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6篇)

时间: 2024-01-18 栏目:公文范文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1

一、“生态化绿色教育”是我校发展的落脚点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无论位处都市还是乡村,无论声名卓著还是默默无闻,“特色”都是追求发展之路。正是本着这样的思想与理念,2000年从我上任开始,结合实验校的创办和模式选择,如何走特色办学之路便成为我的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学校特色是办学人的所有思想的体现,就是要打造出有理念、有个性、有文化,从学校实际出发的高质量的品牌学校。于是我就在办学中带领全校教师面对学校实际,从迎合时展和教育需要出发,大胆探索新素质教育新模式为主攻方向,先后历经三个阶段的探索,创建了以关怀生命发展为基础、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教育模式——生态化绿色教育。

学校的发展,总是离不开一校之长高瞻远瞩的思考。面对当时教育的现状、教育状态的失衡,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在同一片蓝天里享受公平的教育,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的办学特色传承发展到第二个阶段—绿色教育。为把“绿色教育”做好,让一代新人得到可持续发展,我校确立了“绿色教育宣言”,即“同在蓝天下,热爱大自然;同在蓝天下,保护大自然;同在蓝天下,共享大自然;同在蓝天下,和谐共发展”,学习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区主任史根东博士主编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一书,将学校环保教育理念与办学育人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使教育生态化既实现环境教育要求的“三个基本生态”,又能与学校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通过这条生态化教育之路,解决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和谐教育问题,深入探讨了理论与实践中“绿色教育”的研究问题。这一年我参加了“全国首届小学校长大会”,把学校的这一办学思想、理念与中国教育学会的有关专家请教,和其他地区的小学校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我的办学思想与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加坚定了创办“绿色教育”模式的信心。每年我都要外出学习1~2次,足迹遍布上海、北京、重庆等城市,参观知名学校,学习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深化学校生态化绿色教育使之深入人心,使教师进一步认识绿色教育的真谛,在教育中学生们也享受了绿色教育的恩泽,促进了健康成长。

二、“生态化绿色教育”是我校飞速发展的催化剂

“生态化绿色教育”创建过程,让学校、教师、学生从“生态化教育”模式中完成了各自的转变,也使百年沧桑的老校从整体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管理模式更新

1.学校从管理入手,构建了“三化(人本化、和谐化、生态化)、一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创建了“生态化绿色教育”的办学特色。并通过“一、二、三、四”基本策略实施,即:“转变一个角色”,由领导转变为服务;“协调两种关系”,一是人本化管理与规范化管理的关系;二是德治、情治与法治的关系;“实施三大工程”:创建绿色课堂工程,和谐育人工程,魅力校园工程;“建立四项机制”:即“学习型组织”机制、自我管理机制、民主管理机制、激励性评价机制。学校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了“一训”,即校风:厚德、博学、健美、关爱;导风:精干、求实、协作、创新;教风:爱心、善导、和谐、求是;学风:勤学、好问、精思、求真和校训:砺志、勤勉、自立、践行,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给学校管理树立了一面旗帜,在校内形成了共同的行动纲领,有力地推进了办学育人。

2.学校整体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信赖与参与。为此,在办学中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的五保户家庭关爱老人,走进社会的肯德基进行服务体验;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培训、参与家校趣味运动会,建立书香家庭。通过开展社区共建、社会实践、家长学校、亲子学习等一系列活动,开拓教育的视野和途径,得到社会的认可,赢得家长的赞誉,从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望,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3.加强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多年来,全体教师以主人翁姿态全程参与了学校制度的制定,依法修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从整体上形成规范的《依法治校规范》,并严格执行,既体现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又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不失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在情、理中构成了“德、法、情”三字治校方略,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二)教师专业成长

1.构建了学习型组织。通过构建校本教研模式,将建立校本科研制度与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有机融合起来,制定全员参与培养计划,以专家引领为主导,以小科室研究推动大团队发展,出台了相应的培训制度,增加了教师工作的科学含量,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学校每学期开展全员教师常规录像课、学年教师录像课、主任引路录像课、语文组和数学组研讨课等,使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有效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2.营造了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氛围。我校在生态化教育中,大力提倡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工作中广泛地征集教师的意见,了解教师的需求,给教师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空间;鼓励设计充满个性的办公室文化,为教师创设和谐的人文氛围;学校领导深入教师之中谈心、交流,建立了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创设温馨的办公环境,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对教师充满了人文的关怀。教师在民主、愉悦、和谐的生态化环境中树立了主任翁的思想,有了“绿色心态”,极大地激发了办学育人的工作热情。

3.营造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生态环境。通过公正、公开的激励机制来促进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力营造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生态环境。在“明星、新秀教师”评比活动中施行奖励制度,每年度对教学优胜班级教师进行表彰。在办学育人的实践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上的升华,就为学校绿色生态教育送来了缕缕春风,使孩子们在生态化教育中做到健康快乐地成长,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三)学生全面发展

1.人文的校园文化,以人为本,净化学生心灵。学校鼓励班级创设人文化的教室、民主化的管理氛围、个性化的学生发展空间。学校的校标、校歌、校报、校操、校园集体舞,形成了浓浓的和谐的文化氛围,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个性、特长得到了发展。

2.构建了具有生命力的“绿色课堂”。在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孩子发展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建立教与学的双主体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参与、和谐共生的“绿色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了自然的、相应的发展。学校一直以构建生命课堂为出发点,在研究中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如:生成性教学模式等,修正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开展学科赛课活动,优化设计教学案例,有力地促进了课堂生态的改善,使师与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生与生成为协同的共同学习的小主人。

3.开发多元、充分体验的生态化校本课。学校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编写了“环境教育”与“泥乐我童年”两套校本教材,进而开发了环境教育课程与陶泥教育课程。通过生态环境知识学习,探究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感悟到理性的教育;通过陶泥课动手实践,不仅使孩子们快乐地参与,而且培养了创造才能,得到了艺术的熏陶。2010年十月,我校成功的承办了全国“艺术教育工作现场交流会”,学校获得全国艺术教育工作现场交流会示范校的荣誉,学校的陶泥室、画室成为交流会中的亮点,陶泥等艺术教育作品受到了来自国家教育部领导和全国各地校长的广泛赞誉。2012年暑期学校接待了韩国教育考察团,得到教育专家的好评,并索要学生艺术作品留念。

4.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展绿色行动。学校为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亮点,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学校为学生搭建自由展示的“绿色平台”,每学期开展了“学一手、露一手、争高手”系列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活动空间、自主选择学习的余地和自由展示的平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实现了创新教育的三个挑战,即培养目标转型、教学课程变化、学生地位转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重视人生,凝聚人心”的活动,使学生之间建立起宽松、平等、合作、和谐的生态化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合作,乐于争鸣的文明氛围。让广大学生充分地在学校教育阵地中体验,在社区中磨练,在军营中陶冶,在社会中成长。实践证明,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充实了课程,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发挥了学生的才华,并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生态化绿色教育”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思想是行为的基础。我校之所以拥有健康的快乐的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生态化绿色教育”的思想已与学校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一)生态化绿色教育思想为校园环境文化形成提供基础

走进昌邑二实验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眼前的6棵百年苍天古树,它既展示着学校文化的厚重,体现出人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环顾校园,两座教学楼色彩鲜明协调,四周的绿化带生机盎然,错落有致,高大的梧桐、常青的垂榆、粉红的刺梅、娇艳的迎春、茵茵绿草和盛开的喇叭花、串红等,构成了一幅靓丽的赏心悦目的朝气蓬勃的水彩画。在这些有趣的画面中,你可以聆听树上的鸟鸣,看鸟儿上下翻飞,在静态中包含着运动的美感。使生活在校园的师生,随时随地从校园环境文化中愉快地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享受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恩泽。

在人文环境建设中,我们努力让每一块墙壁说话,每一处景观言情,力争做到关注每一个细节。学校的透墙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引导社会、家长、师生的言行都自觉地融入在生态化绿色思想之中;教学楼上“创生态化绿色教育、为学生幸福发展奠基”彰显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目标,运动长廊上介绍的是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同时配备各种体育器材和大型玩具;花坛中白钢的警示牌上写着温馨的提示,“让我和你们共同成长”,在外观上勾勒出学校生态化绿色教育的基本理念。走入楼内,法制教育长廊、德育长廊、环保教育长廊、科技教育长廊、礼仪教育长廊、书香长廊、健康教育长廊和绿色教育长廊,200余块板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熏陶、感染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无形的教师,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学校的硬件建设先进,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校园网、校园电视台、科技探究室等,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愉快地享受现代教育的需要,使他们快乐地感受到作为现代社会的现代学校的先进,学校的安全设备齐全,灭火器、消防栓、报警器、校园监控系统等,确保了应对意外事故的发生……我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就像一个博学的长者,引领全校师生自觉地走进文明、健康、安全、生态、和谐的人生殿堂。通过这种独特有趣的校园文化建设,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展示学校的文化底蕴,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从而大大地培育了现代学校的文化精神,促进师生们的发展。

(二)生态化绿色教育为学生行为文化形成提供保证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已成为学校育人的重要工作。学校坚持利用每学期的第一天开始就向全校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组织背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知道“怎么做”,做到行为有标准;学校轮流推荐值周生,做学生行为规范监督员,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做到“会怎么做”;学校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如上学要在操场上自然成队,放学站队打班牌出校,同时要求学生做到“三管住”、“四弯腰”、“五做到”、“六节约”。通过这些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收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生态化绿色教育有力促进教育教学文化与学校发展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绿领”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09-04

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绿色工作

绿色工作倡议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劳工组织(ILO)以及国际工会联盟(ITUC)于2007年联合开展的一个合作项目。2008年,国际雇主组织(IOE)加入了该倡议。在UNEP、ILO、ITUC和IOE联合发表的《绿色工作: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实现体面劳动》报告中将绿色工作定义为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管理等领域有助于保护或者恢复环境质量的工作。

绿色工作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建筑、交通、基础工业、农业和林业六类经济部门,可以减少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它们通过推行高效节能策略来减少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的消耗,实现经济无碳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或避免所有形式的废物和污染,保护和重建生态系统并保持生物多样性。其中建筑内以及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效率,是最有可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带来就业机会的领域之一,在未来将会创造出大量的直接与间接性绿色工作。绿色工作与中国倡导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绿领”人才

“绿领”(GreenCollar)一词最早由美国佛蒙特法学院教授在1976年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题为《为环境就业:即将到来的“绿领”革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事实证明,过去30多年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和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为之服务的“绿领”阶层日益走俏。

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绿领”阶层指的是从事农业、制造业、研发、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劳动者,他们的工作能对维护和恢复环境质量起到重要作用。“绿领”人才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绿色工作中,绿色工作离不开大量的高技术技能“绿领”人才的支持与保障。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与绿色工作。其中,打造国际水平的绿色建筑成为加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和推进绿色工作进程的重要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艰巨任务,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领”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研究有利于绿色建筑领域“绿领”人才的培养,能够促进绿色工作倡议与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最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课程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课程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途径,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三大类。绿色经济要求更新职业教育课程,将绿色经济的元素整合到课程中。绿色经济需要技术发展,技术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技能,新的技能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不断更新。课程保障机制是实现高职院校“绿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一)文化基础课

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文化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等。

绿色工作需要的技能包括通用技能与特殊技能,其中通用技能培养应通过文化基础课程的实施来完成。通用技能一般包括良好的沟通、交流、管理技能与水平,对相关环境立法、环保材料的深度了解、具有提高一定资源利用率的能力等。因此,要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领”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在文化基础课程上融入绿色元素。如法律基础课程不仅要包含所有公民应了解的法律基础,还应包含政府制定的主要环境法律、方案、规划,如《环境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英语课程不仅要包含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写作能力的内容,还应融入并加大对绿色工作、绿色能源、绿色材料和绿色经济等英文材料的介绍,让学生及时了解全球范围绿色工作的进展状况,并为以后获得国外绿色工作方面的一手资料提供方便与可能。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形成特殊专业能力的重要保障与途径。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高层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等。建筑业存在着巨大绿色潜能,包括节能的照明设备、家电和办公设备、太阳能加热和冷却及太阳能集热板、建筑物改造、绿色建筑(节能窗户、隔离设施、建筑材料、暖气、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被动式太阳能房屋以及零排放建筑物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原有专业基础课程中添加新建筑材料、技术、能源效率等内容,保障学生绿色建筑领域所需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如新材料知识、能源效率技术解决、跨部门能源问题的认识、了解其他与建筑装修有关的职业等。此外,还可以增设一些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的专业课程,如“国内外绿色建筑概览”、“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简介”、“中国绿色建筑案例剖析”等。

(三)专业实践课

技能差距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制约因素。在巴西的生物能源产业,孟加拉、德国和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产业,以及澳大利亚、中国、欧洲和南非的建筑行业,技能差距都有所体现。世界各地大多数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们还不清楚哪些材料、什么样的设计和建筑技术可以用于低能耗建筑,因此也就无法将其应用到他们的项目中去。

专业实践课是培养学生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实践课主要有建筑工程测量实习、土建实训、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识读、施工管理实务模拟等。

为了加强学生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以及对相关技能的掌握,顺利实现“绿领”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可以增设一些针对绿色建筑的专业实践课,如带领学生参观国内一些代表性的绿色建筑,并尽可能参与一些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了解其建筑材料的选择、节能设备的安装、太阳能的利用等。

实训基地保障机制

实训基地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养成相应专业技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一般包括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一)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的特点、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一般包括力学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建材实验室、土工实验室、节能材料试验室、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室、施工技术中心等。其中,在绿色工作与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应加大绿色节能材料试验室与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室的开放与利用率。通过校内实训,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了解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建筑节能材料,促进其绿色建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此外,高职院校要保证校内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对校内实训基地及时进行维护与更新。

(二)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基地是不能完成的,还要得到校外实训基地的保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把学生放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中去,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联合建筑企业、行业共同建设,保证一定数量的建筑建设单位供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以后建筑都将会朝着绿色建筑发展,应保证一定数量的绿色建筑校外实训基地供学生参观、实习,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理念及技术等融入到建筑产品的过程与方法、绿色建筑特征、绿色建筑效益、绿色维修、低碳节能、绿色品质、绿色运营管理服务等,保障“绿领”人才目标的顺利实现。

师资保障机制

高职课程的实施、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师资队伍的保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要保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双师型”教师与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合理与否对顺利实现“绿领”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影响。

(一)“双师型”教师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努力构建与维持与专业规模比例相协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要满足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注意不定时地派送教师去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同时加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适当引进企事业内部理论知识扎实、高技术技能人员充当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在绿色工作的背景下,“双师型”教师仅仅具有以往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已不能满足要求,教师应加强对绿色经济、绿色工作理念的认识,不断学习与了解可再生资源、绿色节能材料,并要知道该如何运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还要了解并会应用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建筑功能、绿色建筑的LEED评价标准、太阳能系统、建筑节能材料等。

(二)兼职教师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结合所在地实际,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兼职教师主要应从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

“绿领”人才的培养仅仅靠高职院校远远不够,还需要行业、企业的共同支持与配合。发展绿色就业必须在政府、雇主和职工之间达成共识。雇主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要尽可能将绿色就业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中突出绿色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绿色就业发展。企业雇主在促进自身企业绿色发展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和高职院校共同培养“绿领”人才的责任。企业可以派送部分了解绿色工作理念并有高技术技能的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教授学生掌握绿色生产的新技能、新方法,提高学生节约资源的能力、运用绿色工作理念的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兼职教师可以从当地从事绿色建筑的企事业单位中聘请,把绿色建筑的理念传授给学生。

评价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绿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合格与否需要一定的评价机制进行判断与保障。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形成性评价,二是总结性评价。

(一)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高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加强学生对自身阶段性学习的清楚认识,并不断对自身不足之处进行改善,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各种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明确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形成性评价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完成。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学生在学校内对绿色工作理念的了解、运用,对相关节能材料与技术的掌握程度给予口头或书面评价;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学生在单位的实践情况,判断其对绿色工作理念的态度以及对具体节能减排技术技能的运用水平给予过程性的评价。比如,要实现“绿领”人才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形成性评价可以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否有环保意识与态度、是否对绿色建筑的特点与评价标准有应有的认识、能否合理运用绿色建筑材料、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有无明显进步与退步等方面进行判断与评价。

(二)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与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进行的整体评价。总结性评价重视学习的结果,能够判断学生在一段学习后达到预期教学与培养目标的程度,包括学期末的各种考试、专业技能考核以及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等。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每学期都会对各门课程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常用建筑材料性能的检验和评定能力、土建施工图基本绘制能力、土建施工图识读及翻样能力、施工质量管理控制能力等进行评价,学生毕业时应取得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绘图员资格证书、土木工程工种中级工等证书中的两种。

如今多数国家都意识到了绿色工作的重要性,并创造出许多绿色工作,或加强对传统工作的改造,使之符合绿色工作的要求。对此,开展绿色职业从业资格认证和绿色技能鉴定考核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国家应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开发绿色职业技能标准,鼓励劳动者参加绿色职业资格认证,提高绿色工作中劳动者的技能与素质。高职院校要根据相应的绿色职业技能标准,制定“绿领”人才评估考核标准,对学生绿色技能进行鉴定与考核。如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以出台绿色施工员、绿色建筑评审员、建筑自然采光设计员等证书。

参考文献:

[1]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GreenJobs:Towardsdecentworkinasustainable,low-carbonworld[R].2008:5-19.

[2]InternationalLabourOffice,SkillsforGreenJobs:AGlobalView[R].2011:118-121.

[3]刘晓.低碳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变革[J].职教通讯,2011(5):31.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3

[关键词]:高校校园绿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校园面积的不断扩张,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对美化环境的需求进一步加强,高校的绿化管理问题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校园绿化管理工作作为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创造一个良好的高校校园环境的基础。

一、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长期缺乏科学规划、校园文化氛围的缺乏

(1)校园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校园与校园建设不同步。长期性、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远远不够。一些大学在校园的建设,没有对原有的植物进行移植或保护,造成对学校的原始生态景观的破坏,也导致许多物种的丧失。部分大学多次改变了公共绿地树种频繁的更换,所以重复建设,导致浪费资金。

(2)由于关注不够,一些高校的景观规划和设计绿色投资少,一些绿地公园、绿色建筑并不能反映自己的文化和审美内涵;一些高校盲目投资,设计上的过度追求新、奇和其他装饰效果,对理想的追求高标准设计,而不是结合绿化的基本建设规则和学校的特点,导致了设计和操作脱节,不能很好地反映校园文化的特点,使整体设计水平很难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尤其是近几年园林绿化、草坪热现象的出现,一些学校把大片的树林全部砍伐然后又全部铺上草坪,导致校园树木和草地不平衡,不仅严重影响校园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效率利益,还增加了绿色管理的成本。

2.绿化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因为高校的校园绿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此外,绝大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校园绿化的功能替代的认可缺乏认识和理解。导致大学在校园绿化管理方面投资不足、缺乏专业技术的支持。而大部分高校是没有专门的校园绿化管理部门,很多都是挂靠在综合管理处或者保卫处。例如梧州学院就是挂靠在保卫处。管理部门对校园绿化管理重建设,轻管理,没有一支专业的园林绿化管理团队,对管理要求也不严格,把高校的绿化管理工作简单理解为就是播种、除草、修剪、浇水、施肥等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缺乏技术的指导。

3.缺乏严格的绿化管理制度和专业的绿化维护团队

大部分高校的绿化管理部门没有对校园绿化进行分类管理,责任到人,也没有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对校园绿化养护工人也没有规范的职责要求。校园绿化管理一般是高校的综合管理处或者保卫处管理,而校园绿化的资金管理都是高校的财务处。监督部门和资金管理部门不是同一个部门,资金的使用程序繁琐。有时部门之间的沟通不足,也会造成资金使用上的困难,比如:财务处不知道校园绿化维护具体都了哪些工作就盲目地控制资金,而绿化管理部门不知道项目可以使用多少经费,按照哪个标准去支付,就会盲目地提高维修养护的标准;校园绿化管理资金缺乏科学计算,有时也要很多预算外的维护成本需要支出。

此外,高校的绿化管理人员大部门都是一些失业或者转岗的工人,很少有专业的园林师。这些工人普遍专业素质低,缺少专业知识的指导,甚至很多植物生长的一般知识也不了解,这样就会导致校园绿化管理缺乏科学性、技术性。所以,提高高校校园绿化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管理专业技术知识是巩固绿化成果的关键因素。

二、以梧州学院为例强化校园绿化管理的若干措施

1.合理规划,科学的养护管理

高校应在学校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总体的规划。遵循“信息与园林”和谐并存的校园建设理念,建设一个具有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和现代化气息的师生员工休憩的绿色校园。

首先,高校校园绿化要以人为本,不仅要发挥绿化功能,更要发挥精神功能,使得自然和人文的有机结合,通过校园绿化展现校园的精神风貌,孕育校园文化气息,使师生得到熏陶。

其次,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校园生态系统。营造自然、和谐、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要搞好校园植物的配置设计,合理选择物种,应根据校园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做到因地制宜,优先考虑本地适宜生长的树种,营造独特的校园地方特色。

最后,校园绿化管理是一项长期有效的工作。要完善相关的养护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化管理。此外还要增强师生的绿化意识,大家都不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必定会给校园绿化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也只有用心地进行养护管理,才能营造出真正的绿色校园。

2.领导重视,稳定的资金投入

很多高校的相关领导都比较支持校园绿化工作,但是也有部分高校在建设新校园或者扩建旧校园的过程中因经费问题还有很多校园绿地有待进一步建设。我所在的高校梧州学院也如此,资金的不到位,造成校园绿化建设滞后。所以,高校校园绿化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财力、人力、物力给予更多的支持,制定相应的资金到位的政策、并引进和调配一些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擅长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到校园绿化管理部门。另外,高校还要积极开拓渠道筹备绿化资金,加大投入。

3.加强监督,完善的管理制度

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健全管理制度,是做好校园绿化管理工作的有力保证。首先,,建立和完善高校园林管理体系,这样工作有目标,有制度,也提高了日常绿化维护工作的质量。如梧州学院先后制定了《梧州学院校园绿化管理制度》、《梧州学院学生公益劳动管理条例》等文件。第二,注意维护植物群落,重点养护重点绿化。运用生态学和园林美学的原理,植物配置要多样化,构建合理的生态校园,降低养护费用。对各种植物的生理习性要及时归纳和总结,对于一些适应性比较差的品种要有针对性地护理。第三,改良校园绿地的土壤。日常的护理要注意土壤结构,这样才能保证植物的生长。

根据园林景观的特点,结合本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引入激励、竞争、监督和评价机制,落实园林管理岗位责任制,技能岗位工资制,采用竞争、多劳多得、优胜劣汰的管理制度,以实现责任和报酬的真正的统一。

总之,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也要通过物质环境才能实现。搞好高校校园绿化对建设和谐校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志强.关于如何搞好高校校园绿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06(2):36-38.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4

关键词:绿色大学;绿色校园;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文化;绿色校园管理

收稿日期:201305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12713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项目(编号:J1103512;J1210026);国家创新团队

培养计划项目(编号:1092022804)

作者简介:崔志宽(1988—),男,河南濮阳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生态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李建龙(1962—),男,长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31904

1引言

我国大学目前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大学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纷纷改扩建校园,如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南开大学津南校区、郑州大学新校区等,大学校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校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背后却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校园的建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不能良好的将城市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哲学、生态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的因素融入其中,环境人文学科的发展不能跟上学校硬件发展的速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频发: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外来文化的渗透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文化匮乏,个人素质修养较低;网络文化冲击严重;精神生活方面崇尚自我,缺乏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不懂得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缺乏,环境道德缺失,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的影响,物质生活追求高消费,攀比现象滋生,对公共环境缺乏爱心,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完全丢弃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和保护环境的基本道德。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存在较多问题,如大学校园内长明灯、长流水、随地吐痰、乱吐口香糖、乱扔杂物、践踏草坪、乱涂乱画、宿舍实验室卫生环境差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诸多学者和有志之士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的理念。

2建设绿色大学的背景

绿色大学作为一个环境人文学科,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把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任务明确纳入大学主体的第一个宣言是《塔罗里宣言》[1]。该宣言指出“大学的领导者必须提供领导地位并支持动员国内及国外资源,如此才能使大学能应付突来的挑战”、“大学在研究、教育、政策形成与信息交换方面,均扮演重要的领导角色,可以促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自此宣言之后各地的绿色大学建设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最早实施绿色大学计划的地区是美国与加拿大。例如美国的华盛顿大学、南加州大学、水牛城大学等都成立了专门的绿色大学推动委员会,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于1990年3月就开始进行校园的绿色化工作,并建立了最佳环境政策。

自此之后绿色大学建设便开始蓬勃发展,欧洲的德国亚伦技术学院以环境友好的运行为核心的绿色大学策略;英国则于1997年由25所大学共同成立了高等教育21委员会[2];拟定关于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策略;美国布朗大学的“绿色布朗”、加州大学的“校园环境规划”、威斯康星大学的“创建生态校园”等;亚洲国家也在积极开展绿色大学的建设[3],如日本的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名城大学、东海大学等,韩国的延世大学、汉阳大学等,在印度有新德里大学、印度统计学院等。我国绿色大学的创建起源于1990年代,通常是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与大学共同创建并命名。目前获得绿色大学认证的学校暂有清华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新疆大学等一批学校。

3建设绿色大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绿色大学的建设是一场大学办学方向、路线、模式的重大改革。这场改革要改变传统的征服自然地教育观,改变人类至高无上的价值观,以及向自然索取最大化和单一资源利用的技术观[4]。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大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和知识主导地位,因此建设绿色大学,使之成为绿色文化、绿色人才和绿色科学技术的生产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有助于培养师生环境知识、意识、态度、技能、行为和价值观等环境素养,使其在今后的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更加重视环境问题;促进学校环境管理体系和相关档案资料的建立,提高环境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减少学校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回收再生资源,营造优美环境,校园环境更利于师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区、政府、企事业和民间团体在学校环境教育和管理上的合作;有助于教学,获得实现绿色大学的课程所需要的教育思想、教材和辅导资料,强化素质教育;学校能提高自己在本地区的声誉和形象,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学校提高经济收益,能够有效地节能、节水、节电,资源回收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事故隐患,明显地减少浪费,节约学校财政开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

建设绿色大学,开展绿色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对大学的呼唤。绿色校园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优美整洁、舒适宜人的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对身处其间的师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环境意识教育作用。绿色大学通过绿色教育和绿色建设,积极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传播和普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推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目前建设绿色大学的现状与问题

4.1对绿色大学的建设必要性认识不够

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贡献社会为己任的绿色大学,有责任有能力提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成果,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的人才,为生态文明的进步、社会的长远发展服务。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完成教学、科研、校园建设、人才培养等系统工作,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但由于对绿色大学认识不深,理解不够,把握不准,绿色大学的建设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资金投入不足,我国GDP的3.2%投入教育系统,其中高校只占了23%运行经费先天不足,导致无力投入绿色大学的建设;②高校疲于应付扩招带来的压力,草草完成校园建设,无力顾及校园的生态;③科研项目和实验产生的污染废物无设备清除等;④学科设置不合理,环境人文学科课程设置少,分配不均匀。

4.2对绿色大学的建设目标与指标认识不清,思路不明

我国地域广阔,高校众多,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对绿色大学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前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认为:所谓绿色大学建设,就是围绕人的教育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原则、指导思想落实的大学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的全过程[5];而张远增则认为,绿色大学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保持学校持续发展潜力的大学[6];哈尔滨工业大学叶平教授认为:绿色大学主要指全面贯彻和渗透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时代大学,是大学的“绿色”荣誉和形象,是高等教育层面推进绿色文明的大学,是新世界大学发展的文明方向,也是大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社会精神文明工程[7];余谋昌认为'绿色大学'的提出和发展,同现代环境思想的进化是一致的,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经表现我国教育的一个新方向,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产生[8]。

以上这些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给了“绿色大学”以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绿色大学”的“绿色”除了其本意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既是指一种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是指人的生命力、青春活力和人文素养;不仅包括自然生态的绿化、美化,还包括人文生态的和谐、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科学的发展观和学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为“绿色大学”是不断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同时,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在学校全面的日常管理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全面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和环境素养的新型大学,构建绿色校园,发展绿色文化和绿色教育,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4.3对绿色大学建设的内涵理解局限

“绿色”之内涵远远超过仅校园绿化环境的建设层面。它是一个更高层面上的变化,是对办学理念的一次更新,涉及到学校具体工作的各个方面,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3个层次:用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和推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贯穿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发展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服务;用绿色大学示范工程熏陶人,运用国内外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先进技术,建立环境优美的生态校园示范区,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是绿色大学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熏陶广大师生。

4.4制定的绿色大学建设指标不得力,行动迟缓

我国高等院校的类别大致可分为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理工农医类大学、艺术类4类大学,因此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纷繁多样复杂多变。张远增将绿色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绿色大学教育内容、绿色科研、绿色实践过程、绿色校园建设、绿色大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等,并在此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进行了二级指标的分解[6];罗泽桥等认为绿色大学建设和评价的体系可以从绿色管理、绿色教育、绿色科研与产业、绿色校园、绿色消费5个方面来体现[9];陈文荣等采用了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层构成,从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科研、绿色实践、绿色办学5个方面,构建绿色大学的评价指标体系[10];陶敏等认为绿色大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绿色大学建设基金会、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科研、绿色社会服务等,每个项目下又有子指标[11]。我们认为绿色大学构建主要包括绿色校园,绿色文化,绿色教育,绿色管理和绿色科研等几大方面。

各个高校对指标体系的执行也是参差不齐。国外的绿色大学建设都有专门的监察委员会,监督管理各个指标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在国内只是部分省、市提出了计划和标准,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创建管理体系,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或是管理责任不明确。即便是构建了绿色大学的指标体系也执行力不足,存在较多问题。

5建议与对策

5.1加强绿色大学建设必要性的宣传

绿色大学的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持久性强,紧靠学校的某几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其中必须要动员广大师生的参与。对广大师生的动员要从3个层面上进行:知识层面,可以通过课堂、校园的宣传媒体,包括广播台、校园BBS平台、各类校内刊物、宣传栏等宣传关于绿色大学建设的概念、理念、可持续发展观等知识,让师生了解相关知识和内容。价值观层面,通过相关知识的传递、校园环境的熏陶、思想教育的开展,逐步使师生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绿色大学建设的内涵深入到广大师生的思想中去。实践层面,根据绿色大学建设的理念、概念,结合实施方案,渗透到师生的教学、实践及日常的生活中,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

2013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在建设绿色大学的过程中,南京大学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校专门开设了环境教育、绿色大学建设方面的选修课程,在学校的广播台、小百合BBS平台、校报、宣传栏等学校的宣传媒体上开设了相关栏目,用于对绿色大学的概念、理念、可持续发展等知识进行推广宣传;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等的课程也都提上日程,并以讲座的形式来进行,在价值观上通过不断的熏陶影响,广大师生都树立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不断把建设绿色大学的内涵融入到了广大师生的思想中;南京大学建设校园的过程中不断在广大师生中征集优秀的想法,使广大师生的绿色创意用于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使思想和实践结合起来,并以实践来推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5.2制定创建绿色大学的规划方案和实现绿色大学建设目标

我国建设绿色大学应该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思考,整体规划、整体实施,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特色的框架方案,定制一个有效的策略:提出愿景,将绿色大学建设概念化;将绿色大学建设的任务概念化;提出绿色大学建设的政策、目标、目的、资金获得及协调机制;最后实施绿色大学的具体建设措施和行动,为创建一流绿色大学的目标奋斗。如图1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根本上保证大学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图1绿色大学建设流程

南京大学在提出绿色大学建设之初,就组建了一个专门的绿色计划委员会和一个以南大生态学专业教授为主的专家指导小组。绿色计划委员会负责将绿色大学建设及其任务概念化,提出绿色大学建设的政策、目标、资金获得及协调机制,并负责绿色大学建设的具体措施和行动;专家指导小组对整个建设过程实施监督指导,指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意见,并构建一个具体的评价绿色大学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各项举措多管齐下的建设下,南京大学的新校区,规划合理,建设得当,从绿色校园、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文化、绿色校园管理等多个角度和层面上符合绿色大学建设的初衷。

6广泛推广国外创建绿色大学先进经验,加快实施绿色大学创建步伐

在绿色大学创建中,还有很多理论空白及实践难点,应鼓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多出理论和实践成果;各创建高效有必要联合成立相应的学术组织和团体,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创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对策。另外,国内绿色大学的创建与国际绿色大学的建设联系少,国内签署《塔罗礼宣言》的大学很少。我们认为我国高校应该加强与国际上绿色大学的联系,条件成熟的大学应该积极签署《塔罗礼宣言》,与国际上的绿色大学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互相促进。

如在2011年6月南京大学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大学建立了创建绿色大学联盟,大学共同担负起了推进绿色科学研究、开展绿色教育及社会服务、推广绿色文化方面的责任。三位校长陈俊、沈祖尧、蒋伟宁共同签署了《绿色大学联盟协议》并发表了《绿色联盟宣言》,共同致力于用“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用“绿色科技”成果造福人,用“绿色校园”工程服务人。

参考文献:

[1]王民,蔚东英,张英,等.绿色大学的产生与发展[J].环境保护,2010(13):50~52.

[2]蔚东英,胡静,王民,等.英美绿色大学的建设与实践[J].环境保护,2010(16):51~54.

[3]蔚东英,王民.亚洲绿色大学建设与实践[J].环境保护,2010(17):47~49.

[4]张秋根,魏洽.绿色大学建设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4(4):132~134.

[5]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5~9.

[6]张远增.绿色大学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0(5):16~19.

[7]叶平.大学“绿色文明”的荣誉和形象[J].环境教育,2001(4):16~18.

[8]余谋昌.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08(3):68~71.

[9]罗泽娇,庞岚,程胜高.浅议绿色大学的创建[J].环境教育,2004(9):12~14.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5

一、绿色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就像一本活的教科书,对校园绿化与美化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过程。校园内的一花一木,一土一石,甚至每一个角落,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把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视作知识的载体,通过精巧、和谐、实用的设计,把当地人文资源和科学文化知识等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提高校园环境的知识含量,增强校园的文化氛围,校园成为科学文化的知识宫。如:我镇中心完小的文化长廊,集诗墙(刊选了50多首小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宣传栏、校园景观、安全防护栏于一体,这正是校园环境智育功能的体现。

美化了的校园,学生每天一跨入校门,两边皆绿,如步绿廊。课间漫步其中,如在花园中徜徉,让人有―种诗情画意的感受。这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美化后的校园,每一寸土地成为一幅画,每一幢校舍建筑成为一首诗,师生在这种“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的意境熏陶下,更容易领会情景交融、物我同一、形神兼备、虚实相济的美学思想,激发了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热情,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绿色生活

师生幸福指数的高低既决定于物质条件,还决定于精神世界的文明程度以及自己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绿色生活这一概念。绿色生活主要围绕健康生活和文明生活两个部分进行工作设计。提出这一概念旨在使学校工作更多地关注师生的身心健康。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大部分教师均处于亚健康状态,学生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身体素质下滑。加强学生的健康卫生工作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文明生活是指加强文明、礼仪、卫生教育,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形成良好的文明品质。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在养成文明习惯上,我校的做法是:一是开设课程,加强文明、礼仪、卫生教育,转变观念,树立意识;二是制度促进,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督促学生;三是活动影响,从校园的环境卫生的保持,文明习惯的养成着手,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营造学生带家长,家长带家庭,家庭带社会的良好互动氛围;最后形成一种人人讲文明、讲礼仪、讲卫生的新风尚。

三、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主要是构建生态和谐校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如何把人、财、物的科学统筹安排,体现建设两型学校的思想。在这种新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学校的具体做法:一是对学校的管理,采用民主管理的方式,让教师树立人人参与学校的管理,个个把学校当家庭管理的主人翁精神,最终实现由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营造促进学校发展的教育生态;二是对教师的管理,采用自主管理方式,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来引领教师的自主发展,学校做到为教师的成功创设优质环境,营造促进教师成功的教育生态;三是对学生的管理,采用自我管理方式,构建无障碍管理通道,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做到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最终形成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功的生态校园,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四、绿色课堂

绿色课堂就是打造原生态的课堂,是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课堂高效。

绿色环境与绿色生活、绿色管理、绿色课堂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校园处处可育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和管理校园文化,要善于挖掘和充分发挥校园绿色文化各种因素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在创建优美典雅的校园环境的同时,创造出具有向心力和发展力的校园绿色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学校个性,并通过它来影响熏陶广大青少年、儿童,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篇6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总纲,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要求,努力把我校办成市、省、部级“绿色学校”。并以此为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目标和要求

1、“绿色学校”强调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年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

2、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

3、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

4、全校师生人人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周围,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并在教育和学习中学会创新和积极实践。

5、通过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要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带动公民更广泛的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6、以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为载体,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懂环保、爱环境,塑良好形象的养成教育,让绿色的“种子”在更多的孩子们心理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7、综合以上各项目标要求,真正把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辅导、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之中,使之形成全方位的一体化工程,最终实现“绿色管理”、“绿色教学”、“绿色环境”、“绿化育人”、“绿色活动”的学校特色。

8、全校上下共同做好创建“绿色学校”的各项过程管理,抓出成效,争取进入市、省、部级“绿色学校”的行列。

三、计划实施时间和工作进度安排:

(一)2002年3月,学校做出关于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启动创建工程,成立领导机构。

《吉铁二小关于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指出:要把创建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管理之中,形成与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格局。并在争创中不断上档次,上水平,向着更高目标,向着省级、部级“绿色学校”迈进。

(二)制定创建“绿色学校”计划

1、为了计划切实可行,学校在计划前对照“绿色学校”创建指南及评估标准对学校内部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具体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了解情况,分析调查结果,为制定计划提供依据。

2、根据调查结果,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在人力、经费有保障的条件下,从课程渗透、课外和校外以及社区活动,学校环境管理,校园绿化、美化四方面来考虑制定创建“绿色学校”的计划。

(三)实施创建“绿色学校”计划:

1、制定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吉铁二小创建“绿色学校”实施方案》,在此方案指导下,从管理的角度建立了《环境教育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创建“绿色教室”标准》《环保活动小组章程》《环保知识十知道》等多项制度要求,真正把创建活动纳入制度化管理,当作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来抓实抓好。

2、组织培训:教职工是环境教育的推动者,教职工的环境知识和能力直接涉及到创建“绿色学校”的成效。因此,学校将积极为教职工提供各种环境教育培训的机会。具体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培训: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方法,“绿色学校”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按各自职责分工学习和掌握应会的理论知识,以承担起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的义务。

3、开发校本课程,定期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观看环保专题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环保基础知识,自身与环保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达到亲和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珍惜生灵的目的。

4、结合有关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活动。如植树节、爱鸟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和环保意识,主动为环保做贡献。

5、利用班队会、晨会、广播等,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信息。通过收集、自编、创编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受到教育和陶冶,发挥自身的能量为环保尽责出力。并设立以环保为话题的讨论活动,利用每天早上的晨会时间进行,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理,提高环保道德,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6、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办环保小报”、设“环保之声”广播栏目、办“我们身边的环保”电视节目,写“环保征文、儿歌”、“自创环保标语”、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清除白色垃圾”、“回收废物”、“变废为宝”以及冬夏令营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中成长,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7、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切入点,抓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一月一个好习惯”的活动,建立“我们承诺好习惯”评比机制,评比板,对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到有考核、有评比,采取自评、班评的办法,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班级采用“星级中队”制,激励各中队向“绿色中队”迈进。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8、设立“环保监督员”、“环保检查组”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做到日检查、周小结评比、期末总结表彰,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我为环保做贡献”的好公民意识。

9、开辟环境教育阵地,创建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和具有人文性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环境设施的特点。创造高品位、充满寓意的校园文化,让墙壁活起来,让它成为一个无声的老师、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0、搞好校园的美化绿化,让学校绿起来,起到环境陶冶人的作用,让校园靓起来,为学生创造雅洁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幸福健康的成长、长大。

四、经费预算及分配:

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所需要的资料及设备必须得到充分地保证。按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学校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筹措和划拨资金,充分更新教学资源,具体在以下方面保证投入。

1、环境类资料内容购置投入:

①书籍、报纸、期刊投入4000元。

②幻灯片、录像带、专题教学资料或教学资源库(光盘、挂图、标本、计算机、实验仪器等)教学设备等项投入:280000元。

2、环境改造建设内容投入:

①活动场所建设器材投入:198000元。

②校园环境改善及布置:426000元。

通过以上的投入,充分开发校园条件、资源,开展环境教育,最大限度的保证“绿色学校”创办活动有效开展。

3、信息交流和工作宣传投入:15000元。

五、检查考核的方法和要求: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1、日常工作按照学校《环境教育各部门职责分工》和《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网络》分工进行检查督导,评价创建工作各项指标的落实情况,具体要求过程管理严、细、实,主管人员要认真留下督导工作纪实,活动轨迹,掌握评价的第一手材料,以做到评价的公平、公正、真实可信。

2、按照《创建“绿色教室”标准》的5项条件量化打分,每学期评选出各年级的“绿色教室”和教职工“绿色办公室”,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和办公环境。

3、按照《环境保护制度》中“五要”和“六不”要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规范孩子们的环保行为,每学期评出“环保小卫士”以典型带动全体队员自觉环保,积极上进。

4、在教师中评选环保知识“勤奋好学标兵”和渗透环境教育“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调动教师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进行环境教育的积极性,努力探索学科育人新方法。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
  • 下一篇:初三新年日记字(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