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7 栏目:写作范文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篇1

关键词:区域产业市场 营销理念体系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人才与技术的竞争形势中跳脱,地域也不再对这种竞争产生制约,因而区域产业的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激烈。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对于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理解不断深入,不断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问题进行探索,积极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本篇论文就针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建立进行论述,本篇论文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建立的前提,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问题及如何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临安体系的问题加以论述。

1 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前提。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意识到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引进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帮助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就非常有必要,但是要明确一个前提,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的本质上来说,现代市场营销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之间的区别在营销范围与进行营销的主体之间的差别,单纯的就其本质而言,这两者是相一致的。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循环经济,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技术的开发创新,将目光放在全球市场中,为企业选择、制定及实施有利于发展的、保障企业持续经营的营销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灵魂所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从本质上来说与现代市场营销是一致的,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这也就说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概念是主体进行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营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要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新来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树立新的生活标准,不断提高区域内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在制定营销战略时还要充分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上,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产业资源配置,以保证区域产业所需的资源成本最小化以达到最大化效益,这样再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的,又称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这是一种将依赖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成依赖生态型循环发展经济模式的模式。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它的含义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说当代人在发展自己的经济时要注重对大气、海洋、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样才能让后代人保留适合生存的环境。因此在进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时应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营销战略制定的重要前提。

2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重要性。

2、1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这个前提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进行营销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核心理念。就企业方面来说,核心理念的概念是由两个部分来构成,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对于区域产业来说核心价值指的就是主体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而核心目的指的是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追求的目标。曾有经济学者对世界上知名的区域产业作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区域产业仅仅是将盈利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同时这些区域产业都拥有并认同的核心理念,区域产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就将这个核心理念作为一种指引。这也就表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应当与区域产业的核心理念保持一致,这个核心理念更应该体现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因此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时应当以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为标准,也是未来区域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营销和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则是包含了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题所具有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因此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可以说是区域产业构建出适合的市场营销理念的关键。

2、2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评估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主要依据。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前提,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

在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评估时,区域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成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需要,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公认的人类社会的最佳发展方式,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帮助人类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将人类、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融合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是其主要的原则,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对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完全相悖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区域产业中,企业是营销的主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执行者。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资源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很多区域产业并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区域产业要想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

2、3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都是技术与人才的竞争,也不受地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的产生就说明了这一点。当前的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取决于营销主体对于客户需求情况的把握。由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的范围已经是全球范围的市场。如何把握这个市场的动向,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成为决定区域产业竞争情况的关键。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能够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以利于区域产业的竞争。

2、4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对于区域市场营销理念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构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区域竞争时要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中,真正地发挥区域核心价值与核心目标的作用。在对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进行构建时发觉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可以为其提供新的思路,避免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出现短视的现象。美国市场营销学家就认为核心营销理念能够为企业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切实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认识可以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3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对策。

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过程中,区域产业内的各个企业是进行营销的主体,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职能实现的关键,企业整体的营销绩效对于其余产业营销绩效有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要对区域产业的价值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理由进行解析,这是关系到区域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节,也是区域产业能否长久经营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对于区域产业市场的发展而言,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指引,它的存在是要说明区域产业存在的意义,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说明了区域产业具有的特点和功能,这些都是区域产业在发展时必须明确的内容。对区域产业市场而言,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作为区域市场发展的主要指导,为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与方法,对于区域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时首先要明确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的构成,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区域产业市场的愿景、作用及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其主要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可以说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灵魂和关键。其中区域产业市场的愿景指的是要明确区域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清楚自己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既可以实现又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当前区域市场发展的重点,还要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期盼。一般而言,实现区域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基本的愿景,这个愿景既是从区域产业的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又是对区域产业社会价值的一种彰显。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作用是要明确区域产业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个意义不单单是经济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其对社会的意义。这是回答区域产业为什么而存在的一个部分。区域产业对于社会的意义应当体现在其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产业对这方面的认识有不同的程度,而制定区域产业市场营销发展理念体系的时候,将区域产业市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融合进来,将会使以往区域产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这对于提高区域产业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对区域产业存在方式的诠释,它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体做认可并遵守的一个价值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也会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一种深刻的体现形式。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与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时核心价值观念是实现区域市场营销理念愿景与作用的主要因素,在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是指导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区域产业管理者制定发展战略的主要参考资料。在区域产业市场的管理者制定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价值、意义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深入的思考。美国的著名竞争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曾经在他的著作中,研究国家竞争优势时要以产业为其基本的单位。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体现不是一两家公司,而是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这个观念也说明了区域产业市场对于国家竞争力的营销。而区域产业市场的营销水平对于区域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时要坚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对区域产业竞争的优势加以培养,这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最恰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曼莹。论现代市场营销的本质[J]、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 张春霞。以产业为核心的区域营销模式[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篇2

(一)把握监管主体环节,做到“片区清、人员明”。把握监管主体环节,就是要明确谁去监管、监管何处的问题。按照市场主体分布情况和地域特点,以行政村、街道为基本单位,将全市划分为65个经济户口“网格”,使每个经济户口“网格”的辖区范围、市场主体数量和监管任务都大体均衡。同时,每个“网格”对应设立一个监管组,按照新老搭配、强弱搭配、刚柔搭配的原则,每个“网格”监管组配置2~3名干部,负责对该经济户口“网格”内所有市场主体的监管工作。经济户口“网格”化的实施,要求每位监管干部必须全面掌握商标、广告、合同等监管手段和监管内容。

(二)把握监管客体环节,做到“户口清、状态明”。把握监管客体环节,就是要对监管对象的情况了然于胸,并按照分类监管的原则,把重点监管对象和后延监管对象从众多的市场主体中区分出来实施重点监管。为此,通过信息化,对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收集市场主体数量、规模、运行情况等信息,充实完善信息资料库。在推行“网格化”过程中。虽然监管对象没有发生改变,但监管内容却由整体监管向分类监管转变。按照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分类情况,将6300多户重点监管对象和1000多户后延监管对象作为监管重点对象,加强了对13个危化重点行业和食品行业等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

(三)把握监管实施环节,做到“任务清、责任明”。实施“网格化”的经济户口管理,其目的就是要促进监管任务的进一步到位和监管责任的进一步落实,其核心在于“任务清、责任明”这一环节。把握“网格化”经济户口管理的实施环节,就是要将涉及巡查监管的各项工作任务直接落实到各“网格化”巡查监管组,使责权利在“网格化”责任区中得到有机统一。同时,随着行政执法问责制的推行,使每位监管干部的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也为进一步落实责任创造了条件。实行“网格化”经济户口管理,对监管干部的监管对象、监管内容、监管责任、监管义务有了明确的界定,解决了监管干部“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最大限度降低了因工作不到位而追究行政责任的概率。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应当要与时俱进,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将自身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才能够使得自身更好的适应我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再加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市场环境也变得更加的复杂,国有企业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积极的践行创新管理,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够确保自身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有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改善国有企业发展现状的必然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我国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我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手段技术性含量较低等[1]。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比较缓慢的状态。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那么这就需求国有企业必须要是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此来促进自身的又好又快发展。

2、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就显得非常的落后了,这也是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并且在对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管理层的积极管理的意识,同时还可以发现更多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确保国有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进而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的必然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那么都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国有企业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改革和创新,而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则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其可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扫清障碍,同时还能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有助于国有企业更好的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而促进国有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途径

1、转变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全体员工必须要积极的转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并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创新”的管理理念,进而实现社会、企业、客户、员工共赢的局面[2]。其次,国有企业还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创新,即在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发展的方向放置与全球竞争当中,同时还需要充分的利用各种外部环境,不断的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这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的增强,进而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传统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和动力机制的问题,这不仅会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这样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机制进行创新。这就要求国有企业需要对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设计,转变传统的单一的经济管理模式,采取分级管理和分工监督的经济管理模式。另外,国有企业还需要不断的完善经济管理机制中的自我约束机制。在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中,政府是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约束,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样的管理机制会导致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经营自主权。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在对经济管理自我约束机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即要保持经营自主权,同时还需要进行自我约束。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自我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自负盈亏,这样才能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即能够放开手脚的依法经营,从而使得自身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3、对核心竞争力管理进行创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变得更加的激烈。而在这样的经济环境背景下,我国的国有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获取主动权。国有企业可以对自身的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比如:针对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素质高的国情,国有企业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点,不断的提升自身在生产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家电、纺织、轻工业等国有企业,就可以以此来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得自身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抢夺更多的份额,从而确保自身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3]。另外,国有企业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市场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够对自身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行准确的定位,同时还能够更好的对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预测,尽早的投入资源,不断的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获得发展的先机,让自身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谋得更好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政策、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发展方式等一一确立,这些发展至今日,其内在都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因子。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价值取向,挖掘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涵育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因势利导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帮助社会群体树立科学进步、有利于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市场经济的特点、原则和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创富功能,但也会造成经济危机和贫富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的社会主义属性,即以中共领导为核心、公有制为主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集中统一是其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显著特点。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基础的集中统一的社会管理模式和文化传统特色。权力高度集中,不是过去事事强调统一领导,而是开放市场交易,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在政治体制运行上,仍然采用政府领导自上而下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事实证明,集中统一管理可以使先进思想、经验等在高效的行政手段领导下迅速在全国开展,减少了资源浪费,效果立竿见影。然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成熟,政府、买方、卖方三大核心之间还未建立稳固而有活力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未能完全彰显;计划经济的弊病仍有残余,改革创新的思想还未完全解放,对外开放的体系还不够雄厚。解决这些问题,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实现中国市场经济由初级到发达的提升。市场经济体制是由买方和卖方两个核心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买方和卖方在价格诉求上是对立的,但双方又处于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之中,市场是买方卖方商品交换的统一体。只有坚持公平交易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双方才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市场经济就是要让卖方生意兴隆,让买方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双方通过服务他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达到双赢的效果。这就是市场经济体系中两个相互对立的核心要素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市场需要政府来组织管理,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市场,通过把财政收入投入到建设公共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维持公共秩序等领域,进行宏观干预。置身于市场系统之外,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合理履行政府职责,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效率、又要注重社会保障,克服“越位”“缺位”和“错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补充配套,以期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高效、协调、稳定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核心价值观的耦合关系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联性,也就是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进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二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由于价值观念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会出现价值观念的偏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找到涵育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保证现代化建设不偏离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保障社会安定团结,经济发展高速运转,人民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重视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而社会主义思想、公正法治等观念风尚,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思想。核心价值观还可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良好的道德环境。市场经济的规范有序运行要求市场主体遵守市场规则,克服自身弱点和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的义利观,自觉遵守经济生活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用高速发达的生产力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过上富足的物质生活和美好的精神生活。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的价值目标。处理二者关系要把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就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共产主义信仰的内在一致性,严格职业道德规范,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选择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平衡的价值实现途径和价值行为规范。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涵育核心价值观的特征,要看到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原则契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性,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涵育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市场利益的最优化,要引导自由竞争规律发挥积极作用。还要看到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契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涵育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市场竞争的公正化。

三、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领导市场经济涵育核心价值观的水平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篇5

1模型设定

1、1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我们的模型由两个狭长的、隔海相望的国家A和B构成,其中国家A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图1)、国家A和国家B的经济都由农业和制造业两个部门构成,其中农业部门都能够自给自足、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国家A是制造业产品的净出口国,且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同时把国家B看作一个“黑箱”,不考虑其内部空间结构,对于国家A来说国家B的市场规模为yf,这里yf的值随着国家A对外贸易政策的深化而提高、图1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国家A的长度被标准化为1,劳动力的数量也标准化为1,其中制造业劳动力的份额为u,农业劳动力的份额为1-u、受土地等农业资源的限制,农业劳动力被固定在r=0、r=0、5和r=1三个区位(形成三个村庄)、在这三个区位上,农业劳动力的份额分别为φ0、φ1和φ2、为简单起见,假设生产单位农产品需要单位土地资源和单位农业劳动力,同时假设农产品为计价物、这样农产品的价格和农民的收入都为1、制造业劳动力不能跨国流动,但是可以在国家内部两个区位r=0、5和r=1自由移动、如果制造业劳动力全部集中在区位r=0、5或r=1,则国家A是一个以区域中心城市(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如果制造业劳动力同时分布在区位r=0、5和r=1,则国家A的空间结构呈现出双核模式、令区位r=1上的制造业劳动力份额为λ,W1和W2分别为区位r=0、5和r=1处制造业劳动力的工资,则在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劳动力的总收入为Y0=φ0(1-u)(1)Y1=φ1(1-u)+(1-λ)uW1(2)Y2=φ2(1-u)+λuW2(3)。

1、2消费者和制造业企业消费者(劳动力)具有相同的多样化偏好,他们的效用U具有Cobb-Douglas函数形式、令CA代表农产品的消费量,M为制造业产品消费量的综合指数,δ(δ>1)为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替代弹性,u表示制造业产品消费支出在消费者总支出中所占的份额,则:U=C1-uAMu(4)其中M=[∑ni=1c1-1/σi]1/(1-1/σ)制造业活动具有规模经济性和张伯伦式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假设制造业活动只需劳动这一种要素投入,固定劳动投入为F,边际劳动投入为c,则制造业企业i的成本函数为L(i)=F+cQ(i)(5)。

2市场潜能

如果双核结构模式是一种均衡状态,那么必须保证区位r=0、5处的制造业企业没有动力逃逸到区位r=1,同时区位r=1处的制造业企业也没有动力逃逸到区位r=0、5、反之,如果企业逃逸后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则这个空间格局是非均衡的、下面我们构建市场潜能函数来刻画制造业企业逃逸原有的区位时获得利润的相对大小、简单起见,(1)假设农产品不需要运输成本,工业制成品的运输成本采用萨缪尔森的冰山技术进行处理:单位产品运输单位距离后只有1/t到达,同时价格上升t倍;(2)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使c=(δ-1),F=u/δ;(3)不再单独考虑制造业产品离开国家A后的运输成本、关税等因素,国家B市场需求的存在等价于区位r=1处的收入由Y2增加到了(Y2+yf)、制造业企业逃逸到rD能否获得更高的利润,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企业在rD处的生活成本指数、逃逸到rD处的企业要吸引工人就业,必须保证工人的实际工资率与原来的区位相等、如果企业所在rD处的生活成本指数较高,企业支付的名义工资就应该越高,这将降低产品的需求和企业利润、根据方程(4)和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可以求出区位r=0、r=0、5和r=1处的生活成本指数方程为:G0=[(1-λ)(w1t/2)1-δ+λ(w2t)1-δ]1/(1-δ)(6)G1=[(1-λ)w1-δ1+λ(w2t/2)1-δ]1/(1-δ)(7)G2=[(1-λ)(w1t/2)1-δ+λw1-δ2]1/(1-δ)(8)第二,企业在rD处面临的总需求、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营业收入全部转化为工人的名义工资、如果在rD处企业面临的需求较高,则企业零利润时工人的名义工资率较高、这样,我们将企业面临总需求的大小转化为企业零利润时工人名义工资率的大小、根据方程(1)、(2)、(3),区位r=0、5和r=1处制造业企业零利润时工人的名义工资率为(w1)δ=Y0(t/2)1-δG-(1-δ)0+Y1G-(1-δ)1+(Y2+yf)(t/2)1-δG-(1-δ)2(9)(w2)δ=Y0t1-δG-(1-δ)0+Y1(t/2)1-δG-(1-δ)1+(Y2+yf)G-(1-δ)2(10)根据上面的分析,如果逃逸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则意味着企业零利润时付给工人的实际工资率大于原来区位工人的实际工资率、根据方程(6)、(7)和(8),区位r=0、5和r=1处制造业工人实际工资为ω1=w1G-μ1(11)ω2=w2G-μ2(12)这样,我们定义区位r=1处相对于r=0、5处的市场潜能指数为,区位r=1处制造业企业零利润时支付给工人的实际工资率ω2和区位r=0、5处企业零利润时支付给工人的实际工资率ω1之比、如果ω2/ω1<1,则制造业企业在区位r=0、5处获得更高的利润,制造业企业将向r=0、5处迁移;如果ω2/ω1>1,则制造业企业从将向区位r=1处迁移、因此如果区域双核结构模式是空间均衡状态,那么意味着这时ω2/ω1=1,而且当λ的值增加时ω2/ω1下降,当λ的值下降时ω2/ω1增加、

3空间均衡

下面我们通过数值模拟来揭示对外贸易的深化即yf的增加对国家A经济地理结构的影响、由上面的分析,ω1和ω2由收入方程组(方程(1)、(2)和(3))、生活成本指数方程组(方程(6)、(7)和(8))、制造业工人名义工资方程组(方程(9)和(10))、制造业工人实际工资方程组(方程(11)和(12))共同决定、我们主要分析国家A面临三种对外贸易环境时经济地理结构的特点,这三种对外贸易环境为:完全封闭的经济环境、中等开放的经济环境和高度开放的经济环境、在每种经济环境下,我们都首先假设所有的制造业工人都集中在区位r=0、5处即λ=0,然后逐步增加区位r=1处制造业工人的份额,即逐步提高λ的值,来观察这个过程中ω2和ω1的相对大小的变化、图2是完全封闭的经济环境(yf=0)下区位r=1处的市场潜能ω2/ω1随着λ从0到1的变化曲线、图2(a)根据δ=3,u=0、2,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35,0、35和0、1的参数绘制、从图2(a)可以看出,ω2/ω1总是小于1、这说明如果企业逃逸到区位r=1,它将远离区位r=0和r=0、5处的消费市场,企业利润将大幅度下降、因此这时国家A的经济地理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a)u2=0、2(b)u2=0、4图2封闭环境下区位r=1处的市场潜能图2(b)根据δ=3,u=0、4,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25,0、25和0、1的参数绘制、从图2(b)可以看出,ω2/ω1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尽管当λ=0、95时ω2/ω1=1,但是λ<0、95时ω2/ω1<1,当λ>0、95时ω2/ω1>1、这说明λ=0是一种均衡状态,λ=1也是一种均衡状态、这时国家A的经济地理结构可能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也可能是以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图3是中度开放的经济环境(yf=0、3和yf=0、9)下ω2/ω1随着λ从0到1的变化曲线、图3(a)根据δ=3,u=0、2,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35,0、35和0、1的参数绘制、从图3(a)可以看出,ω2/ω1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而且当λ=0、25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均衡状态、这时,制造业企业同时分布在r=0、5和r=1两个区位,而且在区位r=1处制造业企业的份额为0、25、同样,在yf=0、9的条件下,当λ=0、8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达到均衡、这时,国家A的经济地理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为双核心经济体系、(a)u2=0、2(b)u2=0、4图3中度开放环境下区位r=1处的市场潜能但是在中度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双核结构模式并不必然出现、图3(b)根据δ=3,u=0、4,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25,0、25和0、1的参数绘制、从图3(b)可以看出,ω2/ω1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当λ<0、7时ω2/ω1<1,当λ>0、7时ω2/ω1>1、这说明这时国家A的经济地理结构可能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也可能是以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图4是高度开放的经济环境(yf=2)下ω2/ω1随着λ从0到1的变化曲线、图4(a)根据δ=3,u=0、2,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35,0、35和0、1的参数绘制、图4(b)根据δ=3,u=0、4,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25,0、25和0、1的参数绘制、从图4可以看出,ω2/ω1总是大于1、这说明λ=1是均衡状态,这时国家A的经济地理结构是以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a)u2=0、2(b)u2=0、4图4高度开放环境下区位r=1处的市场潜能根据上面的分析,对外贸易政策深刻的影响着国家A的经济地理过程,是双核结构模式生成的直接驱动力量、根据图2(a)、图3(a)和图4(a),我们很容易绘制出图5(a)、图5(a)描绘了在δ=3,u=0、2,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35,0、35和0、1时,国家A城市区位的均衡状态随着对外贸易深化的变化过程、从图5(a)可以看出:在对外贸易联系较小时,城市仅出现在区域中心、当海外市场规模相对于内陆市场规模增加达到某个临界值时,一部分制造业企业最终会被吸引至海岸港口地区,另一部分制造业企业仍然留在区域中心以满足内陆市场的需求,这时的经济体系将呈现出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为双核心的空间结构、如果海外的市场需求继续扩大,最终所有的制造业活动都将被吸引到海岸地区、这时区域双核结构模式将最终瓦解,这个区域将演化为一个以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a)u2=0、2(b)u2=0、4图5对外贸易与经济地理但是图2(b)、图3(b)和图4(b)表明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受到农业劳动力消费市场规模的深刻影响、根据图2(b)、图3(b)和图4(b),我们也很容易绘制出图5(b)、图5(b)描绘了在δ=3,u=0、4,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25,0、25和0、1时,国家城市区位的均衡状态随着对外贸易深化的变化过程、从图5(b)可以看出,如果农业劳动力消费市场规模较小,制造业部门的需求累积因果效应较为强烈,区域双核结构模式将不会出现、在封闭的经济环境和中等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历史事件和偶然因素在塑造经济地理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可能仅仅出现在区域中心地区,也可能仅仅出现在沿海港口地区、当国外需求相对国内需求非常大时,一旦制造业企业开始被吸引至海岸地区,则这个地区成为整个区域经济中需求最大的区位,其他所有制造业企业最终会被吸引至海岸地区,最终港口城市将成为均衡状态、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指标 经济增加值 综合性绩效评价管理

所谓经济增加值(EVA),是指企业税后净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而在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中,也新增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以及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考核目标,分别占据40%和20%的比重。20101年《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开始执行,此次考核新办法突出了央企必须提供股东回报,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做强主业的要求。 对央企负责人考核一般分为两个期限,一是年度考核,一是任期考核。在年度考核中,新考核办法增加了经济增加值考核,并占据40%的比重,这一比重也高于年度利润总额所占30%的比重。可以预见,经济增加值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上市公司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建立。

一、经济增加值的内涵

(一)经济增加值的概念

经济增加值是企业的税后净营运利润减去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我们通过对成熟股票市场(这点必须把我国股市排除)上市公司的排名观察,常常发现两种奇怪现象:许多资产价值相近的企业创造的利润却大相径庭;资产价值悬殊的企业,市场价值却相近。为了对这两种现象有很好的解释,我们引入市场增加值概念(Market Value Added ,MVA),市场增加值(MVA)就是市值与股东投入资本(净资产)的差值,换句话说,市场增加值是企业变现价值与原投入资本之间的差额,它直接表明了一家企业累计为股东创造了多少财富。1988年思腾思特公司使用MVA工具对美国的通用汽车和默克制药公司的经营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通用汽车的股东对公司投入了450亿美元的资本,而默克制药的股东对公司投入的资本仅有50亿美元,但他们的市值都是250亿美元左右,从MVA的观点看,通用汽车实际上损失了200亿美元的股东价值,相反,默克制药则创造了200亿美元的股东价值,如果按MVA的 大小来确定业绩排名,默克远在通用汽车之上。这个分析促使我们思考:股东对企业的任何一项投资,都希望最终实现的价值比其投入的所有资本要多(这是资本的 天生逐利性而决定的),满足了了这个条件,才是在创造财富,否则就是在毁灭财富。这个分析也使我们思考:通常意义上的企业规模(可以用市值来表示),利润 已经不能满足分析判定的需要,我们必须找到产生企业价值的真正原因。

(二)经济增加值的实质内涵

思腾思特公司提出的 "Four M’s" 的概念可以最好地阐释EVA体系,即评价指标(Measurement)、管理体系(Management)、激励制度(Motivation)以及理念体系(Mindset)。

1、评价指标

EVA是衡量业绩最准确的尺度,对无论处于何种时间段的公司业绩,都可以作出最准确恰当的评价。在计算EVA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对传统收入概念进行一系 列调整,从而消除会计运作产生的异常状况,并使其尽量与经济真实状况相吻合。针对每个客户公司的具体情况,我们会确认那些真正确实能够改善公司业绩的调整 措施。基本的评判标准包括: 调整能产生重大变化,有确切的可得数据,这些变化可为非财务主管理解。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这些变化能够对公司决策起到良 好的影响作用,并且节省开支。

2、管理体系

EVA是衡量企业所有决策的单一指标。公司可以 把EVA作为全面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这套体系涵盖了所有指导营运、制定战略的政策方针、方法过程,以及衡量指标。在EVA体系下,管理决策的所有方面全 都囊括在内,包括战略企划、资本分配,并购或撤资的估价,制定年度计划,甚至包括每天的运作计划。总之,增加EVA是超越其他一切的公司最重要的目标。 从更重要的意义来说,成为一家EVA公司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统一着重于改善EVA将会确保所有的管理人员为股东的利益作出正确决策。

3、激励制度

EVA使经理人为企业所有者着想,使他们从股东角度长远地看待问题,并得到象企业所有者一样的报偿。思腾思特公司提出现金奖励计划和内部杠杆收购计划。 现金奖励计划能够让员工象企业主一样得到报酬,而内部杠杆收购计划则可以使员工对企业的所有者关系真实化。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人们按照所得报酬干相应的 事情。以EVA增加做为激励报偿的基础,正是EVA体系蓬勃生命力的源泉。因为使得EVA的增加最大化,就是使股东价值最大化。在EVA奖励制度之下,管 理人员为自身谋取更多利益的唯一途径就是为股东创造更大的财富。这种奖励没有上限,管理人员创造EVA越多,就可得到越多的奖励。事实上,EVA制度下, 管理人员得到的奖励越多,股东所得的财富也越多。

4、理念体系

如果EVA制度全面贯彻实施,EVA财务管理制度和激励报偿制度将使公司的企业文化发生深远变化。在EVA制度下,所有财务营运功能都从同一基础出发, 为公司各部门员工提供了一条相互交流的渠道。EVA为各分支部门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决策部门和营运部门建立了联系信道,并且根除了部门之间互有 成见,互不信任的情况,这种互不信任特别会存在于运营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 把EVA写入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成为汇报,计划和决策的共同关注焦点。

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上市公司综合性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

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上市公司综合性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以经济增加值指标体系为核心,辅之以其它传统财务指标以及非财务指标。在本文中除经济增加值外,经济增加值指标体系还包括经济增加值率、股权经济增加值率、每股经济增加值,经济增加值增长率、市场增加值和经济增加值回报率。

(一)经济增加值率

经济增加值率是指单位资本投入产生的经济增加值,用公式表示为:

经济增加值率=EVA/资本投入额=(资本收益-资本成本)/资本投入额=投入资本回报率-加权资本成本率

(二)股权经济增加值率

股权经济增加值率是从股东角度来反映公司价值的增长,是指股东投入单位资本产生的经济增加值,用公式表示为:

股权经济增加值率=EVA/股权资本额

(三)每股经济增加值

每股经济增加值是指经济增加值与年末普通股股数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每股EVA=EVA/普通股股数

每股EVA方便了不同规模公司之间的比较。

(四)经济增加值增长率

经济增加值增长率体现了经济增加值系统是以财务效益的持续改善为中心内容的。经营者关注的不只是当前的经济增加值水平,而是追求经济增加值的增长。

EVA增长率=(EVAt-EVAt1)/ EVAt1

其中EVAt是第t期的EVA值,经济增加值t1是t1期的EVA值。

(五)市场增加值(MVA)

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评价是通过股票价值来反映的,而经济增加值是一个衡量公司为股东创造财富状况,反映公司当期盈利表现的,从基本面来评价公司的指标。

(六)经济增加值回报率

同会计利润相似,经济增加值也受到资本规模的影响,在资本效率类似的情况下,资本规模越大的企业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就越多。

EVA回报率=EVA/资本占用×100%

三、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上市公司综合性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完善发展

(一)设置经济增加值指标评价基础

经济增加值指标评价要以企业的长期和持续价值创造为业绩考核导向。考核时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经营实际、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参照企业,从而确定目标值。结合传统财务指标进行考核,适当考虑和选择一些关键的非财务指标。

(二)实施以经济增加值指标为标准的管理体系

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的总体目标,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系去落实。这个管理体系必须以经济增加值作为核心价值观和经营思想,包含所有指导营运流程,制定战略的政策方针、方法过程。管理者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必须对自己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这就要求管理者瞻前启后,做好战略回顾和计划预算。

(三)建立经济增加值的激励机制

如果经济增加值业绩考核不同激励制度联系起来,经济增加值管理指标将很难实现。激励制度可以有效的将管理层和员工获得的报酬与他们为股东创造的财富紧密结合,避免传统激励制度下所出现的过度关注短期目标的行为,实现以激励长期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激励制度。经济增加值激励制度。薪酬制度是激励制度的核心,薪酬制度包括4部分:基本工资、年度奖金、中长期奖金和股票期权。基本工资:属于固定性收入,反映了人才市场竞争性的基本工资水平,一般由员工的教育背景、技能经验、同类人员平均薪资水平决定。年度奖金:激励年度目标的完成情况,核心是企业经济增加值年度目标。中长期奖金:企业长期目标和阶段战 略的实现,核心是企业一定时期经济增加值目标。中长期奖金主要通过“岗位奖金库”的形式体现,考虑到管理者中长期决策行为影响的“滞后性”和“复杂性”, 中长期奖金超额部分并不是一次性全部发放,只有经济增加值在一个既定阶段内持续达到目标,才可能全部发给管理者。“岗位奖金库”的设置使管理者要考虑已实 现的但仍保存在“岗位奖金库”的超额奖金被取消的风险,从而鼓励管理者作出有力于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决策,避免短期行为。股票期权:为保持企业核心能力优势的持久性,对优秀人才和企业核心人员的长期激励。

(四)建立有助于经济增加值运行的理念体系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不是否定 财务报表的数据,相反是对财务报表数据的重新组合、调整和使用。在计算经济增加值的过程中,通过进行相应的会计调整,消除会计方法的一些不能真实反映企业 经营业绩的部分,突出核心业务,促使管理者意识到资本的综合成本,从而更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总之,经济增加值,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和广泛使用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它是一种把会计基础和市场基础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被世界一些杰出企业所采用,并帮助它们取得了非凡的业绩。

参考文献:

[1]王文、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业绩评价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

[2]黄登仁,周应峰、经济增加值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及展望[J]、管理科学学报,2004,7(1):80-87

[3]彭晓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5

[4]赵冰、2008年山市公司经济增加值排行榜[J]、证券市场周刊,2009,6,13

[5]王化成,陈咏英,佟岩、对国有企业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3:17-19

[6]李洪,张德明,曹秀英等、经济增加值绩效评价指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0,150-158

[7]杜江、R经济增加值、经济增加值与股东财富: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经科学,2007,9,23-30

[8]陈琳、乔志林、杨乃定、经济增加值、FGV在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管理学家,2009,7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篇7

关键词:国有地勘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国有地勘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不同的生产要素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市场竞争会更加残酷。这种背景下,我国国有地勘企业本土优势将所剩无几,国有地勘企业的竞争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产品开发或战略经营竞争,而是更加依赖于企业各种技术的整合,依赖于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和多方面技能的有机融合,也就是依赖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增强国有地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一)内涵。国有地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通过对国有地勘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独有的竞争优势,使国有地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一个国有地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持续的优势,就要不断地审视自己和竞争对手,不断进行学习和创新,不断培养、维护和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重要性。培育国有地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国有地勘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国有地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长期的优势地位;有利于优化国有地勘企业内部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有利于国有地勘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有利于改善国有地勘企业的竞争与发展环境,有效应对“走出去”的新环境;有利于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在竞争中做大做强。

二、我国国有地勘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地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当前,我国许多国有地勘企业尚没有意识到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和长久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核心竞争能力,没有树立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和战略规划。由于我国国有地勘企业生长的特殊环境,使得在市场竞争中只能处于弱势地位。多数国有地勘企业资源相对紧张,缺乏核心技术,导致技术创新、生产、盈利等能力不足;少数国有地勘企业虽拥有一定资源优势,但却不能进行有效整合,因而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持续发展受到限制。

(二)国有地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1 ) 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建立。我国大多数的国有地勘企业目前尚未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1)政企不分。目前我国大多国有地勘企业受政府干预,且大多数国有地勘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寄希望于政府的保护与扶持,“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仍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没有真正地参与市场竞争。2)管理不科学。大多国有地勘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仍旧凭借传统经验进行管理;管理理念和经营制度陈旧;管理方式和策略落后;反应迟钝,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此外,国有地勘企业管理人员的平均素质不高;培养核心竞争力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意识淡薄;缺乏参与完全市场竞争所需要的管理理论和知识、能力和经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3)产权不明晰。目前大部分国有地勘企业的产权关系仍未明确界定清楚,只是形式上设立了董事会、总经理。因此,国有地勘企业经营者即使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利润,也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收益。由于产权不清晰而导致的权、责、利不统一,严重挫伤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主动性,使其缺乏长期战略的考虑而更多地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2)人力资源管理落后,激励机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国有地勘企业,大多没有制定长远的人才战略,没有实现人才竞聘、人才使用、人才管理的市场化,人才素质单一,知识互补能力弱。人才问题成为企业涉足新领域或跨入新阶段的瓶颈。报酬结构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大部分国有地勘企业多以现金报酬为主,缺乏股权期权等具有长远激励作用的报酬,更是没有职位和权利的激励。(3)企业管理者素质有所欠缺,战略管理决策能力差。企业管理能力的强弱与否,在决策能力方面主要反映在企业家或管理者的洞察力、战略眼光以及风险决策能力等方面。基于管理决策能力来构建国有地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断增强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同时通过设计国有地勘企业独特的规章制度和规则体系,按照制度和规则去实现有序管理和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 如果国有地勘企业不能从战略高度来思考、部署和规范自己的企业行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我国许多国有地勘企业缺乏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重视不够,没有科学规划,决策能力差,缺乏有关市场经济、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系统化知识,难以摆脱旧的管理模式,这些已经成为制约国有地勘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4)国有地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够。1)技术创新缺乏系统认识。将技术创新简单地归结到技术范畴中,而忽视了其系统性本质,认为创新只是科研机关或院校的事情。不能形成技术创新的合力。2)观念更新不够重视。有些国有地勘企业员工观念陈旧,没有创新观念。创新能力中首要的是创新心理素质,许多国有地勘企业成员的创新心理素质仍停留在被动反应阶段甚至不适应阶段。尤其是个别国有地勘企业的管理层思想僵化,严重阻碍企业创新。3)创新机制尚不健全。这表现在对于技术创新仅关注经济量和技术本身变化,而对于组织状态和人的素质所发生的变化却完全忽视。而实际上,国有地勘企业技术创新达不到预期目的,往往由于组织机构和人的素质不能适应技术变化的要求。4)不注重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这一点在市场经济时代非常重要,技术创新必须服从市场需要,适应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否则,即使有新发明、新技术、新工艺,但对市场没有把握或缺乏开发,再好的创新都将无用武之地。5)开拓市场忽视技术创新。市场本身是动态的,针对现有市场进行技术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国有地勘企业高瞻远瞩,发现潜在市场,开拓新市场,才能使国有地勘企业不断焕发活力并且持续健康发展。

三、增强国有地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深化国有地勘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及《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就是说,国有地勘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战略管理,完善战略体系。长期以来,国有地勘企业存在轻战略、重战术,依靠经验来决策的思维定式,许多企业既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也没有自己核心的经营理念,导致了经营领域的模糊、经营方向的迷失,因此急需科学地制定战略规划,不断完善战略体系。国有地勘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要积极响应国家的产业政策,倡导“低碳经济”和“绿色GDP”;要处理好“做大”与“做强”、“专而精”与“多元化”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寻找自身的竞争优势能够充分发挥的领域;必须直面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对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机遇和威胁及时的做出迅速和正确的反应,适时调整策略、战略和管理方法。

(三)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动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有地勘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显示其在市场上竞争能力,加强对科研的投入就是对企业的未来进行投资。因此,国有地勘企业只有加强技术研究投入,从制度、人才、设备、资金等方面来保证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促进产业的不断进步,才能使自己在高层次上参与竞争。一是加强国有地勘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建设。二是努力形成国有地勘企业的全员创新意识。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企业技术发展战略,提高技术研发的投资效益。四是国有地勘企业的创新体制要以市场为最终导向。五是国有地勘企业要增加对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努力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四)购并联合,快速扩大企业的规模。以前的国有地勘企业主要靠自我积累成长,如今“大鱼吃小鱼”已经成为企业扩张的主流,多元化投资、集团化管理、专业化经营也已经成为我国国有地勘企业做大做强的趋势,很多地方还出现许多独立经营的同类生产企业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的“产业集群”现象。对国有地勘企业而言,购并联合是迅速做大的一种选择。通过互利的购并和重组,能够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同时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资源,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加抗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建立国有地勘企业本身的核心能力。对国有地勘企业来说,有效的利用和发展产业集群是增强竞争力,扩大企业规模的一个重要手段。

(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发人力资本。国有地勘企业想要在人力资本开发中做好管理工作,一是必须确立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二是培养先进的价值观;三是运用激励措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尽力完善现有的激励措施,努力实现激励体系多元化发展,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国有地勘企业必须真正的在人力资本的开发和管理上进行投资,真正体现“企业靠人才取胜,人才靠教育培养获得”。建设好一支优秀的国有地勘企业人才队伍,是国有地勘企业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可靠保证和坚实基础。

(六)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国有地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建设纳入领导班子的考核体系中,既有利于国有地勘企业的结构调整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高国有地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又有利于更好地为市场服务,增强国有地勘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地勘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要努力实现体制的创新和业务流程重组,全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说,国有地勘企业信息化本质上是一个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国有地勘企业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了某种程度上的企业意识和市场经验,但这些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地勘企业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地勘企业所处的形势也不断地发展。国有地勘企业要发展,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完善企业管理体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文豪,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丁一胜,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论,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篇8

一、经济发展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一)经济发展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领域,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主导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必然决定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建国以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一切经济工作由国家统揽。这种体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新中国的和谐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并逐步走出了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带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大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产力的解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精神生产并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的工作中去,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因此,我国经济发展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了物质基础。

(二)经济发展有助于我国公民意识的塑造

公民的概念属于法律范畴,一般说来,具有一国国籍之人即为该国公民。所谓公民意识,就是指作为公民的个人,作为处在国家这个社会共同体之中的一员,对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所抱有的一种基本看法。这可以从价值观的角度进行解释,价值体现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因此,价值评价是以主体需要为尺度,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价值的多元性,这里的主体多样性不仅指作为主体的个体的差异性,还包括当个体的人隶属于不同共同体时所体现出的差异性。因此,当个体进行价值评价时,其必然会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权衡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比重,最终形成系统的价值观。个人利益既包含于公共利益之中,又不同于公共利益,二者都具有逻辑局限性,极端追逐一方而摒弃另一方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其在承认和尊重个人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公共利益的实现,这对于我国公民意识的塑造具有关键作用。而公民意识作为个体对自身在社会共同体中的身份的自我认知和基本看法,其直接决定了个人价值观的方向,因此,公民意识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三)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其作用不仅体现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断规范着我国公民的职业道德,从更深层次来讲,这对于社会公德的提高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职业道德中的敬业、诚信等规范,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被强化,而这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道德进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道德意识中的优秀成分,也要批判地吸收西方国家道德意识中的优秀成分,以达到自我完善。

二、经济发展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一)贫富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都有大幅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表现为多个方面,如地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方面,通过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基尼系数来看,我国2014年的基尼系数为0、469,尽管低于2013年的0、473,但是仍处于0、4这条社会不安定警戒线之上,今年1月份,人民日报发文称,“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因此,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的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紧迫。同时,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不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贫富差距的扩大则是诱发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贫富差距扩大也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会引发社会不信任感增强。

(二)经济发展导致一些不和谐因素的产生

经济发展不仅给我国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给我国带来了社会的深刻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给中国社会的进步注入了巨大活力,但是也给维护社会和谐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转型导致了价值导向的一些变化,价值导向逐渐有了市场化倾向,一些人受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影响,逐渐产生了极端个人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一些人诚信缺失,道德堕落,恶意经营,破坏市场秩序;有些人理性不足,行为粗鲁,动辄大打出手,破坏社会秩序……这些现象的产生,尽管都是改革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也影响到了社会和谐,给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多元社会思潮兴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大,大量西方思想进入到中国社会。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逐渐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爆炸所带来的大量信息不断更新着国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由此,一些社会思潮逐渐兴起,在这些社会思潮中,有一部分是健康的、向上的、值得肯定的,但也应该注意到的是,有一部分对于中国国家利益和中国社会来说是不健康的、值得警惕的。社会思潮的兴起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增大,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社会思潮对于国家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那些不健康的思潮不仅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多元社会思潮的兴起,也是中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趋势的诱因之一,这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三、新形势下我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一)加强“顶层设计”

所谓“设计”,就是为达成一种目标而寻找有效的路径;所谓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就是应该统筹考虑文化建设的各个层次和各种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它需要理性、统筹、战略眼光与全局观念。同样的,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也需要完善“顶层设计”,要统筹考虑工作中的各层次和要素,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更要统筹协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发展的各部分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有条不紊地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同时,要更新观念,树立更加宏观的眼光和大局意识,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职责和责任范围,利用好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各级机关和各类组织团体的积极作用,使其共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服务。

(二)完善法律体系

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假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保障既是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就是要保证一切活动都在法律的框架和维护下进行,落实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领域更是如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将造谣、侮辱他人等蓄意破坏社会和谐和团结的行为纳入到法律体系中来,依靠法律进行规范和制止,通过法律引导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保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成效。

(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一个有序的、健康的、良性竞争的市场就变得尤为重要,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有序的市场经济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系,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依靠法律手段,运用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其次,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那些破坏市场秩序、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予以严惩。最后,要加强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贯穿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中去。

(四)重视学校教育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还必须注重学校教育。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更新并最终形成的,而青少年时期则是价值观变化最大也是最受外界影响的时期,且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发挥其重要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中小学教材中,同时,还要创新课堂教育内容,增强课堂教育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最后,要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尺度。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法理分析案例(精选8篇)
  • 下一篇:幼儿园外出学习观摩课心得(精选7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