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6 栏目:写作范文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篇1

由于园里是蒙氏教育,升到学前班孩子都是0基础,但孩子们来年又面临升入小学,就是说这一年内,我要做好学前的所有教学内容:数学要达到20以内口算,100以内笔算及简单的应用题;识字量要达到XX字左右,廷伸至会阅读,会看图说话;拼音要熟练掌握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会拼读字、词,句子,廷伸至写拼音作文;书写要熟悉基本笔画,会书写100个基础字及其正确笔顺,并会用这些字组词,造句。唐诗要会背诵70首常用诗词,要简单理解其含义。

除去节假日园里各种大型活动,算起来孩子的学习时间也只有6个月左右的学习时间!!而且学前班不光光只有教学任务,学前幼儿正处于过渡期,每个孩子的性格、情绪波动很大,我还要正确的去引导幼儿,与家长沟通、配合;每个孩子不好的习惯要去纠正,例如:吃饭慢、做事情慢、爱哭、太马虎、好动、爱管闲事。

现在更注重幼儿的综合素质,还要在课余时间加强动手能力,自理自力能力,户外活动要学会跳绳、大绳、踢毽子及各种体育游戏,同时开设了奥尔夫音乐课,孩子不会缺少艺术的培养。园里的特长班也非常丰富多彩,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篇2

孩子的心灵像是一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勾勒,又像是羽翼未丰的幼鸟,有待我们去哺育,去培养。音乐教学是需要情感投入的一门学科,音乐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习音乐。

一、用心观察,奉献爱心

一位严肃死板的教师和一位和蔼可亲的教师,后者更能让学生大胆地表现真实的自己。教师要给学生爱心和赞赏,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独立地、思维不受限制地创作和实践,对学生每一个的思维和表现都细心的观察,并给予与鼓励。

班上有个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总是不能集中,从排队去音乐教室到下课排队回教室,不是乱跑、打闹,就是胡乱说话。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他不理不睬,一脸无所谓的样子。经过了解,发现他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无暇照顾他,平时照顾他的只有爷爷,而老人对孩子又过分的溺爱,根本不对他进行教育,导致了小孩没有上学读书的意识。笔者根据孩子的情况采取了很多措施,也进行了不少的说服教育,但效果不大。有一次,上课时候要教小朋友用铃鼓为歌曲伴奏,无意中发现他特别喜欢这个乐器,在学唱歌曲之前笔者说:“只有认真上课并且学会这首歌曲的小朋友才能得到铃鼓来为歌曲伴奏。”这时他马上集中精力了,学得非常认真,不乱跑也不乱说话,在学会歌曲后还主动举手想用铃鼓给歌曲伴奏,笔者开心极了,那是他第一次这么认真上课,主动举手起来表演。他的表演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看得出来他心里非常的开心,笔者也非常高兴。面对孩子,我们也许会说,我教给了孩子许多的知识,我教给了孩子许多道理,而我们是否真正的关注过孩子的内心,他们需要什么?可能他需要的就是那一句“你真棒!”我们应当抓住孩子内心的细微之处,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

还有一次,他在上课的时候往同学身上吐口水,笔者非常生气,教育他说:“如果你这样对待自己的同学那么没有人会愿意和你做朋友,同学都会讨厌你!”当说完这句话后他的眼眶里溢出了眼泪,知道自己错了,于是接着问他:“那你应该怎么做?”只见他低着头走过同学的面前说了句“对不起,请你原谅我!”笔者赞扬了他,表扬他的勇敢,敢于承认错误,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往同学身上吐口水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孩子,正处于敏感期:好奇、个性强。他们需要爱,因为爱能使儿童以一种敏感和热情的方式去观察他所处环境中的那些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我实现阶段,需要教师为他们敞开大门,我们应为他们创设一个不受约束、适宜他们的环境。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或许会为孩子的一些言行而发怒,这也许就是缺少对儿童的细微的观察,缺乏对他们需求的了解所致吧,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教育者必须摒弃暴虐,去除内心的傲慢与怒火。

二、用心鼓励,树立信心

音乐课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通过艺术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在愉快的七分钟受到良好的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的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不感兴趣,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拿手的一面。

在笔者任教的7个班级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部分学生不敢唱,不敢表现。有的学生下课时讲话声很大,但是只要轮到他站起来唱歌时就没有了声音;有的学生是平时就很少说话,轮到他表现的时候更加不敢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特意在上课的时候多安排学生站起来唱一唱。记得一次上四(2)班音乐课的时候,内容是《天地之间的歌》第二课时,学生对歌曲已经很熟悉了,笔者故意请了一位平时很胆小的女同学起来为大家演唱这首歌曲,为了让她能够大胆的唱出来,还特意安排了一位平时很活泼大胆的学生在边上边唱边跳。当他们表演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胆小的女生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笔者接着说:“你的歌声真甜美,能请你单独再来表演一首歌曲,好吗?”面对同学期盼的眼神,她涨红了脸,却鼓起了勇气。课堂结束后,她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今天好开心,因为我在班上为同学们表演了节目,老师表扬了我,同学认可了我的歌声,都给了我热烈的掌声。其实做什么事情只要你不害怕它,相信你就能做好!

三、用心启迪,放飞童心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积极性;教学情景;赏识教育

一、引言

音乐科目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音乐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鉴赏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基本音乐素养及技能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之后更好的享受生活。音乐的学习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才能确保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对此进行了一番探索。

二、在诱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融入特定的小学音乐教学内容

小学音乐课程中无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许多教师在这部分知识点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总是倾向于将其死板、单调的直接灌输给学生,尽管做到了不厌其烦、筋疲力尽,却也很难获取良好的音乐理论教育效果;相反,还会致使学生产生音乐课程学习单调、乏味的错误学习观念,从而使得音乐这一原本让人能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学习科目变成了枯燥、无聊的学科代名词。在此背景下,小学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陷入了一个僵局。对于此现象,笔者认为,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诱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将特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内容灵活融入其中。这样一来,就可以巧妙的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音乐学习氛围,并促使他们在这一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将自身短暂的学习冲动转化成为持续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如此,便会自然而然的积极、主动融入到该特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相关学习活动之中,并最终确保良好的学习效果。笔者的教育实践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在“音乐记号”的相关学习活动中,笔者都是直接将顿音记号、换气记号、反复记号的定义直接灌输给学生,却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分别对其形成了足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在日后的音乐曲谱中,即使经过了音乐记号的学习,不少学生却是经常混淆其用法、发生张冠李戴的错用现象。学习积极性更是一落千丈。对此,笔者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即: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理解、记忆水平出发,将不同音乐记号的使用准则编成了一串串朗朗上口的顺口溜(顿音记号:小小一个黑三角,唱时轻巧短又跳;换气记号:V形尖角头朝地,遇见它要换气……)由于简单、易记,学生们对这些音乐记号的学习积极性极为高涨,不仅借助其轻松实现了对顿音记号、换气记号等枯燥理论知识点的更好认知与掌握,同时,更为其在演唱活动中的灵活的掌握与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可谓是收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音乐教学效果,大大改善了以往单纯灌输音乐理论知识的尴尬局面。

三、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实现对音乐教学曲目的更好理解

受到实际年龄因素的制约,部分小学生对音乐曲目真正要表达的内涵与主旨情感难以形成足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很难真正实现带着感情的演唱、表演特定的音乐曲目。这样一来,就极大的制约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优化与提升。对此,笔者有着深刻的教学体会。如,在《军民大合唱》这首经典的音乐曲目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时代背景差异的影响下,很难真正对当时军民共同生产的画面形成足够直观的印象,更谈不上怀揣澎湃之心对其进行热情的演绎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特意为学生补充了这首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讲解:由于反动派对共产党发动了严厉的经济封锁,当时的共产党领导人主席号召人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此背景下,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军民团结一心,开垦荒地、修建营房、发展生产、改善交通,大大缓解了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压力……

四、融入有效的赏识性教育,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及热情

所谓赏识教育,即使指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据学生在该学习科目中的具体表现给予恰当、有效激励性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教育实践表明,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赏识性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及热情,进而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情感态度推动下进行主动的音乐学习有着极为积极地促进作用。从这一层意义展开来讲,恰当的赏识性教育对于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笔者在自身的日常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就会有意识的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给予及时、有效的赏识性教育。例如,当演唱完一首音乐曲目之后,会鼓励班上的学生“大家这次的演唱很棒,节奏把握的也很好”;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会肯定他们“这一音乐理论知识非常重要,大家对它的掌握很充足,相信将会为你们日后的长远音乐学习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当学生在班级、校园演唱表演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时,则会说“非常不错,大家这次的表演让老师倍感自豪”……随着时间的推进,学生在受到赏识性教育激励下越来越感受到了音乐学习成功体验的无限魅力,因此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及热情也随之变得日渐高涨,而这些都为他们得以更加努力、认真的融入到音乐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进而为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从自身的音乐教学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而恰当的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此,才能在切实改善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同时,真正促使学生掌握丰富的音乐知识,从而为他们日后生活中能动的欣赏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奕萍 单位:厦门市集美区马銮小学

参考文献: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篇4

【摘 要】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一定程度出现缺失自信心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育思想的影响和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音乐教学中自信心培养的策略有: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制定教学方案;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摆在重要位置,时时处处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同时鼓励学生成为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富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思想的人。

关键词 自信心;音乐教学;鼓励;创新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也就是个体对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地采取必要行动来达成某种目标的一种信念。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品质,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所以说,研究教学中学生的自信心很有必要。

1、了解学生内心世界

与学生第一次接触起,笔者就开始注意观察学生,从分析他们的种种行为开始,尽可能地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制定出种种教学方案。

比如:笔者已习惯了把新学期的第一节音乐课(其中包括初一年级新生的第一节课和其它年级学生的第一节课)变成一个小小的迎新会。在迎新会上,为了使学生能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笔者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绝活来演唱,而笔者只做个特邀嘉宾。在整个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针对所出现的不同现象,笔者对班级整体情况给予肯定,同时再结合班级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点评:

对整体演唱水平不高的班级,笔者会忽略班级所表演节目的质量,仅从学生演唱时的积极程度来评价;对演唱的同学(包括演唱好的,演唱不好的)都予以表扬并以热烈的掌声作为奖励,这样使得学生有了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我还可以吗!下次我要演唱得更好点。”

对整体演唱水平比较高的班级笔者就会特别注意肯定所演节目的质量,对演唱者进行高度赞扬,进行言语鼓励,诸如:“演唱得很好,水平可以跟专业水平相比了。节目再加工一下,能在学校比赛中获奖了。”这样一来,这些原本就自信的学生就更自信了;对每班勉强演唱的学生笔者也会适当表扬他们所演唱节目的质量,并予以鼓励:“加把劲肯定会超过其他同学。还真不错!为什么深藏不露呢?”

对不愿意演唱的同学,笔者在课堂上不做评价,但课后笔者会紧盯不放;先与其进行交心式的谈话,在交谈过程中找出其不愿演唱的主要原因,并做层层深入的分析,同时掌握学生的特长,以特长为例说服教育学生。从而鼓励学生在演唱方面的自信心。

2、时时处处鼓励学生

每节音乐课上,笔者都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摆在重要位置,时时处处鼓励学生。笔者在备课中就设计好课堂所提出的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尽量少使用专业术语,降低问题的难度,并将简单问题占所提问题的比例设置在百分之七十左右。

例如:在欣赏乐曲《姑苏行》时,笔者就提出了以下几个简单的问题:其一,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笛子)这个问题学生回答的准确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因为学生对笛子这种民族乐器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多少有所了解甚至有所接触。其二,这首乐曲在演奏时用了几种主要速度又是怎样安排的?(慢速,快速两种,整个乐曲的速度安排是慢速—快速—慢速)这个问题回答的准确率是百分之九十五。对不同班级,笔者提出不同要求:对自信心整体较差的班级要求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对集体的回答进行肯定,增强整体的自信度;对自信心整体较好的班级笔者采用个别提问的方式,特别关注个别自信心差的学生,使他们通过回答简单的问题逐渐增强自信心。

笔者还了解到有这样一位学生,在小学音乐课上从不发言,音乐成绩很不理想(小学音乐成绩单只唱歌成绩),但笔者发现在升入初中后的每次乐理考试中她的成绩又总是很好。通过各种途径,笔者终于搞清楚了原来这位学生音乐素养较高,仅因为胆小,声音轻,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而没有自信,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从来不敢表现自我的才能,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音乐课中的“差生”了。结合这位学生的实际,每次授课笔者都会特意做些安排:在歌曲教学时,安排她演唱需要轻声哼唱的部分,而要求其他学生静静倾听,细细品味,感受轻声演唱时的独特风格,并告诉学生歌曲中有些部分是需要轻声演唱才会更有韵味的。这样以来,笔者既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教授歌曲演唱技巧)又改变了她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她的自信,让她觉得自己的轻声也有用武之地了。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敢了,我好了!”

3、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平等参与形式和学生进行谈话交流,或一问一答;或相互讨论直至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或分组讨论,为学生参与提供更多机会。

例如:笔者在教授歌曲时,第一步,先让学生听一遍范唱,然后让他们分组讨论,找出歌曲中的难点,此时会对找出难点最多的小组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他们对新事物的敏感度;第二步,笔者将学生找出的难点集中起来,通过分组讨论让各组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时笔者会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勇敢提出自己思考后的不同见解;第三步,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找出的难点,归纳出本课的难点,并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探讨;第四步,组织学生登台进行“辩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争辩,在辩论中理清思路;第五步,通过辩论,笔者将集中起来的解决方法进行筛选归纳和学生一起挑选出解决本课难点的最佳方法。多年来,笔者深深的感到这样做学生才有了用心品味、潜心揣摩、独立思考的时间,有了运用自己的眼光和大脑,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充分享受创新思维跃动带来的快乐的机会,逐渐的学生们树立起了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自信心并正以这种新的方式快乐的学习着音乐,享受着生活。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篇5

【关键词】音乐;故事情景

一、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要有利于音乐旋律的记忆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小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游戏,我们所选择的曲子都是配歌词或者是歌谣的,便于幼儿记忆的,例如音乐手指游戏《虫虫飞》中的歌词是“虫虫飞,飞上屋……”幼儿可以跟着歌词自己来做动作,再如《点点虫》中的词是这样的“点点虫,虫会爬,点点鸡,鸡会啼,点点狗,狗会叫”歌词指令性语言比较明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如《小小玩具兵》的音乐只有旋律没有歌词,幼儿就得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动作表现也是比较生硬地模仿老师的动作,由此可见,幼儿在浅湿易懂的音乐带动下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所以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应有利于幼儿记忆音乐旋律,乐曲最好有简单的歌词,幼儿能够朗朗上口,老师只需稍微引导,幼儿就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

二、将音乐游戏的音乐故事情景化,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理解的趣味性

幼儿音乐游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然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让他们理解音乐确实很难,怎样在难的音乐与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笔者认为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故事情景化,添加角色与情节,能够加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去表演感受,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摇啊摇》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是将音乐故事分出角色“妈妈、娃娃”,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节,在活动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蓝色星空下,窗户上透出妈妈抱娃娃的身影。在音乐的带动下,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孩子边拍娃娃边和着音乐节奏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在创设故事情景的同时还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游戏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在《袋鼠妈妈》的游戏中做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做猫妈妈瞪着眼睛寻找调皮的小猫;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做大花猫凶凶的抓小老鼠;在《捕鱼歌》的游戏中做渔夫勤劳的捕鱼等。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加上笔者在扮演角色中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着孩子,孩子们玩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轻重快慢的肢体动作,从而使音乐游戏具有了生命力,孩子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往合作,表现创造等全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音乐区域的创设延伸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在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这种方式实际上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早已得到了应用,来自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上最著名,影响广泛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其在游戏中将动作,音乐、语言紧密的结合,适用于儿童,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可是这种知识技能的获得在单纯的游戏如何提炼呢?笔者将每个音乐游戏中的节奏性延伸到音乐区域,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模仿游戏,表演及乐器敲击的形式来巩固完成音乐游戏中节奏的音乐感知教育。

(一)音乐区域的图谱。

结合音乐游戏中的音乐,将其节奏用特殊图案来表现音乐,如《我爱我的小动物》的音乐活动中通过动物图谱让幼儿随音乐模仿动物的叫声。

(二)音乐区域中的音乐玩具。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篇6

内容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部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篇7

关键词:创造力;音乐学习;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180-02

一、课题提出

1、课题背景。音乐学习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为科学地评价音乐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起到了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的作用。

2、现状:单一形式。回顾近几年的音乐课考核评价,师生重视的主要是终结性评价,一个学期的最终评价往往是:一曲定乾坤、一歌定成绩或一卷定成绩,考试内容单调、方法单一,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徒有形式。在评价的的方向上往往忽视了学生,使其处于被动地位,这与当今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3、意义:全面关注学生能力,提高个人整体素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的方式更多地采用观察、面谈、特长展示、校文化艺术节活动等开放、多样化的方式,而不仅仅靠笔试的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更多地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力面,更多地关注学生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映,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与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感情的形成等。

2、概念界定。

(1)评价:是指对事物价值高低的判断,包括对事物的质与量所作的描述和在此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

(2)音乐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学系统(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3)创造力: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力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二、课题操作

1、研究对象。本实验在初一年级的音乐教学中进行,其中选取初一年级一、二、三班为实验班,每班人数为40人左右,并从所剩班级中随机抽出一个班为对照班。

2、研究方法。

(1)调查记录法:调查记录学生对于音乐表现、创作的能力等实际情况。

(2)搜集分析法:搜集学生对个人音乐素质评价的想法,并分析可行性。

(3)对比法:对比每一次的课堂评价情况,在反思中探索。

(4)小结法:对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小结,并与同行老师积极探讨。

(5)测试法:多角度测试学生的个人音乐素质,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3、研究原则。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笔者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开放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音乐学习评价时,对外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全方位地听取意见,以改进教学方法;对内则邀请学校同行老师和班主任参加,并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演。

(2)整体性原则:评价的整体性原则就是着眼于全体学生,全面、全过程地进行音乐学习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学习音乐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3)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原则:个性差异是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小同个性心理特征。在音乐领域中同样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如果用“标准答案”去套显然是不适宜的。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

4、研究策略。在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1)上课组织开放式:课堂轮流表演等形式进行集体评价。

(2)小组评价特长式: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特长,来对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3)特长展示多样式:特长展示可以表现自己的最佳音乐才能。

(4)音乐知识竞答式:通过自由抢答等形式来活跃枯燥的音乐知识教学环节。

(5)终结评价演出式:通过音乐会等形式来展现自我,培养自信。

5、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实验研究,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化、学习兴趣的提高。

(2)通过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

(3)通过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这其中既包括了音乐表演中创造性能力及音乐活动中的即兴表演能力,也包括了音乐创造的初步能力(创编歌词、创编歌曲等)。

(4)通过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实验研究,从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合作意识及与人交往的能力,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信息、情感反馈。

6、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立项(2011年4月),申报课题并立项,完成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2011年4月—2012年9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逐步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方法步骤等,开设课堂评价研究课、观摩课,最终完成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2008年10月),撰写结题报告,收集课题论文、案例等有关材料。

7、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公开课、观摩课。

(2)学生音乐学习评价。

(3)论文及研究过程记录。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篇8

一、本镇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邓元泰镇是武冈市的大镇,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市各镇前列。通过调查得知:全镇共有中小学校16所,其中,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心小学1所,完小2所,村小10所;音乐教师共21名,其中,专职教师2名,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师2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1名,熟悉音乐新课程理念的教师1名,完全按实验教材上课的教师1名;完小以上学校有风琴2-3台,有的破损比较严重,村小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乐器。由此可以看出,本镇音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⒈音乐课在学校不受重视

在与同行的交流中,笔者发现,邓元泰镇中小学校音乐课程的开设没有真正体现其音乐教育特有的价值和意义。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音乐课没有教学指标和考核标准,对音乐教学缺乏应有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市教研室也没有专门的音乐教研员,在记忆中,好像从没开展过有关音乐学科的教学活动。各校对音乐课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只要音乐课不太吵闹而影响隔壁班的教学就行。可见,音乐学科被称为“小三门”的历史并没有改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数学校没有按课表上足每周小学2节,初中1节的音乐课。或改上自习课,或被其他老师挤占。另外,音乐课一般安排在下午,学校搞活动常常被冲掉。导致有的班一期上了十节,有的班只上了四、五节。

⒉缺乏专业音乐教师

本镇共16所学校,共21位音乐教师,只有1位音乐专职教师。究其原因,一是待遇低,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二是一些在职的有音乐专长的教师也不愿教音乐课。因为评优晋级、奖金分配等,学校还是向任教统考学科的教师倾斜;另外,不会唱歌,不会乐器的教师比例很高,村小表现得最为突出。加之,所学专业大多不是音乐专业,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严重缺乏,教育观念陈旧,大多不懂音乐新课程理念。所以,我认为教师素质偏低,专业教师缺乏是造成农村音乐教学质量普遍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⒊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设施是进行教学的基本保障,从调查结果显示本镇农村音乐教学设施严重短缺。作为省合格学校的邓元泰中学,仅一台教学用的61键电子琴,4架脚踏风琴已有两架破损。一些村小几乎没有音乐器材。至于拥有专用的音乐教室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低年级的音乐唱游活动没法开展,而且在原班上课势必影响其他班级上课。另外,缺乏教材配套磁带,便无法进行音乐欣赏。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很不利。

⒋教材和教学之间存在矛盾

本镇小学使用的是人教版音乐教材,初中使用的是湘艺版音乐教材。从使用的情况来看,由于教师素质、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局限,使得现有音乐教材与农村学校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虽然有好的教材,但无法按教材要求施教。以致大多音乐教师不得不抛开教材,不讲音乐知识,不渗透审美教育。音乐课常常变成单一的唱歌课或为迎合学生的流行歌曲欣赏课。使音乐课堂教学缺乏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二、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发现,我镇中小学音乐教育设施是基于“普九”达标期间完成的。在近10年的新课程改革中,几乎没有新的投入,音乐师资建设方面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引起上级部门的关注。

⑴加大音乐教育课程管理力度。上级教育部门(市教育局、市教研室、镇中心学校)要督促各校开足开齐音乐课程。不光查课表和教案,更要调查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和学生。特别是要杜绝音乐课被文字科老师挤占的现象,保障学生足够的音乐学习时间。

⑵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绩效评价方案,使音乐教师享有与语数教师同等的待遇。

⑶按学校现有条件和办学规模制定教学设备标准。及时为不达标的学校配齐必需的教学设备。(比如:乐器、录音机、磁带、挂图等)

⑷跟踪考察,为音乐教师建立专业档案,实施科学化管理。并为音乐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以及各类教学教研活动提供条件,以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⑸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公开录用等方式充实农村音乐师资队伍,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比重。

⑹学校领导要随时关注本校音乐教师的教学动态。(比如:教具的准备、教材的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开发、文体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效果等。)及时为音乐教师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增强工作积极性。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司法局实习报告精彩(精选2篇)
  • 下一篇:情报分析与研究(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