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竞技武术论文(6篇)

时间: 2024-01-16 栏目:公文范文

竞技武术论文篇1

关键词:传统武术;竞赛模式

中图分类号:G85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835-03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自诞生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岁月洗礼,在茫茫神州大地上开花结果,熠熠生辉。武术承载着古老而优秀的东方文明,古往今来,多少练武之人深深为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折服,在开合进退、动静虚实中体验着自我与自然的融合。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武术开始顺应时代潮流,融入体育之中,进入学校,得到了空前发展。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使得武术不得不削足适履,按照西方体育项目的方式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区别于传统武术训练体系的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50余年的发展表明,竞赛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竞技武术是武术发展的新高度。国际武联自1990年成立以来,至今已经有112个国家加入国际武联。武术工作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武术仍然未能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正式项目,未能进入世界最高水平的运动会。是否说明我们这么多年对传统武术的发展过于忽视了呢?竞技武术是否是武术发展的最终形式呢?

武术竞赛是推动武术发展的动力,是提高武术运动水平的有效途径。传统武术因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因此有其自身的特点。可喜的是,最近几年武术专家和武术工作者对传统武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传统武术的竞赛也越来越多。

如何通过竞赛提高传统武术水平,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和继承,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传统武术竞赛的研究,提供适合传统武术竞赛的模式,为传统武术竞赛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武术的由来及面临的困惑

武术本不分现代与传统,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武术的产生使武术分离为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传统与现代才是对应的说法)但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竞技武术指的在传统武术基础上,由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发展的,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取优异成绩为根本目标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1]。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2]。

传统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具有丰富的技击内涵,显著的健身效果,独特的审美意境,是竞技武术发展的基础。竞技武术起到了向世界推广宣传武术的作用,但忽视了传统武术的发展无异于失去了武术发展的根本,因此,武术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顺应时代潮流,既要做到继承传统武术的精华为人类服务,又要发扬竞技武术的宣传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武术来源于民间,在民间有着大量的习武人群和丰富的武术资源,但当今社会传统武术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我国共有成体系的拳种131个,套路更是不下几千个。然而,竞技武术如火如荼的发展了近50年,导致了武术的发展趋势朝着竞技武术的方向发展,使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面临着很大困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武术所呈现出的后继无人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笔者在河北省邢台市对梅花拳习武人群的数量作过调查,5年前邢台市注册的练习梅花拳的人数为54000人,现在仅为40000人左右[3]。笔者在2006年8月北京体育大学首届传统武术交流大会上,对其它拳种的民间武术家进行过访谈,民间习武人数的减少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我国人口是持续增长的,而传统武术的习练人群却在下降,传统武术需要走出民间,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2现有的传统武术竞赛模式

“模式”一词来源于英文词“model”,原义是“模型”、“典型”、“范型”等,它表示用实物或符号形式将原物、活动、理论等仿制再现出来。《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模式的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4]。研究事物的模式就是排开事物次要、非本质的部分,抽出事物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究。

竞赛规程是运动竞赛主办机关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参赛者和组织者工作的具体依据。包括竞赛名称、主办机构、目的、任务、日期地点,参赛条件、报名手续、竞赛项目、比赛方法和规则、名次评定和奖励办法[5]。

本文的研究对象“传统武术竞赛模式”所涉及的竞赛模式指的是传统武术竞赛的标准形式。具体内容指的是:武术竞赛规程当中对于有关竞赛具体操作方面的内容,包括竞赛项目的设置、竞赛办法、奖励办法和评价机制这几个方面的规定。在竞赛模式中,项目的设置和竞赛办法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奖励办法和评价机制,因此,本研究主要对项目的设置和竞赛办法进行探讨。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发展武术的思路集中在竞技武术上,传统武术的发展相对滞后,传统武术竞赛也非常少。最近几年专家学者才又把目光慢慢转移到传统武术上来,对传统武术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武术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全国每年都有不同形式的传统武术竞赛,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自2004年开始举行功力大赛,到2007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武术功力大赛是将武术的基本功训练进行提炼,以竞技的形式出现,也是对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探索。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举办第一届武术功力大赛,大赛设项分3类:规定竞赛、自选表演赛、特邀汇演。其中,规定竞赛包括:单掌断砖、石锁上拳、长杆较力、流星打靶、桩上徒搏,共5个项目;自选表演赛分为克服阻力、击打能力、灵敏能力、其他能力共4组;特邀汇演包括各种武术绝技。功力大赛的评判采用2005年颁布的《功力大赛竞赛规则(试行)》。功力大赛的举办受到了武术界的好评,但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

传统武术竞赛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各种传统拳术和器械的套路表演。2004年和2006年在郑州分别举行了两届世界传统武术文化节;北京市也在2006年举行了传统武术比赛暨传统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大赛;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举行了首届传统武术交流大会,与会的运动员共有200多名,年龄从11岁一直到90岁,并且计划每两年举行一届。各地方性的传统武术竞赛也是经常举行,其中河南焦作的太极拳年会已颇具规模,孙氏武学交流会举办的孙禄堂武学交流大会到2007年也已经举办了3届。各地传统武术交流大会主要还是进行套路表演,竞赛内容上排除竞技武术套路,而采用传统武术套路,分类方法也各种各样,有的竞赛按照拳种进行分类,有的按照《武术竞赛规则》中对其他类别中分成四类的方法进行分类。但竞赛办法都是套路表演,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

传统武术竞赛的另一种形式是徒手对抗,目前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传统武术徒手对抗性的竞赛有河南卫视的“武林风”节目和中央电视台的“武林大会”。这两项比赛都是反映武术的本质属性,将技击通过竞赛的形式展现出来,不过,竞赛规则及竞赛办法仍需改进。

3适合传统武术发展的竞赛模式

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他是否能融入主流社会,是否有适合于其自身发展的方法来进行推广和普及。练习竞技武术可以通过竞赛走向高校,而传统武术只会在健身防身的领域里受少部分人的青睐。

推动一个项目的发展,竞赛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近几年传统武术竞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各地的传统武术竞赛也都开始进行摸索实验,有学者提出对传统武术竞赛应加大投入力度,鼓励青少年参加传统武术竞赛,并且依照竞技武术的模式给参赛运动员颁发等级证书,以刺激传统武术的发展。

目前传统武术竞赛还处在摸索阶段,竞赛模式很不完善,规则也有待明确。传统武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内容也丰富多彩,而竞赛需要有比较好的操作性,那么竞赛如何在可控制的前提下充分反映传统武术的特色,从而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呢?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从这一方面讲,练武的最主要目的是搏击取胜,因此,武术竞赛采用对抗的形式最符合武术的特点。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武术的体育属性越来越明显,并且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衍生出许多功能,比如: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交流表演。因此,武术的功能是多元化的,武术竞赛也应该反映武术的这些特点。

我们知道,传统武术的每个拳种都有自成体系的训练方法及独特的技法,包含内容丰富的功法训练方法,多样的套路和各有特色的技击方法。另一方面,《运动训练学》中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将武术套路划分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将武术散打划分为对抗类格斗项目,可见武术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它应该像田径一样包含许多小的项目,因为它的各个小项目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我们目前的竞赛不成体系,功法、套路、散打各自进行,并且内容不全面,不能全面反映武术的特点。

由此提出武术应该作为一个全能项目来进行竞赛,根据武术的特点和目前所存在的竞赛项目提出适合传统武术的竞赛模式为:传统武术竞赛为分为三个不同类别的全能竞赛和单项竞赛,三个类别为:武术功力大赛,武术套路表演,武术搏击。每个类别中的内容另行确定,具体项目分类见图1。

参加竞赛的运动员按照三个大类别下的六个类别进行竞赛,参照体操项目的竞赛模式,六个类别分别进行单项竞赛,最终的全能成绩为各单项总成绩的总和。三个类别由于竞赛内容的不同和各自的特点不同所对应的竞赛办法也不同,功力大赛可以比较直接的进行量化,套路表演依然要进行评分,搏击为取胜的方法。参加竞赛的运动员可以参加单项竞赛也可以参加全能竞赛,各个类别的单项成绩即为全能成绩。

4新的竞赛模式的分析

传统武术各拳种都有自成体系的训练方法,都包含功套用一体的体系,新的竞赛模式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来进行设计的。体育竞赛的特点是竞争性强,但竞争的前提是保持项目原有的特点,如果失去了本身的特点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项目的异化。

4.1功力竞赛的分析新的竞赛模式中功力竞赛基本上采用现行的功力大赛的模式,因为现行的功力大赛具有非常鲜明的传统武术的特点,与其他体育项目有明显不同。并且,功力大赛的竞赛规则也逐步成型,因此这种形式是非常合理可行的。由于传统武术的功法练习种类繁多,依据力量类和技巧类分为两类,桩上徒搏和搏击重复,因此不作为功力比赛的内容。

4.2套路竞赛的分析竞技武术套路竞赛已经发展50年,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固有模式,我们知道,竞技武术来源于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就是提取了部分的传统武术套路进行竞赛,逐步形成了以长拳、太极拳、南拳和刀枪剑棍为主要内容的竞赛体系,而把大部分的传统武术拳种排除在外。并且,为了适应竞赛的需要,规则不断细化,竞技武术套路竞赛与体操、舞蹈的风格越来越接近,而与传统武术的风格却越来越远。今天发展传统武术竞赛,应避免这一问题,为所有的武术拳种提供一个公平统一的机会参加竞赛,防止又来一次50年最终成为另一个竞技武术。新的竞赛模式中套路竞赛采用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两个类别,而不是按拳种进行分类,因为中国武术131个拳种,每个拳种都各有特点,任何一种将不同拳种分在一类的方法都不会做到完全合理。因此,套路竞赛不分拳种,不分类别,整体分为拳术和器械两个大的类别进行竞赛。

套路表演的评判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如果定位不准确,很有可能将武术的发展引入歧路,规则的制订应该在保证

项目竞赛正常进行的同时,做到合理、公正。合理性就是要符合项目的特点,而不能让项目随着规则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套路表演的评判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尊重各拳种的风格特点。武术套路是将攻防动作编成成套练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技术和锻炼技法,评判时应紧紧围绕这一特点来进行,而不是为了评判的简便不断强化局部,最终导致武术套路的异化。对于具体的评判方法不是本文的讨论重点,因此不作详细说明,但这一问题却是可以通过加强裁判队伍的建设和规则的完善而解决的,希望同仁对此进行详细研究。

4.3搏击竞赛的分析武术的本质是技击,练武为防身制敌也是许多练武者追求的目标,通过搏击对抗最能反映武术的本质。搏击对抗类似于实战,实战中就有徒手的对抗和持器械的对抗,都可以从古代战场找到原型,并且,很多拳种中都存在徒手对练和器械对练的套路,因此,将搏击竞赛设定徒手对抗和器械对抗。目前,徒手对抗的搏击竞赛主要有散打、武林风和武林大会等形式,都是在一定的规则限制下利用踢、打、摔、拿等技法进行的对抗,徒手搏击可以参照这三种比赛的规则和赛制进行,关键是要做到合理,公正。因为在实际生活或者古代战场上,对抗是不分拳种的,因此,不同的拳种可以在一起进行竞赛,并且,武林大会按拳种进行竞赛,很多人都感觉在比赛过程中,拳种本身的技法特点不明显。本来技击就不拘泥于形式,因此,各拳种按照统一的规则同台竞技应该是公平合理的。

器械对抗原则上也可以采用任选器械的对抗,不过,竞赛毕竟还是属于体育的范畴,不是真正意义的实战,因此,保证安全性和可控制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所以,宜采用目前存在的器械对抗――“短兵”来进行竞赛。

5结论

1)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大的落差,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传统武术习练人群减少,没有融入现代社会。

2)传统武术竞赛目前的发展处于摸索阶段,竞赛内容不全面,分类方法存在争议,竞赛办法单一,规则不完善。3)依照功、套、用一体的模式设置传统武术的全能竞赛模式符合武术本身的特点和项目发展的要求。

4)武术全能的竞赛模式如果要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完善相应的竞赛规则,培养高素质的裁判队伍。

参考文献: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68.

[2]武冬.传统武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落差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23-1625.

[3]河北梅花拳网站省略.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94.

竞技武术论文篇2

关键词:武术产业;问题市场;对策

尽管我国是武术的发祥地,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也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但是今天我国武术产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它不但规模小、经营模式散乱,服务产品结构单一,而且在形态上缺乏创新意识和自身特点,缺少产业发展理念,这种现状与其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为此,迫切需要拓宽视野,从各种现象中分析原因,找出阻碍武术产业发展的问题,探索促进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目前我国武术产业的现状

1.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把主要精力调整到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上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增长,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逐步开始关注自身健康、文化娱乐、个人价值发展等问题。武术因其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泛的人文基础,又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成为众多国人的选择,再加上有关武术影视作品的影响,武术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武侠电影永远是国人文化娱乐选择的热门主题,也是认识武术的主要途径。尤其是优秀的影视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具有巨大社会影响的《少林寺》,到目前在短时间内票房就轻松过亿的《叶问》系列,武术对观众的影响已经不是停留在欣赏阶段,而是更加激发了人们参与的热情。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参与武术运动的人数在6500万以上,在各种体育锻炼项目选择里排名第四。民间武术占了相当比重,有自发性、松散武术练习小群体,也有以武术学校形式存在的团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民间武术学校大概有四、五千所。另外,我国民间拳师以超过10万,高级的、知名教练员数千人。也有借助各种历史文化古迹,各具地方特色的武术人文现象,开发了很多著名的武术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如河南的嵩山少林寺借助影视知名度发展了佛教、少林武术、旅游、教学为系列的武术产业,峨眉山也是一个以武术为中心走道教和武术表演教学、旅游、养生服务的产业。河南、山东、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除了武术教学、旅游外,还有武术服装、器械方面的制造产业。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省则根据自己特色,以武术节的形式,开办了观赏和参与一体化的武术产业,得到很多人的认可。我国武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为形式,以相对固定的竞技武术为主导,以分散、小规模、形式灵活的民间武术为辅的武术产业体系。由于受到经济模式发展的影响,武术产业需要逐步与其它产业共同发展,因此涉及越来越广的领域,分工也越来越细,要求专业。尽管如此,但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对武术健身、娱乐、发展个性、体现自身价值等的越来越高的需要。国外的搏击项目开始进入我国体育市场,形式新颖、组织健全,颇受青少年的喜欢,也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

2.以竞技武术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20世纪50年代经过改造发展出的竞技武术,进入学校和训练队,由于体制原因和国家体育战略需要,竞技武术成为我国武术的主要形式。发展到今天,竞技武术成为以套路和散手两种主要运动形式存在的套路,这种套路主要是通过预定设计好的动作组合,运用不同节奏和形式突出各拳种不同的风格特点,表现力强,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娱乐性。散手主要以两人通过拳法、腿法、摔法进行对抗,以表现选手格斗能力和抗击打形式为主,有很高的实际格斗功能。竞技武术不仅仅是训练队和学校体育武术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各种武术学校、武术表演产业的主要内容,所以国内以竞技武术为主的武术院校近万所。竞技武术在资源上取得明显优势,现在发展成一个集竞技、保健、医疗、教学、表演于一身的完整产业体系。我国竞技武术产业以武术学校为主要内容,培养出大量的武术人才。既为各行各业输出了大量武术教学人才,也为影视业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演员、动作指导、导演人才,推动了武术影视业的发展。近几年,竞技武术竞赛表演业,尤其是以散手形式为主要形式的比赛吸引了很多人关注。如散打王、武林风、武林大会,尤其是中外的搏击对抗比赛,不仅掀起关注、学习武术的热潮,也激扬了中国民族的士气。竞技武术产业规模较大,也相对稳定,这样也增加了相应武术产品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衍生了许多新学科和行业,人们已开始注意树立品牌的意识,从人本主义出发去调整竞技武术结构,向市场的需要发展。

二、目前我国武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1.武术发展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改善卫生状况,国家把武术改造后纳入竞技体育中来。由于历史中的思想偏颇,对武术人为地进行了割裂。大量的资源已集中到以套路为主题的竞技武术上去,逐步弱化了武术的技击性。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意识到技击性的缺失,发展了对抗形式的散手内容。意识上的割裂和认识上的不足,使我们始终不能在竞技武术中“打”、“练”统一,致使套路项目不具备实战功能,散手几乎很难找到武术技击特点。民间武术受到竞技武术的冲击,在极小空间生存,再就是受到传统思想和竞技的影响,其形式也受到质疑。从“武林大会”、“武林风”、“中外对抗”和各种武术节上看,虽然赛事受到一定关注,但自己对武术的技击特点都不能给出明确的概念,制定出有利于自己民族特点技法发展的规则,这样的项目是没有多少生命力,也很难持续发展的。竞技武术内容缺乏渐进式训练体系,适应人群较小。资源和权力过于集中,基层操作空间极小,技术传播和发展不利。不管竞技武术还是民间武术,都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认定、训练、比赛的理论体系。对武术的认识也有很多问题,“天赋论”、“形体论”等等偏颇说法,打消了许多人的学习武术的念头。练习武术发展空间不大,除了几个冠军之后,没有再高的发展空间。而国外搏击术如跆拳道、拳击、泰拳等相对竞技武术,却有着技术特点鲜明,由低到高渐进式技术训练的认可体系,让一般大众比较容易接受而成热门。

2.武术产业结构问题

我国武术产业形式较为单一。产业多以教学、训练、比赛表演为主,竞技武术多以套路和散手为主,“练、用”分离,其技术和规则发展既不能完全体现民族自身特点,也不按市场发展需要指导制定,极大地限制了参与群体和关注群体,这是很不利于市场产业发展的。教学训练类、比赛表演类、器械制造类和旅游类,一般都是各自独立发展,没有太多的相关性,极少出现较大规模的产业链的发展形式。武术产业极少与一些知名品牌企业合作,也缺少相关的专业团队。像美国的NBA篮球职业联赛和棒球职业大联盟赛事,绝不会仅仅是组织一系列的赛季比赛那么简单。相比而言,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3.制度和人才问题

从国内来看,武术产业的发展主要以竞技武术为主要内容。能真正有能力、实力和规模的发展,只能是“国”字号的政府部门和事业、企业单位,而民营经营的武术产业由于受到政策和制度的限制难以有更大发展。这样就限制、限定了产业发展模式,造成产业资源垄断的局面。另外,与体育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后与发展以及缺乏规范化管理也造成了武术产业的不规范和混乱。武术产业发展的根本是离不开人才,而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既懂得武术发展规律又懂得武术产业发展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形象设计、产品定位,科技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也都缺乏专业素养的人才。

三、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1.武术自身的调整

首先要继续改进竞技武术的内容结构。在技法深入挖掘、解放原有狭隘保守思想的基础上突出自身的技击特点,实现健身、实战、修养品行统一的高品质运动。完善技术和理论体系及技术训练难度渐进式训练体系,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目的的需要。重视民间武术的发展,注意民间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区别。加强武术理论的完善,使概念清晰便于武术传播。把教学目标和方法具体化、量化,提高传播效果,扩大适用群体,增加关注度,增加武术市场。

2.武术产业结构的发展对策

武术教育服务产业不能仅仅停留在体育院校和民办武校的教学上,要从不同时期、各种行业、各个年龄的人群,对健身、康复、娱乐、自我发展、就业市场的需要出发,制定出相应的武术服务产品或直接输送相关人才。武术竞赛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技术、裁判规则和形式,制造出不同品质和层次的精彩比赛以吸引更多更广泛的观众。服装、器材制造业要在注重外观设计和功能品质的同时,充分利用最新科技和理念创造世界品牌。科技的需求可以通过高校和科研单位获得,以促进它们的成功使用率。另外,还可以与其它行业协同发展,比如优秀人才、冠军可以让其进入影视圈发展,武术产业可以为电子网络、动漫游戏、杂志传媒提供创作素材,反过来也可以利用这些行业为武术行业做宣传。

3.制度和人才发展对策

解放思想,根据市场和武术发展的规律,制定有利于武术产业,尤其是有利于民营武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完善行业条例,加强武术产业执法监督和市场导向,营造一个良好的武术产业氛围。武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专门的人才,同时也需要他们掌握交叉学科知识。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引进体育产业各专业学科的人才直接为武术产业服务。

四、结论

武术产业发展,不仅仅是改进武术技术结构让其有鲜明技击特点,拓展服务功能满足各个类型人群的需要,完善武术比赛运行机制,按市场规律提供精彩的赛事,还需要国家真正做到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出台有利于武术行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扶持那些不仅带来经济和社会效应还能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武术产业。也要加大执法力度,规范行业混乱无序的局面,不断丰富武术产业理论学科,建立培养武术产业需要的专业人才。要以武术产业为主题,与其它行业交叉协同发展,争取形成一条持续健康发展且有相当品质的产业链条。

参考文献:

[1]温搏,曲进,袁金宝.“后奥运时代”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6).

[2]曾海,杨明,朱大清.传统武术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9).

[3]刘飞舟.新时期发展我国武术产业的理性思考[J].产业经济,2008,(5).

竞技武术论文篇3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历程;个性;共性;规则;趋向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2-0075-04

有学者曾指出:“中华武术的现代化演进史,是武术演进中的重点课题,但目前仍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武术近、现代史的研究,还应与武术发展的重大理论研究课题结合起来。”[1]竞技武术套路是武术现代化发展最为典型的标志性成果,它曾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主导,也曾是武术进军奥运的首当其冲,2008北京奥运会以后将何去何从,自然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值此关键时刻,总结其历史发展脉络,研究其未来走向,意义重大。本文将从技术角度对其发展进行历史地、发展地剖析。[LM]

1对竞技武术套路技术演变的历史回顾

1.1竞技武术套路的形成

武术是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背景下成型、发展,乃至全面成熟的,它自里到外、从技术到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文化载体。而自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拉开序幕,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及其体育全面侵入中国,在其影响下,武术开始了现代化的演进历程,更多地注入了西方文化的元素。竞技武术套路正是武术20世纪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性产物。

在西方体育影响下,民国时期就出现了武术套路竞技的萌芽,如旧中国各届全运会上的武术表演及竞赛。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竞技武术套路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形成的。新中国建立之初,武术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但是,尝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客观问题。在当时的左倾思想影响下,以这些问题为依据,5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仅将套路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推广的发展模式,并将树立“矫健敏捷,勇敢优美”的形象[2]作为其技术发展的主方向。1959年公布实施的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是该思路的集中体现,它借鉴了体操的评分方法,主要引导武术向“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的方向发展,如对跳跃动作的“腾空”作了明确说明,要求“各种跳跃动作,除向前远穿的以外,都要求在两脚离地身体悬空时开始进行,两脚落地前完成”[3]。

1.2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959年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的颁布实施是竞技武术套路形成的主要标志。在其后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就技术走势而言,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末,是追求难美艺术化的阶段;第二阶段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后期,是向传统和技击回归的阶段;第三阶段从90年代中后期至今,是武术重新加强难美艺术化的阶段。

如果说竞技武术套路形成之始,借鉴体操评分规则,确立“难美化”的技术发展方向,是武术现代化的第一步,那么,60年代初,对武术进行的“标准化”发展,则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第二步。根据竞技体育开展竞赛的实际需要,武术门派林立,套路繁多的状况不适于竞技比赛,为了便于对比,利于评判,1960年,编制了五个项目的“武术竞赛规定套路”,从而改变了过去不同拳种套路内容庞杂、风格各异而无法评判的现象,提高了竞技难度,增加了比赛的可比性,因此,1960年《规则》增加了规定套路的比赛条文。

另外,1960年9月在郑州举办的全国武术运动会,除原设的长拳、太极拳、长器械和短器械外,增设了南拳项目。这样,以长拳、南拳、太极拳、刀、剑、棍、枪为核心的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基本确立。

虽然前期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是,随着70年代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政治局面,体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中国武术队也频频出访,并得到国外朋友的高度赞誉。借此东风,1972年武术比赛就得到恢复,并且,为了强化武术套路的艺术性,1973年《武术竞赛规则》引人注目的设置了0.7分的“出色完成难度动作和创新难度动作”分值,这使得后来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动作越来越快,奔跑越来越多,器械越来越轻薄细小,技击特点越来越少,从而极大地催化了武术的“艺术化”进程,将竞技武术套路第一阶段的发展推向了顶点。

该规则的实施虽然催化了武术的艺术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过分突出跳跃翻腾,而使运动员忽视了动作规格、功架、劲力、技击特点等方面,从而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随着武术的技击特点的淡化,艺术演练特色的强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这种过分激进的态势对武术发展极为不利。因此,1977年的全国武术比赛即停止使用1973年《规则》,随后,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进入了第二个历史阶段――向传统和技击回归的阶段。

1979年《武术竞赛规则》不仅取消了1973年《规则》中关于难度动作评分的规定,并且罗列了14个“限制动作”。从1973年“难度动作”给予“鼓励分”和“加分”,到1979年对跳跃、翻腾动作给予“限制”,这个改动是相当大的。[3]后来的1984年和1991年的两部《规则》的指导思想与之基本一致。这几部规则的实施促使竞技武术套路向传统和技击回归,这顺应了改革开放后武术界众多学者的呼声,武术技术发展进入文化特色、技击特点和艺术性并重的阶段。

1990年武术成功进入亚运会,接下来随着1993年那次北京申奥,武术也确立了进军奥运的宏伟目标,这不得不使竞技武术套路向世界体坛的表现难美性项目看齐。以1994年的第二次武术训练工作会议上张耀庭提出“高、难、新、美”的技术发展方向为标志,竞技武术套路发展进入了第三个历史阶段――重新踏上了加快艺术化进程的发展之路。在以强调动作难度为鲜明特色的1996年《武术竞赛规则》和新世纪试行《武术竞赛规则》的指引下,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难美艺术性一步一步加强,特别是新世纪试行规则的推行,催生了大量难度动作的产生,不仅长拳技术体系,而且南拳、太极拳技术体系的难度动作也日新月异。整个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已经做好了北京奥运会之前的一切准备。

然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与奥运失之交臂,竞技武术套路今后的技术发展自然成了学者们探讨的热点话题,是转化思路,向注重传统文化特色,突出技击特点的方向发展,走“打练结合”的道路,还是继续淡化文化特色和技击特点,加强其难美艺术性,向奥运难美表现性项目靠拢,成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当然,也有学者提出“高、难、美、新、真”的折中观点。[4-5]

对此,笔者认为:随着竞技武术套路艺术难美化进程的加剧,“打练结合”已经成为历史[6],而淡化技击特点和文化特色也绝非其发展的长久之计,“高、难、美、新、真”的提法也无以贴切反映其技术发展的方向。[7]那么,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到底将沿着怎样得方向发展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从整体全局出发,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2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整体平衡

对竞技武术套路而言,技击特点是最主要的技术特点,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含蓄美、象征美、和谐美是最主要的文化特色,表现难美艺术性是最主要的竞技特征,这三方面构成了竞技武术套路的整体技术,竞赛规则如何从宏观上调控这三方面协调发展,是其技术发展永恒的主题。这里我们主要从整体技术以及竞赛规则对技术发展的调控两方面做深入探讨。

2.1竞技武术套路整体技术发展探析

竞技武术套路是武术现代化发展中传统的武术套路“锦上添花”之作,是将一些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高度艺术化,再配以高难动作的点缀而形成的艺术珍品,艺术表现是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里的“锦”即运动员演练的许多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及其表现出来的灵活多变的步法、高度协调的身法、整体合一的劲力、形神兼备的气度,这里的“花”即对每一个技击动作严格的规范化以及“高、飘、旋、稳”的难度动作的点缀。研究竞技武术套路发展也就是研究对“锦”的编织加工,对“花”的精雕细琢,使运动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华武术独树一帜的技法、刚健有为的气度,并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美。

2.1.1对“锦”的编织加工

对“锦”的编织加工,首先是材料的选取,《现代汉语词典》认为:“锦”是“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8]。如果我们未加选择,而以尼龙线之类的东西代替丝线,那么,编织得再好,也不能称之为“锦”。所以,对竞技武术套路而言,首先是对动作的选取,要求选取的绝大部分动作具有技击特点,而非嫁接移植大批其它动作来哗众取宠,因为“攻防技击特点构成了武术的本质”[9]。如果这一点做不好,编成的套路再精彩华丽也只算是华而不实的套路。因此,首先精挑细选具有技击特点的动作,是编织加工竞技武术套路这块“锦”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一个环节。

温力教授曾多次强调的“动作具有攻防含意是武术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这种具有攻防含意的动作则是武术最主要的内容”[10],“‘知行合一’决定了武术技术体系的技击特点”[11],“武术的首要的特点在于它的技击特点”[9],“套路练习必须突出技击特点”[12],等等,都是从竞技武术套路这块“锦”的质地与构成方面谈竞技武术套路。

其次是对“锦”的编织,这要求深悉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的专业人士将具有技击特点的动作编排成的竞技套路使运动员一抬脚,一落足,都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技击场景中那机智灵活、闪展腾挪的步法,类似“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的身法,排山倒海、雷霆万钧的整体劲力,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充分表现每个动作技击含义的勇敢无畏、无坚不摧的气势。这要求对套路的编排首先要设计好起势,使其既简洁明了,又不失风格和造型美,然后通盘考虑各段落在套路中所担负的任务,注意到哪些动作起烘托、铺垫作用,哪些动作和组合是整套的核心,从而安排好相应的内容,使整个套路在演练中高潮迭起,达到情绪、运动强度上的高峰,淋漓尽致的展现套路的演练风格。

2.1.2对“花”的设计雕琢

如果能将上述两方面做好,那就等于编织好了一块极富东方文化特色的“锦”,然而,作为艺术表现性的竞技套路之所以区别于其它武术套路,关键在于这块“锦”又经过了高度细致的加工,并且增添了绚烂多彩的花朵。这包括两个方面,即:技术的艺术化和高难化。

首先是对“锦”上底暗花纹色彩的调配和加工,也就是说,使武术套路中原有的具有技击特点的动作根据美学原理高度规范化,能充分表现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的艺术美。比如,下颌内收,含胸拔背,将背部肌肉拉紧,是技击对抗中站势的基本要求,然而,这样的姿势在展现气势挺拔的长拳类竞技套路中显然不太雅观,因此,将其改成了头正颈直、挺胸立腰。这样,一起势就给人以刚毅挺拔、威武激昂的气势。又如,实战中,两腿微曲,一手护下颌,一手摆拳的平摆拳动作,显然没有竞技套路中一手做后勾手,一手前亮掌,大腿接近水平的虚步亮掌动作更优美。再如,实战中绝对没有攻击后的动作定势,但是,竞技套路中缺少了定势亮相就无以表现竞技套路快慢相间、动迅静定的节奏。总之,将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经过高度的艺术规范,是将其难美化的第一步。

其次是选取“花”来点缀,这要求选取的难度惊险动作必须具有攻防特点,或者虽不具有攻防特点,但符合武术运动的一般规律。这些动作一类是对武术中原有的技击动作的拔高。如太极拳竞技套路中的腾空飞脚+提膝独立、腾空摆莲540°+雀地龙,又如长拳套路中的旋风脚720°+跌竖叉,直身前扫900°,再如南拳竞技套路中的鲤鱼打挺直立+提膝独立、腾空双踹腿、腾空盘腿360°侧扑,等等。另一类是对其它艺术形式内容的借鉴改编。如对戏剧、舞蹈中摆头、定势、亮相的借鉴,对一些刀花、剑舞、棍花的吸收,又如,对杂技中翻腾、旋转的动作的借鉴而形成的旋子转体720?,侧空翻转体360?,原地后空翻、单跳后空翻,等等。

再次是对锦的整体设计,即对演练场景的包装。竞技武术套路不同于其它武术套路可以“拳打卧牛之地”,根据竞技比赛的需要,为更好地展现运动员智慧勇敢的表演意境,应当给予提供广阔的表现舞台,再配以音乐、灯光、背景、效果,调集一切艺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渲染烘托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化气氛。

邱丕相教授提出的:为增强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性,可以将它与现代艺术、美学相结合,使观众到表演者智慧勇敢的表演意境中去体会那种最壮美最动人的艺术性,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物我两忘的境界[13],正是从“花”的点缀方面谈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

2.2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规则调控

竞赛规则是为进行运动竞赛而制定的统一规范和准则,是竞赛赖以进行的依据。它不仅可使运动员在同一的条件下进行公平合理的比赛,而且还要反映出该运动项目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同时又要引导该运动项目的技术向某一方向发展。[3]从技术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后两方面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1959年、1960年、1973年制定的几部《规则》促使了套路向“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的方向发展。1979年、1984年、1991年修订的3部《规则》将武术套路技术引导到保持技击特点的方向。1996年《规则》、新世纪试行《规则》增设难度动作及创新难度的加分,无疑引导竞技套路向“高、难、美、新、快、强”的奥运项目中的表现难美类的方向发展。

武术竞赛规则是其技术发展的杠杆,具有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规则在某一时期对某些技术发展给以鼓励,当其得到一定的发展后,又将促进另一些技术的发展。这样整个技术发展才均衡。我们不可能设想一部一劳永逸的规则,因为一本规则在一定时期对技术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过了这段时期对技术发展又可能起到阻碍作用,所以,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应该不断地修改规则。对规则的修改既要根据当时技术发展的需要,又要把握整个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使规则引导技术在不平衡中均衡发展。[3]

3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前景探讨

3.1竞技武术套路申奥阶段的发展重点是对“花”的设计雕琢

1996年《规则》和新世纪试行《规则》对难度动作分值的加重旨在引导竞技武术套路向奥运会难美表现性项群靠近,这完全符合竞技武术套路当前发展的实际需要,因为“促使武术成为奥运会项目,是我们向国际推广武术所要完成的一次飞跃,是竞技武术发展的最高目标”[14],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将使越来越多的人去探询竞技武术以外的更加丰富多彩的武术,去寻求武术的真谛,这必将促使整个武术的普及和发展。所以,前一阶段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更强调对“花”的设计雕琢,促使动作高度规范化和难美化,创新更多的新颖难度动作,以便做好奥运之前的技术准备。

根据这个需要,武术界应该“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不要再避讳武术成为“花拳绣腿”似的“舞术”,武术成为“中国的艺术体操”之类的风言风语,而应该大胆地借鉴、吸收、综合、创造,从竞技武术套路是一门艺术的角度出发,主动地到戏曲、舞蹈等艺术宝库中摄取精华,为其发展“锦上添花”。

3.2未来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将游离于“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达”之间

由以上几部分论述可知,“锦”和“花”是现代竞技武术套路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强调“花”势必会影响“锦”,重视高难动作创新势必冲击武术固有的技击特点、特有的精气神。当高难动作发展到一定程度,接近发展极限,肯定还要强调对“锦”的编织加工。因为“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其过程和结果都是武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5],“将竞技武术打入奥运会对武术发展仅是一次‘借船出海’”,“我们应该将武术作为一个体系推向世界”[16]。近来,竞技武术套路为了迎合奥运会,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一再“削足适履”,从而失去了许多自身的优秀特点,以至于民间武术界许多人士对此无法接受,如果再不遏制这种态势,竞技套路赛场有可能完全失去观众。因此,当这个阶段性的任务完成以后,向传统回归将成为必然。所以,即便成为奥运会项目也仅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武术传播,使更多的人来探寻竞技武术以外的整个武术,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推向世界。

由此而言,当以发展难度动作为主的艺术化进程达到一定程度,竞技规则的再次修定必将成为大势所趋。那时的竞技规则将引导技术由偏重于武术外在的手、眼、身法、步,转向内在的精神、气、力、功,将攻防意识提到一定的高度,改变现在很多运动员赛场上“练得很起劲,就是不知在表达什么”的局面。当内在的东西,具有东方艺术特色的个性化特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规则还将再次修改,最后使其技术平衡于“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达”之间。

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一个时期里总是某一方面发展较快,另一方面发展较慢,在另一时期则相反。事物正是在这种不平衡状态中平衡地发展。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同样如此。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历程之所以经历了确立艺术化、向传统和技击回归,重新走向难美艺术化三个阶段,就是因为其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平衡而受到了竞技规则的宏观调控。长此以往,竞技武术套路发展还将会出现不平衡的状态。《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还要与时俱进,及时修正,以引导技术沿正确的轨道发展。今后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重点即处理好“锦”与“花”的关系,使套路中的技击特点、文化特色、难美表现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使竞技武术套路真正成为表现“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文化载体。

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我们不能仅盯住过去,也不能只看到眼前,而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从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探寻脉络,总结规律,从而指导其未来发展的实践。我们期待着新世纪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得更美好!

4小结

4.1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经历了确立难美艺术化方向、向传统和技击回归、重新重视难美艺术性三个发展阶段,从“事物总是在不平衡状态中平衡地发展”的角度出发,其未来技术发展仍将此起彼伏,但从总体上趋于均衡。

4.2在竞技武术套路中,技击特点是其最主要的技术特点,形神兼备是其最主要的文化特色,难美表现是其最主要的竞技特征,三者如何协调起来是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4.3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重点即对“锦”的编织加工,对“花”的精雕细琢,武术竞赛规则应该宏观调控“锦”与“花”的关系,使套路中的技击特点、文化特色、难美表现性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这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旷文楠.中华武术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1,(3):1-6.

[2]毛伯浩.武术的表演和竞技[J].新体育,1956(24):17.

[3]温力.从《武术竞赛规则》修定看武术技术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7,(4):31-36.

[4]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79-195.

[5]栗胜夫姚丽华刘会宾.我国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必由之路――高难美新真[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34-37.

[6]杨建营.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探讨武术的套路与对抗两种运动形式的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2):55-57.

[7]栾丽霞、彭鹏、杨建营.对近年来关于竞技武术套路发展较有影响的几种观点的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425-1427.

[8]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

[9]温力.试论武术运动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学,1987,(3),13-16.

[10][ZK(#]温力.试论武术的特点、内容和形式[J].体育科学,1984,(2).

[11]温力.“知行合一”与武术的技击特点[J].少林与太极,1992,(5、6).

[12]温力.试论武术的特点及套路练习与对抗练习的结合,1987年全国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

[13]邱丕相.对武术套路商业化发展的探讨研究[C].第6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Z],2000,(12).

[14]李杰.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竞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竞技武术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武术散打;问题

前言

散打已经发展成为区别于拳击、泰拳、跆拳道等国外对抗运动的中国特色的竞技对抗体育运动,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中开设散打内容,是散打运动发展的必然,也是基层散打教师的期盼,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练习散打可以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学习散打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文化素养。但对普通大学生的散打教学应区别于专业训练,在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高校体育开展散打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竞技散打与普通散打之间的差异

(以下暂把普通大学生使用的散打书定名健康散打)举国体制下,散打运动更多以竞技散打形式表现出来。注重的是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性);而针对普通人群的健康散打,突出的应该是散打运动的一般本质(健身与文化性)。竞技散打和健康散打(或大众散打)两者有着共同和不同之处。两种意义上的散打都是以传统武术为母体。虽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产物,但都能突出地反映浓烈的东方民族传统色彩。包含了中国哲学、民俗学、兵学、美学、养生学和中医学,都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观赏和娱乐、增进交往等功能。两者又表现出不同之处。第一,对象不同。竞技散打拥有稳定的训练群体,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竞技散打形成了从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运动技术学校到散打优秀运动队的三级人才培养网络。健康散打的对象是学生和一些散打爱好者。第二,竞赛规则不同。竞技散打具有严格的竞赛规则,倡导“费厄泼赖”精神,它不承认除体力、智力之外的任何不平等,昭示了拼搏奋斗的价值。健康散打注重的是健身与娱乐,在安全的条件下,对散打规则的使用某些方面并不做严格要求,如不同级别间的对抗,不同性别问的对抗等。第三,竞争对抗程度不同。竞技散打表现激烈的竞争对抗,竞争是体育活动的固有属性,更是竞技运动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最高的竞技法则。竞争性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焦点,竞技散打也是传统武术在吸取西方体育竞技思想的产物,竞争对抗是竞技散打区别于其他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竞技散打与健康散打在竞争对抗上表现程度不同。第四,动机不同。竞技散打追求强烈的功利目的,一切竞技散打比赛,争分夺牌都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健康散打注重的是自身的发展,是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的健身方式,旨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2.健康散打在内容设置和规则上应区别于竞技散打

健康散打应该结合学生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结合散打一般本质——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以散打健身功能为主线重新整合,推出散打相应的“套路”,突出武德教育,强化礼仪规范。针对没有武术基础、没有经过系统身体运动训练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以基本技术练习为主,更多以手脚技术为主,结合简单组合动作,限制摔法。实战方面,禁打部位除外,还应主张打击时力量化整为零的练习方法,即拳脚接触到对方身体一刹那,力量收回,或点击到对方身体某个部位,裁判员立即叫停,计算得分。打击只能点击而不能连击,或者连击而不能重击,腿不能击打头部;针对学生的耐力差原因,一局胜利制,比赛时间以1分30秒为一局,以点击数量多的为胜。展现出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本质即可。

3.散打课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竞赛激励机制

(1)高校体育散打教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对老师、学生都会有消极作用,不利于调动老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次考试上,或者仅仅看几个单个基本技术。应该对学生的散打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给学生留有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2)建立大学生散打竞赛激励机制。竞争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体育就是通过刻苦努力来陶冶情操,没有竞争就不是体育,体育失去竞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力。散打运动的基本特征就是格斗对抗,就是竞争,这种竞争通过竞赛来体现。所以,建立完善的竞赛制度,可以有助于散打运动的发展生刻苦训练的成绩要通过比赛表现出来,个人价值、个人魅力也同时通过竞赛体现出来。有了比赛,也就有了训练的目标,有了练习的动力。在大学生中开展散打竞赛,学校可以建立“新规则”下的校级散打竞赛制度,通过学校的散打比赛,选拔出优秀散打队员参加省级间大学生的散打比赛。通过学校的散打赛事,对散打造成影响,有利于散打运动的传播,通过省级以上的比赛,树立学校的影响,从而加强领导对散打运动的认识。同时通过散打比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提高技术水平。

4.散打教材与教学方法

市场上散打书籍都是竞技散打用书,它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都总结于竞技训练中,不适应普通大学生使用,对不同兴趣、不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进行散打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材内容趋于过时老化;内容的设置不利于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也跟不上散打运动的发展,尤其是散打规则的变化,近年来,散打运动在党和政府、广大武术散打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努力下,散打运动发展迅速,散打规则的变化也是与时俱进,教材的使用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掌握。不利于理论指导实践。应以健康与娱乐为主线创编一本“健康散打”教材。

二、结束语

正如刘三元先生所云:“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根据散打运动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抗性、观赏性,它是一项年青人喜爱的运动。大学是传播武术散打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也是年青人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站,所以作为文化传播中心的大学进行散打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现在的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的东西太少了,缺的就是这方面的教育。

武术散打的传播与发展问题,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具有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能通过武术散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祥全,姚静辉.武术发展分化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6,6:89—91.

竞技武术论文篇5

现代化的水平状态是在传统社会的“传统性”和现代社会的“现代性”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这是现代化发展过程和非现代化过程的本质区别[1]。科学技术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它不仅对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因此,科学技术与社会现代化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在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会对传统的事物提出新问题、新挑战。由此可见,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可以说,在现今科技思想的影响下,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直接推动力,社会现代化发展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根本体现。

2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武术在华夏大地上绵延了数千年,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哺育下,不仅具有多彩的运动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文化底蕴,而且还具有健身、防身、修性、竞技、娱乐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无愧为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粹。同时,武术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使其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经典代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健身、娱乐等的需求趋向与价值产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武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健身、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深受外来体育文化的影响,已经对于本土的武术项目失去了兴趣和热情。现今形势如此之尴尬,需要武术工作者们深思。武术该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该如何创新发展?因为中国武术承载的历史使命需要它自身不断发展。现今已是21世纪,武术需要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更多的挑战,来实现在自身的价值。毋庸置疑,现代化发展将是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何实现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也将成为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2.1武术现代化释义

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代赋予了武术新的属性———体育属性。而且,这种属性已成为当今武术发展的一个主概念。在社会现代化、体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求本土体育项目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协调一致发展。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经典代表,其现代化发展成为时代的内在要求。有学者认为:武术现代化是指由传统武术向现代武术转型的竞技武术、健身武术、攻防武术协调发展,以武术国际化、科学化、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变迁过程[2]。要实现武术的现代化,首先是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揉进时代对武术的要求,把武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过程,将是一个武术文化得以复兴的过程;时代对武术的要求,即武术的国际化、科学化与产业化。武术具有体育属性。而体育现代化的特征是在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进而反映现代化的进程。体育现代化的内容包含体育领域内的一切内容,并且在不断完善。因此,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其现代化过程必然与体育的现代化过程相一致,并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体育现代化的发展。换言之,体育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武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武术现代化的发展可以借鉴体育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和思想。但是,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它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而来的特殊的文化形态。因此,武术现代化又有别于体育的现代化,其现代化具有特殊性。

2.2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武术现代化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也成为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复杂的社会存在发展体系。它不仅仅是项目自身的一个现代化,而是成为它与社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武术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群众武术现代化、学校武术现代化、竞技武术现代化、武术产业现代化、武术管理现代化、武术传播现代化、武术文化现代化等八个方面(见图1)。但是,武术的现代化并非项目本质的民族意义与民族特色的异化,而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社会存在的现代化,是对原有民族意义的填充、更新和丰富,使其能够跟随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武术的现代化也不是对武术进行彻底的改造,只是改造和剔除其不被现今社会所接纳或相悖的某些方面,使武术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前提下,结合现今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与现今社会的各个方面更好的和谐相融,并能相互促进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2.3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先锋

竞技武术是武术向西方竞技体育学习的结果,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产物,有着明显的西方竞技体育的一些特征———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及观赏性等特点。其内容包括竞技套路和竞技散打。随着竞技武术的产生,这一部分内容得到很快发展,与民间流传的武术区别也越来越大,主要包括武术竞赛与武术训练两个方面。武术竞赛的主角是运动员,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武术运动员队伍,是保持竞技武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体现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武术竞赛的裁判队伍是武术竞赛顺利开展的推动者。建立起一支与其它体育项目相当的国际裁判队伍,将有利于国际武术竞赛的开展。武术能否成为奥运会项目,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武术能否进入奥运会,也直接影响着竞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发展,但入奥并非武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教练员在武术训练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高水平高教育的教练员无疑是竞技武术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保障。另外,武术训练经费的投入和高水平训练场馆是竞技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对于竞技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不仅体现在武术竞技的物质保障上,也体现在武术项目本身的技术体系上,是从内而外的现代化过程。现今看来,竞技武术具备这样的基本要求,而且其各个方面的发展也较为成熟。因此,竞技武术是武术实现现代化的先锋。竞技武术的现代化改造之所以成为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切入点,具有很大的自身优势与众多有利得主客观条件。所以,竞技武术将成为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新起点。

3现代科学技术对武术发展的负面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现实社会的面貌,也必将给人类社会的未来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全球问题就是这一条件下的产物。上个世纪中期,西方兴起了一股未来学思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带来了人类共同面临的涉及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武术发展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这种思潮对于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戴国斌曾在《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一文中为扬弃武术现代化中的种种异化现象,以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四个维度对武术现代化进行了一次理论性探索:本质的异化———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婢,散手异化为拳击和摔跤的“竞技场”,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对象的异化———“输血”后的武术异化为其它范式的“混血儿”,武术现代化异化为长拳的“一支独秀”,竞赛规则异化为“制裁者”;过程的异化———对武术的解释异化为“随心所欲”;武术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异化为外在于武术的东西;关系的异化———武术系统内不同范式的竞争,其他体育范式与武术的竞争[4]。中国武术的异化现象足以证明现代化发展中科学技术及其科技思想对于中国武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大。对于武术中这种异化现象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或是十全十美,武术也不例外。如何来认识这种异化比武术本身的异化现象更为重要,因为当一种指导思想发生错误的时候,那后果将是可怕的。因此,中国武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时刻警惕现代科技思想对武术本质的腐蚀,使得武术的民族特色淡化,精髓内涵出现低俗化。另外,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武术的技术风格,不能只注重西方体育范式的大众、简便的特点,而忽视武术本身技术中的“精气神”之魅力。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并非仅仅把武术当作一种体育项目来进行西方体育范式的改造,而是在保留其民族特色的基本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改进。这个改进不仅仅是内涵思想的丰富,也包括技术的合理创新等等。只有如此,中国武术才会在世界的体育与文化舞台上展现出独有的魅力,也才能为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结束语

竞技武术论文篇6

摘要武术套路的发展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武术未来的发展,本文从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武术套路对传统武术的作用、武术套路的现状等方面来分析和思考武术套路的发展,并探索性的提出一些武术套路存在问题的建议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武术套路现状思考

武术套路是中国独有的体育传统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宏伟宝藏。它拥有强健体魄功效,又有观赏性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人民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武术套路在武术的技术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传统武术有许多功能价值的呈现在很多方面上都依赖套路运动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满足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十足的意义,所以研究武术套路的发展现状和思考武术套路发展的未来是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的需要。

一、武术套路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差异过大

几千年传统历史文化深深的影响着传统武术套路,传统武术套路是以农业社会为基础,以个人的为背景,传统的儒学观念为核心的一种结合了文化与体育的运动形式。它本质上并不是将增强体魄,与保持健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为了证明人类自身的身体机能、顽强意志、个人或集体的荣誉感、勇往直前的意志的一种过程。因此大部分西方人都对传统武术套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仅仅认为观赏性强大。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其他方面讲,就是因为有这种文化上的不同更为武术套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因此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刺激了中西方体育之间的交流。

(二)传播武术套路的人才匮乏

就国内而言。武术套路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应当改变现存的传承制度,将现有的师徒或家族传承改变,一定要走进学校教育,教育决定武术套路的发展程度。就国外而言,要让武术套路在国际上广泛传播,语言是传播的障碍,这样就要求武术套路的传播人具备相当高水平的武术专业外语能力和高水平的武术套路教育知识与徒手示范能力。在国外的教学时要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别,尊重外国文化并传播的传统文化。由此,武术套路在传播过程中人才的缺乏让武术套路在国际上的推广带来一定难度。

(三)对武术套路的理论研究较为落后

由于举国体制与应试教育的影响,武术套路的理论研究处于落后的水平,由此还制约了武术套路在国际上的发展。古往今来,武术套路都是以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观念作为指导思想,重视仁义精神,重视武德培养等,属于文化主导的运动。在武术套路中的实践绝对是领先的,但是武术套路的理论相对于实践来说却很落后。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广大传统武术套路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传统武术套路理论研究发展较快。与有着完整科学体系的现代竞技体育相比,传统武术套路的理论研究体系仍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四)武术套路的思考

当今武术套路为了去迎合评判标准以及取悦大众化的喜好,将讲究技击忽视功法、套路的格斗运动和以艺术表现性为主的竞技套路运动摆在了首要的位置。现代竞技武术在培养教育、人才的储备、比赛体制和理论题的究等各个方面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在我们努力的将我们的传统武术展现给世界并被世界所接受的过程中,它将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导致其自身形式与功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正是这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冲击与融合,使武术套路价值及其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与定位。而如今的武术价值体系更加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

二、结论与建议

武术套路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它可以清晰的呈现出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在最大程度体现武术技术的性能,也能够显示出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其他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却不具备传统武术套路的这一特点。传统武术套路的研究对促进传统运动项目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自21世纪以来,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武术套路应当以西方体育的形式加上传统文化的内涵,中西通用的。对满足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十足的意义,所以研究武术套路的发展现状和思考武术套路发展的未来是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梁书慧.浅谈中国武术套路创编的原则与依据[J].电子商务.2012.(1):151-151.

[2]吕墨竹,徐伟军新规则下中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5):45-47.

[3].马勇,骆红斌.辨析"武"、"舞"之本:论当今武术套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76-81.

[4].薛宇.武术现代化发展理论与评价[D].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2013.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生快乐的元旦作文(6篇)
  • 下一篇:经济建设着力点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