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是社会稳定的基本,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但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却出现种种矛盾纠纷,这样的纠纷矛盾损害部分群众利益,影响了政府形象。究其原因便是在治理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忽视民意。因此,如果想要实现社会善治,在运用法治手段同时重点还需倾听民意。
倾听民情,开展社会治理,有助于改善干群关系。正所谓“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同样在社会治理中也得到相应的阐述。社会治理的“刚”,是指凭借法律约束、纪律监视、强迫控制等刚性手段,是社会治理的技术因素;而社会治理的“柔”,是指依靠组织、协调、激励、感召、启发、诱导、协商等柔性方法,是社会治理的艺术分子。对于社会治理来说,刚性手段是有力保障,而柔性方法是维护人民利益必不可少的。缺少刚性,只重视柔性,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泛滥而无法节制;只有刚性而缺乏柔性会导致矛盾激化,损害人民利益。因此,贴近民情开展社会治理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
倾听民情,开展社会治理,是提升治理水平的基石。部分基层治理综合运用柔性调解这一“法宝”,有效防止矛盾纠纷激化,消除了群体性事件隐患;“城市牛皮癣”破坏城市美观,污染社会风气,正是“柔情执法”落实了“门前三包”政策,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流动摊贩,执法部门采取无肢体接触驱逐法,要求小贩离开。这些案例都说明,现代社会治理需要柔性治理思维,加强软引导。因此,要转变治理理念,将“人”的需求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以柔性的服务深入人心,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倾听民情,开展社会治理,是建设法治中国的灯塔。共享单车如火如荼,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乱停现象也愈演愈烈,一度造成混乱;广场舞遍布大街小巷,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却也给诸多居民带来噪音污染,而多部门却无“执法权”;无证摊贩“一塌糊涂”,不仅影响交通,也影响卫生环境,成为城市的痼疾。这些案例都说明,面对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法治等刚性手段。因此,社会治理要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从严刚性执法,彰显法治权威,增强全社会的法治共识。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通晓民情,通晓民情的人,必定亲近人民。简言之,就是群众路线。心里想着人民,心中装着人民,这是党员干部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走过百年多风云激荡的岁月,我们党不变的宗旨,是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利益,而社会治理也应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刚易折,还需“柔情似水”,真正实现“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目标。
悠久的农业文明、广阔的耕地面积、众多的农业人口,树立了我国农业大国的形象。而现今,农村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劳动力人口的大量流失,留守人群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低、专业素质不强致使大片农村仍然是一片荒凉之景,而改变这一现状,无疑离不开农村人才的贡献。
农村人才是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所紧缺的,是现在农业的支撑。农村人才队伍不仅是推进人才强农战略,促进“三农”领域发展的必备要素,更是立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安排。而农村人才的资源来自哪里?这注定离不开农村本土农民的培养与外部贤能之才的引进。
培养职业农民,自力更生,共谋发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的画面早已淡出农村土地的画卷。如今知识、科技、信息才是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利剑。应对农村劳动力稀缺,生活条件、工作条件较为贫乏的现象,我们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去改变。专业合作社便是节约投入成本,扩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让理念新、资金足、技术强的农民通过信息推广、经验指导带动更多的农民走上富裕道路。
融进农村专业人才,铺就新农村致富路。在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常常会出现诸如经营模式不合理、种植机制体制不完善的问题,这些说到底还是出在专业性缺乏这一环节上。从孙家栋的身上,我们就能认识到专家人才的重要性。他参与研发的航天器已占我国全部发射的三分之一,他关注每个细节,用专业性的眼光去把关,让我过的科技航天事业腾飞。农村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型人才。新农村建设之路务必引入专业型人才,让专业的农村人才对农村发展中的模式、转型问题予以指导,推进农村工作的机制体制创新。
一棵树在它生长初期,往往个头矮小、缺乏升级,但当更多的树靠近、拥抱它,它便散发活力、滋养大地。新农村建设不能靠哪一方人才,必须要让管理、科技专等专业人才相互聚拢,三管共行,才能呈现“共生效应”,才能让新农村有更好的发展。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我们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须要有强大的科技,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我们发展新经济,需须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多年来,我国通过发挥低成本优势,逐渐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许多关键技术、核心元器件都依赖进口。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就难以在新的国际竞争条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在低成本竞争优势丧失后,应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知识产权,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经济,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科技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推动产业升级,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只有科技创新占据制高点,产业发展才能占据制高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的是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选择好方向和技术路线,而且要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对具有战略方向性关键共性技术,要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
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大,总体技术水平比较低。前沿技术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展示了光明前景。我们需须紧紧把握这一趋势,注重利用新兴科技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二者融合发展。提高制造业水平,需须依靠科技,在新材料、新工艺、关键核心技术和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对于农业来说,也要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加快发展新经济,已成为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未来几年,我们需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形成少投入、多产出、少排放、多利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