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科室管理能力(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1 栏目:写作范文

科室管理能力篇1

【关 键 词】新建本科院校 旅游管理 实验室

一、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在实践性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转化成实践的主要载体,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旅游管理实验室不仅仅是验证旅游理论的主要场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1、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要求

旅游管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它的行业指向性是非常强的,主要是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旅游业的综合性和高度关联性等产业特点,要求旅游管理人才不仅具备旅游管理经营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具备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与素质。因此,作为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务必考虑本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要想达到目标就很有必要加强专业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环节。Www、133229、CoM。

2、建设旅游管理实验室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近些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主要发展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加强应用型专业的调整和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在产学研合作上,强调科研技术服务的应用性,为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提供直接的科技文化服务。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场所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旅游管理实验室的特点

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是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专业和课程设置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最优化教学的实验基地。基于此,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数字化的特点

旅游管理实验室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应用技术数字化,一方面体现在信息的获取上。在网络日新月异的今天,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是旅游管理实验室的重要手段。数字化特点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实验室的设备具有高度的数字化特性。旅游管理实验室中都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数字设备。这样的装备贴近时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本实验课程更深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数字化特点,还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旅游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的产物,具有综合性特征。社会科学,传统上习惯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注重形象思维;自然科学更注重逻辑思维的锻炼。随着时代的变迁,旅游管理实验室中广泛的应用数字化设备或利用数字化技术获得需要的资料、信息,无形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了学生对其他门类学科的兴趣。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2、具有综合性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特征,是一个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对于人的培养也是涉及到社会观、价值观和是非观的综合培养;从服务对象来讲,旅游管理实验室不仅可以为本专业服务,还可以为其他专业甚至社会人员服务,具有大众化的特征;在管理方面,要对人财物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

(1)以人的内在素质、综合性人才为培养为目的。旅游管理实验室重在培养人的内在素质培养人正确的社会观、是非观、价值观。旅游管理实验室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教育提升新一代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由于人类缺乏相应的社会观而导致的社会问题。举个例子,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可提供学生测量河流的流速、水资源情况,在此过程,学生对水污染有了直观感受从而会更加珍惜资源。

(2)以对象大众化为服务目标。相对于其他实验室来说,旅游管理实验室更具有大众化的特征,导游模拟实验室、双语实验室、客房操作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等不仅可以对本专业的学生开放,还可以对其他专业的学生甚至社会有关人士开放,服务对象具有普及化特征。

(3)管理手段具有综合性特点。旅游管理实验室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硬性管理包括物的管理、环境的管理、制度的管理以及资料的管理。另一方面是软性管理,主要指人的管理。其中,硬性管理必须落实到人,实行人员负责制。对于人的管理,管理无定法,根据具体情况实行有效的综合管理。

三、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现状和问题

随着新建本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旅游管理实验室应运而生,由于旅游管理实验室尚处在初期摸索阶段,并无统一模式,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功能单一、使用率低、管理混乱等问题。

1、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从无到有,但整体水平不高。近些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部分由专科升成的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需要通过各方面的投入使自己尽快适应本科院校的要求,实验室作为其硬件建设的主要任务,得到了高速发展。通过对广西区内新建的本科院校的调查,90%以上的院校有旅游管理实验室,旅游管理实验室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是总体上来说对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根本上来说,对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就是对旅游管理学科的重视不够。人们通常认为实验室是理工类的专有名词,实验室就是理工科的实验室,学校往往对理工科的实验室非常重视,但对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却容易忽视。所以,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还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其量建一些餐饮、客房实训室就相当于是旅游管理的实验室了。旅游管理实验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处于一种自发分散的初始状况,整体水平不高。

2、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实验室规模较小,功能单一。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设置大多,受到重视和普及,旅游管理实验室具有文理综合特征,它的发展和规范将为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沿袭专科阶段的设置方式,依靠专业和教研室,按课程设置实验室,一个实验室为某门课程或某个专业服务。这种“小而全”的设置模式,造成实验室服务范围较小,实验项目较少,达不到实验室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更不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进行集体攻关等重任。

3、开放时间短,使用效率低。不管是基础实验室还是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的使用率都很低,不足20%。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拥有计算机等基础实验室,根据笔者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只有10%左右的学生用于查阅资料等,大部分都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某校承担着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机房,开放率不到40%,而且在开放过程中,只有近四分之一的机器能正常使用,实验室的功能不能充分体现。专业实验室也是类似的情况。某校的餐饮实训室和客房模拟实验室每次只能安排3到5人进行实训,规模小,效率低。

4、各部门相互牵制,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新建院校实验室管理中,仪器设备、实验教学和实验人员分别由国有资产管理处(总务处、设备处)、教务处和教学院系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过多,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或者工作环节过多,办事程序繁琐。如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大多数先由各实验室(中心)根据自己的实验教学需要申报购置计划,教务处从全校的角度,结合仪器设备经费情况,对购置计划进行审核,将审核结果送国有资产管理处(总务处、设备处)购买。各实验室人员由于不经常和设备仪器厂家交往,对新的仪器设备的性能、价格和厂家的信誉掌握不全,难免出现申报的型号、性能不能完全符合实验要求,或者申报的价格不合理,从而影响仪器设备的采购。另外,采购部门由于不懂得实验教学,只能按照实验室提出的实验设备的厂家和型号购买,而不能在采购过程中从各种不同的厂家和型号中选择性价比高的其他仪器设备。

四、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思路

1、结合院校和地方实际,对旅游管理实验室准确定位。从目前情况看,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对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定位成为实验室建设成败的关键。大部分人认为旅游管理实验室极易简单地将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的研究和教学手段当成实验室的主要功能,自然而然地将实验室建设成为计算机房。其实,要真正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在建设初期要正确定位。比如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贺州学院,所建设的旅游管理实验室除了能进行实验室的基本操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特色,以此来增加实验室的附加值。

2、适度超前,实验室建设要具有前瞻性。当今时代变化,信息更新迅速,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与时代特别贴近的专业,所反映的都是时代前缘的信息,因此,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要适度超前,否则,刚建好就被淘汰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旅游管理实验中心的导游实验室,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产品了充当主角了,第五代试验器材早就落伍了。

3、引进和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高校实践性教学需要既通晓理论又强于实践的教师,即“双师型”教师,但当前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由于职称、科研及学历等多方面的切实压力,大批年轻教师无心致力于费时费力的实践性教学工作。“双师型”教师的缺失制约高校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和推进。对于“双师型”教师,学校要从职称、福利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建立一套“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4、理顺实验室体制,规范实验教学行为。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完善主管实验室工作的行政机构;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按《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要求,聘任专业实验室主任;通过定岗定编,业务考核,择优聘用一批精干、高效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全面实行校室两级管理体制,实验室(中心)直接接受教研室直接专业管理,与系部的隶属关系剥离,杜绝三级管理。

五、结语

旅游管理实验室尚处于建设摸索阶段,并无统一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过程中,结合院校实际,突出自身优势与特色,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成为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廖开顺,俞裕喜、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文科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4,(2):81、

[2]陈实,潘铁京、应重视文科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5):102、

科室管理能力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 经济管理 医院管理

一、医院推行“四位一体”管理的背景及意义

一是随着医改不断深化,医院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家投入比重逐年下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注重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不仅仅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成本核算、资产管理、医保管理等职能管理,更要注重科室经济管理能力。科室经济运行是医院经济运行的基础,过去,医院往往就某领域下发文件,科室内部传达就行,通过多年的管理实践发现,医院职能管理与科室的落实之间存在差距,尽管职能科室经济组织人员检查与监督,但检查过后仍然没有落实到位,经过调研发现,临床医技科室日常工作中注重收治病人,解决病人疾病,看重医疗质量管理,对于经济管理上的要求仅满足于应付型的,认为应该是经济管理职能部门的事情,这就存在管理与执行之间的脱节,不可避免出现问题。

二是2012年我院推行医院精细化管理,财务处将科室经济管理的调研进行汇报,并建议成立把物价、绩效、资产和医保管理融合为“四位一体”管理队伍,以提高医院执行力,真正把物价政策、绩效考核、资产管理和医保政策执行到位,提高科室经济管理水平,也能提高医院内部控制管理能力。

二、医院“四位一体”管理的工作实践:

(一)成立“四位一体”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主要成员:财务处、医务处、护理部、医保办及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制定有关“四位一体”管理制度、政策、程序和职责,按照医院战略目标或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年度“四位一体”目标任务,主要包括人员选拔、培训计划、科室调研、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执行情况。

领导小组下设“四位一体”管理办公室,日常机构设在财务部门,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2、组建“四位一体”管理队伍

(1)人员选拔。科室推荐人选,医院设定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经财务处、医务处、护理部、监察科、人事处、联合考核,通过近一个月的考核与选拔,组成了58名科室负责人和护士长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管理队伍,这些人员既熟悉本科室的管理情况,又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人员素质得到了保证。

(2)制定职责。财务处要求物价、绩效、资产和医保职能科室把日常需要科室做的工作要求,制定成“四位一体”人员岗位职责,把职能管理与科室执行有机融为一体,形成长效管理。

(二)工作内容

1、组织培训

(1)职能科室专职管理人员讲解物价、绩效、资产和医保管理的职责,并把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进行规范化的培训,落实到“四位一体”管理人员。

(2)内部定期交流。每月组织两次交流分析会,上半月专题对门诊科室、医技科室进行交流,下半月组织临床科室进行交流。交流以“四位一体”管理人员工作汇报为主,并将需要职能部门解决的问题一并提出,通过内部交流分析,及时发现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便于职能科室看找出解决问题办法,规范基础管理,减少管理上漏洞。

(3)“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邀请省内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院管理知名专家为大家授课,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及管理工具;“走出去”分批组织管理员走出泰州,到先进的医院进行对口学习,让大家拓宽视野,找出差距,取长补短。

2、组织科室调研与检查

(1)领导小组组织检查。组织物价、绩效、资产和医保职能科室每月选择两个临床科室进行现场检查,做好记录。

(2)组织小组成员互相检查。南院和北院的管理员各自成组,两组每季度进行互查和评比,做好记录。

3、科室调研

通过每月汇总科室经济运行情况,针对某些科室平均住院日、药占比大幅提高,收治病人不力,医疗退费不规范,医保病人均次费用连续超标两个月等情况,“四位一体”管理团队专题深入科室进行调研,找出问题,落实措施。

三、工作效果

(一)科室收费调研

科室收费调研,揉合了绩效考核与物价管理两种职能,组建“四位一体”管理队伍后,总共完成了七个科室的7份收费调研:心内科调研《“心”的调研,新的起点》、南一区调研(慈善医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皮肤专项调研《美好生活从“美丽脸面”开始》、口腔科调研《落实责任,也是一种激励》、核医学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指成本高,“红瘦”指利润薄,以及《心有多大,科室就有多大》产后康复中心的调研;《走基层,整流程,净增100万!》病理科调研等

(二)医保控制管理到位

医保办在交流分析会对临床科室医保的、农保出现的均次费用超标状况进行分析,对超标科室的管理员共同协商内控办法,制定解决措施;同样也解决了医保病人空挂床现象、新农合病人费用费用管理等问题。

(三)盘活资产

科室管理能力篇3

关键词:地方院校;实验室;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陈慧芬(1959-),女,广东和平人,惠州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师。(广东 惠州 516007)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75-02

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迅速推进和发展,实验室管理队伍在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作用和地位也随着时展而显得日益重要。地方院校的实验室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于一体,其队伍是地方院校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一所高校实验室管理队伍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状况直接反映该校实验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高低。2006年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在接受《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夏有为主编采访中曾说过:“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不同于学术人员,要根据需要设置,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1]由此可见,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问题已相继从不同视角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相关领导、学术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关注、重视。与时俱进的时代潮流将推动人们重新去审视和研究,如何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实验室管理队伍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实验室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因素探析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和因素,地方性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问题就一直存在着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本文着重针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的因素进行探析。

1、学历结构不合理因素

目前,国内大部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了引进和吸引高级人才(博士、教授),各高校在人事制度方面均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比如,部分高校在吸引高级人才(博士、教授)中规定:凡进入本校的高级人才,其配偶或家属成员的工作问题由学校予以考虑解决。对于如何安置高级人才的配偶或家属成员问题,大部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采取的方式基本相同,都把引入人才的配偶及相关家属人员安排到教辅系列部门(如:实验室、图书馆)。各地方院校为了稳定和解决一些在职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和家庭实际问题,也相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一些以人为本的人事处理政策,解决部分符合政策条件的员工子女或配偶进入学校或应聘到学校。这部分人当中被安排到实验室工作的也占多数。久而久之,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中有2/3是来自本校教职员工的配偶或子女或亲属,由此带来了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最高学历大多为本科(从事岗位大多并非专业对口),研究生基本归零,就算有也是少之又少。[2]这种安置方式虽显示出高校为引进高级人才的无奈,但并不是科学合理的。正是因为这种“司空见惯”的因素反复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大脑,让大家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在意识源头上始自至终都觉得教辅系列只是“服务于教学的辅助部门”,并不重要。[3]加之在人员结构上又有一大部分是“关照户”,由此更让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误认识,觉得教辅人员的学历高低完全不是问题。就是这种错误观念严重打击了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自卑感越发严重。

2、年龄结构不合理因素

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队伍归类为教学辅助人员,年轻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进入实验室,已在实验岗位上的教师又不安心从事实验技术和管理工作。[4-5]其次,大部分引入的高级人才(博士、教授),其配偶大都在中年或中年以上的年龄结构。这部分人对工作的责任心比年轻人强得多,但在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科研水平上与专业的年轻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综上因素导致实验室管理队伍整体水平越来越低,年龄结构断层现象凸显。

3、职称结构不合理因素

目前,大部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在职称结构上与教师系列和研究员系列相比实属偏低,高级职称实验师资所占比重非常小。有部分高校的个别系、科室其实验室管理队伍中连一个高职称(高级实验师)的实验人员也没有。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既要负责实验准备工作又得承担相应的实验教学,同时还得负责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和实验室日常管理等工作,工作繁杂任务量大,常常处在一身多责的工作环境中,直接导致和影响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整体能力的发挥与提升。其次,地方性本科院校现有的人事制度政策把实验技术人员定向为教学辅助人员,在人员聘任、评估、职称评定(最高定位在副高级)、攻读学位、进修学习、考察调研等各方面支持政策较少,不利于实验室技术队伍的发展和提高。

二、优化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加大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实验室管理队伍软环境的建设。只有加强和注重队伍建设,突出实验室管理队伍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激发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原动力,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和技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所用。

1、转变观念,政策扶持,提升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地位

实验室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而实验室管理队伍又是战斗在实验室工作第一线的生力军。他们从事和肩负着实验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三大部分的工作,是一支任重道远的中坚力量。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还说过:“实验技术人员不能按教授的评价方式进行,必须考虑技术支撑人员岗位的不可替代性,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要有整体规划,要考虑未来学科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领导重视、政策扶持才能转变偏见观念,重新定位,由“辅助岗位”转为“教师岗位”,只有名正言顺了才能真正提升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地位,[6-7]才能留住人才,才能促进实验室管理队伍的良性发展。

2、培养引进,提升学历,打造高层次实验室管理队伍

首先,采用培养引进相结合、以培养为主的优化结构策略,对于已在实验技术岗位的青年教师,鼓励他们继续深造,这样既提高了自身学历层次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8]其次,加强与兄弟院校实验教学、专业技术、技能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学习相互切磋的方式取长补短、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使老、中、青各层次人员均可通过多渠道获得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同时加强与校外对口企业联运挂钩,[9]请进来(兼职)送出去(专职),采取校企专职定向培养模式,打造一支教育教学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实验室管理队伍。再次,以学科发展为依托,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博士、教授)的学术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充实到实验室管理队伍当中,参与实验室建设,既增强了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力量又改善了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强化和提升了实验室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3、以研促评,教研结合,打造高素质实验室管理队伍

高等院校实验室本就是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又将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实力水平。[10-11]由此,鼓励和促进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人人参与科研,营造不甘落后的科研学术氛围,重点指导和引领他们把科研项目放在解决实验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维护以及实验技术开发上。通过承担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不但能提高来自实验室各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而且又能挖掘个体和团队的潜力,快速提升和优化队伍的职称整体参评实力,着实让他们有了主人翁的归属感和成就感,真正营造一支素质高、技术精、能力强的实验室管理队伍。

4、合理定岗,完善机制,推动实验室管理队伍健康发展

合理定岗就是“以岗定人”,不能“以人定岗”。岗位必须根据需要而设立,人尽其才,物尽所用。完善机制就是制订完善的实验考评标准,突出考核实验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完好率、日常维护维修和技术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实效。同时定期启动奖惩机制,鼓励和激励人人创先争优。只能这样才能调动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管理队伍科学稳步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实验室的建设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实力。对于这项“形象工程”,各高校都尤为重视,不断加大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的建设投入,多数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硬件环境均不同程度地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与之相应的软环境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却总体滞后于实验室的发展。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当然也离不开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切实把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长远规划,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一套科学的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强力打造出一支与形势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的实验室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林建华、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

25(2):137-138、

[2]邹发长,徐宛玲、医学高职院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3):13-14、

[3]李旸,李昕,田飞、高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改革优化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3):100-101、

[4]段立伟,侯彩霞,粘山坡等、加强地方院校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284-285、

[5]李岩,曲宁,刘爱元、军队院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95-197、

[6]王小逸,陈永宝、以人为本,建设高校基础化学实验师资队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9-21、

[7]徐来祥,燕艳、高师院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状况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150-151、

[8]李凌峰、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中心发展的初步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294-295、

[9]莫惠林,杨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验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67-68、

科室管理能力篇4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

公共管理是一门“显学”,“知识来自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是这门学科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过程必然要重视实践教学。而以实验室为平台,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则是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培养高质量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对公共管理实验教学日益重视,许多高校也已经建设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但在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软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认真总结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结合实际分析思考实验室建设重点及思路对策,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既是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高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1、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高质量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能够用各种知识和方法处理复杂公共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实验教学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教学软件为工具,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过程,对培养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各种操作技能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比拟的突出优势[1]。开展实验教学必然需要建设实验室,实验室既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又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考核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因此,高校应通过加强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教学环节,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2、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是信息化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公共管理学科旨在为公私部门培养具备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公共管理理念的转变,以及企业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公共管理学科的内涵不断丰富,产生了诸如“电子政务”“政府经济学”“管理定量分析”等一大批全新的课程。这种变化也对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学科现代化,不断将新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技术融入到培养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之中,已成为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而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信息化操作技能的锻炼必然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因此,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是信息化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

3、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是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渠道。当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成为其就业的法宝。尤其是文科类学生,这种需求就更加强烈。通过建设目标明确的公共管理实验室,利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模拟公共部门运作环境[3],师生可以进入真实的管理情景,解决真实的管理问题,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就业竞争力。另外,考虑到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就业方向及环境的特殊性,学生们很难找到相应的管理部门真正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由此,就更加凸显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在锻炼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

高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调研,目前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校,大多数已经建设了专门的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其中,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高校,实验室设施配备相对完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和科研效果。当然,更普遍的情况则是许多地方高校,实验场所狭小,实验设备数量不足,基本没有实验教学人员,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进而影响了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最终仅有的实验设备往往也是处于低利用率的状态。

1、对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中国教育长期以来都是“重理论,轻实践”。人们一直把实验教育当成验证理论的手段,把实验室作为理论教学的第二课堂,实验室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4]。而且,很多人认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属于文科,文科的教育就是“黑板加粉笔、课堂面授”,只需要教材和讲义就可以进行,根本不需要或者很难进行实验教学。在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很多高校从实验教学的设计到实验室建设规划、资源配置再到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的申报、实验室功能的开发等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状况[5]。而且不少高校也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更能出成果的理工科实验室,或者与社会、企业开展合作与培训机会较多,可以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而不愿意投向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思想决定行动,如果这些传统观念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滞后的状况就会长期存在,这对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将是极其不利的。

2、实验室软硬件设施落后。实验室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软硬件设施建设。当前,很多高校由于场所和资金的制约,以及长期的历史欠账,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场所面积小,仪器设备数量有限,并且严重老化,连一个班的学生上课都无法容纳。在软件方面的问题则更为突出,因为软件不仅本身价格昂贵,而且需要不断的更新和维护,所以很多高校实验室利用率低,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软件。同时,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加,平均到每位学生的实验资源也在逐步下降。在很多高校,落后的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基本上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就更不用说利用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了。

3、实验室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教师是实验室的管理者,是实验教学的规划者和组织者。精干的实验室师资力量是实验室管理有序、功能发挥的基础。由于作为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具备开展实验教学所必须的技能和方法。所以,无论是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教师,还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都达不到成为实验室教师的严格要求,这就导致了实验室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和队伍的严重不足。而素质低下的实验室教师队伍基本上只能承担实验室的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对于高新精仪器设备的性能开发、学科实验的前沿动态难以掌握,更谈不上独立承担科研项目[6]。同时,由于对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很多高校缺乏实验室教师培训、培养机制,实验室人员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方面名额少、比例低,工资收入不高,发展空间狭窄,进一步制约了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发展。而缺乏实验室教师的指导,实验教学就无法进行或效果较差,使得实验室的作用和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利用,结果只能将实验室当做一般的计算机网络机房使用,无法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7]。

高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思路

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功能特色方面可能是不同的,但在建设思路和策略上大致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明确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目标,要对建设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要重视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建设,而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还必须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1、明确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目标。首先,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能够满足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学生正常开展实验教学的需要。应结合理论教学,积极开设实验课程和项目,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熟悉管理流程、掌握操作技能的专业平台。其次,助力科研与学术交流。高校中的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既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平台,也是形成政学研联盟的重要一环[8]。实验室建成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教师交流培训或其他的学术交流活动。再次,能够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与理工科实验室最大的不同在于,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更强调其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方面的功能[9]。为实现此目标,应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规划建设成为一个综合实训中心和开放式的实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考试培训、技能锻炼、就业指导、管理情景模拟等机会。最后,在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之初,就要考虑到其具有对外服务的功能。可以利用实验室对在职公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技能提升,积极与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合作,为他们提供咨询和调研等服务事项。这样,既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能获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2、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验室建设是一项耗时、耗钱的系统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学校及学科实际情况,依据“规划长远、考虑急需、用尽资源”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周期、经费投入、预期效益和建设策略等。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也应如此,要科学制定实验室建设的长、中、短期规划,确定各个阶段实验室建设的层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一般由低到高可分为基础教学型、自主设计型、综合创新型三个层次。基础教学型实验室是为了满足基本的教学所需而建设的实验室,以开展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的基本技能;自主设计型实验室以开展设计性实验为主,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设计与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创新型实验室以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为主,是为了帮助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进一步开放思维,进行团队协作和发现、探索新问题而建设的实验室。[10]

3、重视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首先,要重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建设。高校应遵循“适度超前、便于维护、满足教学、利用率高”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购置和配备包括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设备购置过程中,应遵循“质量至上、重在实用”的原则,特别是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更应集中资源,提高硬件配置的质量,优先购置急需设备,而不仅仅是追求实验室的规模。其次,要重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软件建设。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基础办公软件、专业教学与实验软件三层。其中,包括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政府协同办公等的专业教学与实验软件是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软件配备的重点。在购置或自行开发软件时,要注意不同软件及软硬件之间的兼容性。由于软件升级换代的速度很快,所以还应注意软件自身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最后,要重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教师学习和培养机制,还应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职称晋升、收入增长制度,创建良好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验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好的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要发挥其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还必须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首先,加强实验课程的“模块化”建设。“模块化”思想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不同实验类型对所有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内容(项目)进行的模块化分类。依据这种思想,公共管理类实验课程可分为三大模块,即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设计型实验模块。基础实验模块是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运用一些常见技术工具及软件,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实验模块是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综合能力的训练,实现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设计型实验模块是利用各专业软件,通过模拟实际办公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思维能力[11]。其次,转变实验课程管理体制。按照“模块化”思想,将传统的分散负责转变为由实验室集中负责的新的实验课程管理体制。可以由实验室牵头,组织各专业教研室、各专业教师,完成“模块化”课程的分类、选择及设置,设计实验内容,统一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及指导书[12]。最后,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包括众多的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应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作用。教师负责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而学生则主导整个实验过程,自主独立或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实验任务。

总之,一所高校公共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往往反映出这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水平,大力加强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是必然趋势。相信几年之后,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将会成为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参考文献:

[1]乔成邦、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0-72、

[2]唐丽云、创新性实验室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7):204-206、

[3]刘家明、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42-145、

[4]孟昭霞、高校实验室创新性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202-205、

[5]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94-95、

[6]盛洪生、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5):106-108、

[7]王元珑,王华、对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1):54-56、

[8]李震、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探析[J]、实验室科学,2011( 5) : 145-147、

[9]赵学凯,张矛、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6):41-42、

[10]骆旭林,李梅,包国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研究[J]、当代经济(下),2007 (11):132-133、

[11]王永明、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3-95、

科室管理能力篇5

案例中段院长思考的问题是许多公立医院院长经常面临的难题。医院的发展、管理的提升,除了要有好的决策班子、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合格的中层干部队伍,而职能科室的中层干部则是这个群体中的中坚、脊梁。由于职能科室工作性质、管理内容差异较大,加上体制的关系,目前医院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对其的考核难以量化。如何有效地激励职能科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职能科室执行力,决定着医院能否良性发展。笔者结合医院的管理体会,对这个问题谈一些意见。

1 强化职能管理

职能科室的编制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管理框架及功能发挥。科室太少,不便于科学管理,科室太多,不仅人员太多,而且会增加协调的难度。除了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等常规科室外,笔者认为可以结合工作的需要适当设置一些科室以增加管理功能,如随着医保制度的建立,为规范医保与农保病人的管理,加强与医保部门的沟通协调,医保管理科在许多医院开始设置;如为落实分级诊疗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任务,对于三甲医院来讲,基层医疗指导科的设置又显得非常必要。因此,医院要及时根据医院建设与管理的实际需要推动职能科室的发展。

合理配置科室设置仅仅是基础,加强管理才是关键。在日常管理中,明确职能科室的管理职责是前提,领导班子要对各个科室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要强调既要按照职能区分职责,又要站在医院管理的全局高度相互支持,搞好协作。合理授权是发挥职能科室管理作用的重要内容,既要明确职责,又要适度授权,做到有责有权、责任一体。不仅要授建议权,而且要给予决断权、处置权,以提高职能科室的监管力度,提高管理职能。

2 重视效能考核

笔者认为考核是个指挥棒,只有实行绩效考核才能改变职能科室拿平均奖,吃“大锅饭”状况。医院的发展既要依靠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又要依靠管理干部队伍,科学实施绩效考评。

在考核方案的设计上,领导班子要重视提高职能科室的待遇。首先要根据职能科室工作性质、内容的不同,拉开职能科室间、职能干部岗位间的奖励系数,如突出医务科、护理部的管理风险,将这些部门的系数设置为最高,其他职能科室次之。在科室内部,要求进行与考核挂钩的二次分配,同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评优、调整晋升、培训等环节相结合。

科室管理能力篇6

[论文摘要]高等院校实验室是培养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加强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软硬件建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粗浅探讨,并就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出若干构想。

一、引言

高等院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摇篮,也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实践证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与管理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为了培养和造就“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性”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复合型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要加强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于素质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1、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人才培养方面,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在当今信息交流和管理技术不断发展上升的社会,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高校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实践能力是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只有理论而不去实践,或不善实践,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会受到限制因此,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借助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舞台。

2、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生急剧增加,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加强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求贤难”,“两难”之间暴露出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反映了人才质量结构的失衡,直接影响其就业。因此,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应当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3、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互动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管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并拓宽了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空间。一方面,经济管理实验室为科研人员和教师提供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科学的研究平台,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从分析现状演变为预测未来。建立经济管理类综合实验室,能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完整的资料和实验环境,对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和社会服务而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起点和新基础,这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再实践和升华的过程。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就是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基本上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平台,以专业计算机软件为载体因此,经济管理类实验平台建设应当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1、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主要是计算机,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但要面对不同的专业,为了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硬件平台的建设必须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投资,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并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合理地设计网络环境,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设,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以满足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一般应建设成一个带有多层管理的中高级计算机网络机房,在设备的排列和分布上要符合专业的特点。

实验室的网络要与学校的办公网络统一组网,实现学校内部局域网互联、资源共享,具有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的功能。整个网络通过光纤接入校园网及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如,目前有很多高校以高配置DELL微机、核心数据库服务器IBMP670、Web服务器IBMXSeriesX345、应用服务器IBMXSeriesX445、交换机WS-C4506、存贮区域网络机FastT600、千兆防火墙PW-8200等设备为基础,内部联成局域网,外部通过光纤接入中国教育网及网通网,实现实验室内部局域网互联与资源共享,具有网上教学与网上办公功能。

2、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软件配置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两个方面。基础平台主要安装有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Windows2000/WindowsXP、文字处理系统、中文Office2000、VisualFoxpro6、0;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Builder5、0、Delphiclient/server2、0、SQLserver、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对于专业平台软件系统,按照专业软件平台的功能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数据库、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AS系统、SPSS软件、SQLServer、Access、Sysbase等;②财务软件:用友财务软件等;③电子商务软件:各类电子商务模拟交易软件、网站编辑开发工具如FrontPage、ASP、Outlook等;④信息软件:各种ERP软件、VB、VC、JAVA等;⑤金融证券类软件:证券(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分析模拟系统;⑥其他专业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生产运作管理模拟软件、酒店管理系统软件等。

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大规模、高水平的建立也是近十年的事情,一些院校存在着定位不明确、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实验设备单一,实验方法不够全面、缺乏丰富的实验软件和实验场景,使得经济类实验室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观念和认识的不足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学科,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认为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室,购买了计算机,就是开展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其实并非如此;在人员配备上,对实验教学人员和理论教学人员不能给予同等的重视,严重挫伤了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模拟和验证的层次上,难以有创新性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实验室的发展。

2、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相脱节

目前,不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缺乏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并且由于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实验室的建设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实验教学使用的软件难以购买,自行开发又力量不足,致使实验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落后,与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建设的内容脱节,建立起来的经济管理实验机房,大多数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上网查阅资料用,根本无法开展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

3、实验室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实验教学水平,除了应具备运转良好的设备和优秀的软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但是,从目前状况看,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部分经济管理类教师受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虽然有着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差,尤其是通过计算机的动手能力,并缺乏对开展实验教学的认识。另外,在高校中尚存在实验教师比一般教师“低一等”的错误观念,无论是在职称评定还是在确定工作量等方面待遇都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偏低。

五、完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1、加大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投资力度

实验室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加大资金的投入,可以不断改善实验室的建设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服务。一方面用高新技术知识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技能,为四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更新实验设备,增强实验室的自身活力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更好地贴近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使学校教学直接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

2、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实验教师作为完成实验教学的主体,必须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得一定的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实验教师是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重要队伍,是实现面向21世纪高校实验室建设目标的保证。因此,应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选派热爱实验教学、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交流和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其次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培养、选拔实验室学术领头人和学术骨干放在首位;再次是加强实验教学和技术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在职称评定、津贴发放、业务进修等方面给实验教师以政策倾斜,最好是政府不要把高级实验师职称作为实验系列职称评定之顶点。

3、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实验室建设,不仅要考虑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规划,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管理专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因此,要打破由院(系)以及专业教研室分割而垒起的实验室“高墙”,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因此,实验室除了在满足各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之外,还可以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从而提高师资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改变教学中不合理的知识传授结构,并使高校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增强实验室的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陆建新张彤:论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J]、江苏高教,2002(2):82~84

[2]乔兴旺:经济管理类实验技术人员职业素质探讨[J]、财会月刊(理论),2006(1):71~73

[3]杨静凌泽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一些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3~44

科室管理能力篇7

关键词:医院;供应室;管理现代医院的发展中,供应室的管理关系者各科室工作的开展,供应室的工作就是要为各临床科室提供必要的无菌设备等科室用品,以保证科室工作中日常的生活所需。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改革的程度不断加深,医院的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各科室的工作开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发展要求,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医院供应室的工作管理,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当前,很多医院在供应室的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应室管理工作的开展。

1现代医院供应室发展中的不足

医院供应室和医院各部门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供应室的工作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相关科室的工作顺利发展,当前,医院供应室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1建筑布置不合理 由于供应室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对各科室用过的器材,用品进行分类,打包,密封,消毒等工作,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供应室的位置一般都在比较偏僻的位置上,同时,在供应是的设计中,一些具体的设计方位安排的不甚合理,也会导致供应室工作出现问题。同时,在供应室的布局方面,距离科室之间比较远,就会耗费一些供应时间,对于科室的工作或多或少都会造成一些影响。我们现代医院改革的目标是更好的实现以患者为中心,时刻为患者服务,医院中供应室的工作不到位,耽误了各临床科室之间的工作时间,会给可是工作带来不便,更重要的是,会给患者带来影响。因此,由于供应室的建筑位置等造成的问题,是供应室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问题[1]。

1、2工作人员专业工作能力不到位 从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方面来讲,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医院的供应室工作相对轻松,工作人员的安排多是一些年龄结构比较大的工作人员,很多人员虽然在工作上比较娴熟,但是他们的具体工作知识比较陈旧,对于工作的掌握能力不足,面对一些新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困难。由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比较少,他们在工作中,专业知识得不到的及时的更新和学习,而医疗行业又是一个技术层面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对于这些新的医用产品的消毒清洁工作,很多工作人员还采用一些比较陈旧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不足,会造成工作上面临的难度加大。所以,工作人员的能力不到位的情况的出现,也是造成医院供应室工作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院供应室工作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2]。

1、3医院供应室管理工作存在不足 在具体的医院管理工作中,医院的管理工作制度和具体的管理方法还存在不足,供应管理工作中工作体制已经比较陈旧,各种供应室管理工作规范履行程度并不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对工作中的要求遵守能力差,供应室管理流于形式。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人员在具体的工作操作过程中,供应室的管理还存在疏漏。一些具体的工作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比比皆是,如用开放式储槽包装无菌物品,包布、治疗巾有污渍、破损或缝补痕迹,有些灭菌包过大过重超过了规范要求。

2做好医院供应室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医院供应室和医院各临床科室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医院供应室工作的开展,就需要在供应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努力,提高供应室管理的水平,强化各方面工作内容的管理。针对当前供应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供应室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强化供应室的硬件设施建设 提高供应室的工作水平,供应室的硬件设施建设一定要提升,这是从一个外部工作的角度来实现对供应室工作发展的要求。针对当前一些医院的供应室硬件设施建设存在问题的现状,需要合理规划供应室的建筑位置安排,供应室是要为医院的临床科室服务的,为了更好地实现供应室对临床科室的服务功能,就需要适当调整供应室的位置,保障供应室能够及时为各个临床科室服务。另外,在硬件设施方面,由于供应室服务的科室比较多,各个科室的工作内容也不完全相同,应用的器材设备以及物品等也有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加大对供应室的硬件设施配备的力度,实现对各科室的服务水平的提升。

2、2强化对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 针对当前供应室工作中,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的情况,就要强化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①对于现在的供应室在职人员,要进行定期的能力培训,不断掌握新的技术和工作方法的更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具体工作质量,保证供应室为各科室的服务更加规范。②供应室的发展中还要注重对人才的引进,要定期的加入一些新的成员,这样不但能够提高供应室的工作水平,带来新的技术,同时,还能够缓解当前供应室工作强度大的现状。

2、3强化供应是管理工作水平 在供应室的管理工作中,管理水平的不足也是影响供应室工作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提高供应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管理人员对供应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制度的履行要强调规范性,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对于一些出现差错的工作环境,要进行全面的管理。保证供应室管理工作的开展要规范有序。

综上所述,中心供应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供应室的现代化管理,是一项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的管理工作,供应室的管理要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就必须一切从临床出发,改进服务态度,提高人员素质,科学地运用人力物力,保证消毒灭菌质量,使医院的正常运行做好必要的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科室管理能力篇8

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按学科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检验、急救等,每个学科均有独立的实验室,由教务科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分科细而全,造成各实验室面积较小,用房紧缺,实验人数受限,影响实验开出率和工作效率。(2)仪器设备过于分散,存在使用率低、重复建设、更新慢、陈旧等现象,影响实验的整体效果。(3)实验管理人员力量分散,难以统筹管理。(4)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横向联系,使教和学都易产生学科间的脱节[2]。(5)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在软、硬件上都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我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临床医学实验室的资源整合

2、1实验室空间的综合利用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将内科、儿科及检验实验室调整到实验楼一楼,外科和妇产科实验室调整到二楼,基础护理实验室仍在三楼。使相关学科实验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例如,外科和妇产科都是手术科室,除设有独立的手术室、换药室、产房、围产期保健室、母婴同室之外,可共用多媒体教室、示教室、库房、准备间、高压灭菌室、更衣室、洗手间和模拟病房、护士站等。这使得各个学科实验室使用面积扩大,可同时进行2组实验,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2、2实验室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临床医学实验室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除专业性强的设备和仪器由各专业负责申请购置和使用外,对外科、妇产科、基础护理等实验室的巾类、一般医疗器械以及消毒物品及模拟病房的常用设备等,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2、3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内科学、健康评估、外科学实验安排在第五学期,妇产科及儿科实验安排在第六学期,这样相关的实验室既可共享空间和资源,又互不干扰,同时避免了实验室闲置。

3临床医学实验室的综合管理

3、1改变管理模式,统筹安排各学科实验内容,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我院过去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按学科建立实验室,在教务科的领导下进行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实验室小而全,每个学科各自为政,不能达到一定规模,而且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等临床实验通常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这就造成实验室的闲置,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首先根据学科特点,修订教学计划,然后重新整合实验资源,统筹安排实验科目和内容,使相关专业之间既能资源共享,又不互相影响;既能扩大实验室的规模,改善教学条件,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实验室闲置。

3、2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

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各学科实验室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由于教学经费的分散使用,造成经费的相对短缺,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这些都给教学和科研带来许多困难。通过改革,把原来各学科的仪器设备、实验用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使实验资源由分散变为集中,互补遗缺,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为学院节约财力、物力[3]。实验中心对于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专用设备以及电教仪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每学期期末对仪器设备进行统计、保养和检修,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为制订新学期的实验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3统一培训师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好实验室的关键,实验人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实验水平及

实验教学质量高低。因此,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尤为重要[3]。我院实验课教学主要由各科任课教师、专职实验员负责,每学期开始前,各科分别将新学期的实验计划上报实验中心,实验中心负责协调实验时间,并进行师资培训,相关专业教师及实验员集体备课,每位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对于相关学科的实验内容和方法也要熟悉。每个实验人员都要一专多能,以弥补某学科实验教师和专职实验员的不足,提高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此外,实验人员还应具备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因此,我院积极选派实验人员到实验力量雄厚的高校进修和参观,并组织实验人员参加大型科研课题,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动向。

3、4促进相关学科间的合作,开展创新教育,鼓励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目前我们的实验多以验证性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培养。在保障教学和科研顺利进行的条件下,鼓励实验教师集思广义,各实验室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师指定范围内,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一些实验,如让学生为一个宫缩乏力产妇进行接生的实验,涉及外科的消毒、铺巾,基础护理的导尿、灌肠、静滴催产素的观察、测血压、生命体征的观察,产科的产程观察和处理、加强宫缩的方法、接生及新生儿的护理等,让学生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设计和分析,并完成相关操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思考、勤于动手,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分析和操作能力。

4体会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办好高校的基本条件,实验室管理水平能够反映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牵动全局的综合性工作[3]。实验教学涉及的因素众多,不进行统筹规划、系统管理,实验教学的某些环节就可能出问题、出故障,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4]。通过3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院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建设,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开出率达100%,实验课满意率也明显提高。

摘要:介绍我院临床医学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和综合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减少资源浪费。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宏,熊梦辉、医科院校教学实验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07,4(12):22~23、

[2]甘泉、浅谈实验室合并重组[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0,3:120、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教育行业前景分析(精选8篇)
  • 下一篇:救助金申请书(精选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