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经济建设着力点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6 栏目:公文范文

经济建设着力点范文

(一)资源优势

宁海海域辽阔,拥有“港、岛、涂、渔、能”等丰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一是优良的岸线港口资源。全县拥有218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大陆岸线176公里,岛屿岸线42公里。宁海湾内已建5万、3.5万、5000、3000吨级泊位各2个,另1万吨级磨盘山码头泊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三门湾内已建有500吨级伍山汽轮渡码头、300吨级梅岙码头、100吨级胡陈港码头,田湾山港区还有尚未开发的3.5-5万吨级6个泊位岸线。二是丰富的滩涂资源。全县有蛇蟠涂、下洋涂、双盘涂等资源共191.8平方公里,其中三门湾海区138.8平方公里,象山港海区53.0平方公里;具备理想的海洋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的开发条件。三是充足的海洋渔业资源。海域水质良好,营养盐类丰富,海洋渔业资源约有200种左右。全县海水养殖面积达到22.87万亩,为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第一大县,主要水产品有蛏子、牡蛎、泥蚶和蟹虾类等。四是独特的海岛旅游资源。全县共有岛29个,数量居宁波市第二,岛屿总面积5.2平方公里,适宜发展滨海旅游业。目前,象山港强蛟岛群已经纳入到宁海湾旅游度假区进行整体开发建设,三门湾内岛群、岛屿都已基本列入宁海县海岛开发和保护规划。

(二)产业基础

宁海对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2011年,全县海洋经济生产总值154亿元左右,占GDP近48%,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现代渔业等产业初具规模。一是海洋临港工业。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已构建起以港口开发为先导,以国华电厂为龙头,围绕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临港工业循环经济体系;西店卫星城加快滨海工业区、望海工业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家用电器、文教用品、金属制品、汽车部件、模具制造等5大主导产业;宁海三门湾区域宁东新城也加快开发建设。目前这三个区域分别实现工业95.3亿元、126亿元和2.5亿元。二是现代海洋渔业。加大对海水养殖的政策扶持,形成三门湾百里生态型海水养殖带,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带动渔业乃至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11年,全县海产品总产量达到14.5万吨,海水养殖总产值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5%,为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第一大县。三是滨海旅游业。以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为载体的滨海旅游逐渐形成了规模,随着国际养生会所、游艇俱乐部、岛群旅游、水上运动区等新项目的实施,旅游与城市、旅游和工业相互联动发展,宁海滨海旅游服务业将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全县滨海旅游总收入达21亿元,同比增长近30%。

(三)发展平台

一是宁海县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经济发展已纳入宁海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并提出要将宁海建设成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平台的阶段性目标。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海县实施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各个重点区块的规划编制稳步推进,西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西店镇域总体规划调整、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等相继完成,宁海三门湾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宁海设立出口加工区研究、胡陈港休闲旅游度假区规划均已形成阶段性成果,宁海县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宁东新城总体规划、宁海三门湾工业园区“十二五”规划等形成初步成果。二是海洋经济区域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宁海三门湾新区开发建设前期办挂牌成立,三门湾新区列入拟新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和市十大海洋经济产业集聚区之一,三门湾开发建设成为宁波市政府咨询委首号调研课题,胡陈港休闲度假区、下洋涂临港产业集聚区等六大功能区功能和定位进一步清晰,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宁海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宁海湾滨海新城、宁海湾强蛟港物流区和西店“两城两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三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海洽会宁海专场推介会。推出了港航物流、滨海旅游、清洁能源等七大类总投资约1500亿元的20个招商项目,现场签约8个项目,投资总资金达105亿元。

(四)项目支撑

宁海三门湾区域和宁海湾区域是宁海县实施“东崛起”战略和“北跨越”战略的支撑区块,是宁海“十二五”时期打造“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平台”的关键抓手。为此,这两个区域的项目建设与安排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一是“十一五”时期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两湾”区域共实施项目38个,项目总投资263.5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211.3亿元。宁海三门湾区域共实施重大项目22个,总投资63.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2.4亿元。宁海湾区域共安排重点工程16个,总投资200.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8.9亿元。二是“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安排情况。“十二五”期间,“两湾”区域共安排项目73个,项目总投资979.0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75.2亿元,占全县“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计划投资的45.7%。宁海三门湾区域共安排项目40个,项目总投资444.2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47.3亿元;宁海湾区域共安排项目33个,项目总投资534.8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27.9亿元。

宁海县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先行先试,以海洋经济大平台、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旅游建设等为重点,以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和“百项千亿工程”为抓手,以加强组织领导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努力实现宁海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基本建成浙江海洋经济南北两翼的重要节点、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先行区、我国海洋生态经济建设示范区,为宁海建设成为生态型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宁波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全面实施“六大行动计划”。这是宁海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省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要求,针对宁海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实施海洋经济重点区块开发行动、海洋主导产业培育行动、综合交通构建行动、海洋基础设施完善行动、港口岸线开发行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百项千亿工程”。这是宁海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抓手,就是为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着重推进“百项千亿”工程,即加快建设100个重大项目,主要涉及现代海洋产业、滨海旅游、平台载体和海洋基础设施的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1000亿元左右,“十二五”时期完成投资500亿元左右。

(二)发展目标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重大政策先行先试等举措,力争到2015年,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长,海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浙江海洋经济南北两翼的重要节点,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先行区,我国海洋生态经济建设示范区,对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发挥先行示范作用。浙江海洋经济南北两翼的重要节点。充分发挥宁海地处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产业带的交接之处,紧紧围绕浙江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以宁海三门湾、宁海湾为重点,加快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努力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南北两翼的重要节点。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先行区。充分发挥“滩、岩、岛”滨海旅游资源,以“大森林大景区”建设为主攻,以“5•19中国旅游日”为载体,以宁海湾旅游度假区、胡陈港休闲度假区等区块为重点,推进海洋资源和生态资源联动开发,注重民俗文化、古镇文化、名人文化、养生文化等的延续和挖掘,大力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实现海洋文化、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我国海洋生态经济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产、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的同时,加快推进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有效利用和合理保护,加强重点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为全国海洋生态经济建设探索新路径。到2015年,一是海洋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二是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海洋经济比重达到25%;三是港口物流发展初具规模,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000万吨;四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持一流,COD下降和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均达到国家和省市有关标准,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五是海洋开发环境显著改善,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社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

下阶段我县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海洋经济功能布局,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近岸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实施宁海湾区域和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一核两湾十区多岛”空间布局。一是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建设,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服务和要素集散功能,着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产业,加快推进会展中心、十里红妆博物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物流中心、中央商务区等项目建设进度。二是继续推进宁海湾建设,着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和滨海旅游产业。加快园区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横山岛、白石山岛等海岛的开发开放,理顺海岛开发体制机制,推进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继续推进宁东新城建设,提高区域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承载功能。力争实现“三个超十亿”目标,即引进项目总投资超十亿、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超十亿、实现十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开工。进一步做好前期谋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要素保障、服务环境、管理水平等六个方面工作。

(二)加快培育海洋产业,打造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加快编制完善宁海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海洋产业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和资源要素等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着力培育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三大海洋战略产业,重点推进海洋装备新材料项目核准,茶山风力发电、环保热电联产、东方日升光伏和LED项目配套产业园开工建设。二是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港口物流、海洋科技服务三大海洋新兴产业,重点拓展海洋生物开发、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推进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加快发展海洋科技服务产业。三是优化提升汽车零部件、现代海洋渔业两大海洋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产品、汽车五金功能件等重点领域,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转变,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生态海水养殖基地。

(三)整合海洋旅游资源,推进大森林大景区建设。加快编制实施大森林大景区建设规划和海洋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尽早出台加快建设大森林大景区及滨海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早落地快开工。一是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产业。以宁海湾和三门湾北岸等区域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开发以海洋气候、海岛风光、海味品鲜、海上运动、海港风情等为特色的海洋旅游精品项目。加快推进宁海湾滨海新城、游艇基地、养生会所等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二是积极发展海岛旅游产业。依托海岛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发基础条件较好的横山岛、中央山岛、白石山岛、铜山岛、满山岛等岛屿,形成不同主题的海岛游乐旅游区。努力把宁海努力打造成为融观光、休闲、疗养、度假为一体的现代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地。三是大力发展商务会议和休闲渔业旅游产业。以胡陈港、西店新城、宁海湾等为重点,重点建设海洋休闲、旅游商务和国际会议大型设施,打响“山水福地、人居仙境”的品牌。以双盘三山涂、蛇蟠涂等为重点,开发建设各类休闲渔业区,开展海岛垂钓、自助海鲜、渔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

(四)推进海岛开发和保护,打造海洋经济新增长点。根据重要海岛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及发展基础,因岛制宜选择合适的主导功能,积极打造海洋经济新增长点。一是积极打造港口物流岛。规划建设灶窝山岛、田湾山岛、下万山岛为港口物流岛,力争田湾港区纳入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在田湾山岛布局3.5-5万吨级散杂货泊位3个,年吞吐能力300万吨,下万山岛布局3.5-5万吨级散杂货泊位5个,年吞吐能力600万吨,规划在灶窝山岛支持保障区布局千吨级港作船泊位4个,泊位长度325米。二是大力发展海洋旅游岛。规划建设白石山岛、中央山岛、铜山岛、横山岛等为海洋旅游岛,合理利用“港、渔、岛、滩、景”等资源优势,推动强蛟群岛整体开发。推进横山岛发展成为宗教朝觐与海岛生态休闲度假胜地,推进中央山岛与白石岛联合开发,将其打造成为生态休闲与户外运动营地,将铜山岛打造成为生态休闲与野营区。三是着力发展海洋生态岛。规划建设马岛、桔柿山岛为海洋生态岛,依托海岛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海岛生态优势,努力将马岛打造成为部级海岛生态开发示范区,将桔柿山岛打造成为生态建设实验区。

经济建设着力点范文篇2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载体。在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家的行政边界在淡化,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疆界却在延展。城市渗透到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各个领域。上世纪90年代,著名城市学家沙森提出了全球城市理论。他指出,倘若一个国家的城市在世界城市比较中处在弱势地位,这个国家的国力就不好体现。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极的中心城市,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成都、重庆是该区域的核心城市,20多个市州级城市是该区域的中,蹴,这些城市相互连接,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因此,在加快成渝经济区的构建中,应注重区域性中,建设。

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具有聚集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城市。它通常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范围,是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着明显的区位比较优势,各种生产要素密集、服务设施完善,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主导和核心作用,是该区域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从上述区域中,市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过程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其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遂宁、绵阳、德阳、南充、乐山、达州、攀枝花、江津、万州等城市都将成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支撑点,这些支撑点与成渝两大核心城市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二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成渝经济区中,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是推动发展的引擎,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两大核心城市形成多元互补关系,成为推动整个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在构建成渝经济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从区域陛中,市的功能看,主要体现在:一是聚集功能。聚集是城市的一个核心特征。聚集不仅可使城市本身成为资源要素的聚集地,成为一个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而且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实现程度更高、规模更大的聚集,从而形成城市聚集经济及其效应。城市作为聚集地中心,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市场容量、文化活动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边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使得各种资源、生产要素的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聚集效应是—种全~-f2,的外部经济效应,是城市化推进中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又是见代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战略背景下,积极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区域性中、每茈市聚集功能,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二是扩散功能。扩散是城市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主观上,城市作为一个确定的利益主体,它总不断地以自己所具有的实力拓展自己的腹地空间,为自己的产品、服务寻求足够大的市场;客观上,城市以其技术、资金、管理、观念、生产体系等优势提高和带动腹地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确立对腹地的主导『生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经济系统受利润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本喷上有—种与其经济系统在技术上、经济上、组织上以及再生产过程中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这种趋势包含了工业内部各行业的渗透,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城乡之间的相互渗透,±怵与区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它们的共同名目合形成城市的扩散效应。这种扩散趋势的存在保证了聚集在一个合适的度内进行,从而保证了聚集效应。同时,扩散是为了进—步增强聚集的功能。通过扩散,城市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聚集力进—步增加。区域l生中心訇制能具有明显的外部联系性,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实践中,应高度重视加强区域性中,建设,发挥其扩散功能,增强廊俞经济区所涵盖的各城市间的联系性和整体实力。

二、积栖探索建设区蝎生中心城市的有嗵弪

如果从理论和实践、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层面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柿隹作一个描述,那么它应该包括:快捷的交通、迅达的通讯、良好环境、便捷的服务、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带动、鲜明的特色、发展的潜力、应有的规模、多维的开放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从更好地体现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属性和功能上,去探索建设区域性:中,喊市的有径。

1.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明确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正确方向。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它具有普遍性、预见性和指导性,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给予了我们明确的指向。因此,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实践中,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同建设区域性中心败卉结合起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避免和克服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倾向,避免和克服简单、片面倾向,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作为战略思想,它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对如何设计和建设区域性中,从战略上给予了我们明确的导向。因此,建设区域陛中,喊市必须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见点,牢固确立战略思维,把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区域性中心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取向。

2.加快经济发展,夯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物质基础。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科学定位看,最基本的是要看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一座城市能否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终形成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首先要考虑它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因此,在建设区性中心城市的实践中,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摆在首位。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强该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聚集力和带动能力,才能为城市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3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建设区域陛中心城市的内在动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不仅需要以坚实的经济力为基础,而且也需要以文化软实力作为强大的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中间包含着对文化发展滞后性的清醒认识,对激烈国际文化竞争的强烈感知,对人民文化需求与文化权利的深切关怀。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健全和成熟。在推进区域,建设实践中,一方面要着力建设特色经济强市,另一方面要着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文化强市。一是要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并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匹配,以地方法规硬性约束确保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经济硬实力建设相互仂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从面上确保“文化强市”的整体推进。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文化竞争力。四是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培育新的文化态。要适应国情、市隋、市场和时展的要求,牢固确立文化战略思维,激发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切实把城市文化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4.突出战略重点,提升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既是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城市提升综合实力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包涵若干战略支撑点,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着力的重点。一是培育和发展优势工业产业集群,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主导产业的聚集力和带动力,必然成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支撑点。二是建设区域性现代交通体系,切实中心城市与周边市县的联系。便捷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既是建设区域性中,已城市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构建城市群,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把建设现代交通体系作为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来抓。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区域性中,市的综合承载功能。作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加快的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既要注重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又要积极推进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四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城市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是促进广大市民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建设区域性中,市提供基础性保障。

5.改善发辰环境,塑造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优质形象。建设区域性中,与改善发展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有柳的统因此,一方面要者力造与区域性中匹配的硬环境,切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功能。使之更加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莉要求。另一方面,要着力改善与区]或陛中,市相匹配的钦环境。目前较为重要的是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积极推进体制制度和政策创新。—是要进一步完善发展优势产业的制度;政策,真正发挥带哑鞴掳业中自勺促进和保障作用。二是要进—步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结构升级、产品品种更新,是一个域市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酋路的关键环节,在科技政策方面要强化激发全社会喧IJ新活力的具体政策措施。科技政策要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三是要深入研究和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不仅要唏赔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要为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促进非公有带!脸业参与文化产发展等发挥重要的政策导向和政策扶持作用。四是要进~步完善和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及相关政策。区殴陛中,的标志.生除了聚集力和带动力外,还应该体现在这座跋市经济社会充满发展活力,广大市民感到和谐章。因此,建立建全区域性中会保障韦叫系,刘哥增强姗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搭建参与平台,激发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创造活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从历史上看,一个城市的兴衰始终是同这个城市居民的创造、创新、创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城市的发展活力来源于广大市民参与创造、创新、创业的自觉。因此,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一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落实以人为本。要把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统一于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城市每个组织机构和单位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整合作用。在建设区域性中,屿戎市的实践中,城市各个组织机构和单位广泛发动,有效组织,激励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切实为各方面的人员搭建参与建设区域性中,筛的平台,大力支持“民众创业”,发展“民本经济”,积极探索市场配置资源,人民创造财富,企业自主经营,政府搞好服务的发展模式,真正使广大市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区域性中,啪的基本主体和基本动力。

经济建设着力点范文篇3

我国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历了数百年的演进。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能走市场自然演进的老路,而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后发优势,积极主动地建设和完善市场。

以融资推动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金融运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从而发挥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效力,是金融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切实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金融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鲜经验,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为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总体来说,我国社会是和谐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因素,如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依旧存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化解和消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这一方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持久、强劲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原本较长时期内渐次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出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大,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显著增强,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特别是市场落后和缺损引发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经济运行摩擦加大,推进市场建设成为紧迫任务。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我国分享着经济全球化的利益,经济实力在增强,但同时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增大,国内经济政策日益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和压力增大。我国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解决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能够顺利渡过关键时期,为实现今后更长期的平稳发展奠定基础。

发挥市场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决定了我们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历了数百年的演进。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能走市场自然演进的老路,而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后发优势,积极主动地建设和完善市场。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市场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从“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发挥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市场是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这就决定了加强市场建设是推进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四位一体”建设的必要条件。没有先进和完善的市场制度,经济运行就没有载体,物质和科技的力量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机和活力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就不能为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和制度基础。现阶段我国发展遇到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市场的空白、缺损和落后中找到症结,市场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看待市场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对推进市场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市场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市场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率。加强市场建设,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完善市场的微观基础和传导机制,使宏观调控更加有效,从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说明我国的市场基础还比较薄弱,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同时,市场建设对于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也具有独特作用。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以及社会困难群体缺少平等发展机会等问题的存在,有市场失灵的因素,但主要原因是市场不健全。因此,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不仅应发挥政府作用,给予政策扶持,而且应建设市场、完善制度,后者更具有根本性和长期性。

市场建设应借助“四位一体”的合力。市场虽然直接为经济运行服务,但不能仅把市场建设视为一种经济范畴和活动,它还包含着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内容。政府组织协调能力强,社会组织化程度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四位一体”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广泛开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把政府、市场、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提高市场建设的效率。但是,在市场建设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要素并不是盲目组合起来就能发挥积极作用的,而必须按照市场运行和经济运行的要求、按照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整合起来,这样才会实现市场的有效运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益的合理分配。

以市场建设推动金融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金融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市场的发育程度对金融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以融资推动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金融运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从而发挥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效力,是金融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金融应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部门掌握着巨大资源,承担着重要的经济社会责任。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金融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金融发展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金融发展还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体系自身还不够强健,金融机构竞争和创新的意识、能力还不强,在风险控制、业务拓展、经营管理以及盈利和服务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二是还不能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三农”领域、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等长期缺乏足够的融资支持。当前,加强金融建设,不仅要使金融自身尽快强健起来,还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健全和发挥金融的社会功能,最大限度地回馈社会。通过市场建设,突破困难地区、困难产业和困难群体发展的融资瓶颈,构建一个市场化、社会化的融资体系,是金融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通过社会建设加强和完善金融建设。金融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形成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社会条件,其中诸如社会信用、法律、会计、支付系统、执法等方面的内容和工作已超出了金融自身的范畴。因此,一方面,应把金融和市场的理念、制度、方法及技术向社会传播普及,使之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掌握和运用,促进金融和市场的社会化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应体现社会建设的要求,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并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金融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帮助金融防范风险的良好局面。通过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建设市场的合力,金融就能够更好地防范风险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建设着力点范文篇4

这种倾向在本科的建筑学教育中也有相当广泛的表现,如在设计教学中过于强调建筑艺术形式的创作而轻视了对技术、经济等相关专业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训练,从而影响学生设计思维完整性和合理性的培养,也不利于毕业生与实际工作的有效接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日趋复杂和多元,特别是在可续发展的大潮下,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绿色经济等理念日益受到重视,这对建筑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目前基础教育中的不足,加强建筑学学生经济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愈发必要和紧迫。

1当前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学现状

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对建筑经济知识提出了相应的教育质量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的概念”和“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期工作”①。虽然建筑学的主干课程,如建筑设计、材料构造、结构选型等均包含一定的建筑经济知识内容,但所涉及的程度均较为有限。因此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独立设置了《建筑经济》(或与工程管理等课程结合)专业技术课程,为完善建筑学学生全面的知识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建筑经济教学仍然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院校重视不足、授课模式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而其成因则是多方面的。

(1)建筑经济课程与主干课程缺乏有

效的联系在目前的教学中,建筑经济课程主要沿用工程管理学科基础知识的常规内容和模式,教学计划与设计主干课程特别是课程设计的知识关联度较低,缺乏有效的衔接。由于本科建筑学的教学重心基本围绕设计课进行,造成学生对建筑经济课程缺乏重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课程知识学科跨度较大,本专业的针对性不足建筑经济的学科交叉性强,很多内容偏重于经济和管理等跨学科的知识。尽管已出版面向本专业的教材,但在具体的师资、授课内容和方法上仍然缺乏针对本专业人才特点和培养要求的教学体系。学生由于知度太大容易影响学习兴趣,也削弱了课程本身对设计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

(3)偏重理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常规的建筑经济教学主要以理论课模式为主,考核标准也偏重于检验对基本原理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建筑经济观念的形成和方法的掌握不仅依靠对基础理论的了解,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训练进行体会和运用,而现有教学模式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影响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由于年级人数方面的原因,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如果教师仍采用僵化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学生缺乏主动的参与和独立的思考,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思维的训练,而且对于思路较为活跃的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本课程的吸引力也容易受到影响。

2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学目标

解决建筑经济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而其中最关键的措施是根据建筑学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明确本专业建筑经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1教学目标的总体把

建筑经济学综合了经济、建筑工程、管理、财务等多学科的知识,职业建筑师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是建筑经济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建筑设计经济的内容,并能够切实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以提高项目的设计质量和综合效益。因此,本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学也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掌握建筑经济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常用分析方法,具有结合建筑学应用建筑经济的初步能力”②作为基本的目标。在教学中应切实把握这一目标与工程管理、造价、土木等其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要求的区别,重视本课程与建筑学学科自身特点相互结合的要求,并在具体操作中着重突出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两方面的培养重点。

2.2理论知识的教学重点技术经济相关理论和投资造价、经济评价等工程实务是建筑经济教学中的主要原理知识。由于相关内容涉及面广、学科跨度大,教师必须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整合,侧重建筑设计经济和决策等与设计工作密切相关的重点内容。对于部分偏重于造价等工程专业实务的内容,如施工图预算编制、财务评价等具体方法,对于本专业学生主要了解基本概念和流程即可。

理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建立合理的筑经济观念,逐步形成全面的价值标准、理性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的设计思维。但建筑设计问题的多因素复杂性决定了角度的理论分析往往难以全面说明问题,设计观念和思维的培养需要多维度的知识综合和能力训练。因此,建筑经济的

理论教学必须加强与其他设计主干课程的联系和融合,一方面对设计、构造、结构等主干课程所涉及的经济知识进行深化和补充,另一方面可以综合包括建筑经济在内的建筑学专业技术知识,对设计理论问题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经济建设着力点范文篇5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加强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工作。”全省“工业强省”会议的召开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合水是一个工业弱县和财政穷县,振兴合水经济的出路在工业化,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差距也在工业化。为此,我们必须创新思路,攻坚克难,牢固树立“超赶、越位”思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打造“特色、优势、民营、生态四大工业体系”,狠抓“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人才更新四大支撑”,建立健全“专项资金、政策激励、服务优化、组织领导四种机制”,精心谋划合水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打造四大工业体系,夯实发展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场新的伟大的实践,需要进行思想的解放和思路的创新。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跳出工业抓工业,立足新起点,用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立足合水的现实基础,注重差异性,坚持多层次发展。既要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产业,又要发展资源较丰富的特色产业,也要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非公产业,还要特别关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保护环境中推进新型工业化。1、以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为总抓手,着力打造优势工业体系。我县资源丰富,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已具备工业大发展、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全县境内苹果、黄花菜、白瓜籽、甜椒、金盏菊、草畜等特色农产品在省、市有较高的知名度。要以“一强三优十户”工程为突破口,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做大做强乳品、建材、服装、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要注重把扶强做大支柱产业、尤头骨干企业与培植地方财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加快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发展特色农产品外贸出口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发挥现有工业整体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结构。继续淘汰落后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和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2、以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和恢复烟厂生产力度为主攻点,着力打造特色工业体系。抢抓省市建设陇东石化基地和东部煤都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支持油田企业勘探开发,扩大产能,新打油井70口,实现石油税收350万元,争取油田支地资金500万元;积极争取省市政策支持,力争合水西部煤炭资源勘探普查项目有突破性进展,逐步把石油、煤炭产业培育成引领财政增长和城乡居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要利用厂房、技术、人才、品牌、政策等优势和基础,调动一切力量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一切尽可能的措施,抓住一切机会,全力争取合水烟厂尽快恢复生产。3、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民营工业体系。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拉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在促进个体加工、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技术发展变化状况,制定具体的民营企业发展规划,按照“抓大放小、公平公正”的原则,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依托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关系,发展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4、以加强节能减排为新举措,着力打造生态工业体系。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加强石油开发取水、占用土地和污染排放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破坏性开发等行为,不断提高企业节能降耗和防污减排能力,年内万元gdp能耗降低4%。,逐步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小区。二、狠抓四个重点,增强发展实力项目争取、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企业管理是合水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四个重点,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在更广阔空间获取或共享生产原料、市场空间、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就要把重点放在新的大的突破上,以突破转化劣势,以突破强化优势,以突破带动全面,在狠抓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上下功夫,打造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工业经济质和量的全面提升。1、着眼支柱企业建办,狠抓项目建设,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求新突破。项目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建办一批支柱企业和龙头企业,需要有好项目、大项目来带动和支撑。要切实增强项目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发展的有效载体始终抓牢抓实。一是要抓好项目的前期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对工业项目进行全面盘底,做好项目的论证、申报和实施工作,完善项目库建设。积极捕捉国家、省市支持工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信息,围绕特色产业、特色工业、特色文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超前谋划,认真做好工业项目的前期工作,筛选论证和储备一批好项目、大项目。二是要抓好项目的推进。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做到项目开展到哪里,环境就优化到哪里,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使已签约的项目尽快开工,正在建设的项目尽快投产,已投产的项目尽快达产达效。三要抓好龙头工业建办。围绕重大项目争取,加大对龙头工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带动能力。20__年,力争新建1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户,500万元以上企业2户,100万元以上企业7户,50万元以上企业10户,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企业5户。实现工业经济增加值3.5亿元,上缴税金1500万元。使工业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城市工业要以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名牌产品。2、着眼集群发展,狠抓园区建设,在打造工业发展平台上求新突破。园区兴工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发展产业集群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目前,一是抓好新工业园区建设的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入园工作,科学确定园区定位,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新兴工业园区。二是抓好西华池、老城、太白三个工业小区和何家畔、板桥两个非公经济小区的规划建设和完善,切实提高园区的标准和档次,提升园区的吸纳力和承载力,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建成吉岘、西华池、板桥、老城、蒿咀铺、太白镇一线工业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和集约式发展。三是抓好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要紧紧围绕苹果、黄花、白瓜籽、蔬菜、牛奶、中药材、建材、食品等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构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板块、食品和奶品制造业板块、建材建筑业板块等工业基地。3、着眼强强联合,狠抓招商引资,在扩大增量和优化结构上求新突破。工业招商、联合发展是解决我县工业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后劲不足的根本手段,是解决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诸多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途径。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工业招商。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业招商的力度,决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程度。要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招商引资为主”的方针,把招商引资摆到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领导亲自调度,亲自参与。充分利用香包节、博览会等平台,发挥比较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招商,形成全县工业招商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工作合力。其次,必须转变工业招商方式。要重点瞄准与我县产业关联性较强的大集团、大企业的战略投资项目,敏锐把握产业转移动态,加强与大市场和经济圈的对接和融合,进行强强联合,着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如通过积极争取,可使古象奶粉厂和蒙牛集团进行联合经营等。三要加大招商力度。立足自身优势,强化点对点式的招商、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敲门招商和以商引商,既引进先进技术又引进适用项目,既招外商又引内资,只要项目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税收、有就业、有利于地方发展,又符合环保要求,都要鼓励发展,积极引进,提高招商引资的工作效率。4、着眼自主创新,狠抓企业管理,在提高内在竞争力上求新突破。自主创新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所在。一要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合作,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创新主体的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支持企业组建研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二要推进体制创新。深化企业改革,鼓励企业采取股权有偿转让、增资扩股、资产置换等多种方式进行重组,加快企业改制步伐。三要推进管理创新。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尽快改变企业主家庭式、作坊式经营管理理念,切实加强成本、财务、现场管理,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安全化生产,努力提高企业效益,实现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节能减排,提高工业经济质量。三、健全四项机制,强化发展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保障,也是解决发展资金难、积极性不高、后劲不足的有效手段。要经过广泛调研和分析研究,立足实际,着眼提速发展,建立健全操作性极强体制机制,形成政企互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新机制。1、健全专项资金保障机制,破解工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向上争一点、政府挤一点等多种渠道筹资。从20__年起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企业贷款贴息、技术改造、奖励扶持和重点企业扩大规模,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和企业,促其加快发展,进而带动其它企业的大发展。2、健全优惠政策激励机制,激发工业发展的活力。一是税收优惠。对国家批准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期满后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按照国家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政策,凡新办的企业3年内免征所得税。二是用地优惠。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储备工业用地,对龙头骨干企业的扩建用地和附加值较高、财政贡献较大的项目用地,经过评估,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优先优惠提供土地,对重特大项目可以"零"价格提供用地或厂房。三是实行奖励制度。从20__年起,凡新办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万元以上的,在5年内财政可按当年上缴地方财政税收总额30%的比例奖励给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3、健全宏观调控运作机制,降低工业发展的市场风险。要健全宏观调控制度,加强工业经济运行形势的分析研究,及时做好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生产调度,密切关注电力、通信等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提高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调节水平。加紧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鼓励开展加工贸易出口,促进出口产品高新化、品牌化。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加强供需协调,优化供应调度,确保生产需求,降低工业经济发展的市场风险。4、健全金融服务支持机制,增强工业发展的后劲。银行要加强与担保公司、企业的沟通和合作,放宽准入标准,扩大信贷规模,为工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并通过成立“监事会”,监督企业信贷资金的运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形成互信共赢的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工业的发展后劲。

经济建设着力点范文1篇6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战略”,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围绕主线,弘扬新慈溪精神,全面开展落实突破年活动,力求取得六方面明显进展”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四大转变,积极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总体要求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年度总体发展目标,把握发展新趋势,抓住改革新机遇,精于谋划,善于统筹,敢于创新,勤于管理,充分发挥发改部门综合职能优势,深化实施“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在整年工作着力点上,努力实现四方面的转变。一是从偏重于对微观主体的直接管理,转变为强化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实施和加强宏观调控。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向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二是从以前期工作为重心转变为前期规划、中期管理和后期监督并重。既要发挥综合、管理职能,也要履行监督、执法职能,在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同时,加强行政管理能力,提高监督和执法能力。三是从以发展为中心转变为统筹协调发展、改革和稳定关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实,谋求市域内城乡、经济社会、人和自然、行政区与经济区间的统筹协调工作,统一规划和部署,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四是从侧重于经济管理转变为引导全社会的经济社会活动。不断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估分析,加大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有效调控、动态监测,做好经济领域改革的同时,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强化社会服务和管理。

二、主要任务

(一)坚持规划引导,着力推动经济新增长。

切实强化规划引导,综合发挥发改工作经济分析、改革创新、项目管理、价格监管等职能,聚合各方积极因素,提升慈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握XX都市北部中心城市确立的现实机遇,提高XX竞争实力;利用杭甬高速客运专线及场站建设的预期机遇,实现要素集聚。充分发挥大桥经济的集聚辐射功能、沟通吸纳功能和联系桥梁功能,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通过推进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升级优化,提升现有产业层次,替代落后低端产业,跟进新兴优质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增加发展动力。以“改革、开放、创新”经济发展新的三驾马车作为发展新动力,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扩大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创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改善发展条件。树立长远发展眼光,积极破解要素瓶颈制约,优化生产力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和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构建和谐社会。以“民生、民和、民安”为出发点,发展社会事业,夯实民生基础,维护社会稳定,夯实民和基础,强化社会管理,夯实民安基础。

1、编制20__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及时做好相关预期目标的下达工作;跟踪督促检查年度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2、扎实落实《规划管理办法》,强化规划审查和管理,着手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配合开展主体功能区发展等规划编制。

(二)坚持分析监测,着力把握发展新动态。

加强经济监测预测工作力度,监控全市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充分利用经济社会信息网络、《XX经济》刊物、季度形势分析、《发展改革报告》和《XX发展概况》等五大载体,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为市领导决策服务。开展课题研究,破解要素制约、成本压力上升、外部环境严峻等系列矛盾,促进投资稳步回升、经济效益增长、出口稳步提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加强对全社会经济社会运行的预警预测和分析,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定期召开经济社会信息网络会议和季度形势分析会议,做好月度、季度分析,重点做好一季度、半年和年度形势分析。

2、编辑出版《XX经济》、《发展改革报告》、《XX发展概况》和其他简报等。

3、对经济社会发展运行中事关全市当前及长远的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做好市域要素环境承载力、转型期发展动力等3-5个课题。

4、围绕事关大局的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

(三)坚持管理协调,着力提高投资新成效。

全面理顺项目管理“前期准备——项目管理——项目推进——项目后评估”的工作链,协调推进综合效益发挥的整体水平。提高“五率”,即:招商引资,提高优质资金的签约率;缓解要素制约,提高项目落地率;加大拆迁、征地力度,提高新建项目开工率;强化推进、协调力度,提高建设项目竣工率;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高投资综合效率。加强投资管理。适应工业用地招拍挂和固定资产投资合理用能审查等方面的新要求,改进和完善投资项目管理程序,健全投资项目网上审批、核准和备案系统,加强项目相关单位的统筹协调和联动配合,着力完善重大项目的合力推进机制。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攻坚突破专项活动,切实做好电网建设、旧城拆迁两大会战和重大项目巡查、破解难题、送服务等系列活动的组织参与工作。加强重点实事工程建设。着力破解重点实事工程建设中的难题,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建立重点工程全程“绿色通道”机制,保障服务重大投资项目的实施。

1、提出20__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盘子,政府投资项目年度投资计划,20__年重点实事工程建设计划,20__年重大/:请记住我站域名/前期项目实施

计划。2、强化投资服务保障措施,健全社会投资项目网上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加大对社会投资的管理和推进力度,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指导和培训。

3、加强对重点实事工程的监管、协调、服务和考核,做好省、XX市重点工程申报工作,做好XX市重大前期项目申报工作。

4、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健全项目管理配套政策,编制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相配套的咨询、公示等有关规定,制订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估办法。

5、建设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强化项目预备库、储备库建设。

6、组织开展大桥应对项目建设的筹划,明确市域空间布局、功能定位、项目策划和前期工作的展开,推进大桥主题板块、生态观光板块、产业融合板块、文化旅游板块、高铁站场板块、余慈统筹板块、中心提升板块、桥城门户板块、海洋开发板块、城乡统筹板块等十大投资板块研究。

(四)坚持深化改革,着力营造发展新环境。

加强全市深化改革工作的总体指导和协调督促,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市委、市政府深化改革工作要点中明确的改革任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管理服务改革;积极推进中心镇建设,增强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抓住我市经济转型发展中的牛鼻子,积极引导微观经济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做优,扶持有条件企业股改和上市,努力构建微观经济主体的整体提升格局;稳妥推进水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做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努力营造创新发展新活力,创造改革工作新亮点。

1、着力抓好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工作,力争全年新增上市企业1-2家。

2、切实加强中心镇培育工程,增强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

3、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投保率达到100%。

4、深化市委改革实施意见的落实,出台20__年改革创新工作任务分解,分类有序地做好深化落实类、启动实施类、探索储备类改革事项的推进工作。

5、积极探索区域体制机制创新新思路和新途径,加大对体制机制改革的研究。

6、继续稳步做好企事业单位改革扫尾工作。

(五)坚持稳定为重,着力维护价格新秩序。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价格干预措施,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工作,完善价格监测组织体系和预警机制建设,严密关注社会价格动态,切实加强价格波动的全程监控,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可能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即:事前做好源头观察、监测和监审等工作,事中制订科学合理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价格波动的干预,事后强化价格监管,维持稳定的价格秩序。探索价格改革新思路,努力提高价格服务水平,适时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和城乡统筹一体化的价格改革工作,积极开展价格专项检查工作,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反映情况。

1、依法履行价格监管职能,开展价格监测分析预警,维护物价稳定;认真做好权限范围内的价格调定工作,重点做好乡镇水厂水价调整工作和药品价格监管工作。

2、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做好年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审验和清费减负工作;制订出台集体土地、国有土地拆迁补偿标准和物业收费标准。

3、做好国家有关价格改革政策的落实,深入推进以水、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和城乡一体化为重点的价格改革。

4、加强价格举报平台建设,开展价格违法行为检查,重点查处不按规定要求执行价格干预措施的行为。

5、以价格工作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重点开展城乡垃圾收费课题研究、城乡公交客运价格一体化研究和城市停车问题研究。

6、做好应对市场价格异常上涨预案修订工作。

7、认真做好价格服务进万家工作。

(六)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促进和谐新发展。

积极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和片区统筹发展。加强规划对接和既定项目的实施,继续扎实推进资源要素和交通、电网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跨区域互补合作。创新片区统筹发展模式,根据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抓紧编制完成各片区发展规划,探索与片区统筹管理相适应的行政管治机构和运作机制,研究观海卫片区集聚发展新机制,推动周巷片区联动发展。加强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实施《XX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总体规划》,分解落实年度循环经济工作目标和任务。切实加强以水环境整治工作为重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整治工程建设。

1、编制20__年余慈统筹发展实施计划,加强衔接和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探索统筹发展的模式和机制。

2、加强“一中心四片区”发展的协调工作,做好片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制订完善片区发展相关政策,推进片区发展重点项目建设。

3、拟订提出20__年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推进循环经济规划的有序实施和“44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市级示范项目和单位。

4、拟订提出20__年水环境整治实施意见,切实加强指导督促。

5、做好潜力调查和物资预案编制等国民经济动员工作。

(七)坚持系统建设,着力提高工作新水平。

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六种能力,即驾驭全局的能力、综合创新的能力、协调运筹的能力、贯彻落实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强化以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重点加强对新时期发改新职能和延伸业务的学习和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切实提高发展改革部门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工作能力。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业务领域的制度建设,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做好二集中二到位的审批职能归并工作,修改完善机关自身建设各项制度,

严格机关纪律和财务管理,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机关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积极创建高效型、学习型、廉洁型、服务型、调研型、创新型的“六型”机关;深入开展党纪法规、廉洁从政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廉洁从政意识,健全和完善惩防体系,牢固树立防腐拒变防线。加强文明建设。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工青妇工作,努力创建和谐文明机关。1、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局机关的学习,做好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2、按照市委市政府总的工作部署,做好局机关“二集中二到位”审批归并工作的审批制度改革。

3、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加强扶贫结对共建文明工作。

4、严格党员教育与管理,加强工青妇和老干部工作。

5、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完善和健全“三重一大”保廉体系建设,提高干部职工廉洁从政意识。

经济建设着力点范文

着力“五项重点”

注入经济发展新动力

着力规划引领。抓好城镇发展、产业布局等规划,完成《县城总体规划》、《猴子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抓好重点集镇“多规合一”总规和村总规、控规编制及集中建房点选点工作。

着力项目投资。借力贵龙大道和贵广高铁,上大项目扩大投资规模,上好项目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依托贵龙城市经济带发展平台,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体育休闲、养生养老、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双龙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5年,龙里县90个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0亿元。

着力开放带动。充分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珠三角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努力把龙里建设成黔中经济区中的开放带动示范区,面向珠三角的绿色食品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养老养生健康产业基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第一菜单”,精心筛选包装项目,积极主动外出招商和参加农博会、会、沪洽周等节会招商。2015年,引进省外3000万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95.72亿元。

着力试点示范。结合县情,努力争取国家试点示范投资的试验田,突出抓好国家和省试点示范牌子的申报工作,努力申报龙里成为全国物流节点示范城市、国家物流示范基地、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部级农业公园等试点示范创建县。

着力科技创新。全力支持众创空间建设,营造创客发展与创新驱动的良好环境,增强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步伐,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的产业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医疗医药、新型建材两大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加快大数据推广应用。加强管理机制创新,完善项目企业“特派员”、“一村一警”以及“快递干部”等管理机制。

把握“五个关键”

打造龙里发展新速度

抓园区经济加速新型工业化。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加快发展以医药医疗、高端制造、新型建材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双服务”大行动和“百千万”工程,着力扩大工业经济总量。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36.17亿元,同比增长14.8%。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105家。

抓“东优西扩”战略实施加速城镇化。坚持做优贵龙城市经济带、做强县城、做特城镇,大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打造黔中经济区的城乡统筹示范区。继续实施“东优西扩”战略,不断完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商贸集散型城镇醒狮镇建设,抓好临空小镇谷脚镇建设。

抓农业园区加快农业现代化。高起点、高标准创建具有山地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步伐,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着力推进农业“一区五园”建设,发展蔬菜、刺梨、花卉苗木等产业,加快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加快把湾滩河园区建成集农产品展示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为一体的智慧农业园。

大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智慧城市系统和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逐步构建智慧龙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农业”建设,加快电子政务网和重点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大力抓好绿色化发展。大力抓好资源节约、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工作,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新型业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为契机,在三次产业之间和“五化同步”之间构建起以物质循环流动、资源再生利用为目标的循环产业链。

做强“五大产业”

争创经济增长新优势

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以临空服务为中心,以双龙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优先发展快递物流、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推动10个重大商贸流通类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9.53亿元。

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突出近郊生态旅游业,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打造贵龙大道、贵都联络线旅游经济带和十里刺梨沟、三元河、湾滩河等生态休闲度假、乡村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休闲农业度假区,中铁国际生态城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

发展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借力“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和“中国最美健康养生旅游名县”的影响,充分发挥龙里大数据应用中心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平台系统支撑作用,创新推进大数据与大健康融合发展,加快建成涵盖民族医药、生物制药、化学制剂等领域的产业集聚区。

发展大数据产业。立足贵州物流大门户的战略定位,充分利用“互联网+”,着力发展“智慧物流云”、“智慧电商云”两大智慧云团,建设互联网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建成贵州龙里大数据中心。

发展食品和新型建材。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与农副产品深加工的联动发展,着力发展刺梨等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发挥农业“接二连三”的作用。出台鼓励发展新型建材产业的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建材领域,大力发展新型建材。

突出“五类民生”

提升民生保障新水平

突出抓好脱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结合“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完善建档立卡信息,对扶贫对象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快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整合资金、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注重统筹推进,把扶贫开发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改革开放、生态环境保护和县域经济发展联动起来推进,努力形成“多赢局面”。注重手段创新,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手段,探索“互联网+”扶贫新模式。

突出抓好教育工作。着力抓好教育“4+2”和“9+3”工程,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加快龙里新高中建设,建设省内一流高中。2015年,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二本以上上线学生达615人,比去年增加53人。县第二幼儿园投入使用。着力关爱留守儿童,深入开展“四心工程”,县财政对营养改善计划学生每生每天补助1元,营养餐标准达5元。

突出抓好医疗卫生工作。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法人治理结构、内部运行机制、监管机制、补偿机制,启动公立医院改革。

经济建设着力点范文篇8

一、农村教育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可见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当前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一大批孩子不能很好的接受教育。为农村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大部分仍然是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难以与大市场对接,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产业化组织作为农村中的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农村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应用人才以及科技开发者,这些都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实用的农村建设者。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关系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能源的建设起着积极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也为农村能源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农村能源和设施装备的有效提供和提高,又能及时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用能的需求。农村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又会促进或制约农村能源建设的程度和规模。一般来说,农村能源的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增长成正比。能源消费愈大,现代化程度愈高,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量基本上是同步。随着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会减缓或降低。农村能源与农村经济的一般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出来。农村能源建设的内容包括开发利用和节能、产业化建设和服务工作等。它在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源是农产品的结构构成要素,从本质上讲,农业生产即是能量转换的过程。二是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能源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使社会和经济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改变了农村面貌。三是提供动力,保证了农村系统的正常运转。四是使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五是促进了农村的技术进步。六是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建设着力点范文篇9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民族高校;经济学类实验室建设

1.前言

西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所属的民族高等院校,担负着为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使命。在所有专业中,经济学类专业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和输出能满足社会注意现代化需要、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学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深入,无论从高校教学创新,还是经济类毕业生就业方向来看,都对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因此,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计算机动手能力低,信息化普及率不高的特点,建设符合民族地区特色的经济学类综合实验室就迫在眉睫。

2.当前高校经济类实验室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2.1高校经济类实验室硬件环境建设现状

一方面,受传统文理科思想影响,人们观念中文科专业是不需要实验室的。因此,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对理工类实验室的投入明显重于文科类实验室。具体表现在实验场地建设、计算机等实验室硬件设备购置、网络硬件环境建设等方面。使得本来就容易被人忽视的文科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创新更加难为无米之炊。同时,按照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细分子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就面临着专业实验室划分不清,硬件资源强制共享,实验教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部分高校对文科实验的投入力度也在逐步加大。但是,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由于部分经济类院系对实验室的建设定位不准确,缺乏系统的长远规划,在申报财政专项资金时“求多、求大、求新”等因素,从而导致实验室硬件设备的购置未从实际出发,部分过于先进的硬件设施功能未得到有效利用,甚至硬件数量超需求购置,使得实验室硬件设备成为了一种领导参观的摆设或者库房中逐渐被淘汰的存货,难以真正投入到学生创新教学实践中,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2.2高校经济类实验室软件环境建设现状

相比较高校经济类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建设,经济类实验室软件环境的建设同样也面临着上述窘境。从经济学实验教学过程来看,硬件环境仅仅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设施,而软件平台才是体现经济学各子专业创新能力和实践锻炼水平的核心。对国内高校经济类实验室软件环境建设梳理总结来看,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2.1国内经济类实验教学软件开发滞后

在经济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前期规划调研中发现,国内经济类实验教学软件平台开发起步较晚且同质性竞争较严重。以某公司产品“银行实习模拟平台”为例,操作界面仍停留在黑白屏,DOS命令输入阶段,与现阶段各大银行可视窗口操作界面完全脱节。学生在熟悉该软件操作流程后,仍然无法直接应用在工作中。其次,作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金融类、国贸类实验软件平台较多,而新兴的应用型学科如保险、财政类教学软件却相对缺乏。通过对比现有的几家保险类教学软件平台,内容设置上也跟不上现实中保险金融理财产品的部分。因此,高校经济类实验室在软件平台建设中就面临着选择性小,实用性低,价格昂贵等问题。

2.2.2经济类实验教学教材匮乏且无创新

相对于经济类实验教学软件平台缺少的现状来看,经济类实验教材则显得更加匮乏。目前,高校所用实验教学教材一方面来自于教师对现有理论教材的改编,甚至直接利用现有理论教科书习题,所以实践性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实验教材由软件开发商提供,但这类教材主要是针对该公司软件产品而配套制作的案例教学教材,缺乏理论知识。因此,造成大部分学生在实验室内把实验课当成计算机基础课来运用,与专业性实践练习脱节。

2.2.3师生对实验课程认识和重视不足

针对经济类实验室软硬件环境的建设而言,高校师生对经济学科实验课的认识同样也缺乏任何或者重视力度不足。从高校教师来讲,按照学期课程设置,基础理论教学就占去15周左右的课时量,有些教师的理论授课安排非常紧,期末复习阶段理论课程尚未讲完。因此,部分高校教师普遍对学生实验课的设置较少,再加上对经济类实验课程教学自主创新不足,有些课程教师就直接取消掉实验课。

另一方面,当代高校教师科研教学压力较大,自主研发实验教程机会成本较高,导致教师缺少自行开发实训软件平台的源动力。再加上文理学科的不对称性,懂得经济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往往对计算机编程又不了解,从而成为高校自主研发实验教学平台的制约因素。

从学生层面分析,高校大学生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本科学生在理论知识尚未吃透的情况下,对专业实训和未来就业现状的了解相当平白。在缺乏教师引导下,学生面对专业实验课更感迷茫。

因此,高校经济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除了软硬件设施的配备,也需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生创新实践的引导。

3.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学综合实验室建设必要性分析

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和平台,实验室为经济类学科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实验室的建成和开放,能极大的满足高校本科各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师生实践教学和科研需求。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经济学类的实验室在很多高校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而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高校在面临高校改革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专业实验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显现无疑。

经济建设着力点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陈云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提出的一系观点、政策和理论是经受了实践的检验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而且长期的指导意义,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和学习陈云经济思想,必然要认识和研究它的特点,而认识和研究这些特点,必将有助于加深对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陈云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从延安时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他一直是根据地以及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掌舵人,被称为党的“理财能手”。

七十年的革命与经济生涯,使陈云积累了大量的关于革命与经济工作实践的经验,并提出了大量的关于经济建设的正确理论,事实证明,陈云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提出的一系观点、政策和理论是正确的,是经受了实践的检验的,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而且长期的指导意义。

一、唯实性

陈云经济思想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他的唯实性。这是陈云经济思想的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陈云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和“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字诀,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七十年的革命与经济建设实践证明,陈云的“十五”字诀是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这贯穿于陈云经济思想的各个时期。陈云正是以此为指导来分析各种复杂的经济形势和问题,站在战略的高度,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他(笔者自注:陈云)的领导工作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与他高度重视与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作指导是密不可分的。”

在延安,毛泽东曾三次建议陈云学哲学,这是陈云唯物辩证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时机。这十五个字,体现了一种世界观,体现了一种方法论,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这个十五字诀的提出,也是在充分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提升的。

经济建设必须搞清基本国情,吃透基本国情,这是陈云经济思想中的基本观点。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现有的经济状况出发确定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出发,结合过去工作的经验,研究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要明确“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

陈云经济思想立足实事求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有鲜明实践特色的唯物辩证法是陈云经济思想活的灵魂。

二、人民性

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益,是陈云经济思想的主线,坚持正确的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重要经验和法宝。在1949年8月的上海财经会议上,陈云说:“我们究竟是为大多数之民呢,还是为少数之民?当然,首先要为大多数之民”。

针对建国初期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陈云致力于物价的稳定,把全部的工作都集中到稳定物价的工作上来。陈云在这方面首先想到的是老百姓:“通货膨胀,什么人都要吃亏……吃亏最大的首先是城市里靠薪资为生的人。”

1959年到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当时的中国,浮肿病、非正常死亡、人口外流现象迅速蔓延。庐山会议后,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大批人口死亡,其情至惨,闻者心惊!

一心为百姓着想的陈云,眼看着人民陷入这样的悲惨境地,他顶住了巨大的压力,毅然突破了极“左”的思维框架,提出了从国外进口粮食的政策,保证了市场的稳定,他领导的财经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保证了群众生活的基本营养需要,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大量的生命。为防止经济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危险,陈云主张在财力物力的供应上,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必须先于基建。

我们可以想一想,社会主义国家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吗?一个真正为民的干部,必定是一心一意想着人民生活饱暖的,陈云就是这样的人。

从上述看,陈云关于人民性的特点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一是注重现实生活,就是关心老百姓有无饭吃,他在1949年8月上海财经会议作总结发言时说:“现在我们管理国家,人民有无饭吃就成了我们的责任。”

二是建设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三是关于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问题,这是陈云关于“人民性”问题认识的至高点:“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总之,陈云之所以如此强调要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始终把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其基本点就在于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这充分显示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初衷与目的。

陈云强调社会主义经济要“有利于人民”,就是强调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性。这不但是他经济思想的本质,也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的政治本色。以人为本是陈云经济思想的核心。

三、稳妥性

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纵观陈云经济工作的一生,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重大决策,无不渗透着稳步向前、协调发展的内涵,“稳妥性”二字成了陈云经济思想的又一重要特点。陈云在领导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过程中,提出了统筹兼顾、稳步前进的方针,并提出了一系列稳步前进的具体措施,顺利实现了对私营工商业的和平改造。

经济建设着力点范文篇11

一、城乡一体化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所谓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三大差别”和“城乡融合”的发展观。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美好的前景,是城市化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感受。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形式,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长期以来,城市是工业的集中地,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农村只是发展农业,为城市提供服务,为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地方。这就造成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的相对滞后,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城乡经济变得不协调。这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就在于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这也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十七大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预示着我国将会进入一个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全市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大岛建、小岛迁”战略,使大批渔农民向大岛集聚,有效利用了渔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的城乡统筹发展。“暖促工程”等一大批渔农村民心工程实事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渔农村发展,促进了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促使全市渔农业由传统产业逐步向现代产业转变,渔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城乡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二元制户籍制度、老龄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制约了我市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市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在理论上,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从而推动其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上,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国际大环境。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经济融合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所进行的竞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国与国的竞争,而是渗透到城市、区域的层面。换言之,以城市为中心所构成的区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已越来越突出。因此,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挑战,必须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切实提高中心城区乃至城镇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空间支撑点。

工业化、城市化和非渔农化的现状、目标及其矛盾则是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区内的小环境。一方面,我市具有经济发展的某些先天优势,市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部,地处我国沿海南北航线“黄金海岸”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咽喉要冲,背靠中国最富饶、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面向浩瀚的太平洋,跟东北亚及西太平洋一线主力港口釜山、长崎、高雄、香港、新加坡等构成一个近乎等距离的扇形海运网络。是进出上海、杭州、南京及长江三角洲、长江沿岸其他大中城市的海上门户,是南北海运、江海联运的枢纽。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传统、地理区位以及资源基础等原因,并没能很好地将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充分转化为良好的经济区位。目前,省已进人加速城市化阶段,市也提出了“中心城市现代化,本岛城乡一体化,主要大岛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根据200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62.4%,高于全省水平近5个百分点。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出现了不少矛盾:城市周边乡镇建设用地与城市发展用地的矛盾;乡镇多而规模小与加快要素集聚的矛盾;提高全体人民生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城市规模等级与其职能发挥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而且关系到如何协调城乡两大地域系统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三、我市培育经济强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现状

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2008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两创一促”的战略决策,大力推进经济强镇培育工程,着力扶持和培植了18个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经济强镇。各经济强镇紧紧围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这一目标,本着率先发展、重点发展、科学发展的精神主旨,充分发挥了重点发展区域的示范带动功能,为加快把打造成海洋经济强市,全面实现我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各经济强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为全市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8年以来,我市各经济强镇力抓重点骨干企业的产能释放,积极推进在建项目,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08年各工业经济强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34.71亿元,同比增长45.11%,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各旅游经济强镇全年接待游客472.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其中:朱家尖街道全年接待游客193.70万人次,同比增长17.1%;桃花镇全年接待游客90.15万人次,同比增长20.7%。港口物流强镇新增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36.44%,大大超过了全市23.8%的增长速度。各经济强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市、服务富市”的战略举措,为实现上述成绩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如六横镇坚持“以港兴岛、工业强岛、服务富岛”,着力推进中远造船平台建设、鑫亚20万吨级舾装码头建设、龙山20万吨船坞等一批重点骨干项目建设,船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朱家尖街道围绕“精品化、国际化、标准化”和建设国际性海滨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注重规划,突出保护,重点推进世界佛教论坛会馆、乌石塘海钓俱乐部、阿尔法游艇俱乐部、大青山旅游道路等一批旅游开发和全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菜园镇依托良好的港口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围绕马迹山港二期和绿华减载平台建设投产,积极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加快建设矿砂大型物资中转项目,进一步扩大港口吞吐量。2009年各经济强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克难攻坚,迎难而上,加大对企业和项目的服务和扶持力度,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马岙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00.96亿元,长涂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00.25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的发展目标;菜园镇年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50.17万,实现年旅游接待150万人次的发展目标。截止目前,已有马岙镇、长涂镇等5个经济强镇实现了发展目标。

2、“暖促工程”、新渔农村建设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在各经济强镇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强镇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2004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了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暖促工程”、新渔农村小康社区建设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使各经济强镇在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经济强镇骨干龙头企业为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加大企业科研投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市经济强镇已拥有水产养殖业、船舶修造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塑机螺杆业和嵊泗贻贝业五家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并集聚了一批行业专家,为全市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大教育事业投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通过调整经济强镇内教育布局,改扩建、新建中小学校舍,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针对渔农民“双转”(转产转业)问题,主抓渔农民教育培训。以对渔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和农业技术培训教育为重点,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宣传培训教育活动。文化建设有声有色。积极推进经济强镇文体建设,加大广场舞培训力度,鼓励不同年龄层次的妇女加入到广场舞队伍中来。致力于加强基层文体设施建设和文艺队伍建设。通过成立文艺协会,提炼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作品和文艺精品,以先进文化熏陶群众思想,促进开发建设。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力打造20分钟卫生服务圈,对各经济强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改造建设,力求达到规范化标准,让居民出行20分钟就能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扎实推进渔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深入实施渔农民健康工程。通过组建渔农村卫生服务站,提高渔农民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工作逐步完善。在加强社会保障力度方面,主抓渔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强化渔农民素质培训,促进渔农民转移就业。各经济强镇的劳动保障站积极联合成校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以培训促就业,提升渔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在做好“双转”工作的同时,加大对渔农村困难群体的民政救助和困难扶助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提高低保和五保标准。小康社区建设成效明显。通过综合整治街面、店面及违章建筑,各经济强镇的街容街貌得到进一步整洁。村级道路、标准河道整治、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进一步完善。为应对开发建设所带来的日益紧张的交通状况,各主要经济强镇的停车场建设、道路修建工作有序展开。值得一提的是,旅游经济强镇桃花镇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还获得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好评,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为我市各县(区)的社会事业建设树立了典范。

上述各项关注“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活动的开展,使全市各经济强镇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大大缩小了渔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别,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当前,全市城乡统筹工作已从“全面破除城乡分割”进入到“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新阶段。

3、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型升级”,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经济强镇在推进渔农业由传统产业逐步向现代产业转变的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各经济强镇积极探索符合海岛实际的渔农业发展方式,“三农”面貌焕然一新。渔业方面,面对近海资源衰退的状况,合理调整捕捞结构,大力发展近海养殖和远洋捕捞,积极开展海水产品深加工,不断提高海水产品附加值。农业方面,针对海岛实际,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果蔬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培育了一批具有海岛风情的村镇。现代渔农业的培育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渔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全市的城乡统筹。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4082元,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612元,城镇和渔农村居民收入比为1.91:1。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指导我市经济工作的根本指针。最近几年,我市各经济强镇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以临港产业为主导的海洋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临港产业的崛起使的发展彻底摆脱了以渔农业为基础以水产加工、纺织、机械等为主导的传统产业结构羁绊,从而发挥了资源及区位优势,迈入了发展海洋经济新的历史进程。临港工业迅速崛起。各经济强镇已初步形成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临港石化、大宗物资加工等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临港工业体系。特别是船舶工业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市经济强镇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集船舶设计、制造、修理、船用配套产品制造和船用商品交易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具有建造、修理和改装30万吨级以下各类常规船舶的能力。2009年,全市工业经济强镇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662.749亿元,增长率为20.9%。此外,临港石化工业开始扎实起步,煤炭、粮食、木材等大宗物资加工业也正蓬勃兴起。港口物流迅猛发展。近年来,随着宁波—港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港域深水岸线资源开发步伐加快,更加积极服务于长三角和全国经济发展大局,各经济强镇已逐步形成港口、海运、物流互动促进的港航产业链。如,浙能六横煤炭中转码头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中转码头,原油、矿砂、煤炭和粮油等大宗货物转运已经牢牢确立了在中国东部沿海的龙头地位,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建成开港,使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储运基地、大宗货物中转储运的重要节点。海运业发展同步加快,截至2009年底,全市各经济强镇海运运力达约300万载重吨,运力规模居省第二。海洋旅游持续升温。各经济强镇依托独具魅力的海山景观、纯朴久远的海洋文化、深厚悠长的佛教文化、神秘莫测的武侠文化,突出“佛”、“海”两大主题,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国际沙雕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使成为了我国海洋旅游的热点地区、佛教朝觐的重要圣地和长三角地区的海上休闲度假基地。2009年各旅游经济强镇接待旅游人数达到了565.79万人次,旅游业及其它相关产业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0%以上。

四、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有了巨大进步。无论是城乡居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还是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如城乡公共服务领域差异较、二元制户籍以及老龄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制约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1、城乡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较大差异,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受海岛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上地方财力有限,长期以来,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客观上存在着重大岛、轻小岛,重城镇、轻农村的状况。尽管近年来全市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上采取了一些较大措施,渔农村和小岛的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大岛和小岛之间、城镇和渔农村之间,在基础设施共享以及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要素在内的公共服务共享上,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壁垒依然存在。

2、二元制户籍制度给城乡统筹的发展制造了许多障碍。目前,附着在户口上的各种管理与利益问题有10多项,主要涉及农村土地承包和集体资产收益权分配问题、农村建房审批问题、计划生育问题、就业和社保问题、征兵和退役军人安置问题等,户口政策和这些利益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户籍管理工作变得非常敏感和复杂。现行二元制户籍管理模式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是造成两类户口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福利、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的待遇的划分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二是二元制户籍管理模式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尽管近年来已经大幅度降低了渔农民进城的门槛,但由于户口仍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利益,渔农民进城仍有一定条件限制;三是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二元户籍制的城市偏向,削弱了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和再生产能力,使农民依附于有限的土地上,农业的规模经营难以实现,集约化程度很低,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低下;四是二元制设置的户口迁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间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构成危害。

3、老龄化问题成为我市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老龄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但是的老龄化却有着海岛特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尤其是“大岛建、小岛迁”战略的深入实施,青壮年人口外迁或外出务工数量不断增加,致使全市渔农村特别是偏远小岛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小岛人口的老龄化率达到了70-80%以上,出现了我市特有的“老人留守村”、“老人留守岛”。由于这些小岛和村落原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十分薄弱,由此引发了管理、服务、养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4、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特别是跨海大桥开通以后,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给全市旧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造成了冲击。交通、环境等公共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超生、流动犯罪等现象日益凸现,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五、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针对上述存在和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重点围绕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等几个方面来抓好这项工作。

1、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优化经济强镇发展布局。充分依托市城乡规划体系,加快四大岛建设,着力建成高档次、有特色的海岛小城市。同时,按照“改造城中村、治理空心村、培育特色村、搬迁不宜居住村”的思路,合理确定经济强镇中需要搬迁的村庄和实施时序,并与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规划相衔接。做好高亭、菜园、金塘、六横、衢山、白泉、洋山等7个经济强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根据全市城市发展实际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以规划为龙头,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深化各经济强镇水、电、路信息化和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民主建设等社会发展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2、发展现代渔农业,加快经济强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渔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在各经济强镇实施渔业培育工程,加快渔港经济区建设和渔业块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有选择的在经济强镇建设一批现代渔农业产业基地(园区),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基地、渔业养殖基地和渔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园区。提升强镇休闲渔农业发展水平,结合自然风光和渔农产业,打造一批精品渔农家乐。强化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各经济强镇发展现代渔农业提供强力支撑。加强现代渔农业经营主体和组织服务体系培育,提高渔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通过自主创新,不断增强渔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兴渔(农)力度。

经济建设着力点范文1篇12

×区长

×

×在我区西部开发战略全力推进、“三农”工作经历重大转型、各方发展热情充分释放的背景下,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出台了《关于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解决当前镇域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现就我区如何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几点思考。

×一、各具特色,走“一镇一业”的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之路

×镇域经济是一种微观经济,是国民经济五级(中央、省、市、县或区、镇)构架中最基本的运行单元,也是国家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镇域经济在区位上具有整体性的特色,但在地理、资源、人文和发展上却特色性很强,宜于形成别具一格、集中一点、成本领先的特色产业。为此,各镇应分类指导,错位发展,找准优势,独具特色,走“一镇一业、一镇一色”的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之路。

×、和园区区位优势突出,应立足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着力发展汽车摩托车产业与商贸业,建设成为东部主城的拓展区;、镇地理特色明显,应立足于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着力解决水、路、林、矿、景五大问题,建设生态旅游特色产业带;镇是西部新城的中心、市级中心镇和百强镇,享有不可多得的区域优势,应按主城副中心和西部新城第三产业服务区的要求,快速建设成为西部新城的核心区;镇是市大学城的主体部分,与大学城相依共存,当前主要是积极配合大学城建设,做好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工作,努力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就业和企业搬迁等问题;镇要依托部级大学科技园拓展区—科技工业园,借助“”等高科技项目入驻的机遇,努力建设成为市的高新技术孵化产业基地;土主镇要以全国铁路集装箱重庆中心站定点团结村为契机,配套发展仓储区、出口加工区和服务区,建成市重要的物流中心;青凤片区应着力于资源共享,产业整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东部城区搬迁企业,建设市重要的汽摩零部件产业基地;镇纺织产业特色鲜明,应着力于调整结构,提升档次,打造纺织产业集群,建成市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镇依托大学城,后发优势明显,应按照政府主导、业主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着力引进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农业开发业主,努力建设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各镇在发展特色镇域经济的过程中,绝不能盲目效仿、重复建设,更不能低档次开发、无序建设,而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有较好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综合竞争实力、较大市场发展空间的产业重点培育,让一个产业、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逐步成为该镇的代名词,打造专业镇、特色镇,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特”的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二、统筹发展,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我区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有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农村;万总人口中,有万农民,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是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一个缩影。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已成为我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涉及户籍身份、收入分配、公共财产、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目前最主要体现在制度歧视上:城乡分异的户籍制度造成农民社会身份的不平等,长期不平衡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造成农业的根本性落后,不合理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是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根本原因。为此,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尝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实现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本文源于文秘城:)职业划分农业人员和非农业人口,将户籍制度改革和就业社会保障及教育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从根本上保证进城务工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促进城乡人力资源的良性互动。二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西部八镇社会保障平台建设,抓好对口扶贫和定点扶贫工作,加快弱势群体脱贫致富步伐,探索建立农村低保救助制度,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社会权利和社会福利,从精神上消除城乡差别。三是强化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从今年开始全部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真正体现“以工哺农”的体制转变。四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加农业信贷资金,增加对农民的小额贷款,积极构建全面支持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镇域金融服务体系。

×三、狠抓重点,全面推动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化”进程

×推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理清发展思路,狠抓工作重点,传承过去的有效做法,移植外地的成功经验,扎扎实实地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村城市化,是推动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目前,各镇的城镇化程度低,城镇聚集幅射带动力不强,已成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根据全区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以创建人文生态城区为目标,高标准规划,形成科学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园区要做强做靓,扩展成为平方公里东部主城;、镇建成约平方公里的生态旅游产业带;、、、镇平方公里的区域,建成一座生态化、园林化、网络化、现代化的科教文化新城;、、和镇,努力建设成为围绕西部新城的卫星城。加快城镇交通、通讯、供水、能源、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改革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

×农村工业化,是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我区各镇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上。纵观各地,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镇,基本上都是工业大镇。镇域新型工业化,出发点在于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载体建设,重点建好井口特色工业园、西永科技工业园,整合提升、、特色产业基地,构建多层次、特色鲜明的生产力布局。坚持“高起点、重特色、强产业、促开放、求创新”的建设思路,加快“三强”工程建设,做大做特镇域块状经济,到年培育个超亿的经济强镇,培育个超亿元的经济强村,培育个销售收入超万元的企业。加快推进全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多种所有制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领导定期联系企业制度,加强协调服务工作,依法保护业主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农业现代化,是解决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市场、小农户”矛盾的重要途径

×按照生态农业、精品农业的要求,大力发展容器苗木、水生花卉、精细蔬菜、名优水果等,加快建设平方公里的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打造市百万花卉苗木产业化基地,实现农业发展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建设市优质奶牛基地,兴办大型生猪养殖加工场,积极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使其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的带动力量。推进名贵花卉长廊建设,培植休闲垂钓水产基地,建设寨山坪植物生态大观园。引进业主,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和超市,实现农业生产、流通和销售一体化。

×四、发挥优势,快速壮大镇域经济发展的四股力量

×镇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与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既相互涵盖,又独具特色。推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除要狠抓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外,更要着力壮大镇域经济必不可少的四股力量。

×一是民营经济。目前,我区镇域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从经济成分上讲,主要表现为民营经济上的差距。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强镇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激活农村要素市场,而且还可以增加政府的财税收入,使政府有财力和人力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民营经济,关键在于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消除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歧视,放手让民营经济发展;二是畅通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努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理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变指令为指导,变管理为服务;四是引导民营企业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建设,促进民营企业调整结构,做大做强。

×二是园区经济。园区是产业集约快速发展的载体,也是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基本平台。我区园区经济发展,一是要抓好井口特色工业园和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培育一批支撑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幅射带动力大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二是要抓好工业园的整合,引导、等摩托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建成摩托车之都的重要产业基地;三是要抓好纺织工业园的提升,积极引进实力雄厚、产业关联度密切的战略投资伙伴,重组提升传统纺织业;四是要抓好工业园的拓展和企业安置区的建设,引导东部企业向西部搬迁,推进全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是配套经济。镇域产业要甘当争当主城产业的“配角”,承接其转移产业和零配件加工业。各镇配套经济的发展,就是要围绕我区重点培育的汽车摩托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纺织业四大产业,大力发展零部件加工业、配套组装业等,实现与大企业集团的有机对接,提高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能力。同时,通过配套产业发展,细分产业市场,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价值,使镇域配套产业融入到全市产业的大发展中,把镇域生产融入到国内外大市场之中。

×四是劳务经济。这是目前解决城乡劳动力过剩、促进非农就业的有效途径。××年全区农村劳动力到镇以外务工人数万多人,务工总收入亿元,人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这说明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区有关部门和各镇政府要加大劳务培训的力度,抓好进城务工农民服务管理试点工作,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和不合法收费,依法打击一切歧视农民工的行为,促进城乡劳动力的良性互动。

×五、强力推进,采取切实可行而又保障有力的五条措施

×一是在发展氛围上,要努力创造有利于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各级党委、政府和区有关部门,要自觉适应我区“三农”工作的重大转型,将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三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抓手,在制定全区发展规划,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确定国民收入分配、布局重大发展项目时,优先考虑镇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农民的根本利益;要切实加强农村工作领导力量的配备,把政治上强、懂业务、熟悉农村工作、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干部充实到农村工作领导岗位,不断加大交流力度。要按照“能快则快尽量快”的要求,拉开镇域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格局,增强对业主进入、企业搬迁的吸纳力和承载力,尽快形成一个将资金向区投、将企业向镇村引、将项目向园区布的气候,加速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打破所有制界线,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壁垒的相互制肘的状态,营造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在政策导向上,要充分发挥其对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牵引作用

×从总体上讲,过去已经出台的凡有利于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都要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而且还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要积极争取中央、市级的各种专项资金,整合现有区级财政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农发资金用于具体项目启动。要体恤民情,善待农民,在农民拆迁安置中,坚持“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尽可能执行政策上限,确保农民利益。

×三是工作层面上,要努力扩大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度

×各级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突破固有思维的局限,创造性地推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要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建立镇域经济开放式的发展系统。加强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嫁接一批出口创汇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一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出口创汇产品;大力发展和扶持外向型乡镇企业、供销合作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民营企业,鼓励和支持它们走出去;推出更多的竞争性项目和开发项目对外招商引资,争取有一大批业主活跃在全区镇域经济发展的舞台上。建立和完善镇域经济项目库,包装一批重点项目,加大对外宣传,积极招商引资,争取实现利用外资总量、领域和规模上有新突破,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镇域经济新格局。

×四是在组织保障上,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开展创建“三好”村党支部、“五好”乡镇党委活动,切实加强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干部,不断提高其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和建设都市新农村的能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人才引进工作,优化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加强村社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干部学历教育培训,提高干部带头和引导农民致富的本领。

×五是在行为方式上,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和改善工作作风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竞技武术论文(6篇)
  • 下一篇:重阳节的传说作文收集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