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英语职称论文(6篇)

时间: 2024-01-12 栏目:公文范文

英语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个体意识;群体意识;文化;称谓语

中图分类号:H0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2-02

一、引言

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中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的用语。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中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在社会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文化的渊源不同,称谓语所承载的文化含义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对比英日两种语言中称谓语,分析了东西方文化中所凸显的个体与群体意识。

二、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思想,该意识的产生主要受到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维基百科中,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自由主义则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被西方国家所强调的“人权”在根本上也是源自于自由主义的观点。平等主义除了包括民主平等、众生平等、人人平等思想之外还主张两性平等待遇的思想。三者相互依存,共同影响着西方国家人们的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则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思想,该意识主要包括集体主义和等级制度。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等级制度则是把所有人或团体分成各个等级的制度。日本人的座右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指的就是等级制度。

三、英日称谓语中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称谓语一般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亲属称谓主要是指对亲属成员的称呼;社交称谓主要指对非亲属成员的称呼。本文对英日两种称谓语的分析主要基于这两大方面,但又具体细分为亲属称谓、女性称谓、职务与职业称谓和敬语与谦语称谓,后三种将社交称谓具体化。下面就每一种称谓语的类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挖掘出两种文化中所渗透出的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1.独立思想与归属思想。就亲属称谓而言,英语亲属称谓词不区分长幼,且辈分高低不占重要位置。英美人喜欢互以名字或昵称相称。在英美家庭中,brother和sister这两个称谓语使用的频率是很低的,大多直接称呼名字以表亲昵并且表示他们在家庭中地位的等同性。子女(包括儿媳或女婿)虽然也称父母为father,mother,但也可以直呼其名,表明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十分融洽。总之,从英语亲属称谓语中可以看出,以人的年龄长幼或家庭中的位置来称呼个人是以群体来抹煞个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思想。而相对于英语亲属称谓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个体意识这点来讲,日语的亲属称谓要复杂很多。如,一对新婚夫妇在家庭中刚建立起一种婚姻契约关系,尚不构成血缘关系时,在家里妻子可称丈夫的名字、爱称或人称代词“あなた(老公)”;丈夫可称妻子的名字、爱称或人称代词“きみ(你)”等。而当他们的孩子降生后产生较为稳定的血缘关系时,夫妻间的称谓便以孩子为核心彼此称呼,即:丈夫会称呼妻子为“ママ、おかあさん(妈妈)”;妻子会称呼丈夫为“パパ、おとうさん(爸爸)”。不仅如此,家庭内的其他成员之间的称谓也会产生变化,比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会和孩子一样称呼“おじいさん(爷爷)、おばあさん(奶奶)”,爷爷奶奶也不再对儿子、儿媳称呼名字或人称代词了,会随着孩子叫“パパ、おとうさん(爸爸)”、“ママ、おかあさん(妈妈)”。这便是日本家庭中以家族成员最年幼者为核心使用他对家庭成员的称谓在家庭中相互称呼的体现。之所以会有这种称谓习惯是与日本传统文化中“家”的观念不无联系的,它体现出日本人对“家”的归属思想,是相对于英语称谓中的个体独立思想存在的。

2.男女平等与男尊女卑。女性称谓语从构词的角度来看,多是通过加入词缀“-ess”构成,如waitress,actress,poetess等,而不是独立成词,常给人以附属、依附于男人的感觉。但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称谓语发生了变化。在18世纪末女权运动的萌芽到19世纪后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的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英语中出现了如:chairperson,firefighter,salesperson等中性词。总之,从英语女性称谓语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主张男女平等的强烈意识。而据荷兰学者GeertHofstede调查过的40个主要国家的性别观念差异来看,日本排名第一,是性别观念差异最大的国家,这点从对女性的称谓语中可见一斑。日语中对女性的称谓更多地体现出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此外,日本女性结婚后一般会被冠夫姓,这点也可以反映出日本社会中女性不过是依赖于丈夫存在的“附属品”而已。

3.人人平等与权势突显。就职务与职业称谓来看,英语中除为数不多的DoctorLi,JudgeHarley,QueenElizabeth之外,很少出现与权势相关的称谓。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使用Mr.,Ms.或单独使用sir和madam。在与英美人接触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表达:“Don'tcallmeMrs.Pullen,justcallmeSally.”从中可以看出人虽然是社会的产物,但在西方社会中每个人身份的定位并不因为职务或职位的高低来评判,强调的是人人平等的观念。日语的称谓语则往往会与职业、职务以及职位的高低相关联来凸显对方的身份地位。日本人对比自己年长、职位高的人不使用人称代词,一般使用对方的身份地位名称。从职务的角度看,高到国家元首,低到小组长均要称呼其身份地位名称,如小泉首相、本田社长等,这些称谓无论在何处使用,只要使用对象正确就无不显示出该人在其集团(国家、公司、部门等)内的核心地位,该人要对其所处集团负责,比其职务低的人则要绝对服从于他,服从于该集团的整体利益。这便是日本人的群体意识在社交称谓中的又一体现。

4.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在敬语与谦称方面,英语称谓语中敬语表达极少,如yourMajesty,yourExcellency,yourHighness或第二人称单数thou(您),是人们祈祷时对上帝的敬称,现仅能在诗歌中找到。谦称更是少之又少,如在进行汉英翻译时经常会遇到这种词汇空缺。如汉语“鄙人”这个词是自谦的表达,即贬己扬人,以示对对方的尊敬,但译成英语却要译为“I”,不能译为“myhumbleself’,原因是西方人主张“自我本位”,崇尚和提倡自信,他们认为过分自谦是信心不足、懦弱的表现。但日语中的称谓恰恰相反,当对方的身份地位在自己之上时,涉及对方的称谓均要用敬称,涉及自己的则要用谦称,同时也会尽量避免使用“わたし(我)”或“わたしの(我的)”等表达。在商务往来中,谈及自己的公司时要说“弊社”(鄙公司)或“うちの会社(我们公司)”,称对方的公司要说“社(贵公司)”等。尽管会使用“うち(我们)”的说法,也是将“我”至于整体之中,并非独立出来。这与日本人的“他人本位”思想、“集团意识”有直接关系。

称谓语的使用不仅仅是语言自身的问题,更与人们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有关,处于社会交际网中的人在什么场合选择什么称谓语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外在反映。本文从亲属称谓、女性称谓、职务与职业称谓和敬语与谦称四个角度阐述了英日两种语言中称谓语所蕴含的独立思想与归属思想、男女平等与男尊女卑、人人平等与权势凸显,以及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的思想,即西方文化中蕴含的个体意识和东方文化中蕴含的群体意识。当然也正因为语言具备强大的交际功能,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不论是英语称谓语中所蕴含的个体意识还是日语称谓语中承载的群体意识都不是绝对的。

参考文献:

[1]ClaireKramsch.LanguageandCulture[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3.

[2]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93-96.

[4]李星.中西社交称谓词映射的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6):161-164.

[5]毛代梁.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家”观念和结构形态[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1).

[6]王秀文.日本人称谓的选择与民族心理[J].外国问题研究,1993,(4).

英语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英语教学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杨渊(1978-),男,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四川乐山614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研究――以大学英语教育为例”(项目编号:WLWH13-12)、2013年度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西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ZY13C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06-03

一、引言

我国高校的扩招,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进入高校的门槛比以往有所降低,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校生源质量较以往总体有所下滑,这在高职类学生生源中表现尤为突出。然而,当今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却没有任何下降,反而较以往有很大提高,面临这样的严峻形势,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传统模式及评价机制亟待改革与调整,以更好地培养人才、促进就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通过英语语言文化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高职院校学生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高职类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有教育相对发达的区域,也有教育相对滞后的内地或山区,受地方英语教育水平的影响(包括地方的英语教师师资水平、学校的重视程度、学生家庭因素、英语语境等),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其中还有些学生为了进入大学,临时调整报考方向,这类学生的文化课程成绩更为不佳。总之,高职类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高低不等,且普遍偏低,用传统的“一次性”期末测试来判定此类学生的成绩既不科学,也不合理。与此同时,英语水平还受到学生所在地方方言的语言习惯影响,发音不准,纠正难度大,往往阻碍学生的英语学习。

其次,高职类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较差。由于长期接受传统的英语教学,且英语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只是注重教材、辅导资料等书面知识的学习,有的甚至就是简单的单词记忆、句型背诵,辅以一定的练习题或考试题型,缺乏对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同时,对于高职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实践平台或基地也不足,或是根本没有。在一些一般的普通高职院校,其实践平台仅限于学校的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英语口语角,缺乏针对高职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的硬件、场所等,尤其是针对高职具体专业(如财会、护理、汽车、旅游管理等专业)的英语应用方面更是欠缺。学生花了精力和时间在课堂内外学习了英语知识,经常由于没有实践应用的机会,没有转化为内在的应用技能,久而久之,导致其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无法提高,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再次,高职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够积极。由于高职类学生在初中、普高、职高阶段,成绩都通常不理想,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扎实。通过调查成都及乐山某些高职学院了解到,这些学生在英语学科方面,其知识掌握程度相对其他科目显得更为薄弱。据统计,在高职类学生的高考成绩中,英语学科的得分往往都低于其他学科的得分,说明高职类学生忽视了英语的学习。加之英语知识的学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词汇、语法、句型及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另外,现有英语教材的内容,很多与高职类学生的专业知识脱节,也造成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甚至抵触。

最后,高职类学生缺乏正确的英语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注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不但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也会导致学习者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做出不得不放弃学习这门科目的选择。在这一点上,高职类学生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耐性来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有效英语学习策略,同时在学校里老师也不会专门针对某个专业的学生培养其英语学习策略,通常都是针对大多数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讲授一些方法或策略。

2.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学及考核评价经验不足。由于扩招,学生数量增加,自然教师的补充也是必然趋势。新进教师中,绝大多数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甚至也有优秀的本科生,他们有的是英语师范专业,有的只是英语类专业,还有的是在国外留学,会英语但非英语专业。由于刚刚进入高校工作,对教材教法都没有深入的研究,缺乏教学及考核评价经验,缺乏对学生真实心理的了解。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开展和效果。

其次,师资结构及学缘结构不合理。相对于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职类英语教学,学校尽管重视,但一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在实际中感受到其重视的程度。这一点在师资结构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如成都某高职院校共有英语专业教师22名,其中高级职称0人,副高职称6人,其余为中级或是初级职称,具有硕士学位17人,学士学位5人,没有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多数毕业于同一所高校,师资结构及学缘结构极不合理;其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副高职称教师多集中在50岁左右,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方向负责人、骨干教师;外籍教师也不足,仅仅是2人次/年,难以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再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英语专业知识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就英语知识而言,现有的英语专业教师基本能够胜任教材的教学工作,但对所教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够,或是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英语讲得流利,语法知识讲得清晰,教材讲得透彻,但未与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不到提高。同时,教师工作量相对较大,其现代教育技术掌握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教师的知识复合不够,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3.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存在问题。其一,大班化教学情况普遍,少则40人左右一个班,多则上百人,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合班在一起进行教学,也有班级容量少的但是跨专业方向的学生合班教学。这样的大班化教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其二,分级教学模式考虑欠妥。许多学校通过一次入学英语测试,按分数高低把学生分为A,B,C三个等级。在一定程度上让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在一个班级,便于教师教学安排,但同时也挫伤了分在B,C班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形成性评价理论溯源及优势

1.形成性评价理论溯源。“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理论最早是1967年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MichaelScriven提出,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前者强调知识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注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后者强调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可激发其他智能同步发展。随后,在20世纪90年代,Bachman和Palmer从考试的角度探究了形成性评价,得出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及时帮助教师调整教法。几乎在同一时期,Black和William进一步指出,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包括:学习者根据自身实际所做的需求分析及学习者应怎样来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方式方法,修改或调整运行计划,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教育部在2007年7月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到的,即通过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及评价改革,有效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2.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树立自信,促进学生不断自我完善,提升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即主体性优势:把学生纳入为评价主体;过程性优势:对教与学全过程进行评价;多元性优势:评价的方式多元化,如测试、观察、访谈、学习记录、课堂表现等;发展性优势:评价的目的不局限于评定学生成绩,旨在促进“教与学”的提高;开放性优势:轻松自然状态下公开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公开进行评价。重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有利于均衡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形成性评价机制下提高高职学生英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出台有利政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积极提高学历、晋升职称。在思想意识上转变教学理念,即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由注重考高分转变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由强化教师主导地位转变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业务上,强调教师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加强专业技能锻炼,向“知识复合型”教师转变。建立相对完善的学习机制,坚持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相结合(可建立学科团队、学术梯队分组就教学科研等学习、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呈良性发展趋势。此外,还可针对高职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适当开展入职后的教育与培训,对青年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定期举办高质量的专家讲座等。

2.“优质师资”引进与培养并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职能部门及院系要在积极做好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的同时培养现有教师,既要在人才引进上出台优越的政策,吸引人才;同时又要针对本校培养的人才出台优越政策,鼓励回校工作,坚决防止人才培养一个流失一个的局面。众所周知,有经验的熟手有时并不亚于新进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处理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对于稳定师资、优化队伍非常必要,是确保教学质量“生命线”的关键。

3.狠抓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多元文化观及民族文化认同观。站稳讲台,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英语应用技能,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课程组织协调能力,此外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亲和力也很关键。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又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其内容包罗万象,凡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都与使用英语相关。因此,英语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教师只有结合英语的多元文化特点,在讲授过程中方能取得良好成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西方多元文化、民族文化有深刻了解,有利于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4.鼓励教师在“教学与评价”方面积极“改革与创新”。高职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与常规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尽相同,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学科专业特点及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善于对教学模式或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高职类学生英语基础、语言应用技能相对较弱,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辅以网络、多媒体,用图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学科最新信息的同时愉快地学习了英语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结合现有教材内容,把网络、音频、视频的有关知识综合起来用英语表述、表演(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既能生动课堂、活跃气氛,又能实践培养英语技能,一举两得。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进展和程度进行有效监控,利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类学生英语的考核评价方面,因学生基础较差,应试能力也相对较差,只凭一期一次的期末考试做评价既不合理,也不恰当。对此采用“形成性”评价,即对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表现(语言的使用、课堂发言、自主学习、作业完成、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既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充分利用好网络学习资源,教师要当好先行者和督促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资源相当丰富。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现代的教育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学习资源,有效进行英语及相关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了解西方多元文化的产生及发展趋势,了解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在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当好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知识学习英语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即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知识点弱势,指导学生在业余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如推荐难易度适当的语法基础专题学习网站、听力训练专题网站、写作训练专题网站、英语趣味故事阅读网站、文化背景等基础知识或能力应用的网站,并通过E-mail、微信或QQ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把这些自主学习过程纳入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束语

高职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贯穿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学双方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发扬“教与学”中的优势做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估。面临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与并存的社会就业环境,网络信息技术日趋先进的电子时代,高职大学生在精通所学专业的同时,掌握好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应用技能,对于就业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在英语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网络文化等多元文化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冯超.论扩招后地方外语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3).

[2]姜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J].鸡西大学学报,2007(3).

[3]李晓荣.构建基于反思性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3).

[4]谭光鼎,刘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M].台北:高教出版社,2008.

[5]司耀龙.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合作项目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4).

[6]项金枝.扩招后地方院校外语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英语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文化称谓语差异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社交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而得来的名称”。称谓是社会用语的要素,是社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称谓能起确定、建立和改进人际关系的作用。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其称谓系统都有同样的交际功能,但由于两种语言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社会关系、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等,这两种称谓体系必然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中英称谓语来进一步探究差异的根源。

1.中英称谓的对比

1.1姓名称谓

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可称呼“姓+名”、“名”、“姓/名/姓名+称谓词”,还可称呼“老+姓”或“姓+老”。如人们可称“李小明”为“李小明”、“小明”、“李先生”、“小明先生”、“李小明先生”、“小/老李”或“李老”。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姓”。例如,人们可称“JohnBrown”为“John”或“Mr.Brown”。英语中没有“称谓词+名”这种称呼形式,如“JohnBrown”不能称为“Mr.John”。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万万不可。

1.2职衔称谓

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职业称谓如老师、医生等;职务称谓如厂长、部长等;职称称谓如工程师、会计等;头衔称谓如将军、博士等,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包。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相对的定位和特定的职衔称谓。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不能称其为“×老师/建筑师”,而应称其为“×先生/女士”。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等。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姓氏)。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1.3泛称称谓

汉语中的通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远比汉语简单。汉语中,作为称谓俗语中的人称,主要表现在具体语境的敬、谦、昵、贬、谑、讳等变化形式,如:阁下、鄙人等。而英语中除了古语词中存在一个尊称“thou”外,现代英语里已没有了尊称和谦称。英语和汉语都有零称呼语。如汉语的“喂,嗨,那个谁”等,英语的“Hello./Hi./Excuseme”等。在中国,零称呼语需谨慎使用,这是因为在大多情况下零称呼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然而在英美国家,无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零称呼语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2.差异根源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了解这些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有的放矢。以下主要阐述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2.1家庭结构和血统观念

亲属称谓在汉英称谓系统中所占比率不同,充分表现出英汉语国家中家庭结构与血统观念各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数千年,推崇封建大家庭的结构形式,并强调宗族血缘关系,我们至今仍能听到“天下一家亲”的说法。封建帝王公侯也是“家天下”或“世袭”,同时因婚姻而结成的裙带关系使人与人在亲缘关系上更为复杂。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家族内部严格等级制度,“男女有分,长幼有别”,位次不能乱坐,因而造成汉语亲属称谓名目繁多,年龄和辈分清晰,更严格地区分直系与旁系、父系与母系,显示出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同时汉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也反映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表现亲密的社会心理[1]。与上述情况相反,英国人血统亲缘观念较为淡薄,这与他们简单的家庭结构不无关系。绝大多数家庭是由两代人所组成的小家庭(nuclearfamily),儿女成人后也会离开父母组成新的核心家庭(这与中国的“父母在,不远游”,“家大业大”的观念不同)。对他们来说,亲属与普通生人区别不大,没有必要区别亲属称谓中的直系、旁系、父系、母系,也不必分清男女。亲属称谓表现男、女、父系、母系的亲属关系都是等距离的。这说明英语民族血统观念之淡薄,更谈不上将亲属称谓用在非亲属成员上去表达亲近感情。

2.2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

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洗礼后,中华民族的宗法观念极强。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结构是宗法社会结构,整个社会基础是以家庭这个由血缘、婚姻纽带关系维系的宗法性结构的。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在家族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男女有分,长幼有别”,家庭中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当明确,从而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名目众多,年龄辈分清晰,直系与旁系、宗族与非宗族的区分,表明了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的不同[3]。汉语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也反映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表现亲密的心理。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过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存在过农奴制封建宗法关系,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西方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入人心。受这种法制思想的影响英语中对血亲、姻亲的称谓比汉语简单。例如,英语中对兄弟姐妹的称谓无排行、长幼之分。“哥哥”和“弟弟”在英文中对应的称谓都是“brother”。同样,夫妻双方对其同性别、同辈分姻亲的称谓也是一样的。丈夫或妻子称对方的父亲均为“father-in-law”。由此可见,由于中国推崇的宗法制度重视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和长幼亲疏、内外有别的纲常伦理,西方社会提倡平等博爱的法制思想,从而引起了英汉称谓用语的差异,即汉语的纷繁众多,英语的相对简单。

2.3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不仅在家族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整个社会亦如此。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中国最重三纲。”“三纲”中的第一纲就是“君为臣纲”,君臣之间,臣与臣之间,臣民之间各有称谓。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官职体系,而也就有了不同的职衔称谓。因此中国的这种严格而又复杂的等级制度,使得汉语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的名目众多,形形。西方社会在其封建历史时期实施的是宗教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教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国王,他所统治的各级宗教组织的势力也远远超过了官僚政府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官衔自然也就不像中国人那样看重。所以,英语国家的职衔称谓常以宗教为普遍,称谓中多用首名、教名,姓氏名字多源于《圣经》。

2.4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

中国是礼仪之邦,称谓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礼仪规范强调“自卑尊人”的礼貌准则。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们在价值评判上对自身才能、作用的有意贬抑和不愿外露(即自谦);喜欢抬高对方(即“贬己扬人”)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这种社会行为准则反映到语言上,就是严格区分敬称和谦称,由此产生的诸如“卑、鄙、敝”等自谦词和“尊、令、贵”等敬他词,不胜枚举。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受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讲究谦虚恭敬的敬语和谦语仍大量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追求人人平等,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形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他们强调自我独立精神淡薄亲族观念,表现在言语交际上,谦语、敬语较汉语少。

除了上述几点,我们还注意到社会运动、妇女地位变化、政治背景对称谓语的影响,如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妇女地位卑微,丈夫在向外人介绍自己的妻子时称“贱内”、“拙荆”。随着的社会的不断进步,妇女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往的对妇女的贱称已经消失了,如今丈夫向外人提及自己的妻子时称“我的爱人”“我夫人”。这些都反映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英称谓语无论在亲属关系上还是在社会关系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反映。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称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中英称谓差异,可以更准确地实现英汉作品互译中的称谓互换,达到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此外,称谓语作为交际的先导,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了解这些中英称谓语的差异,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达到中西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毕继万.汉英社交称谓的差异[J].语文建设,1997,(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黄国雄.谈汉英跨文化交际中的称谓衔接[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4]贾彦德.中西常用亲属词的语义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刘超先.中西称渭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英语职称论文篇4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社交称谓语是任何语言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恰当地使用社交称谓语是人们有效地进行社交行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从语言、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英语社交称谓语的特点、适用语境、称谓方式及其使用的限制因素,意在说明在当今英美社会中如何恰当地使用社交称谓语并揭示其内在的指示信息

关键词社交称谓;指示信息;社会;文化

0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在交往中,人们总要以某种语言形式去称呼对方,这种称呼用语就是称谓语。曲彦斌对社交称谓语定义如下:社交称谓语是反映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称谓语是人际关系中人们身份、地位及角色的称呼信息,要受特定的社交语境限制。称谓语形式与社会地位、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联系紧密。社交称谓语是社会成员之间职业、职务和身份的语言符号,反映了非亲属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交称谓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交礼仪。它的运用得当直接决定社交行为的效果。

1英语社交称谓语的几种主要形式

和中国相比,英语国家的社交称谓要简单一些,但却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它的各种称谓方式适应了不同的社交要求。

1.1通称

和汉语一样,英语里边也有很多可通用于各种人士、各种职务和职业甚至各种年龄的称谓语。它们在社交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Sir(先生、阁下)、Madam(女士、夫人、太太、小姐)是一组对应的男女敬称语。人们通常用来称呼关系疏远的人。语气正式,表达的关系不密切。比如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服务员对男性顾客,等等。Sir和Madam一般不与姓氏连用。可单独使用。英语中的Lady一词也是一个用于女性的尊称语。它的单复数可以单独使用。比如,“Goodmorning,Ladies!”(女士们,早上好。)“Pleasehaveaseat,Lady.”(小姐,请坐)。

Mr.(先生)和Mrs.是英语中的另一组敬称语。Mr.一词是Mister一词的缩略形式。用于男子的姓名或职务之前,是通用词。Mrs.是Mistress的缩写,常用已婚女性的丈夫的姓名或姓之前。这两个称呼用语语气正式,表达不亲密的关系。

Miss(小姐)用于未婚女性的姓或姓名之前。但有趣的是,美国人现在喜欢用Miss来称呼自己不了解的女性,包括年龄大的妇女,这反映了女性希望青春永驻而社会又投其所好的心理。

近年来,英语中又出现了Ms.这一称谓。实际上,它是由Mrs.和Miss.合成而来的。用于称呼女性,根本不涉及婚姻状况。这反映了英美女性希望保守婚姻隐私不受侵犯的愿望,是妇女要求平等和社会进步的表现。现在这一称谓用语已经得到广泛地应用。

1.2职务称谓

用职务或职称来称呼他人既职务称谓。这种方法可用于称呼所敬重的人。一般方法是职称再加上姓名。但这种可被用于称呼的职务在英语里很少,常用的有Dr.(医生、博士)和Professor.(教授)等。英语中还有一种专用称谓,其使用场合极其正式,范围也比较狭窄。如对君主国家制中的国王、皇帝称YourMajesty(陛下);对王室成员称YourHighness(殿下);对高级官员称YourExcellency(阁下);对法官称YourHonor(法官大人)。

1.3职业称谓

英美人在公共场合对不知姓名的服务人员可以单独称呼其职业,如Waiter(男服务员)、Conductor(汽车售票员)、Steward\Stewardess(飞机或船上的男女服务员)等等。这是不同的社会分工得到人们一致认同的反映,使用起来既方便又不失体统。

1.4姓名称谓

同辈、同事、熟人或朋友等之间一般互相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姓名称谓在整个称谓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称呼方便,人们往往采用呢称,也就是把名字缩短,如,把William称着Willy,把Robert称着Bob.把John称着Jonny,等等。另外,如果是特别熟悉的人,也可直呼其名,既使是年轻人对年长的。英语国家的这种习惯反映了人们不拘形式,期待关系密切的愿望。当然,其相互关系不一定就密切或平等。

2英语社交称谓语使用的一些限制因素

英语社交称谓语的使用有很多限制.既然是使用于社交场合中,那么首先英语社交称谓语的使用应该根据社交场合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必须使用得体的称谓语.其次社会地位是影响称谓语使用的重要因素.在上级对下级、顾客对服务员、老师对学生、军官对士兵等关系中,称谓语的使用往往是不平等的。比如,一些美国白人会对黑人直呼其名,但是期待黑人称呼自己“Sir”(先生),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在英语国家,职业也会影响人们的社交称谓。对于一些地位低下收入不高的职业,比如对于一位Garbageman(清洁工),人们往往会委婉地称呼他Sanitationengineer(清洁工程师),也会用Utensilmaintenanceman(餐具维护者)来称呼Dishwasher(洗盘子的),而不是直呼其职业。此外,地区、阶级、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都是影响英美社交称谓语使用的因素。至于个别人的称谓,只有把他们当作群体的代表是才有研究的意义。

3英语社交称谓语的基本特征

英语社交称谓方式虽多,但是却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就其价值观念来看,英语社交称谓体现了尊重个人特征,追求平等,不以资历、年龄、性别等为标准。其使用起来既方便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究其原因,英美国家人们提倡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追求达到“Everymanwascreatedequal”(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因而在社交称谓语的使用上人们不愿被习俗所束缚,讲求平等,不拘形式。

就其社会属性而言,英语的社交称谓不像汉语一样受宗亲等级影响,人们不希望“依附、归群”。所以没有将亲属称谓纳入社交场合。一位英美女性一定会对中国小孩称其为Auntie(阿姨),Granny(奶奶)而感到不可理解。

就其变化发展趋势而言,英语社交称谓语现正趋向简单化、国际化。究其原因,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的结果。

4结语

社交称谓语一旦形成,总的来说会比较稳定,变化不会太大。英语社交称谓体系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习惯。对于某个特定的人应如何称呼,我们要考虑到他的职业、职务、年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爱好等等因素。得体的称谓语是成功的社交行为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姜望琪.Pragmatics:TheoryandApplication[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英语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商务英语词汇句式结构特点

r>中国已经进入WTO的新世纪,向外部世界开放的大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广泛。在这股挡不住的国际经济一体化浪潮下,意味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商务活动更加频繁。由于商务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集中于商业、贸易、金融和国际关系,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谁要想在一体化时代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相关的商务知识和商务语言能力,而商务英语作为国际商务交流的主要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剑桥商务英语(BEC)风靡我国,每年有数十万考生参考。中国也开始了自己的商务英语证书考试(CNBEC)。可以说,离开了商务英语知识技能,国际合作简直寸步难行。商务英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了解商务英语的特点至关重要。

一、商务英语的概念

商务英语成为了国际间经济合作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工具,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自己在该领域内独特的风格。由于它的独特性,人们现在将它从普通英语中分离出来并称之为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构成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商务英语的概念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商务英语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着名学者的兴趣和注意,他们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商务英语”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有:

1.英国商务英语专家NickBrieger(1997)提出了“商务英语范畴”理论,即“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应包括语言知识(languageknowledge)、交际职能(communicationskills)、专业知识(professionalcontent)、管理职能(managementskills)和文化背景(culturalawareness)等核心内容”。在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涉外保险、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对外劳务承包等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都可统称为商务英语。(向嫣红,2002)

2.所谓商务英语,是指以英语为载体,以适应各种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主要目的,涉及商务活动的各个层面,以传授西方企业经营理念、工作方式、处世方法、生活习惯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职[优论论文]业英语。(杨梅、岳秀红,2004)

3.商务英语是指人们在商务活动(BusinessActivity)中所使用的英语,在西方国家通常称BusinessEnglish。80年代,在我国,商务英语主要用于对外贸易,因而又称为外贸英语(ForeignTradeEnglish)。(李大立,2002)

二、商务英语的特点

商务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ESP)的一种,是英语语言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以普通英语为基础,它不但具有普通英语的语言学特征,而且又是商务知识和普通英语的综合体。即它基于英语的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但在专业词汇、句式结构等方面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全面把握商务英语的特点,才能更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商务英语。本文以下内容拟对商务英语的词汇和句式结构的特点作初步分析。

(一)词汇特点

1.专门术语及缩略词的大量使用。

英语职称论文篇6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学历现状

在高职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中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大部分教师只有本科学历,还有少部分教师是专科学历。可见,目前教师的学历状况难以满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蓬勃发展。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年龄、职称现状

在高职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中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比例也不大;具有讲师和助教职称的年轻教师占很大比例。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现状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是令人难以乐观。绝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毕业于外语院校和英语师范教育院校,所学专业多为英语语言文学或英语教育。而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应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该观点认为商务英语是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是英语的一种重要社会功能变体,亦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内容除语言、文学外,还涉及经济、贸易、财会、管理、法律和文化等诸多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领域。这些“转嫁”的教师受命上阵,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了英语语言的基本技能,但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迫切要求开设商务方面的课程和接受实用商务知识的指导,而大部分的教师因欠缺商务背景,缺少在社会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应用外语的经验,即“双师”素质差,因此很难胜任教学工作的需要。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企业制度的变化,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期望更趋于具有语言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由于市场经济变化之快,要求学生还要有足够的学习能力,以应对不同岗位、不同工作能力要求的需要。目前,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理论教学,考试方法陈旧单一,基本无法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关于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师资素质的几点建议,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加强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进修、培训和提高学历的工作

加强商务英语教师进修培训工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有目的的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及从事实际翻译工作的锻炼机会,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一定要把加快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放到商务英语学科建设的中心位置,学校要为这些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出国进修机会,使他们及时了解国外同类学科的最新发展;另外提供到企业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同时,鼓励教师学习与商务英语专业有关的非英语专业课程,提高其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弥补英语教师不懂商务知识的缺陷。另外,高校之间还应加强商务英语教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与研究。

2.引进“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除了要加大力度培养本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外,还应该大量引进具有英语专业背景,又有从事对外经贸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从根本上改善教学一线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商务英语教学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教师们应相互学习、探讨,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把研究出的优秀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学术成果运用其中,使教学效果达到较高水平。在当今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商务英语的教学方法也应作相应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有义务对商务英语这一新兴学科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教学提供较好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改进教学方法,使商务英语教学不断得到创新和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有着自身发展规律的系统工程。面对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要求的日益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现状,尽快把商务英语教师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真正地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商务英语教师队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毛嘉薇: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探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7期

[2]HutchinsonandWaters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继电保护专业知识范例(12篇)
  • 下一篇:中考写作技巧1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