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中德育学堂(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5 栏目:写作范文

高中德育学堂篇1

历史课堂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多媒体等传递给学生,注意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爱美、赏美的情感,同时还应热爱学生,并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信任感,搭起感情的桥梁。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求,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其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重要任务,爱国主义教育应是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能诸方面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需要从情感、意志、素质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实践,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着重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高中德育学堂篇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道德教育不是学校某一门课程的专有职能,也不是只在某一特定时候才开展的工作。只有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进行道德教育,才能为人的精神丰富与道德成长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英语语言所蕴含的德育功能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萨丕尔就指出,语言是描述人类经验与对世界认识的方式,同一语言社区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系统的信仰和理念,他们决定了社区的结构,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言与文化不是互不相干的孤立的现象,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代语言观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习得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离开了文化,也不可能正确的习得与学习语言。何谓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指出,文化是指社会成员习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与习俗的综合体。B、Tomolin等人则进一步将文化分成三大块:思想、产物、与行为,而其中思想起着决定性作用。3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本身就承载着思想道德的内容。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

二、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

要开发和实现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澄清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什么。道德是一个人对人、事、物及其关系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及行为表现。4在人与人(他人与群体)之间,主体我(I)与客体我(me)之间,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工作、人与神之间都存在道德关系。5从1997年3月正式开始实施的全球生活价值教育项目;(LivingValuesEduca-tionalProject)所提出的核心德目对我们的德育教育应该具有启示和指导作用,它们是:合作、自由、幸福、诚实、谦卑、爱心、和平、尊重、责任、朴素、容忍、团结。

教育部干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对英语的课程性质作了如下规定: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事业、丰富生活经历,开发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其中显然包含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应的,《课程标准》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等作为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

我们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媒介物,是经过筛选的学习资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二册(上)为例:该书包括10个主题单元的内容,这10个主题分别涉及到了辩学、自然、文学、艺术、文化、生活、环保等领域,为学生提供了相关方面的一些知识,同时也为他们深入思考人类与这些事物之间的道德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比如第一单元的阅读文章No:Boundaries给学生简要介绍了StephenHawking,学生可以在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Hawking顽强的奋斗史,从而去追问顽强、信念、意志、责任之于生命的意义,去探求自由、幸福的哲学意义。

三、英语教学与道德教育情境的创设

如前所述,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身即承载和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但这些德育动能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情景是道德教育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景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方式不同,其学习结果和效果也不同。

(一)课堂教学与虚拟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就可以提供一种道德教育情境。以扎实高效的认知法(thecognitiveapproach)为例,其步骤一般是这样的:1、复习导入。讲解新词;2,讲解语法;3、语法练习;4、讲授新课,并展小组活动。逐句讨论课文内容与意义。教师总结;5、回到课文,听录音,学生就课文内容提问。如此,尤其是在开展第4和第5步骤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在阅读材料和课堂所提供的虚拟情境中,即可获得一定的道德认知。但认知并非道德教育的全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亦是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毕竟,人是做成的而并非生就的;。对于虚拟情境中的个体来讲,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他的一种意象,并不能保证其在真实情最能够达到道德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课堂教学与真实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情境最主要的是课堂人际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场景,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这种情境因为过去一直没有受到教师教育意识的足够关注,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在这种情境中展示出自己最自然本真的一面,因而它所体现的道德更多的是直觉性和习惯化的行为,因此也就更加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更加有效的道德观察、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当然,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采用一些鼓励课堂人际交往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提示法、社区式语言学习法、整体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合作型学习等,并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关注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交往时的道德行为和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或鼓励。

高中德育学堂篇3

1 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动力。

我们在讲授“元素、元素符号”这节时,向学生介绍在元素的命名中体现了不少爱国者的赤子之心。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用“钋”来为她发现的新元素命名。讲“硫”时,可写“一硫二硝三木炭”的反应方程式,提到黑火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创举;在讲金属的冶炼时,提到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在近代,我国著名的化工专家,“侯式制碱法”――创造者侯德榜先生,怀着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毅然离美回国,在强烈爱国主义的驱使下,忘我工作,打破了外国垄断的制碱局面,在中国建立了一座碱厂,他研制出了“侯氏制碱法”,使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中华民族争了光;结合“蛋白质教学”可讲1965年我国成功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结合“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可讲2005年我国的“神舟六号”载人上天;我们也可适当地介绍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1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通过学习物质的组成和微观结构,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电子、光子及其他基本粒子构成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世界上一切物质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一滴蓝色钢笔水滴入水中的扩散现象是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结果,人们嗅到的特殊气味是特定物质在空气中运动的结果。使用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还可直接观察物质分子的微观化学运动及结构。

2、2 对立统一规律。化学变化就是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运动过程,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建立起统一体,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中学化学中对立统一关系比比皆是。例如在讲纯净物时,介绍了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的,如高纯硅,硅的纯度可达99、999999999%,可仍有少量的杂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但是,有得必有失,所以在同一个反应中有氧化剂则必有还原剂;类似的还有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化合和分解,加成和消去,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吸热与放热,风化与潮解,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与逆反应,平衡与非平衡等都反映了化学变化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2、3 量变质变规律。恩格斯说过:“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化学中的量指的是相对分子质量、核电荷数、电子数、化合价、原子半径、离子半径、键角、键能、键长等等。化学知识中充满着物质由于量变而引起质变的事例。例如缓慢氧化导致自燃,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逐渐积累达到一定量(即着火点)就会质变(燃烧);由于原子内核电荷数的变化引起的元素种类的变化,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一项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如核电荷数为1、11、17的分别代表三种元素,具有很不相同的化学性质;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碳元素、氢元素原子个数的不同,形成了成千上万种烃类化合物;无水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反应,在140℃时生成乙醚,继续升温,在170℃时生成的却是乙烯等等。

3 环境保护教育

“人口、能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核心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和幸福,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如全球化的能源问题,水资源污染问题,有害废弃物问题,臭氧层破坏和地球升温问题等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宣传“绿色化学”观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德育学堂篇4

德育学习动力活动教学法中职德育教学是针对学生的思想、纪律、法制观念、职业道德等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培养、良好习惯和高尚情操的培养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德育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德育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高技能、高素质、综合型中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在中职德育教学的严峻现状下,这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学校重视不够,对德育课堂教学缺乏强有力的支持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观念在目前中国教育体系中深入人心,中职学校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危机,在这方面表现的更明显,学校为了追求学生较高的就业率,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学生德育的培养。导致德育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教学师资配备不足,甚至缺失。

2、德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一降再降,课时数量一减再减,在个别中职学校中甚至已经是可有可无,导致教师不能正常完成德育教学任务。

(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德育学习缺乏兴趣

1、中职学校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吃力,导致学习挫败感强,缺乏学习动力,例如不少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课,让他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比较难。

2、学生玩心重,自我控制力差,课堂迟到、早退现象严重,严重影响课堂教学。

3、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导致学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未来工作充满疑问和困惑,继而对学习的有效性产生怀疑,课堂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现行的中职德育教材大部陈旧,内容缺乏现实性和实际操作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作为德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和设计者,教师存在诸多因素,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1、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不当,导致课堂教学难上加难,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1)虽然素质教育已是主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无法真正转变角色,仍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甚至是照本宣科,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本来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就更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课堂教学严重依赖教学工具,尤其是对教学电脑课件的依赖,导致教师的教学技能出现退化,甚至有些教师,上课一停电就不知道怎样上课。

(3)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使学生产生课堂学习“审美疲劳感”,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心及课堂学习的兴趣。

2、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真谛,在思想上还无法真正做到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仍然坚持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就可以。

二、德育课堂教学的革新之道

(一)德育课堂教学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重视,这是学校德育教学搞好的基础和前提。

(二)教师是德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设计者,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推动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它虽不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却对课堂学习活动的走向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我看来,中职学生或许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导致德育课堂教学难度加大,但德育课堂教学的革新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有以下几点值得尝试:

1、教师要彻底抛弃应试教育的思想,坚决反对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课堂教学角色,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变主动为被动,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甚至是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挫败感强,动力不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表扬,少批评,合理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3、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和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断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

4、尤其是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改善德育课堂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里我推荐一种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它脱胎于“行为导向”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源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情境,由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心、手、脑并用,强调教、学、做相结合。这种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提高团结协作能力为本位的教学。)。

“活动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学内容分解、重构,设计、转换成一个个“工作任务”或者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该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全新”:

(1)全新的教师角色――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授课者,老师讲,学生听。“活动教学法”中教师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不同的角色面对学生,如朋友、伙伴、咨询员等,对课堂教学只是起到引导、辅助和校正作用。

(2)全新的学生角色――“活动教学法”中,学生是活动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主导课堂,独立设计活动,在老师的引导和辅助下,自我完成,自我学习。

(3)全新的教学思路――打破教学与实践(实习)相分离的教学思路,使教学与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4)全新的知识体系――对现有教材知识内容重构,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转换成活动(工作系统)。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活动教学法”使学生在德育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使他们体验到德育课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德育目标。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成果等。

总之,中职德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上是笔者粗浅之实践与感悟,希望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高中德育学堂篇5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德育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42

一、英语语言所蕴含的德育功能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萨丕尔就指出,语言是描述人类经验与对世界认识的方式,同一语言社区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系统的信仰和理念,他们决定了社区的结构,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言与文化不是互不相干的、孤立的现象,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代语言观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习得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离开了文化,也不可能正确地习得与学习语言。何谓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指出,文化是指社会成员习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与习俗的综合体。Tomolin等人则进一步将文化分成三大块:思想、产物与行为,而其中思想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本身就承载着思想道德的内容。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

二、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

要开发和实现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澄清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什么。道德是一个人对人、事、物及其关系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及行为表现。在人与人(他人与群体)之间,主体我(I)与客体我(me)之间,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工作、人与神之间都存在道德关系。从1997年3月正式开始实施的“全球生活价值教育项目”(Living Values Educa-tional Project)所提出的核心德目对我们的德育教育应该具有启示和指导作用,它们是:合作、自由、幸福、诚实、谦卑、爱心、和平、尊重、责任、朴素、容忍、团结。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的课程性质作了如下规定:“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事业、丰富生活经历,开发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其中显然包含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应地,《英语课程标准》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等作为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

我们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媒介物,是经过筛选的学习资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丰富的德育功能。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二册(上)为例:该书包括10个主题单元的内容,这10个主题分别涉及到了辩学、自然、文学、艺术、文化、生活、环保等领域,为学生提供了相关方面的一些知识,同时也为他们深入思考人类与这些事物之间的道德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比如,第一单元的阅读文章No:Boundaries给学生简要介绍了Stephen Hawking,学生可以在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Hawking顽强的奋斗史,从而去追问顽强、信念、意志、责任之于生命的意义,去探求自由、幸福的哲学意义。

三、英语教学与道德教育情境的创设

如前所述,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身即承载和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但这些德育动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情景是道德教育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景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方式不同,其学习结果和效果也不同。

1、 课堂教学与虚拟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就可以提供一种道德教育情境。以扎实高效的认知法(the cognitive approach)为例,其步骤一般是这样的:(1)复习导入,讲解新词;(2)讲解语法;(3)语法练习;(4)讲授新课,并展开小组活动,逐句讨论课文内容与意义,教师总结;(5)回到课文,听录音,学生就课文内容提问。如此,尤其是在开展第4和第5步骤的过程中,学生在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在阅读材料和课堂所提供的虚拟情境中,即可获得一定的道德认知。但认知并非道德教育的全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亦是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毕竟“人是做成的而并非生就的”。对于虚拟情境中的个体来讲,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他的一种意象,并不能保证其在真实情最能够达到道德知、情、意、行的统一。

2、 课堂教学与真实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情境最主要的是课堂人际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场景,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这种情境因为过去一直没有受到教师教育意识的足够关注,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在这种情境中展示出自己最自然本真的一面,因而它所体现的道德更多的是直觉性和习惯化的行为,因此也就更加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更加有效的道德观察、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当然,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采用一些鼓励课堂人际交往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提示法、社区式语言学习法、整体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合作型学习等,并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交往时的道德行为和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或鼓励。

需要说明的是,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虚拟情境抑或真实情境中,应鼓励学生在对话与协商中提升其道德判断和行为抉择的能力。为了保证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与协商的有效性,在课堂交往中教师应注意有关言说与倾听有关的问题。在这里,哈贝马斯(Habermas、J)所界定的理想言说的四个条件或许会有帮助:言说内容的真实性;言说行动的适当性;言说者意向的真诚性;言说含义的可领会性。至于倾听,教师则应注意避免“不倾听”“不健全倾听”“虚假倾听”“拒绝倾听”“批发式倾听”和“同情式倾听”等几种情况和倾向。

高中德育学堂篇6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高效;,如何通过学科素养的培养渗透德育?通过对中学历史学科素养的归纳和在此指导下开展的讨论教学法;的实践及其操作的具体实施,力求为一线历史教师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渗透德育的高效课堂;实践。

关键词:

学科素养;高效课堂;学习小组

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历史教材的新思维、新特色,创新历史教学,是高效课堂;实践下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讨论教学法既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束缚的有效途径,更是历史学科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本人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对讨论法在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组织好学习小组

从实际效果看,全班讨论由于规模较大、分工不明确,讨论效果不好,而小组讨论的效果则好得多,因此笔者确定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作为主要形式,这样小组的组建就成了基础性的工作,从实践来看,没有好的学习小组,就没有好的课堂讨论。学习小组的组建一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成绩差别,配置一名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一名学困生和两三名中等生,要求各组总体水平一致,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保证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组员还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以方便学生相互熟悉、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二、制订反馈、激励评价机制

反馈是最好的总结,评价是最好的促进,为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笔者采用以下方法:小组间同一个标准,小组内部不同标准,即小组内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评价分数,对小组内部主动性强的学生给予基础性分数,当小组内部的成员违反纪律时小组成员捆绑评价、全体受罚。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使全体组员认识到每个人的分值对小组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从中强调了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平等地位,激发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以小组间的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小组成员也在合作中加强了交流,学会了沟通。

三、精心设计课堂讨论(课前研究)

确定讨论内容,设计好讨论题目是课堂讨论好坏与否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要设计好的讨论题目,对老师来说要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和敏锐的学科把握能力,选那些存在争议的人、事、物进行讨论。由于是在课堂内的讨论,所以题目设计要结合每学期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重点、难点,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讨论。由于这类题目的评价有歧义,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历史事件会有几种结论?学生在兴趣与疑问的引导下查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七年级中国历史;为例,适宜做讨论的内容有: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朱元璋、赵匡胤、康熙、乾隆等人物的评价及分封制、科举制、资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等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而在具体的题目的设计上则要小处入手;,例如,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在讲完相关内容后,可设计你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或有人说如果没有清朝的闭关锁国,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会发展壮大,是否如此?;

四、提供足够的时间

在解决设计的问题后,还要给学生相对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准备时间就是完成课前小研究的时间,一般提前两节课下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外预先查阅资料、完成小研究并上交老师,由老师进行评阅,评阅后发给学生再进行补充、完善。讨论时间就是课上交流、争论的时间,一般的做法就是讨论进行到各小组都基本结束为止,讨论时间太仓促会使讨论流于形式,等同失败。先讨论完的小组一般要求把讨论的结果形成文字或作巩固性的练习。

五、随时关注,必要指导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生为本;,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开展积极讨论的时候也是老师主导作用具体体现的时候,在讨论前老师的主导体现在对课前研究的设计、评阅;在讨论中老师的主导体现在深入多个讨论小组中,通过加入他们的讨论,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或思路点拨,或释疑答惑,或严肃矫正以使讨论有序进行,课堂有效展开。例如,在讨论工业化的起步;时自己在巡堂时发现学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国内人民的作用上,而对苏联的帮助则涉及较少,于是自己就及时予以提醒,从而打开了学生的讨论思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引导讨论向思维的深度延伸。

六、及时总结

按照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的说法,这个环节就是汇报、交流的环节,即在学生讨论结束时应及时地让各个小组把讨论的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老师对各个小组的交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一是各个小组应汇报本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及其理由,经过讨论小组成员的意见是否一致,还需要提出什么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等。通过交流既可以促使各个小组认真地进行讨论,又可以促使学生把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整理,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等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再对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加以总结:一是评价各小组讨论的情况,肯定讨论效果好的,指出讨论不足的,及时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及小组的表现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二是概括讨论中出现的观点,特别是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模糊认识一定要加以澄清。笔者通过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与运用,深刻感受到此法体现和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又渗透着合作、尊重等德育内容,更在此过程中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沉闷,在讨论中还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涂筱辉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中学

高中德育学堂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德育三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383-03

德育实践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积极加大德育实践力度,创建德育实践平台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高职院校德育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德育实践主体上来说,它需要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等德育实践主体、课外德育活动等活动载体以及以“大学生在线”为主要媒介的网络德育实践活动的共同参与。因此,构建包括生活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立体德育实践三课堂,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实践搭建重要平台,虚实结合,取长补短,确保德育实效性的真正提高。

一、德育三课堂的内涵

为切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高职院校德育需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抓好德育“三个课堂”,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和培养。

德育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训练。此课堂需两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师生共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若各要素作用方向相同,目标一致,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则会对学生的成长起积极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学生自身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构建以“两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为主体,合作共建,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教学第一课堂是客观环境所必需的。第一课堂是基础,也是核心。在第一课堂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理论水平的高低,每一位教师都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课堂活动,切实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牢固掌握。

德育第二课堂即学生在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内实践可以是科技发明、勤工助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也可以是班主任助理、班主任等教学管理过程的参与;校外实践可以是在校企合作基地,也可以是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和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第二课堂需要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师傅的大力参与。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强化,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第一课堂中所习得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学生养成实践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和强化社会责任感。第二课堂丰富了高职院校的德育载体,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

德育第三课堂是以“大学生在线”为主要媒介的网络德育。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使教育空间日益社会化和开放性。目前,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大学生重要的课余生活。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德育的积极效应,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教育部、团中央共建的“大学在线”频道为契机,构建具有特色的德育第三课堂。第三课堂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贴近生活,应该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为学生们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优秀职业生。我们每一个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老师、两课教师以及心理咨询老师都应该建设自己的微博和学生在网上进行互动和交流,以他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较高的文化修养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精神辐射作用。

德育“三个课堂”中,第一课堂是关键,第二课堂是补充,第三课堂是提高,三课堂应该有机结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德育的有效性。

二、德育三课堂的构建原则

德育三课堂是彼此联系、需要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校外指导老师四者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者是提供服务的,教师和校外指导师傅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学生是中心,是接受服务的对象。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形成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抛弃,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效果。在德育三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育性与愉悦性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德育的价值归宿。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各个方面及其始终,何况是直接培养人的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根本利益、反映学生诉求,维护学生利益,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在德育三课堂的构建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需求,开展全方位服务,认真做好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主动认识自我,完善人格。教育性原则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德育三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根据学生和学院的具体情况,做出积极正确的分析和评判,始终把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放在首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愉悦性原则是指在德育三课堂构建和实施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接受教育。构建德育三课堂的过程中,既要力求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灵活性,又要力求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愉悦性充分结合起来,体现以人为本,从而确保德育“三课堂”互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系统性主要强调的是德育三课堂是一个含有三个层次内容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整体推进,缺一不可。层次性主要是指德育三课堂各方面内容具有不同的地位和特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德育工作者认真组织德育第一课堂是客观需要的。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既要丰富多彩又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既要多样化又要因材施教。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强化,是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育人的新方式。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条件,创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拓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到实践中认识社会以及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好第一、二课堂之余,教育工作者还必须要切实加强第三课堂的构建。随着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大学生重要的课余生活,只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德育的积极效应才有可能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

坚持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就是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和有“渐次发展”的规律,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渗透到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理论教育和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综合作用;同时要注意把握适情、适时、适度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发展需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

三、德育三课堂的构建措施

(一)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一支优秀的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做好构建德育“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组织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是第一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态度和期望都会对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德育理论课老师通过课堂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负责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发挥智育过程的德育功能,其言传身教对高职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对整个德育三课堂效果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在第二、三课堂方面富有经验的老师。第二、三课堂活动的组织与设计的完美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习和活动开展的效果。为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需要重视既懂专业又懂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比如可以引进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老师等。

(二)建立第二、第三课堂量化考核体系

每个人都有一种惰性,尤其是处于关键成长期,具有贪玩、易迷茫、对学习兴趣不大的高职院校学生惰性在其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为了督促学生自觉认真地参与到德育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建设中,保证这两个课堂顺利开展并达到良好效果,建立一套完善的量化考核体系是必需的。学生的德育考核要想量化关键在于日常考核资料的积累,所以,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素质教育工作,制定班级日志考核、周会制度考核、学期考评、学年鉴定等制度。在具体的量化考核体系中,将考核结果与综合考评挂钩,比如纳入到奖学金、推优的评定中去。考核体系中要能够真实反映出每位学生参加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次数、效果和态度。根据平时的记录,最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三)“三课堂”的开展要体现系统化、多元化、市场化

德育“三课堂”是有机的整体,其效果的切实提高要体现“四化”。一是系统化。系统化就是要求三个课堂要把预期传授的知识教育系统化、素质教育系统化,通过不同课堂的训练,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形成运用理论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在实践中关注民生、增长才干,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二是多元化。所谓多元化就是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教学载体和社会实践形式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三是市场化,即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学生。这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设置专业和开设相应课程,比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发展指导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社会变化,进行知识更新,站在知识的最前沿,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并具有实践技能和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密切关注本专业或将欲从事行业的发展,有重点地训练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一,打造德育第一课堂精品课程。德育理论课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德育工作者应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德育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群;站在知识的最前沿,根据社会变化和学生成长规律,安排课程;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敢于触及焦点,不回避难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人文素养。

与此同时,德育工作者还必须要把军事理论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素质教育课、生命安全教育课纳入德育课的范围,纳入教学计划,从课堂阵地的保证上加强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应该用国防大学的标准组织军事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防观念;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确保人人都能选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打造德育精品课程,为学生发展成长提供帮助,切实提高德育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组织德育第二课堂精品活动。理论联系社会实践是德育的内在要求。同志曾经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已经成为育人的重要手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德育教学提供了鲜活的资料、案例和素材。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第二课堂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应该整体规划,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组织具有特色的精品活动,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走入社会这个德育的大课堂创造条件。

德育工作者应该指导组织学生进行紧扣时代主旋律、结合个人专业情况、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实践项目,比如,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科技创新、暑假三下乡等活动。德育理论骨干教师担任各基层党团组织的指导教师,深入到党、团支部、学生班级、学生业余党校、团校、各理论性学生社团组织,指导帮助他们开展活动、解疑释惑、提高水平。辅导员和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作为第二课堂的师资骨干,两个课堂、两支力量共同组织第二课堂精品课程,形成品牌,形成合力,增强第二课堂的生命力。

第三,抢占德育第三课堂新阵地。互联网以其速度快、信息量大、隐蔽性强的传递特点决定了其影响具有广泛性、灵敏性和超时空性,成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微博、微信、手机报、QQ群、短信平台等网络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传播、交换方式,也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新阵地。

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德育时,德育工作者应该做到三点:一是主动接受、主动研究。对于微博、微信、QQ群、短信平台等网络新媒体,我们应该主动接受、主动研究,经常与学生进行微博、微信互动,使这些新媒体成为德育工作者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二是组合使用,扬长避短。微博、微信、手机报、QQ群、短信平台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组合运用各种网络新媒体,扬长避短,产生聚合效应。三是及时掌控,趋利避害。对于QQ群、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德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关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发现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校园稳定的问题及时疏导处理,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感情。总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工程中,德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把握规律性、提高预见性、增强自觉性、注重实效性,主动抢占德育第三课堂新阵地。

参考文献:

[1]姚洁,祝志勇、高职院校一二课堂对接实践技能活动组织设计研究[J]、科技传播,2010(6)、

[2]夏家莉,刘细发,黄茂军、三课堂联动的教学体系构建与管理模式探索[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9(11)、

高中德育学堂篇8

职高体育课堂德育教育方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力资源综合能力的提升,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是各项能力的基础保障,因此,向职高体育课堂教学职工渗透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是职高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时担负着体育教学和品德教育的任务。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是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职高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单位不仅是提高学生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更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关键平台之一。学校教育具有全面性和奠基性等特点,其特有的性能是影响学生今后社会生活的关键。职高教育的对象是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人才,这类人才均接受了具有专业性的技能知识,在今后的发展生涯中,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道德品质将直接决定大学生的发展道路。职高学生意志品质组成比较复杂,优秀的德育品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性格、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奉献以及尊老爱幼的精神等,上述道德情操均与体育教学有直接关系。在职高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观,因此,职高体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清楚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职高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在职高体育课堂中开展德育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具有群体性,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开展形式以群体为主,在群体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必然要形成相互协作、共同奋斗的关系,和谐的交流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品质;第二,体育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涵盖性。体育活动过程中有许多项目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学生德育教育存在问题将很难顺利完成体育活动。如长跑项目考验的是学生的耐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超强的毅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第三,体育教学过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开拓性的特点,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与体育教育相关的德育教学内容穿插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三、在职高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抓好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抓好课堂常规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规建设要求职高体育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班级制度的建立,从而形成班级内部的动力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技巧与行为习惯。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制定相关的课堂实施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次序、有步骤、有重点地将德育教育内容与体育教育知融合在一起,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例如,体育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统一地点准时上课;课堂上不得有学生不顾教师允许私自离开课堂;迟到必须向教师报告后才能归队等。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每个细微之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充分发挥体育教材的特点

1、在耐久跑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学生缺乏独立办事能力和艰困耐劳的品质,在体育课堂上怕长跑和怕吃苦。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思想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例如,在开展长跑运动时,面对不能坚持跑完全程的学生,教师应该在明确其不能坚持跑完原因的前提下,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怕苦不愿意跑下去的学生教师应做好其思想工作后,再给学生一次长跑的机会,使其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2、在球类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球类项目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具有明显集体性和竞争性等特点,结合球类运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团结协作能力和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球类运动以集体力量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为依据,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队友的失误,正确看待裁判的漏判和误判等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

3、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

体育游戏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学生智力和体力可以得到全面提升,是提高学生德育品质的重要方式。因此,职高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体育活动趣味性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从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

(三)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

在体育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作为一名职高体育教师,既要具备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威严和严肃的风度,还要充分发挥自身健康向上的朝气。教师还要通过自身的外在形象感染和影响学生正确认识外在美;通过自身的语言修养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因此,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教学;衣着必须符合运动的特点,最后,举止必须大方得体,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总之,在职高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因此,职高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在明确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前提下,了解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从抓好课堂常规、充分发挥体育教材的特点以及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等方面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丹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2012,(34)、

[2]张高峰、试论如何在职高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防洪演练报道(精选8篇)
  • 下一篇:小学开学教育(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