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精选6篇)

时间: 2023-06-30 栏目:写作范文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二、设计思想

本节的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本节课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基本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比较抽象,应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及概念。在学生深入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的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概念,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和氢键的应用。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氯化钠固体,液态水和酒精。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固体和水的样品。

[设问]

1.食盐是由哪几个元素组成的?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2.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氯化钠?氢原子和氧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水分子?

思考、讨论、回答

问题导思,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键,由于有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构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

[板书]第二节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

下面我们就以NaCl和HCl为例,研究存在于它们中的相互作用力。

阅读教材,思考:钠原子和氯原子是以怎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作用力?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Na+

课件演示:形成过程

观看,倾听,思考。

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离子键

1、概念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

提问:定义中的静电仅指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吗?离子可以无限接近吗?

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对概念深入理解

2、实质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记录

提问: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那么HCl的形成和NaCl一样吗?

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件演示:HCl的形成过程

观看,倾听,思考。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

板书:

二、共价键:

1、概念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共用电子对就像双面胶一样将两原子联系在一起。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提问: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是否都正好处于两原子正中间,不偏不倚?

思考,回答:不是,成键两原子如果相同,两者吸引电子能力相同,则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成键原子不同则吸引电子能力也不同,电子对将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小结:共用电子对不偏移的共价键称为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

板书:2、类型:

1极性键:电子对偏向于成键原子其中一方;(X--Y)

2非极性键:电子对处于在成键原子中间。(X--X)

理解、记忆总结:

NaCl和HCl是通过两种不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把这种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

倾听、体会、正确认识

归纳抽象出概念。

板书:

三、化学键: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称为化学键。

练习:下列物质中哪些含有离子键?哪些含有共价键?哪些是极性键?哪些是非极性键?

KCl、NH4Cl、H2、N2、Na2S、MgBr2、KOH、CO2、CH4、NH3、CaO、Na2O2

运用刚才的抽象概念,从电子式角度判断、比较、回答:(1)只含有离子键的式KCl、Na2S、MgBr2、CaO。

(2)只含有共价键的是:H2、N2、CO2、CH4、NH3

(3)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NH4Cl、KOH、Na2O2

(4)含有极性键的是:CO2、CH4、NH3、NH4Cl、KOH。

(5)含非极性键的是:H2、N2、Na2O2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如何判断物质中含有离子键还是共价键?

讨论、思考、归纳:

从成键的元素判断:一般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1、离子键的成键条件:

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

(1)活泼金属元素:Na、K、Ca、Mg……

活泼非金属元素:O、S、F、Cl……

(2)活泼的金属元素和酸根阴离子(SO42-,NO3-)及OH-

(3)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

(4)很活泼的金属与氢气反应生成的氢化物如Na、K、Ca与H。

2、非金属元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1)非金属单质:H2、X2、N2等(稀有气体除外)

(2)共价化合物:H2O、CO2、SiO2、H2S

(3)复杂离子化合物:强碱、铵盐、含氧酸盐

理解、记忆

巩固概念,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初中我们学过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从化学键的角度应该如何解释呢?以H2和Cl2反应为例,思考。

思考并回答:H2分子中H-H键和Cl2分子中Cl-Cl键断裂成H原子和Cl原子结合成HCl,形成了化学键H-Cl键,所以,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板书:四、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存在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第二课时)

了解、预习

本节课解决内容:

1、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和非极性)的形成过程。

2、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判断。

3、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之间的区别。

五、作业布置:

1、有下列物质:1Na2O、2Na2O2、3NaOH、4NH4Cl、5CH4、6H2O、7CO2、8N2、9H2SO4、10Ar。

其中只存在离子键的是,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存在非极性键的是,不存在化学键的是,只存在共价键的是__.

2、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物质的化学式

(1)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2)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的是

(3)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具体的例子——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进行对比,找出它们成键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发现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评价、补充,由学生归纳出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从微观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宏观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篇2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适当时间里学生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能根据电化学的原理解决有关设计电解池和原电池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原电池、电解池的分析、判断。

四、教学方法

知识体系勾画——知识点习题分析——复习讨论——归纳总结——教师评价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原电池基本概念

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①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燃料电池的两个电极可以相同)。

③形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装置的变化:简易装置——盐桥装置——交换膜装置

2、原电池原理:

3、导电粒子的流向问题:

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

离子流向(内电路):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考点:装置的判断: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判断:正负极和阴阳极

例题: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考点:(例题)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正负极发生的反应,电子、阴阳离子的移动

4、电解池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2)用于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3)用于金属的防护

4)设计原电池

例题: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写出两个半反应,选择负极材料、正极材料,选择电解质溶液,设计简易原电池,设计盐桥原电池

例题: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综合应用

二、化学电源

一次电池常见类型、二次电池主要类型

1、二次电池的充电过程与放电过程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篇4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②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通过对摩尔概念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与价值观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

分析比较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五课时

【引言】

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别,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5、溶液的稀释

引导学生分析:

(1)含义:溶液的稀释就是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剂,使溶液浓度变小的操作。

(2)实质:溶剂增加,浓度变小,溶质不变。

(3)规律: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溶液稀释规律:c(浓)·V(浓)=c(稀)·V(稀)

【板书】

6、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预备知识】

用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分数。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④溶液的体积:

v特别提示:液体的密度单位通常是g/mL,而物质的量浓度计算中的体积单位是L。

在一些教复杂问题中,已知条件和题目所要求解决的问题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如果直接从已知条件正向分析推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由于目标不明确,可能导致使问题复杂化,有时候还会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中,误入歧途。

如果从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逆向分析,步步为营,即可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解题时,再将思路理顺,然后去解决,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直接计算

例题1:配制500mL0.2molL–1的NaCl溶液,需要NaCl的质量是多少?

例2:将28.4gNa2SO4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计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并求出溶液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强调】

①在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时,体积是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②在计算时要注意被溶解的物质是否能与溶剂反应,真正的溶质是什么。

[练习]

1、把4gNaOH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把6.2gNa2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把5.6gCa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4、把4gCuSO4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5、把4gCuSO45H2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过渡]在实际生产中,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还往往需要稀释后才能使用。如喷洒农药时,须把市售农药稀释到一定浓度才能施用,实验室所用一定浓度的稀H2SO4也均由浓H2SO4稀释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例3.配制250mL1mol/L的HCl溶液,需要12mol/L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例4:配制250mL1molL–1的硫酸溶液,需要18.4molL–1的浓硫酸的体积是多少?

(3)【过渡】从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

例4.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现有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溶液的密度为ρg/mL,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g/mol的某溶质的溶液,推出其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式。

【说明】

不能依赖公式,应根据题目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过渡]如果已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密度,又怎样求其质量分数呢?

例4.已知75mL2mol·L-1NaOH溶液的质量为80克,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牛刀小试】

1、市售浓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计算市售浓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2、实验室有一瓶4mol·L-1的NaOH溶液,密度为1.2g·cm-3,求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现有一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9%的磷酸溶液(H3PO4),密度为1.12g·cm-3,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4)溶液混合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①同种溶液混合

【说明】

一般在计算中,没有特别说明,可以认为混合后的体积等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若已知混合后的溶液密度,则一般要用总质量除以密度计算体积。

例1、将300mL2mol/L的HCl溶液和200mL4mol/L的HCl溶液后,所得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例2、将2mol/L的NaOH溶液和4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②互不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

例3、将300mL2mol/L的NaCl溶液和200mL4mol/LMgCl2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和Cl—。

1、将100mL3mol/L的NaOH溶液和150mL4mol/L的NaOH溶液后,所得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将400mL2mol/L的Na2SO4溶液和100ML2mol/LAl2(SO4)3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溶液中Na+、Al3+、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

3、将448LHCl气体(标况)溶于1L水中,得到的盐酸溶液的密度为1.25g/mL,求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

四、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1、计算依据: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在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之比。mA+nB=pC+qDn(A):n(B):n(C):n(D)=m:n:p:q

2、解题思路:

①求什么;

②已知什么;

③怎么求。

3、解题方法:

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求出所需物质的物质的量;最后利用有关公式,求出题目要求的量。

例1、现有250mL0.8mol/L的H2SO4溶液,用2mol/LNaOH溶液中和,使溶液显中性,求需要NaOH溶液多少mL?

例2、现有250mL2Na2CO3mol/L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5mol/LHCl溶液使其充分反应,求参加反应的HCl溶液的体积和反应生成的CO2的体积(标准状况)。

〖活学活用〗

1、现有100g含杂质的Zn使其与盐酸充分反应,收集到标况5.6LH2,求Zn的纯度。

2、现有200gCaCO3,使其与盐酸充分反应,并将生成的CO2与足量的NaOH溶液制取Na2CO3,求可以制得Na2CO3多少g?

[小结]表示溶液组成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可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解有关溶液稀释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是: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

[作业]P171、2、3、4(要求有计算过程)

板书设计:

5、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关于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计算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酯的水解,并了解乙酸的酯化与乙酸乙酯的水解是一对可逆反应;

3.使学生了解羧酸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乙酸的酸性和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

1.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本质;

2.酯化与酯的水解的条件差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采用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展示及实物展示,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诱导、讲述等方法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及酯的水解反应;

4.利用类推法学习酯、羧酸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用具

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投影仪;

冰醋酸、乙酸水溶液、乙醇、浓H2SO4、水垢、饱和Na2CO3溶液、乙酸乙酯、稀H2SO4、稀NaOH溶液、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试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

●教学过程

[引言]

为何在醋中加少许白酒,醋的味道就会变得芳香且不易变质?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为何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便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板书]第六节乙酸羧酸

一、乙酸

[师]乙酸是乙醛的氧化产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饮用的食醋,其主要成分就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普通醋含醋酸3%~5%,山西陈醋含醋酸7%。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板书]1.分子结构

[师]展示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要求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

[生]分子式:C2H4O2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COOH(羧基)

[过渡]是由羰基和羟基结合构成的官能团,但与酮、醇性质上却有很大差别。下面我们先看其物理性质。

[师]展示乙酸样品,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概括出乙酸的重要物理性质及用途。

[板书]2.物理性质及用途

[生]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是117.9℃,熔点是16.6℃,易溶于水和乙醇。

乙酸是醋的主要成分之一,醋是用得较多的一种酸性调味品,它能改善和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师]将一瓶纯乙酸和一瓶乙酸的水溶液同时放入冰水浴中,片刻后同时取出,让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纯乙酸立即变为冰状固体,而醋酸的水溶液无明显变化。

[师]乙酸的熔点是16.6℃,当温度低于16.6℃时,乙酸就凝结成像冰一样的固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过渡]乙酸的官能团是—COOH,其化学性质主要由羧基(—COOH)决定。

[板书]3.化学性质

[师]初中学过乙酸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

[生]具有酸的通性。

[板书](1)酸的通性

CH3COOHCH3COO-+H+

[师]醋酸是一元弱酸,在水中部分电离生成CH3COO-和H+,那么酸性有哪几方面的表现呢?

[生]

①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②和活动性顺序表中H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H2。

③和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和盐反应。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证明醋酸是否具有这些性质。

[演示]

1.取一支试管,加入1mL冰醋酸并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后观察现象。

2.取一块水垢,用吸管吸取醋酸滴在水垢上,观察现象。(水垢溶解,有气泡)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生]醋酸显酸性,根据以上反应确定CH3COOH酸性比H2CO3强。

[师]根据此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家中铝壶内的水垢用食醋浸泡可以除去。那么水垢的成分是什么?请大家写出反应方程式。

[生]Mg(OH)2和CaCO3

Mg(OH)2+2CH3COOH====(CH3COO)2Mg+2H2O

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

[师]请大家写出下列方程式

[投影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乙酸溶液与Cu(OH)2反应

2.乙酸与CaO反应

3.将锌粒投入到乙酸溶液中

4.用乙酸除水垢

答案:

1.2CH3COOH+Cu(OH)2====2CH3COO-+Cu2++2H2O

2.2CH3COOH+CaO====Ca2++2CH3COO-+H2O

3.2CH3COOH+Zn====Zn2++H2↑+2CH3COO-

4.2CH3COOH+CaCO3====Ca2++2CH3COO-+CO2↑+H2O

2CH3COOH+Mg(OH)2====Mg2++2CH3COO-+2H2O

[过渡]乙酸除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可以发生酯化反应。

[板书](2)酯化反应

[演示实验]P168实验6—10

[现象]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闻到香味。

[结论]在有浓H2SO4存在、加热的条件下,乙酸与乙醇发生反应,生成无色、透明、不溶于水、有香味的油状液体。

[师]这种有香味的油状液体就是乙酸乙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师]像这种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根据本实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回答投影中的问题。

[投影显示]

1.浓H2SO4在酯化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2.加热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4.醇和羧酸酯化时,羧酸是提供H+还是羟基?即下面二式哪个正确?用什么方法证明?

5.酯化反应属于哪一类有机反应类型?

[生]

1.浓H2SO4起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作催化剂,可提高反应速率;作吸水剂,可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2.加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其次是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而收集,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3.因为:

①乙酸乙酯在无机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

②除去挥发出的乙酸,生成无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气味;

③溶解挥发出的乙醇。

4.采用同位素示踪法确定产物H2O中的氧原子的来源对象。根据:

CH3COOH+H18OC2H5CH3CO18OC2H5+H2O,确定出酯化反应一般是羧酸分子里的羟基与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成水,其余部分互相结合成酯。

5.酯化反应又属于取代反应。

[师]指出:酯化反应是有机酸和醇均具有的化学性质。不光有机酸和醇可以发生酯化反应,无机含氧酸也可以和醇酯化。例如:

[投影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请根据乙酸的结构简式,概括羧酸的概念及乙酸的同系物的通式。

[板书]

二、羧酸

1.概念及通式

[生]烃基跟羧基直接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叫羧酸。通式为:R—COOH

[师]乙酸的同系物又叫饱和一元羧酸,写出其通式。

[生]CnH2nO2(n≥1)

[师]羧酸是如何分类的?

[板书]2.分类

[生甲]据—COOH数目可分为: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及多元羧酸。

[生乙]据烃基不同可分为:脂肪酸和芳香酸。饱和酸和不饱和酸。

[师]说明:硬脂酸(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H)、油酸(C17H33COOH)等一元脂肪酸,由于烃基含有较多的碳原子,又叫高级脂肪酸。硬脂酸、软脂酸为饱和酸,常为固体,不溶于水。油酸是不饱和酸,常为液体,不溶于水。

[师]羧酸的官能团都是—COOH,其化学性质是否相似?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

[生]相似,都有酸性,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板书]3.化学性质

酸的通性酯化反应

[师]请同学们写出最简单的饱和一元羧酸甲酸的结构式,并分析其结构特点,说出其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生]

由于甲酸中有醛基,又有羧基,所以甲酸既具有羧酸的性质,也具有醛的性质。

[投影练习]只用一种试剂鉴别下列物质的水溶液

CH3CH2OHCH3CHOHCOOHCH3COOH

答案:新制的Cu(OH)2悬浊液

[过渡]酯化反应生成的有机产物均是酯,那么酯有什么结构特点?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呢?

[板书]

三、酯

[师]根据酯化反应概括酯的概念。

[板书]1.概念

[生]醇跟含氧酸起反应生成的有机化合物叫做酯。

[师]根据生成酯的酸不同,酯可分为有机酸酯和无机酸酯,通常所说的是有机酸酯。请同学们写出有机酸酯的官能团及通式。

[师]当R和R′均为饱和烷基时,且只有一个的酯叫饱和一元酯,写出其通式。

[生]CnH2nO2(n≥2)

[师]饱和一元酯的通式和哪类有机物的通式相同?说明了什么?

[生]饱和一元酯和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相同,说明碳原子数相同的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酯是同分异构体的关系,两者互为官能团的类别异构。

[过渡]酯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呢?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P168实验6—11

[师]请大家根据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显示]

1.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有何关系?

2.酯的水解反应中,加热、加酸、加碱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酸或碱存在时,酯水解程度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1.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互为可逆反应。

2.加热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加酸或碱均在反应中作催化剂。

3.加酸,酸只起催化剂的作用,可以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而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即不能增加酯水解的程度。加碱,碱不仅起催化剂的作用,还可以中和水解生成的酸,促使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使酯水解完全。

[板书]水解反应

[师]酯化和水解反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下面我们列表比较一下。

[投影显示]

酯化反应与酯水解反应的比较

酯化水解

反应关系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催化剂浓H2SO4稀H2SO4或NaOH溶液

催化剂的其他作用吸水,提高CH3COOH和C2H5OH的转化率NaOH中和酯水解生成的CH3COOH,提高酯的水解率

加热方式酒精灯火焰加热热水浴加热

反应类型酯化反应,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取代反应

[问]甲酸酯()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

[生]除具有酯的化学性质外,还有醛类的化学性质。因甲酸酯中既有酯的官能团,又有醛的官能团。

[师]根据教材P175的相关内容概括出酯的重要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板书]3.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生]物理性质:密度一般比水小,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存在:酯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低级酯是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

用途:作溶剂,作制备饮料和糖果的香料。

[学生质疑]老师:羧酸和酯中都有,它们也能像醛一样和H2发生加成反应吗?

[师]不能。当以或单官能团的形式出现时可以和H2加成,但以或形式出现时不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酸和醇的酯化与酯的水解是一对可逆反应。在酯化反应中,新生成的化学键是中的C—O键;在酯的水解反应中断裂的化学键也是中的C—O键。即“形成的是哪个键,断开的就是哪个键。”

[作业]

1.阅读P170选学内容

2.P172四、五、六、七

●板书设计

第六节乙酸羧酸

一、乙酸

1.分子结构

2.物理性质及用途

3.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

(2)酯化反应

二、羧酸

1.概念及通式

2.分类

3.化学性质

酸的通性酯化反应

三、酯

1.概念

2.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

RCOOR′+H2ORCOOH+R′OH

3.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教学说明

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食醋的主要成分,还是乙醇和乙醛的氧化产物,因此紧接乙醇、乙醛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单列一节讲授。这样既与前面的乙醇、乙醛形成一条知识主线,又通过乙酸的性质——酯化反应引出乙酸乙酯,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做了铺垫。所以本节总结时可进一步补充这个知识网络。

●参考练习

1.下列各组有机物既不是同系物,也不是同分异构体,但最简式相同的是

A.甲醛和乙酸B.乙酸和甲酸甲酯

C.乙炔和苯D.硝基苯和TNT

答案:C

2.确定乙酸是弱酸的依据是

A.乙酸可以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B.乙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C.乙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D.Na2CO3中加入乙酸产生CO2

答案:B

3.当与CH3CH218OH反应时,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C.H218OD.H2O

答案:BD

4.下列有机物,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还能发生催化氧化的是

A.CH3COOHB.BrCH2CH2COOH

答案:CD

5.某有机物既能被氧化,又能被还原,且氧化后与还原后的产物能发生酯化反应,所生成的酯又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该有机物是

A.CH3OHB.HCHOC.HCOOHD.CH3CH2CHO

答案:B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知道盐类水解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小组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前做导学案,小组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

二、教材的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盐类水解是后续电化学学习的必备基础。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1)感知情境,导入主题,研究探索,指导学法。

(2)教师导学,学生合作讨论,探讨实验设计及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比、归纳及类推、练习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

(1)学生分组讨论,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会合作。

(2)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的方法展开探索,对比归纳及类推总结,练习训练,获得对比、归纳和类推的学习思维能力。

(3)积极思考,善于应用对比、归纳总结及类推思维方法,提升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讨论交流,提高人际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附课件)

1、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纯碱和小苏打入手

[幻灯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使学生的学习从低起点、易接受的环境开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过渡到

A级问题的六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回答

A级问题一:水的电离方程式是,若在水中加入酸或碱,水的.电离平衡移动方向是向移动,理由是。

A级问题二:溶液呈酸碱性的根本原因是,溶液呈中性是因为,呈酸性是,呈碱性是。

A级问题三:写出下列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盐酸与NaOH溶液:,

②盐酸与氨水:,A级问题四:写出下列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醋酸与NaOH溶液:,

④醋酸与氨水:。

A级问题五:上述反应物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A级问题六:若按酸、碱强弱不同,上述反应生成的四种盐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NaCl,NH4Cl,CH3COONaCH3COONH4。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A级问题完成之后进入B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将不同的题分给不同的小组。让六个小组的学生同时上黑板演示。B级问题一:

盐CH3COONa溶液酸碱性盐类型Na2CO3NH4ClAl2(SO4)3NaClKNO3设计意图:学生上黑板画图,指出优点和不足,教师能够知道学生差在哪。

B级问题二:CH3COONa溶液为什么呈碱性?

电离方程式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B级问题三:NH4Cl溶液为什么呈酸性?

c(H+)和c(OH–)相对大小盐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中的粒子有无弱电解质生成相关方程式电离方程式c(H+)和c(OH–)相对大小盐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中的粒子有无弱电解质生成相关方程式B级问题四:NaCl溶液为什么呈中性?

B级问题五:

1.盐类水解的定义:水溶液中盐电离出的跟水电离出的生成的反应。

2.盐类水解的实质:盐电离出的与水电离出的结合成,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的条件:

①盐必须溶于中。

②盐中必须含有离子或离子

B级问题六:盐类水解规律

⑴有就水解;无不水解;

⑵越越水解;都双水解;

⑶谁显谁性;同显中性。

例:酸性:乙酸碳酸次氯酸水解程度:乙酸钠碳酸钠次氯酸钠溶液碱性:CH3COONaNa2CO3NaClO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分析,总结类推,让学生强化基础知识,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水解类型的理解和记忆。4、课堂练习课后作业

见课件

设计意图:提供反馈教学的信息,培养强化学生的对比归纳类推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反思一:课堂还可以更高效

提前给学生发了导学案,然后收上来批阅,也就是在讲课之前,对学生已非常了解,能够有针对性的上课。在学生分组答题的过程中,一个小组答一道,存在忽略其他同学的情况,同时也存在一个小组同学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不去探讨其他问题。此外,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适当的链接高考题,这是我在本节课做的不足的地方,也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反思二:加强课后练习,能够让学生掌握的更好

课后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多说,然后让学生总结,隔段时间复习。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学习周永开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精选7篇)
  • 下一篇:会计学毕业论文致谢词(精选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