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经济金融相关知识(6篇)

时间: 2024-01-15 栏目:公文范文

经济金融相关知识篇1

在我国现今社会建设中,金融产业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将直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金融产业集聚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形式,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方面知识的研究,对于缩减我国区域经济差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二、金融产业集聚

(一)内涵与特点

金融产业集聚是一个具有动态特征的过程,其不仅包括金融系统规模、资源、结构以及功能方面的演变,也对地区经济发展同金融资源融合的关系进行反映。具体来说,其具有着以下特点:

1)地域性。在不同地域范围中,其在资源与地理环境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使金融资源开发的能力、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就需要保证金融资源能够处于一个科学、适合的地域范围内,并结合实际地域条件进行产业集聚,以此在对金融市场空间位置、金融主体进行充分体现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协调性。

2)复合性。金融产业集聚是金融工具、货币资金、金融市场等金融资源类型在地域空间上的结合,也是其他产业同金融产业实现复合成本的过程。这种特点的存在,则可以使我们认识到金融产业集聚并不是孤立成本的产物,而是需要同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

3)动态成长性。金融产业集聚具有着动态性的特点,是资产总量、业务种类以及金融机构等部门、资源的一个动态演进过程。

(二)形成模式与动因

1)流行性偏好。对于金融资源来说,其具有着较为明显的流动性特点,并会随着金融电子化、自由化的方向发展。该种特点能够使信号、金融的流动性获得提升的同时也加快了其区域经济中的集聚。

2)自身成长规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产业是重要的发展核心,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则能够在对金融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推力的同时使金融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三、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该种效应指的是机构、设施同企业间在密切联系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微观经济单位,能够在空间上起到增加经济效益、降低生产的作用。金融产业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作用主要具有以下方面:

1)降低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对于很多金融机构来说,其在一般情况下都会集聚在同一个区域中,在这种集聚情况下,则能够帮助一定数量金融产业在地理上邻近特征进行实现的基础上带动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以此在降低生产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的同时获得该地区经济的增长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如一个企业在开展项目投资时,如果其没有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在具体投资过程中为了不出现问题则需要花费较高的信息成本。而通过金融中介的加入,则能够帮助该投资者在具体投资之间对项目信息以及目前市场状况等进行合理的判断,并在帮助企业获得信息的同时降低投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金融机构集聚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则能够在降低投资者交易、信息成本的同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更有利区域经济获得提升。

2)利于市场流动性提升。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其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范围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并在此过程中有效提升了金融产业的流动性。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使部分区域出现了资金短缺现象,盈余者通过金融中介则能够为金融活动、项目投资资金短缺的企业提供贷款,并为其提供多种类型的资金投资,以此对项目投资风险起到了有效的降低作用。

3)加快金融辅助产业发展。在此种情况下,通过金融相关产业以及金融机构同相关跨行业务的合作,则能够将更多的金融机构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使审计单位、金融培训机构、信用评估机构同金融机构具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通过该情况的实现,则能够在向社会吸引更多顾客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当地金融辅助产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4)有利于专业人才集聚。在金融产业集聚的情况下,则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在特定区域形成较为庞大的人才市场,且能够为相关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多的机会。在此种情况,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当地的工作效率与发展水平,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来到该区域内,更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二)金融溢出效应

所谓金融溢出效应,其是指将不同金融机构通过集聚在一个区域所带来的知识外溢效应,并在此基础上使区域经济增长获得促进与提升。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促进集聚成员知识学习。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在投入资源不变、或者降低的情况下则能够获得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信息,这种情况不仅非常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以及知识水平的提升,能够对以往金融活动中由于不同方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降低,而在具体开展金融活动时,各方面成员则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掌握降低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并以此获得集聚群体竞争力的提升。

2)加速金融溢出。在该集群中,类型各异的机构则能够以内部相互学习的方式对集群间机构的知识总量进行交流与提升,并将这部分知识有效的归己所用。而在非正式沟通的情况下,机构所具有的知识也会出现较快的溢出现象,并因此在提升技术、金融溢出的情况下获得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创新效应与金融辐射效应

经济金融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国际金融高职教学

国际金融作为研究国际间货币金融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务性和时代性。通过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外汇交易、外汇风险及管理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一定的运用;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在实际工作和个人理财中加以实际运用。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和其他经济类课程相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往往觉得该课程抽象难懂,最后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如何探索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高职国际金融课程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以后,国内金融市场正逐步开放,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呈现出联动性的趋势,国际金融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因此,许多经济、金融部门需要大量金融人才。在关于国际金融困难度的调查中,有60%的学生认为国际金融课偏难,大部分学生认为基础知识薄弱是学习国际金融的最大障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是学习中的最大困难.学生在国际金融的学习中,主要问题并不是对国际金融知识本身的理解,而在于前期的基础和后期的运用。国际金融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从货币银行学和贸易学中分离出来,同时涉及宏观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知识。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学好国际金融必须具有良好的前期学习基础。同时,所有系统知识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了解知识是如何运用的,而且还要进行实践的锻炼。这就要求国际金融课的教师要注意结合国际金融课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好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实际运用的关系

二、高职国际金融特色课程教学建设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大到如何分析国际金融变化的规律,防范金融危机,维护本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小到如何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参与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等等,知识都是我们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必须掌握的内容。国际金融学正是研究国际金融诸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国际投融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技巧,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一定的运用;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在实际工作和个人理财中贯彻执行。通过对国际金融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二)增加实践操作教学的课时,培养应用人才

不要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因而不注重学生实践课程的设置。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理论功底并非他们的长项,如果教师一味的按照本科生的精英教育模式来教学,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其强项是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生源特点,着力在实践上下功夫,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在应用中掌握理论。对于国际金融这门课,有很大程度上需要利用仿真实验室或计算机房对学生进行外汇交易的训练,使学生能掌握不同形式外汇交易的程序、技巧以及外汇买卖的时机等一系列实际业务的操作,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又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利用对我国现有金融市场参观的感性认识,建立模拟市场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金融基本理论与实际业务有机的结合,解决金融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教学的关键。国际金融虽然是一门着重金融基础理论的专业基础课,但我在教学初期就作出了相关实践环节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银行、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作实践调查,如到银行了解有关汇率、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有关问题。特别由于目前居民金融意识较强,相当的家庭都有金融投资(股票、债券、保险),故可在讲述证券市场这一节内容时,就布置大作业即通过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背景出发,结合行业周期和具体单个企业发展的基本面分析出发,模拟证券市场的操作,在合理投资价格下选择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并写出简略的投资报告。学生们在得到任务后,很兴奋,借书的借书,查数据的查数据,有的学生回家与从事证券投资的父母直接进行投资咨询,同时在教学中,随时进行实时跟踪并对具体市场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及时纠正错误的投资理念。

(四)在内涵建设上坚持产学一体化,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在内涵建设上下工夫,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学校与企业结合、产与教结合、教与学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业与专业结合、专业与产业结合、专业与就业结合、就业与创业结合。根据产学结合的基本要求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建构协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成立相应的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和产学合作工作委员会,使校内、外教育因素的结合与校内各种教育因素的结合达到和谐统一,形成教育合力。做到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结合、服务助学与管理促学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习实训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切实搞好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监控。

参考文献

[1]徐彩.关于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1

[2]秩名.从“主动实践”看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2011-06

[3]对高职高专《国际金融实务》教学方法的思考2011-11

[4]赵扬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浅探苏州职业大学学报

经济金融相关知识篇3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它们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互联结。产业集群的崛起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而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是指现代服务业企业、支撑机构及政府等参与者在地理上围绕某些产业而集中形成一个网络,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商业关系支持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其内容包括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市场导向、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

现代服务业是连接、融合城市经济的基础产业。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城市都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可以为建设现代城市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要素、产品和信息的流动,成为各产业关系的重要“剂”。全球最著名的两个国际化大都市——纽约和伦敦——都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推动着城市功能的升级和城市经济的繁荣。由于城市定位和发展模式的不同,纽约、伦敦两个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的途径与机制各不相同,发展类型和结构特征也存在差异。

本文主要探讨国际化大都市(纽约、伦敦)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并从微观视角探讨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在研究国外现代生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中国大都市现代生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二、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兴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1980-200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升至63%。其中,主要发达国家达71%,中等收入国家达61%,低收人国家达43%。服务业吸收就业的比重也呈不断增长趋势,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比重在加大,主要工业国均达50%以上。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种经济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的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于城市具有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特性,能带来较高的要素收益。城市产业集聚的形成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尤其是生产业的强有力支持,它的完善和发达程度对城市集聚效应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通常被作为大多数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的首选地,这不仅是因为大城市具有资本丰富、人才集聚、市场完善的优势,而且完善和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以金融和商务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形态构成了城市中心的核心产业。以伦敦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后,伦敦Canary商务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闻名的银行总部以及金融和商务产业的集聚地,该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9000个增加到2001年的57000个,其中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对就业岗位的增加量贡献最大。在纽约曼哈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一直占纽约该类就业总数的80%以上。至2001年,曼哈顿集中了纽约金融保险业就业岗位的91%,证券和商品合同就业总量的98%,以及专业和技术服务就业的89%。目前,现代服务业集群主导着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

一个城市融入全球经济或者说融人全球城市网络绝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它往往会具化到某一个或某几个特殊的空间,比如纽约与全球金融产业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曼哈顿(华尔街)来进行的;伦敦与全球金融产业的联系也是通过金融城来展开的。因此,全球城市在全球经济和地方经济之间所发挥的“界面”功能,其具体的承担者往往是一个或几个特定空间内高度集聚的生产业。集群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与趋势。

三、国际化大都市与现代服务业集聚

(一)纽约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国际中心城市战略地位的提高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美国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且大都集中在大都市(见表1)。

20世纪50年代,纽约市政府为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鼓励服务业的发展,催生了以金融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纽约强化生产业的主导地位,引导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方面,纽约依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强化生产业的主导地位,发展金融、商务服务、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行业,使产业呈现多样化发展和融合性发展态势。

纽约的生产业高度集中于曼哈顿。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目前曼哈顿的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其地产估价约占纽约地产估价总额的53%。曼哈顿中央商务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达到鼎盛,主要分布在曼哈顿岛上的老城(Downtown)、中城(Mid-town)。老城的华尔街CBD金融区集中了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中城是豪华居住区,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著名建筑都坐落于此,许多非营利的办公机构(如研究部门、专业团体、政府机构等)都集中在中城。相关的专职事务所(如房地产、广告业等)和商业服务业也迅速聚集发展起来。

纽约属于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纽约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也刺激了面向全球的市场需求,从而诱导了曼哈顿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从空间布局看,以华尔街为中心的金融贸易集群是大银行、金融、保险、贸易公司的云集之地。金融服务业在曼哈顿聚集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巨额的公共和私人投资不仅投放于曼哈顿的街道和码头等基础设施,而且投放于高级住宅区和办公大楼,这使得曼哈顿一直保持先进和现代的设施,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曼哈顿存在大量提供金融服务和消费金融服务的人群。在曼哈顿的居民中,大多为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他们成为金融服务供求的主要客体。曼哈顿的就业人口又向一些部门集中,以2001年为例,金融保险业就业占了17.27%,信息服务业占了8.35%,零售业占了6.76%,房地产租赁业占3.95%,教育服务业占4%,专业技术服务业占14.37%(见图1)。就业人口向金融服务业及相关产业集中,反过来又推动着金融服务业不断发展,从而吸引了更多的金融服务消费企业在曼哈顿集聚。

(二)伦敦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

金融业的发展对大伦敦地区和英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支撑伦敦成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大都市区分为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地区,伦敦商务区主要集中在伦敦城外和内伦敦西区的西敏寺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节点区。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在模式上与纽约存在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城市中心、内城区、郊外新兴商务区的多点发展模式,而且伦敦金融区发展不仅突出了现代中心城市对管理决策、金融控制和要素集聚的要求,更强调产业集群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即强调综合功能和生态功能。

1.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良好的外部条件。伦敦是金融服务业非常发达的城市。一些金融服务供求的原则被提出,而且金融业和国际商务活动的活跃最终使伦敦率先成为欧洲的国际金融中心,1870-1914年,伦敦金融中心达到鼎盛,这使伦敦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英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布的调整给伦敦金融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在英国共有金融服务企业12228家(1997年),其中大伦敦金融区就有5430家,占总数的44.4%。1989年伦敦市总产值中,生产服务业产值比重为40.8%,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品生产与运输部门(包括部分物流业)的产值比重只有23%,

2.伦敦城市规划引导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多点式发展。在伦敦城市规划中,突出了金融中心的特点,致力于建设能够集中商贸活动的特别分区。进入20世纪后,制造业的就业与居住人口逐渐外流,伦敦的国际商务机构大量增加,向原有的住宅区方向逐渐扩展,并在西敏寺城区形成了与伦敦城金融中心相对应的以公司总部和专业服务业为主体的商务活动集中区。为了在保护中心区历史风貌的同时进一步适应商务办公区的膨胀需求,20世纪70-80年代,伦敦形成了以泰晤士河码头区为代表的新城市化中心区,并逐渐成为伦敦第二个中央商务区。这是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不同于纽约的显著区别,出现城市中心、内城区、郊外新兴商务区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多点发展的新模式。

3.金融创新成为推动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的规模是非常大的,500多家银行中(至1991年),外国银行有470家,拥有的资本总额达1000多亿英镑;800多家保险公司,其中170多家是外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每年外汇成交总额约3万亿英镑,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伦敦主要是靠金融创新和保险技术创新,以及与金融相关产业的全球标准来维持金融中心的前卫性。在国际金融体系一体化的发展下,金融服务业的功能被日益扩展,金融业作为工业的金融服务者和信贷提供者的传统角色,已经被扩展到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被市场上的现货贸易或期货贸易所替代了。为此,金融创新的发展非常迅猛,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技术不断出现。在金融服务工具和技术不断创新的情况下,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加强。

(三)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比较

通过对纽约、伦敦两个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内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发达国家这些著名的服务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特征。另外,纽约和伦敦这两个服务业集群在规模、专业化、国际化等方面还有很多类似之处。

1.业务规模很大。纽约曼哈顿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金融服务业集群,是全球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2005年,纽约三大产业产值构成比为0.2:11.4:88.4,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8.4%。同年,纽约第三产业就业构成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89.3%。可见,纽约已呈现明显的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也有很大的规模,伦敦金融区的GDP占伦敦GDP的14%,占整个英国GDP的2%,其中伦敦金融和商业服务部门的产出占总产出的40%。

2.具有专业化特色,即服务业集群以某一服务种类为主。如纽约华尔街的金融服务业集群、伦敦城市中心的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现代服务业专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纽约等国际大都市都注重加大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以满足服务经济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3.具有国际化特色。不论是纽约还是伦敦,其服务业集群都是高度国际化的,集群中有大量的国外公司人驻。大量国际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总部的集聚发展,使得总部通过一张由现代电子通信技术和空间旅行路线交织而成的巨大活动网络,能够对全球生产进行控制管理,强烈的市场需求诱发有关服务性企业的崛起和发展,从而促使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

4.逐步向多点式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服务业集群的布局,最初主要是集聚在城市的中央商务区,之后逐步向中央商务区之外的其他区域发展,形成多点式甚至是网络式的区位发展模式。

四、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生产业不同于其他非服务类产业的特点在于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同时性、开放性、易逝性和异质性。服务的这些特征,显示出服务过程对服务产业水平的重要性。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都体现在服务过程之中。因此,服务的质量和差异化更多取决于无形服务过程所蕴含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对生产业来说是最为重要的知识资源,其获取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二是企业与外部的知识共享,包括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或其他企业甚至其他国家间的知识共享。大量研究表明,知识(包括隐性知识)的价值在于共享,如果不同的部门相互共享各自的经验和知识,将会产生巨大的效益。由于知识累加的速度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拥有有限资源的企业要提高知识资本化的速度和效率,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已经无法满足知识创新的要求。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许多大公司,其中包括GM,IBM和3M等,它们在新产品开发时都以自我研发为自豪,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开始朝着不断综合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大多数企业再也无法从其内部创造出它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为适应技术变化的要求,企业间建立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联系网络成为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已经变成了一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活动。这是因为,企业通过与外部环境的广泛合作,不仅可以获得企业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更主要的是新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

如果一个组织网络能够实现团结协作和友好合作,知识资本的存量就会不断增加,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这样的组织必须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本,如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生产的专业化和交易效率的提高,良好的创新氛围等。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透过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以加强三者的资源分享与信息沟通,提高知识资源的运用效率与效能。对于现代生产业来说,由于其隐性知识在整个知识资本中的重要性,以及隐性知识转化对于各主体间地理接近性的要求,这种“新的合作机构”就会显示出其中各知识主体间地理上相互靠近的特点。而从内部组织结构和主体关系来看,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的协同变得非常重要,学术界的研究知识与产业部门的战略融合在一起相互协调发展,整个组织网络显示出显著的“生态模式”和“网络关系”。因此,现代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于其内在的服务业基本特征和知识共享要求产生了所谓的“新的合作机构”,这就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国际大都市生产业集群的形成都是基于对获取隐性知识的需要,并且期望这种隐性知识最终能够转化成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隐性知识的学习和传播具有相当的难度,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常常依赖于在特定情境条件下人们之间近距离、面对面地交流。产业集群这种区域企业结构方式为这种隐性知识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由于服务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使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不仅在生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发生,而且也发生在企业员工与客户之间。由于集聚效应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与这些顾客的紧密接触中所进行的知识交流又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反过来,隐性知识的交流又可以成为集群创新机制形成的推动力,集群内企业通过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改进服务质量,创新服务种类,从而带来生产业集群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

集群内的知识资本化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创新行为的发生和知识具有密切的关系。当代的创新活动是由厂家和用户在交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过程中相互作用所推动的。根据知识螺旋模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本身就存在内在的互动机制,而这种互动的规模,随着本体层次的上升而扩大(见图2)。在国际都市中,无论是金融业集群还是商务业集群,集群内部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互相演化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进化,并促进整个服务业集群的创新机制,激发新的创新产品和思想,形成不断循环的自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能力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源泉。

五、结论及启示

集群化是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它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功能,成为支撑国际大都市发展和创新的核心要素。本文通过对纽约和伦敦两个国际大都市生产业集群的考察,发现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高度依赖于城市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积聚等基础条件,而且现代服务业集群对外部知识、信息等要素的使用更多,对全球市场的依赖更大。同时,本文还从微观视角考察了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探讨了以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合作研究机构对生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集群内部创新系统知识流动与转化机制。

本文的研究对中国国际大都市(如上海、北京等)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1)全面推进服务业模式创新与服务产品创新。国内大都市在促进高技术型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人才优势,针对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技术及关键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经营方式,不断开拓新型服务市场。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加快企业研发中心的设立,提高研发水平,加快生产业发展,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2)积极规划和适时调控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国内大都市应从生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设好诸如总部经济区、金融区、会展区、旅游基地、物流基地等重点集群,充分发挥服务业的产业聚集效应。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商管理部门、代表处、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销售与采购部门及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等,努力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为服务业集聚创造外部条件。(3)促进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国内大都市应通过增强城市副中心的功能来提升中心城的整体实力,进而避免由于城市核心区负荷太大而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对服务业中的不同行业进行合理空间布局,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4)吸引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业从业人才。国内大都市要从战略高度,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营造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参与利益与股权分配。在扩大生产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5)推进生产业集群融人全球产业价值链。服务业集群的发展也必须与全球产业链或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只有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区域产业集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M.E.Porter.Clustersand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

[2]MEswaran,A.Kotwal.TheRoleofServiceSectorintheProcessofIndustrialization[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2,(68).

[3]江静,刘志彪.世界工厂的定位能促进中国生产业发展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

[4]杨亚琴,.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1).

[5]唐珏岚,国际化大都市与生产业集聚[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

[6]韩景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8,(7).

[7]E.Helpman,MarcJ.Melitz,R.Yeaple.ExportVersusFDIwithHeterogeneousFirm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4,94(1).

[8]P.Guerrieri,V.Meliciani.Technologyand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TheInterdependencebetweenManufacturingandProducerServices[J].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2005,(16).

经济金融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73-02

国际金融是我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在当前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学好国际金融这门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等等,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相关工作。但由于国际金融这门学科的理论性、实务性、综合性都很强,要学好国际金融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科学、务实的教学方法来教好这门课程。笔者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了“6+1”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政策相结合、宽度与深度相结合、中文与英文相结合、课件与板书相结合、教材与网络相结合,同时还要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即六个“结合”加一个“简单化”。该方法在笔者长期的国际金融教学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开展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过程,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树立教师的威信,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重感,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某一个问题形成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近几年来,笔者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也公开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如《通货膨胀下的人民币汇率为什么会稳中有升》、《人民币汇率的“三难”困境及其对策》、《世界各国汇率安排现状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参考程度分析》、《从特别提款权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等。这些研究不但丰富和深化了笔者对人民币汇率的认识,而且融入到国际金融教学中,也使学生比较全面和深刻地认识了人民币汇率问题。

2.理论与政策相结合。在国际金融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将国际金融理论与我国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对外金融政策相结合。这样做,既能够使学生直观、真实地理解有关国际金融理论,又能够培养学生用理论观察政策,用政策验证理论的思维习惯。如在讲述汇率问题时,应当紧密结合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走势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来进行分析,根据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的选择等理论,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利弊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取向。在讲国际收支问题时,要结合我国10多年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资料,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理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影响、措施等理论,分析我国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的原因、对我国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我国应对顺差的政策措施。在讲外汇管理问题时,要紧密结合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介绍。如2008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外汇管理条例,教师就应当更新教学内容,引进新外汇管理条例的内容。在讲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实际来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理论。

3.宽度与深度相结合。国际金融课程涉及的知识面不仅宽,而且有一定的深度。该课程不仅涉及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较多学科,而且又有较多的数学模型。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笔者利用自己专业知识面较宽尤其是较扎实的财务会计基础和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将国际金融知识的宽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讲国际收支平衡表,首先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原理;讲外汇风险防范措施时,首先要介绍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在讲汇率变化幅度时,首先要介绍统计学中增长速度的计算原理。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上述国际金融问题。对于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等较深的问题,教师不能回避。尤其是对于有关的数学模型包括数学公式、图表等,教师更不能以自己不懂数学为由回避不谈。从事国际金融教学的教师应当认真学好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等基础课程,这样才能将国际金融的有关理论问题讲深、讲透。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知识的宽度,学生就会学得很肤浅;如果只注意知识的深度,学生就不能全面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全面地理解问题。在笔者主编的国际金融教材中,将国际金融知识分为基础篇、拓展篇和深化篇,就是贯穿了宽度与深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4.中文与英文相结合。如今我国的经济已经是高度开放的经济,而国际金融又是与开放经济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既然是国际金融,如果不涉及英语,那就不能称国际金融。因此,在国际金融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中文与英文相结合。中文与英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有关国际金融的英文文献,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英语基础。如果教师有较高英语口语水平,学生也有较好的英语阅读能力,最好采用国际金融原版教材进行授课。如果没有条件采用国际金融原版教材,也要尽可能在国际金融教学中多用英语词汇。凡是国际金融的有关概念,都应将其英文名称标注在中文名称的后面。在讲国际结算中有关汇票、本票、支票、信用证等内容时,要对照全英文的汇票、本票、支票、信用证等示样分析它们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点。

5.课件与板书相结合。随着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高校的教学条件在不断改善。如今,高校大多数课程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教学具有美观、信息量大、便于数据图表的讲解等优点。但是,如果教师单纯依靠课件进行教学,完全抛弃黑板板书,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一方面是因为如果单纯依靠课件教学,学生上课时会产生疲劳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必须通过板书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如在国际金融教学中,凡是涉及有关模型推导和理论论证时,通过在黑板上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有关图形和公式的来龙去脉,这与采用课件形式将问题和盘托出相比,效果要更好。另外,有些在课件中没有出现的重要概念、词汇或者学生没有听清楚的字、词等在黑板上板书,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词汇的印象,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事实证明,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传统的板书形式仍然不能丢。

6.教材与网络相结合。目前,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宽阔平台。在国际金融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外,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而互联网可以给学生提供国际金融方面的最新形势、事件、数据和政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因此,国际金融课程教师不仅自己要利用互联网掌握最新的国际金融动态以充实教学内容,还要引导和督促学生上网了解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可以向学生推荐的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网站有: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网站。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人民币汇率、我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债等历史数据和最新数据,还可以提供我国外汇管理方面的最新政策动态。中国银行网站则能够反映有关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实务知识。如果要了解有关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方面的信息,可以登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网站。

经济金融相关知识篇5

[关键词]金融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内生增长

一、前言

近几个月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开始波及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这使得学术界不得不再次审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关系。近年来学术界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主要建立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内生增长理论通过将技术(知识)积累过程引入典型的增长模型,一举突破了长期困扰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技术外生性问题,实现了技术进步的内生化――技术进步不再受经济系统之外变量的控制,而是由消费者偏好、资本投资、R&D和教育等经济系统内部因素所决定。因此,金融发展可通过动员更多储蓄、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增加R&D投资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等方式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为增进人们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二元关系的理解,本文将沿着熊彼特主义技术创新思路对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及二者因果关系作初步的理论分析。

二、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

关于金融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最早论述,首见于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研究成果。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论证了货币、信贷和利息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的实现,而创新的实质则是生产要素的组合。银行信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为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提供必需的购买力,这种购买力不是来源于银行所吸收的储蓄、真实票据的贴现和抵押,而是来源于银行的信用创造,正是这种信用创造的能力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为金融发展理论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博奕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广泛应用为金融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金融发展理论家不再满足于对麦金农和肖理论的修修补补,他们明显意识到金融抑制模型的诸多缺陷,以及根据这些模型提出的政策主张的过于激进。他们在吸取内生增长理论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金融发展理论:对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形成机制的解释是从效用函数入手,建立了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入诸如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之类的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做了规范性的解释。

在金融内生增长理论中,关于金融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方面。希克斯(Hicks)在关于金融市场效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的历史性论述中指出,产业革命的发生最重要的条件并不是技术,而是使得这些技术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广泛实施的投资,而这种投资需要恰当的金融安排才能实现,因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需要大规模的、连续的、长期的资金注入。因此希克斯提出了“产业革命发生之前有必要发生金融革命”的论断,他认为产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是因为在18世纪早期英国的金融市场有了快速发展,为技术的广泛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史密斯(Smith)指出,当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较高时,一个经济只能选择那些发展期较短的技术。而只有交易市场的活动效率逐步提高以后,市场才会倾向于选择那些发展期较长的技术,这些技术也暗含着高投入和高产出,当这种技术的产出效果足够大时,就会对经济增长带来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金融市场的效率会直接影响到技术的选择,从而对一国的均衡经济增长率也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界针对流动性风险建立金融市场出现的模型,比较深入地探讨了金融安排、流动性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在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Diamond)和菲利普?迪威格(PhilipDybvig)流动性模型中,对高回报项目投资的流动性风险创造了对流动性、低回报项目投资的激励。随着证券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会激励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非流动性、高回报项目上,如果非流动性项目有足够大的外部性,那么证券市场较强的流动性就会诱发稳定的技术创新。

三、技术进步与内生增长模型

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以在生产中的累积资本代表当时的知识水平直接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但却忽视了人力资本所体现的技术进步;沿着罗默的思路,卢卡斯进一步引进人力资本要素,认为技术进步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及从事人力资本建设的投入程度,但却忽视了累积资本中所体现的知识水平。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中的累积资本(机器设备等)体现了有形资本的技术水平,这种技术水平的高低来源于研究开发部门所生产的新设计、新发明等;另一方面,从事教育、研究开发及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水平(如劳动者的素质及技能等)体现了劳动者从事生产与管理的效率水平,这种技术水平来源于人力资本的建设。技术进步本质上就是知识资本不断积累和更新的过程,它包含了使劳动力技能提高的人力资本,以及使机器设备技术含量增加的R&D资本,这两个部分共同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设代表一个国家的知识资本水平,并假定知识资本水平的增加主要源自于原有的知识资本水平的高低、社会对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的投入力度(包括国家在教育、科研活动上的投入力度,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投入程度,以及个人从事在职培训、干中学的投入程度)以及从事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所投入的劳动力份额,因而有

R&(t)

其中,是从事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所投入的劳动力份额,是社会对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的投入程度,是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的生产效率。

在经济增长模型的数理分析中,可以在不影响分析结论的前提下对效用函数的形式作必要的假定。这里,定义跨时期消费的替代弹性为常数的效用函数如下:

效用函数,

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即使得全体消费者的消费效用最大化:

其中,p为时间贴现率,表示人们对于推迟消费的耐心程度;α为消费的边际效用弹性的负值(α>0)。同时,将实物生产部门的产出分为消费C与储蓄S,即:Y=C+S,c为边际消费倾向,且不妨假定劳动力总数即为人口总数。

因而,经济增长的最优增长路径可以由下述动态优化问题给出:

运用Pontryagin最大值原理求解此动态最优化问题,可以获得一组微分方程系统,由此微分方程系统即确定了决定内生变量的最优增长路径。

四、包含金融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

现代经济增长中,创新投资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金融发展对通过储蓄积聚、储蓄向投资(包括创新投资)有效转化以及生产效率提高方面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不同的派别思路各异,但所关注的问题的实质是共同的,都在寻求金融部门与稳定增长之间的联系,其基本思想是,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主要渠道是投资资源的有效使用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完成的途径是通过较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以及有利于对投资项目的监督和资金向有效投资者的转移的金融自由化。

早期的“Harrod-Domar”模型假定产出一资本比σ为常数,这里假定资本折旧率为0,并将净投资I定义为资本存量的变化。因而有:

Harrod-Domar模型强调了储蓄率s及资本的产出效率σ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产出一资本比为常数的假定意味着资本的边际产出是常数,与经济现实不太相符,另外储蓄等于投资的均衡条件忽略了金融部门在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放松这些条件后,假定储蓄能够转向为投资的比例是,则

其中,是生产率;是储蓄转化为投资(创新投资)的比率;st为储蓄率。金融部门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由于R&D活动风险高、成功概率低,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般的投资者不愿意从事R&D投资,而这就为金融系统的出现提供了激励。金融系统不仅可通过对R&D项目事前的评估和事中、事后的监督,避免资源配置的逆向选择和创新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提高了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而且可投资于大量R&D项目,分散了投资风险,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具体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发展通过提高创新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储蓄向创新投资的转化比率,而金融市场运行的成本将影响储蓄一投资转化比率,金融资源的漏出比率(1-)反映了金融市场的效率损失。金融市场的信息功能及项目筛选功能使得经济主体能很好地选择高收益投资项目,使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项目上,从而提高了投资的生产效率,同时金融市场使得消费者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化解了流动性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储蓄率也将发生变化。可见,金融发展通过作用于以上三个参数,从而影响创新投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金融部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假定其效率表现为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比率,这一转化比率的提高依赖于金融部门的工作效率λ,以及投入到金融部门的劳动力比例μ2,以下为储蓄一投资转化方程及储蓄―投资转化比率方程:

从而可以把上一部分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模型扩展如下:

运用Pontryagin最大值原理求解此动态最优化问题可以获得一组微分方程系统,由此微分方程系统即确定了决定内生变量的最优增长路径。

此动态优化问题很好地描述了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内生机制。金融发展通过发挥风险管理功能,促使储蓄增加以及储蓄向技术创新投资的有效转化,从而有利于创新投资的增加。而随着创新投资的增加,必然伴随着知识的更新与技术的提高,从而提高了资本与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进而导致产出水平的增长。产出增长导致储蓄的进一步增加,并通过金融发展促使创新投资进一步增加,通过技术进步促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进而推动经济的更快增长。

五、结论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即金融工具、机构和市场既促进经济增长,又被经济增长所推动。金融部门通过发挥动员储蓄资金、缓解信息不对称、分散投资风险、监控企业行为和消除流动性风险等方式,鼓励了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为因果关系将导致以金融发达、经济高增长为特征的高度均衡与以金融欠发达、经济低增长为特征的低度均衡并存。

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为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金融系统的重要性。若要深化人们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解,以下领域继续值得深入研究,如R&D融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等对金融发展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等问题。

参考文献:

经济金融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地方二本院校

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时代的必然要求,金融的发展是其中重要一环,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大量金融学专业的人才,目前中国不少大学都开设有金融学专业,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是社会整体渐进改革的一环,需要从若干方面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改革,培养优秀金融人才,为高校的改革、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注入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及机构也在扩充和发展,目前地方二本院校的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日益满足不了其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内容一般主要集中在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课程,诸如经济学基础、宏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以及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应用课程,诸如金融市场学、证券分析等等。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学和国外的金融学有着一定的区别,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学实际上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今后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也会向国外金融学靠拢,会更加倾向微观方向的研究,诸如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会真正纳入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而隶属于资产定价和公司财务的知识以及大量的定量分析的工具和技术应该在今后的金融学教育中被广泛的采用,当然,这对教师和学生都会是更大的挑战。

由于学校本身的定位、地域的限制、学生兴趣的不一,目前大部分地方二本院校的教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运用金融学知识的能力,希望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在相关金融机构,诸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工作,发挥所长,能有用武之地。但是笔者认为由于目前教育的观念过于现实以及功利化(包括校内校外的原因),不少地方二本院校希望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忽视了对学生整体素质及能力的打造,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关附带学科整体感悟的培养。在教学中,“育人”的核心观念贯彻不够,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核心思想和金融学交叉力度不够,使该专业学生具有宏观思维和战略思维的短板。

(二)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手段

目前,不少地方二本院校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讲授知识为主,辅以一定的实训手段(主要以软件仿真为主),另外还有一定的课外见习机会,诸如去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实习,如某校金融学专业学生大二上学期可到某些商业银行进行为期2周的实习,主要了解商业银行的运作流程,了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际从事商业银行的某一项难度不大的工作,比如客服。讲授知识主要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理论,实训和实习主要目的在于实践,让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和激励从金融学的角度去认识社会的运作和游戏规则,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统筹思考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三)地方性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目的

任何的教学,应该以目的为导向,就地方性二本院校,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二是能够较好地运用数学、统计学等分析方法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三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四是熟悉国情,熟悉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了解金融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及国际金融活动的规则和惯例,了解中国金融发展与改革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六是具有能初步从事金融学理论研究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品德操行、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的综合素质。

二、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

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更多的懂得市场运作原理、运作方式和规则的人才,这对金融学专业人才更多的要求是做事,而让市场更加发展和成熟的人才是做学问的人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建议。市场让微观主体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多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无论是培养做金融事的人才还是做金融学问的人才,都应符合这一趋势。而目前教学内容较为单调、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学目的过于短视的现状应该作出相应转变。

(二)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趋势

新时代下,关于人才的培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过。有学者主张“术业有专攻”,有学者主张“宽口径,厚基础”,笔者认为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在社会上能有一席之地,依靠的是不变,即厚重的个人素质、品质和基础知识,也要依靠变,厚重的积淀应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找到个人和社会的某个契合点(变化多端,形态各异),最终实现个人利益、国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完美匹配。

(三)教育国际化接轨的需要

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教育也在不断的国际化,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国外原版教材运用越来越普及。不少大师级教材逐渐成为中国重点大学的主流教材,每年各出版社也会引进许多在美国大学通用的教材,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特别是基础性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二是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大学互相承认学分会更加频繁,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给你的国际化视野和学术前沿的了解;三是高校教师学术互动和合作会更加频繁,有利于相互学术水平的提高和诞生更高水平的成果;四是跨国界的学术资助规模会更大,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出更高和更深层级的成果,面对这些趋势,金融学的人才培养应符合这些趋势,动用资源予以保障。

三、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不少地方性二本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主,辅以一定的实训和实习的手段。笔者认为,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知识牢固程度不够,学生整体的学科体系的观念不足,二是实验手段的引入力度不够,不能设计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体会和认真思考。在香港的一些大学,金融学专业的仿真实验软件较为丰富,而且和真实的世界互动和融合,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找到运用知识的途径,更可以为将来成为真正的将才打下必要的基础。虽然地方二本院校在诸如硬件、财力方面有所欠缺,但适当的加大这方面的资源保障、寻找和相关机构的新的合作模式,仍然是可行和必要的。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陈旧

不少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教材虽能反映一定的学科内容,但不能反映金融学的发展潮流。特别是不少教材相互引用的成分太多,且人性化程度、针对性不足。教学内容往往也是若干年前的内容,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三)教育教学理念滞后

目前,不少地方二本院校的教学理念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某些金融机构里面工作的“螺丝钉”,较为功利化和现实。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教学理念应将学生当做一个真正的“人”,培养他们完整的人格和情操,从“人”的思想、态度去思考,从“金融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和发展趋势。

四、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提倡交互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动性

课堂教学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的方向。一是可以通过讲授案例,让学生分析和相互讨论,只要是合理的争论,都应是可接受和鼓励的范畴。二是可以设立若干题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查资料,做PPT,上台演讲。三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相关文献,分析该文献的可取之处和局限,认真探讨值得改进的地方,通过互动式教学,使课堂变得更加平等和自由,符合时展的潮流。

(二)教材的选择应符合国际化趋势,兼顾中国国情

一方面,教材的运用应更多的反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应该积极引入国外一流教材,如果受到语言的限制,可考虑运用翻译的版本,然后逐步采用全英文的教育模式,根据实践经验,学生可在三个月内适应全英文的教授模式。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内容除讲授基础知识外,应反映中国及世界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道德情操。

(三)注重实践教学,多用并用好教学实训软件

课堂教学应动用各种教学资源,注重实验、实训软件的购买和维护。动手能力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实际上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脉相称的,只有实践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融合,才能让学生成为和谐的学习主体,具体操作中,诸如证券分析、当代金融中介等课程积极引入相关教学软件,提升实验实训成绩在最终期末成绩中的比例。还可邀请相关金融机构专家予以演示、讲解,将现实的实战搬到课堂上、搬到实验室。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学校应积极和相关兄弟院校、重点高校和国外高校的联系,每年选派金融专业优秀的学生到这些学校交流学习,邀请对方高校的学生到本校交流学习,互相承认学分,一方面可以使优秀学生感受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理念,可取长补短,为将来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以点带面,促进本校金融学专业不断完善。特别是要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对于培养学术感悟能力,学习方法的提升,认识学术发展的前沿都十分有利。课堂教学的改变是渐进的,但是改革的累积效应和放大效应却是可观的,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动手能力强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锐.新时期我国教育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2).

[2]行龙,要英民.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银行业务年度总结5篇
  • 下一篇:足球入门训练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