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博物馆防汛工作总结(6篇)

时间: 2024-01-11 栏目:公文范文

博物馆防汛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城市;水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座城市的文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与繁荣。城市自古以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水文化是人类与水不断打交道的历史,因此城市水文化是一座城市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水文化建设定义

所谓水文化的定义就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开发利用水、保护爱护水、珍惜节约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所谓城市水文化就是指反映城市地区中人与水打交道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换句话说城市水文化是一种体现水与城市关系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实质是人们对水务活动一种理性思考和社会意识,即以水为载体的文化想象的总和。

二、目前城市河流、湖泊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河湖治理工程造价相对较高,且仅注重河道的行洪、排涝、供水等经济利益方面的基本功能,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几乎考虑甚少,更谈不上水文化建设的内容。而且很多城市市区内的河流、湖泊资源自成体系,互不相通,淤积、污染、断流等现象严重,水生态日益恶化,危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幸福和健康。主要问题表现在:

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河、湖治理工程缺乏生态工程的理念、河道全断面硬质护坡、护底结构隔绝了生物和微生物与大地的接触,阻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导致河道天然自净能力严重下降,加之河网内多处建闸、建坝,使得水动力极差,致使河流生态系统趋向恶化。由于治理的渠式化、使河流失去自然流态、河流弯道多半消失、深浅统一,使河流湿地消失、生物群落随之消失,至使生态失衡。

②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城市河流护岸工程为了满足一定的防洪标准,一般是修筑高大的堤防,而且大堤内坡一般是浆砌石或混凝土的硬质护坡,因此阻断了河流与两岸水土连接过渡带的联系,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其结果一是对天然河道的水质和水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二是对人们在生活中与自然和水域接触与亲近带来很大的障碍,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绝佳场所,城市也因之失去了灵气和精神。

③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治理河流或湖泊目的单一、过多的追求防洪标准、供水输水的能力,忽略了河、湖本身的生态功能的修复、忽略以水环境为载体的水文化建设与发展、忽略了与周边环境的统筹规划和综合治理、更忽略与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相融合,所以治理工程追求河道断面整齐划一的梯形或矩形、河底为一定的纵坡深浅统一,河道走向追求笔直,内坡护砌追求硬质坚固性和防渗性。这种模式虽然有整洁美,但使整个河流完全与大自然隔绝,与人类疏远,随之河流湿地、浅滩消失、河道两岸水陆连接过渡带被破坏,水生动植物、生物随之减少或消失,也违背了现代人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生活追求,与周边生态环境极不协调。

三、城市水文化建设必然性

近些年来,人们在屡受大自然的威胁之后,开始了痛定思痛,也开始相信大自然和人类的因果和报应关系。人类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和爱护地球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人类保护地球有效而具体的行动,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共生共灭的法则。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我市结合本市的实际,积极落实省委提出的“三年大变样”的要求,都开始重新对城市科学规划,结合扩容、拆迁和改造升级,对本市的水生态环境也开始修复,对穿市而过的河流进行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和河流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对现有河、湖、坑塘通过清淤、扩挖、新开、延伸来构建环城河湖相连的水网体系,随之,水文化建设也就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四、城市水文化建设的途径

①采取新的现代治水工程设计理念

针对唐山市城市河流、湖泊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现代治水工程设计新理念,与传统的治水工程设计迥然不同,现代治水工程设计不仅仅从防洪、排涝的角度考虑,更要强调与流域规划及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一致,与城市河流、湖泊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与城市文明、城市文化的协调,充分体现出河道的防洪、排涝、景观、生态、休闲、文化娱乐等方面多功能,使一河两岸、一湖四周成为城市中一条亮丽风景线或一个带有丰富内涵文化的节点景观。在实际规划设计中,可通过对每一项子工程的协同设计、优化,最终获得整个工程的最佳设计效果;通过营造富于自然特色的亲水环境,并融入底蕴深厚的文化元素节点景观,提高空间感和环境舒适性,实现河流、湖泊水文化健康发展和全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一座城市因水的清澈而美丽、因水环境优美而宜居、因水的流动和水文化丰富多彩而富有生机和灵气。

②采取先进的水生态修复技术

城市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修复技术主要是对现有流经市区河流、湖泊、经过综合治理,而不是单纯的采取原始护岸工程,只保障河道的行洪、排涝等基本功能,通过河道清淤工程、改变堤防结构形式、改变河流过水断面形式与大小、改变治导线轨迹恢复河流自然流向、加大河道宽度、拓宽两岸绿化带面积和文化建设、居民区建设的空间、梯级修建节制、蓄水建筑物、修建亲水平台、修建水文化景观等措施实现城区水生态修复。

③采取生态与效益双赢策略

博物馆防汛工作总结篇2

管理工作的意见

区建委

(2007年10月11日)

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房屋住用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7]182号)精神,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全区房屋住用安全管理,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区房屋住用安全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领导

房屋住用安全管理,是指已建成并交付使用的房屋结构安全、房屋安全鉴定、危险房屋防治等管理工作。此项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各地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为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

房屋住用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建委,负责全区房屋住用安全管理重大问题的统筹和协调。

二、落实责任

房屋住用安全管理坚持“群测群防、以防为主、科学鉴定、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产权、谁负责”,“谁管房、谁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一)区建委:是全区房屋住用安全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房屋住用安全行政管理;制订房屋住用安全抢险排危应急预案;建立全区房屋住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全区房屋住用安全管理工作年度计划;组织房屋住用安全检查和危房解危;建立全区房屋住用安全考核制度;指导全区房屋住用安全抢险排危工作;依法查处违反房屋安全管理规定行为。

负责房屋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负责对危房改造工程及时办理规划审批、施工、招投标、质监等建设手续。及时查处房屋周边违法施工行为。会同有关部门对未办理规划、施工和质监等手续,但经鉴定机构鉴定房屋能满足使用要求,又需确权办证的房屋出据相关意见。

(二)区教委:负责全区学校、幼儿园房屋住用安全管理和大专院校、教育机构房屋住用安全的监管。

(三)区财政局:负责年度房屋住用安全专项资金的安排和监管。

(四)区公安局:负责查处、纠正住房和公共建设房屋违规存储易燃、易爆、危化品的行为;严格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防止危害房屋住用安全的行为;严格审查施工爆破作业对周边房屋破坏性影响的防治方案及协调工作;房屋出现险情后,负责受灾区域的社会治安保卫工作。

(五)区国土资源局:负责对房屋周边环境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提出处置意见和建议。

(六)区卫生局:负责全区医疗、卫生用房监管。

(七)区文广新局:负责文化娱乐场所、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陈列室和区级文物保护建筑的安全监管。

(八)区体育局:负责局机关和区体校、三峡之星体育馆、五桥游泳馆、双河口奥林苑房屋及场馆的安全监管。协助各街道、镇乡(民族乡)、学校、企事业单位做好其所属体育场馆的安全监管工作。

(九)区安监局:负责派员参加房屋安全事故的调查、指导和监督。

(十)区市政管理局:负责房屋屋面、立面广告牌架设的安全管理和监督;负责查处因此影响房屋住用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负责公共区域公厕、化粪池、排放管道的监测和发生险情的处理。

(十一)区房管局:负责直管公房的住用安全管理和全区房屋安全鉴定的管理。

(十二)区质监局:负责房屋住用相关的特种设备安全的监管及其涉及的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等工作。

(十三)区消防支队:负责组织房屋防火安全检查;参与房屋垮塌、火灾等险情的紧急抢险等。

(十四)各镇乡(民族乡)、街道:负责辖区内房屋住用安全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对房屋产权人(使用人)、管房单位及混合产权的房屋实施监管,落实群测群防体系的组织建设;建立辖区房屋监管档案及管理信息系统;组织房屋住用安全定期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督促房屋产权人(使用人)、管房单位排除房屋住用安全隐患;负责本辖区内房屋信息报送工作。

三、明确主体

房屋产权人(使用人)、管房单位是房屋住用安全的责任主体;房管局是直管公房的责任主体。

凡有房屋产权或使用权的企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均为房屋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对房屋住用安全和危房整治工作负总责;负责加强房屋维修和保养,房屋出现险情后应及时治理、避让、申报,确保房屋住用安全。物管企业法人对所管房屋住用依法承担安全管理责任。

四、技术鉴定

(一)房屋在交付使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屋产权人、管房单位必须委托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1、达到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尚需继续使用的;

2、出现明显结构变形、位移危及住用安全的;

3、改变房屋使用用途及功能的;

4、房屋装修涉及明显增大荷载的;

5、擅自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

6、损坏房屋节能、防雷等设施的;

7、因施工、生产可能影响到周边房屋安全的;

8、因灾害事故出现险情危及房屋安全,尚需继续投入使用的。

(二)房屋安全鉴定应由房屋产权人、管房单位提出申请,必要时由房屋住用安全管理部门、镇乡(民族乡)、街道责令其进行鉴定,防止责任主体在房屋出现危险征兆和出现安全隐患时不作为。

(三)依法成立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负责房屋的安全鉴定,其鉴定结论是认定房屋安全状况的合法依据。

(四)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应及时将鉴定报告送达鉴定申请人。并报送房屋安全管理部门备案。对其中涉及面大,不采取措施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区建委应另行发出《危房通知书》,作为危房禁止或限制使用告知,并抄送有关部门、单位、镇乡(民族乡)、街道,责令其限期解除危险。

五、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是指对房屋的结构、装饰装修和附属设施的安全可靠程度进行查勘。

(一)房屋的产权人(使用人)应当正确使用房屋,依法维护房屋的给水、排水、供电、供气、防雷、通暖、电梯、消防、锅炉、通讯等设施的安全,保持原有房屋的整体性、抗震性。房屋产权人(使用人)应当合法使用房屋的公共部位和设施,不得侵占或者损坏。毗邻房屋的产权人(使用人)应当共同维护房屋安全,不得损害毗邻方的利益。

房屋使用过程中,禁止下列行为:

1、擅自改变房屋的使用功能、结构和超载使用。

2、侵占和损害房屋的公共部位和公用设施。

3、在房屋外墙或利用悬挑结构搭建阳台等各类建筑设施。

4、在住宅内存放经营性酸、碱等强腐蚀性物品和易燃、易爆等危险性物品。

5、有可能给毗邻房屋带来安全隐患的行为。

6、其它影响房屋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行为。

(二)房屋产权人(使用人)和管房单位每年应开展不少于两次的房屋安全检查,特别要做好汛期及节假日期间的房屋安全检查,重点抓好学校、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人员集中的房屋和危旧房检查和人流量大的通道围墙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登记归档。对处于洪水位、危岩、滑坡地带的房屋,产权人(使用人)和管房单位应指派专人检查。

(三)建立安全值班登记制度。在汛期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值班,确保值班信息畅通。各单位值班人员在接到有关房屋安全情况报告时要作好记录,立即按预案进行处置,并及时接收和反馈信息。

六、危房处置

(一)对检查、鉴定出的危房,各镇乡(民族乡)、街道应在其醒目位置挂出《危房牌》,注明房屋危险程度、部位和禁用或限用提示,房屋责任主体要落实专人监护。

(二)房屋产权人(使用人)和管房单位对检查出有住用安全隐患的房屋,要主动及时进行整治;不能及时整治的,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经鉴定为局部或整幢危房的,房屋产权人(使用人)、管房单位应根据鉴定报告意见,对危房及时进行治理。在危房治理过程中,有关部门应给予积极支持,优先办理规划、消防、招投标等建设手续,并按照政策规定减免有关费用;同时涉及房屋相邻关系时,有关部门应予协调,相邻房屋产权人(使用人)应予提供方便。

房屋责任主体对危险房屋拒不采取排险措施的,由房屋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排险措施,费用由房屋责任主体承担。对危险房屋采取排险措施需要房屋使用人临时迁出的,房屋责任主体应让其在消除危险后及时迁回。

直管公房、部分出售的直管公房和全部出售的直管公房中的危旧房改造享受主城区危旧房改造的优惠政策。

(三)房屋出现重大险情时,房屋产权人(使用人)、管房单位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各镇乡(民族乡)、街道对房屋住用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按照重庆市重大安全事故现场处置程序,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处置,逐级报告、统一指挥,优先保护群众,及时抢险,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积极配合。

七、责任追究

(一)房屋产权人(使用人)、管房单位未经批准,擅自拆迁房屋主体和承重结构的,由区房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

博物馆防汛工作总结篇3

2022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文广旅局的帮助指导下,区文广旅局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和责任担当,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文化旅游业发展,坚持守正创新,聚焦文旅融合,服务人民群众,奋力开创文化旅游新篇章,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守岗位,冲锋在前,全力以赴打好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奋战疫情抗击一线。

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严密做好防疫工作部署,制定防疫工作方案,第一时间部署关闭全区公共文化场所、文化旅游经营单位和景区(点),从1月27起全员停休,局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带队督查确保文旅系统各类场所防控措施落实到位。遏制疫情传播蔓延,严防严控、昼夜坚守,组成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深入到各分包小区卡点开展防疫防控排查任务。通过发出红色动员令,全局党员干部争做疫情战役的排头兵、防控政策的宣传者、凝心聚力的主心骨和甘于奉献的战斗员。

(二)严格行业市场监管。

全面启动“5+2”“白+黑”工作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等工作方式,分组分头分时全面加强文旅市场监控,落实防疫巡查举措,严查场所偷开暗开,确保全区景区(点)、歌舞娱乐场所、游艺场所、网吧等经营场所暂停歇业到位,关停网吧15家、歌舞娱乐场所30家,旅游景区景点5个、旅行社20家、公共文化场馆386个,暂停举办大型文化旅游演出活动5个。累计出动执法人员600余人次,检查各类文化旅游市场经营场所410家次。严格做好行业管理,加强“三返”人员防控保障,排查文旅企业70余家,逐一签订疫情防控承诺书,落实返工防控措施,切实强化督促检查,协助企业共战疫情。

二、坚定信心,优化服务,安全有序推进文化旅游行业复工复业

一是做好旅游景区复工复业。

按照“风险可控、有序推进、分类指导、分批开放”的原则,有序可控推进复产复工,拟订下发《市区旅游业复工复业方案》,制定景区、旅行社、KTV、网吧等复工指南,召开旅游景区景点复工复业培训会,分批推进朱山石刻文化园、佛山动物园等恢复开放营业。二是做好旅行社(分社)复工复业。召开旅行社(分社)复工复业培训会,指导旅行社有序复工复业,帮助旅行社缓解经营困难,为1家旅行社申请退还质保金8万元,11家旅行社(分社)恢复营业。三是配合做好住宿业复工复业。严格落实承诺告知制,积极配合商务局有序推动宾馆复工复业,积极宣传复工复业政策和疫情防控知识,点对点进行帮扶。结合应急管理局,对已复工企业全面开展回头看,督导复工企业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四是做好文化娱乐场所复工复业。召开文化娱乐场所复工复业培训会,指导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实现安全有序恢复营业。五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恢复对外开放。指导文化馆、图书馆以及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服务场馆认真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5月中旬已全部恢复开放。此外,深化开展“双创双服”活动,全面开展助企走访,助力企业复产复工。致敬抗疫英雄,指导景区面向全国医护人员推出年内优惠举措。

三、补齐短板,夯实基础,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

一是建成区老年大学并投入使用。

依托区文化馆建成区老年大学,聘请我区文化名家担任教授,开设声乐、戏曲、美术、太极拳等班级,一期学员180余名已入学开始学习。二是推进“两馆”分馆建设。制定工作方案,有序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建设,年度内建成“两馆”分馆各两处(洺关东街、永合会王边)。三是提升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先后为张西堡镇后陈义村、曲陌乡前党庄村和东旧寨村、洺关镇西大街、大北汪镇南正里村等50个村街发放了舞蹈服装、拉杆音响或锣鼓镲乐器等文化器材和设备。四是加强群文队伍建设。依托文化馆,先后举办化妆、插画、礼仪等培训班4期,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契机,加强对各类文化队伍的辅导培训。五是积极谋划推进区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设。完成区文化艺术中心项目选址,制定了项目总体设计方案,完成地上建筑物摸底清查。六是以开展旅游形象提升工程为契机,对我区“十三五”期间的涉旅停车场、观景平台、旅游交通标识牌、旅游厕所等进行摸排统计,对照标准,逐项抓好提升。

四、多措并举,文化惠民,组织举办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

今年以来,先后组织举办了乡村春晚、迎新春戏曲晚会、彩色周末、文化“七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思想作风整顿营商环境优化”——文化走基层、世界读书日、燕赵少年读书、新华书香节、国庆期间文化进景区、农民丰收节、吹歌展演、西调惠民下乡、重阳节、戏曲文化周、庆祝中国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演等系列文化活动430余场次。联合区教体局在佛山滑雪场举办了市区首届冰雪文化旅游节暨全国青少年冰雪冬令营(站)活动。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联合教体局指导组织了“全国武术之乡、太极之乡2022年区抗疫居家体育运动与健康文化网络大赛”,联合区广播电视台,在区电视台连续播出西调优秀传统剧目《归唐》《扶剑石》《洪石关》1个月;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外语频道拍摄录制了《年味儿代代传》西调记录片,并在以视频和图文的形式进行了深入详实的报道;组织西调演员“休场不休演”,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演出;组织西调剧团配合市局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百花戏曲小课堂”线上教学直播活动;在线推出西调剧目《归唐》《秦始皇搜宫》《访洪洞》《伏剑石》。

五、狠抓安全,常态防控,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业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一是狠抓重要时期安全生产。

扎实做好清明、五一、端午、国庆期间的旅游安全工作。组织干部职工到景区应急值班值守,督导景区疫情防控、森林防火、安全生产等工作,联合多部门清理占道经营,维护良好的旅游秩序。二是狠抓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立工作专班,围绕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多种方式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学习,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是狠抓“双控”机制建设。召开“双控”机制建设培训会,督导景区建立制度健全、职责明晰、运行规范、管控有效的“双控”机制,落实风险辨识、评估分级、公告警示和管控措施,实现关口前移。四是狠抓景区防汛。强化底线思维,印发防汛工作方案,开展防汛应急演练,及时气象预警信息,加大督导力度,强化值班值守,科学应对气象地质灾害。五是狠抓景区森林防火。坚持“预防为主、防灭结合”工作方针,认真执行好24小时值班制度,护林员、巡逻队携装不间断巡护,在景区入口或要道增设检查站,收缴火种,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灭火宣传,营造浓厚防火氛围。六是狠抓宣传教育。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观看安全生产电视专题片、“网上安全宣传咨询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提高从业人员和广大游客的防灾减灾意识。七是狠抓景区常态化疫情防控。督导景区实行线上预约购票,严格落实实名登记、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消毒消杀、最大承载量不超过30%等防控措施,并加强园内巡查和游客引导,确保旅游业健康安全有序发展。

六、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精心组织各类文艺作品创作

围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音乐、曲艺、戏曲、书法、摄影等形式,先后创作了配乐诗朗诵《灾难中开花》《这一刻国旗缓缓降下》《战疫歌》、对口快板《当好防疫排头兵》、西调《为武汉加油》《相信中国加油武汉》《万众一心战疫情》《众志成城抗瘟疫》《全心抗疫一定赢》、豫剧《齐心协力跟党走,咱共享太平年》等文艺作品,创作抗疫美术书画作品50余件,通过多样的文艺形式为疫情防控的摇旗呐喊、为所有的逆行者加油鼓劲,展现“艺”不容辞的文化担当。在此基础上,完成西调新编历史剧《伏剑石》创作排演,在洺州大剧院公开展演,并登入河南梨园春栏目;完成西调传统剧《红石关》复排录制工作;联合区纪委完成《奖金》《退休》《录用》《周末》《聚会》等5部廉政微视频创作和拍摄,助推我区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完成大型音舞诗画剧《天舞太极》的剧本创作,并已投入排演;创作吹歌作品《同心协力奔小康》,参加全省小康建设文艺展演;积极推进电影《广府古城之兵道迷局》筹拍工作,目前剧本已完成,正在筹集拍摄资金;协助区委办完成了招商宣传片的策划及文稿创作,助力招商引资;协助市局搞好了2022年第四届园博会的开幕式文化展演策划。

七、延续文脉,守护乡愁,扎实推进各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文物保护方面。

一是编制了朱山石刻、石北口仰韶文化遗址、广府古城墙、弘济桥五处国保单位“安防、消防、防雷”工程项目计划书,现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待立项批复。二是完成国保单位朱山石刻保护修缮一期工程。主要包括场地平整,八处危岩体锚杆打孔加固、岩体裂隙补砌灌浆、斜料石支护、保护围栏安装和临时保护亭建设等。有关材料已上报审计局待审计。三是认真做好文物安全大检查。对市级以上文物古建文保单位、田野古墓葬开展拉网式大检查,共检查文保单位45处,责令当场整改安全隐患6处,限期整改4处。四是严格文明执法,确保文物安全。联合属地派出所、村街,依法妥善处理了刘营乡后瓜井村李某在市级文保单位冉子茔保护范围内擅自建房问题,恢复了冉子茔原有地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

一是杨武氏太极拳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是建立完善非遗数据库,对各级非遗建档立库,做好文字、影像等各类档案的留存;三是完善非遗传承人考核机制。对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实行精准施策、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四是完成了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上报有关工作。包括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的认证上报、《杨氏太极拳》线上推介宣传片的策划、创作、拍摄和制作等。五是积极参加线上线上展示展出活动。组织我区非遗项目先后参加了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市园博园文化展示活动、全省小康建设文艺展演、剪纸保护成果新媒体展示等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利用互联网平台,广泛开展宣传展演活动;六是完成了中国太极拳文化之乡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复核总结工作;七是举办系列非遗展演展示。先后举办了《天酬盛世》2022年国家文化和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吹歌优秀班队展演活动;八是完成了西调《红石关》《扶剑石》《金沙滩》《阴风剑》《反西岐》的复排工作。

八、提升形象,丰富业态,多措并举推动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是开展旅游形象提升行动。制定《关于开展旅游景区形象提升行动的工作方案》,联合各相关部门,对景区环境卫生、标识标牌、旅游厕所、服务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拉出问题清单,督导景区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我区景区实现形象大提升。二是开展系列文化进景区活动。在朱山石刻文化园举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受到经济日报、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国庆期黄金周期间在广府古城、朱山石刻文化园、佛山动物园、张王边等景区推出《皇上驾到》、《大师归来》《群臣上酬》等情景剧以及艺术节、综艺演出等文化活动,结合景区景点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记忆转化为场景、故事、体验项目等,更加注重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和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切实丰富了旅游业态,让广大游客在畅游大美之际,尽享饕餮的文化视觉盛宴。此外,在彩色周末、双创双服等文化活动中,均向旅游景区倾斜,不间断为旅游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元素,实现了为旅游景区聚人气、助推旅游业复苏的目标。三是挖掘文旅产业资源。深入各基层文旅企业就非遗传承、乡村旅游、采摘节等进行调研走访,联合有关部门,了2022年采摘路线图。积极谋划推进文创产品开发,围绕太极拳文化、剪纸文化,引导文化企业开发新型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四是加强文化旅游队伍培训。以《文化创造和文化产业》为主题,先后在区委办系统、文旅系统、宣传系统开展了3次授课活动,累计听课人数达到200余人次。五是开展景区联票营销。为促进旅游市场复苏,在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推动景区联票营销,开通旅游公交线路,以大公交真正串联起全域旅游,刺激旅游市场消费,为全区文化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

九、迅速行动,督导到位,圆满完成西部荒山造林绿化任务

一是完成西部荒山责任山头绿化。

博物馆防汛工作总结篇4

一、放假时间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暑假时间8周,7月6日假期正式开始,9月2日正式开学上课。

暑假假期不包括学校集体组织的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时间。教师须与学生同时放假,学校除组织相关的业务培训外,不得占用教师的假期休息时间。学校不得占用暑假集体组织学生军训。

二、工作安排

(一)严格执行假期工作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严格遵守放假时间规定,不得随意调整假期时间。如确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或者需要在假期安排学生活动的,须提前两周向镇教育办和市教育局提出书面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要切实减轻学生暑假期间的作业负担,以全省统一规划使用的《暑假生活指导》为抓手,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假期生活指导。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臵书面作业,其他年级书面作业要控制在每天1小时以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布臵一些能够激发兴趣、开阔视野、锻炼意志的开放性作业。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动员组织学生集体到校上课补课和统一组织自习,不得参与、动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类复习班和培训班。禁止在假期联合或将校舍租借给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用于开办补习班、培训班。

严禁学校为各种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校外暑期夏令营及各种拓展活动提供任何形式的组织或宣传服务。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继续开展万名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充分利用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及当地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等公共资源或文艺团体、专业运动队、科研院所、企事业等单位的相关资源,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种可选的活动项目,充分满足未成年人暑期多样化校外活动需求。

中小学校要及时与社区联系,发动社区力量,做好中小学生的暑期看护工作,组织社区未成年人参加公益活动。中小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暑假前利用学校开放日时间,认真组织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集中开展一次对家长的暑期安全活动教育和其他教育工作,帮助家长合理安排子女暑假活动,多引导子女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增强自理和自护自救能力,提升孝亲敬老、服务家庭的意识,为青少年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提供保证。

2.开放教育资源。学校要有计划地向学生开放学校图书馆(室)、实验室、艺术、体育和计算机室及各种文体活动场地、设施设备,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发展提供帮助。学校的体育代表队、艺术团(队)要认真组织好暑期训练、排练工作,做到时间、内容、场地、人员的落实。

3.科学安排暑假生活。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暑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沉溺网络。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适度消费,不乱花钱,不吸烟,不喝酒,远离毒品,不接触淫秽、暴力等不良的影视作品和书刊,不进营业性电子游戏厅、舞厅、社会网吧,不参加有害身心健康的游戏,反对和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学校应指导家长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合理安排子女学习、休息、锻炼和参加实践活动,不盲目让子女参加社会上各种补课辅导班。

4.加强行为规范建设。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创造性地组织家校互动,积极开展大手拉小手,携手文明行”活动,引导广大家长参与到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使广大家长和学生遵规守纪,团结互助,勤劳节俭,孝敬父母,诚实守信,遵守公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各单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使工作扎实有效,开学后济南市教育局召开暑假期间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专题汇报交流,请各单位做好材料准备。

5.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工作。各单位要通过暑假工作意见和致家长一封信,做好创城测评舆论宣传告知工作,让家长学生知晓创城重大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营造出浓厚的创城氛围。

6.继续开展感动我们的100个瞬间”活动。以珍爱生命”、学会感恩”为内容,组织学生到街道、社区或农村进行实地采访,寻找他人感动我们的事例,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尊重、感恩,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品行和修养。新学期开学后,学校要利用学校网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公布感人事例,并对感恩事例进行评比。

7.组织开展好读书征文、咏泉原创诗歌大赛和《再见,毕业季》网络主题活动等系列比赛活动,努力丰富学生假期精神生活、增长学生智慧,具体要求见附件。

(三)切实加强安全工作,做好暑期防溺水工作

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做好假期学校和师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安全责任制,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关于中小学安全工作的有关规定,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专题教育。中小学校要通过召开班会和家长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学生和家长进行防火、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传染病、防暴力、防触电、防雷暴、防交通事故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和非法传销及防止被盗、被抢、被诈骗案件发生的专题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和提高自防自救能力。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预防学生违法犯罪和各种事故的发生。要加强预防溺水教育,教育学生不到湖泊、河道、水库、池塘等缺乏安全措施的水域游泳,防止溺水和其他伤害事故的发生。中小学校要引导学生和家长慎重选择暑假出行(游)地点、交通工具和旅游服务机构,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把学生伤害案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假期活动申报制度。凡由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特别是与其他单位联合组织的活动,必须报教育体育局批准。要认真落实各项活动的安全保障措施,及时将活动的有关要求通知到学生家长。学校和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组织的各种活动均要事先进行精心设计,做好安全预案,注意对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检查工作,落实安全责任人,做到活动内容充实,组织严密,万无一失。

做好学校的安全保卫和防汛工作。学校要建立雨季汛期预警体系和防灾预案,坚持学校值班制度和信息报告制度,组织有关人员集中对学校安全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拉网式检查,发现安全隐患立即整改。学校要建立暑期24小时值班制度,并保持通讯畅通,遇有突发事件要及时妥善处理,并立即上报镇教育办和市教育局,不得瞒报或拖延。

(四)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邪教”为主题的专题教育

各学校要在放假前加强宣传教育,防止”等邪教和迷信活动利用暑期毒害青少年一代,让学生不但要自己不相信,还要向家庭、亲友和社会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认识”等邪教组织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严重危害,增强识别邪教、抵制邪教的能力,充分认识邪教、有害气功、迷信等活动的本质及危害性,使学生提高防范和抵制歪理邪说的意识,提高反邪教斗争的能力,形成崇尚科学文明,拒绝邪教侵蚀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铲除”等邪教组织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土壤。

(五)做好暑期教师培训工作

按照省教育厅统一部署,XX年暑假将继续组织开展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远程研修培训工作。学校要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省教育厅和济南市教育局要求制定培训工作方案,严格按照全省统一的课程进度,按时收看视频、提交作业和积极参与网上研讨。要组织好教师的面对面研讨,保证每一位教师保质保量完成研修任务。

禁止教师有偿家教。学校要将教师是否参与有偿家教纳入对教师师德考核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对进行有偿家教的教师,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六)做好校舍维修管理工作

各学校利用暑期对校园校舍进行整理与修缮。对校舍破旧的门、窗、墙面要进行加固维修及粉刷,对破损的课桌椅要进行必要的维修和更新。认真检查、维修学校食堂、学生宿舍、厕所等配套设施,采取妥善措施解决校内危房危墙。要抓紧进行新建、改扩建工程,确保在秋季新学年开学,以整洁、崭新的校园面貌迎接学生入学。

(七)其他工作

1、暑假前各中小学按照市教育体育局和镇教育办期末工作的安排,做好初中、小学期末检测工作。

2、各中小学做好期末各种工作总结,将学校总结、教导总结、总务总结、团队总结、师德考核、量化考核、评先树优、安全度假信、假期值班表等材料于放假时交镇教育办。

3、7月8日,举办中小学教师说教材”培训。4、8月26日,召开校长会,教师集中学习备课。

5、8月27—8月30日,举行说教材”活动比赛。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6、各中小学按照教育办要求,做好初一和小学一年级的招生工作。

7、各中小学按照征文比赛要求,每单位上交5—10篇征文,教育办汇总后上报市教育体育局。

三、组织领导

博物馆防汛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苗疆边墙;遗产廊道;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C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4-0033-05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苗族先民就大规模迁移到今天湖南与贵州交界的地区。到了元明时期,形成了以凤凰县西北部的腊尔山为中心的稳定的苗民聚居区,历史上称为“苗疆”地区。其中,苗疆地区东南部靠近汉区的苗民,由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称为“熟苗”。而位于腊尔山苗疆腹地的苗民,彪悍善战,不受朝廷的直接管束,所以称为“生苗”。明清时期,由于中央政府实施开辟苗疆的政策,使得此地的苗民频繁起义。明清政府为防御并管辖腊尔山苗民,在湘黔边境地区构筑起了一套完善的防御设施,称为苗疆边墙体系。苗疆边墙体系属于线性文化遗产,各遗产点分布较为分散,品质差异大,空间要素构成复杂,景观功能多样,导致苗疆边墙遗产保护面临诸多困难。随着湘黔边地区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承载着深厚历史记忆的边墙军事设施正在不断地消失。同时,苗疆边墙体系还属于军事遗产的一种,它作为旅游吸引物具有独特性,但目前对于苗疆边墙遗产的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旅游产品特色不足,而且开发过程中不太重视对遗产的保护。然而苗疆边墙本身的旅游价值很高,它位于大湘西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市场潜力很大,具有较好的旅游发展前景。因此,苗疆边墙体系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要从孤立的点走向动态的线,通过构建综合性的苗疆边墙遗产廊道,在保护中活化利用,才能让这笔珍贵的遗产资源更好地传承下去。

一、苗疆边墙体系的历史沿革与空间特征

(一)历史沿革

苗疆边墙体系的兴废与明清两朝的苗疆治理制度及民族关系息息相关,一系列的民族冲突及朝廷的治苗政策促成了苗疆边墙体系的修建、发展、鼎盛、衰败到最终废弃。具体说来,苗疆边墙体系的兴废从1431年至1937年历经六个阶段。明代苗疆边墙体系的大致修建历程如图1所示。

1937年,苗疆边墙体系最终废弃。1937年,腊尔山苗民掀起了“革屯运动”,一举废除了在苗疆实施了140年的屯田剥削制度,随之边墙体系也被废弃,成为了历史的遗迹。苗疆边墙体系的发展历史如图2所示。

由图1、图2可见,苗疆边墙体系见证了苗疆地区苗汉人民由不断的民族冲突逐渐走向融合的历程。

(二)空间特征

1.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据《湖南苗防屯政考》上的历史地图可考,整个苗疆边墙体系大体上呈弧形线状叠加放射状布局。苗疆边墙体系西起亭子关(今凤凰县与铜仁市交界处),沿生苗区边界向东北行,最终到达喜鹊营(今吉首市马颈坳镇团结村),整体上呈弧形线状布局,将生苗区东南面严密地封锁起来。而苗疆边墙的指挥枢纽镇竿城位于边墙体系的后方,四面环绕着大量的汛堡碉卡,形成拱卫之势,以保卫镇竿城及后方粮道,因此局部呈放射状布局。据《凤凰厅志》记载,苗疆边墙体系基本上每200米就有一座碉楼,每5里就有一座哨卡,每15到30里设营或汛堡一座。而北方长城往往三四十里才设堡一座,由此可见,苗疆边墙军事设施分布非常密集,可谓棋布星罗。凤凰区域是边墙体系的防卫核心,约3/2的防御设施都分布在凤凰县境内,其次是吉首市和花垣县,其他地区分布较少。

2.各类型设施特征及空间布局

边墙,是一道由土石夯筑而成的墙体,全长百余里,多建于悬崖陡坎之处,基本紧贴生苗区修建,位于苗防体系的最前沿。但它并非全部连续的,在很多地方都是断开的,例如靖江营屯和集场屯之间,长岭屯与龙肱溪屯之间,并没有边墙连接。

镇城,即镇竿城,是区域最高长官一总兵的驻所,大体上处在苗疆边墙体系后方腹地的中心位置,扼守沱江水道要冲,西部为高峻的山地,东部为平原地区。镇城四面八方汛堡密布,呈环状结构,众星拱卫。

营城,是中级将领守备和游击的驻所,一共有6座。由西南到东北分别是凤凰营、拉毫营盘、廖家桥汛、得胜营、晒金塘汛和旧司坪汛。其中3座营城分布于镇城西南方,其他3座分布于镇城东北方。营城中的凤凰营与拉毫营盘,晒金塘汛与旧司坪汛相距较近,便于联合防御。营城全部沿生苗区边界布置,位居苗疆边墙体系前线,并管辖周围的汛堡和屯堡。

汛堡,是千总、把总、外委、额外等低级官兵的驻所,一共有135座,位于防御体系的前沿阵地。大部分汛堡紧贴苗疆边墙后方布置,作为边墙的依托,也有少数安置在边墙线上,还有一部分汛堡围绕镇城分布。汛堡驻扎着大量的正规军,是作战的主力。

屯堡,是屯兵驻扎的地方,一共有150座,位于各个汛堡后方。由于屯兵是军队的预备役,其主要职能是从事农业生产,而不是作战前线。所以,屯堡对于防御作战的要求不高,而影响屯堡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土地条件。因此,大体上屯堡的布局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灵活分布。

碉楼,是防御与作战的碉堡,一共有732座,密集分布于边墙内外和屯堡、汛堡周边,平均不到1里就有一所碉楼,分布密度之大,实为罕见。

哨卡,是用于巡逻t望的岗楼,一共有99座。边墙后方还常常分布着交通要道,而哨卡主要分布在这些交通要道的重要节点上。

3.苗疆边墙体系空间分布形成机制

苗疆边墙体系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军事理念与风水理念二者的影响。军事理念影响了苗疆边墙体系整体的防御形态和各类设施的空间布局。而边墙体系各类堡寨的选址与布局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影响,通过因地制宜,人工与自然相结合,构建起宜战宜居宜耕的堡寨聚落。总而言之,军事理念促进宏观格局基础的形成,而风水理念主要影响苗疆边墙体系中各类设施的具体选址与构建格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了苗疆边墙体系的空间分布结构。

二、苗疆边墙体系的现状与价值

(一)保存现状

整体而言,苗疆边墙体系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均较好。其中,镇城凤凰古城的格局保存很好,但是由于长期的城市发展与建设,目前仅遗存部分城墙和城楼;6座营城有3座保存了下来,其中黄丝桥古城和拉毫营盘保存质量很高;汛堡大部分已经消失,但部分遗产如全石营盘、苜机冲汛堡保存风貌和质量较好;屯堡类遗存数量最多,真实性和完整性也最好,代表性遗产有王坡屯城堡、舒家塘古寨堡等;而碉楼和哨卡星罗棋布,保存下来的也很多,但大部分碉楼目前确切位置不详;由于边墙很容易遭到破坏,因此保存状况一般,目前存有约十几公里的遗址,分布相对较为分散。现存问题主要有:(1)原真性、完整性面临威胁。部分遗产点损毁严重,原真性较差。由于苗疆边墙多分布于交通不便的山区,当地居民的遗产保护意识较为薄弱。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的边墙体系遗产加速消失,脆弱的人文生态环境也面临威胁,苗疆边墙体系的完整性正在不断地被蚕食。(2)各遗产点品质差异较大。现存苗疆边墙遗产品质有较大差异,除小部分保存较好的遗产外,大部分遗产点自身的价值并不突出,只有把它们放到整体的边墙体系中来,方能更好地保护与利用。(3)空间分散,管理不便。苗疆边墙遗产在空间上的分散,造成各遗产点的可达性存在较大差异。那些靠近交通干道、可达性好的遗产点往往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条件,而一些位置较为偏僻的遗产点则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而不利于保护与开发。另外,由于苗疆边墙遗产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单元,而且各片区均涉及政府、企业投资者和当地居民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因此,不利于遗产资源的统一保护和管理。(4)旅游开发较为初级。苗疆边墙体系是线性文化遗产,但是目前仅对其中少数几个点进行了旅游开发,主要建设了凤凰古城、南方长城和黄丝桥古城三个景区。除凤凰古城外,其他遗产点尚且处于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以遗产观光旅游为主,旅游收入大部分来源于门票收入。同时,各个景区相互独立,并没有进行联合营销,导致影响力不高,旅游吸引力不足。

(二)价值构成

1.历史文化价值

苗疆边墙体系是不断的民族冲突和不同的治苗政策长期结合的产物,形成了众多的历史遗迹。苗疆边墙体系不仅反映了明清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斗争与融合的历史,而且也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及价值观。此外,苗疆边墙体系对于了解当时苗疆地区的政治军事制度、社会状况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教育研究价值

苗疆边墙军事聚落与周围的景观格局紧密联系,其选址考究,依风水,考地利,对于城乡规划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其建筑设施因地制宜,使用乡土材料,砌筑技艺高超,充分展示了适应山地环境的建造策略与技术,对于建筑学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3.美学生态价值

苗疆边墙建筑融合了不同地区汉族、苗族的建筑技艺,设计精巧,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另外,苗疆边墙体系所处的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具有较高的观赏游憩价值。对边墙遗产进行保护,也能有效保护遗产周围的生态环境。因此,苗疆边墙也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4.经济社会价值

苗疆边墙体系各类防御设施形态多样,遗迹众多,区域物产丰富,民俗风情具有鲜明的特色。因此,旅游吸引物多姿多彩,旅游开发价值较高,可以带动当地的就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苗疆边墙体系对于增进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地方认同感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苗疆边墙遗产廊道构建

遗产廊道是基于绿道的概念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区域性的遗产保护措施。遗产廊道是一种将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线性廊道,不仅集合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往往还兼具遗产的活化利用、环境保护等功能。与之相近的概念有线性遗产、文化线路、文化廊道、风景道、绿道等,遗产廊道与这些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综合性,既能实现遗产保护、旅游发展,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由于苗疆边墙体系遗迹众多,分布较为分散,通过构建廊道,可以有效地将散布的历史文化遗迹串联整合起来,对遗产体系的整体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一)遗产廊道构建的价值取向

首先,要保持原真性、完整性。苗疆边墙遗产须保持其原来真实的面貌,并得到完整的保护与传承。其次,要注重可持续性。遗产廊道不仅要满足当前人们对历史文化、游憩和审美的要求,而且还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使后代人同样能够得到这些体验。再次,适应性再利用。由于苗疆边墙遗产规模较大,需要大量的日常维护与管理投入,一味地静态保护往往并不现实,只有进行活化利用,才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遗产。最后,需融入体验。随着传统观光型旅游逐渐走向文化体验型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希望能够消费多样的文化体验,获得独特的旅游体验与感受,故而在进行苗疆边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时,要注意加入体验性元素。

(二)遗产廊道构建框架

由于构建苗疆边墙遗产廊道的目的,主要是实现遗产的保护和进行旅游开发。因此,可以将苗疆边墙遗产廊道划分为三个系统:保护系统、旅游系统以及它们的支持系统。保护系统是遗产廊道的基础与核心,只有保护好遗产及其景观空间和人文环境,旅游发展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旅游系统是遗产廊道的提升与扩展,只有通过发展旅游,将遗产进行活化利用,遗产保护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来源及人力维护。支持系统是遗产廊道的背景与依托,只有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配套设施,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才能更好地运作起来。

构建的苗疆边墙遗产廊道框架如图3所示。

四、遗产廊道子系统

(一)保护系统

苗疆边墙遗产保护需要整体性保护,不仅要保护遗产本身,而且要对与遗产紧密相关的景观格局、遗产衍生出的社会人文环境加以整体保护。如果只孤立地保护遗产本身,而不注重对相关的其他因素进行保护,最终必然使得苗疆边墙遗产丧失活性。具体说来,苗疆边墙遗产的保护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遗产资源本体保护

苗疆本体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任务是真实、完整地将遗产保护起来。首先,通过评估遗产的综合价值、保存状况,确定核心遗产点。核心遗产点建筑设施须保存原来的建筑风貌,包括原来的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外观造型及原生的材料和工艺。同时,应根据保存状况进行科学的修复与日常维护。其次,划定核心遗产点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设。最后,在遗产保护范围两侧划定缓冲区,缓冲区的宽度根据具体的遗产保护级别和环境条件确定。缓冲区的风貌要与核心遗产相协调,对于影响遗产景观视线的构筑物要进行整治与改造,改建或新建建筑物的形制、材料与色彩也应采用传统形式。

2.景观格局的保护

与周围的山水格局紧密结合是苗疆边墙体系的一大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军事聚落的选址与布局上。其选址与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地形,并且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堡、田景观。因此,苗疆边墙体系的原真性离不开对景观格局的严格保护。首先,要保护边墙体系周边现存的地形、水系、植被、农田等历史环境;其次,要维护好边墙体系环境的生态功能,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最后,在遗产地周围进行环境绿化改造时,要选用观赏性强的乡土植物,采用自然化的种植形态。

3.人文环境保护

苗疆边墙体系的人文环境是在它自身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对于人文环境的保护,可以增加苗疆边墙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此外,边墙体系处在多民族文化交融地区,其本身的民俗文化非常有特色。以苗族为例,苗族文学、鼓舞、傩堂戏以及苗族妇女佩戴的银饰,蜡染,扎染,刺绣等特色工艺品都有较高的价值,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对于苗疆边墙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的保护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旅游系统

苗疆边墙体系位于大湘西旅游资源富集区,区域内以生态、民俗、历史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正在成为国内外旅游者关注的焦点。苗疆边墙体系北依德夯风景区、猛峒河、张家界森林公园,南靠梵净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区位十分优越。而且,苗疆边墙体系作为我国南方唯一的边墙类遗存,具有独特性,与区域内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可以进行合作开发,共享客源。

苗疆边墙体系具有较好的旅游市场前景。2014年,大湘西地区的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增长比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旅游热点地区前十;仅凤凰县全年的游客就达到了九百多万人次;而大部分苗疆边墙遗产资源都位于凤凰地区,旅游市场规模较大,而且正在高速增长中。因此,苗疆边墙遗产旅游开发的前景较为乐观,苗疆边墙廊道的旅游系统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旅游空间组织

苗疆边墙遗产旅游空间结构可以划分为“一带,两核,四片”。“一带”即苗疆边墙核心遗产廊道,通过展示最原汁原味的边墙遗产,体现苗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斗争与融合的历史;“两核”是指凤凰古城和黄丝桥古城,两个古城不仅在防御体系中等级较高,而且保护状况很好,交通条件优越,因此将它们作为增长极核,带动整条廊道的旅游发展;“四片”是指军事文化旅游区、边墙建筑文化旅游区、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区、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区四个片区,它们位于苗疆边墙遗产廊道的缓冲区及相邻区域。军事文化旅游区和边墙建筑文化旅游区位于苗疆边墙东南部,主打苗疆古军事文化体验和独具特色的边墙建筑观光。苗疆边墙西北部地势高峻,交通不便,历来是生苗的聚居区,保留了原生的苗族文化,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也较好。因此,将边墙西北部区域作为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区和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区。苗疆边墙的旅游空间组织策略就是通过两核带动核心遗产廊道,再通过核心遗产廊道带动四个片区的旅游发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终形成多核多轴多片区的区域旅游格局。

2.旅游产品开发

一方面,建设苗疆边墙军事文化博物馆,进行静态开发,通过实物展览、文字讲解、图片展示等途径挖掘和传播苗疆边墙遗产的价值,最大化保持遗产的原真性。另一方面,建设遗产“生态博物馆”,主要针对苗疆边墙体系中传承至今的汛堡、屯堡等堡寨,即保护并活化利用遗产,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民居生活,允许旅游者进入其中观赏边墙遗产,体验原住民的生活。此外,还可以开发苗防文化、苗族文化主题园与主题表演,通过舞台化的手法,加强苗疆边墙遗产体验的趣味性、娱乐性,增加与旅游者的互动。例如,通过表演古代苗汉战争情景剧,使旅游者感受苗疆边墙遗产穿越时空的魅力与意境。通过苗族民俗文化表演,增进旅游者对苗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3.旅游配套设施

应在凤凰古城所在的县城和黄丝桥古城所在的村镇建设旅游服务接待中心,设置售票、餐饮、住宿、休闲、购物、停车、纪念品销售等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配套设施。而其他进行旅游开发的遗产点也应设置售票、休息、停车场等基础的配套设施,而住宿与餐饮则根据遗产点的旅游发展状况斟酌而定。

(三)支持系统

1.解说系统

充分展示苗疆边墙遗产的特色,在广泛搜集与遗产相关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完善遗产的解说。应对边墙体系的修建历史、选址布局、建筑特色、苗族人民的历史民俗进行详细生动的解说与展示。旅游区标识物在形式上应具有统一的风格,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同时在风貌上应与边墙遗产相协调。

2.基础设施

苗疆边墙地区交通不便,通往很多遗产点的道路状况较差,部分遗产点,如苜机冲汛堡、麒麟屯堡等地至今仍未通公路。因此,要加强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建道路要避免干扰遗产点的历史环境,靠近遗址点的道路应采用传统的做法与工艺,与遗产点在风貌上相协调。同时也要改善遗产廊道地区的电力通信、给排水及环卫等配套基础设施。

3.管理模式

首先,建立苗疆边墙遗产廊道管理区域协作机制,成立边墙遗产廊道管理委员会,将分布在各个市县的边墙遗产纳入统一的管理范畴,改变各区域遗产保护与开发各自为政的现状。其次,建立社区参与管理模式,让遗产地的居民参与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实现利益共享,为遗产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再次,应建立规范的日常管理机制,确立文物保护及旅游管理日常行为准则。最后,应完善与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苗疆边墙体系专项管理条例,保障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博物馆防汛工作总结篇6

我国城市出现约有4000年的历史,人们为了生活交通的便利,往往“城非河不守,河非堤不安”,因此城市的发展与江河、湖海密切相关。但是,这在给城市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洪水的频繁灾祸。我国几千年来水灾频频,主要发生在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辽河、松花江七大水系的中下游和沿海地区,因水灾而毁灭或废弃城市的事件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的江苏省泗州城,十七世纪末因水灾陷入洪泽湖底;新疆的楼兰城、高昌城,陕北的统万城等,则因水源断绝或干旱而废弃。明代桃源诗人江盈科曾作诗描述了水灾发生后百姓生活的痛苦情形:“一雨淹旬月,河流处处通。危株栖鹳鹤,大陆走蛟龙。破屋三农泣,炊烟万灶空。江天望鱼艇,蓑笠倚孤蓬。”南宋隆兴元年主簿王梦雷《勘灾诗》则描写了当地农民因旱无收、老幼皆哭的情形:“散吏驰驱踏旱丘,沙尘泥土掩双眸。山中树木减颜色,涧畔泉源绝细流。处处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无收。”有常和无常的水,联通着人与地球的内部与外部,使得大禹治水变成人类关于水的恐惧与水的治理的最初记忆,使得水患灾害变成人类与世界息息相关的疼痛神经,永远警示着人类必须关注生存的种种危急时刻。

受东部季风的影响,每年的4-9月份,我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的中下游平原地区,许多城市由于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产开发等因素,饱受暴雨洪水的侵扰。此外东南沿海的台风风暴、北方沿海的温带风暴潮等海洋性因素造成的灾害,对沿海对外开放、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发达的农业区和工业区密集的人口和城市群,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社会经济和人员财产的损失都是巨大的。暴雨、洪涝、风暴潮都属于水文灾害,既有季风影响、泥沙淤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东部临海等自然因素,也有滥伐森林、围湖造田、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等人为因素,因此防汛抗洪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对城市的防灾保护,加强控制城市的灾害源头,做到未雨绸缪,才有可能真正消除“水来土掩、兵到将迎”的被动减灾的窘状,实现“未曾水来先垒坝”,使人类凿破鸿蒙,真正探寻到自然界那种无比单纯的美丽。

一、国内外现代城市的暴雨洪水概况

据研究,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水灾害是影响最广、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占全世界年自然灾害损失的55%之多。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紧张,水灾害造成的各种灾难往往影响特别大、损失特别重。据统计,干旱、洪涝、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泥石流、水污染、水土流失等是我国主要的水灾害。由于相当多的城市坐落在江河湖畔或海滨,凭藉堤岸防护,因此常受洪涝与风暴的严重威胁。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水灾害问题已经越来越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城市都遭受过暴雨洪灾侵害,蒙受巨大损失。

(一)国外现代城市的水灾事件

1、应急严重滞后的德国汉堡洪灾

1962年2月16日,德国北部地区遭遇了一场特大洪灾。2月17日夜间,汹涌的洪水冲决了大堤,越过了易北河,朝着汉堡方向猛冲过来。晚上1点,守卫汉堡的莱尔斯提防护大堤被洪水冲垮决口。洪水使电话网络失灵,水、煤气、电的供应中断,汉堡市大约五分之一被洪水淹没了。在汉堡的减灾计划中虽然写上了存放沙袋仓库的位置和存放信号枪弹的地方,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暴发洪水的情况下灾民们的住房问题,也没有制订出灾民们的撤退计划。事后统计,这次风暴洪水灾害共淹死337人,近万人的房屋被摧毁,总共造成29亿马克的物质损失,成为德国北部地区损失最为严重的洪灾之一。这次洪灾还在2006年被改编成惊悚电影《洪水屠城》,影片结尾处有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的健忘是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2、典型的日本长崎现代城市水灾

1982年7月23日这天发生在长崎的暴雨引发的大水灾,在日本当代治水史上,暴露出许多传统水灾所不具有的特征,从而被喻为“典型的现代城市水灾”。当时的降雨等值分布图表明,暴雨中心区正好笼罩在长崎市的上空,最大24小时雨量超过了600mm。另据暴雨观测记录,7月23日19时至20时的暴雨中心最大一小时降雨量达到了187mm,这是日本至今仍然保持的一小时降雨量的最高记录。暴雨造成有近160万人口的长崎市及周围地区299人死亡,23346户人家进水,其中1193户人家的房屋倒塌或损坏,共约25亿美元的财产损失,交通、通讯、电力等生命线系统完全陷入瘫痪。很多应急发电设施由于安装在地下室或一层,不仅没有发挥应急作用,反而增大了受灾损失。更加不幸的是当时汽车门流行全自动式的关闭系统,一些人因为电路浸水无法打开车门,竟连车一块冲进海湾被活活淹死。

3、导致电杆放电的韩国首尔暴雨

2000年韩国首尔遭受了1964年以来最猛烈的暴雨洪水。洪水肆虐后,首尔的地铁水流成河,街道上交错堆叠的汽车不计其数。水灾导致49人死亡,其中有21人为触电死亡,这些人当中有19个是因为路灯电杆继电器失灵导致周边水体带电而丧命。痛定思痛,灾后韩国紧急普查,结果在全国查出一万多根“杀手”电杆,它们保险失灵,在暴风雨中随时可能突然漏电,变成致命“杀手”。

4、影响飞行航班的美国热带风暴

2001年6月,美国“埃莉森”热带风暴连续三天袭击得克萨斯,最大1小时降雨140毫米,总雨量达906毫米,造成重大城市休斯敦受淹,50人死亡,60亿美元经济损失,还影响了30%的美国大陆航班。

5、梯级水库溃决的捷克强降暴雨

2002年8月,捷克普降暴雨,流经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伏尔塔瓦河。干流上几乎首尾相连修建了8座大中型梯级水库,其中防洪库容约1亿立方米。但上游有防洪工程并不代表万无一失。遭遇了强度更大的第二次降雨过程后,梯级水库就像倒掉的多米诺骨牌,相继进入紧急泄洪状态,洪峰流量相当于500年一遇,导致布拉格低洼处积水深达3-4米,大量建筑的地下室进水,市内3条地铁均成了地下河,直到第二年3月才完全恢复通车。

6、摧毁堤防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

2005年8月29-31日,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遭受飓风“卡特里娜”的袭击,新奥尔良市因堤防多处溃决而遭受灭顶之灾,数以万计的房屋被淹,数十万户家庭断电,美国总统布什当天宣布上述2个州为重灾区。据报道,此次飓风造成100多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美元,死亡人口1420人,举世为之震惊。据事后统计,约25万人从此背井离乡,成为“气候移民”。

7、突袭缅甸仰光的纳尔吉斯风暴

2008年5月8日,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突袭缅甸。由于民众缺乏抗灾经验,再加上首都仰光的人口密集度极大,许多地方被淹没,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千上万灾民无家可归。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约翰・霍姆斯2008年5月9日说,联合国估计150万人受到灾害严重影响。根据当时缅甸政府的官方统计,风灾遇难者已达77738人,仍有55917人失踪,还有250万灾民处境十分艰难。

8、猛如内陆海啸的澳大利亚洪水

2011年1月12日,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被百年一遇的洪水围困,该地区或已有25人死亡,2万多间房屋被淹,数以千计惊恐万状的民众逃离市中心。由于连续豪雨,流经布里斯班市区的布里斯班河溃堤,拥有200万居民的城市正面对自1893年以来最严重的水灾。布里斯班以西的近郊城镇图文巴灾情最严重,17日晚受到被形容为“内陆海啸”的洪水冲击,河水突然上涨逾8米,并出现2米高水墙,令居民措手不及,汽车如软木塞般被抛起,路人被冲走。一些人被连人带车冲走,也有不少人抱着电线杆或爬上屋顶逃生,当局出动直升机救人。

(二)我国重要城市的水灾事件

1、武汉三镇淹没,堤垸相继溃决

1931年,襟江带湖的武汉地区,江河陡涨,险象环生。7月29日,江汉关水位升至26.94米,丹水池首先堤溃。8月2日凌晨,单洞门铁路决堤,大水直奔市区,汉口全境浸没水中,高及屋顶。随后武昌的武泰、武丰等堤相继溃决,堤内禾苗田庐,冲洗一空,滨江城区顿成泽国。汉阳共有45个堤垸被冲毁,江水以风驰云卷之势,长驱直入。8月15日,筷子堤溃决,水高七八尺,一时间,人畜漂流,房屋倒塌,淹死者无以数计。武汉三镇淹没水中达两月之久,受灾16万户78万余人,待救济灾民23万多人,死于此次水灾的共有33600人。

2、长江流域水灾,时段洪量集中

1935年,澧水、汉江中下游发生近百年来最大洪水。由于中游清江、澧水和汉江遭遇洪水,短时段洪量集中,洪水来势凶猛,沙市最高水位43.97米。自宜昌至汉口堤防皆普遍溃决,荆江大堤圮、堆金台、德胜台及麻布拐子先后溃决,江汉平原一片。灾情最严重的是汉江中下游和澧水下游。据当年国民政府统计,受灾人口1000余万,死亡人口达14.2万。

3、海河水系暴涨,百余县城被淹

1963年8月上旬河北省连降暴雨,总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面积达55万平方公里,致使海河水系暴涨,淹没104个县市,水库崩塌,桥梁损毁,京广铁路中断27天,天津城告急。据河北省统计资料,邯郸、邢台、石家庄、衡水、保定、沧州、天津7个专区共104个县市遭受洪水灾害,其中县、市28个被淹,33座县城被洪水围困,房屋倒塌1265万间,受灾人口2600万。工矿企业、交通、电讯遭受严重破坏,邯郸、石家庄、邢台、保定等地有225个工矿企业停产。洪水期间,幸而上游大型水库发挥了拦洪削峰的作用,确保了天津市的安全。

4、华东特大洪水,承受分洪巨损

1991年5月25日发生华东大水灾,洪水自闽、浙进入长江流城,直到7月15日退到华北才结束,其间数十个城市被水漫泡,上海市大小街道及弄堂变成纵横交错的河道。为保住国家重点工程及京沪铁路线,安徽人民因分洪而承受巨大损失。据当时初步统计,安徽全省受灾人口达48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近70%,因灾死亡26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30多万公顷,各项直接经济损失近70亿元人民币。江苏全省受灾人口达42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因灾死亡16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00万公顷,各项直接经济损失90亿元人民币,200万无家可归的灾民在淮河大堤上搭起了一眼望不到头的临时住棚。华东大水灾之后,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向国际社会发出紧急呼吁,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救灾援助,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直接呼吁国际社会援助中国抗灾。

5、华南特大洪灾,导致城市瘫痪

1994年6月12日至17日发生华南特大洪灾,广西北部、广东北部和西部、江西大部、湖南南部出现了大面积、长历时的强降雨过程,造成山洪瀑发,江河水位暴涨。暴雨造成广西柳州市107条街道被淹,受淹面积30平方公里,最深淹到4层楼,洪水淹没时间长达81小时,直接经济损失21.7亿元,相当于该市1994年工业产值的25%以上。仅相隔两天,广西梧州市72条街道淹没69条,市区受淹面积达95.8%,交通、供电中断,全市处于瘫痪状态。

6、广州珠海暴雨,江海堤围漫顶

1996年6月中旬,广东南部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连降暴雨至特大暴雨,雨量达501毫米/小时,不少江海堤围漫顶。好几个城市交通和通讯受阻,受灾面积较广的阳江地区,不少路段严重浸水,水深达40厘米,市郊有的地段水深超过100多厘米。

7、北京连续雨灾,拷问脆弱排涝

1996年7月伊始,北京连续几场大雨,不仅严重毁坏农田及农舍,同时使京城全面暴露了防洪排涝能力的脆弱性。一直持续到8月份的5次大雨中,以“世纪之站”著称的北京西客站雨水倒灌3次,共有百余个地方漏雨,令乘客连连抱怨,更令刚刚启用的西客站难堪。连续性大雨还造成首都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及立交桥积水,致使数千辆小轿车被困在城里与机场之间,这种状况持续了六小时。

8、广东特大暴雨,雨势急破坏大

1997年5月8日,冷暖气流交汇生成的一片强降雨云团刚一停留在广东清远市西部、广州北部上空,即狂风突起,电闪雷鸣,紧接着下起倾盆大雨,20个小时内测得雨量939.3mm。特大暴雨引发山体大面积滑坡,山洪暴发,江河水位暴涨。暴雨区内大批房屋、道路、桥梁、通信线路、电力线路、水利设施被冲毁,交通、通信、供电一度中断,大片农田被淹。这场百年不遇的巨大洪灾,雨势猛急,强度集中,破坏性大,使40多万人受灾,几千人无家可归。

9、台风肆虐,重创电脑网路

2001年9月16日,纳莉台风袭击台湾,最大降雨量达到了500年一遇,基隆河泛滥成灾,受淹最严重的是基隆河裁弯取直后在原弯河道上兴建起来的开发区。台北地区受淹面积6440公顷,超过堤防保护范围的1/3,不仅造成民众重大伤亡,“捷运”系统瘫痪,还使关贸网路位于南港的主机因泡水而停止运行,台湾的进出口通关作业因而大乱,不得不采用人工作业,每笔货物通关时间由原本的十至十五分钟拉长为二小时左右,秩序大乱。台风也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损失,406家银行总部、分支机构及数十家债券机构等共损失约9亿余元,产险公司保险理赔损失则高达89亿元。

10、南京暴雨成灾,洪灾理赔缺失

2003年7月,我国六朝古都南京暴雨成灾,日降雨量达到了309毫米,为市气象台建台以来的最大暴雨记录。大量地下仓库、地下停车库进水受淹。灾后保险公司不予理赔,认为不在保险责任之内;小区物业亦不肯承担责任,声称损失为不可抗拒外力引起。媒体只能奉劝受灾业主今后签订合同时要注意增加有关损失责任的相应条款。

11、北京豪雨淹泡,民众寸步难行

2004年7月10日,首都北京5小时降雨量约50-110mm,城区4698间房屋漏水、进水,6处房屋倒塌,2人受伤;70多个路段积水严重,41处交通堵塞,21处严重堵塞;8处立交桥行车瘫痪,有的桥下水深2m;至少近百辆公交车被淹,影响运营达7000多车次;43处信号灯因雨出现故障;火车站全额退票4282张;万寿路地铁站出入口部分进水,停运40分钟;城8区有47路10千伏供电线路故障掉闸,11日8时才全部恢复;3400余间房屋漏水,85处庭院积水;天外天市场地下一层积水1.5m,商户各家损失几十万元,木樨地北里一家地下招待所进水齐腰深。

12、南宁内涝严重,变成“威尼斯城”

2006年7月18日,因热带风暴“碧利斯”,广西南宁主干道民族大道的麻村路口、立交桥底下等地方,水深至腰部。不少“冒险”经过的车辆熄火停在水中,只有几辆公交车敢于开足马力趟水过街。交通电台无时无刻不在播报最新消息,现在哪条街道又不能走了。全市交通陷于困境,就连吴圩国际机场也严重内涝,停机坪和候机楼前停车广场积水深达80厘米。这场史上未曾有过的大暴雨,卷走了广西南宁5820万元的财产。

国内外的城市水灾害事件让我们看到,人类有史以来的治水困惑至今依旧困扰着人类。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防洪面临许多减灾防灾的挑战:一是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原有河道等蓄水体减少或被填平,混泥土、沥青、瓷砖又使城市地表硬化率达90%以上,导致城市调蓄能力降低;二是城市排涝系统往往落后老化,盖河修路又加深了城市水患,而且许多城市地处平原水网地区,城市地面高程大多在江河水位之下,城市先天不足的排水设计使内涝面积增大;三是堤防工程缺乏对不同能级洪水的防御功能,城市呈摊大饼式向外扩展,雨水管道延伸的纵坡趋平,泥沙易于沉积堵塞管道,导致排水不畅与城市渍水,而沿河归槽流量增加,城市中的人口集中建筑、商业仓储设备等在遭受洪灾时往往受淹,间接损失加剧了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损失比重,城市洪涝影响往往超出受淹范围,增大了城市防洪压力。

以水为核心的城市水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生存大计。所以防洪防涝,在一定意义上,对人口密集度高、工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国内外现代城市的科技减灾借鉴

(一)国外防御城市水灾的多元举措

1、地面工程,一地多用

大城市最经常遇到的,是排水不畅造成的内涝。避免内涝,首先要尽力避免排水系统的淤堵,保证排涝泵站的正常运行,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涉及到许多历史问题。如在法国,要求城市的地面工程尽量建成透水的,地面不透水面积不许超过3.3%。法国许多城市还“一地多用”,把地势较低的地方或河道两岸的滩地,开辟成公园、绿地球场、停车场、道路等,平时可以供人娱乐或者方便交通,有洪水时就作为临时调蓄洪水的场所。德国则以极高的绿化率减少了雨水径流,加速排涝。

2、收集雨水,回灌地下

雨水回收也是世界上许多城市一项重要的防洪减灾措施。如印度许多城市因为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陷,于是收集雨水补偿地下水位,一举两得。美国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宾夕法尼亚州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规定新开发区要实行强制性的“就地滞洪蓄水”。美国的雨水利用以提供天然渗透能力为目的,政府致力于以雨水直接回收为重点的工程措施,一些城市建造了由屋顶蓄水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等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收集的雨水可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用于冲厕所、洗车、浇绿地、消防和回灌地下等。在加州富雷斯诺市,还兴建了“渗漏区”地下回灌系统,在芝加哥兴建了地下隧道蓄水系统等。

德国汉堡等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洪水期有很强的调度水量的能力,既保证汛期排水通畅,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而日本政府则规定,在城市中每开发一公顷土地,应附设500立方米的雨洪调蓄池,要求在城市中广泛利用公共场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调蓄雨洪,减免城市内涝灾害。如利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造渗水井,使雨水尽快渗入地下。又如,在运动场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库,并利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为水库调蓄雨洪,甚至动员有院落的住户修建3立方米的水池将本户雨水贮留,作为庭院绿化和清洗用水。在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还建设地下河,直径十余米,长度数十公里,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排入海中。

3、注重排水,结合景观

城市生态的重要作用在于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灾害。荷兰风车就是一种风景和多元水功能结合的工程技术,一个风车就是一个小水泵站,当外面的风车叶片转动时,它和风车底部的涡轮配合,将低于海平面的水位提升,及时排水。当大量的风车连为一体时,就形成了完整的排水系统。荷兰与风车紧密相连,使这个低于海平面许多公尺的国家,很少出现内涝情景。

日本是海洋性气候,雨水很多,为了防止水患,日本城市下水道系统十分发达,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日本全国共埋设地下管道34万千米,近20年来增加4倍。走在马路上,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下水道的井盖很多,有的很大,直径约一米,有的只有几十厘米,上面有几个小孔,马路两旁有排水沟,上面覆盖有漏水孔的水泥板。此外,日本的《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严格规定,对日本城市的防洪起到了重要作用。

4、公布风险,做好预警

及时有效的洪水预警可以大大减轻灾害损失,欧洲、美国和日本的雷达气象监测站遍布全境,哪里有雨,雨量多大,可以很快预测和预报。许多国家还会向社会公布洪水风险图,让公众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环境可能遭遇的洪水风险,紧急情况下该如何避险自保。根据日本的调查,公布了风险图的社区与没有公布风险图的社区,居民主动采取避险措施的时间提早了一小时。此外,美国还利用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警示信息,并逐步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为核心的“3S”水预警系统。德国政府在2002年易北河洪灾之后,提出了一个为抵御下次洪水制定的五点计划,该计划涉及到大水到来时的紧急救援和预防战略:一是恢复河流原始状态,禁止在洪水高发区开发;二是国内计划和国际间合作,建立跨国界预报和警报系统;三是欧洲间合作,加强跨国界的防洪合作项目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四是河流保护计划,用于航运的河流由权威人士和专家对河流保护情况进行检查,以了解河流对洪水的承受能力;五是政府和各联邦州同意帮助受灾地区重建家园,对受灾最严重地区紧急拨款,力争靠自然有效的方法防止下次洪水的袭击。

5、应急策划,体系完整

英国中央政府应对具体灾难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灾难发生后,一般应由所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处理,以最便利方式快捷地提供救援伤者、阻止灾害扩大等所需的资源、人力和信息。伦敦还建立起了“紧急规划长官”负责的紧急规划机构,平时负责地区危机预警、制定工作计划、举行应急训练。灾难发生后,负责人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处理事务,并负责向相应的中央政府部门如卫生部、国防部寻求咨询或其他必要的支援。2003年,伦敦消防和应急策划局发表了第一份《伦敦安全计划》,为未来一年的城市灾害处理制定了细则。凭借完整细致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伦敦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应对各种灾难事故的体系。

6、强制保险,完善体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强制性洪水保险体制的国家。早在196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国家洪水保险法》,并于次年制定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1970年通过紧急程序,执行全国统一的保险费率,大幅度放宽保险额,如住宅可达25万美元。197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洪水灾害防御法》,对《国家洪水保险法》进行修改,并把洪水保险计划由自愿性改为强制性。1979年起,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归属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统一管理。为了便于洪水保险计划的实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还组织绘制了洪水保险图。该保险图把行洪河道划分为行洪区和非行洪区,并规定在行洪区内不准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区内可以修建建筑物,但修建前必须购买洪水保险。经过不懈努力,美国现在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全国性洪水保险体制。

(二)上海世博会案例馆的借鉴

上海世博会特别增设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展馆案例中,展示了全球宜居家园领域的24座独立城市的案例,向人们展示已经实施的能对未来城市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引领作用的成功方案和实物,而其中的大阪、布拉格、鹿特丹这三个案例则重点对现代城市如何应对暴雨洪灾、如何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等问题,提供了未来美好城市的最佳防灾管理方式。

1、大阪案例:建立巨大的下水管道

大阪临海靠山,有两条河流贯穿城市,以前经常遭遇大洪水,每一次都对城市造成很大损失。曾经和中国许多城市一样,洪水也是大阪的一大心患。幕府时代,大阪附近的树木被砍伐殆尽,导致山洪频发,政府下令禁止砍树才缓解了这一状况。但与水密切相关的大阪依然经常遭遇洪水,最后一次大洪水发生在30年前,许多市区被淹。大阪人随后发现,这场洪水造成破坏的原因是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此后便开始大力修建排水系统。世博会上,大阪案例馆的入口就是大阪排水系统的一个模型,是根最大直径12.5米的排水管,这也是大阪最大的下水管道,可以走人行舟。在大阪排水系统里还有一些较小的管道,同样起着防洪的作用。这些大大小小的管道组成了大阪防洪体系的重要部分,在30年前洪水暴发时,大阪排水系统的普及率只有40%,如今已达到100%,现在大阪再也没有发生过危及城市的洪灾。此外在远离城市的山区,大阪市政府还修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蓄水池,用来收集从山上流下的雨水,这是缓解山洪的有效措施。

2、布拉格案例:一天可完成防洪堤坝

前面提到的2002年,一场百年一遇的洪水袭击捷克首都布拉格市,大片城区被淹没,城市陷入瘫痪。但是在洪水肆虐全城时,城中核心区域的约瑟夫城堡却未被水淹,原因是其配备了一种新型的防洪系统,许多可移动的铝合金防汛板构成这一系统的主体,每个部件长约2.5米至3米,高20厘米,部件与部件之间用橡胶密封毗连,保证不被洪水穿透。布拉格政府从中认识到,城市防灾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一个足以抵御前所未有大洪水的防汛系统,而不是在遇到灾害后再设法补救。在2002年的洪灾之后,布拉格政府花了约8年的时间努力完善这套系统,构建了足以保护全城的防汛城墙。平时,这些防汛板被放置在某些区域,在洪水来临时,布拉格只需要一天时间就能够完成部署全长17116米的防汛系统,它具备抵抗大规模洪水的能力。

3、鹿特丹案例:“干湿两用”广场解除积水

在荷兰鹿特丹案例馆,有一处凹地,这就是干湿两用的“水广场”。馆方每过数十分钟就演示雨水收集的功能,雨量从小到大,但都能在凹地敏捷分流。地势低于海平面7米以下的沿海城市鹿特丹每年约有300天在雨中度过,而且经常蒙受暴雨侵袭。鹿特丹因此设计在部分地域建造这样的“水广场”,让所有的蓄水池和下水管道组成了一个循环的收集系统,雨量大时就从大蓄水池平分水流;雨量减小时,水又会回到环形水池中;没有雨的时候,“水广场”就成了市民乐园。运用“水往低处流”的原理,鹿特丹巧妙设置了城市排水系统,同时也提供了市民休闲场地,节约了公共用地量。

据来自国际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在气候波动的大背景下,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世界上受旱灾影响的人口最多;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受旱灾影响的人口明显下降,受水灾影响的人口急速上升;90年代后期以来,不仅受水灾影响的人口居高不下,而且受旱灾的人口再攀新高,世界进入了一个水旱灾害频发并重的阶段。

今年春夏之交,我国南方大旱,有“庐山瀑布如今成游丝,赤壁惊涛时下是往事”的慨叹,洞庭湖、洪湖等区域湿地生态风景风光不再,但端午节前后,湖南湖北急下暴雨,中国诸多城市旱涝急转,许多城市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据城市水灾危险性评价结果:我国水灾高危城市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海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其中水灾最危险的城市为天津、武汉和广州;极高度危险的城市有12个,都是我国各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高度危险的城市多达18个,基本位于我国历史洪涝灾害多发区,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为主;中度危险的城市共17个,以我国北方城市为主。由此看来,城市的防灾减灾、减少内涝,是城市发展的硬条件。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装饰实习报告四篇
  • 下一篇:小学六年级毕业典礼讲话稿范文(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