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3 栏目:公文范文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篇1

一、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并承担了农业新品种推广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田的开发和建设、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及发展农业产业化、合作化经营等任务,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和农业格局新局面的形成,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进展,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仍然面临着生存危机。

(一)科技研发与农民需求脱节

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虽然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但效果并不理想。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主体,因此,农业科技服务应该是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然而,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并没有对农民的需求进行深入地调研,因此对农民的帮助形成了“给的不要,要的不给”这样的供给局面。此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也是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不到美国的一半,真正达到规模应用的不到20%,多数农业科技项目被研发出来后根本不能充分发挥实际作用[2]。

(二)管理机制不畅

通过对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的现状调查发现,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存在有如下问题:第一,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及农民组织之间难以形成长效、统一的管理机制,致使信息传递、沟通及反馈机制不能顺利进行。而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人员没有深入农民,不了解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同时上级部门也没有相关的政策鼓励,促使其向农民传递农业科技相关信息。第二,机构重叠、分工不明、多头管理导致科技服务体系运转成本高,效率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非常庞大且十分复杂,既有行政主管部门,又有科技服务事业单位,这就导致行政机构会插手事业单位的具体工作,或遇到问题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另外,政府必须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勉强维持机构正常运作。而采用条块式管理模式又会导致组织间缺乏沟通,工作效率低下。

(三)人员服务能力不足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发展观念相对落后,科技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较少,且大多与政府人员有一定的裙带关系。科技服务人员大多学历为本科以下,本身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对现代农业科技也缺乏了解,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很好的为人民服务。另外,由于经费紧张、服务落后,公益性的农业服务部门功能大大削弱,很多农技人员利用推广平台做起个体生意,很多农技推广部门变成了卖种子、农药、化肥的小商店。

(四)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农民个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民不仅要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具备接受现代农业知识的能力和相应的应用技能,还应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敏锐的市场眼光。就河南省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的农业劳动者接受的教育水平是小学和初中教育,大多不懂电脑和网络,没有接受过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民开始向城镇转移,导致剩下的务农人员实际文化水平更低,这将严重阻碍我省的农业现代化。

(五)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下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各种想要了解的信息,河南省的农业网站也在随之逐步发展。但目前河南省农业网站存在有很多问题,如农业信息更新速度慢、农业信息严重不足、农业信息分类不合理、农业平台使用复杂等,这将导致农户对网站的使用率不高。对于比较贫困的村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即使能买得起电脑,也支付不了昂贵的上网费用。另外网络媒体农业知识信息的传播经常与农民农耕的时间产生冲突,导致农民不能及时接收农业知识和信息。

二、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建议对策

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想有效运行,真正发挥其作用,使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民从中受益,就必须解决其存在的问题,这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政府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由原来的主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因此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首先必须深入基层提供农户需要的信息技术服务。其次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政府要运用信息技术对市场进行监管,通过信息技术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农户对新技术的使用积极性。最后,加强农业执法力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市场管理,教给农民如何运用新技术鉴别生产资料的好坏,打击不法宣传,给农户提供一个良好的农业环境。

(二)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改革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等单位具有一定能力的科技人员派到农业第一线,收集信息,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实现农业科技的有效转化利用[3]。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种创新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通过邀请一批农业科技专家,创建一个科技培训基地,指导当地的农业科技企业,将科技直接传授给农户,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

(三)注重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农业化的迫切需要,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水平的首要任务。首先,通过优厚的待遇吸引高校毕业生,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加强培养农业技术服务型人才。培训之后,服务人员必须满足收集、分析、传播信息这三方面的要求,并且每个村至少要安排1名合格的农村信息服务员。另外,要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培训的质量。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了解农户的实际需求,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并合理安排培训,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深化农校教育改革,办好农业学校。政府应鼓励青年农业科技学生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完善。

(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农民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在农业结构调整阶段,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才能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管理技术,因此,河南省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一批有知识、会技术、懂管理的农业经营者,从而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今后的一个阶段,应该把义务教育与农民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等农民教育学校的作用,大力应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技能应用。同时,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

(五)加强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

搭建科技资源传播平台,建立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解决农民对农业信息技术的需求,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河南省农业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全国率先启动“落地入户”服务工程,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1]。充分发挥河南农业信息网、河南畜牧业信息网等网络的作用,同时完善各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推进农村网络与电视、电话、广播等搭配应用,努力实现我省与全国的农业市场信息资源共享,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面,提高农民更快获取农业信息的能力。

三、我省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

农业科技现代化是实现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新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势在必行。下面对我省关于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过程进行简单概述。

(一)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自50年代这种模式就开始得以运作,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服务主体是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中的涉农站所和涉农政府部门,是政府支持建设的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科技服务体系。不同的机构有着不同的服务任务,但都围绕着国家的农业宏观计划进行服务,能较好地完成农业生产目标,并且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的农业技术进行重点推广。近年来,河南省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了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体系,组织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农民科技书屋建设和农业科技特派员包村工作,通过鼓励政策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这一模式较为完善,自上而下,有利于统一协调和宏观管理,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二)产业型模式

产业型模式是农业科研单位和产业主体相结合的一种模式。农业科研单位主要解决理论与技术问题,而产业主体有偿提供研发的新技术和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规模性生产,实现风险和利益共同承担。农业科研与科技工作人员主要承担技术推广工作,将自己研发的科技成果投入生产过程,使得研发产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设立的科技贷款;二是对于推广类课题政府直接拨款;三是单位自筹资金。在推广方式上,一般采取技术的有偿转让或者直接把物化的技术出售给生产企业,由企业来予以推广。此外,通过技术的咨询与培训,从而实现农民对技术的掌握应用。这一模式适用于主体素质较高,距离技术园区较近,中间环节少效率较高,所以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三)基地型模式

基地型模式是将科技部门推广、基地示范园及农户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通过科技经营,结合示范推广,建立起优良品种繁殖培育基地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地,将自身的科技成果大范围推广,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六”以来,河南省引进新型优良品种400多个,推广先进农业技术30余项,基地建设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升级与创新,同时,对于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企业型模式

企业型模式是随着农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高效技术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灵活多样,适用于当地规模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优势产业。有些企业的生产活动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材料,因此比较关注原材料的生产状况及相关的技术的应用水平,为了确保原材料供应质量,有些企业会购买科技单位的相关技术,将技术推广给农民。如提供优良品种和回收农产品等。此外,还有些企业购买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如增产苗、农药、农机具等。这些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使用方法的咨询等。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有3万多家,规模生产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有6000多家,省级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有601家,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企业有500多家[5]。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河南省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中的骨干力量。

(五)合作型模式

合作型模式是农户和民间团体协会相结合的模式。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技术员和农业科技人员为骨干的民间协会为中心,通过这样的模式将农业科技传给农户。这一模式的主体大多是当地农业技术能人,并在当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对周围农民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较大。其投入一般农民集资或义务奉献来解决。大多推广的农业技术适用性较强、成本低廉,有的则是农业技术能手将自己的经验技术向周围群众直接传授。随着农业市场化的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河南省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473家,约占全国总数的5.6%,资产总额58.1亿元[6]。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实现了粮食短缺向年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是农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农业科技由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服务模式转变,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涉及各个方面的人员的切身利益,其运行结果关系着政府、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户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只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改革与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树山.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2]翁飞莺.构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产业体系研究[D].集美大学,2011.

[3]孙庆杰.安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4]郭强,刘冬梅.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运行机制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3(10):99-104.

[5]肖卫东,杜志雄.农业生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经济效应-对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调查[J].学习与探索,2012(9):112-115.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篇2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分析

但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效果远未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建立高效、优质、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于农业发展模式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中,虽然我国于1993年颁布了农业科技服务领域的第一部部级法律《农业技术推广法》,各级地方政府与行政部门也在本地区农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农业科技服务政策,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供给严重不足,以“指导、激励、监督、问责”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体制环境尚未形成。投入力度亟待加强强有力的资金、人才和物质投入是确保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良性运行的保障。资金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农业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地方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3]。人才方面,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培训机制尚未形成,高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物质方面,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供给失衡,有的地方缺少必要的专业仪器,无法应对突发性的农业灾害,农业风险抵抗能力较弱。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2009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只有48%,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30个百分点[4]。目前,政府部门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农业科技推广由于缺乏充分的论证和调研,常规的、单一的农业推广技术占了较大比重,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农民意愿强制推广科技成果,损害农民切身利益,导致农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强,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按照专业设站,种植业归农业行政部门管理,畜牧业归县级畜牧局管理,农机站归农机局管理,水产站归水产局管理,农村水利归水利部门管理。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条块管理既增加了农业科技服务的管理成本,又造成管理职责不清,无法满足农业技术应用综合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至今的相对独立的部门,伴随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新需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势在必行。1)农业科技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使用和推广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技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保障。2)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于2010年建设完成,并在12省开展“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了涉农资源的信息整合;2010年11月,由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创建的“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正式开通,实现了农业技术信息的适时和交互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5]。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拓宽了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创造了技术条件。3)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09年11月以来,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民田间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参训学员回到当地后已举办6个省级师资培训班和水稻、小麦、棉花、蔬菜、茶叶、水果等农民田间学校150余所,共培训农民约6000人[5];此外,农家书屋、农村流动书店、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推广、大学生村官等工程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4)管理观念的变革促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传统管理理念是以资源稀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的,但信息时代的管理理论则是以知识的无限性和知识投资递减规律为指导的管理思想,在新经济时代,人本思想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思想[6]。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本质是以获取和传播农业科技为核心的服务性工作,农业科技服务不仅需要资金、技术,更需要情感和态度,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要与农民充分沟通,交流协作,不断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产品的需求。

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的有效途径

通过更新服务思想,营造良好环境,整合服务资源,重塑组织功能,优化流程设计,加强动态评估等一系列再造工序,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农民对科技服务的美誉度和满意度。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首要问题就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一是树立服务农民的意识,农业科技服务是农村基本公共体系的内容之一,农业科技产品本质上是公共产品,要以“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农业科技服务评价的重要标准,强化服务意识,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制定农业科技服务规范标准,规范农业科技推广流程,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制度设计;二是树立目标意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目标要由流程效率转化为体系优化,要推动农业科技服务部门职能归并,明确农业科技服务管理部门职责,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办公室,解决科技服务管理多重领导的问题;三是树立发展意识,农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和管理人员要敏锐洞察市场变化和科技发展,及时快速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行动态跟踪监测,潜心研究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的发展趋势,为农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成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对于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至关重要。在制度环境方面,要继续贯彻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理顺农业科技政策支持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制,建立农业科技服务政策激励机制和监督引导制度;结合地方实际和农民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农业科技服务管理办法”,形成完整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建立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加强《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将农业科技服务作为农村党政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技术环境方面,加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书屋、田间课堂的资金投入,强化产业集成配套,开展大规模高产创建;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平台,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对已有的农村科技服务进行信息化改造,启动“户户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资源整合是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一是整合人力资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选拔和配备工作,推行农业科技人员聘用制度,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整体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优化科技服务人员的分布与结构,鼓励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改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水平,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格局,大力培育农村科技合作组织和农村科技协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合作。三是整合市场资源,引导农村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扩宽科技融资渠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组织重塑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步骤。一方面要重塑组织职能,变过去以职能分工为主导为按专业划分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框架,坚持协同合作的组织目标,突破专业界限,建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实现动态化、过程化的农业科技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要重塑组织功能,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农业科技服务职能,不仅要注重农业科技的管理,更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服务,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一站式网络平台和服务大厅,降低农业科技管理成本,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将以“高效、优质、满意”为目标,为农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服务,最根本的是变“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公众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变“自上而下”的农业科技产品供给模式为“自下而上”的农业科技产品需求模式。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产品公众需求调查,根据农民需要和地理特征推广和发展农业科技;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旅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国创业,参与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和交流[7];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根据农民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教育,通过大众传媒推广农业科技成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解决农民的农业科技困惑。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动态评估有助于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不断优化和完善,实现流程的成功再造。首先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评估,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工作方法等与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密切相关,在评估时,既要关注其是否有效履行农业科技服务职责,是否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能否有效处理突发性农业科技安全事件;同时也要关注其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公众口碑。其次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的评估,包括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工作是否配合默契,是否存在职能交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是否有效,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率如何。第三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效能的评估,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降低顾客成本和服务成本,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1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浙江

1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浙江省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已经具备了提升水平和完善的条件。

1.1创新网络初步构成

这个网络最突出的特点是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以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农业科技企业为纽带,以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2农业科技发展开始出现“四大转变”

即研究方向和重点从主要追求农产品产量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从主要突破传统种养技术向全面开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生态环境技术转变;从主要从事单向技术研究向着力推进综合集成创新转变;从主要重视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的作用向促进产学研合作与农科教结合的转变。这虽然还只是开端,但它是一个很好的演变态势。

1.3创新的地域性和特色性

浙江的农业科技创新基本上是围绕本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项目来推进技术提升的。例如,嘉兴市的水稻育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品种在浙江省的覆盖率较高,同时辐射到上海、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市。水产养殖、林特产业、农产品加工等技术开发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由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及产业化能力明显增强,提高了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据测算,浙江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0%,高于全国48%的增长率,处于全国较为领先水平。事实证明,农业科技进步过去是、将来仍然是浙江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

2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效,也做了不少改革与创新,但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求相比,仍面临很多新的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供给障碍

2.1.1现有科技人员结构和素质与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

从农业科技人员结构和学科结构来看,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呈现出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重产中,轻产后;重生产,轻经营的特征。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集中在农学领域,这是导致技术供求不平衡的重要原因。表现为种植业技术供给充足,其他技术供给少:大宗农产品和常规技术供过于求,而特色农业技术和高新技术供给不足。以浙江大学与农业相关的学院师资结构看,从事种植业教学与科研的占55%,从事养殖业的占20%,从事环境资源的占20%,从事食品营养与加工的仅占5%。在浙江全省1.89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中,高级占18.10%,中级37.28%、初级39.56%,其他5.06%,三档职称中种养业专业占86%。这样的队伍结构,很难适应今后农业结构多样化变化的要求。农业科技人员流失较多。2004年,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有农业科技人员18954人,比2000年减少229人。从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看,也存在知识老化、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省市县三级农技推广人员中,高级和副高级以上人员只占11%,中级职称占40%,初级职称占49%;乡(镇)级农技人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到37.40%,51岁以上的农技人员占25.69%。青年农技人员不愿意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想方设法跳出农业行业。

浙江省虽已建立起了一个包括省、市、县三级的较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但也同样存在基础研究比重大,而应用研究比重小的情况。致使农业技术储备不足,在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中缺乏关键实用技术。而美国农业科研力量的70%集中在产后阶段。这说明在浙江,无论是农产品的增值、升值,还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农业技术创新的支撑,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发生了脱节现象。

2.1.2农业科技机构基本按行政区划分,不是按照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区划来划分

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共融性和协调性,对研发人员的密集性和互补性要求很高。而纵向隶属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恰恰割裂了创新主体间的横向联系和协调,导致研究力量分散,科研设施的重复建设,科研项目低层次重复,单项成果多,突破性成果少,科技资源综合效果差。仅有的农业科技资源浪费比较多。

2.1.3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单一,农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我国从事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课题,获取奖励及其,并作为调资、晋职的依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导向,重论文轻应用、重研究轻开发、重成果轻转化,往往存在为科研而科研的学术化倾向,大多研究成果并没有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科研人员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科技创新形成了“立项―研究―成果―再立项”的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往往只重视理论上所谓的成果,忽视了成果的应用性和适用性,致使产学研、农科教相分离,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层皮”,造成了目前我国农业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明显不足,国家大量科技投入到无效成果中的怪现象,也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少农业科技企业发育缓慢、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差、科技人力资源少、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浙江省2004年企业农业技术人员仅有1396人,占全省农技人员总数的4.00%,拥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88人,初级职称777人,短期内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能满足农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2.1.4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集成创新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没有形成合力

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具有交叉融合的特性。一项大的、有突破性的创新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因此,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协同工作对创新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在一些农业重大战略性研究

领域,综合化、集成化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集成创新的特征在于能打破空间和层次界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放式地解决创新问题,获得外部规模效应。而目前,由于体制限制,在各地的农业科研单位之间联合攻关,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集成创新明显缺乏。科技资源布局分散,按行政区域配置,使地区间的科技资源流动不够,退缩在行政区域体系中,造成重复建设,地区协调不够。

2.2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进步必须以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为前提。尽管浙江省近年来对农业的科技投入逐年提高,但农业科技投入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占农业GDP的0.3%。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浙委(2001)21号文)中明确指出,省和各市县要在科技经费中要有1/3的经费专项用于农业科技研发。据调研统计,60%的市、县(市、区)根本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嘉兴市“十五”期间农业科技投入5377万元,占市级科技经费投入的25.2%,在全省11个地市中算比较好的,但仍低于省里规定的1/3的要求。有的县(市)为应付目标责任制考核,在年度预算时可以达到三分之一的比例,但在实际使用时移用到其他领域。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科技经费主要用于保持科技队伍稳定,难以集中经费出大成果,突破性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明显减少,成果的数量少而小。同时,造成农业科技装备整体水平只有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农业科技竞争力整体上是处于劣势。农业科技推广同样也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仅以长三角地区比较,农业科技投入水平略高于江苏,低于上海。

2.3农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滞后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浙江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各类民间技术推广和服务组织共存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与农民对科技的强烈需求不相适应。浙江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是50%,低于江苏省的55%、上海市的56%。可见,与上海和江苏相比,浙江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很多问题。

2.3.1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很弱

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本身的特征和我国农业生产千家万户经营规模极小的现实决定了政府在农业科研和推广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长期以来资金投入较少,乡里的农技部门大多是“只有人头费,没有工作经费”,更难解决农技服务体系的运转经费问题。由此造成了服务设施严重流失、老化,服务手段十分落后,势必制约了服务能力的提升,不能为农民提供适应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信息化的优质服务。

2.3.2忽视推广模式的创新

在推广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年年推新技术,过分强调推广数量,忽视对科技资源的整合,忽视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有效衔接,忽视推广模式的创新,头重脚轻现象比较明显。成果转化者和推广者多以自身的经济利益为核心,以满足农民利益的公益意识和新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瓶颈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4对民间农业科技力量扶持不足

浙江有一大批“农民发明家”,他们从本地区和本人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实际体验出发,创造了适应本地土壤和气候的品种、栽培和饲养技术与农艺,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生力军。这支民间科技力量是全省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发、推广和普及农业适用技术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农业科技与其它的领域不一样,地域性特别强,“农民发明家”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特别大,要给予特别的关注。而目前大多数农业科技能入搞新品种开发及推广都是自筹经费,制约了品种开发及推广能力的提升,亟需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扶持,要研究对“农民发明家”的激励政策。

3构建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议

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核心功能上是有差异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除了在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领域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外,其主要任务是服务于区域内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功能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则依赖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3.1对“创新主体”要有共识

一般来说,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是农业科技创新有其特殊性,一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见效时间长,引进的品种和技术有个适应的过程;二是农户的分散性,在我国,农业是由千家万户来经营的,规模很小,既使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的研究力量也很薄弱,很难承担起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三是农业的脆弱性,其本身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扶持,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他们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也不是大农场。这就决定了不能寄希望于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仍然是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国家扶持的农业技术开发中心和示范基地。它们的研究与开发基本上是属于公共产品,国家对这些研究和试验基地的投入是义不容辞。对这个“科技创新主体”的理念要有共识。

3.2农业科技体制的再创新

创新农业科技体制首先要创新农业科研体制。从攻克关键技术,解决重大难题,提升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加快农业科研机构的重组与转制。

3.2.1重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性农业科研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

3.2.2统筹农业科技资源布局

要突出重点,创建一批具有特色的省级农产品专项自主创新基地。可在全省范围内通过评估认定,筛选出具有较好研究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并具有较大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农业专项研究基地,给予重点支持。而不应仅仅局限在省级研究机构和高校这一层次。如在嘉兴建立全省水稻研究基地,在杭州建立茶产业研究基地、湖州建立淡水产品研究基地、舟山建立海水产品研究基地等。

3.2.3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分类发展的激励机制

政府必须对各种农业科技按“公益性”程度分类,确定哪些产品技术创新由政府的有关部门承担,哪些技术创新由非政府部门的企业、公司和民间组织来承担并推向市场。不分农业科技类型而一概强调把农业科学技术“推向市场”,不但最终达不到激励农业科技创新的目的,而且一旦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受到破坏,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

此,要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分类发展的激励机制。

(1)政府对公益性重大成果实行政府采购

鉴于农业技术大多具有易扩散性、公益性等特点,为保护研究人员的合理利益,鼓励科研人员创新,政府对重大公益性农业科研成果应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包括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承担公益性的研究领域,不仅从事基础性的研究,而且研究成果定期向社会公布。

(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尽管农业技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而且有些成果具有一定的保护难度,但也应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成果保护制度,鼓励私人和农业企业通过市场需求决定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而政府主要是涉足私人资本和农业企业不愿意进入的农业基础研究领域,而这些领域对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必须的。

(3)发挥省级政府农业科技立项、奖励的导向作用

多年来,由于科研力量和科研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所得的省级科研经费及成果奖励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成果水平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导向问题。事实上,地方科研机构因其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承担着自主创新、引进之后再创新、再推广的重任,其研究成果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辐射力,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更直接。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同样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不可忽视的主体。因此,省级政府农业科技立项、奖励应向地方倾斜。

3.3创新农业科技体系的投融资体制

3.3.1创新农业科研投入政策

农业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短时期内涉农企业还不能成为我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应成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主体,致力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及农业技术结构调整,在重大基础性研究及高新技术研究上组织力量协同攻关,并通过各种扶持与激励措施,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科研。

3.3.2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政府建立规范的政策体系,就会引导非政府公共投资的介入。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企业实力较弱,但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机制和鼓励性政策体系,非政府公共投资会进入很多利润丰厚的农业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此外,在农业科技的推广领域,同样要创立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3.4大力推进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首先,可将各种农业技术按“公益性”程度,按科研成果能否物化、以及其在市场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大小,分为“公益性”技术和“私人性”技术。“公益性”农业技术的推广由政府的农技推广部门承担,“私人性”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市场化,由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承担,进行有偿服务。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作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031-0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该怎样发展,怎样应对新的挑战、适应新的要求,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通过过对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措施和建议,从而探求加快农业创新和发展,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途径。

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难得的好形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及意义

1.1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农业技术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我区是农业大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基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已成为重要支撑。

1.2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相对缺乏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要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2.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2.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2.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2.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2.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提出的建议

1.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各镇应确保有足额编制员额在农技推广工作岗位上,同时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低于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没有达到的要求的镇,要把学历高、真正有才华、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调整到农技推广队伍,优化推广人员结构。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篇5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m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技推广,2001,(1).

【2】叶兴庆.未来中国农业政策走向分析[EB].http://whinado.Cn/ReadNews.8sp?NewsID=270.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管理策略

1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和现状

农业科技传播的目的在于帮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本质上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创新,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对其传播理应体现技术性和创新性的统一[1-2]。但目前农业科技传播过多强调技术性,忽略农业创新。这种状况导致农业科技传播在手段上比较呆板、生硬,缺少灵活性,尤其是在传播过程中表现更是简单,仅是依靠媒体传播,无法充分利用媒体特点的生动性来展示农业新技术,引起农民的广泛关注。

2农业科技传播管理策略分析

2.1.1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意义和作用。媒介是农业科技的重要传播途径,而在贵州省等欠发达地区,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因此,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中媒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媒介理应成为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路径,而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媒介传播路径的改革[3]。

2.1.2媒介树立公共服务优先的观念。农业科技是一种公共技术,不仅可以通过增加生产收入或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为农民带来显著经济效益,而且体现了长远的社会效益,它通过新技术运用实现整体经济增长,媒介也将从中受惠。媒介只有更好地体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媒介应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思想和公共服务优先的观念,发挥媒介独特的传播优势,坚定长期坚持农业科技的传播理念。

2.2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改革

2.2.1媒介传播路径改革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传播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支持程度决定了媒介对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视程度。政府的支持首先来自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媒介规划,制定政策法规,对农业科技传播力度大的媒介予以鼓励;其次,构造、完善专业的农业科技传播媒介,采用财政补贴、成立专门基金等方式加大对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资金、设备、人员投入,使农业科技传播的节目、报道固定化、精品化,真正发挥媒介对农业科技的传播作用;最后,针对媒介中缺乏农业专业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这一状况,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媒介机构进行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媒介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素养。同时,政府指定一些大学教育机构开设农业科技传播专业,为农业科技传播培养专业技术力量。

2.2.2媒介传播的创新辨别功能。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传播中,媒介只是单纯的技术传播,忽略了与技术相关的配套传播。分析表明,媒介在技术传播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有偏传播”,才能使农民更好地掌握新技术的全部实质内容,即对技术进行辨别。媒介的这种职责在农业科技传播中以3种方式进行:直接偏向传播、间接偏向传播和重叠依赖偏向传播。媒介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农民对于科技需求水平和层次的分布情况。调查表明,农民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科技信息依次为:栽培管理新技术占30.8%,农产品加工销售市场信息占16.3%,养殖新技术占15.0%,动植物新品种占19.2%,其他农机农药等占18.7%。对农民而言,只有当一项科技成果能满足其需求时,才会被农民主动采纳应用。

3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管理新体系

3.1建立科技传播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4]。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咨询热线”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还要有非行政力量的广泛参与。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3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3.2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WTO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4结语

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科技传播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高度做出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传播管理体制,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管理。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农业发展大计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5参考文献

[1]吴德进.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以福建省为例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115-118.

[2]王婧,逄焕成,任天志,等.我国节水农业科技传播中的性别倾向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301-6304.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1篇7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SWOT分析;战略组合;模式创新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科技服务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业内涵的不断延伸和外延的拓展,农业结构的深化调整、农业产业方式的不断更新,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加强其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本文运用SWOT理论分别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及其备选战略组合进行分析与选择,进而就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或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它包括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组织)、受体(农民或农户)、中介以及服务的方式、方法。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是指在涉农的相关领域,在政府、农户、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之间发挥联结、沟通、协调作用,面向“三农”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或社会化服务实体。[1]

SWOT分析是西方国家广为应用的一种战略选择方法,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是指企业在选择发展战略时,应对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缺陷,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从而对被选战略方案进行系统的评价。目前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企业管理、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等领域。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也可以借用这种分析方法。SWO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四个英文单词,其中“S”代表Strengths,指自身的优势;“W”代表Weakness,指自身的缺陷;“O”代表Opportunities,指面临的外部机遇;“T”代表Threats,指面临的挑战或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现从SWOT理论的四个维度,就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展开分析。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框架初步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到目前各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由政府直接领导到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使得农村科技服务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

(2)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

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撑及有关部门、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的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系统的有效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拥有一支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有近82万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各地共举办各类科技讲座近70万次;举办各类科技(科普)展53.8万次;开展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活动239.6万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4.2亿份,参与科技咨询活动的科技人员近千万人次。如此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的坚实力量。

(4)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应用于田间地头,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这个平台将深奥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转换成9亿农民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接受并运用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2.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W分析

(1)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农村科技推广进展

我国绝大多数文盲和半文盲集中在农村。虽然农村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形成新一代文盲,文化素质整体低下。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计算,全国16岁至59岁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是7.3%,而农民同龄人中的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高达12.5%。目前,农民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比例不到30%,高中以上更少,小学文化水平40%以上。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低素质人口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传统耕作观念和种植习惯根深蒂固,市场化观念淡薄,大部分农民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

(2)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

目前政府农技机构一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在村设农技员,农业新技术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推广。这种整齐划一的机构设置,在如今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技术、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悬殊的情况下,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

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每个推广人员平均占有经费大约只有1400元~2000元。推广经费的捉襟见肘使许多推广机构尤其是县、乡两级连人员工资都不能保障。资金的不足制约了推广的力度,也影响了推广的质量。

(4)服务方式滞后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

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报告报道,全国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且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掌握的技术十分有限而形成农技服务方式滞后,无力应付当前品种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样、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局面。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

(1)经济全球化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随着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和乡镇企业改制转制工作的完成,外资对中国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外资的介入将有助提升农业的层次。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农业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资助。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从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带来良好机遇

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来说,无疑是一次十分良好的机会。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尽快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长补短、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

(3)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的充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已确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市场化农业最基本的手段,充分掌握信息资源并有效加以利用,能够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能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施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能够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够通过国内与国外的互联互通,推动农业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中得到提升。

(4)国家政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部于2003年8月11日下发通知决定依托国家星火计划,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2005年中央1号文件把“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第十二条单独列出,明确提出“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强调“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中,把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技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所有这些都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T分析

(1)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

经济与科技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我国也面临农业技术人才流失的挑战。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和开发机构,利用优厚待遇吸引和使用中国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导致了本土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所积累下来的大量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没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这给跨国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就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将这些农业科研成果占为已有,甚至抢先获得技术专利。这将导致我国大量农业原创技术的流失,从而对我专利权的拥有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农技推广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并逐步与国际接轨。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具体承诺没有直接涉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但与农业相关的承诺(如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出口补贴、执行规范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开放服务贸易等)均会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二、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SWOT分析这一战略选择方法,将外部机会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了匹配,形成可行的备选战略。SWOT的备选战略组合有四种:优势——机会(SO)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弱点——威胁(WT)战略。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挥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企业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考察其中任何一种战略都是将现有优势发挥到极至,将所有弱势减少到最低,充分利用外部有利环境,规避不利条件,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对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自身的优劣及所处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进行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规避外部威胁,减少自身不足。

1.优化战略组合,扬长避短,作出合理选择

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具有的优势是受众人数多,对科技的潜在需求大,这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主体组织多样化,并形成多种科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这为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基础;传播媒介增多,为科技传播的渠道畅通提供了客观条件。况且正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初创时期,出台的一些相关的政策也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这些优势条件都是潜在的,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此而造成了诸如农民对科技的现实需求少、主客体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媒介多但利用少等缺点。也正因为这样,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给予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机遇和提供的潜在外资、丰富经验、技术和信息资源没有被我国好好利用,反而成为冲击国内市场和阻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利条件。显然,一切优化要从练好“内功”开始,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挥和加强自身优势,回避和改变自身弱势的战略才是目前需要的选择。目前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所以弱点——威胁(WT)战略这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还不是最佳选择。而优势——机会(SO)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三者之间优化组合的战略,将会是适合现实的选择。

2.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SO战略组合,是一种发挥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可知,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富裕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拥有一支规模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构成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内部优势。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表明,经济全球化是推动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巨大动力,外资对中国农业的投资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层次,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信息化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这就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难得的、良好的外部机遇。

3.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弱点——机会(WO)战略组合

WO战略组合,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其改变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W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弱点、不足和缺陷。

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的一些外部机会正好可以弥补其内部弱点。例如,随着经济全球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外资对中国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同时,政府也设立专门机构或鼓励各行业部门加强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资助,以克服其内部资金不足的弱点。加入世贸后,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尽快地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这正好可以弥补其内部农技服务方式滞后的缺陷。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只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用充分的信息资源服务农业,用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就可以规避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的内在不足,以满足农村科技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国家的系列重农政策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制度和经费上的保障,加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加入世贸等外部机会,可以为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强化市场观念、提高对现代科技的吸收转化能力带来积极影响,从而弥补其“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的内部不足。

4.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机会(ST)战略组合

ST战略组合,是指利用自身的内部优势,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T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但的确存在潜在的危机和负面影响。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不难发现,现有的一些内部优势,只要利用得当,完全可以规避或减轻这些外部潜在威胁造成的负面影响。譬如,我国现有近83万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如此庞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已成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内部优势完全可以减轻“农业科技人才面临流失”的外部威胁。我国农业科技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丰硕,一批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重大农业新技术、新物资以及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等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开发,伸延了农业产业链,推动了农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自身的内部优势可以有效地规避或减轻“国外农资大量涌入”、“农产品进口激增、出口困难”,而影响“农民增收及农产品加工等相关行业”的潜在威胁。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使得农村科技服务可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这些自身优势可以促使我国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大量原创性农业科研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并在利用中得到有效保护;加之相关立法和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就可以很好地规避或减轻“导致我国大量农业原创技术流失”的潜在威胁。

三、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创新

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选择思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SO、WO、ST战略组合中最适合的一个、两个或多个混合战略组合。因此,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必须围绕这种战略组合选择进行建构,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建立多方参与的新型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

1.创新农村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可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发挥各地政府、龙头企业、农业高科技企业、示范园区和专业示范户以及各类科教单位、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的作用。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承担任务明确、经费落实的公益性科教服务工作,提供社会共享的持续动态的技术示范培训及信息等任务。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和相应的管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经营性作为市场行为也有政府的规范和导向问题,它的动力机制来自于赢利,但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让经营性农技推广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我们可以吸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个人向农村科技推广事业提供资助,对提供资助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赞助和支持农村科技推广事业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还可采用发行福利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鼓励引导社会化多元化农技推广方式

在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推广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和引导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机制,特别是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和特色商品基地集中地区,更应注重培植经营性的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支持发展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方式,鼓励采用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形式,努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鼓励和扶持以农村合作组织、农业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方式。农业技术协会是农民在参与市场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经营组织,它适应众多农户的技术要求。积极鼓励和支持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和经营的公司、企业、社团组织或机构,参与农村科技推广与普及,从而逐步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起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引导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政府应出台农业院校服务于“三农”的一系列导向性措施,继续推进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的体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创新农业教育投资体制,扩大农业教育的规模,集中社会资源,构筑多元化的农业教育体系,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多层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点。重视和加强基层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基层科技人员提供进修、培训、外出考察的学习机会,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技术需要。

4.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良好运作平台

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充分发挥现代通讯网络的作用。建设统一、有效、向全社会开放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专业服务热线电话,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研发针对性强的农业专家系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库;积极拓宽信息渠道,为农业管理部门、农产品生产经营部门和农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防虫等信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使农业信息系统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及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5.建立农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到人

推广农业科技、农村政策和农业信息入户工作,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解决农村技术政策和信息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这种制度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面向基层、面向农户传播技术,指导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架起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建立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渠道,形成农村政策全面落实和农业信息快速传递的长效机制。[10]

6.营造创新环境,从制度上激励农村科技人员创新

增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主线和根本途径。结合农村实际,我们必须建立包括精神理念、制度规范和物质载体等多角度的农业创新文化和环境。以尊重农技人员的人格和劳动成果为基准,完善农业技术职务体系,拓展科技研究人员的发展空间,提高技术人员薪资待遇,建立具有社会竞争力的行业科技人才薪酬体系。要以人为本,为技术人员的研究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从制度上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必须认真落实鼓励科技人员的政策措施,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表现突出成绩显着的科技人员给予重用。

7.倡导模仿创新,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就要提倡模仿创新。所谓模仿创新,是通过投入一定研究开发力量,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深入改进、完善,强调有所创新,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11]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者的技术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时间、人力费用。我们要充分借鉴他国成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与做法,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8.以农民为中心,实行“从下到上”的科技推广模式

我国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是从上到下的“贯彻”式推广,这种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提高大面积农作物产量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推广方式往往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甚至脱离实际,难以被农民接受。这不仅难以实现推广的目标,还损害了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最终价值体现在农民素质提高、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推广课题的设定不能脱离农民的实际状态和农民自身的愿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重视掌握农民心态和愿望,按照农民意愿开展推广活动,即“从下到上”的工作方式。在推广的“Plan-Do-see-Check”(“计划-实施-评价-反馈”)循环过程中,首先根据农民需求,设定推广课题,制定推广计划,按计划进行实施,然后进行评价,再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下一推广计划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推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以得到及时研究解决。形成以服务对象——农民为中心的推广、科研紧密协作的推广体系。避免科研、推广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五、结语

在农业这个大系统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调整农业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农业发展方向,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整合相关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力量。我国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内容复杂化、服务对象分散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现状,如何协调众多农村科技服务主体、采用不同策略扶持不同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建立一个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当前农村科技事业面临的首要任务。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一方面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另一方面要避开和减少内部弱点及外部威胁,最终实现模式创新。从而为解决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制度保障。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篇8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以上,而我国仅为0.17%~0.2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小于农业GDP的比重,如全国农业支出/财政支出1991~1995年为9.486,1996~2000年为8.758,2001~2002年为7.71;而农业GDP/总GDP1991~1995年为21.38;1996~2000年为18.42;2001~2002年为15.80,这说明国家在财政上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强度增长缓慢,总量不足。在1988~1999年间,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平均增长率为-2.47%,投资强度平均为0.193%,1997年后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但2003年有下降到0.312%,还不到1981~1985年期间世界平均水平0.76%的一半,也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35%。近几年,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现有科技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档次不高,浪费严重;重点实验室开发度低,难以共享。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设备总值仅17.35亿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基建投资实际完成额仅为5.55亿元,比2002年减少0.4%。

2.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

2.4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底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

一、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这反映了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3.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我国是农业大国,历来重视农业发展问题,2014年3月5日,总理代表新一届中央政府报告一年以来政府工作时指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形势确实很好。但是,越是形势好的时候可能就越容易出现麻痹松懈,连年增产增收之下可能就要出现减产的拐点!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暴露出的农村农业的许多深层次问题,都在提醒我们: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长期稳定保障我国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还需继续提高,现代化农业建设十分重要与紧迫。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名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科技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突出表现在创新成果供给、农技推广服务、农业人才总量三方面存在不足;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对过去十年我国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结,突出强调围绕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强调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与农村综合改革,顺承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部署;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继续在“农业改革创新”上提出新要求,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进行关于“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就是要力求保持国内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将重点分析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问题,探索对策。

一、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问题

1.农业科技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但农业科研投入较发达国家差距巨大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技术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农业科技技术特别是前沿和关键技术,如转基因、新品种选育等,整体水平上与国际同步,有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地位。与这些成就不相匹配的是,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即农业投资强度严重不足。到20世纪末,农业投资强度大致维持在0.2%,不到同期发达国家平均数的十分之一;到2005年末统计,仅提高到了大约0.56%;2010年末统计至今,仍未突破1%(联合国建议的发展中国家应确保的水平)。这跟发达国家平均3%以上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而且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配置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实际情况中时常拖欠,不能按时到位。

2.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转化率低、推广不到位

我国现阶段许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效率已有大幅提高,农业资源节约利用技术体系创新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和无公害技术普遍应用,农业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设施农业推广、加工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但是,我们仍需清醒的认识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还较漫长,我们现阶段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长期在50%以下,而发达国家的转化率有点高达80%,差距显著。

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升,但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紧密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建国初期的20%不断提升,虽有波动,但到“十一五”末已达到52%,近年来持续保持在50%以上。但是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现象明显,很多时候,创新要素难以向优势农产品产区聚集,科技资源在农业生产的前、中、后期的配置也极不平衡。数据表明,大约75%的经费用在了技术研究上。多行政层级领导又很大程度的削弱经费使用效果。此外,众多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科技发展投入不足、资源缺乏、技术落后!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呈现低效率,相关科研存在学术导向,而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产品导,这对矛盾依然存在。

4.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科研、生产脱节,企业尚未发挥主体作用

在农业科技投入方式上,众多投、融资渠道已经逐步形成,市场机制也初步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相关推广机制日益完善,成果转化效率持续、大幅提升,新型的农业科技体系正逐步形成。这些都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但是,存在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严重等突出问题,企业自掏腰包投入农业科研经费、搞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低,并未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目前,以国内种业企业为例,绝大部分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这种投入下的创新作用也就极其有限了。

二、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探索

1.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加强推广平台建设

国家层面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制度建设是关键。当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农业生产设施化、向机械化转变,主要农产品供给早已克服了短缺情况,而急需长期的结构性调控。这种新形势下,最急需的是农业的科技创新制度的深化改革,有针对性、有效的对过往的制度障碍进行彻底破除,迅速有效的建立起新型的体制及运行机制,特别是完善投资体制,尊重市场需求,吸投资主体,形成以市场需求、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多元投资主体,这样才能有效调动企业和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提高成果转化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逐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但却缺乏稳定高效的成果转化平台支撑。应大力引导科研部门和高校,依托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部门,共同组建推广平台,形成新的推广体系,必将大大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

2.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完善创新平台建设

培养和聚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是实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科研领军人物及其创新团队的培植、扶持,鼓励他们进行科研攻关。同时大力挖掘农村人才,进行分级和分层培养。培养农民专家可以采用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对于项目负责人和骨干技术力量要有针对性的展开培训,加强与各高校以及科研部门的合作。不断创造性的构建和完善以各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各大高校和科研部门的优势作用,加大对他们的扶植力度。从实际出发,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大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在坚持以往的自主创新基础上,鼓励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与国内实际相结合,非常有利于培养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3.探索技术市场建设,培育技术创新主体

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市场建设必须要尊重市场本身的规律,技术在市场中一定是起到资源配置作用的,这是基础。同时应该努力让市场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应有的激励作用。现有农业技术市场明显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出台政策,深入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介入,健全农业技术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降低或分散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构建通畅的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农业部已经在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些都是市场建设的重要利好。建立起一个双向交流、具有反馈功能、有法制精神的现代技术市场,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创新主体的培育经过多年的有益探索,已经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共识:以创新科技支撑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技术农户,逐步实现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具有先天条件:首先,这类企业普遍资金雄厚,既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主体,也是需求主体;其次,这类企业辐射面强,企业下有基地,基地下有科技农户,技术转移有效快捷;第三,这类企业经营上多元化和一体化,农业生产的前中后三期管理衔接紧密,容易成为样板性的示范基地,已经在不少地区取得了成功。

三、总结

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近十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凸显了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的清醒认识。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现状,发现问题,在新的发展时期,结合国内发展实际,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通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真正让我国由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

参考文献:

[1]郑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0).

[2]焦延魁,杨鹏鸣.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8-20.

作者简介:刘亭(1980-),男,山东胶州人,硕士,河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管理。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篇10

1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西方国家广为应用的一种战略选择方法,它是一种企业内部的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从而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近年来,SWOT分析已广被应用在许多领域上。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也可以借用这种分析方法。

1.1优势(Strengths)分析(S分析)

1.1.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框架基本形成

经过近60年的发展,江苏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框架基本形成。它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到目前各种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形成,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由政府直接领导到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使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了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为推动江苏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1.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健全

江苏是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省份之一,科技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其中,涉农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就有50多个,一批部级、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高新技术园区等分布在全省各地。江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2006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以培育特色农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十五”期间全省育成新品种243个,比“九五”增长54%,农业主体品种每3-5年实现了一次全面更新,更新率达85%以上,引进了一批农业高效安全生产技术,集成组装开发了一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新产品,农业技术开发体系逐步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1.1.3拥有一支敬业奉献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有3.3万农业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全省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8600多项;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培训农民350万人,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咨询服务活动1.5万多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800多万份;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选聘技术指导员6500名,培育科技示范户13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60万户。这支农业科技服务队伍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

1.2劣势(Weaknesses)分析(W分析)

1.2.1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据江苏省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1250.7万人中,女性占61.7%;41岁以上的占71.0%,其中51岁以上占46.1%;初中及以下的占95.4%,其中文盲和小学占55.7%。低素质人群传统观念和习惯根深蒂固,对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科技需求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速度和规模。

1.2.2农技人员数量和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江苏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战斗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不稳定和素质能力的缺陷。2006年江苏共有农业技术人员8.39万人,其中在地方国有经济单位中从业的有3.29万人,平均每万名农业从业人员中农技人员不到9人,农技人员约占农业人口的0.085%,远远低于美国的0.24%和日本的0.28%。说明江苏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远远不足,而且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他们相当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年龄趋大,知识老化,加之培训机制不健全,无力应付当前品种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样、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局面。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具备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致使农民得不到必要的服务。

1.2.3管理运行机制效率低下

由于政策和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和其他科技推广力量,这些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和人员分属不同的部门指导或管理,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服务功能分散,使得整个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缺乏一个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技资源难以有效整合,服务机构设置单一,按专业分设的技术推广机构不具备技术综合功能,不能适应技术应用综合化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农民对技术和信息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本身也存在机构重叠、政事不分,运转成本高昂,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近年来推行的农业科技服务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基本上将农业行政和事业单位的责、权、利明确区分开来,但二者之间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机构干预事业单位具体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仍然要花费很大的心思去应付各种行政事务,极大地分散了从事科技服务的时间和精力。

1.2.4经费投入力度不足

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用于支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大,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作用和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苏中、苏北的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基本上是“吃饭财政”,特别是乡镇财政困难重重,很难解决农技服务体系的运转经费问题,不仅影响办公、推广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束缚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业科技服务仅仅依靠政府农业、科技部门的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一些企业、组织对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投入不多,政府、企业、专业技术协会、民间组织等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没有形成。

1.2.5服务手段落后

目前,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公益性人员虽已定岗到位,公益性职能开始履行,但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乡镇农技站(中心)仍以创办技物结合的农资经营型服务实体开展服务。在服务手段上,仍以典型示范为主,辅以培训、咨询、发放技术资料、召开现场会等方式;信息化服务手段落后,农村现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突破。苏中、苏北多数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水平不高,有些乡镇根本无法上网,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1.3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O分析)

1.3.1经济全球化机遇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按照WTO规则,政府将取消对农产品的直接补贴,可将这部分资金转向农业科技服务领域。同时可以获得各种需信息,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治理经验,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长补短、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

1.3.2信息化发展机遇

信息技术作正逐步向农业领域全面渗透,必将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加速了农业科学技术、农民素质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信息服务是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内容,其水平的提高将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1.3.3农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机遇

进入“十一五”以来,随着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工商企业、合作组织、返乡农民三股主导力量参与现代高效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成为江苏省当前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的三大新趋势,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省农业规模以上项目超过3000个,投资额达到470亿元,比2006年增加100多亿元;全省拥有各类农业园区1500多个,入园企业1629家,园区面积近20万hm2;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增l000个,总数达到7400个,成员26O万人,带动农户38O万户;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58家,其中18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71亿元,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的收入户均达到2107元,涌现出一批运行机制活、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规模项目、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

1.3.4政策机遇

江苏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提出了新时期适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实,近年来,江苏省财政“三农”投入大幅度增加。这些新增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支持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这都为江苏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4威胁(Threats)分析(T分析)

1.4.1经济全球化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加快,导致了本土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原创技术的流失。国外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9]。这对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1.4.2市场机制风险

目前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之间,以及服务组织与农户之间条块分割,利益冲突,缺乏应有的合作与协调以及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在计划体制中发展起来的科技服务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其主导模式仍是自上而下的传递服务模式,或称行政指令驱动模式,表现为农业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主要取决干政府偏好,致使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缺乏可行性。许多新的技术未经证实或并未被充分掌握即被应用,则会影响项目的成功。当人们出于某些需要,盲目追求项目高技术和高效果指标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时,也是风险产生的来源。

1.4.3自然风险

由农业产业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在农业科技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自然灾害,给服务组织和农户带来损失。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以及农业自身面源污染的加剧,各种农业生产事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成为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难题。

2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SWOT分析这一战略选择方法,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了匹配,构建SWOT矩阵(表1),形成四种可行的SWOT的备选战略:①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挥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它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内部优势和良好环境在全国是最佳地区之一,特别是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要把这一战略作为主体战略。②劣势—机会(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之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部分苏中和苏北欠发达地区劣势表现相对较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外部发展机遇,来弥补自身不足,要把这一战略作为主体战略。③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利用自身优势,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各地优势表现有强弱,威胁有大小,这一战略主要应配合前2项战略的实施。④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这一战略在江苏一般不应用,但其中的一些防御性措施,如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业保险等应作为配套措施。通过对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目前情况下,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和地区差异化原则,选择前3种战略组合中最适合的一个、两个或多个混合战略组合,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构建主体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服务。

3创新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拥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但是必须看到其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约束条件,所以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高效、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3.1创新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确立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公益性农业服务职能,构建县级机构的公益型服务模式。要加强领导,促进部门协调沟通,以利于公共服务机构公益职能的发挥。要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原则,建立和推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技结合、上下联动的科技服务机制,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公益性推广和经营分离。由政府主导公益,给予稳定支持,提高公益质量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创办各类实体从事经营,支持以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通过对公共服务机构的改革和服务机制的创新,使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与其履行的依托职能相匹配,通过承担其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满足农民的服务需求,促使现代农业发展。

3.2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多元化发展

培育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推进服务队伍多元化、服务行为社会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支持发展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组织,鼓励采用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形式,努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鼓励和扶持以农村合作组织、农业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组织。农业技术协会是农民在参与市场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经营组织,它适应众多农户的技术要求。鼓励和支持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和经营的公司、企业、社团组织或机构,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与普及。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服务组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快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中介服务市场,促进农民与农业科研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推动技术转让与合作。结合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核心科技示范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3.3创新农业科技多样化服务方式

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要针对江苏农业现状和市场需求,以及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全程多样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其中包括开展信息和农产品交易活动,尤其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电话、网络等等信息化手段,重视产前、产后的信息服务;注重通过信息交流和沟通来了解农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引导农民采用适合的技术。注重通过培训、咨询、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选择、吸纳技术的能力。开展生产和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服务,尤其是利用物技结合、连锁经营服务等方法,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创新成果;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成果示范转化,尤其是依靠科技示范园区(场)的科技孵化器作用,通过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承包,以园区为圆点、服务能力为半径,努力扩大示范效应,增加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3.4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创新阶段,需要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些技术又需要有较多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农技人员和农民来掌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科技素质。

3.5建立与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相配套的政策保障环境

在稳定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确立政府投入的主体地位,完善激励机制,广辟筹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投入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服务事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依法维护技术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制定和落实保障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公平竞争的政策,使所有推广项目均能得到最适合从事该项技术推广活动的人与单位来执行该项目,从而确保推广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支持农业跨国公司、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个人兴办各类农业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中试基地,以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对于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比例、职务成果奖励份额等方面,要有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乡镇第一线任职、兼职,或以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民营、私人企业的农技人员的职称评审与继续教育等,给予一视同仁。对于申办农业科技推广企业,要在领取执照、税务管理、申请贷款等方面按照国家许可尽量从优;对于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要在用地、用地、用水、用贷等方面予以优惠优先等。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研究分析;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052-03

引言

2004―2016年连续13个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农业问题,可见中央对三农问题和农业基础地位的高度关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力争在农业重大基础理论、前沿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达到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系之一。正因为如此,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是21世纪各经济学家以及众多学者研究的主要领域。其观点有:一是主张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柏振忠,2009),依据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确定公共财政投入目标,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投入支持体系,提高农业科技财政的投入效率,实现现代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王炜、郭宇多、郭振,2014)。二是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王方红,2008),整合现有农业科技推广资源,鼓励和引导科研和教学人员送科技下乡,向农民面对面地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成果(周绍森、贺喜灿、罗序斌,2011)。三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知识型农民(陈志兴、楼洪兴,2005),构建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科技信息普及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培养一批拥有科技知识、懂得科学管理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整体素质(刘辉、黄大金、李东辉,2005)。

一、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策法规建设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农村的相关措施是密不可分的。近五年来,湖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和相关决定(如下表所示)。2016年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为进一步落实“十三五”规划部署,湖南省发改委出台了“三个重大”专项通知:为了进一步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准备在全省105个县市区年度计划投资90亿元以建设高标准农田364万亩和年度计划投资100亿元来着重推动湖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19个农业融合发展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建设。

(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施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改造传统农业的核心是引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技术进步,以“内涵式”路径来发展现代农业。湖南省为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在“十二五”期间,成功突破超级杂交稻百亩片平均亩产1000公斤攻关的目标,并且在2014年已获得部级的验收。其次,为达到在畜禽、粮食、果蔬等产业方面的技术目标,湖南省还部署实施了生猪品种优质化、超级杂交稻、果蔬产业升级等一系列科技重大项目。此外,为建设创新型湖南,湖南省发改委提出重要的“5746”战略,即主要实施科技惠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科技工程,为湖南省高新技术发展、科技精准扶贫等方面提供有利条件。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经过“十二五”发展规划之后,湖南省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奠定基础。根据《湖南省“十三五”农业规划》显示,2014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1.6%,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7%,粮食产量超过600亿斤并且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1/6,以及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0元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2.3个百分点。湖南省农业结构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现在正进入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的新阶段。

二、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存在的困境

(一)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尚未完善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自成体系,科研、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生产应用各环节缺乏有效的协调。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普遍存在政、事、企不分的情况,政府、农业科技的领导以及技术推广员没有把农民看成是农村市场经济的理性人,没有把创新推广体系纳入农村长期规划,无法反映农民对技术的需求,使得多元化推广体系难以形成(刘辉、黄大金等,2005)。另一方面,湖南省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多以单一农业生产环节的技术为主,没有形成产业链式的系统服务,导致农技推广体系产业环节发展滞后。

(二)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匮乏

农业务农人员少、农民文化水平低和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省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相应加快,大批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愿意选择进城就业,不愿意返乡务农,致使农业务农人员少。据《湖南省“十三五”农业规划》显示,截至2014年湖南农民工总人数有1707.5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比重超过40%,其中只有0.5%的人从事农业。而人口结构主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为主,老龄化趋势加强,整体素质普遍下降。与此同时,湖南总人口在“十三五”时期仍将继续增加,人们对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农产品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严重不协调,容易导致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科技水平滞后和社会不安定等深层次问题。

(三)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

农业科技研发的目的是激发农业科技的潜在生产能力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王雅鹏、吕明等,2015)。然而,现阶段湖南省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普遍偏低。一方面,现有的农业科技考评制度,过分强调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获奖情况,严重忽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匹配程度和实际效用,使得科技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严重不协调。另一方面,缺乏统一权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加工、和交易平台,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成果登记、统计及分析等基础性工作不够,数据缺乏或滞后,导致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21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湖南省虽是农业大省,但农业资源有限,人口压力大。一方面,由于以往政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只重视眼前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整体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沈宏、王东升,2004)。另一方面,农民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过度开采自然资源、陡坡开荒、围湖造田以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导致出现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问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三、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优化路径及建议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战略支撑和内生动力,因此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应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来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路径,笔者在此提出完善“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培育现代农业科技人才、推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化路径(如下图所示),以实现现代农业的有序、高效发展。

(一)完善“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促进潜在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环节,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就是建立起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和社会化创业组织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推广服务系统(王雅鹏、吕明等,2015)。一是创建以政府部门和公共科技服务部门转化推广为主,以科研院校为研发中心,农业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科技示范大户为核心的科技推广新模式;二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单位深入调研,采用“面对面”的方式,选配下乡专家,通过送科技下乡,与地方政府建立固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科技常下乡,以保障农技推广。

(二)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农村经济的增长需要人力资本的提升,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对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要按照不同层次进行组织实施。一是重点培养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鼓励高层次专业人才从事农业,支持返乡创业人员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要做到每个县乃至每个镇都有一所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或重点中等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以普及农民的科技知识;三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以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利润共享等方式来推动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

(三)推进农业科学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坚持多层次、多方面的转化思路,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一是要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控,促进人们树立科研成果要与实际应用相适应的理念以及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二是建立一个多层次、开放式、网络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以解决各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农民、企业和成果研发人员实现科技成果供需方的有效沟通,推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与转化的市场化运作,充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四)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现代农业也是生态农业,它是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重要发展环节。建设现代农业应基于湖南省传统农业精华和发达国家现代化农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湖南省省情的综合效益好、可持续性强的农业生态体系(姜作培,2007)。一是响应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大力发展“三品”农业,即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二是建立生态技术和各种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农产品监测体系,减少对粮食、水果、蔬菜和饲料等农作物的化肥和农药施用量,重视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三是加强能量转化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产品的经济增值,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柏振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4):39-41.

[2]王炜,郭宇多,郭振.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公共财政投入的目标、结构、效率及优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116-122.

[3]王方红.产业链视角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6):98-101.

[4]周绍森,贺喜灿,罗序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75-79.

[5]陈志兴,楼洪兴.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2005,(9):452-455.

[6]刘辉,黄大金,李东辉.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体系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1-24.

[7]王雅鹏,吕明王,范俊楠,文清.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2):

161-167.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篇12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政策建议

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逐渐发展起来,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缺乏转化农业科研成果的机制。因此,在充分考虑到我国农业基本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深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民增加经济收益,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服务的基础作用

1.1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口逐渐增多,预计我国在2030年的人口高峰是16亿。因此,在积极面对逐渐减少耕地面积的事实的同时,要尽可能保障粮食供给,既要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也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尤其是要重视农业结构优化、方式转变、设施完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强化科技等方面。大量实践表明,政府扶持并不能百分百地实现粮食面积稳定的结果,年年颁布新的政策显然不具备可行性,只有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不断完善,才能够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为粮食安全提供良好的保障。

1.2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

现阶段分析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实际上很难实现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其主要表现在:不合理的农业化学品投入,使水源和土壤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未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作物秸秆,严重影响大气质量;对资源的过分依赖恶化了生态环境的质量等,诸上所述的问题不仅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生态安全产生了威胁。因此,站在建设新农村的立场上,加强研究自然资源利用技术,如土壤资源、水资源等,开发相关技术产品,如节约用地、节约用肥、节约用水等,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进一步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

2在新农村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2.1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步伐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想走出危机重重的困境,就需要加快改革步伐,越早改革,成本越低,风险越低。因此,应对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实行分类管理的途径与办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强化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力度,使社会化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同时要兼顾各方利益,尤其是要协调好个人、单位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将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列为农村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整体谋划改革过程。在统一的标准、领导和改革的要求下,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寻找切实可行的改革途径。重点改革结构设置、经费保障、债务化解、核定编制、界定职能和安置补充人员等内容,从而建立健全新的农技推广格局[1]。

2.2建立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快成立协调领导小组,由农村工作办公室为代表,工商、供销、财政、农业、科技和民政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当中,为充分发挥出各部门的优势,应由政府副职领导来统筹关于建立政府协调领导小组的相关事宜,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在不过分依赖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政府的服务职能。

2.3创造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滞后从国家层面来讲是缺乏制度保障的直接表现。首先,虽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明确规定了农民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但是没有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及法律法规等配套政策,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依然在日常管理中频繁出现。同时,工商部门无法登记在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其登记责任归属民政部门,在开展各项经营活动时其法人的实体地位形同虚设,在贷款、签订合同、产品销售等方面大多数农民都存在疑惑。其次,在从事农业科技服务方面,对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缺乏制度性的激励和规范。最后,没有积极地调动农业企业参与到农村科技服务活动中,并缺少相关的制度激励和约束,尤其是在信贷支持、税收优惠、放宽限制、财政支持等方面。因此,全国人大的立法步伐急需加快,使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法人资格和法人地位及早确立,使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及早出台。同时,制定把科研成果转化挂钩于各类农业科研人员薪资水平的相关制度。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培养从事农村科技服务相关工作的人才,积极调动他们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2]。

2.4增加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首先,财政支持力度需不断强化,农村科技服务专项基金的成立非常必要,为了降低“雁过拔毛”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尽可能采取直接拨付的方式,确保足额的专项扶持基金并落实到位。其次,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及落实。优惠政策不仅要惠及农村专业合作组,而且要惠及其他的科技服务组织,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经营收入可以免去对其征收营业税和所得税。最后,增强政策借贷力度。各类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客观需求使借贷“门槛”适当的放宽,重点支持科技服务组织,尤其是农民自办的科技服务组织,积极地调动底子薄、劳力少的农户参与到当中[3]。

2.5充分发挥科研院和高等院校的作用

科研所及高等农业院校一直以来就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创新的重要源头,其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如若没有科研所及农业大学的人才支持,势必会丧失科技服务的源头。因此,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激励性措施,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使科研院所及高等农业大学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开发、引进等方面,制定奖励措施,积极地鼓励在此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此外,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基本战略,鼓励本地技术人员通过专门的人才资源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妥善地解决在本地农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同时,积极地鼓励科研院所、大学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龙头企业、科技合作社等实现多种合作模式,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专业化的科技服务[4]。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至关重要。现阶段,尽管在新农村建设中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转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通过政府、农民、相关组织机构、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势必会逐渐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佳,王岩鑫.流程再造: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的新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2(22):5228-5231.

[2]李海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13(8):201-204.

[3]原白云.河南省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808-6810.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早上问候语每天一发(16篇)
  • 下一篇:环保工程论文(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