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8 栏目:写作范文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篇1

关键词:烹饪;中和反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159-01

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化学中的基本反应,在烹饪中也很常见,如若加以合理运用,会对烹饪技术的提高特别是食品口味的改善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1 用纯碱与酸中和,去除苦味

烹饪中进行鱼的初加工时,若不慎把鱼胆弄破,鱼胆汁会使鱼肉变苦,影响成品质量,要消除这种苦味,可以用食品中常见的添加剂纯碱(口碱)或小苏打来洗涤。因为鱼胆中含有大量的一种叫胆汁酸(胆汁中存在的一类胆烷酸的总称)的难溶于水的物质,它是鱼胆破时鱼肉变苦的主要因素。胆汁酸从破碎的鱼胆中流出,渗透到鱼肉中,光用水冲洗很难洗去。可以在沾了胆汁的鱼肉上抹些纯碱或小苏打粉,稍等片刻再用水冲洗干净,若胆汁污染面积较大,可把鱼放到稀口碱或小苏打液中浸泡片刻,然后再冲洗干净。这是因为渗入肉内的胆汁酸遇纯碱或小苏打后发生中和化学反应,使胆汁酸变成可溶于水的胆汁酸钠,用水洗涤、浸泡一下,鱼肉苦味即可基本清除。

胆汁酸与纯碱的反应

2 “揣碱”,使面点制品更美味

面团发酵,特别是老肥发酵的面团很容易产酸过多,给面点制品带来酸的口感和气味。不设法去除的话会是成品的败笔。食用碱,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可用于中和发酵面团中多余的酸,此过程称之为“揣碱”。但碱的用量要适当,过少称之为“碱小”,则面死而发酸;过多称之为“碱大”,则开花而色黄;量适中则不但可以去除过多的酸,相关中和反应的产物之一CO2气体还可以起到助发的作用,使成品口感更加松软可口。

3 小苏打去酸保护菜肴的风味

烹饪菜肴时,若不留神把食醋放多了,那么可想而知成品的口感会如何。如果烹制允许,可以开大火掀锅盖多煮一会让醋酸充分挥发,可以大大减轻菜肴酸的口感。但有许多菜肴是不可以长时间高温加热的,那么还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可以在锅内稍放一点碱性的小苏打,你会看见锅中冒出汽泡,那是发生了小苏打与食醋的酸碱中和反应。但要尤其留意不要放多了,否则碱性小苏打会破坏菜肴的营养,影响菜肴的风味和色泽。

NaHCO3+CH3COOH H2O+CO2+ CH3COONa

4 巧用碱性物质减轻富油食物的哈喇味

富含油脂的肉制品、坚果和食用油等食物,在长期贮存期间,多种因素可引起水解及氧化分解,产生低级醛、酮类化合物和羧酸,使油脂产生异味,使感官性状改变,这称为油脂酸败。它是富油食品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使食物产生不良风味和气味,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哈喇味”。哈喇味严重则意味着变质,理当丢弃不用,若只有轻微的哈喇味则可以在烹调时稍加些胡椒、花椒等去除。因胡椒、花椒中的胡椒碱和含氮杂环属于碱性物质,油脂氧化产生的哈喇味的主要成分为有机酸,二者相互发生中和反应,可以较好的去除由油脂水解、氧化产生的酸性异味物质,从而减轻富油食物的哈喇味。

5 用酸去除腥味

动物性原料,包括水产品,尤其在不新鲜时会产生腥臭气味,这些异味物质多由蛋白质或氨基酸分解产生,大都具有碱性。那如何把这些恼人的腥味去除干净也是烹饪工作者特别关心的问题。现代研究总结的去腥臭味法主要有溶剂法、辛香料遮盖法、中和法等,用醋、柠檬汁、番茄汁等酸性调味品与碱性的腥味物质反应,去除烹饪原料中的腥臭味就是巧妙运用了中和法。比如鱼、虾肌肉中含有碱性物质三甲胺,三甲胺越多,腥臭味越大,烹调中可以用食醋来中和三甲胺生成醋酸三甲胺以除去。生鱼片用柠檬汁腌渍也可以通过中和反应去除部分鱼腥味。

醋酸(酸性) 三甲胺(碱性、腥)醋酸三甲胺(有机酸盐、无腥臭)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篇2

一、自主学习,突出目标分层设计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与准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基础性的概念、元素、规律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掌握,这为进一步的复杂而有难度的合作学习形成了知识基础与心理准备、为此,教师要突出目标的分层设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学习能力范围内,达到最大程度的自主学习、在《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大纲中,学习目标是:①知道几种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②认识酸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③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学习目标往往高度概括,并没有具体的落实方法与评估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将抽象的目标化为具体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体现学生思考的过程及特点,问题的解答要侧重于方法的传授、基于此,教师以问题设计来体现目标引领:①通读本节内容,找出常见的几种酸有哪些?常见的几种碱有哪些?②结合课本,说说酸与碱的用途是什么?③总结归纳,酸的主要性质是什么?碱的主要性质是什么?④根据你所总结出的酸和碱的主要性质,进行大胆的化学猜想,并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以探究小实验来印证你的化学猜想、

学生的基础不同,自主学习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在问题设计中既要照顾到基础偏弱的学生,以基础性的问题设计来引导他们的学习自主,使其学有所得,建立学科自信、同时,还要考虑到基础扎实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以综合性的复杂问题设计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使其学有所思,培养发散思维、

二、科学分组,注重问题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需要讲究科学性、规范性、高效性特征,认知水平与心理规律差异较小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意义不大,这就要求合作学习的成员分配要讲究规律,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组、据相关学习调查发现,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与思考,独立解决教师设计的简单问题,找出并识记常见的几种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碳酸H2CO3、醋酸CH3COOH,常见的几种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铝Al(OH)3等、学生能够在教材找出酸和碱用途的介绍,可用于纺织、造纸、制肥皂、塑料、染料、精炼石油等,然而不一定能够理解用途背后的化学性质及原理、同时,自主学习环节,不是所有的学生对于酸与碱的性质的归纳都能够做到全面准确,而化学猜想及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及验证等问题,则体现了化学学习的开放性特征,无论是知识难度,还是学习广度,都充满挑战性,更需要小组合作来共同探究、这时,教师通过科学分组,让学生在组内形成学习互助,将自主学习环节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得出酸的主要性质: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与活泼金属反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酸和盐、而大多类似的概括性、理解性、探究性的问题,都能够在小组合作环节中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小组合作,优等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并强化自主学习成果,学困生能够形成对化学问题的全面认识与深度理解、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监督到位,指导充分,以问题引导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及规律的探究欲,发展他们善于合作与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双向评讲,促进师生互动有序

小组合作仅是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是教师从旁督导的生生合作为主学习方式,而双向评讲式的师生互动则将合作学习的深度、广度、高度进一步强化、在小组合作归纳出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后,学生能够根据盐酸HCl的性质类推,猜想其他物质的酸的性质,并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如酸类遇到紫色石蕊试液是否变色,变成什么颜色等、以现有的知识储备,中学生中对于方案的设计与猜想探究报告的形成,仅仅靠生生合作难以全面掌握与理解,需要师生互动,即以学生的“学”来选择教师的“教”,以教师的“教”来补充与完善学生的“学”、教师通过表格设计问题,实验分步探究,将假设与猜想、验证方法及操作过程、实验现象记录、结论及原理、新的发现等充分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对教师的“教”形成思考与反馈、通过师生互动,还发现:无色酚酞试液及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的酒精浸出液,遇到酸或碱溶液也能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这种双向评讲式的师生互动,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学习,它还原了化学课堂的探究性、开放性、科学性特质,加深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以探究实验来印证猜想,在化学现象与化学原理之间建立了内在联系,同时也渗透了化学思想的传授、

四、总结激励,强化概念理解迁移

化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它既要与科学规律发生内在联系,也要与生活发生外在联系,脱离任何其一,都不能充分理解并把握化学的学习、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评讲,对学习目标能够有效落实,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课堂学习的终结、为此,教师不妨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总结激励,强化概念的迁移性理解,将化学的学习引向更广阔的生活现象中,思考:胃病患者常常口服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其主要成分是盐酸)过多,其化学原理是什么?请写出方程式来验证;农业技术中,有用熟石灰[其主要成分是Ca(OH)2]来改良含有硝酸(HNO3)酸性土壤的典型案例,其化学原理是什么,请写出方程式来验证、通过总结促进化学课堂的拓展,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Al(OH)3+3HClAlCl3+3H2O

Ca(OH)2+HNO3Ca(NO3)2+H2O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篇3

【关键词】新疆果实;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

【中图分类号】R2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07-01

为蔷薇科属植物(Cydonia oblonga Mill、)的成熟果实。在新疆种植较为广泛,是少数民族非常喜爱的一种植物,除可以用其食用外,还常以果实入药,有止咳、降血压、降脂、治疗胃肠病、头晕心慌、防止肝病等功效[1]。维药记载,其温中下气,祛湿解暑,消食除胀,治伤暑吐泻,消化不良,关节疼等疾病。到目前为止,关于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未见文献报道。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本试验为研究其化学成分和生药学鉴定为目的,通过对新疆的果实化学成分的系统预试验,初步掌握果实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为下一步对其果实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的研究提供依据。

1材料与仪器

1、1材料药材:果实采自新疆喀什市,经高速万能粉碎机粉碎后成细粉,过80目筛,即得。试剂:丙酮,石油醚,盐酸硫酸,冰醋酸,醋酐,酒石酸钾钠等均为分析纯。

1、2仪器循环水式真空泵由巩义市应峪予华仪器厂出品,旋转蒸发仪由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出品,电子天平由奥豪斯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出品,高速万能粉碎机由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出品。

1、2方法

1、2、1果实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2~4]

1、2、1、1供试样品的制备

1、2、1、1、1水提取液样品取药材细粉5g,加蒸馏水50ml,于50~60℃水浴温浸2小时,过滤,即得。

1、2、1、1、2醇提取液样品取药材细粉10g,加95%乙醇100ml,水浴回流提取1小时,过滤。滤液浓缩回收至无醇味,分为两份。取1/3量浓缩液,加10ml乙醇溶解,供作酚类、鞣质、有机酸及黄酮的检识;2/3量加5%盐酸10ml,充分搅伴,过滤,滤液部分供作生物碱检识;酸水不溶部分,加乙酸乙酯10ml溶解,乙酸乙酯液用5%NaOH溶液振摇洗涤2次(每次2~3ml),弃去碱水层。乙酸乙酯层再用蒸馏水洗涤1~2次,至水溶液呈中性,弃去碱水层,水浴蒸发取乙酸乙酯,残留物用乙醇15ml溶解,供作强心苷、香豆素、内酯类检识。

1、2、1、1、3石油醚提取液样品取药材细粉2g,加石油醚10ml,室温浸渍2~3小时,过滤,滤液作甾体、三萜、挥发油、脂肪油检识。

1、2、2化学成分专项预试验

1、2、2、1皂苷类化合物专项预试验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结果显示果实中皂苷类化合物反应明显,故采用泡沫试验,醋酐浓硫酸试验等经典显色反应和薄层色谱对皂苷类化合物进行专项预试验。总皂苷的提取方法是取果实样品适量,蒸馏水煎煮3次,每次1h,纱布过滤。所得滤液静置2d,待分层后将上层液倒出,用正丁醇萃取,直至萃取液接近无色,正丁醇萃取液减压浓缩得皂苷粗提物。

1、2、2、2黄酮类化合物专项预试验取果实样品适量,75%的乙醇煎煮3次,每次2h,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减压回收乙醇,放置,待分层后将上层液倒出,采用聚酰胺柱依次用水、95%的乙醇洗脱。95%的乙醇洗脱液减压回收乙醇至干,通过盐酸-镁粉反应、三氯化铝等经典显色反应和纸色谱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专项预试验。

2结果

2、1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结果由表1可见果实中含有糖类、黄酮类、氨基酸及多肽、生物碱、鞣质、有机酸、挥发油、酚类物质;未检出香豆素、甾体和萜类、内脂。

2、2化学成分专项预试验结果

2、2、1皂甙类化合物专项预试验结果由表2可见,皂甙粗提物经过泡沫试验、溶血试验、醋酐浓硫酸试验以及薄层色谱检查,证明果实中含有皂甙类化合物。

2、2、2黄酮类化合物专项预试结果由表3可见,黄酮粗提物通过盐酸-镁粉反应、三氯化铝等经典显色反应以及纸色谱检查,证明果实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

3讨论

一般来说,植物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系统预试法,即在未知情况下对植物中可能含有的各类成分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定性检查;另一类是专项预试法,即为寻找某种成分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检查。通常由于研究者研究目的的不同,有些选用系统预试法,有些选用专项预试法,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本试验采用植物化学成分传统预试和专项预试相结合的方法,对采集于新疆南疆地区果实进行了化学成分初步研究,通过两种方法的互相验证,认为新疆果实含有糖类、黄酮类、生物碱类、氨基酸及多肽、鞣质、有机酸、挥发油等成分。根据预试验正反应现象的明显程度可知,其中以鞣质、生物碱、有机酸类、黄酮类、糖苷类含量较高。新疆果实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的结果,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活性成分,而且也为其生药学鉴定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夏扎旦•夏克尔,买合布白,艾克白尔、新疆中的鞣质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J]、生物技术通讯,2006,17(5):840、

[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9、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篇4

1兴趣永远第一位

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化学第一堂课《绪言》我就指导学生演示了三个化学小魔术:“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把学生引入了奇妙的化学世界。然后,告诉学生这其中都蕴涵着化学知识,只要他们认真学习,将会了解化学世界之奥妙。这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让学生能自己动手做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学会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参与实验设计会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方法和能力培养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更应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授课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化学实验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展现目标教学的魅力。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

3教学实践中自己的点滴做法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篇5

化学课程整体规划教学目标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整体规划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譬如“酸”的概念的形成不只是最后在学习酸碱盐时得出――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而是在整个教材中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形成的。一、认识各种具体的酸及其性质在“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学习中认识了“碳酸”,并学习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性质。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的学习中认识了“稀盐酸”“稀硫酸”可以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在“金属与酸的反应”的学习中认识了“稀盐酸”“稀硫酸”,并学习这两种酸分别与金属镁、锌、铁反应的性质。碳酸、盐酸、硫酸是各种具体的、简单的酸,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说的化学物质。虽然听说过,但却没有从化学视角系统认识过。因此,在制定各种具体的酸及其性质的教学目标时,要求不宜过高,只要求“知道”就可以。例如,“知道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知道稀盐酸能与镁发生反应”“知道稀硫酸能与锌发生反应”“知道稀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等。二、认识作为类概念的酸及其性质通过对各种具体的酸及其性质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酸的性质较为丰富的实验事实,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酸的概念的认识,从具体的酸的概念,上升到抽象的酸(类概念)的概念,即学习酸的概念及其性质。除了内容方面需要提升以外,要求方面也应有所提高,达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第2级水平“认识”。例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制订这样的化学教学目标:“认识酸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认识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等。三、对酸的概念的初步定量认识对酸的性质的认识,在初中涉及了与指示剂的作用,与活泼金属的反应,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与碱的反应。酸的这些性质,表明酸具有酸性,这是对酸的概念的定性认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化学科学认识的重要特点。因此,还有必要从定量方面对酸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即要认识酸性的强弱。考虑到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化学对酸性强弱的定量认识只要求初步的程度,即能用pH试纸这种最简便的方法对各种酸的酸性强度进行测定。在“常见的酸和碱”学习中就可以制订这样的化学教学目标:“知道可以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初步学习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四、从微粒观视角认识酸的微观本质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本质,是化学科学认识的又一重要特点。那么,如何从微观视角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酸的概念的认识呢?在初中,物质及其变化的微观本质主要是从微粒观的视角来加以揭示。初中接触的化学微粒主要是原子、分子和离子。因此,可以从“离子”角度来揭示酸的本质。由于微观本质较为抽象,因此,要求不宜过高,只要求“知道”就可以。所以,在“常见的酸和碱”学习中就可以制订这样的化学教学目标:“知道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篇6

【关键词】兴趣 酸碱性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47-01

笔者从事化学教学多年,从一个懵懂的年轻教师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基本功不断成熟的老师。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相对于其他几门主课来说,内容少、简单,易于掌握,但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很多困难,本文以溶液的酸碱性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在教学这节课之前,学生对溶液知识已有一定了解,感觉并不陌生,也知道溶液具有酸碱性,与生活相联系,学生已有一些直接经验,而且实验简单、易于操作,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努力尝试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或图片等创设情境,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作为补充,拓宽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如在本节课的课题引入时,我用了大量色彩明艳的图片,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学生看到生活中他们所熟悉的物品时,顿时眼前一亮,再问他们这些食物吃起来什么味道,答案也异口同声:“酸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在引出酸碱指示剂时,我讲了玻义尔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小故事,让学生体会他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随后在展示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时,引用了大量关于酸雨危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学好化学对于生活有重要意义。

二 关注学生层次,调动学习积极性

初中化学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即使之前基础差,只要学生对于课程感兴趣,学习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有教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才能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因此在自己的课堂中我很注意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仔细推敲,符合思维的逻辑性,上课提问注意学生的层次,容易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并且从不吝啬表扬,让他们有信心学好化学。

如在这节课中,讲到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些时,因为之前已经接触过,就请了一位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很顺利,也得到了相应的肯定。又如在归纳总结得到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后,倡导学生学以致用,应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实验室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已知它们是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请你用化学方法鉴别它们。要解决这道题目需要知道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三种溶液的酸碱性以及鉴别题的一般格式,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于是我就请了一位成绩中等的学生,该生表述上稍微有些不完整,但经老师提醒之后,马上能进行自我修正,也是一次不错的锻炼机会。接着我又增加了一个问题:“除了用紫色石蕊试液来鉴别,酚酞试液能否鉴别?为什么?”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这两种指示剂的不同之处,尤其需要了解酚酞试液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局限性,能力要求较高,需要中等偏上的学生来解决,于是请了一位班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来回答,该生思路清晰,表述完整,我也由衷地进行了表扬、点评。

这样在一节课中,关注了各种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发挥实验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他们对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大家兴致就特别高,因此,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篇7

知识技能:(1)掌握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性质。

(2)了解常见漂白剂的漂白原理。

(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演示实验对比氯气、水和碱的反应,探究实验氯离子的检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能力;加强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对学生进行安全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氯气与碱的反应,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教学方式

讲解、讨论与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探究性实验相结合。

3、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氯气与哪些物质反应?

氯气可与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反应,还可与水反应。

氯气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溶于水中的氯气可与水反应:

[板书] 一、氯气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反应

2、氯气与水反应 Cl2+H2O = HClO+HCl

[讲解] 次氯酸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杀死水里的病菌,可用作漂白剂。次氯酸是一种比碳酸还弱的酸。

[视频] 氯气泄露事件,学生思考如何处理?

[演示实验] 对比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Cl2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氯气与碱反应的方程式。

[板书] 3、氯气与碱的反应

[投影] 氯气与碱的反应原理

[讲解]由氯气与碱反应引出84消毒液和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及漂白粉的生产原理、漂白原理。并引导学生写出方程式

[讨论] 存放漂白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讲解投影] 由漂白粉、消毒液引出氯气的用途

[板书]二、氯气的用途

[板书]三、氯离子(Cl―)的检验

[阅读、实验与探究] 学生看书并分组完成实验并填表:

小结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讨论与交流] 为什么检验Cl-时,要加几滴稀硝酸?

[小结] 1、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性质。2、了解常见漂白剂的漂白原理。

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习题设计

1、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氯气泄漏,你要如何自救?

2、检验ClD时所用试剂稀HNO3的作用是( )

A、防止CO32D的干扰B、防止ClD的干扰

C、生成Ag2CO3沉淀D、防止NO3D的干扰

3、将下列物质分别滴加到干燥的有色布条上,不能使其褪色的是( )

A、新制的氯水 B、液氯 C、次氯酸钙溶液

D、盐酸和次氯酸钠的混合溶液

4、可以证明次氯酸是弱酸的事实是( )

A、可与碱反应B、有漂白性C、见光能分解

D、次氯酸钙溶液可与碳酸反应生成次氯酸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篇8

【关键词】非金属含氧酸;酸碱强弱序列;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序列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B

一、设计背景

高三拓展型课程的前几章系统地整理学习了高中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之后,来进行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整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能在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不再是一些靠记忆的孤立的知识,而成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在非金属元素的学习中,按照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非金属的含氧酸盐的分类有序性为主线,打破传统的元素复习按一族一族复习,能够对同一类物质的共性规律进行研究和挖掘,从而掌握这些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不仅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又很好的复习和检测了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理论的学习,不失为一种新的复习方式,在低结构的课堂中有效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教学质量。

二、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非金属含氧酸的学习,通过对二氧化硫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二氧化硫和次氯酸钙溶液的讨论,将整堂课推向高潮。通过巧妙的设计问题链,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得到结论,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写出常见的非金属含氧酸,并能比较一些含氧酸酸性的强弱和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归纳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推理、演绎的能力,培养其思维品质;初步探索以具体物质为载体,以化学理论为工具,让学生在低结构的课堂里体会重思维、重方法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SO2、SO3、SiO2、NO、NO2、N2O3、N2O5、P2O5等,想一想,这些氧化物有没有对应的水化物,如果有,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学生】H2CO3、H2SO3、H2SO4、H2SiO3、HNO2、HNO3、H3PO4等,其中,NO、CO、NO2没有对应的水化物。

【教师】这些物质在组成上有什么共同点,属于哪类物质?

【学生】都含有氢、氧元素,中心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属于酸类物质。

【教师】这些物质称作为非金属含氧酸。我们还经常碰到一种非金属含氧酸如HClO次氯酸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一些非金属含氧酸的性质。

【板书】一、非金属含氧酸

常见的非金属含氧酸:H2CO3、H2SO3、H2SO4、H2SiO3、HNO2、HNO3、H3PO4、HClO

【教师】我们在初三化学学习过,酸在水溶液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具有酸的通性,回忆一下,酸有哪些通性呢?

【板书】二、酸的通性

【学生】和酸碱指示剂反应;和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和某些盐溶液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即强酸制弱酸。

【教师】以钠元素系列为例,从中任选一种酸,讨论与Na、Na2O、NaOH、Na2CO3的反应情况,首先,判断是否反应?如果反应,产物是什么?

【学生甲】我选择H2SO4,和Na反应生成Na2SO4和H2、和Na2O和NaOH反应都生成Na2SO4和H2O、和Na2CO3反应生成Na2SO4、H2O和CO2。

【教师追问】H2SO4和Na2CO3的反应可以生成CO2和H2O得出的结论?酸性:H2SO4 〉 H2CO3

【学生乙】我选择HClO,和Na反应(犹豫)不很清楚,和Na2O和NaOH反应都生成NaClO和H2O、和Na2CO3不反应因为酸性 H2CO3 〉 HClO 。

【教师质疑】Na2CO3和HClO不反应吗?

【教师引导】H2CO3有几步电离呢?可以参考常见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将H2CO3、HClO、HCO3-的酸性排排队。

【学生活动】 酸性: H2CO3 〉HClO〉HCO3-

【教师提示】对应的离子结合质子的能力(碱性)对应的有:HCO3- ClO- CO32-

【板书】 酸性: H2CO3 〉 HClO 〉 HCO3-

碱性: HCO3- 〈 ClO- 〈 CO32-

【教师归纳】根据酸碱反应序列对角线规律,右下对角线均为酸性或碱性强微粒,生成左上对角线酸性或碱性弱得微粒,可以归纳为“强强相争、弱弱收兵”。根据此酸碱序列可以写出Na2CO3和HCl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 +HClO NaHCO3 +NaClO

【学生活动】书写化学方程式,体会酸碱序列离子反应中强酸制弱酸的指导作用

【教师追问】如果是Na2CO3溶液中通入SO2气体呢?反应吗?产物是什么?你能否通过酸碱序列进行讨论和说明?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根据电离平衡常数可以列出:

酸性: H2SO3 〉H2CO3 〉HSO3- 〉HCO3-

碱性: HSO3- 〈 HCO3- 〈 SO32- 〈 CO32-

根据此酸碱序列可以写出Na2CO3和SO2的水溶液即H2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 +H2O +SO2 NaHCO3 +NaHSO3

【教师追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反应物量的关系,思考一下,这个方程式中,Na2CO3和S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但如果Na2CO3或SO2过量,产物还是NaHCO3和NaHSO3吗?根据酸碱序列,你能否写出在两种情况下的方程式?

【学生甲】若SO2足量,则H2SO3过量,则H2SO3和产物中的HCO3-又可形成“强强相争”,以“HSO3-和H2CO3弱弱收兵”,即

酸性: H2SO3 〉H2CO3

碱性: HSO3- 〈 HCO3-

整理得到总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H2O +2SO2(过量) 2NaHSO3 + CO2

【学生乙】若SO2不足,则Na2CO3过量,则Na2CO3又和产物中的HSO3-形成“强强相争”,以“HCO3-和SO32-弱弱收兵”,即

酸性: HSO3- 〉HCO3-

碱性: SO32- 〈 CO32-

整理得到总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CO3 +H2O +SO2(不足) 2NaHCO3 + Na2SO3

【教师】我们可以用酸碱序列解决复分解反应的一系列问题,现在如果我把刚才的钠元素系列换成铁或亚铁系列,如Fe、FeO、Fe2O3、Fe(OH)2、Fe(OH)3等物质和一些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酸如HClO、HNO3或H2SO3反应时,不仅仅要考虑这些酸的酸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和这些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三、酸的氧化性、还原性

我们可以用一个氧化还原序列将这些酸的氧化性、还原性排排序。同样可以根据实验证明,通常情况下(还原性的微粒可能会随氧化性微粒浓度变化而变化):

【板书】 氧化性: HClO 〉 HNO3(稀) 〉Fe3+ 〉H2SO3 〉 H+ 〉Fe2+

还原性: Cl- 〈 NO 〈 Fe2+ 〈 S 〈 H2 〈Fe

我们同样可以用“强强相争、弱弱收兵”的原理解释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例如我们熟悉的金属铁与稀硝酸溶液的反应,应用序列可知:

氧化性: HNO3(稀) 〉Fe2+

还原性: NO 〈 Fe

Fe过量时方程式为: 3Fe +8HNO3 3Fe(NO3)2 +2NO +4H2O

如果HNO3过量时又有:HNO3(稀) 〉 Fe3+

NO 〈 Fe2+

HNO3过量时方程式为: Fe +4HNO3 Fe(NO3)3+NO +2H2O

【讨论】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可能发生的反应:

首先考虑,氧化还原反应,

Ca(ClO)2+2SO2+2H2OCaSO4 +2HCl +H2SO4

此时是SO2比较足量的情况下,若SO2不足,则Ca(ClO)2 过量,则又有复分解反应:

Ca(ClO)2+H2SO4CaSO4 +2HClO

Ca(ClO)2+2HClCaCl2 +2HClO

整理可得:3Ca(ClO)2+2SO2+2H2O2CaSO4 +4HClO+CaCl2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在学习非金属含氧酸和物质发生反应时,如果酸只体现酸性,则考虑复分解反应;如果酸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则要考虑氧化还原反应。一般情况下,氧化还原反应优先考虑。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制作风筝作文(6篇)
  • 下一篇:公路工程审计的重点(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