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1 栏目:写作范文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时代性;实践性

一、引言

职业道德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它关系到职业操守、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报告种的这一要求体现了党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在于说服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和方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思想政治工作应在路径和方法上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置于重要的位置,从而培养出职业道德感强烈、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新时代职工。本文主要就思想政治工作中为何应突出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如何有效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展开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积极作用。

二、新时期职业道德要求的理解

职业道德既有传承性,又有时代性。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敬业、诚信、忠诚、廉洁、奉献,同时职业道德也具有时代要求,体现了职业道德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职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反映着特定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行为的道德要求。每一种职业道德都只能规范本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发挥作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单位,职业道德是存在差异的,如教师、医生、律师、公务人员等不同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各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的差异化,在遵循职业道德教育基本规律和一般要求的基础上,认识到本行业、本单位职工应遵循的特殊职业道德规范。唯有如此,才能使职业道德规范精准地发挥其对特定行业、特定职业相关人员的价值指引和行为准则作用。职业道德包括如下几点基本要求:一是敬业。所谓敬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做到敬业,即职工应该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具有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岗位工作中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二是诚信。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诚信的美德,遵守信用的人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敬仰,背信弃义的人则受到人们的鄙夷和唾弃。职工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在单位内不得欺上瞒下,在业务活动中不得欺诈客户、消费者;三是忠诚。职工需要忠于事业、忠于单位、忠于自己的良心,不应见异思迁;四是廉洁。职工在职业活动中会面临各种利益诱惑,如果职工无法做到廉洁自律,便会滑向腐败、犯罪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最终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职工需要高度重视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切莫放松廉洁之弦;五是奉献。职工应认识到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养家糊口,而是应在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汗水和人生,用自己的点滴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提升公共福祉。2、职业道德的时代要求。道德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作为下位概念的职业道德也是如此。新时期的职业道德应具有新的要求:一是坚持价值操守。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选择,如有人下海经商发了财,有人混迹官场升了官,但对大多数职工来说,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一份平凡的工作而已。新时代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价值操守,这种价值操守表现为既要安于平凡,又要追逐理想,但这种理想并非个人的升官发财,而是服务于事业和公众;二是追求精益创新。追求精益创新是敬业的体现,但是其内涵比敬业更为丰富,它要求职工在岗位工作中能够精益求精、追求创新,而不是浑浑噩噩、尸位素餐。可见,精益创新对职工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服从大局安排。大局意识和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体现,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了新的内涵。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结构正在转型升级,国家各项改革措施的力度比较大。改革的整体目标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但难免会触及一些个人利益。新时代的职业道德要求职工舍小我;、成大我;,自觉服从大局、服务大局。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范畴,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思想政治工作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避免其走入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思想政治工作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有如下几点:1、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职工思想水平。职工对职业道德的理解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工的思想水平。新时期的职业道德要求职工具有爱岗、奉献、敬业等精神品质,一位优秀的职工不仅仅体现为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还表现为对职业道德的深刻认识。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职业道德教育正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能够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水平,促使其认识到遵从职业道德规范之于个体和集体的重要意义。2、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促进职工道德实践。职工仅仅了解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思想政治工作者还需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促进职工的道德实践。所谓道德实践,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推动下,在社会活动、岗位工作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道德修养、道德水平和道德追求。职业道德实践就是职工在职业活动中讲职业道德、尊职业道德和守职业道德。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需要教育职工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外,还要为职工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使职工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并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从而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职业道德教育体系。3、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提升职工综合素质。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为了灌输某种意识理念或行为规范,而是需要教育人、塑造人,使职工成为高素质职工,以思想教育促进职工的发展,从而使思想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外在要求,而是成为职工的内在需求。我们应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职工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不只是外在的规范和要求,更是实现职工自我提升、自我肯定的必要途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能够提升职工综合素质,使职工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新常态需要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职工仅仅具有较高技能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职工只有深化对职业道德认识,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职工,才能为创新驱动;和人才驱动;提供充沛的动力。

四、思想政治工作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应注重方法论,强调实际效果。笔者就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内容上融合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规划时,就应融合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来说:一是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比重,改变以前那种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做法;二是要革新职业道德的教育方法,善于从思想教育层面出发引导职工认识到职业道德重要性,使职工在思想上夯实重视职业道德、遵从职业道德的思想意识基础;三是从教育人、塑造人的角度出发,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功能形成新的认识,并用职业道德教育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职工;四是认识到职工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观需求,吸纳职工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案设计中来,听取职工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看法和想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合职业道德教育,并实现以职业道德教育发展人的最终目标;五是鼓励知行合一,引导职工在理解职业道德内涵和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职业生涯中开展职业道德实践,使职业道德规范真正体现在职工的行动中,融入到职工工作的方方面面。2、方法上切合职业道德教育。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忽略职业道德教育,导致职业道德教育出现断层,思想政治工作无法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效对接,其根源在于没有掌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方法上切合职业道德教育,使两者能够顺利对接。具体来说,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考虑引入如下新型教育方法:一是情境教育法。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设定若干情境,由职工去判断应如何应对,以此观测、审视职工的职业道德观及其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二是互动教育法。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和职工共同探讨、积极互动,交流职业道德的学习与实践心得;职工之间也可以就职业道德的学习与实践进行交流互动;三是案例教学法。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采编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正面、反面案例,与职工共同评析案例,从案例中汲取精华,提高职工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和体验程度。例如,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采编一些违反职业道德而构成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以此引起职工们的警醒;也可以采编一些遵守职业道德,赢得社会尊重,实现职业成功的典型事例,促使职工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生涯之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四是体验教学法。职业道德需要长期修养和实践,所以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的体验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不能低估体验教学法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职业道德讲堂;等具体活动,引导职工在活动中学习,加深职工对职业道德的体验。3、评价上结合职业道德教育。道德水平如何,最终必然会形成评价,即来自于他人和社会的评价。一个道德水平高的人,会得到人们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一个道德水平低的人,则会受到负面的、否定的评价。职业道德也是如此,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操守的职工,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得到单位和领导的肯定,得到同事的肯定。思想政治工作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我们在评价上凸显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果作为对职工的一项重要的评价依据。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如下角度予以实现:一是自我评价。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引导职工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使职工高度重视职业道德。这就要培养职工对职业道德的敏感度,使职工在违背职业道德规范时能够产生内心上的羞耻感;当然,如果职工遵守了职业道德规范,则应鼓励职工在内心上对自身予以积极评价,形成自我激励;二是他人评价。思想政治工作者还需要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导职工认识到,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强制性规范,最终会形成来自于他人的评价。例如,一个职工严重违反职业道德规范构成犯罪,法律将会对其负面评价,并追求其责任。因此,职工需要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规范同时也是职工社会评价的一项依据。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应在职工激励考核等场合将职业道德作为激励考核的一项依据,体现出制度化的评价机制。总之,我们要改变传统上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做法,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比重,充分发挥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提升职工思想认识水平的作用。我们应在加深对职业道德传统要求和时代要求的理解,分别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方法上和评价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建议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转变理念、革新方法,将职业道德教育更好地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赵广、于成学:《道德体验: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篇2

1、促进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培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由于学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水平如何,德育工作效果如何,缺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分析,很难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评优评先、奖学金发放、实习就业等相结合,德育工作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成为班主任依靠印象掌握的问题,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发展。

2、促进五年制高职院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需要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党的“十七大”和“十”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在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思想上的困惑和实际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促进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规范化的需要

开展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德育量化测评,是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建设得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规范化,使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生干部、班主任老师、学生管理干部的作用,实现德育工作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

4、促进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自觉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

在实施德育工作量化测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等环节,有效组织班级学生开展评议,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功能,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测评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五年制高职学生中开展德育工作阶段性量化测评的内容

1、思想品德方面

胸怀祖国,有强烈的爱国激情,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要求进步,积极参加党团政治活动,注重个人修养,在各项活动中发挥带头作用。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热爱所学习专业,积极参加理论、技能学习,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通过测评结果,检验实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效果。

2、道德素质方面

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团结友善,尊敬师长,自觉服从教职工教育管理。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言谈文雅、举止大方,注意采用文明礼貌用语,助人为乐,公共场所扶老携幼。并且通过测评结果,检验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效果。

3、行为习惯方面

热爱劳动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积极参加卫生值日、执勤、劳动周等活动。爱护公物,节约水电,珍惜爱护各种资源,发现公物损坏及时报告;服装整洁大方、仪容仪表符合学生身份,遵守宿舍管理规定。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认真锻炼身体,遵守学校作息时间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且通过测评结果,检验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效果。

4、遵章守纪方面

主要包括遵守国家政策、法令,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待人真诚,遇事守信,坚持正义,对于不良行为敢于批评劝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吸烟、不喝酒,不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男女同学之间举止文明、正常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并且通过测评的结果,检验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效果。

5、社会实践方面

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按时参加校内外实习,注重操作技能的提高,服从师傅管理;积极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实践活动,有创新意识。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和比赛,努力拼搏争取取得最好成绩。并且通过测评结果,检验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效果。

三、在五年制高职学生德育工作阶段性量化测评的结果分析

1、从测评对象结构分析

测评对象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技师分院数控技术专业一至五年级在校学生,三次测评截止时间分别为2012年7月、2013年7月、2014年7月。第一次测评测试结构为:参加240人,其中男生205人、女生35人,男女生比例为5、86:1;来源徐州市区91人、县城66人、农村83人,城市和农村学生人数比例为1:1、64。第二次测评参加192人,其中男生169人、女生23人,男女生比例为7、34:1;来源徐州市区77人、县城73人、农村42人城市和农村学生人数比例为1:1、49。第三次测评参加184人、其中男生161人、女生23人,男女生比例为7:1;来源徐州市区84人、徐州所属县城75人、农村25人,城市和农村学生人数比例为1:1、19。从测评数据看,市区农村学生人数比例逐步减小,由于市区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明显好于农村,因此这也是教育成果逐步提高的因素之一。同时从数据中可以得出,在男生人数远远大于女生情况下,测评结果能够不断提高,说明教育活动产生了较好效果。

2、从测评德育成绩方面分析

第一次测评为没有实施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学生德育基础数据,平均成绩为87、55。第二次测评为实施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半,德育平均成绩为91、10,呈上升趋势。第三次为全面实施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两年,德育平均成绩为92、12,上升较大。从测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随着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德育成绩逐步升高,平均成绩分别提高为3、55分和4、57分,说明实施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德育工作起到了应有作用。

3、从学生所处年级角度分析

一年级三次测评平均值为89、63;二年级三次测评平均值为87、83;三年级三次测评平均值为90、27;四年级三次测评平均值为91、17;五年级三次测评平均值为94、80。从测量结果可以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智逐步成熟,在实施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德育工作后,学生思想品德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在二年级段反复出现,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波动。

四、在五年制高职学生中开展德育工作阶段性量化测评的启示

1、发挥教学渠道作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二,充分挖掘蕴含在各门专业和学科中的丰富德育资源,发挥所有学科的德育教育作用。第三,实施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性环节,多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企业调查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实施德育工作的互动平台。

2、渗透学生学习生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日常思想教育是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环节,学校必须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争取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是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组织者和责任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和不可代替的作用。班主任必须深入学生中间,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配合学校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着力解决学生在学习、健康、成长、成才、交友、择业、创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引导五年制高职学生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实施分层阶段教育,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学生年龄小、学制长等特点,面临从少年期到青年期的过渡。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特点及需要,明确各阶段目标,实行分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始终。一年级学生刚刚入校,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他们从不同初中进入学校,多数学生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出现许多不适应。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等相关课程和多种集体活动,初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经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实现“一年行为养成”的德育目标。二年级学生已经熟悉学校环境和管理教育方法,各种潜在的不利因素会有所抬头。可以通过安全、法制、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形式,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并且实现“二年知荣知耻”德育目标。进入三年级部分学生已经年满十八岁,正在向成人过渡,违反校规校纪现象明显减少。此阶段要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线,开展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实现“三年道德提升”。四年级时学生已经长大成人,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在这个时期主要进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教育,通过生产实习、创业实践、工艺实践等多种社会实践途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之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完成“四年创新实践”。到了五年级学生世界观已经形成,面临就业、择业、创业,学生十分想自立,想步入社会,早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所以要特别进行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一定要解决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迷茫和困惑,最后实现“五年自我发展”。

4、抓住一切有利契机,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有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和重大节日可以利用,学校应该抓住这些有利契机,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作出的历史贡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动力,通过以上多种形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篇3

【关键词】高等 警官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26-01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使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健康的个性和特长,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2000年,我院在认真分析人才市场情况和生源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即“素质模块积分制”并迅速在全院推开。近5年来,学院在接受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验收过程中,对“素质模块育人制”又作了进一步完善。

二、“素质模块育人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素质模块育人制”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以构建和谐育人体系、全面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努力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健康个性和特长为基本点,以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为突破口,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 即: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认识自我、充分发挥其健康个性和特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好发展自我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系,提高自身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充分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潜能和积极性,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正确发挥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三、“素质模块育人制”的主要内容

(一)构成体系

“素质模块育人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由有机联系的五个模块构成,即:思想道德素质模块、基础人文素质模块、专业职业素质模块、身体心理素质模块和警务技能素质模块。

(二)培养目标

五个素质模块围绕各专业培养目标均设置有模块培养目标,具体为:

思想道德素质模块旨在使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人格品质,学会正确地认知做人处事。

基础人文素质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和具备大专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运用计算机办公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为职业技能的学习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专业职业素质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群)工作的必备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其掌握相关的知识,努力实现与行业社会的零对接。

身体心理素质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强身健体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健全的体魄,具备与其生理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身心健康知识。

警务技能素质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相适应的警察体育技能及知识,具备警察的基本素养。

(三)课程设置

“素质模块育人制”围绕每个模块的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思想道德素质模块设有“政治类课程”和“思想品德”两部分课程;基础人文素质模块设有“通识类课程”和“基本技能”两部分课程;专业职业素质模块设有“专业类课程”、“职业技能”和“专业实习”三部分课程;身体心理素质模块设有“身心类课程”和“公共体育技能表现”两部分课程;警务技能素质模块设有“警务类课程”、“警察职业素养”和“警体技能表现”三部分课程。

(四)评价内容

“素质模块育人制”评价学生的内容按模块分别为:

思想道德素质模块主要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评析是非的能力、对所学课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及思想品德表现情况。

基础人文素质模块主要评价学生对通识类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搜集信息能力、英语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对基础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专业职业素质模块主要评价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

身体心理素质模块主要评价学生对公共体育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和对必要的身心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警务技能素质模块主要评价学生对警察体育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警察体育知识和警察基本素养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警察基本素养表现情况(主要包括队列、警容风纪、礼节礼貌及内务等项)。

(五)评价原则

素质模块育人制对学生的评价坚持下列原则:

1、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模块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

3、所有课程均采用百分考核制。

(六)评价种类

素质模块育人制分学期评价和毕业评价两种。

学期评价即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规定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评价。学期评价与学生的评优挂钩;毕业评价是对学生在学制内所有课程评价结果的汇总处理。毕业评价与学生的毕业与否挂钩。

四、组织实施

素质模块育人制的实施工作由教务处、学生处分别牵头,院团委及各系、部协同组织管理和负责。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管工作的副院长负责有关协调工作。

五个素质模块中“设定课程”的教学工作依次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公共基础教学部、相关系和警体教学部承担,教务处统筹协调;“思想品德”由学生处负责、相关系承担;“基本技能”由教务处统筹,公共基础教学部、信息工程系和继续教育中心承担;“职业技能”和“专业实习”由教务处统筹、相关系承担;“公共体育技能表现”和“警体技能表现”由教务处统筹,警体教学部和相关系承担。“警察职业素养”由学生处负责、相关系承担。

五、“素质模块育人制”的创新表现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篇4

论文摘要: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从国外大学时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做法,提出了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道德教育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创新激励机制、重视自我提升机制。

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路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道德培养的不可或缺性

社会是各种职业和职业活动的统一体。职业生活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生活领域之一,社会职业关系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职业道德作为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协调社会利益的公共准则,不仅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大发展时期,各行各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利益的获得,必然产生各种矛盾,对物质利益的终极追求违反了科学发展观,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wWW、133229、COm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正当的社会职业,履行职责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包括职业道德认识、职业情感培养,职业责任感形成、职业价值取向、职业意志锻炼、职业理想树立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与习惯的养成、一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一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正是它的核心于毛务之一。

由此,以培养社会职业主力军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应当是集技能的掌握与正确的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丁一身的全面的教育,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职业道德教育)倘若不问德性如何而只要求知识,或是扩张某种能带来声誉和金钱的技能,而忽视崇高的道德价值追求,其危害必定严重影响到整个时代的精神状况,越来越多地失去人文庇护,尤其是道德教育的关照,而使从事各行各业的职业者难以抵制各种诱惑;也越来越多地使人缺乏关爱,出现反叛、虚无、绝望而陷入困境,其最终结果必然是人对目标的功利意义的重视膨胀到超过人自身的地位,使获得优位的人重新沦为机器和技术的奴隶“道德教育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所以应该从人与社会本质出发去挖掘、拓展道德教育的内涵,促进人的发展性的目标。”

二、国外大学在职业道德培养中的做法

工学结合的内涵可以解释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一本质特征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了职业环境。在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经历从一名学生向一名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过程。在这一真实的互动过程中,不仅有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还有人与人之间思维的碰撞、创新理念的萌芽,更有各方面利与弊的冲突,取与舍的衡量。“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这种真实的职业环境,赋予了学生多重角色,为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真实而较为温和的情境。

(一)以职业道德课程学习提高职业道德

美国在其高等教育中重视道德教育的主要表现是,全美的623所大学开设的2757种伦理课中,其中50%实用于伦理道德、秘书道德、医疗道德和律师道德等等。他们把培养“责任公民”放在学校教育的突出地位。

日本学校开设了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来自日本的德育效益日本之所以构成优势,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劳动力具有良好的素质,尤其突出的是,普通工作人员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能水平”。德国也首肯:“日本的经济成就是无容争辩的事实。日本的一几业政策只是日本经济高涨的诸多原因之一。但是,雇员相当高的劳动道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日本工作人员中间,劳动道德跟工业政策同样为日本经济取得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教育部颁布了道德教育《大纲》,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英国全国课程设置委员会主席大卫·柏斯卡说:“教育不能与道德想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约克大主教约翰、哈勃古博士强调:“把道德教育列人学校课程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学校创造一种鼓励诚实、尊重别人的氛围”。

(二)在工学结合中培养职业道德

德国企业管理的一个特点,是其独一无二的学徒制度。大多数16岁的青少年必须在自己所选择的行业中当3年学徒。一周内有4天留在工厂里,第5天则返回职业学校,接受理论课程训练。德国法律没有强制各工厂接受学徒,但到目前为止,已有45万家工厂实行这种制度、工会在约450个行业中强制规定,必须有学徒经历才能被聘为正式员工。学徒制度的普及,不仅减少了青少年犯罪与失业率,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新一代员工的职业道德,让年轻人拥有专业技能,使技术扎根于基层员工。

(三)以行业道德准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

目前美国普遍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美国律师协会和法学会达成协议,规定法学院所有毕业生务必通过职业道德课程的考试,方能进人律师界工作。商学院也开设了职业道德课程,着重讲解企业和公司经理经常面临的职业道德问题。

(四)以传统文化和道德实践推动学生职业道德

新加坡的民道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确;共同价值观,重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德建设,坚持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结合,注重道德实践。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要树立适应21世纪需要的新型高职教育人才观和人才质量观,立足于高职的发展前景和职业定位,致力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技术型技能型的国际人才、多元化个性化的独特人才,着力于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特色人才,以质量和特色树立高职教育的品牌与形象,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进一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的探索和实践恰恰是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构成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等。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培养的基础,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培养的关键,道德行为和习惯是道德教育培养的综合结果。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可以从教育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自我提升机制来实施。

(一)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道德教育机制

工学结合的语境赋予学生多重角色,立足于学校、企业、社会三个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有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由于在工学结合中,学生同时具备四种身份,即学生、员工、子女和公民,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并不是个孤立的教育,而是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相结合的一个道德教育体系,四个方面宜一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见图1)

充分发挥课程作用,类似美国开设各种伦理课,把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其次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程目标中明确道德目标,把能力与态度标准作明确拟定,使专业教育中体现、渗透职业道德内容,使职业道德教育富有成效;再者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如开展“厚德讲坛”、“明智人物”,他可以是学校聘请校友、实业界成功人士、劳动模范、首席工人等参与职业道德教学,用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切身体会与学生展开具体而深人的交流与探讨;也可以是企业中的优秀员工,用以身示范的行动,使学习者获得激励”鼓舞,产生仿效的欲望一与实践的信念。也可在工学结合中评选“未来企业之星”、“优秀员、”等活动进行建构。第四,充分运用企业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构建立体的德育教育网络,用企业文化和区域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第五,在社会实践和岗位中,增强职业道德的钊一对性和有效性。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在工作岗位仁,也需要有更多的实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得到教育。最后,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重视家庭生活对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培养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各级政府和群体组织,制定家庭教育大纲,对家庭教育起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可规定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做的事情,加强感恩教育,评选十大孝星,感动学校的十大父亲和母亲等,成立家长委员会,共同商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见图2)

(二)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评价机制

道德评价是人们依照一定的标准、根据和方法,对某种社会道德、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价值和性质行判断,以达到扬善抑恶目的的一种特殊评价活动。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内化过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现实中有一套完整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二是有比较完善的道德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科学开展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职业道德、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促进校风和学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一因此,建立合理的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分必要的。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建规章制度。如学习纪律、劳动纪律、工作要求、岗位职责、社会实践要求、顶岗要求、课程标准等都要严肃,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知道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

2、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评价机制要从原先的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从评价主体要从单一教师评价改为教师、班组、师傅、同伴等多方面评价;评价内容从单一的学业成绩到学业、岗位胜任度、职业道德、对企业贡献度等来评价;评价范围要从课程到综合素质,涵盖全方位。另外,采用轮换、淘汰、竞聘等多种机制,让学生了解、懂得企业用人的标准,从而来促进评价。

3、采取有效的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可通过问卷、访谈和观察等,一是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方法,如平时体现在他们身上的学术道德、消费道德、恋爱道德,以及就业道德、工作态度、诚信行为、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各方面进行量化考核。二是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把评价对象放到整个发展过程中来进行考察。从一定工学结合的背景和环境中分析对象过去,观察对象当前发展状况、预测对象未来发展趋势,对其动态发展过程的表现。作出评价会更为客观和符合实际。如有的看上去在工作岗位上没有什么突出成绩,但他在兢兢业业研究,一下子可能没有量化的成绩,但却是在平凡岗位上不断开拓的很好的敬业精神。只是动机与结果相联系的方法。如在顶岗中刀具的损坏,是在钻研过程中的尝试损坏还是认为故意损坏,结果一样的,但动机不一样。

(三)创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激励机制

运用激励机制,把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认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激励叮分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可从学业评价、人党推优、岗位轮岗、岗位提升、就业培训、创业资助、各类评奖荣誉等几方面来统筹考虑;负激励从责任追究、报酬降低、荣誉追回等方面考虑,使职业道德好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多岗位轮岗,更高的职位上锻炼,给予更多的岗位培训,学生遵循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提高紧紧结合在一起;在负激励使受罚者得到震慑和启发,从而改为对善的行为的追求。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篇5

摘 要:近年来,随着用人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中职德育课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呢?本文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变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024-02

近年来,随着用人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中职德育课实施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职业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呢?

一、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职业素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广大中职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努力学习、钻研技能,积极向上、自强不息,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时展的要求,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应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应对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开创新时期新阶段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紧紧围绕德育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中职德育课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德育目标来展开,通过目标教学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1)通过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通过学习《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4)通过学习《哲学与人生》,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5)通过选修课《心理健康》,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三、切实改进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1)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学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式、角色扮演式、小组合作教学式、仿真教学式、现场教学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恰当使用挂图、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及校园网等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外的德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总结等方式,交流学生的体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引进社会各界的相关专家学者、英雄模范和一线的劳动者或企业家参与学校活动,丰富教学形式;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内容,积极开发校园德育资源,收集优秀学生和成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以及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社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和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事物、新典型等充实教学内容。

・德育研究・如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切实改进德育课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很多中职学校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时,往往简单的以期中和期末成绩以及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为依据,这种评价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改革评价方式,就应当改变过去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要坚决克服以考卷定成绩,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倾向,即把教师评价、班级评价、个人评价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评价相结合,把成绩评定和个人品行表现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课内、课外学习和活动相结合。

(1)评价学生的学,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日常表现评价、学习成果鉴定、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学生的自评互评,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收获和进步的总结、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方式。

(2)评价教师的教,包括教师对课程定位的把握、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过程的驾驭,以及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师自我反思、征求其他教师意见、教学督导评估等。

(3)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包括课内外学习表现和日常生活的实际表现。主要是评价学生人生成长实践的实际表现,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人生成长的趋向。通过对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给予正确评价,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激励其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使之明确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陆、探究性学习[J]、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

[2]《教育部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出台》教育部网站、

[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12月10日颁布执行、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多元化 学业成绩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50-03

学业成绩评价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反馈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它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实施一套行之有效的测评手段来客观、全面、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业成绩评价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学业成绩评价的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它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较量斗争,其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国家、民族、政党认同,凝聚社会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抵制西方腐朽思潮,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方式和重要途径,具有情感性、实践性与生活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包含了爱国、爱党、道德、守法等情感性要素,又有展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指示性内容;既要求有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引,也要求有学生的自我教育约束;既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社会实践将其践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情感性教育,是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国家的政策法规、道德法律知识,客观看待国家社会发展现实,培养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发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并在日常生活将其践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教育,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以后的人生阶段会不断遇到学习生活、价值理想、社会交往、就业创业、恋爱婚姻等现实问题及矛盾冲突,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处理现实问题,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生活化教育,围绕着国家时事政治、社会现实、人生发展、日常生活等来开展,以培养政治素养、品德修养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此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方法论的教育,是通过教学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把已经具备的零碎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完整的价值系统和思想理论系统,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国家与社会发展,运用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社会活动,辩证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洞察能力,培养辩证思维、逻辑思维与审时度势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起点的、以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内化为过程、以日常生活实际行动和表现为目标的课程。学业成绩的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还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业成绩评价就是要依据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更加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关注学生的日常操行,更加客观反映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

当下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业评价模式和体系主要是以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评价模式为主,存在的问题较多,如评价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关注学生对理论体系与知识的把握,评价的内容较为狭小;评价对象以教师为主,评价的主体较为单一,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态度、情感能力、人际交往;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对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课程学习影响而产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的变化的体现不够,评价的时间跨度较短;学业成绩评价所应起到的管理、教育、鉴定、引导、激励的功能发挥不到位。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内容的教材化、理论化、知识化,缺乏与大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化、实践化和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出现了教学课堂化、教师中心化和教材化倾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但比较积极活跃、热衷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等。对此,我们要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品德与能力、知识与行为相结合等方面入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业成绩评价模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它的培养目标。为此,学业成绩的评定需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明确评价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注重学生参与过程的考核,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等评价原则;结合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及个体差异等评价法,并综合采用形成性、诊断性、总结性等多种评价类型,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行、意、信、行,促进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是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目的内在地规定了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具有情感性、抽象性和长期性,为此,学业成绩评定应当包括运用基本知识能力、学生思想及其外化形式的实际表现,即政治理论素质、思想品德修养、社会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价值理想与社会现实、真诚情感与人际交往、奉献社会与就业创业等矛盾冲突的问题。为此,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理论来指导社会实践的运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及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考察,注重结合学生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特点是构建学业成绩评价的依据。学习基础较差、目的不够明确、动力不足,但积极主动活跃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突出特点。为此,学业成绩评价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规律为依据,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密切联系他们成长中遇到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情感认识、法制观等问题来构建评价体系,形成以个性化评价为主,将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品德、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将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论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既有简单理论知识掌握的考试体系,也有由教师、同学参与平时课堂表现评价的考核体系、参与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校内各部门和社会有关人员参与的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体系。通过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模式,把考核过程向学习、教育和成长过程转变,增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

第三,强化学生参与过程是学业成绩评价的必然要求。学生参与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将学生参与纳入到学业成绩评价中,既展现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师课前布置一些有争议问题,以课堂作业、主题演讲等形式让学生结合个人与社会的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及口头表达予以评分;并将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平时表现纳入考核中,既能活跃课堂,也可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实践是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展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访问、参观并撰写实践报告,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将社会实践纳入成绩评价中是学生参与的表现;同时还注重同学之间的互评,把学生的评价纳入其中。

第四,清晰明确的评价范畴是学业成绩评价的必然要求。学生知识素养、思想道德、价值理想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性的过程,在制订学业成绩评价时,我们要从学生、教师、辅导员及同学、社会人员等多方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要针对性地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及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情况,考查学生自学、参与讨论情况及通过课程学习后他们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遵守法律纪律等品德与行为等层面内容;综合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动态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及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第五,明确可操作性是学业成绩评价实施的客观诉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过程是复杂的,评定内容是具体性的也是抽象性的,既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也有现时价值评价和长远价值判断,还有学生显性教育价值实现与潜在价值实现的评价。因此,在选择学生评价的方法手段模式时不仅要客观、科学、全面,而且应可控制、可操作、可测量,我们需要综合采用测验、观察、实验、问卷调查、水平测试等方法,在实验中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特点的学业成绩评定模式和体系。

总之,科学的教学目标、变动的学生实际、多样的评定手段、多元的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成分及合理的成分比例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多元化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基本要求。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学业成绩评价的实践操作

学业成绩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如何更好地反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从短期的发展来说需要通过学业成绩的评定来(下转第113页)(上接第51页)实现,而从长期性发展来说则要通过社会的检验来完成。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情况,考察和结合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操作模式,本文的多元化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模式是以平时成绩、社会实践、操行评定和期末成绩为组成部分的。

一是平时成绩,占成绩评定的20%,由任课教师完成。包括学生出勤、纪律,课堂表现与学习态度,如参与课堂对话、研讨、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及口头表达能力。其中出勤占学业成绩的10%,这些评定内容的纳入对教育、管理、引导学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是社会实践,占学生成绩评价的20%,由辅导员评分、社会人员监督的方式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勤工俭学、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志愿者活动,其他的辩论赛、技能赛、才艺表演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及参加社会实践次数,完成一份实践报告情况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活动,由教师和辅导员的评分形成社会实践的成绩。社会实践是促进知行合一的重要方式,能综合考察学生的积极进取心、团结合作等能力。

三是操行评定,占学生成绩评价的20%,由学工、团委、系部等综合评分、同学互评方式操作和完成。操行评定主要包括学生日常生活的表现,如思想道德品质、行为礼仪、典型的助人为乐行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或因考试作弊、旷课甚至打架斗殴、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受到警告以上等处分等,这些都可以纳入考核体系中,并通过同学互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评价,由所在院系提供该方面的总成绩来实现。学业成绩评价标准与学生实际表现联系起来既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宗旨,这种通过他人的监督和约束促使学生去约束自己言行举止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

四是期末考试,占学生成绩评价的40%,采用统一考试的方式。通过开卷或闭卷的方式考核学生的政治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考核既有基本理论和知识,也有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来分析热点时事的知识,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中国和社会的现实发展。针对有突出表现、有重大成果的学生还可以实行免试和加分。

【参考文献】

[1]刘晓娟、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J]、教育探索,2011(12)

[2]徐国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业成绩评价模式探讨[J]、科技和产业,2011(7)

[3]刘建涛,韦筱青、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0)

[4]郦建阳、科学设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成绩评价标准的探索[J]、信息科技,2011(6)

[5]邓演平,李红、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的依据、特点与原则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5(5)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项目(2013SZ022)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篇7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道德失范 道德体系重构

[作者简介]韩志敏(1981- ),女,河南沁阳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基础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德阳 61800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47-02

由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型而引起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变化,对我国原有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导致主体核心的道德信仰发生了危机。当前我国主流的道德是积极的,向上的,但是一些领域出现的社会公德滑坡、职业道德败坏、诚实守信缺失等不正之风,折射到校园里便表现为“90后”部分高职大学生的道德失范。

一、高职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表象

“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原有的道德价值及其评价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目前,高职院校相当部分学生在观念上认同并在实践中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但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正严重影响并破坏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体系,造成其道德失范。

(一)道德评价错位

道德评价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依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的善恶判断和评论,表明褒贬态度。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使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与西方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社会价值观念和思潮呈现出多元趋势,这些变化势必引起当代大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善恶判断出现困惑,从而导致其道德评价出现多重标准。调查发现,当被问及对彭宇、许云鹤、小悦悦等事件的看法时,部分学生表示面对老人摔倒不敢再扶,即使要扶也会先拨打110或在有人作证的情况下才会将老人扶起。在对药家鑫事件的网上讨论中,有个别大学生甚至对他表示支持和同情。这些现象折射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标准错位,甚至严重扭曲。

(二)道德信仰偏离

树立坚定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然而,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快速变化导致一部分人对所持信仰由怀疑到困惑再到丧失,继而出现了信仰真空。高职大学生在道德信仰确立这一问题上,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自己的道德信仰没有笃信不疑,存在着道德信仰意识模糊等问题。在以经济利益为激励机制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和对利益的追逐欲望增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也发生着变化。在面对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时,他们感到迷茫和彷徨,在拼命考取各种证书的同时,却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大学生们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他们在政治上的追求趋弱,更加淡泊理想、信念,更加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个性化的发展。

(三)道德行为失范

一些领域,道德滑坡,诚信丧失等严峻的社会道德现实与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道德信条相去甚远,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污染了学生心灵。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伦理价值正处于无序向有序的重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降低,主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从而表现出一些规范的行为。如违纪行为泛化,公德意识缺乏,诚信意识淡薄,缺乏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打架斗殴现象屡见不鲜,对偷盗行为不以为然,异往的失范,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青年人还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这样必然会使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行为失范。

(四)道德情感冷漠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情感的认识对道德行为具有调控作用。近年来,由于大学生道德情感冷漠或缺陷所造成的事件屡见报端,从马加爵事件到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狗熊事件,从河北大学李启铭校园飙车案再到药家鑫故意杀人案,这一桩桩事件足以窥见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存在着严重问题:一是正义感的流失,二是义务感的缺失,三是羞耻感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在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取向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在参与班级活动、同学交往、师生交流的时候,往往容易站在个人的角度审视事物的客观现象,而忽视了自己在主观方面的懈怠;在责任意识方面,同样是对待父母长辈的态度,部分大学生的选择是认为与父母情趣不投,无法沟通;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很多大学生认为更多是取决于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福利待遇的高低、工作环境的优劣等,而非责任心。

二、高职大学生的道德重构

虽然行为失范的个案不少,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状况。实际上,高职院校相当部分学生在观念上认同并在实践中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但是与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其他人一样,我们的大学生们也面临着许多的道德困惑,他们渴望得到关爱和帮助。进一步提升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使之达到并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需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思潮,重构其道德评判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道德重构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亟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既包含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等理论,也包括了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等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其所需要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去解决人们生活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更好地形成文明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一个人的价值信仰既有它的稳定性,也有它的可变性,它会根据整个社会价值信仰体系而不断整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前多元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能够帮助大学生打牢思想道德基础,重构其道德评判标准。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坚定其道德信念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或践行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做出抉择、克服困难和障碍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是个人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要素。顽强的道德意志是通过恒久的道德实践磨炼而成的。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中,道德意志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它能激发人的潜能,激励人的行动。同时,道德意志还是人们控制道德情感的巨大心理动力,实践证明,道德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会被消极情感所压倒,使道德行动半途而废;只有道德意志坚强的人才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消极情绪的干扰,把道德行动进行到底。道德意志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定道德信念,从而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追求道德理想。在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过程中,特别需要这种坚贞不渝、勇往直前的道德意志的支撑,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道德践履中准确把握自己,坚定理想,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三)用中国传统文化感染和熏陶学生,提高其道德修养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较为注重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以及做人做事基本的道德品质,学校教育引导的力度还不够。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道德教化诉诸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古代思想家的道德学说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孔子提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的诚信原则;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仁爱”思想;孟子的“恭敬之心,礼也”的谦敬礼让美德等。如果学校能够正确运用这些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所提出的道德规范感染和熏陶当代大学生,必将对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质。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起良好的道德习惯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目前,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它通过比较系统的理论灌输,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解决学生品德心理形成等认知问题。但是,仅有理论学习,学生还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和习惯的养成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个体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社会实践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因此,学校要想帮助大学生走出道德的“暗礁区”,就应该准确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根据新情况,研究新教学、新思路的教育方法,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在实践的历练中受到道德感召、熏陶和体验,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勤俭节约、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和脚踏实地的道德情操与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我的道德评价、道德判断、道德践行能力,由此即可形成与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相适应的道德情愫。

[参考文献]

[1]邓卓明、社会实践对培养大学生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2-01-14、

[2]厉红、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大学生素质教育[D/OL]、http://、cn/ShowManager/degree/detail?resourceId=Y1012875,2006-12-01、

[3]秦小鹏、浅谈二十一世纪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

[4]秦小鹏、论高校大学生礼仪道德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

[5]魏范青,刘晓春、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 质量检测 评价 趋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42-04

高职院校德育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的内容很广,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人格特质、精神风貌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对人生发展起定向和引导作用。《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考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通过考评,学校可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全面而又科学地检测与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是客观评价学校德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检测与评价德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具有教育功能和导向作用。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德育质量检测与评价不断得到完善。

一、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及检测评价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因办学历史不长,对学生德育缺乏整体规划、系统管理,目标单一。在内容结构上,存在知行统一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在管理上,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教育途径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之间的衔接配合不够紧密;德育个性化、生活化、常态化教育仍显不足;学生在文体和社团活动、专业教育,特别是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与竞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等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个性发展方面的表现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高职院校现有学生德育质量检测与评价仍然存在为评价而评价的功利主义倾向,忽略了检测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导致评价程序上学生自我评价缺位、不重视评价的反馈,即过于注重他评,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德育评价没有完全达到触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作用。在评价手段方面,过于注重定量评价,忽略了定性评价。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德育评价往往是通过先采用指标量化的方法给每一位学生打德育分,再按德育分值的高低和比例给学生设定一个德育定性的等级,诸如优秀、良好、及格之类,其科学性值得商榷。

二、高职院校德育质量检测与评价的新趋势

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为高职德育质量检测与评价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同时也对德育质量检测与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结起来,德育质量检测与评价评价呈现出如下一些新趋势:

(一)德育质量检测评价与素质教育结合。我国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上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身心潜能充分发挥;二是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三是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这是一个宽广的、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有益于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中生长的素养。这些素养并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形成的,马克思明确指出“它要靠社会主义教育和训练把人都变成为‘新人’”才能得以实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各相关教育职能部门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才实际需要,通过一系列教育、管理和服务手段,对学生政治思想、文明道德、知识结构、适应能力、心理品质等多方面素质进行全面培养的一个综合性的动态过程,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特征。它要求学校改变一直沿用的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高职院德育素质教育与质量检测和评价一般可以从如下方面结合:

1、培养个性发展与德育评价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个性发展,不仅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有较全面的发展,而且要注重促进每个学生争取获得相对于自己来说最好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就整体而言,后者是就个体而言。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托每一个个体个性的发展,并渗透在每个个体个性之中,在这里所说的个性发展是统一性中的有益于自己各方面的发展和不妨碍其他人全面发展的发展,无疑这样的个性发展将有利于整个社会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实施素质教育,应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懂得德育总是通过体育、美育、劳动技术和社会实践等作用表现出来。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德育质价量检测和评价结合。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增长,同时也关系到人类发展。为此,我国高等教育法把创新精神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任务要素提了出来,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大社会责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因受教育理念陈旧和课时不够、教师不足等条件限制,教师教学不少仍停留在知性教育基础上,考试除采用标准化的试题和规范化答案外,很少让学生发挥或关注学生的见解,特别是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作用的发挥。为了适应新时代知识高度分化而又高度整合、渗透的趋势,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在开展课程学科(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需要,注意对学生加强与专业相关的文化艺术教育和文理知识互补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特别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教师教学应教会学生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获取并运用现代信息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3、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德育质量检测和评价结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心理素质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较之其他高校有明显差距,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学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认识不清,对就业前景不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身的自卑心理,认为与本科院校相比,自己在就业上处于劣势。同时,大学生又多为“90后”、“00后”独生子女,在心理素质上存在着对新环境的适应力、情绪稳定性和心理上的自我调适能力不强、意志比较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学校有必要将思想教育和心理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倾听,并积极参与学生心理辅导和必要的生活指导,使学生掌握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与保护的方法。此外,学校应有计划地针对不同性别、年级、地区、家庭条件的学生实际情况,拓宽校园人际沟通与交往的渠道,勇于探讨学生步入社会即将遇到的种种问题,让学生增长社会见识,磨炼意志,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德育质量检测和评价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高职院校德育的对象是高职学生,强调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强调德育工作质量评价要以学生为本。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德育质量评价的中心环节。

1、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及潜能的发掘。德育评价如果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如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脱离学生的发展需要,只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受教育者,必然遭受到学生内心的排斥,从而导致德育评价流于形式。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仍然做得不够,部分教师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培养、学生发展需要等掌握不够,结合不紧,在不同程度上与学生产生了隔阂,不利于德育深入开展和取得好的实际效果。

2、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德育质量检测与评价应坚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出发,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尊重学生在德育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德育评价应当更多地引入学生参评机制,给学生树立科学评价标准和传授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挥评价结果对学生的鼓励和鞭策作用,让学生在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改进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获得更好的发展。

3、强调人生价值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德育是有既定目标的,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由其社会性的本质决定。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德育评价必须把学生是否“全面发展”和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是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目标内容进行检测和评价,给学生健康成长做出正确引导,使知识教育落实到能力培养之中,使学生因获得更好的教育而获得更加美好的人生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德育评价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生在校期间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状况,对学生将来的事业有直接的影响。为学生成才助力,在进行德育评价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把专业思想教育列入德育范围。德育强调职业技能学习对学生成才立业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懂得掌握职业技能是高职生步入社会的谋生之道,是安身社会之本,高职生要想在社会安身立命,没有一技之长是不行的,难以实现人生价值,更谈不上为人类做贡献。

2、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与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活实践相结合,职业道德意识才能确立起来,职业道德习惯才得以养成,才能为高职生步入社会,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型职业人奠定良好基础。

3、把榜样的力量作为德育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即把模范人物作为学习标杆,以其高尚品德、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精神等作为一面镜子对照,为其典型事迹感动,为其高尚情操感召,从中得到鼓舞,产生一种向善向上的力量,有利于实现学生德育内化和践行,通过德育评价带动,为德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四)德育评价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支撑,高职学生是高技能人才,经过几年的培养后将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这支主力军的建设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

1、德育评价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流价值培育和践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高职德育质量评价是高校育人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对大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的必然要求和集中体现,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评价,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德育评价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有利于减少学生培养的社会化成本,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高技能人才,其社会化过程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有所不同,高职生作为我国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大、分布面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思想素质的高低与其发挥作用的大小直接相关,对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影响。

(五)德育评价与科学理念结合。德育评价受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德育评价提供了思想支持,技术支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将使德育评价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将德育评价视为一门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德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政治学、哲学等相关学科范畴,借助于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德育评价的科学性才得以体现,否则德育评价将如同无本之木。德育评价必须符合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地域特征、心理特征、民族风俗习惯和认知规律。一方面,高职教育通过传授学生专业技能,造就学生适应社会分工需要的职业本领;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德育工作,在思想精神层面塑造学生。德育评价要体现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2、评价手段要讲求科学性。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德育评价提供了便利、快捷的评价手段,互联网络的普及为德育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不断改进德育评价的手段,有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效度和信度,增强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德育评价应当吸收相关学科的评价理论、评价方法、评价模式,增强德育评价的科学性,使德育评价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特别是使其本身具有和发挥教育激励作用。

3、评价指标的设置要讲求科学可行。传统德育评价体系指标存在相互交叉,部分指标无法准确考核,部分指标超越了德育评价的范畴,往往导致相关考评数据难以获取,或者获取成本过大。评价指标应做到可行与易行相结合、绝对与相对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高职院校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已经成为重要任务,德育评价的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成效,进而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完善应当包含如下内容。

(一)评价手段:定量与定性手段相结合。定性评价是指评价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评价对象基本属性和特征的整体认识,是对评价对象德育表现进行抽象概括。定性评价主要以我国法规相关要求和学校德育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作为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表现做出评价。评价一般在原则性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特长、优点和不足等做出描述性定义,这种评价客观真实,定性测评一般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量评价是通过数学模型和科学计算手段对评价对象德育状况进行全面的数值化评价,所得结果相对来说较为可靠、 准确。定量分析的长处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整体的综合评价。受科学性德育理念的影响,在德育测评中应建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二)评价主体:学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德育评价的目的决定了评价的主体应当是学生,即在学校有关主管部门指导协调下,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的参与应该贯穿整个德育评价过程,旨在发挥评价的教育引导激励功能。如果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被动的评价标的,忽略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只将评价视为少数学生干部和老师之间的事情,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排斥,从而削弱德育评价应有的教育导向和激励功能。目前,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往往通过不同的工作部门和教育途径进行各有侧重的实施,一般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要负责对学生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情况进行测评,而学生工作处侧重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律文明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团委主要通过社团组织建设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表现作出评价等;然而很多院校对这些各具功能的碎片化的平台缺乏关联性整合,不能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系统性要求,应加强内容的整体规划,特别是通过运行机制统一实施,确保达到预期目的。

(三)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设计应当考虑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的结合。动态指标可以反映学生德育的动态发展情况,有利于动态考察学生的道德状况,尤其是有利于鼓励后进的学生不断努力,而静态指标则有利于考察学生在某一个时点状况的德育现状,有利于鼓励先进的学生获取较高的德育评价。在考察动态德育指标时可以采用选取相对指标的办法进行评价,在考察静态德育指标时可以考虑采用选取绝对指标的办法进行评价。

不同年级的德育评价指标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面临不同的德育问题,不同的年级的学生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德育环境也不一样,通过差异化地设计不同年级的德育评价指标,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一成不变的德育评价指标不符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渐进形成的规律,以过高的德育标准和过低的德育标准来评价学生都会适得其反,难以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下转第77页)

(上接第44页)

(四)评价程序:评价程序在德育评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涵盖了从指标设计公开到评价结果公开反馈的整个过程。德育评价程序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对评价公信力的判断。评价程序可以按照“德育评价部门公开评价指标―学生自评并公开评价结果―学生互评并公开评价结果―德育老师评价―评价结果公开”的逐层评定法。

总之,德育评价是一门科学,它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政治学、哲学等相关学科范畴,借助于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德育评价的科学性才得以体现。在实行对学生的德育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其教育功能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袁立平、浅析高校德育管理的现实困境[N]、情感读本,2014(2)

[2]虞丽娟、谈高校德育的优化与评价[J]、中国高等教育,2003(8)

[3]王开业,吕春雷,郭践识、对高等学校德育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4)

[4]江乐园、苏静、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研究综述[J]、前沿,2005(11)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方案优秀(精选5篇)
  • 下一篇: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