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1 栏目:写作范文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篇1

[关键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策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利益相近的国家更是具有加强联合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的总趋势是一体化,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体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呈现多样性。从现实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大量存在的国际经济现象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它们日益取代国家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的状态及其过程,是对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概括。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技术与信息作为生产要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的输入和转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统一分工的基础上,构成一个过程的不同环节,使得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发展联系和彼此依赖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条件下,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迅速,而且进一步突破了民族的国家的界限,形成了生产力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把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世界经济趋于集团化。国际贸易远远超过过去,资本国际化急剧发展,私人投资、商业贷款迅速增长,国际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贸易、资本和技术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际的不断发展加深了人们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步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萌芽或准备阶段。19世纪中叶,即在1834年由北德、中德与南德等三个关税同盟联合起来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它可以说是经济史上最早开始的集团化的雏形。第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形成的阶段。二战后区域集团化进入其形成阶段,还在1944年9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就签订了建立关税联盟的协定,1946年三国又将关税联盟扩大为经济联盟。1949年1月前苏联、东欧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实现生产协作与专业化。1952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建立西欧共同市场。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展中国家也建立了一系列地区一体化组织。第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蓬勃兴起阶段。1960年以后的20多年间,国家、地区间的大多数经济联合发展较慢。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明显加快,原先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有的进行了调整或改组,范围上有所扩大,新的区域经济组织不断涌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国家。目前影响比较大、成果比较突出的三大区域经济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有可能形成鼎足对峙之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在广度与深度、外延与内涵方面有了新发展,突破了洲的限制,开始跨洲发展;自由贸易区成为建立经济区域集团比较流行的主要模式;区域经济集团相互之间、其内部各参加国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其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它是全球一体化大趋势在当今的表现形态之一,是通向全球一体化的一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国际资本的扩张与渗透,推动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促进区内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跨国兼并引进了新的竞争机制,将给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建立区域集团不妨碍各国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的扩大,可以促进市场容量扩大,总体上是有利于促经济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增长。

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第一、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为各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二、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集团将促进内部贸易增加,生产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率。区域性集团经济贸易的增长将使世界经济贸易总量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第三、区域经济集团化将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的影响。集团化将促进生产要素在集团内部流动,并促进产业结构在地区内部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化也促进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加强联合科研,与此相适应,科技人才的流动在加快。第四、今后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将以发达国家为主,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混合组成,发达国家将作为资本、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产品的主要吸纳者,促进经济集团的发展。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如政策得当,将可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第一,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益减少。第二,由于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各国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取得的利益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化可能使南北经济差距从总体上拉大。区域经济集团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地区上的分割,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原来的统一和合作关系,将使全球南南合作,难以取得进展。第三,任何一国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组织,都是以民族主权的部分让渡为代价的,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

区域集团化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和回避。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种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既要认识到它的积极一面,又要认识到它的消极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国应顺势而动,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第一、积极倡导建立区域经济集团、次区域经济集团。我国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在国际上尤其是周边地区,寻找同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地区组成区域性、次区域性经济集团,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应在更广泛的空间进行分工与合作,我国海外企业也应注重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以求得经营效率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第三、积极参加apec,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亚太经合组织中有一多半的成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更多地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坚持自主自愿的原则。我国应利用同apec中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充分发挥适用技术优势,在这些地区进行投资及输出技术。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大容量的市场,中间技术领域有许多空隙,我们可以利用适当的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第四、发展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跨国公司在国与国之间架起了联系的纽带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跨国公司不仅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所迫,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走向经济强国之列的必然。我国大企业的成长必须要有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有序有效的市场竞争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曰痒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2]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篇2

一、认真研究改革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在刚刚闭幕的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七届六次理事会上,与会同志充分肯定了近几年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当前面临的一些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总社联社深化改革问题。近几年,各地联社改革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模式路径多种多样,联社的定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有不少做法和经验,值得深入总结。今年下半年,将进行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的第二批改革,总社也将面临改革调整。无论是总社改革,还是各地联社改革,总体原则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契合当地实际,不搞“一刀切”。应该说,改革的方向和原则都比较明确。具体如何深化,如何改革好,是需要总社联社共同探索的问题。

二是集体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城镇集体经济以传统手工业为主,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进一步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要不要跨业发展、跨界发展。这方面,各地联社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一些做法和经验,哪些可以交流和推广,哪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哪些需要调整完善,如何才能有效地促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是联社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是集体资产有效监管问题。由于联社职能定位不明确、出资人不能落实、政策法规相对滞后等原因,一些地方对集体资产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监管缺位错位不到位,集体资产流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切实提升监管的有效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是联社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是集体企业改制问题。一些集体企业历史包袱重,企业经营长期处于困境,部分企业处在停产、半停产状态,困难职工多,下岗职工多,企业负担沉重,企业改制困难。如何使职工在改制过程中得到合理安置,如何防止改制过程中资产被平调、侵占等问题。这是集体企业改制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总的看,这四类问题牵涉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是总社联社改革发展中绕不开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涉及国家层面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调整,也与各地联社实际情况息息相关,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争取多方支持。

二、重视借鉴各地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

近年来,各地联社在改革和发展中,探索形成了一些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总社七届六次理事会议上,一些地方联社介绍了不少具有普遍性、可以供借鉴学习的做法。北京市联社坚持“确保组织稳定、强化资产保全,维护职工权益”三大原则,抓住“保持联社机构健全稳定、促进联社资产保值增值、保持联社职工最大限度就业、以首都功能定位为导向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四大重点,确保了集体经济和集体企业得到持续发展。浙江省联社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坚持投资控股型企业定位,坚持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子,聚焦新兴产业投资布局,引领联社整体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福州市联社积极顺应政府机构改革大趋势,创新发展空间,拓展服务范围,成为政府部门的有力帮手,实现了“有为才有位”的目标。西安市联社深入推进集体企业改制,完善内部管理,盘活企业土地,盘活存量资产,加大与金融资本合作力度,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促进了联社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这些经验做法,既符合中央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又很好地契合了当地联社实际,体现了改革精神、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展现了新时期集体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各地联社要学习借鉴这些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改革和发展,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清醒认识城镇集体经济面临的发展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际市场复苏乏力,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英国公投“脱欧”事件,欧洲系列事件,给世界经济秩序带来不小冲击,国际经济格局前景不明。国内经济稳增长压力不减,转型升级依然紧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稳增长基础仍不牢固。今年7月18日,马凯副总理在部分全国性联合会协会座谈会议上,将目前的经济形势概括为“总体趋稳、分化明显、慎言拐点”。要求下半年“巩固基础,抓住主线,主动作为”。这既是对全国经济运行发展的判断和要求,也是对我们集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城镇集体经济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当前的发展环境。

一要看到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多方面成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城镇集体经济基本保持了稳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型升级力度加大,集体企业活力增强,一批集团公司成为全国同行业排头兵,一批新型集体中小企业展现出良好前景,一批困难企业在改制中重获生机。城镇集体企业在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方面继续做出贡献。各级联社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联社职能进一步拓展,联社实力明显提升,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涌现出一批开拓创新、有为有位的先进联社。

二要看到“十三五”时期城镇集体经济机遇和挑战并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城镇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挑战主要来自于内外两方面,从外因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增长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企业分化加剧;从内因看,城镇集体经济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还不完善,集体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重、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但同时更要看到,城镇集体经济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机遇期,机遇来自于党和国家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没有变,党和国家对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对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生产企业带来了市场潜力,消费升级和新业态经济给消费品产业带来了巨大商机,文化产业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给传统手工艺行业带来了重大利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政府简政放权为集体经济发展增添了全新动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战略带来了全新需求。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些有利的机遇,深谋远虑,迎难而上,推动城镇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不断壮大。

三要看到城镇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新亮点新变化。近年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一是城镇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由单一形式转向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等多种形式;二是城镇集体经济结构由传统的单一轻工集体经济转向跨行业、跨产业、跨城乡的多元经济结构;三是城镇集体经济管理体制由单一的联社管理模式转向多样化管理模式。顺应这些变化,各地联社机构也在作出相应的调整,多元化改革、多样性发展的局面还将持续。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社和各地联社的工作需要打破旧藩篱,寻求新突破。凡是有益于提升总社联社服务能力的,凡是有利于体现集体经济制度机制和产业优势的,凡是有利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的,都应该加以鼓励,支持结合自身实际找到更加合适的发展道路。

四、有重点地促进集体经济改革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各地联社要统一思想,按照巩固基础、抓住主线、主动作为的要求,积极开拓创新,有重点地推动集体经济改革发展。

一是加强调研,及时反映集体经济诉求。要加强对不同类型企业和地区经济运行分析,尤其要加强对城镇集体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争取政府支持。要围绕集体企业改制、中小企业发展、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集体经济运行分析,加强对集体经济企业的指导。各地联社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更多政策支持。

二是转型升级,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发展。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突破口,加快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按照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城镇集体经济转型升级。认真组织实施“三品”专项行动,从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入手,扩大有效供给。在培育指导新消费上下功夫,推动传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推进传统消费品向个性化、高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有条件的联社要继续在新兴产业发展上投资布局,尝试投融资新模式。鼓励发展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包括创意设计、培训旅游、咨询服务、酒店服务等领域。要结合各地联社自身特点,依据区位优势,联系特定人群开展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各地联社之间要加强合作,探索合作新模式,共同促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突出特色,推进手工艺产业发展。要抓住国家对传统文化产业支持的契机,鼓励传统手工艺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手工业产业再上新台阶。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手工艺产业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当地特色,提升产品的文化艺术价值,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中华老字号特色产品要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特色经济要与特色产业园、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相结合。要组织手工艺企业积极参加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新的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以城镇集体合作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园区。各地联社要进一步加大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培养力度,配合做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推荐评审工作。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集体企业改制工作。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落实年,要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稳妥推进城镇集体经济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探索集体经济资产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办法。在改制过程中,要产权清晰,确保资产不平调、不流失;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在改制为混合所有制时,尤其要防止变相的资产平调、侵占和流失。要多方面争取政策,支持集体企业改制,解决改制中的实际困难,促进改制集体企业健康发展。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篇3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导致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导致国际生产关系的改变。谋取超额利润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基本动力。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 依据 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地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使得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利益相近的国家具有加强联合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的总趋势是一体化。但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体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呈现多样性。从现实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大量存在的国际经济现象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它们日益取代国家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的状态及其过程,是对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概括。

战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付诸应用,促使世界生产力飞快发展,国际贸易明显增长。经济国际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与彼此渗透的现象益见普遍和深化。由于一些国家的人种、语言、文化、宗教、政治制度和发展水平大致相同或较为接近,逐步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借以谋求获得各自的最大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各国有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朝向地区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地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邻近国家实行经济联合,采取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使各个成员国的经济结为一体,形成地区性的经济共同体。通过条约的形式,结为紧密程度不同的经济联盟,建立超越国家的管理机构,允许成员国的商品在本地区中自由流动,从而促进地区性的专业分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经济一体化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国家间关系的重新调整和组合,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在世界范围内国际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和组合,它是由多个地区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所构成的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基础,各个经济一体化组织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构筑部件。正是许多区域经济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才使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化的新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深入、科技进步加快、国际竞争加剧的格局下,要素跨国自由流动数量增加、速度加快、范围扩大,致使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愈来愈紧密、相互依存性愈来愈强。它是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互相往来、紧密联系的的现状和趋势,构成基础是各个独立的国家或地区。它反映的是一种外部的推动力量,是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二者的共同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的一种经济联系,在形式上是生产、贸易、资本、金融的国际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对国际经济领域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总体概括,指的是一种状态和趋势,构成基础是国际上各个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它反映的是各个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从外部争取更多的利益的一种自发的内在的愿望和要求,在形式上是一个经济组织,是一种组织创造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实质是经济活动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使参与其中的国家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使经济利益相近或经济互补的国家结成为一个个的整体,对内对外采取共同的政策,行动步调一致,这样可使成员国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的同时,为各个国家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上的保证,提高成员国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力量和必然趋势,是各个国家以单独国家或以某一区域经济集团成员的身份,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来,加强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使各国经济上更加互相依赖,交往更加频繁、更加全方位。这些实践活动的直接影响就是促使在地理上具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更加自觉地结成各种各样的、程度深浅不一的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或经济联盟。所以,经济全球化使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化、集团化愈演愈烈的特点和走向。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使各个国家更加开放,促使各个国家看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努力寻找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最佳位置;会使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好的配置,最终提高全世界的生产力水平,也会使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依据

当代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形态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其中只有一种成分占支配地位。当代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即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以国际专业分工为基础,以国际交换为纽带,并把其他各种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的世界经济体系。既然当代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那么,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就在当今的国际经济活动中起支配作用。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直接表现为资本对于利润和超额利润的追逐,并且不以国家的、民族的界限为满足。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必然要超越民族的国家的界限而以世界做舞台。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国际制度,资本主义的任务就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要更加充实这个市场,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并且建立一个庞大的贸易、金融与投资的国际经济体系。到这时,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使资本主义向纵深发展,让本国现有的工业和农业获得进一步的繁荣;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破国家界限,扩大到世界范围。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谋取超额利润,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强制采取各种政策极力进行经济渗透,广泛拓展贸易市场,从而不仅使社会生产关系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而且更进一步促使其发展成为广泛的国际生产关系,也就是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服从追逐超额利润的要求,国际垄断资本不断进行克服其内在矛盾的尝试,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性集团化正是这一尝试。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国家垄断和超国家垄断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主体。经济上的超国家垄断的调节作用已经超越一个国家的界限,具有国际性质。超国家的垄断形式采取各种国际组织形式,运用各种国际经济政策手段,积极的规划进而迅速的实现资本主义一体化的发展。这些都是国际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世界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结果。

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高度发展,其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应得到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具有国际性、开放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追求增值仍是资本的的生命力。世界各国社会制度不一样,但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要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都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各国无论自主还是被迫都会走上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道路。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和各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积极影响

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一种组织创造和制度创新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在经济领域进行,但它对其他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的这些变化正在对世界政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区域经济组织内部,大家遵循共同制定的制度,就经济领域的问题进行讨论协商,甚至可以超出经济范围,就相互之间的一些政治外交领域的敏感问题展开讨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经济区域化取得的成果、解决的问题不仅仅限于经济范围,而且在政治外交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贸易壁垒逐步降低直至清除,将促进内部贸易增加,生产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通,在比较优势的作用下,资源将在其成员国和产业部门间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将会提高,从而降低成本,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率。“欧盟”统一市场使其成员国GDP提高,创造就业机会,并将改善其成员国政府的预算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亚太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增长率领先于世界其它地区。区域性集团经济贸易的增长将使世界经济贸易总量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影响。战后以来,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越来越集中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这同制成品贸易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区域经济集团化将加强这种趋向。因为集团化将促进生产要素在集团内部流动,并促进产业结构在区域内部跨国界流动。区域经济集团化也促进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为了绕过集团的贸易壁垒,在其它集团建立基地,以分享集团化带来的利益,美国、日本和西欧之间相互投资和企业兼并达到巨大的规模就是例证。为了加强科技方面的竞争,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正在加强联合科研。如欧盟正在进行一系列联合科技研究项目。同时,跨国集团的联合科研也在发展,主要是美日欧之间,目的是为了相互取得最新科研成果,不致在科技竞争中落后。与此相适应,科技人才的流动也在加快,发达国家已经吸收和正在吸引人才流入。

有利于区域经济集团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今后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将以发达国家为主,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混合组成,发达国家将作为资本、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产品的主要吸纳者,促进经济集团的发展。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如政策得当,将可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

(二)消极影响

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西欧国家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并从传统产品、农业产品转向保护高级工业品和劳务部门;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诸如按照有效保护税率设置阶梯关税,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的活动;加强非关税壁垒;加强管理贸易。这些保护措施扭曲了贸易流向,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益减少。仅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纺织品限制一项就使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大幅减少。

由于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各国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尤其是像APEC这样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集团,发达国家取得的利益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南北矛盾会依然存在。从全球范围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经济集团化可能会加剧这种不平衡,从而使南北经济差距从总体上拉大。区域经济集团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地区上的分割,集团内发展中国家对集团的依赖性进一步加深,集团外的发展中国家将处于更加孤立的困难地位。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之间原来的统一和合作关系,将使全球南南合作难以取得进展。

任何一国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组织,都是以民族的部分让渡为代价的,例如在欧盟进入第三阶段后,货币政策将由各国转交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执掌,这就要求成员国完全放弃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权力,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夸大积极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和回避消极的一面。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这些影响,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曰痒,甘士杰,黎国昆,蔡志云、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篇4

关键词:利益集团;宪法变革;经济解释

宪法是什么?翻开一些宪法学著作,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话语:宪法是根本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反映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等等。

任何一种对宪法的解释只能反映宪法这一客观事物的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特征,但不是全部特征。综合各种不同的说法,也许能对宪法作出较为全面的描述。

一、另一种宪法观——宪法的经济解释

美国宪法学者查尔斯·A、比尔德带来了另一个认识宪法的角度。他在《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一书中写道,“宪法是一群财产利益直接遭受威胁的人们,以十分高明的手段写下的经济文献。”宪法不仅仅是抽象的法律,而且是一份经济文献。这样一种对宪法的解释正确吗?为了论证他的这个论断,比尔德先生详细地论述了出席1787年美国的经济利益集团及出席制宪会议的各代表所代表的经济利益。最后在该书的结论中,比尔德先生总结道,“合众国的宪法运动主要是由四个在《邦联条款》下受到损害的动产集团发起和推动的。这四个集团是: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制宪的第—个稳健的步骤是由—个小而积极的集团完成的,他们通过自己的私人财产从自己的努力结果中获得了直接的利益。”比尔德先生论证了无论是在推动1787年宪法的制定、参与乃至最后批准该宪法的整个过程中,四大动产利益集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比尔德先生能对美国宪法进行如此的经济解释,能否运用他的这种方法来对中国宪法进行经济解释呢?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部新中国宪法及其以后1975年、1978年、1982年宪法(包括1988年、1993年、1999年、20o4年四部修正案)的制定、批准过程中存在利益集团吗?如果存在,这些集团分别代表怎样的经济利益,在制宪及批准宪法的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二、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各所有制形式宪法身份的演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四部宪法,“八二宪法”以后有四部修正案,内容变动最多、最频繁的是我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是不是中国的利益集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了变化才导致了宪法对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的规定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本文就试图从《共同纲领》及历部宪法、宪法修正案对经济体制及对各种经济成分规定的变化,来论述中国的利益集团演变与宪法变革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体制方面,建国初期,我国就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反映在宪法规定上就是1954年宪法第15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1982年宪法第l5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这也说明一直到1982年宪法,中国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体制。而只有到1993年宪法修正案才正式宣布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建国以来,我国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形式为补充。但在不同的时期,各所有制形式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反映在宪法上,则是不同所有制式的宪法身份处于不断地变动中。

对“国营经济(国有经济)”,我国宪法(包括《共同纲领》)规定的一直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物质基础”(《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表述)。国家对“国营经济(国有经济)”的政策是“优先发展”(1954年宪法)和“保障”(1982年宪法及以后的修正案)。这说明,作为全民所有制形式表现之一的“国营经济(国有经济)”的宪法身份一直是不容置疑的。

“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宪法身份也是不容置疑的。当然,“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宪法表述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在《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中,并没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表述,而是以“合作社经济”来表述的。但是对合作社经济的性质,《共同纲领》表述的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第29条),而1954年宪法的规定是“合作社经济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或者是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半社会主义经济”(第7条)。随着化运动的开展,“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1975年宪法第7条)和“农村经济”(1978年宪法第7条)成了“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代名词。“”的表述直到1993年宪法修正案才取消。

“私营经济”的宪法身份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共同纲领》第30条规定,“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这条就足以说明在建国初期,私营经济还是具有宪法身份的。但随后的1954年宪法一直到1982年宪法,私营经济就不具有宪法地位了。直到1988年宪法修正案才肯定了这种所有制形式的宪法地位。之后的宪法修正案对“私营经济”的政策不断地调整,如1988年宪法修正案第1条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l6条则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此又做了修正,其第21条规定,“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个体经济”的宪法命运与“私营经济”相似。《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肯定了“个体经济”的宪法地位。但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基本上取消了这种所有制形式的宪法身份。到了1982年,宪法才明确赋予了“个体经济”以宪法身份。之后,宪法修正案对“个体经济”采取的政策经历了与“私营经济”相同的变化。

最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82年宪法首次认可了“三资”企业的宪法身份(第18条)。

也许我们从宪法对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所有制形式规定的变化中感悟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笔者所要探求的是,为什么在这短短的55年内(1949--2004年),宪法对我国经济体制和所有制形式的规定会发生如此重大的、频繁的变化?

三、理论假设及证伪

根据以上所引证的比尔德先生对美国宪法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笔者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假设:宪法的规定及其变化取决于参与和批准宪法的利益集团力量的此消彼长。宪法是一种经济文献,是不同利益集团斗争的妥协的产物。当某一利益集团无法参与或者即使参与也无法有效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时候,宪法也必然不会反映其在宪法中的地位和身份。故此,中国宪法对所有制形式的规定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所有制形式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在不同时期(制宪和修宪时)力量的变化。

上述的理论假设只有在证明了中国在不同时期(特别是制宪和修宪时)存在不同利益集团,同时这些利益集团对制宪和修宪起了作用,表达了利益诉求(这种利益诉求在这里是指“要求宪法肯定自身所在的所有制形式的宪法地位或身份”)这些问题后才能成立。

按照通常的理解,利益集团是“社会生活中一些具有某种共同利益的人们为了切身利害共同行动而形成的持久性组织,或为了某种共同需要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的临时性组织。”据此,利益集团的特征就是共同利益、共同行动、共同目标和组织性。只有某一群体或团体符合了这四个特征,才能成为利益集团。同时,利益集团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社会成员利益的多元化、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市场化是利益集团形成的前提。

具体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的资源都由国家统一控制,统一分配,这样就导致了任何社会成员都不可能拥有比别人更多的财富(这并不排除采取非法手段所获取的更多非法财富)。这样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大致平等的财产分布格局无法产生利益多元化的状态。没有财产占有的多样化或者说贫富的差距,也就无法造就利益的多元化。而没有利益多元化,就不会产生利益冲突;没有利益冲突,也不会产生利益集团。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篇5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 内部审计 思考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土地集体所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各类经济组织中的一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在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水平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措施,对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良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审计的概念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指农经部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运用审计的方法技术,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活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按照审计分类,它属于内部审计的范畴,主要是镇、街农经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实施的审计。

二、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有利于加强集体财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目前,由于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部分村组干部,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资产资源、随意吃喝、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财务管理混乱和乱支滥用现象屡见不鲜。通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执行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组织内部管理能否高效有序进行。通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能够发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实现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良治。

(三)有利于规范村干部行为,促进其勤政廉政尽职尽责

通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惩治违纪违规行为,能有效增强村干部的财经法纪意识,促进其勤廉履职,尽职尽责,增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三、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建立的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法律法规较多,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目前尚无全国性法律法规,仅有属于部门规章的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法规级次和效力较低,各地农业主管部门也未颁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等,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不平衡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审计覆盖率低,少数经济较发达、镇街党政领导重视的地方开展得较好,多数地方工作较为滞后,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开展,镇街农经部门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机构不独立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由各级农经部门承担,主要由镇街农经干部实施。机构改革后,镇街农经干部划入农业服务中心,特别是农村集体财务实行“村财民理镇代管”的管理模式后,这部分人员又在从事农村财务的记账管理工作,有时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无法做到真正的公正,审计结果也没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四)审计质量不高

目前从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主体是镇街农经干部,他们是兼职从事审计工作,由于时间、精力的局限和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计工作中存在随意性大,不够规范,审计方法和深度往往达不到要求,存在审计欠深、欠细、审计质量不高等问题。审计结果难以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甚至出现审计走过场的现象,损害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其权威性。

四、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审计,提高管理水平的途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制度化

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立法工作,既要制定出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也要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细则、办法或操作指南,从制度上对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律法规级次和效力较低的问题,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目前法律法规依据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可成立由纪委、监察、审计、财政、农经等部门组成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管理,把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纳入对农村工作部门和镇街党政机关的目标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其抓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积极性。

(二)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轮审制度

实行农村集体经济轮审制度,是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有效措施,也是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每3~5年全部轮审一遍,对收支规模大、问题较多、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提高审计频率,做到审计监督无盲区。

(三)切实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程序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规定的范围和程序开展审计工作,按照轮审制度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计划管理工作,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做好审计项目的中长期计划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衔接。同时,通过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制定具体审计实施方案,增强实施方案的操作性、针对性。审计记录和有关证明材料要有规范的文书格式,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除涉及商业秘密等不宜公开的内容外,审计结果应向被审计单位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公布。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篇6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思想变迁;中国

村级经济作为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村级经济的壮大,举步维艰。因此如何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的实现形式和有效途径名,就必须梳理清楚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思想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思想

建国后,的集体经济思想及实践,是在一个复杂的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其核心在于:走社会主义道路要发展集体经济,不能动摇。但是他追求“一大二公”,搞升级过渡,刮“共产风”,使得社会主义事业发生挫折,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遭到一定破坏。

1949年9月政协通过了《共同纲领》。在《共同纲领》中规定:“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为整个人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政协的《共同纲领》,建国以后,新中国将继续搞一段新民主主义,等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在迅速恢复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这个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为“一化三改”。“一化”即“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的主要任务是“变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个体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实践证明,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个体农业,我们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之后,1955年7月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指出:“我们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采取了逐步前进的办法。在《一个从初级形式过渡到高级形式的合作社》一文按语中指出:对于条件已经成熟了的合作社,就应当考虑使它们从初级形式转到高级形式上去,以便使生产力和生产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建国初期,广泛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政治斗争和经济变革,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但在一个有几亿人口的农村,把合作化当政治运动来搞,难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也就导致了集体经济思想的一个误区:建立“一大二公”的。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思想

(一)小平同志的农村集体经济思想

邓小平经历了中国农业集体化道路的各个阶段: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以及农村改革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总方向,这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早在1980年中国农村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的论断。此后的十多年中,他一直强调在中国发展农业集体经济的必要性。1984年3月14日,在与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再次强调集体经济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总方向。1985年11月24日,同薄一波谈话时,薄一波谈到农村党员干部在发展经济中的三种情况时,邓小平指出:“……将来还是要引导到集体经济,最终要引导到集体经济。”1992年,在审阅中共十四大报告稿时的谈话中,邓小平指出认为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这包括:

1、农业集体经济必然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集体所有制。1992年7月,他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

2、农业集体经济活动的主体是集体,而非单个的农民。也就是说,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决定了,农业的生产、分配、交换等经济活动主要由集体组织。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

3、农业集体经济内部,成员共同劳动,实行民主管理。这是由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决定的。

4、集体经济有多种组织形式。1962年,中国拆散所有制,个别地方愿意保留,农村出现了、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和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并存的情况。可见,在邓小平的思想中,农业集体经济并不是单一的模式。

小平同志认为: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农业的集体化、集约化、现代化,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思想。他概括了集体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是:机械化水平提高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多种经营发展了,集体收人增加而且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而且他认为这种转变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形式,而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

(二)新时期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思想

在新时期,认为当前农村工作在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搞好扶贫开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切实解决“有钱办事”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中(2007),同志再次强调,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对邓小平理论认识的深化。这是对邓小平所同志的所说的“两个飞跃”的进一步概括和总结。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经过家庭责任制,充分释放农户分散经营的能量后,中国农村经济正处于集体经济“二次飞跃”的转轨时期。

三、总结

从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思想的变迁可以看出,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在中国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它会不断创新,尤其是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即主要通过个体、私营、合伙、合作制和吸引外部资金的股份制等形式,来促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向城镇化的转化,使资源配置适应市场的要求打破地理空间而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恒杰、论集体经济[DB/OL]、集体经济创新网,2010-03-15、

2、赵智奎,彭海红、邓小平的农业集体经济思想[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5)、

3、朱有志,肖卫、集体经济“二次飞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J]、求索,2007(11)、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篇7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提升方法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农产品的质量状况以及农民经济状况对人们的正常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是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增加有着重要影响,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发挥其自身优势,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快农村建设和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

1、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与问题概述

1、1土地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限制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农业招商引资,引进生产加工农产品的企业,为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在这些企业发展的期间会遭遇到很多复杂的现实问题。比如,企业建设生产厂房的时候存在办证困难,国土以及规划部门办证效率低,门槛高,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操作进程,从而极不利于农村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负面影响作用。而俗话说“若要富,先修路”农村中土地政策存在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对农村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

1、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薄弱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也不够健全因而对农产品的销售活动起到不利的影响。部分的经济作物其需求还是可以的,特色农产品还比较畅销,但是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说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造成农产品销售的旺季运输跟不上需求,没有效率,而农产品又一般都存在保质期,运输问题得不到解决也就使得农产品容易变质,造成大量的浪费;同时,基础设施的落后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化机械化的农产品种植加工模式,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更得不到完善,形成了恶性循环。

2、农村集体经济的概述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集体所有制的形式。根据我国宪法第八条的相关规定,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在生产、供销等各方面采用合作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形式之一。

2、1局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但是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存在重重障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首先,对集体经济形式学术界存在偏见。在我国学术界有大批的学者对集体经济存在否定,其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是低效、落后甚至是不人道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形式容易出现各种腐败以及村霸现象,认为所谓的集体化,只是权力者将土地换个名头的私有化。这些偏见引导了一部分社会对农村集体经济的舆论,不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这些舆论的引导下,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缺少优惠政策的支持扶持,没有为其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得集体经济发展融资困难,税收问题严重,反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引进和培养也是一大难题。在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都缺乏现代经济管理型以及科技型人才,导致组织决策缺乏科学性,对集体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无法正确把握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2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利益的方法

2、2、1社会舆论正确引导,转变思想观念

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首先要有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思想决定行动,只有正确看待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质,承认华西等集体经济典型村的成功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功,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先进性,才能有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利行动,减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阻力,更多的人才才愿意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2、2、2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在政策上,政府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减少集体经济对税收等的负担,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基层干部的责任心,提高业务技能水平,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在人才上,积极引进管理型和科技型人才,提高人才待遇,同时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优化集体经济组织的人才结构。

3、总结

总之,集体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要充分重视,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利益,减小城乡差异,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篇8

一、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面对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只有加强对集体经济产生的问题的分析,找出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才能实现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对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村级集体经济出现负债现象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收支缺口比较大,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收不抵支的现象。造成该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既有人为的也有体制上的。所以基于负债情况出现的复杂性,国家政策变动或经营管理不善都会造成集体经济企业的亏损或倒闭,这就导致了集体经济存在较多的债务。

(二)村级集体经济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日渐变小

虽然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存在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但是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得集体经济企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乡镇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变革时,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大多被变卖,逐渐退出了经营领域;第二,国家和省市区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资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也造成了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日益变小;第三,当前一些较大的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往往会到农村寻找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为了实现经济的总体发展,大多会积极抓住招商引资的机会,这就使得农村为了迎合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会相应地削弱或消除原有的经济增长点或经济发展计划,这也相应地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村级集体经济的社会负担日渐沉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其任务非常之大。具体来讲,第一,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事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诸如道路施工与维修、垃圾回收与清理、水电建设与维护、社会治安、农民医保、五保户供养、低保供养等方面;第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以及农业税取消的政策的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相比之间更加重大;第三,当前国家在对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项目建设以及社会事业支出时,改变了以往国家全额支付项目建设资金的政策,而是实行财政出一点、村集体配套一点;的两点;政策。此类政策的实施更是无形之中加剧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这就要求农村企业组织必须适时地进行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调整来实现资金的流转,造成了原有经济发展项目的滞后发展。

二、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国家对广大农村实行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具有较大的普遍性,要想真正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必须在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结合集体经济的具体发展现状,制定符合农村实际水平的发展策略。所以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存在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必须从外部的政策支持和内部的自身发展这两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1、加强农村的领导组织建设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村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村支书和村主任等职位要进行严格的人才选拔,发展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政治强、素质高的年轻人来担任具体的职务,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第二,加强对农村领导班子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要让领导班子成员明确自身责任,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条件下,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另外,还要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定期培训,努力提高其集体经济的经营能力;第三,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将领导班子成员的业绩与其收益进行直接挂钩,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2、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模式单一、经营管理存在很大弊端,所以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特别大,每年中央都会对农村进行财政拨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支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落后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农村资金进行整合,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发展二、三产业,进行集体经济项目的建设,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第二,要加大对贫困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将经济政策和行政拉力相结合,对其进行项目安排和资金上的倾斜,实现各个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农村都能获得较快的发展。

3、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

农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要积极、合理地借鉴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模式,例如当前企业实行的股份合作制制度等。对农村经济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就是将农村的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全体村民之中,通过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能有效解决当前集体经济普遍存在的权能结构错位、监督机制失灵以及产权主体缺位等问题。就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能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打造一个运行高效、产权分明的全新的运作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操作程序的规范性,积极贯彻民主决策,对股份制经济参与人员实行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在增强运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的同时,做到对全体村民合法利益的保护。

4、结合农村特点,实行一村一策;的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数量众多,各个农村具体的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将国家政策的普遍性与具体某个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对不同农村的不同发展情况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经济发展措施。具体来讲,就是要实行一村一策;的发展模式,第一,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发达村、较发达村和欠发达村实行不同的经济推进步骤,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第二,结合每个农村的具体情况,充分挖掘其发挥集体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对地处山村的农村而言,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林资源,进行野生作物种植或特色景观旅游等;对有一定经济基础,但发展特色不突出缺乏竞争力的农村而言,要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打响自身企业的品牌,依靠科技的发 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依靠自身发展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创新

1、对集体存量资产进行盘活

当前的农村集体存量资产大多是指依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的企业。针对当前企业效益下滑、经营风险日益增大、盈亏参半等问题的出现,对集体经营不善的企业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使用和运作,能实现集体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具体来讲,主要是实行经营产权的方法。通过对企业的经营产权进行向外租赁和承包,利用租赁承包所得的资金进行农村的经济建设。一方面可以将资金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可以进行资产和资源的开发,通过租赁和拍卖实现集体资产由以实物为主向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模式的转变,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效益,还能促进集体资产的滚动发展以及保值和增值。

2、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拓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实现向外流通。由于农村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所以应该围绕极具特色的农产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和交易市场,建立流通经营服务实体,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向产业化的发展。结合农村的发展情况,可以充分利用街道、工厂、城镇等地理位置的优势,采取大户挑头、集体主导、摊贩唱戏的多元化形式,建立专业的销售市场。另外,还应该组建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与农民签订农作物产销合同,实行产加销的流程作业,这种一条龙服务模式的开展,不仅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增收,还解决了农民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实现了农民增收。

3、积极进行招商引资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论是从经济基础、资金投入方面,还是从经营管理、发展环境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弊端和缺陷,所以,农村集体经济要想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必须进行积极的招商引资。具体来讲,一方面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地引进外来资金,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招商引资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可以通过多元参股的方式,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创办一些运作活、机制新、上档次的较大规模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项目。新的发展项目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外来资金的合理利用,还能在更高层次上吸引外来资金。

4、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处理进行积极的开源,引进外来资金,还必须实行强有力的节流,也就是要有效规范村级领导干部对农村财务的使用。首先必须健全村级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村务公开制度;其次必须做好资产界定和资产核算工作,对农村的账务进行公示,实现透明化村务管理;最后还必须减少村级干部用于办公和接待的费用支出,要实现对农村财务支出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将开源和节流的具体措施应用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来。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在加大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必须发挥农村经济发展的自主性,通过对其具体经济特色的研究,实现政策的普遍性和农村具体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的有效结合,以此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韩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有合适定位、发展研究,2010(07)、

林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与对策、现代农业,2012(11)、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环境卫生建议(精选8篇)
  • 下一篇:会计法培训总结(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