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碳排放的意义(6篇)

时间: 2024-01-14 栏目:公文范文

碳排放的意义篇1

关键词:碳排放权试点控排企业碳资产配额履约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2011年10月份,7个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启动。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截至2013年底,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五个省市已正式上线碳排放权交易,湖北、重庆将在2014年启动碳排放交易市场。在试点的同时,国家也着手开始建立全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工作,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形成全国统一碳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控排企业(以下简称“控排企业”)应当充分重视碳资产经营管理,通过制度保障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运用科学手段防范控制经营风险,用好用足政策,主动应对,确保完成履约等各项义务。

一、通过制度明晰工作机制和权责

控排企业应通过《碳资产经营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碳排放指标的“资产”属性,规范碳资产的管理模式,指定控排企业碳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明确相关岗位职责,建立并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流程,通过制度保障建立碳资产经营管理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二、重视人员培训,提高碳资产管理能力

碳市场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进行碳资产经营管理的相关人员不但要了解金融、期货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精通碳排放的监测、报告与核查等技术问题,这无疑对任何一家控排企业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要尽快开展对碳市场经营、管理人员以及碳排放数据管理、排放报告编制人员的培训工作,保障基层工作顺利开展。

当然,各个企业单独进行一整套的能力建设,尤其是对中小电厂来说,具备一定的困难。对于大型集团企业建议制定集团层面的碳资产管理办法,设立专门的碳资产管理公司或机构,对控排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信息报送平台,发挥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更低成本的完成履约义务。

三、按照相关要求,完成规定义务

各试点在碳排放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中都规定了控排企业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义务,包括碳排放监测、报告、配合第三方机构对碳排放报告进行核查、配合政府部门审定年度碳排放量、配额清缴等义务。如上海市规定每年要向市发展改革部门报送碳排放监测计划和碳排放报告,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履行上述义务,否则将面临处罚。

下表为试点地区控排企业履约周期的关键节点。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履约周期关键节点

除配额清缴外,控排企业也要重视年度碳排放报告的编制。第三方核查机构和主管部门将对控排企业上报的碳排放报告进行核查、审定,以确定控排企业上一年度的实际排放情况,审定完成后即可最终确定控排企业的配额缺口。编制碳排放报告的基础和前提是必须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碳资产管理工作机制,摸清自己的家底,确保所报数据和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避免由于数据缺失给控排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为节省人力物力并提高专业性,以上监测、报告等义务可考虑委托专业的碳资产管理机构来完成。

四、碳资产的经营管理

控排企业获得的碳排放权配额(以下简称“配额”)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是一种无形资产,如果通过合理的碳资产经营管理,则可以降低履约成本,进而实现盈利。同时,市场的波动,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因此,启动专业的碳资产经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制定履约计划

进行专业的碳资产经营管理首先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履约计划。控排企业要摸清自己的家底,结合配额发放情况,了解配额缺口;对自身减排成本和碳价格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统筹好自身减排和购买碳排放指标的关系;合理配置CCER,降低履约成本。

2、合理配置核证自愿减排量

抵销机制,是指通过开发具有减排效益的项目获取抵销信用,可供控排企业使用来完成减排义务。目前各地均规定控排企业可以将一定比例的CCER用于配额清缴。用于清缴时,每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当于1吨碳排放配额。

通常各地都会对CCER的使用有所限制,具体限制如下表: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CCER使用相关规定

企业若想节约配额,需要通过投资对企业进行节能改造或者减产(非电力企业)才能实现,因此配额成本相对较高。而碳抵消可以通过对CCER项目、节能项目和碳汇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进行审定和核查即可获得,这些碳减排量均是上述项目的副产品,且审定和核查成本较低,因此获取碳抵消的综合成本较低。且碳排放权抵消在使用上有一定的限制,无法像配额一样随意使用。因此,CCER的价格通常低于配额,因此,控排企业可根据当地政策和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使用最大数量的CCER代替配额用于清缴,实现低成本履约。

3、适时开展配额交易

按照各地相关规定,控排企业只需在履约期限之日清缴足量配额即可,在此之前企业可以自行处置。企业如果将这部分资产闲置,不但是对资源的浪费,也可能面临履约时配额不足,须以高价从市场购买或无处可买的被动局面。如不能完成履约,按照试点地区碳排放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主管部门将对控排企业处以高额罚款,并采取行政处理措施。如根据北京市规定,重点排放单位超出配额许可范围进行排放的,责令限期履行控制排放责任,并可根据其超出配额许可范围的碳排放量,按照市场均价的3至5倍予以处罚。上海市则规定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未按照规定履行配额清缴义务,除罚款外,项目审批部门将不予受理其下一年度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表或者节能评估报告书。

建议控排企业每月统计碳排放量,结合碳指标拥有情况,提前评估缺口数量,以便提前开展配额交易。通常来说,较长的时间窗口有利于平抑价格风险。

那么,配额究竟何时买,何时卖?配额的价格有无规律可循?

从长期来看,配额的价格是由平均减排成本决定的;从短期来看,受供需、政策、经济、环境、能源价格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已经启动碳交易试点地区的市场交易情况如下表所示:

2013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二级市场交易情况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除深圳有一定的流动性外,其他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市场无法起到发现价格的作用。目前尚无法判断未来的价格,但从中国目前市场平均减排成本的角度分析,预计未来配额的合理价格可能在40-80元人民币/吨之间。

配额交易具有较大的风险,需要具备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同时配额价格的波动还要求控排企业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这对单个企业来说很难做到。另外,控排企业最终决定是采用自身减排还是购买配额乃至置换CCER,需要结合减排成本、碳资产价格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鉴于碳资产经营管理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建议由专业人员来操作,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瑾,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建议,2011

(2)蔡召浪等,浅析中国碳交易市场,2010.

(3)方虹等,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问题和趋势,2010

碳排放的意义篇2

论文关键词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必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工作。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2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国务院已经要求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发展阶段,碳排放量将持续增长,电力、工业、交通、居民生活四部门排放量最大,约占总排放量的90%以上。豍而从生产领域入手实施碳减排对我国GDP增长有较大影响,越早开始实施碳减排GDP损失率越大。豎因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城市居民生活入手,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以减少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活动产生温室气体为宗旨的低碳生活方式更具有现实意义。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哲学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把人和自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起来认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内涵。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豏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存在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并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以实践为中介,能动地从事着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共同影响着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和社会活动,形成了生态关系与经济关系结合的生态经济关系。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豑人类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必定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只有首先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能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使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

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低碳生活意识理论为基本内容,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对一定的教育客体,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低碳生活观念教育,如:低碳伦理意识教育、低碳法制意识教育、低碳自觉参与意识教育等,以使教育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而使其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转变。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其目的在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与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偏差有关。目前,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等非理性的价值观还有较大的市场。在这种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人们关注的只是经济的增长,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更没有考虑到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所造成的威胁。因此,要构建低碳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为此,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创建与低碳生活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使个人生活方式与道德价值观变革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源,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其实质是人的价值观或社会发展观问题。因此,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树立科学的低碳生活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客观要求。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改变传统的高浪费、高透支、极端物质化等“异化消费”的生活方式,代之以低消耗、健康合理、全面协调的绿色消费生活方式,使城市居民了解生态的重要价值,自觉践行低碳生活,积极投身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二、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推进应对气候变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近些年来,大气污染、酸雨、沙尘暴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社会破坏自然环境、高能耗的生产模式以及高碳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气候变化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减少碳排放不仅是政府、企业的职责,它更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参与。联合国环保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城市既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的集中地,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之地。城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力量,城市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是影响城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城市高碳生活方式根源在于人们对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的依赖性的增强,更乐意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技术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而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和对低碳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将直接制约着我国低碳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执行,会影响应对气候变暖的历史进程。据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生活用能具有巨大的节约空间,在基本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单是在住房(采暖、制冷、照明、家用电器等)、汽车、摩托车这几项就可以节约能源2176.3万t标准煤,占年居民生活行为用能的11.0%(按2002年统计),相当于每年减少1628.8万吨碳的C02排放。豒因此,我们应该将“低碳生活”的价值理念深植入城市居民的思想,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节约能源,践行低碳生活,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2007年,我国成为首个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节能减排计划实现相对碳排放,并已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在应对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提高城市居民对低碳生活的认知,自觉将低碳意识深入到行动中,强化公众参与,充分发挥每个城市居民在践行低碳生活方面的作用,通过示范和宣传获得广泛的公共支持,是推进应对气候变暖历史进程的重要路径。

三、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议,首次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目标。“两型社会”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的正确认识上,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追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是对我国较低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增长质量的反思,而环境友好则是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以及生存环境的考虑。

低碳生活是指人们在生活作息时要尽量减少所耗用的能量,有效降低碳特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环境的恶化。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在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实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其核心是要把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降到最低限度,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最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体现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与“两型社会”建设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要求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人类活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其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碳排放的意义篇3

近年来,碳会计已从一个不被人重视的边缘学科发展到正在被一大批专家研究的对象。碳会计现有多种确认计量的方法,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实施的计量方法不一样,大部分处理方法接近主流方法,另一些计量方法显得更为专业化。可以明确的是现有碳市场交易的财务风险是比较高的。如:欧盟EUETS(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从2008年每EUA28欧元的交易价格降到了当前每EUA10~15欧元。由于碳交易如何处理对企业甚至国家存在较大的经济利益关系,出现了不同地区的专家争夺碳会计体系和标准的话语权的场面,并尝试将碳会计运用到现有碳领域的新方法。会计界“话语权竞争”也出现在1990年会计界专家为环境会计所做出的努力。如今碳会计所处的经济规模与交易模式大大超越了那一时期,使得碳会计在当今更加值得研究,并力求系统专业化。笔者进行该研究的目的有两个:怎样定义碳会计;谁是制定碳会计体系的政策者,哪些群体关心碳会计的实施从而得出建设碳会计体系的方法。首先碳会计对于不同的群体意义不同,包括科学家、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企业会计人员和碳市场中的新型实体。其次碳会计准则的焦点在于怎样定义一项碳活动的主体,包括什么是碳活动以及如何开展碳活动。本文的研究建立在Lovell和MacKenzie于2011年做的关于会计专业机构如何在碳会计中发挥作用的研究上,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扩展延伸,专注于会计人员没有进入过但相互交叉的领域,研究财务会计、会计专业机构和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者在碳会计建设中的角色。

二、碳会计定义

(一)碳活动的多样性全球气候变化给组织甚至个人带来较深的影响,为了准确地测量、监控和证实大气的变化,很多机构与个人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其中包括科学家的贡献。如,科学家开发出了能够测量未来大气变化和相关影响的模型,以便以数据的形式传达碳排放信息;碳排放的市场交易机构与相关的碳金融市场也逐渐兴起。近年来我国在多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的计划,在全球环保业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企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很多地区被要求监控自己产生的污染气体,实行减排措施并环境风险披露报告,温室气体的排放真正地在内部管理和控制中得到了重视,如格兰仕和联想在2011年成立了低碳战略小组以应对巨大的国际碳税负担风险。同时,由于一些企业缺乏专门的碳知识,市场上出现了碳战略管理的小型机构,如2011年成立的北京碳阻迹公司。

(二)碳会计定义的组合碳活动是多样化的,这给“碳会计”如何定义造成了困难,区分对不同活动中“碳会计”定义已成为许多会计人员的共识。对碳角色定义的困难会对碳会计的处理造成困扰。然而碳会计的定义充满争议,这也成为了碳会计体系建设的一大难点。许多团体和学术界都在为其法定含义争论与协商。笔者结合Ascui&Lovell(2011)对碳会计的定义进行组合,相关碳会计定义如表1所示,其中任何一项都能交叉排列得出不同的碳会计的定义。如“报告”、“碳”、“碳排放”、“企业”、“强制”、“披露”可以得出对于相关强制要求披露碳排放的企业,碳会计的活动包括对碳排放的确认计量和相关风险的披露报告。

三、碳会计建设不同参与者的作用

(一)碳会计建设的不同参与者Bowen&Wittneben(2011)在研究中表明:“不同的参与者在争夺制定碳会计的核算方法和体系的话语权。”同时他还指出这些参与者分为三类:“碳排量计算”,包括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碳会计”,有专业的会计组织和会计师事务所;“碳的问责制”,包括具有减排责任的跨国公司和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同时,经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当今碳会计被分为四大类:专注于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物理碳核算;专注于碳足迹的物理碳核算;专注于管理会计的货币碳会计;专注于财务会计的货币碳会计。Ascui&Lovell(2011)将碳会计分为五大主要的元素:物理、政治、有利的市场、金融和社会/环境。

(二)碳会计分类及其参与者表2将三位学者的观点联系起来,得到了碳会计在不同角度上的分类集合。如表2所述,这些学者对碳会计的解释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

(1)物理碳核算意在消除政治因素。首先,物理碳核算普遍被认为主要是科学家和科学机构的研究对象。Guenther&Stechemesser将所有国家的物理碳核算研究归类为一个集合,也就是说物理碳核算排除了不同国家之间产生的政治性。这主要是为了响应1992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并且就全球而言,科学家都在为了中立无政治因素的碳会计而努力,尽管这个目标的完成充满了挑战。UNFCCC是政治与科学相交锋的典型,UNECCC是由政府间组织机构IPCC促成的。IPCC除了为调解气候科学和政治之间的矛盾发挥重要作用外,同时还提供遵守UNFCCC的缔约国家可相互借鉴的方法学(诸如,如何良好利用树林吸收二氧化碳)。

(2)政客谈论的碳核算是对大气中碳排放的间接测量。Ascui&Lovell认为政客谈论的碳核算与科学家对碳的测量是不一样的,它是根据国家现行统计因素并结合假定从人类活动中产生碳排放量,不是大气的直接测量,是间接意义上的。并且一些碳排放的来源被排除:如自然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国际空运等。带有政治色彩的碳核算的参与者有相关知识的专家和政府专员,通常政府会与相关专业团体合作。例如,我国2011年最新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合作完成的。

(3)碳市场的出现对碳会计的影响。Bowen&Wittneben将科学上的“碳排量计算”放入一个单独的集合以与带有政治色彩的“碳的问责制”相区别,同时将“碳的问责制”包含在“有利的市场”中。尽管目前碳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决策驱动的,然而由于市场机制已在碳市场得以运用,如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CDM项目开发者论坛,新的无政府角色的气候变化管理机制相继出现,这对碳会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我国天津、上海等地成立的碳交易所。与此同时,碳排放限制导致的节能环保项目也需要进行相关会计处理,还得确认计量减排量和碳抵消。而为了确保碳减排是真实的,必须有一个独立的碳审定与核查机构即碳审计机构,审计机构能确保具有复杂规则的节能环保项目的真实性,确保公司的会计处理能反映经济实质。

(4)货币碳会计与物理碳核算是有区别的。进行碳排放交易和有关节能减排项目的公司,产生了需要碳资产、碳负债和碳现金流的需求,从而确认交易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货币碳会计被Guenther、Stechemesser(2011)和Ascui、Lovell(2011)单独放置在一个集合(表2所述),并与其他组织的碳会计归入一个类别(其中还包括碳足迹)。将碳会计分类的主要目的是识别不同种类碳会计中的参与者,特别是研究哪些专业的人士执行并定义了碳会计的活动。因此,有必要找出货币碳会计和其他形式的碳会计的区别,前者是与会计机构相关的。

(三)货币碳会计碳会计被区分为物理碳足迹和货币碳会计,后者又被分为管理碳会计和财务碳会计。当专注于内部时,“碳战略管理会计”是重要的;当专注于外部时,“气候变化危机、风险和治理披露”是重点。表3是货币碳会计的分类。其中物理上的核算与货币上的确认计量被认为是交叉的,如碳成本的核算必须使用相关模型计算碳,现有模型包括生命周期评估法、投入产出法等。

会计机构在碳市场中充当特别咨询的角色,主要源于其广泛的交易处理经验而不是在碳会计处理中有着专长。然而大多数进行碳处理的职能机构并不认为自己是会计人员,企业内部也缺少标准化的组织来管理碳。就外部而言(参照表3),物理碳核算的发展中仅有少量会计专业机构参与标准的制定,一大部分是其他专业机构。在更广阔的碳市场领域,会计专业机构更是寡不敌众;并且缺乏分享管理和技术经验的平台;同时,还缺少非政府机构、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碳密集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参与。值得欣慰的是,会计机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2009年10月,[2009]56号《关于加快我国CPA行业若干意见》下发后,四川中熹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成立了碳排放审计课题组,并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了大陆首份碳排放审计报告。

在产品碳足迹和碳标签快速增长的领域,最初是技术专家和政府机构占主导地位的,如英国碳信托。不过当前已成为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标准服务了。产品碳足迹主要是由生命周期法(LCA)演变而来的,这使得产品碳足迹的建设更加需要一个专业的队伍。

碳会计的建设是由多个参与者完成的,这导致了碳会计定义的模糊性和灵活性。在货币碳会计中,会计人员在碳的财务报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相关专家、顾问和公司内部管理人员也在碳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从传统上来看,会计机构更适合内部碳管理会计,但很多会计专家已经在外部碳会计有所建树,如环境披露。这主要是由于来自外部的压力,以及监管机制、投资者和股东对披露的要求,但内部日常管理还没能适应这些变化。

四、会计人员与碳会计体系构建

(一)在起步阶段会计人员热情度不高并缺乏专业指导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之间,我国会计人员是被动地参与碳会计的建设,并且缺乏相关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参与者表示并没有可以参考的碳排放交易多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实例。与此同时,国外一些专业的会计团体试图提高成员对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相关会计问题的重视度。ICAEW(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在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提出:“现在很少有专业会计人员熟悉碳排放交易计划,这是一个具有挑战的行业机会,有助于各个层次政策的完善,包括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虽然最初的计量等是由其他专家完成的,但后期将由会计师审查、评估其相关的影响。由此可见,会计人员的角色是重要的,他们能为市场运作做出贡献。”

(二)中期阶段会计人员积极性与自身业务水平得以提高直到2005年,我国会计人员在碳会计建设中的参与度有所提高,这一期间为有策略的参与。如,着手编制我国的温室气体清单、披露报告标准的提高、主动完善碳会计体系等。导致这个关键转变的因素是我国碳市场的兴起和IASB在2004年制定的IFRIC-3(在经历6个月后被取消)。碳会计从此由一个仅仅在会计制度制定机构谈论的问题成为了会计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由于IFRIC-3随后即被取消,相关进行碳排放交易的公司缺少了统一的碳会计处理方法,这样便使得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于碳会计的处理十分引人注目,它们通过发表报告提高自己在碳会计业务上的咨询能力(Deloitte;2007;KPMG;2008;PwaterCandIETA;2007),尤其是在碳披露报告上。

(三)今后一段时期会计人员必将在碳会计中发挥重要作用自200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成为碳管理中合格的管理人员,并且会计人员成为了“低碳家园”的建设者之一。ACCA大胆地在其“碳拼图”报告中指出:“在未来12个月内,每一个需要进行碳管理的企业会被问到有关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减排战略,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并证明实行低碳经济的行动,企业将需要求助于会计师。在未来,这将是会计师的责任,会计人将代表财务会计年度报告过程中碳排放相关的行动。”

由此得出:首先,相关碳企业必须有会计人员的参与;其次,必须重视会计人员在碳会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如财务会计的处理和碳报告披露;最后,必须提高会计人员在碳会计领域的知识与专业技能。以此为引导才能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提高会计人员在碳会计上的建设能力。

五、碳会计体系构建措施

(一)成立相关团体机构成立由一些组织机构紧密联系的团体,这些组织机构不仅有着共同目标并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在进行商业活动时,都能遵守环保低碳的要求;在排碳上都有相关限制并要求披露,如投资者必须披露、测量并更好地管理环境问题的压力;在一些政策上相互认同,如,相互承认一些政府没有颁布的标准和政策。这个团体将对碳密集企业如电力企业施加压力,出具环境披露报告,且报告的标准由这些团体制定,报告能被投资者股东和大众获取、解读。这些组织机构应当在碳会计的外部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增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会计人员必须参与到碳会计的建设中去,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积极研究这项新兴业务。会计人员有相对丰富的交易处理经验,对于新兴碳市场的兴起,会计人员可用其专业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会计人员在内部建设中也要发挥重要作用,完善碳会计体系并披露报告内容,在碳的战略管理中发挥职能作用。但目前会计人员只有一小部分的专业人员参与物理碳足迹等一些新兴领域,因此必须加强在此方面的建设能力。碳审计也是一个需要加强的方面,相对于科学家具体的测量,管理人员更愿意看到相关数据对财务的影响,因而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碳知识。

面对全球低碳的浪潮,中国节能排碳的任务非常大,且碳会计对于国际间碳减排及减轻政治冲突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新兴的碳市场对碳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必须更加重视碳会计,企业的会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应首先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相关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成立一些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的碳披露报告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王爱国:《我的碳会计观》,《会计研究》2012年第5期。

[2]阮鹏熙:《碳排放权交易国际会计准则问题研究及借鉴》,《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年第12期。

[3]Guenther.E.,Stechemesser.K..Carbonaccounting: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EMAN-EU2011Conference:AccountingforClimateChange——WhatandHowtoMeasure.pp.16-25.2011.

[4]Bowen.F.;Wittneben.B..Carbonaccounting:negotiatingaccuracy,consistencyandcertaintyacrossorganisationalfields.Accounting,Auditing&AccountabilityJournal,24(8),1022-1036.2011.

[5]ACCA.CarbonJigsawBriefing:EmissionRightsAccounting.AssociationofCharteredCertifiedAccountants;London;UK.2009.

[6]scui.F.,Lovell.H..Asframescollide:makingsenseofcarbonaccounting.Accounting;Auditing&AccountabilityJournal,24(8).2011.

碳排放的意义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环境不断恶化,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雾霾等环境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国家要绿色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我国发展现状,提出将单位GDP能耗降低17.3%的目标。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社会的关注,更受到国家的重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更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减少碳排放。而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督检查手段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更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促进环境保护规范企业行为方面都应得到应用,碳审计作为新兴的审计领域就是来担负这样的责任的。而我国企业的碳审计还处于新兴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我国企业碳审计存在的现状,揭示我国企业碳审计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在碳审计的定义方面,2003年2月24日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在《我们的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报告中正是提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ics)由此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国外关于碳审计的定义是从环境会计开始,逐步提出碳审计的概念。“碳核算”的广义定义是由Hespenheide等人给出(2010年),他表示,碳审计一方面是碳排放和清除另一方面是财政的影响的测量。这个定义意味着,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碳审计包括非货币性以及货币方面,他们还描述了碳核算的内部和外部的应用程序。KPMG(2008)、Hespenheide等(2010)提出碳会计事务所是对减缓气候变化到财务等方面一体化讨论的会计公司。

当前国外碳审计主要集中于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且研究多集中于实务方面。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于2009年12月7日了2008~2009年工作情况报告是英国环境审计委员首次对与低碳相关问题进行的全面审计报告。美国国会众议院于2009年6月26日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明确规定“碳关税”条款。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审计研究案例少,以规范研究为主。

在碳审计的定义方面,曹梅、郭晓莎(2011)提出,碳审计就是由独立第三方对政府以及企业履行碳排放责任进行检查和监督,评价碳排放管理活动及其成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李兆东、鄢璐(2010)阐述了碳审计一般概念,指出碳审计应包括低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低碳财税资金的审计、低碳经济行为和产品的审计认证三方面主要内容。陆婧婧、苏宁(2010)等都对碳审计的含义和内容进行了阐述。

在碳审计的动因和对策研究方面,王爱国(2012)在对比国外碳审计研究成果上提出“积极主动、抓大放小、顶层设计、完善法规、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科学发展、绿色考核、以人为本、借智发展、加大宣传、培育意识”开展我国碳审计工作的新思路,赵放(2014)指出我国碳审计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阈,对碳审计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加强碳审计依据的顶层设计,建立“三位一体”的分类分层碳审计体制,建立复合型、高素质的碳审计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碳审计机制。

三、我国碳审计问题分析

(一)碳审计缺乏相应法律法规保障

中国的环境审计尚属起步阶段,碳审计作为新兴的审计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健全,对企业的碳排放约束没有上升到强制阶段。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2015年单位GDP能耗降低17.3%的目标,并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国家发展纲要,但是对于碳审计并没有过多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碳审计是对温室气体排放所进行的审计,其中碳排放信息的公开有利于碳审计审计方法的构建和审计标准的确立。中国目前正在参与碳交易和建立碳交易市场,通过《京都议定书》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并建立北京、上海、湖北等碳交易市场,各个省市地区也进行了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办法,但这些只是一些探索性的措施,国家建立的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也缺乏明确的法规体系的规范,对于企业碳排放的披露尚没有强制措施以鼓励为主。相对于英美等国家对于碳审计实务方面的探索,我国碳审计刚刚开始,相关法律制度尚未建立,碳审计缺乏强制性的实行,缺乏法律的保障。

(二)企业的碳排放披露意识不强

当前节能减排越来越受社会公众的重视,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环境污染大大缓解,但当前我国的污染成本很小,而污染收益对企业的吸引力非常大,当前我国对企业碳排放披露并未采取强制措施,企业缺乏强制的约束力,对于碳排放信息尚没有主动披露的意识,对于少量公开发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碳排放信息少之又少,企业对碳排放还没有从意识上得到重视。

(三)碳审计规范体系尚未建立

碳审计作为审计的新兴领域,需要结合碳审计的特点建立规范体系,我国尚没有规范的碳审计体系框架,对于碳审计的目标、主客体、实施标准和细则等问题,各个学者虽然进行了许多探索,但国家尚没有相应规范的准则体系出台。碳审计不同于普通审计,它实施上存在许多难点,比如它的审计取证的困难性和标准制定的特殊性,这要求碳审计必须建立一套特有的规范的审计方法,这需要不断的调研和研究,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碳审计规范体系。但当前我国碳审计尚属起步阶段,需要进行的努力还有很多。

(四)碳审计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碳审计的建立需要有专门的技术和审计方法,这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的审计人才。当前我国传统审计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相对良好,但碳审计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碳审计的实施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碳审计是结合了审计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领域,需要专业的技术方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的支持,而我国当前环境审计发展相对落后,碳审计发展刚刚起步,人才队伍非常缺乏,这也成为我国碳审计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对策建议

(一)促进碳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

法律法规是制度建立的有效保证,当前我国缺乏碳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企业缺乏执行碳审计的约束力,相关部门也缺乏执行的法律依据,因此建立碳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我国碳审计的发展和政策的执行。当前我国政府对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非常重视,政府有专项资金进行该方面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节能减排也有众多优惠措施,而这些资金存在不合理使用和资金挪用现象,国家的需要法律规范来强制约束这些资金的运行。政府应明确提出碳审计的法律法规要求,促进相关经济措施的出台,积极推动政府监管部门对碳审计的监管和监督,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真正把环境保护和政府监管结合起来,促进碳审计健康有序发展。

(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适合我国的碳审计规范体系

我国碳审计发展还处于探索层面,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发展的碳审计规范体系框架,这需要从全局层面来考虑,以政府为主导使这项工作上升国家发展层面有利于碳审计体系的规范,有力于利用政府的推动来促进整个碳审计发展。对于碳审计的规范体系可以借鉴英美等国家以及香港等地区的经验。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和低碳审计的国家,在2009年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完整低碳审计审计框架,提出了低碳审计的动因、目标和内容,在低碳审计的执行也规定了具体的方法,这有利于碳审计的开展值得我国的借鉴和学习。香港特别行政区也针对香港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在2010年颁布《香港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减除的核算和报告指引》,提供了一套系统及科学化得方法为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及检出做出核算及报告。我国应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碳审计规范框架。

(三)强化碳审计宣传工作提高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意识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并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事项放入国家发展战略中,说明国家对环境发展的重视。社会上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意识不断提高,但是碳审计作为一个新兴的审计领域尚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对碳审计的认识不足,企业对碳排放信息的披露的意识更是浅薄,这不利于我国碳审计工作的开展。政府应循序渐进的开展碳审计宣传工作,对于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不仅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在专项环保减排资金的使用上也要加强监督和规范,对于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工具也应发挥宣传作用,宣传碳审计工作,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碳审计意识。

碳排放的意义篇5

关键词:碳金融;商业银行;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53-02

一、碳金融的发展背景及其概念

1.碳金融的发展背景。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并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并且允许各国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1)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2)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3)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4)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京都议定书》及与之相适应的各国国内的气候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京都议定书》以及各国国内的气候政策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了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从经济角度出发,这些法规和制度框架又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或排放配额为主的权益交易市场。因此,可以认为碳金融是各国企业或机构在碳减排义务的压力之下或政府推动低碳经济的动力之下,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完成减排任务所进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衍生出来的其他金融活动。

2.碳金融的概念。碳金融的概念始于西方发达国家,英国政府于2003年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并定义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指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及服务,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市场手段的一个重要方面,低碳金融近年来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中国处于碳经济的初级阶段,因此对碳金融并无统一概念,一般来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碳金融是指企业间就政府分配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权或排放配额进行市场交易所导致的金融活动;而广义的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既包括与“碳排放”有关的各类权益的交易及其金融衍生交易,也包括基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直接投融资活动、为强制性或自愿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企业或机构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等。本文认为,所谓碳金融是指碳与减少碳排放有关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传统的碳排放权(CDM)和绿色贷款业务,也包括发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相关活动。商业银行碳金融指的就是商业银行涉及低碳经济发展的业务活动。

二、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1.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10―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到600亿美元以上。2009年6月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研究报告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2022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基于庞大的碳金融市场,国外银行围绕碳减排权已先行一步。如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美洲银行等欧美银行不仅在思想层面高度重视开展碳金融业务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而且成立专门的碳金融事业部来开拓碳金融业务,在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碳理财产品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伴随着碳金融业务量的不断扩大,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碳金融发展的第二阶段――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碳金融高级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地区也不甘落后,韩国和印度的商业银行在政府支持下也相继推出了“碳银行”发展的具体规划。

2.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相对于国外银行的深度参与,尽管中国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有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碳金融市场及业务发展相对落后。据世界银行测算,如果发达国家2012年要完成50亿吨减排目标,其中至少30亿吨来自购买中国减排指标。中国每年可提供1.5亿~2.25亿吨CO2核定减排额度,这意味着每年碳减排交易的保守估计就可高达23亿美元。而中国金融业涉及碳金融领域最多的还是在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等绿色信贷方面。除此之外,只有少数银行(如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发展了CDM咨询中介及相关项目,个别银行(如中国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了基于碳交易的理财产品。

由此可见,虽然国内银行业在碳金融方面有所动作,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对碳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缺乏深度了解,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领域项目业务能力严重不足,没有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金融衍生品创新,碳金融业务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三、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策略选择

1.制定政策,鼓励碳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为应对国外碳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碳金融业务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实验、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金融业通过信贷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12月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人民银行、银监会在2010年6月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9年中国金融论坛上,旗帜鲜明地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要求银行业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和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

2.创新碳金融业务模式,提高银行竞争力。中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创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1)融资支持。融资支持服务主要用于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包括CERs收益权质押贷款、有追索权保理融资、CDM项目所需设备的融资租赁等具体形式。国内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一般都遵循此模式。(2)财务顾问。财务顾问服务是在融资支持之外,提供项目咨询服务,协助国内企业寻找合适的投资方或匹配国外CERs的购买方等。2009年7月浦发银行以财务顾问方式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为项目业主争取交易价格并促成CERs买卖双方签署《减排量购买协议》(ERPA),为项目业主带来每年160万欧元的额外售碳收入[2]。(3)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服务是针对目标客户开发并销售的资金投资与管理计划。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就属于该类业务。(4)账户托管。账户托管服务是为满足碳交易资金管理需求,适应买家、卖家和中间商对资金监督、汇划需要推出的金融服务。国内拥有托管证券基金经验的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参与碳托管业务。

3.利用市场机制,合作开发碳金融业务。碳金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碳交易市场的整体发展。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综合债券、票据、股权、信托等除信贷以外的融资工具,同时逐步引进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与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合作,创新新的金融产品,如以结算和业务为突破口,协助交易所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建立较完善的交易制度,并适时推出碳交易衍生工具,以此提升中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定价和议价能力。

4.熟悉规则,创新碳金融服务。按照国际规则提升绿色信贷,目前中国银行业开展的碳金融业务基本以绿色信贷为主,一些银行虽已制定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规划和操作规则,但由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价格标准仍主要由国际大型金融机构把控,中国银行业处于竞争弱势。目前,首先,应当认清和细分中国低碳产业的主要客户(主要包括新能源板块和节能减排板块),同时注重不断培育新的客户。其次,应尽快制定行业普遍认同的环境影响评估标准。然后,不断探索碳金融融资的担保方式,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5.积极探索,大力发展碳金融的中间业务。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相对于传统业务目前处于不断上升阶段,但比较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产品的多样性和盈利性上都处于劣势,涉及碳金融业务的更是少之又少。

四、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应注意的问题

1.低碳经济的产业链通常比较长,子行业更多,市场边界更复杂,其投融资运行不仅要求传统的企业投融资合作、项目投融资合作,而且更需要大产业思维和多行业投融资合作,如政策性金融、银团贷款、产业合作基金、国家投资基金等高端投融资工具的突破和推进。

2.碳金融对市场的开放性、规范性和体系性要求更高,需要高等级的金融工具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中国银行业应当努力提高对碳金融的认识和国际规则的熟悉运用,借中国将上海发展“两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同时可以允许部分外资商业银行适度参与“碳金融”衍生市场交易。

3.低碳金融的法律规范及实施细则目前尚未成熟,没有形成强制性要求。另外银行对企业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评估仍然没有标准化的标准,因此从政策层面上应当促进相关规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傅苏颖,刘明康.银行业要成为低碳金融服务践行者和创新者[N].证券日报,2009-12-23(A2).

[2]浦发银行.国内首单CDM财务顾问签约[EB/OL].sh.省略/bank.htm,2009-07-17.

碳排放的意义篇6

一、背景

碳会计研究现状综述。我国学者对碳会计的研究已经初有成果,周志方和肖序概括了碳会计的国际最新发展现状,对FASB、ISAB及其他组织就碳排放权交易的核算;贺彩云认为碳会计的逻辑起点不明晰,线索思路有待考察;周志方和李晓青认为争论焦点在于企业排污时是否存在环境负债,排污权资产与环境负债的价值之间是否存在联动关系。因此综述而言,碳会计的确认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碳会计的学科基础不清楚;二是对于碳会计的理论构架或最重要的理论点是什么并没有统一;三是从碳排放权的资产属性谈论负债关系从而形成碳会计的基本线索;四是披露碳会计信息目前尚无内容和框架上的统一报告方式。

二、基本理论

(一)碳会计的理论定义

碳会计是以碳的排放权的货币表现形式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全面碳足迹记录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单位的碳相关活动进行记录,计量,确认,报告,并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碳排放情况以及减排趋势,是具有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意义的经济语言。

而其中在碳会计中尤为重要的是在总量配额交易机制中的碳排放权的交易业务的处理。笔者认为碳排放权是指企业通过购买或者其他方式获得的合法对空气中温室气体结构构成改变,开发的权利。

(二)碳会计的目标

碳会计的目标应当是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对低碳会计的信息要求。其一,受托责任,管理者完成对委托者的绩效的考评,尽可能规避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降低碳排放权的费用上升引发的成本摊销的上升。其二,决策有用,对企业管理者决策有用,最大限度实现企业和社会的低碳效益,做出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向的重新调整;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有用,投资者通过企业的信号传递作用,对一系列有减排意识,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亲睐不已,从而进行投资决策。从总量上控制,定价上推动碳排放权的统一获得渠道的公平性与定价机制的合理性,价格的约束加上社会的监控和管理可以驱使企业着力谋求无碳化生存。

(三)碳会计的假设前提

1、全面的碳足迹测量记录核算

全面的碳足迹测量记录核算,指的是整体行业全部企业,全过程的碳排放,含碳量的数据测量,记录,并将碳排放量的物质流转化为碳排放权的价值流的核算。测量记录的范围应当覆盖企业的运作周期的全过程,采购,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维修与改造,管理部门的办公。全面的碳排放的跟踪记录是判断企业排放权结余或超额情况的基础数据依据。此项数据的常规化,例项化,也足可以反映量与权等碳运动的动态流动的可视化反馈。

2、碳排放权实现全部有偿取得

在全社会推行碳排放权的有偿化,但这种有偿化是基于一种定量管制与交易模式(当局根据企业的类型或者碳排放的比例确定所有企业在规定期间允许的碳排放配额)。所有企业在统一的均价基础上按照自己获得的给定量配额向当局购买碳排放权,然后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递延。这样统一的有偿化与企业相符的定量配额势必对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的发展,市商交易机制完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原因在于其取得的有偿化提高了碳排放权的流通性与可交易性,为其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提供了定价基础和保障。

(四)碳会计要素

1、碳资产

碳资产是指包括碳排放权在内的由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能给企业在节能减排碳素的设备或者权利。包括初始定额购买的碳排放权,碳固设备和设施,新能源产品的开发与使用。

2、碳负债

碳负债是指企业超过定额碳排放量的剩余排放量。企业因为超额排放带来的经营风险和环境风险也应确认负债。

3、碳费用

碳费用是指企业为获得碳排放权或节能减排碳素为目的而导致的经济利益总流出。购买碳排放权,更新技术、设备,碳固项目而形成的费用。

4、碳收入

碳收入是指企业出售或者递延摊销碳排放权或者节能减排节约的成本损耗而引起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生物固碳的取得的生物资产出售收入,研发低碳产品、技术出售转让取得的收入,本企业本期定量碳排放权尚未使用耗尽,递延或者出售获得收益。

三、碳会计的业务处理

(一)碳排放权的取得与初始计量

碳排放权的取得分为两种,一种是总量配额定价机制中在固定配额下向当局如数购买的本企业的排放权,二是通过碳排放权的市场价格交易而获得的。初始排放权的获得按照买价价值计入账面成本,通过“碳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进行核算;再次取得的排放权按照市场的公允价值计量计入账面成本。

(二)碳排放权的交易业务与公允价值变动处理

当企业出现碳排放权配额与实际碳排放量之间有差额,这个差额在不同的企业呈现不同的正负值的时候,碳排放权的交易业务就产生了,出售碳排放权的一方,将多余的碳排放权不再留到下一年度摊销放入市场销售,按其公允价值出售,确认收入,“碳收入—碳排放权转让收益”;对于存在碳排放权空缺的一方,应当立即确认“碳负债—应付排放碳费用”,在购买到市场中的碳排放权后,可以与负债对冲,同时确认“碳费用—碳排放权支出”。

(三)碳固与节能减排业务处理

1、生物固碳

生物固碳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性的生物固碳森林资产;二是公益性的生物固碳森林资产。企业考虑这两类的碳汇价值,从重要性的角度,这些碳汇资产并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因此,这些企业所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完全可以由这两类资产来承担,而不需要分配给森林碳汇资产。

2、物理固碳

设备升级改造形成了长期可用的固碳的资产,应当确认“碳固资产—长期性碳固资产”,视同资产项目按照其使用寿命计进行计提折旧摊销,在设备使用的同时会发生相应的原材料资产的消耗,人员操作费,设备折旧等相关费用,这些可以利用“碳费用—碳固费用”来计入当期碳损益,从而进行反映和监督。

(四)其他碳业务处理

1、碳排放权的递延

当然企业也可以选择不将剩余碳排放权出售,而是将其递延至下一年度使用,使之与下年度的碳负债—应付碳排放费用,对冲之后的余额,按照公允价值确认“碳收入—碳排放权的递延收益”。

2、碳足迹的全面动态记录费用确认

企业在进行ISO碳足迹记录和测量的时候,势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设备,才能准确的形成碳排放数据,因此这些设备应确认为为节能减排而建的设备,计入“碳资产—碳记录设备”,而相应的人力,材料的耗费则应该计入当期碳费用。

四、碳会计信息披露

(一)重要性

无论作为企业的推定义务还是法定义务,企业碳会计信息的披露在未来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外延中一定会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趋势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指日可待,其中上市公司牵扯的利益面更广,带来的社会影响大,利用碳会计信息披露来规避碳排放问题掩盖的经营、财务、战略、业绩风险不确定性,当然非上市公司也可以发掘低碳商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自身竞争力。这样的信息披露应当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经济效益将日益凸显。碳会计的披露带来的机遇,财务资源的流动性,可能带来的商誉变化,对企业核心业绩的影响包括对核心产品的成本结构的影响都将展露无遗。

(二)披露模式

笔者认为从长远观之,强制披露机制下(即法定义务条件下)的独立报告模式更具有普适性与长效性,可以使全部业内的谈会计信息披露形式规范化,内容呈现标准化,提高了在未来环境经济体系中碳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更具历史横向与同期纵向的可比性。形成碳会计财务报告体系可以效仿传统的四表一注加以迁移而分别是碳会计资产负债表,碳会计损益表,碳会计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附注里披露企业为了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量,含碳量做出的不能可靠计量的努力与结果。

当然,与传统会计披露相同单方面的披露肯定会给企业留下夸大减排低碳的事实的机会,正如欧洲会计专家协会的可持续性审核主席Lars-OlleLarsson认为:“没有经过审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被视作比广告好不了多少。”因此,相匹配的后续监督的碳会计审计制度的跟进也必不可少。审计组将向委托人出具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地评价其披露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一贯性并给出意见。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关于学生会面试演讲稿模板五篇
  • 下一篇:公司节约能源倡议书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