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8 栏目:公文范文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推拉力机制城乡一体化聚集效应辐射效应

一、城镇化和推拉力机制

城镇化也称作城市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是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不断扩散过程。简单的理解,就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

本文所研究的推拉力机制,主要为了促进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和优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布局。推拉力机制是维持和改善城镇和农村两个经济系统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结构和互补发展的系统的综合。研究城镇化对农村的推拉力机制,有利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我国城城镇化推动农村发展的系统,从而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在一般的城镇化过程中,城镇的吸引力(或称拉力)与农村的扩张力(或称推力)是构成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动力,也是带动和引导农村地区不断发展的力量之源。由于城乡二元经济差异显著,要实现推拉力机制的作用,根本动力是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其前提是,结合市场规律,通过科学的分析,合理的规划,充分调整利用城乡两个系统内部经济要素,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下面作者将用图表简单阐述推拉力机制的构成和作用原理:

上图表明:推拉力机制主要有农村和城镇两个经济主体组成,这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构成一个综合的整体,实现城乡之间互动的功能,两个经济系统之间经济要素的相互流动,促进和彼此之间的需求,促进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两个经济系统的相互发展。其中,城镇居于主要地位,农村主要有城镇带动发展。这样,我们也可以把此机制理解为是城镇化推动农村发展的机制,其实现的最终目的是为农村进一步发展和城镇不断自身完善创造前提条件,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创造基础。

二、制约推拉力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推拉力机制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城镇和农村两个方面来分析,分别对制约农村推力和城镇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阐述,并分析各自对机制的影响。

(1)农村推力机制制约因素

农村推力机制,主要是由于利益驱动作用下,农村人口向城镇扩张,以取得良好报酬,以改善生活水平。然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依然难以改观。影响农村推力机制的因素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1)劳动力: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农村人口67414.95万人,占总人口的50.32%,而真正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仅有27931万人,仅占全部就业人口的36.7%。这一数据表明,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寻早新的发展机遇,这一现象,影响农村工业化水平进展,进而制约了农村扩张力。

2)土地:土地是农村发展的最基本的资产,但农民实际可用的耕地面积却很少。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农村可以利用土地减少也是城镇化推动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之一。

3)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差距明显,是我国农村与城镇最主要的差别。2009年,我国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7175元和5153元。另外,城镇年均增长率要比农村高出3.3个百分点。城乡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不仅会影响农村进一步发展困难加剧,还会加剧城乡两极化发展的趋势。

(2)城镇拉力机制制约因素

中国城镇化的拉力机制,主要是城镇自身具有的市场、福利、资金、技术等优势经济要素,刺激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主要通过城镇自身产生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来发挥作用。其效应直接制约着城镇拉力机制的运行效果。

1)聚集效应,就是通过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城镇聚集效应作用下,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流向城镇。2012年蓝皮书指出,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中的农业户籍者大多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即城市中的非农就业人口或常住人口,但难以像本地的非农户口居民那样分享到城市化带来的城镇居民的社会待遇,他们面临着社会保障覆盖不足等困境,直接影响正常生计问题。因此,单纯的强调聚集效应向城镇聚集并未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的发展。

2)辐射效应,是指以城市为基点,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发展。其作用主要取决于城镇化水平高低。从世界范围来看,城乡一体化发展轨迹是:城乡隔离、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然而,以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为51%,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普及力度大致在70%左右,正处于城乡联系向城乡融合的发展阶段。而一些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早已达到90%以上,位于较高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我国距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如何更有效更科学的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是提高城镇辐射效应的重要任务,也是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对城镇化推动农村发展机制的政策建议

针对推拉力机制效力不足问题,实现通过城镇化推动农村合理、健康、稳步的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加强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教育。不仅是农村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城镇拉力与农村推力之间长久发挥互补作用的重要保证。

2.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布局,逐步发挥城乡之间的引导与被引导关系。合理的产业布局,是促进城乡之间科学发展的基础,也是保证城镇和乡村之间经济要素间相互流动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3.加强城乡合作关系,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并建立资金引导机制和合理流向分配机制。政府应逐步建立长期、有效的法律监督体系,保障各种政策的实施与落实,这一举措主要为了逐步消除两极化差异,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也是实现城镇化推动农村发展机制正常实施的科学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J].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祁金立.中国城市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80-88

[3]范建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J].人民出版社,2004,75-80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1篇2

【一】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5、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二】

1、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动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2、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dN/dt:rN(1-N/K)=rN(K-N/K)

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

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3、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1)季节消长(2)不规则波动(3)周期性波动(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

(5)种群平衡(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7)生态入侵

4、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

(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烈,面积也大。

5、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

(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

(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

(3)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的出生率。

(4)实际出生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的出生率,亦称生态出生率。

死亡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群个体数之比来表示。死亡率亦可区分为以下几种:

(1)最低死亡率是指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测得的死亡率,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活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的。

(2)实际死亡率是在某特定条件下的死亡率,它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亦称生态死亡率。

【三】

1、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1)偏利(2)原始合作

(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

(5)竞争(6)偏害

(7)寄生(8)捕食

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3、自然选择的类型有哪些?

以选择结果分三类:(1)稳定选择(2)定向选择(3)分裂选择

以生物学单位分四类:(1)配子选择(2)亲属选择(3)群体选择(4)性选择

4、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5、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有效积温法则的含义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

【四】

1、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哪些因素?

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待分解者的质量,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和分解时的理化环境条件。三方面的组合决定分解过程每一阶段的速率。

2、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

(1)生物量高;

(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

(3)净生产量低;

(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

(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

(6)群落稳定性高。

3、引起种群波动的原因有那些?

①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化及其对种群大小的影响之间。

②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

③环境的随机变化

4、怎样估计次级生产量?

(1)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计生产量,即P=A﹣R;按摄食量和扣除粪尿量估计同化量,即A=C﹣FU(2)利用种群个体生长和出生的资料来计算动物的净生产量。(3)净生产量=生物量变化+死亡损失

5、动物集群的代价有那些?

①增加对食物的竞争

②对于捕食者增加显眼性

③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五】

1、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

①许多食草动物的取食是有选择性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

②啃食抑制了竞争物种的生长,从而加速和维持了低竞争物种的多样性

2、种群密度制约有哪几种形式?简单解释一下这几种形式。

①过度补偿

②补偿不足

③准确补偿

3、在高度富养化的湖泊中蓝绿藻能成为优势浮游植物的原因?

(1)浮游动物和鱼类宁可吃其他藻类也不愿意以绿藻为食;

(2)很多蓝绿藻都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因此当氮短缺时它们就处于有利竞争地位。

4、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1)收获量测定法;

(2)氧气测定法;

(3)二氧化碳测定法;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5)叶绿素测定法

5、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6)限制性作用。

【六】

1、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1)水生植物有三类:

①沉水植物;

②浮水植物;

③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有三类:

①湿生植物;

②中生植物;

③旱生植物。

2、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

(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边界特征。

3、生态平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系统结构的优化与稳定;

(2)系统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

(3)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

4、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5、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

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类;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七】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2、协同进化所包含的内容?

(1)竞争与协同进化;

(2)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

(3)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

(4)寄生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

3、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5、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八】

1、简述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一样,形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两个生态类型。

2、简述光质的生态作用。

(1)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区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

(2)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3、简述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

太阳光在地球上一天完成一次昼夜交替,而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津。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4、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5、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

自然界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使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形成温周期现象。其主要表在: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篇3

[关键词]物流绿色物流环境

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的重要性。21世纪,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各个国家都在努力提高环保意识,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物流对环境的副作用

物流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部分,连接了生产和消费,包括运输、保管、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物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方面。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其中公路运输又占有很大比重。运输环节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交通运输工具的大量能源消耗;其次是运输过程中排放大量有害气体,产生噪声污染;第三是运输易燃、易爆、化学品等危险原材料或产品可能引起的爆炸、泄漏等事故。

2.包装方面。包装具有保持商品品质、美化产品、提高商品价值的作用。相当一部分工业品特别是消费品的包装都是一次性使用,且越来越复杂。这些包装材料不仅消耗了有限的自然资源,废弃的包装材料还严重影响了环境,不少包装材料是不可降解的,它们会长期留在自然界中,对自然环境造成持续影响。

3.流通加工方面。流通加工是指为完善使用价值和降低物流成本,对流通领域的商品进行的简单加工。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能源;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也会造成费用增加和有效资源的浪费,还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

除此以外,仓储活动中,有些商品的特殊养护会污染环境;一些易燃易爆物、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在物流信息处理活动中,错误的信息也会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极大浪费等。

二、绿色物流

物流活动的诸多方面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加剧。因此,会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物流以环境为导向对物流体系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之间的单向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即绿色物流系统。

我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绿色物流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总体上来说,绿色物流具有资源节约、低能量消耗、可循环利用等特点。

1.绿色物流是循环型物流。传统物流只重视从资源开采到消费需求,而忽视废旧物品、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所形成的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产品退回、物料替代、产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是一种经济、高效的从消费点返回到物流起点的过程,以实现回收和适当处理为目的的物流活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绿色物流是共生型物流。传统物流往往以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为代价,实现物流的效率化。绿色物流则注重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止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形成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求得环境与经济发展共存。

3.绿色物流是资源节约型物流。绿色物流不仅注重物流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而且强调对资源的节约,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

三、绿色物流之内涵分析

物流的本质就是通过集约、优化各种资源,提高流通效率、压缩流通成本。这个过程同时也节约了资源消耗、提高了资源效率,简而言之就是一个节能环保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是物流的本色。绿色物流暗合物流本质属性――资源最有效利用。

1.集约资源。这是绿色物流最本质的内容,也是发展物流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企业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

2.绿色运输。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首先是要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绿色运输还应当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问题,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3.绿色包装。包装是商品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

4.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仓库建设前还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5.逆向物流。逆向物流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是建设循环型经济的重要举措。实施逆向物流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商品召回制度、废物回收制度以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制度。

参考文献: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拜占庭帝国;社会转型;权力;资源;约翰・哈尔顿

中图分类号:K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4-0076-04

约50年前,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齐思和曾经强调要研究“拜占庭帝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约翰・哈尔顿的《拜占庭史》是近十余年来的一本佳作,贯穿其间的史学思想值得关注。

一、约翰・哈尔顿的著述及其在《拜占庭史》中的思路

约翰・哈尔顿是近20年来活跃于国际拜占庭学界,且颇有影响的英国学者,他对拜占庭帝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的研究成果值得我国学者注意。早在1990年,他的作品《拜占庭在七世纪的文化转型》由剑桥出版社出版后,就被拜占庭学界瞩目。1999年,他的专著《拜占庭世界的战争、国家与社会,565-1204》问世后亦被广为引用。次年,他的《拜占庭史》出版,再次引起了拜占庭学界的关注。约翰・哈尔顿的这本《拜占庭史》和国内学界熟悉的瓦西列夫、奥斯特洛戈尔斯基、列夫臣柯等人的作品相比,有明显不同的风格。

与瓦西列夫、奥斯特洛戈尔斯基的长篇幅不一样的是,约翰・哈尔顿的《拜占庭史》和列夫臣柯的《拜占庭史》一样,同属简明史类型。后者是在我国出版的最早的拜占庭帝国史译著。不过,从实际篇幅来看,哈尔顿的书更加简短,列夫臣柯的《拜占庭》汉译本共356页;如果不包括简介,哈尔顿的书不到155页,包括简介、附录在内该书也不过190余页。众所周知,如果从君士坦丁算起,拜占庭帝国历时千余年,要在不到200页的篇幅里把它论述清楚,自然颇有难度。对此,约翰・哈尔顿的处理思路有二:

一是充分注意拜占庭社会变迁与转型的特殊性。约翰・哈尔顿清醒地认识到拜占庭国家的复杂与老练(sophisticatedstate),没有轻易地把拜占庭归之为某种国家类型,或者某个国家历史的简单延续或者复制。约翰・哈尔顿要做的就是要把自己对拜占庭帝国的清醒认识诉诸笔端。正如他在文中所说的那样,“我竭尽所能地简明扼要地,给那些试图理解、甚至想知道更多的人们以我坚信能对他们最有益的某些方面:拜占庭国家是如何运行的,它何以根植,它如何积极主动地模塑它所维持的社会”。因此,约翰・哈尔顿所关注的拜占庭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需要到拜占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去寻找。

在这一点上,他的思路和美国拜占庭史学家沃伦・特雷德戈尔德(WarrenTreadgold)是一样的,后者把拜占庭视为国家控制下的社会(Controlledbystate)。但是,和沃伦的一千余页的《拜占庭国家社会史》相比,约翰・哈尔顿的这本书更显精炼。除了竭力做到让自己的思想流注其间外,作者把重心放在第二个处理方法上。诚如著名拜占庭史学家斯蒂汶・朗西曼(StevenRunciman)所说:“在治拜占庭史时,一个必须突显的事实是,拜占庭国家可能是世界上已知的规模最集权化的组织。”在这样一个组织里拜占庭国家权力普遍渗透于各个领域当中,要叙述清楚显然需要相当篇幅。

但是,哈尔顿并没有把自己的注意力均分给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主题。他充分发挥自己社会史研究的特长,充分利用自己以往的既有成果,以拜占庭社会转型中的权力与社会资源组织的有效性为核心来组织全书结构,对拜占庭社会转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地论述。比如,哈尔顿十分关注七世纪在拜占庭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他在书中把权力、资源与七世纪的社会转型充分地加以结合,并论述道:“七世纪在人力和财政税收方面出现的流失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的制度转型。帝国剩余的所能够控制的土地的性质,以及他们更为有限的资源,因之成为决定拜占庭统治者们所能够利用的政治、经济及战略可能性的基本要素。”在第三章论及拜占庭的人口与自然资源时,约翰・哈尔顿有一个重要的判断值得注意,他说:“拜占庭世界的政治地理在它的全部历史变迁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些判断道出了他处理史料的秘密所在:哈尔顿关心的是拜占庭国家权力如何通过组织资源来模塑社会,社会又如何因此而转型。

二、约翰・哈尔顿《拜占庭史》的第一条线索

进一步从结构上来看,约翰・哈尔顿把这两个处理办法充分而精巧地结合起来了。该书共计八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以时间为主线。在这一部分当中,约翰・哈尔顿不是把有关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序列进行简单地排列,而是直接切入拜占庭帝国历史演变问题。在拜占庭学当中,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起点一直是一个有不同说法的问题。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说法有:“395年说”、“324年说”以及“476年说”。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提法。哈尔顿首先承认“确切地(认定)拜占庭何时开始,晚期罗马帝国何时结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然后,他综合这些争议,指出不管采取何种说法,“拜占庭”这一术语跨越了从晚期罗马到拜占庭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的这一漫长的历史。

在这一漫长的时间跨度当中,重要的是社会转型。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在第一部分,哈尔顿把拜占庭历史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从300年到741年,主要叙述罗马世界的转型。在这一阶段,哈尔顿又分出两个阶段:晚期罗马秩序的终结与拜占庭特性的锤炼(forgingofByzantium),划分的分水岭是查士丁尼时代。二是从741年到1453年,主要叙述中世纪拜占庭帝国的转型。和前一阶段相同,作者把这700余年的历史又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阶段,即从君士坦丁五世到瓦西里二世时期的拜占庭共同体时期和从君士坦丁八世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时期。

之所以做这样的划分,是因为哈尔顿遵循了社会转型时期权力重构能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原则。针对罗马帝国的转型,哈尔顿评论道:“虽然帝国西部已经转型为蛮族继承国家的拼凑物,但是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依然视失去的领土为国家的一部分……在行省统治罗马的事务在君士坦丁堡重建完整的行政的、军事势力前,依然成问题”。重建是由查士丁尼完成的,但查土丁尼的扩张却是以财政资源和军事势力面临极度的紧张(overstretch)为代价的。不久,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去世后重新陷入混乱。集聚资源的权力需要重新建构。伊拉克略推行的军区制即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但是,面对阿拉伯的入侵,尤其是埃及、叙利亚等提供帝国税基的地区的丧失,拜占庭面临新的锤炼(forgingof

Byzantium)。对此,哈尔顿说:“拜占庭被迫急剧地重构它的财政机器……其结果是一个七世纪晚期开始的行政上远不同于此前早已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的国家(出现)。”到八世纪这种重构取得了效果,哈尔顿也是以此作为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中世纪拜占庭帝国开始的标志。标志性人物正是君士坦丁五世。对于君士坦丁五世,作者是这样评价的:“君士坦丁五世,拜占庭帝国最成功的将军之一和统治时期遍受欢迎的英雄”,“把东罗马帝国重新建立成了东地中海与巴尔干地区的主要力量”。在第二阶段,拜占庭帝国在马其顿王朝时期达到了顶峰,在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打击豪强,把资源集聚于中央,此时的拜占庭帝国诚如哈尔顿所说的那样,因为“富裕,有高效率的官僚体制、可靠而经验丰富的军队”看起来牢不可破。可见,无论是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抑或是各个子阶段,哈尔顿都是从权力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能否有效应对来自帝国内外挑战的角度来观察和划分的。

三、约翰・哈尔顿《拜占庭史》的第二条线索

如果说作者在第一部分是从纵的线索来观察拜占庭权力、资源配置与拜占庭帝国社会转型的话,那么第二部分则是作者分析权力在各个领域中的全面渗透。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六章,分别涉及到了拜占庭帝国的人口与土地、国家体制、城乡生活、政治社会、教会与信仰、艺术与传统等内容。

和第一部分不同的是,作者在第二部分更加重视“论”,重视权力在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对拜占庭帝国各个方面的影响,哈尔顿明确指出理解拜占庭帝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观察资源与权力问题。也就是说,在横向线索中,约翰・哈尔顿关于权力组织资源的有效性更加显山露水。

作者在第三章提出,人们在思考社会历史时往往容易忽视自然条件的决定性作用。接着作者在本部分的《人口与土地》中:(1)分析了拜占庭帝国三大区域组成、税源地位及其得失对帝国行政权力的影响。比如埃及无论就货币还是就谷物而言,都占帝国资源的近三分之一,埃及的失去对于理解拜占庭帝国转型至关重要。(2)作者对拜占庭交通网络与战略据点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同样反映了社会变迁与资源获取的某种关系。(3)分析了中央政府财政管理机器对于管理一个多种族、多语言国家的聚合作用。(4)在详细分析拜占庭帝国农业和工业资源之后,作者总结道:“正是这些条件限制或促成了皇帝的政治议程和决定了东罗马帝国应对敌人、与邻交往、行政组织、士兵招募、军队调动与供给的能力。”

在对拜占庭国家体制和拜占庭政治社会的分析中,作者分析权力与资源配置的关系时就更加直接明了,也最能反映哈尔顿的有关观点。由于《拜占庭的政治社会》一章实际上是对国家体制的进一步展开与补充,这里着重介绍哈尔顿关于拜占庭国家体制的有关论述。在这一章里,作者分析了拜占庭的(1)资源与后勤、(2)政府与行政、(3)税收确认与课征、(4)军队与舰队的结构和资源。如果说在第三章作者着眼的是“资源为何”的问题的话,那么在这一章里作者着眼的则是“资源如何被权力组织”的问题。因此,一开始哈尔顿就指明君士坦丁堡政府的权力与威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通过维持军队与行政体系的运作来操控必需的资源。比如,围绕着政府的首要目标――维护领土的完整性,君士坦丁堡必须要维持军队与财政体制的运作。这样,哈尔顿和迈克尔・曼就异曲同工了,两者都重视后勤与社会权力的运作关系及其对历史变迁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哈尔顿在这一章按照前述的四个问题分门别类加以分析,但是作者并非机械地论述,而是往往浑然一体地糅合在一起,这样的叙述方式发挥了作者治社会史的特长,使得历史本真能够在对社会运作的系统阐述中尽量得到展现。比如在论及拜占庭在马其顿王朝时期带有进攻性且取得过成功的军事冒险时,作者就把军事结构和社会结构两者合起来论述。哈尔顿认为,在世袭的、等级制度明晰的社会里,权力竞争及其影响实际是一种常态。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这种军事冒险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国家为了维持出于军事需要的大量资源需求,不得不对权贵们采取强硬措施,进而加剧了权贵与中央权力的紧张关系,加剧了体制内矛盾,政治宗派主义(PoliticalFactionalism)日趋上升。

哈尔顿这种解释基本能够合乎拜占庭社会转型的大势,因为当体制内矛盾与体制外矛盾一旦绞合在一起。且国家在社会资源组织失效时,社会动荡的脚步声就在不远的地方,拜占庭的衰亡实际上在11世纪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哈尔顿强调:“东罗马即使在最后的时光里,也是一个从多方面进行战争组织的社会。”而此时拜占庭帝国要面对内部宗教争论与权贵弄权、外部意大利城邦对拜占庭商业资源的侵蚀以及十字军的侵扰、奥斯曼土耳其陈兵边境等诸多困扰,这个千年帝国已经没有时间、空间来重建一个集聚资源的体制了。在这里,哈尔顿的评析显然带有一种社会整体运行的观念。

这种整体史观在其余的三章里仍然得到了延续,哈尔顿基本上围绕着权力在城乡的下渗与权力在宗教、艺术领域的横向扩张来加以论述。在哈尔顿看来,即便是宁静的乡村生活,国家也起着重要作用(playimportantrole)。至于城市生活,更是与国家权力的渗透息息相关:一方面诸如君士坦丁堡这样的特大型城市需要由国家来组织包括生活物质在内的各种资源,《市政手册》的出现即是例证;另一方面拜占庭在城市布局上必须考虑外患与内部交通网络的结点。因此拜占庭有些城市即使很小,市场功能也很弱,但是政府仍然要主动设置并维持其存在。哈尔顿对拜占庭城市一词从“polis”到“kastron”的演变进行了专门分析,后者的意思实际上是“要塞”之意,这显然反映了拜占庭政府的城市布局用意――防御外敌。至于城乡原材料的商业流动,则取决于三个要素:(1)国家机器的需求;(2)帝国对税收的现金的需求;(3)帝国首都的需求。三个要素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尽管拜占庭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社会,但是宗教在国家权力面前仍然处于某种程度的依附状态。哈尔顿因此依然以国家与教会关系为核心来加以论述。

在该书的最后一章,哈尔顿丝毫不隐瞒自己对权力与拜占庭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在该章一开始,作者就提出,不同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理解方式,而作者本人的理解方式之一就是关注国家和社会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被剥夺和控制的,关注它是由谁分配,以及如何分配。在进行抽象性论述之后,哈尔顿提出,就艺术而言,无论是文字性的,抑或是视觉性的,还是大型建筑艺术的;也无论是时间流变,还是空间置换,拜占庭艺术都反映了社会整体运行的某个方面,大都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对拜占庭世界的理解方式。文化艺术并不总是被权力所决定,权力之所以愿意渗入,原因在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及包括教化(Teaching)功能在内的反作用力。哈尔顿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强有力

的史实支撑。6-7世纪是拜占庭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正是这个阶段,拜占庭艺术反映了文化资源、政治、军事事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到拜占庭的黄金时代马其顿王朝,拜占庭艺术中则充满了10世纪晚期和11世纪早期帝国主义的傲慢与偏见。

四、权力组织资源的有效性与社会变迁:对约翰・哈尔顿史学思想的小结

哈尔顿对拜占庭社会变迁的特殊性的理解就在于:他在书中全面分析了拜占庭国家权力本身如何演变,如何影响以及国家在权力体系中的决定性作用。当然,哈尔顿并不想以此作为理解拜占庭帝国史的唯一视角。单一的视角往往带来黑格尔式的对拜占庭帝国历史地位的低估。哈尔顿始终强调拜占庭社会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强调在社会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来理解社会权力组织资源的有效性,理解拜占庭社会变迁中的动荡与和谐、国力的强盛与衰败。这正是哈尔顿在纵向线索和横向线索之外所隐藏的一条红线。这样,哈尔顿通过三条线索立体地建构了自己对拜占庭社会发展特殊性的理解。

马克・布洛赫曾经提到,历史在于理解。可以说,哈尔顿从权力组织资源的有效性来分析拜占庭帝国的社会变迁抓住了正确理解历史的着力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哈尔顿眼里,“权力”和政治密不可分,但是权力的内涵并非仅仅限于政治层面的理解。

从权力概念的理解来看,学术界对权力的理解至少包括以下视角:(1)权力被视为获得明显利益的当前手段,典型代表是托马斯・霍布斯;而社会学家帕森斯则把它泛化为达到目标的一般手段。(2)马克斯・韦伯把权力回归到其内在本质层次,强调权力的强制性;(3)鲍曼、丹尼斯・朗、伯特兰・罗素等人从行为能力上对权力做出的界定;(4)我国古代传统对权力运作过程中的衡较选择的强调;(5)吉登斯等人在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资源、支配能力与转换能力之间的关系;(6)后现代主义者对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文化知识与权力、身体与权力等多视野的研究与界定。

就约翰・哈尔顿《拜占庭史》来看,权力的内涵并非局限在某一领域,视角也是多样化的。也就是说,哈尔顿的权力视野实际上带有某种程度上的综合。在哈尔顿那里,权力既有实体权力,又有观念权力,或者说既有具体权力,又有抽象权力。不过,哈尔顿并非没有偏重。

在叙述中,哈尔顿在论述拜占庭帝国的权力组织资源时,更多地倾向于两个方面:(1)拜占庭国家对权力的运用能力。(2)强调这一权力所依赖的基础及其在运用过程中的有效性。这样的偏重并非由哈尔顿的观念使然,而是拜占庭帝国社会变迁的客观实际使然。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篇5

关键词认罪案件程序分流刑事速裁

作者简介:曾鹏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案多人少的压力日益凸显。尽管现行刑诉法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对认罪案件进行了程序分流,但在实务中,程序性事务仍然占据了大量的司法资源。美国的辩诉交易程序在今天已经被大多数的刑事案件接受,其规定“检察官与辩护律师之间,或者与被告人之间(当被告自行辩护时)可以进行讨论以达成协议,即被告人对被指控的犯罪,或者轻一点的犯罪或者其他相关犯罪作承认有罪的答辩和不愿辩护或者不承认有罪的答辩……”控辩双方通过斡旋谈判,以获得己方的最大利益。控方期望被告人能做出符合控方预期的供认,同时,控方愿意以较轻的指控或不再做出刑罚建议的方式作为交换。目前辩诉交易已经被广泛接受,其中被告人认罪是推动其程序运作的重要因素。德国对于认罪案件也进行了适当分流,对于案件事实清楚、法律适用正确的案件,在被告人同意(即被告人对于控方指控的事实没有异议,同时接受案件适用的程序选择)的前提下,控方可以向法院申请直接执行,从而节约司法资源,避免时间成本的加大。

放眼国内,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基于现行的程序制度对认罪案件进一步分流,以实现在确保诉讼公正的前提下最大化提高诉讼效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目的。

一、何谓认罪案件

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可见我国刑法是鼓励认罪行为的,关于认罪的界定国内有许多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认罪应当发生在法庭审理之中,即被告人当庭承认控方指控方为有效;有学者认为认罪可能发生在侦查、审查起诉及审判三个阶段之中,但不同阶段的发生将会对程序和实体产生不同的影响。笔者认为,认罪应当可能发生在侦查、审查起诉及审判各个环节,从程序上来说认罪发生在不同的阶段可影响案件适用的不同程序,从实体上而言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的认罪可使得犯罪嫌疑人向司法机关呈现出一个良好的认罪悔罪态度,有利于成立量刑建议时的从轻情节。但是,审判前的认罪行为只能产生程序适用上的不同结果,庭审上的认罪行为才能产生实体上的影响。

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解是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证据类型之一,其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有利于量刑的从轻,但是认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供述是否属实,也不应听信其一面之词,司法机关需结合全部在案证据综合判断,真实自愿的供述才能成为认定其如实供述所犯罪行的基础。

我国目前的简易程序适用要求被告人认罪并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刑事诉讼法》第209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二)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三)被告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

因此,笔者以为认定认罪案件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于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无异议,二是其对于程序适用的选择无异议,三是结合在案证据可以证实其供述属实。

二、认罪案件程序分流

关于程序分流理论的落地,我国已经有许多成熟的实践经验,如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制度在庭审前便分流出一部分案件,使得部分案件无需走到法院阶段;再如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适用,即通过简易程序将一些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案件分流出来,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为推动刑事案件的繁简程序分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2014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两高在北京等18个地区开展刑事速裁程序的试点工作。这使得司法实务在现有的程序选择上又多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基于自身实务经验,囿于自身见解所限,笔者认为我们不妨进行如下的分流尝试。

(一)侦查阶段程序分流

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一般需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尽管现行刑诉法中规定了公安机关撤销案件终止诉讼的处理方式,但现实生活中,仍然许多轻微刑事案件在未移送审查起诉之前,双方当事人即已达成刑事和解,犯罪嫌疑人表示认罪并积极向被害人进行赔偿,被害人亦表示对犯罪嫌疑人的谅解,不再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此类案件有相当一部分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仍然进入到审查起诉阶段,甚至走完全部诉讼阶段。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始终注重贯彻宽严相济的政策,刑事和解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司法解决路径也在实务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不妨在侦查阶段将部分案件分流出去,尝试建立有罪撤案制度,即不必将所有的有罪案件一律移送检察院。此举一来可以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避免案件办理时间的拖沓给已经达成和解的当事人造成太大压力,二来可以起到节约司法资源的作用,部分案件在侦查阶段即尘埃落定,可以有效避免后续阶段的资源浪费。当然,这项制度还需要更加细化完善,避免成为体制内部贪腐的基石,也要避免社会形成拿钱买刑的负面认识。

(二)审查起诉阶段程序分流

目前审查起诉阶段的审前分流方式运用较为广泛的主要有不起诉制度、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等。检察机关通过审查,将部分犯罪嫌疑人认罪的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终结。同时,学界亦有声音称,希望可以出台更多的刑罚替代措施,以适用犯罪情节轻微的刑事案件,对这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施以社区服务要求等措施,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惩戒的失衡。

审查起诉阶段的另一分流方式是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适用选择,对不同类型的案件选择适用不同的程序,这极大的节约了司法资源,避免简单案件复杂化。实务中,许多检察机关公诉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快速审理办案组,通过轻微刑事案件类型化的办案经验积累,使得承办人掌握轻微刑事案件的类案处理方式,最大化的发挥司法效能。(三)审判阶段程序分流

审判阶段的分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贯彻刑事和解制度,法院阶段法官有权利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刑事和解,尤其是在审前未达成和解的当事双方,法院需设置调解前置程序,即向双方明确刑事和解的案件处理方式及其法律效果,并积极组织双方进行和解,达成的和解协议将成为庭审中的酌定量刑情节向公诉机关出示。二是简化庭审流程,在被告人认罪案件的审理中,法院应当在法庭调查前对被告人认罪的自愿性和真实性进行核实,并告知其相应的法律后果。对于双方无异议的事实和证据予以简化,仅作程序审查即可。三是量刑程序公开化,对于被告人认罪案件中被告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法院及公诉机关应当向被告人明确量刑程序,并接受群众及社会监督。

三、认罪案件的刑事速裁机制

随着案多人少的压力增大,司法实务界对于刑事速裁程序出台的呼声渐长,刑事速裁程序也成为程序分流理论新的践行领域。笔者认为,刑事速裁程序应当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刑事速裁程序应只适用于可能判处拘役、管制、单处罚金或者缓刑的轻微刑事案件;二是刑事速裁程序给予犯罪人对于其定罪、量刑及是否适用速裁程序进行控辩协商的地位;三是在保障证据全面收集的基础上,最简处理各个诉讼阶段。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1篇6

沈舒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摘要]公司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通过对并购行为的背景分析和制度设计,凸显出并购作为一种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在盘活企业存量资产、优化有限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有效的作用,充分显示它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力。本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并购这种现代化的企业运作理念合法合理的引入中国企业界,推动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关键字]收购兼并

一、上市公司收购与企业兼并浪潮的背景分析

伴随着世界历史步入20世纪,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体系处于了一个大的结构性调整阶。企业能否顺利调整到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服务,成为了全球各大公司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在此转折点,各个励精图治的企业家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扩大经营规模,进行资本运作,从而舍弃了前资本主义时期以家族为核心,以手工作坊式的管理为手段的经营模式。与这些企业家的理念相适应,进行企业的收购和兼并成为了他们首选策略。从那一刻起,通过收购和兼并,诞生了一大批知名的跨国公司,世界500强的公司均是靠收购和兼并发展起来,无一靠自身的积累。

从20世纪初至今,在西方发达国家,并购现象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经历过数次高潮,到目前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正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美国的公司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较为完善,资本证券制度也较为成熟,因此,其公司的并购机制也较为合理。[1]为了更好的论述我国企业的并购问题,在此,笔者将对美国经济发展史上出现的五次并购浪潮做一下简略的交代。

第一次浪潮发生于1893年至1904年间,以同一行业企业之间的横向兼并为特点。经过此次并购浪潮,美国经济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结构,为美国经济后来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浪潮发生于1915年至1929年间,在此期间,不同行业的企业间的纵向兼并开始大量出现,许多工业以外的部门也卷入其中。1954年至1964年间发生了第三次并购浪潮,其特点是把生产不同性质产品的企业联系起来的混合兼并数目大增。由此产生了许多巨型和超巨型的跨行业的公司。1975年至1991年间发生了第四次并购浪潮,此期间敌意并购席卷了美国企业界,一些名列500家最大公司的超级企业也成为了“袭击”的目标,大量上市公司被兼并,然后或被直接出售、或被肢解以后零散出售、或被重组后以新的面目重新上市。[2]自1994年开始,沉寂数年的美国兼并市场又掀起了第五次浪潮,兼并

作者简介:

沈舒(1980—),男,四川人,西南政法大学2003级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热目前仍在继续。此次兼并浪潮的显著特点是基本以友好为为主,进行主动的强强联合,显示出现代企业经营中的“联盟策略”。[3]由美国的上述五次浪潮所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并购活动由此展开,并开始“波及”到中国的企业界。[4]

二、中国的企业走上并购之路的动因分析

从企业管理学的角度上来讲,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下去必须以三种要素为依托:产品、资本、品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是这样的:资本的合并叫资本的集中,可以使企业迅速拓展规模。在规模扩大以后,企业要取得长久的发展,还需要进行品牌的宣传。产品经营是一个企业的立业之本,资本经营是企业成长的捷径,而品牌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企业的品牌不是一两年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来打造。在一个企业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以后,他着重关注的便是成长问题了。要提高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核心竞争能力,笔者认为可以用两种方式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一是企业管理战略;二是企业交易战略,即外部成长战略,包括增资扩股,兼并收购和公开上市。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综合素质的考察,主要侧重于企业是否拥有独一无二的技术。我国的企业经常搞价格大战,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企业自身缺乏核心技术。目前全世界500强企业,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占全球的70%,仅通用汽车一家,每年用于研究的费用就达到80亿美元。而我国全国一年的教育经费仅相当于哈佛大学这一所大学的经费。这种状况成为了制约我国企业成为世界知名企业的瓶颈。

我国的企业现在除了在上述的生存和成长中步履为艰外,还面临着如下诸多问题:1、技术水平落后,至少落后发达国家15年;2、大多数的企业运作建立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经营不成规模;3、企业设备闲置情况严重,未能达到固定资产的合理运用;4、发展资金严重不足;5、体制制约。在我国的股份制改造中,股本结构不合理,国有股的比重占69.1%,流通股比重占31.9%。这种体制直接导致了国家垄断。国家对国有股实施减持,但国有股的价格并不是按市场价格,这导致了价值与价格相背离,使股民对股市失去了信心。6、企业体制和组织制度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有些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对企业组织形式的认识似乎有个误区,就是认为所有的企业都要向现代大企业升级。其实合适的企业制度是因时因地而异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历史背景的企业各有适合于自己情况的企业制度,而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一种企业制度安排是否优越,就看它能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过去开创时期那种作坊式的制造业组织,显然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市场形式,需要及时加以改变。[5]7、法律制约,我国至今没有明确的企业并购法律。美国的公司并购之所以一浪高过一浪,国家、企业和个人都从公司并购中得到“实惠”,是因为美国有完备的关于公司并购的法律制度。美国的法律对公司并购作了严格的规定,公司并购要依法行事,从而保证了公司并购的规范运作。尽管我国有关公司并购的法律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在公司并购中存在不合理的行政干预,限制了企业并购市场的发展,使企业并购机制难以形成,从而导致法律在公司并购中很难实现其应有的价值。[6]7、企业中介机构规模小、实力弱、人才短缺、造假现象严重。因此,要解决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调整产业结构、扭转国有企业的亏损局面、谋求企业的发展等),真正将企业做大做强,必须融入世界范围内的并购浪潮。通过企业并购,解决我国单个企业所存在的资金和技术问题。关于并购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我将在该文的以下部分做详细的阐述。

三、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

在对现代企业并购的背景及其动因进行了粗略的论述以后,要将本文的重点部分,即第五、第六部分阐释清楚,我们必须还要对企业并购行为的理论基础进行一下论述。因为一切的实际操作手段都是建立在对其理论的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做指导,设计出来的实际运作方案也将是蹩脚的。

各国进行企业并购的实践主要是建立在以下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第一,取得经营协同效应。以这种理论为指导进行的企业并购行为有利于企业进行专业化的生产、节省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扩展销售渠道以及产品的推层出新等等。当一个企业面临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和竞争力削弱的情况下,几家企业联合起来,以实现其在本产业中比较有利的地位;在国际竞争使国内市场遭受外国企业强烈渗透和冲击的情况下,企业间通过联合可以组成更大规模的企业,对抗外来竞争;当现代社会以法律的形式更加严格的管理企业的时候,通过并购可以使一些非法的做法“内部化”,从而达到继续控制市场的目的。公司并购对增强企业市场势力、取得经营协同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横向并购的情况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在原材料、劳动力、销售渠道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使要素市场的供应格局发生变化,少数几家企业可以控制这些要素的供求关系,从而使这些企业对其供求商和销售渠道的控制能力加强。在纵向并购的情况下,企业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纳入企业的控制范围,以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处理一些业务,从而降低供应商与买主在购销过程的地位,提高并购方对购销渠道的控制能力。[7]

第二、获得财务协同效应。以这种理论为指导进行的企业并购行为有利于企业减少交易成本、产生税收效应以及产生预期效应等等。财务协同效应理论认为,由于公司并购会引起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并购利益从债权人身上转移到股东身上,或从一般员工身上转移到股东身上,所以公司股东会赞成这种对其有利的公司并购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财务效应也可以看作是并购利益从政府到收购公司的利益再分配。这种财务效应理论认为,某些并购是以追求税收最小化的机会而产生的。一些学者认为,通过并购取得税收效应的主要途径包括:1、营运净亏损的结转与税务抵免;2、增大资产基数以扩大资产折旧额;3、以资产收益替代普通收入;4、私有企业和年迈业主出于规避遗产继承税方面的考虑等。总之,财务效应既影响并购过程也影响并购动机。[8]

第三,企业的发展动机理论。以这种理论为指导进行的企业并购行为有利于降低进入新行业的壁垒、降低发展风险和资本以及获得科技上的竞争优势等等。并购减少了竞争者的数量,使行业相对集中,当某一行业由一家或几家控制时,就能有效地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使行业内企业保持较高的利润率;同时,并购可以降低行业的退出障碍,如钢铁、纺织等行业,由于资产专用性高,固定资产比较大,使这些行业的企业很难退出这些领域。通过并购,可以将低效和老化设备淘汰,调整内部结构,解决退出障碍过高的问题。以谋求企业发展为理论的企业并购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实现生产要素的互补。由于国际生产资料市场仍然很不完善,企业很难从市场获得某些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而通过并购就可以克服这一障碍,这一动机突出表现在土地使用权方面。2、建立紧密型的企业集团的需要。由于企业家素质的显著提高,以及国内、国际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通过组建强有力的企业集团,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

四、现代公司并购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企业并购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下简要介绍一下现今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分类标准。

按照并购双方所处的行业划分,可分为:1、横向并购。即指市场上竞争对手间的并购。[9]横向并购的结果是资本在同一生产,销售领域或部门集中,优势企业吞并劣势企业组成横向托拉斯,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新技术条件下的最佳经济规模。其优点是可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节约共同费用,便于提高通用设备的使用效率,便于在更大范围内的合并企业内部实现专业分工协作,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从而有助于统一技术标准,加强技术管理,进行技术改造。横向并购是市场经济中生产集中和生产社会化过程中最早的一种公司并购形式。2、纵向并购。即指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相互衔接、密切联系的公司之间,或者具有纵向协作关系的专业化公司之间的并购。纵向并购中,并购双方往往是原材料供应者和产品购买者,所以对彼此的生产状况比较熟悉,有利于兼并后的相互融合。纵向并购重要集中于加工制造业和与此相关的原材料,运输贸易公司等。纵向并购的优点除了公司并购扩大生产规模、节约共同费用的基本特征以外,主要是可以使生产过程各环节密切配合,加速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减少损失,且较少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3、混合并购,即多元并购。系指横向并购与纵向并购相结合的公司并购。它既非竞争对手又非现实中或潜在的有客户或供应商关系的公司间的并购。混合并购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长期经营一个行业所带来的风险。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一种原材料可以应用于几个不同行业的生产,一个行业的副产品乃至废品可能是另一个行业不可或缺的的原材料,因而充分利用原材料就成为混合并购的一个主要推动力。混合并购中由于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之间没有直接业务关系,因而从外表上看,颇具随机性,其并购目的往往较为隐晦而不易为人察觉和利用,所以有可能降低收购成本。

按照并购的出资方式划分,可分为:1、出资购买资产式并购。所谓出资购买资产式并购,是指收购公司使用现金购买目标公司全部或绝大部分资产以实现并购。以现金购买资产形式的并购,目标公司常依购买法或权益合并法计算资产价值,以并入收购公司,原有的法人地位及纳税户头取消。对于产权关系、债权关系清楚的企业,出资购买资产式并购能做到等价交换、交割清楚,减少纠纷。但就我国国内企业而言,由于财务会计制度为臻完善,从而导致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不清晰、透明度也有限,假如没有相关主管机关的适当介入,此种股市外的公司并购方式在我国难有用武之地。[10]2、出资购买股票式并购。所谓出资购买股票式并购,简言之,即收购公司以现金,债券等为支付手段,购买目标公司一部分股票,从而实现控制目标公司资产及经营权的并购方式。出资购买股票式并购既可通过股票发行市场进行,也可通过二级市场进行。通过二级市场购买目标公司的股票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公司并购方法,但因为受有关证券法规信息披露原则的制约,此种并购方式一旦演变为强制并购,即需要在持有目标公司股份达到相当比例时,向目标公司股东发出公开的收购邀约,容易增加收购成本。3、以股票换取资产式并购。即指收购公司向目标发行本公司的股票以交换目标公司的大部分资产。一般情况下,收购公司应同时承担目标公司的债务,双方有约定时除外(但该约定不能对抗债权人)。在这种形式的并购中,目标公司应承担两项关键性的义务,一为同意解散本公司,二为将所持有的收购公司股票分配给本公司股东,这样,收购公司即可以防止所发行的大量股票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4、以股票换取股票式并购。系指收购公司直接向目标公司股东发行收购公司的股票,以交换目标公司的大部分股票。此种并购方式,与以股票换取资产式并购相比,收购战略并无差别,仅是手段各异而已。

按是否征得目标公司同意为标准,可分为:1、善意收购。又称作友好收购,系指目标公司同意收购公司提出的收购条件并承诺给予协助,故双方高层通过协商来决定并购的具体安排。善意收购中,由于双方当事人均有合并的意愿,而且彼此之间情况较为熟悉,所以此类收购成功率较高。2、敌意收购。又称强制接管兼并,系指收购公司在目标公司管理层对其收购意图尚不知晓或持反对态度的情况下,对目标公司强行进行收购的行为。此种收购中,收购公司常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提出苛刻的并购条件,因而目标公司在得知收购公司的收购意图后,常采取一系列反收购措施,如诉诸反垄断法的适用,发行新股以分散股权。回购本公司已发行在外的股份,指责收购行为违规等,收购公司面对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行为,也会采取下列方式,以实现并购目标:(1)发行垃圾债券筹资收购;(2)发出公开收购股份邀约;(3)征集目标公司股东的投票委托书等。采敌意收购,常会在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之间发生激烈的“收购战”。操作不当极易两败俱伤,让他人乘虚而入,因而必须筹划得当,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准备,方可放手一试。

公司并购的其他类型还有:杠杆收购、非杠杆收购、吸收合并以及新设合并等等。而我国公司的并购则主要包括:控股式并购、购买式并购、承担债务式并购、吸收股份式并购、抵押式并购、举债式并购、资产置换式并购以及委托书并购几种主要类型。这些类型与我在前面所详述的公司并购类型基本相似,只是名称略有不同罢了,在此就不再做更为详细的阐述。

五、上市公司收购的实践及其完善

本文的上一部分我们列举了上市公司并购的多种类型,要将诸多类型的并购问题一一拿来此处进行论述显然不太现实。为了详细的阐释关于公司收购问题的实践及其完善问题,我们以上市公司的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为限进行简要的论述。

第一,要约收购(恶意收购)。

要约收购又称作招标收购,绕过目标公司董事会,以高于市场价格,直接向股东招标的行为。虽然以该种形式对上市公司进行收购时,收购公司一般公开地向目标公司全体股东发出要约,承诺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一定比例或数量的目标公司的股份,但由于在收购公司作出收购决议之前并未征得目标公司的同意或与目标公司达成协议,因此,收购公司恶意收购目标公司的意图还是较为明显的。我国的《证券法》规定有“强制公开收购”制度,即规定当收购公司持有目标公司股份达到一定比例,可能操纵目标公司的董事会并因而对股东权益产生影响时,收购公司即负有对目标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以购买股东手中持有的目标公司股份的强制性义务。依该法,强制公开收购的发动比例为30%。收购公司在达此比例之前,也可以自由发动公开收购,只是须先履行行政法规关于报告、公告的程序规定。可见,恶意收购虽然没有经过目标公司的同意,但是只要符合法律的规定,仍是允许的。采用公开收购要约形式实现公司收购,一般经由三种途径:1、现金收购股权式(cashtenderoffer),以现金来买股票;2、交换收购股权式(exchangetenderoffer),以收购公司的股票及其他证券交换目标公司的股票;3、现金收购股权及可转换优先股收购(cashtenderoffer&convertiblepreferredstockmerger),一并使用现金或证券来交换目标公司的股票,也称作混合收购。[11]

要约收购的具体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聘请顾问,找到一家证券公司,帮助挑选购买的对象。由于这一程序直接关系到收购公司对于目标公司的选定问题,对于最后的成功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这个环节需要保密。2、进行试探性收购。首先收购少量的股票,看看股民的反应程度。以少量收购的方式进行试探可以防止股市的波动,不至于破坏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3、进一步收购。根据我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当占有一家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时,就必须在事实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上市公司,在报纸上予以公告,以后每增加或减少5%都要公告。4、报送收购报告(在发出收购要约之前进行)给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和上市公司。5、发出收购要约。根据我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当持有者持有股票已达到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30%时,才可发出要约。同时必须通知所有股东,除非经国务院、证监会同意。6、收购的确认。持有者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75%时,收购就成功。如果持有股份已达到90%,为了保护持有10%股份的中小股东的利益,必须无条件接受剩余10%的股份。7、在收购完成15日内,向证监会报告。

第二,协议收购(善意收购)

协议收购是指收购公司不向目标公司各位股东发出单方面的要约,而是直接找到目标公司董事会进行商讨。协议收购主要针对非流通股(国有股、法人股)。由于协议收购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谈判基础之上,一般不会对股市和国家金融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国家也很少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其进行规制。并且协议收购完全建立在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收购协议的基础之上,所以协议收购一般也不遵循法定的收购程序,而是以双方谈判所达成的收购程序为准。我们在此不再对协议收购进行详尽的阐述。

上市公司的收购过程中,由于涉及的利益相关方比较多,而且金额较大,一旦疏忽对于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极易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因此,以下围绕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制度完善问题进行一些粗略的论述。

首先,完善保护少数股东利益的法律制度。公司收购活动中,少数股东利益的保护一直是立法与实践中的难点。我国《公司法》关于保护少数股东的规定相当缺乏和薄弱,对少数股东缺乏充分保护的现状已经造成了少数股东只关心股票投机,而忽视公司经营业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投机股东。由于我国目前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流通受到严格限制,我国股市上的股民大多数属于少数股东的范围。如此庞大的投机队伍的存在,注定了我国股票市场具有浓厚的投机性质,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此外,当少数股东面对大股东的侵权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护时,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投资热情和信心,致使他们对证券市场和国家法制失去信心,这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我国《公司法》在完善相关制度时应采取的措施。要做到对于少数股东利益的保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推行外部董事制度或独立董事制度,并对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恰当定位。外部董事制度主要是英、美等发达国家在上市公司中实行的制度。按照这一制度,公司的董事会由两部分成员组成,一部分为内部董事,一部分为外部董事,经理人员由内部董事担任。外部董事创设的本意,在于强化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与制衡,使其按股东的最大利益行事,由此保护股东、尤其是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弥补内部董事在专业知识上的缺乏。但是,由于外部董事大都由社会贤达担任,故其在客观上又对维护非股东利益,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挥了一定作用。近年来,为实行外部董事制度,英、美等发达国家公司中董事会的成员和外部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所占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2]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实务中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的建立也日益受到重视。

2、建立小股东利益补偿制度。在公司的收购过程中,小股东的利益要受到损害,因此应给予小股东补偿,在国际惯例上一般采用优先认股权。即新公司首次增发新股时,小股东可以按一定比例,按照约定的比例购买发行的新股。

3、建立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在公司收购行为开始时,董事会应就有关收购事项,做成收购协议,提交股东会,如股东在集会前或集会中,以书面形式表示异议,或以口头形式表示异议经记录者,得放弃表决权,而请求公司按当时公平价格,购买其持有的股份。公司收购实质上是公司之间所作的一种契约安排,参与收购公司的意思表示均是其股东意见的集中体现。在公司收购中,如何保护反对收购的少数股东的合法权益,是公司法应予关注的问题。从公司法原则来看,当公司进行重大交易时,如少数股东认为该类交易对他们有重大不利影响时,这些不同意进行交易的股东应当有权请求公司购买其所持有的股份,而购买股份的价格应当反映这些股份的真实价值。在立法上规定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保护少数股东的合法权益,平衡大股东和少数股东之间的利益。[13]

另外,完善强制性要约收购制度。强制性要约收购制度,是指当一股东的持股比例达到法定数额时,必须向目标公司同类股票的全体股东发出公开收购要约的法律制度。该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持有一个上市公司30%-35%股权的股东,已基本上取得了该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该股东不仅可以依据公司章程自由选派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做出决策,而且在市场上进一步购买该公司的股票以达到绝对控股地位也不是一件难事,少数股东因此被剥夺了应享有的权利,实际上处于任人支配的地位。从公平的角度来说,少数股东因失去了经营管理的权利,至少应享有将其股票以合理价格卖给大股东的权利。确立强制性要约收购制度的国家原则上都以对股东的平等保护和赋予股东以撤回投资的权利为立法理由。

强制性要约收购制度的优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目标公司原控股股东非常有利。由于强制性要约收购制度使收购人不能仅限于获得目标公司的控股权,还要收购目标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的股份。这无形中增大了收购人的财务负担。此外,公司控股权转移之后,目标公司原控股股东又可以根据强制性要约收购制度在相当有利的条件下撤出公司。2、可以解除目标公司股东的心理负担。它使目标公司的股东能够集中精力考虑收购人提出的条件是否对自己最为有利,而不必担心如果自己最后出售股票可能面临最坏的收购条件。

尽管我国《证券法》已经确立了强制性收购要约制度,但是理论界对我国是否需要建立强制性收购要约制度的争论并没有终止。在西方发达国家,例如德国、荷兰等,没有确立该项制度乃是因为在这些国家很少发生公开的公司收购(一般都以协议收购的方式进行),因此,没有确立这种制度的必要。而对于世界上公司收购活动最为频繁的国家——美国,也没有制定该项制度,并且人们也未抱怨在美国的公司收购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但是,稍做思考便可以发现,美国没有确立强制性收购要约制度是与其保护股东权益的立法传统相联系的。在美国,对目标公司股东的平等保护主要是通过规定公司董事及控股股东对公司及其他股东的严格信托义务来实现的。并且,美国公司收购实践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控股股东随时处于非控股股东的诉讼威胁之下,以致收购人在取得目标公司控股权之后,往往倾向于向剩余股东发出全面的收购要约。这与强制性收购要约制度所起的作用大致相同。而我国缺乏像美国那般严格的司法审查制度,因此在公司收购方面建立强制性收购要约制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我国《证券法》虽已确立了强制性要约收购制度,但是,在该制度的内容与结构的设置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1、收购者持有的30%股份是否包括通过协议方式取得的股份,在这样的情形下是否还存在发出公开收购要约的义务。如果是这样,收购者就可以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取得部分股票,一方面可以规避发出公开收购要约的义务;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收购成本。2、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存在着社会公众股、国家股和法人股三种不同性质的股票,而且他们的交易形式、价格完全不同,可是立法对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收购上市公司与协议收购采取了不同的规制方式,这在实践中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当收购者发出公开收购要约以后,其取得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是否应该区别对待。3、我国上市公司社会公众股占股本的比例较低,30%的比例有时甚至有可能是上市公司的全部社会公众股。因此在我国现行的股本结构下,以国外发起强制性要约收购的起点30%作为我国上市公司发出公开收购要约的起点,很难实现该制度的目的。

在以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强制性要约收购制度予以完善:1、明确可以免除强制性要约收购义务的情况。我国《证券法》第81条规定,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许可,收购者可以免除发出要约的义务。但该条没有细化可以获得豁免的情形,使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拥有很大的裁量权;而对收购者来说,则在发起全面收购要约之前,无法根据法律的规定,预知其收购行为是否可以获得豁免。2、通过相关立法明确公开收购与协议收购的关系。3、规范间接持股(代持股)的强制性要约收购义务。比如,甲公司持有乙公司30%的股份,而丙公司又取得了甲公司的控制权,这时,如果甲公司所持有的乙公司的股份构成了甲公司财产的主要部分,并且丙公司控制甲公司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乙公司,那么,丙公司作为间接持股人应该承担强制性要约收购义务。

六、我国公司兼并的实践及完善

企业兼并不仅是一个法律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兼并一词,不仅在我国广泛应用,国外各国也普遍使用。兼并一词系外来词,在英文中,一般认为merger一词为兼并,但将该词译成汉语时,却有多种译法,有的译为兼并,有的译为合并,而且具体含义也不相同。从我国多年来企业兼并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实践中,我们通常所说的兼并也就是合并。企业合并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企业合并也即公司法意义上的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合并成一个企业的法律行为。广义的企业合并则泛指一个企业能够对另一个企业发生支配性影响的所有结合,这种意义上的企业合并有多种方式,如:持有其他公司的股份、取得其他企业的资产、受让或承租其他企业全部或主要部分的营业或财产、与其他企业共同经营或受其他企业委托经营、干部兼任、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的人事任免等等。

在本文的前述部分我谈到了企业的收购问题,也许很多人都误以为企业的兼并和收购是一回事,其实收购与兼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行为,在此我有必要对两者加以区分。从企业重组模式的适用范围上看,兼并的适用范围要广于收购的适用范围。首先,兼并不仅适用于上市公司,还适用于其他公司及非公司制的企业,而收购则适用于对上市公司的购买。其次,在企业兼并活动中,被兼并的企业法人资格将不复存在。而收购实际上是取得控制权的代名词,但目标公司的法人资格仍然存在,只是目标公司的所有人将其转让给收购公司所有了。最后,兼并后,兼并企业成为被兼并企业资产的新的所有者和债务承担者,是资产、债权、债务的一并转移,而在收购中,收购企业作为目标公司的新股东,对目标公司的原有债务不负连带责任,收购企业只以出资的股金为限承担风险,并与目标公司其他股东共负目标企业的盈亏。[14]

以下从我国《公司法》所规定的两种公司合并的方式(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来探讨我国公司兼并的实践。

第一,吸收合并。吸收合并是指一个企业吸收其他企业,被吸收的企业失去法人资格。其特点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在兼并过程中,其中一个企业继续存在,保留其法人资格,而其他企业则被吸收于前一个企业之中而消灭。其结果是继续存在的企业取得了被吸收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债权,同时承担了他们的债务,被吸收企业的法人资格不复存在。吸收合并的意义主要在于:解决由于专业化所引起的生产与流通的分离,将其纳入同一个系统,进而减少环节间隔,降低企业成本;通过上市公司的增量资金对被吸收合并方现有的存量资产进行补充、调整,提高资产使用收益;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等等。按照持股方式的不同,吸收合并可以分为控股式合并和购买式合并;按照合作对象的不同,吸收合并有上市公司吸收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吸收上市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几种形式。

第二,新设合并。新设合并是指两个以上企业合并设立一个新企业,合并各方失去法人资格。其特点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兼并同时丧失了法人资格,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法人实体,该新的法人实体接受了所兼并的多个企业的全部资产和债务。这种方式发生的企业合并与上面我所提到的吸收合并的意义大致相同。

要做到将上述两种形式的企业兼并行为规范在法律的框架之内,更好的实现企业兼并各方的目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企业的兼并行为:

1、要斟酌股权或出资转让合同中的有关条款。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该条款必须采取书面的形式,不得以口头的形式订立,如果兼并各方没有采取书面形式订立书面的条款,将会导致兼并协议无效。兼并协议的条款涉及兼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又涉及到职工的安置、清产核资,还涉及到合并的价格、支付方式等等,所涉及的事项极其复杂,因此,如果兼并协议的条款采取口头形式,一旦发生纠纷,口说无凭,无法分清是非责任。因此,兼并协议的条款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2、明晰股权结构。对于这一点的完善主要是针对新设合并而言的。由于吸收合并中,被吸收一方的法人资格已经消灭,它的全部股份已经属于吸收一方企业所有,因此也就不存在明晰股权结构的问题。但是在新设合并中,参与设立一个新企业的企业各方往往不只一个,在多家企业参与设立一家新企业时,明晰各家企业的股权结构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在新的企业通过合并成立以后,设立这家新企业的企业就成为了该企业的股东,每个股东所持的股份数不仅仅关系到它能从新设企业中获得多大利润分红,甚至直接决定了各个股东对该企业所享有的控制权的大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明晰各个股东的股份数额,以减少企业内部的纠纷和不安定因素。

3、确定股权和出资转让的总价格。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资、债权人投入资金和股东投资。从他们在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企业是以何种经营方式为主;通过流动负债和流动资产的对比,还可以看出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

4、防止企业兼并过程中的信息错误。该项制度的完善主要在于规避兼并企业进行兼并时的行为。当一个企业意图兼并另一个企业时,势必要大量收集被兼并企业的信息。只有完整并准确的掌握被兼并企业的各种信息时,企业兼并才能以最高效率、最低成本的方式进行。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被兼并企业也一定会实施各种反兼并措施,其中就包括提供或散布一些不真实的经营和管理信息,用以迷惑兼并企业,使其兼并计划流产。鉴于以上分析,防止企业兼并过程中的信息错误对于兼并企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七、企业并购的经济学分析

现代企业的并购行为之所以能够引起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主要在于这种行为所会导致的负面影响——垄断。每个学科都有一个固定的研究对象,经济学也不例外。在经济学界,通行的观点认为,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全部经济学中最有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场结果。结果,“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而通过企业并购这种方式,特别是当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促成企业并购时,极易导致垄断,这就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将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将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阐述企业的并购行为,以便于克服企业并购行为中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学上,竞争市场(competitivemarket),有时成为完全竞争市场,有两个特点:1、市场上有许多卖者和买者;2、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上是相同的。由于这些条件,市场上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的行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可以忽略不计。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把市场价格作为既定的。在竞争市场上卖者和买者必须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因而被称为价格接受者。除了上述竞争的两个条件之外,有时也把第三个条件作为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即: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也称作不存在市场壁垒)。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与经济中大多数其他企业一样,努力使利润最大化。而通过并购行为所形成的垄断企业与此恰恰相反,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而垄断企业是价格制定者。如果并购行为造成了一个企业是其产品唯一的卖者,而且如果其产品并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这个企业就是垄断。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垄断者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进入障碍又有三个主要来源:1、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2、政府给予一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3、生产成本使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下面我们简单地讨论这里的每一种情况:

第一,垄断资源。垄断产生的最简单方法是一个企业拥有一种关键的资源。

一般说来,垄断者在垄断市场上比竞争市场上任何一家企业有大得多的市场势力。但是由于现实经济比较复杂,而且潜能巨大,资源由许多人拥有,因此,虽然关键资源的排他性所有权是垄断的潜在原因,但是实际上垄断很少产生于这种原因。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许多物品可以在国际上交易,它们的自然市场范围往往很广泛。因此,拥有没有相近替代品资源的企业的例子很少。

第二,政府创造的垄断。在许多情况下,垄断的产生是因为政府给予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排他性的出售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权利。有时垄断产生于想成为垄断者的人的政治影响。

第三,自然垄断。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这个行业是自然垄断(naturalmonopoly)。当企业并购行为发生时,一般会形成规模经济。而当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企业可以以最低的成本生产任何数量产品。这就是说,在任何一种既定的产量时,企业数量越多,每个企业的产量越少,平均总成本越高。因此降低企业的平均总成本便成为了企业并购的动力之一。当一个企业是自然垄断时,它很少关心有损于其垄断力量的新进入者。正常情况下,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关键资源的所有权或政府保护,要维持垄断地位是不容易的。在某些情况下,市场规模也是决定一个行业是不是自然垄断的一个因素。考虑一座过河的桥,当人口很少时,桥可能是自然垄断。一座桥可以以最低成本满足整个过河的需求。但随着人口增长桥变得拥挤时,满足通过同一条河的整个需求可能需要两座或更多桥。因此,随着市场扩大,自然垄断会变为竞争市场。[15]因此,要规制企业并购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其采取强行法的手段禁止企业并购行为,不如通过各种措施来消除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从而扩大市场规模。最终,企业并购行为所形成的自然垄断的问题会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得到合理的解决。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理解由于企业并购行为所带来的垄断在经济学上的准确含义。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并购行为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与竞争企业相反,企业并购所形成的垄断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种高价格使垄断是不合意的。但是,垄断企业则从这种高价格中赚到了利润,。因此,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看,高价格使垄断极为合意。依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念,在竞争市场上供求均衡不仅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且是一个合意的结果。特别是,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引起了使总剩余尽可能大的资源配置。由于垄断引起的资源配置不同于竞争市场,所以,其结果必然以某种方式不能使总经济福利最大化。我们还可以根据垄断者的价格来看垄断的无效率。由于市场需求曲线描述了价格和物品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所以,无效率的低产量就相当于无效率的高价格。当垄断者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时,一些潜在消费者对物品的评价高于其边际成本,但低于垄断者的价格。这些消费者最后不购买物品。由于这些消费者对物品的评价大于生产这些物品的成本,这个结果是无效率的。因此,垄断定价使一些双方有益的交易无法进行。[16]

在本文的开头我已经提到,企业的并购是现代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尽管它会产生诸多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逆潮流而行事,唯有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规避企业并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才是最好的选择。任何一个理性的法律人或是经济人都不会采用所谓的“休克疗法”,完全取缔企业并购,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我们已经说明了,与竞争市场相比,垄断者没有有效地配置资源。垄断生产的产量小于社会合意的产量,收取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一般说来,我们会采取以下一些手段来规制垄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努力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以美国为例,假如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想合并,那么,这项交易在付诸实施之前肯定会受到联邦政府的严格审查。司法部的律师和经济学家会有力地确认,这两家大软饮料公司之间的合并会使美国软饮料市场的竞争性大大减弱,从而引起整个国家经济福利的减少。如果是这样的话,司法部将对合并提出诉讼,而且,如果法院判决同意,这两家公司就不能合并。政府对私人行业行使的这种权利来自反托拉斯法,正如美国最高法院曾经说过的,反托拉斯法是“最全面的经济自由,其目的在于维护作为贸易规则的自由和不受干预的竞争。”反托拉斯法给予政府促进竞争的各种方法,这些法律允许政府阻止合并,例如我们假设的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之间的合并。他们也允许政府分解公司。例如,美国政府1984年把大型通讯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分为八个较小的公司,最后,反托拉斯法禁止公司以使市场竞争减弱的方法协调它们的活动。反托拉斯法有代价也有利益。有时公司合并没有减弱竞争,而是通过更有效率的联合使生产降低了成本。这些合并的利益有时称为“合并效应”。如果反托拉斯法是为了增进社会福利,政府就必须能确定哪些合并是合意的,而哪些不是。

第二,管制垄断者的行为。政府解决垄断问题的另一个方法是管制垄断者的行为。在自然垄断的情况下,例如自来水和电力公司中,这种解决方式是常见的。不允许这些公司收取他们想收取的任何价格。相反,政府机构管制他们的价格。

第三,把一些私人垄断变为公共企业(公有制)。这就是说,政府不是管制由私人企业经营的自然垄断,而是自己经营自然垄断本身。这种解决方法在欧洲国家是常见的,在这些国家的政府拥有并经营公用事业,如电话、供水和电力公司。在美国,政府经营邮政服务。普通一类邮件投递常常被认为是自然垄断。经济学家通常喜欢把公有制的自然垄断私有化。关键问题是企业的所有权如何影响生产成本。只要私人所有者能以高利润的形式得到部分利益,他们就有成本最小化的激励。如果企业管理者在压低成本上不成功,企业所有者就会解雇他们。与此相比,如果经营垄断的政府官僚做不好工作,损失者是顾客和纳税人,他们只有求助于政治制度。官僚有可能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并企图阻止降低成本的改革。简而言之,作为一种保证企业良好经营的方法,投票机制不如利润动机可靠。

第四,上述三项旨在减少垄断问题的政策都有缺点。因此,在经济学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通常不要设法解决垄断定价的无效率。曾经由于产业组织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在他的《财富经济学百科全书》中这样写到: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理认为,竞争性企业经济将从既定资源存量中产生最大可能的收入。没有一个现实经济完全满足这个定理的条件,而且,所有现实经济都与理想经济有差距——这种差距称为“市场失灵”。但是,按我的观点,美国经济“市场失灵”的程度远远小于植根于现实政治制度中经济政策不完善性所引起的“政治失灵”。正如这段引文所清楚地表明,决定经济中政府的适当作用需要与有关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判断。

行文至此,也到了该给这篇“冗长”的论文结尾的时候了。公司资本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存在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既然如此,公司之前的收购与兼并就必然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现象。另外,资本的证券化也使得公司收购活动可以越过目标公司经营层而直接同公司股东进行交易,证券市场的日益规范与完善也为活跃公司收购活动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希望本文通过以上关于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界定其本质特征,结合中外立法例阐述了对上市公司收购的简要评析,具体对要约收购、协议收购和反收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能够为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立法的完善进一些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赵炳贤:《资本运营论》.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82─83页.

[2]SeeRobertW.Hamilton,Corporrations,WestPulishingCo.,1133(fifthedition,1994).

[3]陆风雷:《西方新一轮企业兼并热潮:特点与原因》.载中国证券报,1996-08-08.5版.

[4]汤欣:《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收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59─160页.

[5]吴敬琏:《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170—171页.

[6]张亚芸:《公司并购法律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71—72页.

[7]张亚芸:《公司并购法律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1页.

[8]王亦平马强王轶:《公司法理与购并运作》.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517页.

[9]HenryCampbellBlack1979,“PublishingBlack’sLawDictionary,fifthedition”,WestCo.23.

[10]王亦平马强王轶:《公司法理与购并运作》.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504页.

[11]王亦平马强王轶:《公司法理与购并运作》.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505页.

[12]何自力:《法人资本所有制与公司治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140-141页.

[13]张亚芸:《公司并购法律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87-88页.

[14]深圳市产权交易所:《现代企业收购与兼并》.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5-6页.

[15]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29页.

[16]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38页.

Thepurchaseofthelistedcompanyandenterpriseannexationtheoreticalquestionstudying

ShenShu

(Sou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Chongqing400031)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篇7

《儿童心理学》网络课答案

形考任务(60分)

阶段测验一

题目1

概念题01.

学前儿童心理学

答: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题目2

概念题02.

发展

答:发展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题目3

概念题03.

个案研究法

答:个案研究要求对某个学前儿童或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材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进而进行准确的问题诊断与有效的干预行动。

题目4

概念题04.

跨文化研究法

答:跨文化研究法是在一项研究中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从而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研究时通常选取文化差异较大的被试进行比较。

题目5

概念题05.

纵向研究

答: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群被试进行重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题目6

概念题06.

横向研究

答: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题目7

概念题07.

观察学习

答: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题目8

概念题08.

替代强化

答:替代强化是指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题目9

概念题09.

认知结构或图式

答: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题目10

概念题10.

同化与顺应

答:同化是指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题目11

概念题11.

最近发展区

答: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题目12

概念题12.

社会生态系统论

答: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题目13

简答题01.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答:1.个体心理的发生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题目14

简答题02.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什么?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题目15

简答题03.

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答: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观念强加于他们,或完全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的越多;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的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和成长,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及个性是其自身发展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的;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充分发展;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等。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题目16

简答题04.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答:1.遗传与环境之争。

2.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

3.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

题目17

简答题05.

观察法的特点是什么?自然观察法与结构性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观察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的环境下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从而获得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观察也可在预先控制的情景中进行——结构性观察。自然观察法是研究年幼儿童较好的方法,因为我们很难借助语言技巧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它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能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儿童心理和行为

特征。

结构性观察是在实验室中涉及一个可能会促进某种行为发生的情境,然后透过隐藏式的摄像机或单向玻璃观察儿童,看儿童是否会表现出那种行为来。

结构性观察它使所有的被观察者都面临相似的情境。但它的生态效度不如自然观察法。

题目18

简答题06.

调查法的特点是什么?有哪几种方式?

答:能够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效率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调查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访谈法及问卷法。

题目19

简答题07.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答:感知运动期(0-2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认识外界,创造出动作图式(感知运动图式)以适应周围环境,这些动作图式逐渐内化为心理符号,使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发展出延迟模仿,并使儿童不再依靠试误的方法而是能借助表征解决简单的问题情境。在该阶段后期,儿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关系概念,开始认识到主体既是动作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来源。

前期运算(2-7岁)由于符号和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和直观形象思维成为该阶段的主导。儿童开始在游戏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和想象。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自我和泛灵论的思维。

具体运算期(7-11岁)儿童能借助具体实物的支持,进行运算。思维获得了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但是还不能对假设性命题进行逻辑思考。

形式运算期(11、12岁以后)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具体实物的束缚,能进行抽象的、假设演绎推理。

题目20

论述题01.

请列举20世纪中期以来,对儿童教育教养影响较大的基本理论流派,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以及各理论流派对儿童教育教养的主要影响。

答: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坚信儿童没有任何先天倾向,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养育环境,取决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对待他们的方式,儿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变化过程,是由个人独一无二的经验锻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题目21

论述题02.

当一个2岁的儿童经常看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并且受到夸奖,他可能也会喜爱小狗,并与它们建立积极的关系,请用班杜拉的理论解释这个学习过程。

答:班杜拉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其理论中最强调的就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所谓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进行的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当一个2岁的儿童观察到她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后,可能也会与小狗建立积极的关系。

替代强化-由于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相应的强化,当儿童看到他的姐姐爱护小动物,并获得了夸奖,那么他以后也会尝试使用这种方法。

阶段测验二

题目1

概念题01.

遗传力

答:遗传力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些特征(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率。

题目2

概念题02.

人格

答: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映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同一心理品质。

题目3

概念题03.

致畸因子

答:致畸因子指所有能对胎儿造成损坏的因子。

题目4

概念题04.

阿普加量表

答: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题目5

概念题05.

髓鞘化

答: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这个过程就是髓鞘化。

题目6

概念题06.

优势脑半球

答:在脑的偏侧化基础上,儿童逐渐依赖某一特定半球执行某种特定功能,在此基础上儿童形成了用手偏好,强烈的用手偏好反映了大脑某一半球具有更强的功能,这一脑半球即个体的优势脑半球。

题目7

概念题07.

“补偿性生长”

答:营养不良的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

题目8

简答题01.

简述遗传对气质、人格的影响。

答:个体间的气质差异有其生物学基础,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并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研究者发现:个体在活动量、注意力,易怒性及社交能力等气质特征上,同卵双胞胎的相似性高于异卵双胞胎。因此,可以认为,一些气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内向性/外向性就是一个受遗传影响很大的特质。移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遗传影响。许多人格特质都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可能性。当然,这一中等强度的遗传力也正反映了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遗传的观点来看,同卵双胞胎的遗传基础完全一样,因此他们之间的不同,应该完全归因于他们之间的环境差异。所以,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

题目9

简答题02.

简述儿童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

答:儿童身体各系统的发育略有不同: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都有自己唯一的、独特的发育曲线,生理系统的发育是一个不同步的过程。

题目10

简答题03.

幼儿一般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正确地握笔写字。这一过程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三个阶段,一、涂写

二、模仿和临摹

三、流畅书写

题目11

简答题04.

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儿童早期动作发展是否存在个体差异?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基本趋势:由上至下——头、颈、上肢的动作发展先于腿和下肢的发展:由近及远——近躯干的肢体动作先发展,远离躯干的手、脚等后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动作发展早晚与早期运动经验有关;还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以及成人的鼓励、期望和榜样示范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题目12

论述题01.

举例说明遗传与环境的三种互动模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答:(1)被动的互动:是指环境(如父母)根据儿童的遗传特征为他们提供的成长条件,包括父母为孩子提供的遗传基因,为他们提供的社会、情绪以及认知发展环境等。如爱运动的父母可能将此特征在遗传上提供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崇尚运动的家庭环境。

(2)唤起性的互动:是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如爱笑、好动的婴儿所接受到的注意以及社会刺激,与闷闷不乐、消极被动的婴儿多;老师可能更喜欢漂亮的婴儿,而忽略长相一般的婴儿。

(3)主动性的互动:是指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儿童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能适应、能胜任的环境,这也使在相同的环境中的儿童,各自拥有了不同的微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例如,有社交倾向的儿童,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来或到朋友家去,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而回避型的幼儿会主动避免大型的社交活动,选择自己单独进行的活动(如搭积木,看书)。

题目13

论述题02.

尽管胎儿生长的环境与子宫外的世界相比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请问影响胎儿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1)致畸因子。致畸因子指所有能对胎儿造成损坏的因子。常见的致畸因子包括一些药物,以及烟、酒精和一些辐射、化学污染。

(2)母亲的其它因素。

1)母亲的疾病。疾病会改变母亲的生理状况,恶化胎儿生长的生理环境。

2)母亲的营养。营养良好的母亲在整个怀孕期内,健康状况比营养不良的母亲好,她们贫血、流产、早产等的机会也更小,胎儿发育更好,生出的孩子也更健康。

3)母亲的情绪压力。尽管母亲和胎儿之间的神经系统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母亲的情绪状态还是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

题目14

论述题03.

影响儿童早期身体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答:

(1)遗传和激素:遗传在儿童期的身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身高就是一种具有较强遗

传倾向的特质。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也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甲状腺(位于颈部)分泌的甲状腺素也同时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

(2)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生长

发育。

(3)营养: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饮食不足与饮食过量都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儿童身体发展必不可少的营养。

(4)疾病:对于营养充足的儿童来说,一些常见的儿童疾病对他们的身体发展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儿童一般会出现补偿性生长的现象。如果儿童是中度或严重营养不良的话,疾病对儿童生长的消极影响将可能是永久性的,疾病和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对身体发育和认知发展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而不可逆的。

(5)受伤:儿童早期是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年龄阶段。儿童受伤发生于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中,个人、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儿童受伤的因素。

(6)情感:良好的情绪对身体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那些承受太多压力、获得太少关爱的儿童在身体发展方面也可

能会落后于他们的同龄人。“非器质性发育不良”和“心因性矮小症”两种严重的生长紊乱就源自于情绪压力与爱的缺失。关爱和敏感细致的照顾也是身体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

题目15

论述题04.

宝宝7个多月,喜欢上爬行了,于是乎家里到处都成了他的游乐场,因为宝宝的爬行,家里常常会弄得一团糟,对此宝宝的爸爸妈妈既喜又悲。他们不知该如何应对,请帮他们分析一下。

答:爸爸妈妈需要鼓励宝宝爬行。

爬行是人类动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在婴幼儿爬行阶段,要为他们创设安全,能提供丰富感知觉的探索环境,要合理对待婴幼儿爬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并给予积极的支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的探索行为,让他们在有重要意义的爬行阶段获得充分的生理,心理成长.

鼓励的同时要给予宝宝一些约束;

在已有条件下鼓励宝宝爬行有助于促进宝宝的感知觉发展。

题目16

论述题05.

亮亮今年4岁了,在奔跑、跳跃、接传球等能力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同龄孩子,亮亮妈妈想促进儿子动作能力的发展,而有人却说孩子动作能力的发展与孩子的识字算术能力相比并不重要,请结合“促进儿童动作发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1)运动是实现动作发展的基本途径。儿童渴望运动,运动使儿童释放体能,心情愉快。所以,成人要多为孩子提供运动的机会;

(2)父母和教师的态度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批评、挑剔孩子在运动或动作上的表现,那么就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孩子动作的发展;

(3)目前,社会上过分强调儿童的符号能力及训练,反而忽视了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阶段测验三

题目1

概念题01.

视觉偏好法

答: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题目2

概念题02.

知觉整合能力

答:指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题目3

概念题03.

感知运动图式

答:指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

题目4

概念题04.

客体概念

答: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

题目5

概念题05.

词义的过度扩张和词义的过度缩小

答:词义的过度扩张,即儿童扩大了单词的外延和使用范围;词义的过度缩小,是指儿童过于狭隘的使用某一词汇,缩小了单词所代表的概念和内涵。

题目6

概念题06.

单词句

答:一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

题目7

概念题07.

电报句

答: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如“我们跟狗狗一起玩”,会被幼儿表达为“狗狗玩”,因此,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题目8

概念题08.

“妈妈语”

答: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

题目9

简答题01.

婴儿早期记忆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再认、再现是记忆提取的两种主要方式,儿童何时出现这些能力的?

答:(1)表现在:对刺激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条件反射和模仿行为。

(2)再认在婴儿期就己经出现了,再现(回忆)是在两岁左右逐渐出现的。

题目10

简答题02.

举例说明同化和顺应。

答:C婴儿拿到什么东西都放在嘴里,这是因为他们把这些东西同化到了吸吮格式中,这就是同化。

当孩子看到成人玩不倒翁,认识到可以用推的方式玩这个玩具时,下次再见到不倒翁,他就可能会试图去推它,而不是把它放在嘴里,这就是顺应。

题目11

简答题03.

简述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

答:共六个阶段:反射练习阶段、初级循环反应阶段、次级循环反应阶段、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三级循环反应阶段、心理表征阶段。

题目12

简答题04.

举例说明母亲会以哪几种方式对孩子不正确的陈述作出反应。

答:有三种反应:(1)扩充。以某种纠正的或完整的形式复述儿童的陈述;

(2)重新塑造。以某种不同的结构重新阐述儿童的话语;

(3)澄清问题。表示听者没有理解该叙述,要儿童再次进行交流尝试。

题目13

简答题05.

简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从三个方面讨论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和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题目14

论述题01.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思维有什么特点?

答:特点为自我中心性、前概念性、泛灵论、直觉思维、分类能力。

题目15

论述题02.

影响幼儿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儿童早期经验会影响日后智力潜能;家庭环境的质量和特点起决定性作用;父母给予的关爱和温暖也是重要因素。

题目16

论述题03.

8个月的拉拉饿了,妈妈还没回来,拉拉开始哭闹,爸爸就给她放了一首巴赫的钢琴曲,拉拉安静下来,可是3分钟后他又开始哭闹,爸爸就换了贝多芬的《命运》,拉拉又安静下来。请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概念解释拉拉的反应。

答: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可能产生新的条件反射,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而拉拉一哭闹爸爸就给她不一样的刺激。因为前后

放的钢琴曲差别较大,是不一样的刺激。所以拉拉才会安静下来。

题目17

论述题04.

咪咪的爸爸拿了她最喜欢的磨牙饼干,把它放在了纸巾下面,然后向咪咪摊开他空空的手。10个月大的咪咪看起来很迷茫,没有找到饼干。请解释咪咪的反应——为什么她有困难完成这个藏物任务?

答:客体概念是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婴儿最初分不清自我与客体,客体对儿童来说只是忽隐忽现的不稳定的知觉图像,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他们认为自己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看不见时也就不存在了。当某个玩具在他眼前时,他知道它的存在,可是当这个物体不在他眼前时,他就觉得这个物体似乎神秘地失踪了。本案例中的咪咪就是出于这一阶段。18—24个月时,婴儿才逐渐理解,当物体不在自己的眼前或通过其他感官不能察觉时,它仍然是存在着的,这时,婴儿获得了客体永久性。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婴儿,开始寻找玩具、找妈妈,因为他知道,即便看不到妈妈,妈妈也存在,只是他不知道她在哪里。

题目18

论述题05.

在家里4岁的小茜茜可以理解三轮车没有生命,它自己不能移动。然而,当茜茜和家人一起去钓鱼时,父亲问:“你知道为什么河水是流动的呢?”茜茜回答:“因为它是活的,它想流动。”你怎样解释茜茜推理中的矛盾呢?

答:茜茜的推理反应了幼儿思维缺乏逻辑性,泛灵论的特点。3-4岁的幼儿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有意义的,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4-5岁以后,幼儿开始认识到,移动的物体才有生命。六岁的幼儿认识到,有自发运动状态的物体才可能有生命。

茜茜四岁,已经认识到,只有移动的物体才有生命,三轮车不能自己移动,所以没有生命,在她看来,河水是自己在流动,所以认为河水是有生命的。倩倩的推理矛盾是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思维特征。

题目19

论述题06.

母亲:怎么又吵起来了?你们俩不是争这个就是抢那个,一点都不大方。

三岁:我不会抢。我大方,哥哥小方。

五岁:只能说大方,没有人说小方。

三岁:我大方。我的方好大好大。

五岁:我的方比你的大。

三岁:我的方更大。

五岁:我的方最大。

三岁:我的方最最大。

试以这两个幼儿的语言发展为例说明幼儿语言发展的几个方面。

答:3岁的幼儿已经有了惊人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1)在语音方面,3岁的弟弟有了汉语语音的知识;他能熟练地把一连串的杂音,分析为有意义的信息。当他听到一个新词——“大方”,马上会重复为汉语语音的“大方”。

(2)在语意方面,3岁的弟弟有断词的能力:他知道“大方一点”应断为“大方”,而不会是“方一”,又能够从上下文领悟到一个极抽象的概念“大方”是一种美德,还会使用“大”和“小”相反的含意,创作一个新词——“小方”。

(3)在语法方面,3岁的弟弟还掌握了句型变化的知识:他知道如何表达“大、更大、最大、最最大”的层次。当5岁的哥哥把“方”用在“我的方比你的大”的句型中时,3岁的弟弟能进一步用“更”来回答,表示他了解前一句是比较的句子。

(4)在语用方面,3岁的弟弟似乎了解妈妈的第一句话只是形式上的问句,不必回答,第二句才是反驳的重点。

阶段测验四

题目1

概念题01.

情绪与移情

答: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移情指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题目2

概念题02.

情绪理解

答:情绪理解——指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题目3

概念题03.

社会性参照

答: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题目4

概念题04.

情绪调节

答:情绪调节——是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题目5

概念题05.

依恋

答: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题目6

概念题06.

气质

答: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的差异。

题目7

概念题07.

拟合模型

答:拟合模型——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

题目8

概念题08.

自我认识

答:自我认识——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题目9

概念题09.

自我控制

答:自我控制——指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题目10

概念题10.

性别概念

答:性别概念——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题目11

简答题01.

简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影响。

答:与其他情感能力的发展一样,养育行为也同样影响着同情和移情能力的发展。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移情能力的发展。热情、敏感、善于鼓励孩子、更多表现同情心、关心他人的父母,往往拥有一个有移情能力,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孩子。父母除了可以向孩子示范同情心,对他人的关心外,还可以教孩子慈善的重要品质,当孩子表达不恰当的情感时父母还可以进行干预。而消极的富养方式很容易阻碍早期移情能力的发展。例如:受到身体虐待的儿童与没受虐待的同龄儿童相比,更少表现出对同龄人的关心,他们常常以害怕生气和身体攻击来回应沮丧,伤心的同伴,这些儿童的反应模仿了他们父母的行为,他们的父母也总是对他人(包括自己的孩子)的痛苦不敏感。

题目12

简答题02.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答:(1)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并会给予回应。(2)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解释发展略晚。(3)一岁半以后,婴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情绪的识别能力也迅速发展。(4)幼儿在3岁之前很难正确地命名图片人物或木偶的表情,他们还是喜欢滥用“快乐”这个情绪标签。(5)除了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幼儿还能对身体动作所蕴含的情绪信息加以识别。(6)对混合情绪的理解在幼儿阶段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题目13

简答题03.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答:(1)出生头几个月,照顾者调节着婴儿情绪的觉醒状态;(2)6个月左右,婴儿对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开始发展;(3)1岁以后,开始使用一些策略减少不愉快情绪;(4)18-24个月,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此时,他们也开始能处理一些挫折事件;(5)3-6岁的幼儿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已经能够使用很多策略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题目14

简答题04.

简述情绪表达规则。

答: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社会成员要符合一系列的社会规范。根据这些规则,人们可预测别人的行为,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即使是学前儿童,在大多数情景中,也要求遵循这样的情绪表达规则,甚至要用不同的情绪来代替自己的真实感受。情绪表达规则有四类:①最小化规则;②最大化规则;③面具规则;④替代规则。

题目15

简答题05.

依恋与日后的发展有何关系。

答:依恋是婴幼儿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非常稳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非常深远。首先,这种最初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可能是个体成人后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础。其次,依恋会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第三,依恋关系具有代际传递性。

题目16

简答题06.

气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为什么儿童的气质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

答:第一,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第二,某些行为的意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映了气质的特点。第三,环境对气质也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题目17

简答题07.

如何对待孩子的“物权意识”?

答:“物权意识”表明幼儿已经有了自我认识,建立了自我概念。对此,父母应持保护性的态度,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和宽容,用各种策略引导孩子服从那些必须服从的规则,而对孩子们不违反规则的自我坚持,则给以鼓励、接受和支持。

题目18

简答题08.

自尊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什么是自尊?学前儿童的自尊包括哪几个维度?

答: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自尊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经历,将来行为表现以及长期的心理调整,儿童的自尊包括学业能力,运动能力,社会能力,外表长相,行为举止。

题目19

简答题09.

依恋是婴儿最早的社会关系,依恋有几种类型?其表现如何?

答:依恋有四种类型

一、安全性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会独自探索,母亲离开会引起他们明显的不安。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对母亲有温暖的回应。如果有母亲在场,他们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如果感到很压抑,那么这类婴儿常常会寻求身体接触来缓解压力。

二、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

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这类婴儿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母亲的主动接触,似乎在责怪母亲的离开。这类婴儿对陌生人有比较强的戒备,甚至当他们的母亲在场时也不例外,这类婴儿不容易被抚慰。

三、回避型依恋:对这类婴儿来说,母亲在不在无所谓。

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没有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时,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短暂的接触一下。这类婴儿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实际上这类婴儿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有人称为“无依恋的儿童”。

四、组织混乱或方向混乱型依恋:婴儿在陌生人情景中表现出混乱和无目标,没有一个清晰的行为模式,对分离后的重逢,经常有一些不一致的古怪的行为反应。

在美国有5%到10%的婴儿在陌生环境中表现出极度的压抑,这种类型可能是最不安全的,这个类型混合了抗拒型和回避型依恋的模式,这类婴儿似乎对要接近还是要回避照顾者犹豫不决,当母亲回来时,这些婴儿看起来不知所措有时他们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近而突然跑掉。

题目20

简答题10.

简要分析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答:(1)生物社会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4)整合的理论.

题目21

论述题01.

“豆豆14个月时会当着很多大人和小孩的面,跟着“小螺号”的调子开心地边唱边跳,可是24个月时,他跳了几步就会停下,并且用手遮住脸”。为什么豆豆的行为会有如此的改变?对此豆豆父母的应取怎样的反应方式和评价方式。

答:(1)从2岁开始,豆豆已经产生了自我,意识到要对自己边唱边跳的行为进行评价。这时,他就会产生诸如羞耻感、窘迫感之类的自我意识情绪,“并且用手遮住脸”。(2)一般而言,成功会使儿童表现出自豪感,失败会使儿童表现出羞愧感,这些表现都依赖于父母的反应。对此,豆豆的父母应该进行更多的积极评价:在孩子成功时进行表扬。那么,豆豆就在成功时表现出更多的自豪感,而在失败时表现出较少的羞愧感。

题目22

论述题02.

“朵朵是一个困难型气质的幼儿,他容易焦虑、紧张,对新的生活常规(如4岁了,需要一个人睡在自己的房间了)难以适应;他的父母在要求他遵守规则的过程中,能保持镇定、平静,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允许孩子放慢脚步、慢慢适应新的生活日常,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孩子就不再那么暴躁、焦虑、拒绝和适应不良了”。试用托马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的拟合模型说明这个案例。

答:(1)许多父母在教养困难型气质的儿童时也会变得易怒、不耐烦,要求苛刻、还可能采取惩罚的管教措施。但是,这样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与困难型儿童的气质类型并不拟合,于是,孩子变得更焦虑、紧张,对父母的惩罚措施也更抵抗。事实表明,如果父母在教养时总是不耐烦、生气、要求苛刻、采取惩罚手段,那么,困难型气质的儿童在日后往往会继续保持困难型气质的特点,并出现行为问题。(2)拟合模型告诉我们,孩子带着独特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成人必须接受它、适应它。父母既不能总是表扬孩子的优点,也不能一味指责孩子的过错。无论孩子是哪一种气质类型,父母都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接受、认可的家庭氛围,和一个与其气质拟合的抚养环境,以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优势领域。

阶段测验五

题目1

概念题01.

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儿童获得他所在的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行为技能的过程。

题目2

概念题02.

隔代教养

答:隔代教养——就是有祖辈父母照顾孙辈孩子的现象。

题目3

概念题03.

同伴

答:同伴就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题目4

概念题04.

同伴互动

答: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的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是儿童的同伴互动。

题目5

概念题05.

平行游戏

答:平行游戏——儿童单独玩,但是他选择的活动自然把他带到别的孩子中间。

题目6

概念题06.

联合游戏

答:联合游戏:帕腾的学前儿童游戏分类中的一种。一些儿童一起做游戏,商借玩具,但彼此并不协作。小组里所有儿童从事同样的或类似的活动,但没有分工,也不对活动目标或结果进行组织。游戏者并不想使个人的兴趣服从小组的兴趣,相反,每个儿童都不管别人,只凭自己的愿望游戏。

题目7

简答题01.

简要分析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

答: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治安状况、人口密度、家庭结构、消费心理等。例如,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对住房需求多,价格也就较高;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增加了家庭单位数量,从而引起住房需求的增加,也会抬高住房的价格。人们消费心理的变化也影响着房地产的设计和开发建设,当人们消费心理倾向于经济实用型的时候,房地产的设计和开发都会以降低成本和售价为目标。当人们消费心理趋于舒适方便时,房地产开发则注重功能的完善和居住环境的美化。虽然这可能会增加开发成本,但同时也提高了售价。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指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的国家政策法规,包括房地产价格政策、税收政策、城市发展规划等。例如,目前中国政府正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致力于减少房地产开发和交易过程中的各种不合理收费,从而降低住房价格,使之与广大居民的收入相匹配。

3.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状况、物价状况、居民收入状况等。例如,当经济处于增长期时,社会对房地产的需求强烈,其价格也水涨船高。当经济处于萧条期时,社会对各种房地产的需求减少,价格自然会下降。物价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也与房地产价格呈同向变动。

4.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房地产所处地段的地质、地形、地势及气候等。例如,地质和地形条件决定了房地产基础施工的难度,投入的成本越大,开发的房地产价格就越高。气候温和适宜、空气质量优良的地域,其房地产价格也会比气候相对恶劣的地域高。

5.区域因素

区域因素包括交通状况、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环境状况等。例如,地处交通便利城区的房地产价格较高,交通不方便的郊区则价格偏低。对于商业房地产,区域因素尤其重要。繁荣的商圈区域内的房地产价格高昂,因持有这些区域的房地产而取得的租金收入不菲。

6.个别因素

个别因素是指影响某个房地产项目的具体因素,包括建筑物造型、风格、色调、朝向、结构、材料、功能设计、施工质量、物业管理水平等。功能设计合理、施工质量优良、通风采光好和良好的朝向等因素都会相应地在房地产价格上体现出来。

题目8

简答题02.

父亲与孩子和母亲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有哪些不同?

答:父亲倾向于和孩子玩耍,而母亲则倾向于照顾孩子。所以父亲的角色更可能会向孩子展示“竞争性”和“独立性”这两种品质,母亲的角色则倾向于赋予孩子“公平性”和“安全感”这两种品质。

在与孩子玩耍时,父亲更重视设立规则,母亲更重视为孩子创造安全环境。

如果只有父亲的教养起作用,孩子可能会回避风险,减少很多亲身体验,这会使他们人生无法取得进步。

在父亲保护过于强势的家庭中,孩子普遍比较软弱,安于现状,不肯冒险;如果只有母亲的教养起作用,孩子可能会不考虑后果就参与冒险活动,因为他有足够的安全感,但没有“限制”。在母亲保护过于强势的家庭中,孩子会不太重视社会规范,轻视甚至践踏他人利益。

只有父亲和母亲的养育方式结合,才能使孩子的成长处于一种平衡之中。

题目9

简答题03.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发展,父母教养方式中有几个维度和类型?

答:一般把教养类型划分为四种:

第一种:权威型

这是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也可称之为民主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原因,保证孩子能够遵从指导。权威型父母,会努力“看见”孩子的需求,更多地接纳孩子的观点并给以回应。他们还会征求孩子对家庭事务的意见。因此权威型父母能够认识到并尊重孩子的观点,以合理、民主,而非盛气凌人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第二种:专制型

这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教养方式。通常父母会提出很多种规则,希望孩子严格遵守。一般他们不会跟孩子解释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强制性迫使孩子去顺从。孩子顺从便好,不顺从就是直接惩罚。专制型的父母,往往无法敏感觉察到孩子的冲突性观点,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将他们所说的话当做法律,接受他们所给予的一切(常常他们会过度相信自己,并且认为我都是为孩子好),并尊重他们的权威。

第三种:纵容型

这种教养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溺爱型。是一种接纳且放纵的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有较少的要求,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冲动,但不能够密切监视孩子的行为,很少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坚决的控制。缺乏规则,无限制满足。尤其在物质满足上缺少限制。

第四种:未参与型

这是最不成功的教养方式。父母大量缺席就是典型的未参与。比如那些父母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奋斗,完全顾不上管孩子的;还有些父母长期务工在外把孩子丢给老人的。它是一种非常放任且具有较低要求的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要么会拒绝孩子的要求,要么会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

题目10

简答题04.

幼儿的游戏是观察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重要活动,试用巴顿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简述同伴交往行为的发展。

答:幼儿的同伴互动大都反映于他们的游戏行为中。巴顿在自由游戏时观察了2-4.5岁的幼儿。她的观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交往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根据游戏中社会性由低到高的次序,她将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分成以下六种:非游戏、单独游戏、旁观者、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或有组织的互补游戏。巴顿的观察发现,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过程是:独自游戏(2到2岁半)平行游戏(2岁半到3岁)联合游戏(3岁半到4岁半)合作游戏(4岁半以上)。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游戏活动中的复杂性和互动水平也越来越高。当然,单独游戏在整个学前阶段一直都很普遍,但这种游戏并不是儿童社会性不成熟的表现。另外,虽然这几种游戏形式是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出现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的游戏会取代前一阶段的游戏形式。3-6岁的幼儿出现了更高社会互动水平的游戏行为,但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仍是该年龄阶段的主导游戏。

题目11

简答题05.

简要分析电视对幼儿发展的消极影响。

答:(1)媒体暴力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媒体暴力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或反社会倾向:

①儿童的情绪很容易受到情境的刺激而引发某种兴奋状态,如果此时儿童正面临一个可能诱发攻击反应的情境时,那么,这种兴奋状态很可能被他们解释为生气,进而增强他们的攻击行为。

②电视上的攻击者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经由观察学习,儿童很容易学会许多他不知道的或没有想要表现的暴力动作。而且他们难以理解电视节目中,先前攻击别人的人与他们后来所受到的惩罚之间的关系。

③在特定的年龄段中,一些儿童对某些电视情节的记忆会尤为深刻,不仅会模仿影片中的动作,还会幻想和无意识假设自己身处同样的环境当中。通过这样的想象,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会渐渐失去平等意识,产生对周围同伴的控制欲,表现在行为中则出现侵占性和攻击性行为。媒体暴力会对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儿童可能会对暴力产生“免疫”,在暴力场景中更不敏感、无动于衷;他们会逐渐接受这种观念,即暴力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儿童也可能会模仿他们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暴力行为;认可、喜欢、崇拜某个角色,该角色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侵害者,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角色将对孩子的行为特征与个性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2)电视对家庭互动的影响。电视的出现使家庭中其它休闲活动如游戏及全家人出外旅游的时间减少了,有些父母还把电视当作幼儿的电子保姆。社会生态系统论的代表人物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幼儿是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在游戏、谈话、家庭活动及争论中学习、成长的,但电视切断了儿童走进人际互动的通道。此外,电视还是社会刻板印象的来源。幼儿对各种人群概括性的印象深受他们所看的电视节目的影响。此外,由于幼儿不太了解广告商的操纵(贩卖)意图,所以电视中的广告信息也会影响儿童对某些玩具、服装、快餐产品的兴趣,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

题目12

简答题06.

幼儿园教师是怎样影响幼儿发展?

答:一、教学内容有时候也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伤害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如果我们不注意它的适应性,很可能就zhidao会出现某些教学内容对大多数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来说是有益的,而对少数或者某个幼儿来说则是有害的。

二、对幼儿的心理伤害,有时候往往是我们很难意识到的

由于我们心理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在教育活动中,很多版时候,我们伤害了幼儿的心理,但是我们并没有觉察到那是一种伤害。

三、有意的心理伤害在幼儿园中确实存在,但这又确实是不应该的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仅有无意的伤害,而且还有有意的伤害。

四、教师的不慎言语有时也会造成对幼儿心理的伤害

我带学生到某幼儿园见习时曾见过这样的情况,在一个班里,有三位从农村来的小朋友经常被其他小朋友孤立。

五、教师的偏爱对全体幼儿的心理都是一种伤害

偏爱是指教师不能把爱公平地撒向每一个幼儿,而出现的权厚此薄彼的一种情感偏向。

题目13

简答题07.

简要分析幼儿园课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答:良好的幼儿园课程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能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但是即便如此,一些发展心理学家还是认为,幼儿园没有必要让儿童过早地接受正规的教育,幼儿应有足够的时间自由玩耍,并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学前阶级段太过强调正规的学业学习是不必要的。正规的学业学习并不是幼儿学习、成长的最佳方式;鼓励自由游戏、讲故事和表演等活动的非学业取向的幼儿园教育,更有益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还有利于幼儿的幼小衔接。这类活动让幼儿有机会在社会互动的实践中,学习诸如沟通技巧及对规则的尊重、责任与任务意识等,而这些特质可以更好地协助儿童更快地适应小学正规学校里的团体学习生活。

题目14

论述题01.

家庭功能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什么是家庭功能?在和谐健康的家庭中,家庭功能有什么特点?

答:从从家庭功能的执行过程来看,家庭功能是指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以支持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如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条件,还要为他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养条件。

从家赶功能的结构来看,家庭功能就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包括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关系、相互关怀、应对能力、家庭凝聚力以及在家庭应对外界压力事件中所体现的家庭生活质量。

实现家庭基本功能和完成家庭基本任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家庭功能执行情况良好的家庭,面对家庭问题时,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强);

(2)家庭成员间的沟通顺畅,每个人都能坦诚相待,言所欲言、知无不言(家庭沟通顺畅)

(3)家庭角色界限清晰,分工明确,既没有人越俎代庖,也没有人推卸责任〔家庭角色分工明确)

(4)家庭成员间互动充分、情感交流深人,经常有爱与相互接受的身体的、语言的沟通如拥抱等(情感反应能力强)

(5)家庭成员间有较高的情感卷入。家庭成员对家庭有较高的认同,家庭成员间也有较高的接纳和认可(情感卷人程度高);

(6)家庭中每个成员都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控制能力强)。

题目15

论述题02.

试分析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答:(1)父母自身的因素:童年期的生活经历会影响成年后为人父母者的教养行为。童年期父母对我们的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也相应地成为了我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发生代际传递的现象;父母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其教养方式;母亲对怀孕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日后对于婴儿的照顾行为与敏感性,此外母亲接纳母亲角色的程度、父母亲为人父母的信心等,也都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2)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存在于家庭内外的压力因素,往往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母亲过分热衷于工作,或是一些生活事件,都可能导致他们教养行为的改变。家庭内外的支持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能成为父母舒解压力的管道,进而改善父母的教养行为。一般而言,低收入家庭中,较多采用限制与专制的管教方式,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中,更多地采用诱导式的纪律约束方式、温暖开明的教养方式。这种差异,在男孩身上比在女孩身上表现得更明显。

(3)孩子自身的因素:孩子的先天气质特征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的身体特征、仪表是影响父母行为的另一因素。亲子之间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所发展出来的对于对方的态度,也会影响双方对对方行为的解释或期待,进而影响双方的互动。教养行为也常常是动态的。孩子的年龄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随之不同,孩子的年龄越小,父母越多地扮演管辖监督者的角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关系亦趋向平等。

题目16

论述题03.

妈妈看到5岁的毛毛有几次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因为和小朋友抢玩具,和小朋友发生冲突,而毛毛又总是吃亏,甚至挨打,毛毛的妈妈担心毛毛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欺负”,以后就尽量不让毛毛和小朋友一起玩,带着他和大人一起散步、跳舞,请你根据“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来分析毛毛妈妈的做法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不恰当。同伴关系是幼儿在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力量。幼儿之间的交往是构成个人的生活空间和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对幼儿十分重要,是幼儿生活中经常需要面对的状况。而同伴交往比起成人交往更有利于幼儿扩展知识,丰富知识、拓展思维,发展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之间亲密的交往关系,有利于幼儿优秀品质的的形成,可以增加幼儿之间彼此的信任,面对生活会更加乐观,从容。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时常发生的,而争吵,打架更是幼儿生活中普遍出现的现象。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家庭对幼儿需要关注的。在幼儿园,如果需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必须认识到幼儿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身份,学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要注重培养幼儿之间的良好关系,这样才会使家庭氛围变得和谐,美好起来,也能是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相反的,如果幼儿时间的关系变得不友好,那么,就会对孩子产生一些不好的心理,例如:自卑,胆小、孤僻等,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所以,作为幼儿的家长和老师,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由着义不容辞的义务

题目17

论述题04.

每个人都需要有朋友,儿童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同伴关系,还需要亲密的友谊关系。朋友是儿童重要的社会化人之一。试分析友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答:友谊影响儿童的许多方面,对友谊重要性的研究从是否拥有朋友一个维度扩展到多个维度,包括儿童是否拥有朋友,朋友的特征以及友谊的质量等。从友谊与学业成绩、人格适应、社会行为、情绪调节、身心健康等方面探讨友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话题讨论(40分)

第一次

话题讨论

一位幼儿园教师建议父母:不要太担心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冲突只表示

他们遇到了问题并开始尝试处理问题,孩子们可能会有建设性地解决他们的冲突

并从中获得成长。请问这位教师认为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谈谈你的观点。

答:教师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开放的,是一个有机体儿童会主动地东来和自我创原有的经验经由儿童主动地加工而被或小横手,所以儿童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和可望性,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老师则应该是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微化知识的内容体系,尽量诚少约束和规则,老师起到引领和支持作用

第二次

话题讨论

怀孕了两月的文清对自己腹中的胎儿很好奇,她说:“我现在看起来还不像个孕妇,这是不是表示胎儿还没怎么发育?胎儿现在是个什么样子呢?”请你给她一些答复。

答:现在胎儿器官已经开始有明显的特征,手指和脚趾间看上去有少量的蹼状物,他(她)像跳动的豆

子一样开始有运动。孕2个月末时,胎儿已经能辨别头、躯干的轮廓,尾巴也小了一些,眼睛、耳朵、

口唇大致出现,已经有脸的轮廓,但眼睛还分别长在两侧,骨骼还是软骨状态。心、肝等内脏已经初具规模,大脑在迅速发育中,羊膜腔里有羊水,胎宝宝好像漂浮在上面。

第三次

话题讨论

5岁的浩浩已经认识很多字了,他甚至能自己读他喜爱的故事书了。可是他经常念错字,如把“倩”读成“青”,把“兢兢业业”读成“克克业业”等,妈妈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他以后汉字的学习。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答:出现这样的现象很正常,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刚刚开始认汉字时都会有类似的情况,他们可能还会把“打”说成打针,“阳”说成太阳。对汉字有兴趣,愿意多读多看,是一个好现象。

但孩子总是容易辨认出事物的突出明显的特征,比如提到小白兔,他想到的就是长耳朵,提到大象,他立刻想到长鼻子,而不会去注意一些细节信息。他们观察事物也常常表现得有些马虎大意。因为他注意不到形近字的细微差别,才成为把倩读成青,把兢兢业业念成克克业业;同时孩子认识新事物的时候,也喜欢和自己熟悉的东西相联系,所以他会执著地把“打”说成打针,“阳”说成太阳。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过多指责孩子,这样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热情,让他对学习书面语言产生反感。家长应当引导分析字有哪些不一样,告诉他正确读音,并鼓励他念正确。

第四次

话题讨论

3月份刚刚插班进入你们小(1)班的涛涛,每天还没进幼儿园就开始哭,好容易被他爸爸安抚下来,可是一进班级见到你就又开始哭,两周以后,他仍然不太适应,他不喜欢你抚摸他的头,有小朋友靠近他,他也会很警觉,不愿意参与你组织的集体活动。请用学习过的有关气质的知识,来解释这个孩子的情况。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他适应

答:(1)分析气质的定义,涛涛的气质可能是退缩的、适应慢的、反应阈限低的(敏感的);

(2)气质与教养行为的适配性原则(耐心、不催促、接受、关爱、放慢速度等)。

我准备先不要急于肢体接触涛涛,先找个和他的气质差不多的去和他接触;当看见我哭时先拿个他喜欢的东西转移注意力,暂时离开;多做有趣的实验,游戏。

第五次

话题讨论

5岁的嘟嘟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上课注意力集中,接受力强,还认识许多汉字,他还非常友好,喜欢帮助别的小朋友。但是他也有缺点,比如他兴奋时会大笑,上课时也如此;他还喜欢折纸飞机,在别人画画的时候,他扔他的纸飞机。请问,对这个孩子,老师会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法会不会影响他的自我评价和同伴对他的评价?

答: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反应或评价,也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声望,进而间接的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有重要的影响。老师对孩子的消极评价可能导致孩子被同伴拒绝,而在幼儿园或小学入学初期被同

伴拒绝的儿童,可能会延续他们“被拒绝者”的地位,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遭遇拒绝,并由此产生各种适应问题。所以,一方面教师必须对有破坏性的行为做出必要的反应,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尝试使用行为矫正的策略而非批评、责骂儿童的方法对儿童的消极行为予以矫正,并及时称赞这些儿童合宜的行为。

《教育学》网络课答案

形考任务1

一、单选题

题目1

在中国,最早把“教”与“育”连起来使用的是_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

A.

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恭喜你,答对啦

题目2

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

E.

杜威

恭喜你,答对啦

题目3

教育史上第一个设想出全面完整教育学的人,教育学的真正奠基人是___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

C.

夸美纽斯

恭喜你,答对啦

题目4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

B.

《普通教育学》

恭喜你,答对啦

题目5

关于教育对象,我国最早提出了有教无类主张的是__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

E.

孔子

恭喜你,答对啦

题目6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从而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

C.

赫尔巴特

恭喜你,答对啦

题目7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

选择一项:

C.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题目8

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是由(

)。

选择一项:

D.

生产力发展水平

题目9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选择一项:

D.

社会生产力

题目10

从作用对象上看,教育可以分为哪两种功能(

)。

选择一项:

C.

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题目11

一个地区的人们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的(

)。

选择一项:

A.

人口功能

题目12

以下对于文化传统与教育关系的述说不正确的是(

)。

选择一项:

E.

文化传统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题目13

青少年儿童的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出生后第5个月到第11个月之间,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选择一项:

C.

不均衡性

题目14

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

选择一项:

C.

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题目15

人类身心的成熟需要通过教育进行,通过教育人才能成长为人。这是因为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人在生理上有一个特性是(

)。

选择一项:

D.

有漫长的不成熟期

题目16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处于什么阶段

)。

选择一项:

B.

感知运动阶段

题目17

我国致力于促进普通高中发展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高中学生发展的(

)。

选择一项:

D.

个体差异性

题目18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

选择一项:

C.

主导作用

二、多选题

题目19

从根本上说,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D.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题目20

下列说法中属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论点是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C.

生活即教育

E.

社会即学校

题目21

在西方,认为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有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斯宾塞

D.

夸美纽斯

题目22

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学科的是:_______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外国教育史

D.

中国教育史

题目23

人口制约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人口的年龄结构

B.

人口的就业结构

C.

人口数量的多少

E.

人口质量的高低

题目24

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C.

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D.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E.

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

题目25

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人口数量与增长率

E.

生产力发展水平

题目26

政治制约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

B.

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C.

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

D.

政治制度制约教育领导权

E.

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宗旨和目的

题目27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理由(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C.

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较强的计划性

D.

学校教育是特殊的实践活动

题目28

人的素质有哪些特性(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个体性

B.

内隐性

C.

基本性

D.

稳定性

题目29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图式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平衡

B.

同化

D.

顺应

题目30

人的素质结构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人的个性化活动

C.

人的社会本性

D.

人的自然本性

三、判断题

题目31

《论语》的产生标志中国教育学的萌芽。

选择一项:

题目32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选择一项:

题目33

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的条件是印刷术。

选择一项:

题目34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

选择一项:

题目35

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

选择一项:

题目36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指产生于现代社会时期的教育观念。

选择一项:

题目37

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选择一项:

题目38

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选择一项:

题目39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提倡“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其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选择一项:

题目40

教育不是人类社会的独有现象,动物界中也存在。

选择一项:

形考任务2

一、单选题

题目1

我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壬寅学制”以及“(

)”。

选择一项:

D.

癸卯学制

题目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级别体系包括(

)。

选择一项:

B.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题目3

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

选择一项:

A.

修业年限

题目4

教育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选择一项:

E.

学校教育制度

题目5

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

选择一项:

A.

活动课程

题目6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选择一项:

A.

课程标准

题目7

一般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是(

)。

选择一项:

D.

总结性评价

题目8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的课程是(

)。

选择一项:

C.

分科课程

题目9

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所从事的评价活动是(

)。

选择一项:

E.

形成性评价

题目10

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

选择一项:

C.

国家课程

题目11

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互整合的课程是(

)。

选择一项:

A.

综合课程

题目12

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是(

)。

选择一项:

E.

校本课程

二、多选题

题目13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那托普

C.

孔德

D.

裴斯泰洛齐

E.

凯兴斯泰纳

题目14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功能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评价功能

C.

调控功能

D.

激励功能

E.

定向功能

题目15

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卢梭

B.

福禄贝尔

C.

萨特

D.

裴斯泰洛齐

题目16

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划分,学校教育的形式体系可分为(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中等学校

B.

幼儿园

D.

高等学校

E.

初等学校

题目17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在类别上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基础教育体系

B.

特殊教育学校系统

C.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D.

成人继续教育体系

E.

高等教育体系

题目18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

)的总称。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运行规则

D.

组织的体系

E.

教育机构

题目19

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类别划分,学校教育的形式体系可分为(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普通学校

B.

特殊教育学校

D.

职业技术学校

E.

成人学校

题目20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各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正式课程

B.

公开课程

C.

官方课程

题目21

下列属于隐形课程的是(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学校建筑

B.

班级布置

D.

校园规划

E.

校规

题目22

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作用的课程是(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非正式课程

B.

潜在课程

C.

无形课程

题目23

按照评价的不同功能,可将课程评价分为(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总结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E.

诊断性评价

题目24

显性课程也被称为(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显露课程

C.

公开课程

D.

正式课程

E.

官方课程

题目25

隐性课程也被称为(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潜在课程

B.

无形课程

C.

非正式课程

D.

隐蔽课程

E.

自发课程

三、判断题

题目26

在五育中,智育对应着数学、语文课,体育对应着体育课,美育对应着美术课,它们是一一对应的。

选择一项:

题目27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选择一项:

题目28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

选择一项:

题目29

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选择一项:

题目30

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目的。

选择一项:

题目31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是分工造成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要使劳动者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消灭全部分工。

选择一项:

题目32

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

选择一项:

题目33

在我国,特殊教育既包括对生理和心理发展缺陷的儿童少年的教育,也包括天才教育和品德不良儿童少年的教育。

选择一项:

题目34

我国高等学校分为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两大类。

选择一项:

题目35

学科课程也称为经验课程。

选择一项:

题目36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

选择一项:

题目37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选择一项:

题目38

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

选择一项:

题目39

课程计划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选择一项:

题目40

档案袋评价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

选择一项:

形考任务3

一、单选题

题目1

教师运用语言连贯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法,属于下面哪一种教学法(

)。

选择一项:

D.

讲授法

题目2

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属于我国当前推崇的教学新理念中的(

)新理念。

选择一项:

D.

有效教学

题目3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

选择一项:

E.

教书育人

题目4

以文本为中介,引发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体味或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和自我人生的一种感受和领悟的教学新理念,属于(

)新理念。

选择一项:

A.

体验教学

题目5

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就是(

)。

选择一项:

D.

班级授课制

题目6

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使受教育者在环境或情境的自主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教育的德育方法是(

)。

选择一项:

E.

陶冶教育法

题目7

在德育教育中,“抑其所短,扬其所长”是(

)德育原则的要求。

选择一项:

A.

长善救失

题目8

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属于哪种德育方法(

)。

选择一项:

A.

心理咨询法

题目9

以下内容中不属于隐性德育内容的是(

)。

选择一项:

B.

德育班会

题目10

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德育内容可分为规范性的内容和(

)的内容。

选择一项:

E.

意义性

题目11

通过对学生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

选择一项:

C.

品德评价法

题目12

“严而有格,严而有方”暗含的德育原则是(

)。

选择一项:

D.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题目13

在德育中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这属于(

)的德育原则。

选择一项:

D.

疏通引导

题目14

德育的实质在于(

)。

选择一项:

E.

育德

二、多选题

题目15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就组织形式而言,学习方式可划分为(

)。

选择一项或多项:

C.

独立学习

D.

合作学习

题目16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根据学习进行的形式,学习的方式可以划分为(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接受式学习

D.

发现式学习

题目17

学校的教学内容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时代性

D.

科学性

E.

基础性

题目18

我国当今推崇的教学新理念,除了有效教学、反思性教学外,还包括(

)新理念。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体验教学

B.

生命化教学

C.

生成性教学

D.

实践教学

E.

对话教学

题目19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读书指导法

B.

讨论法

C.

谈话法

E.

讲授法

题目20

德育实施过程中,常用的认知明理法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座谈讨论

C.

报告

D.

讲解

E.

谈心

题目21

下列哪些属于德育方法中的实际锻炼法(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交往活动

B.

文体活动

D.

各种学习活动

E.

规范训练活动

题目22

以下哪些属于品德行为类目标?(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礼仪要求

B.

生活习惯

C.

职责规范

D.

文雅健康

题目23

德育过程的操作特性是(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德性之教是促进“内生”之教

D.

德性之教是心灵交往之教

E.

德性之教是引发感悟之教

题目24

施加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E.

注重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题目25

引导学生自主的德育原则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长善救失

C.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D.

疏通引导

题目26

德育实施过程中,常用的品德评价法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批评处罚

C.

评比

D.

操行评定

E.

表扬和奖励

题目27

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德育原则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C.

知行统一

E.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三、判断题

题目28

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

选择一项:

题目29

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选择一项:

题目30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就是学生自主学习。

选择一项:

题目31

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展现给学生的知识、观念。

选择一项:

题目32

教学就是上课。

选择一项:

题目33

德育为首,就是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无论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选择一项:

题目34

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意义的环境或情境,给人以积极的感化或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方法。(

选择一项:

题目35

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选择一项:

题目36

学校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别无他意。(

选择一项:

题目37

所谓知行统一,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也要对他们导之以行,使学生形成言行一致的品格。(

选择一项:

题目38

对学生进行疏通引导要注重正面事实或道理的作用,尽量不要使用负面的事实或教训。(

选择一项:

题目39

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德育目标带有综合性。但实践中,由于总体目标比较笼统、抽象,所以各个学校往往要根据总体目标和本校的可能性对德育目标进行程度和水平上的再选择,提出本校(或本班)的具体德育目标。因此,就实际而言,德育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选择一项:

题目40

学校德育活动都是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的。(

选择一项:

形考任务4

一、单选题

题目1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指(

)。

选择一项:

D.

以上三项的集合

题目2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在下面的(

)这部法律中做出了规定。

选择一项:

D.

教师法

题目3

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表现为(

)。

选择一项:

D.

教育信念

题目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选择一项:

C.

长期性

题目5

在认知上,已经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对世界的基本观点,是(

)的年龄特点。

选择一项:

A.

青年期

题目6

智力平常者(大多数人)的智商IQ值是(

)之间。

选择一项:

D.

90-110

题目7

在情绪控制上,由以冲动为主向以自制为主发展,属于(

)的年龄特点。

选择一项:

D.

青年期

题目8

把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增强作为主要任务,是针对(

)时期学生提出的教育重点。

选择一项:

E.

童年期

题目9

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黄金期,是(

)。

选择一项:

C.

童年期

题目10

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断乳期”指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时期。

选择一项:

D.

少年期

题目11

引导学生学会与异性交往,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是(

)阶段要面对的教育问题。

选择一项:

A.

青年期

题目12

)也是学校的民主管理机构,但最后的决策行为,则由校长采取。

选择一项:

D.

校务委员会

题目13

学校管理以(

)为出发点和归宿。

选择一项:

A.

教育目的

题目14

学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

选择一项:

D.

合理编制学校预算

题目15

学校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和“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这是(

)原则。

选择一项:

C.

导向性原则

二、多选题

题目16

教师专业知识中“怎么教”的知识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有关教育的知识

D.

学科教学方法知识

E.

关于儿童的知识

题目17

教师职业的作用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C.

传播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D.

传播主流文化、意识和道德价值的作用

E.

对个体的潜能和智力培养的奠基作用

题目18

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教师职业形象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伴奏者

B.

协助者

C.

促进者

D.

领导者

题目19

具有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特性的教师职业形象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园丁

B.

临床医生

D.

工程师

题目20

下列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兴趣

B.

性格

C.

情感

D.

意志

E.

动机

题目21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生存和安全的权利

B.

人身自由的权利

C.

受教育的权利

D.

受尊重的权利

题目22

《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儿童权利保护的原则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B.

无歧视原则

C.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D.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题目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了保护未成年人应该遵循的原则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C.

教育和保护相结合

D.

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E.

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题目24

童年期的教育重点是(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正面鼓励为主,锻炼意志品质

B.

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

C.

把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增强作为主要任务

D.

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

题目25

教师继续教育,是对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师德修养、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主要包括(

)等类别。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教师职务培训

C.

骨干教师培训

D.

新教师见习期培训

题目26

教学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的职责。教学管理主要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教务管理

B.

课程评价

D.

课程管理

题目27

学校教育人事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师所进行的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教师考核管理

C.

教师资格管理

D.

教师聘任管理

题目28

目前得到共识和认可的学校管理原则主要有以下(

)原则。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整体性原则

B.

规范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

C.

导向性原则

D.

民主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三、判断题

题目29

对于教师来说,文凭是必要的,但为了获得文凭而实学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体验才是其收获的专业发展本身。

选择一项:

题目30

好老师就是能把课上好的老师。

选择一项:

题目31

班主任有义务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以期形成教育合力。

选择一项:

题目32

所有教师都有资格当班主任。

选择一项:

题目33

中学生的自制力很差,必须由教师时时看管、事事严格控制才行。

选择一项:

题目34

近代的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选择一项:

题目35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与智力发展无关。

选择一项:

题目36

对待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我们要早发现、早培养。

选择一项:

题目37

学校管理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指教学管理。(

选择一项:

题目38

校长负责制就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

选择一项:

题目39

办学效益主要考虑社会效益,学校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这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职能。(

选择一项:

题目40

一般来说,学校的教务管理主要是包括与教师相关的教学事务管理。(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篇8

[关键词]乡约制度;壮族;龙脊

[作者]付广华,中央民族大学2009级博士生,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C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4-0140-004

乡约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发展到后期出现的一种民间法文化形式。一般来说,主要流行于汉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则比较少见。不过,在广西东北部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的壮、瑶、侗等少数民族内部却也存在这种制度形式,其中尤以龙脊壮族聚居区为代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鉴于壮族乡约制度研究成果甚少,缺乏跨学科的视野,因此笔者当年曾经对之进行过考察,试图运用人类学功能分析的方法对壮族乡约制度的功能进行探讨。然而,由于前文主要侧重于其制度功能的探讨,因而对其起源及民族特色未过多论述。兹以此文试补充之,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何谓“壮族乡约制度”?

乡约者,即乡土间的约束、规范也。古语有言:“国有法、乡有约”,一语可窥乡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追根溯源,最早出现的乡约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陕西蓝田吕氏兄弟创立的《蓝田吕氏乡约》,含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项目,欲树共同礼俗、行社会互助,乃是一种教化的手段。故虽中亦有“罚式”一项,然其制裁办法亦不过书籍、罚钱、出约三种。南宋朱熹以制裁有失教化,删之。延至明清,朱元璋的“圣训六谕”、王阳明的“南赣乡约”以及康熙帝玄烨的“十六条圣训”,皆为乡约条款的制定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蓝本。雍正二年(1724),清世宗甚至颁布了长达一万字的“圣训广训”。到雍正七年(1729)还下令扩充乡约人员的编制,终使这一宋创的制度得到广泛推行。本文所言的壮族乡约制度,指的是受到上述乡约制度影响的调节壮族区域社会运行的民间成文法,系20世纪50年代社会历史调查时在龙胜龙脊壮族聚居区发现,并最终定名为“乡约”。龙脊,最初仅指山的名称,后来渐渐演化为龙脊山脉附近村寨的统称,故有“龙脊十三寨,寨寨十三家”的俗语流传。在社会历史调查时,龙脊壮族乡约制度虽然不再发挥很大的效力,但因其依赖的社会组织――寨老制仍然存在,因此记录、保存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成为今日笔者进行研究的基本依据。

二、龙脊壮族乡约制度起源的初步推考

在清代中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乡约制度在龙脊壮族聚居区长期存在,并曾经一度成为该区域内唯一有效可行的社会规范。对其起源,朱杰军认为它是壮族历史上早就存在的,并且带有较多的原始民族色彩。由于它与土司统治所采用的陋规有别,故朱氏称之为“传统乡约”。笔者个人认为,在“乡约”前加“传统”二字没有必要。不过,我更为关心的问题是:这种形式真的是壮族历史上早就存在么?

窃以为不能如此妄下结论。若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私有制的出现使原有的调节手段部分地失去效用。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存,就需要有一个凌驾于众生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以便管理社会,使社会处于有组织的稳定状态。为了有效地组织社会,就必须有一套规则出现,正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思所说,“任何一个群体要能生存,必须具有一套能使它延续的规定”。以此察之,龙脊壮族乡约制度就是这样一种能调节社会内部矛盾的一种规定,而且它本身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把壮族历史上的传统习惯法与乡约制度混为一谈,毕竟乡约制度从制度本身来说深受汉族乡约制度的影响,因此它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若要笔者具体回答龙脊壮族乡约制度起源于何时,因相关史料的匮乏,目前尚难确切回答,但却可依据已有史料做出一些初步推考。

根据龙脊廖家寨历代寨老相传的《廖姓宗支部》,笔者发现龙脊廖姓壮族的先祖廖公承是在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购买龙脊山附近土地的。另据龙脊金竹寨的廖国和廖家寨的廖仕贵两位老人调查写成的《溶江蕉林、新寨及龙脊廖家宗族简史》、《龙脊廖姓祖先迁移定居及发展情况》,龙脊廖姓始祖廖登仁是中年时因为“发生特大火灾”才“被迫离开乡土”的,而廖登仁系廖公承的第九代孙。考虑到口传资料极有可能出现纰漏,因此我们即使保守的说,龙脊壮族聚居区至少在明代中期尚未形成,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乡约制度的存在了。由明至清,在乾隆六年(1740)吴金银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在原有桑江巡检司的基础上先是设立龙胜理苗分府,后来又成立了“龙胜厅”,委“理苗通判”治县建署。在此之前,管辖龙脊壮族聚居区的义宁县政府并没有采取很具体的统治措施,对完粮、纳税、征兵等事也一律放任,各种事务主要由寨老头人们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支持这一地区正常运行的制度规范似应是壮族传统习惯法。当然,传统习惯法应该已经包含了诸多惩戒性的条款,只不过没有名之以“乡约”罢了,因此这时似乎还没有形成较完备的乡约制度。

根据20世纪50年代社会历史调查收集到的资料,最早的具备乡约性质的文本是道光二年(1822)的《龙脊永禁盗贼碑》。该碑碑文记载:龙脊壮族民众自发捕获了当地潘学光、潘金仁等5名贼头,并顺藤摸瓜抓住了侯仁飞、潘弟桂、潘老四等16名惯偷,甚至还揪出了中陋(即今中六)的梁细狗、潘屋保、潘天法等18名外犯。本来准备“送官究治”,后因其亲房求情,且情愿书立犯约,方才免于。但为以示惩戒,于是录刊上述姓名,竖碑永记。分析该碑文本内容,笔者发现其带有纪事文本的性质,虽已包含有惩戒性的内容,但行文对乡约条款未能分条叙述,似应是乡约的早期雏形。由此,笔者只能推断,龙脊壮族乡约制度的起源一定不会晚于1882年。另据光绪年间的《龙胜七团禁约简记》,其中提及“奉上宪赵大人于道光二年正月内赏示安民,谕尔等无知愚民,穷极末做强盗事。”亦可从侧面论证上述结论。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乡约制度是龙脊壮族民众自我创造的么?其中是否涉及文化的传播与涵化呢?如前所述,乡约制度最早诞生在陕西省蓝田。到明清以后,才在全国大举推广,其中尤以雍正统治时力度最为强劲。因此,我们难以证明乡约制度是龙脊壮族的自我发明和创造,还是效仿于汉族的而更有说服的力度呢?

乡约制度文本的载体是汉字,其中诸多话语也带有极强的汉文化色彩。我们知道,壮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多是借用汉字作为其表述文本的载体,因此我们所收集的15件带有乡约性质的文本没有一件不使用汉字书写的。分析这些文本,不难发现诸如“朝廷有律法,乡党立禁约,此民条之至要,乃王政之首务也”、“万乞仁天删明,俾小民刊碑,流芳百世”等带有浓重汉文化色彩的词句,并且其中不少词语与桂东北汉族地区的汉族乡约用语一样,而汉族地区遗存的乡约文本能够追溯的年代则更早。从中似乎也可约略看出一种文化特质的传播过程。

虽然乡约制度来源于汉文化,但龙脊地方的乡约,多是惩罚违规者的内容,而失却了乡约原初的深层内涵。作为一种禁止性的规范,实际上乃是乡约制度的一个变种。这也说明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各个民族总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重新阐释他们所吸纳的文化特质。

三、龙脊壮族乡约制度的民族特色

龙脊壮族乡约制度是一种学习汉文化的产物,因为它不仅借助了汉字来表述,而且从形神上俱产生了借用。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龙脊壮族乡约制度又具有自身很浓重的壮民族特色。

首先,壮族民众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是乡约制度产生的源泉。龙脊壮族民众在万历年间进驻十三寨地区以前,就已经向那里的瑶人收买了很大一片土地,他们在那里开荒、生产,人口日益增多,社会组织关系也逾复杂。稍后,侯姓、潘姓、陈姓、蒙姓、韦姓壮族陆续迁往这一地区。后来,湖南民众和别的地方的瑶民也进入了龙脊地区,社会关系网愈加扩大,族群关系也更加复杂。因而,就很容易出现“窃禾贼等”,或者“始则需索酒食,继则吓让钱财”,甚至于“藉指诬赖,邀伙吓诈服礼”,这种种不正常的情形严重危及了龙脊壮族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在这种社会存在的作用下,需要有一种适合于维护原社区内部均衡的社会裁认手段出现。于是,他们就自发地请求官府的帮助,制定了一些禁止性规定,完善乡约制度的执行机构。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他们的乡约文本所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修订。

其次,寨老制度是壮族乡约制度的组织基础。寨老制度,又称为“都老制”或者“头人制”,相当于汉族地区的“乡老制”或者“村老制”。寨老一般是当地比较熟悉本地风土人情和传统伦理道德,能处理民间各种纠纷的人。寨老们通过召集村寨民众制定、修改或执行乡约条款发挥其功能。寨老制度的存在,使得龙脊壮族地方的乡约避免了汉族地区麻烦的乡约领导机构。比如蓝田吕氏乡约就是在地方上推举年老德劭者一人为都约正,另外推举两位有学行者为约副。每月还需另选一人为直月,处理日常事务。后来的乡约组织更趋复杂化,有的乡约的管理人员达数十人之多。寨老制度是壮族社会中早就存在的传统组织制度,壮族民众八寨老制度和乡约制度结合成一种龙脊壮族的地方性知识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再次,壮族乡约制度的刑罚要严厉得多。自古以来,壮民族就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处理社会矛盾的规则运行方式,并且一直沿袭下来。龙脊壮族民众在没有接触到乡约制度以前实行的就是这种调节方式。即便是借鉴乡约制度这种汉族法文化形式以后,龙脊壮族民众仍然保留了其中的某些习惯性的内容,并且完美地融入到乡约制度的运行中去。即就对盗窃案件的处理来说,就有罚款、写悔过书、肉刑、革逐、活埋与沉塘数种方式。罚款数额相当巨大,一般要把偷窃者罚得不敢再偷为止;写悔过书虽然比较简单,但同时也会被罚款和施以肉刑;肉刑一般适用于案情较大的案件,种类有“半边猪”、“打千”、“焚香烧肉”等;革逐是仅次于活埋的处分,一般多是适用于那些犯罪重大、屡教不改、民愤很大的人,犯罪者被“议团”革逐以后,不得再踏入龙脊十三寨境内,对生死安全并不予过问;活埋和沉塘是对违反乡约的最高惩罚,一般适用于那些犯有重大罪行,而且屡教不改的人,龙脊壮族聚居区被活埋和沉塘就有五、六个人之多。而在龙脊壮族聚居区相邻的灵川县,汉族乡约制度多仅有罚款的职能而已,最多也只是把犯事者扭送到官府去,而无法剥夺他们的生命权。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篇9

摘要:社会的发展变革,网络世界带来的新观念,影视娱乐带来的新词汇,通过权威者、网络影视媒体等的传播都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本文从权威下和网络中部分新兴词汇的特点和受众的接受心理出发,分析词汇变化发展中创新者的创造和受众对新词汇的接纳等因素,并指出语言是辨证发展的。

关键词:词汇;新兴词汇;仿词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09)-18-0038-02

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发展是最快的,新的事物层出不穷,总要有新的词汇来描写和表达。语言的使用者在求新求异求经济的心理影响下,也创造出许多新的词汇,在当下信息时代,语言传播的途径之多之广,传播速度之快也加快了词汇的变化发展。

语言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和发展,音节、语法、词义都会制约着新词语的创造。在词汇的发展中,新的词汇要考虑社会的认同心理,而大众除了考虑自己简易方便经济等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新词汇的发出者方面的因素,比如权威,特定领域内的约定俗成等等。就言语的生成而言,接受是表达的先决。新的词汇产生,必须是以受众的接受为前提,否则,就不能被称之为新的词汇,最多只是发明者自己的一种内部言语。

一、词汇反映时代生活,并朝着简约、高效、快捷的方向发展

梁启超曾说:“社会之变迁日繁,其新现象,新词语必日出,或从积累而得,或从交换而来。故千年前一乡、一国之文字,必不能举数千年后万流汇沓,群族纷拿时代之名物,意境而尽载之,尽描之,此无可如何也。言文合,则言增而文与之俱增。一新名物,新意境出,而即有一新文字以应之。新新相引,而日进焉。”有此看来新词的产生发展是一种必然。

在社会生活方面,新的领域新的层面不断产生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事物,新的名词就为表达的需要而产生。如“新医改”(新的医疗体制改革)、“医保”(医疗保险)、普遍关注的美国“次贷危机”(次级房屋贷款危机)、“大学生村官”、“廉租房”、“民调”(民意调查)、“空间站”、之前称“猪流感”后来改称的“甲型H1N1流感”、之前称“民工”后来由于农民工的权益得到维护和保障而改称更人性化的“农民工”,由于奥运会而建的国家体育馆“鸟巢”,还有由09年6月上海闵行区13层楼房整体倾倒事件产生的新词“抗侧力”等等,都反映了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甚至称呼的细微变化也反映了事物的每一次发展。从某种角度看,词汇更新换代的程度可折射出一个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

改革开放使人们处于一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活节奏加快、讲求效率。这种变化在语言上就表现为求方便和快捷的缩略语,尤其是双音节的缩略语。如“非典型性肺炎”被称为“非典”、“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被称为“保先”等等。词汇的这种传情达意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它永不停息地吐故纳新,让我们从中感受到时代的匆匆脚步。

词汇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时代让语言朝着简约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同时人们对新词汇的接受也是遵从方便和快捷,同时不影响人们的理解程度来接受的,求雅、求新、求经济同时也讲究人性化。在这种力量的驱动下,人们不断创造新的词汇,接受新的词汇,也不断修正着词汇、淘汰着词汇。

二、权威对词汇的创新和大众对新词汇的接受。

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其交际功能,语言要实现其交际功能,就要被使用它的人们所接受,因此,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是“约定俗成”,所谓“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名》)“约定俗成”是语言使用和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约定俗成”也是词语使用和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任何一个词语的使用都必须被大家约定俗成,即被大众所接受。权威可以促成语言的约定俗成。

权威在这里指的是那些有威望、有地位的人,在这政治上、某一生活领域有影响的人或公众人物。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对事物的词汇定义都有可能成为约定俗成的称谓。

1.政治权威

政治权威往往是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对重大决策、理论或者观点的称谓,通过政治性较强的刊物迅速传播而为大众接受,进而影响社会公众,并使得公众在短时间内接受并使用。比如说“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自从胡锦涛提出这一提法之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实践,大家对这一提法便坚定而不动摇。

(1)“圆通快递总裁喻渭蛟:邮政专营违背和谐精神”(网易财经8月26日讯)

(2)“李纪恒:夯实党建基础增进民族团结共建和谐家园”(2009年08月26日《云南日报》)

(3)焰火晚会将扮靓“和谐朝阳”(2009-08-26辽宁新闻)

而今社会,人人都会运用“和谐”二字,“和谐校园”“和谐郑州”“和谐家园”等等。甚至把和谐的用法加以扩大使用。和谐本是一个形容词,而在人们的广泛使用中,“和谐”也可以变成动词来使用,“小心被和谐了”,“和谐”成了一个政治敏感度比较高的词,当然这个说法是在网络广泛流行,而在报刊等正式场合中并不广泛使用。

2.专业权威

专业权威是指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专业上有地位有威望的人物,他们对词汇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专业词语方面,他们往往用简单通俗的词汇来表达专业领域的事物,推动本行业的人们接受,并在大众中广泛流行。比如法律专业的“依法治国”“依法治监”等。经济学专业中关于房产的专业术语如“尾房”“烂尾房”“二手房”“期房”等这些各领域的名称会让人们因为专业权威而容易接受,而权威也考虑到大众的通俗性而创新词语。

3.媒体权威

媒体是舆论的向导,媒体采用的新词语往往会引导着人们的思维和人们的观点。尤其是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报刊杂志和电台等。如在媒体的评论中,曾出现“排队经济”一词,指的是目前生活中事事都要排队的现象折射出来的一种经济形态。例句:“上学排队、买房排队、购车排队、直到生孩子、看病,统统要排队。4月26日《现代快报》惊呼:“排队经济时隔10年重回国人生活。”(《中国青年报》2007年5月)

“阴阳公告”,指大唐电信2007年5月24日28日先后发出的两个公告,有关媒体在分析中认为这两个公告的内容前后不一致,并称前后两个公告为“阴阳公告”。

“资本无道德”,指的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利等因素,导致资本流向破坏和谐市场关系的方向,对市场经济造成破坏。例句:《广州日报》分析,资本无道德背后是掌握资本的人缺乏道德。资本本身也无善恶,决定资本善恶的是使用它的人。(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马斌读报》2007年1月30日)

人们对权威媒体的接受程度也是比较高的,因为它们的知名度和对知识的信赖。

权威下的新词汇,人们一般不会怀疑它,接受的能力也比较强,因为从心理上讲,权威下人们有不得不的心态强迫自己去无条件地接受,同时权威下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的普及度也造成人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当然权威者在制造这些新的词汇的同时是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能力的。词汇就是在这样的力量中创造出来,在保持新颖传达出意义的同时要通俗到大众化的接受程度。

三、少数人群中流行的词汇与大众对其的吸纳。

当前,一些在部分人群间传播的词汇已成了我们今天语用世界中一道多彩的风景。它不同于主流媒体主导下的流行词汇,而是一种民间词汇。比如网络,网络的普及,通讯技术的发展,新词语的出现频率正在增加。它以一种口头的边缘化的方式传播。以仿词和仿句为例:

比如2008年年初,诞生于网络的知名度极高的句子“很什么很什么”。这个句型的原始版为“很好很强大”,爆发版为“很黄很暴力”,后续版则有“很傻很天真”、“很恒很源祥”、“很假很坦白”、“很乐很OPEN”、“很爽很摇滚”、“很丑很封建”等无数版本。

还有一些词如:

水门――艳照门、融资门、迟到门、牵手门、返航门、洗牌门、水源门、补妆门、复牌门、电话门

黑客――骇客、红客、闪客、博客、播客、换客、彩客、晒客

酒吧――网吧、陶吧、书吧、贴吧、股吧、读吧、休闲吧、简历吧

因为方便表述而被人们广泛引用,主要是因为,在流行的同时,它具有强烈的互动空间,民众可以利用这样的句型或者词型来构造出新的词与句,创造出互动空间比那些现成的固定的流行语更有传播空间。因为方便表述,人们与生俱来的类推意合的思维使之利用旧有的创造新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这是言语博弈过程中,发出者的创造性迎合了接受者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

索绪尔说:“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形式。”类推是语言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机制,也是许多词语形成的重要机制。

仿造新词语的可接受性与构成该词词素的结合能力有关。如果一个新词是由类推仿造而成的,那么构成该词的词素的结合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类推力”的大小,类推力越强大,该词的可接受能力就越强。这与语言内部句法结构语义结构等方面相关,一个语素能否进入被仿的结构框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许今天不可以进入,但是等到将来的某一天就可以进入这个框架。越来越多的语素进入这个框架后,就更加强化了这个框架的吸纳新语素的能力,是语言自身的力量在博弈的结果。

网络新语词的出现,无疑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生态。大部分网络语词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公共记忆。网络用语的时代性强烈,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红遍一时的词汇也许会淡出人们的记忆,也有一些会固化在人们的生活语言中。

总之,新的词汇的产生是靠各种力量在支撑,有形的外部,看不见的内部等等。新词汇的产生也是一个变化为旧词汇的过程。语言规律的研究需要通过具体的言语来发掘,词汇的变化发展要求我们以一种动态的语言观对待新出现的言语现象。

晁继周说:“语言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交际工具作用的实现,依赖于它的稳定和规范。但是,语言的稳定与规范又是相对的,因为语言中时时存在着变异。从稳定与规范,到稳定与规范受到变异的冲击而被突破,再到通过约定俗成和人工调节而实现新的层面上的稳定与规范,这就是语言发展的辩证法。”

参考文献:

[1]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韩惊鸣.从“打”字头新词语看词语演变与社会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17卷第4期.

[3]孙大军.类推仿造―新词语仿造的一种新手段[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3卷第3期.

[4]彭春芳.试论促进词汇发展的几个因素[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7月,第16卷第3期.

[5]周一农.部分人群间传播词汇的语用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2月第一期.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篇10

现代民商法在形式上有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鲜明分野,然而,就其内容而言,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并无实质性重大区别。英美法系中虽无“民商法”这一总称概念,但大陆法系民商法的基本内容在英美法系中都有相似的法律制度与其相对应。在国际交往日益直接、频繁的现代,两大法系的民商法在内容上的统一性更加明显。这根源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全球性特征和一般性规律。因此,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现代民商法具有无可质疑的全球普遍性。这就是现代民商法的国际化。具体说,现代民商法的国际化是指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的民商法,在内容上具有为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共同认可、一体遵循的通行性。这与现代民商法在形式上仍然是国内法,具有一定的个性(特色)并不矛盾;并且,形式上的个性是服从于内容上的共性的。

笔者在此提出现代民商法的国际化问题,是因为民法典(指民商合一体例的现代民法典,下同)的制定是中国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必由之路。在制定民法典过程中,首先应明确的就是制定民法典的指导思想。其中,如何处理民商法国际化与中国特色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将来我国民法典的可行性与先进性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中国民法典的重点应放在其内容的国际通行性上,符合现代民商法的国际化特征与趋势;其次才可考虑民法典的中国特色问题。

现代民商法导源于罗马私法。由于罗马私法是罗马法的主要部分和最发达、最具价值的部分,所以,一般所称的罗马法就是指罗马私法,而不包括罗马公法。罗马人在高度发达的简单商品经济的陶冶中,以不可思议的洞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归纳并创制了简单商品生产社会的完善法律──罗马法。罗马法被称为“罗马市民法”,最早仅适用于罗马市民。随着罗马帝国的逐渐强盛和对外扩张,罗马市民法的影响也在逐渐扩大。在帝国扩张过程中,市民法在吸纳被征服地法和其他国外法的合理内容的基础上,衍生出一套“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以及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此时,市民法与万民法并行不悖。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发告示于整个帝国辖区,将市民权授予罗马境内的所有公民。罗马市民籍的扩展,也带来了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展。至此,因主体不同而并行的罗马法二元体制宣告终结,市民法与万民法合二为一。由于后世约定俗成的缘故,我们今天所称的罗马市民法,其内容包括公元212年以前的“市民法”与“万民法”两部分。“万民法”一词,今天则被看作是国际法的语源。《卡拉卡拉告示》由于在主体领域带来彻底的开放而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史的一次重大转折,即罗马法冲开罗马城邦的地理束缚而广泛适用于模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整个罗马帝国境内,影响远出其辖区,第一次带有了国际化色彩。

公元六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优士丁尼将罗马法的内容编纂成《民法大全》。这为后来罗马法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种方便可靠的形式,从而积极影响了后世民商法的国际化进程。然而,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和东罗马帝国的日渐衰落使罗马法渐趋衰微,民商法国际化进程大大减慢。随后而来的漫长的欧洲中世纪则打断了民商法国际化的进程。但是,到了十一世纪,当商品经济冲破中世纪的束缚并有了发展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1]这就是罗马法复兴运动。欧洲大陆各国法学家竟相钻研罗马法,形成了学派重多、大家辈出的壮观局面,从而为后来近现代民商法的长足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法国民法典》是近现代民商法形成的标志,也是近现代民商法的经典模式之一。它的诞生,标志着民商法国际化进程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法国民法典》吸收了罗马法的精华,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定了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自己责任三大原则,反映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为发展市场经济在法律上开辟了道路。恩格斯赞誉它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2].《法国民法典》的成文法典形式、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容、通俗而优美的语言为后来世界各国继受法国民法奠定了基础;而法国的武力扩张和开拓海外殖民地运动对此也功不可灭。《法国民法典》颁布后的民商法国际化运动,进入了一个高潮。奥地利在1810年,荷兰在1818年,意大利在1865年,葡萄牙在1867年,土耳其在1869年,埃及在1875年,加拿大在1866年,智利在1855年等,都颁布了自己的民法典,其内容多是《法国民法典》的翻版,仅在程度上有些差异。因此,恩格斯称《法国民法典》是“世界各地编纂法典时当作基础来使用的法典”[3].

1896年,一部与《法国民法典》齐名的民法典颁布,这就是《德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以罗马法为基础,借鉴《法国民法典》制度与实务中的经验教训,吸收最新法学研究成果,结合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在内容上比《法国民法典》更为完备,在立法技术上则达到了历史顶峰。它首创了含总则的五篇体例制,使法典结构更趋合理与完善;它大量使用抽象而准确的法律概念,使法典极具语言的精确性和思想的严密性。《德国民法典》把罗马法各原则提高到以前不曾有过的系统化程度,对二十世纪许多国家的民商事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希腊、日本、中国(指清末与民国时期)、韩国以及一些非洲、拉美、欧洲的国家等。即使一些曾以《法国民法典》为蓝本制定民法典的国家,在以后修改原法典时,也不同程度地参照了《德国民法典》。

我国自1911年第一个制定民法草案,到1925年制定第二个民法草案,再到1929-1931年政府制定出第一部民法典,都主要参考《德国民国典》。对于政府制定的民法典,民法学者梅仲协指出:“现行民法采德国立法例者十之六七,瑞士立法例者十之三四,而法日苏俄之成规,亦尝撷取一二。”[4]虽然如此,我国学者对这部民法典仍有公正评价:“政府制定的民法典,采民商合一体例,具有现代资本主义民法及债法的特点,能够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5]象中国这样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经济环境等与西方各国大不相同的国家都最终继受民商法,这说明民商法的国际化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

如上所述,在形式上,现代民商法的国际化表现为罗马法的广泛传播和《法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在世界范围内被不同程度地移植。然而,就其实质方面而言,现代民商法的国际化则是商品经济及其高级形态──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被世界各国在法律上予以承认的必然结果。三

现代民商法国际化的深刻原因,存在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之中,即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共同规律使民商法国际化成为必然。

民商法是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法律表现,是“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为法律原则的”[6].商品经济及其高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就是民商法。无论从各国立法的历史沿革,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民商法与一定社会的商品经济总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普遍发生作用。它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与发展起来。凡是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就需制定与该社会商品关系本质特征相适应的民商法。商品经济在世界各地的普遍存在,在法律上就直接表现为民商法的国际化。市场经济更是如此。因此,恩格斯称简单商品经济的法律表现──罗马法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7].并指出:“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修改。”[8]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他的法学名著《罗马法精神》一书中也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9]

虽然从立法形式上看,民商法属于国内法的范围,但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共同规律、共同社会经济生活条件使民商法在内容上具有了国际性。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共同规律和共同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就是存在社会分工(私有财产)、市场主体地位平等和契约自由。民商法以相似的法律制度规定,表述了上述条件。

1、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原始经济条件和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为一体的身份发生了分离。对于某一特定商品而言,一部分人是生产者,另一部分人则是消费者。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维持生存与发展,人们就必须走向市场,进行商品交换。交换成为生产和消费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社会分工的存在和交换成为生活的必要,使人们对自己的产品和交换得到的商品的排他性占有和支配成为必然,即私有财产的出现成为必然。私有财产成为商品交换的前提,从而也构成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民商法用财产权制度表述了经济生活中的私有财产关系。物权制度,全面规定了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静态关系;债权制度,描述和界定了财产流转过程中的动态关系。物权与债权两大制度共同构成了动静结合的财产权体系。

2、不同产品的所有者到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要求交换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即使在不发达的物物交换情况下,参加交换的个人就默认彼此是平等的个人。正是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才使交换成为流转可行的财产流转方式。否则,在市场主体处于不平等的情况下,一方可以用暴力手段获取他人财物,而不必出让自己的等价物。从这一点上说,交换本身就包含着人人平等思想的最初萌芽,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民商法用权利能力制度表述市场主体之间地位平等。自然人的权利能力生而有之,人人平等。法人同样具有独立的人格,不依附于任何个人和其他团体。在商品经济的大舞台上,市场主体之间只存在平等的关系,没有隶属关系。

3、通过交换来实现市场主体双方各自的利益,这是商品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中人们最普遍的行为模式。交换过程,对于市场主体双方而言,是一个彼此选择、彼此为对方提供服务以满足自身利益需要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双方订立和履行契约的过程。市场就是全部契约的总和。契约在本质上由市场主体双方的合意(意思表示一致)构成。因此,契约自由必然成为安排经济关系、组织经济活动的首选原则。市场主体间的契约关系以及契约自由最集中、最准确地表现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独特个性。民商法正是用契约(合同)来表述市场的。契约在民商法中是市场的法律原型;契约自由则是由《法国民法典》确定起来的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大量、最普遍、最根本的法律形式就是契约。契约法(合同法)是现代民商法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

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与民商事立法的历史事实以及民商法理论无不表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尽管其历史背景、经济性质各异,但有着共同的规律。民商法作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法,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产生它的时代的特色和民族的特色,但它总是适应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存在。因此,其内容必然具有共同性,表现为民商法的国际化。在现代,世界各发达国家无不实行市场经济,我国也最终予以肯认、确立。各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不但有共同的规律性,并且,在形式上,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也突破了国界,具有全球性特征。各种经济资源不但能在统一的国内市场上自由流动,得到合理配置,并且能伸向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民商法的国际化达到了最高程度,即各国民商法的内容在差异性上渐趋向零的极限。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现代民商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其普遍性、共同性是主要的,东方、西方无甚差别。因此,我国在制定民法典时,重点应放在民法典内容的国际化上,以与世界各国的贸易通例相通,将中国的市场经济融入到世界范围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去,最终实现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民商法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的关系。首先,应该明确,我国的民法典应该具有中国特色,但仅是指形式方面。在内容方面,民商法不过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规则,其要求是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通,不应追求什么特色。《法国民法典》的优美、富丽与简练,《德国民法典》的深奥、晦涩与精确,《瑞士民法典》的明白与通俗以及各自不同的编制体例等众口皆碑的特色,都是指形式而言的。其次,应明确,民法典的中国特色是服从于现代民商法的国际化的第二位的特征。我们决不能以所谓的“中国特色”为名而肢解、扭曲已基本定型的现代民商法的内容,将中国的民商法弄得貌合神离、不伦不类,从而人为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设置最基本的法律障碍。与其为追求“中国特色”而制定一部难于实施的民法典,不如老老实实地学习现代民商法,取而用之。在此问题上,扭扭捏捏、放不开手脚或者妄自尊大,最终受害的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及民商法本身。我们应该认真吸取我国以近半个世纪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最终承认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训。对于作为直接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民商法,我们一开始就要尊重市场经济本身规律的要求,吸收和借鉴西方在实行市场经济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民商事立法的经验,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制定出一部科学的、可行的、先进的民法典。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8页,第48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8页,第484页。

[4]梅仲协:《民法要义》,第2页。

[5]王家福主编:《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84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6页,第454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6页,第454页。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篇11

关键词:死;委婉词;变化

绪论

根据东汉《说文》记载:“委,随也。”“婉,顺也”,可见“委婉”一词从两个单音节词到一个双音节词,含有随他人之意,顺他人之情感的意思。直至现代汉语才将其归纳为修辞格式之一。

现代对于委婉的定义说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概念大同小异。《现代汉语词典》给委婉词下的定义便是表达言词、声音等婉转曲折委婉的语气的词。胡裕树在《现代汉语》里写道:“避忌的借代是用婉曲的词语来代替某事物的直接说法,有的书上叫做避讳或委婉”,直接表明语言禁忌是委婉词产生的最根本的动力。语言禁忌是语言灵物崇拜的结果,“在语言不知为何物的时代,语言被赋予了超人的神秘的力量,人们认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语言的灵物崇拜就产生了。”[1]古人不懂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其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所以古代汉语里所保存的大量的并分类细致的关于“死”的委婉词。从这些繁多的委婉语中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等级制度、道德崇拜、佛教崇拜、乐天知命等丰富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人最忌讳的莫过于死亡,即使是在现代医学技术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死亡依旧有着本能的恐惧,或为了对逝者表示礼貌尊敬,也产生了大量具有时代色彩的关于“死”的委婉词。

一、关于“死”的委婉词的古今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通过整理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词,我们不难发现其古今变化主要分为三点:

1、数量减少

古代关于“死”的委婉词现代消失了和不常用的统计出有90个,如表示皇帝之死的“驾崩”、“宾天”,表示父母之死的“见背”、“苴杖”,表示其他人物之死的“捐宾客”、“弃禄”等等。而古代关于“死”的委婉词在现代已经失去死的含义的词约有17个。如“百年”、“转身”、“忽然”等。所以关于“死”的古代委婉词已经消失了或不常用的总共约有107个。而现代还保留了死的含义的古代委婉词约有8个,新产生的关于“死”的委婉词约有27个,如“见马克思”、“去天堂”、“Over”等等。所以现代关于“死”的委婉词总共约有35个。

2、形式的多音化、宽容化和结构多元化

关于“死”的委婉词古代一般为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现代新增的有较多三个以上音节的词,如“翻白眼”、“离开人世”、“拳头一握,两腿一蹬”等等。同时也增加了外来词,如“Over”、“上西天”、“见马克思”等。古代多为动宾式和并列式,现代多为动宾式并增加了加缀式。如“赴黄泉”、“挂了”、“完了”等。

3、词义的通俗化,理性化

古代由于禁忌和封建思想的束缚,词汇多为避讳,求雅。而现代随着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思想的进步,词汇趋向通俗化和理性化,多为求俗求实。如“翻白眼”、“断气”、“停止呼吸”等。

(材料出自张拱贵主编.汉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商务印书馆.2005张拱贵主编张拱贵主编张拱贵主编)

二、变化的原因

从消失的委婉词可以看出,其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古代社会区分细致,地位、职业、性别等的不同,都有所对应的委婉词。爱德华・萨丕尔在《语言论》里所说的:“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3]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宗教观念、生命价值观、制度习俗等。随着等级制度的消失,“驾崩”、“薨陨”“崩殂”等大量含有封建等级制度的避讳委婉词消失了。人与人平等地位的社会现实,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不再需要阶级的避讳,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些用词已经不再需要服务于当今社会,终被逐步淘汰。

第二,现代人们求简的心理所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科学的看待事物,迷信和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大量关于“死”的迷信委婉语被踢除,宗教用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词的使用范围也减小。

第三,形式的变化即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也体现了语言的包容性。随着国际化的到来和媒体的影响,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影响着,不同语言也在相互的影响发展着,汉语委婉词也不例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使得产生了“见马克思”代表死的委婉词,由于外语的普及和使用外语的大众化产生了借用“over”一词来表达死的含义,而同样西方宗教的传入,“去天堂”也慢慢的成为死的委婉词。而信息化的发展格局,网络媒体的传播更是促进了这些具有国际化的新生委婉词的产生。并且这一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这将会是历史的必然。

三、发展规律与探析

人类社会一直在不停的变化发展,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在语言诸多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也最显著,这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借助外来词和旧词添新意。经统计得出,从数量上看,消失和不常用的关于“死”的委婉词减少了差不多九十多个,现代意义有变化的约有二十五个,新产生的约有二十七个。从形式结构看,总体上是由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演变到增加了很多三个音节以上的词。从意义内容上来看,理性色彩加重,更加通俗化、宽容化,由原来的代指和婉指到都来多使用直白的描述。词义演变的原因和方式并不是无章可循,我们可以找出一些的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和把握。

综上所述,我们虽然不能预测出具体的新的委婉词,但我们能预测其发展方向。首先,数量逐渐减少。求简求俗求实的目的增强。其次,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受外来词和媒体影响会更明显,委婉词将会更新速度加快,会多采用借词方式。如“over”“见上帝”等等。再者,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价值观念的进步,词义将会通俗化和宽容化,委婉词将会更具同时代特点。如“停止思想”“完了”等。也不再只是局限于求雅,避讳等作用,也会有求俗和求实的作用。如“翻白眼”“断气”等等。

社会是进步的,语言也会随着进步。逐渐完善的社会主义,外来文化的影响,都激励着我们加大对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力度。语言是人们息息相关的交流工作,双向作用着。社会环境影响着语言,语言也会影响着社会环境。所以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关注和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德春.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243

[2]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张拱贵主编.汉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张拱贵主编张拱贵主编张拱贵主编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中商务印书馆.2005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篇12

答:近代宪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1)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

(2)强调公民的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

(3)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生活领域,宪法具有政治法的特色;

(4)成文宪法形式被普遍采用;

(5)宪法基本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政治法律现象,局限于西方文化圈。

2.简述英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答:17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逐渐取代封建经济关系,作为一个阶级的资产阶级已经形成,并于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宪法就是在这一革命过程中产生的。而英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特点,并由此导致英国宪法产生如下特点:英国宪法是在革命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是由一系列宪法性文件累积而成,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成文宪法;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致使封建王权的形式得以保留下来;有些旧的法律也成为了新宪法的组成部分;不具备根本法的形式特征等等。

3.简述1918年《苏俄宪法》的意义。

答: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新型的现代宪法——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1918年7月,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宪法,苏俄宪法的意义在于:

首先,它突破了资产阶级宪法和宪政的局限性,使宪法成为无产阶级实现民主和组织国家政权的根本法;

其次,它第一次系统地规定了经济制度,扩大了宪法的调整范围,使宪法由传统的政治领域进入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再次,苏俄宪法推动了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发展。

此外,苏俄宪法还使宪法突破了西方文化的范围,开始成为世界文化现象。

4.评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宪法性文件,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具体体现。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树立了民主观念,具有反封建的重大进步作用。但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任务,具有明显的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妥协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真正的民主自由权利,因此只存在了一年多时间就被袁世凯*所撕毁。

论述题

试论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答:宪法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内部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将不断发生调整,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国际社会对国内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因此对现代宪法的发展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一般而言,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家权力日益集中、行政权力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家权力的集中主要体现在:

(1)在传统的集权国家,国家权力的重心在中央,虽然有的国家在宪法中也有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的规定,但地方的权力由中央决定,地方并无脱离中央的权力。

(2)在奉行地方分权并以此为基础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中央对地方的干预也越来越多。

(3)在联邦制国家,联邦中央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对其成员的干预不断扩大。

2.宪法越来越重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宪法在组织配置公共权力的同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也日益加重,因而公民基本权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主权在民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调整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以来,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日趋广泛,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也出现了专门化的趋势。

3.宪法的保障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已成为一种潮流。自美国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例确立违宪审查制度以来,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同时还有不少国家并不满足于普通法院的审查,进而建立起了专门机构来监督宪法的实施。特别是二战以后,许多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宪法监督制度。

4.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二战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朗,因而全球化对宪法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宪法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

(1)对国际法的直接承认和接受。例如德国基本法;

(2)对国家主权有条件的限制。例如欧盟对其成员国主权的限制;

(3)围绕****问题签署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体现了公民权利保护的国际化趋势。

(4)从宪法国际化趋势的方式看,过去主要通过政治手段,而现在则是多数国家通过主动采取措施来顺应国际化趋势。

5.宪法在形式上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超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6篇)
  • 下一篇:年辽宁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范文(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