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思政大课(6篇)

时间: 2024-01-13 栏目:公文范文

思政大课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01―0167―02

大学生属于国家高素质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均能够反映出其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而且对构建和谐主义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国内各高校应当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培养工作,积极地探索出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而在满足大学生身心需求的同时科学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1.大学思政课实效性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关系探讨

1.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般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会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教学地点、不同学生群体而被赋予着不同的实质性质与涵义,而目前能够符合时代潮流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则是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按照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科学有效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落实一系列教育诉求解决工作,从而让教育对象逐渐形成教学规划中预期既定的思想品德树立效果,不断让教育对象养成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行为模式的一个过程。换而言之,所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是指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内,利用教育所特有的影响力量,采用潜移默化的教学形式对当代教育对象进行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体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素养水平,逐渐使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逐渐符合、贴近当代社会一定阶层所需要的品质标准。

1.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分析

事实上社会大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定义也存在着不同类型,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则认为所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即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通过科学、合理、可用的教学方法对教育对象进行长期性的教学项目,并且使其能够产生较佳的、可靠的教学成果。而笔者则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主要是指社会对大学生所要求的道德品质要求逐渐转变为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中的具体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的实际程度,也由此可见教育对象把社会对其的道德品质要求转化成自身道德素质所涵盖的思想认知是全面提升当代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有效地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关键前提,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程度。

2.目前大学思政课实效性落实效果欠佳的根本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得出,现阶段国内不少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基础性知识与理念存在着了解不深入、认识不清晰的问题,甚至存在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特点、性质特质一无所知,而且大部分学生对现阶段各高校积极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给予了较低的综合性评价,认为其仅仅是传播思想理念的一种形式,实质上并不存在一定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之所以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性原因是当代高校在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并没有基于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教学项目的,比如部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参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征,仍然沿用着传统化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呈现出单向传输知识形势,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教育对象深入理解与探索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与热情,使他们难以认识与感悟思政课程的实质含义,甚至会使他们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成厌恶的学习心理,也因此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偏低的局面。很多情况下,一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能够让课程通过率有所保证,在教学方式选择层面上没有有效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仅仅通过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手段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知道、记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而学生为了处理应试化教学项目,普遍会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将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记入脑中,可是他们仅仅记住了理论知识,并没有从自身发展角度感受与体会思想政治理念,因此导致他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应用理论知识。为此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应当立足于教育对象的实际发展需求之上,结合目前的时代特征与社会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而逐步增强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

3.有效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的措施研究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深入地了解与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结合学生需求、时代特点与社会要求,有效地选择合理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并且在这过程中要实时地对大学生所提出的不合理需求给予正确的指导工作。有效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的措施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3.1根据当代大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大学思政课开展原则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当代教育事业开展一系列教学项目都务必要遵循的落实原则,其能够直接关系到教学项目能否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能够影响着教学工作的落实质量与效果。众所周知,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家发展的主体,是提升与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的重要力量,而我们深化改革教育事业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广大群众的实质利益,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从而有效地推进当代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要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落实原则,将学生当作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领悟过程的主体,在最大限度上尊重学生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性与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等综合性素质,而且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为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项目,唯有如此方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落实队伍当中,有效增强当代大学思政课的实效性。

3.2根据大学生需求层次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落实大学思政教育课程

通过马斯洛需求理论得出,人的需求层次按照由低至高的顺序能够划分为生存需求、发展需求以及享用需求,而所谓的生存需求是指人们对能够满足基本生活要求的物质性追求,为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这一生存需求着手,灵活运用推动物质文明进步、提升生活质量与水平、增强人的基本生活标准等一系列措施来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积极性,但是人的进步与发展并不能仅仅停留于纯粹的物质追求层面,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给大学生提供适当地指导意见,让他们逐步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所谓的发展需求是指能够有效促进人道德品质与行为模式发展的需求,为此大学思政教育应当通过为当代学生提供强而有力的政治方向指导、有效限制学生的行为举止、激发学生创造性精神能力、培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等一系列方式与渠道来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而所谓的享用需求其实是指个体获取一定需要或者某种愿望,且能够从其中感受快乐、体会满足、领略充实,最终使得自身的精神层次得到满足的一种需求。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尽可能地发展与培养学生个体的品质德行,且要科学有效地满足每一学生主体的层次需求,持续性地激发起学生参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与热情,从而逐步增强当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3.3充分利用时代特征与发展产物,与时俱进地推动大学思政课的有效落实

众所周知,世间万物均处于时刻变化的状态,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当以发展眼光面对世界、以变化角度观察问题、以进步理念处理问题。而且随着经济不断地蓬勃发展,人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也处于时刻变化发展的状态,所以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充分地了解与掌握人需求的变化规律与特点,并结合时展特点与产物,行之有效地落实特具当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的日新月异促使着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与发展,由目前大学生主要需求而言,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将网络要素逐渐渗透至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并且在学生所能够接触的互联网模块融入适当的思想政治知识,进而让学生在运用网络期间潜移默化地感受、领略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影响,且逐渐改善自身的行为举止与语言对话,从而有效地增强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4有针对性、目的性地为大学生不合理需求提供恰当、有效的指导意见

大学生实际的成长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积极恰当的的特征,然而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伴随着信息化与全球化不断蓬勃发展的步伐,且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与市场经济恶性竞争局面的影响作用,一些不良、消极、不合理的需求就逐渐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滋生。例如不劳而获、学习散漫、生活挥霍、偷窃隐私、行为造假等一系列消极不良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要对以上不良行为与发展需求进行适当地评论,并为广大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恰当的指导意见,从而让他们逐渐关注与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且逐步使其发展成为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合理需求。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最大限度上展现自身功能与性质,就务必从当代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需求着手,不仅要制定出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特征与发展需求的大学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而且还要逐步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需求层次,让自身能够在竞争愈演愈烈的经济社会中同时满足个体成长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更为有效提高当代大学思政课的实效性。除此以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工作原则,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时代特征与发展产物,且将其有效地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起来,进而在最大限度上展现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与个体差异性,不断实现创新教学、增加人文关怀,从而逐步提升当代大学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实现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伟.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06).

〔2〕林琳.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1).

〔3〕王欢,刘天宇.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径选择〔J〕.新西部:下旬,2011,(08).

〔4〕尹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的教学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

〔5〕齐晓安.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教学体系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

思政大课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问题;对策

中国分类号:G633.2

引言

当前,逃课现象在大学高校里已经是司空见惯,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逃课现象更加严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逃课现象,不仅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的现状及问题

据网上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统计,在回帖的近两千名学生中,曾经存在逃课现象的就占96%以上,仅有不到4%的学生未逃过课,可见,大学生逃课现象在大学里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常逃的一门课程。为此,笔者对武汉音乐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堪忧。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5%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纯粹是为了拿到学分;有16%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未来发展没有用;仅有不到10%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感兴趣。目前,大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显性逃课普遍、隐性逃课严重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大学生逃课已经迫在眉睫。

二、预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的措施

1.完善学校管理,优化思政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风

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主要场所,完善其各项管理,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而良好的学风对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减少学生逃课现象就必须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优化思政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风,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供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环境。

一是广大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各门课程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二是要多利用校园网、学生QQ群等新媒介,传播主流价值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一个活泼、生动的环境。三是学校要积极构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三位一体”、“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大思政平台,营造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政治觉悟。只有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得以提高,才会对思想政治学习产生兴趣,自然也就不存在思政理论课逃课的现象。

2.推进思政理论课课程改革,增强课程吸引力

推进思政理论课课程改革,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才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及方法论变得富有时代感和新鲜感,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受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思政理论课的教师,要走近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将其融入到理论教学内容当中,使得思想政治理论变得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大学生关注的、事件等社会热点话题来作为课堂的开始,通过现实中的实际事例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结合,使学生自己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其效果要比强硬灌输好得多,同时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师水平和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得政治理论课变得严谨却不失活泼,富有感染力,自然可以有效遏制学生逃课。作为政治理论教师,首先要保持敬业奉献的精神,如果一名思政老师不热爱自身的工作,上课敷衍了事,学生也不可能喜欢上该老师的课。其次,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保持学科知识的与时俱进。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作为政治理论教师,要不断摸索和创新教学技巧,灵活地运用教学力法和教学手段,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变得形式多样、富有活力。首先,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会思考、激发其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借助计算机等新媒介,用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方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学习热情,使抽象的、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4.完善思政理论课评价体系,实现课堂教学、考勤管理、课外实践三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对思政理论课的考评不能只注重理论成绩,而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的培养。因此,必须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改变当前逃课日益严重的现状,实现课堂教学、考勤管理、课外实践的三结合。

一是要完善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督察小组,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检查,严格要求教师的授课质量;引入竞争机制的职称评价方式,让每一个教师增强责任感,充分发挥其长处。二是要完善学生考勤管理。注重平时考察所占比例,实行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从而确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成绩。平时表现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情况、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同时,要将学生的课外实践纳入考评项目,从多方面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进行考评,多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中的整体状况,在考查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的同时,又可以考察其平时的表现情况。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现象屡禁不止的背后,既有学校管理的缺失、教师工作的失职,也有学生自身纪律观念淡薄等多重原因。预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学校加强管理、教师提高素质、学生加强自律等多方努力。本文提出了诸多预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现象的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落实,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戴云.高校本科学生逃课现象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思政大课篇3

关键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实践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目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教育效果。在新形势下,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内涵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是指在新课程观理念的导引下,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别是其中可以知识化、集约化的部分进行"集成教学",通过"课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系统的、浓缩的、有逻辑关联的、稳定的、有力的信息支持,并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和规律加以建设。

目前我们所提及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需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所形成的并不是另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的课程。第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注重教育的实践性,既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也要依靠学生的自我教育,既要采用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也要依托社会实践、网络新媒体等新的教育载体。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教育主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及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改进方面所希望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规定了教育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制约着整个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目标应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理论课教育具有衔接性[1],且服从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层次性、时代性和实现的可能性等特征[2]。

本文作者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及发展政策为依据,考虑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结合不同年级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归纳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坚定为理想坚持不懈奋斗的信念;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和完善的人格。不同年级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如表1。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

目前,虽然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和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散点状态",内容安排上未能做到层次性和连贯性。内容之间缺乏联系,有的内容反复出现,而有的内容却从未涉及。(2)内容设计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大学生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偏差,即认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实际问题所进行的临时性和短期性的教育。在这种错误认识的误导下,教育者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建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战略性的思考。实际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拥有专属领域,承载特定内容,担负具体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先进的教育内容能保障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次,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满足不同大学生的思想和发展需要,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这样才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内化,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效性才会获得提高。最后,要注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层次性和序列化问题,以整体化的思想系统设计和实施教育内容。

2004年国务院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根据《意见》要求,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结目前我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划分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时事热点教育五个模块,并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将五个模块内容细化到每个年级,其具体内容如表2。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具体需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实现由"灌输型"向"疏导型"转变。大学阶段是身心发展接近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模式逐渐形成,独立的批判性意识也明显增强,因而"灌输型"的教学方法不再能适应其身心发展需要,而需要采用"疏导型"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其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需求,符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三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一方面借鉴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吸收国外有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方法。

其次,要确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的方法观。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能够引起受教育者积极活动的方法,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在选择日常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时,既要着眼于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自身优势,更要着眼于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再次,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既要与教育内容相配合,又要适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心理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等实际情况。

最后,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特点,尽可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本文作者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在课堂教学中,重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讨论或辩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表演或游戏法。当然,传统的讲授法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讲授的主体可以进行拓展,除了辅导员,还可以邀请企业代表、校友、专家或其他相关人士,以开拓学生的社会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外拓展活动中,则主要采用实践教学法。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辅导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授课风格和特长,将多种教学方法整合、灵活运用,以提高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载体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传递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

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载体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教育实效性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载体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多,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内容及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载体,以达到部分总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其次,教育主体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心理的特点,及时发现和挖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及时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合文献、调研和实践结果,本文作者归纳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依托的教育载体包括课堂教学、学生组织、主题活动或讲座报告、咨询服务和新媒体等。学生组织主要包括党团组织、班级、社团、学生社区等。主题活动主要包括学术科技类活动、文体艺术类活动、社会调查、参观体验、社会服务和社会实习教育等。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咨询、择业就业咨询、贫困家庭学生个体咨询及其他性质的谈心等。新媒体则主要指网络媒体,包括BBS、QQ、E-mail、飞信、易班、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和工具,网络媒体适用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任何内容模块和专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

为使大学生更多的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丰富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作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内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每个模块的专题内容,设计了课外素质拓展内容。课内教学部分主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课外素质拓展部分则主要依托学生组织、主题活动或讲座报告、咨询服务和新媒体等教育载体,使学生能够在课外体验、实践课内教学内容,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外素质拓展内容及载体见表3。

三、结语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以多学科理论为背景,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反复实践,不断摸索,合力推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实现,终将为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冬娱.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新校区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模式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园区化管理为例[D].重庆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0(5)

思政大课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内容考核【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由于意识形态领域价值多元化、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传统教学方式单一守旧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甚至被一些教师称为“天底下最难上的一门课”。

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课的质量和水平,不少学者包括承担高校一线教学任务的教师也想出了不少办法,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学者的讨论中忽视了一个共同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然广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主体,正如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符合消费者需求一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主体的教师也必须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真正意义上使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要积极拥抱互联网,努力探索“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今世界是互联网的时代,而90后大学生则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先机。近年以来,各级各类高校为了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纷纷采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大型在线网络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政课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无缝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笔者看来,慕课、微课的授课形式并不完全适合高校思政课,而且由于成本高昂不利于大规模推广。

以笔者所讲授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为例,其所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每个理论成果背后都有着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的支撑。采用上述两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所讲知识点的断章取义或者碎片化理解,缺乏对理论体系本身的整体性把握。而如果采用完全翻转课堂模式,将课程所有内容都录制成视频让学生在网上收看,课堂则完全采用讨论或者提问模式,学生不可能愿意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此课程,而且对于很多理工科的学生而言根本就讨论不起来。笔者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转课堂+专题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一方面避免了单纯翻转课堂或者慕课的知识碎片化倾向,能够兼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课堂单向灌输的沉闷模式,通过翻转课堂和学生自主演讲的形式保证了课堂内容的鲜活性和时代性。

要凸显鲜活性和时代性,增强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按照教育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采用全国统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四本重点教材,教学内容似乎没有调整的余地。但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本校实际,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笔者在《概论》课堂上所采用的“翻转课堂+专题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主要分三大板块:

第一,专题教学,这是课堂的主体。主要讲授六大专题,分别是:“一个依据和一个梦想”,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放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讲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必须的国际环境。专题讲解的具体顺序会根据课程的逻辑结构进行微调。这样的内容安排,既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涵盖了统编教材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能更进一步体现该门课程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专题讲解的内容一部分录制成视频让学生在网上自主观看,另一部分则课堂讲授。

第二,学生个别专题演讲。每个学期开学初,就学生感兴趣的重点和难点理论问题在南京大学自主开发的课立方系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本学期学生课堂演讲的专题,也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自行选题。学生在全面收集素材和认真构思的基础上做成PPT提交至教师邮箱。任课教师在确保舆论导向和演讲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反复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合格之后方可在课堂进行演讲。从学生的自主选题中可以管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路历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若能结合自身的人生感悟予以适当引导,在学生关注的情感生活、就业压力、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指导意见,既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能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第三,翻转课堂专题大讨论。由教师结合当下中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定讨论的主题和逻辑线索。学生按照自愿原则分成若干组,每组成员围绕讨论的主题确定各自的研讨话题和研究路径,在充分发扬集体智慧的前提下做成PPT交由任课教师审阅。无论是个别演讲,还是全班的翻转课堂大讨论,我们都通过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措施鼓励学生开展公开辩论,并且通过“课立方”系统进行统计评分,最后由教师进行专业点评,学生的每次演讲和发言均计入平时成绩。近两年以来,笔者先后在《概论》课堂上组织了“中国与APEC”、“从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建设观察中国道路的国际影响力”、“全方位解读抗战阅兵”、“TPP、TTIP与中国”、“‘十三五’规划与五大新发展理念”、“不忘初心与建党95周年”、“G20与中国”等为主题的翻转课堂大讨论,学生参与率达到100%。这些讨论专题,围绕授课当时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很好地契合了时展的脉搏,既保持了讲授内容的开放性、时代性和鲜活性,又能贯彻中央提出的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要求,较好地克服了统编教材无法与时俱进的局限性。

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思政课单向强制性灌输模式的弊端,尽可能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思政课课堂的主体。既激发了学生就某一研究专题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还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在辩论过程中各种思维碰撞、博采众长的乐趣。在这种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不经意转换中,真正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启迪与教化,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必须注重多元化和灵活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更多地应该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思政课的考核方式不应该只是对所学知识点的考核,而应该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结合起来。

笔者目前所使用的“课立方”系统可以通过签到、小测、抢答、众答、互评等手段实现对学生课堂参与过程的全方位考核和激励。既然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度很高,我们就没有必要拘泥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考试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演讲、翻转课堂讨论、辩论、抢答、小测等都通过系统计入其平时成绩。任课教师还可以建立思政课微信群,实现教师授课的实时反馈和师生的实时互动,将学生在微信群中发言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平时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构性改革,是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必然要求。这一改革也必然会对作为供给者本身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实现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还必须注重对互联网技术的熟练驾驭和运用,要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进行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只要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为当代大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就一定能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毕生受益、终生难忘”的课程。

(作者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注:本文系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项目编号:16JDSZK0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②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美]艾伯特・O・赫希曼著、R昌崇译:《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④《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思政大课篇5

1、请问你的专业是?

a、理工类b、文史类c、经管类d、农医教体艺等其它

2、在你看来每周开课课时会比较合理?

a、2课时b、2—4课时c、4课时以上

3、请问你所在班级思想政治课出勤率为?

a、90%以上b、90%—75%c、75%—50%d、50%以下

4、请问你认为对于思想理论课你比较容易接受哪种为主要形式的授课方式?

a、理论授课b、多媒体教学c、课外实践

5、你认为该门课的重要性?

a、很重要b、重要c、一般d、不重要

6、你对该门课的上课满意程度为?

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

7、上政治课时,你通常在?

a、做其它作业b、认真听c、走神、睡觉d、其它

8、他们学习政治课的目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a、增长知识b、准备从事政治工作c、应付考试d、对政治课有浓厚兴趣

9、你最喜欢的教育内容是什么?(多选)

a、四项基本原则教育b、爱国主义教育c、艰苦奋斗教育d、集体主义教育

e、共产主义理想教育f、国际主义教育g、道德教育h、法律,纪律教育

10、你学习政治课最感到困难的是什么?(多选)

a、记人名、地名、年代b、记会议、着作的内容c、对人物、事件的评价d、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11、听政治课你最感兴趣的是?(多选)

a、生动的故事情节感人的人物事迹b、丰富的政治知识c、严密的理论论证d、深刻的理论分析e、联系实际f、补充课外材料g、对人物事件的评价

思政大课篇6

关键词:大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节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67-002

课堂节奏主要是指一堂课的张弛快慢及其有规律的变化,它参与知识的呈现与意义建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以具有一定节奏呈现的知识,能增加学习内容的可感性,切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促进学习者领会和掌握学习内容。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教学的敏感程度、思维活跃程度的变化规律,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在大课堂下,要使学生在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握学生注意力变化的规律性,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呈现阶段性变化。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时,要特别考虑学生注意力变化的四个阶段:一是注意力转移期。学生从喧闹的课间环境回到课堂,需要稳定情绪,这段时间教师最好安排一个课前15分钟,给学生们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上台进行时事点评、情景剧表演、讲红色故事、演讲等,通过这样一些形式多样、人人参与的开场白,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二是注意力稳定期(15-45分钟)。这段时间学生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上,是整堂课的黄金期。学生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最适合安排核心的教学内容,并运用语言和感官刺激等手段,突出重点,引发学生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疑惑与顿悟的交替出现,就是教学节奏变化的焦点和契机,如果我们能捕捉好这一契机,就能较好地调控教学节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三是注意力分散期(45-75分钟)。课堂上,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再加上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学生往往会注意力分散。此时教师应采用新的互动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如小组讨论或合作项目、相互辩论等。经过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有适度回升,状态有所改善。四是注意力反弹期(75-90分钟)。临近下课时,学生的状态往往会有所反弹,出现另外一个小高峰,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很好地巩固和升华前面的教学成果。如有位教师在上完一次课的内容时,留下10分钟让学生每人说出本堂课的收获和感悟,学生情绪高涨,在彼此的交流和分享中理解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设计好教学内容,调控课堂的讲授节奏

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必须合理设计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学大纲,全面把握教材,明确一堂课的知识点,考虑好应强化什么知识,弱化什么知识,补充什么知识。确定好知识容量,就为形成良好的课堂节奏创造了条件。

但是,这些知识如何传授,哪些是重点,要浓墨重彩,哪些是非重点,该轻描淡写,却是非常讲究的,需要合理控制讲授节奏。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围绕育人这个根本,教师先简要阐明所要讲授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初步接受某一理论之后,紧接着介绍一些相关材料、案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其他教学方法对所讲理论重点分析说明,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要收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材料,制作并演示与理论内容有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学生经常关注社会分配差距问题,官员腐败等,教师就应直接面对,加以引导,不应回避。如果教师对社会问题关注不够,思考不深,在讲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问题,就会引起学生在“感情”上“拒绝”接受教师的讲授。教师在完成理论讲授、材料分析后,还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实际拟出相关思考题,进行实践性教学或情境模拟或行为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发讨论和辩论,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深入。譬如,在讲“社会公德”这一内容时,阐述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就可运用现实生活中一些道德问题的案例给予分析深化,引导大学生对诸如“见义勇为”、“见死不救”等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让大学生思考应该做出怎样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这样就使原来显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一堂课90分钟的内容要有个总体安排,开头结尾要灵活机动,重点难点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具体到每个课时则应根据该课的实际需要分配时间。既要定时,又要灵活机动,才可能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节奏鲜明。教师切不可上随意课,漫无边际地调侃,浪费时间的“马拉松”式教学是良好课堂节奏的大忌。

三、把握课堂节奏规律,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良好的课堂节奏的主要条件。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气氛动静结合,既让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又要让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

在大课堂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调适教学方法。除讲授法外,还可以选择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课堂驾驭能力,讨论要有放有收,事先准备充分,掌握翔实的理论和事实材料。必要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成为讨论中的一员,以引导讨论方向。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讨论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全班交流一般以10-15分钟为宜。如在学习“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内容时,选取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求职择业问题展开讨论,采用话题讨论的方式,围绕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卖猪肉、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大学生创业等几个话题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同学们参与思考,参与教学互动,使同学们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培育就业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研究学习法

研究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研究的题目可大可小,可以是简单思考、查找资料后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也可以是同学讨论后形成的一个方案,还可以是经过社会调查之后写出调查报告,形式不一,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前给出可供选择的几个题目,分组准备。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以5-6人为一个小组,就老师布置的题目展开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召开调查报告展示会,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

3.情感体验法

在讲述人生观、价值观内容时,单纯理论与事例结合的方法,很容易使课堂变成简单的说教式,那些杰出人物的人生价值选择又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一些口号式的理论学生总是理解为大道理,觉得不现实。而一些感染力很强的活动却能让学生感悟人性的美,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进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一件自己做过的好事,无论大小,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当接受别人感谢时的感觉,告诉学生:我们的存在或大或小对别人对社会有意义,这就是人生真正的价值。人活着不完全是为了物质利益,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感觉,我们能够找到这种价值感,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实现。如此可以把看似理论化的、学生称之为“大道理”的观点演绎成实实在在的感觉,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支持。

4.演讲、辩论法

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最高形式的训练,演讲内容、辩论题目不一定直接与书本有关,但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

老师要把握全局,对每一位演讲的学生进行客观但侧重于肯定的评价,老师的评论只要两三句话,有时可以是一句诙谐的语言,就能引导方向,控制全局。这时的课堂可以是宽松、民主、自由的,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对个别偏激观点不能直接批评,应以引导转移为好。此时,老师的角色应该是:提出活动内容的倡导者,学生确定议题和讨论活动时的参谋者;活动“初级阶段”的示范者,学生活动开始后的场上指导者;学生活动结束后的参评者。

演讲或辩论题目可事先让学生设计,教师收集整理后交给老师,最后让学生自己来确定演讲主题或辩论内容,如“手机上网与课堂学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性--中国的经济与环境”、“大学生怎样才是美丽的”、“为今后赢得企业的欢迎和赏识,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

现在的学生在全方位接受外界的知识信息,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把它们看成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利用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

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节奏的重要因素。一堂课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烦躁惊恐,教师就是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若一堂课洋溢着积极热情、欢快喜悦的气氛,那就为形成良好的教学节奏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利用各种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从而控制课堂节奏。当发现学生疲倦时,教学应变换节奏,轻松一下,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以活跃课堂气氛;当发现多数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表现得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时,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颜观色,发现情况及时进行情感调节,消除不良情感,利用积极情感,让良好情绪始终环绕课堂。这种良好情绪的维系,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育机智才能达到。首先,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功夫,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打动学生征服学生;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课间过渡技巧,开始、中间、结尾应浑然一体;再次,教师要善用举例、比喻等手段;最后,教师要有幽默感,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笑声中获得知识。

总之,课堂节奏的控制既是一门教学艺术,又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每位教师要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控制和把握课堂节奏,还有待于自己去认真分析,用心研究。

参考文献: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实用的学生调查报告范文9篇
  • 下一篇:幼儿园安全生产月的活动方案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