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1 栏目:写作范文

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

关键词:创新教育;问题;对策

我们国家正在着力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大,高职学生数量已占在校大学生的一半左右,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所以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还应通过创新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对高职学生开展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对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弱,学习主要依赖教师的讲解,课堂教学难以摆脱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教师边讲、学生边做的教学方式。在此教学方式下学生大多数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由于学生缺乏勤学好问,因此鲜有“异想天开”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基于高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不足,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又由于理论教学学时减少了,相应增加了实践性教学学时。因此,教师因材施教,讲授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在工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再注重理论的分析和推导过程,只注重向学生传授应用性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源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教师对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学生创新教育不够重视,仅满足于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多数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探究精神,学习死记硬背,不会分析,缺少创新思维。在技能训练或实验中只会一步一趋地模仿操作。遵章训练本是确保安全的好品质,但这也强化了学生墨守成规的意识,进而阻碍学生创新思维,也就缺乏创新精神。

2、高职学生创新教育的方式不多。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不断探索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但是目前创新教育工作仍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创新教育没有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计划中。创新教育的方式不多,多数高职院校主要是通过举办创新知识讲座、创新设计大赛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活动。

3、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是依据以期末考试的卷面分数来评定学生的期评成绩。这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评价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没有自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放弃努力。只看结果不问过程的教学评价不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难以起到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作用,也不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二、加强高职学生创新教育的对策

针对高职学生创新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加强创新教育工作。

1、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多数是为了学生的就业而传授知识和技能。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接受能力弱,在理论学时少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大多数侧重讲授应用性的知识,淡化了结论的分析和推导过程。这使得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因此,教师要改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上要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以及项目化教学。采用项目化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围绕项目查找所需资料,学习和弄明白相关的理论知识,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从以往被动地学习转到为完成项目而主动地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给学生指导。教师也从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和辅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1]。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完全弱化理论的分析过程,不应只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全盘接受知识,而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而获得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氛围,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渗透创新教育。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一半以上。通过课程实验或专业实训使学生掌握操作的基本技能。然而有些课程实验或专业实训基本上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在这种条条框框限制下的实验或实训中,学生按照实验和实训指导书的步骤机械地做实验和实训,学生难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实验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2]。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或实训时,要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实践问题,在不断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或实训考核方式上不仅仅考查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结果,还要设置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以此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可建立创新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开设综合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也可以拟定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自己组织实施。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活动给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思维得到开拓,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然而,现在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大多数是名不副实的。因此,应改变学生的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的现状,重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上的作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创新教育。组织学术、艺术等各类社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开展学生的学科竞赛和技能比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与特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学科竞赛和技能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弥补了平时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不足,突出个性化的培养,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组织学科竞赛、搭建学科竞赛交流平台,对于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展示学生创新成果、交流创新实践经验、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积极性、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3]。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技能比赛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奖,不应只是少数学生的培优突击训练活动,而应是通过开展选拔参加省以及全国高职各类大赛的选手,重在吸引学生参与实践,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也为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扩展学习的空间[4]。众多学科竞赛和技能比赛活动不应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应与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结合,推动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4、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原有的教学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惟一标准。这种只注重结果的单一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只重视学业成绩,甚至只重视考试分数,而不太重视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只是为掌握标准答案而学习,学生学习只是传承知识和技能,没有创新意识,缺乏创新精神。所以有必要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多元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多元教学评价,对含有实验的理论课程,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学习成绩、实验考核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构成。其中平时学习成绩还包括学生参加与本课程有关的学科竞赛和技能比赛等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勇于实践。实验考核成绩由实验过程考核和实验结果考核两部分组成。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多元的教学评价既重视结果考核,也重视过程考核,营造一个使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发展,高职院校开展的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也进行了十多年,虽然教学改革成绩很大,但是要切实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仍任重而道远。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一环。高职学生的创新教育不仅体现在有形的具体活动中,还应贯穿于专业教学过程中,体现在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需要多方面改进和加强创新教育工作。

作者:韦穗林 廖旭升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韦穗林,蒙联光、“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2(4):132-133、

[2]韦化,曾冬梅,秦钢年、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5):31-34、

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2(C)-0140-01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脱离基础教育实际

现在,教育课程都在进行全面的改革,在教育的课程上也进行了大速度的调整,除了保留一些很重要的传统学科外,还增加了学生们的科学素养以及实用技能课程。校方很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和综合实践方面的培养。目前,对幼儿教育的课程以综合性为主,从多方面对幼儿进行综合性教育。但现阶段中,高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还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缺少相关幼儿教育的综合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与现在的幼儿教育具体情况相背而行。除此之外,受传统幼儿教育课程理论知识过多,且内容陈旧的影响,再加上学生们平时的实践课程较少,毕业前期实习的时间较短,不能充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在实时中对幼儿教育时,遇到的具体问题,造成在毕业生没有自信胜任幼儿教育的工作,对以后的工作产生恐惧和担忧。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单一

经过教育改革,现在的教育具有对学生的教育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个性化为教学目标。与传统教学的技能培养的陈旧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又由于学生们学期受到传统教育的思想影响,学校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好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现代教育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本是综合性和应用型都较强的专业,在教学技能水平方面对老师有很高的要求。如果高校一直采用传统学前教育专业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无法从事现代幼儿教育的工作,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3、学生素质不高,学习主动性不足

从事幼儿教育的学生,一般是由普通高中学校中,学习成绩多为中下游的学生构成。这些学生成绩之所以不是很好,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不喜欢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是在学习上,没有潜能。但这两者从事幼儿教育专业来说,也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不喜欢学习的人,如果在学这些专业时,可以用心的来学习,将会胜任幼儿教育工作,而在学习上没有潜力的学生,在其它技能方面还是有天份的。主要因素还是在学习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意识不强。这些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也有存在很多因素。他们真心想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并不是很多,一般是受家长的影响,或者是根据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不能进入正式的大学,以后还想从事一份较轻松的工作,在没有全面了解幼儿教育的情况下,选择了幼儿教育专业的学校。这两种情况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上是较为常见的问题。而现代以及未来发展的教育工作中,对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有很高的要求,但在待遇方面却不是很乐观,从事教育工作者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在学生们身上,这与在工作中的实际付出形成很大的反比。从事幼儿教育者不仅要有耐心。在技能方面也要全通,例如:唱歌,跳舞,演奏各种乐器。

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1、增加教育技能类课程的设置

考虑到幼儿教育专业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内容,学校可以在大一时,给学生们多开设一些理论教育课程,先让他们掌握理念基础,在他们大二时,可以再增加与幼儿教学相关的综合性课,渐渐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技能培养,在他们大三时期内,可以在他们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重点开设教育技能课程并结合技能,开设适当的实践活动课,在他们大四时期内,主要开设实践活动课,也可以联系一些幼儿园,让他们先进行实习,通过真正的实践,让他们了解幼儿教育并有自信从事以后的工作。

2、明确教学技能培养的目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

从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分析,幼师学生的发展要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学校要制定出相关的培养学生们技能目标。丰富专业知识,并提高专业所需要的技能,可以根据课后时间参观实际教学模式。幼儿教育专业的技能主要包括:钢琴、绘画、简单乐器演奏、手工制作、视唱以及舞蹈基础和创编等,这些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唱歌、手工制作、跳舞和弹琴等最基本技能。也可以说这些技能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这些最基本的技能,对于学生以后就业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3、政府和学校发挥不同的作用,提高学生素质

幼儿教育本是最基本的教育,要改变人们对幼儿教育专业以及工作的认识,从政府角度出发,效果将会更加显著。“两会”以后,教育部开始减少六所师范院校的学费,对一些省内的高师院校学费也进行了相关的制定,这在某种程度主鼓舞了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向幼儿教育专业和工作靠近,教育部对教育者的待遇问题也进行有相关的调整,这将会吸引更多的有心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为解决学前教育的师资质量问题采取了有效措施。

结束语:受现在高校办学的硬件配置影响,推行“试讲”还是比较容易的,也就是在学生的大二时期内,由一位老师负责一个小组,定期进行试讲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们扮有老师的角色,同时,也从“幼儿”学生的角色出发,对教学中,所需要注重的地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以后他们从事教育工作来说,也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3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毫无疑问,当前的中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复杂环境条件下,心理上会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大可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而大的就会严重的影响着中学生的生活及发展,对未来的生活产生诸多问题。为了让中学生更加健康的发展成长,学校展开了各种各样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与措施,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了全面有效的对策研究与分析。

一、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关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展开两方面的行动,一方面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授课,了解中学生内心的心理问题并开导解决。另一方面是开设心理咨询室,如果中学生们存在问题与困扰,可以去咨询交谈,教师会为学生排忧解难,但因为此种方法效果不是很明显,所以只能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着手。从内容上看,心理教材落后,教师讲课方法枯燥,纯理论课的讲授,让许多中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心理课程教学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从专业角度上看,大部分学校的心理课程老师都是由其他专业的老师代授的,都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授课,没有专业的心理知识基础,更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导致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少甚至没有交流,完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任何意义。

(二)学校与老师远远不够重视

在中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只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任务,虽然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进行教育,但却不被学校及老师重视,沦为形式教育,随时可以占用和取消这门学科,只是敷衍对待,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心态。而大多数中学生的心态也不注重这方面,常常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做一些别门的功课或是看课外的书,完全不重视感觉可有可无,因此只在形式表面上做到教育,根本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效果。

(三)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目前,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是尤其少的甚至是没有的,大多数学校的心理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的老师兼职的,做不到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而往往老师的精力也是有极限的,在达到饱和的状态就会自然而然的选择较为重要的并且自己了解的专业进行着重讲授,在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经常会遇到专业性的理论知识总是难以应付和解决就置之不理,久而久之,不但没有起到治疗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反而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消极影响。

二、关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学校加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对当前的中学生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处于转折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需要我们普遍引起这方面的重视,学校要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加强宣传力度。例如: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开设专门的主题班会、或是班主任就此问题与家长展开沟通,从这几个角度展开重视,准确的让学校、老师、家长与学生都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并且按照国家规定的心理健康课程安排,正常有序的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保证中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为以后中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教师的专业授课素质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部分学校的不受重视,只是用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导致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学习时缺乏基本的专业性,所以必须要重视其专业性,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情况。要从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培训学习,让教授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在进行心理健康课堂教育时,能够用最专业的知识为中学生们解决疑难困惑,开解心中的烦躁,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正确的落实,将心理问题从根本扼杀。

(三)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在心理健康授课过程中,不要只是一味地照搬照抄书本的知识,缺乏沟通交流,让其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而是要结合当代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及爱好进行针对性的教导,可以在课堂教育时结合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讲授,让中学生便于了解与分析。例如:可以就当前学生的早恋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让中学生能够正确了解青春期的懵懂爱情,做到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价值观,同时也可以让中学生毫无忌讳的展开发言,充分发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对不同心理状态展开不同的治疗方案,加强中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信任,让中学生更加放开自己,达到真正为中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中学生未来的发展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现如今已经越来越被国家、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家长所重视,在中学生专业知识提高的同时更应注重心理的健康问题,一个健康的心理才是成功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每一位中学生都展开心理健康的治疗,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促进每一位中学生的未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成才之路,2014(28):29、

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4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体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65-1

体育教学是初中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打基础的作用。如今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但是,在当前广大初中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影响着新课改的进行。

一、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没有按新课改的要求进行调整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改变过去强调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但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改的要求理解不正确,仅仅是把新课改理解为教科书的变革。因此他们都会过分追求教科书的新颖性,却忽视了教科书以及学生的特点,不考虑实际情况就乱用教科书,并且以为这样就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教师在引进新教材的时候也没有用科研的态度去钻研。这样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会严重打压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器材落后

笔者调查发现,现今很多中学的体育设施器材老化现象严重,而且有一些都破损以致无法使用。尤其是田径器材设施落后现象很厉害,比如跑道非常不正规,有一些甚至是煤渣跑道,而且也没有标明跑道应有的那些标准线;像一些不常用的田径器材如跨栏、标枪等有些学校也是很缺乏。体育设施器材和设施的缺乏和老化影响着初中体育教学的正常运转,给体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3、教学形式化

很多体育教师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依然以教师为主导,把学生作为学习的客体。现如今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主体不是形式上的主体,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实践去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实实在在的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只是片面地理解了新课改的要求,一切都是只求形式上的创新,比如在田径课上有些教师为达成新课改的要求,增添了像跨栏、链球等对于初中生来说较陌生的田径项目,但却不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只是让学生自己去玩。这就是对于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等简单形式化的表现。而且教师往往只是追求新课改的过程,却不注重结果,盲目地去创新,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针对初中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制作简易器材

当前针对初中学校体育设施器材老化破损现象严重的问题,除了学校提供相关经费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器材以外,教师也要发挥聪明才智,制作一些简易工具,让设施器材挥发最大的作用。一是可以把体育器材发挥一器多用的功能,比如标枪,不仅可以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可以把两个标枪插在地上当做简易的足球门让学生进行射门练习,还可以当做篮球变向运球练习的障碍物。二是教师可带领学生制作一些简易的器材,辅助体育课的进行。比如教师可将空饮料瓶收集起来,在里面装上沙子,当做投掷物或接力棒来使用。

2、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一定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体育课本来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实际去操作或进行。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灵活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可只对学生进行讲解而不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或对学生放任自流。在这方面教师可通过一些趣味运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让学生进行“螃蟹跑”,让两个学生背靠背夹住球进行赛跑,哪组先跑完就获胜。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很有帮助,可谓是一举两得。多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运动、去实际锻炼,这样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推进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

3、教学与教材相结合

体育课上需要给教授学生一些基本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不能只靠教师单纯地将教材的知识进行讲解,是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把教材与教学相结合。比如,在教授学生跳高技能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把教材中包括跳高技能要点的相关知识向学生讲清楚,然后教师先为学生演示,学生再对其进行模仿。教师可让学生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技巧,然后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最终达到合格的标准。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尚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一定要首先提高自身对新课改的理解,明确新课改的目标,了解新课改的要求。然后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学校经验以及相关的知识理论,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实践,抓住新课改的契机,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5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深蒂固,特别是美术学科的教师专业化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意识淡薄

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过于陈旧。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考核制度不够创新让美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准备一个教案、一副范画可以讲到一个年级、一个学校,如果教材不变化,甚至可以讲述几年,对教师自身来说,教学的重复性、单一性让他们对这个过程产生厌倦感,所以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料更是没有更新,对于自身专业化的发展也是没有任何提高的意识。

2、美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一些学校,美术教师作为一个长期管理行政、招生人员的情况更为突出,一些美术老师长期没有从事课程教育。在一些乡村学校,美术老师几乎是由学校管理人员或其他老师带,还有些学校甚至无一专职美术教师。美术教育基本功下降,既没有教师资格证,也没有参加专门的教育培训活动,在学生创作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上也无法给予正确的引导,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3、美术教师知识面狭窄

意识因为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二是因为长期时间轻“理论”重“技能”,所以在教学中出现常识性错误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三是综合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不足,导致在教学中不能更广泛地运用文化情景开展美术教育。美术教师只是按照课本把课程内容陈述,而一些美术更高形式的抽象性和表现性等审美教育更是无法教学,教师对于课本上范画的讲解同样是一句带过,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抽象思维的提高无法提供系统的教学和文化情景。美术专业理论的范围宽广,只有掌握基本美术理论,美术教师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讲。

4、美术教师教学能力不强

在课程中一些美术老师将书本上的手工课、实践课、写生课等一些本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课堂外体验自然的课程取消,学生无法接受此类课程的训练,对于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无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教育,尤其是抽象的美术作品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分析。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能增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进而提高自己的认知、审美水平,有的老师尽管学过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但是他们不会教学。理论研究是一回事,和应用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又是另一回事,一些老师工作了几十年,但教学没有一点进展,因而缺乏自身意识和科研意识,教学能力就无法提高。

二、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1、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首先是教师要树立新的理念,转变自身角色,学习新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新技能,提升专业水平。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经验、课程设计、教法运用等方面,认识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要积极主动寻求各方的帮助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别人的经验和处理方法能给你一些启示,令人豁然开朗,教师相互学习、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与合作教学研究,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得到更广泛的指导。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吸收、消化在美术学习情境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再次通过参加定期的学习培养。学习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别人处理问题的办法,从培养者的培训内容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这是一个方向性的引导,但能够提供给美术老师一些新的思路和认识,通过学习了解一些前瞻性的思想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为实践做好充分准备。最后教师通过阅读有关美术教育理论书籍,看一些与美术欣赏或教育理论相关书籍,撰写学习心得。组建美术老师学科发展小组,进行专题学习交流,网上观看优秀教师教学视频,以提高教学指导能力。通过阅读国内外美术理论、美术杂谈等方面的理论著作,积极思考、加强与其他老师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2、提升教学能力

中小学生美术教学方法是丰富多彩,随着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所以在实际课堂中教师要选取更有效的教法,提高教学本领。一些美术老师有较高的成就,但不善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要根据自身能力,结合各种资源与技术确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解决,体现教师教学个性化和教学智慧,课堂中教师要用美术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学习,促使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和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类教学。

3、提高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6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问题;策略;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98-01

体育是指通过有规则的身体运动改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在学校中,体育的含义可以广义上理解为通过身体锻炼促进学生健康的科目,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学也越来越被广泛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能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以达到放松身心和锻炼身体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一些高中学校仍然不注重对于体育学科的学习,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阻碍了体育教学的有序进行,因而这些问题亟待解决。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引起相关教育人士的重视及进一步研究的。

一、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缺乏体育科目学习的意识。由于体育科目并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一样属于高考中的重点科目,因此,很多学校忽视了体育学科的重要性。一些学校、教师为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经常挪用正常的体育课时间,因此,学生无法得到正常的体育锻炼,在身体素质上无法取得进步。尽管体育教学现在已被教育部门列为重点科目,但很多学校仍然不重视体育教学,导致体育科目的存在感普遍偏低。

(2)体育器材的落后。由于很多学校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因此,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体育器材的落后。在高中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都离不开体育器材,例如球类运动。而由于校方的不重视,导致在体育科目中投入的经费有限,无法配备足够的体育器材来满足众多学生的不同需求。其结果就是很多学生无法通过体育课达到放松和锻炼的目的,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

(3)教学模式的单调性。对于体育来说,教学并不仅仅只是跑步、做操那么简单,单调的体育教学模式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厌烦,甚至抵触的情绪。在现阶段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注重对于某一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使得教学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也导致体育科目的地位大大降低。

二、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1)学校要注重体育教学,要树立起重视体育课的意识。换言之,就是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体育科目虽然不是高考中的必修科目,但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学校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对体育科目的重视,在课程安排上进行合理分配,杜绝挪用体育课现象的发生。另外,要积极组织合理健康的体育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全面的体育氛围。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当前体育科目不受重视的问题,达到改革体育教学模式的目的。

(2)增加体育项目的经费投入。学校对体育项目的重视,除了在观念上的改变以外,在硬件设施上也要做到同步改善。而硬件设施的改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体育器材的增加。校方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体育器材上进行更新和完善,尽量购置一些学生更感兴趣的器材;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场地上也要进行改善,体育教学要想取得成效,场地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习“篮球基本技术――投篮”时,只有在高质量的场地上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增加体育项目的经费投入,是改善当前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3)转变教学模式,体现多样化。体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体育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点。除了学校的基础保障以外,教学模式的更新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更明显。以100米短跑为例,在现阶段很多教师仅仅是将这一科目看作一项基本考核,教学中也只是让学生完成任务,这完全起不到这项内容应有的作用,因为高中体育教学并不是以所谓的成绩为目的的。对此,可以在科目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安排4×100m的接力比赛,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4×100m接力比赛,只统计时间,不注重实际名次。这样,一方面能达到短跑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另一方面,还能通过这种竞赛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体育教学是一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工作。尽管在现阶段的高中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在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都对体育科目有了重新的认识,也能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而对体育教师来说,今后要做的工作就是配合新的教育形势,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在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学生。综上所述,学校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体育教学能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从而使体育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赵法伟,王科、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6(01)、

[2]薛超军、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运动,2013(02)、

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7

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科技教育在内的科学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势在必行。小学科学教育是综合了学科、活动与环境等教育要素的有机整体,其不只局限于科技方面,还涉及到更多拓展与延伸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解释与阐述客观事物或现象,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观念与科学实践能力。

二、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

下面以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为例,分析一下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多数小学教师对于科学探究学习教育活动有了基本的认同,并在应用上也逐渐向新课改要求贴近,但在现实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1、教师形成性教育意识的缺乏。形成性教育包括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两大类别,其中正式教育是书面测试、档案袋教育等;非正式教育是根据情境引导学生的教育模式,如:课堂讨论、访谈方法、小组协作等。但是,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缺乏形成性教育意识。这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小学教育是以“升学率”为考核指标,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以学科知识为本位,更多关注的是考试要点,久而久之,小学科学学习内容与实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其次,教师习惯于课堂讲授的教育模式,缺乏应用观念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尤其是非正式教育,有部分教师干脆将其完全忽略。

2、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缺失。整个小学科学教育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通过学生的主观参与来表现。而教师只是科学教育活动的主持者,所以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整个科学教育活动中来。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间出现相脱节的现象,即使有教师认识到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活动的重要性,也积极去组织这样的教育活动,但多数的学习教育活动主题太过于单一,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太少,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尚未能完全体现。

3、科学教育结果反馈的缺失。小学科学教育结果反馈机制的建立,不是为了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取老师的奖励或者批评,而是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对自己行为作出有效判断,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学习环节中。目前,很多小学教师已经由原来对学生作业的检查与批阅转变成采用陈述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表述,但大多只是以等级的形式对学生作业进行简单评价,并没有进行定性描述,这样的现状一方面使教育本身的价值不能很好体现,另一方面学生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三、小学科学教育改进的具体对策

1、正确认识并理解形成性教育。形成性教育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促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序进行,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并对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的教学模式。形成性教育也称为过程性教育,教师不仅注重学生的自主作用,更要注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反馈。其实,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调整各自的方法。同时,教师应该预先制定教育计划,针对某些学习重点与难点,组织学生参与相关训练,以此来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发展水平。另外,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积极的评价与认可,吸取经验教训,明确今后发展方面。

2、合理开展“课堂研讨”教学活动。课堂研讨可以很好地将教育与教学融合在一起,其区别于常规中的课题讨论。课堂研讨的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学生真正参与到讨论过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有一个探究思考的锻炼机会。而教师作为课堂研讨的组织者,需明确以下几个要点:①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研讨范围。②确保学生在研讨之前已对研讨的知识点有了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保证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使讨论更具有效性。③在课堂研讨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可以采用异质分组与同质分组的形式协调学生间的差异。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研讨的记录,这也为后续研讨反思提供一个书面材料。最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研讨结果,分析其中的得失,提升研讨效果。

3、提供科学教育建设性的反馈。科学教育建设性的反馈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现状与教学情境而进行的,其反馈的内容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与指向性。首先,教师应提供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判断与分析并形成信息反馈给学生,如:学生对已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习环节中的不足、如何提升探究学习的对策等,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足之处,并探究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教学目标信息与教育标准,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探究学习,并根据教育标准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完善。另外,教师针对学生现有情况,可适当提高对学生的期望值。如:教师可以通过积极中肯的语言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会从教师反馈的期望信息中获取更强的学习动机,从而朝着正方向发展。

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8

一 、当代法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法治观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近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在党的组织和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至其从对党的成员教育发展为对人民大众的教育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的时间并不长。而法治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内容,其重要程度及其受重视程度如何,学界对此并无统一的认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独立学科的时间较短,导致法治观教育起步较晚,理论根基不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界定法治观教育内容上出现不一致。由于教育者对法治观教育理解的有限性导致法治观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由于法治观教育内容的不确定,也使得法治观教育不能够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我们需要更多的进一步的反思。

首先,社会对法治观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中国由于受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大多数的民众及官员法治观念相对淡薄,虽然,早在1986年发表的题为《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加强法治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时至今日,我国已开展了多次的普法教育。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只是简单地认为学法知法就能严格的守法,侧重于政治教育,强调公民的义务性,而轻于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启蒙。

其次,高校本身对法治观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来提高作为新生力量的高校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水平和法治意识。然而,不少高校对待思政教育的态度是“雷声大,雨点小”。这是由于,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部分的院校都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以及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其教学实施的效果如何,对学校的发展并没有实质的帮助,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表面,政策执行不彻底,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高校法治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法律基础课来完成。这也使得法治观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的降低。

最后,受教育者本身对法治观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大多数的高校大学生,都知道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就是一进入大学你的学长们就会想你灌输一个信息就是“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句话充分的显示了大学生对公共课的不重视程度,而这样会使得上课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很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一部分的法治观教育也因此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法治观教育内容的滞后性

从内容上来看,我国高校法治观教育在内容设置上现阶段仍然停留在“法制观教育”的层面,对现阶段所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介绍尚且不足,对现阶段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深刻的进行阐释以及说明。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而且,内容上针对性不强,主要侧重于对法律制度和法律条文的介绍,没有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内容脱离学生理解的生活实际范围,就会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就会相对困难。由于在学术上,对法治观教育的内容界定上还存在很大争议,也是法治观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法治观教育方法僵化缺乏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教育舞台的时间还很短,属于新兴学科,因此,其存在与发展的源动力就是不断的创新。既包括内容的创新,学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教学方法的单一

现在高校组织法治观教育,主要还是单一的知识灌输方式,就是老师在上面讲解学生在下面听,成为授课教师自己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学生虽然在听,但是没有很好的参与进来。然而,法治观教育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如何能让学生们在一个欢快的氛围中,培养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仍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其次,教育方法不具有针对性

教育需要因材施教,然而,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关注度不够,从而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生公民素质培养方面虽有关注但缺少必要的执行措施。因此需要不断的改革缺乏多样性的、格式化的、僵化的德育内容,“创立多样化、个性化、具有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德育内容,培养对未来充满好奇心和敏感性的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未来。培养学生不断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在迅速变化和流动的环境中与人相处的能力,对多样性和复杂性道德事件进行判断、辨析和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1}

二、提高法治观教育的对策

1、提高对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认识

评价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其标准是,公民法治意识、观念的强弱。然而法治观念的形成并非与生俱来的,他需要国家有目的、有计划的来培养。提高对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的认识,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在整个的社会大环境下,统治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对法治观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教育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对法律的价值判断,进而形成法治意识和素养。

其次,作为法治观教育实施者的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时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把法治观教育作为一项长久性工作来进行,从而保证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时效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法治教育水平

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基础和根本保证,是有一个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大学里设置的法律基础课其专业性很强,因此,在实施教学时对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会很高。

首先,应该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在当今高校担任法律公共课教学的老师大多都是非专业的,法律素质相对于专业的法律老师较低。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难题,面向社会吸收一大批法律类硕士毕业生扩充到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其次,在不能吸纳新教师的前提下要全面提高学校现有教师的综合水平。对担任法律公共课教学的老师要注重理论方面的学习,同时通过进修、培训、读学位等方式不断提高法律素质。

最后,各大高校应该不断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督促教师队伍增强竞争意识,进而不断地自我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3、完善法治观教育内容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将法律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观念培养相结合,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宪法意识、守法意识、诉讼意识、契约意识等等。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充分掌握好法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形成对法律的整体认识,树立起“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思想观念。

4、创新法律基础课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的主要渠道。探求法治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多渠道全方位进行法治教育,我们就应具体落实以下几点:

首先,为满足有较高需求的学生的需求,对法学专业教学对其他专业学生或教师开放。并积极组织开设法律专题讲座,介绍法律热点问题,感触法治脉搏。

其次,与教与实践,即在教学中可以与法院进行协商,组织大学生旁听具有代表性的案件的审理,到相关的司法机构进行参观,了解法制机构办理事务的流程。或聘请专职资深律师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实践活动的讲解和经验的分享。

最后,丰富教学内容,如科学运用案例法、讨论法、自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运用案例的形式,模拟情景,让学生积极的参加到案件的讨论当中从而让死板的课程活跃起来。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防拐骗安全教育心得体会(精选8篇)
  • 下一篇:会计人员的重要性(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