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劳动教育特色(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7 栏目:写作范文

劳动教育特色篇1

依托教育集团,构建特色课程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领衔江帆、凤凰、乐余、后塍、锦丰、大新、塘桥等近十所校区,覆盖市区乡镇,实施教学资源共享化。各集团学校劳技教研组在总部教研组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托各校特色,分别建立本校劳技教学特色,实现“百花齐放”。如乐余校区建立了模型建构劳技特色,大新校区建立“身边的小五金”劳技特色,塘桥校区建立3D建模劳技特色,后塍校区建立绿植园劳技特色,锦丰校区建立小金工劳技特色,江帆校区建立科技木工劳技特色,凤凰校区建立快乐农具劳技特色等。各校区开发劳技教学资源,创设校本课程,将各具特色的劳技教学成果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社区网站上进行交流和共享。各校区间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校区教学互动,网络授课和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各集团学校还定期安排劳技教师到各校区进行劳技课展示,将本校的劳技特色进行交流和传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集团内各个校区精心打造成劳技特色学习社区,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校本课程合作开发。

为配合活动的开展,我校积极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社区网站上建立劳技教学专版,开展一系列劳技特色网络教学。不仅在集团学校之间得到了很好的交流,而且和其他市内外的学校也得到了更好的交流。

整合社会资源,延伸学校教育

劳技教学应加强与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联系。结合教学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商店、农场参观,开阔学生视野。有些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到特定的场所,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操作技术。还可以请当地有经验的工人、农民、科学技术人员和学生家长,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真正实现劳技教学――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我校积极创办家长委员会,并在家委会中邀请家长参加“家长进课堂”活动。如邀请寿司店的家长来校和学生一起学习制作寿司,并学习寿司文化,学生饶有兴趣。邀请糕品店的家长来校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动物奶蛋糕,并教授蛋糕裱花的技巧。邀请园林绿化局的家长来校指导学生种植绿植,学习剪枝、嫁接等技术。家长们都精心准备,积极指导。学校劳技教学有了优秀的家长的支持,更添光彩。

除了举办“家长进课堂”外,我校还积极和校外企事业单位、机关进行“合作办学”,设立学校劳技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学校行政领导的努力,我们和市园林绿化局建立了实小绿植实践基地,和市邮政局、市少儿图书馆建立了实小阅读少年邮局实践基地,和市科技局、科技馆建立了实小科学劳技制作实践基地等等,定期举行相关劳技主题活动。为确保活动的安全和有效,我们还和市志愿者协会联系,由学生家长担任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赴各个劳技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劳技实践亲子活动。

立足实践基地,彰显劳技特色

劳技教学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手缝、烹饪、种植、小木工、小制作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多用耳、目,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从事劳动与技术工作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劳动教育特色篇2

[关键词] 爱国主义;中小型纪念馆;宣传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高尚道德品质和优良传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根本任务即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优秀的民族精神,因而为社会大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意义深远的公益服务,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的静安区,集合着丰富文物史料资源和拥有多处革命遗迹遗址,多年来非常注重对“红色文化”的开发、建设并向公众开放了多个中小型纪念展馆。我们以其中比较早开发开放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为例,思考在实践中,中小型纪念展馆如何有效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一、中小型纪念展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型纪念展馆多为区域性的纪念展馆,普遍存在资金投入少,管理不专业,知名度低等问题。正视中小型纪念展馆存在的对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造成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寻找到解决的方法。

1、资金投入制约。经费问题是制约中小型纪念展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一项主要因素。上海的中小型纪念展馆一般均为事业单位编制,基础建设和基地开发费用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拨款。而从政府拨款风格看,更多是“维持”而非深度“开发”。另外中小型纪念展馆因为自身规模所限,缺乏自我生存的能力,直接导致基地的运作陷入困境,教育价值难以发挥。尤其是实行免费开放后,政府补贴不足,使原来作为中小型纪念展馆日常运营费用中比较重要的门票收入被取消,使得部分纪念展馆运营受到影响。

2、管理机制缺失。上海的中小型纪念展馆多为区级基层单位,管理机制和管理的专业性都相对缺失,存在职责不明、内部管理弱化、效率低下等问题。尤其是绩效管理的不完善,既缺乏长远目标的规划,又缺乏有效的工作评价系统,使得基地利用与开发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

3、人才队伍建设弱化。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因此纪念展馆的人才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上海的中小型纪念展馆在人员上出现如下问题:1、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和专门知识,以致在基地的建设和利用开发方面缺乏科学性管理。一些讲解员只是背诵解说词,对其中表达的深远含义不理解,无法承担对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工作责任。2、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构成失调会给队伍整体功能发挥带来不良影响。目前上海的中小型纪念展馆中主力工作人员多为中老年,青年人才缺乏,这种倒三角结构使得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生气和开拓精神。3、青少年志愿者管理不擅。上海是国内青少年志愿活动相当频繁的城市,在学校和社会的鼓励下,众多大中小学生都热衷于参加志愿者活动。由于缺乏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无法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造成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

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介绍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于1921年8月1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公开领导全国工人的运动的总机关,它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在中国工运史乃至中国共产党党史上都拥有重要的地位。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其工作宣告结束。该旧址1959年5月被命名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建馆,1999年11月被上海市总工会命名为“上海市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3月被命名为“上海红色旅游基地”。同年5月31日,陈列馆经过第二次修缮改版后重新对外开放。在布展中,陈列馆充分注重了现代陈列布展理念的融合,大量使用了实物展示、场景展示、高科技展示与文字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以使得展览内容更吸引参观者,使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自1921年8月成立至1925年5月工作结束共四年的奋斗历程得以浓缩展示,并增设当代劳模风采展。2006年8月被定为静安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认证管理工作站。2009年3月免费开放。2009年12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一些探索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一直积极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杆,针对中小型纪念展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开展探索试点,解决问题。

1、规范管理机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隶属上海市静安区文物史料馆管理,2005年前是由静安文史馆派遣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开放时间只限于周二和周五的上午,常有参观者跑来参观却“望门兴叹”。为强化陈列馆的管理,静安文史馆决定采取专人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为陈列馆委任一名主管,组建专门的工作团队,全面推行制度化建设,同步推进落地管理和档案化管理。使得陈列馆开放时间正常化,对展示内容有了完善的保护,工作成效显见。

2、人才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刚开放时,管理队伍同样存在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性不强的问题。近年来吸收了不少大学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年轻人作为讲解员。工作中,一是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基本要求,严格按照服务公约、劳动纪律和监督检查制度进行管理。统一服饰,挂牌上岗,规范参观路线,突出讲解艺术,落实工作责任,发扬团队精神。二是部分员工的专业都是与文史、社会管理相关。通过工作实际,培养了一批专业管理、研究人才。陈列馆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如:参加研讨会演讲论文、参与文史类的书籍编著等等。

3、发挥自身特色资源优势。陈列馆紧紧抓住自身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前身的特色资源优势,除了在展陈中凸显工运斗争历史外,还积极的举办了: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成果展、潘阿耀等劳模个人先进事迹实物展、红色印迹收藏展等特别展览。并为各级工会提供了学习、参观、培训的场所和服务,各工会系统也将陈列馆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既大大促进了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开发,也打响了陈列馆自身的品牌特色。大量外省市工会系统的组织也慕名而来,与陈列馆开展了各类交流活动。街道总工会是在工会体制创新中应运而生的。陈列馆在其创建之初就与之结对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了党领导下的最早的工会和体制创新下最新工会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握手。双方在开展工人阶级传统教育,拓展职工素质教育基地功能进行了有益的合作和探索。陈列馆是工会主席联谊会成员,也是“新上海人之家”活动基地,为新上海人提供在家门口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了农民工的素质。

4、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陈列馆在管理中摸索出一套拓展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为了使青年学生更深入的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活动中来,陈列馆与多个大中小学结对共建,扩展学校爱国主义课堂。在沪全国劳模志愿者是陈列馆独有的一支志愿者队伍,劳模们到学校为师生进行弘扬劳模精神的事迹报告会。在学校办巡展、举行升旗仪式,在陈列馆举办入队、入团、成人宣誓仪式,广泛组织学校参加到“红色经典小故事大赛”、 “小小彩笔画世博”等基地举办的各类活动中来。基地同时也肩负着丰富中小学生暑期生活、推进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工作、宣传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在暑期持续二个月举行了“红色经典我宣讲”主题系列活动。再一次开展了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5、强化学生志愿者管理。在吸收青年志愿者参与陈列馆日常讲解、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基础上,陈列馆与校方共同建立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考核制度,营造良好的德育心理环境,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态度定势。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激发他们的潜能,并定期考核,规范奖惩机制,促进志愿者更好的服务社会。在青少年志愿讲解员培训中,将展陈、讲解水平不断提升,并在枯燥的版面文字之上,加入大量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以增强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参观学习的粘合度。志愿者们定期到陈列馆作义务讲解员,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又受到了纪念馆和参观者的好评。

6、积极走出去开展教育活动。陈列馆地方相对狭小不利于举行较大规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陈列馆空间,在外墙上雕刻了一组以“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为主题的浮雕。同时利用陈列馆外的人行步道空间作为活动场所,开展广场歌会、启动仪式、纪念封签发等活动。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陈列馆还将巡展活动常规化,结合自身的特点,制作一些主题突出、便于携带的活动展板和影像资料与设备,送展进校、进社区,从而加大了宣传,服务了社会,受到了广泛好评。

7、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说,展示是基础,管理是关键,而活动是其灵魂所在。因此陈列馆多年来秉承常规展览与宣教活动并重的方式,推陈出新开发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发挥交友联谊功能等。如“红五月”特色系列活动、重要节庆日为参观者派礼品活动、“新上海人”专场活动,还有“发现红色静安,记忆光辉历史”、“5·18国际博物馆日”等举行的宣传活动,就将革命旧址、遗址和优秀近代建筑等丰富的文物资源与增强民族自豪感相结合,将知识宣传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最大限度扩大爱国主义教育辐射面。

8、红色之旅走廊。红色旅游最根本的特征是所依托的资源具有明显的爱国主义色彩,其出现和发展的过程中与革命传统教育密不可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红色旅游的核心载体,更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是上海市静安区“红色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位置上,陈列馆与中共“二大”纪念馆、上海旧居纪念馆等相互衔接,共同构筑成静安“红色之旅”。在时间概念上,陈列馆作为时间最早的一处红色景点,将静安“红色之旅”所涵盖的革命历史进程从1921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一直后推到当代,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反映我党在上海革命历程的剪影。

四、小结

劳动教育特色篇3

关键词:产业集群;农村;劳动力;就业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2-0092-05

河北农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早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之初就已经出现。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1982年6月末,全省劳动力资源约为3049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464、8万人。建国初期。河北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耕地0、667hm2(10亩),1982年只负担0、3335hm2(5亩)多。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村约有1/3的劳动力“富余”。据省家庭服务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北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700万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尽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多种方式和方法,但实践证明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是最可行的途径。目前在河北各地出现了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的“群落”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集群”,他们大多以农村小城镇为依托,以家庭作坊为主,立足传统特色产业和当地资源优势,以专业化特色生产为特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为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河北省衡水市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构建了一县一业、多县一业的特色经济产业布局,涌现出一批具有科技优势和规模优势的民营特色产业集群,如丝网、玻璃钢、工程橡胶、皮毛、采暖铸造等特色产业集群。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民营特色经济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85%,上缴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82%,在全市经济中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其中皮毛产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该业产值2006年比2002年增长20倍;从事内画、年画、乐器和剪纸等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20多万人,年产值30多亿元。另据调查,衡水市安平县有32万人,从事丝网产业的就有12万人。就全省范围来看,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形成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各类产业集群231个,其中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139个,504L元以上产业集群33个,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到了6个。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6060亿元,占同期全省民营经济营业收入的27%。完成增加值1621、4亿元,上缴税金138、9亿元,出口产品交货值250亿元,吸纳劳动力就业306万人。由此可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既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又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办法。根据河北特色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就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促进河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是“三农”问题中的棘手问题,而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要想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首先就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就会把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解决不好,就会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包袱。从比较优势角度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的优势,也是拥有6800万人口的河北省发展区域经济的一大优势。因此,借鉴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外省特色产业集群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在河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既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极大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可以大大带动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农村廉价劳动力资源,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一省的产业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该产品的成本高低,成本越低的产业竞争力就越强;而一个产业的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它是否运用了本省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是由一个省份拥有的资源所决定的。目前河北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就是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已经严重过剩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九五”期末,河北省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068、7万人,2003年达到5322万人,年平均增长1、40%。截至2003年底,河北省6770万人口中有5322万劳动力,占总人口的78%。城乡劳动力在数量上分布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城市。农村劳动力共有3868万人,约占总劳动力的70%,城市劳动力共有1454万人,仅占总劳动力的30%。由此可见,河北的优势在于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因此,要使县域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可在各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产业集群,这样既可壮大各地经济实力,也可解决相当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河北各级政府应构建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带动产业政策向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率方向发展。财政和税收政策要更多地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着重发展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

二、发展低成本型特色产业集群,和谐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众多研究表明,特色产业集群有两种差异明显的发展道路。进而形成两类产业集群:一类是高端道路或创新型集群(hiSh-road,innovation-based),另一类是低端道路或低成本型集群(low-road,low-cost-based)。其中前者以在欧洲成功的产业集群为代表,这种产业集群大多是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由于采用高效的大机器生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所以需要的员工也非常有限。在这种高端道路或创新型集群当中,随着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企业产能的迅速增加,在经济增长速度得到快速提高的同时,有些行业和企业的就业却并没有随之增加,在有些行业和企业甚至出现了就业职工减少的情况。河北一些走高端道路的企业就出现了产能增加而职工减少的现象。其一,2004年,唐山钢铁公司钢产量为年产740万吨,共有职工约40000人,而5年前,它的年产量仅为150万吨,却有56000名职工。其二,几年之前,冀东水泥年产量为100万吨水泥,有大约7000名职工;而刚投产的冀东三线水泥投资6亿元,年产200万吨水泥。只有537个工人,人均占有资金高达112万元。其三,曹妃甸首钢一期投资700

亿元,年产精品钢960万吨,只有职工3 000人。其四,大唐王滩电厂一期投资100亿元,只有200人就业,平均每人占用资本金5000万元。由此可见,发展高端道路或创新型产业未必自动带来就业的增加,有时甚至还恰恰相反,想通过发展高端道路或创新型产业增加就业很难奏效。河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低成本型集群,处在低端道路的发展阶段,因为这些产业集群大多诞生在小城镇,这里的优势是生产经营成本低,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十分充裕。河北各地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多数从事资金需要量不大、生产技术门槛不高的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相互靠近而且生产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属于典型的低成本型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虽然河北多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尚处在低端道路的发展阶段,但是这种产业集群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鉴于目前河北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且面临着解决大量农民就业的实际问题,建议大力发展低成本型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谐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三、发展民营集群企业,拉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民营经济是国有经济以外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民间持股的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经济成分的统称。根据国际和国内各个省份的经验,拉动就业最主要的力量是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和个体经济。河北省的现实状况是,民营经济中的私营和个体经济在拉动就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河北省就业人员达到3516、71万人,创历史新高。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大幅上升,特别是私营和个体经济就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保持较快增长,私营和个体企业就业人员达到277、39万人,比上年增加18、79万人。就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而言,民营企业一直是集群内的主力军,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方面一直是领头羊。截至2004年10月份,河北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已达131个,廊坊市文安胶合板、香河家具沙发、霸州钢材和钢木家具、三河食品制造业、香河机械钣金和三河装订印刷业等都已成为年营业收入超20亿元的县域主导产业。有些特色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如邢台市清河县的羊绒产业,2003年底企业户数就已超过1、2万户,从业人员达10万多人,产出规模达到120亿元。因此,在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过程中,应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私营和个体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能够创造出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对调整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也具有重要作用。依照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集群内民营企业由于其立足资源优势、成本低廉而具有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盈利能力较强,资本积累速度较快,就业准入门槛较低,所以创造的就业机会相应较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相应较强,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各级政府应更多鼓励在产业集群内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以便更加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各地政府应想方设法大力发展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对集群内的私营和个体企业给予更多的金融、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支持;应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充分调动私营和个体企业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私营和个体企业建设特色产业集群的新格局;在特色产业集群经济成分构成上应重点发展民营企业,促使特色产业集群内的民营企业更加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四、通过专业化分工拉长产业链条,依靠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

特色产业集群是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特色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特色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的专业化分工,通过专业化分工拉长产业链条,而产业链条的拉长能够促使集群区域内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如邢台市清河县的羊绒产业,起初是几家从事羊绒粗加工的家庭作坊,后来发展为“梳”、“纺”、“织”相结合的全国最大的产业园区。在由羊绒粗加工作坊向“梳”、“纺”、“织”专业化产业园区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专业化分工拉长了产业链条,而产业链条的拉长则为更多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专业化生产模式需要不同层次的劳动力,一般说来,初级加工需要低技能和低成本劳动力;规模生产需要熟练技术工人;而品牌营销则需要高素质设计与营销人才。这样以来专业化生产模式对各个层次的劳动力都会有需求,产业集群因专业化分工就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劳动力需求空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特色产业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会拉长产业链条,产业链条的拉长会促进生产业的发展,从而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实践证明,通过专业化分工拉长产业链条,第三产业特别是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业会迅速发展起来。一是前向投入,即生产流程前的服务投入,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研发、市场调研等;二是生产投入,即与产品生产流程本身一体化的服务投入,如质量控制、标准制定、设备出租、物流、维修和保养;三是后向投入,即生产之后对于最终销售必不可少的服务投入,如销售网络、广告、物流等;四是即时投入,即对于任何类型企业都必不可少的服务投入,如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软件、网络、法律、保险、财务及其他相关管理等。生产业的发展就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此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带动当地包装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等配套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也可以为当地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产业链条的拉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因此,随着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产业链条的拉长,提高劳动者素质是集群内各家企业必须提到议事日程的大事,否则这些企业“长不大、活不长”,在这些企业就业的职工迟早还会面临下岗失业的问题。

五、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教育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状况仍令人担忧。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一项调查显示,200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0、6%,仅有9、1%的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技能培训。2003年已经转移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文盲占1、9%,小学文化程度占16、7%,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文化程度占10、8%,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3%。仅具备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外

出务工劳动力高达85%左右,而且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5%。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北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现状似乎更好一些,但培训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北共培训农村劳动力475、4万人,但是培训状况还不容乐观,因为目前河北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700万人,对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在河北一边是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一些产业集群企业因为找不到需要的熟练技术工人而开工不足。显而易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不足和就业技能太低已成为县域集群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同时也是从根本上制约河北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因素。虽然河北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民教育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应当看到,当前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激励政策不足以及培训资金缺乏、培训手段落后和培训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必须携手合作,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

劳动教育特色篇4

一、现代教育是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进行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与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认真实践这一时代课题。

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创新有了更高的认识,并赋予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高校知识创新功能表现出极强的生产力,高等教育的经济职能由后台走向前台。知识创新首先必须是教育的创新。有什么样的经济,就要有什么样的教育与之相适应,教育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变化,这是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规律所决定的。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是发展的必然,是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对高等职业教育赋予了新的认识和内容。教育是知识生产力。进入知识经济时期,教育完全被视作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进行知识积累、传播和再生产的专门机构。教育活动是扩张知识生产力的过程,可以创造越来越多的价值。同时,教育能够利用传授知识的过程,开发人的脑力、体力,造就新的生产力。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量和学生数量在普通高校中占一半左右,有着巨大的潜力,是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教育是一种知识资本。教育本身储藏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些知识资本在适当环境条件下就能转化为经济价值。同样,高等职业教育这种知识资本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价值。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在知识经济社会,这种产业的职能是进行现代企业所必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加工、培养,是提供高级劳动力的“工厂”。同时,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地。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高技术的劳动者的任务,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的“工厂”和基地。

二、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

为了加强和改革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应抓住课程体系改革这一核心的核心。因为高职的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其重要性超过理论教学。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教学搞得好不好。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要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用性,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就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高职的课程内容组织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做到实践教学知识化,知识教学实践化,从而增强课程模式实践性。一些高职院校根据用人单位的个性化要求,采用订单式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试行嵌入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都是很有特色的,也是值得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借鉴的。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认清我国对人才需求的现有状况和未来趋势,同时必须看到人才需要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我国国民素质仍然偏低,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严重紧缺,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和技术工人后继乏人,已成为制约我国许多行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龄仅为8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1~14年的水平。每10万人口中的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我国仅为454人,而日本4909人,美国3676人,俄罗斯3587人,韩国2193人。在技术工人中,我国高级工仅占3、5%,而发达国家为48%。在世界47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我国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熟练工人和熟练劳动力的易获得性分别处于倒数第一、二、四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接班人,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在我国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些都离不开高等职业的发展与创新。据有关资料,我国15~64岁人口2000年为8、5亿,到2010年将达到9、7亿,2020年将达到9、97亿。可见我国的人力资源丰富,同时也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还很重、很艰巨,人力资源开发的总量很大。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要不断改革和创新,要针对市场选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培养专业技能和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力资源能力,把人口多的压力转变为巨大的财富创造能力,真正做到把我国的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这既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又实现了人才培养创新的要求,也是加强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劳动就业问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作为一个重大问题,党和国家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当前,我国就业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是总量性矛盾,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4650万人,城乡劳动力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二是素质性矛盾。随着我国科技不断进步,技术更新、新兴产业兴起,素质较低、技术单一的劳动者不适应市场就业需要,因而导致失业或难以就业。一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又十分欠缺甚至后继无人。造成了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社会现象。失业人员的增多,不仅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有可能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应在市场上做文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的需要就是培养的目标;在就业上下功夫,企业的需要就是我们培养模式,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需要零距离,与社会要求零距离。以教育教学为突破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理论、实验、实训的教学改革,从而真正做到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人才培养创新中核心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合,或者从中造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其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或求异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新信息,就是思维主体从不同的方向、角度、侧面、层次、方法等进行思考,思维的发散越广、量越大,就越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越多。收敛性思维主体把思维对象的不同侧面、角度和层次集中起来统一思考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必须以此为基础,创造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但必须用收敛过程补充。思想的发散与收敛必须互相转化、互相补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有两条标准:一是思维成果具有开拓性、突破性、原创性,二是思维过程没有现成的规律和方法可循,思路选择、思考方式、研究方法新奇独到。创造性思维还表现在:发现问题异常敏锐,分析问题求异忌同,提出假设丰富多样,验证假设独特有力,结果表述富有创见,解决问题新颖合理。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要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不可能有创新成就的。无数科学巨人为人类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无一不是出于极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创新不一定是十全十美、天衣无缝的,也不一定要一鸣惊人。只要瞄准课题,认定目标,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就会有新的收获,对已有论点提出质疑,就是创新的开始。

人的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非智力因素,把非智力因素引入科学,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科学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潮。普遍认为,非智力因素在科学创新中起了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品道德。人品端正,学品才能端正。道德高尚,学品才能高尚。人品道德是智慧的火种。

崇高的精神。必须有献身于国家、民族的科学事业的精神。任何科学事业,都是艰苦异常的、枯燥无味的,必须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立志定向。古人说:学莫大于立志。志向高远,才能最大限度激起创新的动力,才有成功的更大可能。

意志毅力。立下人生的目标后,最需要的就是锲而不舍的意志、毅力。因此,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有这样的性格意志,便有超凡的毅力,便能排除杂念和干扰,便能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百折不回。

兴趣。首先是好奇。其次是浓厚的兴趣。兴趣的浓缩就会产生超常的凝聚力、爆炸力,激发创新的热情。

劳动教育特色篇5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日趋重视,这是因为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和教师自身的需要。时代的要求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师为本中之本,未来的世界实际是教育的竞争,人才要靠教师去培养。教师工作是崇高的,它所担负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一代新人,但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存在着成就感与成功可能性的冲突,责任感与工作感,自尊心的冲突,特别是在当前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很容易使教师内心发生波动或倾斜,势必影响百年大计。

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是以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的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复杂性主要反映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教师还身担众多的角色,使教师处于内容广泛的角色期待之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又要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以及个性品质上都达到较高水平。教师劳动还具艰巨性,教学工作的劳动时间和强度非常大,是“全方位”的,劳动空间有广延性,劳动报酬具反差性。二是教师劳动的长期和反复性,示范性是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三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与情感性,教学中因材施教要有创造性,增强教育效果要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情感。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指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教师也是人,难免有某种程度

不适应症,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教育事业有害。

认识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还要了解教师的职业心理特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爱护学生,期望学生成才。

社会期待教师的角色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成就动机的满足,精神的充足,情绪的愉悦都系在学生成才身上,愿望与现实反差则焦虑不安,信心受挫。

二、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的角色职责决定了他的社会形象: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学生也往往视教师为知识的化身,行为典范。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既多且高:多到没有哪个职业的人需要象教师要履行这么多的社会职责;高到少有哪个行当的人需要象教师要时刻身体力行作学生的表率、作社会的“模范公民”教师的心理压力十分大。

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正常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孰能无惑呢?美国心理学家威乐逊指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各不安全感。”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心理特点,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内心冲突,主要有四方面:

一、 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

社会期望角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专修养,并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需要,而

教师总难跟上不断发展形势的要求,培养人才的工作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教师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角色间总会有差距。于是,教师在这方面始终在内心冲突,因为没有界限使角色扮演者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才算“完成工作”。这种冲突就是自尊,自信引起的焦虑。

二、 是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

虽然现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已大大提高,教师和其它很行业横向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付出与收入失调,难免导致一些心理不平衡。

劳动教育特色篇6

   《海南省“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草案)》

  至2015年,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完善,社会文化活动阵地更加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城乡特色文化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不断创作生产出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和海南特色的文化精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文化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

《海南省“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草案)》

《海南省建筑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海南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海南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到2015年,建成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先进实用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及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全省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共享服务平台,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管理、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使普通市民能通过社区教育平台接受新知识;使普通农民能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网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掌握农业新技术新信息。

建筑业

《海南省建筑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建筑业总产值与增加值: 2011-2020年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应保持在25%以上。在立足本地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省外建筑市场,储备发展动力,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中期阶段,省外市场建筑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为10%;长期阶段,省外市场占比重为20%。随着总产值快速增长,努力提升增加值的含金量,保持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的上升势头,到规划期末争取达到10%,巩固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

勘察设计企业发展规划:在规划期内大幅提升行业覆盖度,业务范围覆盖21类勘察设计领域60%,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以上。今后十年,除公共与民用建筑外,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海洋及岩土工程,以及公路交通、电力与港口等领域的勘察设计与施工,推动我省海洋产业的大发展。

劳动教育特色篇7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日趋重视,这是因为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和教师自身的需要。时代的要求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师为本中之本,未来的世界实际是教育的竞争,人才要靠教师去培养。教师工作是崇高的,它所担负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一代新人,但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存在着成就感与成功可能性的冲突,责任感与工作感,自尊心的冲突,特别是在当前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很容易使教师内心发生波动或倾斜,势必影响百年大计。

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是以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的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复杂性主要反映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教师还身担众多的角色,使教师处于内容广泛的角色期待之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又要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以及个性品质上都达到较高水平。教师劳动还具艰巨性,教学工作的劳动时间和强度非常大,是“全方位”的,劳动空间有广延性,劳动报酬具反差性。二是教师劳动的长期和反复性,示范性是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三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与情感性,教学中因材施教要有创造性,增强教育效果要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情感。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指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教师也是人,难免有某种程度

不适应症,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教育事业有害。

认识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还要了解教师的职业心理特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爱护学生,期望学生成才。

社会期待教师的角色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成就动机的满足,精神的充足,情绪的愉悦都系在学生成才身上,愿望与现实反差则焦虑不安,信心受挫。

二、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的角色职责决定了他的社会形象: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学生也往往视教师为知识的化身,行为典范。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既多且高:多到没有哪个职业的人需要象教师要履行这么多的社会职责;高到少有哪个行当的人需要象教师要时刻身体力行作学生的表率、作社会的“模范公民”教师的心理压力十分大。

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正常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孰能无惑呢?美国心理学家威乐逊指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各不安全感。”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心理特点,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内心冲突,主要有四方面:

一、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

社会期望角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专修养,并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需要,而

教师总难跟上不断发展形势的要求,培养人才的工作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教师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角色间总会有差距。于是,教师在这方面始终在内心冲突,因为没有界限使角色扮演者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才算“完成工作”。这种冲突就是自尊,自信引起的焦虑。

二、是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

虽然现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已大大提高,教师和其它很行业横向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付出与收入失调,难免导致一些心理不平衡。

三、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际的矛盾。

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时有好成绩,好能力,好品德;早成才,成好材。可是教育劳动效果总难尽人意,现实成绩与理想要求反差大教师忧虑产生了心理冲突。

四、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协作的矛盾。

教师劳动方式以个体进行为主,又要共同协作才能出育人成果,而教育效果

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对教师个体的作用就难以作出精确的衡定和评量,往往会带走心理上的不平衡,不满足,并造成一定人际障碍,这可视为由于交往和成就需要方面失落而出现的心理冲突。

除了上述四方面的内心冲突的大量存在,还有一个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就

是健康。据国内外教师的心理研究,教师要比一般劳动者心理疾病的比例要要偏高,主要表现神经病,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等方面。教师常年辛劳,普遍缺乏健康的全魄,早生华发,英年早逝的现象常见报端,令人唏嘘。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善于调适,既不为冲突压倒产生心理疾病,又能保持朝气蓬勃地前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实提高,自勉。

肯于学习的人内心比较充实。教师工作要求不断吸取新知。探索新境,在

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积极投身于对现代的信息的探求,吸取有益的知识和先进的观念来充实自己,自勉。忘怀得失,就会对烦忧人心的庸俗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

二、期望适度,不断成功。

当目标期望迫切而障碍严重时,当目标价值大而未能实现时,就会产生挫

折感,超过个体承受力的挫折,则会使人持续处于应激状态、高度紧张、不堪重压,生理心理阈限决口陷入危机之中。目标期望过大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原因。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把目标期望建立在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程度上。还要进行目标分解,设立有阶段,各方面的具体目标。经过刻苦努力,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自信心增强,角色的适应能力就能相应提高。

三、情绪乐观,充满师爱。

学生始终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和直接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人类复杂情感

中高尚情感的结晶。教师最大的满足是学生的成长,主要的奖赏的慰藉是学生的好评和进步,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宽以待人,乐交善处。

心理学家丁瓒提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良好,社会交往能力强是心理健康的显著标志。教师要搞好和同事、学生、

上家长之间的关系,减少人际冲突,首先要严律己,宽待人,开朗达,容人之短。其次要乐于合群,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当人际挫折出现时,要冷静分析,释怀处之。有道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五、健身养生,怡悦身心。

体魄强健是保证精力充沛进行工作的前提,正当娱乐是高剂教师身心最有

效的途径,积极锻炼身体能使心境开朗,身心怡悦,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心理障碍也就能迎刃而解。教师要重视身体健康,善于调适心境,有病浅中医,减少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全面认识教师心理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是有效调适心理冲突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自觉提高人格修养水平和挫折承受力,乐观进取,阔步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安福主编《中学生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劳动教育特色篇8

关键词:劳动教育;聪慧园本文化;实施路径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劳动教育已经被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成为新时代教育不可缺失的一环。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是幼儿园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品格养成的奠基工程。成都市金牛区机关三幼教育集团开展劳动教育以“聪慧”的园所文化为土壤,将劳动教育自然融入基于儿童核心素养的“聪慧课程”体系中,使劳动教育很好地回应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宗旨。本园将幼儿核心素养培育定位在“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个层面,具体为“自信、自主、勇敢、尚美、合作、善良和创新”七大项目。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帮助幼儿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养成“善良”的品格;能够增强幼儿的自尊感、胜任感,帮助幼儿建构“自信”;有利于在共同劳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我园的劳动教育指向儿童多种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但不限于自主、善良、自信、合作等素养。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目标

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本园的聪慧育人理念,我们设定了如下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珍惜劳动成果;引导幼儿学习并掌握初步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服务自我、服务他人的意识;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参与,家园配合共同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拓宽劳动教育的路径,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渠道和形式。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意见》强调实施途径多样化,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注重日常养成;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系统培育;社会各方面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结合我园劳动教育的目标,我们通过多途径和多形式开展劳动教育。

(一)生活中的劳动教育一是服务自我,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劳动项目。幼儿园劳动教育应立足幼儿的一日生活,我园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需求预设相匹配的劳动教育内容,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层次、有梯度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二是服务集体,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为幼儿创造劳动历练的契机。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服务他人、服务集体的意识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良好体现。我园在劳动教育中秉承儿童本位的核心理念,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强化班级小主人翁的责任感,更好地实现班级自治。例如每周一次的集体劳动(擦小椅子、玩具柜等),以及值日生轮岗整理图书、拖鞋、书包、餐前准备、为植物浇水等,让孩子产生光荣感,不断强化其值日活动的责任心,在增强幼儿劳动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树立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三是服务社会,挖掘多元渠道拓宽幼儿劳动形式和服务对象。幼儿服务意识的培养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呈现出由小及大的格局,服务对象从个人延展到更广泛的人群,不断丰富幼儿劳动的渠道、形式和内容,拓宽幼儿的服务群体,在更广的维度上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与能力。随着大班幼儿自主性的不断增强,我们鼓励幼儿用劳动服务更多人。例如,以班级轮值方式开展“小小送报员”活动,让幼儿为全园各班级分发育儿周刊;再如借助“白色环保袋”进校园活动,引导孩子对可利用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呵护地球母亲。

(二)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渠道,各类课程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和载体。一是主题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大型主题月课程是园本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幼儿园可以将劳动教育目标自然融入其中,施加劳动教育的影响。例如每年十二月的“爱心义卖”活动,孩子们自制玩具、清理闲置物品、设计布置“跳蚤卖场”、进行商品买卖,提升劳动技能,感受了劳动的意义;新年活动之“小嘴巴去旅行”中,孩子们动手装扮各国美食餐厅,制作、品尝各国美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二是走班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走班课程是我园的一种打破教室界限的创新课程模式,可以让幼儿在愉悦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实现劳动教育价值。例如木艺乐园、美食工坊、扎染工坊等,让幼儿在自制玩具、物品、美食和扎染布匹等实践操作中,感受劳动的无限乐趣。三是研究性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题研究聚焦儿童本位,主张课程活动凸显操作性、体验性、生活性,因此幼儿园可以把劳动教育与研究性课程活动有机融合,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幼儿探究的全过程。例如,结合十二五科研课题“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研究”,开展摘石榴、榨石榴汁等有趣的户外劳动课程;结合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基于STEM理念的幼儿园项目活动实践研究”开展主题活动“园宠诞生记”,孩子们搭建鸡舍、呵护园宠,学会照顾和关爱小动物,获得了动物饲养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了鸡和鸭的习性。

(三)游戏中的劳动教育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能够使劳动教育过程更加有趣、生动、愉悦,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劳动的成就感与胜任感。因此,游戏也是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我园一月一次的“大带小角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孵化现实社会生活的雏形,大班孩子轮流担任餐厅服务生、公交车司机、理发店理发师等工作人员,为弟弟妹妹们提供服务。通过角色游戏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过程,树立为他人服务的劳动意识。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精选8篇)
  • 下一篇:医生妇科实习心得(精选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