuYi.TheNatureandGrowthofVerticalSpecializationinWorldTrade.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1,54(1)
2.隆国强.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国际贸易,2006(9)
3.高越,高峰.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我国的分工地位.国际贸易问题,2005(3)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贸易结构、产业发展、技术水平三者之间内在本质必然联系,以中日韩三国在新世纪以来主要贸易数据为依据,分析中日韩三国的贸易结构及三国区域内的贸易结构,得出相应的结论。关键词中国日本韩国产业技术水平贸易结构一、引言在产业链系统中,贸易属下游环节,贸易结构的高度化是产业竞争力的显示性结果,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产业技术。因此,可以说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贸易结构。中日韩三国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典型代表,三国产业不同的技术水平透视出其产业竞争力的梯度,同时也反映在产业链终端的贸易结构上。所以,用产业技术水平分类方法解析中日韩贸易结构具有经济战略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贸易结构、产业发展、技术水平三者之间内在本质必然联系,以中日韩三国在新世纪以来主要贸易数据为依据,展开中日韩贸易结构分析。关于产业技术水平分类,当前较多采用的是OECD的统计方法。本文将产业按技术层次的高低分为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低技术产业等,其具体行业分类见表1。二、中日韩三国贸易收支比较分析从中日韩三国贸易收支总体比较而言,如表2,2000-2007年期间,中国的贸易顺差已扩大到10倍以上,同期韩国微幅上升,日本则有所下滑。但从不同技术水平分类来看,中国在中高技术产业仍出现贸易逆差,而其他产业是贸易顺差,2007年低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贸易顺差额相同,且2000-2007年期间中高技术产业的贸易逆差也不断减少。八年来增幅最大的是高技术和中高技术产业,说明中国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同期,日本在高技术产业贸易顺差不断减少,中高技术产业顺差上升,中低技术产业贸易逆差扩大,低技术产业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总体上说,日本的贸易结构在相对弱化。韩国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均出现小幅增长,但中低技术产业贸易逆差增多,低技术产业贸易顺差在减少。三、中国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首先,从出口结构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2002年以来,高技术产业出口所占比重一直领先,2008年1—4月期间已达到33.2%,中高技术产业仅随其后,现已达到21.7%,其出口出现持续增长趋势,增长幅度也是最大的。从主要增长行业来看,由于信息通讯及广播设备、电子配件等产品的出口强劲,带动高技术产业出口高速增长,在中高技术产业中,一般机械及装备、精密仪器的出口比重明显增加。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的出口比重下降。2000-2008年期间,中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由23%下降到21.7%,同期,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由24.8%持续下降到16.1%,主要是由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比重下降引起的。其次,从进口结构看。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进口所占比重较大,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仅随其后,三者比例大体相当。2008年1—4月期间,中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高达29.5%,近八年来一直占30%左右,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小幅波动之后仍保持26.1%的水平。中低技术产业占24.3%,其中石油及煤炭制品的进口大幅上升。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明显持续下降。2000-2008年期间,由10%下降到2.7%,主要是由于木材及纸制品、纤维、衣物进口比重下降引起的。再次,从贸易收支看。高技术产业2000-2008年1-4月期间,由贸易逆差已转向贸易顺差,2007年最高顺差达到1183亿美元,仅次于低技术产业的贸易顺差。中低技术产业一直以来保持小幅顺差,中高技术产业虽一直以来都处于贸易逆差中,但逆差幅度在迅速在减小。四、日本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首先,从出口结构看。日本的中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明显偏高。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0%左右,2008年1—4月期间,高达63.2%,主要是汽车、化学制品、一般机械及装备出口比重上升带动的。其次是高技术产业出口,20002008年期间不断下降,主要来自电脑及信息通讯设备出口下降。中低技术产业出口小幅上升,是由天然金属制品、非铁金属制品、船舶出口带动的。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甚少,2008年1—4月期间只占1.7%。其次,从进口结构看。在日本的进口结构中,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最高,2008年1-4月期间高达41.8%。除了石油及煤炭制品进口比重上升之外,其他中低技术产业进口不明显。而同期中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达到17.8%,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出口呈下降趋势。再次,从贸易收支看。日本产业贸易顺差主要出现在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呈贸易逆差。中高技术产业贸易顺差由2000年的1583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2555亿美元,主要是由汽车、化学制品、电子电器的贸易顺差带动的,而高技术、低技术及中低技术产业则出现贸易逆差扩大或顺差减少的情况。五、韩国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首先,从出口结构看。韩国中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最高,其次是中低技术产业,2008年1—4月期间,中高技术产业出口占39.3%,中低技术产业占28.4%,高技术产业占26.3%,低技术产业出口占4.1%。从变化趋势而言,中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上升,2000-2008年期间,由25.0%上升为39.3%,其中汽车、一般机械及装备、精密仪器出口比重上升,而电子电器比重有所下降。但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36.8%下降到26.3%,其中宇航、医药的比重保持原有水平,电脑出口比重有所下降。其次,从进口结构看。中低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较高。2008年1-4月期间,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高达41.9%。从变化态势而言,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持续上升,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持续下降。2000-2008年期间,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由31.3%上升为41.9%,其中石油及煤炭制品、船舶、天然金属制品进口比重上升,塑料、组合金属、电子机械则保持平衡,其他均持续下降。同期,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26%降为16.3%,主要是由电脑、办公设备、信息通讯、电子配件产品比重下降带动的。再次,从贸易收支看。韩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在高技术、中高技术和低技术产业中出现的,中低技术方面出现逆差。中高技术产业的贸易顺差持续出现,2000-2007年期间,贸易顺差由63亿美元上升为607亿美元,增幅达到近10倍,主要是精密仪器、化学制品、家用电器、汽车的贸易顺差较大,同期高技术产业贸易顺差由218亿美元上升为413亿美元。另一方面,中低技术产业的贸易逆差2000年126亿美元,2007年扩大到405亿美元,主要是由非金属矿制品、天然金属制品、非铁金属制品的贸易逆差增大造成的。六、中日韩三国区域内的贸易结构分析(一)中日两国间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1出口结构分析如表3,在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中,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最多,其次是低技术产业,除了低技术产业比重下降之外,其他产业比重均上升,其中高技术产业的增幅最大,来自于电子配件、电脑及办公设备、信息通讯制品等比重的上升。2进口结构分析如表4,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商品结构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是中高技术产业,2000-2008年以来一直占40%以上,2008年1-4期间高达45.4%,主要是化学制品、汽车的进口比重增多所致,高技术产业比重2008年1—4月期间略有下降,是电脑和办公设备的比重下降的结果,中低技术产业有所上升,是非铁金属、组合金属制品的比重上升引起,同时,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明显下降。3贸易收支分析如表5,中国对日本的贸易收支中,除了中高技术产业出现贸易逆差并呈逐渐扩大以外,均出现贸易顺差,尤其是低技术产业贸易顺差最大,并呈小幅上升。中高技术产业贸易逆差2000-2007年期间由67亿美元扩大到252亿美元,主要是汽车、化学制品、一般机械、精密仪器等进口扩大引起的。同期高技术产业增幅较大,已与中低技术产业贸易顺差持平。(二)中韩两国间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1中国对韩国出口结构分析首先,中国对韩国出口比重最多是中低技术产业,2007年其所占比重高达33.4%,2008年1-4月期间上升为36.4%,主要原因是天然金属制品、非铁金属制品的比重上升。高技术产业出口仅随其后,2008年1-4月期间占29.8%。其次,从变化态势来看,除了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有所下降之外,中高技术、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都在上升。其中低技术产业2000-2008年期间从17.4%下降到9.7%,主要是纤维、衣物类出口减少造成的。2进口结构分析首先,中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最多,2008年1—4月期间高达45.1%,且2000年以来持续上升,主要是汽车、精密仪器的比重上升。其次是高技术产业进口达到30.9%,但2008年1-4月期间有所减少。电子配件、电脑及办公设备、信息通讯及广播设备等上升。低技术产业进口持续下降,主要是纤维、衣物类、木材及纸制品比重下降。3贸易收支分析中国对韩贸易总额一直以来都是逆差,而从技术层次细分,中低技术产业及低技术产业都在迂回中走向顺差,主要来自非金属矿制品、第一次金属制品、电子机械的贸易顺差增大。而在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则持续贸易逆差,中高技术产业贸易逆差增幅较大,主要来自汽车、化学制品、一般机械及精密机械产业。(三)日韩两国间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1韩国对日出口结构分析韩国对日本出口结构,中低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最多;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32%以上,2007年后,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不相上下,但从变化趋势而言,高技术产业的出口比重到2011年最高达到40.6%,但2006年又明显下降,而近两年略有回升,主要原因是电子配件、信息通讯、广播设备等出口比重增加所致。而中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上升,是化学制品、一般机械、精密精密仪器等出口扩大引起的。然而,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则明显下降。2韩国对日进口结构分析从2000年以来,一直是中高技术水平产业进口居第一位,2008年1—4月其比重高达47%,中低技术产业进口占32.7%,两者加在一起占80%左右,高技术产业进口持续下降,到2008年1—4月,已降到18%。主要是电脑、信息通讯、广播设备等的比重减少。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持续增加,主要是塑料制品、第一次金属制品和船舶的比重增加带来。3韩国对日贸易收支分析韩国对日贸易收支重要的特点是除低技术产业没有出现逆差以外,高技术、中高技术和中低技术产业均为贸易逆差。尤其是中低技术产业由2000年1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转向2007年为78亿美元逆差。主要是石油及煤炭制品、塑料、非金属矿制品贸易逆差扩大引起的。中高技术产业的贸易逆差扩大,是化学制品、一般机械、家电、精密仪器的贸易逆差扩大所致。七、结论第一,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贸易结构出现高度化趋势。中高技术产业逆差持续迅速缩小,正在逐渐实现中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替代。同时,低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贸易顺差已达到相同规模,贸易结构日益呈显出“两头大,中间小,偏向中低”的特征。相反,日本的贸易结构由高技术产业向中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倾斜,显出“由高向中”的特征。韩国的低技术产业贸易逆差减少,同时中低技术产业贸易逆差增大,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逐渐上升,显出“由中向高,并偏向中高”的特征。第二,中日韩三国间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的贸易比重上升,其比重已达到61.3%,同时低技术和中低技术产业贸易比重减少,说明中日韩三国区域内贸易结构日益高度化。但与欧盟区域内的贸易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要促进中日韩三国区域内贸易,FTA的建设是首当其冲的选择。第三,从中日韩三国区域内的贸易收支情况而言,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对日本的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的出口,而日本的贸易顺差则来自于对韩国的中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出口,韩国的贸易顺差却来自于对中国的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出口。总之,已在三国间形成循序流动模式的贸易顺差特征。第四,从中日韩之间贸易结构比较来看,我们要着力改善的是在中高技术产业培育大量强有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并注重引进中高技术产业内的外资企业,尤其是在引进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时,加大择优选择中高技术产业的力度
关键词: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结构优化关系
一、引言
H—O理论认为,对外贸易结构是由该国(地区)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而TrevorA.Reeve(2006)则在研究中发现,总体要素禀赋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关于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二者关系的研究不多见,且国外学者对此的专门研究更少。但是,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中形成了几种主流的观点。
李春平(1992),王菲、郑先勇(2011)认为,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是一个体系中的两个子系统,而张亚斌(2000)则将两个结构视为两个独立的体系,不过他们均坚持产业结构决定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循环互动的关系。金哲松(2003)在实证研究中发现,中国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间存在一定的背离。尹翔硕(1997),武海峰,刘光彦(2004)等学者认为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不协调是两个结构背离的主要原因。在张亚斌(2000)结构耦合的理论基础上,袁欣(2010)提出了“镜像”与“原像”的关系理论,认为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间的错位现象是影像投射发生扭曲而导致的。陈虹(2010)指出,贸易结构的超前错位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为验证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目前,实证方法主要有三种:(1)使用并改进钱纳里(1975)的经济结构半对数多元回归模型;(2)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建立进出口贸易技术进步模型(赵岩,范文祥,杨菁,2012);(3)使用韩晶(2000)、蓝庆新、田海峰(2002)所设计的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度量指标,运用协整工具、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工具进行的关系检验(陈建华,马晓逵,2009)。其中,第一、二种方法虽能较好的反映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各部分间的关系,但无法从整体上解释两个结构间的关系;第三种方法则在一定解释了两个结构的整体关系,但其只研究结构的成长问题,而忽略了许多重要信息,且该方法并未考虑结构优化问题。
王菲(2011)通过建立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指标体系,并对两结构的优化指数进行OLS估计,以研究两个结构的综合效应。该方法兼顾了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评价的多维性,并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确定了结构的优化目标,能从整体上解释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在结构优化过程中的活动关系。因此,本文借鉴该方法研究上海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关系。
根据上海实际可知,第一,上海在人力资本要素禀赋和物质资本要素禀赋、需求方面和口岸功能上有比较优势(李慧中,赵大平,2006),因而应着力发展一般贸易,并培育现代服务业为贸易方式结构优化的目标。第二,从统计数据来看,工业制成品在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这符合上海要素禀赋的特征。第三,产业结构软化驱使国际服务贸易的科技含金量不断提高,知识密集型国际劳务贸易比重增加,(施祥正,吴进红,2006)而服务贸易将直接带动该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高级化,并形成良性循环,因而服务贸易比重可反应贸易结构的高度化程度。第四,贸易区域结构则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分散性。上述四个结构调整目标便构成了上海的贸易结构优化指标体系。本文进而运用灰靶理论将该指数体系转换为贸易结构综合指数。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选择指标应遵从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稳定性原则(刘淑茹,2011)。产业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指标体系庞大,但就其产业结构自身优化的指标而言,一个简单的指标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三次产业比重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了更好体现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状况,本文选用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和产业结构协调性指数两个指标。
建立两个结构指标体系后,本文运用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别检验上海的贸易结构综合指数与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产业结构协调性指数之间的关系。
二、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指标解释
(一)贸易结构优化指标解释
贸易结构主要由商品结构优化指数、贸易方式优化指数、贸易区域优化指数和贸易结构高度化指数构成贸易结构优化指数体系。
1、贸易商品结构优化指数
如上文所示,工业制成品在贸易总额的比重作为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指标。即:
■
公式1
如果该指标越高,则可反应出该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越高。
2、贸易方式优化指数
本文将一般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作为上海贸易方式结构优化的指标,公式为:
■
公式2
该指标数值越大,表示该地区贸易方式符合其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则这种结构对其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越明显。
3、贸易区域优化指数
本文使用了王菲(2011)所使用的测度方法构成贸易区域优化指数:
■
公式3
其中:CR1表示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占整体贸易额的比重;CR2345表示第二至第五大贸易伙伴累积贸易额占整体贸易额的比重。该指标取值范围为(0,4),CN2345指数反应了该国(地区)对外贸易区域集中度,如果该指数越大,则表示贸易区域较为分散,反之则表示贸易区域较为集中。
4、贸易结构高度化指数
本文使用服务贸易占整体贸易总额的比重为贸易结构高度化指数,即:
■
公式4
如果该指数越高,表示该地区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越大。
(二)产业结构优化指标解释
1、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
产业产值高度化依据的是“配第—克拉克定理”,雷怀英(2009)用简单的加权赋值的方式构成了产值高度化的指标:
h=h1p1+h2p2+h3p3公式5
公式中,h1、h2、h3为三次产业的高度化权重,雷怀英分别赋值为1、2、3;p1、p2、p3为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该指数越高,表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越高。
2、产业结构协调度指数
短期在资源和技术状况既定下,均衡的产业结构唯一且稳定,其条件是经济结构之间各产业的相对劳动——收入比相等。(徐德云2011)产业结构偏离度(ELY)可测定短期内产业结构是否处于均衡状态。该指标的公式为:
■
公式6
其中,Yi表示第i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Li表示在第i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该指数越低,表示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越好,当指数为零时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完全吻合,不存在劳动力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雷怀英2009)
三、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指标测算
(一)贸易结构优化指标测算与综合指数计算
依据第2节中的定义,运用公式1至公式4计算获得贸易结构优化指标各指数(指标计算结果略)。继而,本文使用灰靶理论对贸易结构优化的综合效应进行评估。该理论以指定标准模式作为目标值,计算个模式的偏离程度。个模式与标准模式构成了灰靶,其中标准模式的目标值为靶心,而个模式的子命题则相对于靶心构成靶边。靶心与靶边之间的灰关联度称为靶心接近度,即为靶心度。
首先,将贸易结构各优化指数转变为影响空间(原始序列)@INU。
定义@INU={ωi|i∈I={2000…2010}}表示2000年至2010年样本期间的各年度贸易结构向量的集合;ωi={ωi(k)|k∈K={1,2,3,4}}表示第i年的贸易结构的集合。其中:ωiM(1)、ωiX(1)分别表示第i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额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ωiM(2)、ωiX(2)分别表示第i年目标贸易方式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ωiM(3)、ωiX(3)分别表示第i年进、出口贸易区域集中度;ωiM(4)、ωiX(4)分别表示第i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
之后,将模式序列ωi转换为指标序列ω(k)、确定标准模式序列ω0、灰靶转换、灰关联差异信息空间计算。其中,灰关联差异信息空间定义为:
Δ={Δ0i|i∈I={2000…2010},Δ0i={Δ0i(1)Δ0i(2)Δ0i(3)Δ0i(4)}}公式7
其中,Δ0i(k)=|x0(k)-xi(k)|=|1-xi(k)|。由此可以得出贸易结构的灰关联差异信息空间:ΔGR=(ΔξΔ0i(max)Δ0i(min)),Δ={Δ0i|i∈I={2000…2010}};其中,ξ=0.5。
最后,计算灰关系系数γ(x0(k)xi(k))和靶心度γ(x0xi)。其中,灰关联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
公式8
靶心度的计算公式为:
■
公式9
由于本文设定ξ=0.5,因此,如果靶心度小于0.3333是无意义的。
限于篇幅,本文省略了灰关联性计算的过程。经计算,获得上海的贸易结构优化指数(靶心度)。
表1中的结果表明,2002年至2010年间,上海进、出口贸易综合指数均大于0.333,结果有效。按本文对贸易结构的优化目标,上海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综合指数从2002年起持续下降,到2006年达到低谷(0.5733),之后有所回升,其中,贸易商品结构、贸易结构高度化指数稳定上升,但贸易方式结构和贸易区域结构优化指数出现大幅下降。而上海的进口贸易结构优化综合指数则稳步上升,且在2010年达到最高点。
(二)产业结构优化指标测算
依据第二节中的公式5和公式6,计算上海产业结构优化综合指标各指数。(限于篇幅,省略各指数计算结果)
结果表明,上海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在2002年至2006年间震荡上升,从2007年后出现快速上升,但2010年再次出现下降。而产业结构协调度指数则在2002年至2006年出现一定程度上升,2008年后则出现大幅下降。
四、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将上文所计算的各组靶心度作为对应的优化指标组成时间序列,其中,以SHIM、SHEX分别表示上海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标准指数时间序列。将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结构协调度指数分别表示为SHHIGD、SHDVD。
(一)ADF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各组时间序列的二阶差分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条件下均拒绝原假设,即上海各组序列的二阶差分平稳I(2),从而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
(二)Johanson协整关系检验
对各组关系间进行Johanson协整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SHHIGD)与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SHDVD)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中,将改变各种要素的分配比例,从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偏离度。但是,上海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却与偏离度的变化没有稳定的、长期的关系,则说明上海生产要素的配置并未受到产业结构自身变化的显著影响。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通过对各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SHHIGD、SHDVD、SHIM、SHEX四组序列均为二阶差分平稳I(2);Johanson协整关系检验表明,SHIM分别与SHHIGD、SHDVD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因而,使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进口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使用SHHIGD、SHDVD、SHIM、SHEX各序列的二阶差分时间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上海的进口贸易结构综合指数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协调度间并未检验出格兰杰因果关系。
2、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SHHIGD、SHDVD、SHEX三组序列均为一阶差分平稳I(1),因而,可以使用SHHIGD、SHDVD、SHEX三组序列的一阶差分时间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表2中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长度为1时,上海进口贸易结构综合指数与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互为格兰杰原因。在滞后长度为2时,上海产业结构协调度指数是出口贸易结构综合指数的格兰杰原因。进而,通过计算各相关序列间的协整方程,以确定其影响的方向。
SHHIGD对SHEX的协整方差如下(括号内为变量的标准差):
SHEX=0.3536SHHIGD+μt
公式10
(0.5185)
SHHIGD=2.8280SHEX+μt
公式11
(0.6717)
公式10、公式11表明,上海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每提高1%,将促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指数提高0.3536%;而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指数每提高1%,将帮助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提高2.8280个百分点。上海的产业结构与出口贸易结构之间存在正向的互动关系,其中,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SHEX=-0.4705SHDVD+μt
公式12
(0.0260)
SHDVD对SHEX的协整方程(公式12)则表明,上海产业结构偏离度的下降将促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
五、主要结论
依据本文所设定的贸易结构优化调整目标,对上海产业结构各主要指标与进、出口贸易结构综合指数的实证检验,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上海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其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存在良性互动
上海的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决定了产业结构高度化,而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反作用于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且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这一结果与陈建华,马晓逵(2009)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出口导向型战略在上海的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上海产业结构协调度的改善有助于其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随着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接近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出口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这也再次证明上海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需要。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未直接影响上海要素禀赋的调整
在实证中,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结构协调性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这就表明,劳动力在上海三次产业间的流动并未显著受到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实证中,进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未能检验出有明显的关联性,这说明本文所设定的目标不能解释进口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一般地,进口贸易结构的优化条件参照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条件,而进口贸易结构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因此,要全面理解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间的关系,应深入研究进口贸易结构优化问题。■
参考文献:
①赵岩,范文祥,杨菁.贸易结构对三次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出版社,2012(4):62—67
②王菲.中国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综合效应关系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9):132—135
③郑先勇,王菲.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长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1(3):108—109
④徐德云.产业结构均衡的决定及其测度:理论解释及验证[J].产业经济研究,2011(3)56—63
⑤刘淑茹.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5):66—69
⑥袁欣.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镜像”与“原像”的背离[J].经济学家,2010(6):67—73
⑦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0
⑧雷怀英.产业结构竞争力的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2009(11):29—30,38
⑨李慧中,赵大平.上海在区域分工中的比较竞争优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2):50—56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加工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收支状况以及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加工贸易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不高、技术转移效应不明显和产业配套能力不足,这说明了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巨大潜力。深入探讨了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的作用,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出口产品结构;政策1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工业中又以重化工业为主,轻工业被置于次要地位,产业结构失衡。在改革开放时,恰逢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日本和东亚新兴国家因为收入的持续增长,工资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我国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迅速增长,带动了我国轻工业部门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其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很多跨国公司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将中国作为其生产基地,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90年代后,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明显提高,改变了过去初级产业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开始迅速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层次的提升直接带动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约90%都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完成的。2我国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作用的实证研究2.1研究思路在我国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增长缓慢,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对外贸易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相比之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相当活跃,由于这两类产品的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说明我国贸易总量的增长与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主要得益于加工贸易的发展。从图1中看到,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科技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06年,两者的出口总和占总出口的85.74%,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出口,越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越高。(见表1)从表1中看出,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到2006年分别为87.3%和71.2%,而且这个趋势在不断扩大,而纺织品服装加工贸易出口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作用不可忽视。2.2模型的建立与数据选取通过研究上述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在各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与各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的相关性,来验证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贸易竞争指数(TC)定义为:TCij=(Xij-Mij)/(Xij+Mij)它表示i国j部门的产品的净出口与该部门进出口总额的比,其中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TCij的取值范围是区间[-1,1]。如果贸易竞争指数大于0,则表示i国j部门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净出口部门;反之,如果贸易竞争指数小于0,则表示该部门是净进口部门,具有比较劣势。2.3检验结果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为解释变量,以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被解释变量,验证加工贸易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推动作用。(见表2)从上述得出的相关矩阵来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之间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的不断上升,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不断的增强,可以说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加工贸易在其中的推动作用,按此思路我们在二者之间建立回归方程,进一步研究其量化的关系。选取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X)为解释变量,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Y)为被解释变量,运用SPSS软件计算,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一元回归方程如下:Y=-3.614+0.04X(-3.954)(3.806)R[2]=0.617;F=14.483方程式的拟合优度为R[2]=0.617,F检验值为14.483,解释变量t检验值为3.806。其检验结果都大于相应得临界值,说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X)作为解释变量是显著的。其经济意义说明,从1996年到2006年期间,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每上升一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会上升0.04。加工贸易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为中国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基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便捷途径。3政策建议3.1加大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延长国内产业链充分利用和不断提高当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配套产业的快速增长提供微观主体。最终带动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延伸加工贸易在中国的产业链条。3.2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含量,还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设立具有标志性的部级研究开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植性政策。同时积极培养相关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3.3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相对优势,而且地域辽阔,中国的资源性加工产业也大多数集中在这些地区。引导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沿海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从而使得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3.4加强监管加强海关、质检、港务等管理部门的协调,提高监管效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加工贸易管理体制,遏制加工贸易走私犯罪活动,适当简化加工贸易进出口的相关手续,为加工贸易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