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工程力学与流体力学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8 栏目:公文范文

工程力学与流体力学范文篇1

目前高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与行业需求普遍存在较大鸿沟,毕业生眼高手低,学生双向能力薄弱等现状,究其原因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

2011年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和教育部卓越计划对物流工程专业双能(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即企业走入课堂,学生进入企业。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索并实施了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实践应用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该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探索物流工程专业在双能要求下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形成教学体系健康发展的良性机制,实现卓越能力的达成;研究赛、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促进校企资源共享,积累并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为物流工程专业双能人才培养和专业持续发展,以及工程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推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改革。

1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的教学问题

创新应用双能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路线如图1所示。

基于上述总体路线,解决的具体教学问题如下:

1.1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设计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有效培养的基础条件。物流工程团队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和教育部卓越计划为抓手,以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引导,分析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达成能力之间的关联,构建能力达成矩阵。

同时分析了创新实践双能型物流卓越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以资源共享、协同培养为导向,通过项目实践导引,从社会用人需求角度,形成企业、高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的机制,实现项目资源共享,为专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如图2所示。

1.2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为了达到双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中探索出赛、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或措施。学生通过参加全国性比赛、考取职业资格证的过程,扎实学习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并结合实践加以整合,在大赛或职业资格证的考取中取得较好成绩。在物流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导入赛的手段或措施,激发生学习兴趣。

学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过程,以团队合作、思维创新为目标,设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结合阶梯渐进、同步实践教学理论,制定主体性教学目标,设计主体性教学内容及其策略,构建主体性教学评估考核程序,增加了现场模拟和团队协作机会,突出了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创新思考。

用是指教学内容要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学习目的。加大课程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带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切身体验实际应用。

1.3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与企业进行洽谈,联合申报工程实践中心并共建产学研基地,签署具有权责分明的协议,保障双方权益,联合购置设备,满足双方研发与工程实践的需求,并共享资源。通过交流和座谈,了解存在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手段、人员配置、考核机制等,促进校企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同时,把在赛、学、用中积累的经验和项目用于建设和丰富课程的案例库、试题库,并保持不断的更新,让学生始终掌握专业发展的动态。教师则通过上述的方法进行教材的建设,编撰出版T-C教材,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最后,专业还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浓缩,把电商物流的管理方式和流程优化的内容在新建的实验室中进行体现,通过实验室这一载体实现创新应用双能的综合培养。

2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教学成果

在创新应用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物流工程团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实施赛,学,用的教学模式,在过去的三年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①鼓励学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物流建模大赛、物流仿真设计大赛、流通业创新实践竞赛等部级比赛,在大赛中锻炼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专业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人数逐年提升,目前每年获得省级以上大赛学生占总人数的10%以上。

②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并与教师一起参与市级以上横纵向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学生连续三年获得省级、部级大创项目立项,成功地参与了大连市社科联(社科院)2015-2016年度重点课题及中国物流学会面上项目。在参与横纵向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张扬个性,展现特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部分学生科研能力显著,已经拥有在国内物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性论文的能力。其代表成果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特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北极航线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研究③同时,专业注重创新应用资源建设,引进业界最先进Flexsim仿真软件,建设智能物流仓储与配送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教学资源了解行业运行的真实环境。专业还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基地,学生通过学分替换、頂岗实习、实地参观、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近五年,物流专业与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上海汉得SAP,大连惠普,聚思鸿等,持续输入人才,与企业进行纵深合作。

④专业把竞赛和项目中的案例编入教材和教学内容,丰富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综合实训》《第三方物流》等课程的试题库和案例库,出版了《供应链一体化运营管理》、《运输与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本实用性极强的T-C教材,同时在国内核心期刊中发表了诸如基于IWMS的物流三维互动体验式教学的组织与应用、基于ITMC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教学改革探讨等教学模式改革论文,取得很好的反馈。

3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通过几年的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本文总结其成果与其他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的许多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3.1充分凸显了学生是主体的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方向

新时期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去获取知识,教师起引导和帮助作用。在赛、用、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辅导学生参加竞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的先进设备,思考现代物流技术与专业学习的关系,自发组成学习团队、设计应用方案并由学生点评设计方案等无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2学生、教师和企业各方均是教学改革的受益者

在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取得了竞赛荣誉和奖励,培养了创新应用能力,提升了未来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积累了教改经验并通过辅导学生得奖获得了荣誉,并有助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保证学术和应用能力的先进性;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过程,提前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降低了人才招聘成本和人才培养成本,保证了企业新鲜血液的不断补充。

3.3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特点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教育为核心,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理论融合实践的能力。联合相关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连接。

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平台构建一体化实践环境,以物流实践项目为载体,由模拟到真实逐级递进培养,紧跟行业前沿理论、产品、工具、技术、应用的发展,在课程和项目中嵌入企业物流真实案例,实现将人才培养从单科性到综合性、从继承性到创新性、从灌输式到启发式的转变,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4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应用,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内涵,融合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物流工程专业结出了累累硕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对学生培养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拓展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途径

围绕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建设专业课程,完善融合创新应用内容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加快创新应用普适性课程和具有创新应用特色的专业课程建设步伐,对《供应链运营管理》《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工程综合实训》等多门课程进行了创新应用改革;充分发挥赛学用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鼓励学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物流建模大赛、物流仿真设计大赛等部级比赛,专业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人数逐年提升,目前每年获得大赛奖励学生占总人数的10%以上;充分利用SOVO平台、大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尝试,学生连续三年取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4.2注重产学研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强化了产学研合作能力培育,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形成协同创新、协同发展、互利互惠、共建双赢局面。五年中,学生多次成功地申请并参与了省市级和专业学科学会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如大连市社科院项目、中国物流学会面上项目等。在参与横纵向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张扬个性,展现特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拥有在国内物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性论文的能力。发表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特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北极航线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研究等有影响力的文章。

4.3丰富专业资源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依托物流工程专业特色,面向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了一批与区域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具有特色的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学分替换、顶岗实习、实地参观、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近五年,物流专业与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上海汉得SAP,大连惠普,聚思鸿等,持续输入人才,与企业进行纵深合作;教师将横纵向项目转化为专业和课程实践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毕业设计课题等教学内容,并进行特色TC教材的撰写,完成了《供應链一体化运营管理》、《运输与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本实用性极强的T-C教材,并丰富完善了课程的试题库和案例库;与两个俄罗斯著名院校进行学历交流项目,开展学历留学、学历互认、学分替换等合作,逐年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同时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并主持跨国合作横纵向项目,在国际间的会议或杂志上发表有代表性的科研或教改成果;积极建设实验室资源,完成物流仿真实验室和智能物流仓储与配送实验室的搭建,为学生打造知识应用环境,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5结论

工程力学与流体力学范文篇2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课程建设;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一、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入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1]。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入的认识[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3]。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工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6]。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8]。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内容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体系成为整个架构的关键。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5]:(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入到物流专业教学中。(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入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三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实践—综合应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四、结语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晓锋周建亨戴韬单位:东华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与研究,2011(6):53-57.

[2]黄勤,陈玲,李楠,等.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2):112-114.

[3]李庆明.物流人才培养应准确把握宽口径重基础的科学含义[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30(12):119-120.

[4]孙卫,侯凯,唐树凯.美国商学院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及其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92-96.

[5]刘峰涛,王扶东,王晓锋.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管理: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制定为例[J].纺织教育,2010,25(6):47-50.

[6]刘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7):128-130.

[7]王晓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83-85.

工程力学与流体力学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践,探讨多媒体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提出了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被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学习资源,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成为国内外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践,探讨多媒体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提出了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传统教学模式历史悠久,教育理论成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传统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形象、生动的讲述,学生易于接受,师生之间可以面对面地探讨疑难问题。对于工程流体力学而言,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数学公式的推导,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即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加强记忆。然而传统式教学主要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条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也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意的产生。

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最主要的推动力。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性。而且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听觉、视觉等器官对信息的接收,对学生的眼、耳等器官进行多重刺激,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记忆力,提高课堂效率。第二,直观、易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流体力学是从力学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流体所遵循的宏观运动规律以及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在日常生活和各种工程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是动力工程和流体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固体的运动规律相比,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诸如激波、接触面间断、两相流体之间相互掺混等复杂现象。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等直观、清晰地观看复杂的流动现象,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相关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增加教学容量,节约空间和时间。工程流体力学研究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较大。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播主要靠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信息的含量,多媒体教学充分地利用了电脑能够存贮大量信息的优势,授课的信息量明显增多,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更多的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摒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和流体力学实验教学。

工程流体力学理论教学部分包含大量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和一些复杂的流动现象。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过程依然使用传统教学中的板书,这样既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对于某些基本概念和特定的流动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流动现象的理解。

流体力学实验是流体力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贯穿于课程始终。现行流体力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方法单一,同时,还受实验老师较少、实验课时有限以及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选择的范围极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达到流体力学实验教学的要求。然而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后,学生可以灵活地改变实验条件,演示各种实验现象。

参考文献:

工程力学与流体力学范文篇4

Abstract:Atpresent,thereisalargegapbetweentheuniversitytheoryandpracticeteachingsystemandindustrydemandgenerally.Thegraduateshavelowskillandweakabilityinbothdirections.Thereasonisthatthehomogenizationoftalentcultivationmodeisserious.Thispaper,combinedwiththeteachingachievementawardandteachingreformproject,exploresandimplementsthetrainingmodeofinnovationandapplication"two-skill"typeexcellentlogisticsengineeringtalent.Thismodeexploresthewaytoachievetheexcellentabilityoflogisticsengineeringprofessionalunderthe"two-skill"requirementsandstudiestheteachingmodeof"competition,learningandapplication"toprovidetheoreticalandtechnicalsupportforthe"two-skill"typetalenttrain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theconstructionofengineeringcapacitytrainingplatform,soastothepromotetheengineeringeducationreform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P键词:创新应用;“双能”型;卓越人才

Keywords:innovativeapplication;"two-skill"type;excellenttalent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149-03

0引言

目前高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与行业需求普遍存在较大鸿沟,毕业生眼高手低,学生双向能力薄弱等现状,究其原因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

2011年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和教育部卓越计划对物流工程专业“双能”(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即“企业走入课堂,学生进入企业”。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索并实施了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实践应用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

该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探索物流工程专业在“双能”要求下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形成教学体系健康发展的良性机制,实现卓越能力的达成;研究“赛、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促进校企资源共享,积累并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为物流工程专业“双能”人才培养和专业持续发展,以及工程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推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改革。

1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的教学问题

创新应用“双能”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路线如图1所示。

基于上述总体路线,解决的具体教学问题如下:

1.1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设计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有效培养的基础条件。物流工程团队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和教育部卓越计划为抓手,以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引导,分析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达成能力之间的关联,构建能力达成矩阵。

同时分析了创新实践“双能”型物流卓越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以资源共享、协同培养为导向,通过项目实践导引,从社会用人需求角度,形成企业、高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的机制,实现项目资源共享,为专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如图2所示。

1.2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为了达到“双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中探索出“赛、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或措施。学生通过参加全国性比赛、考取职业资格证的过程,扎实学习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并结合实践加以整合,在大赛或职业资格证的考取中取得较好成绩。在物流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导入“赛”的手段或措施,激发生学习兴趣。

“学”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过程,以团队合作、思维创新为目标,设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结合阶梯渐进、同步实践教学理论,制定主体性教学目标,设计主体性教学内容及其策略,构建主体性教学评估考核程序,增加了现场模拟和团队协作机会,突出了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创新思考。

“用”是指教学内容要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学习目的。加大课程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带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切身体验实际应用。

1.3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与企业进行洽谈,联合申报工程实践中心并共建产学研基地,签署具有权责分明的协议,保障双方权益,联合购置设备,满足双方研发与工程实践的需求,并共享资源。通过交流和座谈,了解存在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手段、人员配置、考核机制等,促进校企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同时,把在“赛、学、用”中积累的经验和项目用于建设和丰富课程的案例库、试题库,并保持不断的更新,让学生始终掌握专业发展的动态。教师则通过上述的方法进行教材的建设,编撰出版T-C教材,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最后,专业还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浓缩,把电商物流的管理方式和流程优化的内容在新建的实验室中进行体现,通过实验室这一载体实现创新应用“双能”的综合培养。

2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教学成果

在创新应用“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物流工程团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实施“赛,学,用”的教学模式,在过去的三年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①鼓励学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物流建模大赛”、“物流仿真设计大赛”、“流通业创新实践竞赛”等部级比赛,在大赛中锻炼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专业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人数逐年提升,目前每年获得省级以上大赛学生占总人数的10%以上。

②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并与教师一起参与市级以上横纵向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学生连续三年获得省级、部级大创项目立项,成功地参与了大连市社科联(社科院)2015-2016年度重点课题及中国物流学会面上项目。在参与横纵向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张扬个性,展现特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部分学生科研能力显著,已经拥有在国内物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性论文的能力。其代表成果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特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北极航线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③同时,专业注重创新应用资源建设,引进业界最先进Flexsim仿真软件,建设智能物流仓储与配送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教学资源了解行业运行的真实环境。专业还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基地,学生通过学分替换、岗实习、实地参观、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近五年,物流专业与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上海汉得SAP,大连惠普,聚思鸿等,持续输入人才,与企业进行纵深合作。

④专业把竞赛和项目中的案例编入教材和教学内容,丰富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综合实训》《第三方物流》等课程的试题库和案例库,出版了《供应链一体化运营管理》、《运输与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本实用性极强的T-C教材,同时在国内核心期刊中发表了诸如“基于IWMS的物流三维互动体验式教学的组织与应用”、“基于ITMC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教学改革探讨”等教学模式改革论文,取得很好的反馈。

3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通过几年的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本文总结其成果与其他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的许多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3.1充分凸显了学生是主体的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方向

新时期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去获取知识,教师起引导和帮助作用。在“赛、用、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辅导学生参加竞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的先进设备,思考现代物流技术与专业学习的关系,自发组成学习团队、设计应用方案并由学生点评设计方案等无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2学生、教师和企业各方均是教学改革的受益者

在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取得了竞赛荣誉和奖励,培养了创新应用能力,提升了未来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积累了教改经验并通过辅导学生得奖获得了荣誉,并有助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保证学术和应用能力的先进性;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过程,提前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降低了人才招聘成本和人才培养成本,保证了企业新鲜血液的不断补充。

3.3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特点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教育为核心,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理论融合实践的能力。联合相关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连接。

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平台构建一体化实践环境,以物流实践项目为载体,由模拟到真实逐级递进培养,紧跟行业前沿理论、产品、工具、技术、应用的发展,在课程和项目中嵌入企业物流真实案例,实现将人才培养从单科性到综合性、从继承性到创新性、从灌输式到启发式的转变,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4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应用,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内涵,融合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物流工程专业结出了累累硕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对学生培养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拓展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途径

围绕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建设专业课程,完善融合创新应用内容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加快创新应用普适性课程和具有创新应用特色的专业课程建设步伐,对《供应链运营管理》《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工程综合实训》等多门课程进行了创新应用改革;充分发挥“赛学用”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鼓励学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物流建模大赛”、“物流仿真设计大赛”等部级比赛,专业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人数逐年提升,目前每年获得大赛奖励学生占总人数的10%以上;充分利用SOVO平台、大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尝试,学生连续三年取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

4.2注重产学研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强化了产学研合作能力培育,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形成协同创新、协同发展、互利互惠、共建双赢局面。五年中,学生多次成功地申请并参与了省市级和专业学科学会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如大连市社科院项目、中国物流学会面上项目等。在参与横纵向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张扬个性,展现特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拥有在国内物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性论文的能力。发表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特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北极航线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研究”等有影响力的文章。

4.3丰富专业资源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依托物流工程专业特色,面向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了一批与区域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具有特色的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学分替换、顶岗实习、实地参观、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近五年,物流专业与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上海汉得SAP,大连惠普,聚思鸿等,持续输入人才,与企业进行纵深合作;教师将横纵向项目转化为专业和课程实践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毕业设计课题等教学内容,并进行特色TC教材的撰写,完成了《供链一体化运营管理》、《运输与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本实用性极强的T-C教材,并丰富完善了课程的试题库和案例库;与两个俄罗斯著名院校进行学历交流项目,开展学历留学、学历互认、学分替换等合作,逐年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同时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并主持跨国合作横纵向项目,在国际间的会议或杂志上发表有代表性的科研或教改成果;积极建设实验室资源,完成物流仿真实验室和智能物流仓储与配送实验室的搭建,为学生打造知识应用环境,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5结论

在工程专业国家认证和教育部卓越计划背景下,本文探索了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了该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物流工程专业进行了试点,利用“赛、学、用”等多种途径,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物流工程卓越人才的可持续培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成果。教学成果适用于物流管理与工程大类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创新,亦可推广到卓越工程师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

但应该看到的是,由于该模式也正处于实践推广阶段,所以难免有些不足和弊端,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比如该模式强调必须有较为丰富的企业资源作为配套支撑,所以企业资源的开发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践行该模式的过程中还必须配套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组织学生参加大赛或考取相应资格证,各个学校政策不一样,需要全面协调等。后续物流工程专业将引入课程体系特色辨识方法,探究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的短板,进行专业培养人才细分,挖掘人才在社会实践上的适应度,满足培养模式持续改进和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煜,等.面向双师双能的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5):263-265.

工程力学与流体力学范文

关键词:流体力学;教学理念;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41-02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平衡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已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在哈工大是机械类、材料类、仪器仪表类、航空航天类、建筑工程类、热能动力类、流体动力工程类等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既有基础学科的性质,又具有鲜明的技术学科的特点,既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等课程有紧密的联系,又是专业课的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工程实际意义都较强的课程[1]。哈工大流体力学教研室成立于1956年,历来重视教学研究及教学质量,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思想,在基础教学与实验设施、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一系列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并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目前正在进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升级。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转换观念,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入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一、改革教学理念

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而学生质量的衡量标准则是其综合素质及能力。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特点是抽象概念多,数学分量重,理论性较强,许多复杂的流动物理现象难以用言语和具体图像清晰地表述[2]。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中有很多较难的知识点,例如流体微元运动的Cauchy-Helmholts速度分解定理、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边界层基本方程及近似计算等,这些知识点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推导,往往要占用很多课时,同时这些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是空洞和死板的,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即使是多数教师能够本着负责的态度将这些知识难点讲解清楚,也往往并不能使学生对这些难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教学过程是事倍功半的,容易引起学生对这些知识做机械的符号记忆或者陷入对推导严密性的过度钻研,无法建立起流体力学的全局思维方式,进而也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梳理所讲授的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流体力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要让学生明白,流体力学的学习不是背定理、记公式,而是要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掌握一门新的科学知识,了解它的人文背景,学习它的思想和方法,掌握它的原理和应用。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教与学的同步,授课时关注学生的反映,根据学生的反应对授课进行调整,必要时放慢节奏或变换讲解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学生有必要参与到深层的学科知识应用中,因此可以让同学参加与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引导同学应用流体计算模拟软件,实现模拟实验[3]。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引导可以消减同学对流体力学公式繁多的苦恼,而在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将得到很大的锻炼。实践证明,学生可以完成适当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内容的拓展研究,实现课程与科研工作的相互促进。在积极开展第一课堂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大赛这样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张扬个性的舞台,使学生得以将课本所学知识充分的运用,并从制作和创新过程中学到了比课本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其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流体力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流体力学知识应用面广、基础性强的特点,引导并指导学生参与此类科技活动。另外,流体力学教师还应该经常举行科技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和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内容调整

目前所使用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内容包括了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漩涡理论基础、理想流体平面势流、粘性流体动力学、相似理论基础、流动的阻力与损失、管路的水力计算、粘性流体绕物体流动、气体动力学基础、机翼及叶栅理论、流体要素测量等内容。总的来说涵盖了流体力学工程应用的多数情况,但是结构仍然需要进一步调整。首先,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内容较多,多年未更新,有些知识也趋于老化,应适当地对内容进行增减。2006年专业调整后,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教学按一级学科制定教学内容,在这种体系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应在主体结构保留的情况下,对于涉及到工程热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内容进行删减,避免不同课程的内容重复,使课程之间的界线更加明晰。这样的好处就是,学生利用有限的课时可以将流体力学主体结构体系学得更好。另外,由于工程流体力学更多的应该涉及流体力学的工程应用,所以关于漩涡理论、理想流体平面势流及粘性流体绕物体流动章节内涉及的较多理论性知识且与工程应用关系不大的应该适当精简,减少课时占用。其次,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与工程应用相关的内容。美国著名的流体力学教材《MechanicsofFluids》(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Editions出版)选取了贴近工程实际的管道流动、叶轮机械流动、环境流体力学等内容,作为经典流体力学主题内容的有机补充[4]。哈工大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也应该针对学校定位及专业设置,在广泛调研开课专业的需求基础上,适当增加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工程应用知识。最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内容应更新与近期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内容。由于教材不可能年年更新,教师应该在教材内容基础之上,适当增加与科技进展相关的内容,例如流动的虚拟实验、流体参数的现代化测量、流体力学的发展现状、流体力学的最新应用情况等,让学生了解到流体力学的科技前沿,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其学习流体力学的热情和兴趣。

三、改革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哈工大流体力学教师较早地采用了不完全教学法、潜科学教学法、社会探究法、问题教学法、角度教学法等创新性教学法,将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课堂教学要素有机组织起来,发挥整体的最大效能。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探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培养能力,以展素质;并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改革统一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目前多媒体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在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问题上目前还有一些争议和讨论。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知识点多,公式推导多,难度大,对于具体的知识点利用板书详细推演在课堂教学中占用了大量的课时,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流体力学整体思维的把握。由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特点,很多流动现象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用板书表达清楚,很显然传统教学方式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可以更好地创设教学意境,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黑白为彩色,变无声为有声,通过丰富的图例、连贯的动画以及真实的实验录像,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趣味盎然,使抽象、晦涩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5]。另外,流体力学的特点是数学分量重、理论性强,所以又不能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对于涉及到重要理论公式推导的内容,简单地将推导过程搬到课件上去,并不能使学生了解重要理论公式的来龙去脉,也难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关键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这个时候需要收起屏幕,用板书认真书写每个符号,推导每个关键公式,并解释其中的物理概念和意义。多媒体和板书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我们可以取其长而避其短,采用两者兼顾而又两者不弃的原则,交互使用,相辅相成。

四、更新考评制度

哈工大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作为技术基础课,目前采取了综合性的考评方法,总成绩由作业、实验、考试三部分组成,学生共计要完成60题左右的作业,由教师进行判分并作为总成绩的10%;共计要完成11项左右的实验,根据学生对每个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及实验报告的质量情况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来评定成绩,若有两次不及格或者缺席者必须重做否则不得参加期末考试。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为闭卷,占总成绩的80%。流体力学考试的组卷与课堂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课堂教学如果注重内容的应用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则在组卷时应适当减少客观题,丰富试题类型,加大理解性和综合性题目的分量,避免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而学生临近考试加班加点应付考试的现象。另外,根据课堂教学和课外科研实践的特点,对于偏重于工程应用的专题,可以探索利用撰写科技论文、提交科研作品的方法进行考试,与传统考试成绩综合来建立起更合理、更具实践意义的考评制度。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面向工程应用人才的课程,所以教学核心始终应该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贯穿流体力学思维模式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是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长期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卓如,金朝铭,等.工程流体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赵超.“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中国冶金教育[J].2010,(5):63-64.

[3]李岩,孙石.《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科教文汇[J].2008,(11):88-89.

[4]C.P.Merle,C.W.David.MechanicsofFluids(secondedition)[M].NJ(U.S.A.):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Editions,1997.

工程力学与流体力学范文1篇6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和评价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全面深入地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各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在对各自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课程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课程改革的成果是好是坏,还缺乏一个有效的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虽然有些专家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但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经济环境与教育背景下,在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中能不能实现,也没有进行相关深入的研究,所以目前很多院校没有清楚的界定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的不同,而且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评价研究不够深入,没有明确的目标做参考,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机制,没有针对性较强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导致课程改革评价很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效果。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的设计

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标准的制订、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多项内容,因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也应尽可能涵盖以上内容。此外,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应以基于工作过程”理论指导下的工学结合课程基本特征为参考进行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具体设计如下:

1、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符合物流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上岗要求;该课程对学生物流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养成起明显的促进作用;该课程与前续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衔接紧密、得当。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指导下,以物流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与物流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较好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

2、课程标准

(1)课程名称、学时。课程名称要符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命名要求;课程学时安排要能完成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设置合理。

(2)课程目标。课程培养目标明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某类应用技术、会解决某类问题、培养某类能力、会做某类事情。课程的预期目标与专业总培养目标一致,并较好的实现专业总目标中的一些目标。

(3)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结构应按照真实的物流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体现学生物流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与物流职业资格鉴定密切结合。

课程内容针对性强、适应性好,组织与安排合理。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资格标准有机融合,内容涵盖相关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突出物流职业能力的培养,科学设计学习工作任务和内容。

(4)课程考核。制定适合的考试考核要求,成绩评定方法合理。课程考核的重点应是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考核学生参与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考试内容多元化,注重全过程的考核。

3、教学手段与方法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理实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需要,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充分利用物流仿真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课堂内容与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选用分组讨论、启发引导、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积极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4、教材建设

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尽可能开发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相配套的校本教材,所选用的教材要能体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反映先进的物流技术发展水平,注重对有特色的,能很好的满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自编教材的开发。

5、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能满足课程实训教学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发能完成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需求的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6、教学师资

注重对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的培养,提高有企业经历的教师的比例,聘请来自物流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一定比例的课程工作,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积累其物流企业工作经历。

7、教学资源

课程资料建设齐全,包括该课程的课件、习题、实训实习任务书与指导书、学习指南、课程案例、网络教学条件等。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评价的内容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评价应从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方面为教学评价,另一方面为社会评价。

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又分为专家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指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对该课程的评价;督导评价是指校内督导人员对该课程的整个教学组织过程给与的客观评价;学生评价指该课程的教学对象对该课程的综合评价。

2、社会评价

工程力学与流体力学范文篇7

(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现代教育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启发式教学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工程流体力学;启发式教学;教学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74-02

一、引言

《工程流体力学》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研究液体和气体的机械运动规律以及应用的学科。工程流体力学在土木工程、能源、动力、环境、设备、化工、航空以及国防等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应用,尤其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系统、全面的《工程流体力学》理论知识,通过学习本课程,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验操作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启发式教学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二、《工程流体力学》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

《工程流体力学》是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流体力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工程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等。其中实验研究主要是利用各种实验仪器对流体现象进行观测分析,总结出流体运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通常采用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理论分析主要是根据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以及能量守恒等定律,加以数学分析的手段,对流体运动进行分析研究;数值计算则是利用数学语言将流体运动的普遍规律表达出来,从而获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以及能量守恒的计算方程,这些方程组合在一起成为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流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以此来解决各种与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强调的是知识点的灌输,学生进行机械化的记忆,缺乏创新,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彻底改变。

(一)帮助学生建立流体力学的思维方式

《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及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运动规律,掌握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在传统教学理念中,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学习,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机械化的记忆,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仅仅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因此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其在日后工作和学习当中遇到关于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时,无从下手。鉴于此,在现代教育理念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流体力学知识体系,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①

(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还需要具备对流体力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对知识和计算公式的机械化记忆,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②因此需要在《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总结,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形成鲜明形象的记忆;与此同时在课后练习中需要增加综合性,促进学生对流体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是《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认识流体力学规律。通常实验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最终以“实验报告”的新闻形式发表“实验结果”。③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实验操作,根本无法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学生自主独立的进行试验操作,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理念严重背离之处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作为教学活动关键核心的学生群体则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单方面机械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教学同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④

三、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启发”一词最早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在现代教育理念当中,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课程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诠释教育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⑤

(二)设置问题情境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分析。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任何疑问都应该及时提出,向同学和老师进行探讨。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提问锻炼学生的探索欲和逻辑思维能力。⑥学生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还应该增加主动性,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去钻研。这样学生才会有问题意识,可以提出问题,而不是在别人背后去解答问题。另外,设置问题情境要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或工作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多样性以及前瞻性,通过不断探索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工程流体力学》课程需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释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激发起学生发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帮助他们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流体力学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流体处于平衡及运动状态下的力学规律,加强理论概念与现实生活的相互联系。总之,只有主动参与其中,学生才能对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切身地投入自身全部的精力想方设法去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教师则完全不用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讲解,只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引工作,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充分发挥。⑦

实验是检验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对知识运用的最佳方式,借助实验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问题情境环节中,学生大胆假设和创新提问以后,就需要通过实验对问题进行模拟分析,并得到结论。在安全的保障下,进入实验室,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去做,积极探索。这样会对学习更有帮助,而这一过程会提高学生的研究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团队的协作能力。此外,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由组合进行某一问题的研究,当假设足够成立的情况下,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入实验室去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如果遇到问题,就可以真正独立地进行思考和研究。⑧

(四)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前提。而长久以的来灌输式教学,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高高在上的形象,让不少学生产生畏惧感,这也使得学习氛围过于凝重、刻板甚至拘束。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掉以往死气乏味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通过营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等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并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流体力学讨论研究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以及动手操作中完成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课堂气氛做到张弛有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工程流体力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⑨

综上所述,启发式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提高《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本文总结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启发式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注释:

①张晓宏.高校研究型教学范式之探究——启发式教学[J].教育探索,2007(3).

②朱昌流.论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7(18).

③李小川.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0).

④吴翊.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⑤刘全忠.关于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2014(1).

⑥WuhanUniversity、scientificResearchPublishing.TheHeuristicTeachingPracticeBasedonInnovativeThinking[A].ProceedingsofConferenceonCreativeEducation(CCE2012).2012(5).

⑦朱辉,陈洪杰,刘飞.CDIO教育模式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12).

⑧刘莹.解立平.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4(2).

工程力学与流体力学范文1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流体机械测试技术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实验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TH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7-0108-03

0引言

2010年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改革,该计划突出了工科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1][2][3][4]兰州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是我国最早的水力机械专业,始建于1954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65年该专业整建制(包括水泵、水轮机实验室)迁至兰州理工大学(原甘肃工业大学),原有水轮机、水泵、液压3个专业化方向,现在已发展为流体机械、流体传动、流体测控、水利水电和新能源5个方向。2007-2012年分别获评教育部“部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项教学质量工程,与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获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998-2014年连续4轮获省级重点学科,拥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该专业从起始阶段起就是典型的产品设计专业,涉及耗能占全国各行各业25%的泵产品与发电占全国总发电量22%的水轮机产品,虽然专业面向归口行业较单一,专业对应行业产品却广泛应用到全国各行各业,具有“小专业、大市场、专业地位特殊”的特点。

“流体机械测试技术”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既有一定理论又有很强应用性的课。卓越工程师培养采用“3+1”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完成累计3年时间的学习任务,在企业完成累计1年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任务,其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融入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需适时地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和探索。

一、课程教学环节存在难点

结合“流体机械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卓越班的培养目标及要求[5][6],目前该课程教学环节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流体机械测试技术”课程的知识框架及课时数如图1所示。基础部分各章内容相互独立,而应用部分是以水泵与水轮机为被测对象,涵盖了基础部分各章知识点,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教学难点在于在保持理论框架完整的基础上,为了突出工程应用的要求,如何将基础部分与应用部分有机结合。

(2)该课程突出泵与水轮机这一专业对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其教学难点是如何将以解决实际测试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企业教学过程中。

(3)该课程涉及水泵的性能实验、汽蚀性能实验、串联性能实验、并联性能实验、振动与噪声测量和水轮机能量实验,这些实验项目虽属单独设课的“流体机械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但也是本课程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易发生脱离实践教理论、学理论的现象。

二、把握课程教学的核心,突出工程应用要求[7][8][9][10][11]

“流体机械测试技术”理论学时数为32课时,在课堂中追求大而全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为了贯彻以解决实际测试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围绕泵与水轮机的能量性能实验和空蚀性能实验,提出该课程核心教学内容是压力、流量、转速、转矩及功率5大参数的测量原理及方法。压力测量教学重点是弹性式压力计和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技巧。流量测量教学重点是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和时差法超声波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及其流量方程式描述的物理意义、3种流量计结构区别及其前后直管段长度的安装要求。关于转速、转矩及功率测量一章,教学重点是光电式转速传感器、磁电式转速传感器、磁电相位差式转速转矩传感器、电阻应变式转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讲清楚各类仪表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基础部分与应用部分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中积累的测试经验,通过一些测试实例,强化学生对各章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对象,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也为后续的实验教学与就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例如以实测水泵扬程为例,让学生学会根据水泵实验台精度要求和被测泵扬程,选择泵进出口压力传感器的量程及精度;应用流体静力学基础理论,解决测点液体压力、压力计读数和测点至压力计中心的垂直高度之间的关系问题。例如以实测水泵输入功率为例,对电测法测量水泵输入功率,让学生掌握其实质是测三相异步电动机输入功率,现场观摩功率表接线方法,掌握功率表常数与电动机输入功率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电动机特性曲线计算泵输入功率;对扭矩法测量水泵输入功率,它是在水泵与电动机之间安装转速转矩传感器来测量泵输入功率,并配有一台扭矩仪显示泵的转速、扭矩和功率。通过测试现场教学,使学生学会转速转矩传感器“清零”方法,加深理解转速、扭矩和功率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水泵配套电动机功率及转速选择转速转矩传感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工程测试实例,解决了基础部分与应用部分有机结合的问题。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掌握完备的流体机械测试理论体系,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又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应用实例,更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形成了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为主线的教学特色,而这一特色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三、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转变角色

“流体机械测试技术”课程涉及较多的其他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仅侧重课本内容讲授,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难快速全面地把自身储备的知识与新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从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茫然的学习状态,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这将使整个课程的教与学过程变得非常艰难,以至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严重下滑。因此提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测试技术知识的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对象。对每一节课,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节的教学重点、思考题与计算题。因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以身边的生活实例和工程案例设疑式地启发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思考题与计算题中所涉及的测试技术基本原理和技术展开积极讨论,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问题式教学法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势必会有所提高。

四、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课是验证理论、应用理论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12][13][14]随着该课程理论教学的不断改革与进步,实验教学的内容、学时和时间安排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其主要改革措施有:(1)单独开设24学时的“流体机械专业实验”课程,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别设置,实验教学不再附属于理论课教学,克服了实验课教学学时偏少、理论课和实验课相互挤占学时的现象。(2)在已开设的水泵性能实验、水泵汽蚀性能实验、水泵振动测量、噪声测量、水轮能量实验的基础上,利用自主研发的自循环多功能离心泵教学实验台,增开泵的串联性能实验和并联性能实验。(3)增加实验学时数。调整后实验学时数见表2。(4)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联合制订实验计划及每组学生数,一般每组学生数不超过6人,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便于上级部门监督检查实验教学质量及进程。(5)为了强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效果,学校要求任课教师承担一定工作量的实验教学任务。

表2流体机械专业实验项目及学时数

“流体机械专业实验”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属多参数测量的综合性实验,涵盖了“流体机械测试技术”课程所有章节知识点,因此实验教学采用以练为主、讲练结合的方法,通过实验前预习、实验现场讲解和实际测试工作等教学环节,使每个学生在切实感受到每个测试环节的同时,对测试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且掌握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各参数测量原理及技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测试工作的能力。实验项目测试完毕后,在实验课内要求学生应用EXCEL软件计算数据、绘图、数据拟合并得出经验公式。这种教学方法解决了学生不认真学习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相互抄袭的问题。通过上述严格训练,使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本的实验技术和方法的同时,又学会了EXCEL软件的使用,更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组织测试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流体机械测试技术”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与实验仪器仪表、企业实验台精密结合,其教学更应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科研和工程实际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是提高其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文中结合本校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特色,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方面介绍了该课程改革的一些措施,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的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其专业课程在企业和学校学习时间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仍需进一步研究与优化。

[注释]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最新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47-55.

[3]张晓报.我国“985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反思――基于课程的考察[J].高等教育管理,2013(6):24-30.

[4]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教育管理,2012(1):16-18.

[5]康灿,杨敏官.测试技术课程改革与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47-49.

[6]张欣悦.测试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6-127.

[7]李军.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材料成形原理”课程改革[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2):107-108.

[8]胡晓花.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传热学课程改革[J].德州学院学报,2013(4):8-11.

[9]张志刚,石晓辉,富丽娟.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1(23):147-148.

[10]陈光胜,李郝林.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04(16):40-41.

[11]王本亮,唐维新,唐楚峰,肖飚.《动力机械测试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湖南农机,2013(11):241-242.

[12]谢莹,李力群,许崇利,杨梅.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4):48-51.

工程力学与流体力学范文篇9

摘要:文章在“流体力学”的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法,设计了基于任务驱动的能力训练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肯定了该模式对岗位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同时指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教学;任务驱动法;流体力学;任务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69-03

一、引言

“流体力学”课程是针对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研究流体的平衡和机械运动规律为核心,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应用流体力学的理论解决环境工程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该课程涉及到的理论内容较为繁杂、理论性强,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经过三年以来的授课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同时由于“流体力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在讲解内容和关键知识点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该专业的相关领域。如果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连最基础的流体力学知识都不能掌握,那么工程应用更是无从谈起,这为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埋下了隐患。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在教学方式上,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先按照课本的顺序讲解基本的概念和方程,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对讲授内容进行消化。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当时能听懂、课后会练习,但由于课后练习都是学生个体独立进行的,没有及时与本专业的工程相结合,因此,学生往往不能根据实际工程灵活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有的学生甚至学了后面的内容就忘了前面的知识点,到学期结束时,学生基本上把所学的知识忘得差不多,这样很难实现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上述思想,笔者针对“流体力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现象,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对“流体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初步实践。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征。任务驱动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围绕着“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互动式教学理念,任务驱动法提出一种“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该模式下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动法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学校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流体力学”课程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即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理论教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工程背景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因此,有必要采用以工程案例为先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任务的实施掌握流体的基本规律及其工程背景,实现教学目标,为此本文设计了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实施过程,具体实施流程如下图1所示。

任务设计:在“流体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尽可能反映真实工作状态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学习情境中,这样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更积极真实的意义建构。结合该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设定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课堂任务。本能力培养项目先后通过流体流动显示等装置的简单操作到不同边界水流特征的观察、典型流动条件下的流体动力参数测定分析等实际工程应用,保证了该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3.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效果。(1)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可视化教学软件,并结合动画演示,将各种流动形态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多讲、细讲重要知识点,全面解释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务必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理解流体力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同时将专业领域的工程案例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任务实施为驱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让理论教学为工程应用和岗位服务。

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实施过程中,了解了本专业特定岗位的技能要求,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态度积极认真,对专业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而对于专业工作内容的体验和认识,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岗位操作技能,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2)完成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在对学校“流体力学”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基础上,完成了“流体力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学生可通过该课程网址观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课件和课后习题讲解内容;该网站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线答疑,即学生通过网站提出疑问,教师实时在线回复问题,促使教学网站成为学生课余学习的好帮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和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流体力学”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拟定了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任务驱动项目,同时编写了环境工程“流体力学”实训教案。除了与流体力学相关的普通实验的技能实训之外,增开了具备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的流体力学综合训练任务:如氧化沟中典型的水动力学现象观察分析、环境工程学科典型管嘴和孔口出流的水力计算等,这些教学任务在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了专业性,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任务的巧妙设计会让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大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任务设计要有针对性。(1)教学任务要有针对性:在设计的任务中,所列出的技能训练要体现出岗位专业需求的典型性,要求专业课教师能够实时把握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岗位技能需求动态,能够根据该专业的岗位需求,同时结合课堂教学目标,选取较为典型的岗位训练技能作为设计任务,这样做能够确保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围绕岗位专业技能而开展。(2)任务设计需考虑包括如校内实训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任务实施范围等一系列与学校硬件相关的场地条件的可实施性:“任务驱动”教学一定程度上需要学校或学院的相关行政部门能够提供固定的技能训练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资料查阅收集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如教学用计算机资源、模型加工和实验条件等。(3)任务设计应把握好难易程度和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由于学校教学时间的局限性和约束,任务驱动教学需要妥当安排好任务的具体实施时间和期限,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裕的时间来完成设定的任务,并由此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此外,教师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应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达到共同提高岗位专业能力的目标。

2.任务驱动教学的考核指标应多元化。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应遵循“重视过程考核,结果考核次之”的原则。对学生和各小组进行多元评价,采取各小组成员自评、小组与小组之间互评以及教师最后点评三者相结合的形式。整个评价过程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更应该重视学生在实施任务过程中的态度和能力评价。

实践证明,这种多元化的过程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有效。因为学生首先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更好地了解自己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也让每名学生都能够清楚地知道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任务的,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督促和共同进步。最后在评价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态度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在任务实施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同时要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3.理论知识的讲解应渗透到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在采取任务驱动法进行实际教学时,对于基础理论教学要渗透到每个任务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把关键的知识点讲清楚。对于本专业的发展前沿相关的内容,其中有难度的理论可以由教师先进行简略介绍,同时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查找途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课程的应用背景,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

四、结语

总体来说,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会让学生的学习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也不断提高。随着“流体力学”理论知识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流体力学”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也将是一个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主线,精讲多练,同时要不断寻找适合各专业岗位需求的可实施项目,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实现教改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轶,丛燕青,孙培德.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流体力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1):86-86.

[2]程志辉,李霞,姜磊.环境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研究,2013,(5):67.

[3]代红,陈刚,肖建修.“电机学”中“交流绕组”的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32):85-87.

[4]刘秋满.如何提高工程力学课堂教学的效率[J].科技信息,2011,(35):277-2.

[5]吴青萍,张慧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6):38-40.

[6]吴尚智,任小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5):30-32.

[7]陆永利,陈蕾,杨红卫等.基于翻转课堂理论的生理学实验教学尝试和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4,(12):1047-1049.

[8]郑开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23):115-117.

[9]廖艳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控专业第二课堂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15,(3):67-70.

[10]徐海娟,张天波,王汉道,等.任务驱动模式在“环境微生物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

[11]薛琴.任务驱动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26):198-198.

[12]李秋梅.任涨动教学法在高职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品牌,2015,(4):197-197.

[13]徐坛飞.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革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23-24

[14]张志俊.运用任务驱动法构建高职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探讨[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120-122.

[15]张瑞莹,孙亚男,刘君,等.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方法探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109-110.

收稿日期:2016-11-25

工程力学与流体力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化工原理;非化工类专业;探究式教学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008

1引言

化工原理是化工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及其相关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问题的工程学科[1]。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实验和计算相结合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本课程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化工原理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化工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化工原理具有内容多、计算多、内容枯燥、抽象、工程性强等特点,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农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由于理学基础较差会很头疼上这样的课。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理论传授式教学模式主张学生的被动接受,学生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效果差。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其应用化工原理知识解决学习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目前被广泛认为是最科学的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以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2]目前,探究式教学在高等教育中主要应用于数据库原理[3]、生物化学[4]、力学[5]、电工学[6]、生物材料[2]等理论科目,以及大学化学等实验科目的教学当中。目前没有发现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化工原理教学中的研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首次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到化工原理教学中。

2实施方法

仅仅通过看、听这类输入式的方式接受知识一方面比较枯燥,另一方面接受起来也比较困难,我们提倡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一种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问题的发现、研究直到解决的全过程中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味觉来感觉所涉及的问题或现象,并通过充分的思考来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还能体会的科学的魅力,从而爱上这门学科。下面我们以牛顿粘性定律以及牛顿型流体与非牛顿型流体的区别为例来讨论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我们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很呆板的讲“运动着的流体内部相邻两流体层间的作用力,又称为粘滞力或粘性摩擦力。由于粘滞力的存在使得流体在垂直于流动方向上速度存在梯度。实验表明,两流体层之间的摩擦力τ与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速度梯度成正比,即。式中μ称为粘性系数,或动力粘度,简称粘度。一类在流动中形成的剪应力与速率梯度的关系完全符合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是牛顿型流体,如水、空气等。但工业中还有多种流体。如泥浆、某些高分子溶液、悬浮液等,并不服从牛顿粘性定律,这类流体称为非牛顿型流体。”学生听完后往往一片茫然,觉得毫无趣味而言。但是如果以探究式的方式来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问题那么学生,那么学生既能体会到科学的趣味又能有所得。

同样的课程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老师多提问一些问题,比如“河中心的水流动速度快还是河边的水流动速度快呢?”,“流体流动阻力的大小与流速有没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并在此过程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总结“这些问题的答案牛顿曾经也不知道,但他努力去做研究,最终发现:两流层之间单位面积上的内摩擦力τ与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速度梯度成正比,即。于是,人们把这一发现称为牛顿粘性定律。

接着继续提问:“这个定律是不是对于所有的流体都适用呢?”这时老师可以拿番茄酱及玉米糊做实验,看看什么情况下番茄酱会流出来,什么情况下玉米糊会固化,从而引出非牛顿流体的概念,并带领学生探讨流体流动性与流体受力之间的关系。经过研究学生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现象,有些流体受力流动性会变好,比如番茄酱;而有些流体受力后流动性会变差,比如流沙、玉米糊等。

用类似这样探究式的方法来教学,学生会实时参与到教学中,并能体会到科学的乐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且学生能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探究式教学是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贾绍义,夏清,吴松海,姜峰.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2010(03):78.

[2]朱建华,崔名芳.大学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与实验课程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56.

[3]陈林,徐化祥.基于探究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研究[J].软件导刊,2012(11):161.

[4]杨志伟,张玮玮,陈志玲,廖蓟,刘晓晴,万平.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J].生命的化学,2013(33):105.

[5]傅玲,何新凤.探究式教学在“力学”课程中的实践[J].教法研究,2012(03):148.

[6]李华,刘素贞,黎霞,毛一之.探究式教学在“电工学”课程中的探索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09):71.

工程力学与流体力学范文篇11

【关键词】医药物流管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教职成〔2015〕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本论文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医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高职医药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必要性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有利于课程项目的开发和实施课程的深化改革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特色的瓶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开发,通过分析医药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工作岗位,依据医药物流行业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分析,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有利于课程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就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以物流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通过融入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项目的实施可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可有效促进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对现行高职医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运行效果的调研分析

为深入了解现行高职医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运行效果,课题组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及相关企业、兄弟院校四类调研对象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调研问卷,于2014年下半年进行了课程模式效果分析与评价的调研活动。(一)调研对象及调研内容调研的对象包括四类人群,分别为我校物流管理在校生70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80名、医药物流相关企业7家、兄弟院校5个,调研的形式为纸质及电子问卷、访谈及实地走访。对于在校生,主要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的了解、喜欢的专业课程、有无需增删的课程、课程体系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感兴趣的就业方向、曾经实习的单位最看重的能力、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等;对于毕业生,主要调查目前主要工作岗位、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认为学过的重要的课程、学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对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的建议;对于医药物流相关企业及同类院校,如乐仁堂医药公司、爱普医药公司、九州通医药公司、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等,主要了解企业就业岗位、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注重的能力、应设置课程、对专业设置的了解程度、认为较重要的课程等,听取行业及同类院校对课程设置的建议,明确工作岗位群、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二)调研结果分析调研结果显示,60%的在校生不了解课程体系的设置、30%的在校生不了解未来就业的主要工作岗位、60%的同学不了解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50%的在校生对所开设课程兴趣不浓;40%的在校生对实习实训的内容不满意;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中30%为仓储管理、20%为客户服务人员,15%为运输管理人员,毕业生认为重要的课程为仓储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运输管理等;80%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加强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70%的毕业生对课程设置较满意;对企业及同类院校的调研,明确了主要工作岗位为仓储管理、客户管理、运输配送管理、质量管理岗位。通过对调研问卷的分析,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了解了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如课程的整合、课程间的有机衔接、课程的学时数、课程的内容安排、课程展开的形式、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安排、实习实训的针对性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三、构建高职医药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流程

根据医药物流企业用人实际需求,结合调研结果及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方针,按照“确定工作岗位(群)———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的工作流程,对高职医药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进行了开发,其开发流程如下:(一)确定工作岗位(群)通过企业实地走访及调研、听取企业专家意见,确定医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工作岗位为:药品仓储管理岗位、药品运输管理岗位、药品配送管理岗位、信息管理岗位、药品质量管理岗位、客户服务管理岗位等。(二)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医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工作岗位任务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共50项,如下表1所示:表1(三)归纳行动领域、学习领域整合医药物流管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再根据行动领域,进行学习领域转换,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并转换为课程。据此,确定学习领域共7项为:药品储存与养护、药品运输与配送、客户开发与维护、医药物流企业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四)确定学习情境根据医药物流管理的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主题学习单元,进而转换为学习情境,如表3所示:

四、构建高职医药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工程力学与流体力学范文篇12

关键词:配送管理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70-01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物流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核心技术课程之一,而配送管理又是物流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因此,物流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课程设置学科化,知识陈旧,职业技能性差

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多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教学内容前后重复,知识老化,职业性、技能性差,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1.1.1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实践性差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技能不足,无法体现高职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不能有效开展工作。

1.1.2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脱节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规定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为4∶6,但因高职物流教学理论体系薄弱,缺少对物流产业的延续性研究,导致理论脱离客观存在,物流理论无法对物流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同时受实践条件限制,课程建设与讲授过程中往往以教师口述为主,学生往往停留在听与想的环节。

1.2教材缺乏、师资队伍职业能力不够

我国的物流管理教育起步晚,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实用强的教材非常缺乏。其次,现有师资大多是从管理、营销等专业转过来或从高校毕业直接来到教学岗位的,没有物流管理实践经验,教学很难,达到高职物流管理培养目标的要求。

2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课程改革体系构建

2.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设计

2.1.1校企合作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1)邀请企业方培训或讲座,丰富课程内容。通过采取物流企业专家培训或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行业前沿知识,熟悉物流企业相关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以实现在书本与企业实践工作任务的无缝连接,有利于开展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工作能力。

(2)校企共建合作项目。企业派优秀的一线员工参与到课程内容组织设计中,形成项目教学、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丰富和科学教学课程资源;学校派教师到企业实践,深入了解企业工作情况,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企业实体项目形成项目教学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科学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具体设计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和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打破了原有的以学科知识逻辑展开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物流配送的实际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拟将配送课程内容设计为配送中心规划、订单制作、拣货作业、补货与盘点作业、流通加工作业、出货与包装作业、配货与送货作业、成本控制与绩效评价8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均以作I合理化方案设计任务为载体,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由教师选择物流企业的实际案例为任务引导,以企业真实的业务数据和业务来展开教学。通过这8个项目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既学到了该项目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2完善教材结构,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资源库

积极选用适合高职教学需要、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优秀教材,同时积极开发新教材。深入优秀企业调研,更新和完善案例库。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上传到网站和学生QQ群中。建立课程网站,整合网络资源,建立课程学习平台。通过努力,建立物流配送管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材资源库,完善教材内容和体系。

2.3践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形成“认识实习+理论教学+企业参观+校内实训+课业设计+校外顶岗实训”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其中理论教学、企业参观、校内实训室实训是在课内完成;认识实习、校外顶岗实训是在课外时间或节假日完成的,弥补了课内实践教学时间的不足;而企业参观、认识实习、校外顶岗实训的教学则是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有效地弥补了校内教师职业实践的不足。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4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育思想,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工学一体、知识和能力一起提高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根据课程内容和高职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和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注重运用案例教学、角色模拟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和仿真工作情景的演练,掌握物流配送的操作方法,实现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2.5完善教学手段,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需要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将每一个学习项目划分为若干学习子项目,进行每一个子项目的教案设计、任务书编制、工作单设计,并提前进行实训材料的配备,充实教学材料。为满足实践课教学的需要,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完成与职业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工学结合式学习岗位”为目标,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3结语

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的效果是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改革,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缩短了学习与实践的差距,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成城.高职仓储与配送管理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l3.

[2]杜会敏,董淑华.高职《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3.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因为你,我爱上书法作文
  • 下一篇:医学专业自我鉴定(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