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血虚证;中医药;贫血;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R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1(a)-0016-03
本文就血虚证与贫血、免疫功能关系及中医药治疗血虚证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1中医对于血虚证的认识
1.1血虚证的概念
血虚证是由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或血液生化之源不足,或因瘀血阻滞新血不生等原因所导致的血液不足或血液营养功能低下,脏腑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临床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毛发不泽、唇舌、爪甲淡白、头昏、视物昏花、心悸、健忘、失眠、乏力等虚弱症候[1]。
1.2血的生成及与脏腑的关系
中医认为血的生成过程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尤以脾胃重要,但与心、肺、肝、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心生血;水谷精微注肺生清血;肾藏精,精血互化,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1.2.1脾胃柴瑞震[2]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有生血,藏血,统血功能的三重表现。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饮食经过胃的腐熟消化和脾的吸收转输后,生化气血精津,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四肢百骸。脾的病理与出血、血虚、血瘀有关,且三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脾虚不能摄血,可以导致出血,出血达一定数量,必然引起血虚。胃在血液的生成中也很重要,胃主受纳水谷,而水谷是化生血液的原始物质,胃参与血液的生成,胃虚生化之源不足可治血虚。《温病条辨》亦谓“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故治疗上应遵循阳生阴长,气能生血的原则,拟健脾益气,养营滋血为其大法。所以补血先补气,养血先养脾胃,才是最佳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方法有:益气补血法,如当归补血汤、八珍汤。补血药与健脾益气药合用,如归脾汤、人参养荣汤、养真汤等。
1.2.2心刘艳等[3]指出,“心生血”理论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和《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实质上是强调“心火”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心气不足,血脉亦弱,心阳不振,温煦失职,化血不足。因劳力过度,劳心太过,大病,久病耗伤精气,心气不足,血脉亦弱,化生无力,津不化血,可导致血虚。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或大病、久病后失于调理,正气亏损难复,精气损伤,因虚致损,逐渐发展成为虚劳,阳气不足,化血不足;或因热病或感受温热邪毒耗伤阴液,病久不愈,阴损及阳,心阳不振,温煦失职而致化血不足;或因肾阳一衰,火之源则竭,肾阳不能上行于心,心阳气衰者,心阳不振,温煦无力,不能赤化,津不化血,乃使化血不足而见血虚之证。心阳虚或心气虚多伴有心血虚,心血虚多伴有心之气,阳不足。刘艳等临床运用“心生血”的理论治疗血虚证,特别是对比较顽固性的血亏患者,心阳虚或心气虚多伴随心血虚,以温阳补火为主,兼补血生血;心血虚伴有心之气、阳不足,以补血养心、健脾益气为主,加用温阳补火之品,常能提高补血的效果。
1.2.3肺张琰[4]阐述,《素问・经脉别论》云,“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经脉”包含经脉之气血,汇聚于肺,再布散于全身百脉,以营养各脏腑组织。气、血和津液在体内相互转化,都是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是根据其存在的状态不同而立三类。肺虚除有肺气虚和肺阴虚,还有血虚的含义。肺血虚证从其病理因素而论,有两种由来,一是肺循环(小循环)之血虚,可由于失血等所导致的血容量的绝对减少或由贫血所造成的血含量的相对减少所致。二是供养肺脏之营养血液减少,导致肺脏之功能衰减,此系肺血虚证之主体。张琰通过对肺血虚证的存在性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充分论证了肺血虚证的存在性,作为一个证型,必须有其相应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多见面白无华或萎黄,咳嗽,气喘或胸痛,肢体麻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
1.2.4肾祖国医学认为[5-6],“肾为五脏六腑之根”、“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为人参生命之根”。血的生成离不开肾,肾是血液化生的源泉和动力。肾主藏精,是元气之根,为生血之源。肾可以化生血液,肾精肾水是血液生成过程中“变化而赤”的物质基础,肾阳是“变化而赤”的根本动力,肾中精微物质只有经过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变为赤色的血液。肾精亏虚,精不化血,则血虚。治疗应用滋补肾经之方。如参氏地黄汤酌加黄精、何首乌、龟板、阿胶。人参、黄氏健脾益气,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
1.3血虚证的病因病理研究
张磊等[1]阐述,《黄帝内经》中对于引起血虚证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邪(风邪、湿邪、热邪),内伤七情,劳倦过度,淤血致虚,出血,年迈体衰。中医认为血虚形成的原因,一是血的生成不足,如气虚不能生血,或脏腑功能减退,如脾失健运,胃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气,难以化生成血液;或来源不足,则血液生化乏源。二是失血过多过快,新生之血来不及补充。三是久病不愈,慢性消耗,或劳神太过,耗伤精血。龚文君等[7]论述,现代调查研究分析血虚证的病因依次是情志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平素体质、疾病病程、失血史、生育因素、药毒损伤和出生时体质。与传统的血虚证认识比较,增添了药毒损伤这个病因。
血虚证的中医基本病理主要有气不生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多种类型。血虚患者全血比黏度降低,还原黏度明显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细胞比容降低,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网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虚患者因ATP来源障碍,机体新陈代谢减慢,清除自由基能力降低,自由基积累使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降低,而过氧化脂质(LPO)水平增高。血虚患者CD3型、CD4型细胞水平下降,CD8型细胞水平不变,CD4/CD8比值降低。血虚证患者机体为保持自身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代偿性的作出了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1.4血虚证与贫血的关系
中西医对血的概念都是循行于血脉中的血液。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血”的概念的近似描述,使得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血”的概念容易发生混淆。
1.4.1血虚证与普通贫血的关系贫血是指外周血中的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地区的正常标准[8]。基于血虚与贫血都是反映了血液的减少,为了揭示两者的关系,王建青[9]从一些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血虚证在西医病种分布上,不仅见于贫血,还可见其他病,如冠心病、神经官能症、病毒性心肌炎等。从研究中发现血虚证的血红蛋白量与血虚证的程度、血虚证的症状出现率呈相应关系,血红蛋白含量越低,血虚证的程度及症状出现率就越高。血虚证的血红蛋白量在正常值范围内,并不表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没减少,而只是表明其减少的程度较轻,尚未达到西医界定的正常值的下限。由此反映出作为诊断贫血的血红蛋白量的标准,并不完全适合血虚证的诊断。刘卫民等[10]对732人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发现,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的贫血有着很大的区别。血虚证与Hb无直线相关性,贫血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血虚证患病率。另外,从调查中还发现,血虚证与贫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贫血常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中以气血两虚为主要症型,其实质反映了气与血的关系,由于血虚,使气失血的充养及依附进而导致气虚,最终出现气血两虚。但是,若针对原发病治疗,随着即发病的好转,贫血往往也随之好转。
通过血虚证与贫血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血虚证和贫血在概念上都是血液的减少,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能互相等同。
1.4.2血虚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刘苹等[11]总结,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简称再障)通常是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和贫血、出血、感染。传统学说认为再障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发病:原发、继发性干祖细胞(“种子”)缺陷、造血微环境(“土壤”)及免疫(“虫子”)异常。
邹长鹏[12]指出,在中医古籍中,并无“再障”病名的记载或针对此病的系统论述,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反复感染及全血细胞减少,按其症状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血虚证的范畴。因此再生障碍性贫血与血虚证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一般按中医血虚证病因病机进行辩证。
从病因和病机上看,中医学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病因病机:(1)脾肾亏损为本,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可致气血不足,肾虚则精气不足,无以生髓化血。(2)虚火伤络为标,再障主要特征之一是出血,临证常表现为紫斑、衄血和月经过多。《济生方・吐衄》说:“血之妄行者,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再障患者气血亏虚,营卫不固,易感外邪,化热伤络,而发出血。再障患者肾精亏损,或脾虚气弱,阴火内生,虚热伤络,亦为出血。(3)瘀血内留为变,皮下瘀斑是再障患者另一表现,病机是脾肾亏损。脾虚则统摄无权,血溢脉外,离经之血蓄积体内,便成瘀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瘀血内留,气血化生不畅,经络阻滞不通,而发诸证。
临床治疗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也是按血虚证辨证治疗的。血虚证本虚标实的特点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征。因此治宜采用健脾补肾以固本、泻火止血以治标、活血化瘀以生新的治疗原则,补虚而不泻火,则热邪不除,泻火而不补虚则易伤正气,补虚泻火而不化瘀则不能生新。
1.5血虚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现代医学证实,人体在贫血状态时,各种免疫功能均下降。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核心,活化的淋巴细胞能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现代研究也多围绕这些淋巴细胞对血虚证的影响而展开。何广胜等[13]通过探讨CD4+调节性T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发现在免疫应答起始阶段或效应阶段,AA正性调控共刺激因子表达增加,而负性调控共刺激因子表达减少或无变化,是免疫平衡向持续增强偏移,调节性因素增高利于造血恢复;对于增强的免疫应答,AA的CD4+Treg呈下降趋势,可能与发病有关。正常情况下,Th1-Th2细胞处于平衡状态,Th1-Th2细胞的平衡影响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有密切的联系[14]。白细胞介素-2(IL-2)主要由CD4+细胞分泌,在造血、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造血不仅受造血微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受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间相互作用的调节,一旦淋巴细胞或淋巴因子调控失衡就会导致造血紊乱。马增春等[15]通过观察环磷酰胺(CTX)诱发的血虚证小鼠骨髓中干祖细胞的数量和骨髓细胞周期的动态变化,发现CTX可以动员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而增殖,增加了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但此过程加速了干祖细胞池的损耗,从而对骨髓造成更大的损伤,这可能是CTX诱导小鼠血虚证的机制之一。
2中药治疗血虚证实验研究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主血生化之源,将血虚与脾胃虚弱等同起来,每见到血虚证,必投以健脾和胃、补气养血之品,诸如四君、四物、归脾、八珍之流。四物汤具有提高RBC功能,改善血虚症状,刺激免疫功能恢复和消除自由基的作用。谭玮等[16]通过观察四物汤对综合放血法致小鼠血虚证造血功能的影响,发现四物汤小、中、大剂量可使血虚证小鼠红细胞显著升高,使血虚证小鼠S期骨髓细胞数显著增加,从而证明四物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综合放血小鼠的造血损伤。杨岚等[17]则采用慢性失血法、溶血法和骨髓抑制法制造三种血虚证模型,发现四物汤对三种动物模型均有一定疗效。谭洪玲等[18]通过系统考察60Coγ射线,环磷酰胺和综合放血法致血虚证小鼠模型骨髓细胞周期变化的特点,发现3种模型骨髓细胞周期都出现了G2/M期阻滞,但S期的变化存在明显不同,认为四物汤可以促进射线损伤致血虚证小鼠骨髓细胞G0/1进入S期的作用。八珍汤有补气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血两虚等症,淳泽等[19]通过探讨八珍汤对由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的调控作用,发现八珍汤对环磷酰胺所致血虚模型小鼠骨髓细胞有促进增值作用,经八珍汤诱导制备的巨噬细胞、脾细胞、肺条件培养液和骨骼肌条件培养液能促进血虚模型小鼠骨髓细胞增殖,促进血虚模型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认为八珍汤对环磷酰胺所致化疗损伤的造血调控作用可能与直接或间接刺激造血微环境的基质细胞分泌正性和负性造血生长因子有关。红参的醇提取液、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好的补气生血作用[20]。当归补血汤具有补气生血,急固浮越之阳之效,是补气生血的传统经典方剂[21]。
3展望
血虚证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人们经历了对血虚证的研究认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但是,中医学中的血虚证是一个涉及人体多系统、多组织、多器官的病证,尽管学者们已从整体、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水平对血虚证和发病病因、病理、模型复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仍不能完整地反映中医血虚证的实质,因此血虚证的研究还需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法的理论思想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同时加强临床和基础合作研究,对血虚证的发生、发展、病机、病理,治法、方药等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为预防保健、临床诊断、合理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更客观、更全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磊,于海亮,尹荟萃,等.《黄帝内经》血虚浅谈[J].中医学报,2011,26(3):309-310.
[2]柴瑞震.气血津液病变治从脾胃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254-256.
[3]刘艳,李毅.浅谈血虚证从“心生血”论治[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2):262.
[4]张琰.试论“肺血虚证”的存在性[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18(1):45-46.
[5]李艳彦.论肾与血生成的关系[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5):5-6.
[6]王少华,赵德喜,刘霞.慢性肾衰竭血虚机制浅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3):134-135.
[7]龚文君,沃兴德.血虚证的现代研究概况[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6):934-937.
[8]肇庆市.谈贫血的国际疾病分类[J].中国病案,2005,6(6):32-33.
[9]王建青.血虚证与贫血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12):24-25.
[10]刘卫民,暴宏伶,韩艳欣.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贫血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4,6(3):200-201.
[11]刘苹,朱传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2):137-140.
[12]邹长鹏.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TNF-a水平的影响[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何广胜,周玲,吴德沛,等.CD4+调节性T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0):1599-1601.
[14]刘加洪,王英年,赵云峰,等.Th1-Th2平衡失调与人类疾病关系及其相关治疗研究现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2,38(4):366-368.
[15]马增春,高月,刘永学,等.环磷酰胺所致血虚证小鼠骨髓CD34+细胞的变化[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7):42-44.
[16]谭玮,宋崇顺,谭洪玲,等.四物汤对综合放血法致小鼠血虚证造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2):926-929.
[17]杨岚,祝彼得,彭成.血虚证动物模型的标准化研究初探[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6,23(1):5-9.
[18]谭洪玲,马增春,肖成荣,等.四物汤对3种血虚证动物细胞周期的影响[J].药学学报,2010,26(2):158-161.
[19]淳泽,罗霞,陈东辉,等.八珍汤对血虚模型小鼠造血调控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1(5):727-731.
[20]陈子,李云森,周吉燕,等.臭参不同部位提取物对气虚与血虚动物模型的影响[J].中药材,2009,32(11):1731-1733.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33-01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要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随着细胞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代医科学生来说,具备“细胞生物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
我校医学本科专业自1978年开设以来,在教育部组织的1997年、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分别达到“优”和“良”的水平。为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全国各地区培养了一万多名合格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临床专业毕业生遍布全国各省及美国、日本等国家。所招学生范围逐年扩大,并分为汉班和蒙班,其中蒙班学生为蒙古族,他们主要为蒙古族中小学考上来的,蒙语授课兼修汉语。
医学细胞生物学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是探索研究人体细胞发生、发育、增殖、衰老、死亡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的学科。课程基本内容有13章,包括细胞生物学绪论、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特性、细胞表面与细胞外基质、细胞膜的功能、细胞的内膜系统、线粒体、核糖体、细胞骨架、细胞核与遗传物质储存、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调控、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死亡。第1章,引领学生进入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第2―9章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特有的细胞结构与功能及其与疾病关系;第10―13章,主要以细胞为整体,看细胞的“一生”变化。通过这三部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人体细胞的知识,同时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渗透到各个章节。
二、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医学细胞生物学在临床专业培养计划中,大一开课,这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基础性。其后的课程有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等。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相互关联的两门学科,习惯列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在其内容中涉及细胞的知识较多,比如什么是生殖细胞、细胞分化的原理、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等等。如果没有学习相应的细胞生物学课程,很难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原理。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课程,学生能够学习人体各器官的基本功能,认识机能与结构的联系,理解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及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功能调节。该课与细胞生物学关联紧密,很多人体生理活动,都是以细胞为基础。比如细胞的Na-K离子泵工作原理阐释了物质在细胞两侧的运输,从而调节人体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能够使学生获得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蛋白质与核酸化学、维生素、酶、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肝脏生化和酸碱平衡等。这里提到的核酸是细胞内的遗传信息载体,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多发生在细胞内,可见,离开了细胞,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将无法开展。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人类很多疾病的本质是特定细胞的损伤,比如高胆固醇血症,主要发病原因是细胞膜上的受体缺失或无法识别供体。因此,在介绍这类疾病时,就需要掌握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等细胞生物学内容。医学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其基本定义概念如抗原、抗体,这些都是细胞内外存在的物质。
因此,随着我校临床专业培养计划的改革发展,医学细胞生物学必定成为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吕毅,吴小健,向俊西等.抓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试点工作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05):866-868.
[2]白一,龚云辉,刘希婧等.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01):113-115.
[关键词]基础医学概论;免疫系统;教学设计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医学概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整合课程。其内容以“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系统”为主线,涵盖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药理学、遗传学等十门课程[1],通过对基础医学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基础医学概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涉及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医学免疫学等学科,其教学内容深奥枯燥、概念抽象繁多、机理复杂,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难点。下面笔者以此章为例谈一下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设计中的体会。
1教材分析
笔者所讲授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基础医学概论》[2]第18章“机体的免疫系统”。目前的理论学时为10个学时,要完成教材整章的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结合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密切联系特异性免疫应答两条主线(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对面面俱到的教材做一个大幅度的修剪,达到“够用”为度。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免疫学诊断、预防和治疗等作自学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知识基础,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①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②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③掌握重要的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功能;④掌握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⑤熟悉T、B淋巴细胞的重要表面标记分子;⑥熟悉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学生在高中生物时接触过免疫系统,对其分类、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对该部分知识的加深与拓展也较易理解,因此本章的难点在于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2.2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2.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非医学专业招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有些学文科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涉及较复杂机制的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极易形成思维疲劳,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比喻法、讨论归纳法、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等,提出问题找到基础与临床与生活经验的切入点,循序渐进将科学知识的讲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时,首先提出问题: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发现了一种有“世纪瘟疫”之称的疾病——艾滋病,对艾滋病,同学们有多少认识?同学们知道艾滋病患者会有什么临床表现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结合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的形象比喻:把免疫防御功能比喻成国家的国防部队抵御外敌入侵,把免疫监视功能比喻成人民警察监视内部“突变”人群,把免疫自稳功能比喻成清洁工等,使学生能更好的形象理解,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讨论、互动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4教学过程设计
4.1多种方式,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以及开启创新思维的第一步[3]。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温故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如讲“机体的免疫系统”这一章绪论时,首先通过口头提问:人体的“国防部队”是什么?一个国家需要有自己的军队来抵御外来的敌人、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人民生活的稳定,那么人体的“国防部队”有什么功能?以此来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导入新课。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又提出新问题:人体的这个“国防部队”是怎样运作的?这时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了新学习情景中,既激发了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求知欲,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在讲“补体系统”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置疑,“异型输血会出现什么后果?”,“溶血”;“而在血型检测试验中,A型血与A标准血清体外出现凝集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人体内有溶解红细胞的物质——补体”;“为什么正常时不出现溶血?”,“为什么体外很容易失去活性?”等等。这样的设问使教学内容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2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在“机体的免疫系统”的第一节授课中,笔者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免疫的概念,通过对一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从而提出抗原的概念、免疫的概念以及免疫特异性这一重要特点;采用比喻法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的指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讲授中枢免疫器官的解剖学特点和组织学特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临床骨髓穿刺的部位;利用课堂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视频展示骨髓和胸腺的功能。最后利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4.3问题小结,引发思考
⑴人类在许许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得过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一般不再患流行性腮腺炎,为什么?
⑵无偿献血对人体有害吗?为什么?胸腺在机体免疫中起什么作用?
4.4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免疫系统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的整合,实现了基础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整合课程,由于教学内容上的复杂性、特殊性,授课对象的特定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对于教学过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昌洙,刘卫东.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6-77.
[2]李利兵,朱大年,汪华侨.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魏宏聚,李瑞.课堂导人环节与情感目标达成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12(4):29-33.
[关键词]免疫学知识体系教学思维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但又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的学科,又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其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学实力及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尽管免疫学与临床疾病关系密切,但在免疫学的学习过程中,其理论知识与其它医学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内容抽象,概念繁多,多数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如何有效提高免疫学理论教学质量,是免疫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入手,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
一、免疫学教学现状
目前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为主以及利用网络开展的网络教学,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如启发式、互动式、PBL(problem-basedlea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探索。随着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又从教学模式,教学心理角度等方面多方位地进行理论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二、免疫学知识结构特点
免疫学从结构上主要体现在研究水平和知识框架两个特点。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虽然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也属于此类,但学生可以很快的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在理解运用上有很大的优势。另外,基础部分的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就如网络中的各个部分,既使某一章节听不懂,并不影响下一章节内容的理解,但在学习免疫应答及后继部分,如病理免疫,临床免疫等,各章节的内部联系才显现出来,就如网络的各个节点,彼此联系。
三、免疫学教学思维
1.定位清晰
新知识学习往往是在已有的知识框架基础上不断地扩充知识节点,通常称之为形象思维。在免疫学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框架的构建以及与其它医学课程的联系,进而在知识体系内部建立有机的各章节联系。例如,抗体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学生学习过蛋白质,学习抗体时就要有两个基本定位:在哪和有什么作用。抗体属于一种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有在膜上的和体液中的,主要的作用是结合抗原,然后诱发不同的途径最终清除抗原。有了这种定位,学习时就可以把蛋白质和抗体联系在一起,扩展了原有的框架内容。
2.动态过程
免疫学基础部分的核心是免疫应答,即机体对异种物质的识别、反应的全过程。各章节的学习过程就是整个免疫应答过程各环节分开学习的过程。因此,从表面上看各章节毫无连续性,独自成章,而教师要从本质上把握免疫应答这条主线,将各章节串在应答过程之中,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基本的免疫学知识框架体系。从而在病理免疫、临床免疫等应用部分,则更容易理解在这条主线的各个环节出现异常的表现。
另外,还体现在细胞的不同状态上,从静止期到活化期(即功能状态),则可出现功能状态上的改变。如巨噬细胞以前只是提到具有吞噬功能,而在免疫学中则区分状态,吞噬功能主要体现在细胞活化后,而在静止期的吞噬能力很有限,主要是抗原加工提呈功能。
3.概念转换
免疫学也存在大量的专业词汇,概念解释是授课的一个主要内容。为了把握本质,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概念,另外,在不同专业会用各自的专业词汇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个物质或过程。例如,在讲解表面标志时,表面标志本质就是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生理学侧重讲解细胞膜表面蛋白的离子通道作用,生化侧重载体物质转运功能,分子生物学侧重信号转导,而免疫则侧重细胞的特殊标志与识别。免疫应答是免疫学中的重要概念,但其本质也是反映了机体与外来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病原体进入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过程从微生物角度就是感染过程。通过概念转换、分析本质,加快学生已有知识框架结构的更新。
教无定法,在形式上注重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固然重要,作为教师,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本质与联系,把握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剖析知识结构特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内容,重视知识的横向及纵向联系,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记第173次香山科学会议[J].上海免疫学,2002,22(2):7378.
[2]文艳平,秦国杰,侯秀琴.PBL对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15-18.
[3]黄从刚,赵云.浅谈多边互动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104-105.
关键词:癌症,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古代直观朴素的唯物论;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R734.4文献标识码:A
1科学离不开思维,因而科学也离不开哲学
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3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指导科学研究正确的思维方法。但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不能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现成的答案;它不是教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2现代医学对癌症的诊治方法存在那些问题
2.1现代医学理论是以西方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对癌症的诊治方法存在形而上学地看癌肿的片面性问题。从局部、表象和止地看癌肿;不从整体、内在和动态地观看癌肿的本质。利用现代先进仪器可以看到细胞癌变,但没有进一步分析细胞为什么会癌变?在什么条件下细胞才可能变异成癌细胞?停留在研究癌瘤局部的生理、病理变化上,不见癌症患者的血液污秽、整体功能失衡、免疫功能低下才可能患癌症的本质。得到的是"细胞基因突变"引发癌症、"癌细胞不会死"等违反自然规律和癌变因果关系不明的结论,形而上学地看癌肿是产生片面性的根本原因。
2.2西医学认为"癌细胞永远不会死"等于宣告"癌症是绝症"西方医学理论认为"癌细胞永远不会死"等于宣告"癌症是绝症",这对患者是巨大的精神打击,使患者失去治疗癌症的信心,恐癌已是癌症死亡的主因。从2007年起,广东肿瘤学界就流传一句话:"广东的肿瘤患者,50%是死于对癌的恐惧,30%是死于放化疗过度,15%是死于其它治疗方法的过度使用。"句话说,只有剩下5%的人是死于疾病。从实践结果与发展趋势看,三大"攻击"疗法是要改革的。2013年6月28日《参考消息》报第7版以"癌症治疗革命将让化疗寿终正寝"为题。转载【美国《时代》周刊网站6月26日报道】题:告别化疗?医生们说这并非那么不着边际(记者:艾丽斯帕克):"癌症治疗领域正在发生一场革命,而这可能意味着化疗的寿终正寝"。
2.3中医学对癌症的诊治方法存在那些问题中医学认为癌肿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气,血,痰,毒,虚造成。即是气血不和,痰湿不化,毒邪为患和脏腑虚损为主因。这是中医用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直观性观察癌症,未能阐明气,血,痰,毒,虚引发细胞癌变形成癌肿是生物进化反应的结果。
因此,无论中医或西医都是要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才能看清癌症的本质。都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西医优势互补"病证结合"治疗癌证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要求。
3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才是正确认识癌症的思维方法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揭示了细胞内部遗传与变异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对癌症的医疗实践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各种仪器,扩大和增强了医师们感知现象的能力,人类还在实践中创造了电子计算机作为人们理论思维的得力助手。正是实践才使人类有了动物所没有的认识能力,离开了实践既无法感知事物的现象也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因而也不可能有认识及其发展。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医疗实践活动才能拨开笼罩在癌肿表面的现象的迷雾而暴露癌肿的本质。自然科学材料的大量积累,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归根结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胚胎学的出现和细胞的发现,显微镜发明日益使人们感到要精确地认识癌症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只有经常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进化和退化之间、生物遗传与变异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近现代诊治癌症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也日益暴露了癌症的唯物辩证的本性。广大医务工作者迫切期望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工具,以揭示癌症发展的规律,才有广东肿瘤学界流传癌症是死于恐惧和治疗方法过度使用的那些话。同时,自然科学中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C・R・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三大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也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能科学认识癌症提供了客观可能。人们在认识癌症和治疗癌症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选集》第1卷,第273页)。
4癌肿是人体新进化的寄生物种
什么是寄生物?《现代汉语词典》[1]说:"即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寄主取得养份,维持生活"。我们已知人体细胞是生物,癌细胞也是生物,因为它仍然是有生命的物体。但它的外貌变了,它原来是人体组成的一部分的细胞功能也变了,变成过度(亢进)繁殖,低级分化,扩张转移,可逆回健康细胞,既依赖人体养分维持生活,又排出分泌物毒害人体新进化的寄生物种。它具有生物普遍存在的应激性,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新陈代谢等生命现象。美国也有科学家认为盛行的癌变理论是误的。如:中国《考消息》报转载美国《大众科学》网站报导:"生物学家认为,癌症是新进化的寄生物种。盛行的癌变理论是误的。癌肿的起因不是少数基因突变引发细胞以不受限制的速度生长,而是整个染色体发生紊乱"(中国《考消息》报2011年7月29日)。
既然是新进化的寄生物种,对其治疗的原则应是:笔者在公开发表的《癌肿是什么-探讨癌肿的本质》[2]论文中提出了新的治癌原则:"治疗癌症必需遵循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综合应用现代细胞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将中医自然平衡疗法、提免疫力疗法、增强自然自愈力疗法与现代生命科学、细胞工程免疫学、微生物免疫学相结合为主要治疗原则"。
5一般都是出现肿瘤才发现患癌症,人体癌肿是怎样形成的?
除了精神因素之外,人体内外还存在致癌因素过百种,存在于食物,生产作业环境,医药,农药之中,无论是从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最终都是造成血液污秽而致血液酸化、毒化、血液凝化,使细胞紊乱、变性,免疫器官功能弱化,中枢神经系统失调,免疫系统遭破坏,人体细胞才可能变成癌细胞。不然,细胞开始变异还未变成癌细胞之前就会被免疫细胞噬,躲进癌窟中形成癌瘤。这个原因具有普遍性、经常性、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失去平衡性。这是致癌的主要矛盾。细胞是为了生存而变异,如果所处的环境改善了,癌细胞又可以逆回健康细胞。它揭示了细胞内部遗传与变异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原因。
综上所述,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癌症形成的过程的主要环节如下:①诸多致癌毒素引发患者自身血液酸化、毒化、凝化、变性,迫使细胞癌变;②癌细胞代谢能力强,吸收多,分泌毒素也多,使人体血液系统污秽,神经系统被抑制,消化系统失衡,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被破坏。③当癌细胞与免疫细胞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前者源源不断在血液中得到癌变的兵员增缓,而人体免疫细胞的司令部(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器官却受到癌细胞毒素抑制.免疫细胞处于孤军作战状态,难以抗衡癌细胞,于是癌细胞就在人体最虚弱的部位建立了避难所--肿瘤。
以上三环节各具有内在矛盾、症状和体征。它揭示了人体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受肿瘤抑制的病理生理过程及机体免疫抑制的重激活途径.为设计肿瘤治疗提供新理论。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看各个环节都是一个范畴,是气血不和;或痰湿不化,毒邪为患;或脏腑虚损所形成的范畴。范畴是认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即是医师认识癌症各个环节的现象;待医师们综合分析上述三环节之后便形成概念--确诊癌症。概念则不是现象了,而是癌症的本质。即癌症是全身性疾病、是血液病、过程极为缓慢的疾病,一个癌细胞经过1?郯5年时间,成倍增殖20次后,可以形成1万个不正常的细胞团,这时瘤体只有针尖大小,仍然是很容易被人体免疫细胞消灭的。
以上是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癌症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是癌症发生的病因和病机,是治疗癌症需要医疗干预的技术路线。
6治疗癌症要抓主要矛盾,上述三环节中那一环节是主要矛盾?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要看本质,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其它问题会迎刃而解"。换句话说"诊断癌症要看本质,治疗癌症要抓主要矛盾,其它问题会迎刃而解"。树有根,水有源,癌症的根源在患者自身血液污秽引发细胞癌变。上述三环节中的第一环节,即诸多致癌毒素引发患者自身血液污秽,迫使细胞癌变是主要矛盾。只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采用解毒排毒,净化血液,截断滋生癌细胞的源头;对已经变成的癌细胞要抑杀其亢进繁值。细胞所处的环境改善了,癌细胞开始逆转,癌肿停止生长或缩小。然后再考虑治"标"的方案.不要确诊癌症之后,都先进行"攻击"疗法,增加癌细胞扩散转移的机会,加重病情,危及生命!癌症病患在没有净化血液之前,中医的辨证治疗也难以充分发挥其阻止癌细胞源源不断从污秽的血液中滋生出来。因为辨证论治虽然是中医的核心技术,但这项技术对癌症是生物进化的本质的把握尚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癌症病患的血液和体液犹如一池酸毒性的污水,细胞是无法在这样污秽的血液中生存的,才迫使人体细胞不断地癌变。而且已经变异的癌细胞分泌的毒素不断地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现行中西医治疗癌症都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如果中西医优势互补,"病证结合"按照癌症形成的主要环节设计治疗癌证的技术路线,攻克癌症是可能的。
7中西医优势互补"'病证结合'平衡逆癌疗法"治疗癌证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要求
"'病证结合'平衡逆癌疗法"课题已经广西医药情报所查新报告,并由北海市中医医院与北海市海洋生物研究所联合申报2014年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计划类别:科技攻关计划指南代码:BC1503,项目名称:广西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技术创新,课题名称:"病证结合"平衡逆癌疗法及临床应用。
按照癌症形成的主要环节而设计治疗癌症的技术路线如下:①从解毒排毒、净化血液,截断滋生癌细胞的源头;用自然食物和自然疗法是最好的医药,如饮用自然水、醋、茶、蔬果汁等强化新陈代谢;口服海洋珍珠粉或珍珠层粉、深山灵芝粉,解除血液和细胞中的脂褐质毒素,使人体毒素从大便、小便、汗液、痰液、呼出废气等渠道排体外。②抑杀癌细胞的亢进性;限制癌细胞的亢奋繁殖。可用口服海洋珍珠粉或珍珠层粉、深山灵芝粉,解除血液和细胞中的脂褐质毒素的同时,这两种物质具有"安神、镇静"功能,可使亢奋繁殖的癌细胞安定下来。对于机体虚弱又需抑杀癌细胞亢进繁殖的病人,需要用能扶正又抗癌的物质。如辨证使用具有扶正作用的人参、黄芪、冬虫夏草、灵芝、珍珠、茯苓、耳、珍珠耳、桑木耳等免疫增强剂,又具有抑杀癌细胞亢进繁殖的作用;对于机体"本"虚"标"实的病患,需要清热解毒,又要抑制癌细胞亢进繁殖的患者;则辨证使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腥草、马齿苋等性味寒凉的中草药.具有抑杀癌细胞的亢进性,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但不要过于苦寒,禁肆意攻伐,以"和"为"贵"。不要过度寒凉,达到限制癌细胞增殖,不伤害健康细胞为度,促其逆转或为免疫细胞吞噬。可根据人体有排异功能,针对异体蛋白,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自动对癌细胞进行识别并将其杀死。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可利用人体有遗传本能,自动抗衡细胞变异的功能,但患了癌症该项功能也被抑制了。可以继承中医药的优势,创新研制获取小分子遗传因子生物天然活性物质,能通过"血脑屏障",从多耙点多渠道多功能作用于人体,化与激活人体自身存在的这些遗传本能,修复与激活已遭损害的中枢神经细胞,内分泌器官和免疫系统,整体调节功能平衡。北海市海洋生物研究所正在执行【基金项目】(广西北海市科研与技术开发计划研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北科合201203019).[3]。同时,研究发现,正常细胞每分裂一次,其染色体末端的DNA便要缩短一些,经过若干次分裂之后,端粒消耗殆尽,于是细胞不再分裂而老化衰亡。而癌细胞由于端粒酶的保护作用,因而使癌细胞具有了亢进增殖的能力。而生物及其寄生物的天然活性物质能造成保护癌细胞的端粒酶失去活性,促使癌细胞在增殖后自然凋亡。因此,要根据生物遗传与变异相互制约作用的规律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寻找能产生大量刺激因子,破坏癌细胞端粒酶的活性,使癌细胞增殖后衰亡。所以,治疗癌症不需要使用直接杀死癌细胞又杀死健康细胞的中、西药,那是很客易找到的,如:动物的斑蝥、植物的钩吻(断肠草)、矿物的雄黄等都可以杀死癌细胞。难点在于杀死癌细胞又要保护健康细胞。还需要加强自然疗法尤其是下列方法;④健康饮食辅导;⑤心理平衡辅导;⑥适度运动辅导,整体调节功能平衡等途径治疗癌症,
8治疗癌症使用非杀伤性的疗法亟有可能攻克癌症实现中国梦
如果中西医优势互补,"病证结合"按照癌症形成的主要环节设计治疗癌症的技术路线,攻克癌症是可能的。因为我国除了采用现代医学的医疗保健模式外,还拥有传统的医学资源,丰富的中草药及海洋药食同源资源,价格比较低廉。我国具备攻克癌症的有利条件,只欠东风。东风就足需要国家的统一领导,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病证结合"对癌症先从解毒排毒、净化血液,截断滋生癌细胞的源头。抑杀癌细胞的亢进性;限制癌细胞的亢奋繁殖。利用人体有遗传本能和排异功能,在自然界中筛选抗癌物,研制生物制剂新产品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克服恐癌心理;加强健康饮食辅导;进行适度运动辅导;便可挽回大部分患者的生命!然后再根椐病情考虑治"标"的方案。沿着此方向研究亟有可能攻克癌症!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601.
生物基因工程的成果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生物医学技术使美容化妆品行业又迎来了新的曙光。人们对美容护肤的要求、对问题皮肤的处理,开始从简单的遮盖到讲究营养护肤、手术修饰、物理治疗,继而发展到如今的生物医学美容,“美容修复”的作用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肯定。
一、“美容修复”全球瞩目的新课题
修复本是一个医学病理过程中的概念,是指组织和细胞损伤后,机体对缺损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进行恢复的过程。修复是通过细胞的再生来实现的,因此,它以细胞的再生为基础,再生的过程常常是损伤组织的修复。但是,在美容修复的过程中,仅仅凭着简单的皮肤护理、营养护肤已不能达到美容修复的效果。能不能从皮肤组织、细胞之间,从细胞、机体内环境的分子水平上去解决皮肤组织结构、功能上的修复,彻底改变肌肤和机能状况,恢复婴儿般柔嫩的皮肤,正是全球众多的科研机构、化妆品公司不断研究、开发的课题。
随着环境日益污染、臭氧层破坏、美容化妆品使用不慎,导致各种问题皮肤的大量涌现;加之美容院中创伤性美容项目的广泛开展,受损皮肤不断增加,“美容修复”的作用越来越关键,使得对具有美容修复功能的化妆品的质量要求提高,需求增加。这从国际知名品牌的化妆品公司源源不断推出各种类型具有修复功能的化妆品中就可以感受到。
在20世纪年80代中期,法国ORLAME化妆品公司最先推出含有EGF的化妆品,随之欧、美和日本等国也推出同类产品。1995年,邦定公司在国内首次将细胞生长因子应用在“生物精华素”等美容化妆品中,随后一大批含有BFGF、EGF等修复成分的化妆品在我国纷纷崭露头角。
1997年法国PAYOT推出“LESAUTHENTIGUES”细胞修复系列产品主要功能是祛斑和除皱。新千年美国加州拉乔拉COSMEDEM公司针对化妆品皮炎推出了名为COSMDEDM-7的新成分,目前这个成分已被应用在SHAKLLEE公司的ENFUSELLC+EREPAIRPM维生素E、C修复晚霜中,同时COLLAGEN公司在其春季主打产品CLYCOLICPEEL亮肤霜中也加入了这种成分。皮肤的各类炎症还促成了美国DMFONNULATION公司对A类维生素系列的开发,该公司的TORBICK博士向人们介绍了另一个抗过敏新成分――保水抗氧化水合血清,不但能修复过敏性皮炎,对面部的细皱纹也有神奇的修复作用。现在,“修复”概念已在全球蔓延开来,许多化妆品主流品牌厂家甚至不遗余力地尝试在食品当中提炼起修复作用的成分。雅施兰黛的乳蛋白活力滋润霜就是从牛奶酵素修复肌肤斑点和皱纹;而被许多大牌明星推崇的修复名品SK-∏水分面膜中所含的独家专利成分PITERA也是一种酵母菌代谢物。
二、“美容修复”的六大商机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工重组生物工程的突破,生物细胞因子广泛应用于美容化妆品,使得美容修复的概念真正落实在美容护肤中。科学家们利用DNA重组技术将人的某种蛋白质基因切割下来,组装到细菌中,让人的基因在细菌中按指令合成人的某种蛋白,获得具有生物效应的生物细胞因子,如EGF、BFGF、AFGF、TGF-β、白介素IL、干扰素等,并将这些高效生物因子添加到化妆品中。因此,这类化妆品与传统化妆品有着极大的不同,它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受损细胞进行修复和调整,改善或更新其组织和代谢功能,如促进皮肤细胞的生长、修复皮肤受到的各种损伤、调节细胞中色素的平衡等,再创皮肤的最佳结构和状态,从根本上达到保健皮肤、延缓衰老的目的,从而开创美容化妆品研发的新卖点。
1护肤、修复:人体肌肤由于自然界环境、天气、辐射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而容易受到损伤,因此,人们特别需要对受伤害的皮肤进行修复。在皮肤有损害的情况下,这类生物细胞因子在体内和体外能促进机体表皮细胞、上皮细胞、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分裂和新陈代谢,促进微血管的生成,改善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因此,它对敏感皮肤、受损皮肤、创伤性皮肤以及改建性皮肤的修复、护理具有良好的作用,特别是对目前美容院流行的换肤技术后受损皮肤的修复,能预防换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保障换肤成功的关键。在2000年,瑞士BEAUBELLE公司的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具有高效修复作用的SAXLFRADICAL,它能收复人体新陈代谢后所产生的自由基子,修复FREEFADICAL对皮肤骨胶原及弹力细胞的破坏、保护结缔组织,并能医治皮肤病及烫伤。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也研制成功了SAXIFARGESARMENTOSAEXTRACTS由北京邦定公司开发成“邦定美肤霜”推广上市。
2抗皱、防衰老:由于EGF等生物细胞因子能促进皮肤各种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强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而使皮肤组织的细胞平均年龄降低;另外,EGF可促进羟脯氨酸的合成,促使胶原及胶原酶合成分泌胶原物质、透明质酸和糖蛋白,调节胶原纤维,故具有滋润皮肤、增强皮肤弹性、减少皮肤皱纹和防止皮肤衰老的作用。
3美白、祛斑:通过EGF等细胞因子促进皮肤新生细胞来替代、更新衰老细胞,从而降低皮肤细胞中黑色素和有色细胞的含量,减轻皮肤色素的沉着,即在皮肤的细胞水平上改善皮肤色素状况,达到美白祛斑的目的。
4防晒及晒后修复:生物细胞因子能迅速修复细胞,减轻紫外线辐射对皮肤造成的伤害,并能降低皮肤基底黑色素细胞的异常增加,阻断黑色素合成,减少晒后皮肤的黑斑生成,消除受损细胞的基因突变因子,预防光老化,因而具有预防紫外线损害、和晒后损伤修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