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生物工程行业分析(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6 栏目:写作范文

生物工程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化工生产过程化工分析

化工分析是化工生产过程中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顺利高效,同时还可以节约相应的生产成本与时间。化工分析对化工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在化工生产中加入化工分析技术,可以及时发现生产当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然后相应的反馈给予科学的处理与分析,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一、化工生产中化工分析的具体运用

化工生产中化工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运用,一个是仪器分析技术的运用,另一个是化学分析技术的运用。只有把这两项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把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妥善解决,进行科学、环保、节能的化工生产。

仪器分析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主要运用是对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或其他物质进行样品检测,以确定其组成成分,以对其组成成分进行相关分析,来确定其运用方向。还有就是,用来检测其是否存在所要求的某种成分,进而满足生产中的不同需求。

化学分析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检测物质组成成分及对生产原理进行相关分析两个方面,化学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依照不同的分析任务而采用最适合的分析方法,尽量使分析结果准确真实。化学分析技术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 不同的检测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化学分析方法。

对于物质中的某种成分的测定主要是用定性分析技术,它主要是通过一些化学方法来对物质的组成成分或构成元素,甚至分子、离子来进行分子,来达到详细检测的目的。而要对组成该物质的所有成分都有一个具体了解的话,就会用到定量分析技术。它主要是通过整个生产流程及与这个流程有关的辅助物来对各种材料的各种成分进行准确的分析。

二、化工生产中化工分析的重要作用

化工分析通过应用仪器分析以及化学分析的方法,对化工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料进行分析和解决。因此,化工分析能够对化工生产过程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测,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对化工生产情况进行及时且有效的指导工作,进而便于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通过对化工原料以及能源燃料等物质的分析,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动力的消耗以及物料的消耗,进而降低化工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大大的提高其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对于最终产品、中间产品以及原料的质量分析,对生产工艺情况的检查,对所发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控,进而家少废品以及次品的生产,做到提高化工生产的效能,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

通过对泄漏介质以及“三废”物料的分析,能够及时、有效地消除污染,对环境进行保护,并且要大大的消除事故的隐患,避免发生爆炸或者是火灾事故的发生,进而保障设备以及人员的安全,延长化工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进而保证能够生产出较为合格的化工产品,同时进行文明、有效的生产。

三、提高化工分析质量、加强环境保护

化工分析对于化工企业的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化工企业应该保证与时惧进,对化工分析加强重视,提高化工分析的质量,提升化工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化工行业也是在不断的进步,化工自动化技术更是得到了较为长远的发展。在进行化工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更是不断的提高了对化工分析工作的要求。但是,人力的发展却并没有完全跟上化工企业化工分析工作的要求,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化工分析工作,及时避免可能出现的不便,减少可能遭遇的各种各样的损失。

纵现整个未来的发展形式,国家对于化工分析人员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化工分析人员来说、不仅仅要对化工分析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扎实的学习,同时还应该要对化工工艺的操作技术进行掌握和规范,对化工分析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做到熟识于心,要树立强烈的学习观念,并且不断强化工作中的科学严谨的态度,要牢固树立“量”的概念,对化工生产中的数据进行认真负责、及时有效的提供。

近年来,人们对环保的问题越加的关注,而我国的化工产业作为耗能最大、污染最高的产业也自然的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目标,因此要对化工分析引起重视。作为化工产业中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是明显的。要对化工分析工作进行合理的利用、尽可能的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加强化工产业的优化生产工作,使化工产业的生产更加环保、更加趋于原生态,为环境保护贡献出一点力量,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小结

化工分析方法运用于化工生产当中,对改善化工生产中的不足,完善化工生产流程有很大帮助。同时,化工分析的运用也使化工生产更加环保、节能、绿色,完全符合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是我国未来化工企业长足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技术。

参考文献

[1] 赵宁、浅谈化工分析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31(7):57、

[2] 李淑英、浅析化工分析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9):88-88、

[3] 陈素云、小议化工生产中进行化工分析的重要性[J]、中国化工贸易 ,2013,(6):255-255、

[4] 董明云、分析工作在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

[5] 王绍东、化工分析技术应用和发展探讨[J]、化工管理 ,2013,(14):119-119、

生物工程行业分析篇2

1 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微观物流管理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01年教育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培养物流高素质人才。鉴于物流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及物流人才的严重缺乏,经管类非物流管理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为了配合专业调整后的需求,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性质为专业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其教学体系应区别于物流专业,要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特色来完善课程体系,尤其要重点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紧跟市场发展,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从而构建一个科学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2 现有的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有管理学、生产运作管理、运筹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该课程以提高物流系统效率为目标,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组织及控制。经管类专业虽然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但由于起步较晚,硬件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实践型师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没有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管理技能的教学目的。

(1)教学内容方面

高校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基本以介绍不同功能要素(运输、仓储、配送、装卸与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及功能实施方法为主,该体系虽然促进了单项物流功能的深入学习,但忽略了各功能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对物流系统整体的运作缺乏认识。此外教学内容也没有考虑到其所属专业的特点以及该课程与整体专业体系的融合。

(2)教学方法方面

经管类专业的授课教师大多为非物流专业毕业且缺乏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教学为主,且过多介绍理论,缺乏与实践的相结合,从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必须引入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研讨及讨论,可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案例的选取也很关键,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多为新闻报道、公司报告,且存在滞后、缺乏从专业的角度对物流过程进行审视,这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专业化分析。此外,案例教学基本是在各教学知识点中融入,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讨论案例情节,忽略了包括物流综合知识的案例的引入。

(3)实践教学方面

物流学科在国内发展较晚,物流实践教学仍然处于摸索中。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由于受教学硬件及师资力量的限制,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大,实践教学比重较小,例如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及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为56学时,但实践教学环节仅10学时。此外,实践教学环节单一,大多为上机实验,学生被动按照软件流程进行操作,缺乏企业环境的模拟,实践教学远远未达到预期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3 基于专业特色构建教学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内蒙古科技大学对《物流管理》教学体系进行如下改革:

(1)教学内容

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为了体现物流课程辅助性和服务性的特征,教学内容应与专业高度结合。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物流功能的学习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堂讲授则侧重于企业物流的相关知识,将物流功能的知识融于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的讲解中。高校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教学内容特色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例如基于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地区企业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物流知识在钢铁企业、稀土企业的应用,重点突出生产物流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将生产物流与钢材生产工艺、稀土萃取生产工艺相结合;而市场营销专业则侧重于有关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知识在流通企业的应用,在授课过程中将包头苏宁、国美、包百、王府井等企业的采购物流、销售物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2)课程设计环节

物流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中间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基于此目标,物流课程设计以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为主要内容,包括选址分析、设施布局分析、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以及综合的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在选址分析中,将营销专业的学生分为4个小组,对包头市永盛成连锁超市的4个昆区店作为分析目标,进行位置、商圈、交通、竞争、商品线设计以及管理体系的调研和分析;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分为2个小组,对包头乐园及包头体育馆选址作为分析目标,进行自然条件、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等方面的调研及分析。在设施布局分析中,选择包头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宁作为分析目标。包钢为大型工业企业,其厂区总平面布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组织学生从场地地形条件、工艺流程、各作业单位相关关系、外部运输、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方面进行调研,研究其厂区总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对于苏宁,则主要研究其卖场布局及商品陈列特点。在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中,选择北方重工的装配车间作为分析目标,进行物料分类、集装器具规划、装配场地零部件存放区规划、车间平面布置等物流分析,该分析中因要处理的数据、表格相当多,因此必须与计算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引进数据库软件,把物流分析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综合物流系统分析中,选择国美作为分析目标,对其选址、布局、采购、仓储、配送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其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在物流系统方面的成功之处。课程设计要求撰写调研及分析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物流课程设计环节增强了学生对物流系统的分析能力,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及就业都有较大帮助。

(3)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实现《物流管理》理论教学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方法要突出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教学库。案例选择应避免案例的滞后性及非专业性,既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也要注重时代性和先进性,尽可能充分地表现物流学科与物流发展的水平与进展。物流管理为内蒙古科技大学重点建设课程,因此组织专业教师成立小组,建设案例库。案例库中的案例按照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不同行业的物流特点,对当地企业按行业进行调研并整理,具体包括钢铁物流、稀土物流、超市物流、食品物流、家电物流、医药物流等方面的经典案例,此外也搜集了物流方面成就非常突出的世界知名企业的物流实践,如海尔的“三网一流”、沃尔玛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等。案例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前布置案例,各小组将分析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演示,其余小组及教师根据课件效果及内容分析的深度对该组进行打分,此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该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协作能力。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启发中、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真正掌握并升华所学知识的目的。

内蒙古科技大学已建成校内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案例库、作业等上传及进行在线考试;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问、讨论、提交实验报告等。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4)实践性教学 ①校内建立物流实验室

基于物流的核心流程,建立了物流实验室,引进相关物流管理模拟软件。物流软件模拟,分为单项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购进了浙江航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物流模拟软件,该软件是通过模拟一个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操作来实现物流的实验教学。根据公司的各个部门的职能和重要性,软件设定了4个公司内部的角色分别为:公司总经理,调度中心,仓库中心和运输中心。学生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担任公司的不同角色并进行工作轮换,来了解和熟悉软件中实际的物流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进行规划设计调整所在公司的各项资源,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教师可增设不同的班级,根据各个班级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实验,在实验进行中调整整个实验的各项市场的资源来增强学生操作的难度和竞争性。此外,还引进了中诺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物流核心流程模拟软件,模拟物流业务流程涵盖了7大行业:连锁、医药、汽车、食品、冷链、电子、危险品,并可根据各行业业务运作模式的特点进行组合,形成可定制的业务流程。软件包含模块有:情景数据、客户服务、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越库发货、库存管理、配送运输、报关报检、单据查询、供应商管理。该实验为综合性实验,促进了学生对物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管理和协调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两个软件都配有较详细的实验指导书,便于学生独立完成模拟内容,教师仅在容易出错的地方予以指导。教师可以针对软件中的内容设计设计实验考核,考核成绩及实验报告都作为物流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校内实验内容,如ERP沙盘模拟、仿真模拟、报关及报检、集装箱码头及堆场管理、国际货运等软件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工程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物流园区 可行性分析 评价

随着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我国物流业大发展的时代正在来临。物流园区是物流产业集聚的必然结果,它具有多式联运,多状态集约作业,多方面系统协调,多体系服务手段,满足多样化城市需求等特点。物流园区项目要服务于区域工商业发展,因此物流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因素比一般的工业园区更多,投资建设过程更为复杂。为了避免投资决策失败,必须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论证,从而更好地发挥物流园区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物流园区投资项目的内涵

物流园区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

二、物流园区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过程

(一)组织管理准备

物流园区投资之前,首先必须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统筹安排项目运作,如制定投资计划、资金筹措、风险评估等。由于物流园区项目建设更为复杂,因此应当成立园区建设专家组,将物流、财务、金融、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吸收到项目论证小组中来,也可以直接建立物流园区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提供智力支撑和保证,从而为项目可行性分析的科学性奠定基础。

(二)资料收集及市场调查

物流园区必须发挥金融、仓储、运输、配送、监管、加工、商品博览、信息、交易、综合服务等功能。必须能够为区域工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需求服务,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因此,物流园区的选址和定位显得尤为重要,而选址和定位的关键就在于周密的市场调查。

(三)准确地进行物流园区定位

在市场调查之后,接下去就必须在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物流园区定位策划,主要是回答物流园区的功能、目标、服务对象、如何运作等问题。准确的物流园区定位将关系到物流园区经营成功与否,物流园区定位包括业务定位、功能定位、客户定位、市场定位、形象定位,每一方面的定位,都应当设定不同的方案,综合考虑物流园区的服务对象、辐射范围、地域特征、特色功能、文化内涵等要素,组织专家对这些方案进行广泛而热烈讨论,剖析每种定位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确定最为合适的物流园区定位。

(四)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

在进行科学定位后,将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案,但是该方案可能只是理想化的方案,并不一定适合现实运作,此时就必须对物流园区项目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市场分析、技术分析、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和不确定性分析等一系列研究,这些分析过程构成了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分析的主体。

1、市场分析。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空置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为了保证物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是决定物流园区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在市场定位结束后,应针对确定下来的定位进一步进行市场调研和竞争情报分析,深刻把握客户的需求,物流园区市场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规模分析,需求类型分析、需求层次分析,应对区域物流需求量数据,如运输量、仓储量、配送量、流通加工量等进行系统分析。

2、技术分析。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分析还应对项目的建设条件、基础设施,所选用的技术、工艺、设备及其规模大小、产品结构种类方面进行具体的技术分析。物流园区选址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物流园区选址能够减少货物运输成本,降低园区经营成本,对所在地区的经济与环境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因此有必要进行审慎论证。物流园区选址应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物流需求特征、当地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同时考察物流园区建设和运营所需要的电力、供排水、通讯、网络、能源、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考虑物流园区建设过程中工艺流程,技术获取、技术标准等要素,只有全面进行技术分析方可进一步对项目进行财务分析、国民经济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3、投资估算与融资方案。物流园区项目建设投资额高,不仅应当对总投资进行估算,还应对各项分项工程投资进行估算,同时对流动资金、利息等进行估算。在进行投资估算后,应进行资金筹措方案设计,可以通过政府信息平台,寻找对物流产业有投资意向的各方投资者,进行推介和谈判;同时对于物流园区建设可以引进新的物流金融模式,用仓库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从而获取足够的建设资金。在融资方案确定后,还应编制资金的使用计划,防止资金滥用。

4、财务分析。物流园区项目占地面积大,建设内容多,投资额高、资金回收期长,因此对物流园区项目的财务评价显得尤其重要。物流园区的财务评价主要是进行投资与效益比较,应按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指南》等文件要求分析物流园区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明确项目对财务主体及投资者的贡献价值,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5、国民经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是分析项目投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对于一般的工业项目可以不进行。而对于物流园区项目,则是必需的过程。物流园区项目不仅要考察项目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同时还应考察项目对所辐射区域的贡献。尤其是,目前不少物流园区项目属于政府投资项目,很难进行财务评价,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更为合理。通过国民经济评价,剖析物流园区对社会成本节约、交通压力缓解、社会价值增值、城市环境改善等的影响。同时,要加强环境评价,对物流园区建设及运营阶段所产生的噪音、大气污染、交通拥挤、存储泄露、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包装污染等进行全面评价,并实现设计好解决方案。

6、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在进行投资项目决策时,分析所使用的数据绝大多数都来自估计和预测,但是很多社会经济因素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对项目估计和预测准确性带来了影响。物流园区项目也一样,必须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物流园区建成后,将面临着市场风险、业务风险、货损货差安全风险、配送延时责任风险、错法错运的单证风险、诈骗风险、投融资风险、物价上涨风险、政府政策风险等等,这些都对物流园区项目的成功与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物流园区项目具有不同于一般工业项目的独特特征,其可行性研究工作不仅应当遵循一般可行性研究的思路和步骤,同时也应当考虑其特殊性和差异性。为了提高物流园区项目的科学决策水平,决策者应当通过严谨深入的物流园区可行性论证,指导物流园区建设发展,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实施载体。

参考文献

[1]王玉辉、基于形成机制的物流园区内涵特征及相关问题[J]、综合运输,2008(6)、

[2]唐俊、工业园区项目可行性分析过程研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6)、

生物工程行业分析篇4

一个良好的设施布置设计可以使物料搬运的成本最低,使人员走动的距离最短,从而使办事效率最高。通常物料搬运和运输的成本约占制造业总成本的20%~50%,同时许多工伤事故来源于物料搬运。而物流中心的设施布置设计,关系到物流中心的建设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减少物料搬运,减少运营成本,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设备、人员和能源,为职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的生产条件,使其较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若设施布置设计不当,将会对日后的经营运作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最初的设施布置设计主要是凭经验和感觉,但到了50年代,布置设计从传统的只涉及较小系统发展到大而复杂的系统设计,凭经验已难以胜任。于是,在综合各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布置设计中运用起系统工程的概念和系统分析的方法,1961年,由美国的缪瑟提出了极具代表性的系统布置设计(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理论,简称SLP法。缪瑟的系统布置设计(SLP)是一种条理性很强、物流分析与作业单位关系密切程度分析相结合,求得合理布置的技术,因此在布置设计领域获得极其广泛的运用。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模式发生了转变,即从大批量少品种向多品种小批量或大规模定制生产转换,以适应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从1998年开始到今后一段时间,制造业、服务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将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而是适应市场需求、客户快速反应、准时供货等方面的竞争。现代企业的特征使得将SLP方法直接应用于现代企业的设施布置中存在许多不足,本文将针对现代企业设施布置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将传统SLP法加以改进,致力探讨并提出一种适合现代企业的设施布置设计方法。

传统的系统布置设计――SLP法

在SLP方法中,将研究工程布置问题的依据和切入点,归纳为P――产品、Q――产量、R――工艺过程、S――辅助部门、T――时间5个基本要素。采用SLP法进行企业总平面布置的首要工作是对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分析,包括物流和非物流的相互关系,经过综合得到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然后,根据相互关系表中作业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各作业单位之间距离的远近,安排各作业单位的位置,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将各作业单位实际占地面积与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结合起来,形成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通过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的修正和调整,得到数个可行的布置方案;然后采用加权因素对各方案进行评价择优,并对每个因素进行量化,以得分最多的布置方案作为最佳布置方案。其步骤如图1所示。

直接应用SLP法的不足

在现代企业设施布置中,直接应用SLP法进行设施布置设计存在以下及方面的问题:

(1)不适合现代企业的生产特点。传统的SLP方法是基于计划推动式生产的方法,而现代企业的生产是基于市场订单需求,属于拉动式生产。

(2)缺少物流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比任何其他因素对现代企业设施布置设计的影响都要大,布置设计各项问题的分析都要基于企业经营战略、以实现战略规划为目标。传统的设施布置方法缺少战略规划,影响现代企业的持续发展。

(3)缺少动态柔性。SLP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柔性。而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随机性、时效性等特点很明显,要求其布置设计和生产系统具有适当的弹性、柔性,能紧随市场变化及时地、适度地进行调整。

(4)SLP方法缺少动线分析过程。所谓动线,就是货物和人员的移动路线。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货物和人员的流动不能发生阻断、迂回、绕行和相互干扰等现象,要求动线具有完整性、合理性和流畅性。在总体规划方案初步确定后,就要及时地进行动线分析,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

(5)由于历史的局限性,SLP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利用计算机技术。传统的方法主要是手工布置,受主观经验、自身知识及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在布置过程中考虑了系统优化,但往往得不到较优解,有时得到的可能仅仅是非劣解,想要获得优秀的、令人满意的方案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手工布置程序繁琐,导致设计者最终提供给决策者的方案较少,可供决策者选择的余地太小,不利于科学决策。

改进SLP法――动线型SLP法

根据上述分析的在现代企业设施布置中运用传统SLP法存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现代企业自身的生产运作特点,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现代企业的设施布置设计的改进SLP法。由于这个方法加入了动线分析,故我们称之为动线型SLP法,其程序模式示意图详见图2,大致分为8个阶段。

(1)资料搜集与分析阶段

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是现代企业设施布置设计的重要前提。在此阶段,搜集并分析影响布置设计的基础数据和背景资料,主要包括:E―Entry,指加工、服务的对象或接收的订单,I―Item,指加工产品或处理货物的种类;Q―Quantity,指加工产品或处理货物的数量;R―Route,指产品的工艺流程或货物处理的作业流程i S―Service,指辅助部门和物流服务水平;T―Time,指生产加工的时间安排或物流服务的时间;C-Cost,指现代企业的建造预算。EIQ分析属于基于拉动的分析方法,与传统SLP中基于推动的PQ分析有着本质的区别。

上述资料可以根据对历史资料或商务合同的统计、同类现代企业的参考类比、专家经验咨询、市场调查分析、甚至是实验测算的办法获得,尽可能准确。

(2)确定设施布置类型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的多少以及每种产品产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类型,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总体布局及生产设施的布置形式。在新建、改建、扩建企业时,首先要确定企业未来的产品及其生产纲领,必须对企业的未来产品与产量关系――生产类型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优化设计制造系统和确定最优的工艺过程。这是企业布置设计的前提。

根据单位时间内产品的生产量,可以把企业的生产类型分为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和大量生产3种生产类型。按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位置是否变化分为产品固定式和产品移动式两大类。固定布置指加工或服务对象位置固定,而加工或服务设备围绕着该固定位置移动的一种布置方式。这种方式主要用机、轮船等难以移动的加工对象的布置。产品移动式布置又可分为产品布置、工艺布置及成组布置3种形式。每一种设施布置形式各有特点,分别适应不同的生产类型。产品布置也称为流水线布置或对象布置,

这种布置形式就是按产品的加工工艺过程顺序配置设备,这时生产效率非常高,但生产适应性差,适用于少品种大量生产。工艺布置也称为机群式布置,即把同种类型的设备和人员集中布置在一个地方,这样便于调整设备和人员,容易适应产品的变化,生产系统的柔性大大增加。但是,当工件需要经过多种设备进行加工时,工件就不得不往返于各工序之间,增加了产品搬运次数与搬运距离,常常带来物料交叉搬运与逆向流动的问题,这种布置形式通常适用于单件生产及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成组布置又称混合布置,在产品品种较多,每种产品的产量又是中等程度的情况下,将工件按其外形与加工工艺的相似性进行编码分组,同组零件用相似的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同时将设备成组布置,即把使用频率高的机器群按工艺过程顺序布置组合成成组制造单元,整个生产系统由数个成组制造单元构成。这种布置方式既有流水线的生产效率又有机群式布置的柔性,可以提高设备开工率、减少物流量及加工时间,成组布置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类型。

综上所述,产品品种的多少、产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设施布置的形式,图3直观反映了产品种类――产量与设施布置形式的关系,图中每柱代表一类产品的产量。只有对产品种类――产量关系深入分析,才能产生恰当的设施布置形式。

以上均是针对生产企业来说的,那么对于物流中心,同样可以根据处理货物的种类――数量关系确定恰当的设施布置形式。

(3)作业单位及作业活动分析

在对前述基础数据和背景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对现代企业主要的业务活动、作业的关联性及其大体作业流程进行分析,划分作业区域和作业单位。在此过程需注意作业区域之间可能存在的信息交换关系、组织协调关系、考虑操作安全和环境需要而保持的距离关系。

在大多数企业中,各作业单位之间既有物流联系也有非物流的联系,两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包括物流关系与非物流关系,因此要将作业单位问的相互关系与非物流的相互关系进行合并,求出合成的相互关系――综合相互关系,然后由各作业单位间综合相互关系出发,实现各作业单位的合理布置。

(4)初步方案形成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采用的方法,和传统的SLP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由上一步的部门综合关系图生成线型图,再将面积的约束及各种实际限制条件加入,采用试错法生成空间关系图,即生成初步布置方案X、Y、Z、、、、、、

(5)方案评估和选择阶段

对上一步形成的数个方案,应用系统工程学,技术经济学,或者计算机仿真的方法,从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因素,对各方案进行的综合评价和方案评估,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可选方案进行详细设计。

(6)详细布置设计阶段

对各作业区内部所使用的各种设施、设备器具,作业场所、车间通道等进行详细布置和安排。在此阶段建议重复使用综合关系法,因为从考虑问题、布置思路和处理方法等角度来看,各作业区内部的详细布置设计和各作业单位布置设计的方法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工作的深度、设计的范围和细致程度不同,详细设计阶段考虑的问题更细致些,布置的内容更具体些。

(7)动线分析

在此之前均是空间的合理布置设计,故在对一到两个可选方案进行详细布置设计后,有必要对现代企业的物流动线和人行动线进行分析,即物料搬运系统分析,并对最优方案进行调整、反馈修正,使其物流动线和人行动线具有最大的合理性和流畅性,并使搬运方法和搬运手段合理化,以提高现代企业的运转效率。在这里可以运用系统搬运分析方法SHA(Systenatic Handling Analysis)进行动线分析。一般来说,选择车间内部流动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车间入口和出口的位置。常常由于外部运输条件或原有布置的限制,需要按照给定的入、出口位置来规划流动模式。此外,流动模式还受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线长度、场地、建筑物外形、物料搬运方式与设备、贮存要求等方面的影响。物流动线的主要型式有直线式、U型、S型、O型、L型等。实际流动模式常常是由5种基本流动模式组合而成的。新建企业时可以根据生产流程要求及各作业单位之间物流关系选择流动模式,进而确定建筑物的外形及尺寸。

(8)确定最佳布置方案

根据以上的动线分析,确定最佳布置方案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再对布置方案进行调整和进一步完善。

比较

由动线型SLP法的程序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动线型SLP法与传统SLP法相比存在以下3点不同:

第一,设计基于的基础数据和背景资料不同。传统SLP法的设计基于P――产品、Q――产量、R――工艺过程、S――辅助部门、T一一时间5个基本要素。动线型SLP法主要依赖于E――接收的订单,I――种类、Q――数量、R一一流程、S――辅助部门和物流服务水平、T――时间安排、C――建造预算等要素。现代企业已从原来的推动式生产转为拉动式生产,故需要根据未来可能的订单或已接收的订单进行布置设计,与传统SLP中基于生产计划的布置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二,在程序上有所改变。针对现代企业的特点,在传统SLP法的程序模式上,加入了设施布置类型的确定、详细布置设计及动线分析阶段。在动线型SLP法中,我们首先强调设施布置类型的确定。确定了布置类型,才能确定作业单位及作业单位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评出可选布置方案后,我们建议重复使用综合关系法,对各作业区内部进行详细布置设计。然后进行动线分析,将空间的布置设计和物料搬运系统相协调,因为设施布置设计只有通过完善的搬运系统才能显示出其合理性。

第三,在动线型SLP中,我们更强调设施布置设计的柔性。柔性是指系统适应环境变化或输入条件变化的能力。对于现代企业的设施布置设计来说,其柔性体现在能够根据业务的繁忙程度,及时对现代企业的设施布置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现代企业布置设计的柔性、弹性,可以从布置设计、建筑技术、机械制造等多方面考虑,采取多种措施来实现,如:①考虑到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布置设计要适当留有余地,暂时没用的地方予以绿化;②把未来有较大扩充可能性的作业区,布置在现代企业可以扩展的纵深方向;③多利用大跨度车间厂房,一则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二则便于作业区就在此厂房内局部调整④利用组合式厂房、可拆卸墙体,必要时拆迁重新组装搭建,利于快速变动和调整;⑤机器设备布置时多采用成组技术、可重构技术;⑥注意各种机械设备、建筑设施等的标准化、模块化;⑦机器设备的安装固定多采用弹性固定、可移动性支撑构件等等。

小结

本文对传统的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将其直接应用于现代企业设施布置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而结合现代企业自身的业务运作特点,在借鉴传统SLP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现代企业的设施布置设计方法――动线型SLP法,并给出了其程序模式。由于现代企业设施布置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提出的方法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生物工程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环境工程;分析化学;特色教学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综合化的趋势促进了社会和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之提高,迫使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教学改革放在核心的位置,必须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分析化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分支学科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凡是涉及到化学现象,凡是需要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信息,分析化学都要作为一种手段被应用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因此,分析化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目前,分析化学是高等学校工科等有关专业重要的化学基础课程之一。环境工程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运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使人们得以健康和舒适的生存的学科,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而化学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相关学科,分析化学课程也是目前所有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

本文结合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教学,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进行了有益探讨。

一、选择优秀教材,适应专业要求

分析化学按照分析方法依据的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酸碱、络合、氧化还原和沉淀这四大滴定分析方法和重量分析法。而仪器分析法以测定物质的光学性质、电化学性质等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及色谱法等。从发展历史来看,分析化学经历了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化学发展到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两类分析方法都应作为新时代工科本科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传统的一些分析化学教材,内容上只是以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中的吸光光度法为主,而没有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而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经常被非化学专业列为必修的基础课程[2],因此,选择一本既有化学分析,又有仪器分析教学内容的合适的教材,非常必要。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根据此特点,选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的《分析化学》教材,这本教材符合上述的要求,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

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结合近几年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在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突出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课堂教学“学时分配合理,授课内容洞察学科前沿”。

在教学内容上,因为学生的专业是环境工程,将来分析的对象肯定也是环境污染物,因此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危害这些教学内容,针对这些环境污染物,将所适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对号入座,使学生们既深刻理解到了环境污染物的相关内容,又掌握了这些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一举两得,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调整,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结合讲授的内容,加强课程与专业的紧密联系,将国内外生产、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技术成果、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等信息适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蔬菜农药残留等问题,力争让学生了解前沿知识的动态,增加其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动地寻求知识。

三、注重与学生的沟通,革新课堂教学方法

搞好课堂教学,是实现“教书育人”宗旨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和“双向交流”的主要场所。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注重融合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和化学基础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将实际分析

[1][2]

技术案例搬到课堂上,采用学生分析讨论的方法,增加师生的课堂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学生欢迎。另外,注重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比如,应用excel和origin软件处理各种测试方法中的标准曲线的线性拟合,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掌握数据处理的技巧和拓展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设计专业性的实验项目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分析化学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的专业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为确保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主要针对分析化学的实验项目做了大胆改革,既要涵盖主要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知识,又有针对性地将所有的实验项目都和专业联系起来,即测试的指标都是在环境工程专业将来工作中大量用到的测试指标。改革中具体的实验项目有水体酸度和碱度的测定,自来水硬度的测定,溶解氧的测定,电镀废水中铬的测定和有机磷农药的色谱法测定。这些测试项目都是专业中经常接触到的,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分析化学知识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理论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得以较大提高。

五、结束语

生物工程行业分析篇6

关键词:药物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教学目标;项目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24-03

一、前言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具有高发展速度、高资本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要求、高经济效益的特点。由于世界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正处在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并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战略驱动力。江苏省委省政府经研究决定,加快培育和迅速壮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积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促进全省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目前苏州地区医药工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产业创新能力逐渐提高,研发平台特色优势明显,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强。

位于苏州地区的太仓市,它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点。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太仓市共有医药企业相关工业企业32家,其中药品生产企业6家、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23家和医药中间体研发及生产外包企业3家。医药发展呈现出令人欣喜的亮点:(1)新药的临床前试验崭露头角,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正在建设10万平方米的研发试验基地,是全省在建研发试验基地总规模的40%。(2)新型医药原药及中间体的研发生产裂变增长。雅本化学、和夏化学、大神医药化工等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呈裂变增长态势,合作客户面向国际一流制药企业。(3)部分特色产品的生产全国领先。致君万庆药业是国内重要的头孢类抗生素生产基地。

随着苏州及太仓地区新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生化及药品大类的人才需求也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除不断引进的高端技术人才外,本地区各企业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呈现急剧增长态势。作为苏州地区唯一的一所设有生物化工技术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已连续收到来自本地区各大、中、小型生物技术和药物制造企业合作办学的意向。为了满足人才培养要求,2010年学院开设了生物实验技术新专业、2011年开设了生化制药技术新专业,传统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也因药物分析检验岗位人才需求量的扩大,分出医药检测方向,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药物产品生产质量检测》等课程。

二、药物分析检验岗位工作内容调查

苏州致君万庆药业有限公司作为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它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制药企业,是国内抗生素生产的重点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头孢菌素原料药、普通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剂型有注射剂、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产品覆盖抗生素、抗忧郁、抗病毒、抗过敏、消炎镇痛和心血管等领域。

现以定点跟踪方式调查苏州致君万庆药业有限公司QC(质量控制)部门典型的药物分析检验岗位及工作任务。QC部门分为理化组、仪器组和微生物组,其中理化组负责样品的外观、各项物理常数、鉴别、检查等指标的检测;仪器组主要是使用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对样品的含量进行检测;微生物组主要是指药品的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以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生产过程质量检验为例,调查得到药品质量分析检验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如下。

1、接收样品。取样的工作由QA(质量监督认证)部门完成,根据药品取样原则定时定点取样送至QC部门。

2、登记,填写检验单。QC部门接样室接收样品,登记并填写检验单。接样室人员根据每个检验组需要的用量进行样品的分配。

3、各个检验组根据企业内部标准对样品进行检测。企业内部标准是由QA颁布的,制定的依据是《中国药典》,但会根据产品等级进行变更。一般情况下,成品需做全指标检测,而原料、中间体及辅料只需对主要指标进行检测。以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生产过程质量检验为例,中间体为头孢西丁酸,检测指标有外观、溶液颜色、水分、纯度、单个最大杂质、干燥失重和含量;头孢西丁钠粗品的检测指标有水分和含量;成品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检测指标有性状、酸度、透光率、吸收值、水分、含量测定、细菌内霉素和无菌。在检验过程中涉及到的仪器有卡尔费休水份测定仪、液相色谱仪、pH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红外光谱仪等。检验员需掌握这些分析仪器的原理,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由于不同检测指标的精密度要求不同,在检验过程中实验平行次数也不相同,如颜色和浊度的检验需平行2次,pH值的测定需平行2次,水分测定要求较高,需平行3次。平行实验精密性对检验员的分析技能有较高的要求。此外,检验员要能正确地处理实验数据。

4、出具检测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将各个检验组的检验结果汇总,出具最终的检测报告。如果出现被测样品的某一指标不合格,则检验员先进行复检,若结果仍不合格,则有换一个检验员进行复测,若结果还是不合格,则将检验结果反馈回生产部门,由生产部门作出相应的措施。

通过对苏州致君万庆药业有限公司QC部门中药物分析岗位工作任务的调查,笔者进一步了解了药物分析岗位的特点,掌握了药物分析检验中常用的知识和技能,为《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的开发打下基础。

三、《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目标的确定

1、与其他分析类课程的区别。《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这门课程是建立在分析检验技术基础上,侧重于药物产品分析与检验的专业课程。《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与《化学品分析与检验》这两门课程既关联又不同。《化学品分析与检验》是基础平台课程,承担着各种分析测定方法和技能的原理、特点、应用范围、规范的操作与测定步骤[1]的教学任务。在化学分析部分着重介绍各种类型的定量分析原理和准确而规范的定量操作要点,并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锻炼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定量分析素养;在仪器分析部分全面介绍了各类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通过综合性的项目让学生掌握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操作要点。《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上述各类分析测定技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药品,运用合适的分析检测方法或手段进行分析检验,达到药物质量监控的目的。通过项目化教学,使学生掌握药物质量分析控制的内在规律,掌握药物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规范,养成良好的药品质量分析控制的技能与素养。

2、《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的课程目标。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药物分析类课程基本上都是参照本科确定的,只是在内容上进行了一定的删减,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结构没有改变,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仅是通过系统地学习与研究各类药物的鉴别、含量测定、杂质检查方法及其差异性,培养学生具有根据药物的结构特点,建立药物的各种分析与质量控制方法、解决药物及其制剂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问题能力,或配合生产工艺研究创新质量控制方法、制订新药质量标准等能力。参照本科的压缩形式组织高职药学类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虽然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比较系统,但是技术应用能力往往较弱,如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根据药物质量标准进行检验以及对药物的质量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这显然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2]。

培养与医药企业发展相适应,具有较宽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或管理能力,能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分析检验以及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药物分析类课程的主要任务。因此高职《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药物检验相关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学习与掌握药物质量检验有关的各项技术,能根据相应的药物质量标准,准确无误地进行检验,从而完成检验任务,并能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检验中的现象及原理,培养分析与解决药物质量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成为医药行业中从事药物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项目的设置

在对苏州致君万庆药业有限公司QC部门中药物分析岗位工作任务的调查中,通过多次与工作人员交谈,总结出药物分析检验岗位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如下。

1、应具备的能力。(1)能按照药物分析采样原则进行试样的采集;(2)能利用图文资源检索相关标准,根据不同药品类型设计主要指标的检测步骤;(3)能规范使用常用的分析仪器(旋光仪、pH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卡尔费休水份测定仪、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等)进行药物的分析;(4)能根据药品的质量要求,进行相应实验数据的计算、误差分析及结果的判断,并能规范书写检验报告;(5)能与其他组员进行良好沟通,并能根据实验检测情况进行方法变通,解决实际问题。

2、应掌握的知识。(1)药物分析的基本程序;(2)不同剂型药品的前处理方法;(3)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卡尔费休水分测定法、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4)红外光谱图的解析和液相色谱图的分析;(5)以药物主成分的结构特点为依据来制订药物分析实验方案;(6)实验数据的计算、误差分析及结果的判断,检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结合以上药物分析岗位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以及《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目标,《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为:以药物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结合工作任务构建药物检验相关理论知识,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本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其中的教学项目来自于企业真实的药物分析岗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项目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见表1)。其中项目1是入门项目,样品的分析检测原理及手段便于学生掌握;项目2是主导项目,其中的药品和中间体均来自于苏州致君万庆医药有限公司,且严格按照企业标准进行检测;项目3是学生自主项目,药品和原料来自于校企共建的药物研发中心。项目涉及到药物质量检测中口服制剂、注射剂、片剂三种不同类型药品的检测,覆盖了药物分析岗位必备的能力和知识,使得学生在相对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全面学习药物产品质量监测的技能和理论。

五、总结

通过对区域生物制药产业形势分析、药物分析检验岗位工作内容调查,掌握了目前制药企业药物分析验检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为基础,选择企业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产品作为项目载体开发《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的内容,融技能操作与理论学习为一体,同时以项目教学为主实施教学过程,以过程考核为主确定考核方式。通过对课程内容、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使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杭太俊、药物分析学教学特色的彰显[J]、药学教育,2005,21(3):30-31、

[2]王金香,梁颖,刘浩、高职药物分析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4(4):371-373、

生物工程行业分析篇7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药工程;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是2015年的《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附录专业课程体系建议中所列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规定该门课程的最少学时为32学时。药物分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药物研发、药物生产和质量控制的“眼睛”。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药品质量安全的责任心,树立药品质量全面分析的观点,促使学生具备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思路和能力。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1-2],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下,对药物分析进行一定的探索与改革十分必要。

一、课程定位的改革

药品是防病、治病和保护健康的特殊商品,药品质量优劣关乎人的生命安全,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合理和有效至关重要。高素质应用型药物分析工作者从事质量控制,不仅是根据药典流程和其他标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还要检测药品“真—伪—优—劣”四个方面,涵盖安全性到有效性。药物分析是综合型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学习范围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甚至包括数据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研究对象包括药物原料、药物中间体、化学药、中药及其制剂、中成药以及保健品和兴奋剂等。从药物包装材料、药用辅料到药物杂质和残留都是需要分析的对象,企业要求一线分析工作者必须具有全面质控的观念,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跨学科交叉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药物分析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质量控制观念,课程定位应该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药品质量安全理念。

二、课程安排的改革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药物分析[3]三大课程互为基础,缺一不可[4]。在课程衔接上,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应该是药物分析的先修课。药品的分析方法选择上,从现行的各国药典看,化学分析仍然占比较大的比重。因此,分析化学至关重要,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药物分析的学习效果。仪器分析在药品分析检测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型精密分析仪器,仪器分析是未来药物分析的主流。《英国药典》、《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的附录中收载仪器分析方法远多于《中国药典》,仪器的使用标准也有一定差距。医药企业、质检单位的药物分析也越来越依赖大型精密仪器,先进方法、新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不断涌现。因此,在药物分析课程之前先修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有助于提高药物分析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1、理论教学的改革。《药物分析》教学内容繁杂,涉及知识面比较广,但药物分析根据药物类型自成体系,且又相对独立[5]。因此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既要保证课程完整性,还要通过分析方法体现章节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突出重点内容,理论学时少而精。之前的教学内容主要依赖教材进行,拟改变按照教材编写教学日历并授课的现状。现在依据最新的专业质量标准和工程认证要求,对理论学时加以缩减,增加实验学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分板块整合,加强章节之间的有机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包括三个板块:第一是药品质量研究和药典、药物鉴别、杂质分析和体内药物分析,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树立强烈的用药安全责任感。第二是抗炎药物、维生素、激素、抗生素药物的分析,让这些和我们经常近距离接触的药物进入学生的学习范围,爱药、懂药,然后合理用药。青蒿素抗疟疾药物的分析是我们的重点内容,诺贝尔奖就在我们的领域中,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爱。第三是制剂分析,在整个制药产业链中,原料药污染重、利润低,制剂生产整体标准高、技术含金量大和利润大,提高制剂研究和生产水平将有助于升级制药产业链。因此,应该强化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制剂分析能力,将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学生为本”也是工程认证的核心思想。

2、实验教学的改革。药物分析的课内实验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程目标,结合理论教学,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每个实验项目允许学生有背景知识介绍,树立安全用药理念,体现学科交叉思想。在实验室和仪器条件保证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种药物形态,使学生全面掌握原料药、片剂、胶囊、中草药、天然植物和注射液中某种成分的分析。让学生自行分组结合,广泛查阅文献,从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结果分析进行方案设计,并以讨论的形式分析实验的可行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内实验的方案设计、实验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实验结果的考核中,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对最后的实验报告进行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更有助于学生成为应用型分析工作者,满足社会需求。

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制剂分析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解剖典型案例,和学生一起在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国内外重点医药事故,药品生产、销售、使用和储存等各个环节的质量问题,都可以是药物分析的教学案例。在中药制剂的分析中引入典型案例,例如“喜炎平”事件,是喜炎平注射液在临床使用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该注射液是清热解毒类中药针剂,主要成分是穿心莲内酯磺化物,临床广泛用于成人各类感染性疾病以及儿童呼吸系统感染。统计显示,2016年喜炎平注射液在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液销售领域前三,连续多年实现稳定增长,是国家医保乙类品种,同时也是多个省市基药目录产品。不良反应发生了,我们不确定具体的医疗机构。但人社部印发的2017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明确喜炎平注射液等26种中药注射剂明仅限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使用。这是许多中药制剂的特殊备注,性命攸关。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该注射剂的有效成分来自天然药用植物穿心莲,穿心莲在医药界和民间广泛使用,具有很好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可以煎汤内服用药或做菜均没有安全性问题。但是作为中药制剂就会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高发是所有中药注射剂的致命“软肋”。医药事故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药物分析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和意识。

五、师资队伍的改革

合格的课程团队必不可少,拟建立2—3名教师组成的药物分析课程小组,教师具有研究药物中间体、中药材和药剂学的教学和学科背景。课程小组的协同工作可以让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课程小组与单个代课老师相比较,可以正真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咨询、服务,使学生在毕业后有更好的职业规划和专业成绩。

参考文献:

[1]杨硕晔,胡元森、制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认识与思考[J]、药学教育,2016,32(1):22-25、

[2]刘宗亮,孟庆国、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7,33(3):13-17、

[3]朱丽英,江凌《、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8):128-128、

[4]胡承波,等、面向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47):93-94、

生物工程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订单模式 新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严军(1971- ),女,湖北鄂州人,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35-03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多个专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也是十大战略性支柱(新兴)产业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也愈加明显。我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省级教改试点,以与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九州通医药集团“订单联合”的校企合作为平台,按照学院“校企双融,岗证双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在调研基础上,与订单企业合作开发,确立了订单模式下“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的物流管理新课程体系。

一、面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原则

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其结构来自外部世界。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着重培养的是职业能力,因此,其课程体系出发点是工作体系,学校通过分析工作体系结构,建构职业教育课程,将具体导向一般。既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自于职业能力结构,而职业能力结构又取决于专业面向岗位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原则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适岗能力、应岗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变岗能力。

另外,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在围绕岗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重构课程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围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选择与职业综合素质相关的,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课程内容。在实现课程内容整体优化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逻辑性,并能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

二、基于岗位分析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我院重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从社会需求入手的,要求按照合作企业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开设相关课程,再根据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构建课程体系。为此,我们首先到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明确培养目标定位。2011年以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先后对武汉市城市圈主要物流企业进行了调研,完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调研显示,2010年武汉市社会物流总额达11070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80亿元,物流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以上。武汉市许多物流服务行业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2010年,武汉市还被商务部批准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物流标准化、物流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物流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并且,《湖北省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指出,物流产业比重未来将持续增加。

(二)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目标定位

根据调查结果,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各大企业专家从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员工职业素质要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把脉问诊,最后确立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及周边及经济发达地区。与此同时,目标在于服务商贸流通行业和生产企业内部物流部门;人才就业岗位群包括采购管理、运营管理、仓储管理、信息处理、物流营销、货运及单据处理等六大类岗位;具备仓储与配送运作能力、运输的组织与运输流程优化能力、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运作的能力、设计物流项目运作方案能力、国际物流操作能力等。

(三)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分析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上,行业专家和物流骨干教师一起,参照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对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了14项典型工作任务,并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具体转化情况如表1所示:

三、“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确立

(一)物流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框架

新课程体系对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参照物流管理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地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的课程标准对接融通,确定了学习领域,形成了对应课程。之后再依据物流职业能力结构的逻辑顺序,兼顾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学模式学时分配,对课程体系中各项目课程进行合理衔接与排序,形成了“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课程体系(具体见框架图)。

(二)“三标对接”是面向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内容

我院推行的“校企双融、岗证双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展开的,采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模式,即把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引入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课程内容“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后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还能达到职业资格要求,到企业后工作时适应性强,具有很好的适岗应岗能力。

另外,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在职业岗位群分析基础上,确定岗位能力要求,与订单企业合作。依据企业岗位标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学校的课程标准,形成专业技能标准。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接,相互贯通,融合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之中。

(三)以岗位职业能力构筑课程体系平台

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作为复合型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岗位素质和能力。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工作流程和就业岗位趋向,通过对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发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事业心、爱岗敬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等素质,与此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新技术与知识转移的能力、调查研究与组织协调能力、对突发问题能迅速有效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整体来说就是,具备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见137页表2)。

从学生的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来看,应依次培养学生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专业技能、基本素养和岗位能力不断进阶。为此,我们将原来的课程进行了整合,按照“能力进阶”理念来构筑相应的课程平台,在学生能力培养的时间跨度上形成了“通用能力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平台—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平台—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平台”式的进阶平台课程体系。

(四)课程体系的教学组织模式

以紧密订单式培养为主线,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学习分四期、校企三出入”的校企合作下教学组织模式,即“三出校门,三进行业,四入学习”。

第1、2学习期是通用能力和职业基础能力培养期。在学习通用能力课程和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时,学生初步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第1工作期:一出校门,贴近市场,到订单企业、合作企业进行专业体验和调研,掌握行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明确能力目标,进行专业知识实践学习。第3学习期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期。根据物流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5门主要岗位核心能力课程; 第2工作期:二出校门,到合作企业开展岗位实践,到企业开展现场教学、生产实践,强化职业核心技能。第3工作期:三出校门,到订单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学生毕业前必须到订单企业、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创立预就业平台。第4学习期是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期。在初步掌握职业核心技能基础上,回炉学习物流递进岗位课程,并将订单企业课程纳入学习中,让学生进行预就业准备,掌握递进岗位能力。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配合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物流管理专业重构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订单合作模式为平台,以物流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为内容的项目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结构的能力递进设计,能增强课程弹性,能对职业化课程进行柔性与优化。其突出特色在于:紧密结合订单校企合作模式,将教学过程和岗位实践融为一体,围绕岗位能力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施行“分段施教”,学习和工作轮换,为学生未来择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以岗位驱动课程教学,使教学过程针对性更强,目的也更明确。

四、“三标对接”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创新项目化课程内容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确立了“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5门职业核心岗位能力课程。在课程开发上,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学校课程标准,形成专业技能评价体系。课程内容设计上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行动领域,通过“逆向拉引法”,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将教学内容按物流工作过程项目化,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二)运用分段交替式教学模式

为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相适应,突出岗位技能培养,学校在教学组织模式上需要进行创新。“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采购与供应管理实务”等课程在校内进行学训交替式教学;“配送管理实务”等课程在校外企业进行实境教学,教学与实习同步进行,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

(三)实习实训系统化设计

“多段分期”课程体系组织模式要求学校对物流实习实训进行系统化设计。利用校内物流仓储与配送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实施“1234”系统化实训体系教学。具体来说:“1”是以岗位任务和行业技能标准为层面,所有的实训项目、实训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必须遵循岗位和技能标准要求。“2”是指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路线,以职业技能为本位,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综合素质来设置教学项目,在实习实训中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是构建三个课堂轴心。第一课堂是指课程实训、项目设计、校内综合实训等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是通过培训考证、自主实践、技能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职业意识等综合素质;第三课堂则是到企业现场教学、市场调研、产学合作教学、校外岗位实践等,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相关职业素养。“4”是围绕四个节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一是基础素质训练,包括职业道德、创造性思维、就业指导等;二是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包含口头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等;三是专业技能训练,是从事某一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四是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是适岗的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纪律观念等。

[参考文献]

[1]吕永壮、物流管理专业“三循环”工学交替模式下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协论坛,2010(1)、

[2]盛鑫、产业转移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5)、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学习报告格式及要求(精选4篇)
  • 下一篇:新兴市场研究(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