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范例(3篇)

时间: 2024-05-03 栏目:公文范文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疾病,大多由病毒引起,亦可由细菌引起,轻症仅表现为呼吸道的局部症状,重症可伴有发热,甚至高热,5岁以下小儿体温超过39℃,可因高热处理不及时而引起高热惊厥,体温高于42℃能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1]。笔者对65例该病患儿进行了护理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6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男29例、女36例,年龄2~13岁。主要临床表现有鼻咽部症状,畏寒、高热、头痛、乏力等。治疗采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措施。经上述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本组患儿均治愈出院。

2护理

2.1心理护理护士要向患儿及家属介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有关知识,讲清治疗的适应证及疗效,使患儿对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及不良反应有思想准备,从而消除患儿及家属的紧张情绪,使他们能积极配合治疗。

2.2提高患儿的舒适度(1)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完成,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2)及时清除鼻腔及咽喉部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病室湿度在60%左右,可改善血液循环,对减轻呼吸道症状有明显效果。(3)鼻塞的护理:鼻塞严重时应先清除鼻腔分泌物,后用0.5%麻黄素液滴鼻,每天2~3次,每次1~2滴,对因鼻塞而妨碍吸吮的婴儿,宜在哺乳前15分钟滴鼻,使鼻腔通畅,保证吸吮。(4)咽部护理:注意观察咽部充血、水肿、化脓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咽部不适时可给予润喉含片或雾化吸入。

2.3高热的护理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体温38.5℃以上时应对症治疗,采用正确、合理的降温措施,如头部冷湿敷、枕冰袋,在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或用乙醇擦浴、冷盐水灌肠。也可用25%安乃近溶液滴鼻后口服退热剂。注意保证患儿摄入充足的水分,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

2.4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鼓励患儿多喝水,给予易消化、高营养饮食,宜少量多餐并经常变换食物种类,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

2.5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高热抽搐的发生。在护理患儿时应经常检查口腔黏膜及皮肤有无皮疹,注意咳嗽的性质及神经系统症状等,以便能早期发现麻疹、猩红热、百日咳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病。在疑有咽后壁脓肿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同时,要注意防止脓肿破溃后脓液流入气管引起窒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处理后,应在30min后复测体温,降温要适度,一般腋温降至37.5℃时可逐渐撤除物理降温,不要使体温降低得过快,也不要使降温措施断断续续,体温忽高忽低。若体温逐渐下降,说明降温效果好,同时应注意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体弱无力等现象。如有以上虚脱表现应及时给予保温,饮热开水,严重者给予静脉输液。此外,随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新的症状或体征出现,如神志改变、皮疹、呕吐、腹泻、淋巴结肿大等,如有上述任一症状,应采取相应治疗和护理措施。

2.6健康教育指导家长掌握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知识,懂得相应的应对技巧,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防止病原体入侵为主。平时要求患儿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卫生,合理喂养,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阳光,防止营养不良及佝偻病。避免发病诱因,保持居室空气新鲜,在气候变化时注意增减衣物,避免交叉感染。在呼吸道发病率高的季节,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

总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保证疗效,促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早日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范文篇2

体温是影响生命过程的重要因素,体温变化是机体代谢产热和散热失衡的结果。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新生儿期开展的手术已经越来越多。由于新生儿出生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均未完善,大多以直接危害生命的严重的器官发育缺陷来接受手术,其特殊的疾病和病理生理特点使得新生儿对手术的适应力、耐受力、自身免疫力及体温调节能力极差,特别是在麻醉及手术状态下尤其如此。新生儿术中、术后体温过低极易引起皮肤硬肿症和术后恢复慢等多种并发症,如果术中有效的保温及术后快速复温,对于提高新生儿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新生儿术中、术后的保温护理进行综述。

1引起新生儿低体温的因素

1.1新生儿本身因素由于新生儿出生后由宫内生活转变为宫外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均未完善,其中早产儿多伴有的器官发育缺陷,其特殊的疾病和病理生理特点使得新生儿对手术的适应力、耐受力及自身免疫力极差,此外新生儿体温调节机制尚未发育完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且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血管丰富,容易散热致体温偏低,其脂肪少及本身热量不足容易造成体温降低,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并可出现重要脏器组织损伤[1],特别是在麻醉及手术状态下尤其如此。

1.2环境温度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手术室温度是影响术中体温的重要因素,室温大于25℃才能维持正常体温,手术室温度低,保温措施不够,会直接造成患儿容易散热致体温下降而引起并发症。而皮肤热量丢失是影响热平衡的主要因素。

1.3麻醉因素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由于身体于空气中,麻醉抑制中枢性体温调节,体内热量重新分布,代谢产能降低30%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加上机械呼吸时吸入气体的温度、湿度未予适当调整,全麻时常伴有轻到中度的低温[2]。

1.4手术因素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对患儿进行术区消毒和手术操作容易造成体热丢失从而使影响体温,会导致术中新生儿体温下降。另外术中腹腔内脏器的覆盖暴露、生理盐水对体腔进行冲洗、术中手术铺巾敷料弄湿、术中输液等因素,均影响新生儿的体温。

2新生儿术中、术后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有效的术中体温干预可维护婴幼儿的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及麻醉的并发症的发生[3],而术后低体温如果不能很快的复温,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患儿死亡。针对上述影响新生儿低体温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低体温的发生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

对环境温度的影响,可在新生儿进入手术室前,提前30分钟打开手术间空调,先将手术间的温度维持在25℃,相对湿度为60%~70%[5],严格要求医护人员不能自行调节手术间的温度和湿度,手术台采用暖风机保暖。进入手术室后,马上放在已预热充气式变温毯上,对术前存在低体温的患儿则暴露在远红外线灯下,温度保持在35℃,以保证新生儿手术时的温度[6]。

对于麻醉因素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为减少全麻时发生的低体温,应注意在麻醉回路中通过减少热量散失而有效地维持体温[7]。有研究显示使用加热消毒液可使患儿术中保持皮肤温暖、红润、皮肤温度达到36℃[8],另外在进行术区消毒时,除必须暴露的部位外,患儿其他非手术区躯干皮肤和四肢部位都用单层敷料遮盖包裹,消毒使用加热的消毒液消毒,消毒后尽量擦干皮肤,对减少患儿散热有一定效果。有研究发现用单层敷料覆盖可降低散热30%[9]。手术中尽量减少脏器的暴露,术中及时提醒外科医生使用用温盐水纱布保护暴露的脏器部分,减少患儿体内热量的散失,所用器械及纱块血垫均应在温盐水中浸润后传递。体腔冲洗液用恒温箱加热并将温度控制在60℃,关腹冲洗前先将冲洗液调至37℃左右再进行冲洗,并尽量减少冲洗液漏于手术床及敷料上,术中手术铺巾敷料弄湿后马上覆盖干燥的敷料[10],对术中输液如血液制品、静脉输注液体等加温预热到37~38℃,手术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宜匀速输液,避免短时间内快速大量输液[11]。术中观察患儿全身情况及肢体皮肤温度,出现肢体发凉、寒战时应立即加强保暖,在远离术野部位的使用热水袋,注意水温不能超过40℃,并用毛巾包裹,避免烫伤患儿,手术中给患儿戴上帽子以减少散热。术毕马上撤除打湿的敷料和衣物,术后应立即放于辐射台复温,并给患儿穿上预先由温箱加热过的衣物,用温箱加热过的被褥保温[12]。以上综合护理措施的采用,均能有效地控制术中、术后体温变化的发生。

总之,手术室护士应熟悉影响新生儿腹部手术术中体温改变的因素,提高防范意识,完善的术中保温措施加上医生娴熟的技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伤口暴露时间及暴露部位,减少新生儿术中、术后低体温的发生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新生儿手术护理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绍良.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8~l30.

[2]安刚.婴幼儿麻醉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42.

[3]谢小玲,董小红,祝妍华.术中保温干预对婴幼儿凝血功能及出血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2):8-10.

[4]虞晓芬.新生儿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护理干预[J].健康研究,2011,31(2),103-105.

[5]姜大朋.小儿围手术期低体温及防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62-63.

[6]王海丽,苏瑛,刑玉荣.新生儿手术的术中护理[J].中原医刊,2006,(15):100.

[7]邓金娣.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护士,2005,(5):23-24.

[8]余迎萍.新生儿手术护理的特殊性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2,48(8):726.

[9]杭燕南.当代麻醉与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90.

[10]纪会娟,杨淑枝,王瑞欣.新生儿手术中保持体温稳定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72.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范文

河南省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济源4590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体会及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5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该院51例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患者进行细致护理,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引发其他病状,后均治愈出院。结论对高热惊厥小儿患者应采取正确的手段及时进行抢救,使患者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做好患者皮肤及口腔清洁处理,并配之以合理营养饮食,待患者脱离危险后需要对其严密观察病情趋势,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的目的,对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病情痊愈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http://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b)-0131-02

小儿高热惊厥主要发生于儿童时段,属于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1],因此当小儿出现高热惊厥状况要及时采取正确手段进行诊治,确保儿童安全,若不及时诊治,极易留下后遗症或因反复惊厥而造成脑部受损等状况,从而影响儿童正常的智力发育[2]。据调查了解所得,高热惊厥现象其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3个月到5岁,高热在12h内发生,可达到39~40℃以上,由于小儿高热惊厥这一病况与儿童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得到了诸多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重视。为探讨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体会及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分析该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5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护理资料,并提出了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的合理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5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例,女14例,发病年龄1岁及1岁以下的有20例,1~3岁有27例,3~6岁有4例。根据小儿高热惊厥针对标准该院51例小儿患者均属于此状况。

2护理

2.1护理治疗

2.1.1抗惊厥当儿童出现小儿高热惊厥现象首先要对其进行抗惊厥治疗,原因在于过度惊厥会导致儿童大脑损坏,进行抗惊厥治疗首选药物为巴比妥钠5~8mg/kg肌注,若惊厥状态一直持续,应首选安定原液1~0.3mg/kg缓慢注入小儿体内,要求该原液每分钟不得超过1mg,若出现不良状况,应在20min后重复注射,与此同时要时刻关注小儿的呼吸状况。

2.1.2药物退热对于小儿高热惊厥中的高热治疗,应肌注复方氨基比林、酒精擦浴、小儿口服百服宁或者将安乃滴至鼻中,用10%水合氯醛0.5~0.6mI./kg加生理盐水30~50mL的药物比例对小儿进行灌肠治疗,至于小儿高烧持续不退状况应按照亚冬眠病状进行治疗。

2.1.3吸氧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常出现缺氧状况,对于这一状况,要进行及时吸氧操作,氧流量应控制在0.5~1.0L/min,经由鼻导管吸入。

2.1.4防止脑水肿小儿出现高热惊厥状况应及时诊治,小儿频繁惊厥或者惊厥时间过长,并伴随具有意识性障碍及呕吐现象,应选择地塞米松2~5mg/次静注,与此同时辅之以20%甘露醇0.5~1.0g/kg静滴。

2.2护理体会

2.2.1保证呼吸道通畅当儿童出现小儿高热惊厥状况时,医护人员快速解开小儿衣扣、使其头部偏向一侧、利用医疗工具吸出儿童咽分泌物,同时托起小儿上颌,此做法为了避免小儿患者因舌后坠而导致停止呼吸。其次应用纱布放于上下齿之间,防止小儿因疾病咬伤自己。

2.2.2高热降温护理长时间高烧对小儿脑部具有一定的损坏,应遵循医护人员嘱咐采取物理降温的手段,具体操作为用温水子头部湿敷,并用35%~45%酒精擦拭,该做法是应用酒精蒸发散热的功能性。

2.2.3及时用药当确诊患者为小儿高热惊厥状况时应及时予以药物治疗,治疗之前首先要建立静脉通路,运用抗维生素、纠正酸中毒等药物,协助医护人员进行快速治疗,使小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对于病状严重者应使用首选药物进行病情控制,若持续抽搐惊厥,应在6h后重复使用药物。

2.2.4止惊按压或者针刺合谷穴及人中穴,通过刺激穴位的方式达到止惊的目的,当然在该操作中要辅之以药物,首选药物注射量控制在0.1~0.3mg/kg,利用肌注或静推的方式缓慢注射,以免影响小儿呼吸状况。

2.2.5口腔护理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口腔护理是其重要内容,加强口腔护理,需要医护人员保持患者床单的平整、干净及干燥性,同时要保证小儿患者衣裤的整洁性。小儿高烧时期口腔黏膜极易干燥、受损,从而引发口腔炎。为了避免这一状况,医护人员应利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小儿口腔内部。

2.2.6加强防护小儿患者出现高热惊厥病状时,常常会发生抽搐,为了保证小儿抽搐不坠床,应全面完善医疗设施,加强床档。除此之外,要保证病房安静,禁止大声喧哗,以此来减少对小儿患者的刺激,使小儿患者积极投入治疗,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2.2.7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对小儿高热惊厥病症治疗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期查阅。其中应记录小儿高热惊厥的在一定时间内的发病次数,随时观察小儿患者呼吸、体温、脉搏、意识、瞳孔及面色,以便医护人员及时得知脑水肿早期症状。

2.2.8饮食指导小儿高热惊厥病状,需要药物及饮食的综合调节,在饮食上医护人员因给予小儿患者正确引导,为之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菜色应较为清淡,比如鸡蛋、燕麦、及藕粉等食材,其次要鼓励小儿患者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帮助小儿患者退烧。

2.2.9健康教育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小儿成长状况,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够降低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率,向家长介绍防治常识,正确引导家长对小儿高热惊厥的防护措施、用药常识及疾病知识等因素。

3结果

该院运用上述护理治疗手段,51例小儿高热惊厥病状患者均痊愈出院,该院为了确保小儿患者的安全,对51例所有小儿患者实行电话跟踪,痊愈1年时间内48例小儿完全痊愈,2例在此期间发生1次高热惊厥,2例发生3次惊厥。由此可见及时进行护理治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止小儿高热惊厥病状的再发生。

4讨论

对小儿高热惊厥患者进行合理的药物与饮食治疗,两者在小儿患者高热惊厥症状诊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它直接关系着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是否能够痊愈[3]。根据小儿高热惊厥诊断标准,明确小儿病因后及时进行正确的护理治疗,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使小儿患者得以快速痊愈,不影响其智力成长。此外,在临床护理中要把握合理的各个环节,确保护理措施准确无误,不然很容易造成小儿高热惊厥的再次复发,降低小儿智力。引导家长对儿童做好疾病防护工作,从根本上防止小儿高热惊厥病状的发生。

[http://

参考文献]

[1]全姬淑,刘燕,于佳.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13,1(20):121-122.

[2]张灵先,刘芳华,付庆华.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志,2012,9(28):48-49.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年个人年终工作总结(16篇)
  • 下一篇:高一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必修一(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