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传统戏剧的艺术价值(6篇)

时间: 2024-01-15 栏目:公文范文

传统戏剧的艺术价值篇1

[关键词]新时代;戏曲;创新发展;文化自信

一、发展背景分析

(一)发展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戏曲的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进步便利了生活,人们的生活被短视频、“热点”充斥着,真正愿意走进剧院静下心观赏一部戏曲的人屈指可数;而戏曲恰恰是极细致的艺术,演员的表情、动作都隐藏着深层的含义,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正如郭汉城先生在《中国戏曲通史》序言中表示:当前戏曲仍处于“危机”中,形势相当严峻。戏曲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看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实则其中的内容容易被人们遗忘。在当前这种社会环境下,戏曲必须紧跟时展,在传承和创新中谋求发展。

(二)发展要求

1.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自觉贯彻“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优秀传统文化要将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现出来;戏曲之美更要滋养祖国的每一片土地,老院团更要出新意,赋予古老艺术年轻态,培养观众是紧迫任务,搭上戏曲繁荣的高速列车,全力挽救濒临失传的戏曲唱腔,回归传统以及在传承中再创造经典的作品。

二、发展趋势研究

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应当认清形势、直面挑战,积极寻找现代化转型形式,要及时从新内容、新形式、新精神、新价值四方面做出改变,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所创作的戏曲作品一定程度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戏剧的发展趋势和方式。

(一)新内容关注当下时事

经典戏曲作品的数量有限是影响戏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观众对剧本的故事情节早已烂熟于心,久而久之便没有再去重复观看的欲望;此外,经典的戏曲作品故事内容老旧,思想内容脱离时代,因此戏曲内容创新至关重要。应当明晰戏曲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故步自封,戏曲创新也不是将戏曲改造得面目全非,而是应当保留戏曲优质内容的同时,将落后的思想剔除,加入时代新思想,使之与时代同行,赋予古老艺术年轻态。成都市川剧研究院2022年重磅推出青春版小剧场《桂英与王魁》,其正是根据川剧传统戏曲《焚香记》和《情探》改编而来;新编青春版是在原作的基础上缩减精炼,加强其戏剧性表达;演出的同时在舞台上寻求创新,小剧场戏曲属于当下新兴的演出方式,提倡艺术实验,追求作品的个性化呈现,重在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倾诉和交流,整出剧目的观赏性更强,也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安徽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展演中同样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新创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太阳山上》,话剧《今夜星辰》等。《共产党宣言》是根据陈栋的同名话剧改编而来,讲述了以林雨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传播革命的火种,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生命的故事,无数观众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演出在剧场上演的同时也在众多网络平台进行直播,最终得到了观众和网友的一致好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戏曲只有守正创新,关注当下时事,不断推陈出新,才会日渐成为大众更加喜闻乐见的文化。

(二)新形式融入大众生活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发达,生活也日益便利,人们通过手机保持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高效便捷是人们的生活标准,因此戏曲应当与科技、新媒体融合,走进大众生活。首先,充分利用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网络资源,在各大网络平台传播戏曲活动。近来在许多视频软件上已然出现了一批戏曲演员,他们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向大众展示戏曲上妆卸妆的过程、戏曲的服饰、戏曲身段步法等,将戏曲往日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了解戏曲,体会戏曲演员的不易。戏曲下乡要扶贫更要扶志。大型现代豫剧《戈壁母亲》于2022年9月27日代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加2022年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汇演。演出真实再现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兵团屯垦戍边战士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许多人为建设、保卫新疆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他们所展现出的兵团精神感动着一批又一批观众。其次,在做好线上工作的同时,相应开展线下活动。继续深化“戏曲进社区”“戏曲进校园”等工作,让出行不便的老年人能享受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让戏曲走进校园,让戏曲教育成为独特的“中国式美育”,从小使孩子爱上传统艺术、传承国粹经典。可见戏曲正在运用新的形式开展艺术创作,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推动艺术创作和传播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当戏曲以一种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贴近大众的生活时,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中华传统文化才能继续传承下去。

(三)新价值坚实创作意义

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要以文化人、以艺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戏曲的作用和价值,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上海越剧院制作的越剧原创大戏《山海情深》在上海举办的“艺起前行—国内优秀原创戏剧舞台作品上海展”繁荣新时代文艺舞台展演中登台亮相,这部作品已入选上海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剧目讲述了一个扶贫干部的故事,男主角蒋大海从上海来到贵州山乡当县长,承担起对口扶贫的重任,最终在女儿的帮助下,与苗寨山乡群众齐心协力,帮助当地实现了脱贫,走向小康之路。《山海情深》将扶贫、脱贫和奔小康主题结合,内容涉及上海、贵州两地,因此既要有越韵越风,又要保留贵州苗寨的风土人情。事实证明,融合了众多外部元素的《山海情深》可以获得更多起初对越剧并不了解的观众的青睐。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提出:“怎样讲好当代故事、中国故事,如何在现实题材书写中体现民生关切、时代观照与人文关怀,这是上海文艺工作者努力思考求索的方向。”当代青年要增强文化信心、坚定文化自信,让戏曲作品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演绎好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三、思考和展望

(一)加深戏曲作品的艺术价值

现实中存在许多好题材的作品,但其仍然需要进行打磨、排演,最终成为经典的优秀作品。千百年来戏曲的发展集中在案头之作,但戏曲终究是舞台艺术,其最终的价值也呈现于舞台之上。研究者学习理论知识、文献资料的目的是让戏曲能更好地演绎;学者在研究中只专注于文本研究,却忘记真正走进剧院去欣赏一出剧目。当代学者应当以刘念兹先生为榜样,学习其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并重的方法,走近舞台,细致观察每一场戏曲表演。没有哪两场演出是一模一样的,演员自身的状态、“对手戏”演员的配合以及观众的反应等都是影响表演的潜在因素,因此戏曲改革应以实践为基础,以舞台表演为出发点,让剧本得到更好的演绎。说到底,戏剧的教育意义在于“人”的意义。从事戏剧创作实践的人应形成自我表演节目、群体协调的能力和观察与分析社会人生的能力,从而健全自我的个性

(二)回归戏曲作品的文化传承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交际中呈上的一张华丽的“名片”,因此当代青年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戏曲、学习戏曲,让中国戏曲在守正创新中发展、传承。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等相关政策的扶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时代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带领下,让承载着属于我们中国自己故事的戏曲代代相传,在不久的将来戏曲定会再次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02.

[2]冉常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戏曲学科体系[J].艺术教育,2022(10):14-18.

[3]江南,孙晓雷.疫情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2,34(4):1-6.

[4]王馗.而今迈步从头越:2018年中国戏曲发展研究报告[J].民族艺术研究,2019,32(1):126-137.

[5]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2:32-34.

[6]本刊编辑部.继承与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2019中国文艺评论峰会发言摘登[J].中国文艺评论,2022(1):4.

[7]巴图.对戏曲事业进入新时代的观察与思考[J].艺术教育,2018(5):12-16.

传统戏剧的艺术价值篇2

【关键词】桂南采茶戏;艺术特征;传承保护

采茶戏的历史距今已有四五百年。作为娱乐活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在古代摘茶工作中,由于村民负担沉重,于是他们就在闲暇之余把自己采茶的过程和在采茶途中发生的故事记录了下来,并编成戏剧传唱。而采茶戏剧是一种新文艺形式,它包含了动作舞蹈表演和唱歌演出等,不仅戏剧内容充实多元,而且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演出节目形式。博白客家采茶小戏主要是糅合了赣南地区采茶歌剧的优点而编写的,但也带有地方特点,是民俗小曲。而现代的博白采茶传统声乐小戏,有很多都是由粤曲发展而来。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采茶戏的种类逐渐丰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著称[1]。在2006年桂南采茶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茶戏的艺术风格和采茶歌、采茶舞有很多相似之处,而桂南采茶戏是自江西赣南传入后,其戏曲风格和江西采茶戏颇有关联。广西采茶戏也称桂南采茶戏,其中以博白采茶戏为主,也最为有名。作为我国的重要戏曲之一,桂南采茶戏拥有很大的艺术价值,其在音乐方面更是无可替代。新时代背景下,采茶戏凭借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鲜明的特征充实了当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2]。

一、桂南采茶戏的价值

(一)精神价值

博白客家人喜欢演唱、热爱劳动,生活中开朗、豁达,与人友善、亲切,这在博白客家采茶戏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在物质短缺、困难重重、生存艰难的时候,博白客家人以歌曲相伴,用歌曲来表达情感、表现渴望,无论是在劳作之时,或是休闲之时,不管心境快乐或是情绪悲伤,都会用歌曲来表现情感。而博白客家采茶戏歌曲,与博白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劳作状态密切相连,是博白客家人生存风貌、劳作状态的最真切、最朴实的生活写照,真真切切地体现着博白客家人的生存风貌与精神信仰,是博白客家人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

(二)情感价值

出于某些因素,有不少博白客家人离开故土,迁居国外,其中以东南亚移居者为多。在东南亚,许多地区都能够很明显地见到移民后的博白客家人,在异地他乡中努力寻求生活的影子。而尽管离开了故土迁居国外,但身在他国的博白客家人却始终眷恋着故土,甚至一刻也没有忘却过自己的根在博白。而博白客家采茶戏歌曲,被迁居他国的博白客家人当作母语方言,作为联络故土的沟通纽带与桥段。不少迁居他国的博白客家人,都对儿时听过的博白客家采茶戏歌曲十分耳熟能详。在当代崭新的历史中,博白客家采茶戏已然变成了置身博白的客家人与国外客家人之间联系乡谊的主要话语载体与人文沟通纽带,并变成了宣传客家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客家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推动力量。

(三)艺术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及其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影响巨大,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根源,是所有中华儿童都为之自豪的精神根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涵盖着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特点的优质传统民俗艺术文化,是各民族优质传统民俗艺术文化的结晶。其白客家采茶戏,就是中华民族优质传统民俗艺术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传统民俗音乐艺术文化传统形式,目前已形成了中华民族十分弥足珍贵的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4]。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涵盖了全国各地、各少数民族丰富的传统音乐形式,其白客家采茶戏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一个特色突出、影响巨大、闻名遐迩、广为人爱的民俗歌曲,是博白客家人长期生存、劳作、聪明才智的结晶,有着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现实价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华夏族儿女千百年来生命的写照、才智的晶体,经历了千锤百炼和无数次的积淀,集中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艺术个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历史文化精神风貌特征,是中华儿童最重要的精神财产。而博白客家采茶戏身为一个民俗音乐艺术传统文化,其文化精神核心、思想文化精神内容都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紧紧相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无法剥离、又不能舍去的重要内容。

二、桂南采茶戏的艺术特征

(一)采茶戏的应用范围广泛

桂南采茶戏是对广西玉林、南宁等地采茶戏的统称。今天认为桂南采茶戏起源于赣南采茶戏文化并结合了桂南当地的艺术生活而形成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桂南采茶戏和当地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十分密切,以有声有色的表演方式再现了博白县客族人民的传统生活和风俗文化以及审美追求。逢年过节、庙会、丰收以及婚丧嫁娶等大事件时,桂南客家人都会邀请采茶戏班来村中演出,戏班通常在一个村子中表演几天到几个月,每到这个时候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观看,场面壮观[5]。

(二)采茶戏的组成元素丰富

桂南采茶戏主要有生、旦、丑三个行当。这些人物角色通常是由当地的村民扮演,他们以幽默生动的形象、趣味横生的语言、灵巧活泼的动作来表现人物角色,同时能更好地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桂南采茶戏的唱腔以客家话为主,分为“茶腔、茶插和新唱腔”三种,这些演员由于都是当地人,因此能较好地掌握客家话,从而使各种唱腔能游刃有余的展现。

(三)采茶戏所用乐器多样

最初由于物质匮乏,材料有限,所以桂南采茶戏一开始仅有锣、鼓、钹等乐器,之后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依次增加了一些吹管乐器和拉弦乐器。民间的戏班通常由五人组成,著名的博白采茶戏使用的乐器有:铜锣、小锣、大钹、小钹、鼓、笛子、唢呐、二胡、扬琴、秦琴等。桂南采茶戏的表演具有较强的创意性和喜剧效果,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生活、爱情、劳作、民间故事等,贴近生活,生动的情节为人们的生活增加光彩[6]。

(四)布景道具简单,便于流传

因为采茶戏内容较接近广大的劳动民众日常生活,它角色较少,布景简洁,和其他传统戏剧程式比较一致,具有生命活力,也特别便于在山区流传。这和客家人传统的生存习惯有关。客家生活以流浪为主,尽管现在已不再漂泊,但这种历史印迹在戏曲里却还保留着。道具饰带、钱鞭、花扇和手巾等,由于道具设计简便,也很易搬动,所以不管身在何处均可布景设计,而且能够进行客家人所喜爱的表演节目。于是,自采茶戏在赣州出现后,便迅速传到了与之毗邻的闽、粤、湘等地,特别是在客家人的聚集地方,各地竞相传演,蔚然成风,逐渐形成了客家人最喜欢的戏剧形式一种。

(五)贴近客家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多以下层人民、特别是手产业工人、艺匠的劳动日常生活为表演的主要对象,尤其男欢女爱的剧情所占比例较大。题材主要包括喜剧和闹戏,剧情内容生动有趣鲜活,又具有浓厚的日常生活气氛和当地神秘色彩,且戏剧结构也较为完善,故为当地群众所欢迎。在博白客家区域,每逢有庙会、春节等节日就有民俗采茶戏剧团走村串户演出,听众多是老年人、女性、儿童等,演至最高潮时,有台上台下一唱一和的生动场景,而听众在和歌时也十分投入,戏曲散场回来后还余味无限,以至边跑边唱,手舞足蹈的,其乐无穷。

三、桂南采茶戏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人才流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采茶戏这类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采茶戏的演员们收入下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演员发现依靠采茶戏很难维持生活,纷纷转行,从而使这方面的人才流失,一些专业表演剧团很难进一步发展,采茶戏无法正常演出,逐渐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7]。同时,采茶戏中的一些老艺人由于年纪渐大,体力不够,逐渐淡出舞台,加上现在娱乐活动众多,年轻人对传统戏曲不感兴趣,因此这项技艺很难得到传承,于是经常出现演出团队后继乏人、缺少青年演员的现象。

(二)资源流失

20世纪,桂南采茶戏在广西各地深受欢迎,几乎在重大节日中就能看到采茶戏的身影。如今,桂南采茶戏已经很少出现在当地农村的节日中,一般很难再看到热闹的采茶戏了,这就导致其剧本逐渐消失,许多故事逐渐被遗忘,或是被加入了网红元素,使其失去本味。在岁月的磋磨和流逝中,采茶戏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还遭到了不少的冲击和影响,这就使得原本传世的作品逐渐流失,一些资源逐渐被人遗忘。此外,由于采茶戏难以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并且现在的年轻人对其关注度也不高,因此,严重阻碍了采茶戏的发展,有些剧本已经失传,部分剧种正面临破产。

(三)观众流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全力发展工业,这就导致许多农民放下锄头,纷纷走向城里打工,社会水平稳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改善,但是,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些民风民俗,逐渐被人淡忘。如今,人们对桂南采茶戏的关注度越来越少,也很少有人会去观看这一类传统戏曲,只有一些中老年人会观看采茶戏,这也使得其观众偏于单一化,不能全面覆盖。

四、桂南采茶戏传承和保护的具体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是一个民族、某片区域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为擦亮历史的风尘,唤醒这些活态的历史记忆,近年来,博白县专门从财政预算拨款为采茶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舞台,许多民间表演艺术家纷纷响应号召,共同助力,加快推动我国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失活已久采茶戏艺术再现魅力,重回大众视野[5]。博白县坚持以申报谋发展、促保护,以开发促传承,制定并推出多项非遗保护机制,同时通过日常教、民间宣传、政府出资等方式,使传统、优良的民族民间文化可以薪火相传。

(一)出台政策,建立机构

桂南采茶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广西博白县的骄傲,同时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近年来,博白县一直致力于发展和保护桂南采茶戏,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政策和保护机制,并于2008年成立了桂南采茶戏保护中心,开展经常性的工作。为了进一步推动桂南采茶戏保护工作的扎实开展,2011年5月,县政府又出台了《桂南采茶戏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保护措施、要求、人员、机构、保护职责等。

(二)摸清家底,掌握现状

桂南采茶戏的发展历史悠久,为了更好地做好保护工作,摸清民间桂南采茶剧团状况,并登记造册,完善档案。据统计,全县现有采茶剧团80多家700多名演员,遍布全县各乡镇,其中国有县级专业剧团1家,即博白县采茶剧团;正常开展演出活动的民间采茶剧团28家,其中仅大坝镇就有3家。

(三)收集资料,充实库存

资料的收集整理,是保护传承的重要前提。该县非常重视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实资料库。近年来,加大了对资料的收集力度,对采茶戏的剧本、音乐、教材等资料予以收集,发动老艺人提供线索和实物,并给予适当奖励。目前,主要搜集了《博白县采茶戏曲志》《采茶戏表演艺术资料》《采茶戏曲音乐集成》《桂南采茶戏资料》等资料,重点抓好已公布的6项县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桂南采茶戏、傀僮戏、绿珠传说、木偶戏、客家山歌的相关挖掘保护工作。

(四)搭建平台,抓好展示

最好的保护就是经常组织演出活动。一是举办的演出,都坚持安排一定数量的采茶戏节目。二是县委、县政府把采茶戏作为宣传县中心工作重要手段。三是对坚持在民间演出的民间采茶剧团给予适当补助。四是通过举办客家文化节,把采茶戏作为客家文化的精髓来展示。逢重大节日及大型活动,如迎春晚会和各地农村民间传统节日,采茶戏表演都是必不可少的压轴戏。博白县剧团在保护传统剧目的同时,积极创作排演新剧目,每年坚持送戏下乡50多场次,真正把艺术归还民间,不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有效达到保护传承采茶戏的目的,而且还向群众宣传了党的政策方针。全县共组织了28个民间剧团深入28个乡镇和广东等地演出,采茶戏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五)抓好培训,提高质量

抓好桂南采茶戏人员队伍的培训,是开展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每年都选派有培养前途的桂南采茶戏业务骨干到艺术院校学习[8]。该县先后举办桂南采茶戏骨干培训班,组织全县28个乡镇民间文艺表演团体及文化馆人员100余人次参加培训班培训,培训科目主要有采茶戏基本功、采茶戏表演、采茶戏片段排练,培训班邀请了市戏剧家协会的艺术家到场指导。同时,还从县文化馆、县采茶剧团派出骨干力量进驻民间剧团辅导。

(六)强化宣传,扩大影响

加大桂南采茶戏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与广西电视台合作,调查走访采茶戏保护较好地区,拍摄采茶戏主题宣传片,发展当地旅游产业文化,以旅游带动发展,协助中央电视台《客家足迹行》栏目组拍摄采茶戏相关内容片段。

五、结语

桂南采茶戏作为博白县艺术文化的代表精品,是博白县当地客家人传统生活方式、民俗民风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桂南采茶戏在博白县不断被滋养和润色,逐渐与当地客家人的生活、信仰、语言、习俗等融为一体,密切联系。它像博白县漫长历史中的一朵美丽的鲜花,展现了客家人勤劳、善良、民风淳朴的形象,使更多人了解到客家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全容菲.桂南采茶戏唱腔发展研究[J].民族音乐,2022,(05):38-42.

[2]李龙.桂南采茶戏的唱腔艺术及传承研究[J].福建茶叶,2022,42(08):128-129.

[3]王恒华.采茶戏的音乐特色——以广西桂南采茶戏为例[J].戏剧之家,2022,(04):15-16.

[4]冯婷,李春园,陈晓妙.桂南采茶戏文化发展的创新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9,(09):108-110.

[5]孙远轶.浅析桂南采茶戏唱腔的音乐形态及变化[J].福建茶叶,2016,38(06):323-324.

[6]蒋燮,邹值友.博白桂南采茶戏青山民间剧团及其旦角唱腔个案研究[J].歌海,2015,(01):43-48+56.

[7]黄静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初探——以桂南客家采茶戏为例[J].成功(教育),2013,(02):292-293.

传统戏剧的艺术价值篇3

一、振兴戏曲艺术是繁荣文艺事业的需要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戏曲是最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精华,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舞台上虽只有一桌二椅,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正是传统文化艺术写意美学品格的生动表现。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呈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可以说,各种戏曲艺术的百花争艳、代代相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彰显价值追求、培植精神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部好戏总是思想深刻、精神充盈,能够让观众明白做人的道理、领悟真善美的内涵,往往可以影响很多人,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将戏以及新时期以来的许多优秀剧目,都是通过讲述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褒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生动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振兴戏曲艺术关系到美好道德的弘扬,关系到主流价值的传播,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维系。

当前,我国戏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批优秀传统剧目焕发光彩,一批新编历史剧成为梨园亮点,一批新创现代戏搬上城乡舞台。戏曲队伍涌现出一批拔尖人才,许多年轻新秀崭露头角。但同时也要看到,戏曲事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剧种数量急剧减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精品力作缺少、基层院团生存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许多业内人士反映,如果再不抓紧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戏曲衰落的趋势将会加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前景堪忧。

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展现戏曲艺术新风貌

我国千姿百态的戏曲艺术,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都是靠创新创造焕发艺术生命力的。振兴戏曲艺术,必须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就是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支持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竞相发展,鼓励一切有利于建设先进文化的戏曲探索成长,保持戏曲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推陈出新,就是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处理好“陈”和“新”的关系,做到陈中有新、新不离陈,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首先是继承传统,传艺、传神、传德。只有坚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系统梳理和传承中国戏曲的艺术精华、美学精神、价值精髓,才能使戏曲艺术血脉延续、发扬光大。一是传艺,传承中华戏曲的表演技艺和传统形式,如独具个性的行当绝活、特点鲜明的舞台处理、绝妙精巧的表演片段、耐人寻味的唱腔唱段。二是传神,传承中华戏曲的美学精神和艺术神韵,把虚实结合、凝练深沉、内敛含蓄、睿智幽默的特色保留下来,把以形写神、写意传神、形神兼备的风格传承下去。三是传德,传承中华戏曲“戏比天大”、“以德培艺”的优良传统,弘扬老一辈艺术家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为,追求文质兼美、德艺双馨。当然,对传统戏曲也应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要态度鲜明地予以舍弃。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关键是创新创造,出精品、出名家、出流派。振兴戏曲艺术,仅有传承是不够的。要在尊重传统、保持底色、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因时而变、探索创造,适应时代、服务当代,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气息。一是贴近时代,打造精品。在传承和发展好传统剧目的同时,关注现实题材,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创编出既新鲜又熟悉、既好听又好学的唱腔旋律,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精品。作品是立身之本,创作是中心环节。必须重视创作,集聚各方创作资源,发掘社会创作力量,下大力气抓好剧本阶段的一度创作,抓好导演、音乐、舞美等的二度创作,上演之后还要精心打磨、反复锤炼,努力做到精深、精湛、精良。二是兼收并蓄,创新流派。很多大艺术家,都是身体力行推动融会贯通、创新发展的典范。京剧二百多年,不断出现的各种流派,还有“三鼎甲”“三大贤”“四大名旦”等,都是创新的结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倡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广泛学习借鉴不同流派、不同行当、不同名家的经验,转益多师、化为己有,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创造出流派纷呈的局面。三是丰富手段,扩大影响。这些年,大量影像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介入,让戏曲的欣赏更加便捷、丰富,让戏曲从剧场走进家庭、走进百姓生活。在坚持戏曲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借助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搭建宣传推广展示平台,使传统戏曲展现新的魅力,扩大戏曲社会影响力。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还应当善于吸收借鉴国外戏剧有益成果。现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越来越频繁,戏曲发展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入。一方面,要拓宽视野、敞开胸襟,积极关注当代国外戏剧发展态势,学习借鉴国外现代戏剧的实践经验和探索成果,推动戏曲艺术更好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要秉持民族审美特性,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在保留中华戏曲神韵和味道的前提下,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借鉴、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

三、走向民间、服务群众,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

传统戏剧的艺术价值篇4

“京剧”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同时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瑰宝,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将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在世界戏剧史、文学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京剧”其独特渊厚的美学传统与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令其经历数百年沧桑而始终保持艺术生命长青的魅力。

然而,中国五千年来所积淀形成的价值信仰和文化生态目前正面临着现代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百余年来导致国人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批判质疑和颠覆解构,以至使得现在的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太多的不解、误解、曲解,而以京剧所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及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尴尬,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困难境遇,在观众逐渐远离京剧的现象背后,是一些传统艺术所代表的价值和审美在现代社会里失去了认同感。因此保护、传承、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是我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本着“传承弘扬敦煌文化共建中华文明家园”的宗旨于2005成立,并在2008年正式设立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计划,并划拨专项资金用于传承和保护京剧、古琴等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

保护传统“骨子老戏”,培养青年演员

公元1790年(清乾隆十五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影响中国最深之戏曲剧种―京剧。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中华戏曲之冠。但是当今这一富有传统的艺术却失去了自己的灵魂,这一富有高度形式主义的艺术形式正逐渐被人淡忘。全盛时期京剧能演出的剧目达到一千余出,而今集全国京剧院团能演的剧目,去其重复,不过二、三百余出,长演的剧目更是少的可怜。京剧演出的特点是“剧靠人演、艺依人传、人传剧存、人去戏散”。京剧的保护与传承首先依靠的是演员的代代传承。只有依靠现存的老一辈艺术家口传心授,传继、整理即将失传的京剧经典剧目,才能延续正宗、正统、正派的京剧艺术。

自基金会实施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计划以来,一直坚持邀请老一辈艺术家积极参与,整理、传承艺术家的“拿手”剧目,发挥老一辈艺术家的影响力,复排一些即将“失传”的骨子老戏。通过不断整合、与积淀,基金会的演出活动也聚集了国家京剧院、战友京剧团、北京京剧院等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演员全力加入,由丁晓君、姜亦珊、李阳鸣、刘魁魁等国家金奖演员组成了一个强大演出阵容,形成了老带新的战略格局。

这些年来基金会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杜近芳先生及弟子丁晓君复排了《谢瑶环》、《白蛇传》,以及久未上演的《佘赛花》《十三妹》等剧目,并于2010年在上海推出了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的京剧文化品牌“菊坛传响”国粹文化周。

“菊坛传响“国粹文化周至今已举办两届,让丁晓君、金喜全、李阳鸣、闫虹宇等一大批来自不同地域、身在不同的院团的青年优秀演员得以充分发挥,青年演员相互切磋、配合默契、令京剧舞台充满朝气和锐意,不仅受到了众多观众和业内同行的高度赞许,还引发了许多老一辈戏剧工作者的深切关注和思考。

良好的个人条件、美好的舞台呈现、名师的悉心教导、认真的演出态度是参加“菊坛传响”系列演出所有年轻演员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尤其值得推崇的是,尚长荣、于魁智、李胜素等前辈名家的提携辅佐更是给“菊坛传响”展示了梨园界“传帮带”的深厚传统,体现了“菊坛传响”活动的两个立足点:传承与交流。

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走进大学校园

传统戏剧的艺术价值篇5

【关键词】京剧艺术;大学生;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22文I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35-01

一、京剧身段艺术的文化内涵

京剧艺术是我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京剧艺术作品是当时社会发展情景的反应,其戏剧精神也是我国历史政治观、历史观、审美观的具体表现,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京剧的舞台表演是通过演员个性化、动作化的语言、肢体、表情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具有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一)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京剧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孕育期主要在乾隆时期,徽、秦、汉的唱法文化合流,是京剧孕育的基础;形成期是在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之间,在徽、秦、汉的唱法文化合流的基础上,融入了昆曲、京腔,形成京剧;成熟期是在1883年至1918年,成熟期诞生了许多著名京剧演唱家和进行多场宫廷京剧演唱活动;鼎盛期是在二十世纪初期到三十年代,这期间许多著名京剧演唱艺术家和多种演唱风格,可为是京剧人才济济的时代。

(二)京剧艺术的美学特征。1.综合性:京剧的表演形式具有肢体动作与歌唱融合的综合性,其既能载歌又能载舞的,每一句的京剧演唱台词都具有丰富的语言艺术,将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美学价值都融为一体。2.程式性:京剧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如演唱的技巧、服装的特点、妆容的特点都表现了京剧的美学程式性,但其并不是陈规陋习、框框条条的程式性,演唱风格多变等。3.虚拟性:需要通过演员的个性化表演才能了解到剧情故事的发生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等,表现空间很大,具有虚拟性。

二、互联网+在大学发展京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当下各国经济、文化、思想开始相互发展和互联网+的融合,我国大学生受到国外文化的冲击影响较大,对其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文化观念、价值观以及价值追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互联网+的形势下各大高校重视并发展京剧文化艺术,对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京剧艺术发展,培养学生爱国素质与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质。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大学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容易对未来感到迷茫,心理素质较低,生活压力大,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大学生开展京剧艺术活动有利于提高身心素质。学生在学习京剧艺术的过程中,将精神投入到京剧表演当中,舒缓生活压力,使得心理平衡,净化灵魂,理解中国艺术的精神,并且在京剧练习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通过京剧传达的正能量,对未来充满希望。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良好的艺术修养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竞争力,当代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学生京剧互联网+活动中,由于得到艺术的熏陶,可以感受艺术的美、欣赏艺术,发挥想象力,从而提高其审美眼光和培养良好艺术修养。

三、京剧身段艺术在大学生互联网+中的发展现状

京剧身段艺术作为“国粹”,近年来,发展状况却令人担忧。京剧身段艺术不仅失去了曾经的辉煌,甚至有衰退的趋势。综合大学生对京剧身段的看法调查结果分析,超过大半的大学生对京剧身段艺术文化不了解,也很少主动关注,这就需要互联网+对京剧艺术在大学生中的发展进行帮助。总结,得出以下几个发展结论:

(一)大学对京剧身段艺术的不重视。目前各大高校当中,较少学校开展京剧身段艺术活动,不重视京剧身段文化美育。即使大学生对京剧身段文化持肯定、认可的态度,由于学校对京剧身段美育的不重视,大部分学生对京剧身段的了解途径十分狭窄。

(二)学校缺乏京剧身段教师资源。一般大学中,由于学校对京剧身段艺术的不重视,因此京剧身段教师资源相对缺乏。京剧身段教师的教学任务量很大,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京剧身段艺术的教学质量,教师资源的不足表明了京剧身段在大学美育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学校不能正确认识到京剧身段艺术的美学教育价值。如果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就可以减轻师资难得这个问题。

互联网+京剧身段艺术越来越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发展互联网+京剧身段艺术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有助于培养全面综合性的大学生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雅丽.传统文化、京剧文化与大学生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黄香琴.传统京剧艺术与大学生美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作者简介:

传统戏剧的艺术价值篇6

【关键词】川剧;川剧传承;川剧发展;存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26-01

一、中国戏曲与川剧的定义概念

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川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川剧包括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调,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二、川剧的传承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有责任和义务来继承这一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一项光荣使命。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学习川剧,觉得表演形式太单一,更愿意去接触一些流行文化。我国川剧面临着资金投入少、观众年龄老等问题。但也有一些家庭,从小就培养自己后代对川剧的接触和学习,希望将这一最具中国文化代表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这是每一位传统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同时,我们这些听众更要拥护和保护好我们的文化,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本。我们必须在我们的心底给这些传统文化留一方土地,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以我们的国粹为傲,以我们的川剧为傲,因为川剧代表了我们区域性的文化与民族风情。

三、川剧存在的价值

川剧是四川人民创造的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体现着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民族风情与经济发展现状,具有科学、文化和历史价值。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建立,川剧的存在价值也大大提高,曾多次作为备选节目参加国际性文化交流演出,这是一种好的开端,也扩大了川剧的对外影响。

(一)川剧存在的文化价值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川剧艺术的扶持力度,保证资金投入、演员培训,更高地体现其存在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我们在接受时尚的音乐形式后,更不能忘记我们最传统的音乐文化形式。现在很多媒体和公司为了吸引观众和谋取利益,一味追求外来音乐文化,而很少有人去发掘我们的传统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我们不仅要继承川剧文化,也要保护好它,并让它完美地展现在我们的子孙面前,因为这也是一种传承,一种文化的继承,可以让我们的后代知道它的存在与历史。

(二)川剧存在的艺术价值

川剧艺术形式多样,其中最吸引观众的是变脸表演。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一个脸谱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当地没有脸谱图册,演员的每一个脸谱都是他们从小接触和对每一个人物的认识来进行描绘的。在川剧脸谱造型中,线条的勾勒最具视觉体现,每个人物的个性都体现在那一条条线条与颜色的搭配中,展现着当地文化与人民的绘画功底。脸谱不仅是一种视觉享受,也是文化艺术家之间的言语对话。所以这也是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艺术要有所发展,就要开阔眼界,不能只局限在当地演出,更要去国家的每一个地方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到川剧的魅力与艺术价值。在此基础上,也要将此文化传播到世界更多地方去,让有着不同文化与艺术的人们也能接受与感受到我们国家的文化与艺术魅力。只有开展这样一系列的艺术交流,才有利于艺术的发展与传播,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传统艺术,体现它的存在价值。

四、川剧发展思考

随着现代多元艺术形式的融入,人们开始更加珍惜和想看到最传统的艺术表演,物以稀为贵,当你看倦、听倦了那些流行音乐、喜剧话剧,你也开始重视并想重新拾起那些被忽略的传统艺术,因为那些才是我们的根本。

川剧发展的前提是把继承下来的传统艺术发扬传播出去,因为现代人已经很少去接触川剧之类的传统艺术,一是因为接触渠道少,二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开展川剧巡回演出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这一传统艺术,当他们了解并认知后,再在现在的表演基础上发展创新,这样才能使之恒久流传。

五、结语

传统川剧有着现代艺术无法取代的魅力与价值,它是历史的积淀,并承载了许多观众的情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有义务来继承这一艺术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也许这条路有些难走,但只要我敢于尝试并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有关学农日记4篇
  • 下一篇:工商管理自我评价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