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进出口贸易流程(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8 栏目:写作范文

进出口贸易流程篇1

一、料件进口与供应物流

加工贸易是以加工装配为特征的进出口业务,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在与外方签订加工贸易合同后,经海关审批备案,方可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海关如何监管加工贸易所需料件按时如数进口并实施有效的物流管理,是保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工贸易企业目标实现的先决条件。

(一)海关前期备案

1、 企业备案内容。一是加工贸易企业备案,包括有能力开展加工贸易的生产制造企业,有料件进出和制成品出口渠道、委托具有生产制造能力的企业进行加工或组装的中介机构如专业贸易公司的备案。二是中外方签订合同的备案,主要涉及外方提供的料件和设备、中方加工装配的成品名称、规格、数量、包装,以及料件进口和制成品出口日期、口岸、运输方式、用料定额、损耗率、工缴费标准支付方式、合同有效期限和违约、撤约、索赔、仲裁办法等等内容。

2、 海关审核审批。海关结合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批文批件,对加工贸易企业申请备案内容尤其是对生产制造企业的能力和中介机构资质进行审核无讹后,核发具有法律效应的加工贸易《登记手册》,企业凭以办理进出口业务。加工贸易《登记手册》是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免税手续和核销手续的主要凭证,经海关审核并签章认可后的申报项目,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准擅自涂改和伪造、撕毁。

(二)企业进口料件物流管理

1、 《登记手册》管理。加工贸易《登记手册》记录着进口料件的数量和质量,是加工贸易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登记手册》如有遗失,要及时向海关报告,将有关进出口货物的单证交主管海关,经海关核实情况属实的,予以补发《登记手册》。在海关补发《登记手册》前,加工贸易料件不得进口。如果中外双方已登记备案的合同发生中止、延长、转让、变更等问题,加工贸易企业应于上述情况发生前并经主管机关批准确认后,向主管海关申请办理有关合同变更手续。

2、 料件供应物流管理。加工贸易企业在完成海关前期备案后,即可按照与外方签订的合同,并依据企业生产进度组织料件进口。进口料件是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经营中供应链管理环节的供应物流,也是企业加工装配生产活动的开始。南宁富士康公司生产需要的机电元器件、中石油钦州炼厂需要的原油等都属于企业生产的料件,企业组织料件到生产基地的活动(确定原材料需求和供应商、购买、运输、储存)均为加工贸易企业料件供应物流管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工贸易规模小,出口产品层次较低,企业进口料件集中在矿石、原油、电子元器件、布料等低值或初级料件等货物,给供应物流管理中的运输和仓储带来一定困难,对于企业而言,关键是如何将料件及时运送到位,以确保企业生产正常进行。

(三)海关口岸物流管理

1、 料件进口管理程序。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主要表现在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的现场查验、征免税管理和放行三个环节,这三个工作环节的监管依据是加工贸易《登记手册》海关的监管条件和批注。海关现场查验的职责是查验进口料件是否符合《登记手册》所列项目和数量、质量要求,是否需要进口许可证和相关证件;征免税管理要求核查进口料件是否符合国家征免税规定;海关对进口料件实施放行后,由海关加工贸易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2、 进口料件物流管理。海关在履行口岸监管职责的同时,要求企业做好料件进口物流管理工作,如北海出口加工区内的加工贸易企业,以计算机及配件加工、手机生产测试、激光头组装加工等电子产品类为主,企业需要对加工装配所需进口料件的具体物流活动进行详细策划,并与商务、海关、银行等加工贸易主管部门和物流企业的运输、仓储、搬运保持联系。

二、加工装配与生产物流

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件等料件,经加工装配后,将产品复出口,这一加工装配常见的方式有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进料加工。海关对企业加工装配过程中的料件使用情况必须进行中期核查,企业要做好生产物流管理工作。

(一)企业生产物流管理

1、 生产物流。加工贸易生产物流是加工贸易企业在加工装配过程中的物流活动,是加工装配整个过程中的一部分。从生产属性分析,生产物流起于原材料的投入,止于成品仓库,其贯穿生产全过程。生产物流的物流属性是生产原材料在生产系统各个生产阶段的流动全过程,是生产系统动态表现。广西兴力达鞋业有限公司将鞋类加工贸易生产流程和生产物流同步进行管理,使企业生产物流管理对产品生产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节约产生积极影响。

2、 生产物流管理。加工贸易企业进口料件要遵守海关管理制度,专料专用,不得与国内其他料件串换使用,有专门的仓库进行存放,做好详细的料件进出库记录。在特殊情况下,因加工出口产品急需使用国内同品种、同规格、同等数量的料件顶替进口料件进行加工装配的,应事先报经主管海关批准。加工贸易企业进口的料件不得在境内销售,如因故必须转为内销的,应经有关部门批准并经海关许可。

(二)海关中期核查物流管理

进出口贸易流程篇2

【关键词】出口贸易;环境污染;影响分析

在我国出口贸易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行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气、废水等也在不断的增加,总体的环境状况正在恶化,而在出口贸易中并不能直接的表现出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负面不利影响,实际上我国的外贸发展的成本正在逐渐的增长,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在今后的出口贸易活动中,需要积极的寻找解决策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

一、我国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一)我国出口贸易呈粗放型增长模式

我国出口贸易活动的规模正在不断增大,2007年的出口贸易总额就已经超过了一万亿美元,达到1、2万亿美元,2010年这一数值更是达到了1、57万亿美元。从这些数值可以看出,货物出口贸易行业的发展是非常快速的,其贸易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20%以上,增长飞快。行业中,外贸出口的依存度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我国经济增长更多的需要依赖出口贸易的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的出口贸易主要还是呈现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我国在出口贸易中所涉及到的商品数量以及种类都是最多的。不过其中属于自主知识产权或者自主品牌的商品种类比例却比较低,有很大一部分产品之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主要是依靠的低廉的价格。出口货物中大多数都属于资源消耗大、污染程度高的行业的产品。也可以说,我国的出口贸易具有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特点,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环境及资源的健康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二)服务贸易滞后,物流行业污染严重

我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程度正在不断扩大,不过服务贸易的规模与货物贸易相比还较小,逆差明显,我国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在这一领域,运输、旅游以及其他商业服务行业在整体的服务贸易中占据的进出口总额是比较大的。在运输行业的发展中汽车尾气污染逐渐加重,旅游行业产生的垃圾对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新发展起来的金融、信息等的绿色贸易行业所占据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对环境保护带来的正面影响威力不足。这就造成了在服务贸易额逐渐增长的同时,服务贸易结构并没有为绿色贸易的发展做出太大的贡献。

现代物流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速,物流行业也随之发展开来。年均增长速度惊人,在这种行业繁荣发展的状态下,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不断加重。物流行业中的运输、包装、装卸等工作环节都会对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污染。尤其是国际贸易运输过程中,存在的过度包装以及使用难以处理的包装物等问题比较普遍,浪费资源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愈加严重。运输工具不够先进也会增加燃料的消耗,对外排放的有害气体也更多。

二、我国出口贸易环境污染的解决对策

(一)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促进清洁生产

在我国的各种出口贸易行业中污染密集型行业比例大,工业废气排放量、固体废物产生量与出口贸易额的增长相对一致,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对绿色环保行业的贸易发展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服务业等清洁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对于那些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贸易发展则应进行适当的限制,让出口贸易的结构更加合理,朝着绿色化、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使得我国的出口贸易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清洁生产的实现需要加大绿色技术的投入力度,不断的探索有利于生态环保发展的高新科技。让各种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减少生产环节造成的浪费,这样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会降低。另外还应该不断寻找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品,减少对相关资源的消耗,使当前的资源短缺状况逐渐的得到缓解。

(二)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加强环境合作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和实施运输、包装、装卸、流通等物流活动,在国际大力推进绿色物流的形势中,我国也应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对物流行业中的运输、包装、流通等各个环节度加强绿色化的管理,逐渐实现与国际绿色物流发展接轨。产业内出现的污染成本降低了,出口贸易过程中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及环境共同的健康长久发展。

现代经济发展中,人们对环保问题更加重视,环境合作范围也在逐渐拓展。我国环保技术发展还不完善,在今后的贸易活动中,我国应积极加强与贸易伙伴之间在环境技术方面的合作,比如美国、欧盟等,这对于全球与区域环境的友好协调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对于我国出口贸易及环保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动效果。

三、结束语

我国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视,政府需要加强重视与管理,尽快的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将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节能、绿色环保的理念彻底的贯彻到出口贸易领域之中,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管理效果,实现出口贸易活动的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伤害,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健康、长久的开展也是非常有利的举措。

参考文献:

[1]孔淑红,周甜甜、我国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2,08:108120

进出口贸易流程篇3

【关键词】贸易便利化通关便利化通关壁垒

一、WTO框架下的贸易便利化及其经济效应

(一)WTO议题下的贸易便利化精神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1998年)的定义,贸易便利化是指国际贸易程序(包括国际货物贸易流动所需要的收集、提供、沟通及处理数据的活动、做法和手续)的简化和协调。概括起来说,贸易便利化是指国际贸易合作中所涉及的手续、数据要求和管理简化、协调和标准化,其基本精神是简化和协调贸易程序,加快货物的跨境流通。从上述WTO相关的协定可见,WTO框架下的贸易便利化主要内容是指在贸易货物过境中的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程序简化,也就是所谓的通关环节的便利化。

货物通关是国际贸易的关键环节, 可以说货物能否顺利快捷地通关,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贸易流程所需用的时间和成本。因为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货物进出境全部需要经过海关的管理。其中包括: 向海关报关; 海关对货物进行检验;海关对单据的审核; 货物放行以及交纳相关税费等。这些都涉及到时间和成本的问题, 这就要求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 推动贸易便利化的进程。由此可见通关便利化在贸易便利化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了贸易便利化的顺利实现, 海关及相关通关部门必须实施相关的措施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贸易便利化背景下通关便利化的经济效应

韩国近年来积极推进对外贸易便利化的进程,2012年韩国在海关通关服务中已经全面启动电子呈交单据系统,简化了贸易流程,节约了物流成本达300亿韩元,折合美元近2600万元,其中包括劳动力成本的大幅节约。

新加坡通过实施“贸易网”(Trade Net)系统实现贸易通关便利化,被称为无缝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连接了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军控、安全、经济发展局、企业发展局等35个政府部门,与进口、出口(包括转口)贸易有关的申请、申报、审核、许可、管制等全部手续均通过贸易网进行。该网24小时运行,自动接收、处理、批准和返还企业申报的电子数据,使贸易商从申报到获得批准的全部时间从原来的17-22天缩短到几分钟。对外经贸大学博士刘岩在“对进口贸易便利化对进口贸易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一文中得出“控制了其他双边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后,进口国的进口时间每降低1%,平均而言,进口贸易将增长0、51个百分点,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的实证结论。由此可见,通关便利化带给贸易的潜在利益是巨大的,其经济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中韩在通关便利化合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韩贸易便利化程度和水平差距明显

APEC的一项研究对19个成员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除了韩国在标准协调方面达到先进水平外,中国和韩国在大多数指标上都只是接近或刚刚达到APEC的平均水平。

尽管中韩两国都在积极推进本国的贸易便利化,但两国目前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世界银行将2010年中韩两国从事商业活动的难易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尽管韩国从事贸易与投资活动的平均水平高于中国,但是韩国从事商业活动所需的时间与手续方面的便利程度要高于中国,也就是说,中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大低于韩国。

在对中国企业的关于对韩贸易障碍调查问卷结果中,目前中国对韩贸易的主要问题除了高关税、配额管理限制等贸易壁垒之外,还存在着检疫检验、商务人员往来、海关估价、海关贸易管理等通关便利化方面的障碍,其障碍比重依次为高关税、配额数量限制、检验检疫、海关估价、商务人员往来、技术壁垒、许可证、境内分销、海关贸易管理。

而在对韩国企业对中国政府改善投资环境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中,“提高贸易通关效率”和“简化进入和退出审批程序”分别占全部比重的26、9%和23、1%,可见推进中韩两国通关便利化合作进程任重而道远。

(二)贸易壁垒因素引发通关壁垒

韩国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实施的非关税措施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不仅造成了中韩双方贸易摩擦、贸易失衡的升级,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中韩通关环节的障碍。同时韩国对部分中国产品设置的通关障碍也严重影响了两国贸易商的贸易积极性。

1、韩国对中方进口商品的限制措施引发通关障碍

以两国贸易摩擦最为严重的农产品为例,在通关障碍方面,农产品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如从2012年,韩国海关进一步提高了部分进口农产品的抽检率。目前农产品抽检率达20%,远远高于3%-5%的进口商品平均抽检率,其中冷冻辣椒和混合调料甚至要求达到100%。这些措施明显延长了中国农产品的通关时间,增加了企业成本。韩国实施通关前税额审查的大豆、芝麻、洋葱、生姜、大蒜、荞麦、胡萝卜、辣椒和花生等产品,大多数进口主要来自于中国。这些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但延长了受审商品的通关时间,而且限制了配额外产品进口,打击了韩国进口商的积极性,客观上形成对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障碍。

2、韩国对招标农产品的进口管理措施增加了中方出口成本

韩国对大部分农产品实施较为严格的、强制性进口招标制度。中国企业的投标常常遇到以下问题:一是韩国指定国营公司的垄断经营产品,中国企业无权直接投标,必须通过韩国企业或第三国企业投标;二是中国企业可以直接投标的部分产品,按照规定,中标的中国出口商出货前需要在7个工作日内预先向韩国指定银行交纳货款总额10%的质量保证金,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三是保证金比例提高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成本,同时返还没有保障;四是随意性较强。检验条款不符合国际惯例,不断增加要求苛刻或歧视性的招标条款,导致企业蒙受损失。

3、韩国技术标准和动植物卫生管理措施影响中方正常出口

韩国几乎把所有农产品都置于各种质量安全和检疫法规的保护之下,并对农产品进口实施通关强制性申报制度。其中关于疫病区域的确定、畜产品生产企业注册制度、检疫标准与措施中的不合理问题。虽然中方企业反映强烈,政府也几经交涉,但是目前仍然缺乏明显的改善。中国受影响较大的商品

主要包括谷物、水产品、畜产品、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医药及医药原料等,其中,新鲜水果、猪和牛等蹄类肉产品、药品等无法对韩正常出口。

通关环节壁垒使得韩国与其他贸易伙伴的签订的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增多,而各个协定下的原产地要求不完全相同,导致韩国通关日趋复杂。韩国进口通关程序阻碍了中国产品对韩出口,尤其是农产品和水产品。韩国农林部、海关等各政府部门采取的各类农产品抽验、通关前税额审查等措施延长了通关时间,措施本身及其实施也缺乏透明度。

三、贸易便利化背景下中韩通关便利化合作方略

(一)中韩双方应共同制定贸易便利化目标。

贸易便利化带给国际贸易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未来的中韩经贸合作框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推进两国间贸易便利化,深化中韩贸易便利化合作和提高双边贸易便利化水平将会使得中韩经贸合作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中韩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应共同制定实现贸易便利化的阶段性目标,争取进一步降低双边贸易的交易成本,包括提高通关效率,减少办理海关手续所需时间等。同时通过建立双边贸易信息平台,促进双方有关贸易法规、法律及其相关政策信息的交流宣传来大力推动贸易便利化的进程。

(二)中韩双方应共同制定通关便利化合作措施

首先在两国对口的货物进出口管理部门(包括海关、检验检疫、食品安全、标准化与合格评定)之间建立互派常驻官员制度,这对于双方加强沟通和协调、增进了解、及时解决具体问题十分有利。同时应及时交流双方与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程序及相关统计资料,特别是技术性措施(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信息。另外双方应加强海关与商界的对话机制,促进双方海关与商界的沟通,及时通报有关信息,解决商界关注的问题。在检验检疫政策、食品安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检疫处理技术方法、动植物疫情通报等方面也应该开展合作与交流,解决双方关注的检验检疫问题。同时在卫生检疫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

(三)共同发展通关过程中电子商务领域的合作

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的新方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效果,中韩之间在经贸合作中发展电子商务合作,将会大大提高双方的经贸合作层次和加速双边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进程。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目前制约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网上支付问题、现行税制问题和物流体系的制约。随着中韩双边贸易的不断增长,中韩两国如果在推进电子交易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将会为企业提供更为宽松的贸易环境,显著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因素。

四、结论

中韩经贸合作是中韩两国经济交流的重要内容。中韩经贸合作也是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双边关系发展的强大动力。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双边贸易与投资发展迅速,中韩经贸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双方的经贸合作道路上还存在着诸多的摩擦和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图从通关便利化的角度探讨发展中韩经贸合作的新思路,以期从新的视点为中韩经贸各领域合作提出全面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姚翠玲、海关推动贸易便利化的措施与效果[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2(5):148、

[2]APEC’s Ease of Doing Business Interim Assessment September 2012,APEC Economic Policy Report 2012、

[3]韩露、中国、新加坡通关模式比较及启示[J]、物流科技,2010(6):78、

[4]赵晋平、后危机时代的中韩经济关系[M]、

进出口贸易流程篇4

1、交易成本降低

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要重视成本控制。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无疑给进出口贸易成本提供了下降空间。其具体表现有:传统进出口贸易产品主要通过产品展销会、电视广告等方式来宣传产品优势,或获取交易信息。但电商出现后,进出口交易双方可直接利用互联网对接交易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中间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信息利用率。据美国《福布斯》提供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电商可为进出口贸易企业节省5%到10%的交易成本;其次,在电子商务的辅助下,交易企业对接目标客户的可能性提升,以至于企业无需聘请过多的外部联络销售员,从而为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

2、贸易范围扩大

电商是依托互联网技术诞生的新运营方式。在电商的支持下,进出口贸易有效规避了有形壁垒与无形壁垒带来的贸易阻碍,以至于本国企业能够将贸易触角伸向更广阔的贸易领域。其具体表现为:进出口企业将产品信息公布到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上,并设置关键词方便全球各地的客户进行搜索。全球各地的客户搜索、查找到页面并查看信息,而后再直接通过网络提供的对话窗口与进出口企业进行产品交易沟通,最后达成跨国交易;另一方面,企业直接将商品信息置人网络拍卖平台传送给全球各地的客户,进而吸引有兴趣的客户商谈交易事项。由此不难看出,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辐射范围已从某个国家逐渐扩散到了全球。

3、贸易效率提高

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合作已可直接利用网络实现。具体表现为: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进出口交易双方可直接传送电子合同、发票、提单、信用凭证乃至保险凭证,进而使对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收取文件并交换文件;在电商的支持下,交易双方还可直接通过网络实现商品订购、商品价格谈判、合同签约、支付结算等,整个交易过程速度快,便利性强,交易时间短。由此也大大提高了我国金融、海关等各个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

4、客户满意度上升

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企业能够全天候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向客户输送所需产品资料或相关信息。特别是在电子邮件与MSN等实时交流工具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我国进出口企业已能随时随地回复客户,解答客户的产品疑问,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大大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时,电子商务打破了各国时差带来的贸易谈判问题,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都能与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进行沟通与交流,进而提髙了客户满意度。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网络安全问题重重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形成的一种网络交易方式。它对数据传输、交换乃至处理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当下,大部分进出口企业为了方便交易,提高交易效率,都开设了网上资金交易通道。即直接在网上划拨资金,使交易对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收取交易资金。然而,电商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各项安全交易认证技术与系统都还不够完善,各项网络基础建设也比国外落后。加之我国并未构建权威性信用体系,以至于进出口企业的网络交易,特别是资金划拨等存在较大的损失风险。此外,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黑客攻击、未授权资金中途篡改等问题频频出现,网络安全问题重重。这也说明,电商环境下我国要提高进出口贸易效率,必须要先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2、网络交易法规不健全

电子商务作为近些年兴起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至今还未有标准统一的法律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管制。这也导致进出口贸易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具体表现有:电商单据资料是否真实并无可靠的辩伪法规可依;进出口贸易企业实行的合同虽然提出了多种书面形式,但书面形式并未有统一的规定;不同国家制定的进出口交易法规不同,使得进出口交易双方可能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在合同签订方面,进出口交易双方只能用电子签名,但电子签名是否属实无法识别,且各国也未针对这方面问题提供法律依据。这些电商交易法规问题严重阻碍了进出口企业的正常交易,促使进出口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忧虑重重。

3、电商物流未及时跟进

电子商务环境下,进出口贸易逐渐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高度统一。其中,信息流与资金流能够在电子支付技术支持下迅速完成,特别是无形商品,只需直接进行网络交易即可。但实物交易则需依赖物流来完成。纵观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物流系统还相对落后,硬件设备陈旧,功能少,更无法进行机械化大规模交易。更值得注意的是,与进出口交易有关的通讯设备、传真设备等设备都还相对较差,外部引入技术昂贵,以至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电商物流无法及时跟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严重受限。因此,若想提高进出口贸易效率,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必须要及时解决电商物流问题。

4、网络消费观念落后

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基本实现了网络交易。交易双方能够直接通过网络选购货物并付款。然而,由于进出口贸易过程中,货物运输路线长,一旦抵达客户手中的货品质量不佳,客户需花费大量的退货邮寄金额。部分客户为了减少支出,则将就收下了已破损或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但这种做法却让客户对网络进出口交易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印象,甚至由此催生了客户对所有电商的不信任心理;另一种情况是,我国不少进出口企业对电商存在误解,认为电商就是单纯的信息查询与方式。这种错误观念,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始终无法扩大。部分进出口企业则害怕在电商交易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资金亏损,而不愿启用电商为进出口贸易服务。这些落后网络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进步与发展。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解决我国进出口贸易问題的应对策略

1、引人网络电子安全技术

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若想有效规避网络安全问题,必须要适当引入网络电子安全技术。具体来看,可实行以下几个措施:一、落实数字证书身份认证方式以确保交易者身份的真实性与交易的可靠性;二、引人非对称密钥码技术,提高交易信息的保密性,防止交易信息被黑客技术半路拦截或泄露;三、引人数字摘要、信封或签名等验证方式,对所有进出口信息进行验证;四、引人进出口贸易双方均认可的安全电子交易协议,并做多次合同协议条款确认,充分确保交易协议安全可靠,并由此规避篡改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双方必须要达成及时更新网络电子安全技术的协议,以防止双方安全防范技术落后而带来不良人侵现象,导致企业交易亏损。

2、完善网络交易法律机制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电商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我国立法机构应将电商重视起来,并将电商的发展纳人法制建设轨道,真正为进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这也要求我国立法相关人员,乃至政府部门要积极关注的国际电商贸易规则、合同协议制定规则及相关讨论活动,主动参与国际电商贸易标准的制定与合作活动。特别是在电子合同、签名辩伪、电商关税、纠纷仲裁、交易标准等方面,要逐步落实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保障我国进出口贸易能够在电商环境下顺利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构建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电商环境下,我国进出口贸易要向前发展,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针对性创新跨国物流体系。对此’笔者建议,在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时要积极引人跨境专线物流与海外仓储服务两种物流模式。其中跨境专线物流主要是指以航空包舱方式运输货物,抵达国外后再与当地物流企业合作进行目的国派送。这种专线物流最大的优势是物流运送规模大,且配送范围广。如当前,市面已形成了美国专线、澳洲专线、中东专线多条物流专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物流配送方式价格比普通商业快递低,可有效节约进出口交易企业的物流成本。海外仓储服务则是指进出口贸易企业直接在销售目的地设立仓储地,以实现货物分拣、包装与派送。其具体操作为:首先,头程运输主要以海陆空方式将大量商品运输到销售目的地仓储库房;其次,我国进出口企业直接利用电商物流系统发送交易信息到仓储管理部门,由仓储部门直接派送商品;最后,本地派送部门按照上个环节提供的订单信息,直接用当地邮政或快递向客户派送商品货物。相比跨境专线物流,海外仓储服务需花费相对较大的成本。对此,笔者建议,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4、重视电商优势宣传以转变消费观念

网络消费是我国现代化交易发展的必然趋势。若我国消费者依旧畏惧电商带来的欺骗性,那么我国进出口贸易将无法得到消费者的支持,进出口贸易也将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此,笔者建议,政府部门必须要加大电商优势宣传投人,让国民清醒地意识到网络消费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同时,政府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打造规范化、程序化与标准化的运营环境,真正使进出口贸易企业能够使用电商为消费者服务,防范坑害消费者现象。在企业方面,进出口贸易企业要积极参与电商操作培训,了解电商给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好处,并积极构建企业内部良好的电商运作环境。

四、结语

进出口贸易流程篇5

一、我国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现状

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余额仅为220亿美元,这与当年进出口总额1、76万亿美元形成鲜明的反差,占银行贷款的0、7%,而从国际银行业看,贸易融资一般占银行信贷的20%以上,发展中市场的贸易融资约占进口总额的1/6。由此可见,贸易融资业务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加快信贷业务转型的原动力,应该成为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领域。目前,贸易融资业务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国际结算方式逐渐从信用证转向赊销为主。信用证的特点是成本高、单据处理程序复杂。而进出口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需要尽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营运效率,这就使得贸易双方自觉寻求更加低成本、简便和灵活的支付方法来取代信用证。随着国际贸易买方市场的形成,对买方有利的赊销、货到付款等结算方式替代操作较为复杂的信用证成为主要的贸易结算手段。

(二)应收账款融资成为主流趋势。随着国际结算非信用证化趋势的发展,贸易融资种类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由于进口企业大幅减少开出信用证,对出口企业非常不利。过去出口企业可以凭借信用证到银行融资,但在赊销贸易模式下,出口企业必须等待一定期限的应收账款。面对流动资金短缺的压力,出口企业迫切需要新的应收账款融资产品,主要有资产抵押贷款、发票融资、保理、福费廷等。

(三)结构性贸易融资开始兴起。随着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之间贸易的迅速增长,传统贸易融资产品无法满足对一些高风险地区的出口、期限长达数年的资本品出口、金额巨大的基础能源和大宗商品出口等的融资需求,促使结构性贸易融资兴起。结构性贸易融资以货权为核心,通过整合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性融资方案中,借助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功能,结构性贸易融资同时还可以为大宗商品贸易以及原材料和半成品等商品贸易提供风险管理。

(四)贸易融资资产流动性增强。结构性贸易融资同时促成了贸易融资二级市场的活跃,对于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的融资项目,往往由多个银行共同参与,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二级市场,使得银行可以分散风险,或者进行风险投资,贸易融资资产流动性大大增强。

二、大力拓展贸易融资业务对银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贸易融资业务对银行控制风险,减少风险资本占用,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具有重要意义。在贸易项下融资时,银行掌握货权凭证,企业有着清晰的贸易背景,利用贸易本身的现金流偿还银行融资,银行贷出的资金并不进入企业的生产过程,因此贸易融资具有自偿性、还款来源确定的特点。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点有三方面,即融资主体、担保条件和贸易过程中的资金流。三点支撑下的贸易融资业务可实现与贸易背景紧密相连的封闭运行模式,融资质量较之流动资金贷款业务更为稳固和安全。

(二)贸易融资对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流动资金贷款普遍存在利用效率低,用途难跟踪等突出的风险隐患。而贸易融资期限通常比较短,资金周转快,流动性强,风险相对可控。特别是在融资规模受到约束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通过发展贸易融资,逐步替代、压缩流动资金贷款,可使信贷结构更为合理,降低总体风险。

(三)贸易融资对提高银行结算收益具有重要意义。贸易融资建立在结算的基础上,是结算业务的延伸,可以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交易链各环节提供配套融资服务,丰富信贷产品体系。该业务在前期属于中间业务,银行从中获得结算手续费收入和结售汇收益;在后期属于资产业务,银行从中获得利差收入。因此,该业务可有效带动本外币结算、衍生产品、存款、理财等业务发展,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综合回报。

(四)贸易融资对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银行客户来说,一旦适应了银行所提供的服务方案,就会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不会轻易地发生变化。因此,发展贸易融资业务对于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抢占客户资源、提高与同业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贸易融资业务中涉及的结算业务与国内外银行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有助于提高银行在国际和国内的声誉。

三、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在贸易融资的产品开发方面进展缓慢。近年来,进出口 企业 对于银行提供的服务能否便利其整个交易过程、扩大信息来源、减少相关风险提出了更高要求。出口企业希望更快地得到付款,进口企业则希望更好地管理存货。企业对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的要求已经从最初的交易支付和现金流控制的需求, 发展 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这种变化意味着对现金流、贸易流、物流、信息流的趋同管理要求。

(二)银行贸易融资营销模式还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环境。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规范化仍处于完善之中,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尤其是风险防范体系不够完善,争揽贸易融资市场份额也显得不够主动。一些银行对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仍然将主要精力停留在传统信贷业务上,导致贸易融资业务被边缘化。

(三)银行的贸易融资缺乏专业化经营的重要保障。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国际性银行均以事业部形式设立贸易融资部门,专门负责该项业务的营销推动、业务管理等工作。而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仍然把贸易融资业务定位在依附于公司业务的产品线条,营销、产品、风险审查、政策管理等分散在多个部门,业务主线不明确,职能边界不清晰,流程环节多,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竞争力,也不能满足贸易融资专业化服务和时效性要求。体制不顺成为制约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

(四)授信管理与贸易融资特点不符。传统授信方法以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为基础核定授信额度,而贸易型企业具有净资产少、负债率高、经营现金流量较大的特点,按现行办法无法测算授信额度或授信额度很小,不能满足融资需求。在业务准入上以信用等级为主要标准,对资信状况一般的客户要求提供抵押担保,使大量净资产较少,但贸易关系可靠、物流和现金流稳定的客户被拒之门外。

四、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努力方向

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的情况下,贸易融资业务也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了促进贸易融资业务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贸易,创造更高的收益,我国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对贸易融资的管理。

(一)成立贸易融资业务的专业化机构。要充分发挥贸易融资业务对银行各项经营活动的促进作用,就需要改变目前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状态,将其纳入整个经营战略中去考虑,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成立贸易融资的专业化机构,作为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和管理的牵头部门,充分发挥其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中心、专业审查中心、产品定价中心、服务指导中心以及创新开发中心的职能,制定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目标、营销计划、产品创新和推广以及相关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实行贸易融资业务 科学 化审批制度。推动贸易融资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理顺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批流程,按照贸易融资业务的 规律 形成科学的流程促进业务发展。银行应对于贸易融资的发展方向有明确、清晰的定位,应该将贸易融资提升至战略高度,将其作为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区分责权利,并在人财物上给予倾斜,从体制上为业务发展提供原动力。

(三)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银行不应再将贸易融资客户的营销范围限制在传统的国营外贸公司上,而应形成规模小、性质多样、行业千差万别的进出口企业客户群。因此,银行应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北京地区企业融资的实际需求打造出合适的产品,实现产品为支撑、业务为手段的客户营销力式,逐步壮大贸易融资客户群体。

进出口贸易流程篇6

关键词:贸易便利化;中亚周边国家;灰色关联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显性和隐性的贸易壁垒在多边贸易发展中的副作用日益显现――多边贸易谈判搁浅、多边贸易发展停滞不前。作为抑制世界经济衰退、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工具,贸易便利化(Trade Facilitation,TF)成为近年来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商界普遍关注和大力推动的重点议题。

中亚周边国家①凭借优越的政治、地缘、交通、人文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规模日益扩大。2000-2012年,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41、54亿美元增加至2 064、0亿美元,增长超过14倍。然而,“贸易的非效率”(如通关拖延、港口效率低下、海关程序和法规复杂化、提交不必要的文件材料等)作为一种“隐形”的市场准入壁垒增加了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环境的不透明性和贸易交易成本,阻碍了双方贸易收益的进一步扩大,制约着双边与多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2013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针对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减少和消除要素跨境流动的障碍、降低交易成本、建立高效的贸易便利体系、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区域贸易便利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一、文献回顾

WTO、UNCTAD、UN /ECE 、APEC等组织分别对贸易便利化进行了定义,普遍认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旨在清除跨国交易投资过程中的机制性和技术,减少交易成本和困难,最大程度地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由和开放。亚太经合组织(APEC)自1989年成立以来,就将贸易便利化作为其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APEC(1996,1997)成员承诺逐渐降低由标准差异及技术管制引起的贸易成本,重申了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谋求建立更加快捷的通关程序。2001年以来,APEC贸易部长会议通过了《APEC 贸易便利化原则》和《贸易便利化具体行动和措施清单》。WTO 作为涉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际贸易组织,在《原产地规则协议》、《海关估价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以及《装运前检验协议》中均涉及了贸易便利化问题。

国外对贸易便利化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实际调查分析、引力模型和CGE模型方面。欧共体委员会Cecchini报告(1988)认为贸易便利化带来的潜在收益为欧共体内部全部交易额的1、6%-1、7%。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的《以贸易便利化为发展引擎》研究估算全球贸易文件处理成本每年高达4 2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7%,“时间成本”已经成为制约商业及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Moenius(2000)和Freund(2000)分别应用引力模型测算了技术标准与电子商务对贸易的影响。Kaufuaun et al、(1999)、Otsuki et al、(2003)、Wilson et al、(2003)运用引力模型对贸易便利化的影响予以量化,测算了服务部门的基础建设、港埠效率、国内规章环境及海关环境对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影响。Dollar等(2004)对来自八个发展中国家的7 302个公司调查发现,海关清关时间是影响出口的决定因素且进出口国的海关清关时间对出口都有显著影响。Engman(2005)、Nordas et al、(2006)、Djankov et al、(2006)则研究了进出口时间延误、物流服务和国际贸易间的关系。Inmaculada Martínez-Zarzoso et al、(2007)、Wilson(2007)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对部门贸易流量的影响,发现降低运输费用、缩减贸易过程中的时间延误以及减少繁复的通关手续等都会提高贸易流量。Helble and wilson(2007)对东南亚地区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贸易流量对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通讯技术非常敏感,并且东南亚国家能从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中得到非常显著的经济收益,且这一收益远高于关税消减所带来的潜在收益。世界银行(2010)采用硬件设施(有形的基础设施)和软件设施(政策透明度、贸易环境、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两个维度对东南亚的贸易便利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带来最大的出口增长。Felipe和Kumar(2010)采用联合国的物流绩效指标来衡量便利化措施的质量,研究表明中亚国家贸易便利化设施环境的改善能提高贸易流量。

国内学者对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贸易便利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便利化的基础理论、贸易便利化的经济效益和成本分析、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贸易便利化和海关、WTO贸易便利化议题、区域和国别贸易便利化议题等方面。投资便利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PEC投资便利化进程、中国-东盟投资便利化以及区域投资便利化效应等方面。卢进勇(2006)、孙衷颖(2009)梳理了贸易投资便利化相关理论,把交易成本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共同市场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和自由市场安排(FTA)相关理论等作为在区域经济组织框架下研究贸易便利化的理论基础。曾铮、周茜(2008)最先通过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数,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贸易便利化指数对中国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陆燕(2004)分析了多哈回合谈判下的“贸易便利化”议题。王玉倩(2007)、万宁(2007)则定性分析贸易便利化的正面和负面效应问题。周阳(2010)、上海海关学院课题组(2010)、匡增杰(2009)、严波(2007)等研究了中国海关贸易便利化的实施与监管问题。沈铭辉(2009)分别测算了中国和东亚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王慧彦等(2009)着重论述了贸易便利化具有“加和博弈”的性质,所有参与者都将受益。谢娟娟(2011)、孙林(2011)、丁丁(2005)则从中国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角度实证分析了贸易便利化方面的利益。王海燕(2008)、郭羽诞(2012)、胡颖(2011)初步分析了中亚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程度及对新疆的影响。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国外学者对发达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丰富,国内学者更侧重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定性分析,而针对某一区域特别是中国-中亚区域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匮乏。基于此,本文拟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因素进行动态分析,以期推动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Gray Relative Analysis Method,简称GRAM)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系统分析方法,主要依据空间理论的数学基础,按照规范性、偶对称性、整体性、接近性的灰色关联四公理原则,确定参考序列和若干个比较数列之间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量化的度量。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进出口量主要受经济、制度、环境、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是一个随机变化量,非常适合灰色关联分析,因此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运用邓氏灰色关联分析法首先设系统行为序列: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论坛(http://)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简称TI)(http://)、全球清廉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简称CPI)及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3年)。样本选取2008-2012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及蒙古7个中亚周边国家的面板数据,以中国面向中亚周边国家进出口贸易额为参考数列。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说明

根据John、 S、 Wilson(2003)构建的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结合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从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电子商务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详见表1)。

(1)口岸效率(Port Efficiency,PE)。双边口岸效率越高,进出口货物通关所需时间越少,贸易便利化程度越高。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取公路口岸设施质量、铁路口岸设施质量、航空口岸设施质量及工作效率三个指标衡量口岸效率的高低。

(2)海关环境(Customs Environment,CE)。海关环境趋于良好表明通关的成本降低,通关管理透明度高,有利于降低进出口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贸易便利水平。衡量海关环境,通常选取四个评价指标:①贸易壁垒是否盛行;②海关程序的效率;③非常规支付与否,衡量企业是否为了顺利通关而额外支出(如行贿);④清廉指数,反映全球各国商人、学者及风险分析人员对世界各国腐败状况的观察和感受。

(3)规制环境(Regulatory Environment,RE)。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政策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是影响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四个二级指标:①政策制定透明度和稳定性,反映政府政策的制定是否透明、稳定;②政府解决法规冲突效率,反映政府解决法规冲突方面的效率;③法规是否被严格执行,衡量一国法规标准是否严格;④不合法收入,该指标衡量不合法收入出现程度。

(4)电子商务环境(Service Infrastructure for E-business,SI)。指互联网在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普及程度,企业和个人是否广泛地运用了电子商务进行交流、沟通等。具体选取两个二级指标:①互联网使用人数;②新科技的可获得性,指新信息技术和应用能否满足企业需要。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与讨论

1、贸易便利化指标中的口岸效率与中国和中亚周边国家进出口额的关联度始终最大,表明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能较大程度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有利于增加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贸易流量。从2008年到2012年,口岸效率与双边贸易规模的关联度大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虽然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在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转运合作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推进,但运输成本过高、缺乏高效的区域内过境转运系统始终是制约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间贸易流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2、电子商务环境指标与双边进出口额的关联度始终位居第二位,表明互联网络、电子通关等设施的改善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使双边贸易规模增加。2008-2012年,电子商务环境指标与双边贸易规模的关联度大小由0、4855上升到0、5131,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各国从较为关注双边贸易的硬件设施尤其是物流运输设施的建设,转向改善电子商务环境,电子通关得到普遍的应用。

3、海关环境指标与双边贸易规模的关联度有所下降,由第三位降到第四位,说明海关环境的改善对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与此同时,2008-2012年,规制环境指标与双方贸易规模的关联度大小由0、4487上升到0、4822,关联度排名由第四位升到第三位,说明规制环境对于推进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作用日渐强大。

(二)提高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建议

1、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贸易便利化良好环境。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口岸众多,应加强公路、铁路、航空等口岸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的道路互联互通,提高口岸的通关效率,完善仓储、口岸联检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强边境地区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已有的设施设备,采用新的通关便利技术以提高中亚区域的贸易便利化水平。

2、改善电子商务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技术水平。一方面,应加强多个机关和部门的协同配合,利用贸易无纸化推进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发展。另一方面,双边政府应积极推进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电子口岸(海关)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相关口岸部门的电子联网,构建协调机构和制定协调机制,落实“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便捷通关模式,实现“边境相隔、海关相联”。

3、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推进双边贸易便利化措施实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制度创新和服务升级,制定对外贸易相关政策时注重加强口岸各部门之间、政府与进出口贸易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构建双边政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沟通机制,探索贸易便利“最大化”。同时,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扩大对外贸易相关政策的公布、评议、听证范围,梳理进出口贸易各环节的部门管理职能,简化审批手续和减少收费项目,尽快建立有效的咨询机制,掌握进出口企业贸易便利化需求,及时解决通关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紧抓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2012〕4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2014〕19号)中的提高贸易便利化的措施,切实提高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

注释:

①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计算性,本文中的中亚周边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蒙古7个主要的经济体。

参考文献:

[1] Helble M, Shepherd B, Wilson J S、 Transparency & Trade Facilit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Estimating the Gains from Reform[M]、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2007、

[2] Felipe J,Kumar U、 The Role of Trade Facilitation in Central Asia: A Gravity Mode[DB/OL]、[2010]、

[3] 曾铮,周茜、 贸易便利化测评体系及对我国出口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08(10):4-9、

[4] 王慧彦,王健,纪啸天、 全球贸易便利化的利益分析[J]、商业时代,2008(16):29-30、

[5] 沈铭辉、 东亚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及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9(7):41-46、

[6] 谢娟娟,岳静、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8):81-86,89、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rade Facilitation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CHENG Zhong-hai, SUN Pei-l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China)

进出口贸易流程篇7

关键词:拉丁美洲;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贸易潜力

F7247B

蔡鑫(1989-),男,山东单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

一、引言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农产品贸易额有了较大幅度提高。2006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同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且正在与哥伦比亚进行贸易谈判,有望于近期达成协议。2008年中国政府了《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提出中国将加强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在农业、投资、减贫等多领域的全面合作。

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简称中拉)农产品贸易额从1992年的82亿美元升至2011年的2618亿美元,涨幅超过30倍,年均增长率达441%。拉美国家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之一,近年来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额在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中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7%左右。由于地理因素的差异,中国同拉美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要远远大于竞争性。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拉双边农产品贸易额仍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如贸易逆差逐步扩大,进口来源国与进口商品种类较为单一等。在这种形势下,开展对中拉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和潜力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中拉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增长、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系统研究中拉农产品贸易的文献很少,仅限于介绍中拉农产品贸易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马建蕾与秦富等(2012)指出中国与拉美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非常不平衡,双边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跨国公司控制、贸易成本高昂、拉美国家农业投资环境不理想等多方面的挑战,同时针对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程度提出了对策建议。董银果等(2008)认为中国与拉丁美洲经贸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中国加入WTO前和加入WTO后两个阶段:中国加入WTO前,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较为平缓,而加入WTO双边贸易规模急剧扩大,贸易品种多样化,产业间贸易和互补贸易特征明显。贾焰等(2010)在介绍拉丁美洲农业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农业贸易和农产品合作现状,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双边农业合作机制、成立农业技术中心、派遣专家加强农业技术合作等对策建议。

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采用引力模型对中国的贸易流量和潜力进行实证研究。盛斌等(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流量,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中国出口总体上表现为“贸易过度”,但俄罗斯、日本等7个国家和地区表现为“贸易不足”。孙林(2008)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其潜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与美国、日本之间存在农产品“贸易过度”,而与墨西哥、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以及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则出现“贸易不足”。张海森等(2008)对中国—东欧农产品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后指出: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对双边的农产品贸易具有促进作用,而自然地理和人均GDP差异以及欧盟东扩等政策因素则不利于双边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张会清等(2012)通过考察2000—2008 年间中国对120 个贸易伙伴国(地区)的商品出口数据,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计量方法,揭示了我国出口潜力的地区分布与历史演变特征,并测算了后危机时期中国的出口潜力,在保持欧美传统市场份额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将市场重心逐渐转向出口潜力较大的亚洲和拉美新兴经济体,进一步密切中非经贸合作关系,使其成为未来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潜在对象。吕宏芬等(2013)以中国与智利的自由贸易协定为例,采用引力模型,定量研究两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贸易效应。国内外学者采用引力模型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量和潜力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却较少见到专门针对中拉农产品贸易流量和潜力的研究文献。

三、模型及数据

(一)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将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总贸易的决定分别加以研究。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源于牛顿的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间的距离成反比。Evenett和Keller(2002)在总结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引力模型在理论上可以由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和规模收益递增等理论推出。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最早将引力模型运用到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提出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物理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1)

其中:代表i、j两国的农产品贸易额(进口额、出口额或进出口额),和分别代表i、j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i、j两国首都的距离,A是常数项。

除此之外,两国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贸易品种等因素也可作为解释变量,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因素也可作为虚拟变量加入模型当中。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农业增加值代替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因为考虑到中拉农产品贸易总额相对较小,使用农业增加值会更加准确,同时将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贸易品种等因素也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当中,考察经济规模差异大小和贸易品种的多少对贸易额的影响。

对上式两端取自然对数,转换为线性形式:

(2)

(二)数据来源

以上引力模型都是基于1992—2011年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的。本文选取了经济规模相对较大的12个拉美国家为研究对象,即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厄瓜多尔、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其中巴西、阿根廷、秘鲁、智利、乌拉圭、墨西哥、古巴是中国在拉美国家的前7大贸易伙伴,其农产品贸易额占到中拉农产品贸易总额的97%以上,同时考虑到拉丁美洲地理特点,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南美洲均有国家被选取使得数据具有更加广泛的代表性。

贸易数据及贸易品种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http://tradeunorg/db/);中国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间的距离源自黄金易园数据库(http://wwwhjqing/find/jingwei/indexasp);各国GDP、人均GDP、农业增加值等数据源自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所签署自由(区域)贸易协定数据源自世界贸易组织网站(wwwwtoorg/)。

四、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199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拉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流量分别以中国向拉美进口、出口和进出口三个方向进行了测算,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包含9个解释变量的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一)中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中国农业增加值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影响我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因素较多,伙伴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进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而中国农业增加值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对中拉农产品进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二)中国向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距离对中拉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三)中国与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五、贸易潜力测算

引力模型的重要应用在于估算双边贸易流量的潜力,即计算实际贸易流量与引力模型预测的模拟值的比值。如果两个国家(地区)的实际贸易额超过了引力模型的预测贸易额,就可以认为这两国(地区)之间存在紧密的贸易关系;反之,则认为这两国(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不够紧密即存在着较大的贸易潜力,贸易潜力具体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贸易流量实际值与模拟值大小的比较,可以将拉美国家分为潜力巨大、潜力开拓和潜力再造三种类型:

一是潜力巨大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小于或等于080。同这种贸易伙伴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非常大。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鲁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巴拉圭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和巴拉圭等。

二是潜力开拓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在080~120之间,中国与这些贸易伙伴发展农产品双边贸易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农产品出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和乌拉圭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智利和厄瓜多尔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智利和牙买加等。

三是潜力再造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2。按模型分析,与这种贸易伙伴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已经用完,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是在保持现有积极因素的同时,发展培育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农产品出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哥斯达黎加、古巴、牙买加、秘鲁和乌拉圭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古巴、秘鲁和乌拉圭等。

六、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影响中国对拉美各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反映了二者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特点。影响中国对拉美农产品出口额的因素主要有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影响拉美国家向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因素主要有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其中,伙伴国农业增加值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均为正向作用,而中国农业增加值在中拉进口农产品贸易中呈现负向作用,在出口农产品贸易中呈现正向作用。农产品出口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影响因素不同的重要原因。

2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农产品贸易品种及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拉农产品贸易额具有重要影响。从回归方程式中可以看出,随着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经济规模差异的扩大,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的农产品进口额和进出口额均呈现下降趋势;中拉之间无论是农产品进口还是出口,贸易品种对贸易额均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拉农产品出口额及进出口额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3中拉农产品进出口具有不同的潜力空间,总体而言中国向拉丁美洲国家农产品出口更具潜力。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鲁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巴拉圭等。从贸易潜力测算系数可以看出,中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比值大于1的有5个,而中国向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比值大于1的有7个。

(二)对策建议

1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扶持力度。中国农业增加值的增长不仅会扩大中国向拉美农产品出口规模,还会减少其进口。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给予更多补贴和奖励资金、加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投入等。

2积极推进中拉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同拉美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更有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同时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3积极开拓农产品贸易新领域。贸易品种对中拉农产品出口额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中国应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积极扩展农产品贸易品种,进而扩大出口。

4深入研究中国与拉美伙伴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采取差异化的贸易对策措施。加强与处在“贸易潜力巨大型”和“贸易潜力开拓型”区间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以进一步挖掘农产品贸易潜力。中国应在保持与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贸易潜力再造型”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具有贸易潜力成长空间的国家,如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秘鲁、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和乌拉圭等。

[参考文献]

[1]马建蕾,秦富,刘岩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农产品贸易前景与挑战——从中国角度对问题与机遇的分析[J]世界农业,2012(1):68-74

[2]董银果,C Callejas中国与拉丁美洲贸易回顾与展望[J]国际商务研究,2008(2):65-70

[3]贾焰,李先德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农业贸易形势及农业合作前景展望[J]世界农业,2010(7):33-37

[4]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3-12

[5]孙林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测算——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8(6):70-76

[6]张海森,谢杰中国—非洲农产品贸易的决定因素与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45-51

[7]张会清,唐海燕中国的出口潜力:总量测算、地区分布与前景展望——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2-25

[8]吕宏芬,郑亚莉对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2):49-57

[9]帅传敏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48-58

[10]庄丽娟,姜元武,刘娜广东省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6):81-86

[11]贾焰,李先德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农业贸易形势及农业合作前景展望[J]世界农业,2010(7):33-37

进出口贸易流程篇8

[关键词]广东省;现代物流;对外贸易;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024-04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

关于定性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李永生、张丽芳(2006)认为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具有直接影响;陈世军(2012)从物流成本(国际贸易物流成本主要包括库存成本、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角度研究了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促进机制的影响。张艳丽(2012)通过对我国国际物流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国际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于定量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孔原(2010)选取了我国2002―2008年进出口总值、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两个指标;林青(2009)选取了1991―2008年间的货物运输周转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以及进出口贸易总额三个指标;黄正松(2011)选取了1992―2008年间的铁路货物周转量、公路货物周转量、水运货物周转量、民用航空货物周转量、管道输油(气)量以及进出口贸易总额6个指标,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与物流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的拉动效应非常微弱,而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以省市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物流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

王领(2010)基于上海市1978―2008年货物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相关数据研究了上海市现代物流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肖慧慧(2011)选取了云南省1989―2008年间货物周转量、货物运输路线长度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三个指标;俞雅乖(2012)选取了浙江省1986―2009年间货物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进出口总额和地区生产总值4个指标,还有学者对北京、辽宁等区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区域物流产业的拉动效应非常微弱,而区域物流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学者对广东省区域物流的研究则主要侧重于对广东省经济增长与其他行业的互动关系研究。如李松庆(2010)对广东省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曹建新、黄尔妮(2009)从广东省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用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吴冬玲(2010)对广东省物流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进行了研究;杨勇(2012)研究了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而对于广东省物流业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方面研究比较缺乏。本文基于广东省1991―201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 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广东省物流与对外贸易之间的长期和短期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发展广东省现代物流和对外贸易提供理论依据。

二、广东省现代物流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确定及模型

为了研究广东省现代物流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必须要选取合适的变量并建立模型。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选择进出口总额(XM)作为对外贸易的衡量指标,而衡量现代物流的指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统计口径,本文选取港口货物吞吐量 (TTL) 和货物运输量 (YSL) 作为衡量现代物流的指标。为了减少数据的波动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化的处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结合市场化构建如下实证模型:

LNXM=α1LNYSL+α2LNGDP+α3LNTTL+C+μ

C为常数,μ为随机误差项。

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91―2011年,数据根据 《广东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二)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

1、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在对LNGDP、LNTTL、LNYSL、LNXM进行分析以前,需要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以判断各序列是否具有平稳性及单整阶数。首先,使用Eviews软件对变量LNGDP、LNTTL、LNYSL、LNXM绘制时序图以确定该时间序列是否含有截距和趋势项。

从表4可以看出存在协整关系,在给定 5%的显著性水平下,无论是迹检验还是特征值检验都表明LNXM与LNGDP、LNTTL、LNYSL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下:

LNXM=0、787492*LNGDP+0、468016*LNYSL+0、406238*LNTTL+1、265086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进出口贸易总额对数值与GDP对数值是正向的,与预期是一致的,GDP对数值影响着进出口贸易总额对数值。GDP对数值弹性为0、787492,GDP对数值每增1%,进出口贸易总额对数值将增加0、787492%,对应的P值小于0、05,结果显著。港口货物吞吐量总额弹性为0、406238,表明港口货物吞吐量总额上升1%,进出口贸易总额对数值将增加0、406238%,对应的P值小于0、05,结果显著。LNYSL弹性为0、468016,表明LNTTL上升1%, 进出口贸易总额对数值将增加0、468016%,对应的P值小于0、05,结果显著。

3、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以上检验显示,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以上的VAR模型中存在协整关系,但是其中存在着某些误差项,为了避免“伪回归”和“异方差”,更好反映经济的运行以及波动状况,需要进行误差修正。

通过表5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ECM)对于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各个变量的影响力度。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进出口贸易总额方程的 ECM 系数是0、256672,说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实际值与均衡值大约25%的差距能够得到清除或者修正,当方程发生波动和偏离时,误差修正模型中的误差修正项会用0、256672的调整力度将误差项调整到长期均衡状态下,研究发现误差修正项的系数较小,表明调整力度较弱,本文中的自变量的变动受到其自身滞后项中滞后一年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是显著的,表明和误差修正项对于变量的影响是长期稳定和均衡的。

误差协整后的可决定系数为0、259187,F值为0、909657,最大似然值为20、60587,可知误差修正模型拟合良好。

4、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以上的协整方程可知:LNGDP、LNTTL、LNYSL与LNXM存在着协整关系,也即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关系且关系稳定。为了检验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Granger的因果分析法对以上变量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

三、结论及建议

(一)强大的物流产业是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

协整分析表明,港口货物吞吐量总额、货物运输量、GDP均会对进出口贸易总额产生显著影响,且影响为正。即当港口货物吞吐量总额、货物运输量、GDP增加时,进出口贸易总额均会增加,且呈长期稳定状态;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港口货物吞吐量总额、货物运输量、GDP均是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格兰杰原因,即港口货物吞吐量总额、货物运输量、GDP增加时,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会增加。但是,港口货物吞吐量总额、货物运输量、GDP对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不是立即显现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期。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广东省现代物流业能够为其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物流环境,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广东省外贸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广东省物流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步伐,从而促进广东省物流与进出口企业的互动发展。

(二)广东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与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进出口额增加会在长期内促进广东省货物运输量和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增加,但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对广东省进出口贸易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广东省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国际物流的拉动效应表现不显著,即快速发展的进出口贸易并没有有效提升国际物流产业水平。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省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加工制造中心,但其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仍为加工贸易。2012年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9838、2亿美元,同比增长7、7%,高于全国增幅1、5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国外贸总值的25、4%。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5298、6亿美元,同比增长4、4%,占同期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53、9%。在加工贸易的各项环节中,国内企业往往只从事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业务。而现代物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仓储、运输服务,而是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此,广东省物流企业要加强与进出口企业的对接,充分了解进出口企业的物流需求;加强与外资物流企业合作,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物流业务,加快提升国际物流服务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林青、中国对外贸易与物流关系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

[2]魏君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3-117、

[3]肖慧慧、现代物流与云南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云南大学,2011、

[4]刘南,李燕、中国对外贸易与物流关系的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1):151-152、

[5]魏君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3-117、

[6]林吉双,陈娜娜、广东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9):113-117、

[7]赵莉,宋国宇、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实证及理论解释[J]、技术经济,2012(1):53-54、

[8]陈世军、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促进机制研究――基于物流成本的视角[J]、物流商论,2012(5):155-156、

[9]高秀丽,王爱虎,房兴超、广东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2012(9):60-65、

[10]孔原、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35-338、

[11]李永生,张丽芳、国际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6(5):141-142、

[12]黄正松、 我国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1):156-157、

[13]曹建新,黄尔妮、广东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用统计分析[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9(10):24-27、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前台培训心得(精选4篇)
  • 下一篇:民间借贷案例经典案例(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