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人体工程学教学(6篇)

时间: 2024-01-03 栏目:公文范文

人体工程学教学篇1

《人体工程学》作为景观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利用生理学、心理学及其他相关知识学科来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之间优化的问题。以“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则构建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其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知识目标:人体工程学的知识基础和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外环境与设施之间的关系。

素质目标:创造出更加舒适、安全、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拓思维、增强艺术内涵和人文修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及可持发展的综合能力。

能力目标:室内外空间设计,形式美法则的灵活运用、人体工程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人体工程学以人为主体,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等方面与景观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的是安全、健康、高效和舒适性。

2体验式教育模式在人体工程学上的创新与发展

人体工程学注重研究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及触觉,心理与空间行为和习性之间的关系,与景观设计的比例尺度,功能气场、道路划分、植物绿化设计等的室外空间与设施的相互作用。

人体工程学未来将面向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

而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互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和激发兴趣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人体工程学》需要学生有独立自主、创新等精神为目标,亲自测量、验证才能获得科学有效的数据,养成主动思考与反思。课程采用专题研讨、实践教学为教学手段。通过体验式教学,使理论课程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实际设计与生活。

2.1体验式教学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创新、新认识

在高等教育大知识背景的前提下,体验式教学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成长。景观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使学生真切体验、感受与认知相关理论知识,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激发对抽象枯燥的数据理论知识的兴趣。

体验式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阶段:亲历阶段即学生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境阶段。形成阶段即学生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检验阶段即学生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概念或观念的阶段。反思阶段即反思已经形成的概念或观念,产生新经验、新认识。

景观设计专业注重生态的融合、人文的共鸣、群众需求。

在讲授不同人体数据时,要考虑到人体静态与动态功能尺寸,还有一定的使用状态和方式。学生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才能设计真正符合人体工程需求的景观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单一的课堂实训主动性不够,被动学习的情绪明显,由于不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为主动学习设置障碍。因此,授课时应联系学生日常环境,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测量相关数据,主动思考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和景观环境等。

2.2以专题创新研讨教学为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人体工程学》教学采用研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重点章节内容安排专题任务研讨,提出专题设计内容,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对项目进行分析讨论和深入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制作ppt,创造互相学习的机会,阐述设计的理念思路和设计方法,在切磋、研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自主学习环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讨课中提倡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观念,也符合《人体工程学》多元化、人性化的发展,提升学习的能动性与个性体验,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3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教学为目的

《人体工程学》是一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在今后实际设计时能有据可循。因此,课程面向实践教学为主要依托。

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穿插一些实践课程,以学生常见现实生活现象为题材,让学生走出课堂,讲授不同人体尺寸与相关景观环境设施时,让学生调研本地区不同年龄层人体特征与生活习性,调研300多名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办公与购物环境的消费心理需求等,收集分析大量人体尺寸,得出最佳舒适度,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独立创造,参与合作的快乐,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3结语

景观设计是一个充满生机、前景广阔的专业。在社会教育体制转型的背景下,景观设计专业在我国教育界将迎来新的变革与发展。通过本文《人体工程学》课程体验式教学研究体会了教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过程。在未来调整和革新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高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是景观设计专业还需长期探索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殷陈君.人体工程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王鑫,杨西文.人体工程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人体工程学教学篇2

关键词: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82-02

近年来,大众化教育以及对人才需求量的剧增,使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国基础建设飞速发展时期,土木工程作为一门工程类专业,也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上必需满足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三大属性,所以对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1,2]对于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向研究型转型大学,创性型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关系到这两类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定位是否准确和评价是否达到办学核心目标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无需置疑的,但是当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创新人才培养而言存在较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矛盾

长期以来,土木工程教学一贯秉承重理论、轻实践的作风,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胜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出现实践课以教师讲授的方式完成,学生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导致实践课名不符实,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如大规模的扩招,使得现有的试验器械、试验场地已不堪重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严重滞后,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手段和内容的落后,无法满足当前广大青年学生对知识获取的迫切需求。

2.实践教学与教师队伍建设的矛盾

其一,要求担任实践教学指导的教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然而,对于大多数高等院校而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都是十分稀缺的。其二,现在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中,教师本身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出现偏差,往往以说教代替指导,忽略了实践教学的本质。其三,受社会功利的影响,部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把实践教学当做是获取上课酬金的途径,把教学当职业而非事业来对待,缺乏主动性和热情,忽略了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3.实践教学与考核评价体系的矛盾

大部分高等院校长期以来通过校院两级督导,对理论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全方位监督,而对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及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学生的课程设计、室内外实验、三大实习均在无序的情况下进行,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秩序,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4.缺乏对实践教学方法和保障措施的探索

为教而教的现象在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屡见不鲜,相关教师在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和实施保障措施方面投入精力过少,没有深入思考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什么策略和办法能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便利和支持。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利剑,是实现研究型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然而,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保障措施方面都无法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结合湖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以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重新构建适合于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

二、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措施

1.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优化课程结构

现有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重新定位实践教学体系的地位。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组,核心内容是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结构的优化需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制订适合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升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突出实践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4,5]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需重新优化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关系,删除现有课程体系中重复、过时的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部分实践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强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实验;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扩大实践教学作用;设置一定量的社会服务性实践活动,加强课堂实践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2.校内资源合理利用,构建阶梯形创新试验平台

我校2006年与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院校合并,并将各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合并后更名为土木工程学院。由于合并前缺乏整体布局,一方面重复购置了大量的试验设备,合并后的土木工程试验室设备处于混乱不堪状态;另一方面,试验室教师的分工不明,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利用试验教师个人能力,导致大量设备空置率极高,部分新购置的贵重大型试验设备,自验收以来就从未投入使用,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通过校内试验资源的整合,对现有试验设备进行重新定位,试验指导教师重新定岗,建立面向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试验平台和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试验平台、技术鉴定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从而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阶梯形创新试验平台。

3.素质提升计划实施,加快创新人才的产出

为了给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本科生提供实践平台,加快创性人才的培养和产出。土木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12年首次实施素质提升计划,每年招收1个素质提升班。通过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在全校范围内公开选拔对土木工程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并有余力的本科生,提前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中来。学院为每位素质提升班学员配备专业导师一名,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从事创新性实验研究,加快了创新性人才的产出。

4.创新项目平台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大学创新性实践实训项目包括部级、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主要是以实践项目为载体,调动本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要积极鼓励、组织有能力和余力的学生主动进行申报、参加这些创新实践项目,在立题、开展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勇于承担和团队精神,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5.以学科竞赛为依托,促进创性人才培养

学科竞赛是引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李金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手段。本科阶段的大学生创新意识比较模糊,主动性不强。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在构建创性实验平台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部级、省部级及学校开办的各类学科竞赛当中去。在竞赛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充分发挥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勇于承担和团队精神,实现了以学生位主导的实践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能够接接触并深入学习学科前沿的知识,开拓了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了他们的研究能力及创性意识,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立

1.整合资源,加快试验设备共享

实践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硬件和软件上的双方面保障。首先,从学院层面上,学院内部应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快现有试验设备的整理和归类,整合现有的试验资源,并合理规划将来需采购的试验设备,使土木工程试验室内空置的大量设备得到最大化利用,确保学生实践教学的同时能够开展创性性实践研究。其次,从学校层面上,应该充分发挥设备管理和采购等职能部门的统筹规划功能,破除各二级单位的隔阂,建立全校资源共享系统,宏观控制各学院之间少买或不重复购买一些使用率低、已经过时或教学效果差的试验设备,多购买一些适合于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创性人才培养急需的试验设备,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服务。

2.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管理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和严格的经费使用管理措施是确保创新性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学校通过上级拨款、企业捐款和开支节流等多方面的途径,争取尽可能多的将教学经费投入到创新实践教学当中来,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学校和学院制定两级经费审批制度,建立校院实践教学督导组,对实践教学具体执行情况进行督导,对实践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每一笔费用支出严格把关,杜绝将实习经费以接待费、招待费和劳务费等科目的支出,切实将每一笔经费利用到实处,确保经费使用效果最优化。

3.鼓励产学研项目和校企两层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产学研合作项目,是将科学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并反哺教学的重要举措,开展好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产学研合作是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要加强学院已有的建筑设计院、工程检测中心、监理公司和司法鉴定中心4个工程实体建设,抓住学校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实体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广大在校学生参与到实体当中,促进实体全面健康发展,为本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基地。其次,要加强学院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构建校企互惠互利的合作新机制和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增强企业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企业紧密结合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聘请企业导师,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我院制定以下相关鼓励政策,如:鼓励在职教职工积极参与到产学研研究中去;公费定期委派中青年教师到其他本科院校考察或参与再教育学习;联系一些友好企业,让有兴趣的教师寒暑假到企业顶岗上班等措施。到目前为止,我院已有40%以上的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与到产学研工作和服务社会的工作当中,有20%以上教职工人次取得了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部级和省级注册监理工程师、公路水运检测工程师等方面的资格证书,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培养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陈劲,胡建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2]高井祥,陈平.论研究型大学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以中国矿业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吴林根.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0).

人体工程学教学篇3

1实验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1??验能力目标不明确,不能体现人才分类培养

改革前,对学生各阶段实验能力培养目标缺乏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对两类人才实验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实验课程以分散的附属于理论课的单科实验为主。实验项目也不能区分分类培养的能力需求,侧重点不明显。综合型、创新型实验项目少,项目内容陈旧。因此,建立层次清楚、能力目标明确、适应人才分类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成为实验教改的首要任务。

1.2开放实验受到诸多限制,未能全面开放

实验室开放包括以下方面:一,面向所承担的实验课题、课程等实验内容开放;二,面向师生及校内外同行的实验服务对象开放;三,实验时间、设备、用房、材料经费等的管理开放。实验开放能为师生、同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创新基地。改革前,实验室实现了部分开放,但受到实验经费、设备、人员等诸多因素限制,没能实现全面开放。

开放性实验课程、项目多是预先制定好的,既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根据业务需求进行工程应用性实验的需要,又不能满足研究型人才根据研究的问题自行设计实验的需要。学生根据需要自由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机会较少,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作用甚微,达不到实验能力培养目标需求。

参与开放实验教学和管理的人员严重短缺。在开放时间、经费等方面受诸多限制,开放程度较低。校外人员、硬件、项目等资源融合不够。应用型师资严重短缺致使应用型人才实验能力培养难于实现;研究型师资游离于实验室之外,处于无序管理状态,不能持续地参与实验教学。

因此,立足学院实验室的实际,研究和探索与分类培养实验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验室开放模式,实现全面深度开放,成为实验教改面临的主要难题。

1.3实验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

资源整合是实验教改的重要内容。改革前,实验附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室按照课程设置,由教研室管理,功能单一。使用权限于本各系师生,与校内其他院、系实验资源不能共享。实验设备分散布置,各室拥兵自固,形成使用壁垒,造成平时闲置、用时紧张,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创新实验难以开展。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没有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有限的经费投入很难有效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经费紧张问题突出。

随着建筑信息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实验室已经无法满足对人才分类培养的目标,既需要通过不断挖掘潜力整合现有实验资源,还需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交流,共建共享、协同创新。因此,探索建立适应人才分类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成为实验改革的当务之急。

2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2.1建立体现分类培养的“两类型-三模块”实验教学体系

(1)根据两类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分了实验能力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学以致用,突出“应用性”,把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创业精神、职业素质较高的行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研究型人才培养注重知识创新,突出“研究性”,把基础知识扎实面广、创新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探索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在扎实的基础和专业实验能力基础上,把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和创业创新精神作为应用型人才实验能力培养目标;把培养科研实验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作为研究型人才实验能力培养目标。

(2)以能力目标为导向,构建“两类型-三模块”的实验课程体系。

依据实验能力目标,构建模块化实验课程体系。应用型课程体现“应用性”,重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研究型”课程体现“创新性”,重在理论、技术创新。将实验课程体系划分成三个模块:一,基础及专业基础实验;二,专业实验;三,创新实验(应用型:工程实践项目实验或创业创新实验;研究型:科研项目实验或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验)。第一、二模块必修,第三模块分类限选。每个模块采用分组预约、开放实验模式,既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机会,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优化实验项目,提高课时比例、改变教学方法手段、增加实验设计环节等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依托实验导师制,整合适应两类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室人力资源。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将学院教师划分为教学型、应用型和科研型。分别承担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创新实验(工程应用型实验,科研创新实验),各取所长,术业有专攻。引入本科阶段全过程实验导师制,学生在低年级配备教学型教师作为学生的基础实验导师,应用型学生在三四年级配备应用型导师。研究型学生在三四年级配备科研型导师。实验导师制以实验团队模式运作,按“老-中-青、教学型-应用型-研究型”相结合做好传帮带,传好人才能力培养的接力棒。

2.2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实验室开放模式试点

与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相适应,改革实验开放模式。引入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成立学生实验社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实现了实验室全面开放。

一,引入学生助教参与实验教学指导。设立实验助教岗,岗位补贴,吸引实验爱好者参与实验指导,形成稳定的实验助教队伍,减少开放实验对教师的教学压力;二,组建学生社团参与实验管理。给与学分、综合表现分等多种激励措施,吸引优秀学生参与实验管理。学生采取“高-中-低”年级相结合形成实验社团。三,借助外力,校地共建、共享实验资源。引入校外人员参与开放实验教?W、研究,最大程度的利用外界硬件平台、人力和项目资源。很好的解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验项目的“应用性”问题。四,实验开放管理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方式。采用项目负责制,对实验模块进行稳定、持续性的分区管理。实验室对人员、经费等进行全面开放,经过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缓解了实验开放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

2.3整合平台资源,加强导师培养平台建设

平台资源的整合有助于资源的高效调配利用,减少壁垒。项目组对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一,实验室独立设置。整合学院资源,成立实验中心,直属于学院,防止经费重复分散使用和设备重复购置,有效解决了使用壁垒问题。二,资源统一调配、集中管理。人员、经费、材料、设备等与试验相关的因素按照实验流程分区布置,集中管理、统一调配。解决了各实验室资源分配不均、场地交叉、劳动量差别过大等诸多问题,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三,加强师资培训平台建设,定期培训。实验开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实验教师资源缺乏和无序管理问题。专任实验人员、导师的水平、素质和思想是实验教学的主导力量,是决定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此,除制定激励政策外,还联合兄弟院校和地方单位搭建了师资培训平台。加强对实验人员和导师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并对学生定期培训,形成定期培训制度。通过培训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人体工程学教学篇4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多层次

Abstract:thisarticlebasedontheengineeringapplicationtalentstrainingtarget,throughtheanalysisaboutdomestictrafficplanningcourseopenexperimentalteachingexperienceandresearchestablished,onthebasisofexperimentalteachingandfieldexperimentclass,productionpractice,curriculumdesign,openexperimentandgraduationdesigncombinationofmulti-levelexperimentalteachingsystem.Ineachexperimentteachingcontentandteachinglinkmeansfurtherresearchandanalysis.

Keywords:engineeringappliedtrafficplanningmulti-levelexperiment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毕业实践是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交通规划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解决的是城市交通规划的理念、原则、思路、程序、步骤以及模型方法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充分掌握交通规划的全过程以及交通规划的步骤与重要的规划理论模型。这门课程既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讲授交通规划类课程时应该充分掌握课程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模型与计算机规划软件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工程项目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效果与学生知识吸收的最大化,。

我国很多高校针对交通规划类课程均开设了实验教学环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为了达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通规划专业人才,有必要对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发各层次实验教学项目。

国内交通规划类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就目前整体情况来看,各高校的交通规划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实验课,但在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东南大学本着培养交通规划、物流系统规划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以工程项目为依托教授理论知识,并开设了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同济大学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主要分为两个层次:课堂操作实验(20学时上机)和交通规划课程设计(2周)。长安大学交通规划课程依托教师所承担的国际合作规划项目讲授理论知识,并以西安市长安路公交走廊优化分析作为课程设计内容。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在讲授交通规划原理的基础上,侧重于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模型的软件开发。吉林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规划与管理方向开设了城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针对实际工程项目展开。北京工业大学交通规划课程实验环节侧重软件的学习和应用,通过学习CUBE、TRANCAD、EMME/2、VISSUM等交通规划软件,开展城市和公路交通规划,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以及大型活动交通规划和停车场规划。北京交通大学编写了交通规划实

践指导手册,针对交通规划所涉及的交通调查、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的相关实验环节进行了详细说明。

此外,交通工程专业教师也对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理论探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梅振宇、黄志义、项贻强、王福建等人[1]在分析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分4个层面,即专业感性认识、课程模块模拟操作、业务实习和综合训练层面,构建了交通规划专业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框架。东南大学的陆建、王炜[2]在总结10多年来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突破实验课程建设的单一模式,面向工程实践,拓展实验教学的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采取多种实验手段,对交通规划类课程要求的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内蒙古科技大学的于景飞[3]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对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和方式、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了包括交通调查实习、软件应用实习和课程设计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北京工业大学秦焕美【4】总结了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的特点以及其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交通规划软件实验室教学思路、教学形式和方法。长沙理工大学况爱武【5】从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的特点出发,探讨了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2.1实验教学体系的特点

交通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达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针对理论教学内容,开设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明晰交通规划类实验教学体系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实验体系框架,是做好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关键。交通规划类实验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系统性。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体系的系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交通规划课程针对城市道路网规划,讲授了从交通与土地利用分析、道路网络拓扑建模、交通需求预测到交通方案评价的整个规划流程,每一个环节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体系应当体现规划的系统性,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交通规划对象是交通系统,交通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第二,复杂性。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了: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公路网规划、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场站枢纽规划与设计、停车场规划、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等,应用面广。

第三,学科交叉性。交通规划实验教学涉及运输经济学、数理统计、预测学、最优化理论、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计算机基础。

第四,发展速度快。交通规划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跟踪学科发展新动态。

第五,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性。交通规划工程中既有大量的定量计算,也有很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只有紧密结合工程实践,才能使学生形成对交通规划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工程概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2.2实验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对于本科生这个层面的实验教学,主要是立足于认识交通规划工程的特点、培养工程概念以及科学素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在系统学习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模拟、创造工程实践环境,开展认识实习,使学生充分了解交通规划的流程,掌握交通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需求预测、影响评价以及软件仿真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基于以上考虑,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体系分为课堂实验教学、外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开放型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六个模块、四个层次进行,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体系框架图

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3.1课堂实验教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熟悉各专项规划的基本流程及规划原理,重点培养交通规划中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交通建模能力和交通规划软件操作能力。课堂实验教学内容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是,专项规划案例教学,包括,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案例、公路网规划设计案例、道路网通行能力分析案例、交通项目影响评价案例、慢行交通规划案例、停车场规划案例等;二是,与交通规划密切相关的软件操作学习,包括:数理统计分析软件SPSS以及EXCEL,交通需求预测软件TransCAD、VISSUM、EMME-3、CUBE等,交通制图软件AutoCAD,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r等。两条主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案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的形式,而软件学习则是实验室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3.2外业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外业实验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交通信息的采集能力,结合实际规划课题或者模拟开展居民出行调查、交通流特征调查、交通基础设施调查等基本调查内容。从调查人员调配、调查表格设计以及调查实施等多个环节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3.3课程设计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课程设计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整体流程的把握,加深对交通规划基础理论和原理的理解,是对学生知识综合性的锻炼。课程设计学时一般为两周,题目选择一个简化的交通规划课题,任课教师给出规划要求、规划年限、路网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等原始数据,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利用交通规划理论知识,借助计算机软件,完成原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交通需求与社会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交通需求预测,给出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

3.4生产实习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生产实习重点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工程的感性认识,强化对交通规划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培养初步的交通规划经验。生产实习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开展:第一个渠道,本校教师承担的交通规划课题应当鼓励学生参与;第二个渠道,学校与规划院、科研所合作,提供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岗位。

3.5开放型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开放型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理论的深入理解,扩宽学生知识面,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放型实验并非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必修型实验,而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兴趣主动申请参与。开放型实验形式灵活,内容可以涵盖数据挖掘、交通规划建模、以及交通仿真软件二次开发等。这些实验可以结合实际课题,要求学生根据需求设计、组织实验,需要学生掌握交通规划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能够分析规划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3.6毕业设计内容分析

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利用交通规划理论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性地在交通规划的某一领域展开较为深入地研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学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学生下一步深造或者就业打下基础。

结论

本论文在借鉴国内诸多高校开展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提出了交通规划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了由6个模块、4个层次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后,对体系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论文是对我校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工作的总结,通过系统的实验教学,我校学生对交通规划基础理论理解深刻,学生能够较为熟练掌握交通规划软件完成简单的交通规划工程,具有较好的工程素养,符合我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梅振宇,黄志义,项贻强,王福建.交通规划课程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框架设计[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8):125-127,133.

[2]陆建,王炜.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10-12,25.

[3]于景飞.基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43-44.

[4]秦焕美.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2):50-53.

[5]况爱武.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63-64.

人体工程学教学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292-01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各职业院校广泛展开,这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真培养无疑是一条宽敞的途经。“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是“一体化教学”课程的改革,所谓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而实施“一体化教学”课程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

一、课程开发能力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综合运用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要研究教学方法、熟悉教学内容,教好教科书就行了,还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做好“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发,首先要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本专业的技能人才数量、等级需求状况,以及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等,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分析各等级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以此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层次。二是从工作内容和职责要求中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指在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中,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一类工作。一个职业一般由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构成,它是一体化课程框架确立的基础。三是确立一体化课程的框架。一体化课程框架由相应等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一体化课程名称、专业技术学习内容、基准学时、实训学时、学习任务名称等构成。该框架来源于教师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确定,为制定一体化课程方案提供依据。四是一体化课程方案制定。一体化课程方案要依据一体化课程框架制定,该环节主要描述专业基本信息、各等级培养目标,规定每门一体化课程及参考学习任务的目标、内容及教学建议,设置课程进度及学时分配,设计各等级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方案。一体化课程方案为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一体化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和空间,使其将知识学习、实践体检、态度养成、能力培养等统一起来,最终促使其综合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致力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勤于思考,大量查阅,更新了知识结构,扩展了视野,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和研究能力,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为下一步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奠定基础。

二、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教学资源是指供学生完成一体化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和环境。如师资队伍、硬件设施、学习环境等,作为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条件和支撑。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将基本意义上的教室建设成为“工作室”,将教室编制的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以及各种动手操作的设备融为一个学习整体,教师用以指导、引导或作为参与者的身份,让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整个过程。还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作为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使其更具先进性。学生既学会工作,又学会如何利用信息资源,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有一定的企业工作实践经历,和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教师要认真研究一体化教学规范,熟练掌握课程进展的全过程,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按课程设计的路线实施。

三、工程实践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为己任,能够独立的或以团队形式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是他们的学习目标,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学校应较早地意识到教师队伍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弱项,把教师招聘视为改变教师队伍结构的一次转机,实行“三三制”的灵活招聘制度,努力将留校、社会引进、在职培养的比例控制好,善于任用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较强各类人才,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企业高管与技术人员围绕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内容,采取专家讲座、教学示范、案例讲解、实训模拟、讨论参观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师队伍培训。在职教师也要勇于社会实践,放下架子,充分利用学校假期长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到企业去增长才干,这样才能真正驾驭好一体化教学的全过程。以上两方面结合起来,使得教学团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四、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之一,一体化教学中需要教师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组织引导学生,调控各个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组织能力的好坏事关一体化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为一体化教学是一各形式上松散、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如何适应各个不同学习主体的需求,又要将统一的目标完成,需要教师的统一协调和个别指导能力,善于组织教学的教师,教学中能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形成适宜的教学情景。相反,如果教师不善于组织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出现无所事从、找不到着手点的现象,学生兴趣不高,注意力分散,教学秩序混乱,势必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是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首先要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体化教学“工作室工作制度”,将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需要遵守的项目一一规定下来。如出勤、环境卫生、设备维护、个人用品管理、违犯纪律的处分方式等列入制度,大家统一遵守,这同时也给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其次,每一个学习(工作)阶段,都要有统一的路线规划和工作目标,这在教学设计中已经完成,要让学生明确这一阶段干什么,怎么干,如何验证工作效果或上交工作成果,这样学生有了目标和方法,自然会主动的学习和工作,并千方百计的达到目的。

再次,教师要把握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严格要求和体贴爱护相结合,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体制,多延伸一些课程周边的知识,如科学家故事、科技发明的历史和现状等等,提高学习兴趣,利用好不同的教学机智,既做老师,又做工作参与者,师生共同完成任务目标。

一体教学既是现行职业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又是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完善自我,增长能力,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人体工程学教学篇6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胡宗智(1966-),男,湖北咸宁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邹隽(1974-),男,湖北枝江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讲师。(湖北宜昌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201304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98-02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教学是本科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金属材料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有着重要意义。[1]

新材料是21世纪我国新兴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材料重要分支的金属材料也在不断地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国内各知名高校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近年来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改革,构建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时期下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办学目标是面向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无损检测及失效分析等工作。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系课题组教师经过走访调研国内同类专业的兄弟院校、科研机构、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往届毕业生,根据反馈的信息,经过多次反复研讨,对原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往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着许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通病:

第一,实验教学内容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实验教学强调模仿和训练,创新内容不够;每门课程各自独立地进行相关实验教学,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之间缺乏关联性;实验教学工作主要由实验教师承担,理论课教师基本不参与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这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师实践能力都是不利的。

第二,学生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关联少,绝大部分学生的题目在校内完成,与生产实际脱节严重,甚至落后于企业的实际应用技术水平;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工作,还需较长时间适应学习。

第三,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由于毕业实习经费有限,部分学生不得不外出找工作,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以上分析表明,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这些问题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宽口径、厚基础、求特色、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需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结合国家“2011计划”精神及我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重新优化了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教学、实习、工程训练、创新活动及师资建设等五大块组成,其框架见图1所示。

1.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在原实验教学体系中,每门专业课程均有4~10学时的实验课时,实验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实验的内容仅限于刚学过的理论,实验内容比较单一,多为基础型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这种模式对巩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实质性的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少,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对课程实验项目及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造,保留部分必要的验证性及演示性实验,加大了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的比重,并将以往分散于每门专业课理论教学中的实验重新优化整合,比如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学》、《金属材料热处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从原课程中分离出来,整合为独立开设的《金属材料实验技能基础》实验课,避免了这几门课程开设的部分实验内容重叠的现象。

为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第七学期开设专业综合实验。在该学期,学生已完成了大部分的理论课程学习和相关课程基础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综合实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每个学生选择不同成分的材料,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的整个过程涉及到金相试样制备、热处理工艺、显微组织观察、材料性能测试等相关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训练,学生既加深了对所学的课程基础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独立工作、综合分析及创新能力。

另外,无损检测作为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特色之一,在第六学期的后半学期开设《无损检测综合实验》,由课程主讲教师及从企业聘请的专业资质工程师共同指导完成,既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无损检测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又为其取得国家无损检测相关资质打下基础,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渠道。

从课程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的课程实验体系构建,奠定了“宽口径、厚基础、求特色、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

2.实习体系

原实习体系由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组成,在前几年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对生产实习及金工实习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在新的实习教学体系中,认识实习替代以往的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在第三学期末进行,此时的学生刚刚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而专业课程尚未开始,学生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充满期待但又缺乏了解。因此,精心安排认识实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专业概念并激发其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3]

3.工程训练体系

与以往的这个实践模块相比,增加了“工程软件实训”项目,主要包含CAD/CAM与CAE两个模块,前一模块为UG、Proe和MasterCAM应用培训,使学生熟悉CAD实体模型构建方法,具备完成中等复杂程度的实体模型创建的水平;熟悉一般加工工艺参数的设定、加工模型建立、编程及仿真过程。后一模块为Ansys有限元软件应用,通过实例讲解、上机操作、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学生有限元建模和分析的技能进行训练。以上软件实训可使学生具备实体建模表达创新方案,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方案可行性的能力,为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另外,积极探索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新途径,鼓励学生到企业单位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让学生在直接接触企业实际生产环节的过程中完成课题内容,了解最新相关技术,激发其创新能力。

4.创新活动体系

创新活动包括普及性科技活动、课题研究及创新大赛三个层面。其中,普及性的科技月活动一年举行一次,过程经由学院组织专家宣讲学生自拟小发明小创造课题选题答辩中期汇报结题答辩及评审。课题研究包括教师的科研项目及企业课题,在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比如功能导向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天然石墨基复合负极材料研究、Ti(C,N)金属陶瓷刀具的研制等等。第三个层面是各类创新大赛,如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对参加或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部分创新活动甚至可以替代学分或在综合考评中享受加分。通过多层次创新活动的开展,构建创新教育的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学院对学生创新活动实行实验室开放,优越的科研设备和仪器用于本科生科研训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5.师资建设体系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具备突出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师队伍,才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一方面对现有的实验教师有计划的送出去培训并考取相关资质;另一方面,选派年轻博士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导实践教学。通过了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技能要求,增强教师实践应用能力与实践教学方法研究,更有效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创新实践。

三、结语

构建并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庞大、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与时俱进,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进行长期探索。[4]同时,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不足之处尚需在今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许征兵,庞兴志,邹勇志,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S1):29.

[2]胡宗智,吴敏,王燕,等.依托地域优势开展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创新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29-130.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范例(3篇)
  • 下一篇:电子专业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