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6篇)

时间: 2024-01-03 栏目:公文范文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1

论文摘要:在分析通信工程专业特点、近年来通信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和我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网络实现建构主义教学和多课程融合加强实践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质量,适应近年来通信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通信信息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伴随着通信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新通信服务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必然引发新通信人才整体和多样性需求的持续增加。而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通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如何改革通信原理教学,使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拟从确定通信原理课程定位、开展网络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我校如何立足学校定位和现有资源开展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加以分析。

一、近年来通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今年来我国的通信事业迅猛发展,固定、移动电话用户数和宽带用户数位居世界第一。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电信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基础电信领域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强竞争的格局,以通信运营商为主导的通信产业链不断扩大,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战略产业[1]。

面对技术、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各运营商不断探索新的赢利模式,推进企业的战略转型,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电信企业人才需求由此引起新的变化:

(1)在通信网络由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向基于全ip化的网络演进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既熟悉通信技术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电信boss系统、综合营帐系统和其他一系列信息支撑系统的建设,急需切合电信业务管理需要的专业计算机应用人才。

(2)固定、移动网络与业务的融合对熟悉移动和固定通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更加旺盛。

(3)运营商的通信网络的维护体制将由单一分散的模式转向集中监控和集中维护的模式,网络维护人员从量上来讲会大大减少,且要求具有更加丰富的全网知识和技能,专业分工的界限进一步淡化;而随着主体运营商对行业价值链整合力度的加强和业务外包政策的实施,在主体运营商周围将出现一大批电信服务商和虚拟运营商,以专业分工为特征的传统通信人才将主要服务于主体运营商以外的通信服务商。

(4)以数据业务为代表的增值业务将成为运营商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因此需要更多的增值业务开发和管理人才。

二、我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是定位于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教学研究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校在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开设了通信原理课程,都为必修课,共有76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采用实验箱做八个实验,基本都是验证性项目。经过几年教学发现了几点不理想的地方,主要体现有:

(1)部分基本理论仅是记忆而没有真正理解,我认为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学生还没有建立系统的概念,知识点支离破碎,其次是部分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深奥理论不易于理解。

(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创新性训练不够,首先是教师大都没有工程背景,其次是实验设备较落后,与实际系统有很大的差距,最后由于科研实力和教学资源有限,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性训练。

三、确定通信原理课程定位,统筹协调与前期和后续课程关系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为学生以后分析通信问题提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支持,是学生建立通信全程全网概念的重要基石,是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2]。但单单靠通信原理课程分配的学识是很难让学生完全地掌握,这就需要通信原理课程的前期和后续课程为其提供一定通信原理问题的训练,例如在单片机、dsp、matlab、eda等课程或课程设计中加入一些通信原理的应用,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课程中加强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实际系统的训练。我校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无力大范围培养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只有确立通信原理课程的定位,明确目标,多门课程为之服务,集中资源有效利用,才能在有限师资条件下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多课程融合加强实践性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3]。认真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平时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对有条件的专业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受学校办学条件影响,我校通信原理实验设备资源相对较少,现有实验箱可开项目较少,而且多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自主创新试验极少。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非常不利。因此不能局限于通信原理实验箱开展实践性教学,应充分利用其他相关课程的软硬件资源[4]。例如可以利用单片机、fpga、dsp等实验室进行通信系统某个模块的设计实验;利用matlab实验室进行仿真试验,让学生有直观认识,加深理论理解,避免繁琐的算法,让学生掌握结论的应用;利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网络原理实验室和课程设计进行综合性的实验,加强学生对原理的应用能力。

五、充分利用网络实现建构主义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安排很难与学生不同的情况完全匹配,这就需要某种途径延伸课堂教学,而互联网就是一个非常适合的平台[5]。

首先建设通信原理教学网站,让学生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网站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利用习题资源进行自我训练,利用教学文件确定个人学习目标;

其次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利用论坛或qq群等方式让师生互动,构建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交流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更好匹配学生个性需求,增加学生学习热情;

最后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了解通信专业的最新动态,了解通信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六、总结

要较好地开展通信原理教学应该注重两方面:一是要尊重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规律,对于工科专业来说通信原理不仅仅是讲出来的还要使做出来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定要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二是一定要切合学校校情,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相匹配的教学大纲,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构建主义学习思想的通信工程网络教学研究》(09yb472)。

参考文献:

[1]宋燕辉,蒋青泉.新通信技术的应用人才需求探析.现代电子技术,2010,9(320):194-196.

[2]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9,2(69):11-24.

[3]陈文,刘绍清,王琳燕.管理信息系统的多课程融合教学探讨.计算机教育,2010,41(7):41-44.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一、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培养高职类型的通信企业移动技术类岗位蓝领人力资源。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材”的最佳选择。

职业教育需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目的是使工作系统与学习领域相结合,在适合的机制体制创新模式下完成纽带联结(如图1所示),最终实现变工学割裂为工学结合、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迫式教学为任务式教学、变传授知识教学为学生行为导向后总结知识点的教学、变理实分离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变学科体系知识课程为工学结合的课程、变教不适材为因材施教。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论,需要具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去承载和体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也遵循这种基本规律。

二、基于职业岗位和技能需求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要基于职业导向或是职业中的典型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寻找专业自身定位和培养规格。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调查,以行业需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抓好到移动运营商和服务商的调研与实践,抓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调查:一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到一线部门座谈交流,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情况及对岗位技能、素质、知识的要求;二是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学习业务、维护、管理等一线岗位技能;三是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学生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四是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召开座谈会,或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到学院参加培训学习以及企业到校招聘毕业生期间组织座谈会,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意见。

通过调研,确立和调整移动通信专业服务岗位群。立足服务区域移动通信行业发展、3g建设优化、三网融合需要,面向区域内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的岗位群;建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职业目标,主要岗位包括移动通信机务员(包括基站机务)、天线线务员、移动通信或无线网络工程师;明确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移动代维公司等企业,从事移动通信施工、维护和优化等工作,如移动机房值守、基站维护安装作业、移动工程、无线规划和优化、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用户服务工程师和运维部技术员等岗位。

分析专业服务岗位群,建构和调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能模块或典型工作任务,主要专业技能如图2所示。完成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的对应,转换为学习领域;按照教育认知规律递进,完成本专业人才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确定学习范畴,包括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及要求。

三、基于培养规格确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路径问题,不同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实现。在实践中,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我们试行了深化“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贯穿始终”、以校内“仿真+全真”实训和“暑期+顶岗”实习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培养三个工具基础、三个核心能力,并在培养过程中贯穿“知识、素质、能力”三条主线,能够培养移动通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图3所示。“仿真+全真”实训:通过建立基本原理实验室、仿真软件实训室、单个技能模块实训室、全真2g/3g实训室和联网的实训室,完善学生在校期间实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暑期+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的第4学期暑假,安排暑期企业实习,锻炼学生,让学生了解岗位、让企业了解学生;暑假实习返校后,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后,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建立“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两学期的基础课学习,熟练计算机应用,掌握英语和数学基础,提升人文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再通过3学期的专业课程和校内实训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和操作维护技能;最后1学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四、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完整的工学结合专业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或者说具体要做三件事: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按照移动通信主要岗位群能力培养要求,完成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核心就是要找准职业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工作领域,和完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开发,方法就是按工作过程完整的工作顺序,以完成职业活动为目的来组织课程结构,按工作过程整合课程。典型任务分析为基础,横向任务(可以是几个具体任务或项目)的建专业课,纵向(按照课程共性)提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与专业教师合作,描绘基础知识点。

根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典型岗位分析技能任务,主要的典型任务如前面图2所示,以这些典型任务建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可以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如:完成移动基站电源装维任务的《通信电源》,完成移动传输建、调、维任务的《传输系统管理与维护》,完成无线规划建维的移动通信各系统技术课程(gsm技术、cdma2000技术、wcdma技术等),完成无线网络优化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类课程。

五、基于行动导向实施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课程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有具体的任务训练载体,能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的课程。

仅有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它是工学结合的微观层次。行动导向教学不再简单把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能动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培养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纯科学的知识传授满堂灌教学,转变为基于情境学生经历任务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着重要克服的就是“符合学生思维习惯,注重训练载体,注重任务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

六、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化和宽带化”日益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朝气勃勃,形成了三个全业务通信运营企业,通信服务和移动代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移动新技术、能适应全业务运营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移动通信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移动通信信息技术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来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因此,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当今时代,3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完全被4G移动通信技术取代,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简述

总的来说,移动通信技术总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是现在移动通信的起步时期。在这个阶段,移动通信具有系统专用和工作频率较低的特点。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带六十年代出这个阶段,移动通信开始出现了公共通信的业务,这个时期的移动通信采取的是人工接续的方式且网容量比较小。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期间是移动通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个时期,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公共电话自动连接以及自动选择频道的,还开始使用了更高的频段。此阶段的移动通信已经开始采用中小容量的和大区制,并且也开始使用了四百五十赫兹的频段。移动通信技术得到繁荣发展的时期是上个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期间,这时期,美国建成了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网络和系统的容量实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今天,是整个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第五个时期。这个阶段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发展成熟,通过数字化的传输手段有效的提高了系统容量的大小,并且开始增加了多种多媒体服务功能。

现阶段,移动通信技术朝着4G技术、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WIMAM技术、WLAN技术以及超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发展,且移动通信技术的系统呈现出多元化、一体化的趋势。

2在专利方面,中国的4G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分析和统计中国在4G移动通信方面的专利申请具体数额,可以得出我国的4G移动通信领域大致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的前景。我国在4G移动通信领域中申请专利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阶段。

2.1开始进行4G领域的专利申请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2005年期间,我国开始了4G领域的专利申请,这个时期的我国的移动通信行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还不多,并且发展的速度也很缓慢。在十年间,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只有四十二件。不难看出,在整个4G移动通信领域我国的起步较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晚,并且起点较低。

2.2专利申请迅速增长

从2006年一直到今天,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在全国范围内,4G通信技术已经在我国开始得到推广和普及。从2006年到2012年期间,据统计得出,我国的专利申请总数已经将近五千件。这从侧面可以看出,我国的4G移动通信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

将我国的专利申请量与美国相比,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申请上得到了很好的成果并且在技术迅猛上升的情况下,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申请上保持较好的优势。

3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3.1良好的市场前景

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4G技术在市场上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4G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和运用。很明显,4G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服务,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不断向前发展的4G技术,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2应用障碍分析

如果说4G技术中存在什么缺陷,那无疑就是技术的高成本。高成本也反映出高消费,不论在高速传输速度方面还是在视频通话的使用方面都不是目前的用户在生活中必须的。用户在花费较高的费用之后并不能得到所需要的服务,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落差,这也是人们探讨的一个关键点。

3.3在4G发展道路上的问题解决

只有明确了4G服务的具体目的,才能有效的解决4G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关于费用和服务不对等的情况,供应商应当对用户群体进行一个仔细的划分,对每个群体的提供特定的服务,只有做到服务好群众,才能真正解决4G的发展的具体问题。

4结论

想要发展移动通信技术,除了运用各种手段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综合管理和布局,还要采用一体化的网络建设和规划,解决不同群体的用户和不同区域的用户具体要求。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要求供应商推行符合人群市场的移动通信技术,这要求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要保持通信设备的稳定运行,这对我国的通信行业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在通信技术系统中涉及了很多的内容,只有思想上有一个好的服务理念,才能促进我国的移动信息产业的高效发展,才能提高移动通信的综合能力,展现移动通信的的总体实力,早日建成满足广大用户需求的移动通信网系统。在激烈的市场条件下,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满足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本文对4G技术的运用展开了探讨,旨在不断提高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子杰.专利信息分析下的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3):180-181.

[2]王广增.关于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分析及其未来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5(19):56.

[3]丁疆辉,刘卫东.信息技术应用对农村居民行为空间的影响――以河北省无极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2(04):733-744.

[4]赵法彬.移动互联造就精彩生活,无线融合开创美好未来――“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在京成功举办[J].数字通信世界,2011(05):22-56.

[5]史炜,马聪卉,王建梅.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融合类业务发展及业务模式探讨“两化融合”的发展对策[J].数字通信世界,2010(02):16-49.

作者介

曾宥铭(1994-),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工程技术应用。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4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重要时期,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结合产业贴近企业,转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通信行业,随着我国2008年电信重组、2009年颁发3g牌照、2010年开启三网融合、2011年信息产业五年发展规划的部署和2012年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传统运营商向全业务(固定和移动)转型,通信服务和移动代维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通信企业对掌握移动通信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因此,加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亟需深化改革,建立并实施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多渠道多方式常态化调研,确立专业目标岗位与工作任务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需紧跟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以行业需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立足移动通信生产商、营运商和移动代维服务企业,成为企业移动工程建设、移动网络维护、移动网络规划优化”的技能型人力资源提供者;同时,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成为主要移动通信企业文化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如何才能基于移动通信职业岗位,寻找专业自身定位和培养规格?首要任务就是开展多渠道、多方式、常态化的调研。多方式的调研可采取以下主要方式:组织教师进企业锻炼,收集行业企业技术当期发展变革信息;组织调查组与人力资源部及其一线部门座谈、发问卷,获取需求信息;毕业生顶岗实习或工作后调研,获得本专业学生的意见建议,修订专业课程目标设置;邀请企业骨干、一线员工进校园,听取工作技能方法规范的要求。现代职教的校企合作相对紧密,调研方式完全可以通过常态化定期的机制完成,常态化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调研有利于快速掌握现实企业的需求和技术热点,实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二、分析提炼工作任务脉络,建立完成岗位任务的实施流程

要按照本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从业岗位,进行职业岗位职责描述,分析提炼岗位工作的关键任务,理清岗位任务的工作顺序,从而建立完成岗位任务的实施流程。

1.移动通信工程建设岗

负责移动网络小区覆盖和室内分布系统的工程勘测;负责小区覆盖和室内分布工程方案设计;负责移动工程cad绘图;编制工程概预算;安装移动通信主设备和塔桅天馈。典型任务是:①机房线路勘测;②cad绘图;③编制预算;④硬件安装。岗位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移动通信基站维护岗

负责移动基站主设备及配套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负责基站设备的测试升级扩容割接工作;负责基站故障处理与协调解决工作;负责基站运行安全隐患排除,配合处理投诉、代维管理、通信保障等工作。典型任务是:①无线主设备维护;②通信动力环境维护;③传输设备维护;④线路维护。岗位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3.移动通信核心网机房维护值守岗

负责移动机房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负责移动业务开通工作;负责测试统计报表工作;负责设备故障处理与协调解决工作;参与移动网络的调测扩容和升级割接工作。典型任务是:①核心网设备维护;②性能统计;③告警查看。岗位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4.移动通信无线网规网优岗

负责无线网络规划设计;负责无线测试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完成维护台中各项数据调整;分析性能数据及存在的网络问题,给出规划及优化工作方案。典型任务是:①无线网络预规划;②无线配置开通;③无线网络测试;④无线网络优化。岗位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三、建立231分学段能力逐级进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专业可选择不同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根据岗位及其工作任务的脉络、工作流程分析,可以看到贯穿专业技能的核心主线是:完成移动基站建维&无线网优”的工作过程。要以此工作工程为载体,创新设计231”分学段能力逐级递进的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i学段2学期完成移动基站建维&无线网优”的两个工具基础能力(电工电子与计算机应用)和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ii学段3学期完成工勘建设与传输线路设备维护能力、移动主设备安装调测维护能力和无线网络测试分析优化能力三个核心技能的培养;iii学段1学期完成企业顶岗综合实习。其中工学结合是指:通过校企共建的移动通信综合实训平台,开展学做一体的全真实训;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暑期+顶岗”的企业顶岗岗位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如图5所示。

四、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过程是工作与学习相统一、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系统过程。要按照确立的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岗位工作任务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课程设置见表1所示。

表1、移动通信专业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课程设置

五、结束语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移动商务Dempster-Shafer理论风险辨识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从最初的1G(模拟技术,主要业务为语音通信)发展到2G(数字技术,业务包括语音通信与数据业务),并正向3G过度。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将在移动通信终端上向人们展现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多种信息服务。然而,移动商务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组织模式、决策技术,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移动商务活动极大程度地依赖于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经其进行的交易非常容易出现交易数据的更改、交易信息的泄漏以及交易流程的破坏。移动终端设备具有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有限、电池寿命短等特点,限制了复杂加密认证程序的使用,从而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在公共场所使用移动终端时,使用者的私密信息很容易被偷听或偷看;持续的无线网络连接使得病毒和蠕虫更快传播和蔓延。这些因素都给移动商务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因此,能否有效控制移动商务的交易风险就成为其发展与繁荣的关键。为了有效地控制风险,首要的任务是进行风险因素的辨识。基于此,本文采用Dempster-Shafer(DS)证据推理对移动商务交易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将不确定性多属性风险因素评价问题转化为一般的确定性多属性风险因素评价问题,将影响移动商务交易风险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

二、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

证据理论,又称Dempster-Shafer(DS)信度函数理论,是Shafer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创立的。D.Dubosi和H.Prade从数学形式上研究了信度函数,得出了信度函数是模糊测度的结论。证据理论自提出以来在不确定性推理、专家意见、人工智能、多准则决策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应用。Shafer给出了基本概率赋值的概念。

定义1设为识别框架,如果集函数为的幂集,它是所有子集的集合;A是的子集)满足:

(1)

则m称为框架上的基本概率分配(BasicProbabilityAssignment);,m(A)称为A的基本可信数或Mass函数。

定义2设为识别框架,为识别框架上的基本可信度分配,则称由式

(2)

所定义的函数称为上的信度函数(BeliefFunction)。式(2)中Bel(A)反映所有A的子集的信度总和。如果,则称A为信度函数Bel的焦元(focalelement)。

通过Dempster-Shafer合成法则融合多组来自相互独立的不同信息源的证据,可以提高对某命题的置信程度。

三、移动商务交易风险因素辨识

1.移动商务交易风险源筛选

为了能够准确地辨识移动商务交易风险因素,需要分析移动商务交易风险的可能来源,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参考文献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目前对于移动商务研究主要集中从技术角度探讨安全与风险问题。从交易方式的角度,Hu等对移动商务交易的安全要求进行了定义,即包括:1)需要严格保证信息的机密性、访问合法性、完整性、可用性以及不可抵赖性;2)可以在大多数系统上运行;3)其成本对于当前或以后的系统是可以接受的;4)为提供经济、易用、高效和互相兼容的支付手段。5)不会造成交易的中断或取消。Ghosh和Swaminatha从安全和隐私的角度审视了可能会影响未来的移动商务市场的风险,指出开放的无线通信网络,不稳定的相互协作,不完善的平台和脚本,恶意的手机病毒都严重地影响移动商务的安全性。然而,有研究指出,对于毫无安全与风险意识的用户而言,任何先进的技术方案也难以发挥作用,将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进行集成才能较为全面地保障移动商务交易的安全性。

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文献研究移动商务安全相关技术的多,从管理的角度探讨和解决交易安全问题的少。为了有效地规避移动商务交易风险,更好的对移动商务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制定特定的风险事件清单,即先要辨识产生风险的因素。为此,本文在调研国内企业开展移动商务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参考文献[1-3][13-16],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专家访谈,经过筛选,初步制定了一个移动商务风险事件清单。该清单包含了6个移动商务风险因素,分别是:移动终端设备的安全、移动网络的安全、移动应用的安全、移动接入的安全、移动系统软件的安全、网络管理的安全。

2.移动商务风险辨识方法

证据推理适宜将整个综合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由证据获得每个子问题的解,在此基础上,利用证据合成法则将子问题的解融合成综合性问题的解。本文中6个移动商务风险因素构成辨识框架,每一个风险因素相当于框架中的一个子集。每个专家对每个子集赋予一个信度,然后通过Dempster-Shafer合成法则对多个专家的意见进行融合,最终得出专家群体对每个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价结果。

首先,模糊评语集合,其中的H1,H2,H3分别代表某个专家对某个风险因素放入风险清单中的满意程度的模糊评语,分别是“不满意”,“一般”和“满意”。的值则是某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个人偏好对辨识框架={U(移动终端设备的安全),V(移动网络的安全),W(移动应用的安全),X(移动接入的安全),Y(移动系统软件的安全),Z(网络管理的安全)}中的某个子集赋予的置信度,满足,且。评语的评价值用比率标尺法确定。

3位专家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然后结合自己专业知识与经验给出的分别计算事件U,V,W,X,Y,Z的Mass函数,事件U的Mass函数公式如下:

;(3)

(4)

式(3)中表示对每位专家信任程度,表示某专家对于事件U根据模糊评语集合的Hi给出的一个的置信度。该式的值意味着某专家对事件U是否应该放入风险清单的满意程度的基本概率赋值。式(4)的值意味某专家对事件U是否应该放入风险清单的满意程度完全不确知的基本概率赋值。事件V,W,X,Y,Z的Mass函数同理

利用Dempster-Shafer合成法则融合多个专家的评价,将多个专家意见综合为一个。本文中具体融合算法采用交集列表法(Intersectiontableau)[10]。最后根据式(5)计算每个风险因素是否应该放入风险清单的专家满意度。

(5)

满意度不超过0.3的风险因素从风险清单中删除。

四、算例分析

对于风险清单中的6个风险因素,请3位专家进行评估。首先专家们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自己知识与经验,给出每个风险因素的置信度。赋值集合分为3个等级,为了使冲突因子K小于1,规定对任何一个子集的置信度要大于零。为了让专家打分的标准趋近一致,规定“不满意”,“一般”,“满意”这3者的标准评价值分别为:{H1(0.8),H2(0.1),H3(0.1)},{H1(0.1),H2(0.8),H3(0.1)},{H1(0.1),H2(0.1),H3(0.8)}。依据式(3)计算Mass函数时,每位专家的权重一样,即。然后通过交集列表法对多个专家的意见进行融合,得出专家群体对风险因素评价值。最后利用式(5)计算每个风险因素是否应该放入风险清单的专家满意度。通过计算,专家评价的最终结果是:专家对于移动系统软件的安全、网络管理的安全这2个风险因素是否应该放入风险清单的满意程度不超过0.3,故应该从风险清单中删除。同时“移动网络”与“移动接入”这两个风险因素是高风险因素,要引起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五、结束语

由于移动商务风险因素难以准确辨识,而应用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通过融合多个专家的评判,能够准确辨识出移动商务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出风险因素的等级。Dempster合成规则反映了“证据汇集”的涵义,如果将两个相互支持的证据合成,则结果表现出证据增强的效果;如果对两个冲突的证据合成,则结果表示出证据抵消和抑制的效果。本文利用MATLAB6.5编程结合EXCEL对算例进行分析,得到了满意结果。表明,利用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对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具有有效性和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Ashley,P.,Hinton,H.,Vandenwauver,M.Wiredversuswirelesssecurity:TheInternet,WAPandiModefore-commerce.InProceedingsofAnnualComputerSecurityApplicationsConferences,2001.

[2]Chari,S.,Kermani,P.,Smith,S.,Tassiulas,L.Securityissuesinm-commerce:Ausage-basedtaxonomy.E-CommerceAgents,2001,264-282,

[3]Pietro,D.,Mancini,R.L.V.Securityandprivacyissuesofhandheldandwearabledevices.CommunicationsoftheACM,2003,46(9),75-79

[4]D.Dubosi,H.Prade.OnSeveralRepresentationofanUncertainBodyofEvidence.in:M.M.GuPta,E.Sanchez,edsFuzzyInformationandDecisionProcesses,North-Holland,1982

[5]SmetsP.TheCombinationofEvidenceintheTransferableBeliefModel.IEEETransactio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1990,12(5):447-458

[6]BeynonM,CuryrB,MorganP,TheDempster-Shafertheoryofevidence:analterativeapproachtomulticriteriadecisionmodeling[j],Omega28(2000)37-50

[7]CarlaE.BrodleyandPaulEUtgo.Multivariatedecisiontrees.MachineLearning,1995,19:45-77

[8]WangJ,YangJB,SenP.Safetyanalysisandsynthesisusingfuzzysetsandevidentialreasoning[J].ReliabilityEngineeringandSystemSafety,1995,47(2):103-117

[9]YangJB,WangYM,XuDL,etal.TheevidentialreasoningapproachforMADAunderbothprobabilisticandfuzzyuncertaintie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6,171(1):309-343.

[10]杨春李怀祖:一个证据推理模型及其在专家意见综合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4):44-48

[11]鞠彦兵冯允成姚李刚:基于证据理论的软件开发风险评估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3):44-48

[12]ShaferG.AMathematicalTheoryofEvidence[M].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76.

[13]Huang,S.,Ku,C.,Chang,C.CriticalfactorsofWAPservicesadoption:anempiricalstudy.ElectronicCommerceResearchandApplication,2003,2(1):42-60.

[14]Hu,W.,Lee,C.,Kou,W.AdvancesinSecurityandPaymentMethodsforMobileCommerce.London:IdeaGroupInc.,2005.

[15]Ghosh,A.K.,Swaminatha,T.M.Softwaresecurityandprivacyrisksinmobilee-commerce.CommunicationsoftheACM,2001,44(2):51-57

[16]Shevchenko,A.AnOverviewofMobileDeviceSecurity.http://www.viruslist.com/en/analysis?pubid=170773606,2005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移动通信教学改革BTEC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ReformofMobileCommunicationundertheModel

ofInstructionofBTECinBritain

CHENYun

(NanjingInstituteofIndustryTechnology,Nanjing,Jiangsu210016)

Abstract"MobileCommunication"isaverycomprehensivecourse,toreflectthepracticalness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weneedtocarryoutcorrespondingreformsofthe"MobileCommunication"education.ThemodelofinstructionofBTECinBritainshowusabetterway,whichimpulsetheimprovementof"MobileCommunication"education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effectively.

Keywordsmobilecommunication;teachingreform;BTEC

移动通信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开设在大二下学期,它以《电路》、《电子技术》、《高频电子》、《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教材为基础,内容包括对移动通信的认知、移动通信编码与调制、移动组网技术、移动通信特有的控制技术、GSM/CDMA移动通信网络、WCDMA/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和网络工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面宽的专业课程。随着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和在当前社会的普及应用,对于移动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移动通信所能实现的范围越来越广,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用型的高职通信人才,无法使学生认识到丰富多彩的移动世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使得移动通信课程的特色无法体现。因此,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改革少走弯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基本思想,有选择地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英国BTEC课程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一种可以用来借鉴的国外先进教学经验,能有效地推动移动通信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1借鉴BTEC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制定移动通信教学目标

将课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看成一个整体,把死的学科体系和内容融入生活,经过教师的精心转换,在学生那里形成一幕幕动态的形象的体系。采用模块-任务式的结构,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教学内容方面出发,合理地安排课程的比例;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将职业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体系。

2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2.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BTEC课程结构与传统的教学体系不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工作实习、讲座、团队工作、计算机实践等去发展他们的学术和职业技能。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就必须打破课程体系上的学科界限,进行教学课程综合化和教学内容模块化,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使得课程内容更加清晰、知识结构以及之间的内部关系更加明了。以我们使用的最新移动通信教材为例,把移动通信分为了9个模块:移动通信的认知、编码与调制技术、移动通信组网技术、移动通信特有的控制技术、GSM移动通信网络、CDMA移动通信网络、WCDMA移动通信网络、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工程技术。从对通信一般的认知到对移动通信最新技术的了解,以模块化的形式出现并且每个模块下包含了多个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带着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目的,学习的目标性加强了。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培养要求,删减那些要求过高或与岗位工作关系不大的知识章节,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课程教学的内容框架,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时数中的比例。

2.2搜集最新资料,构建新的活的教材

移动通信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使得教材的滞后性很快显现出来,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的脱节也是统编教材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我校移动通信课程选取的是由长沙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编写的,采用模块化形式,内容新颖。换用新教材的同时提倡老师到企业调研,或采用多种方式搜集最新资料,包括网上最新的内容、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各种学术的专著、技术资料、最新设备和产品的介绍,相关行业的资料等等,自编讲义以充实教材内容,避免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轨的现象,并且不断的更新,进而建立起自己的“活”的教材体系。

3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互动教学方式

3.1教学方式的双向互动

摒弃传统“以教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进行转变。重视教学中的双向互动,教师根据不同的单元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如讲到模块一关于移动通信的认知,安排学生到飞机场实地参观,请专业技术人员介绍机场的相关通信知识;讲到模块五关于GSM移动通信网络,安排学生到移动机房参观,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移动通信系统组成与基站维护等技术;到通信公司参观,了解宽带通信技术与光纤传输技术等。学生必须要学会评估、分析和区分在多样的移动通信环境中使用不同的技术和运用多种形式的信息和数据,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移动通信技术实例加强记忆。通过现场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拓宽了老师的知识视野。移动通信的实践性很强,实验均是在实验箱上开展的,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空余时间里进行课后学习。

3.2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入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该技术已在当代社会得到广泛运用。很多最新的通信网络的相关资料多为英文版,没有良好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是难以掌握好相关技术的。为了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在移动通信行业尽快适应对英文版专业技术资料的自我学习,采用英文授课,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及英文参考书,学生课业用英文完成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学生毕业后,将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用英文发表演讲、撰写各类报告等。但从教学效果上看,由于高职大多数学生的外语基础和能力一般,不适宜开展全英文教学。所以在实践中,每节课把这堂课所涉及到的专业英语单词写在黑板上,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这些专业术语的英文名称的进行介绍。同时,在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中,试题用英文来表述。如果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去积累和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那么可能出现到考试时看不懂试题的情况了,促使学生们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平时不断的积累,并为今后的各类技术资料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3.3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移动通信课程所涉及的技术要点很多,若想在课堂教学中对各项技术都透彻地进行介绍是不太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为此,开学初,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移动通信网络的某一项技术资料,以讲座的形式制作PPT。具体实施是以分组的形式(5人一组),同学之间进行分工,合理安排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的论文分别以电子稿形式上交,同时在学期末安排时间让学生以每组为单位开展小型讲座,向其他组介绍自己组的成果。该综述的评分作为学生该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次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且使学生能够通过他人对自己报告和演讲的评论来发现自身的不足。

3.4结合BTEC以任务式的“课业”为主的新的考核评估方法

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结合“课业”为主的综合考核方式替代一纸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更加能够体现人性化。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注重体现综合评价和要素评价。让学生在实际中得到锻炼,并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完成过程和最终结果真实全面地考察出学生在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方面的实际水平和有待发展的潜力,以利于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本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学生学业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重点考察学生通过阶段性学习所得到的学习成果,成果表现为完成的实际操作、概念的理解、收获与体会、工作态度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田芳.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深化高职教学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例(12篇)
  • 下一篇:我为你点赞作文范文(2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