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心理学科学性的表现(6篇)

时间: 2024-05-01 栏目:公文范文

心理学科学性的表现篇1

如何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学制度创新、竞争教育平台的建立以及管理体制的完善等对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本文认为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实力,体现办学特色的核心工作,是高校发展的龙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学科建设提升高校生产力。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和教学具有共性,都需要勤于实践,不断探索。教师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刻苦钻研,训练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学术素养,无形中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学术研究中积累的思想、方法、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教学,将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手段的转变,教学理念和形式的创新和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以学术研究引导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没有学术研究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缺乏深度和创意,没有活力。一流的学术研究才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学科建设实现高校发展力。学科建设的载体是学术研究,直接目的就是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通过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培育特色及优势学科,建立学科基地及学术团队,学校的学术研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也才会有更大的潜力和更广阔得前景;同时,特色优势学科的建立必然形成学科资源的不断聚集,产生辐射溢出效应,这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而且有利于各种科研项目特别是部级重大课题的申请和承担,为学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正确的方向,难得的机会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学术研究是大学的标志,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其基础便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吸引力。高校的吸引力不在于高楼林立的校园,不在于窗明几净的教室,重要的是大学特有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是数代师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是大学浓郁的学术气息和氛围。而这些的基础在于学科的发展,学科是高校的象征,充分体现了高校的特质,是高校的灵魂所在;国内外高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大多建立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之上,例如国际上有沃顿商学院的商学、麻省理工大学的理工学,国内有清华大学的工学,人民大学的经济学等。学科建设不仅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引领性作用,而且决定了高校的品味和等级。一个不重视学科建设的高校,一个没有学科发展的高校,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的高校,也就不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2学科水平体现高校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通过提升高校生产力、发展力和吸引力会大大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发展水平则体现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高校,其必然表现出较高的学科水平。为了通过学科的发展水平来定量测算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尝试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各学科发展背后隐匿的公共影响因子,近似衡量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因子分析模型如下:X1=a11F1+a12F2+…+a1mFm+e1……Xp=ap1F1+ap2F2+…+apmFm+ep模型中X1,X2,…,Xp是可观测的随机变量,这里指各学科的发展水平;F1,F2,…,Fm叫做公共因子,它们是在各个观测变量的表达式中都共同出现的因子,是相互独立的不可观测的理论变量,这里指学科发展水平所体现的各种共同因素。e1,e2,…,ep叫做特殊因子,是影响各学科发展所特有的因素,各特殊因子之间以及特殊因子与所有公共因子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根据可比性和可得性两个原则,本文根据武书连2012年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在排名前350名的高校中选取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132所高校,学科选取了各高校较为普遍的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管理学六大学科,学科水平的衡量采用武书连公布的大学学科排名的相关数据计算。因子分析过程中,抽取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抽取条件为初始特征值大1,因子得分采用回归方法。分析过程如下:KMO统计量的值为0.834,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表示各学科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较强,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由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知提取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68.67%,计算共同度,除工学以外,其他五个学科的共同度均超过了65%,表明该公因子足以描述各学科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它们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公因子在各学科发展水平上均具有较大的载荷(如表1),充分反映了各学科的综合发展水平,可理解为高校基于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子。利用回归方法可求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函数表达式(回归系数如表1)。利用该公式可得132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得分,表2列出了132所高校中核心竞争力得分前十名的高校,并同时列出了武书连计算的这10所高校的大学排名及相关学科排名。如表2所示,北京大学尽管大学排名为第二,但其核心竞争力得分第一,其次是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竞争力得分接近,与其他8所高校得分差距较大,同时这8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相差不大,这说明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同时,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校具有较多的优势学科,其优势学科排名均在全国前十位。最后,10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排名和武书连的大学排名基本一致,表明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3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①设计合理的学科结构,促进学科非均衡发展。合理的学科结构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基础。一所高校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门类上都占尽优势,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着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自身学科专业结构的现状出发,对学校的整体学科结构进行设计,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非均衡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布局。

②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是高校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对于其他一般学科具有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带动一般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一般学科吸引人才、聚集资源的重要依托。高校应从比较优势出发,集中人力、物力建设那些基础雄厚,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学科,特别是能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

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带动作用,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动力。未来的学科发展,一定是多学科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共同发展。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学科的作用,进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样不仅能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而且能培育出一批新兴交叉学科,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心理学科学性的表现篇2

摘要:利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随机抽取的四川省四所高校的437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心理复原力量表和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良好;文理科学生心理复原力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差异。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能有效地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B84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108-04

ResearchontheRelationbetweenthePsychologicalResilienceandMentalHealthofPoorCollegeStudents

WANGChen1a,DAIYan2,LEIMing1b

(1a.PsychologicalCounselingCenterofEmeiCampus,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Emei614202;1b.PsychologicalResearchandCounselingCenter,Chengdu610031;2.FacultyofEducationalScience,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610038,China;)

Keywords:poor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resilience;stressfulevent;situationalcrisis;situationalstress;mentalhealth

Abstract:Inthisresearch,weusedthequantitativemethodstostudytherelationshipbetweenpoor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resilienceandmentalhealthfromtheperspectiveofpositivepsychology.Throughthecollationandanalysisofthestatisticaldatafrom437randomsamplesinSichuanProvince,wefoundthatpoorstudentshadagoodlevelofpsychologicalresiliencewhichexhibited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studentsofliberalartsandscienceanddisplayedsimilarityingender.Poorcollegestudentslevelofmentalhealthcanbeeffectivelypredictedthroughtheirpsychologicalresilience.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应激事件。有研究表明,心理症状与应激事件呈显著的正相关〔1〕。贫困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面临周围环境、角色地位、生活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变化,他们所遭遇的应激事件与同龄人相比会更多、更集中,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更大。因而,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探讨一直是近年来心理学关注的重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援助体系的构建、心理贫困等方面〔2~5〕。且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贫困大学生消极心理的研究较多,而对积极方面的探究比较少;弥补性的建议或措施比较多,预防性的建议或措施比较少。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学者们在探讨心理压力问题的时候,一般将心理压力看成是个体的处理方式、认知评估或反应的行为。在这三种观点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在压力情境下积极应对的结果,即其从危机事件或压力情境中恢复原有良好适应(positiveadaptation)状态的能力,由此形成心理复原力(resilience)的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复原力逐渐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学者对心理复原力的探究或是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或是从经验和对心理复原力概念本身的理解出发,使得心理复原力至今尚无一致的定义〔6~7〕。目前对心理复原力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将心理复原力视为抗拒困境而促进或修补健康,从而恢复正常适应的能力〔8〕;二是将心理复原力看作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也就是“在明显威胁(significantthreats)情境中成功适应而发展的现象”〔9〕;三是将心理复原力看作克服困境恢复良好适应的功能或比预期还要好的行为结果〔10〕。

综观现有研究成果,虽然心理复原力的研究已较为广泛,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不管是理论的探讨还是实证的研究均未见到。鉴于此,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描述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现状,并探讨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找出能使其正确应对外界的压力情境的措施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随机对四川省四所高校(包含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属高校、独立学院)的贫困大学生发放问卷488份,回收有效问卷437份,有效率为89.6%。其中,文科学生231人,理科学生206人;男生209人,女生228人;获得奖学金的学生134人,未获得奖学金的学生303人。

2.研究工具

(1)心理复原力量表。该量表是根据Wagnild等编制的心理复原力量表(RS)和Hiew等编制的心理复原力特质量表(TRS)编写而成,它包括个人能力、自我及生活接纳、自我调控和心理社会支持四个维度。量表由43个项目组成,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方式,分别用1~5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复原力水平越高。

修订后的心理复原力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1。在结构效度方面,使用验证性因素分析,KMO系数为0.903,Bartletts球形检验达到0.000显著水平(χ2=4939.037,df=903);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极大值旋转,能够解释总变异量的38.3%,各项目的负荷在0.45~0.76之间。这表明修订后的心理复原力量表在信度和效度上已达到测验的要求。

(2)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该量表从心理健康问题症状以及其三个维度(身体症状、心理症状和社会适应不良症状)来评价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从康乃尔医学指数(CM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中挑选出的30个相关项目组成,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方式,1~5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量表采用反向记分法,分数越低,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5,分半系数为0.876。在结构效度方面,KMO系数为0.927,Bartlett’s球形检验达到0.000显著水平(χ2=4793.066,df=435),量表能够解释总变异量的43.75%。项目负荷在0.227~0.803之间。这表明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具。

3.数据分析与处理

对437人实施的两种量表的测试数据均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1.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现状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测试对象的心理复原力及各分项维度的状况,并计算出心理复原力总均分和各维度的均分,见表1。

2.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差异分析

为了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各维度在性别、文理学科、是否获得奖学金等方面的差别,将心理复原力各维度分别按照性别、文理学科、是否获得奖学金进行均值检验,结果见表2。其中n为样本数,M为平均值,SD为标准差,t为t检验值。

表2显示,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在性别及是否获得奖学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文理科上,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以及个人能力和自我调控两个维度差异显著,且文科学生得分高于理科学生得分;获得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在心理社会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未获得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

3.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为了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将心理复原力水平及各维度与心理健康问题症状以及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心理健康问题症状及其各维度与心理复原力及各维度均呈负相关。因此,心理健康问题症状及其各维度分值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由此可见表3数据反映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贫困大学生,其心理复原力水平越高,反之则心理复原力水平低。

将数据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以心理复原力及各维度作为预测变量,考察它们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4。

表4显示,心理复原力中的个人能力、对自我及生活的接纳程度能有效预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四、讨论

贫困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相比,面临的应激事件更多,而且应激事件对其影响更加明显。但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整体水平处于良好状态,这说明他们对危机情境反应的修正能力较强,能调节或缓和危机情境对自身的影响。这可能与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他们一般都是在艰苦环境里磨练成长起来的,贫困造就了他们早熟的秉性,挫折磨练了他们不屈的性格,因此,坚强是他们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这一点可从韩春伶等人的研究中得到证实〔11〕。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不少贫困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遇事比较有主见,并能主动适应外界的生存环境。研究发现,文科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尤其是在个人能力维度上高于理科类的贫困大学生,这可能与文科学生注重发散性思维和平时比较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关。研究还考察了获得奖学金的经历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奖学金与未获得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在心理社会支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获得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复原力各维度及总分水平上高于未获得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获得奖学金带来弥补性的积极体验,有助于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有文献报道,短暂或漫长的积极经历一般不会对心理复原力产生太大的作用,只有那些要么可以克服危险因素,要么可对危险因素造成的损害进行弥补的积极经历才会对心理复原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2〕。

心理复原力是个体从困境或压力情境中恢复、修复或促进健康的特质,这些具有良好适应性的特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阳毅以SCL-90作为外部效标对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复原力在个体应对压力事件,避免心理疾病,维持心理健康等方面作用明显〔13〕。本研究显示,心理复原力水平及各维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各维度存在相关关系,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能够影响和预测其心理健康状况,这说明心理复原力水平越高的贫困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反之则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但是心理复原力是外部困境或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变量,心理复原力自身也受到多种保护因子的促发和影响,因而心理复原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相关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将在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五、结论

经过上述研究讨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良好。

(2)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在性别、是否获得奖学金上无显著差异;在文理科上差异显著;文科生的个人能力和自我调控水平明显高于理科生;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在心理社会支持上显著高于未获得奖学金的学生。

(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复原力的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同时心理复原力水平能有效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宝勇.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6.

〔2〕谢桂阳,程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科学,2002,25(5):632.

〔3〕谌时燕.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缺陷及其“疗补”〔J〕.教育与职业,2005,(36):86-88.

〔4〕张文芝.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318-320.

〔5〕邓志军.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4,(12):92-94.

〔6〕雷鸣,张庆林.创伤后心理复原的生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616-622.

〔7〕雷鸣,戴艳,肖宵,曾灿,张庆林.心理复原的机制:来自特质性复原力个体的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6):874-882.

〔8〕Howard,D.E..SearchingforResilienceamongAfrican-AmericanYouthExposedtoCommunityViolence:TheoreticalIssues〔J〕.JournalofAdolescentHealth,1996,18(4):254-262.

〔9〕Masten,A.S.,Hubbard,J.J.,Gest,S.D.,Tellegen,A.,Garmezy,N.,&Ramirez,M.CompetenceintheContextofAdversity:PathwaystoResilienceandMaladaptationfromChildhoodtoLateAdolescence〔J〕.DevelopmentalandPsychopathology,1999,(11):143-169.

〔10〕Bonanno,G.A.&Mancini,A.D.TheHumanCapacitytoThriveintheFaceofPotentialTrauma〔J〕.Pediatrics,2008,121(2):369–375.

〔11〕韩春伶,曾练武.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工作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89-190.

心理学科学性的表现篇3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

作者简介:牛春娟(1983-),女,山东菏泽人,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讲师;武雪姣(1990-),女,河北邯郸人,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河北唐山06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联合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K0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211-02

学习倦怠(learningburnout)是指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1,2]学习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在出生后都在不断地学习。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按照社会的期待,准备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3]而当前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却令人担忧。笔者随机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存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玩手机、看小说、迟到早退等消极学习行为。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是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应努力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1,2]专业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对专业学习的承诺包含了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等特征,专业承诺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大学生对待专业学习的积极或消极的学习心理。

本研究通过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和专业承诺的现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验证了以往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和专业承诺的研究,扩充了研究样本量。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河北某综合类大学7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3份,回收率为93.29%。其中男生280名,女生373名;理科生319名,文科生118名,医学专业学生216名。

2.研究方法

(1)工具。

1)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2]由中国学者连榕等人编制,用于评定大学生的消级学习态度和行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国内研究学习倦怠使用较为普遍的量表之一。该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该被试学习倦怠越严重。该量表共由20个项目组成,分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维度,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计分。

2)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2]由中国学者连榕等人编制,用于评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意愿、规范和要求等态度与行为。该量表共由27道题组成,分为情感承诺、继续承诺、理想承诺和规范承诺四个维度,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计分。该量表分值越高,表明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专业承诺水平越高,反之则低。该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927,各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774~0.891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

3.施测

采用不记名方式集体施测。由心理学专业人士以统一指导语指导被试填写量表并当场收回。

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在SPSS15.0上进行录入,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学习倦怠各个维度上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比较

表1结果表明,在性别这一被试特征上,男女大学生学习倦怠存在显著性差异(p

2.大学生专业承诺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

表2结果表明,大学生专业承诺在专业上有显著性差异(p

3.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相关性

由表3可见,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总体及其四个维度间呈显著性负相关,即大学生专业承诺水平越高,出现学习倦怠的可能性越低,反之亦然。

三、讨论

1.大学生学习倦怠和专业承诺的总体状况

从学习倦怠总分和专业承诺总分来看,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较高、专业承诺水平较低。学习倦怠主要表现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玩手机、睡觉或者上课迟到、早退、缺席等行为时常出现,并且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较低,存在自卑心理等,这也验证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所学专业了解不多,对所学内容的意义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等专业承诺水平不高所致。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进而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进行干预。另外,Michael等人研究认为,进行心理干预训练(PSIS)尤其是认知行为理疗(CBT)对具有倦怠倾向的个体有着积极的影响,[4]这也可以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参考。

2.大学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的性别状况的分析讨论

从性别这一被试特征分析,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学习倦怠。女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规范承诺上好于男生,在其他因子上不同性别学生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男性大学生较女性大学生而言存在更多的缺乏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容易疲劳等问题,同时也存在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好、迟到早退等不当行为。因此关注男性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有效性应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本研究的结论与一些研究者的结果不完全一致。杨丽娴的研究表明“在学习倦怠上除成就感低这一维度外,男女大学生在问卷总分和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5]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主要是受社会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与生理因素不同,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可因为教育的内容而转变,所以对学习倦怠及学习倦怠各维度上的性别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

3.大学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的专业状况的分析讨论

文、理科及医科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不存在显著性专业差异,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的现象。在专业承诺水平上,文、理科大学生显著性低于医科大学生。在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因子上,医学专业的大学生高于文科和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医学专业在专业教育上重视医德教育有关。[6]医科学生意识到在未来职业中的医疗行为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危,并且医生职业一直以来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对医科专业有较高的认同感,所以相应的医科生的专业承诺水平也较高。[7]

4.大学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的相关关系的分析讨论

结果表明,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P

参考文献: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2]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3]杜玉凤,李建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4]MichaelD.theImpactofPsychosocialInterventionsTraining[J].MentalHealthPractice,2007,10(7):18-21.

[5]杨丽娴.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心理学科学性的表现篇4

[摘要]本文对心理健康的涵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科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谈了几点认识。科学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这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这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些科学教师只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认为这个教育只须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来完成。我觉得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学校教育是以学科教学为依托和支撑的,课堂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过学科教学才能得以全面落实。本文对心理健康的涵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科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即一个人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有健康的个性,能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虚弱,而必须是一种生理上和社会适应性上的完好状态。”这一定义揭示了健康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素:(1)生理方面——无躯体生理性疾病;(2)心理方面——无心理性疾病;(3)社会适应方面——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些要素中,(2)、(3)均属心理健康范畴。健康的体魄是搞好学习,做好工作的基础,而健康的心理则是搞好学习,做好工作,适应环境所需的精神力量。心理学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仅占30%,而非智力因素占70%。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心理素质好,则可以充分发挥人体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反之就会使潜能受到压抑。

由此,我联想到近来心理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厌学或缺乏自信。这表明,当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或者说,现代社会呼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科学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科学的教学中来完成,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二、科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就科学教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附加任务,而是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紧密相结合的,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1.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

备课前,要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包括心理健康状况)作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勇气,唤起全体学生攻克难关的信心和决心。我在讲《日食和月食》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示范表演: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另一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其它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通过示范情境的创设,学生为他们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识而高兴,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在练习讲评中,要表扬学生的独创性解法,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考试讲评中,要注意表扬及时、批评恰当等等。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补充介绍科学史,向学生介绍科学家不畏险阻、前仆后继的史实,使之受到百折不挠、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教育。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环境关系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他人的意识。提倡学生互改作业,使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培养对他人负责的精神。

2.科学实验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心理学科学性的表现篇5

关键词:科学精神;初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1单元视域下初中物理科学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科学精神是人类科学探索经验和教训的凝结.是科学的灵魂与核心,它使科学具有理论的普遍性、结果的可检验性、逻辑的严密性、构造的简单性以及价值的多重性等宝贵品格[1].科学精神主要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素[2],是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忽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具体而言,存在以下问题:学习知识浅表化,科学精神培养趋隐形化.当前的物理教学设计比较关注知识本身,较少关注知识中蕴含科学精神的挖掘,未将知识、方法、精神的培养视为物理教学的整体.再加上科学精神本身具有内隐性,在“遮蔽”的知识中,科学精神难培养.学习参与表面化,科学精神培养趋静态化.科学精神形成于学生在深刻参与物理活动过程中的批判与质疑.但在现实课堂中,学生学习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模仿操作多,深刻思考少;学生学习没有全心投入,在“静态”的思维中,科学精神难形成.学习评价单一化,科学精神培养趋表层化.科学精神需要真实合作.但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因为拥有评价权,完全掌握课堂方向,导致学生合作学习会出现“为合而合,合而不作”等问题,合作与学生精神世界缺少联接,在“单一”的评价中,科学精神难深刻.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教学设计与实践中进行破解.钟启泉教授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4].而单元学习因其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系统性等特征[5],这些特征与解决科学精神培养的问题相匹配.因此,我们尝试将单元设计思维与科学精神培养进行相互勾连,寻找初中物理科学精神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2单元视域下初中物理科学精神培养的设计

以“电与磁”一章为例,结合科学精神三个基本要点,通过形成单元知识序设计,培养学生理性思维;通过单元问题链设计,鼓励学生批判质疑;通过单元探究梯设计,促进学生勇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1注重知识的内涵挖掘,构建单元知识序,促进理性思维,让科学精神从“隐性”到“显性”

理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之理性思维的主要表现描述如下: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1].理性是从一些信念到另一些信念的真达能力.所以,理性精神的核心是求真.求指“求取,探索”,真指“本原”[6].即探索本原、追求本原.物理教学中的求真指的是:学生针对经验事实,收集足够的证据,然后对收集的证据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判断观点正误,让他们学会从复杂的现象中拨开重重迷雾,探索物质的本质、属性、运行规律,让自然界呈现出它本原的样子.案例1: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电与磁”这一单元的学习主要有以下目标:(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并能说出其证据.(2)通过实验认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特点.(3)通过实验认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有关.(4)通过实验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结合单元目标及教材目录,笔者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结构,形成单元知识序.将“电与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磁现象磁场”:介绍常见的磁体与磁场知识.第二部分“电生磁”:介绍奥斯特实验及其应用.第三部分“磁生电”: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通过罗列核心知识,结合单元知识链,让理性思维显性化(见表1).在物理教学中,理性是科学知识的基石与灵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首要就是培养他的理性精神.康德认为:人可能正确地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知识,而从无序的生活经验到有序的知识,正是因为有理性的加工.在本案例中,笔者对单元目录进行分析,梳理单元核心知识点,形成单元知识逻辑序,并寻找知识背后所对应的“求真”元素.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重视证据和逻辑推理的意识都会得到增强,有利于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让科学精神培养从“隐性”走向“显性”.

2.2注重探究的整体驱动,形成单元问题链,引发批判质疑,让科学精神从“静态”到“动态”

所谓质疑批判,是指人用一种非常缜密的怀疑态度看待各种事物和从事各种活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之批判质疑的主要表现描述如下: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1].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驱动与串联,引发学生的自我认知冲突,在分析论证中逐渐纠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案例2:“磁场”部分的问题链设计如图1所示.我们通过“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这个熟悉但不一定熟知的生活情景问题引入,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4个连续性的问题,串联有关磁极、磁场、磁感线等核心知识,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而“地磁场有哪些特征?”的设计作为学习支架,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到核心问题上,最终指向核心问题的解决.这样问题链的设计不仅串联核心知识,更重要的是串联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电磁转换”部分的问题链对比设计如图2所示.从单元整体的设计视角,进行对比设计,从电动机、发电机的现实情景引入,以“电与磁之间是如何转换?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观察与测量其磁场特点?”为问题链.通过现实情景—设计实验—电磁转换的相互运用和问题链,加强科学探究中要素“设计实验”的培养.突出科学探究的“实践证据与科学论证”.另一方面基于“自然界中各种自然现象之间应该存在着相互联系”思想,通过“电生磁”推理“磁生电”.这种思维方法与探究设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形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物理观念.没有批判.在本案例中,笔者基于单元设计视角,通过问题链的设计,驱动单元的整体探究,从而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批判质疑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的批判质疑精神,让科学精神从“静态”到“动态”.

2.3注重合作的深度学习,架单元探究梯,导向勇于探究,让科学精神从“平面”到“立体”

探究是人在遇到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探求答案的欲望和伴随而来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之勇于探究的主要表现描述如下: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1].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疑难困惑刨根问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使得学生在合作中形成多元路径、多条思路与多种可能,拓宽学生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案例3:从单元视域下,“电磁感应”这一节是本单元核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质疑能力、探究精神.在“电磁感应”教学设计中,为了突破电磁感应现象实验设计的难点、突出勇于探究的要素,我们把实验过程分为三大模块:一是“线圈的一侧在磁场中静止时”的三种情况.二是“线圈的一侧在磁场中运动时”的三种情况.三是“导线静止而磁体运动时”的三种情况.并进行不同层次的设计(见表2-4).三个小组进行实验并交流分享,形成九种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总实验分解成子实验,通过不同层次的设计,让探究过程形成阶梯式上升,让探究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记录表,通过表格的分类与梳理,通过小组合作实施,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参与式学习”中,体验探究者的角色,通过分工、合作促进学生勇于探究精神的养成,从而让科学精神从“平面”到“立体”.

3单元视域下初中物理科学精神培养的关键点

物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场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也隐含科学精神培养的要求.就课堂教学而言,科学精神的培养还要注意三个结合.真实情景+核心问题结合.科学精神的培养以问题为支架,以情境为载体,突出问题与情景的匹配,突出情景与问题的整合,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明线,以实验为抓手,以科学精神教育为暗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得以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结合.科学精神的培养主体是学生,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加入学生提问、探究、实践;但同时,这一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精准预见、精彩准备,为科学精神的落实保驾护航.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单独强调一方面不可能建构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关注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让核心素养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中形成.

参考文献:

[1]张会亮.我国科学教育政策的梳理分析[J].科普研究,2017,12(04):77-82+88+108-109.

[2]吴建鹏.大概念视角下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建构与设计———以“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2,50(11):25-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钟启泉.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4):1-5.

[5]杨思锋.单元教学设计———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物理》(九年级)“电与磁”一章的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2022,42(10):37-41.

心理学科学性的表现篇6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教师形象,因素分析。

分类号G446

1前言

大学教师是大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大学教师的境界与修养深切地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的人格特征、能力以及情绪等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1]。在教育问题日渐被关注、教师形象研究日益引起社会重视的同时,出现了许多论述教师素质、教师修养、教师角色的文章与专著。如张承芬的研究发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居前几位的是:客观公正性、移情性、角色认同、有恒性、责任感和非权势等[2]。王泽农对200名师范生进行了理想教师标准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作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行[3]。范龙堂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最喜欢的理想教师应真心实意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具有专而博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掌握生动幽默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并且具有严格管理与关心爱护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方式[4]。

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探讨及描述性统计,本研究采用自制的词表,用主成份分析法考察现代大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形象,旨在引起教师对自身发展的关注,从而在教育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研究方法

2.1被试

从烟台市一所普通大学随机选取大一至大四学生160人进行施测,剔除无效数据(包括被试只做一部分题目或回答有规律,如全选“5”或全选“3”等)后,有效被试148人。其中大一40人、大二36人、大三40人、大四32人,男生71人、女生77人,文科生77人、理科生71人。平均年龄是21.47岁。

2.2词表的制作

首先采用开放性问卷进行调查,随机选取大学生40人,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写出描述他们心目中理想教师的词,时间不限。问卷收回后,由2名心理学教师、2名心理学本科生和2名中文系本科生对被试列出的理想教师特征词进行归类,合并意义相同的词,对含义不明确的词慎重处理。如果词比较有代表性则保留;若无代表性且意义不明确可舍去。然后选出频率显著较高的词,共50个。每个词随机排列形成正式量表。词表采用5点计分,从1到5分别代表从“最不符合的”到“最符合的”,分数越高代表越符合理想教师形象。

2.3正式施测

每个年级选取文理科两个班,每个班选取数量相当的男女同学,由研究人员担任主试,并向被试保证资料

保密,且答案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2.4数据分析

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和差异检验,所有分析均在SPSS10.0上进行。

3结果

3.1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的因素分析

用主成份分析法对评定结果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artlett系数为3515.256,说明变量间有共享因素。KMO值为0.809,p=0.000,说明适合做因素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共有14个,可解释67.765的变异。但根据碎石图(图1)的情况以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抽取4个因素为合理,可解释40.598的变异,各因素的特征值和解释的变异量见表1。进行斜交旋转后,详细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心目中理想教师的形象主要集中在教师人品、授课、仪表以及科研水平4个因素。结合表1、表2,可以看到因素1(人品)的重要性较高,说明大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形象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师德,并且能和同学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尊重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学生对教师在授课的能力和技巧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比如要求他们讲课生动有趣,并且灵活、有自己的风格、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等。

3.2不同性别年级及学科大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形象的差异

检验性别、年级及学科变量在四个因素上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讲课生动,见解独到”(F(1)=3.965*)这个因素上主效应显著;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大方得体,成熟稳重”(F(3)=3.146*)这个因素上主效应显著;不同学科(文、理)的大学生在“专业过硬,科研水平高”(F(1)=4.703*)这个因素上主效应显著;性别和年级间在“公正平等,师德高尚”(F(3)=4.317**)这个因素上有交互作用。性别和学科间,年级和学科间,以及性别、学科和年级间在任何因素上都没有交互作用。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讲课生动,见解独到”这个因素上女生(M=4.3304)比男生(M=4.1813)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在“大方得体,成熟稳重”这个因素上,二、三、四年级间无明显差异,均高于大一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在专业过硬,科研水平高”这个因素上,理科生(M=3.983)比文科生(M=3.786)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在公正平等,师德高尚”这个因素上,一二三年级的女生比四年级的女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呈下降趋势,而一三四年级的男生比二年级的男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呈上升趋势。

4讨论

4.1大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形象

虽然大学生在生理上已成熟,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所增强,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虽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教师的传统地位有一定冲击,但教师的形象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

从本文调查的结果看,教师最重要的形象是“公正平等,师德高尚”,即对教师人品的要求,真正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需要对学生正确指导的民主型师生关系。此外还包括“讲课生动,见解独到”;“大方得体,成熟稳重”;“专业过硬,科研水平高”,对教师的授课能力、仪表以及专业科研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荀子曾说过:“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5]。所以高校招聘教师不应单纯看重应聘者的学历和毕业院校的名气,而应对应聘者的师德素养、语言沟通能力以及人格魅力进行多方面考察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4.2授课能力与技巧方面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需要较高智慧的创造性劳动。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师授课能力与技巧方面,还表现在教师感受判断学生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状态、新问题的能力方面。

从调查的结果看,在“讲课生动,见解独到”这一因素上,女生比男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女生更希望老师能够讲课生动有趣并且有激情,不照本宣科,有自己的见解。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感性,对一些外在、形象的东西更敏感,在教师的授课方面就表现为希望教师能够讲课不要按部就班,要生动有意思,能引发她们的兴趣;就像购物时,男生更看重物品的实用方面,女生则会把不管有没有用的物品买回家,而只是因为它漂亮有趣。

4.3对教师仪表方面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必须言传身教,言传和身教密不可分。如教师要做到衣着打扮整洁干净,美观大方;行为举止文雅礼貌,稳重端庄;教态自然典雅,从容潇洒等。教育大师蔡元培说得好:“大学教育的旨趣就是以美感来完成其道德,以美来实现其理想。”尤其是青年教师,作为新一代知识分子,更应注重自我形象,通过美的品格来陶冶塑造学生,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来感召和影响学生[6]。

调查的结果显示,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在仪表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没有差异,均高于大一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这是因为大一新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受高中的紧张学习的校园文化影响还很大,对自身及周围人的仪表还不是很看重,仍然比较重视学习,对教师的仪表自然要求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大二时,大学生已将慢慢融入大学的校园环境,穿着时尚的衣服,理着个性的发型,大多数学生已经跟高中时的形象判若两人,对自身的仪表形象要求更高,因此对别人的仪表也会更加关注,对于与其接触比较频繁的老师的仪表,要求自然会越来越高。

4.4对教师专业科研水平方面的要求

韦伯曾说过:“学术已达到了空前专业化阶段,而且这种局面会一直继续下去。无论就表面还是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真正完美的成就”[7]。高校教师承担着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担,这一时代使命对教师的专业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确定了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追踪掌握世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不断发挥创新意识,才能提出创造性成果,争取科学研究中的不断超越。

由于理科的知识比文科的知识更具严密的逻辑性和推理性,比如数学、物理、化学上的好多问题的答案是独一无二的,而文科上的许多问题的答案和解释是丰富多彩的,对一些问题的见解也“各人有各人眼中的哈姆雷特”;理科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科研水平才能更好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而文科教师在这方面要求稍低一些,因此理科生比文科生对教师的专业课科研水平要求更高(在“专业过硬”上要求最高)。

5结论

第一,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应具备四项主要特征:公正平等,师德高尚;讲课生动,见解独到;大方得体,成熟稳重;专业过硬,科研水平高。

第二,在“讲课生动,见解独到”这个因素上女生比男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在“大方得体,成熟稳重”这个因素上,二、三、四年级间无明显差异,均高于大一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在“专业过硬,科研水平高”这个因素上,理科生比文科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在“公正平等,师德高尚”这个因素上,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1沃建中,罗良.心理健康教育之道―教师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承芬,张景焕.教师心理素质的隐含研究.心理科学,2001,24(5):528~532

3王泽农.中美师范生对于理想教师标准的评价及比较.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15(3):45~51

4范龙堂.当代中学生理想教师的标准.青年探索,2002,5:11~13

5荀况.荀子・致仕,荀子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王奇.浅谈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人格模式的构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2):97

7刘捷.社会变迁与教师专业工作者的职业理想.教育科学研究,2006,8:50~53

THEIDEALTEACHERS′CHARACTERISTICSFORUNDERGRADUATES

ZhangQiaoming,CuiHuanjuan

(SchoolofPsychologyandEducation,LudongUniversity,Yantai264025;SchoolofEducation,SuzhouUniversity,Suzhou215021)

Abstract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护理礼仪与沟通技巧(6篇)
  •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总结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