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6篇)

时间: 2024-05-14 栏目:公文范文

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篇1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56-02

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多种类型,例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等。这种类型的疾病治疗难度很大,它具备病情变化快、发病急、病情严重等特点,死亡率非常高,患者一旦发病后,易突然休克,导致猝死[1]。只有及时对患者采取急救与护理措施,才能够降低死亡率,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本文主要研究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急救方法与护理措施,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0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3.23±2.47岁。男性33例,平均年龄为51.34±2.78岁,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50.39±1.73岁。在40例患者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例。

1.2一般方法

1.2.1急救方法患者前来医院就诊之后,入CCU抢救室,吸氧,心电图,心电监护,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取约0.3毫克的阿司匹林口服,再取300-525毫克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建立静脉通路,绝对卧床,有心力衰竭者嘱其半卧位,抽血样本进行心肌坏死的生化标志物检测,包括肌钙蛋白、心肌酶及凝血六项等,并且做好相关记录。

1.2.2护理方法

1.2.2.1生活护理每天给患者提供清淡、有营养的食物,确保患者每天都能够摄入足够的食物量,患者不能一次性吃太多,以免心脏承受的压力过大,使其心功能受到损害。通常情况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会伴有“三高”疾病,因此,医护人员要对患者食物中的胆固醇、糖分、盐分等进行合理控制,确保其机体液体的平衡。除此之外,患者必须保持排便的通畅性,排便不能过于用力,否则,患者的血压和腹压会升高,容易导致心肌梗死等突发疾病。

1.2.2.2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善于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若发现患者情绪不稳定,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安抚,耐心为患者讲解病情。同时,医护人员还要给患者家属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帮其减轻心理负担。

2结果

通过观察发现,在40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在接受治疗30天后完全恢复正常,治疗成功率高达95%,1例患者因为急性心肌梗塞而死亡,死亡率为2.5%,1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有效率为2.5%。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总体有效率为97.5%。

3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症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突发性疾病,它具备发病急、病情变化快、高死亡率等特点。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医护人员要着重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采取合理的急救措施。使急救方式产生效果的前提条件就是医护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专业的素养。

除此之外,还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控。在护理方面,护士不仅要考虑到患者的生活护理,其心理护理也同样重要,医护人员要善于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患者情绪有所变动,一定要及时给与积极引导,矫正患者的悲观心态[2]。患者消极的情绪不利于其病情的发展,若持续恶化下去,很容易引发病变,并且患者会感到胸部隐隐作痛[3],只有采取合理的急救方法与护理措施,才能够降低死亡率,提升治疗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通过采取一系列急救措施与护理措施,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大好转,并且心态上也产生了变化,他们对病情有了客观的理解,并且愿意积极与人交流,互相分享疗养心得。

当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采取急救措施时,依据人员要以患者的具体病情为依据,迅速合理调配人员,并且为患者安排好相应的医护人员,帮助他们实现正常规律的饮食起居[4]。护士必须也要掌握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在对患者采取急救措施时,一定要做好心理沟通。医护人员与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有利于护士更加透彻的了解到患者病情,帮助患者改善临床预后。只需进行合理治疗,类似的突发疾病就一定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放松心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病情。

参考文献

[1]葛长江,吕树铮,柳弘等.脉血康胶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其长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906-909.

[2]沈航.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3):2741-2742.

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篇2

【关键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体会

研究表明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认为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是医学界有待攻克的医学难题[1]。此外,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作者统计分析发现该病具有起病急骤,出血量多,病情凶险的特点,不容忽视的是该病常可引起出血性休克和病死率高。作者前期研究认为有效的护理可提高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愈率,因此作者认为护理人员应掌握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影响[2],在护理工作方面增强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同时做到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发生出血并发症,对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重要性很大,最终可延长患者生命和切实提高其生活质量。为研究和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策略和疗效。2009年6月~2012年6月间,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人民医院收治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80例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及正确的护理措施,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6月~2012年6月间,本院收治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80例患者,男40例,女40例,年龄24~64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出血量1000ml以下为30例,l000~1600ml者30例,1600ml以上者20例。经过治疗与护理,除1例患者入院3d后死亡,治愈60例,好转19例,总体护理效果非常好。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临床认为肝硬化患者由于病程长、预后差,医护人员也常发现患者多出现情绪悲观、消极,导致对治疗失去信心。对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更加重了恐惧心理,出现更消极的绝望情绪,这些情绪对正确开展治疗和护理产生不利影响。作者认为指导患者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护理原则,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告之家属有关的安全注意事项,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做好患者的心理治疗,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度,最终使得患者及家属能够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2.2术前护理及准备病情危急,准备好抢救器材及药物,取平卧位下肢抬高30°以保障脑部血液供应。另外,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此外,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尿量变化,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记录每日出入水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3术后护理术后将患者安置于监护病房,保持环境安静,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记录出人液量,严密观察。如果有异常情况出现,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早期协助患者做各种功能锻炼,如深呼吸,踝关节等。

2.4饮食护理和出院指导80例患者的出血期间患者应禁食水,选择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避免坚硬,生冷和刺激性的食物。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疾病,合并出血率高,做好出院教育,防止再出血是提高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

3讨论

肝硬化和并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做好抢救前准备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成功的关键。作者认为发病突然,出血量大,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常会发生出血性休克,诱发肝性昏迷等情况[3]。研究者认为能密切观察病情,准确及时地抢救和处理,积极做好各项护理工作,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成功的保证[4]。在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候,这些护理医生护士必须准确判断出血情况,护士要有较强的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对病情发展有很好的预见性。本临床护理结果表明,针对性的、有效的护理可提高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愈率。总之,做好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有助显著减少复发,提高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李润莲,刘凤.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观察及护理.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5(8):759-760.

[2]李建军,智红.肝硬化腹水限钠治疗产生严重后果的机制及其对策.中国中西医结舍消化杂志,2001,9(6):359.

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篇3

【关键词】猝死;初步心肺复苏;护理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nursingcharacteristicsofthesuddendeathpatientsandtheeffectoftheinitial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MethodsAretrospectiveanalysisof111casesoutandinhospitalsuddendeathpatientsfrom2002to2009.ResultsThesuddendeathpatientsouthospitalwere70cases,initialresuscitationwasonly1case,nofinalresuscitation.Thesuddendeathpatientsinhospitalwere41cases,initialresuscitationwereonly9cases,finalresuscitationwere5cases;foreignerouthospitalwere2cases,nocasewassuccess.Foreignerinhospitalwere3cases,allrecover.ConclusionThesuccessratioofthe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iscloselyrelatedtothestarttimeoftheresuscitation,thediseaseofthepatientandtheprofessionalleveloftheresuscitation.

[Keywords]suddendeath;initial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nursingcare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猝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中外交流的增加,外籍人士在国内发生猝死也越来越常见。医院如何提高院内猝死的抢救成功率、如何提高医护之间的配合以及对外籍人士的抢救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回顾了2002年以来,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抢救的院内外猝死患者及外籍猝死患者,对其早期复苏的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02年7月至2009年6月发生猝死的病例共111例,其中院内41例,院外70例,包括外籍人士5例,平均年龄60.4岁(18~89岁)。

1.2判断标准猝死的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初步复苏成功判断依据为自主循环恢复,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最终复苏成功为患者恢复意识。

1.3猝死的急救及护理原则

1.3.1早期心肺复苏猝死一经发现,即应就地抢救,医护相互配合,迅速开始双人心肺复苏。2005年之前的抢救以2000年心肺复苏指南为原则;2005年之后的抢救以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为原则。

1.3.2尽早除颤根据心电图情况,尽早进行除颤。

1.3.3迅速开放静脉通路目前静脉是复苏最佳的给药途径,首选上肢静脉,因复苏患者远端肢体血流减退,不宜选用远端静脉给药,尤其是下肢。护士必须在3min内开放两条静脉通道。静脉给予肾上腺素1mg/(3~5)min。必要时可重复给药。

2结果

110例猝死患者中,其中41例院内发生的猝死患者,均有目击者,从猝死发生到开始心肺复苏抢救不超过5min,初步复苏成功为9例,其中8例最初心电图记录为室颤,其他1例为心室停搏(心电图为直线),最终复苏成功5例,均为心肌梗死发生室颤的患者;院外发生猝死70例,其中仅8例有目击者,开始心肺复苏时间从15~60min不等,心电图记录均为直线,初步复苏成功仅1例,最终复苏成功为0。猝死患者中包括外籍人士5例,其中院外2例,抢救均未成功,院内发生3例,均为心肌梗死室颤患者,最终复苏均成功(表1)。

3讨论

3.1猝死的抢救成功率及其相关因素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其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在20~30s的叹息样呼吸后呼吸停止。世界卫生组织界定死亡发生于发病后6h内为猝死,“猝死”的高峰则是在起病后1h内,因此多认为发病后1h内死亡为“猝死”标准[1]。猝死患者中90%为心源性猝死,在美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0.1%~0.2%,每年有20万~45万人死亡[2]。猝死发生前可能有症状,也可毫无预兆就突然发生。本文通过对111例猝死患者(包括5例外籍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院内外猝死患者初步复苏的成功率差别很大,在院内初步复苏成功率达到了21%,而院外猝死患者初步复苏成功率仅为1%,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现场目击者及目击者的急救技能很重要。在院内猝死患者都有现场目击者,开始复苏抢救的时间均在5min以内,而且都是由专业急救医护人员按照历年的急救复苏指南的标准来进行;而院外猝死患者现场目击者很少,而且很少有急救知识,不知如何进行复苏,使复苏成功率很低。如果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给予猝死者初步心肺复苏,将使复苏的成功率明显提高。(2)院外猝死患者开始复苏的时间也远远长于院内猝死患者。(3)从资料中可以看到初级复苏成功总共为10例,复苏成功率为9%,而其中绝大部分心电图最初记录为室颤。最终复苏成功者为5人,均为院内发生,并且其发生原因均为心肌梗死引起室颤。因此复苏是否成功与对室颤患者进行早期除颤及患者的原发病密切相关。有资料显示室颤1min内除颤,复苏率达到98%,5min为50%,超过12min则复苏成活率降至2%[3]。在国外,大部分公共场合都设有自动除颤器,很多人受过急救培训,会使用自动除颤器,往往可以挽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命。

3.2如何提高院内猝死复苏率患者在院内发生的猝死,往往因患者家属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如果能够提高猝死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往往可以避免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尤其是护士处于医疗服务的最前沿,往往是院内猝死的最早发现者,因而有必要掌握最新的急救技术,以确保患者在出现心搏骤停时,能够获得高素质的急救。护士人力资源配备也很重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合理排班,把好各个工作环节,为猝死的急救创造良好的护理条件。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在中国长期居住和工作,因而外籍人士发生猝死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见。对外籍人士猝死的抢救在程序上与国内没有任何不同,但是,对其家属的解释及交代病情需要流利准确的外语,因此对医护人员外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议在有可能抢救外籍人士的医院配备一支抢救业务精湛、外语水平高的急救队伍。

3.3降低猝死的发生率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鼓励定期检查身体,可以早期发现某些潜在的疾病,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正确治疗基础病,注意留心某些疾病的先兆,如感觉身体有异常征象,尽快及时就诊。

积极普及急救知识,尤其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参与急救,宣传、普及、提高心肺复苏技能与意识,使他们一旦发现猝死患者,可以尽快开始实施心肺复苏,并正确地向急救中心呼救。

总之,猝死常发生在家中、工作单位或公共场所,现场急救对其存活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作为急救医护人员应该尽快提高自身的急救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院内初级复苏的成功率,为进一步提高最终复苏成功率争取时间并可以尽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表1院内外复苏成功率的比较

参考文献

1李法琦.老年人猝死.中国高血压杂志,2007,(5):433-435.

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篇4

随着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导致急性创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客观评估、治疗躁动患者对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近几年医学模式发生重大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高,传统的急诊护理模式已经与临床实际工作不相适应。因此有学者提出分级护理的概念,分级护理主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然后制定不同级别的护理措施,目的是提高护理质量、规范护理行为[1]。本次研究中拟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急性创伤的患者,探讨急诊分级护理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急性创伤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原发疾病为车祸伤、高处跌落伤、钝器击打伤、锐器伤。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研究组(接受急诊分级护理)和50例对照组(接受普通护理常规)。研究组平均年龄(45.2±12.6)岁,男性28人,女性22人;对照组平均年龄(43.6±13.7)岁,男性25人,女性25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组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询问病史及查体,根据患者损伤类型,初步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分别给予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和二级护理。损伤类型的评价指标:(1)重度:入院时诊断为颅脑损伤、胸腹腔多发伤、脊髓损伤、开放性骨折、大出血及其他休克的患者。(2)中度:闭合性骨折、有活动性出血,但循环平稳者。(3)轻型:轻度的软组织挫伤者。

1.2.1特级护理(1)对于开放性骨折、大出血者,迅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足量的进行液体复苏,输入液体要注意晶体和胶体的比例。(2)对于昏迷的患者,要保证口腔清洁,去除口腔内分泌物,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是否有瞳孔大小不对称、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记24h尿量和每小时尿量。(3)对于气道阻塞、呼吸循环不稳定的患者,积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实施机械通气。对于张力性气胸的患者,立即进行胸穿,使肺复张。(4)药物治疗以营养神经、肠内营养+静脉营养、抗生素抗感染。(5)怀疑内脏损伤时,立刻安排床旁B超、X线,准备腹穿包,进行诊断性穿刺,立刻进行血型、血交叉检查,做好手前准备。(6)对脊髓损伤者,搬运时注意避免脊椎旋移,防止发生医源性截瘫。

1.2.2一级护理此类患者病情较轻,循环呼吸基本能自主维持。因此护理重点为:(1)在询问病史的同时,进行包扎止血,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为患者进行安排各项检查。(2)1~2h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记24h尿量,等各项检查完善后,送入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或留观处理。

1.2.3二级护理此类患者损伤轻,无活动性出血,生命体征平稳。(1)因此在医生开出检查单后,护士安排护工对患者护送,按急诊流程进行抽血、B超或影像学检查。(3)留观查看或转其他科室。

1.2.4以上护理工作在护士长的合理安排下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灵活安排护士工作和休息时间。

1.3评价标准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

1.3.1护理满意度问卷结合参考文献[1],并依据本次研究的具体情况,设计符合我院的护理满意度问卷,问卷由病房环境、护患沟通、急诊护理方法4项组成,问卷共计20题选择题,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护理满意度越好。

1.4统计分析方法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Views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_(_件)±s描述,使用Student's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

2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分别为(74.2±8.6分、8.4±2.5天、12%)、(90.2±7.4分、5.4±1.3天、4%),结果比较有差异(P

3讨论

依照传统的护理对急诊患者进行护理时,主要依靠护士的经验和主观判定,不能发现患者潜在危险,造成随意性大,有很大的安全隐患[1]。研究指出急诊患者病情程度不一,易造成护理资源不合理配置,如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护理资源过剩,而病情危重的患者护理资源不足,极易造成造成护士疲劳和紧张,发生医疗事故[2]。

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篇5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意外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42-01

管理是一种有意义有目的的行为,即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从功效角度而言,管理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活动提高系统功效的过程。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的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以及社会活动的过程。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健康促进服务,防止和杜绝差错的发生。我院是一所以精神科为特色,同时兼顾内、外、妇、儿、残废军人康复的综合性医院,2010年至2012年6月由于医院的扩编,新增床位100余张,新增医生、护士50余人,环境的改变,工作人员的重新调整与安排,新医生、新护士的带教与指导,致使精神科护理工作频繁发生意外事件,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发生意外的均为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住我院的精神病患者,其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诊断标准,其中;精神分裂症26人,情感性精神障碍2人,均为男性,年龄16-71岁,平均(39.26士5.03)岁,住院时间1个月一37年,平均(19.73土9.70)月,病程l一37年,平均(15.28土7.53)年。

2.意外发生的原因统计如下

我院精神科现有定编床位750张,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累计住院患者数653人,发生意外患者数14人,意外发生率为2.1%。其中:噎食死亡2例,自隘死亡l例,1例用刀具致他人死亡,意外死亡率为0.3%。外逃3例,外走率0.23%。滑倒7例。

3.原因分析

3.1医院护理人员编配不合理

我院去年新增护士40余人,80%以上为未取得执业证的新护士,新老护士之比为了1:1,加重了老护士的心理负担和工作负担,新护士安全意识不强,业务生疏增加了病区安全隐患。

3.2护理岗位编制不足,岗位职责不清

临床护士与床位之比为1:6.5,医院非医疗、护理的事务性会议及活动太多,占用了大多数医护人员时间,护理人员在班不在岗,使病区护理人员空缺,加重了在岗护士的工作量与意外风险。护士与护理员岗位界线不清,护士上护理员的班,护理员上护士的班,岗位界线不清,责任不明,一旦出现应急性医疗护理事件,耽误抢救时机。

3.3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大

我院编制不足,新老护士编配结构不合理,以至年近50岁的老护士还在上夜班,年轻护士不安心岗位工作,去年新来的护士有3人递交了辞职书,加重了老护士的工作负担,身心疲惫,得不到人性化的关爱。

3.4长住老年精神病患者生理机能衰退

牙齿脱落以及精神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潜藏着患者噎食和摔伤的危机。我院精神科为半开放式管理,患者长年住在高楼内,因护理人员缺编,年老体弱的患者因行动不便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带出娱疗接触阳光的机会少,加之老年患者随年龄的增长骨钙流失,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疾病及滑倒骨折的机会增加。

4.讨论

护理管理特别是精神科护理管理的正确与否,是关系到医院护理质量、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的关键。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是医疗纠纷的重点,意外的发生使患者丧失了生命和健康权,给患者家属造成了严重的心灵痛苦,给医院和护士本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给所有精神科护士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护理管理者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为医院护理工作准确定位,保障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发生“缺位”和“越位”现象,发挥护士的工作潜力,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保障护理工作质量,将护理差错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4.1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地计划好护理人员编配结构,保障护士不超负荷运转,身心疲惫,降低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

4.2树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护理管理者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理念,关心、爱护每一位护士,使护士安心本职工作,而不是轻易辞职、跳槽,保障每一位护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3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通过推行护士风险管理教育和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护理人员自觉学习和掌握风险处理方案的主动性,增强护理人员依法施护防范风险的自律行为,提高护理人员抗风险的技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的发生。

4.4加强护理人员急救知识讲座及急救操作技能的培训。急救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使护理人员在处理应急性护理事件时胸有成竹,忙而不乱,将护理意外事件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总之,精神科护理管理者应该有全局意识,前瞻意识,做好护理意外事件的预先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华.精神科护士压力源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0(11)

[2]梁雪玲.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14)

[3]余拾香,黄利群.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7(23)

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篇6

关键词: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组;效果

为了提高我院急危重症孕妇的抢救率,我院通过对以往急危重孕妇的抢救情况进行总结,从麻醉科、产科以及新生儿科中抽调专业医生,并配置相应的护理人员,组成了一支专门负责急危重症孕妇抢救的抢救小组,现将其实施情况及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54例对象均为来自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妇产科接诊的急危重症孕产妇,其中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为(25.7±1.4)岁,孕周时间为(6±3)~(41±5),平均孕周(37±1)周,其中37例为经产妇,17例为初产妇;根据抢救组的开展时间,将54例急危重症孕产妇分为两组,其中27例为参照组,另27例为观察组,对两组孕产妇孕周、年龄等相关治疗进行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孕产妇自妊娠初到分娩后42天时间内,其同时合并有各种并发症、合并症以及其他因素等直接威胁母婴健康的急危重症[1]。

1.3方法参照组按照常规方法给予孕产妇抢救,而观察组则由逐渐的抢救组进行抢救,具体方法为:由麻醉科、产科以及新生儿科中抽调的专业医生,以及责任护士2名、护士长1名、护理是2名组成急救小组,该急救小组专门负责对急危重症孕产妇进行干预和抢救。当医护人员在接到相关指示后,在5分钟时间内及时到达急危重症孕产妇的身边,并对孕产妇的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和检查,并给予其相应的生命维持措施。小组中的医生根据孕产妇的具体情况为其拟定相应的抢救方案,并迅速对孕产妇的档案进行调取,对孕产妇的急危重症进行了解,另小组中的护理人员各司其职全力配合抢救工作,其中1名责任护士主要根据急救过程中医生的嘱咐给予相应的治疗,1名责任护士则负责对抢救过程中产妇的情况进行观察,1名护士则主要负责药品等相关配备的领取,并与化验室和心电图等科室取得相应的联系,另1名护理人员则主要加强产妇的心理建设,帮助她们保持良好的情绪,鼓励克服恐惧感,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念,进而提高对生命的期望。

2结果

2.1两组急危重症孕产妇的致病原因,见表1

表1两组急危重症孕产妇的致病原因(n,%)

致病原因参照组(n=27)观察组(n=27)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5(18.52)9(33.33)

胎盘早剥7(25.93)2(7.41)

前置胎盘2(7.41)4(14.81)

软产道裂伤以及疤痕子宫切口继发裂伤出血2(7.41)1(3.70)

胎盘植入0(0.00)2(7.41)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8(29.63)5(18.52)

妊娠合并重度贫血2(7.41)1(3.70)

异位妊娠1(3.70)2(7.41)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0(0.00)1(3.70)

2.2两组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抢救效果对比,见表2

表2两组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抢救效果对比(n,%)

组别例数痊愈好转死亡

参照组2717(62.96)7(25.93)3(11.11)

观察组2722(81.48)7(25.93)0(0.00)

3讨论

根据相关报道数据显示,现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多达1亿的女性妊娠,其中15%的女性被诊断为急危重症,也就是说,急危重症每分钟都可导致1例孕产妇死亡[2]。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抢救最关键的是对时间的把握以及致病原因的判断,也就是说“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孕产妇生存率和健康率的关键所在,但由于通常情况下,急危重症的病情都来势凶猛且发病迅速,故需要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和医务人员来进行判断,以免由于诊断延误抢救时间。鉴于此,我院从各个科室抽调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来负责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抢救,同时根据抢救过程中的各种流程以及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安排6名护理人员参与到其中,且每名护理人员在抢救时,都有自己负责的工作,这就使得抢救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孕产妇的抢救上。根据本次结果来看,通过实施抢救组进行抢救,观察组实现了零死亡率的突破,所有孕产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置,大大提高了生存率和健康率。由此可知,在对急危重症孕产妇进行抢救时,通过实施抢救组,可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数学、英语教学计划(6篇)
  • 下一篇:生物科技市场调查报告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