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化学品化学分析(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9 栏目:写作范文

化学品化学分析篇1

关键词:高职;食品加工技术;无机与分析化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98-03

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从事食品生产加工、设备操作、技术管理与品质控制等第一线工作所需的高级技术,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作为学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化学课程,其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基础上,复习巩固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在介绍定量分析化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主要的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测定条件、实验操作方法。通过这门课学习,学生应掌握有关理论、学习科学的验证和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规范的操作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该课程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面临的挑战

当前,在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以下方面。

(一)来自新时代新需要的挑战

当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特征。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有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完善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二)来自学生的挑战

学生对课程认识不足 高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偏科严重,不少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仅从字面上理解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以为所学知识仅涉及食品的制作和加工。有些学生高中理科基础极差,却选择了该专业,在入学后接触到化学课程并了解到分析化学课程仅仅是化学相关课程的基础后出现迷茫、畏难甚至排斥等情绪。这种情绪的蔓延对课程教学的开展是极其不利的。

学生基础薄弱 不少学生在入学前化学基础很差,实验基础几乎为零,特别是一部分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高中教学条件所限,仅在课堂上见过教师演示实验甚至完全没有见过演示实验,对化学实验的认识一片空白。

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在接触本门课程之后,有部分学生依然存在考试蒙混过关、及格即可的心态,未意识到分析化学基础课程对其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乃至就业技能的重要意义,思想上松懈,有的学生对课程提不起兴趣,更有些学生在一两次实验失败或者发现理论课内容较难理解后产生了逃避和放弃的心态。

面对时代提出的需要,面对高职院校特殊的学生群体,面对《无机与分析化学》独特的课程体系,分析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是摆在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以往的《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一,以教师为核心,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导作用。第二,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过于刻板依照教材,教学手段多采用讲授、示范实验等方法,没有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第三,课程断层化。由于理论课的考核较容易量化,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容易出现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的现象。理论课和实验课之间容易出现断层和衔接不上的情况,本课程和后续课程间更难以建立联系。第四,考核手段不完善。理论考核较容易量化,但实验考核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机制,导致考核成绩不能完全体现学生对本课程尤其是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验证和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适应新时代高速发展的《无机与分析化学》学科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改革的新措施

《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为指导思想,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课程衔接、考核手段的完善等方面入手,着力构建一种比较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

(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思想动员 首先,在课程开始时,即将本课程涉及的相关课程一并进行介绍,告知学生分析化学基础的扎实掌握对后续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检验分析技术、食品检验工考证的重要意义。其次,要重点强调该课程与学生考证、就业之间的关系,以学生的切身利益为切入点,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同时,给学生展示往届学生在考证、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利用过来人的现身说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好基础化学课的重要意义。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困惑和迷茫情绪,必要时应采用单独谈话等形式对其进行及时疏导,鼓励学生意识到《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并不难学,只要用心,肯学,一定可以将本课程学好。

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分析化学课程较为枯燥,学生普遍觉得这门课程毫无趣味可言。教师应在枯燥中发掘出趣味来。首先,在授课时,多采用实例教学,尤其是结合食品专业相关实例。例如,在讲解样品的前处理时举奶粉、糖果、面包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食品为例子,在讲解酸碱滴定法的时候结合饮料酸度测定,讲解分光光度法测定时介绍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测定等。尽一切可能在课程中加入生动的例子,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为后续《食品检验分析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另外,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在不影响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应尽量让课件丰富多彩,教师在授课时也应特别注意语言的组织和课堂气氛的调动,并多管齐下,采用提问、学生上台讲解等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实验课教学由于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往往较理论课更能吸引学生。所以,充分利用好实验课,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学生对“今天的实验是什么,能产生什么结果”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可能对实验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每次实验课开始前应提问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少学生觉得实验就是按部就班地照书做,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实验开始时手忙脚乱。因此,应严格要求学生写好预习报告。其次,在实验时,应重视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应有整洁、有序、丰富的实验室文化,让学生感觉进实验室不是进到一个死板的空间中,而是到一个让人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新的知识。再次,重视演示实验。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离不开演示环节,教师只有做好演示和手把手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在演示实验环节,教师的用语应简洁、扼要、准确,同时,应生动不死板。例如,在演示滴定管的操作时,可以先提问学生在高中有无接触过滴定管的使用,若有,“你印象中的滴定管应如何使用?”通过这样简单一问,学生能立即展开积极思考。尽管学生对滴定管的使用的了解往往是模糊的,但思考的过程能使学生被深深地吸引到后续的教学中。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从今开始,大家必须摒弃高中对滴定管使用的模糊概念,把今天课程上教师所讲的每一个字都细细体会,因为每个字都包含着操作细节!”学生的课堂反馈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教学过程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较好。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狠抓基本功训练 高职的教学特点和就业导向决定了高职教学不能向深度拓展,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有利于就业和技能提高的知识。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应删减或弱化一些与实际结合不大密切的章节,比如“物质结构”,而在与实验或技能关系紧密的章节中应增加课时,如“分析化学概论”。这样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能较好地保证教学效果。在实验环节,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多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也是教师应该考虑的。同样,在教学实践中可删减一些较简单或者对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学生而言实用性不太强的实验,如性质鉴定实验,而加大对滴定、定容、移液等分析化学基础实验的练习,通过反复的操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教学重点,转化教师的角色,把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心转为教学的组织者和辅导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独立思考力求解决,在此基础上与教师探讨并得出相应结果。

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和示范为主。当前,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多媒体课件以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展示直观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应注意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融二者之长为教学所用。在理论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但由于《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也不能忽略传统的板书。一些解题过程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现,能节约课堂时间。但也有一部分须以板书的形式展现,在板书的过程中,解题或推导过程逐步展现,使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实验课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幻灯片和录像带以开阔学生视野,一些细小的操作动作可以特写镜头的方式来展示。仪器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也可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但同时也应注意,实验教学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不能用操作视频完全替代教师演示,应以教师的演示配合详细的讲解为主,学生亲眼所见的实际演示结合多媒体演示,才能印象深刻。对于操作中的重点细节,为了强化学生印象,仍然可以大字板书写出来。教学实践表明,这样教学学生反映普遍较好。

(三)注重课程的衔接

注重课程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衔接,二是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

为了更好地达到高职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实践技能,《无机与分析化学》可与《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合并为一门课,分为理论和实验两大块。理论和实验课同步,并相互关联。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原有的课程体系变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无论是在教学大纲、进度的编写上,还是在课时安排上都应从整体出发。而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更应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紧密衔接,做到理论指导实验,实验验证和提升理论。首先,在教学大纲的设置上,应注意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的安排尽量做到同步,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会产生断层之感。其次,理论课上涉及实验的部分应重点指出,要求学生重视。有些与实验结合紧密的部分,可以移到实验课中,在实验课之前讲授。

分析化学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与后续课程关系极其紧密。明确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不但能使学生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对后续课程也能起到铺垫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本课程,还应对后续课程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例如,应了解食品生物化学的内容、食品检验分析的内容,这样在讲授相关章节时能学生就能做到举一反三,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讲授样品前处理时可以举食品中蛋白质测定的例子,讲授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时可以告知学生分析化学基本操作在食品检验分析实验中及食品检验工考证中的应用。

(四)完善课程考核办法

在课程考核上,应完善原有的课程考核办法,把理论和实验成绩同步纳入总成绩中。理论和实验考核应根据其特点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实验成绩的考量中可加大平时实验课表现、实验操作能力所占的比例,期末考核为实验操作考核。实验操作考核的方法是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单独的操作考核,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熟练程度、实验结果以及每个考试项目的评分点当场打出分数,并要求学生当场计算、处理实验数据并提交实验报告,最终操作考核的分数由实验操作分和实验报告分组成。采用这种全面的考核方法,既可解决实验考核只考虑平时表现,而忽视期末成绩的普遍问题,又可避免以期末成绩一锤定音的局限性,克服单凭实验报告打分所产生的偏差,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实验水平,学生的实验技能可得到充分体现,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可得到锻炼。而理论成绩则以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并综合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定,在最终的总成绩中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各占50%。这样,把理论和实验同步纳入总成绩中,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也能更科学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在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素质强化技能训练,从思想动员、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入手,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课程衔接、完善考核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后续课程和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知新,王祖浩、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马春花、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程芳婷、高职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4):94-95、

[4]吴春艳,刘建成、高职学院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9(4):54-56、

[5]郑艳芬,王仲旭,晋利,等、高职环境类《分析化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3):80-81、

[6]王安群,欧阳文、情境教学法在高职《分析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27-128、

[7]段晓琴、高职分析化学能力教育考试评价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5):110-111、

化学品化学分析篇2

关键词: 《食品分析》课程 教学体系 改革与优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社会就业矛盾突出的情况下,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1]。据分析表明,除了社会经济因素等客观原因外,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相对不足是导致其就业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2]。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基地,势必要从根本着手,注重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优化,突出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食品分析》课程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性和系统性。该课程教学内容极为丰富,包括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有害物质分析、功能性成分分析、包装成分分析等,是食品生产和食品科学研究的“眼睛”和“参谋”,是食品工作者必备的技术手段,为食品的品质控制提供必要的依据[3-4]。《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除了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理论外,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食品分析技能,并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

但是《食品分析》课程主要涉及到物质分析的操作原理及操作步骤,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理论教学相对来说较为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就很容易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单一的课程评价体系,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导致对本门课程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食品分析》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优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的食品分析相关行业输送理论扎实和技术过硬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和优化

《食品分析》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理论教学信息量相对较大,且由于其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其理论教学较为枯燥。因此,教师必须精选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一)紧扣教学大纲,紧跟学科前沿,优选和调整理论教学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营养价值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提升。同时,科技的发展促使新的分析检测技术不断涌现。这些均赋予食品分析学科新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学科发展脉搏,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适度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例如介绍一些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和相应的分析检验方法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食品分析》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要突出教材的重点、把握住难点和关键。另外,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介绍各种分析方法,尤其是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和使用注意事项,同时着重探讨各种分析方法的选择原则和依据,使学生能够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理论,并能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分析方法。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既能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使学生掌握实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启发式”和“参与式”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技巧是全面推广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中心是现阶段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目标[5]。由于《食品分析》课程理论教学较为枯燥,如果教师仍然采用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对实例的介绍,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同时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举例,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将启发式、参与讨论式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加强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例如在讲授食品中某一组分的测定方法时,教师首先介绍每种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然后对比讲解各种测定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再提出一些实际案例,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接着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对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其他同学进行提问,最后学生总结出可行的方案,教师予以点评。这些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予以灵活运用,而且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有效教学手段。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食品分析》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教师搜集和整理丰富的教学资源,制作精美的课件,演示图片和视频素材库,通过图、文、声、动画并茂,活跃课堂气氛,增大教学信息量。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与分析流程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由于传统教学在推理过程与反应机理等讲解中仍具有独特的优势,适度地运用板书有利于调控课堂和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有助于学生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取长补短,注重整体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和优化

《食品分析》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由于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食品分析》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关系到食品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对《食品分析》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选实验内容,加强基本操作训练。

《食品分析》涉及的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种类繁多,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食品分析操作技能,教师就必须充分了解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结合当前食品检测的重点项目,以实验教学大纲为依据,选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检测项目,如食品中蛋白质、脂肪、还原糖、蔗糖和维生素C等含量的测定,分析方法包括容量法、重量法、物理检验法和光学分析法等。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食品分析》课程安排在三年级第一学期,《仪器分析》安排在三年级第二学期,为了避免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食品分析相关技术,我们将色谱分析法等需要使用大型仪器的实验安排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而《食品分析》实验则主要涉及物理检测法、化学分析法和光学分析法等。实验前,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学生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实验中,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索氏提取器和凯氏定氮仪的安装、使用等。

(二)抓好实验预习,强化实验指导。

要求学生预习实验。进入实验室前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设备、操作步骤。通过预习,学生可初步明确自己进入实验室做什么和怎么做。实验课上,教师可采用启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来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复杂的实验,可用流程图表示实验步骤,并指出关键步骤,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向学生说明实验的重点、难点与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于预习报告中(不能用铅笔做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检查学生的操作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分析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结束,学生登记完原始数据后方可离开实验室,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使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要求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与讨论,并及时上交实验报告。

(三)改革教学模式,增加设计性实验。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由教师首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由于事先没有预习,又要赶实验进度,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思考和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而是完全按照实验书上的步骤去操作,或者仿照其他同学的实验。虽然实验做完了,报告上交了,但学生却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应用,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操作技能都没有掌握。因此,实验预习在实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在现有实验教学学时无法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教师可提供实验题目和目的,要求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设计实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论证,最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角色。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依据课程的性质特点,优化课程的评价体系

《食品分析》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性和系统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理论、分析手段和基本的食品分析操作技能,并能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因此,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教师既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还应考核学生应用食品分析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我们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优化。理论课成绩由70%的期末笔试成绩和30%的平时成绩组成。笔试题目中的客观题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主观题则测试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提问、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情况、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上课出勤率等综合评定。实验课成绩则由每次的实验报告成绩、实验预习和回答提问情况、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验相关问题的能力、实验出勤率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公正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建立了与我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相适应的《食品分析》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模式,以突出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为特色,优化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在系统掌握食品分析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省略、cn/news_files/105001/20091123222、 html,2009-11-23/2010-06-12、

[2]李荣、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20-21、

[3]詹萍,田洪磊、食品分析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8,7,(5):66-67、

[4]徐聃、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林区教学,2008,(7):16-17、

化学品化学分析篇3

综合性大学的校园品牌文化建设是通过赋予特色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建立品牌文化定位与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认可度,以至广纳贤才。本文基于综合类大学校园品牌文化培育个案分析,进而探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培育规律,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塑造和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校园;品牌文化

近年来,受国际高等化教育浪潮的冲击,一大批一类综合性大学都打出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口号。国内高校自主经营、自我产出的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湖南高校中,中南大学与社会各单位联合推出的原创舞剧《君生我未生》打响了第一炮。根据这一现象,笔者做出了一些关于校园品牌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一、中南大学舞剧《君生我未生》成功建设校园文化品牌的优势

(一)依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牌文化的内涵。舞剧《君生我未生》的素材来自长沙铜官窑,该址位于湖南省望城县丁字镇彩陶源村。该舞剧的主题诗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出自铜官窑出土的器物上,并未见于《全唐诗》,自现当代出土时才首次被发现。该编创团队利用这样一个契机,重新编创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并以舞蹈的形式将其搬上舞台。

(二)借助资源整合,推进项目化建设。舞剧《君生我未生》由长沙市委宣传部、望城区委、望城区政府联合打造,中南大学青年舞蹈教师郭贝贝与国内著名作家西岭雪、国家一级作曲家孟勇等人组成主创团队,由中南大学建筑与传媒学院表演。由此看出,该舞剧集各方资源,打造完美的地方与校园的品牌文化。

(三)依靠在校大学生,培育传统文化传播人。进入大学后,多元文化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汲取,学校也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舞剧《君生我未生》中,参演者均是中南大学建筑与传媒学院的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铜官窑的认识也是多方面、直观、深刻的,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者。

二、舞剧《君生我未生》所产生的影响力

(一)社会。舞剧《君生我未生》俨然已由校园文化品牌成功打造成地方文化名片。该舞剧体现了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贯彻落实中共湖南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始终把繁荣文艺创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摆在突出位置,推出的一部体现长沙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

(二)学校。舞剧《君生我未生》的演出单位是中南大学建筑与传媒学院,该舞剧让艺术专业的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完美契合在一起,为学校的学科教学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高雅的艺术也给校园生活带来了生机,从而为打造国际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笔者是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出身,面对综合性高校出现的艺术专业既感到欣喜又有感慨。综合性高校艺术学科的边缘化,学校本身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所接受的专业知识相较于专业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中南大学舞剧《君生我未生》的出现,也为该校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这样一次特殊的舞台磨练,为学生增添了一张舞剧演员;的名片。

三、当下综合性大学校园品牌文化建设的困惑与策略

(一)产量多,质量较低。高校文化建设中出现产量多,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不同,即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认知的差异性。二是由于校园文化物质条件的限制,即校园发展空间及资金储备等。面对这一难题,该类院校可以考虑拓宽发展空间,延伸到社会,让学生主动去认知实践中的难题并尝试解决,从行为到思想都逐渐演变成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从而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思考相关问题。

(二)缺乏有力监控和实时反馈。随着大量的文化品牌的出现,确实存在质量上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缺乏生活阅历与经验;另一方面是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及反馈。对此,学校必须设置专门的机构和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对学校的文化、制度等进行有效有序的管理和监控,并实施阶段性的审核与考察机制,及时给予意见。

(三)缺乏文化内涵的宽度与深度。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即一定要与学生的管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忽略了对艺术文化本质的探索,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从而使文化品牌建设仅浮于表面。自2004年国家开始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从各个学科出发,保护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瑰宝。为了让校园品牌文化更具底蕴,应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深入挖掘本地的文化特色。

四、结语

建设校园品牌文化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的、有规划的过程。唯有构建和谐、健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综合性大学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作者:刘玲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化学品化学分析篇4

关键词:分析化学;检测;食品安全

Abstract: the harm of chemical food insecurity are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one is the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aquaculture produc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control pests and diseases, improve production etc、 must use inputs, such as pesticides, veterinary drugs, hormones and so on; the two is the use of food additives in food processing; three is for certain purposes, especiall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man-made chemicals added, such as melamine、 Determination is the analysis of a large class of Applied Chemistry by using chemical analysis of food position, properties, and more effective to ensure food safety、 This article from the importance of chem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methods to detect food safety by using chemical analysis、

Keywords: Analytical Chemistry; detection; food safety

前言: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此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不安全的食品就是指人们食用以后出现的各种不适感觉或者长期积累引起某些异常的代谢。

一、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大气,江河,海洋和土壤等环境污染正在破坏着正常的生态平衡,甚至危及人类的发展与生存,为追踪污染源,弄清污染物种类,数量,研究其转化规律及危害程度等方面,分析化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新材料的研究中,表征和测定痕量杂质在其中的含量,形态及空间分布等已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微电子工业的关键; 在资源及能源科学中,分析化学是获取地质矿物组分,结构和性能信息及揭示地质环境变化过程的的主要手段,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核材料资源的探测,开采与炼制,更是离不开分析检测工作; 分析化学在研究生命过程化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中,对于揭示生命起源,生命过程,疾病及遗传奥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医学科学中,医药分析在药物成分含量,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代谢与分解,药物动力学,疾病诊断以及滥用药物等的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空间科学研究中,星际物质分析已成为了解和考察宇宙物质成分及其转化的最重要手段。

二、常见利用分析化学来检测食品安全的方法

1:(1)、提取 液态奶、奶粉、酸奶、冰淇淋和奶糖等。称取2g(精确至0、01g)试样于50mL具塞塑料离心管中,加入15mL三氯乙酸溶液和5mL乙腈,超声提取10min,再振荡提取10min后,以不低于4000r/min离心10min。上清液经三氯乙酸溶液润湿的滤纸过滤后,用三氯乙酸溶液定容至25mL,移取5mL滤液,加入5mL水混匀后做待净化液。

奶酪、奶油和巧克力等。称取2g(精确至0、01g)试样于研钵中,加入适量海砂(试样质量的4倍~6倍)研磨成干粉状,转移至50mL具塞塑料离心管中,用15mL三氯乙酸溶液分数次清洗研钵,清洗液转入离心管中,再往离心管中加入5mL乙腈,超声提取10min,再振荡提取10min后,以不低于4000r/min离心10min。上清液经三氯乙酸溶液润湿的滤纸过滤后,用三氯乙酸溶液定容至25mL,移取5mL滤液,加入5mL水混匀后做待净化液。若样品中脂肪含量较高,可以用三氯乙酸溶液饱和的正己烷液-液分配除脂后再用SPE柱净化。(2)、净化

将待净化液转移至固相萃取柱中。依次用3mL水和3mL甲醇洗涤,抽至近干后,用6mL氨化甲醇溶液洗脱。整个固相萃取过程流速不超过1mL/min。洗脱液于50℃下用氮气吹干,残留物(相当于0、4g样品)用1mL流动相定容,涡旋混合1min,过微孔滤膜后,供HPLC测定。5、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1)、标准曲线的绘制

用流动相将三聚氰胺标准储备液逐级稀释得到的浓度为0、8、2、20、40、80μg/mL的标准工作液,浓度由低到高进样检测,以峰面积-浓度作图,得到标准曲线回归方程。

(2)、定量测定

待测样液中三聚氰胺的响应值应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内,超过线性范围则应稀释后再进样分析。

(3)、结果计算

试样中三聚氰胺的含量计算公式为:

X= 式中,A为样液中三聚氰胺的峰面积,c为标准溶液中三聚氰胺的浓度(单位:µg/mL))、V为样液最终定容体积(单位:mL)、f为稀释倍数、As为标准溶液中三聚氰胺的峰面积、m为试样的质量(单位:g)。

6、空白实验

除不称取样品外,均按上述测定条件和步骤进行。7、其他

本方法的定量限为2mg/kg。在添加浓度2mg/kg~10mg/kg浓度范围内,回收率在80%~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分析化学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发展会更快。一方面,食品安全越来越依赖分析化学的科学手段;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也给分析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原理

用三氯乙酸溶液-乙腈提取试样,经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外标法定量。2、试剂与材料

甲醇、乙腈、25%~28%的氨水、三氯乙酸、柠檬酸、辛烷磺酸钠、甲醇水溶液(含50mL甲醇和50mL水)、三氯乙酸溶液(1%)、氨化甲醇溶液(5%)、离子对试剂缓冲液(由柠檬酸和辛烷磺酸钠配制)、三聚氰胺标准品(CAS108-78-01,纯度>99、0%)、三聚氰胺标准储备液(1mg/mL)。本法中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一级水。

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定性滤纸、海砂、微孔滤膜、氮气(纯度≥99、999%)

3、仪器和设备

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分析天平、离心机、超声波水浴器、固相萃取装置、氮气吹干仪、涡旋混合器、50mL具塞塑料离心管、研钵。

以上的举例只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但我们却可以从中认识到分析化学的重大作用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表征和测量的科学。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物质中含有哪些组分,这些组分在物质中是如何存在的,以及各个组分的含量是多少,是人们认识物质、了解自然不可缺少的一种科学技术。

分析化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分支学科,在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过程中曾起过而且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化学基本定律,如质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倍比定律的发现,原子论、分子论的创立,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元素周期律的建立,以及确立近代化学学科体系等等方面,都与分析化学的卓越贡献分不开。不仅在化学学科领域的发展上,分析化学起着重大作用,而且在与化学有关的各类科学领域的发展中,例如矿物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医药学、环境科学、天文学、考古学及农业科学等等的发展,无不与分析化学紧密相关。几乎任何科学研究,只要涉及化学现象,都需要分析化学提供各种信息,以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反过来,各有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给分析化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分析化学的实用意义就更为明显。许多工业部门如冶金、化工、建材等部门中原料、材料、中间产品和出厂成品的质量检测,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都应用到分析化学,所以人们常把分析化学誉为工业生产的“眼睛”。同样,在农业生产方面,对于土壤的性质、化肥、农药以及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研究也都离不开分析化学。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大气和水质的连续监测,也是分析化学的任务之一。至于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治理和综合利用,也都需要分析化学发挥作用。在国防建设、刑事侦探方面,以及针对各种恐怖袭击和重大疾病的斗争中,也常需要分析化学的紧密配合。总之由于分析化学在许多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分析化学的发展水平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化学品化学分析篇5

【关键词】化学原料;污染物;排放趋势

1、概况

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无论在工业废水还是在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方面均属江苏省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十一五”以来,针对“两高一资”行业,国家相继出台相关调控政策,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取消优惠政策,加快了该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但由于其产能不断扩大以及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造成该行业已经成为并将在未来一段很长时间内是污染排放的“大户”,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面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2、行业现状

2010年,该行业工业总产值为2934、37亿元,占全省比重9、7%;工业用水总量为72亿吨,占全省比重19、2%;2者的投入产出比为40、76元/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0年,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排放废水5、26亿吨,占全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9、95%;排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为4、86万吨和5100吨,分别占全省工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的19、92%和30、36%,是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第二大行业,氨氮则为全省排放量第一大行业,且总量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3、变化趋势

2001~2010年,该行业工业总产值呈波动上升态势,该行业工业用水总量一直处于高位增长态势,且趋势显著(线性回归,R=0、975),占全省比重却呈缓慢下降形势,比例由25、8%降至19、2%;与此同时,该行业工业用水总量和工业总产值之间的投入产出比在比例和增速方面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行业。

2001~2010年,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废水排放量由8、57亿吨降至5、26亿吨,呈显著下降趋势(线性回归,R=-0、944),其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强度则呈显著线性下降趋势。与废水排放量趋势相似,主要污染物化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也有所下降,但趋势并不明显,10年间分别由7、98万吨、8139吨降至4、86万吨和5100万吨,而单位工业产值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强度则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中化学需氧量表现的更为明显(R=-0、925)。以上趋势和表现说明国家一系列政策调整的作用初步显现,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控制污染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图1 2001~2010年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废水排放量

及单位工业产值排放强度变化情况

图2 2001~2010年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及单位工业产值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变化情况

图3 2001~2010年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氨氮排放量及

单位工业产值氨氮排放强度变化情况

化学品化学分析篇6

关键词:课程建设;食品化学与分析;双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08-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行,为了缩短与他国的信息交流距离,尽快与世界接轨,社会需要大量的既懂专业知识又能用外语进行科学研究和人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高校教育应该满足时展的需求,开设双语课程已是大势所趋。双语课程的质量既是目前衡量本科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也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大热点。《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同样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本科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因为其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现代食品工业发展中有很多应用。一些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也使其具有了显著的多源性、综合性及应用性的特点。在《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双语教学对于学生和老师积极追踪国际食品化学与分析的发展动态、与国际接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双语课程建构的几个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在双语课程建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双语课程体系是指包括以汉、外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所有课程。关于双语课程体系的建构,我们将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设立双语课程的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建构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置,课程实施与评价的重要依据,这必然关系到双语教育目的和学生培养的问题。构建双语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双语课程的目标就是将双语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相结合,这主要从学生、教师、学科和社会这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2、开发双语课程的相关资源。构建课程体系时,开发课程资源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工作。双语课程资源由很多部分组成,比如一些双语学科教材,相关的学习材料、辅助设施等。其中优秀的双语学科教材则是双语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双语教材的使用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大多数开设双语课程的学校都选用了外文的原版教材。显然,这些教材在编写时所考虑的学习对象为本国的学生,因此我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开发出优秀的双语课程资源,以便双语教育能顺利地进行,这就需要组织一批优秀的外语专家和学科课程领头人共同编写符合我国课程标准的双语教材。

3、优化双语课程的结构。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课程结构基本上是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四个“板块”组成的。要做到“以人为本”,发挥双语课程的整体效应,就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双语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化结合:(1)活动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2)活动课程与必修课程相结合;(3)活动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4、双语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就是指在实践中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课程的基本途径。目前,世界上比较主流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完全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教学的课堂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很好,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会比较高。第二种是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初始阶段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双语教学模式。第三种是维持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在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帮助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也是目前最为普遍的。这三种教学模式虽有各自优点,但都有其缺陷。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寻找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

5、双语课程的评价。双语课程评价应根据双语课程目标的要求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一方面使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激励他们不断取得进步;另一方面使教师接受学生对教师工作的反馈,进而改进或完善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师的能力以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校能全面地控制和诊断教学活动的过程和行为,为提高教育质量和科学的决策服务。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双语教师匮乏。对双语教学而言,双语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英语知识以及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太少,大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较高而外语水平欠佳。由这样一批教师去开展双语教学,是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的。如果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不但没有掌握好专业方面的知识,反而进入了重视外语轻视母语的误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可以选择一些英语水平比较好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双语知识水平;同时还可以从相关国家引进一批符合我国当前教育要求的教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弥补自身素质的不足,譬如教师可以采用实物、图片、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加上情境教学、主题教学等多种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表情和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以缓解学生在语言思维上的压力。另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来调动教师主动尝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校际之间也应该加强双语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学习。此外,良好的师资共享机制和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也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

2、优秀双语教材的欠缺。目前,优秀双语教材的欠缺是许多学校面临的一大实际困难,对于双语教材的选择,不同学校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学校直接对现有教材进行翻译,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在外语的原汁原味上有所欠缺。有的则将国外的教材进行改编,这样或多或少都改变了原来教材的内容结构。还有的直接从国外引进原版教材,这样的引进其实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是否能完成学科的目标,外国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会对学生学习造成多大影响。目前,如何编制一套既符合中国的教育现状,又整合了国外文化的双语学科教材,是一项具有挑战的课题。对此,我们主张采取积极探索、谨慎行事的策略。一方面,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一批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外语专家和任课教师对目前已经实施双语教学的科目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研究,联系当前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尝试编写一些相关的教材;另一方面,对一些直接关系到我国学生基本学力的学科,切不可匆忙引入双语教学的模式,可以选择在一些技艺性科目和拓展性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的试验,总结经验,不断探索。

3、学生的外语水平有限。学习者要想在双语课程中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首先就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外语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我国以前的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要是被动地完成一些课堂任务,应付考试,并没有把外语当作一种交流工具,这也使得双语教学无法深入开展。一些大学生学了多年英语都只是在纸面上,既不能听又不能说,只能够应付考试,根本无法完成双语课程。《食品化学与分析》开设时间一般在二、三年级,学生们此前也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也不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又无法听懂,很可能就会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厌烦弃学的情绪。学生们在语法、词汇、听力上的欠缺无疑不增加了授课的难度。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面对英文原版教材也不要有畏难心理,要相信自己可以学得很好,让他们逐渐适应双语教学的环境,慢慢习惯外语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及时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印象,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在外文授课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学生可能难以掌握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用外文授课,再辅以中文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尽量用外语,对于回答过程中的一些不恰当或者不准确的表述,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帮助和修正,以此逐渐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尽量选取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对《食品化学与分析》的浓厚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双语课程顺利地开展。

虽然《食品化学与分析》双语课程在本科院校的开设依然存在不少困难,但是我们要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和改进,总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使得这门课的双语课程顺利开展。目前,各个学校对《食品化学与分析》双语课程的理解、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等方面仍存在分歧,双语课程的开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改进。为此,学校和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完善双语教学模式,切忌照搬照抄,盲目模仿。在学校、教师及学生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发挥出双语教学的独特优势,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又有很高的外语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国华、全国食品化学课程运行情况调查[J]、中国农业教育,2007,(6):36-38、

[2]胡小春、双语教学在高校工科类本科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15-18、

[3]卢蓉蓉,杨瑞金,张文斌、食品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7(4):88-90、

化学品化学分析篇7

关键词:橡胶制品 化学分析 添加剂

近年来,欧盟及德国等实施的一系列环保法规和《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REACH)法规,已给我国橡胶制品(包括轮胎和非轮胎制品)以及助剂的生产、出口和配套造成很大的压力。在众多禁限物质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单个多环芳烃简称PAH,多个多环芳烃简称PAHs)最近特别令业界关注,因为它们存在于橡胶制品必不可少的两种主要原材料)))操作油(填充油)和炭黑中,在某些原材料中也有存在,要使产品中PAHs含量达标有很大难度[1]。

一、PAH的内涵

(一)PAH又名稠环芳烃,是含有2个或2个以上苯环稠合在一起的一系列烃类化合物,相邻的苯环至少有2个共同的碳原子。PAH只含碳和氢,不含杂原子或带有取代衍生物。由于PAH不只一种,常使用PAH的复数名词PAHs。

(二)PCA是指PAHs加上以S,N,O取代的芳族化合物构成的化学物质,它们可被二甲基亚砜(DMSO)从油中抽提出来。按IP 346方法测出的DMSO抽提物含量表示PCA质量分数,以表征油品的芳香度。

PAHs的危害性主要有3个方面:致癌、诱变和致畸。PAHs中苯环的平面分子结构可以与细胞中的DNA结合,多数生命体可以转化PAHs,但是其降解生成物比原先的物质更有害。PAHs接触皮肤(首要)或吸入而接触人体组织,易发生皮肤癌、肺癌、上呼吸道肿瘤、动脉硬化、不育症等。

二、橡胶制品中PAHs的来源

橡胶制品中PAHs的主要来源是填充油(操作油)、炭黑以及煤焦油和某些石油下游产品(如古马隆、沥青、石蜡、芳烃树脂等) [2]。

(一)芳烃油

芳烃油中芳香碳结构高的油具有较强的致癌性,也叫高芳烃油、高PAH油和DAE(distillate aromatic extract oil,馏分芳烃提取油)。含在芳烃油中的PAHs是一组复杂的化学物质,其中一些PAH在2001年已被瑞典化学品管理局(KIFS)在全共同体分类清单中归为第2类致癌物,2006年12月颁布的REACH法规将2005/69/EC指令的8种限制的PAH进一步明确为第2类致癌物。

由于原料油产地、生产工艺等差异,因此不同国家、公司和牌号的芳烃油中所含PAHs的品种和含量千差万别。Grimmer PAHs是Grimmer等通过试验评估出具有致癌性的PAHs,ZEK01-08的16种和2005/69/EC的8种受限PAHs都包含在Grimmer等选出的PAHs中,因此有些文献相应称为/16种Grimmer PAH0和/8种Grimmer PAH0。

(二)炭黑

国产炭黑的原料油主要是煤焦油,其他是蒽油、萘油和乙烯焦油等。煤焦油是极其复杂的化学物质混合物,主要组分是多环芳烃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有几百种之多,质量分数大于104×10-6的化合物有10多种。已发现在煤焦油中有多种PAHs存在,其中较多的有萘(平均占10%),其他占1%以上的还有蒽、菲、芘、芴、茚、苊、苊烯、荧蒽等。

三、橡胶制品的化学分析

橡胶制品中的PAHs可按ZEK 01-08(GC/MS法),EPA 610(GC/MS法)或SN/T 187714(GC/MS法或HPLC法)测定,检出16种PAHs(EPA)。检出的PAHs不仅是填充油中的PAHs,也包含炭黑、聚合物材料以及橡胶助剂中的PAHs。

将样品(硫化胶)粉碎(人工剪切或冷冻粉碎)后,用正己烷+丙酮(1+1)萃取(索氏抽提或微波萃取)。萃取液用氮气吹或其他方法浓缩近干,加入正己烷溶解。经过硅胶固相萃取柱净化,再用正己烷+二氯甲烷溶液淋洗。淋洗液用氮气吹干或其他方法吹干浓缩,以内标物溶解后进行GC/MS检测。根据色谱峰保留时间进行PAHs定性分析,用内标法进行定量[3]。

橡胶或橡胶制品在加工、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会逐渐失去原有的优良性能,以致最后丧失了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之为橡胶老化。橡胶发生老化的特征:一是在材料外观上发生变化,例如:出现材料变粘、变软、变硬、变脆、龟裂变形、污渍、长霉,出现斑点、裂纹、喷霜、粉化、泛白等;二是在物理性质上发生变化,例如:耐热、耐寒、透气、透光等性能的变化;三是在物理机械性能上发生变化,如扯断强度、伸长率、耐磨性、耐疲劳等;四是在电性能上发生变化。为了防止橡胶的老化变质,通常胶料中都要加入适量的防老剂,因此,凡是能抑制橡胶老化的化学药品都称为防老剂。通常导致橡胶老化的因素主要有:热氧的作用、臭氧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光的作用、机械力的作用等。在轮胎老化方面,由于轮胎在比较恶劣的使用条件下,特别是在机械力、热、光、臭氧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很快就会发生老化龟裂和疲劳老化。橡胶防护体系助剂包括抗氧剂、抗臭氧剂、抗屈挠龟裂剂、光稳定剂、紫外光吸收剂、有害金属抑制剂、物理防老剂、防白蚁剂、防霉剂等。

参考文献

[1] 刘玉科、 环保橡胶制品的监测和控制办法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4:24、

化学品化学分析篇8

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思想动态分析报告

大邑县公安局:

为了掌握当前危化品从业人员的思想动态,把准职工的思想脉搏,教育引导从业员工加强安全意识,确保不发生,“丢失、流失、被盗”以及制作违禁化学品等案事件的发生,安全有序的推进工作,我公司对从业员工采用了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安全知识培训等方式,对职工思想动态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一、从业员工基本情况

我公司在危化品安全使用管理中共配备8名员工,其中安全负责人1人,安全管理人员1人,专职保管人员2人,危化物品使用人员4人,人员思想积极向上,队伍素质过硬。

序号

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岗位

备注

1

陈志福

安全负责人

2

陶最

安全管理人员

3

马登蓉

专职保管员

4

罗梅

专职保管员

5

车建民

使用人员

6

许元贵

使用人员

7

胡玉

使用人员

8

吕翔

使用人员

二、工作方面的思想情况

从工作方面来看,以上从业人员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姿态端正,工作热情,能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团结互助,相互配合,安全圆满的完成危化品管理工作。

三、生活方面的思想情况

从生活方面来看,上述从业人员家庭关系和谐,没有在外借高贷欠高额外账,没有长期酗酒现象,没有酒后易冲动、滋事的行为,在单位表现良好,没有被处分过,也没有被公安机关处理过,无违法犯罪记录,思想稳定,工作顺心,适合当前工作。

四、后续工作打算

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关系到职工的稳定,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虽然本次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我公司危化品从业员工的思想稳定,但并不意味着能就此松懈员工思想方面相关工作。后续我公司会着重关注职工疾苦、倾听员工呼声,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积极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和稳妥处理职工产生的不满情绪,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宣传工作,促进队伍的稳定,确保安全。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绘画的作文(15篇)
  • 下一篇:个人理财规划案例(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