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7 栏目:写作范文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1

一、每日梳理当天的知识点,每周梳理本周的知识点

顺着教学进度,扎实推进,步步为营。持之以恒的勤奋必将换的知识结构的充实。但这种做法,说来容易做来难。原因是学生当天学的大都感觉良好,自认为没有梳理的必要。一些比较“听话”的学生,也大多挑出几个生疏的地方往记录本上一摘完事,根本不成系统。每日梳理、每周梳理,有什么科学有效的方法,既针对学生实际又不过多花费时间?活页纸条零星积累,逐日装订成册的做法能否可行?

二、考前梳理按知识要点分类

考前的梳理大多是分专题进行,梳理的意义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使海量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类聚”,有层次感,便于学生掌握;二是查缺补漏,明了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完善程度。第一个方面,大多有老师引领,学生“被动”完成,我的疑问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出击,合上课本自己能够画出一个语文的知识体系树,或者说出个大致框架并填上我们平时训练的内容?第二个方面的疑惑就更大,多数学生不做这个环节,不能从自己的个性出发,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老师拿一把大梳子替每个同学模式化地梳理一遍的效果怎么能和学生自己用小梳子理一遍相比呢?字音字形、词语辨析和成语容易理,而病句、标点就差一些,社科文似乎无迹可寻,文言文虚词尚可,实词如同大海捞针,诗歌、现代文阅读主要是答题建模,作文则比较复杂。学生落到实处的,难成系统。积累了很多知识却并不条理,有什么好的做法?

三、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纲要树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复习课建议

在构建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复习课中,首先要有一个对知识梳理的过程,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关键是梳理的形式怎样?如何梳理?

1、梳理的形式

新授课的重点是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复习课的重点是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采用合适的形式,低年级和高年级采用的形式应该有区别。低年级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积累梳理的方法;也可以根据问题,通过回答就把知识进行了整理,比如说,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的复习》,教师可以把认识方向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要求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内容,把儿歌内容补充完整。因为只有教师逐渐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梳理的方法,学生才会梳理知识。高年级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梳理,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到已有认知当中。如六年级复习数的认识,教师就可以从数的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一边复习,一边呈现数的发展图,从而让他们体会到人类对数的认识的过程以及整数、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又如学习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呈现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圆面积公式逻辑推导的过程图。

2、梳理的方法

(1)先回顾后整理

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温故知新,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回顾知识,把知识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然后根据需要,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对知识进一步整理。如《单位的复习》,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一写有关单位的知识,再追问:“你写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师生一起讨论,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想类,再想每一类中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组织: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同学的想法,并注意归纳你们组已经知道的有关单位的知识。如果有必要,可以再分工整理,由一个同学负责整理一类或几类单位的知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并把一些单位的类名称进行板书。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货币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角的单位、温度单位等。

(2)边回顾边整理

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复习》,我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作为体裁,通过提出解决包装盒中的各种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下:①讨论包装盒的特点,复习长方体的基本特征;②制作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纸板与包装4盒需要的纸板,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③计算包装盒的空间,复习体积(容积)的计算;④叙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综合复习各种相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3)先整理再巩固

如复习《数的认识》时,也可先整理自然数、小数、整数、分数、百分数、正数、负数等以及他们的集合圈。再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些数,并说说这是什么数,再进行分类。梳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立足学生的发展,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教材的使用需要作为学生活动创造者的教师去实践、去丰富、去完善,变传统的填鸭式为灵活处理教材、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自主的驾驭教材,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上,灵活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材料。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的脑海里是决对不会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小悬念”,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和实践的机会。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锥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它的体积。有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的好奇心马上就来了,经过思考后,有的说捏成正方体、长方体,也有的说捏成圆柱体,也有人说出了用排水法来计算。在肯定了学生各种有效的方法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求出老师旁边这个圆锥形沙堆的体积吗?”这时,学生感到刚才的体积变形和放入水中的方法都不管用了,从而感悟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都有自己的体积公式,再引导思考:有没有一个计算圆锥的体积公式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自行领悟,这样,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的同时,建立了积极健康的数学情感,从而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3

一、梳理语言点,完善知识结构

在毕业复习时,很多老师一般是按单元进行梳理,其实这样的复习还是点状的。我们应该整体思考,从不同角度切入,根据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将散落于各册教材中的语言点进行归纳、小结,帮助学生构建紧密联系的“知识串”。比如,以话题为主线进行梳理,以语言知识重难点为主线进行梳理,以文化为主线进行梳理,以及从学科综合的角度进行梳理,等等。知识结构的梳理过程是一个“将书读薄”的过程,与这个“薄”相对应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英语思维和学习力的“厚”。在梳理语言点时,对于一些学生易混淆的知识,教师可重点讲解。

二、精心设计练习,培养语言技能

在毕业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的一体化设计,课堂上要压缩讲解与机械操练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课后作业练习要精选,让复习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真正形成互补效应,以切实提高复习实效。一般复习教学中,听的练习可包括:听句子并选出句子中包含的信息、听句子写出单词完成句子、听小对话选出问题的最佳答案、听短文判断句子是否与短文意思一致,等等。说的练习有:提供主题情景创编对话、改编story time或cartoon time进行表演,等等。读的练习有:阅读短文判断句子是否与短文意思一致、阅读短文选择问题的正确答案、阅读并给句子排序、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等等。写的练习有:看图完成句子、补全对话、看图或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按要求写话,等等。

三、创设主题情境,突出语用功能

进行复习教学时,教师应该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真正理解某语言点应该在某场合使用。情景创设主要包括图片实物的运用、场景氛围的营造、语言上的解释、文字的说明、角色的扮演,等等。复习“一般将来时”,学生在畅想未来中学生活的过程中就会很自然地使用一般将来时,从而复习巩固了该时态知识,而且这种基于情景的复习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能清楚地知道谈论某个话题、身处某种情境时需要用到哪些时态、哪些句型和哪些表达方式。

四、适度文化渗透,拓展国际视野

毕业复习阶段,在语言知识方面不能补充很多内容,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但是我们可以考虑通过文化知识的渗透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教材以文化为主线梳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文化拓展,这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围绕“旅游及假日活动”主题复习时,除教材中出现的国家和城市之外,还可引入目前比较热门的出境游胜地,还可以将教材中只是简单提到的台湾、香港进行具体介绍。另外,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教材中关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相关信息进行交流,然后通过相关的拓展阅读让学生对这些国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适度文化对比,拓宽国际视野,强化对于异域文化的理解。

五、突出学法指导,激发复习自主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加强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指导。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法指导往往是教师在开展复习教学时比较容易忽略的,很多教师往往会采用一张考卷一节课、一次讲评一节课的方式推动复习。事实上,在复习阶段,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学习策略的建构、文化意识的形成方面都有自己的经验,因此,复习教学更应该是教师基于对本班学情的分析,将薄弱点或重难点等用主题式、任务式等方式串起来,对于话题、内容,或某种能力的建构进行聚焦,引发学生的讨论,推动学生通过对于彼此所掌握的信息的交流与分享,逐步完善知识结构,进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4

我们都知道,“积累”和“梳理”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过程和方法。但在日常语文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是重视了“积累”,却忽视了“梳理”。学生也都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各种资料积累了满满几大本,但用的时候却是茫然无措。由此可见,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老是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性远远不够,还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梳理”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学习中加以落实。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学习具体在梳理时可以这样做:

一、建议学生分门别类梳理知识。

即把知识分门别类加以梳理,就像图书馆把不同类型的图书放在不同的书架上一样,使读者一目了然,查找起来十分方便。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在需要应用的时候能够快速地找到所需的知识。例如,可以把语文积累本分为基础知识模块,文言知识模块,阅读习题模块,作文素材模块,错题集锦等,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所学教材特点和自身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灵活取舍。

比如基础知识模块,可以对其中的字音、字形、字义,古诗句默写,精美语句等进行梳理,可以使知识积累条理化,应用起来方便快速,也可以更细致的把自己已经掌握的还没牢固掌握的也分开来。在梳理过程中,可以采用卡片摘抄,批注,剪贴报纸等形式,并结合运用好双色笔、彩色笔进行,使之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梳理,可以化整为零,既能拿分又不费力。

比如错题集锦,就是把原来所有做过的题订成册,重点在错题上反复背诵,进行笔记整理。一种题型每做三道题就总结一次,定期将各种知识体系、不同文章体裁,其解题思路与技巧在脑海里梳理、过滤一遍,连做题中的思维误区也不放过。

二、立足于课堂,“结”好个性化知识网。

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不遗余力地备好每一节课,通过整理、总结、归类,把精华、实用、而且贴近高考紧扣考点的东西无私的展现给学生,为学生铺就了一条“捷径”,从而避免了学生埋头苦干带来的时间上的过多浪费。因此同学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根据老师讲解,借助老师的间接经验,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并随时结好自己的知识网。温故而知新。这样坚持梳理下来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梳理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第一老师”。的确,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兴趣,趋向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语文学习也是一样,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做好梳理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会乐意主动去梳理,坚持去梳理,而不会被动的把语文学习当成一项包袱,一味的为完成作业而积累,为应付考试而梳理,这样常此以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会消失殆尽,把语文当成学习中的负担。

要想调动学生的兴趣,就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体对待。如定期展开各项积累本、错题集的展览;及时反馈学生每天、每周、每月乃至每学期积累梳理的情况,如谁的词语音、形、义整理的清晰,工整,谁的作文素材积累了多少页了,谁的阅读是如何分项科学整理的,谁书写有进步等等,公布张贴,落到实处,做到细处。

每位学生都是渴望得到表扬赏识的,这样通过表彰先进,鼓励弱差,使之融入到积累梳理的良性循环学习中,争相积累,比赛梳理,大家都不甘落后,学习效果自然而然达到最佳状态。

四、精选练习辅助梳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总结整理之外,同学们要选择适当的练习题进行演练,让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有所获。另外,做题时也不要一味地求新、求奇,要注重题型的规范性,其实,历年的高考题就是最好的样题,要吃透、悟懂。多思考出题者的常考点,多比较几份卷子上的相似题,你会有很大收获。

题目在精,不在贪多。更重要 的是做后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恰当的反思,及时总结。积累经验,归纳技巧,找准不足,各个击 破,为今后学习做好提升。

五、做好梳理后的总结工作

进入高中阶段,考试一般都会比初中多,尤其是比较大型的考试,更是检测我们所学的好机会,不要太在乎成绩的高与低,而应在每次的测试中耐心地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想一想哪些是积累梳理过程中做的比较到位的,哪些方面仍需加强梳理。这样,通过阶段总结,更好的调整学习状态,解决梳理中的困惑,必将事半功倍。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5

一、认真梳理内容、仔细分析学情是有效复习的基础

复习课要针对知识系统中某一子系统,在一节课内以再现、整理、归纳、训练等方法再次组织学生学习。由于内容多而杂,要将知识做到有效地沟通,并能在复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能力。首先教师要对复习内容有较系统的认识,此外,还要对学生有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知识结构。

(一)把握知识体系

把握知识体系就要求教师对复杂的知识能有一个清晰、简洁的归纳,知道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例如,在复习“数与代数应用问题”时,不能只停留在将烦琐的各种类型应用问题的罗列再现,应该立足于数量关系的意义理解,注重各类问题解题策略之间的内联与沟通;应该立足于数量关系的结构变换,注重把散乱、孤立的多个应用问题给以结构演变,凝聚成若干个简要的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构建“简结构,多题量”的应用问题认知体系。例如三步复合应用题,如果基于数量复合关系的基本结构进行类型识别,可以归结为四组数量关系的基本结构:“和”的结构,以“两积之和”作为基本结构,带“两商之和”;“差”的结构,以“两商之差”为基本结构,带“两积之差”;“商相等”结构,即归一问题(正比例关系);“积相等”结构,即归总问题(反比例关系)。每组基本结构可以作出相应的扩缩变换、情节变换、可逆变换等演变。

以“简结构,多题型”的梳理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复合应用题关系结构的演变及类型、简单问题之间的凝聚,充分体现结构的涵盖力,也为学生复习时提供了简洁的路径,提高了复习效率。

(二)分析学生学情

复习课是在新授课与练习课之后进行的。学生在不同时期对学习落实的程度会受不同教学方式的影响,它的差异性较新授课与练习课更为突出。

因此,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尤为重要。了解学情从何着手?笔者觉得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关注。

1、关注课前的前测

为了使复习能更好地达到对症下药、查漏补缺的目的,教师在复习前应尽量创造条件做一些课前的前测。比如在复习“量的计量”时,课前先对学生进行一次前测:发现学生的错误大多集中在“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转换,以及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特别是碰到“5小时45分=( )小时=( )分”的连等形式,学生的错误率更高。因此,教师在组织这节课的复习时,在引导学生完整地梳理各计量单位和它们之间的进率之后,重点组织学生质疑“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以及容易错的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上。

2、关注阶段性评价

如在一次测试中了解到的情况:

①8×40×0、25×1、25

②0、76++1、24+

③3、8÷(1-0、96)×0、06

④(1、75--)×

⑤×-÷

⑥ (×+÷5)× 35

⑦÷[1-(-)×]

发现学生在算④⑤⑥三题时错误率特高,原因是将这七道能简便计算与不能简便计算的题放在一起,①②两题可以简便计算,学生自然进行简便计算;第③题不能简便计算,学生误以为下面都不能简便计算了,于是就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因此错误率极高。从这组题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进行自主简便计算的意识极差,所以在复习阶段就注意将按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和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算式混合在一起,使学生进一步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并提高简便计算的意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常的作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存在问题的情况,在复习时更有针对性地组织复习。

二、精心设计复习素材是有效复习的保障

有效的复习材料,要具有现实的、开放的、有意义的、有思考价值的、有利于梳理的特点。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复习素材呢?

(一)以点带面,加强整合

任何事物都是由系统构成的,而系统的构成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然而数学知识之间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整体结构。因此,教师在进行任何部分知识的复习时,要站在整体的视角下,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比较把知识串联在一起,达到复习一点懂得一片、理解一片贯通一面的目的。

比如,在复习六年级下册“分数问题”时,就可以把前面的“倍数问题”与后面的“比的问题”连在一起。使学生沟通“倍数”“分数”和“比”这三者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题组训练,比较梳理

所谓题组训练,是指围绕某一训练目标或知识点,精选一组有代表性、系统性的问题(习题),将知识、方法、技能融合其中,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去感知题组内在的规律,发现题组蕴含的知识和方法,达到培养能力和思维发展的目的。例如,在复习百分数乘除应用题时,可以呈现以下题组。

题组1:

一个农场种小麦160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小麦的62、5%,种玉米多少公顷?

一个农场种小麦160公顷,种棉花的面积比小麦多10%,种棉花多少公顷?

一个农场种小麦160公顷,种大麦的面积比小麦少20%,种大麦多少公顷?

学生列式:160×62、5%,160×(1+10%),160×(1-20%),然后进行比较。

题组2:

一个水泥厂第一季度生产水泥1800吨,刚好是第二季度生产数量的80%,第二季度生产水泥多少吨?

一个水泥厂第一季度生产水泥1800吨,比第三季度少生产20%,第三季度生产水泥多少吨?

一个水泥厂第一季度生产水泥1800吨,比第四季度多生产20%,第四季度生产水泥多少吨?

学生列式解答:1800÷80%;1800÷(1-20%);1800÷(1+20%)。

学生通过这两组题的练习,对百分数的乘、除法应用题作了较好的比较与梳理。

(三)变换训练,贯通联系

变换条件或问题的联想训练,在应用题的复习时是经常采用的方式,它有利于学生在复习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在复习“有关分数综合运用”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原题的改编达到沟通。

教师先出示一道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全程有300千米,这辆车已行了全程的,问这辆车已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马上回答是180千米,接着教师提出:改变第二个条件的说法,但所求的问题不变(还是已行了180千米)。看谁编得越多越好。

学生先独立改编,再经小组交流,反馈摘录学生改编之后的几种情况:

生1:这辆车已行了全程的60%,列式为:300×60%。

生2:这辆车行了一段路后,剩下的路程是全程的,列式为:300×(1-)。

生3:这辆车已行的路程与剩下的路程的比是3∶2,列式为:300÷(3 + 2)×3。

生4:这辆车已行的路程与全程的比是3∶5,列式为:300÷5×3。

生5:这辆车已行的路程是剩下路程的1、5倍,列式为:300÷(1 + 1、5)×1、5。

生6:这辆车行了一段路后,剩下的路是已行路程的,列式为:300÷(1 + )。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以上这6道题的第一个条件与问题作了交换,又得出了新的6道题,再让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交流,并进行质疑。

像以上从一道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开始改编,使学生在联想变换和解答中对题型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分数”“比”“倍数”等问题在解题方法上得到了梳理和沟通。

三、灵活把握复习方法是有效复习的关键

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关键是灵活把握复习方法。而复习方法的把握应从学生角度思考,看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是否得到真正调动,看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自主梳理过程。自主梳理一般有课前的自主梳理和课中的自主梳理。

(一)课前梳理

课前自主梳理大致有以下几种:

1、布置复习提纲

即在复习课之前给学生几个问题作为复习提纲。复习提纲要简洁、有概括性,能勾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又能让学生发现自己以前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复习“因数、倍数”之前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这样的复习提纲:

(1)仔细阅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2~26页,第79~94页。并记录:

① 什么叫因数与倍数?

② 2、3、5这几个数的倍数的特征是怎样的?

③ 什么叫质数和合数?

④ 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⑤什么叫互质数?

(2)请你针对45和9这两个数,并根据以上每一个问题,各说一句话。

2、布置预查式的题目

在复习之前设计几道综合性稍强、涵盖性较广的练习让学生先练。通过练习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所在,为复习找到真实的起点。

例如,在“复习组合图形面积”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计算下面各图的周长与面积(单位:厘米)。

3、提供预习性的记录单或表格

顾名思义即课前利用记录单与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先进行自主梳理。

例如“比和比的应用”的复习课,可让学生在课外边复习边填写下列表格:

什么叫作比?写一个具体例子说明。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举一个比的应用的实际问题,并解答。 学习这部分知识,你碰到哪一道题有困难?

以上的三种课前梳理方式,都是在教师提供的复习提纲、预测性练习和复习要求的提示下进行的自主回忆梳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的能力,又为教师的复习找到了真实的起点,而且能大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二)课中梳理

所谓课中梳理,就是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梳理。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自主梳理,一定要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或素材进行梳理。梳理的形式是多样的,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提出问题,引领梳理

课内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梳理。形式与课前梳理布置复习提纲相似,只是梳理的时间放在课内,而且这里的问题一般都会在课堂中得以解决。

例如对“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 一课的复习,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教师要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 学过哪些基本图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揭示出七个基本图形)

② 这些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③ 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得到的?

④ 在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时要注意什么?

第②个问题估计学生能很快地写出计算公式。

第③个问题学生可能有些遗忘,教师可以呈现原教材文本,帮助学生回忆,使学生能够再次复习转化思想。还可以设计一组一条底边和高相等,一条底边在变化的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让学生在计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后,感悟到计算方法的联系。

第④个问题让学生再次质疑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在观察图形时关于底、高对应等问题。还可以增加一些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如可以画多少个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可以画多少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或梯形?

2、以练代纲,引领梳理

设计几组有代表性的题目,通过练习评讲达到复习的功能。例如,在复习六年级“简便计算”时可以这样以练代纲引领复习。

先来做第一组的5道题,你觉得怎么算方便就怎么算,然后再做第二组题目。

第一组 第二组

① +++ ①+×+

②(+-)×4、5 ②(+-)×3、5

③ 2、5×1、25×0、8×400 ③2、5×1、25+0、8×400

④ 6、5-- ④6、5+-

⑤ 4、5÷2、5÷44、5+2、5÷4

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做左边的5道计算题,目的是让学生梳理出运算定律,并知道这组题都可以直接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接着通过改变各题的运算符号或数据(见第二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从中获得了怎样计算不容易犯错的经验;进而引出结论:做题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选择方法。这样既夯实了基础又重视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接着出示第三组的3道题:

(20、8-12、49-7、51)÷2、5×40

(20、8-12、49+7、51)÷2、5÷40

(20、8-12、49-7、51)÷2、5÷40

通过题组的练习比较, 能让学生明确在计算中有时是题目中某一部分能简便;

最后出示第四组题目(如下),得出转化后能简便的结论。

9、8÷+2、2×0、75

9、8÷(4-)+(+)×0、75

因此在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时一定要合理、灵活。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教师的引领点拨,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自主梳理了简便计算的四个层次,从整体上进一步掌握了简便计算的技能。

(三)采用提问与自主梳理相结合

在学生自主梳理的同时,为了让复习更具有效性,教师可以进行有目的的提问,通过问题的引领达到复习的目的。

例如,复习人教版四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总复习第96页) 。

1、课件演示,以教师提问对答的形式,复习直线、射线、线段。并提出这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形成表格。

2、课件呈现小学阶段学过的一些基本图形(如上图),并向学生提问:哪些图形是由直线构成的?哪些图形是由射线构成的?哪些图形是由线段构成的?并据此进行分类。

①由直线构成的图形切入,以问答的方式复习垂直、平行。

②由射线构成的图形切入,以问答的方式复习角的有关知识(角的分类、角的性质)。

③由线段构成的图形切入,以问答的方式复习三角形(包括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包括四边形的分类)。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6

学生要把积累的成语掌握好,必须及时温故。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如此看来,温习是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步骤。

温故也就是梳理的过程,梳理也就是加强记忆、加深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巩固记忆,对当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也就是第一次温习,这样能做到知其然――记住。遗忘在一个月后达到最高,能记住刚开始知识的五分之一,这样,可以把一个月前所学习的知识再次温习,那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认真温习后,会知其所以然――懂得此类知识的记忆方法,这是第二次温习。

成语梳理是个慢工夫,过程枯燥又乏味,所以在第二次温习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练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断启发思考,帮助学生把积累的成语梳理形成材料,且活学活用。同时多组织一些兴趣活动,比如:

1、善设悬念,留给启示。比如,教师或学生每节课前提出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如问题:《扁鹊见蔡桓公》中蔡桓公为何最终病入膏肓?学生讨论明确:讳疾忌医。

2、创设情境,活变题目。比如,设计出古诗词句猜成语题:白日依山尽――(下落不明);进亦忧,退亦忧――(进退维谷);“怪味”成语:最厉害的贼――偷梁换柱;最宝贵的话――金玉良言;据词联想成语:知音、中国画、弹琴、钟子期――高山流水;比赛、喝酒、多此一举、《战国策》――画蛇添足。

这两个活动可训练学生记忆成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时理解成语的能力。

3、妙用诗句,对联唱和。比如,教师出上联“牡丹亭姹紫嫣红”,请学生对下联(杏花村柳暗花明)。学生在这样愉悦而充满思考的氛围中一定越学越积极,兴致陡增,在讨论思考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课堂比赛,成语接龙。这个活动可考察学生记忆成语的数量。如居高临下 下不为例 例行公事 事在人为 为人师表 表里如一 一马当先先礼后兵 兵多将广 广开门路 路不拾遗 遗臭万年 年富力强 强词夺理 理直气壮 壮志凌云 云开见日 日薄西山 山高水长 长夜难明明目张胆 胆小如鼠 鼠目寸光光明正大 大功告成 成千上万 万象更新 新陈代谢……

5、造句练习,返璞归真。造句看似简单,但却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迹,能提高学生写作时有针对性地使用成语的能力,使学生受益匪浅。首先学生要想造对句子,就需弄清成语意思、感彩、适用对象等。其次,通过造句学生可以借成语表达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教师批阅成语造句时,可以适当写上批语,激励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

我们在成语教学中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清晰地归类、梳理成语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

如按来源梳理:①神话寓言(开天、精卫填海)②历史故事(望梅止渴、毛遂自荐)③诗文词句(老骥伏枥、兢兢业业)④口头俗语(一劳永逸、利令智昏)⑤外来语词(火中取栗、象牙塔)⑥新造成语(眼高手低、星火燎原)。按典籍梳理:如《左传》中的重要成语:退避三舍、外强中干、厉兵秣马、余勇可贾等等;《史记》中的成语:劳苦功高、轩辕天子、网开一面、囊血射天、酒池肉林、左支右绌、焚书坑儒、指鹿为马、拔山扛鼎、先发制人、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等。按试卷中常出现或易误用的成语梳理:如不以为然、不刊之论、灯红酒绿等。可把一些资料引发给学生,如试卷常见成语200例、易用错成语100例等。

学生如果能按这些方法搜集积累、温故梳理成语,假以时日,梳理形成的材料会越来越多,会逐步形成知识系统,然后还需要把知识变薄,触类旁通,把已内化为能力的成语分层次舍去,如流水常去常新,慢慢探索出更适合个人梳理方式的方法。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7

一、系统梳理

构建知识体系复习课中,首先要有一个对知识梳理的过程,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我想,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关键是梳理的形式怎样?如何梳理?

1、梳理的形式新授课的重点是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复习课的重点是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采用合适的形式,低年级和高年级采用的形式应该有区别。低年级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积累梳理的方法;也可以根据问题,通过回答就把知识进行了整理,比如说,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的复习》,教师可以把认识方向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要求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内容,把儿歌内容补充完整。因为只有教师逐渐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梳理的方法,学生才会梳理知识。高年级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梳理,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到已有认知当中。

2、梳理的方法。

(1)先回顾后整理。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温故知新,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回顾知识,把知识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然后根据需要,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对知识进一步整理。如《单位的复习》,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一写有关单位的知识,再追问:“你写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师生一起讨论,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想类,再想每一类中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组织: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同学的想法,并注意归纳你们组已经知道的有关单位的知识。如果有必要,可以再分工整理,由一个同学负责整理一类或几类单位的知识。

(2)边回顾边整理。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复习》,我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作为体裁,通过提出解决包装盒中的各种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下:①讨论包装盒的特点,复习长方体的基本特征;②制作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纸板与包装4盒需要的纸板,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③计算包装盒的空间,复习体积(容积)的计算;④叙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综合复习各种相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二、拓展提升

提炼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一位老师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后的一节总复习课,先让学生理清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及其相互关系,再把长方体变成等底等高的四棱锥,问:这个形体的体积该怎么求?学生小组交流后形成初步意见:受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的启发,想办法把四棱锥转化成长方体,然后就可求出它的体积。接着引导猜想:四棱锥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最后各学习小组验证猜想,通过动手实验,最后得出了“四棱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体积×1/3”。以上设计,教师紧紧抓住体积公式的推导,在学生理清本单元知识网络的基础上,教师顺藤摸瓜,先用课件演示长方体变成等底等高的四棱锥,而后大胆抛出一块实验田:“四棱锥这个形体的体积该怎么求?”学生自然地进行知识的上位迁移,并体现数学转化思想。

三、科学练习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复习课中的练习与练习课中的练习是不同的,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练习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而复习课中的练习重点是综合运用,整理提升,重在通过综合性问题的解决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设计练习的关键是要体现数学思想,贯穿数学方法,构建数学知识。

1、科学设计习题复习课的习题应该是基础巩固和拓展训练相结合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才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1)精心选题。复习忌题海战术,精选题非常重要。精选题可以是:有代表性的新授例题、学生作业易错题、本册单元测试经典题、历届期末试题中的习题、其他学习资料好题剪切。(2)分层练习。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号入座”,各取所需,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8

关键词:梳理与探究;任务驱动;引导;案例

一、 “梳理与探究”版块的整理及分类

人教版教材共设计了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梳理与探究”板块教学研究从内容上说分作三大类,第一是知识类,第二是能力评价及运用类,第三是鉴赏类。

(1)知识类:优美的汉字、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2)能力评价及运用:奇妙的对联、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交际中的语言运用、逻辑和语文学习 、有趣的语言翻译;(3)鉴赏类: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对于高中语文梳理探究教学板块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收集梳理――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碰撞创新――整合提升”。什么是任务驱动?那么对每一类专题如何指导?采用什么样的任务驱动方式呢?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任务驱动式的活动课不仅有助于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自助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活动教学中为了实现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目标,出来要遵循自主合作、策略评价的原则以外,还要落实到每类主题常用的驱动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基本环节: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知识类的任务驱动方式

知识类包括――优美的汉字、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

案例1:“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任务驱动

教学流程图:

姓氏的起源与相关知识的积累――学生课下调查自己的姓氏来源――探究思考姓氏寻根的热潮(撰写小论文)――汇报总结

任务驱动一:课前积累

1、关于姓氏的起源与相关知识的积累;阅读《百家姓》。2、学生自己查字典,了解自己姓名所用汉字的意思。3、了解本姓氏的起源与杰出人物。

任务驱动二:课堂展示

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

任务驱动三:课后提升

1、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2、用一幅对联或两个成语评价自己的名字。3、收集你整个家族自豪的人,尝试为其中一位写个小传。300字左右。

对于知识类的梳理探究活动,主要采用问题式的指导方法,理清思路,指明方向,自主积累。如成语的来源、成语的运用、成语的结构、成语误用示例、成语文化、外国成语等等。这样学生就有了积累的方向。

三、能力类的任务驱动方式

能力评价及运用――奇妙的对联、交际中的语言运用、逻辑和语文学习 、有趣的语言翻译。

案例1:“奇妙的对联”任务驱动

社会调查示意图:

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春节文化调查方向――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全高中部进行汇报

对于能力类的梳理探究活动,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式的指导方法。格物致知,操作能力就在调查中得以实现。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又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四、鉴赏类的任务驱动方式

鉴赏类――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案例:“走近文学大师”任务驱动

教学流程图:

析内容――提出问题,挖掘任务;探原因――分析问题,分解任务;寻方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

1、给出书目,学生先读完,评价书中的内容、语言以及作者传达的价值观。2、以某一话题为线索,作品详解。3、观点提炼,知识迁移。学生通过讨论,对比阅读,写出小论文或读后感。

如:文化观

阅读书目《论语》、《中华文化精神》、《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文化苦旅》、《孝经的礼运》……

学生阅读其中部分书籍,可谈全球文化,可谈中西文化的对比。对于鉴赏类任务驱动,主要是展示探究路径,确定探究任务,对比阅读梳理观点的方式。这样共10个课题,将阅读与高中生应该树立的观念融合,既解读文学作品,也将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总之,梳理与探究活动课运用了任务驱动之后,学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找到了探究的路径,明确的学习的方法。这也是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维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吧!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孙春成著、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与教的融合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2]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论文类: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精选8篇)
  • 下一篇:幼儿德育活动(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