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中医骨科和骨伤科的区别(6篇)

时间: 2024-05-04 栏目:公文范文

中医骨科和骨伤科的区别篇1

[关键词]脊柱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HelicalCTThree?dimensionalReconstructionforEvaluationofThoracic?lumbarBurstFractures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valueofhelicalCTthree?dimensionalreconstructionindiagnosisofthoracic?lumbarburstfractures.Methods87patientsofspinalfractures,63malesand24femaleswithanaverageageof36yearsoldwereexaminedwithGEHispeedhelicalCT.AlldatesweresenttoSunSpace20workstation.Imageswerereconstructedinworkstationwiththree?dimensionalreconstruction,andthenanalyzedandcomparedwithX?rayfilmand2DCTimages.Allofimageswereevaluatedbytwoexperiencedradiologistswithdoubleblindmethod.ResultsOn3Dimages,theoccurrenceoffracturespieceinthevertebralcanalwashigherthanthatonX?rayfilmand2DCT.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χ2=4.086,P<0.05).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clearlyindicatedthespinalcordcompressionstatus.Conclusion3DCThasimportantvalueinthediagnosisofthoracic?lumbarburstfractures.Itisveryhelpfulforthesurgeonsintheselectionofoperationmethod,aswellashelpfulforreducingoperativeinjuriesandcomplications.

Keywords:Spinalfractures;Tomography;X?raycomputed;Imageprocessing;Computer?assisted

随着我国热器伤时代的到来,各类外伤患者日渐增多。胸腰段脊椎(T10~L2)处于两个生理弧度的交汇处,是应力集中之处,因此胸腰段脊柱骨折在临床上非常多见。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多并发脊髓损伤,使患者严重致残或丧失生命。X线平片加常规CT扫描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部位的显示、骨折的分型、外伤性软组织血肿的显示以及脊柱的稳定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准确、直观、立体地显示损伤后的脊椎和脊髓,提供临床治疗更多的有指导价值的影像学信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3D),本文对我院自1999年12月至2006年8月间收治的8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螺旋CT3D技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87例患者,男63例,女24例;年龄21岁~58岁,平均年龄36岁,均与外伤后1d~6d内拍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经X线诊断提示有脊柱骨折者。

1.2螺旋CT扫描及3D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Hispeed螺旋CT扫描机,根据定位像选定感兴趣区,选择螺旋薄层轴位扫描,扫描条件:管电压140kV,管电流220mA,扫描时间1s,层厚3mm,螺距1,重建间隔1mm,scanFOV选择“small”,DFOV选择15cm,图像采用标准算法,512×512距阵显示。轴位图像资料传输到SunSpace20工作站,利用GEAdvantageWindow3.1图像分析软件进行3D。重建图像技术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hadedSurfaceDisplay,SSD)、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和容积重建技术(VolumeRenderingTechnique,VRT)。

1.3图像分析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和两名有经验的骨科医师组成两个小组,采用双盲法共同阅片,将X线平片加上2DCT图像资料与X线平片、2DCT、3DCT(SSD、MPR、VRT)三者的综合图像资料进行对比观察和评估。小组内如有不同意见,通过共同商讨达成一致,其评估结果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87例经X线诊断提示有脊柱骨折的患者,X线平片加上2DCT图像分析发现有骨折103处;X线平片、2DCT、3DCT(SSD、MPR、VRT)三者的综合图像分析共发现骨折132处。可见前者漏诊骨折29处,后者发现骨折的能力强于前者,能提高21.97%骨折显示率。对3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发脊髓损伤需要骨科手术的病例,X线平片加上2DCT图像评估与X线平片、2DCT、3DCT三者的综合图像评估所显示椎管内骨折片数目,如表1所示,其结果经手术证实。表1的结果经统计学分析,χ2=4.086,P<0.05,差异有显著性。通过2DCT图像资料,骨科医师、影像科医师分别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所致椎管内压迫物大小进行估算;影像技术人员利用3D测量功能对椎管内压迫物进行测量。当误差≤5mm统计为“准确”,误差>5mm统计为“不准确”。影像科医师组、骨科医师组对突入椎管内的压迫物上下径的估算和3D技术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其结果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统计学分析利用四格表χ2检验:组间比较,χ2=9.068,υ=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χ2=4.76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χ2=6.667,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χ2=0.27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不同影像资料组合所显示椎管内骨折片数目(略)

表2不同研究组对突入椎管内压迫物上下径的估算、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略)

3讨论

临床上,胸腰椎外伤患者经X线平片检查诊断或提示有脊柱骨折者需进行CT扫描,X线平片加CT扫描所得横断面图像对胸腰椎骨折部位的显示、骨折的分型、外伤性软组织血肿的显示以及脊柱的稳定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螺旋CT的出现标志着传统CT成像技术的又一次飞跃,一次扫描可获得容积数据采集,并在此基础上获得重建的三维空间图像,检查所获得的信息量远多于二维空间图像所能提供的信息量,螺旋CT扫描及3D技术在脊椎、颌面部、骨盆等解剖关系复杂,结构重叠较多部位具有明显的优势。对87例经X线诊断提示有脊柱骨折的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做3D。将X线平片、2DCT、3DCT(SSD、MPR、VRT)图像资料综合起来分析共发现骨折132处,而由X线平片和2DCT图像资料仅发现骨折103处,漏诊骨折29处。可见综合的图像资料在发现骨折的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能提高21.97%骨折显示率。3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发脊髓损伤需要骨科手术病例的影像学资料评估结果:综合的图像资料与X线平片加上2DCT图像资料在显示椎管内骨折片数目方面,χ2=4.086,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明X线平片、2DCT、3DCT三者的综合图像资料显示椎管内骨折片的能力大于X线平片加2DCT图像资料。特别有利于显示椎管内游离的小骨折片、与横断面平行的骨折线以及解剖结构重叠较多处的隐匿性骨折。X线平片加2DCT图像资料是一系列的二维图像,没有体现人体的三维结构特点,图像与解剖概念有所分离,缺乏立体直观感,在观察胸腰椎爆裂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时不尽理想。3D图像能更充分地显示骨折的存在,更准确地显示挤向椎管内的小骨片和小关节等骨折,能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类型、骨片的移位以及椎管受压等情况。SSD图像以最易理解的直观形式立体地显示爆裂骨折的部位、形态及其与相邻结构的关系,根据骨折所在位置和诊断需要对SSD图像进行旋转,分别在X轴、Y轴和Z轴上转动,常规取前面、后面、左右侧面、上面、底面、左右斜面或任意角度进行观察。从不同方向展示脊柱的立体结构以及骨折后骨块分离、移位的立体形态,可直观地了解爆裂的椎体与相邻的椎体以及附件之间的解剖关系,实际显示骨折线的位置、骨折类型、骨折线走向、骨折累及的范围、骨折块移位的距离和角度及关节脱位等详细情况。为了减少重叠结构对骨折部位的遮挡,更好的显示椎管内骨折片以及观察椎间孔的损伤情况,利用图像切割技术,可方便地在上下、左右、前后方向或根据观察需要自由勾画轨迹对图像进行切割处理。MPR以薄层的重建图像显示,可对感兴趣区进行矢状面、冠状面以及任意方向断面的图像显示,充分地显示爆裂骨折的内部、椎管内硬脊膜前方的骨折块和破裂的椎间盘组织对脊髓压迫情况、椎体附件及其小关节骨折与相邻椎间孔内脊神经之间的关系。SSD仅显示骨折表面的形态,而易漏诊轻微的、未移位的骨折,对椎管内的骨折显示不够理想,不能反映外伤性软组织血肿的情况。MPR的优势不仅弥补SSD的不足,而且能敏感地发现横断面图像难于发现的水平骨折线,更重要的是MPR能精确地测量骨折块的移位程度,通过其测量功能获得椎管内压迫物的准确数据。VRT透明技术可以通过二维、三维手段进行显示,不仅显示出骨质表面的骨折,而且可获得骨折内部的信息,即透过骨质立体直观显示骨折部位的情况,兼具X线与3D图像的优点。由表2中的数据及其统计学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对椎管内压迫物大小的准确反映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性。3D技术测量能获得椎管内压迫物的准确数据,影像科医师对椎管内压迫物上下径的估算其准确性接近3D技术测量,说明影像科医师因为专业的原因比较容易从二维的影像资料中建立起被观察对象的三维空间概念;骨科医师对椎管内压迫物上下径的估算准确性与影像科医师相比存在着差异性,较难从二维空间建立起被观察对象的三维空间概念。在临床上对胸腰椎爆裂骨折并发脊髓损伤者多采用侧前方减压术,去除突入椎管内的碎骨片及椎间盘组织、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金属物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传统的CT横断面图像可清晰显示脊椎骨质的情况,并能准确地测量椎管前后径距离,对两侧横突孔也能清晰显示,但却不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椎管及其椎管内压迫物的整体情况,更无法评价两侧的椎间孔。骨科医师仅利用二维图像资料,不易通过空间思维综合过程建立起抽象的三维立体图像,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手术医师个人思维方式不同,对病变的理解出现一点偏差,对手术的精确性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脊柱3D图像清晰、逼真、立体感强,可为骨科医师提供丰富的立体诊断信息,包括椎体、椎管、椎管内碎骨折片和破裂的椎间盘组织、横突孔、椎间孔及小关节等,在显示整体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切割技术,可更直观地暴露椎管内压迫物的具体部位,清晰地显示其形态、大小及边缘情况,通过3D测量可获得其具体数据。3D图像可使骨科医师直观地了解病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立体解剖关系,为手术者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手术方案的制定更为精确,有助于金属固定物的准确置入,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3D图像的质量是影响胸腰椎爆裂骨折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的重要因素。图像的质量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原始扫描参数、重建参数、操作者对图像的处理技术和图像显示的窗位、窗宽等。MPR图像由于其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不够高,其对破裂的椎间盘组织和外伤性软组织血肿的显示能力稍显不足,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参数的优化可使其图像质量提高。综上所述,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诊断,影像科医师应将X线平片、2DCT、3DCT图像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加强与骨科医师之间的合作,提高为临床服务的能力。螺旋CT3D技术,有助于骨科医师在术前充分掌握骨折情况,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内固定器材,使变形或破碎的骨结构和关节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提高手术质量。随着螺旋CT设备在二级医院的普及,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螺旋CT3D技术将有更多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叶哲伟,杨述华.三维医学图像重建及计算机手术导航在脊柱外科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2):125?127.

[2]GallivanRP,NguyenTH,ArmstrongWB.Headandneckcomputedtomographyvirtualendoscopy:evaluationofanewimagingtechnique[J],Laryngoscope,1999,109:1570?1579.

[3]胡小新,陈时洪.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在骨关节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8):758?760.

[4]谢宝钢,刘树清,杨吉祥,等.脊柱后结构在胸腰段脊髓神经损伤及爆裂骨折分类中的作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6):353?356.

中医骨科和骨伤科的区别篇2

【关键词】手术入路;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应用价值

随着颌面部创伤的发生率日益增多,颌骨骨折在颌面外科医生日常的诊疗工作中也日渐增多。由于颌骨支撑着口腔颌面部的轮廓形态、毗邻周围重要器官和组织,所以颌骨骨折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这就要求颌面外科医师对颌面骨折伤情必须有一个及时、准确的诊断和评估,并采用目前广泛应用于颌面外科领域的坚强内固定系统对颌骨骨折进行手术治疗;采用何种手术入路就成了摆在颌面外科医师面前直接且现实的考量。选择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4月45例颌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对不同类型的骨折行坚强内固定,并观察术后疗效,现将病例归纳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4月的45例颌面部骨折并行坚强内固定患者,骨折部位53处,男29例,女16例,患者年龄7~53岁,平均年龄35.3岁,交通事故伤20例,打架斗殴致伤8例,工伤7例,体育运动伤6例,摔伤4例,其中下颌骨骨折28处,颧骨颧弓骨折11处,上颌骨骨折14处。

1.2方法45例患者分别采用口外入路、口内入路、口内口外联合入路、经伤口入路,暴露骨折断端,将断端复位后用钛板、钛钉坚强内固定。术后观察手术创口愈合情况,口内咬合关系,通过术后三维CT重建观察骨折对位情况及愈合情况并作统计归纳。

2结果

45例患者53处骨折术后创口及骨折愈合情况均正常,其采用口内入路28例(52.83%),口外入路10例(18.87%),口内外联合入路5例(9.43%),经伤口入路10例(18.87%);下颌骨骨折各入路均有采用,颧骨颧弓骨折单纯口内入路无法达到坚强内固定的目的,上颌骨骨折除外在暴露伤口,一般不采用口外入路,见表1。

3讨论

目前,在颌骨骨折手术治疗中,坚强内固定系统越来越受到颌面外科医师的关注,并且得到广泛推广。在手术前手术入路的选择也成为手术医师直接而现实的考量,如何既保证有效的实施手术,而且又要减少手术的创伤,满足患者美容要求,成为广大颌面外科医师共同面对的问题。

口外入路适用于下颌骨和颧骨颧弓骨折,采用颏下切口适用下颌骨正中联合骨折、颏孔区骨折;下颌骨体部及角部骨折采用颌下切口,下颌骨升支及髁突骨折采用颌后切口、耳屏前切口;颧骨颧弓骨折通常采用耳屏前切口略向颞部发迹延伸,还有睑下缘切口、眶外侧切口等。口外入路因操作简便,显露最为直接,过去曾广泛采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口外入路的应用会越来越少,本研究中采用此入路占18.87%。

本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口内入路不适用于颧骨颧弓骨折坚强内固定,由于手术器械和设备的完善,微创理念在外科手术治疗中发展,上、下颌骨骨折越来越多地采用口内入路,本研究中采用口内入路达52.83%。

对于口内入路难以进行复位固定操作部位,如颧骨、颧弓骨折,下颌骨角部及升支部位的骨折,往往需要附加口外切口即口内外联合入路。颧骨、颧弓骨折单纯口内入路仅能做到复位不能达到坚强内固定的目的,是否要坚强内固定这需要临床医师根据患者伤情来判断,同时需要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意愿,最终做出决定。下颌骨骨折的口内外联合入路适用于具备相关的器械和设备条件还有相关医师的培训,手术医师在骨折相应的部位作一小切口(约0.5cm),将穿颊器的隧道导杆通过口外辅助切口到达骨折断面制备钉道后进行坚强内固定,口内外联合入路因口内入路直接暴露骨折断端,口外小切口减少对腮腺及面神经的损伤,具有操作简便,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面部瘢痕不明显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颌面外科医师接受和推广。

对于开放性颌骨骨折,经伤口入路是手术医师首选,本研究中采用此入路达18.87%;当然这需要具有完备的设备、器械,可以根据骨折复杂程度,创口作适当地扩大延伸。

中医骨科和骨伤科的区别篇3

【关键词】神经外科;环钻术

环钻术(trepanation)就是在颅骨上打孔、暴露颅内结构的外科手术[1],现有考古学证据表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神经外科手术,这一手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1,2]。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环钻术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以至于今天现代神经外科开颅术中仍然能够看到它的影子。

1环钻术的概念[1~3]

环钻术这一术语起源于希腊文“τρυπαυου”,意思是钻孔、钻头或环钻。它的确切定义是:为了医学和神学的目的,在颅骨上钻孔、暴露颅内结构的过程。它含有4项技术内容:(1)环形钻孔去除颅骨(图1a);(2)钻孔后刮除或挖除颅骨(图1b);(3)在颅骨上做4个垂直的直线切割,去除一块方形的颅骨(图1c);(4)在要切除的颅骨周围钻若干小孔,然后将这些小孔通连以去除中间的颅骨(图1d)。在世界各大洲的考古活动中,如中美洲、南美洲、非洲、亚洲、欧洲和太平洋岛国均发现有实施环钻术的证据,表明当时环钻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2环钻术的发展

2.1新石器时代中、早期的环钻术[1~6]新石器时代中、早期人们使用尖锐的石头进行环钻术,手术的目的是治疗小儿癫痫和头外伤造成的颅骨骨折、癫痫和头痛。那时候人们认为癫痫的原因是颅内存在邪恶的幽灵,通过环钻术将头颅中邪恶的幽灵释放出来就能缓解癫痫发作。另外,考古学家发现环图1环钻术的方法

钻术的部位多见于左颞及前额,因而推测手术的目的是用来治疗头外伤,因为古代战场上右利手敌人易造成被攻击者左颞受伤,攻击也多来自前方造成前额受伤。考古学家还发现有的环钻术部位有骨折线,这是环钻术用于治疗头外伤更为可靠的证据。这个时代人们使用环钻术除了用于医疗目的外,也用于宗教活动、驱除妖魔。早在10000多年前人类就能进行这种开颅手术实在是一个奇迹!但更让人惊奇的是手术后居然有很多受术者能够存活。考古发现很多实施环钻术的颅骨钻孔边缘有新生骨形成(图2),这表明受术者术后存活了相当长的时间。Julio对400个秘鲁出土的实施过环钻术的颅骨研究发现,250个颅骨钻孔边缘有新生骨生成的证据,也就是说超过50%的受术者术后存活了相当长的时间。考虑到有些环钻术是在伤者死后进行的,所以有人推测术后存活率为70%左右。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考古发现环钻术后存活率高达90%。图2秘鲁出土的公元前约2000年的颅骨,显示钻孔周边有新生骨形成

2.2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环钻术[1,2,7,8]新石器时代末期古希腊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医学家、科学家和思想家--Hippocrates。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图3)生活在古希腊文明最辉煌的时期,对包括环钻术在内的人类医学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Hippocrates是第一个将医学和神学、巫术区分开的人,他反对以前人们认为疾病是由于邪恶的幽灵造成的观点,认为疾病的形成是有客观原因的,医学是一门不同于神学的科学。他在治疗病人时强调详细了解病史、仔细观察和检查、对外伤要进行触诊,然后确定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这些与现代医学诊疗病人的过程基本一致,因而后人将Hippocrates称作医学之父。Hippocrates不仅善于治疗疾病,还注重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医学文稿。他这些文稿被后人于古罗马时代(主要于117-138年)收集整理成为一部医学巨着--《Hippocrates文集》(图4)。这部文集收录了Hippocrates70篇各种题材的文章,包括教材、讲稿、研究记录、哲学散文和各种治疗经验。这些文章不仅包含有医学方面的内容,也涉及伦理学并阐述了医学与哲学的关系以及医学不同于神学的观点,其中《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icOath)仍是今天医学生的必修课。Hippocrates所处的年代战争频发,当时包括Hippocrates在内的医师有很多接触和处理头外伤病人的机会,这促进了人们对头外伤治疗的进步。Hippocrates对人类神经外科的贡献是他于公元前400年前后写成了《头外伤》(OnInjuriesoftheHead)。书中对头外伤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分类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头外伤的治疗方法。Hippocrates将头外伤分为6类:(1)线形骨折;(2)颅骨挫伤;(3)凹陷性骨折;(4)凹痕骨折,即兵器打击颅骨造成外板凹陷,但内板完整;(5)远处骨折,既伤口远处的骨折;(6)颅缝处损伤。

对线形骨折、颅骨挫伤、凹痕骨折和远处骨折Hippocrates提倡用环钻术进行治疗,但奇怪的是他反对用环钻术治疗凹陷性骨折。Hippocrates认为同样外力造成的颅缝处损伤较其他部位的损伤更为严重,预后较差。在用环钻术处理颅缝处骨折时要避开颅缝,不能在颅缝上钻孔,这与现代神经外科学的观点一致,但Hippocrates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处理头外伤时Hippocrates也提倡使用切开技术,既将伤口延长扩大,目的是便于检查骨折情况,选择治疗方法。也有学者认为切开技术有利于引流,减少感染的发生。在那个时代Hippocrates就观察到颞部血供丰富,因而不提倡在颞部使用切开技术,同样道理Hippocrates也禁忌在颞部实施环钻术。Hippocrates不仅提倡用外科手术处理头外伤,也重视外科干预的时机。他主张对头外伤应尽早实施环钻术,对伤情较重或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头外伤应将伤口切开扩大,然后用煮熟的面粉和醋做成的糊剂充填伤口,24h后重新检查伤口,对有指征的骨折实施环钻术,手术一般应在伤后3天内完成。Hippocrates除了用环钻术治疗头外伤外,还治疗颅高压造成的视力障碍。Hippocrates在他的着作中写道“没有明显眼部疾患出现视力障碍时,应在顶部切开头皮实施环钻术,释放下面的液体--这是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治疗后病人能够好转。”新石器时代末期用于环钻术的手术器械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由原来的石器演变成了青铜器,由原来单一的钻演变为多种器械并用。Hippocrates描述的环钻术手术器械主要有4种--普通钻、带锯齿的钻、探条和骨刮匙。普通钻用于钻孔,带锯齿的钻可锯除颅骨,探条用来探察钻孔的深度和钻孔底部骨质的活动度,防止损伤硬膜;骨刮匙用于探察伤口和刮除挫伤的颅骨。在那个时代环钻术手术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Hippocrates强调:钻孔需要耐心和时间,钻孔过程中要不时地停下来观察和用探条探察钻孔的深度和剩余骨的活动度,防止损伤硬膜。那时环钻的性能已大大优于以往的石器钻,钻孔速度加快,钻孔过程中会产热,因而Hippocrates提倡钻孔时要不时地用水降温。Hippocrates所处的年代不允许解剖人体,人们只能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和外部触诊来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有时也通过动物解剖来推断人体结构。因而那时候人们对人体的解剖结构了解不多,在Hippocrates遗留下来的着作中仅有对颅缝的描述。他认为人的颅骨上有3条颅缝,分别呈希腊字母的“χ”、“τ”和“ι”形。图3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雕像图4《Hippocrates文集》封面照片2.3Hippocrates之后的环钻术[1,2,9,10]Hippocrates之后环钻术不断地得到传播和发展,但不论是手术适应证还是手术技术、手术器械以及相关的解剖研究都进步不大。直到公元2世纪人类医学史上出现了另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Galen,环钻术的发展才得到了又一次的飞跃。Galen(公元129-200,图5)出生于土耳其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位建筑师,但对医学也很感兴趣。在家庭的熏陶下,Galen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先后学医8年,28岁时被指派做专门为角斗士治病的医师,从而积累了大量治疗外伤,特别是头外伤的经验。6年后Galen来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罗马帝国,由于他出类拔萃的医术,很快就成为了皇家私人医师。在皇权的保护和支持下Galen进行了大量的医学研究和教学,并写下了大量医学着作。Galen的着作包括讲稿、论文和书籍,总计超过400万字。Galen十分推崇医学实验,包括解剖学、生理学和治疗学的实验,由此将过去的经验医学转变成为经验加实验的医学。图5Galen(公元129-200)画像

Galen十分强调解剖的重要性,在他的着作中有这样的描述,“一个人(可能指外科医生)如果不了解重要神经、肌肉、血管的位置,他很可能造成病人的残疾甚至死亡。”他解剖了大量类似于人的动物,如猿、猴等,并派他的学生到战场上解剖战死的敌人的尸体,从而获得了大量解剖学知识。在神经解剖方面Galen首次描述了胼胝体、脑室、中脑导水管、穹隆、顶盖、松果体、垂体和颅神经。通过实验Galen还发现了周围神经与脊髓的关系、神经和肌肉活动的关系以及部分颅神经的功能。

中医骨科和骨伤科的区别篇4

关键词:骨折传统的FS中草药液(酊)治疗(内服外敷)

中图分类号:R323.2+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3-083-02

那坡县是少数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远山区,在古代,在疾病防治方面以本地区民间草药防病治病为主,即使在当今医药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仍延续这种传统做法,尤其是骨伤科。对于骨伤科的治疗,长期以来的实践不断积累其独特的治疗经验,是祖国一份珍贵的民族医药遗产。自1998年以来,我们结合当地的药用资源针对骨伤科方面研制成的FS中草药液(酊),用这FS中草药液(酊)治疗截瘫骨质增生等都有其神奇的疗效,那坡民间用原始的FS中草药治疗骨折更是推崇有加,我们在民间基础上以现代手段精制而成现为所用的FS中草药酊剂。现将用此中草药液(酊)内服外敷治疗锁骨骨折一例报告如下:

药物的组成:乳香、没药、血蝎、红花、三七、鸭脚菜、泽兰等组成,事先准备好的中草药物分外用部分(中草药酊)和内服部分(中草药液)。外用部分以对表皮通透力强,活血化瘀,止痛为主,将药物按一定的比例酒精或高度酒浸泡,滤取浸出液收藏以备用.内服部分将上述药物按一定比例煎煮或取煎液冷藏备用。

药理分析:举例如田七,又名参三七,系五茄科人参属植物,普遍用于治吐血、咯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以及产后血瘀腹痛,跌打损伤,即在临场上用于止血,散瘀,消肿和止痛(全国中草药汇编)。当血液流出伤口时,最重要的是促使血小板的凝聚,促进凝血作用的产生,使之迅速止血.田七能办到!当体内出现瘀血时,最重要的是化瘀即将瘀血回复到流质状态,便于吸收.田七又能办到!由于身体需要,食用田七时,又要求它不会促使体内新鲜血液发生上述的变化―凝聚或溶解作用。这就是田七这种奇妙植物所具有的功能,它同时具有这三方面看似完全矛盾的功效(中山医科大眼科医院)。

骨折的治疗原则有复位、固定、功能锻炼,由于骨折早期有骨折端出血,故治疗在骨折复位、固定的基础上首先是止血,其次是化瘀,以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目的。我们的治疗方案是在骨折治疗原则的基础上第一止血,第二化瘀通络.所用药物成分与其他药典药理叙出相吻合,且自1998年至今我们研制的FS中草药液(酊剂)不论内服或外敷治疗骨伤科的疾病没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效果较好,达到尽快治愈的效果。

治疗过程:患者陆治蓉,男,37岁,广西那坡县委宣传部干部。2012年7月8日因车祸至右锁骨近肩关节处骨折。次日上午9时经县中医医院放射科X线片提示:右锁骨远端骨折,远端稍向上翘起,肩关节、肩锁关节未见脱位。

印象:右锁骨骨折。

有关骨科医生诊断后认为当用手术方法,将骨断处对位对线,然后用钢板固定,待断骨处完全愈合后再行拆除钢板,前后过程需半年至一年不等,视愈合情况而定的。在治疗期间需静养,特别是治疗初期更不能有大动作以免再次受到伤害。患者考虑,此种处理太费事了,半年不能工作,损失太大了,再寻求其他治疗方案;另一方案是用F.S中草药治疗,有那坡县人民医院骨科与那坡县中学生物组截瘫治疗研究组用F.S中草药治疗外伤性骨折引起截瘫疗效非凡先例,遂采用FS中草药液(酊剂)医治,过程简述如下:

2012-7-8因车祸至右锁骨近肩关节处骨折

2012-7-9上午9时,经那坡县中医医院放射科X线片提示确认为右锁骨骨折,见上图。患者右手挂吊带十分痛苦,医者欲用手摸患处以了解伤情,但患者疼痛得不愿给触摸,我们不可能就此而罢,所以也只能轻轻触摸患处,只觉患处肿胀且有温热感,想再进一步触摸,患者十分不再给予,只好以X线片提示指导治疗。了解伤情后便用F.S中草药酊喷涂患处,等药酊稍干再次喷涂,如此反复2-3次,经约40分钟左右,患者脸露出笑容说:比刚才好多了,疼痛大减,手可以触摸了。伤患处温热感消退了。为巩固疗效再用纱布润湿F.S外用药酊外敷贴于伤处,用薄膜遮盖固定,以防挥发过速,同时再给100mlF.S中草药液内服,嘱次服50ml,日二次。

2012-7-10伤后第二天,用FS药液后第1天,患者诉说:昨晚约10点钟起,用F.S中草药内服外敷药约36个小时左右,骨折伤处拉扯感加重加痛,但此痛非彼痛,仍在容忍之内,不是骨断那种痛觉。睡觉时拉扯感引起的阵阵疼痛也时不时伴随着格格巨响从断折处传出。其余未见有什么不适,能睡能翻身。疑另还有别处骨折。

2012-7-11由于昨晚疑还有他处骨折,上午9时到县中医医院X线拍片及县人民医院拍片。X线片示:右侧锁骨远端见一骨折线,断端未见明显移位,余未见异常。DR片示:右锁骨外侧缘见一横行骨折线,断端未见明显移位,余未见异常。右肱骨骨皮质连续,未见明显骨折现象。如图所示

从片示骨已具有良好的对位对线。这是由于F.S中草药物的活血化瘀作用,使断端肌肉相向牵拉,部分自动对位对线正骨。在这里请注意,自用F.S中草药外敷内服后对骨折处没有进行人工复位夹板固定等处理,也没挂吊带扶助受伤前肢,患者没有请假在家静心养病而是照常上班工作。当然具体事具体分析,看情况该整复的还是先整复固定不可不审原由。

再给患处外敷F.S中草药酊一次以及回家内服F.S中草药液100ml。

患者此后一直不停的工作,随县领导沿崎岖山路坐车或步行下乡采访或检查工作。坐车因道路不平直时不时前俯后仰,步行走路也因路面不平而受到振动,总之,不似静养那样享受养病,而是在震动中复位接骨恢复长痂。用F.S中草药外敷内服后的12天后,右手觉有力,能抓能动,遂到医院拍片,如下图所示:

2012-7-21:

片示:断骨处已愈合,已长痂,骨小桥已经形成。

由于有上述确认,右手感觉更有力了,能骑摩托车上下班啦!

此种稳当,不知是真是假,需用时间来考验,有证据才成,光凭感觉口述无法使人信服放心。用F.S中草药治疗后的第30天,真的恢复了吗,牢固了吗,于是到人民医院拍片,如下图所示:图所示说明己趋正常!

体会总结:肌体受外力作用致使骨折,骨折处所有组织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瘀血肿胀发热,患者感到疼痛难受,生活质量下降,用我们研制的FS中草药酊喷涂伤处后约40分钟,瘀血块减小,灼热消退,肿胀压迫减轻,此后逐步趋于正常。由于瘀血及肿胀的消失,阻碍骨折愈合的因素没有了,骨折自然而然的逐步得以恢复了。我们也知道,伤筋动骨100天,这一古语自有其理由,但随着时代不断前进,科技不断发展,以往民间用鲜草药捣烂于伤处外敷痊愈速度当然没有我们用酒精浸泡提取才使用那样凑效神速了。多年治疗骨伤经验启示我们,中草药治疗此类疾病优于西药。本文我们只是以一例骨折为文章总结,不足为奇,可虽为一例,但对患者来说可是百分百且终身受益,是有着其深远的意义的。

中医骨科和骨伤科的区别篇5

[关键词]叶城县;颌面部骨折;坚强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7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2(b)-0100-03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agedistributionandcauseofinjuryinpatientswithmaxillofacialfracture,andtounderstandthe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maxillofacialfracture.Methods173patientswithmaxillofacialfractureadmittedintoourdepartmentfromJanuary2005toDecember2014wereanalyzedstatistically.ResultsTheratioofmaletofemalewas5.92∶1,andtheagegroupof20-29yearsold(34.68%)wasthemostcommonlyseenagegroup.Trafficaccidentsaccountedfor46.24%.Theincidencerateofmandibularfracturewasthehighest,anditaccountedfor67.05%.Thevisitingtimewaslateandpeoplevisitedwithin24hoursaccountedfor42.20%.Internalrigidfixationtechnologyaccountedfor30.64%.ConclusionThepatientswithmaxillofacialfractureinthisareaaremorecommoninyoungmales;trafficaccidentranksinthefirstplace;theincidencerateofmandiblefractureisthehighestinmaxillofacialfractureandpatientsfailtogetdiagnosedtimely;internalrigidfixationtechnologyisnotappliedcommonly.

[Keywords]YechengCounty;Maxillofacialfracture;Internalrigidfixation

M面部骨折是颌面部常见的损伤之一,近年来,我国生活水平提高、交通事业发展,各种车辆增多以及人口流动性增加导致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因人体面部暴露在外,其解剖特点又明显突出于人体表面,故交通事故伤中以颌面部损伤最多,据统计占57%~60%。颌面部骨折的发生率占颌面部损伤的35%[1]。这表明交通事故是颌面部骨折的重要原因。因面部诸骨结构、位置的特殊性,颌面部骨折对患者面部外形、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以往的颌间固定、钢丝固定等治疗方法创伤大、治疗时间长、术后效果差,对患者身体及心理均有较大的影响,而坚强内固定作为目前公认的颌面部骨折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优点明显。笔者对我科室收治的173例颌面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总结分析本科室2005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住院的颌面部骨折患者173例的病历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1.2方法

以患者的病史记录、影像学资料(X线片、CT片)及手术记录作为诊断依据,对颌面部骨折患者173例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就诊时间及骨折部位、手术方法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173例患者中,其中男性148例,女性25例,男女比例为5.92∶1;最大年龄者66岁,最小年龄者2岁10个月。其中以20~29岁居多,占34.68%;其次是20岁以下组,占27.75%(表1)。

2.2骨折致伤原因

颌面部骨折的致伤原因较多,交通事故伤居多,占46.24%,但其他原因所占比例也不可忽视(表2)。

2.3骨折部位分布

骨折类型复杂,其中下颌骨116例,占67.05%,颧骨复合体占10.40%,上颌骨占6.36%(表3)。

2.4就诊时间

24h内就诊的患者占42.20%(表4)。

2.5治疗情况

173例颌面部骨折患者中,均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钢丝固定26例,占15.03%,钛板及不锈钢丝混合固定94例,占54.34%,坚强内固定53例,占30.64%。

3讨论

3.1一般情况

本组173例患者中,男性148例,占85.55%,女性25例,占14.45%。男女比例为5.92∶1。周海华等[2]的报道显示:男女比例为3.52∶1。金松[3]的报道显示,男女比例为3∶1。兰雪松等[4]报道的男女比例为4.2∶1。杜立霖等[5]报道的则为5.07∶1,与本结果基本一致,但本组研究中男性比例更高些,这可能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关,男性外出工作、劳动、驾驶车辆的概率明显高于女性。

在本组颌面部骨折患者中,高发年龄段为20~29岁,与薄斌等[6-7]的报道无明显区别,因青壮年外出机会多,且多为驾驶车辆外出,而其驾龄短、经验不足、处理突况能力差等原因导致其受伤率较高;其次是20岁以下组,这与李生柏等[8-10]相关研究有所差异,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因当地群众家中子女数量多,父母对其看护力度不够导致;二是儿童乘坐毛驴车、马车时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跌落所致。

3.2致伤原因

随着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流动增加、城乡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及各类车辆数目的明显增加,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率增高。而交通事故伤也成为本地区最主要的致伤原因,占46.24%,与薄斌等[6]的报道相符。排第二位、第三位的是摔伤、畜挽车辆事故,分别占20.23%和11.56%,与刘彦普等[1,11-12]的研究有差异。本研究中交通事故伤发生率最高与当地交通设施落后,交通法规不完善以及摩托车作为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司机醉驾、驾驶经验缺乏、缺乏安全措施有关。摔伤可能与当地农村的劳动习惯有关,如盖房子、砍树枝等。畜挽车辆事故发生率较高与在当地农村畜挽车辆(毛驴车、马车等)仍作为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且缺乏相应的安全措施有关。

3.3骨折部位

在本组173例患者中,下颌骨骨折最多,占67.05%,这与薄斌等[6,13]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其次是颧骨复合体、上颌骨及颧弓,分别占10.40%、6.36%、6.36%。这是因为在解剖因素上下颌骨占面下1/3及两侧面中1/3的一部分,位置突出且面积较大,受伤时容易受到损伤,并且结构上和力学上的薄弱区域多,如正中联合部、颏孔区、下颌角及髁突颈部等,成为骨折的好发区域,故下颌骨骨折在颌面部骨折中占大部分,而颧骨、上颌骨、颧弓在面部位置突出且颧弓较细,受到较大外力时也容易骨折。

3.4就诊时间

在本组173例颌面部骨折患者中,24h内就诊的患者均为开放性伤口,而>24h就诊的患者则是出现面部畸形或功能障碍后才就诊。这与当地群众医疗意识缺乏,就诊不及时以及当地地广人稀,部分群众居住边远,如沙漠、高原等,交通不便有关。本组173例患者中,直接专科就诊的62例,经乡镇卫生院转院的111例。基层医院专科医生缺乏,对疾病诊断不明确,也是导致患者就诊较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5骨折治疗情况

173例患者中,均进行了手术治疗,这可能与无临床症状患者未就诊或未转专科治疗有关。其中坚强内固定53例(30.64%),钢丝固定26例(15.03%),混合固定94例(54.34%)。目前坚强内固定因其组织创伤小,固定材料钛板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强大的抗腐蚀能力、较低的致敏性、易塑形与生物力学的要求一致,手术实施方便,对患者早期恢复咬合关系、进行无痛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视为颌面部骨折理想的手术方法[14-16],而颌间结扎和钢丝结扎固定的传统固定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17]或者成为颌面部骨折的辅助固定方法[8]。笔者的研究结果中坚强内固定的比例低于周海华等[2,8]的报道,这可能与当地医疗水平落后,坚强内固定应用于临床较晚(2007年),以及经济收入较低,部分患者因无力支付手术费选择其他治疗方法有关。

综上所述,叶城县因地处边疆,少数民族比例高,家庭孩子数量多,父母对其看护程度不够以及畜挽车辆的使用及安全措施的缺乏,使20岁以下组成为受伤的第二高发年龄组。经济不发达,群众的医疗意识缺乏,专科医生缺少导致颌面部骨折后诊断不明确、就诊不及时;医疗水平差,其治疗方法的落后,致使患者术后面部外形和功能恢复差,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普及群众的医疗卫生知识,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及配备相当数量的专科医生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彦普.口腔颌面部损伤[A]//邱蔚六,张震康,张志愿,等.口腔颌面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0.

[2]周海华,刘琦,杨荣涛,等.1131例口腔颌面部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11(5):424-428.

[3]金松.163例口腔颌面部创伤的临床回顾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7,26(1):40-41.

[4]兰雪松,韩泽民.车祸致颌面部创伤980例临床分析及急救处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9):807-808.

[5]杜立霖,段晓峰.颌面部骨折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2015,2(8):101-103.

[6]薄斌,顾晓明,周树夏,等.1693名颌面创伤患者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8,16(1):60-62.

[7]蒋建平,危红应,吴建伟,等.口腔颌面部骨折183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杂志,2010,3(12):755-756.

[8]李生柏.495例颌面部骨折的回顾性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1:10-19.

[9]刘奕,张文君,毕玮玮,等.固定矫治器在下颌髁状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1(1):53.

[10]陈瑶,张志光,卢锦华,等.成人髁突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系统评价[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6(5):352-353.

[11]张益.口腔颌面部损伤[A]//张震康,俞光岩,等.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249.

[12]史俊.损伤[A]//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58.

[13]张益,孙永刚.颌骨坚固内固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刘雨,孙世尧,李祖兵.颌面部骨折355例临床治疗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6(5):302-304.

[15]汤炜,田卫东.口腔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技术应用与发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3(4):196-199.

[16]宋光宇,胡淑娜.不同固定方法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6):81-82.

中医骨科和骨伤科的区别篇6

[关键词]新兵;高海拔训练;膝关节损伤;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1(c)-0067-04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featureandreasonofMRIinkneetraininginjuryofnewrecruitsfromdifferentaltitudesregionandtoprovideatheoreticalbasisforreducingtheincidenceofkneeinjury.Methods180newrecruitsfromOctober2013toOctober2014inaunitwereselectedanddividedintothelowaltitudegroupandthehighaltitudegroupaccordingtothealtitudeoftherecruitmentplace.MRIscanfortherightkneejointwasgiveninthefirst,second,thirdmonthsofrecruittraining.Theboneofkneejoint,meniscus,ligamentandjointcavityinjuryofthetwogroupswascomparedbetweenthethreestagesandthedifferenttrainingstages.ResultsTheincidencerateofbonemarrowedemaandjointeffusionattheearlystageandthemiddlestageinthelowaltitudegroupwashigherthanthatinthehighaltitudegroup,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P

[Keywords]Newrecruit;Trainingathighaltitudes;Kneejointinjury;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部队新兵集训期短、训练强度大,训练内容密集,再加上新训在寒冷的冬季进行,这使得训练伤已成为影响新兵健康和新训任务完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1]显示,新兵入伍训练中膝关节损伤发生率较高。既往研究多为军事训练伤的流行病学调查或训练伤发生后的回顾性分析,鲜有新训期新兵无症状膝关节损伤的MRI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新兵新训期膝关节的MRI表现,了解和掌握新兵在高海拔条件下训练致膝关节损伤发生的特点,旨在为制订科学的施训策略和正确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损伤的发生和发展,确保新兵训练顺利进行和目标最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某部(海拔2300m)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新入伍的180名男性新兵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7~25岁,平均(19.00±1.33)岁。按入伍地的海拔高度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低海拔组(海拔高度1500m),各90名。低海拔组即江苏、山东、河南籍新兵各30名,高海拔组即甘肃籍新兵90名。两组的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人员均由骨科专科医师检查,排除膝关节慢性疼痛及外伤史。

1.2方法

所用机器为德国西门子公司ESSENZA1.5T超导型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MR)机,使用膝关节8通道专用线圈。患者仰卧位,具体参数如下。矢状位:T2-tse-FS,FOV:170mm,层厚:3mm,TR:5070ms,TE:90ms,矩阵:384×384;T1-opp-FL2d,FOV:200mm,层厚:3mm,TR:600ms,TE1:3.04ms,TE2:7.0ms,矩阵:256×256;T2-tse-pd,FOV:160mm,层厚:3mm,TR:3950ms,TE1:25ms,TE2:74ms,矩阵:256×256。冠状位:pd-tse-FS,FOV:170mm,层厚:3mm,TR:3100ms,TE:26ms,矩阵:256×256;T2-me3d-we,FOV:160mm,层厚:1.5mm,TR:53ms,TE:24ms,矩阵:320×320。训练科目为基础训练的全部项目,第1个月(前期)为适应性训练阶段,第2个月(中期)为强化提高训练阶段,第3个月(后期)为巩固提高阶段。所有入选者均于新训的第1、2、3个月行右膝关节MRI扫描,常规做以上5个序列的扫描检查。

1.3图像评价

由两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阅读磁共振图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分析各序列、各训练阶段膝关节的骨质、半月板、韧带及关节腔损伤情况;统计阳性例数时,无论是单骨单发或多发,还是多骨多发骨髓水肿统一视为1例阳性病例。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χ2检验、R×C列表χ2检验及χ2分割,以P

2结果

2.1两组3个阶段膝关节损伤情况的比较

低海拔组前、中期的骨髓水肿与关节腔积液发生率显著高于高海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各症状MRI影像学分析

骨髓水肿在MRI上呈骨髓腔内斑片状、地图状或不规则大片状改变(图1~图3)。半月板损伤在MRI上表现为在低信号半月板内出现斑点状、条状高信号影(图4)。

2.3低海拔组各阶段膝关节损伤情况的比较

低海拔组各阶段的骨髓水肿、半月板损伤、关节腔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高海拔组各阶段膝关节损伤情况的比较

高海拔组各阶段的骨髓水肿发生率、关节腔积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的承重关节,结构复杂,当进行高强度训练时容易导致损伤。传统的X线、CT对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有限,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可多参数、多方位、多序列成像显示骨与关节附属装置的形态、结构和组织成分的改变,特别是对肌肉、肌腱及软骨有良好的分辨率,目前已成为膝关节损伤的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3.1不同海拔入伍地对新训的影响

高原医学研究显示,在高原高寒、缺氧环境中,人体细胞代谢结构及器官功能结构均发生全面的变化[2],基础代谢率增加,耗氧量增高。研究[3-4]显示,同样强度的运动训练,相比平原地区,高原环境的肌肉负荷增加,肌组织易处于无氧代谢状态,无氧代谢使自由基增多,肌乳酸增高,导致肌群易疲劳,肌耐力下降,进而使应力性骨损伤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此外,低海拔地区新兵初进高原,短期内不能适应高原高寒、缺氧、低气压等气候条件,导致其心理和生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失眠、抑郁、焦虑及认知功能下降[5-6],生理表现为脑细胞缺氧敏感[7],这导致其在训练中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迟缓不协调,应急反应差,易疲劳,表现为训练技巧、要领掌握欠佳,防御保护反应迟钝,进而容易发生训练伤。高海拔地区新兵长期生活在高原环境,无论是心理还是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等各个方面都能够适应高原低氧高寒气候[8],机体防御反应较灵敏,训练伤发生率较低。本研究中,低海拔地区新兵新训前、中期的骨髓水肿及关节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高海拔地区新兵,随着后期训练量的加大,再加上低海拔地区新兵对高原气候的逐渐适应,使得两组骨髓水肿及关节腔积液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由于增加了400m障碍训练和长途拉练,导致低海拔组新兵的半月板损伤率高于高海拔组。不同海拔地区新兵的身体机能存在差异,对训练量的适应程度也有差别,因此应因材施教,低海拔地区新兵的适应性训练尤为关键。

3.2新训期膝关节损伤的MRI表现

骨髓水肿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内异常信号影[9]。目前,关于骨髓水肿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①继发性骨髓水肿:包括感染、创伤、骨肿瘤等,其中以外伤性为主,是一定能量的外力作用于松质骨上,使骨小梁发生微骨折,造成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液外渗,局部血管灌注量亦增多,并伴有部分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②生理反应性骨髓水肿:长期的外力作用抑或改变骨骼的正常负重,使相应的骨骼产生生理反应,骨髓局部充血,毛细血管床过度灌注而致的骨髓水肿,这种骨髓水肿具有可逆性,一般不存在骨折及疼痛,多在两周内恢复[10],好发于特定人群,以运动员、入伍新兵多见,膝关节为好发部位,临床表现无特异性[11]。其MRI表现为骨髓腔内片状、斑片状长T1WI、长T2WI信号,边界不清,压脂像呈明显高信号,与周围信号被抑制的骨髓形成鲜明对比,且边界和范围较T1WI、T2WI显示更清楚[12]。半月板是位于胫骨髁与股骨内外髁之间的半月形纤维软骨板,可增加胫骨运动时的稳定性,负重时起缓冲作用,保护关节软骨。半月板损伤常由急、慢性损伤和进行性退变引起,是膝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的主要原因。急性半月板损伤多由扭转外力引起,当一腿承重小腿固定在半屈曲外展位时身体及股部猛然内旋,内侧半月板在股骨髁与胫骨之间受到旋转压力,可致半月板撕裂;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机制与上述相同,但作用力的方向相反。MRI表现为半月板形态、边缘、大小及内部信号的改变,以信号的异常更为常见。半月板损伤按信号改变分为3级[13]:Ⅰ级为半月板形态正常,半月板内点状或类圆形高信号影,高信号影末达到关节面边缘;Ⅱ级表现为半月板内条状高信号影,半月板形态完整,高信号影仍位于半月板内;Ⅲ级为半月板内高信号影达到关节面缘,半月板形态不完整。急性膝关节损伤容易导致关节腔积液、积血。关节腔积液出现往往提示关节囊的损伤,MRI上表现为长T1WI、长T2WI信号,合并出血T1WI为等或高信号[14]。

3.3新训期膝关节损伤的原因

新兵训练前期的训练内容为3000m跑步及队列训练,短期内长时间反复的队列动作练习引发下肢肌群及韧带疲劳,降低了其对膝关节的保护作用,骨骼负荷增加导致骨髓水肿及关节腔积液发生。中期训练量加大,尤其是5000m越野和400m障碍训练,大量的奔跑、跳跃、跨步、急转体及下蹲等动作进一步加剧了膝关节骨骼的负荷,不仅使骨髓水肿的人数及程度较前期增加,也使半月板损伤的人数增多。后期的长途越野训练不仅使膝关节骨髓水肿加重,而且发生韧带损伤,这与纪慧茹等[15]的研究结果(膝关节损伤的因素主要为3、5、8km和400m障碍训练,半月板损伤高于韧带损伤)一致。

3.4新训期膝关节损伤的MRI研究意义

研究显示,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新兵膝关节损伤的程度加重。结合各阶段膝关节损伤的MRI表现特点,笔者认为新训期膝关节损伤的主要表现为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膝关节隐性损伤,MRI检查对于早期发现膝关节损伤的价值无可替代,为科学制订下一步的训练措施提供了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贺利军,贾帅军,王文涛,等.武警某部2010年新兵膝关节损伤情况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2(9):814-817.

[2]张彦博,汪源,刘学良,等.人与高原[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57.

[3]吴忠义,杨法香,卢纯考.高原训练队运动员骨骼肌组织的影响[J].肇庆医学院学报,2004,25(2):55-57.

[4]陈斌,郭志坚.高原氧自由基代谢的研究进展[J].高原医学杂志,2009,19(2):56-61.

[5]杨国愉,冯正直,刘云波,等.高海拔环境下驻训军人情绪特点的动态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5):1531-1533.

[6]保宏翔,陈竺,王东勇.男性新兵进驻高原3个月后认知功能改变研究[J].军事医学,2014,38(3):178-180.

[7]袁延年,马全福,曾祥福,等.高海拔地区部队适应类型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1999,9(1):16-20.

[8]王建新,陈秋红.中度高原世移居运动能力及氧利用特点的研究[J].青海医学院学报,1998,19(3):14-16.

[9]杨献峰,朱斌,蒋清.膝关节周围骨挫伤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2):190-192.

[10]陈军,瞿玉兴.骨髓水肿的现代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4):255-256.

[11]张云泉,李锦青,乔清.32例膝关节应力性骨髓水肿MRI诊断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66-67.

[12]李娜,王警建,韩冰,等.低场强MRI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1716-1718.

[13]张亚林,房文皓,罗伟,等.膝关节损伤的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2):237-239.

[14]王宁,陈为军,张林医,等.膝关节损伤的MRI诊断[J].临床军医杂志,2005,33(5):588-590.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幼儿教育理念有哪些呢?(3篇)
  • 下一篇:电气实训的目的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