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环保工程论文(6篇)

时间: 2024-01-13 栏目:公文范文

环保工程论文篇1

1路基工程大量占用土地资源

破坏地表植被,引发水土流失和植被生物量损失,对农业带来影响;施工便道短期内对环境的阻断、切割作用,影响行洪、生态用水及野生动物通行;高路堤在特定地区对景观的影响;路基附属工程施工质量如排水及绿化施工不合格,造成地面水环境破坏及景观破坏;压路机、平地机、土方车废气排放及维修油污污染环境。

2桥涵工程对临近或跨越的河流及生活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影响

桥梁占地造成水土流失;桥面施工废弃物、各类油污及剩余混凝土等无组织排泄,影响河流生态环境;跨河施工中未设置警示标和临时防撞栏,造成事故对水源影响;桩基施工泥浆随意排放和地下水抽取造成地表水及地下水局部污染;地下水降水措施不得当,造成承压水等地下水水环境改变;临时便桥搭设影响局部鱼类生存环境;钻机等大型机械维修油污乱排造成局部环境污染。

3隧道工程弃渣引起土地占用、植被破坏、生物量损失等

隧道排水引起水资源漏失、洞顶地表水干涸、洞顶植被影响、地下水下降,影响顶部生活、生产用水,影响洞口下游河流水质;施工期爆破影响洞顶上部建筑物及珍稀野生动物;穿越岩层的放射性力学异常会引发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进而破坏生态环境;隧洞洞口结构、形式要与周边景观协调;洞内施工噪声与扬尘污染,影响人员健康;长大隧道排风排污影响环境;隧道施工机械如空压机、喷浆机、隧道台车维修油污乱排造成局部环境污染。

4铺架机、架桥机、整道车、发电机、机车头、平板车等设备检修

废弃物排放污染地表环境;桥梁运输机车噪声、振动影响线路两侧集中居民区及特殊敏感建筑物;铺轨对上游钢轨产品的质量要求影响总染物总量排放;站场车辆洗刷污水、金属屑、废油绝缘泡沫塑料、废油纱等污染物的排放影响生态环境;危险品储存、搬运过程的环境风险。

5临时工程使用周期往往超过2年

取弃土(碴)场、施工便道、便桥、铺轨基地、梁场、搅拌站、施工驻地、钢筋加工厂、预制构件厂、大型道碴场等大临工程的占地,往往给当地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占用土地,破坏和改变农田、林地、草地等的土地利用类型,带来生产量损失、农业生产损失,局部水土流失;施工驻地污水、垃圾、废油等污染物随意排放,影响当地环境;特殊地段动物生境遭到破坏;周围景观环境受到影响。

6施工过程中劳务人员数量大

大型工程上万,小型工程上千,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大量生活垃圾、厕所集便排污、食堂油污乱排影响当地环境;若干不合理的活动如乱砍乱伐、随意焚烧建筑垃圾、突发性火灾等都对大气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7夏季雨水临时排放方式改变

影响原有水文环境;夏季是施工高峰期,施工耗电、耗油量大,依清洁生产概念,影响能源企业节能减排,间接影响了地方污染物总体排放量。

二、应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1成立环境管理机构

制定管理办法、建立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必要时采取集中生产措施,减少影响面;保证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所需的设备、检测手段和工程设施的投资。

2路基施工土方平衡

减少土方外借;保证附属工程中的天沟、排水沟、缓流井施工质量,指定位置排水,满足设计要求;提高护坡工程施工质量,优先采用植树绿化、植草等植物措施并提高成活率;大型机械设备配备专门废油集油设施,集中处理。

3各类型桩基施工

泥浆集中外运;桥面施工设置临时桥面径流导排系统,设置事故池,接纳桥面污染物;设置饮用水源地和限速警示标志,对特殊车辆登记监控。施工过程中设置警示标牌和临时防撞栏,避免事故影响水源;大型机械设备要配备专门集油设备,集中处理。

4隧道工程采用

防治地下水大量流失的封堵措施;洞口景观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弃渣有效利用或定点处置,并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方案中细化隧道防护工程中的排水沟、仰坡防护、洞顶水资源补偿与恢复专项工程,提前预防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

5大临及正式工程重点

突出水土流失工点的防治措施和方案,主要取、弃土场选址合理,提出大型施工临时设施的选址原则和水土保持要求。大临工程使用期间硬化率和绿化率要满足当地要求。大临用地结束后采取复耕等植被恢复措施。重点考虑提高支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路基排水工程、防风固沙工程、防泥石流工程、绿化工程等施工技术标准。

6噪声防治措施

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提出敏感点建筑隔声变更设计、拆迁建议,必要时调整施工场点、施工作业时间、施工机械布局,采用低噪声设备替代高噪声设备,设置简易式隔声屏障。施工使用村庄道路,要在敏感路段采用限制车速,禁止鸣笛等措施。

7搅拌站必须设置

环保工程论文篇2

[关键词]环境工程应用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175-1

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但是我们身边的环境却在向不好的方向发展,雾霾严重,扬沙天气增加,气候不正常都是环境在向人类抗议。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十分重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专业型的人才。但是现在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并不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具有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工作现状是什么?怎样将他们培养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呢?笔者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一陈述。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为了应对社会上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都设立了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以学习环境治理的理论为重点。因此这些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他们只懂得环保知识与理论,无法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遇到很多问题,他们实际的工作能力特别不足。为了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在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重要。通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解决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差距,让环境工程毕业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从两方面人手。一个是高校。高校在设计专业课程的时候,要注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要只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二是在单位进行培养。这些毕业生毕业之后,单位进行培训,因为工作单位最了解这些毕业生应该具备什么技能才能工作。

2目前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现状

2.1空有理论,不会实际操作

高校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这些毕业生对环保知识有一些了解,他们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也掌握了一些环保的专业知识,要是让他们去考察生活中存在的环保问题,他们可以说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但是环保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需要将其落实,才能营造好的环境。但是这些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却不能将自己的理论化成实际的成果,缺乏实际的经验,也缺乏技能。这些专业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环保操作,缺乏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只有这些环保工程专业的人才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环保成果,才能体现工作价值。

2.2知识不全面,工作范围窄

除了以上问题外,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知识面不全面,工作范围窄。环境工程需要的是既有全面的、科学的环境保护知识的人才,也需要有对环保设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因为环保不只是口号,重要的还是要落到实际中。将环保理论落实到实际中。就需要一些环保设备。但是现在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并不学习环保设备的维修与管用。这就导致了这个专业人才的工作范围窄,不利于在工作岗位上大展才华州。现实工作中。这些环保设备的操作和管理是一些机械设计的人员在操作,但是这些人员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因此并不能将工作做好。这就是环保工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懂的环保知识的人不会操作环保设备,懂环保设备的人不会环保知识。如果能将这两方面的人才进行整合,将大大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

3.1用人单位着重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作为用人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迫于现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一些毕业生不能够适应单位的工作要求。这就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用人单位可以将自己所需人才需要的技能整理成书面材料,对单位内的员工进行培训,将这些员工都培养应用型人才,拓宽知识面,增加技能,让这些员工不仅具有专业的环保知识。也能将自己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转化为环保成果。用人单位可以采取入职培训或者阶段培训的方式。入职培训就是在员工刚入职的时候就讲各种技能学会:阶段培训就是在不同的工作阶段,需要用到技能的时候再进行培训。这两种方式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

3.2外出学习或者聘请专家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除了用人单位自己培训以外,还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比如去别的单位考察,看看别的单位的员工都是怎么工作的,学习一些经验。另外,还可以专门聘请专家对员工进行培训。缺乏理论知识的员工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缺乏环保设备操作技能的员工进行技能的培训。这些专家的知识比较渊博,能够让员工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最先进的理论和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员工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员工有足够的时间掌握这些环保设备,对这些设备能够了如指掌。可以通过举行一些比赛来增强这些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学习环保设备操作的积极性。

4结语

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是个日益严重的问题,人类需要的不仅仅是富裕的生活,更需要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一个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因此,环境治理和维护需要更多、更专业的人才。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和用人单位一起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俞志敏,吴克,蔡敬民,金杰,刘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18.

[2]肖华花.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浅析,科教文汇.2008(19):33-36.

[3]朱雪芳.浅析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华章,2008(16):33.

环保工程论文篇3

新规范强调,验收调查的过程中,应重点核实输变电工程设计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提出的噪声环境影响的主要输变电工程内容,并核实实际输变电工程内容、方案设计变化情况和噪声的环境影响变化情况。验收调查时应结合环评报告中提到的敏感点,调查线路及变电站周边实际存在的敏感点。变电站站址从设计到实际建设基本无变化,因此敏感点情况环评中和验收调查阶段基本相同,目前大多数输变电项目是在可研阶段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可研阶段主要进行项目初步选线和方案论证,在初步设计阶段是施工图阶段输电线路路径经常会有局部调整,甚至个别地段还会友较大的变化。环评阶段确定的环境敏感点不是很准确,评价范围也很宽。验收时一般调查沿线实际存在的敏感点。因此验收中常出现敏感点和环评无法一一对应的情况。

2电磁环境影响调查内容

新规范细化了电磁环境影响调查内容,要求对于33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输变电工程出线交叉跨越或并行情况,应考虑其对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综合影响;交叉或平行线路中心线距离小于100m时,应调查相关输电线路输变电工程名称、电压等级、与拟验收输变电工程相对位置关系。输变电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多限于模型预测及类比分析。其中模型预测多限于对直线塔在无干扰、理想、满负荷情况下的电磁分布情况,对于含出线交叉跨越或并行情况的输电线路,尚无有效的模型对其进行预测。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于电磁环境影响的类比分析,也多限于直线塔。因此,对于需考虑多条线路对同一环境敏感目标综合影响的情况,需在验收监测时确定敏感点所在区域电磁场强度的达标可靠性。

3声环境监测规定新规范要求

环保工程论文篇4

西南交通大学是我国发展环境学科和建设环境专业较早的重点大学之一。多年来,通过学科建设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和实践的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99年招收第一批西南交通大学非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2010年招收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明确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推荐材料,2009年全面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环境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技术改造、开发、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非全本文由收集整理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其中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送评阅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原则。(1)课程内容: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企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2)课程量: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原则是三个学期全部完成,并注意第一学期课程安排的饱满度;(3)课程结构: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采用课程类别设计思路,切实增强工程意识、增强工程素质培养、增强工程能力。

2.学分设置。全部课程按课内16学时计1学分。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业期间获得学分总数的基本要求为32学分。

3.课程学习。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应用课程有机结合,学校聘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专题讲座,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案例分析、现场研究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生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设置方案。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必修环节。课程设置方案中公共课程特增加知识产权和信息检索两门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信息检索能力;基础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素质;选修课程重点考虑各类学生的研究目标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进而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必修环节主要为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开设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前沿知识讲座和实际案例分析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视野等。

(四)学位论文

学院应严把学位论文过程关,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编写、预答辩、答辩等工作入手,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设计过程分,即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论文过程的中的态度、进度等各方面进行打分,不合格者取消其答辩资格。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工程型教学人才资源建设是建设质量保障的核心环节。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背景、根据环境工程行业特点、根据依托单位的自身特点,拟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反映轨道交通行业、具有国内外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立体化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型教学团队。

(二)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行考核聘任制,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数量多,层次高的特点,在今后企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将在总量上适度增加的同时,重点在师资队伍的层次上进行提高,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提升企业教学的质量。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和行业应用需求,在教学主管院长领导下加强原有工程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建立教学全过程动态保障机制

参照西南交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教育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建立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安全动态保障机制。

(二)建立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考评机制

环保工程论文篇5

一、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指挥棒,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这一目标仅对人才培养类型及层次进行了定位,在服务面向定位上过于笼统,具体操作性差。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专业硕士毕业后主要服务于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的生产经营;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指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废渣综合利用,废液(水)综合利用,废气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环境服务,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按照技术和工艺门槛来分,环保产业链上游是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中游是环保工程设计与基础设施建造,下游是环保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作为本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其就业可优先定位于环保产业链的上游及中游。当然,学校亦可根据自身情况,兼顾环保产业链下游。

二、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少高校已开始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招生,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专业硕士跟学术硕士实际培养模式大同小异

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曾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专业硕士重视的是实际技能,学术硕士重视的是科学研究。二者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模式也应该不同。高校在制定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改革导师制,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改革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案例教学;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学位论文形式,鼓励选择应用性强的题目来做学位论文等。这些改革的思路是很好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不少困难。

导师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应用型专业硕士的发展,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内高校普遍以“学术为天”教师要想在高校中发展主要靠学术,如评职称、争取科研项目都必须看科研论文。科研搞得好,可以名利双收,以致“重科研、轻应用”现象普遍,大多数教师热衷于科研,搞应用的反而不多。再者,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方面的要求较高,同时对学历、职称等也有限制,这种导师遴选制度导致高校内本来就不多的一些实践经验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教师无法成为专业硕士导师,更加剧了应用型导师的缺乏。校内应用型导师数量不足,有的学校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即实行“双导师制”然而,这种校外导师的聘请多流于形式,并未起到实质的指导作用,学生仍主要依靠校内学术型导师指导,导致指导过程学术化,失去了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意义。

专业学位硕士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案例教学,这就要求学校改革原有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学校制定新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并不难,难的是具体执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革新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校内应用型导师的缺乏成为制约瓶颈,而从企业外聘教师到校授课,在外聘教师时间安排、培养成本上都存在问题,不大现实。

实践教学环节是落实专业硕士培养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校内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教学条件的高校极少,如此,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有的学校仅是在某些企事业单位门口挂牌了事,学校跟企事业单位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企事业单位缺乏利益关注点,使得学生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机会。

论文是检验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应用型硕士论文不应产生自实验室,而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但矛盾在于没有应用型导师的指导、没有实践教学基地提供的锻炼机会,学生要做应用型论文,只能是闭门造车,难免脱离实际,无法提高对以后实际工作的快速适应能力。

(二)专业硕士受重视程度不及学术硕士

高校中教授挂帅的师资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在校内有可能因教学资源向学术型硕士倾斜导致专业硕士受到不平等待遇,甚或因学校领导意识错位而沦为某些学校掠取经费的渠道。这一点可能直接影响学生在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之间的选择,不少学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校外,专业硕士认可度不及学术硕士,导致将来在就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处境会挫伤专业硕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从学生、学校、教师、社会几个角度来看,目前专业硕士受重视程度不及学术硕士,从而使专业硕士在报考生源规模和质量上得不到保障。

三、办好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的对策

要办好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教育,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跟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

培养专业硕士,必须确定企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地位。虽说以高校为主、企业为辅,但是,如何保证企业起到真正的辅助作用,这一点是成败的关键。专业硕士的校外导师来自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依托企业,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锻炼要依靠企业,从这几个方面看,把企业提升到与高校同等重要的位置也不为过。高校如何做到与企业充分合作,这之间牵涉到一个共同利益点的问题。企业没有义务为高校免费或廉价培养学生。要想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企业和高校之间应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笔者认为,有一种模式是值得参考的,那就是在专业硕士入学之初,学校即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签订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两者充分协商并吸纳相关专业应用领域专家的意见。这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如英国大型环境咨询公司委托高校按公司要求设置工程硕士课程,专业硕士在入学之初即与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委派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配合校内导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这些学生毕业时可直接进入公司工作。这一联系机制可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有效缓解高校内应用型导师不足的矛盾;2)有效解决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难题;3)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4)使学校对学生就业无后顾之忧,就业得到确保的同时也保证了学校的正常招生;⑶解决企业对后备人才的需求,调动了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从根本上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学校应着力建立与拥有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资质的单位(包括设计院、环保公司)以及主营环保设备研发、生产与经营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二)加强校内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

要想发挥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强高校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气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快导师队伍转型,实现高校导师在学术水平及实践经验上的双重提升。如何推动导师转型,应启动导师考核制度改革。对应用型导师与学术型导师的考核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科研成果特别是科研不应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主要考核指标。对环境工程专业,应用性横向项目(环保工程设计、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评价、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等)经费、可应用性成果(环保新工艺、新设备、药剂、菌剂等)等可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一个主要考核指标;2)学校应该改“学术为天”为“学术与应用并重”改革校内教师考核方式,鼓励学术型教师、年轻教师进入设计院、企业等提升工程素养,并在薪资、职称评聘方面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3)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工程应用中心等机构,拓宽社会服务范围和渠道,接受实践检验,进一步提升应用型导师队伍实力和影响力;(4)改革应用型导师遴选制度,选拔优秀导师,适当放宽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历、职称等的限制,不拘一格地从校内外选拔优秀人才作为专业硕士导师。

(三)加大对专业硕士教育的宣传和扶持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201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重大政策中明确提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向社会公布,在关于高等教育发展任务部分,提出“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些都表明,大力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时代使命。因此,在政府层面,应该增大对专业硕士的宣传,让社会各界明白专业硕士跟学术硕士的差别所在,突出其优势,提升其认可度。同时,国家层面应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气在学校层面,应该早作招生宣传,重点宣传专业硕士培养的优势,消除学生对就读专业硕士可能受歧视或轻视的顾虑,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同时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费投入以及政策支持力度。

(四)严把专业硕士准入关,加强专业硕士培养管理

目前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大幅度扩招,但短时期规模的迅速扩张势必对培养单位造成极大的压力,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m。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申办专业硕士的高校严把审批关,从高校师资结构(如应用型导师应达到一定比例)、实践条件(主要是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审核,不具备条件者禁止招生,条件不够完备者限制招生。避免高校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专业硕士教育的后续发展。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考核与评估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即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考核与评估机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督促和指导高校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

(五)改革课程教学

实践在整个专业硕士培养中固然重要,课堂的课程教学仍不可或缺。然而,高校中原来的课程设置服务于学术型硕士培养,课程重理论、重学科研究前沿,已明显不适应专业硕士培养的要求。作为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笔者认为,应增加一些与环保产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如环保设备和安装、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工程土建与施工、清洁生产审核与节能评估等),并大幅删减偏理论性课程(如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进展之类),课程设置做好与本专业相关职业(或执业)资格认证考试(如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清洁生产审核师、公用设备工程师、注册环评工程师)的衔接。为保证授课质量,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具有工程师背景,其讲述内容必须紧密联系工程实际。

(六)把好专业硕士论文质量关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参照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开展工程硕士不同形式论文标准调研工作的通知》(秘书处[2011]7号)精神,建议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题:(1)环保工程设计(含新、改、扩建项目工艺、土建及设备选型)(2)环保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新软件的研制与开发;(3)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4)环境工程项目的规划与管理。

环保工程论文篇6

(1)实习的最终目的和效果难以保证

一般认识实习时间太短,一天时间安排学生参观一个公司或者企业集团,这种认知实习的形式使教师和学生把该环节作为一项任务,走马观花。生产实习过程中由于与实习单位缺乏沟通,不能达成共识,往往只安排学生参观,很少允许学生亲自动手,从而使得学生得不到技能的锻炼和从事工作的切身体会。

(2)实习基地的有限

高校在实习环节的经费十分有限,而且大多数公司企业认为学生的实习会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产,还存在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所以企事业单位对于高校学生的实习活动很少予以支持。这样一来,经费紧缺问题和实习接收单位不予以配合,使得专业建立的实习基地不仅数量少,而且实习内容单一,达不到预期效果。

2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

(1)题目数量较少,内容单一

一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年年重复,更新数量少。尤其是课程设计常常出现“多人一题”的现象。所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免出现个别学生之间相互抄袭,课程设计对学生的锻炼目标难以实现。

(2)题目与实际脱离

很多青年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凭空捏造题目,导致毕业设计和论文严重脱离实际现象的发生。(3)缺乏指导教师一个指导教师往往在指导课程设计时,同时要带数十名学生,甚至同时指导一个班级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既辛苦了指导教师,又不利培养本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对实践教学环节改进的探讨

3.1完善开放式实验室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

我校环境专业积极发展开放式、研究性及综合性实验室,鼓励和指导学生自行组织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与步骤,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及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工程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已初见成效,实践表明教学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设备和仪器使用率提高,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大大提高,很多学生发表多篇高质量科研论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3.2构建合理的实习方案

我校通过与环境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沟通,建立了多个生产实习基地,例如汉中市环境监测站,洋县、勉县、城固等县环境监测站,汉中市污水处理厂,略阳电厂、略阳钢厂等。在今后的实习过程中,争取延长实习时间,同时安排学生在不同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过一段时间后交换实习单位,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环境污染物处理工艺和流程,积累多种工艺运行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了解当地的环境资源特点,充分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特点相符的环境专业实践。例如,我校处于陕西南部,汉江上游流域,深处秦岭和巴山之中,我们的环境专业实践应该紧紧联系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特点,大力开展关于水源地保护、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山区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实践环节。

3.3毕业论文和设计切合现实环境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

毕业实习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是本科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也是最后检测学生综合素质的关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工程实践及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首先,我校已经实现了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学生导师双向选择模式。即在导师列出研究方向、内容及要求等供学生依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相应的课题,如果学生毕业想去环保公司工作,毕业设计时要强化自己的CAD绘图能力。如果想考研究生或者环境监测部门工作,毕业设计时可以选择一些研究性题目。第二,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课题的选取要立足于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结合当地环境经济特点,选择有现实意义和地方特色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选题。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避免一些抄袭行为。第三,指导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培养和提高学生查阅和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书写论文的能力,因为写出流畅的工作报告和发表科技论文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3]

3.4开展系列“环保”活动以及相关学术活动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例(12篇)
  • 下一篇:实用的学生调查报告范文八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