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慕课心得体会(6篇)

时间: 2024-01-17 栏目:公文范文

慕课心得体会篇1

“慕课”基础教育思考

2012年3月,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2年)》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并强调,要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大厦的基石,其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前,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我国基础教育的困惑与难题,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大规模在线课程“慕课”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基础教育的传统教学观念,冲击着现行教学模式,影响着师生角色转变,而且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慕课”触动基础教育的神经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英语首字母缩写形式的音译。2012年,“慕课”风靡世界,这一年被《纽约时报》刊文称之为“慕课元年”。2013年,“慕课”浪潮席卷中国,被认为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此年被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目前,“慕课”以其高水平、高互动和高开放特征在高等教育领域炙手可热的同时,慕课之风业已吹进基础教育领域,并深深触动着我国基础教育的神经。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慕课”将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深刻变化;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陈江指出,“‘慕课’形式用于基础教育,将能提升全国教育水平的底线”[1];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认为,“慕课带来的是超时空的变革,是教育史上继班级授课制以后最大的一次革命,它使教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使优势教育资源全球共享、全民共享。慕课大规模在线网络课程将更适合于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产生的效果也将远远超过在高等教育产生的效果”[1]。然而,“慕课”作为新事物,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推行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提出,“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存在着网络条件、教师条件和费用问题三个现实约束;北京市光明小学校长廖文胜指出,“慕课”课程在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网络虚拟化状态无法改变和教程系统还不完善两方面不足。[1]2013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中外名校研究中心和国内20余所著名高中正式成立了C20慕课联盟(高中)。不久,又成立了C20慕课联盟(初中、小学),其目的就是计划在基础教育领域,借助慕课平台,实施“翻转课堂”,变革现行教学方式,改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慕课”真的适合我国基础教育吗?它能否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能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诸多问题映入脑海,“慕课”究竟给我们带来的是希望还是幻想,只能拭目以待。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应对策略

当前,“慕课”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这位“不速之客”正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模式冲击着我国的基础教育。面对“慕课”的兴起,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避而不谈,又不能急躁冒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们要知道“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推行慕课,绝不意味着取代传统课堂,慕课的角色将定位在对传统课堂的补充、完善”。[2]那么,究竟该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慕课”呢?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应对之策。

1.以辩证的眼光审视“慕课”

目前,围绕“慕课”,我国教育界形成“挺慕”和“慎慕”两派。前者认为“慕课”作为新生事物,是一场颠覆传统的教育革命,改变了传统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将引发一场深刻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变革;后者则认为“慕课”将影响师生交流,助长学生惰性,无法改变网络的虚拟状态和教程系统的不完善情况,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如C20慕课联盟(初中、小学)秘书长吴志宏所说,对于新生事物,存在不同观点是很正常的,“不同观点的出现,也让我们更加关注对基础教育领域慕课实践的研究和反思。大胆设想,谨慎实践,本身就是对新生事物应有的态度”[3]。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看待“慕课”,不能只看其形式上是否新潮,现象上是否新奇,学习方式上是否新颖,就随意地主观臆断和胡乱判断。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和平静的心态去审视“慕课”对教育的影响,看它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否适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知道,“慕课”始于高等教育,它能否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还需要长期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神经过敏地高估慕课的作用,不顾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就一味地“拿来主义”;更不能麻木不仁地低估慕课的影响,不管“慕课”的基本特点和本质特征就盲目地“全盘否定”。这两种作法都将不利于“慕课”为我国基础教育更好地服务。

2.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慕课”

“慕课”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开放性。它以其在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突破了地域疆界、经济条件、交流群体、师资力量、传统课堂等种种限制,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提供免费网络课程,这不仅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和最新知识体系在国际范围内的共享,充分发挥不同国家的学校师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均衡,促进教育公平,而且有助于推进各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水平。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原因,基础教育领域仍存在着教学方法不得当、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资源不均衡等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要开拓国际视野,积极与国际接轨。“慕课”作为一种新型在线网络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能够及时分享到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通过学习和借鉴,还可以催促我们反思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我国基础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更加注重“慕课”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未来发展。当然,我们在基础教育领域接纳“慕课”,并不是为了“赶时髦、玩时尚”,更不是作秀,而是扎扎实实地利用慕课的各种优势,打破昔日过于僵化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学生和谐健康发展。因此,面对“慕课”热潮,我国基础教育界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敞开大门,勇敢地融入其中,除了避免在这场在线教育浪潮中失语旁落之外,还要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从而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以改革的勇气创新“慕课”

面对“慕课”风暴来袭,中国“慕课”该如何打造更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在线教育?国务院参事汤敏曾在“慕课”研讨会上提出一个问题,即“我们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还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4]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指出:“‘慕课’的产生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的价值观。因此,本土化‘慕课’绝不能是简单的‘镜像’,要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去研究如何借鉴与创新。”[1]慕课作为一种“舶来品”,要想充分发挥其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作用,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现实情况,冲破陈旧理念,利用各种优势,取长补短,改革创新,才能为我所用。毋庸置疑,“慕课”一方面以更加符合学习规律的“微课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突出了个性化学习,促使着“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另一方面以崭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迫使教师深刻反思传统教学方法,重新追寻自我价值,促进其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向“学生的导学者、助学者”转变。另外,“慕课”还以其“教与学、学与学”的多重互动,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启发,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由此可见,“慕课”这场新教育革命,不但对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产生着深远影响,而且还推动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步伐。因此,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借鉴的基础上求真务实、鼓足勇气、开拓创新,才能力争打造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基础教育慕课体系,进而结合“翻转课堂”,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4.以协同的精神推进“慕课”

基础教育是国家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基础,是关系民族整体素质的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基础教育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然而,构建覆盖从小学到高中的“慕课”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层次、各领域的共同努力,不能只局限于校内和教育体系内,还应重视政策、技术、市场和媒体等外部力量。只有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到教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动“慕课”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首先,国家教育行政等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规则、制定扶持和发展政策,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逐步完善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慕课教程系统;其次,全国各地区中小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尝试性地借助于“慕课”平台,探索实施“翻转课堂”,为充分发挥慕课的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慕课”的具体制作与良性运行也离不开相关技术人员、课件设计专家、课堂教学教师及学生等各方面的配合。例如就制作队伍而言,“需要包括摄影师、教学设计师、IT专家与讲台专家等在内的专业人士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工作”。[5]由此,我们只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法规,做好技术服务和落实经费投入,立足于自我,放眼于世界,着眼于实际,着力于质量,加强合作,协调创新,才能更好地借助慕课平台,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我们积极推进慕课,并不是盲目地趋之若鹜,而是清醒地未雨绸缪。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推进慕课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形形的矛盾和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齐心协力,积极应对,共同克服矛盾和解决问题,从而创建既有国际视野又兼具中国特色的国内基础教育网络课程开放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铺开新道路的同时,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慕课”将有助于共享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和更新教育理念等,进而改善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学方式落后及学生创新力不足的状况,这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成效。面对“慕课”时代的来临,与其消极观望,错失良机,不如主动参与,占得先机。由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着眼于时代特征和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状况,着眼于慕课的基本特点和在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从而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慕课”平台。然而,我们要清楚“慕课会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与学产生强力的冲击作用,但是即将到来的基础教育深刻变革,并非来自于技术进步,而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需要――如何让学习更有意义!”[6]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所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慕课’使知识传递更加立体,给整个教育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慕课’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保持一定的敏锐性。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方面,都需要积极稳妥地参与探索,最后怎么样还要靠实践检验,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7]因此,发展充满个性的中国“慕课”在线教育模式,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

――――――――

参考文献

[1]陈盼,王湘蓉等.慕课来袭―基础教育准备好了吗?未来教育家,2013(2).

[2]徐倩.慕课能否撼动课堂.天津教育报,2013-10-23(3).

[3]王晓波,牟艳娜.慕课―多元在线教育形态的创新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

[4]汤敏.别人都慕课了我们怎么办.中国教育报,2013-10-23(2).

[5]郭英剑.中国慕课发展的三大问题.中国科学报,2014-04-03(7).

[6]倪闽景.用研究的态度推进慕课在基础教育的应用.天津教育报,2013-10-23(3).

慕课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慕课;传统教学;在线教学

一、环境生态学慕课教学的优势

(一)“教”的优势———教师能动性增强,教学效率提升

从教学规模上看,湖北大学传统课堂一般不会超过200人,而慕课不再受教室空间的限制,选课人数几乎没有上限。《环境生态学》慕课运行不到一年,选课人数接近700人,传统教学一学期最多80人。从教学管理看,任课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课程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师生互动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体水平了如指掌,还可以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和讨论区的问题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更新课程资源,慕课及时掌握学情,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效率。例如《环境生态学》在湖北大学慕课平台选课人数80人,利用移动端学习访问的人数占70%以上,章节访问量9652次,师生讨论数654次,课堂活动值为1026。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互动量增加,学生的学情可以随时掌握,这有助于教师适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保证学生持续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慕课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破了“几十年如一日”的PPT教学,尤其是针对师生的互动内容,在线上亦学亦师,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以及生生之间的协同学习。

(二)“学”的优势———学习的自由度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学习不再受教室空间、课堂固定时间的束缚,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的自由学习。环境生态学课程采取慕课教学以来,由于在线视频长度一般不超过10分钟,学生可以灵活的自主学习,甚至在上厕所的时间,都可以熟悉一个知识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得到提高。传统教学下,教是主导,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放。慕课教学下,学是主导,挖掘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平均观看时长835.9分钟,最长的学生1596.7分钟。《环境生态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提问次数平均1-2个问题/人,慕课教学下,提问次数提高到7-8个问题/人。学生图1湖北大学慕课平台学生访问统计有了更强的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的是“教”,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以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留作业,学生在课后根据老师的讲授完成作业为主[6]。慕课的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即学生的学习。慕课充分体现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创建相应的教学视频并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课程的主要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并回答问题,通过网上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而后在课堂上进行师生面对面交流,学生汇报自我学习成果,老师进行答疑解惑。这样的教学方式使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新的“学———教模式”,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强调“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此外。MOOC具有学习的可重复性特征,学生可根据自身对课程知识点的兴趣或需求进行有目的地反复学习。从学习效果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成绩的合格率在85%左右,15%的同学不及格;湖北大学慕课平台下,学生成绩的合格率为99%,仅有1人不及格。传统教学模式下,要分析不及格的原因需要一对一询问,而在慕课平台下,因为有轨迹可循,很容易精准定位分析。这位同学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课程视频、作业、讨论等内容没有按时完成,换句话说就没有开始学习,学习记录在20%以下。慕课教学教师很容易精准分析,分层次、不断督促学生学习,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慕课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环境生态学》慕课运行一年以来,发现诸多因素会影响慕课的教学质量。分析如下:

(一)慕课制作与建设

慕课制作主要包括课程策划、脚本设计、视频拍摄、视频剪辑包装、视频校对等五个方面。课程策划主要对教材重新梳理,设计课程体系,规划录制的知识点;脚本设计是重头戏,知识点内容的选取、课外素材的整理、5-10分钟的有效讲授都必须考虑清楚,不是教材搬家+知识点录制,课程内容是王道,脚本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慕课制作的质量;视频拍摄最为简单,将各种机器设备当作学生,放松心态,就没有问题;视频剪辑包装包括视频打点、视频转码、视频审校、素材插入、片头片尾制作、字幕制作等,耗时长,尽管这是技术人员的活,但在视频剪辑过程中,必须融入专业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总体把控;视频校对是个细活,团队教师人人有责,多听多记,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环境生态学慕课制作最大的心得就是做好脚本设计,把整个课程划分成无数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反复推敲,制作成精美的“视频”,所有“视频”都力争做到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线学习能有一种“老师在给我上课”的享受,而不仅仅是看客。

(二)慕课教学理念

《环境生态学》线上教学中,学生的提问导致师生互动增多,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加。但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可以线上解释清楚,有些问题面对面交流讨论更好。所以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针对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再次碰撞出火花,双方成就感满满。可以得出,慕课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将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课堂活力。教师根据线上学情统计分析,针对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能力,实现了教师“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注重师生互动及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还原了“学”的本质。

(三)慕课平台管理

技术服务于教学,但又感受不到技术的存在,专注学习利用,而不是技术本身,这就是慕课平台。但技术会制约其发展,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网速和手机APP的开发。以《环境生态学课程》为例,优课在线平台的手机APP功能正在开发,微信平台可以使用,但交互性不强。湖北大学慕课平台有手机学习通,但有时一些功能不能与电脑很好地对应。网速太慢有时不足以支持视频的流畅播放,制约着在线教育的发展。每个平台的慕课日常教学管理各有千秋,但都有邮件推送、公告、督学功能、专题创作等,适时提醒教师和学生按进度推进教学与学习,网络化使日常教学管理实现无纸化,节约了纸张。此外,根据后台大数据的分析,准确实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快速作出反应和调整教学[7],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及的。

三、慕课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

首先,要理顺慕课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慕课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8]。其次,慕课教学不是简单地录制课堂内容,上传到网络,而是精心设计后的慕课视频、习题、资料等富媒体资源。如果仅仅是录制课堂内容上传,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慕课,教师要对慕课制作、互动模式等理解透彻,并不是简单的传统课堂教学的线上模板。《环境生态学》慕课运行一年来,笔者也看了很多课程,有些课程对慕课涵义的理解还存在差距,仍需要进一步改正和完善,甚至推倒重来。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未来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9]。《环境生态学》慕课在湖北大学运行以来,采用线上为主、线下见面课为辅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始终需要面对面拉近距离的交流,线下课程以专题报告、师生互动和答疑解惑为主。线上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现问题;线下见面教学已解决问题为主,并开拓学生知识面和思维。线上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就是作业、章节测验和线上考试等。我的体会是客观题更适合慕课,尤其是判断题。主观题由于多个教师评定和生生互评很难做到统一逐步被移出试题库。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学生对象不同,试题类型也会有差别。《环境生态学》作为全校通识课程,客观题的数量占到90%,主观题仅占10%;作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客观题的数量占到70%,主观题占30%。未来发展中,慕课线上教学评价的成败取决于慕课试题库和评价系统的有效建立。线下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与学模式,走向合作模式。同时课前预习不单单是熟悉,而是课前学习,课堂内化知识。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交流,不断碰撞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师合作等合作模式使得课程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得到解决,学生真真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学分认证突破高校院墙

慕课学习除了结业证书,学生更关心的是学分认证问题。优课在线平台与地方170多所高校签订了学分互认的协议,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的学分认证也有[10]。教育部从2015年开始推动高校学分的认证,相信未来会打破高校院墙的壁垒,学分认证会越来越来普及,这对广大学生来讲,突破空间的限制,享受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件幸事。当然,有些通识课程的学习,比如《中国文化赏析》《生活中的经济学》《积极心理学》《人与环境》等等课程,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素养,何必纠结学分呢。

慕课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慕课艺术院校英语教学

慕课时代的到来,为英语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视角,优质的慕课资源应该怎样运用到艺术英语教学中,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慕课的到来及其优势

慕课(MOOC)的全称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它起源于欧美国家,伴随着技术层面的突破,慕课得以迅速发展。2011年,美国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加入慕课,构建了Coursera、edX等慕课平台。2013年,中国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也陆续加入到慕课的阵营,推出了学堂在线、爱课程等慕课平台。一时间,慕课受到广大教育者和学习者的热情追捧。

慕课短时间内受到如此大关注,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一,慕课不受时空的限制,点击慕课,就可以进入国内及世界各大高等学府,倾听大师的精彩演讲,学习前沿最新知识理论,让高等教育不再属于少数人,不论学习者的经济地位、社会身份如何,都可自由享用,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第二,由于教育技术的进步,各种学习资源汇集到慕课,允许学习者自行选择喜爱的课程,自行选择学习时间及学习进度,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化。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

慕课虽好,但却需要考虑到艺术类院校的自身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相比,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一)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思维特点。艺术院校大学生接受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教育。艺术思维作为直观类思维方式的一种,是与形象思维有直接关联性的特殊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是一种渗透着浓烈情感因素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寓理于情的思维[1]。注重直观性,擅长运用形象思维、乐于动手。艺术类专业学习求新求异,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艺术的创新。艺术教育对学生形象思维进行充分训练,多情感体验,少理性思维;多浪漫色彩,少现实分析。

(二)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情感丰富,表现欲强,乐于展现自己的个性,自身热爱艺术而害怕文化,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和焦虑情绪,自控能力较差,文化学习呈消极心理和怠慢态度,最终影响学习效果。艺术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依赖性较大,自主学习、自我规划的能力偏弱,缺少计划性,英语学习随意随性。

三、慕课在艺术院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现实思考

(一)接受还是排斥,这是对艺术院校英语教师的拷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艺术院校的英语老师,不应该固步自封,而应该与时俱进。慕课是时代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互联网英语教育学习资源逐渐丰富起来,这为学习者带来了诸多便利,学习不用出门,上课只需点击。但是慕课海量的资源让学生困扰,“资源过剩”对学生的鉴别能力提出了要求,该怎么选择,选什么好,都让学生有负担感。因此,教师应该担起引导的责任,为学生量体裁衣,推荐和介绍适合学生水平与需要的慕课资源,将合适的慕课作为课堂教学延展的一部分,为学生打造随时随地学习英语的氛围。另一方面,面对慕课的冲击,教师自身积极学习观看慕课平台上的一流优秀教师的英语教学视频。这是教师知识更新,转变英语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专业素质,实现专业进步的一种便捷高效的进修方式,使英语教师成为慕课时代课堂的引导者。

(二)课堂还是慕课,艺术英语课堂该如何应对。慕课由国内外名师上课,内容丰富,但考虑到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英语教学还是要立足课堂,结合慕课进行适当调整。第一,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依赖性较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而慕课教学内容为广大受众,没有针对性,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可结合课内与课外,为学生在学习上做好铺垫,促进个性化学习的落实。第二,艺术类学生属直观性思维,情感丰富,面对面交流更能激发其学习热情,慕课多为人机交流,对学生的自律性和自觉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艺术类学生面对机器难免会有孤独寂寞感,难以持之以恒的学习。因而,建立慕课学习计划,纳入课堂教学管理的范畴是很有必要的。第三,艺术类学生表现欲强,乐于展现自己,热爱专业,依照艺术类学生特点,搜集、分析艺术类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慕课,要求反复观看慕课教学内容,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为课上的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提供知识储备,扫除英语学习心理上的障碍。

四、慕课在艺术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慕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中老师教的多,学生做的少,并且与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特点相去甚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化特征。而慕课的到来为艺术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和动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的强制灌输。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2]。因此,着手构建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混合式英语课堂(如图1所示)。

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借助慕课平台的资源,注重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其专业背景,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英语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表达的观点。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真实、有意义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具体实施方法为:学生课前根据老师的推荐完成慕课某个章节的自主学习,形成语言输入,课堂上就所出现的问题相互讨论,做到自主探究和协作探究,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做出解答,最后学生进行成果汇报,实现语言输出。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较好融合英语语言教学与艺术学科内容,形成优势互补,激发学生的语言好奇心,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更新艺术英语教学内容。艺术类学生学习的内容多以教材为主,然而艺术类院校英语教材一直受到教育界的诟病,沿用普通高校英语教材,缺乏艺术特色,难度与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也不相符。教材单一,无论什么专业,都使用同一种教材,忽略了其专业特性,我们也没有发现专门的高职艺术英语教材[3]。艺术类英语教学内容无需追求艰难高深,而应该根据艺术类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教学内容,做到与学生专业特色相衔接、与艺术类学生英语水平相衔接,争取英语教学用得上,学得会。慕课直观性强,知识容量大,给艺术英语教学以巨大的启示,课程内容要鲜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与艺术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内容应多为艺术常识、或简单的艺术专业知识、或当前艺术热点、或国内外最新艺术观点及动态。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图片和音频视频等形象化、生动化、立体化的材料成为艺术类英语教学的必备,增强艺术类学生的感官刺激,让课堂丰富、生动起来。

(三)创新艺术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促进的作用,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客观、公平、准确的评价体系对英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性评估的关键特点是目标驱动、过程导向、师生共同参与[4]。慕课实时呈现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模式,正好与这三大关键点进行有效的融合。随着慕课纳入英语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形式、学习途径变得多样化,因而课程教学评价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化,创造性的使用各种评价工具、评价形式。考虑到艺术生学习的自由性,学习缺乏持久性等特点,采用课堂评价与慕课评价相结合,线下评价与线上评定互为补充,既关注学生的外显语言能力,又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经历、态度的变化。具体实施方法为: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估,让学生根据评估标准对自己及同学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成为评估的主动参与者;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性评估,如期末终结性测试评价、阶段性评价等。达到用科学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艺术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论

“慕课”的兴起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给英语教学带来了鲜活的血液。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慕课”优势,发挥艺术院校学生特点,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对艺术院校英语教学改革进行有益尝试是艺术院校英语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中立,杨楹,林震义,倪键民.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MarionW.&Robert.L.B.语言教师心理学――社会建构主义模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慕课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高职;财会;综合素质;慕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2

一、慕课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特征

(一)慕课的核心理念

2008年,加拿大学者DaveCormier和BryanAlexander提出了慕课这个名词,这种授课方式支持学习者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例如通过YouTube、博客、Twitter及其他社会性软件学习。“慕课”(MOOC)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一般一门慕课的学习人数都要上万人,最多达十几万人,而传统课堂只有几十人,最多几百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只要有意愿,都可以注册学习;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生完全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无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指的是课程的意思。

(二)慕课的主要特征

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手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肯定。2013年,美国新媒体联盟(NewMediaConsortium,NMC)在《地平线报告》中提出,慕课刺激了高等教育有史以来最快速的增长,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理论上,参与慕课学习的人数没有上限。杜克大学开设的第一门慕课课程注册学生总数超过1.2万,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慕课课程注册学生更是达到了15万人。慕课颠覆了传统的在课堂进行教学和学习的方式,使世界各地的学生有可能享受到顶级大学提供的优质课程成为了可能,这也是目前所有慕课提供平台的宗旨。

2.慕课是一种拓展性的、多元化的内容集合。将慕课设想为“连通主义”的生态系统是由乔治・西蒙和斯蒂芬・唐斯在2008年提出来的。按照连通主义理论的要求,知识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而是持续不断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在慕课的背景下相互联系起来,对课程内容开展进一步的讨论,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并产生新观念。这种模式不再强调知识的吸收,而是更侧重知识的生成,由此所产生的新知识有助于支撑和发展慕课的生态环境。此外,慕课可以把分散在网络各处的学习资源集结起来,进行重组。教师不但会提供课程的视频,还会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网络链接来补充学习内容。

3.慕课采用了许多时下新兴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视频的时间不长,并以知识点的分布为依据把视频分成若干个部分。同时,每门课程都有相关的练习和结课考试,并通过自动评分、学生互评等方式,对练习和考试进行评价。而且,课程的更新一般与学校教学进程表的时间安排同步,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在线课程论坛实现。因而,在建设慕课和将慕课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科学技术的支持,如录制高质量的视频、采集并分析数据、建立具有社交网络功能的平台、进行自动评分等。

慕课的上述特征也被认为是教育开放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慕课的开放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开放课程、开放学习、开放评估、开放平台。慕课带来的资源共享以及信息的易获取性被新媒体联盟认为是未来五年内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影响的第一大重要趋势。

(三)慕课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慕课建设正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2013年5月21日,被视为MOOCs“三驾马车”之一的edX宣布新增6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亚洲名校的在线课程项目。自此近两个月的时间,中国知名大学与“慕课”公司的频繁往来说明了慕课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随着合作的进一步加深,慕课平台上将出现第一门中国内地高校课程。

与此同时,中国高校也在打造属于自己的慕课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中国知名大学共建中国“慕课”。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作模式已在根本上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

二、研究慕课对提升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一)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具体有以下几点:

1.要求财会专业大学生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用人单位招聘时首先考虑的要素,这要求财会人员公正诚信、爱岗敬业、勤奋好学、有责任感、关心组织、团结友爱。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方式使财会专业大学生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财会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从而做到自律,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并加强责任心。

2.要求财会专业大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素质

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为了适应经济形势会不断更新,这要求财会专业大学生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的内容随时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此同时,会计工作的职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财会人员在用人单位中的作用越加显著,这要求财会人员不仅懂得核算,还要拥有财务预测、分析、决策等能力。因此,财会专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就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要求财会专业大学生较强的应用能力素质

应用能力要求财会专业大学生拥有专业知识应用和专业技术应用的能力。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共130份调查问卷,其中:用人单位期望财会人员具备的素质中,选中率100%的是“财务核算能力”,80.6%的是“懂计算机及财务软件”。培养财会专业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是增强他们适应社会能力的主要途径。

4.要求财会专业大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社会需要财会专业大学生拥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掌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以其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和提高处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5.要求财会专业大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财会工作不仅仅是核算和管理决策工作,还要与客户、工商、税务、银行、财政、税务等部门打交道,因此,在工作中财会人员承担着较大的责任和压力。如果财会人员没有良好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就很难战胜目前从事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所以高校财会专业大学生要有意识地锻炼身体,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职场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慕课模式对提升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1.为提升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找到了新方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和移动终端便捷化,慕课正在以强大的势头冲击着整个高等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升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需要新型的素质教育模式,才会更有效的达到目标。因而“慕课”模式应作为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将“慕课”模式逐步纳入高职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为高职素质教育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2.尝试对提升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新探索

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很多院校并没有提上工作日程,这是因为在传统教育中还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也过于传统,将“慕课”这一新兴的教育模式应用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中也是我们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3.提出对提升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新挑战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制作高职素质教育的“慕课”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准确把握教育目的,仔细研究教育流程、探索最新的教育形式,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和工作量,因此,高职综合素质教育采用“慕课”这种模式是对各种资源的整合,也是对各种现有资源的新挑战。

三、基于高职财会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慕课开发策略

(一)目的要明确,选取内容应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注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运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无疑是刻不容缓。而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也是大学生们最喜闻乐见、最乐于参与的载体。而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以互联网最为载体的素质教育模式似乎越来越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和接受,其教育效果也在不断提升。慕课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其实际应用,因此在慕课设计开发之初就应该要充分考虑到慕课的应用,着重开发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

从零碎式高职素质教育“慕课”模式开发到系统化高职素质教育“慕课”平台建设,都是为了能将高职素质教育形成规模型高职素质教育的“慕课”模式这一新形势,将以往高职素质教育中优秀的成果得以转换为网络模式,将高职素质教育真正体系化、规模化,避免了素质教育中单一的活动,如单一因为某个纪念日而做的活动一样(如五四青年节),将高职素质教育的传统模式与“慕课”这一新兴的网络资源结合起来,使高职素质教育延续下去,形成体系化、规模化的记录,让学生一届一届学习,受益无穷。

(二)方法应恰当,重点突出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

慕课资源的建设要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已经建设好的慕课资源应该采取开发的资源权限,允许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编辑、再生和更新。

通常情况下,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以考试为目的这样单一的模式,素质教育其形式多样性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大学生中,法律的普及率较低,那么我们可以将法律之中与学生相关的条例做成“慕课”加以推广,学生在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可以观看,效果比起以往的法律课堂要有明显改善。将零碎式教育模式进行系统化分类,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如微信工作平台等作为依托,或者建立区域性素质教育“微课”平台,将高职素质教育在网络中得以传播和互相交流,使其网络化、便捷化,贴近学生,达到系统化高职素质教育平台建设的目的。

(三)开发要合理,避免流于形式

慕课不是资源的简单聚合,而是注重资源的整合性。高职财会专业慕课课程设计开发及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如何使慕课贴近学生,避免形式化,实现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让微课资源更加丰富、充实,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为高职教学服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

将“慕课”模式纳人高职素质教育并非老酒装新瓶,而是互联互补,相互完善,相互促进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多,那么“慕课”恰恰是这一方面最好的体现。由于实操课往往是一个老师讲,多名学生观看的情形,我们把“慕课”纳人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反复观看微课,已达到传统实操课达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博.基于微课模式的高职素质教育新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4(9)

[2]张鸷远.慕课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3]高地.慕课核心理念实践反思与文化安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

[4]任友群.“慕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4)

[5]王国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高职院校微课开发研究[J]职教论坛.2014(9)

慕课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非中医学专业学生;《温病学》慕课;慕课应用经验;慕课应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40-02

借助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慕课”是课堂教学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一次新革命,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并且对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1],今天的慕课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2]。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3]。《温病学》课程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具有古典性和传统性的特点,面对“慕课”时代背景,我校《温病学》课程最早启动慕课试点建设,并于2014年9月作为湖南省首家、全国《温病学》课程首门慕课正式上线,我校教务处首先安排在非中医专业作为选修课运行,至2015年9月已经连续运行1年,已先后接纳我校非中医学专业两届学生共500余人注册在线学习,首次开启了我校对慕课教学方式的应用与探索。经过1年的运行,《温病学》慕课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广大学生一致好评。现把《温病学》慕课运行1年的经验及体会介绍如下。

一、《温病学》慕课应用经验

1.线上教学。本次实验教学,首先对《温病学》课程内容慕课化建设,包括章节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素材拓展,内容编辑;测试题库构建;课程页面建设;在线互动模块建设;在线学生成绩管理模块建设等搭建《温病学》慕课平台;其次借助慕课网络平台,把温病学教学活动如内容讲授视频、教学互动、作业的布置提交与批改等都通过互联网络在线进行,要学生在线完成教学视频、习题、讨论、测试和考核,并分别设置一定比例分值。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基于需求为导向的学习资源,使互联网与学生学习进度、学生学习体验、师生互动等多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创建新型温病学教学模式。需要老师尽可能在线上指导,每天需要固定一定时间在线为学生答疑,同时参与学生讨论互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心他们学习状况,在即时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同时,课程负责老师还能根据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表现,通过网络大数据信息挖掘,分析和判断学习者的特征,并提供个性化的评价与辅导,这使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得到监控,解决了教学过程监控不足的问题。学生在线按照规定完成课程可获得3个学分。

2.面授教学。在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同时,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弥补网络在线学习不足,需要必要的面授教学,众所周知,面授教学中师生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教师能够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增加学生的学习认同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在面授课程中,教师必须针对课程中的疑、难、重点进行辅导,而非系统的课程讲授,真正起到辅导、答疑、助学的教学辅助作用,我们在课程开设初期及中期两个关键时间点,分别举行1次面授课程,开课初期主要是对学生概述课程性质、课程主要内容面、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安排及慕课学习方法指导,中期面授主要是专业知识归纳及总结、教学内容难点及重点指导,以及共有问题答疑。另一方面也需要网络平台工作人员到面授现场为学生解决一些平台技术问题。我们通过面授指导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困惑,梳理了学生学习思路,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温病学》慕课应用体会

1.学生学习状态发生变化。幕课的发展也将对学生如何学习、怎样有效学习产生重大影响,慕课构建了新型的教与学模式,进一步贯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反映了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慕课”把课堂主体交给了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知识需求,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学生学习有了较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利用碎片时间安排学习时间与学习进程,学习者也可自行决定学习的设备和地点;无须到教室学习,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想要学习的课程。学习者也无须直面教师的压力和升学的紧迫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了一种内心需要和满足感体验。学生可以在线互动提问,也可通过多次观看视频及做练习题掌握和巩固知识,这种新颖活泼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慕课学习受到学生欢迎。

2.教师教学理念发生变化。在慕课应用中,体会到教师要有“开放”的教学视野,充分接受新生事物,迎接信息化教育的挑战。在慕课化教学中教师角色变得更加多元化了,教学方法更科学了,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策划者、激发者、次要评价者等多重角色。慕课使教师能回头观察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以转变成为观众,看到自己授课以及所有人的讨论,这些帮助教师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有机会反省自己的教学及其效果,这对教师能力的提高同样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之所以说教学方法更科学,是因为慕课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学习习惯、学习轨迹和学习日志等重要信息,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学习效果,从而个性化指导学生学习。另外教师要加强学习规律的研究,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必须思考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深入思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或者思考借力“慕课”实施传统课堂的改革,及时应对新形势,探索未来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值得注意的是,当慕课与线下面授教学结合时,便出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并布置作业供学生课下练习。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线完成知识的学习,而线下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进行答疑解惑、交流知识应用的经验等。这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转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在面授课堂中,主要功能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而是评价、交流与互动。这意味着慕课既有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的可能,又有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的潜力[4]。

三、在非中医学专业学生中慕课应用意义

温病学慕课在非中医专业首先尝试应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其一,为爱好中医的非中医专业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平台,提高了学习效率。非中医专业尤其未开设中医课程的学生要在有限时间内学好中医尤其是中医经典确实不易,《温病学》慕课作为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选修,在线开放学习,老师在线指导,有效解决了这部分学生学习中医需求,同时节约了师资力量。其二,在非中医专业开展中医慕课学习,传播了中医,宣传了中医,让更多的非中医专业学生了解了中医,喜欢上了中医,正如学生在留言中说道:“通过慕课学习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医,让我在中医这一块增长了信心和见识。”“让我学西医专业的学生喜欢上了中医。”越来越多非中医专业学生参与选修这门课程即是用事实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一良好开端对以后向非中医专业及更广泛专业领域开展中医慕课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小结

“慕课”是一种新兴在线课程模式和创新平台,其提供了完整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分证书。我国“慕课”的发展和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对高校的冲击、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也才刚刚开始。通过我校在非中医专业中《温病学》慕课应用,深切感受到慕课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应用,但还要把“慕课”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就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适当进行线下指导和讨论,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它的功能优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慕课和现有教育模式有机融合的模式应该成为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利用慕课的主要形式。同时,如何利用“慕课”促进中医教育的发展,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相信结合我国中医教育现状,合理利用“慕课”,我国中医教育一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民.MOOCs的挑战与大学的未来[N].中国教育报,2013-09-23(3).

[2]巩学梅,陈振,张新光.慕课(MOOCs)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26(3):100-102.

慕课心得体会篇6

所谓“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本意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旨在增进知识传播和共享,通过建立一套固定的学习管理系统并使用系统学习资源的在线课程模式。随着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慕课平台的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一场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为基础、以高等教育领域课程资源共享为标志的教育革新运动已席卷全球。面对慕课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大军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如何积极应对?在此,本文从课程建设层面上,对慕课时代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的困境及如何成功突围进行分析和探讨。一、全球高等教育的慕课时代

随着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慕课平台的相继组建以及更多课程的在线,“慕课”出现“井喷式”发展态势,世界各地数百万的个人用户通过上述三大平台注册学习课程。为此,美国的《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加盟edX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加盟Coursera平台;2014年5月8号,“爱课程”网的“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高等教育界开始进入“慕课时代”。

如今,慕课只经历了短短3年的发展,但因其具有“超大规模、即时在线、课程要素完整、全球开放、自组织及交互与分享”等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已吸引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从教育变革的宏观层面来看,慕课意味着校园围墙正在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教育将超出现有的教育范畴,会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1]。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校长乔治・皮特森(GeorgeP.Peterson)认为,MOOC预示着教育领域有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可能性[2]。哈佛大学教务长阿兰・伽伯(AlanM.Garber)认为,MOOC将为我们重新思考如何进行教育提供了一个机会[2]。

慕课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海量应用,也为国内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和加快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敲响了警钟。针对慕课对国内高校提升质量的促进作用,有学者认为,慕课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将积极促进国内高校提升课程质量和探索大学教学模式创新[3],有学者甚至发出如下警告:在线课程会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否则我们的大学容易沦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4]。

然而,慕课最直接的启示在于课程建设和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对此,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李威仪认为,优质课程的重要性超越(慕课)平台的建立[5]。同样,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在谈到国内一流大学积极参与慕课建设的时候,也坚持认为首要之事是拿出最优质的资源,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辐射的效应[5]。二、慕课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困境

课程建设历来是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面对慕课浪潮,国内一流大学纷纷积极参与慕课资源建设,旨在辐射其优质课程资源。而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军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却将面临一些尴尬困境。其中,在对课程建设的认识和定位、课程资源的建设能力以及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等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

1.对慕课建设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慕课建设普遍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是“拿来”,二是“观望”。众所周知,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对慕课这一新生事物反应最迅速的均为一流名校,其纷纷拿出最优质的课程资源,以期扩大辐射示范效应。对此,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热情高涨,认为只要是公认的水平高的好课程就应该拿来好好地用。但这恰恰忽略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知道,任何课程建设都必须支撑于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又必须服从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另一方面,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刚刚完成或是即将完成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在惯性与惰性的相互作用下,自我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慕课建设抱着“等一等、看一看、想一想”的观望思想,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缺乏主动应对慕课冲击的思路和想法。

2.课程资源建设能力不足。“慕课时代”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团队、海量的教学资源以及及时在线的交互式学习方式,都是使其成为慕课建设主力军的必然原因。在国内,业界也普遍认为重点高校才是慕课建设的主体。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自身办学积累和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对于慕课的建设能力肯定不如一流大学。

3.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不高。目前,国内高校核心的课程资源一般集中体现为课程大纲、教师课件、教材和课外阅读与辅导资料等。相比之下,慕课平台所的课程资源则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交互式的学习与课程评价,还涵盖了散落在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资料。虽然,慕课资源较之更为丰富,但仍存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和课程资源利用低效”的问题[6]。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要务,即使是引入了业界公认的高水平慕课资源,也会存在引入课程是否适用、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培养要求、是否有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管理运行机制、广大师生是否接受等诸多导致慕课资源共享有效性不高的问题。三、慕课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中国大众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学习慕课、参与慕课,并直面慕课所引发的教育变革浪潮,谋求自身的变革,也会成功走出课程建设的困境,从而在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1.高度重视慕课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除了关注近期热议的转型发展,还应高度关注慕课时代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转型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还是要落到课程的支撑上。因此,更要高度重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主动研究慕课对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创造条件开展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慕课探索与实践。各高校对慕课建设的认识要清晰、定位要明确,既要纠正不落地的拿来主义,又要从思想源头上杜绝“等、靠、要”的消极观望主义。要主动作为,从组织和政策层面做好慕课时代的教育观念更新工作,鼓励和要求教师以质量为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主动学习慕课的设计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投身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课程质量。

2.搭平台、建联盟,取长补短、抱团发展。如何破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慕课建设能力不足的困境?那就是要发挥整体的集群优势,相互学习、探讨和交流,共同促进和发展。也可以依托现有的一些应用型高校联盟组织,组织和引导同类高校开展相应的建设工作。

3.利用微课提高慕课资源共享的有效性。慕课资源本身具有的优质性使其具有辐射与示范的可能,但优质资源如何共享给不同类型的高校、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受益却是个重要的命题。另一方面,作为共享优质慕课资源的学校群体,怎样结合校本特色去提高资源共享的有效性同样是个重要命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与重点大学截然不同,因此对于优质慕课的资源共享必须另辟新境。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课程内容是将支撑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具备能力的知识点按一定逻辑整合而成。重点大学的慕课资源在落地应用型本科院校时,可以通过“拆分、组装”的方式,将适用于重点高校的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各应用型高校再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需要,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建设成若干个微课,再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导向重新选择,将慕课模块与校本微课整合,重新组装为新的课程资源。同时,要结合教学需要制定出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以保证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4.选择公共课程为改革突破口。慕课起源于英美国家以及当今世界英语的强势地位,决定了目前绝大多数慕课以英语为载体的事实,这一点对于国内大多数高校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切实深化公共课程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契机。加快建设以中国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慕课,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更有助于推进汉语国际化的进程。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英语技能,应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能以慕课学习为切入点,以英语应用技能为核心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通过“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组织形式转变、网络资源建设方式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以及建设师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等方式,加大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并尝试与专业英语教学的相互融合,将会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英语真正成为一种高效和实用的工具,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王左利.李志民:MOOC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EB/OL].http:///gd_6534/20130506/t20130506_939244.shtml,2013-05-06.

[2]慕课:一场教育风暴来袭[EB/OL].http:///html/info/2013/mooc/index.shtml,2013-06-03

[3]陆P.课程质量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EB/OL].http:///focus_1658/20131112/t20131112_1038533.shtml,2013-11-12.

[4]杜杨.“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EB/OL].http:///gao_jiao_news_367/20130821/t20130821_1004086.shtml,2013-08-21.

[5]王左利.慕课生态初现:高等教育陷入了互联网狂热之中[EB/OL].http:///focus_1658/20131010/t20131010_1026335_2.shtml,2013-10-10.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跳槽求职信范文收集七篇
  • 下一篇:关于毕业求职信模板收集七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