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分享式教育教学(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9 栏目:写作范文

分享式教育教学篇1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指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而研究却指出,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评价指数中,增加的教育指标越多,教育指标划分越细,我国的排名也就越靠后。教育指标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指标,已经拖了我国发展的后腿[1]。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级,能否实现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已不只是一项学术性事务,其更多地上升为国家的政策。而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藉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

一、优质资源共享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主要内涵

随着愈来愈多人达成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共识,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以及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所谓“基本”,主要是指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在20%以下。指出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度等在内均是衡量高等教育强国的考量指标。但目前对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仍缺乏比较专门、深入的探讨。

本文遵循系统分析的观点,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认为应从要素、数量、质量、关系等维度来认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拥有一定数量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拥有较大规模的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同时,所培养出的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应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经过十余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已跃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解决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这一问题矛盾的主导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探讨,就是从致力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角度进行的。

(二)影响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入手,研究生教育有三个要素: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和研究生的培养环境。研究生教育的自主创新,即“协同式创新”,也就是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事实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也可归为三大方面:导师、学生和环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之处:

在导师方面,调查发现,我国能够跻身世界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学科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3%,其中在一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占1%;产出高引用论文的教师极少;拥有世界200强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明显不足。实证分析发现,导师魅力、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有显著解释效应。高水平导师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前提,导师的指导水平是架在名师和高水平研究生之间的关键桥梁。

在生源方面,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对于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前来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呈现出“一大二多三差”[注:见袁洁在《浅谈激励因素对高层次留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中的观点:“一大”主要表现为现阶段来华留学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二多”指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层次留学生多,带陪读的多。“三差”包括:由于大部分高层次学生来华前从未接触过汉语,且年龄偏大,汉语接受和应用能力差;与中国学生相比,其专业水平低,基础差;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居多,做实验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另一方面,我国却有相当大比例的优秀学生被吸引前往欧美攻读研究生学位。2008年7月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2006年度全美共授予45596名研究型博士,分析学位获得者的背景资料发现,“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而对研究生导师的调查也表明,60%的导师认为生源质量非但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

在环境方面,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占被调查总人数73%)博士生对当前的学术氛围是满意的,但仅57%的被调查硕士生对学术氛围的评价满意。这表明高校的学术氛围虽然总体不错,但依旧需要做出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学校应该尽可能为不同层次学生都创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另有研究揭示,硕士生对研究生学习环境要素构成的评价,对学术报告和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情况相对满意,但对学术氛围、专业学习风气等的不满意度大大增加[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指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学术环境具有明显的“场”效应,对于浸入其中的研究生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上述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学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三)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

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学术环境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舍弃单打独斗,集中优势力量,实施整合作战”,必须重视并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

优质资源共享契合了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理念,而开放式培养已被理论与实践证明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种。由于能量是消耗性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打破封闭状态,最终将因能量耗尽而走向消亡。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够通过与外界的资源、信息与能量物质的交换,保持系统的活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才能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从具体改革来看,无论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还是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通过优质资源共享藉以实现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均是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着不同地域范围的三个层面:一是国内高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实现高校优秀导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优良科研设备资源在不同研究生培养高校之间的共享。二是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社区)之间相互开放。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组织文化,各有所长,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三是国内外高校及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开放,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这是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举措。

二、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

(一)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数量不多,已有的研究又相对集中于对共享途径的探讨,如遴选并推广研究生课程及精品教材共享研究新成果,鼓励境内外校际访学促进学科交叉,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实现科研资料共享,通过建立研究生公共教学资源网来搭建互动平台等。有研究通过对大学城研究生教育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指出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共享可在“开放、合作、共建”三个层面上展开。从公开的文献看,目前尚未有直接针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描述,尽管这样,仍可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现状对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情况窥见一斑。对浙江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率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实验室开放以及资源共享率较低。而对广州大学城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现状的调查亦表明,目前广州大学城只是在饭堂、体育场馆这类公共服务范畴实现高校间共享和面向社会开放,在教育科研等核心领域,只处于资源共享的探索起步阶段。上述调查情况折射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现状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要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首先需要探讨其多样化的形式。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可分为“开放、合作、共建”三种主要类型,而每一类型又包括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1、优质资源的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开放。课程开放是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种:各高校之间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其他院校有需要的课程的开放;面向其他高校教师的开放,即将课程向外校开放,引入其他高校教师任教。二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根据统一的顶层设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提出可开放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名称、内容、时间、时长,由有需要的学校和学生自行选择。三是图书资料的开放。研究生的学习主要体现为一种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利、充裕的图书资料是开展高效学习的保障。

2、优质资源的合作。即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资源开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合作事宜。这种合作突破了某一单项资源的限制,是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双方或多方的行为。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人才培养的合作。各校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联合培养人才,可以通过访学、联合制订培养方案、互相开设课程、互相聘任教师、共同组织创新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二是科学研究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实现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标,同时通过科研成果的获得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3、优质资源的共建。优质资源的共建是进一步打破某一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资源的封闭思想,实行各培养(参与)单位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建设成果归共建学校(机构)共同拥有和使用。教学资源共建的范围很广,如共同建设课程与教材,共建公共课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共同申报建设学位点,与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建大型实验室等。

上述三种优质资源共享类型实质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逻辑层次。开放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将自身资源提供给其他培养机构应用,此时是各自利用;合作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利用各自的资源共同完成某些任务、项目,此时是共同应用;共建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共同建设资源,此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上来看,从开放到共建,其难度逐步加大,深度逐次递进。

(三)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

1、人力资源共享模式。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人员。研究生教育可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人员的互聘。人力资源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大型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物质资源共享模式。物质资源是指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资金的物化形式。具体包括信息资源共享、图书资料共享、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共享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建设精品课程教材、推广示范性培养方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即为物质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

3、综合资源共享模式。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对于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都不可或缺,只有二者达到资源的综合共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取得最佳成效。在我国,综合资源共享模式已在大学城中得到实践,大学城不仅便利了开展研究生教育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而且可以通过跨校选修课程、师资与导师互聘等方式,实现多所高校资源的优势互补。

4、无形资源共享模式。无形资源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教育品牌、校风校训、办学传统与经验、学校荣誉、招生与就业渠道、校友网络等。目前,许多省市、高校利用教育部层面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品牌,积极开展了所在区域、单位的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这些都是无形资源共享的表现形式。

三、优质资源共享引导下的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思考

通过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的改革探索,从有效共享优质资源出发,我们对如何通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来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展开如下思考:

第一,以理念转变为先导,确立起优质资源共享的思想观念。优质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没有共享的理念就不会产生共享的实践。确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科学理念,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立起资源意识,认识到共享对于教育低投入与高产出的重大意义。二是确立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一般资源只能解决“有无”问题,而优质资源的共享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具有实质性意义。三是拓展对于优质资源来源范围的认识,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由于各自不同的优势,且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较容易形成稳定、可信任的联盟关系,而且由于其各自不同的资源特性,更容易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第二,以政策的建立和完善为引导,拓展优质资源共享渠道。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引导优质资源的共享。鉴于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教育,是一种主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创新目标的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焦点”在于解决好“通过参与课题进行学习”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外部(如科学院系统和企业系统)的优质科研资源,为研究生在参与课题中开展学习创造条件。二是要利用外部优质师资,实现对参与课题的有效指导。由于优质资源分散在不同的行业系统或部门,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借助外力来促进合作与共享目标的实现。

第三,以多样化的合作为载体,实现共享由形式走向实质。从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合作时间、合作形式等各方面来看,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改革实践表明,对于既定的研究生群体而言,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优质师资和学科平台,因此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共享应着眼于这两方面,资源共享才能走向实质。关于如何共享优质师资,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是一种有效方式。而在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当今,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无疑也是共享优质师资的一条便捷渠道。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计划,目前已公开课程1550门,而2006年全世界网上公开的大学课程已达四千余门[16]。其他如研究生的国内外访学、暑期学校、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等,既在师资,同时也在学科平台的共享上收到了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显著成效。

分享式教育教学篇2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指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而研究却指出,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评价指数中,增加的教育指标越多,教育指标划分越细,我国的排名也就越靠后。教育指标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指标,已经拖了我国发展的后腿[1]。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级,能否实现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已不只是一项学术性事务,其更多地上升为国家的政策。而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藉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

一、 优质资源共享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 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主要内涵

随着愈来愈多人达成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共识,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以及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所谓“基本”,主要是指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在20%以下。指出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度等在内均是衡量高等教育强国的考量指标。但目前对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仍缺乏比较专门、深入的探讨。

本文遵循系统分析的观点,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认为应从要素、数量、质量、关系等维度来认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拥有一定数量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拥有较大规模的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同时,所培养出的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应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经过十余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已跃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解决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这一问题矛盾的主导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探讨,就是从致力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角度进行的。

(二) 影响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入手,研究生教育有三个要素: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和研究生的培养环境。研究生教育的自主创新,即“协同式创新”,也就是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事实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也可归为三大方面:导师、学生和环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之处:

在导师方面,调查发现,我国能够跻身世界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学科组织及其包含的1 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3%,其中在一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占1%;产出高引用论文的教师极少;拥有世界200强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明显不足。实证分析发现,导师魅力、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有显著解释效应。高水平导师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前提,导师的指导水平是架在名师和高水平研究生之间的关键桥梁。

在生源方面,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对于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前来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呈现出“一大二多三差”[注:见袁洁在《浅谈激励因素对高层次留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中的观点:“一大”主要表现为现阶段来华留学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二多”指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层次

留学生多,带陪读的多。“三差”包括:由于大部分高层次学生来华前从未接触过汉语,且年龄偏大,汉语接受和应用能力差;与中国学生相比,其专业水平低,基础差;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居多,做实验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另一方面,我国却有相当大比例的优秀学生被吸引前往欧美攻读研究生学位。2008年7月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2006年度全美共授予45 596名研究型博士,分析学位获得者的背景资料发现,“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而对研究生导师的调查也表明,60%的导师认为生源质量非但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

在环境方面,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占被调查总人数73%)博士生对当前的学术氛围是满意的,但仅57%的被调查硕士生对学术氛围的评价满意。这表明高校的学术氛围虽然总体不错,但依旧需要做出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学校应该尽可能为不同层次学生都创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另有研究揭示,硕士生对研究生学习环境要素构成的评价,对学术报告和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情况相对满意,但对学术氛围、专业学习风气等的不满意度大大增加[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指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学术环境具有明显的“场”效应,对于浸入其中的研究生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上述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学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三) 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

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学术环境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舍弃单打独斗,集中优势力量,实施整合作战”,必须重视并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

优质资源共享契合了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理念,而开放式培养已被理论与实践证明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种。由于能量是消耗性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打破封闭状态,最终将因能量耗尽而走向消亡。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够通过与外界的资源、信息与能量物质的交换,保持系统的活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才能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从具体改革来看,无论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还是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通过优质资源共享藉以实现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均是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着不同地域范围的三个层面:一是国内高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实现高校优秀导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优良科研设备资源在不同研究生培养高校之间的共享。二是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社区)之间相互开放。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组织文化,各有所长,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三是国内外高校及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开放,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这是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举措。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

(一)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数量不多,已有的研究又相对集中于对共享途径的探讨,如遴选并推广研究生课程及精品教材共享研究新成果,鼓励境内外校际访学促进学科交叉,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实现科研资料共享,通过建立研究生公共教学资源网来搭建互动平台等。有研究通过对大学城研究生教育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指出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共享可在“开放、合作、共建”三个层面上展开。从公开的文献看,目前尚未有直接针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描述,尽管这样,仍可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现状对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情况窥见一斑。对浙江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率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实验室开放以及资源共享率较低。而对广州大学城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现状的调查亦表明,目前广州大学城只是在饭堂、体育场馆这类公共服务范畴实现高校间共享和面向社会开放,在教育科研等核心领域,只处于资源共享的探索起步阶段。上述调查情况折射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现状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nbsp;

要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首先需要探讨其多样化的形式。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可分为“开放、合作、共建”三种主要类型,而每一类型又包括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1、 优质资源的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开放。课程开放是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种:各高校之间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其他院校有需要的课程的开放;面向其他高校教师的开放,即将课程向外校开放,引入其他高校教师任教。二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根据统一的顶层设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提出可开放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名称、内容、时间、时长,由有需要的学校和学生自行选择。三是图书资料的开放。研究生的学习主要体现为一种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利、充裕的图书资料是开展高效学习的保障。

2、 优质资源的合作。即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资源开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合作事宜。这种合作突破了某一单项资源的限制,是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双方或多方的行为。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人才培养的合作。各校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联合培养人才,可以通过访学、联合制订培养方案、互相开设课程、互相聘任教师、共同组织创新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二是科学研究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实现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标,同时通过科研成果的获得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3、 优质资源的共建。优质资源的共建是进一步打破某一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资源的封闭思想,实行各培养(参与)单位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建设成果归共建学校(机构)共同拥有和使用。教学资源共建的范围很广,如共同建设课程与教材,共建公共课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共同申报建设学位点,与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建大型实验室等。

上述三种优质资源共享类型实质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逻辑层次。开放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将自身资源提供给其他培养机构应用,此时是各自利用;合作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利用各自的资源共同完成某些任务、项目,此时是共同应用;共建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共同建设资源,此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上来看,从开放到共建,其难度逐步加大,深度逐次递进。

(三)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

1、 人力资源共享模式。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人员。研究生教育可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人员的互聘。人力资源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大型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物质资源共享模式。物质资源是指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资金的物化形式。具体包括信息资源共享、图书资料共享、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共享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建设精品课程教材、推广示范性培养方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即为物质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

3、 综合资源共享模式。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对于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都不可或缺,只有二者达到资源的综合共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取得最佳成效。在我国,综合资源共享模式已在大学城中得到实践,大学城不仅便利了开展研究生教育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而且可以通过跨校选修课程、师资与导师互聘等方式,实现多所高校资源的优势互补。

4、 无形资源共享模式。无形资源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教育品牌、校风校训、办学传统与经验、学校荣誉、招生与就业渠道、校友网络等。目前,许多省市、高校利用教育部层面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品牌,积极开展了所在区域、单位的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这些都是无形资源共享的表现形式。

三、 优质资源共享引导下的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思考

通过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的改革探索,从有效共享优质资源出发,我们对如何通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来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展开如下思考:

第一,以理念转变为先导,确立起优质资源共享的思想观念。优质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没有共享的理念就不会产生共享的实践。确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科学理念,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立起资源意识,认识到共享对于教育低投入与高产出的重大意义。二是确立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一般资源只能解决“有无”问题,而优质资源的共享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

具有实质性意义。三是拓展对于优质资源来源范围的认识,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由于各自不同的优势,且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较容易形成稳定、可信任的联盟关系,而且由于其各自不同的资源特性,更容易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第二,以政策的建立和完善为引导,拓展优质资源共享渠道。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引导优质资源的共享。鉴于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教育,是一种主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创新目标的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焦点”在于解决好“通过参与课题进行学习”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外部(如科学院系统和企业系统)的优质科研资源,为研究生在参与课题中开展学习创造条件。二是要利用外部优质师资,实现对参与课题的有效指导。由于优质资源分散在不同的行业系统或部门,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借助外力来促进合作与共享目标的实现。

第三,以多样化的合作为载体,实现共享由形式走向实质。从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合作时间、合作形式等各方面来看,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改革实践表明,对于既定的研究生群体而言,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优质师资和学科平台,因此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共享应着眼于这两方面,资源共享才能走向实质。关于如何共享优质师资,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是一种有效方式。而在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当今,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无疑也是共享优质师资的一条便捷渠道。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计划,目前已公开课程1550门,而2006年全世界网上公开的大学课程已达四千余门[16]。其他如研究生的国内外访学、暑期学校、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等,既在师资,同时也在学科平台的共享上收到了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显著成效。

第四,以品牌建设为旨归,扩大优质资源共享的效益和影响。建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品牌,不仅有利于维持合作共享的持续开展,同时也为探索新的共享形式提供了改革实践的基点。为此,应通过合作项目的内涵建设以及广泛的媒体宣传来开展资源共享的品牌建设。从目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实践效果来看,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如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访学基地建设等都已发展成较有影响力的资源共享品牌项目,其他如上海市的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织的“西部地区研究生精品课程大讲堂”,对于如何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进行了深度探索,并已达到了预期效果。

分享式教育教学篇3

Abstract: The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 is the basis of carrying on all kinds of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seeking the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Proceeding from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sharing operational mechanism,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resource sharing, and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key elements of regional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he key ways and means of constructing the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sharing mechanism、 The study is helpful for future work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sharing mechanism, and maintain high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and promote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关键词: 地区性;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共享;运行机制

Key words: region;higher school;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operational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72-03

0 引言

1999年开始的大规模扩张,使高等教育资源出现了尖锐的供需矛盾,特别是优质教学资源,存在着数量不足和分布不均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教学资源的共享是一个分步骤、多层次的复杂体系,既包括各个层次资源的建设问题,也包括各层次之间资源的整合和配置问题,同时在技术上对满足不同的需求主体的个性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中外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都离不开科学的运作机制来为其保驾护航。因此,弄清地区性高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存在的问题,探讨高等教学资源地区性共享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助于高校突破多年形成的教学壁垒,实现有限的优质高等教学资源互补与共享。这既是高校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求,也是大众化条件下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优化高等教育系统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高等教学资源共享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教学资源建设近年取得了蓬勃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潮。在商业领域,清华同方、国之源等教学资源提供公司,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其资源库系统获得了广泛的分发与推广。伴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国家层面上也出现了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热潮,开展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2006年教育部又启动“十五”部级重点课题“我国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发展战略”及2007年的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了一批部级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秀教学团队、创新人才示范区等教学资源。而目前正在实施的“公开课”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陕西省作为全国高教基地之一,优质教学资源的集中地,在高等教育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且省内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加强合作交流,优化整合资源的重要性。2006年以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延安大学、陕西理工学院、新疆大学、兰州大学等26所高校构建的 “西部高校优秀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以及国家在近几年先后组织实施的“西部校园网工程”、“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校校通”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初步建立起了能够适应教育信息化和教学资源共享的网络基础环境,缓解了因设备场所紧张与闲置浪费的矛盾、教师超负荷工作和教学质量下滑的矛盾、文献资源紧缺和重复建设的矛盾。但是,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在思想认识、管理体制、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如:①共享理念不明确。政府和高校管理者都有共享的愿望和设想,但是往往共享的理念不成熟、思路不明确,没有一个相应的机构去深入地分析、研究究竟要实现哪些方面的共享。②共享的内容单一。各校之间资源占有的不平衡,使各校在项目管理、教师工作量、收费标准等还停留在较粗浅层次的合作,同时也造成共享的载体和内容比较单一,且受益不均。③共享机制不健全。目前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开展了一些高等教学资源共享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还比较零碎,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管理体系。由于高等教学资源共享与深层次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共享机制,这是高教资源共享经常化、制度化的前提基础和关键。

2 地区性高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内涵及及关键要素

2、1 高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内涵 分析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内涵首先需要明确机制与高校教学资源的概念及内涵。机制是指组织之间或部门之间的职能构建与运行方式,主要指管理对象各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结构和功能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活动方式,以及管理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高校教育资源是指高等院校所拥有的、现实的和将来可能用于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总和。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应指共同利用或享用高等教育资源。它理应包含高等教育资源为社会所共享、高等教育资源为各高校之间所共享、高等教育资源为高校内部所共享[1]。共享机制是指对于生产资料,资产及资本的共同开发和使用,对于技术,学术和知识的共同参与和使用。文中的地区可以指某特定的省,也可以指某特定的市或区,并不设置绝对的界限,而教学资源知识教育资源的一部分,主要指与教学相关的教育资源。根据这些概念的分析,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是指各高校校际之间教学资源共享的过程和方式,它包括对教学资源共享提供的服务、支持,教学资源共享的决策和执行,教学资源的管理等如何有效的运行机制。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某个地区各高校校际之间关于教学资源共享的职能构建与运行方式,其目标是提高办学效益,达到地区内各高校的共生、共存与多赢。

2、2 高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的构成要素 地区性高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系统包括内部要素、 运行平台和动力要素三大组成部分[2]。

2、2、1 内部要素 总体上可分为三类:共享的主体要素、共享的中介要素、共享的客体要素。共享主体,即共享资源的提供者(这里指某地区内的各个高校)、使用者(这里指高校师生)、管理者;共享客体,指可共享的教育资源;共享中介作为连接共享主体和客体要素的桥梁将两者连通,包括制度、机制、渠道、技术等。

2、2、2 运行平台 主要通过运行模式、运行管理、运行保障三大方面来实现。运行模式指平台资源的提供流程、共享方式、实际使用。运行管理,即共享的组织与管理、共享成员(资源的提供者或服务者)与用户(使用资源平台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成员以及用户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以上三个方面包含有丰富的内涵,并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校资源共享运行平台。

2、2、3 动力要素 动力是指能够促使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活动的持续发展而形成的复杂的动力系统,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来自用户需求,即高校师生的教学需求。外部动力,是由一些比较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合力,包括共享制度、 机制、 法律、 法规、 方式、 渠道、 技术等,这种合力共同促使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

2、3 共享运行机制要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三要素分析,可以得知,共享运行机制中的构成要素彼此是一个相互依存、 相辅相成的整体。在有效的动力机制促进和作用下,能确保共享机制运行的连贯性及持续性,而内部要素优化配置体现在运行平台上的各个环节中,三者缺一不可。从本质来说,内部要素是基础,运行平台和动力机制是条件。从内部成分来看,动力机制和内部要素之间又互相联系协调,形成一定的组织运行架构,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原理及其运行方式,成为引导共享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因此,在实现地区性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过程中,也会产生组织成员之间的分担、协作、参与,这需要我们在巩固成果、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遵循高等教育多层次办学的规律,高度重视地区性高校间的教学资源互补性、差异性,做到取长补短,以机制建设推动高效能高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的系统化发展。

3 地区性高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应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先进的技术为支撑基础,系统的管理机制为协调,合理的共享方式为实施基础,标准化的共享平台为依托,完善的网络技术作为保障,有效的应用与服务机制作为促进。

3、1 决策与管理机制 政府对高等教育所作出的决策构成了高等教育共享运行机制中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决策系统解决的是高等教学资源共享的大政方针问题和原则方向问题[4]。从决策的不同形式看,宏观决策系统主要由政策和立法两部分构成。而政府决策是本着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这个目的而进行的,因此,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结合点便尤为重要。

3、1、1 共享组织与管理 设立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领导、各校校长或常务副校长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对各高校在教学资源共享过程中提出决策方案,制定共享规则、管理、协调和组织等任务,界定资源共享的范围和方式。管理委员会下设:专家委员会、共享联盟委员会、用户委员会。专家委员负责对共享资源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先进性的质量监督,根据社会需求和各校的实际,对各校如何实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供建议;共享联盟委员会负责对联盟成员的监督管理,协调并确定各种资源共享如学术、教学等活动和事宜,在各校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拟订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教学资源共享管理规章制度和各项管理办法。用户委员会负责对共享用户规范管理;同时设立共享办公室负责共享的日常管理。

3、1、2 共享联盟成员与用户 按照在资源共享过程中的行为,将参与资源共享和服务的不同对象分为共享联盟成员和用户两类。共享联盟成员一般是各种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或服务者,包括资源共享过程中生产、加工、整合、共享和服务等行为的所有参与者。共享联盟成员一般应以单位的形式加入共享源平台,成为共享资源平台的成员单位。用户是使用共享资源平台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并通过使用共享服务系统获得教学资源的共享服务。

3、2 标准与保障机制 使教学资源共享更具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的基础是建立资源标准。 构建统一完整的教学资源认证标准体系和基于标准的管理系统,是教育共享政策、技术、教学和管理的基础[3]。主管部门应从政策上明确规定共享资源在开发、管理中所遵循的标准,制定地区内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技术规范制度,促使应用系统的设计以及相关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按照统一标准执行,积极推动不同层次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验室标准、图书分类标准和网络教学资源接口标准的建立,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体系。要充分体现地方政府的作用,制定系统性和指导性的法规,鼓励地区内的各高校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共享,为资源共享提供政策法律上的保障。地区内各高校办学主体不同、层次不同、特色不同、优势不同,因而其管理政策甚至管理模式也可能不同。因此,要通过管理制度体系的作用,达到资源所有者(提供者)、使用者、管理者的有效协同运作。首先要建立共享课程的认定与管理制度,包括教师互聘、专业和课程标准共建、学分互认、学生学业联考和评估等,以此规范教育教学资源的有序共享;其次要建立开放式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将各院校信息按规定流程输入信息系统,使各校师生通过信息系统了解资源状况,作出选择。再次,要建立教学过程的监测与保证系统,逐步建立、建全教学过程监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4]。

3、3 应用与服务机制 要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地区性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整体质量和效益,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地区性教学资源应用与服务机制。

3、3、1 共享教学资源的提供 各联盟成员按共享的内容建设和提供相应的共享资源的同时,确定好共享方式,检查核实后提交委员会办公室,由办公室经专家审核后入共享资源库,再在网上。

3、3、2 共享的内容与形式 教学资源共享的形式可以是教学资源的引入,也可以是教学资源的共建共用,还可以是学生跨入其它学校使用资源。共享内容包括互聘教师、制度共通、设备设施共享、图书及信息共享等。

3、3、3 共享资源的使用与评价 区域内的高校通过注册可成为共享平台的用户,通过登录、搜索查询可得到共享信息。用户和联盟成员在共享服务后,可继续对对方进行评价,平台将以这些数据为基础,交由各管理机构对双方做出评价,以及时发现共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对策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地区性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4 结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竞争与合作的增强,地区性高校通过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对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要实现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从微观上要有合理的组织启动机制,必须综合考虑高校之间的差异,选择适合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激发高校资源共享的积极性。从宏观上要完善保障和协调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制定提高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和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诚然,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地区性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不仅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技术创新,更是一次观念层面上的革新,它更需要的是人们从思想上打破传统利益观念的侄桔,不断完善地区性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及法制建设,才是真正推动我国资源共享管理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幸华、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2]龙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9(3)、

分享式教育教学篇4

[关键词] 办学主体 资源整合 共享平台 株洲职教城

中国大学城(包括职教城)建设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所催育的新生事物,以2008年为分水岭,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此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同时对教育资源整合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育资源泛指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一切资源,包括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有形资源与软件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无形资源两大类。

职教城的建立,使得一定区域内的职业院校集合化,教育资源整合成为可能。但由于各办学主体间竞争关系长期存在,且办学环境、办学规模、专业特色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目前职教城建设的首要任务,能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创出职教城新品牌,推进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

一、职教城资源整合现状分析

1、基于博弈理论的各办学主体合作基础

职教城中作为独立主体存在的职教城各高职院校,能否实现资源整合,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根据博弈理论,各办学主体以协议的形式进行相互合作,一份协议确定一次合作行为。由于单方面违约而获得的短期效益较高,所以各主体合作过程相当于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模型,合作结果如表1所示:

由此可知,合作方博弈结果是纳什均衡(不合作,不合作),属于典型的囚徒困境,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均衡结果,即(合作,合作)。运用博弈理论,将博弈重复三次及以上,可得出结论:“只有双方博弈的次数足够多以至无限,才能有效避免合作方非合作情况发生”。

2、职教城教育资源整合运作模型

由上述分析可得,充分考虑各方主体的经济利益和办学效益,是保障教育资源能顺利整合的关键。笔者建议,要确定职教城核心机构(一般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以核心机构为主导,引导各办学主体共建教育资源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共同培育优秀职业人才,其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二、职教城教育资源整合的具体策略

1、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

政府主导是推动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关键。职教城管委会是衔接职教园各办学主体的中间环节,是确保职教城有序、高效运作的核心机构。因此,它的建立必须由地方政府规划形成,其成员应该包括:政府教育部门领导、各办学主体领导、教育专家、合作企业代表及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管委会应该为各办学主体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提供有形教育资源与无形教育资源共享。

2、有形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教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为资源整合奠定了良好基础,管委会应该增大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一体化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职教城内高职学院和各种社会资源和资金,统一规划,建立若干共享点,主要包括实训基地、技能培训中心、图书信息中心、科技馆、文体中心、合作企业科研点、商业街等。“共享点”建设必须突出特色,避免资源闲置和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并以此为核心加以辐射和扩散。

3、无形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1)各院校创建特色专业,推选特色人才,创立专业人才资源库

以具备一定实力的高职院校组建而成的职教城,是典型的“强强联合”职业教育模式,各办学主体均具备自己的特色与优势,都会在办学条件、师资构成、实习实训场所等方面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各行业领域享有一定的名气。

管委会要引导各高职院校充分认清自身优势与劣势,形成自身特色,创建特色专业,推选特色专业人才,与现场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等一起组成专业人才资源库。

(2)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各院校间优质资源共享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专业人才不断涌现的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想要在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等高学历的人才中脱颖而出,显然应该抓住“高职业技能”这一有利特色。而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从简单专一的操作人员转向高技能复合型。对任何一所职业院校来说,要独立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职业人才,或多或少会显得有些“先天不足”,无论是从知识能力、专业能力,还是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无法与由多所职业院校共同培养的结果相抗衡。

因此,在职教城成立后,由管委会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各院校间优质资源共享,就使得协同培养职业人才成为了可能。其具体做法包括:①实行学分互认制,鼓励学生跨院校选课;②组织专业人才资源库中专家教师公开授课;③鼓励教师间互相学术与职业技能交流,提升教学水平与职业能力。

(3)建网络教育平台,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资源共享成为了可能。职教城应重视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积极构建统一标准、方便交流的网络教育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共享形式,引导园内各办学主体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开发。

各办学主体可根据资源的重要程度,采用有偿、部分无偿及全部免费等共享形式,将各类教育资源网络化,实现良性互动、共谋发展,依托大学城建设科技园,实现科技人才共享。

三、株洲职教城教育资源整合实例

1、株洲职教城建设现状分析

从行业企业需求分析,湖南省每年需要培养或培训中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在50万人(次)以上。随着企业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的逐步广泛,湖南省企业对职业人才需求潜力巨大,且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

从职教师资分析,株洲市现共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42所,其中,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部级重点中专5所,部级重点技工学校4所。同时,拥有部级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1个,国家和省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11个。通过长期的努力,株洲基本形成现代职教体系,职业教育在湖南省内具有绝对的优势。

一方面,是行业企业有巨大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具备相当规模的职教师资,如何实现优质资源整合,确保株洲职业教育效益最大化,以株洲市政府为主导,开始职教城建设。

株洲职教城建设始于2008年,预计2012年建成,目前拟入园的职业院校共10所,均具备较强的办学能力、拥有较高的社会认知度、就业现状优良。其中,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株洲技术学院拥有“现代技工摇篮”之称;株洲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被誉为“铁路黄埔军校”。据统计资料显示,在职教城建设之前,10所拟入园院校共计学生人数目字4658人,资产规模104519万元。

2、株洲职教城教育资源整合对策

目前,株洲职教城处于全面建设阶段,由株洲市政府牵头成立的职教园管理委员会实行“统一人员、统一办公、统一管理”的运作模式,是保障职教城有序、高效运作的核心力量。

在职教城建设期间,进行园区教育资源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管委会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为了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更好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在市政府主导下,建立以市政府相关领导、职业教育专家、各办学主体相关领导、合作企业专家等为主体的管委会,进一步完善管委会职责范围;

第二,以管委会成员为主,组织相关专家、技术人员等对国内外大学城资源整合情况进行调研,并结合职教城各办学主体的实际情况,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园区软硬件资源共享提供便利条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三,制定资源共享政策,为园区各类资源投入制定“指向标”。由管委会牵头,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召开软硬件资源共享问题研讨会议,制定资源共享相关方案。譬如,制定优质生源的选择方案,园内各办学主体按统一标准招收符合规定的优质学生;制定园区院校创办新专业的审核办法,新专业的开设必须经过审核,避免出现重复专业设置、浪费资源的情况;制定园区共享设备设施建设方案,所有新增共享设备设施报告必须经过特定程序审批,避免出现共享设备设施利用率低的情况等。

第四,创建软硬件教育资源共享新模式,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园内各高职院校属于独立办学模式,导致“围城文化”长期存在,教学、实践及科研都封闭在校园内部,要实现园内各高校资源共享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各院校在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上均存在很大差异,如何整合资源,避免资源重复共享也是要解决问题。

因此,要构建共享新模式,可设置二个共享层次平台。其一,是园区与外部资源共享,具体形式可包括园区与地方区域共享、校企共建与共享等。共享资源主要包括生源信息、行业企业信息等。其二是园区内资源共享,具体形式可包括各院校共建与共享、院校与职教园区(主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共建与共享等,共享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课程资源(尤其是部级、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电子图书资料、科研资源等。

为了保障共享模式的顺利运行,可建立合理的共享机制,为共享资源设立级别,以此为依据将共享型式分为全免费型、部分免费型及全付费型等。园区内资源的有效使用率会增高,也保护了各院校共享资源的积极性,使得优质资源整合成为可能。

四、结束语

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双向、乃至多向互动的过程,职教城的建立将一定区域内具备一定实力职业院校聚集化,必须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共享,形成职业教育的教学核心竞争力,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吸收优质生源,培养高技能素质人才,把职业教育的功能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周春林、江南大学城人才资源共享研究、总裁,2009,(4)、

[2]刘晓明、徐旭水、盛羽洁、“整合――互动”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结构分析、职教通讯,2007,(7)、

[3]孔谈清,张蕊、谈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6)、

[4]朱新生、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构想、职教通讯,2007,(3)、

分享式教育教学篇5

关键词: 中学体育 分组分享教学法 应用优势

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以学生为本,枯燥沉闷的教学氛围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能锻炼的积极性,不能有效保证体育教学的效果。在这样的形势下,将分组分享教学法引进并应用到中学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使老师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好地解决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产生的问题。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的概念内涵

分组分享教学法其实是在中国大班授课的教育国情下,对合作教育的有效创新,充分结合了中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展特点,适应中国普通中学教育现状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在我国发展比较成熟、快速的一种教学方法。分组分享教学法其实就是在班级授课教育现状下,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然后根据不同的分组依据与分组形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之后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学习分享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自主能动性,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式。

分组分享教学法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开展分组教学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地表现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结合了合作与竞争、探索与研究的双重教学效果,有效地将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的,是合作教学与分组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的结合体,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和平等性,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不断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分组分享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首先,要创新中学体育的教学目标。分组分享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形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突出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这种教学方法应用的过程中,要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创新,改变传统单一要求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教学目标,实现三维式的新课程目标:第一就是要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加强体能锻炼的重要性;第二是学生在进行体能锻炼的时候,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一个良好体育锻炼氛围;第三就是要在增强学生体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韧品格,加强学生情感上的认知,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价值观。

其次,分组分享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分组分享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应用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理论依据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组。一般来说,分组分享教学法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依据标准,可以说在用一个教学内容里就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组依据,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充分保证教学的效果,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实际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进度,比如,可以依据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民族信仰及学习能力等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常见的分组形式基本上是外部分组与内部分组两大类,当然也可以再详细地进行多层次的分化,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可以分为ABC等级模式,还可以进行灵活多变混合分组等。而由于中学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分组方式的标准也可以进行多样化的创新,可以详细了解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等,为学生开设一些兴趣专项小组、体能层次小组等,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分组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体能训练,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打破传统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厌烦心理,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最后,在应用分组分享教学时,应不断完善体育教学环节和结构。依据不同的理论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后,还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结构方式组织不同小组开展体育教学。可以在体育课堂上让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分组轮换教学,比如,在讲解篮球“三步上篮”的技巧时,可以让分组学生进行轮换联系,然后老师进行实时指导,加强分组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更积极地进行学习和锻炼。当然,也可以分组不轮换,而是将教学的内容根据不同分组的特性进行合理分配,比如,学习武术的和学习篮球的可以进行并列的学习与练习,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学习状态的稳定性。总之,要对教学结构进行多样化的创新,尽可能地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且加强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三、分组分享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分组分享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会受到体育学科特点和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并不能保证这一教学方法一定能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分组分享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应用中有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效果,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

首先,能够有效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效果。中学的文化课程任务要比小学繁重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比较大,而体育课因其学科特点而成为学生释放学习压力的一个重要契机,学生在体育课上可以充分地进行体能锻炼,通过运动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但是,中学体育课一般课时很少,不能保证学生的锻炼时间与效果,而分组分享教学方法却可以有效解决这样的困境,让学生在时间有限的体育课堂上,通过兴趣、特长等专项分组训练,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体能锻炼中,享受运动的乐趣,而且老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分组的学生进行指导,节约体育课堂的教学时间。在这样氛围良好的体育课堂上,学生体能锻炼的时间与效果都能得到保证。

分享式教育教学篇6

关键词:教育资源 共建共享 云计算 云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02

1 云计算在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上的优势分析

云计算规模大、方便化、虚拟化、前景大等特点,使得其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2010年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埃森(Accenture)公司的《探究云计算的未来:驾驭技术驱动转型的下一次浪潮》调查报告显示,云计算在教育科研行业的潜在应用体现在三点:获取全球资源(Access toglobal resources);低成本仿真(Lowcost simulation);真高度交互/协作学习(Highly in teractive/collaborative learning)。鉴于此,Google、微软等都开辟了一块自己的云计算领土。

当前公认的云计算主要有3种部署方式,即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云计算特点使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成为可能。云计算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规模庞大的数据中心,由技术优秀的专业团队来负责日常的数据管理和安全工作,确保资源库规模扩大和数据安全。

云计算技术可提供软件定制与安全的数据存储服务。云计算技术能获得比私有服务器大得多的存储空间,同时数据存储在云端,不会丢失,不用备份。

依托云计算技术搭建交互式云服务平台。云计算跨设备、跨平台的特点,使用户很容易在各种终端间同步获取数据,并能随时与别人分享,正是有了良好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云计算的大规模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2 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云”层设计

云计算的部署方式及特点在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上的优势显而易见,高校教育资源平台的云层设计,也就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脚手架”的设计尤为重要。因为教育教学资源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这些资源主要包括基础性教学硬件网络设施源、应用软件、操作平台、数字资源、教师资源等,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可整合为四类“云”上资源。整合后由下向上云层为:硬件资源云、软件资源云、云服务平台、教育资源云四个相互关联的层次结构。下面具体阐述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云”层结构设计与功能实现。(见图1)

图1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云”层结构设计与功能实现

2、1 硬件资源云

这是云计算高校教育资源系统架构的最底层,部署为公有云。主要提供最基本的物理资源,包括计算、存储、数据和网络设备,并通过虚拟化技术和集群技术对底层硬件资源进行消除物理硬件的限制,以此来降低硬件管理的复杂度,提高硬件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地控制其成本,并且保证了云计算系统的可扩展性。

2、2 软件资源云

软件服务云主要由安全服务云、在线办公云、应用软件云组成,提供各类软件的定制服务。使用软件资源云,用户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软件的升级、资源的存储、病毒、木马等,用户只需将编辑完的文档等存入云端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件的外泄以及被盗等问题,因而云计算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2、3 云服务平台

云服务平台按照私有云方式部署在软件资源云层之上。主要由操作系统云和中间件云组成,实现计算能力、存储资源的调度、协调和监控,为业务应用提供基础运行环境和基础作支撑。操作系统云负责与虚拟机对话,提供最基本的软件环境和系统服务;中间件云对网络协议和软件平台进行抽象和统一表示,实现对软件运行环境按需定制,并对各类业务应用提供基础服务和管理。

2、4 教育资源云

最上面一层按混合云方式部署的教育资源云,包括数字资源(网络课程、数字图书和远程教育)、教师资源等。由于各高等本科院校、职业技术类院校和培训机构所掌管的学习资源相对独立,学习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导致学习成本加大,众人望而却步。教育资源云的构建不仅可以实现各级院校和培训机构,甚至社区居民学习资源的共享、有效的配置和合理的利用,还能降低学习成本,提高教育质量。高校的师资建设可借鉴云计算的思想并构建教师资源云,从而加强各级院校、培训机构、企业技术人员等之间的流动性,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加强教育界与企业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今后,很多教育资源甚至教育本身都将以服务的形式呈现,这与云计算以服务为导向的特性相契合,选择云计算作为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架构是必然趋势。

3 资源共建共享“云”服务应用模式

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云”服务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资源的开发、资源的管理和资源的应用三方面。围绕这三方面,设定基于“云”服务的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应用模式由三个要素构成:①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实施,主要是指教育主管部门与教育行业协会。根据各高校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基于云服务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并通过行业协会构建教育资源共享中心,如广东省优质教育共享中心,由教育技术协会制定技术规范引导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实施;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主要指各级高校独立开发的或有资质的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和部分教育软件研发部门独立或联合开发的成系统的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③同类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同类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用户群,包括学习者和教育者及其他使用该资源的用户。如图2为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云服务应用模式图。

图2 资源构建共建共享“云”服务应用模式图

3、1 政府、协会组织实施与管理

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由政府和协会组织实施与管理,发挥控制功能。保障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正常运行,政府部门对资源开发者与资源利用者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控,协会对资源质量提出要求,对资源信息进出资源库的程序作出规定。云服务平台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核心,也是整个应用功能的最终执行模块。用户需要的服务通过接口与云服务平台连接,全部交由云计算平台处理,处理完毕再由接口将数据依次传给用户。它包括数据存储、计算和管理三大模块,其中计算模块主要是来自用户的计算任务拆分,然后再派发到云中具备相应功能的节点进行分布式的并行计算。进行全部相关计算之后,再将最终的结果收集,统一整理(如排序、合并等)后再返还给用户。管理模块实现数据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优,以方便查询、搜索。存储模块与基于三层架构的网络平台对应,又分为用户信息库、学习资源库、交流库、存储库、软件库五个子模块,分别存储相应的信息。

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搭建统一的资源交互云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最主要是对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设计和选择,同时,还要组织人们对资源进行评价,促进资源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这些任务须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提出建设标准,由教育行业协会指导,各级高校共同承担。

3、2 校、企共同开发共建

各类院校单独建库不仅使得各种资源重复建设、资源质量低下,而且相互之间不能交互,形成了众多的“资源孤岛”。院校开发者依照规范,在统一的标准指导下,结合专业优势,开发强势学科,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措施来控制和考核其质量,采用“多用多得、少用少得”的风险承担机制,激励各校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开发质量,从而实现共建教育资源的局面。同时根据用户需求,还可委托相关企业、社会和政府部门等有资质的教育资源研发公司,开展教育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工作。商业开发者根据用户群的反馈意见,不断修改、完善,同一个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升级确保教育资源的高质量,成为用户群最满意的资源,逐步形成教育资源开发的滚动式共建良性发展,在实现共建的前提下,共享资源的问题相应得以解决。

3、3 同类高校教育资源互换共享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如果没有资源的利用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类高校的在校教师、学生及其相关人员是高校资源主要用户群。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云服务模式可以使各校优势专业独立开发资源交换以及教育资源的商业开发,既减少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大幅度提高了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又使统一的云服务平台打通了校际间资源访问的壁垒。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终极目标,就是极大限度地丰富各类高校教育资源库,让学习者、教育者、管理者,随时随地享用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高质量教育资源。

4 结语

纵观目前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云计算的出现为实现资源的集中与共享扫清了技术障碍,使其在经济效益、资源质量、资源库容量、共享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本文将硬件网络设施资源、应用软件、操作平台、数字资源、教师资源等资源整合为四类,由下至上设计了“硬件资源云、软件资源云、云服务平台、教育资源云”的云层结构,为资源共建共享搭建了脚手架。同时提出了资源开发、资源管理、资源共享要由“政府政策主导、协会技术引导、校企共同开发、资源互换共享”的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共建共享的高校教育资源必将成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主流,“资源孤岛”的现象会得以彻底解决。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405)

参考文献:

[1]卢蓓蓉,任友群、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教育云建设的困境及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1):62-67、

[2]黎孟雄,仲兆满、基于云计算的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4):151-154、

[3]李爱国,原建伟、云计算部署模式及应用类型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3(1):24-26、

[4]任伟,刘进、云计算环境下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

分享式教育教学篇7

【关键词】教学 分享 情感 创造力

《现代汉语辞典》中对“分享”的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由此可见,教学中的分享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情感、价值。传统教学注重教师分享。因受个人经验、情感以及专业等因素所限,仅有强调教师的分享是不够的。人的天性好分享,基于人的天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的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倡导分享式的教学模式,是时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进步的需要。在此,分享式教学不仅包括教师的分享,也包括学生的分享以及师生在他人分享后的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第三种分享我们称之为“后分享”。

一、教师的分享

教师的分享有其特殊性。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可运用“组织、语言、提问”等技巧,来增强教学的分享效果。教师的分享不仅包括知识,也有情感。教师应正确引导,经常做到和学生快乐分享。其次,教师的分享具有示范性,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活跃学生分享的氛围;最后,教师的分享可充当替补角色。遇到复杂问题,学生暂时未能理解,教师的分享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学生的分享

人的天性好分享,在幼儿期分享行为就已高度发展,尤其是经验分享。相关研究表明分享行为与年龄的增长存在正相关。鉴于此,教学应鼓励学生进行分享。

学生分享的主要来源首先是自主预习,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由于缺少背景知识,这种分享比较肤浅,学生并未真正的掌握知识,脱离教材即会遗忘;其次,学生因自身因素如先前经验等对知识的分享。例如身处桂林的同学,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课时,即使没预习或接触相关书籍,对桂林山水同样能娓娓道来;最后,学生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对知识分享。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新的认识。

三、“后分享”

“后分享”是指师生讨论分享后对知识重新认识的分享。它是建立在师生间、生生间、师师间基础上,通过“自主―交互―分享”步骤完成。

师生“后分享”常见的有教师课后小结、小组点评等;师师“后分享”有组内集体备课、公开课、课后交流等。生生“后分享”有补充他人答案、组内讨论等。由于后分享有多种不同的思想、观念、方式的共存,并在表达与交流中碰撞、冲突、理解,其效果远远优于个人分享。从某种层面上讲“后分享”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屈于教师权威而个人创造力受到抑制的现象,它是“头脑风暴法”的缩影,可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四、小结

教学是一种分享,是对知识认识后的分享。分享不应局限于教师的分享、学生的分享,还应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学应提倡“后分享”,它不仅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也有助于学生情感、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明伟、 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辽宁教育,2013(15):14-16、

[2]朱明霞,罗少霞,李婺芳、 情感分享及寄语表达在肿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华护理教育》,2008(2):72、

[3]卢桂珍、 浅议体验式教学分享环节的技巧、 琼州学院学报,2012(6):61-63、

[4]蒋红燕、 快乐分享成就高效课堂、 教育艺术,2013(2):49-49,51、

[5]牛玉柏,李占星,胡瑛、 混龄教育和同龄教育幼儿分享行为的对比研究、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27-29、

[6]刘晓晓,莫书亮,王红敏,田莉,刘玉平、 3~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与心理理论和所有权认知的关系、 学前教育研究,2013(1):24-31、

[7]徐春华、 课程微博知识分享的效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2013(7):85-89、

[8]王俊丽、 浅谈“自主―交互―分享”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天津教育2013(3):121-123、

[9]陈雅玲、 教师团队合作学习:意蕴与实践、 中国教育学刊,2013(4):82-84、

分享式教育教学篇8

论文摘要:随着赣州市各大高校校区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如何加强高校园区内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各校师生讨论的热点。笔者在对所在地区及邻近城市的多个高校园区教学信息资源共享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赣州高校园区教学资源网络共事平台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希望能抛砖引玉,为高校园区的教学资源整合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 前言

自2002年以来,赣州驻市本科院校——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先后都在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启用新的校区。截至到2009年9月,进驻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的高校及大中专院校已达7个,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理、工、文、医、经、教等多个学科,高校园区的建设初具规模。与园区内硬件资源建设高速发展不成正比是园区内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

各校都拥有各个特色的教学成果奖、实验示范中心、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和优秀多媒体课件,但由于受到知识保护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往往评完即止,最多仅受益于其所在学校,造成优秀教育教学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1、2教育教学资源重置现象严重

虽同在一个高校园区,但由于各校间意识上的“围墙”仍未打破,校际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的重复开发。

1、3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重视

目前,赣州高校园区内各学校之间没有开展校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探讨,缺乏合理的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共建共享模式,对校际间的网络共享平台全方位、可持续建设的体制和方法的研究尚为空白。

随着各高校校园网建设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对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赣州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实现区域性高校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之一,是构建整个赣州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战略重点。

2 建设目标

如上所述,赣州市高校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面广,在教学资源和文献信息的建设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所提出的赣州高校园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共享平台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主要将实现以下几个建设目标:(1)探讨高教园区教学化建设新模式;(2)建设统一开放的信息标准;(3)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校园区公共教育服务平台;(4)推动园区内各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该共享平台的建设实施将会为各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校际间互通有无提供桥梁,有利于集合园区内各院校的专业特长,形成赣州高校园区特色的教学、科研、学习、讨论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建设思路

笔者建议以部级和省级优秀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的运作为先导,结合江西省内各知名高校园区的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经验,建立一套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实际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园区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有效管理和运作模式,并进一步阐明大学城内校际网络共享资源知识产权的限制和共享的关系、优质教学资源的协作模式和共享机制。

3、1网络中心资源建设的目标需求

首先,是开展省内大学城共建高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和用户需求调查。在了解各个学校对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方法、投入、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期望、设想和建议。

其次,是规模化的定位。调查师生的需求,了解教师所希望的网络共享模式,了解教师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网络共享资源的利用现状和期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来,实现网络共享平台的规模化建设。

3、2各院校的信息整合与应用开发

首先是信息的整合。校际间的资源整合需要实行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需要协同联合建设。笔者从数字资源的共享范围、利用深度、有效期的角度出发,考虑数据加工、存档、存取、管理等标准。

3、2、1信息资源的存档

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网络资源的共享、图书资源的共享、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跨校区选课等。其中涉及信息资源存档级别的设置,中心资源或结点资源存档位置的选择、信息的利用方式、存档的密级和版权的保护等等。

分布式多结点用户使用的技术支持。包括解决:海量信息存储、吞吐量、网络与数据安全、海量用户数接入、信息检索、计算能力等等。需要充分考虑信息扩客与发展节点接入等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2、2公共平台的协作活动

加入该平台建设的联盟单位需要建立联合建设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园区内各院校子资源的建设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如有些高校园区开展了针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协调采购、合作编目、编制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和共同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等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活动。

可以说存档是信息资源的建设基础,大用户数接人技术是运行的保障,协同服务是发展的根本。

其次是应用开发。要进一步推动园区内各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面向节点用户的应用软件设计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各校联合建设或补充建设的方式丰富园区内现有的部级,省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制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的工具,提供网上学习和教学参考。特别是面向园区内所有师生提供网络智能辅助教学平台及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校际选课及自选课程辅导系统等等。

4 建立校际网络共享平台的资源共享评价体系

为检验和l评价基于该平台的教学资源共享的成效,以便进一步进行完善和改进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有必要建立资源共享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将综合考虑学校、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以及教学设备资源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幼儿园见习简短总结(精选3篇)
  • 下一篇:家庭教育的根本特点(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