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社区环境治理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 2023-06-30 栏目:写作范文

社区环境治理心得体会篇1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一系列会议精神,总结去年生态区建设情况,部署今年的生态区建设任务;同时,对水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过去一年,全区各地各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扎实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全面推进生态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建设规划体系逐步完善。生态区建设规划,已于去年11月提交区人大常委会讨论并通过,各乡镇的生态乡镇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毕。同时,《*水库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也已编制完成。二是生态区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经济开发区西区管网建设和轻化投资区污水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废弃物生态处理场累计投入8500万元,一期工程已完成80%;4、27公里截污干管已完成90%;*新水厂一期工程已完成总工程的85%。目前,这些工程进展态势很好,今年可相继完成并投入使用。三是生态市示范点建设稳步推进。去年我区的10个生态市示范点建设,包括工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循环经济、废弃矿山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整治等,目前都已基本完成。四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结合“十百工程”,去年共创建整治村41个,示范村6个。同时,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0、1万亩、无公害林产品基地0、8万亩;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5%;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46、5万亩,建成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6平方公里;“青山白化”累计治理率达到88%;生态墓区建制村总覆盖率达到96%,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五是重点区域整治扎实推进。王西、外东浦医化企业全部关停,并通过省里验收;对*水库存在的环境问题和隐患进行了专项检查,关停、搬迁水库大坝边工业污染源6家,水库水质达标率为94、4%;对江口12家重点医化企业开展规范化整治,3家企业已通过验收,7家通过预验收,2家进入预验收阶段。六是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安静”四大工程,保持了环境质量的总体稳定。目前,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79、5%;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93、6%。在去年的市对区考核中,我区环保涉及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工业‘三废’治理率”两个项目考核综合得分排名全市第一。此外,水生态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善,“*”期间,全区共投资2、26亿元,完成河道疏浚250、7公里,占五年计划的143%,完成河道整治22、61公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污染加剧趋势,地表水监测站位水质达标率达70、8%。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委、区政府,向所有为生态区建设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干部职工及人民群众,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也是一项需要我们全力以赴、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我区“两个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的攻坚阶段。我们必须把生态区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强的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生态区建设各项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推进生态区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对生态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1、推进生态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在谋求发展时,不能注重一时一地的发展,而要实现长远的、全局的进步;不能光盯着经济指标的完成,而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环境与发展就像是“两座山”,这“两座山”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在实践中,我们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就是经济优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现在就是要通过建设生态区,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起来,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道理。

2、推进生态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区的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可能引发环境突发性事件的隐患仍然存在。近年来,我区就多次发生因环保问题引发的企业与群众之间的“磨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起来越高。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就必然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必然会影响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从加强环境保护入手,妥善化解环保方面的积累性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社会矛盾,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推进生态区建设,是体现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行动。环境权益是人民群众生存权的重要方面,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人民群众生存最基本的要求。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有近三成的群众要求党委、政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而每年因环保问题引发的上访几乎都超过总量的20%。不说远的,就拿上个月我在澄江石柜岙蹲点调研来说,在与村民恳谈时,群众最担心的、提得最多的就是环保问题。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执政为民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必须把推进生态区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各类环保问题,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区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生态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年,全面完成省政府“811”环境污染整治任务,并通过整体验收;全面完成我区“552”环境整治行动各项任务。到2010年,全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主要流域水质明显改善,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城乡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生态区建设全面推进。做好今年的生态区建设工作,要突出抓好五个重点:

第一,要突出抓好水环境整治。水环境的好坏,直接折射出一个地区功能设施是否完善,建设是否有品位,发展理念是否先进、健康。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对水环境整治作了专题部署,我们必须把水环境整治作为环境污染整治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根据台州市*年水环境整治目标,结合*实际,今年我区水环境整治的重点是,围绕永宁江、东官河、南官河、江南渠道、中干渠等生态补水河道及其周边水域进行综合整治。一要抓好城市截污管网建设与污水处理。对环城路以内和西江河以西区块内的18个主要村、社及包括区政府在内的14家单位实行截污纳管,改造污水收集管网,提高截污率,做到管网覆盖,实现雨污分流。加快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管网系统建设及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完成*废弃物生态处理场污水处理系统等配套工程建设,加快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尤其是19号泵站年底前必须建成。二要抓好河道治理。全年要疏浚河道182、09公里,重点整治永宁江、东官河及其两岸29条54、31公里的支河,增强引水河道的水体流动能力。三要抓好河道管护。在集中力量进行河道疏浚整治的基础上,强化对河道的长效管护,对所有平原河道实施水面保洁,并对沿河村庄(社区)进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第二,要突出抓好工业污染整治。严格按照“治旧控新”方针,紧紧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切实抓好工业污染整治。区域整治方面,市里挂牌的江口轻化投资区必须实现“摘帽”,院桥金属固废场外拆解取缔工作年底前必须完成。水污染防治方面,要完成新前、西城、北城、院桥、江口、高桥、茅畲、头陀、北洋、澄江等10个乡镇街道的188家企业工业废水达标整治任务。同时,加大对医化、印染、电镀、造纸、罐头等重点污染行业的治理力度,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对重点监管企业实行跟踪督查,对污染源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完成COD(化学需氧量)年度削减任务。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要重点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和酸雨污染,巩固和扩大烟控区,加大烟尘治理力度,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80%;加快完成*热电有限公司脱硫步伐,脱硫率达到65%以上,废气达标排放通过省级验收;加快完成4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工程,脱硫率达到50%以上,确保完成二氧化硫年度削减任务。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要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化处理方法,提高综合利用率和污染防治水平;加快推进医疗废物及其它危险废物的收集机制和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安全处置。

第三,要突出抓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当前,我区农村面源污染十分严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较为普遍。我们必须把农村生态治理和恢复作为污染整治的重点,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实施“十百工程”,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严格实施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控制养殖总量,继续加大畜禽排泄物治理力度,全面完成禁养区禁养任务。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积极采取有效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重点对*水库周边20个村的生活污水进行人工湿地处理,进一步改善*水库水质。

第四,要突出抓好生态保护建设。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分工作,确定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要求,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域开发现状,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大力保护森林资源,加快治理水土流失,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以生态公益林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宁溪镇要争创省级生态镇,上郑、富山、屿头、上垟和平田5乡要创建市级生态乡,市级生态村今年要建成15个。

第五,要突出抓好循环经济发展。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15万亩绿色农业开发区建设为龙头,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扩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等生态农业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加强技术服务和绿色认证,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二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严格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重点发展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保型的工业行业,积极推行绿色生产、绿色制造,严格限制新建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项目,对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设备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强制淘汰,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三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原则,根据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使旅游业更加生态化。建立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推进旅游饭店生态化改造,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绿色开发与消费,扎实开展旅游区环境达标活动。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生态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生态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必须下铁的决心、用铁的手腕,进一步明确责任,健全机制,切实把生态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牢固确立“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的理念,严格按照生态区建设目标责任书的要求,认真抓好生态环境质量、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执法管理等工作,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抓好水环境整治工作。要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党政“一把手”要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做到亲自抓、负总责,定期研究本地、本部门的环保工作,集中力量解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设、水利、环保、农业部门要成立水环境整治专门工作班子,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抓好水环境整治。

2、要健全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生态区建设绩效评估体系,把生态区建设作为评价和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要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从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环节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污染减排等规定,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对一些重点区域及重点污染行业提高准入门槛,坚持以新带老削减污染物总量。要加强对已批项目的“三同时”(即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监管,提高“三同时”执行率。要健全环境监控机制,建立专业、技术、群众三结合机制,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切实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难度大”的现象。

社区环境治理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社区环保;社会工作;多方合作

环境问题一直是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威胁。在经济大发展的今时今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人们对环境的要求、环保的意识以及自身环境权益的维护意识都日渐提高和加强。

社区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范围。社区作为一个既是中观又是微观的层面,对于环保的意义非凡,它可以作为一个全社会环保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又可以作为一片试验田。同时,将环保事业着眼着力于社区环保对社区本身也具有重要意义。社区环保必然需要政府的协调、市场的调控及社区内公众的全民参与,也就是说社区环保是将几者关系有力协调的良好契机,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切口,特别是相关硬件设施及人文环境的建设。

对于社区环保,我们的态度是治标治本,我们的思路是从环境污染的预防治理到社区环境建设,我们的落脚点在于“建设”,怎样创新社区管理以最终创新及完善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环境的规划、管理、监督和执法,包括自治组织、基金会的创立等等。

一、社区环保的现状及其弊端

(一)现有社区污染治理主要方式

从污染治理的方式看,以政府主导的行政治理方式是最为传统的方式,但以市民环境维权为主要目的其他治理途径也同时存在,构成了目前社区污染治理的总体结构,概括如下:

1、 行政治理方式。目前各类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都为行政环境执法提供了制度标准。由于单个社区的微观环境污染对整个城市区域的环境质量影响有限,影响范围较小,因此难以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而主动采取治理行动,以至于一贯被动地采取措施,政府被“赶着”治理社区环境。比如说环境,就是市民通常采用的方式。但是就当今社会大部分市民的环境意识而言,只要这些污染不危害到个人利益,甚至说不严重危害到个人利益,市民们是很少会选择“向上反映”的。

2、 直接交涉途径。指污染受害居民直接同污染者进行交涉,要求停止污染行为和进行赔偿的单方面维权行为。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双方直接博弈的过程,博弈者的个人因素对博弈的结果有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由于污染受害居民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且受到个人知识水平、信息获取、能力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治理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说较为有限。

3、 司法诉讼方式。指污染受害居民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要求污染者停止污染侵权和进行赔偿的方式。由于诉讼途径一般需要当事人较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加之目前社区污染方面环保法律法规及环境标准的不尽完善,以及客观污染取证方面的困难,诉讼成本较高。

4、 第三方调解方式。指通过第三方出面主持,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达成协议,消除污染、化解矛盾纠纷的方式。目前污染纠纷调解的第三方主体主要为司法部门或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实践中,调解方式多发生在居民之间的污染纠纷上,以自愿为原则,在调解过程和调解协议缺乏相应制度保障的情况下,治理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行政治理、直接交涉、司法诉讼、第三方调解方式构成了目前社区污染治理方式的总体框架。从社区层面污染治理的方式看,以行政管理和执法为主,由行政系统推动执行的政府包办模式仍然在现有社区污染治理体系中占了绝对主导,市民对环境污染矛盾解决主体的认知存在着明显的“政府依赖性”。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环保的必要性

目前苏州的环保工作也是以行政治理为主,主要依赖政府。同时,政府对环境的保护主要侧重于从整个城市出发,针对社区层面来开展环保工作的意识较薄弱,工作较欠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那么社区层面的环保对于社会的环保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各个击破”的意义。

面临以上现状,首先需要提高对于社区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其次需要建立一个社区环保的体系,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体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代替政府所唱的“独角戏”。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工作这样一个做“人的工作”的职业,有利于联络各方资源,将社区环保的“资源网络”构建起来,协调各方关系,以形成一个居民、政府、企业以及第三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元环保体系,搭建一个汇聚“生旦净末丑”的戏台。

二、社区环保的社会工作介入

本文研究的社会工作要介入的社区环保的领域主要限定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社区居民环境权益的维护问题。

社工及社工组织的介入主要表现在协调个体(居民)、政府、企业、组织(NGO)这些环保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多中心治理和管理模式,上下协同,多元互动。具体说来,这些行为主体都需要增强意识、明确定位、强化责任、提高能力,但又各有所侧重。

(一)居民层面:增强意识,提高公众参与

社区居民身负多层角色:环境污染的制造者、监督者、受害者。这些角色都要求他们增强意识:减少环境污染的制造;监督社区内外对社区的环境污染行为;当权益受侵害时,主动维权。社会工作要做的是协调居民与政府、企业、组织的关系,增强居民各种角色应具备的意识,提高社区环保的公众参与。

社区环境治理心得体会篇3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切入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落脚点,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为全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依法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完成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任务。到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中心城区、市域绝大部分城镇和重点流域环境质量符合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期末降低20%,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3、19万吨和5、64万吨以下,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县级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8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饮水条件有所改善,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建立健全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要根据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制订相应的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充分发挥环保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聚集,集中治理污染,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提高企业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示范试点,建设好宜昌开发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香等7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资源的回收及再生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

(五)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加大政策扶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所需环保技术、装备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大力发展节水、节能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产业,实现磷泥、磷渣的综合利用;发挥环保产业协会、环境科学学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快发展环保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环境工程设计及环保设施运营等环保服务业。

三、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六)以饮水安全和功能区达标为重点,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市环保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环境功能区方案,并按规定报批。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向水源保护区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依法查处危害饮用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定期监测并公布水源地水质状况。认真组织实施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制定长江宜昌段、柏临河、沮漳河、渔洋河、玛瑙河等流域及运河、清江库区(境内)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工业污染源排查治理。市经委负责小酒精、小味精行业的治理,市环保局负责小造纸、小柠檬酸、小印染行业治理工作,按省政府要求完成关停任务。

(七)以二氧化硫减排为重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所有燃煤电厂,在年底前必须安装脱硫设施和在线监控装置。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科学有序开发水电。严格执行中心城区淘汰燃煤锅炉实施方案,质监部门对应淘汰燃煤锅炉不再办理年审手续。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小水泥、小炼铁、小炼钢行业专项治理,市经委负责小火电行业专项治理,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治理任务。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范机动车排气检测,严禁排放不达标车辆上路行驶,淘汰污染严重车辆。

(八)以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为重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市建委、市城管局要加快推进全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确保“十二五”期间县以上城市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置场,并正常运行。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要积极争取国家环保资金支付。环保部门要加强已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的监督,确保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要加快中心城区和县以上城市重污染企业的整治、搬迁,综合整治内河、内湖污染。市公安、城管部门要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生活和建筑噪声、施工扬尘、饮食业油烟等污染问题。切实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力争年内通过国家验收。

(九)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乡村环境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加快实施农村改水工程,完成乡镇以上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工作,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对水源地监测与管理,防止发生水源污染事故。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综合治理,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指导养殖业合理规划布局,对新、改、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限期治污改造,确保达标排放。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力度。发展县域经济要严把环保审批关,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十)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监督为重点,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对磷矿等各类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生态恢复。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旅游资源开发要避免人为建设、无序或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加强湿地保护,禁止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等破坏湿地的行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力度。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国土整治、水土保持、“小水电”代燃料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十一)以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危险化学品和辐射环境监管为重点,维护环境安全。积极推进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的安全集中处置工作,加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和联单管理制度。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理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隐患排查,督促企事业单位对存在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进行限期整改,对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单位要责令停产停业整治。加快辐射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强化辐射污染源的跟踪监管,确保环境安全。

四、完善环境保护的保障措施

(十二)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类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及开发建设规划必须按规定进行环评,未经环评的规划不得审批。实行建设项目环评“一票否决制”,对未依法履行环评审批程序的建设项目,发展改革、规划、土地、建设、工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金融机构不得提供贷款,电力部门不得供电。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方,停止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未建成环保设施的不得试生产,未通过环保验收的不得正式生产,对以试生产为由长期排污的单位要严肃查处。

(十三)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科学合理制定全市“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分配到各县市(含区)并落实到具体排污单位。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超总量排污。适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市人民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各地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情况,对没有完成控制任务的地区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十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各项环境监管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新建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对不按规定停产整治的,要依法强制执行,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环保部门可采取临时封堵排污口、封存污染设施、停产整治等应急措施。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依法征收、管理、使用排污费。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于重大环境违法案件,要挂牌督办。按照区域生态系统、流域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区域、流域环境监管机制,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

()提高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成市环境监控中心。市级以上重点排污企业必须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与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完善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在长江、黄柏河、官庄水库、沮漳河等重点水域抓紧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站。年底前,市、县两级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机构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市、县两级环境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十六)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全面实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收费制度。到年底,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都要按每吨0、8元的标准开征污水处理费,凡收费不到位的地方,当地财政要对运营成本给予补助,以保护污水处理厂保本微利、正常运行。各地要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化动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制定生态补偿办法,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十七)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本市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环保投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示范工程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投入,要将环保行政机关、监督执法、监测、信息、科研、宣教、放射性与危险废物管理等环保机构编制内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监督执法经费、仪器设备购置经费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要将“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优先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落实建设资金和工作经费。对列入国家和省环境保护工程计划的项目,各地要积极筹措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加大环保科研资金投入,科技部门要将环保技术研究列入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环保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对区域污染防治、水体修复、生态保护、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十八)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各地要选派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强的领导干部充实环保部门。各级人事、编制、环保部门要对环保系统的行政、事业编制进行认真清理核实,加强编制管理,严把进人关,清退超编人员,补充必需人员。

(十九)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推进环境保护政务公开,完善环境质量公布制度,公布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及时污染事故处置信息,公示环境保护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情况,定期年度环境状况公报。完善环境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将环保指标纳入各级统计公报定期。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听证和公示制度。完善环保举报制度,畅通群众投诉渠道。

(二十)营造全民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以青少年、公务员和企业经营者为主要对象,开展环保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促使企业经营者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新闻媒体要加强环保公益宣传,及时报道党和国家环保政策措施,宣传环保先进典型和新经验,曝光环境违法行为。教育部门和干部培训机构要将环保知识纳入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知识。开展生态县市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工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鼓励节约资源,促进环境友好,形成全民保护环境、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一)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成立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构(环委会),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汇报,加强部门协调,研究解决重大环境问题。要定期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或通报环保工作,并接受监督。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对县市区主要领导“人居环境与污染控制指标”考核办法。将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市人民政府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的综合目标责任书中,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对没有完成环保任务的地方政府、部门、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取消其当年评优创先资格;对因决策失误或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社区环境治理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 社区 生态环境 黄石港区 健康课堂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91

人不仅仅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健康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尤其是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对其影响更为深刻。健康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环境多种力量共同作用和努力,学校周边的社区生态环境更是对健康课堂的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

1 社区生态环境的内涵

学校周边的社区生态环境指的是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总和。其中物质环境指的是学校周边社区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如花草树木、自然湖泊、道路、商店、各种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学校周边社区的社会风气、人文精神、人们的精神面貌等等。学校周边的社区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想构建健康课堂,就必须重视学校周边环境的建设,只有拥有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才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能真正的构建起健康课堂。

2 社区生态环境对构建健康课堂的影响

社区作为影响健康课堂构建的微观环境之一,对于健康课堂的构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作用既包含积极方面,也包含消极方面,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积极影响

良好的社区生态环境对健康课堂的构建能够起到辅助作用。具体如下:

(1)优美的社区自然环境有利于净化师生的心灵。街道两旁绿树如茵,花草旺盛,路面干净整洁,社区周围依山傍湖,环境优美。这样良好的社区环境就有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净化师生的心灵,容易让人保持轻松愉悦的情绪,也能激发人的灵感。而健康课堂的构建本身就需要师生保持一颗干净纯洁的心灵和富有想象力的头脑,所以,优美的社区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课堂的构建。

(2)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社区,其公共服务设施就比较健全,像体育场、图书资料室、文化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书法绘画室、党员活动室等设施都很齐全。这些设施虽说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为了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但也潜移默化的对周边学校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他们的所见所闻都是这些积极健康的活动和文化,那么久而久之也会激发他们的各种兴趣爱好,开拓他们的视野。构建健康课堂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这些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就在客观上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健康课堂的构建。

(3)和谐文明的社区风气有利于规范师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社区风气往往起着“春雨润无声”的作用,良好的社区风气一旦形成,对社区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如社区经常开展评选社区好媳妇、评选社区孝星活动,组织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鼓励青少年参加环保、献爱心等有益活动,就有利于社区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学校周围的社区如果能有这样和谐文明的社区风气,对学校的教育必然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师生来说,这都是好的榜样,有利于他们形成懂道德、讲文明、爱卫生等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而健康课堂的构建必然少不了师生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和谐文明的社区风气有利于健康课堂的构建。

(4)平等互助的社区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生生间友好关系的形成。社区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互助互爱,这对良好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的构建也能起到榜样作用。另一方面,社区成员之间能团结友爱,那社区成员和学校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比较容易相处,社区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好了,就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的产生,这也有利于学校教育不被外界干扰,同时有利于健康课堂的构建。

2、2 消极影响

好的社区生态环境对健康课堂的构建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差的社区生态环境就不利于健康课堂的构建。

(1)拥挤嘈杂的社区环境容易扰乱师生的心境。如果一个学校周边的社区环境很拥挤嘈杂、卫生条件差、绿化面积小,这样就在无形中使人的情绪急躁,感觉很沉闷,师生如果经常出没于这样的环境中,必然对其良好心境的形成产生影响,也就自然不利于健康课堂的构建。

(2)不良的休闲娱乐场所容易诱发青少年不良的行为习惯。像学校周边社区的网吧、游戏厅、室等休闲娱乐场所容易使青少年沉迷其中,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也可能渐渐养成爱玩游戏、爱等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坏习惯一旦养成会阻碍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培养,要想构建健康课堂,就要尽量远离这样的环境。

(3)不良的社区风气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如果学校周边社区居民喜欢游手好闲、聚众、盲目攀比、不爱卫生、不尊老爱幼、不讲文明等等,这就不是一个健康和谐的社区,也不利于社区居民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久而久之,他们的谈吐和行为作风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就会阻碍健康课堂的构建。

(4)不良的社区人际关系影响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建立。有的社区居民处理不好邻里关系,经常闹矛盾,甚至聚众打架,说话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些不良的人际关系也会使学生耳濡目染,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构建,也就不利于健康课堂的构建。

3 黄石港区社区生态环境的现状

通过了解黄石港区部分中小学周边的社区环境,例如十八中周边的黄绵社区、十四中周边的师院社区、沈家营小学周边的池湖社区等等,不论是社区自然环境还是人文风貌,总体感觉都还不错。例如池湖社区和师院社区绿化面积都比较大,街道也比较干净整洁,社区居民大体都是教师和市委干部,他们的精神风貌都比较积极阳光,文化素养也比较高,所以对其旁边的学校师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事实也证明这两所学校的师生道德风貌总体比较高尚。

但是,与健康课堂对社区环境的要求来看,部分社区的生态环境或多或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健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社区也就仅仅只有体育场,几乎都没有文化活动室、图书资料室等,当然这些更多的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其次,部分学校周边社区环境比较嘈杂。例如,十八中周边的黄绵社区周围流动摊点很多,摊贩的叫卖声也比较大,加上路面不是很宽阔,车辆比较拥挤,各种机动车辆轰鸣声也很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课堂的安宁,不利于健康课堂的构建。最后,一些学校周边网吧比较多。虽说学生也有放松的需要,有玩游戏的需要,但是中小学生一般心智都不太成熟,不懂得识别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容易沉迷进去,加上网吧的环境很脏乱,很多人在里面吸烟,这就极容易让青少年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都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4 对构建黄石港区学校周边社区良好生态环境的思考

良好的社区生态环境有利于加快健康课堂的构建,因此,黄石市市政府以及各个部门、黄石港区各相关部门以及各学校都要重视社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从思想意识、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着手,努力将黄石港区学校周边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得更美好。

4、1 思想意识上的高度重视

只有思想意识上先重视起来,才会将其付诸行动。无论是政府、学校、社区还是家庭,都应该意识到学校周边的社区生态环境对孩子教育的重要影响。可能有的家长或学校认为孩子更多的时间是在校内学习,校外环境好不好无关紧要,况且加强校外环境建设又得费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因此也就不那么重视校园周边环境的建设。殊不知,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已经诠释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小学生心智都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误导,一个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能够促进学校健康课堂的构建。不管是政府还是学校、家长、社区等都应该重视校园周边环境的建设,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构建一个健康良好的校园周边社区生态环境。

4、2 体制机制上的长效保障

要想构建良好的校园周边社区生态环境,就必须加强对环境的整治力度。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短期内的整治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反弹同样很快,这就需要体制机制上的长效保障。政府各部门应该转变工作思路,弃“被动防御”,转为“积极预防”,将各种隐患扼杀在摇篮里。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人民政府在制定社区建设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社区内学校的发展需要,努力促进学校、社区的和谐发展。同时要定期组织联席会议,为学校和社区的沟通搭建平台,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监控制度。学校也要主动加强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和社区之间要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4、3 法律法规上的规范保障

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如《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暂行办法》以及《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责任追究办法》,将工作内容和责任细化到各部门,并将其纳入考核内容,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以此来加强管理,努力构建学校周边社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4、4 经济发展上的物质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构建良好社区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因此应当加大力度发展社区经济,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改善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社区成员只有在良好环境中生活才能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和品位,才能提高其思想品德素养,这样也就有利于良好社区风气的形成,从而间接加快健康课堂的构建。

4、5 文化活动上的精神保障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可以团结人心、凝聚力量,增强归属感,使更多的社区成员加入到活动中来,从而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这样轻松愉快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有利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就会间接影响其周边学校的学生,从而促进健康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童光庆,孙大发、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建立长效安全防范机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3(1)、

社区环境治理心得体会篇5

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全镇今年以来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展情况,今天召开全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会。分析查找缺乏,统一思想认识,再掀整治热潮,争取更大成效。等下,宏武镇长、艳芳书记就这项工作还会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地区精神面貌的综合展示,环境卫生状况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集中反映。衡量一个地方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扎实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增强全民卫生意识,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完全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也是维护人民健康、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更是全镇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第一。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搞好垃圾革命,消灭垃圾死角,改善环境质量,发明洁美的村容村貌。

做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是提升整体形象的现实需要。环境卫生是一个地区的脸面”展示社会文明水平的窗口”也是招商引资的名片”现在投资商投资不只仅看资源,第二。也看环境,一个连环境卫生都搞不好的地方,经济发展也不会好,可以说,环境出竞争力、出生产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践证明,一个环境优美,卫生整洁,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地区,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兴业,进而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环境卫生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招商引资上能否有所作为。因此,要营造“整洁、有序、生态”硬环境和“风清、气正、人和”软环境,吸引更多的资本、人才、技术,抢得发展的先机,扩大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各村,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搞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宣传动员,强化工作措施,加大整治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扎实有效、坚持不懈的工作,不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塑造一个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新形象。

第三。生态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愈来愈有赖于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改善。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得到逐步改善的同时,富而思洁、富而思美,成为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改善生活质量,不只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搞好生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而且也是营造良好生产和投资环境,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好的环境里。谁愿意自己的村子里、常走的巷道边、自己的家门口破砖烂瓦乱堆、塑料袋子乱飞、污水乱泼、乱流?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疾病,正是由这些垃圾、废弃物衍生、传达的卫生工作做好了有许多疾病是完全可以防止的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实实在为民办实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今天。不是心血来潮,不是一阵风,更不是可搞可不搞,这是为全镇广大群众办的一件好事,一件实事,也是全镇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一件大事,各村(社区)各有关部门必需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高度统一,真正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效果。这对加快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全镇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肯定成果。充分认清环境卫生整治面临的形势

镇村两级各有关部门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镇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以来。取得明显效果。具体表示在四个方面:

绝大部分村(社区)高度重视,一是宣传声势大。全镇动员大会后。利用公开信、宣传车、横幅标语、制定村规民约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环境卫生整治,收到良好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各单位共悬挂宣传横幅200余条,发放建议书1万余份,发放调查问卷50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3000余张,镇域主要交通要道口和县乡主干道建立耐久性标志牌20余处,使环境卫生整治宣传工作达到镇域范围全覆盖。另外,各村(社区)还召开了动员会、推进会、观摩会、现场会等,大龙村、慎家桥社区等将动员会议开到村组的群众代表、全体党员、集镇市民代表和全体个体工商户;苏蓼村、东闸村组织专门的宣传队伍,逐户宣传;村、村在主要交通要道设立永久性宣传牌;教育系统开展家校联动、告家长书以及“小手拉大手”活动,这些宣传都较好地推动了整治工作。

大部分村(社区)领导高度重视,二是推进力度大。整治工作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全民参与,组织有力,措施实在无论是镇村面貌还是卫生状况,都在短时间内有了较大的变化。打造了一批亮点。村、泉丰村、慎家桥社区、村、苏蓼村对镇村道路主干道两厢杂草进行全面清理,对绿化树进行统一剪枝并将树干刷白,打造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东闸村、金钩寺村、泉丰村等支村两委成员采取分片包干、责任落实到位;大龙村粟坡组、金钩寺村大屋组等不只环境整治到位,而且加强管理,做到长效保洁,为全镇整治工作树立典范,探索了一些经验。整治过程中,各地都能立足实际开展工作。村、村、苏蓼村、金钩寺村等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和村民组长的示范带头作用,开展义务清扫活动;大龙村、慎家桥社区、东闸村、泉丰村等认真开展文明卫生户评比,以评促改;镇集镇办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大力整治集镇乱搭乱建和占道经营;籍在外各界人士及湖航冶金设备厂致富不忘家乡,为全镇环境卫生整治出资出力;镇政府全体机关干部责任上肩、昼夜奋战在一线,这些举措为下一步工作开展积累了经验。

全镇各单位已累计完成各类投入200余万元,三是新增投入大。截至目前。全镇新添置垃圾桶6000余只,新建垃圾池1200个,新建垃圾中转站1个,新增或租赁垃圾运输工具20辆,聘用保洁人员42人。真正实现了镇有垃圾中转站、村有垃圾收集池、户有垃圾收集桶的三有”目标;对全镇主干道进行绿化,栽种或补种树木5万余株。全镇共完成改厕400户、新修下水道1000米,装置路灯80盏。

全镇各单位共发动1万余人参与环境整治,四是取得效果大。截止目前。调用挖机、铲车、运输车500余辆次,清运积存垃圾数千吨,清除卫生死角130余处,整治道路及街道不规范广告牌100多块,撤除街道乱搭乱建1000余平方米,全面整治摊外摊、店外店和占道经营现象。县乡干道、河沟整治中,五湘线、联络线及延长线、杨西线等路段面貌出新,中直渠、南粉渠等渠道清澈见底,效果很好。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镇在今年全市乡村环境卫生评比中以全市第五名的好成绩荣获“长沙市乡村环境卫生十佳乡镇”称号,大龙村以全市第一的效果荣获“长沙市乡村环境卫生十佳村”称号,作为随机抽查代表镇接受检查的泉丰村,也获得了全市第12名的好成绩。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在座各位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全镇人民的辛勤劳动,此,一并表示感谢!

也要清醒地看到缺乏与问题。目前,肯定成果的同时。存在问题突出表示在三个方面:一是进展不平衡。各村(社区)之间不平衡,有的村(社区)仍然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个别村卫生状况出现强势反弹。重点部位不平衡。普遍存在县乡骨干道路整治好于村庄整治,村庄整治好于集镇整治,临街、临路整治好于后街背巷整治的现象。二是存在一阵风现象。一些地方宣传造势气氛很浓,但进入实质性整治之后,迅速冷却下来,没有真正行动;局部村(社区)只满足于局部工作一阵风,缺少连续性,没有紧锣密鼓和持续作战。局部村(社区)对督查组的日常督促和问题交办,置之不理;有些村(社区)负责人牢骚满腹,甚至指桑骂槐。三是形势不容乐观。从近期督查的有关情况来看,全镇环境卫生整治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工作量依然很大,一方面整治的点深度还不够,反弹现象严重,长效机制没有运行,对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脏、乱、差问题没有动真碰硬;另一方面整治的面范围还不广,环境卫生整治还没有真正在全镇每个角落铺开。

全镇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存在问题,当前。有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更多,究其根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不统一。个别单位对环境整治工作重要性认识缺乏,缺乏大局意识,一方面想完成任务,但又不想投入,存在投入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没有集中精力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没有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二是浮躁心理重。一些地方存在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思想,面对战线长、任务重、千头万绪的环境卫生整治,心理浮躁,重点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三是畏难情绪大。一些地方面对整治任务,怕苦畏难,怕挑担子,怕做重事难事,怕得罪人,外表应付,没有实质性推进。四是观望思想浓。个别地方目前仍然存在等待观望思想,看周边地区动静,看县里督查动静,看域区内群众号召过后的动静,甚至有“面上突击性工作拖一拖也就过去”错误思想。这些问题反映出部的思维方式还比较传统,工作中怕麻烦不敢去做更深更细的思想工作;怕得罪人不敢实打实,硬碰硬,怕失权不敢真正发动群众,开展村民自治;结果造成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中存在支差应付、一阵风的现象,存在规范低、不彻底的现象和不拿制度、不找办法的等、靠、要现象。

三、明确责任。全面落实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各项任务

县爱卫会将对我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这次检查,本月26日上午。既是县委、政府对我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阅,更直接关系到今年下半年能否继续成为“市十佳乡镇”候选乡镇,意义重大。因此,本次迎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最关键的问题突破,从群众最关注的地方抓起,依照“绿化、美化、净化”具体要求,以机关单位和集镇、公路沿线、河道、学校、企业、农户房前屋后等重点地段、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整治为重点,以局部治理带动综合整治,以集中整治促进长效管理,完全改变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全面巩固“市乡村环境卫生十佳乡镇”创建效果,努力构建和谐文明新。现在距离考评工作还有3天的时间,为全面迎接、全力冲刺考评工作,定于6月25日开展自评工作,对全镇各村(社区)卫生整治进行查漏补缺。

加强领导。每次开会、每一项工作,一是必需建立机构。都会反复强调要加强领导责任,座的各位领导都是最基层的领导,各项工作的统筹者、落实者,只有当我村组的责任落实了镇上的工作才会真正到位,才有可能顺利推进、取得效果。各村(社区)要切实把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村、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经常对整治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督促落实。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整合力量,做到责任、经费、人员“三落实”各村(社区)主要领导牵头,每天都要逐片检查,对存在问题,要求相关村民组限期整改。连点领导、连村干部要深入群众、靠前指挥,发现问题,督促工作,从而形成镇、村、组、户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发动群众。镇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能不能搞好,二是必需依靠群众。关键要看我能不能把群众发动好,把群众组织好,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群众的热情激发进去。群众工作越深入,工作推进就会越顺利。群众发动越充分,卫生整治的效果就会越明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不是临时动员几个干部、找几个人突击一下就能搞好,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力量,临时坚持才干把村里的卫生清理好、维持好。各村(社区)要采取多种方式,把群众召集起来,把群众大会开起来,把群众的事项统一起来,加大宣传,临时治理。通过表扬好的典型户、典型事,让群众看在眼里、听在耳里、想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要发挥党员、干部、群众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党员、干部包片、包组、包户,发送任务、整改通知单,督促搞好清洁卫生,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都来关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生活环境就一定能有一个大的改善。

落实责任。总的来看,三是必需明确规范。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任务是六有”四无”六有”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有一支精干过硬的保洁队伍,有一套完善而严肃的督查和奖罚制度,有一套必备的环境管理基础设施,有一套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的教育方法,有一套一以贯之、幼稚实用的整治方法,以巩固治理的效果,确保长治久洁。四无”村内和村庄四周无垃圾乱堆乱扔和卫生死角;无粪堆、土堆、柴堆和长期乱堆的建筑资料;无乱搭乱建的畜、禽圈和厕所等;沟塘渠坝内无水草和漂浮物。整治工作的重点是各村的主次干道、公共场所、行政村及背街小巷的卫生问题。突出抓好农村的道路保洁、垃圾清运、公共卫生、食品卫生、集贸市场、环境维护、交通秩序等卫生容貌的治理。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所有的整治工作都按属地管理实施。具体规范是道路要定期清扫;垃圾要日产日清;道路两厢、沟塘渠坝、房前屋后在可视范围之内见不到各类垃圾。

社区环境治理心得体会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围绕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农村“以奖促治”政策,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资金,整村推进,连片整治,解决我县重点流域和区域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通过连片整治和示范带动,推广一批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建设一批示范工程,推出一批典型镇村,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改善,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促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围绕“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目标,采取“抓点、带线、促面”方式,通过连续三年的连片整治,使全县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置,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级参与农村环境治理与建设的积极性,加强配合,上下联动,确保连片整治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2、注重实效,农民受益。通过有针对性地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切实改善示范区域内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深入民心。

3、规范管理,公开透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切实做到公开、透明。

三、工作内容

结合我县生态县创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工作,优先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已基本完成农房建设的行政村。年重点开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建立长效运营管理机制。确保整治村庄的生活垃圾清运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四、示范区域选择

(一)全县垃圾处理现状。当前,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废弃塑料薄膜、农药、化肥等造成的污染不断增多,加上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村镇环境“脏、乱、差”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示范点概况。按照国家确定的示范区域选取的原则,结合我县实际,确定8个社区为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然后以点带面,逐步推开。这8个社区涵盖76个行政村45342口人。

五、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保洁体系

(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结合我县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统一保洁、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的村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置体系。农户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各村将有机垃圾就地处理,对金属、玻璃、塑料等垃圾回收利用,将建筑垃圾用于场地平整,对农户分类出的无机垃圾统一收集,集中运到镇垃圾压缩转运站,对不适合做填埋处理的垃圾,由环卫部门将垃圾运至生活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

(二)保洁体系。各乡镇(街道)、市北经济开发区、山风景区管委设环卫所,村级每百户配1名保洁员,镇、村对收集的垃圾清运至镇垃圾压缩转运站,由环卫部门将垃圾运至生活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镇、村环境卫生实行“三包”保洁制度。一是户包卫生。实行垃圾袋装化或家庭自备垃圾收集容器,按规定时间、地点和方式放置垃圾,供保洁员收集。二是村包秩序。落实好本村每日的垃圾收集工作,制止乱倒垃圾、污物、污水、粪便和损坏环卫设施等行为。三是环卫所包清运、清扫。

按照“谁产生、谁负责、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示范区要建立治污设施运行维护资金保障机制和项目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必要时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保障各类设施正常运行,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六、设施建设及设备配置

项目需建设垃圾压缩转运站8处,购置相应的垃圾压缩设施;购置垃圾桶580个,垃圾清运车28辆,铁锨、扫帚等工具一宗。工程概算总投资约1300万元。

七、项目实施计划

各示范乡镇按照计划要求,精心组织工程施工,确保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任务。

,根据各示范乡镇实际情况,确定垃圾压缩转运站建设地址。

,建设垃圾压缩转运站,购置垃圾压缩设施、垃圾桶、垃圾清运车等工具。

,调试设备,培训人员。

,进行自查,接受上级有关部门初步验收。

,整理、完善资料,申请项目验收。

八、效益分析

(一)环境效益。项目实施后,将使项目区村庄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生态治理效果更加显著。项目区则通过环境治理建设,将大幅度提高村容村貌的整治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对固土保水、净化空气、绿化美化自然环境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效益。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解决当前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使农村垃圾乱堆乱放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倡导文明乡风和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保障农民群众身心健康;增强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任务重,标准要求高。为保障这项工作扎实推进,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下设办公室在环保局,负责督导、调度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狠抓责任落实,确保将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社区环境治理心得体会篇7

【英文摘要】There are many small sources, which widely distribute 、That is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any problems emerged in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using the traditional model, such as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ubject vacancy, the governance method is lag; the investment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favors of policy are unbalance between the city and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game between environmental democracy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we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Such as, introducing the rural environment of munity governance, depending on the existing self-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 rural areas, to realiz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governance of rural environment、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社区;社区治理

【英文关键词】 New Countrysid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ural munities; Community Governance

【正文】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中,“村容整洁”是指根据农村的实际和特点,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保留历史文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1]这是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环境治理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

但是,农村环境污染不同于城市,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存在家庭化、个人化和无序化的特点,污染源小而多、广而散;农村居住分散使得环境设施的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再加上贫困和环境意识滞后,使得农村的环境治理成本畸高。评估农村环境治理的绩效,反思环境治理路径势在必行。

一、农村传统环境治理模式评析

所谓环境治理,是指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中,环境福祉的利益相关者们谁来进行环境决策以及如何去制定环境决策,行使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达到一定的环境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并力求绩效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2]由此概念推导,环境治理范畴涉及以下几个要素:1、环境治理主体确立;2、环境治理路径选择;3、环境治理绩效评定与责任归属。其中绩效评定既是客观的评价指标,又是机制创新的源泉。唯有借助于科学的绩效评定才能不断反思治理主体的架构,调整治理的方式与路径。

依此思路审视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绩效,农村环境持续恶化已经成为阻滞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复合污染源的叠加;新旧污染源的交织;贫困与发展的博弈;对自然环境的极度依赖与环保投入的严重匮乏都显示了农村环境治理的特殊性与滞后性。客观分析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有助于获悉其绩效阻滞的根源,寻找到制度创新的契机。

(一)农村环境治理主体:缺位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以政府管制为主导,但政府环境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导致了农村环境治理主体的实质缺位。

1、农村基层环保机构配置与需求不符。首先,基层环保机构设置不合理。我国最基层环保部门是县一级环保机构, 大多乡镇一级尚无相关职能部门, 即使现在许多地方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环保机构,但他们在农村的工作仅限于农村工业这一块。[3]导致农村生活与农业环境成为环境管理真空。其次,农村基层环保机构配置薄弱,无法承担农村环境保护的繁重任务。相对大中城市的环境污染而言, 农村的污染源、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物质及其危害性都具有不确定性, 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不像点源污染那样直观, 治理难度大。但我国环境管理机构配置从中央到地方却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越往下数量越少、规模越小、环保专业技术人员越缺乏、环保技术装备越差,环境监管执法能力越薄弱,从而导致各县级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污染失察。

2、政府环境管理职能交叉导致环境治理的失控。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七条规定,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督管理是一种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环保部门对本辖区的环保工作实施统一监管,土地、矿产、林业等部门按照资源要素分别对环境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部门管理权力分割配置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治理。

3、 环境管理机构行政区域设置与环境治理的生态区域性相冲突。农村环境污染具有“面源性”,一旦环境受到污染或者生态遭受破坏,其蔓延与扩张是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严格按行政区域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往往局限于本地区利益,无法从环境问题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出发来进行环境治理。

总之,各部门环境监管职能横向分散,上下级环保机构纵向分离,跨地区环保机构地区分割,各个管理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常常出现职责重叠、脱节或矛盾,造成政令不畅,难以发挥整体监管效果,导致管理资源浪费,环境资源错置。[4]

(二)农村环境治理公共投入:匮乏

我国的环保投入遵循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和“污染者负担”等原则,采取以地方和企业投入为主、中央政府给予必要扶持的政策。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污染治理投资都是投向城市,呈现出经济发达地区投入高、城市投入高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低、农村投入低的“两高两低”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以及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严重短缺。

(三)农村环境治理方法:滞后

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进、适用的农村环境保护技术作为支撑。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科研投入较低且侧重于城市环境治理方法的研究,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不高。在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中,长期机械套用城市污染治理方式即污染末端治理,但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低处理率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由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更是由于其排入主体的分散性、隐蔽性及不易监测性等特征,导致治理技术难度加大。[5]合理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寻求其因地置宜的个性化、多样化治理方法是达成良好的环境治理效果的根本。

(四)城乡环境治理政策:倾斜

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是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化环境治理政策,在城乡环境权益的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剪刀差”现象。一方面农村作为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输出地,消耗了农村环境资源,城市作为受益者并未向农村按“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支付受益费。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城市环境排放的废物远远大于农村,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和转移,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城市并未向农村按“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支付治理补偿费。[6]二元化环境治理政策加剧了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损害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的环境权益;同时使得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不利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环境社区治理

从实践来看,农村传统环境治理单纯依赖政府的命令控制型管理早已是力不从心。克服农村环境治理缺失状况,必须改革现行环境治理体制, 重构治理社会基础,将农村社区引入环境治理的领域,为公众参与搭建一个组织化的平台。

(一)概念导入

农村社区是指,以村庄或即将形成的村庄为中心与其周围散居农家合成,全村村民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具备五个要素:第一,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具有一定数量的共同生活人群。第二,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第三,同一行政村[1]区域。第四,地处农村且村民是本村的农民。第五,村民在感情上和心理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7]在我国,农村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社区要按照有利于强化管理、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和方便群众的要求进行划定。依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可以首先将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改设为农村社区,同时对不符合条件的村应仍然保留行政村现有的设置形式。即以目前的行政村为基础,改造“空心村”、拆迁“城中村”、合并小村、优化农村社区空间布局,以“ 一村一社区”的模式进行设置与整合。

环保社区治理即是以社区为依托,集聚区域内社会群体的力量参与环境决策,监督环境执法,维护社区共同的环境利益。社区治理是政府单一管制的补充,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组织化路径。

(二)理论支撑

政府借助于准确、完备的环境信息,做出科学的环境决策,通过层级交错的环境管理权配置往往能够收到高速、高效的治理效果。但面对农村复杂的污染源头,广袤的污染面积,薄弱的环境监控设施,环境信息不对称、环境管理权力分置、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观念滞后等诸多因素都导致政府环境治理对农村的面源污染作用非常有限,以至完全失灵。农村环保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环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成为必然,引入环境社区治理机制有其合理性。

1、民主化优势。农村环保社区治理是农民实现自身环境利益的客观要求。社会学认为,任何个人和群体的利益与价值追求必须依托一定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实施主体行为才能实现。农民是农村社区生活的主体,当然也是社区的治理主体。[8]但是,社区治理的复杂性需要农民以组织机制来发挥主体作用。当前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需要多元主体之间在利益博弈和目标冲突中取得均衡,才能达到善治。农村社区组织在维护农民环境权益、 监督政府环境执法行为、约束企业、农民的生产、生活行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效率优势。农户对于社区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度与敏锐度直接决定了环境社区治理的高效性。第一、农户与农村社区环境的关系密切,环境污染直接危害其身心健康,因而农户对环境污染极为敏感,对污染的治理有着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便于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促进对污染的有效监控与治理;第二、单个农户的环境治理需求具有散在性,不利于与多元化的环境治理主体相抗衡。农村社区是联结单个农民的社会网络枢纽和利益聚合体,便于整合分散的社会资源,汇聚零碎环保建议,发挥公众维权的整体优势。

3、成本优势。农村环境社区治理体现了对分散污染源治理的规模效益优势,无论是禽畜粪便、农户生活污染、医疗垃圾还是乡镇企业带来的工业污染,单独处理的效率低下,而以村为单位集中治理则可以减少成本。因此,通过村的整合能使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相对优化,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进步。[9]总之,农村社区环境治理模式是环境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实现路径。通过农村环保社区治理机制的运行,可以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使农民从环境破坏者和受害者变成促进环保的责任者和监督者。因此,环保农村社区治理有助于推进农村环境资源和污染治理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

三、农村环境社区治理路径培育

新农村环境社区治理,必须通过农民、政府与社区三个层面的合作、协调,重新配置基层环境行政管理权与农民个人的环境权益,实现“政府引导、社区自治、农民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环境治理新模式。

(一)组织保障

环境社区治理的制度性目标就是聚合社区内部共有、共同和共享环境利益,实现环境利益诉求和环境利益表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同时,农村环境社区治理的复杂性和农民个体的弱势地位,也需要农民以组织机制来发挥环境治理主体作用。

1、机构设置。新农村建设以目前的行政村为基础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这样,原有的村委会与人员配置可以继续沿用。1998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为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可以行使一定的环境管理权,为政府环境管理与农民的环境诉求搭建沟通的平台。

其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社区可以适当配备环境管理专业人员。村委会可以招聘专业的环境助理,从事日常环境宣传、监督、维权等各项事务。通过吸纳更多的专业型、知识型人才,提升社区环境治理绩效。

2、权力配置。村委会的环境管理权来自于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授权,故其性质是私权利与公权力的结合体,是农村的基础性权力。[10]一方面,基于全体村民的授权,村委会享有私权利性质的环境自治权,即村委会有权以全体村民的名义对社区环境进行维护、管理与监督。村委会的环境自治权具体包括:

(1)环境知情权。环境知情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11]村委会有权利以全体村民的名义,要求政府、企业乃至农户提供相关的环境监测报告、环境质量报告等各种环境信息,从而明悉自身所处的环境状况。同时,本村村民也有权依据《村委会组织法》,要求村委会提供必要的环境管理信息,以实现村务公开。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政府机关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2)环境参与权。环境社区治理本质上就是村民环境参与权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村委会有权参与政府环境管理的预测和决策过程,参与开发利用农村环境的管理过程,参与农业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以组织化形式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及参与农村环境纠纷的调解。

(3)环境请求权。请求权是指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以后,通过司法程序或准司法程序进行救济的权利。对侵害本村环境权利并拒不改正的,或者需要赔偿损失的,村委会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民事诉讼。由于村民的弱势地位,诉求能力有限,社区参与就是一种最好的表达途径和活动载体。通过村委会的组织形式予以支持和帮助,更有利于村民环境权利的维护。

另一方面,基于环境民主的价值取向,国家将环境管理权力部分让渡于社区以体现社区的主体地位,同时增强社区环境治理的权力,具体包括:

(1)村环境管理规章制定权。《村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因此,村委会有权根据环境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村规民约,规定村民及在本村土地范围内的所有人,包括临时路过的人环保行为准则,用以保护本村的生态环境。但是,村委会的环境保护规章不得与国家及地方性的环境保护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相抵触,否则,村委会的环境规章无效。

(2)调解和监督权。监督国家及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在本村的执行情况,对拒不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或村环境管理规章的人进行批评教育,给本村或村民造成损失的,村委会可以出面要求其停止违法行为,追究其经济责任,必要时可以向县级以上环境保护机构或者有关司法机关提出控告。村委会可以调解本村村民之间的环境纠纷,责令侵害环境的人停止侵害,要求其赔偿损失。

(二)体制保障

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机构的设立与权力配置,是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基本要求,而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的整合、社区机构之间的合作则是治理结构确立的根本。

1、政府环保机构:引导与监督

政府仍然是环境治理公共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政府应矫正城乡二元环境政策,为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提供完善的环境治理产品。同时,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为社区治理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其一注重资金引导,通过补贴、贴息等资金的导向作用,矫正环境治理的正外部效应,吸引民间资金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其二注重政策引导,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如技术扶持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和减免税政策等,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的治理。其三是宣传引导,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形成农村环境治理互动机制。[12]

政府环保机构还应适时监督农村社区的环境管理行为,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扶持。由于我国基层环保机构设置严重不足,可以考虑引入环保巡视制度。即由基层环保机构与上级环保机构抽调专业人员,或选择部分已经退休的管理人员组成巡视组,不定期到各管辖范围内的农村社区进行检查、监督,并出据相应的巡视报告与评估报告,以备农村社区进行整改、学习。建立巡视制度,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农村社区的环境治理绩效,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在精减机构的前提下,实现环境管理效益最大化。

2、相邻社区机构:合作与协调

治理和善治理论认为,在政府管理中,参与公共活动的各个组织,无论其为公营还是私营,都不拥有充足的知识和资源来独自解决一切问题;它们必须彼此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13]由于农村面源污染具有区域性、系统性,农村环境治理往往会牵涉到几个或更多的社区之间的环境利益。在社区被赋予环境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权的情况下,社区组织将成为协调社区之间冲突,处理社区外界事务的决定性因素,这就需要社区组织具有强有力的组织能力。

加强社区组织能力建设,不仅有利于保证补偿机制的运作和环境服务的供给,而且对于补偿方案的谈判,保证公平公正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共管执行过程中,应当注重社区之间环境治理经验的交流、学习,注重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法制保障

农村环境社区治理,还必须通过法律保障村委会的地位与职能,通过立法构建适用于农村的环境治理的方法与路径。

1、完善村民自治立法,确立村委会的法律地位与环境管理权。在我国现行立法中,只有《村委会组织法》详细规定了村民自治的相关内容。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委会组织法》逐渐呈现出与村民自治实践不适应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村委会组织法》中的规定比较笼统、原则,缺乏一定的明确性和具体性。[14]比如:村委会的法律地位不清。村委会作为法人组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登记部门、登记条件和登记手续。村委会组织法的罚责没有操作性。违法应受到什么处罚?由谁处罚?规定过于原则,不易操作。这使得在实践中村委会选举经常无法可依,违法的行为也得不到及时的惩治。

2、尽快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时颁布实施《农业环境保护法》、《环境农药控制法》、《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条例》等,使农村环境治理有法可依。现有的环境立法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更侧重于城市环保,并不能完全适应于农村环境问题。如污染监测制度只是针对城市而言的,没有关于农村的检测标准,更没有规定在农村如何执行。“谁破坏谁补偿”的政策不便在农村执行,因为像化肥农药、地膜主要污染的是土壤和地下水,与城市的点源污染不同,很难查出破坏者及其破坏程度。简单套用城市环境治理方法、手段,在农村是不可行的。因此,必须立足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四、结语

农村社区作为区域环境利益的社会共同体,作为政府与农民沟通交流的平台,是一种具有扩张力的社会组织形态。向上与政府环境管理行为对接,传导与实现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向下则聚合农民的环境利益诉求,监督与维护本社区内生态安全;同时,相邻社区之间基于自主管理权的相互妥协与谦让,吻合于环境保护的整体性需求。因此,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无疑是对政府环境治理的有益补充,是优化环境治理结构的必要途径。

【注释】

[1]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环境与发展:世纪挑战与战略抉择[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269、

[2]朱留财、环境治理结构:机制与善治———以锡林郭勒草原为案例分析[D]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2005

[3]余丽生,冯健、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研究[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6(8)、6-7

[4]胡双发、王国平、政府环境管理模式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兼容性的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5):92、

[5]曾鸣,谢淑娟、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制度透析与路径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91、

[6]赵春、建立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新环境政策体系[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35-136

[7]李方才、对农村社区的定性分析和定位探讨[J]、中国民政、2007(10):19-20

[8]李凯中、农民组织化与农村社区治理[J]、社会科学论坛、2006(12):70-74

[9][10]陈丽华、 论村民自治组织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中的权力[J]、湘潭大学学报、2007(5):35-37

[11]周训芳、环境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2]余丽生,冯健、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研究[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6(8):6-10

社区环境治理心得体会篇8

在全区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区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我区20xx年环保工作,部署今年环境保护和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刚才,***街道等*家单位作了很好的发言;**区长就20xx年区长环保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年的工作作了部署,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一直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一项工作。近几年来,我区始终把环保工作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来抓,全区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提升。去年,全区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环保审批建设项目***个,三同时合格执行率为100;全区医疗机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以上,二级以上医院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区绿色社区总数达到**个,其中****社区升级为省绿色社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环保局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关心、支持、参与玄武环保工作的各位领导、干部职工和驻区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总的来看,环境质量还不尽人意,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等等。对这些问题,全区上下要高度重视,努力从战略的高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第一,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认真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推动产业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问题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问题。我们要大力推进****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以环境优势来赢得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第二,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意识,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改善生活环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区“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提案***条,涉及环境问题的占了三分之一。环境质量的高低,已成为群众评价政府工作的一条重要标准。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为民谋利的高度,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解决人民群众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需求,努力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

第三,要牢固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努力把玄武建设成为南京标志性的生态城区。***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绿化覆盖率达**,居全国同类城区前列。良好的环境为我们打造生态城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按照区委提出的********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巩固和优化环境特色,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作为国际名城最吸引人的地方,凡到***者必到**,居**者首选**。

二、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确保完成今年环保目标任务做好今年环保工作,最重要的是围绕市区目标,抓好工作落实。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标本兼治,严格控制污染总量。一方面,要加大老污染源治理力度,对市政府下达的限期治理企业跟踪督查,确保治理到位。要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率力争达**以上。另一方面,要努力遏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在项目审批时,区发改局、环保局要把好关,坚持项目不环保不通过,治理措施不落实不通过,验收不过关不通过,确保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100。

二是做优环境,深化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创建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工作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目前我区绿色社区建成比率达**,受益居民达**万余户、**万多人口。但与兄弟城区比较,我们尚有差距(**区绿色社区建成比率达**,**建成比率达**)。我们要在巩固原有创建成果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快推进创建活动,力争至本届政府届满即到20xx年,全区绿色社区达到**个,占社区总数的**以上。

三是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各街道、各部门要把环保宣传作为文明城区创建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环保进社区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相关部门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宣传好的典型,揭露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要通过宣传教育和监督,使环境保护成为各级各单位和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在全区形成人人动手、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形成全区上下齐抓共管的合力环保工作 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政策性、法律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真正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组织上加强领导,在措施上加大力度,以凝聚全社会的力量,确保我区环境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一要强化责任,健全机制。要强化党政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和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形成环保工作的合力。要严格环保责任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要完善任务分解落实机制,各街道、相关部门要围绕今天签订的责任状,抓好目标分解工作,确保落实到具体科室,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年底区委、区政府将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作为考核单位和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二要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上周,区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每年列入财政预算的环保资金,原则上不低于地方收入的*,全区环保总投入要占区GDP**以上。各街道也要结合辖区实际,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环境改造和保护工作。同时,要加强研究环保有关政策,进一步拓宽环保资金渠道,积极向省、市申请专项资金,向驻区单位筹措资金,用于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

三要从严执法,强化监管。区环保部门是环境保护的执法和监督部门,要理直气壮地负起责任,敢于执法,严于执法,善于执法,果断查处,不徇私情,严厉惩处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对那些污染严重、超标排放,又不按时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单位,必须依法责令关停;对主要责任人,必须依法严肃查处。各街道环保职能已经明确,要尽快选派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人员,协助区环保部门做好污染控制、群众投诉处理等工作。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播音教育培训(精选8篇)
  • 下一篇: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