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风险分析和管理(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2 栏目:写作范文

风险分析和管理篇1

国外知名大学的管理科学与运筹、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都开设有《风险建模与分析》等相关课程,本文对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系统风险管理研究中心、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系统与决策科学研究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国防采办大学[1-4]等教育研究机构所开设的同类课程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为本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美国斯坦福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开设了两门风险分析相关课程[1]:《工程风险分析》(EngineeringRiskAnalysis,课程代码MS&E250A)与《工程风险分析实践课》(ProjectCourseinEngineeringRiskAnalysis,课程代码MS&E250B)。其中,《工程风险分析课》主要讲授工程系统中风险管理决策的相关技术方法,内容包括:技术、人、环境方面的权衡分析,决策分析的元素,概论风险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系统动力学,事故后果的经济分析,以及相关技术在航天系统、核电工厂、医疗系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案例实证研究。而《工程风险分析实践课》(ProjectCourseinEngineeringRiskAnalysis)是在学生先修《工程风险分析课》(MS&E250A)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指导学生个体或成立小组,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抽象、建模风险管理问题,通过风险评估、沟通和管理三个阶段,解决实际风险管理问题,学生需要做口头陈述和完成报告,以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概论工具解决风险和不确定决策问题的能力。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开设的这两门风险分析相关课程,相互支撑,从课程代码上也可以明显看出,MS&E250A是MS&E250B的先修课程。MS&E250A特别注重风险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讲授,通过概率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系统动力学等基本模型与方法为载体,阐释风险分析过程,并结合案例进行详细展开;而MS&E250B在250A基础理论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针对某具体背景问题,建立小组,分工收集材料、建模、计算,并完成陈述报告和答辩,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研究精神的锻炼。

(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了《工程管理》(ProjectManagement,代码1、040/1、401)课程,其中包括专门几节内容讲授“风险分析-风险与不确定下的决策”,主要包括五部分:风险与不确定定义,风险偏好、态度和效用,决策树分析;涉及效用函数、风险评估、跟踪和控制,风险层次化建模、风险结构分解、风险矩阵等分析工具,风险预算、风险预防措施、风险修正,灵敏度分析等决策计划制定的方法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世界知名工科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工程领域的杰出人才,在其核心课程《工程管理》别注重“风险分析与决策”的讲授,将风险分析作为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其内容设置上,主要结合决策分析理论,将风险与不确定、偏好、效用、决策树等决策分析方法融入到风险分析中,并通过风险措施、修正、灵敏度分析等决策方法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可见,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系统风险管理研究中心[2]开设了《风险建模、评估和管理》(Riskmodeling,assessment,andmanagement)课程,主要讲解等级全息建模、决策树、多目标权衡分析、风险过滤排序与管理、极端事件风险管理、多目标风险影响分析、多目标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并结合复杂系统协同风险建模、国防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水利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商业系统、软件系统等领域的风险建模与分析开展案例研讨。此课程的负责人是Y、Y、Haimes教授,他是国际风险分析与多目标决策学术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常年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很多著名的风险分析方法都是他提出并推广的,比如HHM、RFRM、MRIA等,这些方法现已被美国国防部、NASA等机构采纳。可见,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风险建模、计算、决策的方法也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改进以解决新的更复杂的系统风险问题。

(四)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Univ、)系统与决策科学研究中心为研究生开设了《风险、效能与决策分析》(Risk,PerformanceandDecisionAnalysis)课程[3],作者在留学期间曾全程跟听了本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多准则决策与风险分析中的基本理论和最新发展方向,包括四个专题,10次课,每次3个小时,主要内容有:风险、决策树分析和效用概念,效用理论与贝叶斯决策理论;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中的效能评估与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与偏好建模,过程与集成方法,集成方法、工具与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概念和基本模型、方法、工具与应用;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概念、模型、方法与应用;以及在商业和工程管理领域的应用。此课程的特点如下:一是将风险基本理论与决策技术有机结合,注重风险应对的科学决策,如DTA、MCDA等;二是注重数据分析处理与不确定性推理算法的讲授,包括DEA和ER等;三是将优化技术引入风险分析,建立风险优化的模型与算法,比如MOLP等。此外,作者还调查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析、美国国防采办大学,国内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开设的相关课程,结合上述四所国外知名高校相关课程现状,可以发现如下特征:(1)注重基础理论。各高校或机构都特别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讲授,几乎都涉及不确定性建模、概率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等基础知识点,可见打好基础,是灵活运用技术工具的基石。(2)联系决策分析。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将决策分析理论有机地融入到风险分析中,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比如MIT讲偏好、效用、决策树,Virginia讲MTOA,MU讲DTA、UT、MCDA等。(3)通过数据说话。风险分析的结果结论要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因此各高校都注重定量化数据分析方法的讲授和运用。比如MU讲数据包络分析DEA、Virginia讲多目标统计分析MSM等等。(4)学术研究引领。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风险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工具,风险分析学术研究扩展了风险方法库,风险管理的实践需要促进了风险分析学术领域的研究。(5)注重实践能力。各高校在基本理论与方法讲授的基础上,都不约而同地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前沿文献、发现问题并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能力。比如Stanford专门开设MS&E250B的实践课。

二、《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思考

通过对国外知名高校相关课程的调研及特点分析,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我们提出对《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学一点思考。

(一)从教学目的来看

本课程主要授课对象为研究生学员,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基础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包括数学知识、计算知识、查找阅读文献能力等。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致如下目标:(1)培养学员在工程项目研究中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的意识。针对管理学领域中研究对象复杂性和随机性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有效的风险分析及管理方法在工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员在其研究领域中积极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意识。(2)增强学员分析管理风险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从理论、方法和实际案例三个方面学习掌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和风险监控等管理环节的地位作用、关联关系和研究热点,增强学员在理论探索和科研项目研究中分析管理风险的能力。

(二)从教学过程来看

《风险分析与管理》核心在于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其重要环节是对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优化、组合,难点在于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因此,提出本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三步:(1)讲———讲概念、讲理论、讲过程。主要通过教师讲解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热点以及一般流程,着重讲授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一般化四阶段及其相互关系。(2)学———学方法、学技术、学工具。学的主体是学生,学就是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风险分析与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风险识别、分析、评估与应对中的经典方法;同时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工具,实现初步的模型求解与运算。(3)做———做练习、做案例、做研究。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讲”和“学”最终要落到“做”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方法和工具解决简单示例;能够围绕某背景案例,实现从风险识别、建模、分析到求解的全过程求解,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方法论;最后,能够在案例中捕捉到问题,查找文献,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完成“做研究”,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三)从教学内容来看

在上述教学目的和过程的指导下,参考国内外相关高校和机构的相关课程内容,结合我们的实际,本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实践性。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是形成本课程整体知识结构和灵活运用技术方法的基石,风险分析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应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掌握基本过程和方法。另一方面,科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并用于改进实践,工程实践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源泉。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学理论,学好理论用于实践。二是系统性。风险分析管理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监控为主线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必须涉及到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对应讲授一到两种经典方法,使得整个课程学习成体系。三是时代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中,要紧跟时展,多选多用当前社会生产生活及工程建设中的出现的事件、案例,以此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学习的兴趣;二是课程内容设置中,不断更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风险分析方法技术的改进,尤其是一改以往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局面,大量引入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在课程建设中引入国际研究最新成果,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风险问题。四是综合性。风险分析与管理课程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与决策分析理论与方法的交叉。从上述国外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应当将决策分析理论有机地融入到风险分析中,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需关注以下方面:一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概念、理论、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热点以及一般流程,着重讲解风险分析管理的基本理论,使学员掌握基本阶段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对本课程整体知识结构的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重要性,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热点;领会风险分析与管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掌握基本概念与定义,了解本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基本过程包括:国外风险分析与管理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一般过程,各阶段之间的联系;了解国外风险分析与管理的过程,掌握风险分析与管理基本阶段以及相互关系。二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方法、技术、工具。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和风险应对,每个阶段有其特有的技术方法支持,结合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在风险识别阶段主要设置风险识别一般方法、情景分析法、级层次建模方法HHM等内容;在风险分析阶段主要设置风险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风险故障树分析,风险过滤、排序技术(RFRM)等内容;在风险评估阶段主要设置风险矩阵评估法,贝叶斯风险评估方法,蒙特卡罗方法;学习并掌握风险矩阵评估、贝叶斯风险评估及其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在风险评估中的运用等内容;在风险应对阶段主要设置风险应对的概念与措施,风险监控过程,多目标风险管理方法等内容。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使研究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风险分析处理模型与技术,并提高其自我学习新方法的能力。

(四)从教学方法来看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我们急需创新教学模式。(1)通过阅读汇报深入掌握基本技术方法模型。根据学员研究领域,从国外高水平顶级杂志上选取风险分析与管理技术方法文献,由学生组成3-5人小组,通过任务分工,阅读、研讨、实验,并对其他小组学生进行陈述,讲解方法、思路及其优缺点,接受提问并答辩。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达到深入教学目的。(2)通过案例与研讨式教学加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教学组织中注重开展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引入案例;在课程教学中,加大教学的实践环节,训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解决能力。同时,结合学生所参与的科研项目,积极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参照斯坦福和弗吉尼亚大学的案例教学模式,结合本校从事科研攻关任务的实际,我们可以围绕以下案例进行研讨:大型工程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软件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航天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装备采办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反恐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通过案例研讨,掌握所学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

三、总结

风险分析和管理篇2

关键词:一体化;风险分析;安全管理

作者简介:纪会争(1974-),男,河北文安人,廊坊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王宏(1974-),男,内蒙古杭锦后旗人,廊坊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105-02

一、集控一体化改革

廊坊电网2010年12月进行了集中监控改革,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由改革前的集控站(包括监控班和操作队)和常规站(有人值班变电站)相结合的模式,变为改革后的“集控班+运维操作班”的集控一体化的变电管理模式。全区主网82座变电站全部采用无人值班方式,由集控班集中监控。集控班承担全区所有变电站监视、控制和特殊情况下紧急遥控操作等职责(目前,集控班与地区调度同台办公,已初步具备调控一体化条件)。运行维护班则负责所辖变电站倒闸操作、事故处理、巡视以及其它日常管理工作。运维操作班设三个类型组:第一类型组为应急巡视组,采用24小时值班方式,负责所辖变电站的夜巡及应急处置;第二类型组为正常巡视组,上白班,负责所辖变电站有计划的白天巡视、变电设备运行维护及应急处置;第三类型组为计划操作组,负责所辖变电站有计划的操作、变电设备运行维护及应急处置。

集控一体化改革,完成了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和事故处理效率。利用自动化、信息化、可视化等技术实现对区域内变电设备的集中监控、绩效分析和风险预控,逐步提升了变电运行科技含量。进行集约化管理,减少了变电运行人员数量需求,降低了运维成本,更加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统筹调配。

二、安全风险分析

1、提高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关键在于人员素质

变电运行部现有职工296人,肩负着廊坊地区主网变电站的运行与维护工作。变电运行人员除承担传统的运行管理工作之外,逐步增加部分设备的试验维护工作。同时,变电站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与2010年相比数量增加10%),在未来几年内随着运维一体化的深入、调控一体化改革,工作中会不断出现新的安全问题,不断面临新的安全风险。在运行人员总体数量不会增加的前提下,对运行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在工作态度作风、主动学习意愿和能力、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等方面,必须跟得上安全管理和运行的要求。

2、班组层面的安全管理工作仍然是重点

改革既是对机构和人员的重组,也是对班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管理机制的再造。在改革前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机构变动对班组人员的心理影响和班组管理的波动是必然存在的,改革是把双刃剑,带来进步发展的同时,细节处理不当,就可能在局部引起工作的失误。同时,变电运行部班组由改革前的23个改为改革后的10个。单班组人数增多,其中3个班组人数突破50人,单个班组人员数量居公司班组之首,比如大屯运维班共有人员61人,其中运行人员53人、司机8人。人数众多的班组之间如果在工作计划、人员管理、车辆调配等方面工作不到位,就会形成混乱局面,在某个现场或某个环节就会出现问题,形成隐患。比如集控班是新成立的班,目前负责地区变电站的日常监控、单一开关操作工作。遥控操作断路器时,如果断路器发生故障造成爆炸,当现场该断路器附近有运行巡视或检修人员时,就会危及现场的人员安全。避免事故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监控人员与现场运行、检修人员的有效沟通机制,消除安全隐患。

3、设备升级改造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刀闸电动化改造,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为实现对刀闸的远方遥控操作,对变电站老旧刀闸进行电动化升级改造。改造过程中,涉及变电站数量多,且许多站是重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一是倒闸操作。由于现场改造使部分五防锁具漏锁或五防系统与实际设备不一致而又未发现,造成倒闸操作过程中五防失效。二是特殊运行方式。由于改造,母线频繁停电,单电源或单母线长期运行,外来或内部的事故引发停电,易造成违反《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理》的事件发生。三是外部因素。外来施工队伍和频繁使用的大型机械设备在现场存在安全隐患。

4、交通安全压力增加

部分运维班巡视人员和操作人员每天从市区出发,相比以前从驻地站出发,无论在车辆的数量,还是在行驶距离的里程上,都成倍增加。尤其是倒闸操作停电开始时间一般安排在清晨,送电也一般在检修工作完成后的傍晚,运行及管理人员在规定的操作时间前到达变电站。起早贪黑,车辆交通存在的安全风险是必须注意的。

三、集控一体化改革后一年多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践

1、认真总结、不断改进,加强对班组的管控

通过集控一体化及之前的机构改革,车间一级的生产管理逐步扁平化,减少了对班组管理的部门和层级,与以前相比,更加强调班组工作的主动性,而班组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对工作的布置、执行和落实。针对集控一体化改革在工作流程、资源配备等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举行了公司、运行部到班组各级层面的9次集控一体化改革总结会议,认真总结梳理存在的工作亮点和问题,群策群力、务实工作,对亮点和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问题和不足,共同研究、不断改进。通过有形的流程梳理、培训教育、安全管理等工作,积极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积极发挥班组的整体合力,努力在班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上下工夫,切实实现对班组安全工作的全面管控,达到改革的目的。

2、到岗到位履行监督职责

全面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将安全管理重心下移,重点放在倒闸操作现场和变电站日常管理检查上。严格执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制度,做到所有现场都在控。对现场发现的苗头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属于运维班管理的,督促运维班落实整改;属于个性问题的,要求运行人员现场整改;总结到岗到位的经验和不足,将到岗到位反馈表提出的问题及班站整改措施作为运行部月度安全例会一项重点内容,对整改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使到岗到位实现闭环管理。同时,认真听取一线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工作流程细节和运行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和改进。

3、安全培训管理工作注重实效

2011年,以开展月考为主线,按照考试与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了针对变电运行人员的月度培训和月度考试工作,实现培训的目的。月度培训由运行部兼职教师和技术负责人为运行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内容紧密联系生产运行。每月的抽考工作,选取12%的运行人员参加。考试内容包括安全规程、事故处理、日常工作、电工基础等,对不及格者给予罚款,考试结果与班组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利用SG186培训系统,每月对全体运行人员进行在线普考,主要内容有《安规》、紧急救护法等。通过提高考试的频次,达到提高班组培训实效和员工自学的目的。通过绩效、奖罚等考核手段传递培训压力,从根本上加强和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增强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学习动力。

4、变电运行应急管理

变电运行人员第一时间面对变电站的突发事件,安全风险概率远远高于其他专业。一是电网停电事故。梳理各种运行方式下事故停电的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确保协助调度及时恢复负荷或切除故障,保证电网安全。二是设备爆炸火灾事故。及时、正确、有效地判断事故苗头或已发生的设备问题。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编制和完善《10(35)千伏高压室电气火灾现场应急处置方案》、《触电伤亡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等应急预案,提高可操作性,防止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时出现错误判断,处置失当或惊慌失措,使小事故变成大事故,给设备和人员安全带来更大的危害。

风险分析和管理篇3

关键词:税收风险 监控管理 系统 效能

一、全面理解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

(一)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的内涵

现代系统论把系统定义为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效能或可以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体。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是以促进纳税遵从,分析识别纳税遵从风险,降低征纳成本,防范和控制税收流失风险为目标,以系统管理科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管理方法的综合性、复合型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坚持整体管理效能最优化,最大化,系统管理、统筹兼顾,优化组合,良性循环,以实现税收风险分析监控管理整体效能的不断提升。

(二)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1、主要特征

税收风险分析监控管理系统由相对独立的管理要素系统组成。在整个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中处于核心环节,承上是税收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启下是税收风险的应对和控制,

2、主要内容

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是有各个管理要素的子系统组成的,主要包括:第一,分析研究税收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制定符合税源经济特点和规律的税收风险监控管理整体规划,管理制度、管理方案等。第二,税源环境调查,税收风险特征调查与研究、行业及业务类别细分与确认。第三,税收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及优化、样本选择、风险参数测定及优化等。第四,涉税信息数据采集,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税收风险程度测度,税收风险等级排序,税收风险分析报告形成及风险任务推送等。第五,税收风险应对控制的信息反馈,税收风险应对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优化与完善,完成阶段性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进入下一个循环系统。

二、提升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效能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

1、借鉴国际经验,组建专门的税收风险分析监控机构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税收收入能力研讨会”参会外方专家介绍,税收风险管理实践成功的国家一般都设置专门的税收遵从风险(简称税收风险)分析研究机构,专门从事税收风险监控管理工作。借鉴国际经济,利用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有力契机,在总局、省局和市局分层级建立统一的税收风险分析监控部门,集中开展专业化的税收风险信息采集、分析识别等监控管理工作,实行集中统一分析,通过分析识别,把税收遵从风险类型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开展税收遵从行为及风险特征规律的分析和量化研究,通过构建税收遵从风险评估测度模型,开发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提出不断改进和提高税收遵从的解决方案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发挥在税收风险管理指挥中心的战略作用。

2、明确管理职责体系,组建专业化税收风险监控管理团队

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综合运用经济学、税收学、会计学、数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税收政策、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和管理技术,所以不同层级的税收风险分析监控部门应逐步建立由行业税收管理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统计专家及会计师、律师等各种专门人才组成的税收风险分析专业化团队,明确从涉税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计算、样本选取、指标构建、参数设置、算法选择、模型构建、风险处理信息反馈、参数及模型修正等各要素管理职责,采用专门的风险分析监控的技术和方法,把税收风险管理的典型案例、数据模型、专业分析识别算法和技术等应用到不同层级的税收风险监控管理中,提高税收风险监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健全和完善对专门税收风险监控管理岗位管理人员的开发培训、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包括能级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和激励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化管理人才在税收风险监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大信息管税的支撑力度,为有效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提供高质量的涉税信息数据和技术支持

1、建立高效的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推进立法保障机制建设,为税收风险监控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基础信息数据

第一,在完善税务系统内部涉税信息采集和利用的同时,加强对外部涉税信息的综合采集和利用,尤其是在税收风险指标的构建,风险监控量化模型的研究建立时,应以较真实的高质量涉税信息数据为基础,可采取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税收管理人员实地巡查和风险监控管理人员深入开展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到税源生产经营全过程,调查分析税源经济规律和税收风险的之间的关系特征与规律,获取叫真实的纳税人生产经营的涉税信息数据。第二,建立与工商、银行、国土、统计部门及国地税之间的第三方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同时积极借鉴国际上税收管理先进国家在涉税信息报告法制化管理方面的经验,加快《税收征管法》的修改进程,通过税收征管立法,进一步拓宽纳税人信息报告的范围、内容,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第三方信息如实报告的法律义务,即工商、银行、统计等部门及交易相关方等都要依法承担向税务机关报送涉税交易信息的义务,加大税收立法在涉税信息数据共享、协税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力度,有效突破和解决征纳信息不对称的瓶颈,提高税务部门掌握的涉税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为有效开展税收风险监控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基础信息数据。

2、以夯实人工业务管理为基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业务和技术的有效融合,完善税收风险监控信息化的技术支持系统

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税收风险预警监控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建设应建立在税源风险调查等基础业务管理充分有效开展的基础上,尤其是在税收风险监控管理规划方案设计、管理制度的制定,税源风险特征调查,税收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优化、风险预警参数及权重标准的科学测定与调整,风险识别算法的优选,风险分析监控模型建立等关键性基础业务要经过专业的深入研究,反复检验、修正优化,形成科学完善的系统的业务管理方案,通过开展地区试点或通过小软件模拟运行,经过可靠性、标准化的检验和修正调整后,结合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搭建统一的税收风险预警监控信息化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和技术高度融合,提升税收监控管理系统整体效能。

(三)改进和完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提高税收风险预警监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在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重要的地位,为税收风险应对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向,风险分析识别的科学准确,风险应对控制才有实效。

1、构建和完善税收风险指标体系

结合各地区开发的税收风险特征库量化管理技术,进一步从税收经济、税收政策、管理效能等多角度分析研究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生产经营规律、税收政策、税收风险特征及风险易发环节、典型案例经验等因素综合构建税收风险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科学测算和确定税收风险阈值、预警参数标准、风险权重系数等,通过相关地区、行业的综合检验和校验,完善税收风险指标体系及有关参数标准。

2、改进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方法,完善风险分析监控模型,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第一,在完善税收风险指标体系基础上,甄选、采用科学的分析识别算法,结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手段,按照从宏观到行业再到纳税人的层级关系分层次进行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层层深入,深度挖掘,发现和识别真正的税收风险源、风险易发环节和关键的税收风险点。因此应建立至上而下逐级开展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程度测度排序、风险应对任务的推送,至下而上逐级开展税收风险应对、控制和排查、反馈与绩效考评的税收风险分析运行管理机制;以总局、省局到市局开展不同层面的宏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重点是查找所属区域和行业税收风险;行业风险分析识别的重点是查找行业所属的风险纳税人;微观风险分析识别重点是查找纳税人涉税生产经营的税收风险易发环节及具体的税收风险点,根据风险指标的实际偏差等综合打分、积分,根据风险分值的高低确定纳税人的风险等级,并进行排序和预警提示,进一步提出税收风险应对控制的建议方案逐级推送到相应纳税服务、案头评估、税务稽查等部门,实施差别化的税收风险应对处理。通过至下而上逐级开展税收风险应对、控制和排查并逐级反馈绩效,一方面监督考核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及应对的绩效成果,另一方面,重新修正、调整完善风险分析识别模型及有关参数标准,促进税收风险监控管理效能进入螺旋式改进的良性循环运行系统。第二,结合现有涉税信息数据资源,研究适合于不同层面、不同规模和行业类别的风险分析识别算法及相关预警参数,总结特点规律后分类推广应用,提高税收风险监控的专业化水平;综合使用多种分析识别算法,如税收能力估算法和聚类分析法结合使用,反复训练和校验,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风险监控模型,经实践检验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提高税收风险分析监控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断提升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风险分析和管理篇4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及其特点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一般是指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教师,通常有以下五方面的特点。第一,他们具有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第二,他们虽然了解教育科研对学校的价值,但更多地忠诚于自己的专业,而较低地忠诚于所在的学校;第三,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很强的学习意愿;第四,他们的成就欲望较强,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要求工作中更大的自和决定权;第五,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特长进入更好的品牌学校或上级教研部门。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及风险

(一)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

对于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来说,一部分是通过考试或组织调动进入品牌学校或上级教研部门工作,另一部分是因研究能力提升而转入党政机关或其它行业工作。而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离职几乎是主动的,给学校带来的损失巨大。所以,将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主动离职称为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

(二)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的风险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持一定的专业教师流动性能够为学校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保持活力。但是,专业教师流动过于频繁,特别是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动过于频繁,人才流失,必然会因缺乏人才而面临科研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风险。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流失将给学校带来如下风险:

1、人才风险。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离职可能导致学校科研关键岗位的空缺。由于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实践能力,他们一旦离职,学校可能无法立刻找到可替代的人选,在研的课题项目会在一段时间搁置,不能按期完成相关研究。新派教师从学习到正常研究,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在这期间他们的工作效率比较低。另外,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在学校中一般属于优秀人才,有一定的带动性,他的离职可能会引起学校教职工的调动情绪,如不及时补充新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学校面对的结果必然是沉痛的代价。

2、成本风险。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离职使学校必须重新申请教育主管部门安排教学水平高、研究能力强教师,而更多地是从本校教师中进行自我培养以满足对人员的需求。一方面学校培养一名优秀的教师要付出一定代价;另一方面,培养一名新的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也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而主管部门安排的教育科研教师是否胜任工作,是否能融入新学校都具有不确定性。

3、形象风险。过多的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调离或流失,会造成一种错觉:“这学校环境不好,留不住人才”,学校教育科研这张牌就打不出,打不好。如果时间长了,流失的人多了,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度也就会降低,严重时会毁了社会的信誉,影响学校的形象。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业务特征使他们本身就有较强的流动意愿,不希望终生在一个学校工作。他们追求终身就业能力而非终身的工作环境。为了更新知识,为了深化研究,他们渴望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通过流动实现个人价值增值。

(二)学校因素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目标更多地忠诚于教学研究,探索知识,追求事业,而学校的目标要求他们把学科教学搞好,提高教学成绩。如果学校不能有效地协调两者的目标,使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在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目标,那么就可能导致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不满,进而造成他们的调动或离职。

(三)社会环境因素

一方面,知识经济使知识更新加快,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为了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中能更快获取新知识而选择离职,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单位去工作。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很大,而目前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尤仍是稀缺的资源,是争夺的对象。这种人才的供不应求,必然会引起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流失。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风险管理

通过上述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原因的分析和流失风险的识别,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加强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风险管理。一是风险防范;二是风险控制。

(一)风险防范

这是一种旨在减少风险事故发生概率而采取的一系列预先的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它强调积极的激励,减少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流动意愿,建立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与学校间的新型组织关系,从而降低流失风险事故的发生。

1、申报教师岗位时挑选与学校相适配的科研教师。为了减少流失率,在引进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时就应严格挑选程序,注意知识型人才的态度、个性和行为要与学校相适配,之后还要通过培训,告诉他们怎样工作,怎样与同事相处,怎样获得帮助等,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学校,避免因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价值观与学校相冲突而造成的流失。

2、树立学校与个人是合作伙伴关系的理念。该理念承认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能够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产生持久的激励效应,从而降低其离职意愿。比如,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可以与学校党政班子一同参与科研规划过程,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认可与尊重。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还可以相对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实行灵活机动的弹性工作时间,尽可能满足其自要求。

3、营造一个充分沟通,信息知识共享的环境。建立一个信息知识共享的电子化互动平台,使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能够自主方便地了解到各种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一方面增加他们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学校教职工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开放式沟通,还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他们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对其流失的及时防范。

4、制定一整套面向未来的培训计划。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训机制,为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创造受教育和提升职务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求,使其不必调动到其他单位也能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减少了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的可能性。

5、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定期提供给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相关信息,协助他们更准确地评价自己,使他们准确定位。帮助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进行自主职业生涯管理,让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学校中的发展前途,而不至于为自己目前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从而有助于降低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流失率。

6、实施内部流动制度。学校可以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减少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离职倾向。比如,通过岗位轮换,帮助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消除对单调乏味工作的厌烦情绪,使工作内容扩大化,丰富化;或者通过中层岗位竞聘,使愿意尝试新工作的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有机会获得新的职位,从而满足了其流动意愿。

(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后,即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时,采取一定的策略以减少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流失给学校带来的损失,使损失最小化。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学校内部和外部信息系统。学校内部信息包括在职人员信息、离职人员信息、人才储备信息、工作动态跟踪信息等。通过这些信息,学校可以随时了解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学校外部信息主要包括同业人员信息、同业人才需求信息、人才供给信息等。通过对人才供给状况的了解,学校可以快速有效地为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后的空缺岗位补充优秀人才。

2、做好人才备份工作。保证学校不会因某些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流失而中断工作开展。一方面要强化人才的储备和专业培训,使某项关键工作不会只被一两人独占;另一方面,同一主要工作岗位至少要有两至三人同时从事。对于非主要工作岗位的某些重要职位,可采取设立后备人员的培养计划。人才备份的方式有两种,首先是考虑内部备份,培养学校的人才梯队。其次是外部备份,主要是给教育主管部门的用人计划,备份最好是一个角色备几份,以保证待到有人离职时,几个备份人选中会有人可以及时补位。

风险分析和管理篇5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风险防范

企业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实体。要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其前提是要保证企业的存续,那么我们有必要对企业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本文基于此点,将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一定的探讨和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及成因

要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了解财务风险的定义以及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基础,本节将对财务风险的概念与形成原因进行阐述。

1、财务风险的定义

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环境变化及其他难以预料的因素影响,使得企业的预期财务收益与最终实现收益存在差异的可能性,它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本文研究广义的财务风险。

2、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所以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也具有多样性,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财务风险产生原因当中,并非每次都只是某一种原因在单独地起作用,也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影响所致。

它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1)政治因素的影响: 社会的政治因素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变化都可能对企业财务产生影响;(2)外部因素的影响:市场供求变化、商品价格变化、竞争对手战略调整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另外,当企业的债务人死亡时,可能会使得债务不能如期收回,引起企业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3)内部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员工素质两个方面。当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员工素质较低时,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经济变化的能力就不足,企业的财务决策会发生失误或者是财务执行发生失误。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及分类

只有对于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与其分类进行了解,才能更加深入地认识财务风险,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

1、财务风险的特征

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特征---客观性、广泛性、不确定性、可控制性、两面性。

2、财务风险的分类

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根据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可以将财务风险分为如下几种:

(1)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提供、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各个环节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资金情况的变化,引发企业财务风险增大。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对某个项目或者是某项资产投入一定的资金后,因为市场对于项目的评估或者资产价值评价的变化,而导致最终的收益与预计产生一定差异的风险。

(3)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市场或者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企业的筹资成本、筹资能力等方面,从而导致企业已经筹集的资金或即将要筹集的资金给企业财务带来不确定性。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根据学者们之前的一些研究,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

1、没有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企业风险意识不足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需要建立一定的管理机制,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的风险意识还不够强。

不少企业的企业财务决策人员以及决策的执行人员风险意识较弱,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没有足够的企业运营资金,过度依靠负债筹资来维持经营

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可认为是没有成本的,而负债则不同,需还本付息。所以如果企业负债过多,有较大的财务杠杆效应,在在经营不利或者是投资失误的情况下,会加剧企业的财务风险。

3、没有有效的财务监控制度,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控

当前,在财务监督与控制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企业数量很少,大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与控制。但是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没有相应的财务监控制度作保证是难以实现的。

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多种策略,经常使用的有回避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风险、分散财务风险与转移财务风险。

1、回避财务风险

企业在面对财务风险发生概率较大或者是财务风险一旦发生其损失额度较大的情况时,企业可以考虑回避这些财务风险。回避风险可以分为完全回避与选择回避两种。

2、控制财务风险

当企业已经面临某些财务风险的时候,企业所应该想到的就是控制财务风险,即尽量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程度。控制财务风险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控制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三是控制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程度。

3、分散财务风险

有些财务风险完全有自己承担可能一旦发生损失值较大,会给企业造成很大影响,因而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分散财务风险。例如,通过企业经营的多样化,企业投资的多样化,利用相关较小的多种业务或多种投资方式与投资方向等使得企业整体的非系统风险实现下降,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4、转移财务风险

企业在认识到财务风险对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后,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将这些财务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体。主要包括保险转移风险以及非保险转移风险两种方法。

五、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要增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能力,可以采取构建并加强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系统等手段来获得。

1、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

我国目前在在理论,比较缺乏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的研究。企业应建立专门负责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配备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他们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协调与具体规划。

企业可构建如上图所示的财务风险组织系统图。在企业董事会下面可以设立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由财务风险管理部门主管以及其他业务部门的主管参与组成,专门负责企业日常的财务风险管理,并定期对企业董事会进行报告;在财务风险管理部下面再设立企业财务风险的风险管理部,由管理信息系统部、战略部与监控部组成,他们主要负责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传递与报告等工作,风险管理部门还需要与企业财务部门、研发部门、人事部门以及数据处理部门等进行积极的协作,及时掌握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各种数据及信息的变化,企业其他各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好财务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及时向财务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变动资料。

2、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预警就是指通过定性或者定量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出警示,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财务风险。包括财务预警定性方法与财务风险定量方法。

(1)财务预警定性方法

定性预警分析主要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整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企业整体或者子部门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严重性排序分类,从而及时对企业采取恰当措施。

(2)财务风险定量方法

财务风险的定量分析是指利用企业的财务数据等,运用概率论知识、统计知识和计量知识构建数学计量模型,对企业的财务性质进行量化处理,以数值表示的方式来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

3、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是指根据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发挥会计技能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

(1)建立高效的财务风险内控制度

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就是对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环节的职责以及行为进行规范,从而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促使企业资产不数增值。

(2)强化企业财务风险内控制度的实施力度

财务风险内控制度有效实施,需要各部门、各员工的共同努力,并有相对独立于财务会计部门和相关业务管理部的人员对制度的设计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

(3)提高企业财务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主体,企业会计控制主要需要由会计专业人员来完成。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应具有在本单位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具有财务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笑丰 秦 娇:财务风险管理及防范策略浅析、决策与信息[J] 、2009、6、

[2]凌世寿 梁海娟:财务风险管理浅析[J]、财会月刊、2002、9、

[3]刘新华: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现代经济信息[J]

[4]庄子嘉: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J]、价值工程、2011、3、

[5]丁元纯: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健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J]、对外经贸财会、2006、2、

[6]周 宏:论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审计、2003、4、

[7]朱艳春: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商品与质量、2011、2、

[8]罗伟锋:论企业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措施[J]、中国对外贸易、2011、

[9]张宇飞: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2、

[10]王云漫: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措施[J]、现代商业、2011、3、

[11]陈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监管系统与策略选择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风险分析和管理篇6

[关键词] 税收征管;税收风险;管理完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75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133- 03

0 引 言

从2002年开始提出税收风险概念以来,我国各级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在风险管理程序、风险识别、风险指标等方面展开实践。但由于基础薄弱等各种原因,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税收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 当前税收风险管理存的主要问题

1、1 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税收风险管理是通过制定战略目标、税收风险识别、税收风险评价分析、税收风险管理应对,绩效考核等过程实施对税收征管的过程,目标是有效合理配置征管资源,最大限度促进纳税人遵从税法,减少税收流失,从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税收风险管理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一种机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和内容的规定。部分税务机关在开展税收风险管理活动中,虽然建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在形式上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分析,风险应对等工作过程。但很多税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内涵、作用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基层税务机关职能科室只认为税收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与自身岗位业务工作关系不深,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只从部门职责出发,沿用老思路老办法,使风险管理部门未能有效指导和统筹各部门工作。一些税收管理员对部分税收业务还是按照传统户管制方式进行操作,认为只有全部检查和管控,才能有效管理税源,没有有效利用“数据管税”“信息管税”。风险管理工作“穿新鞋,走老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发挥风险管理的有效利用资源,防止税收流失的功能。

1、2 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第三方信息、外部信息获取应用难

当前,伴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基于位置的服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方式的不断涌现,以及云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互联网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增长和累积。但税务机关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和使用数据管理技术获取外部有用的数据和信息,造成税务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比较窄。与工商、公安、银行之间的协作配合只局限于信息的传递,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共享,导致流失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三方信息,信息量还远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于外部各种大数据信息,几乎无法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手段进行收集、分析和采集。一般只采用人工由税务人员通过阅读与分析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及政府网站公开信息,再根据工作经验与知识储备,进行判断和查找可能与纳税人征收管理有关的信息。并行手工下载、复制、整理数据。这获取方式获取外部数据的工作模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数据不完整,数据缺乏依然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短板。

1、3 税收风险管理运用方法和手段没有与时俱进

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识别分析所的运用方法和分析技术单一,风险识别程度不高。在风险识别方法上,多使用单一指标分析,指标没有整体统一性,造成评价指标重复,指向分散,说明的风险不明确,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纳税情况没有整体的评价。对指标分析的方法简单,通常只使指标比较的方法进行数据对比。指标预警值设置也缺乏合理科学的依据,主观因素比较大,对纳税人的风险评价的技术运用遇到瓶颈。并没有在拥有大量数据基础上,运用税收来源于经济的关系,以多种方法建立相应的经济税收指标模型,对纳税人纳税行为进行归类和预测。从而建立税收风险评价模型。因没有新的方法和手段,随着税务机关存储的数据越来越多,数据拥有者与利用者不能匹配,利用率不高。大量数据信息没有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各种业务数据质量仍待提高。

1、4 忽视税收风险管理活动的事中的监管

只重视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只关注发现了多少纳税人存在的风险,不注重对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事中的监管,造成税收风险管理结果不理想。现阶段对事中监控的运行制度和机制不完善,特别是事中监控制度的滞后和监管手段的落后。首先对事中监控的作用认识不足,部分税务部门认为绩效考核是结果,更重要,而对于事中过程,只要结果好,就可以忽略。其次,对于事中监控,没有相应的职责部门进行监控,缺乏实施主体。再次,对于事中监控,因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且频繁性高,各部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业务的差异性,工作量大,如果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很难实施事中监控。最后,实现事中监控存在数据信息来源的复杂性。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大量非结构性数据的存在使得对其的处理异常困难,在实现事中监控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2 税收风险管理完善改进的基础

2、1 税收风险管理完善改进需要丰富的信息数据

税收风险管理需要有足够量的数据,无法获取足够量所需数据造成的税收风险管理效果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务机关对税收风险管理作用的认识。随着信息化水平提提,税务机关获取数据的能力越来越高。2015年,国税综合征管数据集中与处理涉及到综合征管软件(国税CTAIS1、1、CTAIS2、0)、综合征管软件(上海、版本)、全国集中版核心征管三个系统的数据。税综合征管数据处理平均每个月加载约6000多个过程,处理约1000多张基础表与事实表,共计集中约9800多张表。平均每个月集中数据量约占1、5T,平均每月集中大约60亿条数据,处理范围已基本包含以上各系统的税务登记类、发票管理类、税收会计类、稽查管理类、申报征收类、文书审批类、信息采集类、代码类、税收保全类、行政复议类、核定应纳税额类、强制执行类、认定管理类、违法违章类、行政应诉类、证件管理类、一般执行类等信息。只有数据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才能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分析识别评价的数据支持,缓解税收风险管理无米可炊的局面。

2、2 需要多种风险识别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单一的分析方法使税收风险识别效果有限。随着税务机关获取数据范围越广泛,管理数据的能力越强,税务风险识别分析需要更多的方法和技术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数据的广泛,如果能覆盖全部纳税范围注重,就可以开展整体数据分析,对全部纳税人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扫描,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对纳税人风险状况进行趋势分析时,需要确认风险因素的相关关系,这样,税务机关需要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整体数据运用多种算法建立多维税收数据挖掘算法模型,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税收风险信息和知识。通过相关分析,趋势分析,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快速识别纳税人存在的税收风险点,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效率。

2、3 需要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思路的转变

税收风险管理必须拓展风险管理领域,参与到治理决策和战略管理等全过程之中,即对本身活动的监控。税收风险管理实施部门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应对活动的专业性,对数据进行调查分析,获取全方位的信息,通过参与到战略制定和决策过程中,提出最客观、有力的建议,以增强决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数据进行实时有效分析,使管理者掌握整个风险管理活动状况,对每一起风险任务所处在的情况可以实时了解,通过分析税收风险管理运行环境,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调整、改正税收风险管理中的错误和风险,减少时间、资源的浪费,促进税收风险管理的合理化,效率化。

3 税收风险管理的完善改进

3、1 对税收风险管理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

税收风险管理包括了风险计划的制定,税收风险的识别、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评价,风险任务的推送、风险应对等环节,构成了一个管理流程。各环节各阶段有自身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耗费,同时也影响着下一环节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耗费。要保证税收风险管理活动顺利运转,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需要合理、规范的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充分利用风险管理活动产生的各种数据信息,对风险管理活动本身实施全过程管理,在事中,及时可以识别、评价、 控制、监督岗位风险,采取提醒,催办等措施,可以避免相关人员在在资料传递、工作交接过程中而可能出现的中断和失误。

3、2 提高税收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

建立互联网数据采集、第三方信息交换平台和机制,收集与纳税有关的数据信息,规范数据标准,促进税收数据的整合,使核心征管业务信息系统外部信息数据的综合管理,形成支撑税收风险识别分析的数据仓库。基础数据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税收风险管理中识别、分析评价的准确性,全程监控的及时性、有效性。要提高税收基础数据质量,通过应用系统数据入口的校验逻辑和业务规则检测,对数据进入系统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数据质量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构建数据管理的保障体系。税收风险管理的价值开发高度依赖于深度数据分析能力。从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帮助识别纳税人税收风险,也可以监控税收风险管理活动本身进展情况。

3、3 完善过程运行机制,健全岗责管理制度

分析税收风险管理相关环节和内容,找出税收风险管理的特点和重点环节,有依据、有目的地完善组织体系,明确各岗位职责分工,强化数据、基础管理,建立起跨层级、跨部门、跨岗位的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管理的运行机制,形成清晰规范的管理途径和制度,以满足风险全程管控的要求。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在明确内容及路径,并针对常规性的风险管理工作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引导操作模板。促进业务处理规范化,做到监控工作有序进行。

3、4 加强岗位专业培训,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培养和建立具有税收风险管理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是推进税收风险管理的前提。税收风险管理需要掌握税收政策、财务知识、数据信息管理、风险识别分析、风险应对、全程监控等内容的知识。建立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树立其风险管理念,培养其进行风险识别分析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其风险识别技能,从而提高人机结合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风险分析和管理篇7

关键词:设计质量;风险;控制;措施

1、建筑工程设计质量概述

1、1建筑工程设计

建筑工程设计是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在满足国家规范、标准等条件下,具体确定建筑群体的合理布置,建筑物的空间和平面布置、结构形式等,对项目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编制工程设计文件的活动。设计工作是建筑工程的核心部分,对工程项目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工程质量等有着重要影响。

1、2建筑工程设计质量

建筑工程设计质量是通过设计活动形成的,具有完整合格的设计文件,文件符合相关规范标准以及社会要求,满足顾客的需求、用途、目的。建筑工程设计质量有两个含义:一是设计文件本身的质量;二是设计文件的最终产品――建筑物的质量。

设计质量形成过程贯穿于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配合阶段。工程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设计质量问题:

(1)设计文件违反《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其它有关工程建设的强制性标准。

(2)设计文件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规程等。

(3)设计文件不满足设计任务书(即业主的设计要求)。

(4)设计文件的深度不满足《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

(5)设计文件存在“错、漏、碰、缺”。

1、3建筑工程设计质量的重要性

工程建设开始于设计阶段,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建筑工程质量目标和水平前期计划的具体体现,是施工的直接依据。设计质量的优劣对整个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质量。

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和水平是通过设计使其具体化,并据此作为施工的依据。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项目的功能价值。没有高水平的设计,即使施工进行得再好,项目的功能性、安全性、可靠性等都得不到保障。据统计,在项目建设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质量问题所占比例中,因设计质量而对建筑产品所造成的质量问题比例较高,达到40%。

(2)设计质量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性有重要影响。

设计要确定工程项目的技术、工艺、设备等功能,是把投资转化为生产能力的决定性环节,对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设计一旦完成进入施工阶段,施工等对工程投资的影响就极为有限。据统计,工程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达到70%以上。设计质量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营、维护等的影响十分巨大。

(3)设计质量对工程项目的进度有很大影响。

设计阶段本身就是工程进度的一部分。高质量的设计文件可以为施工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因设计质量问题出现的修改、返工等将严重影响项目的建设进度。

1、4产生设计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1)人员素质及设计水平。人是设计活动的主体,人员素质将直接和间接地对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产生影响。

(2)管理水平不到位。公司未能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或公司未能严格按照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设计质量管理和控制。

2、设计质量的风险管理

2、1风险管理重要性

风险管理是指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风险发生,处理风险,以实现项目的顺利进行的管理方法。

由于设计是工程项目的核心部分,设计质量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经济性、进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设计质量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对设计质量的风险管理就是对设计过程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预测、识别、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设计文件满足质量要求,即符合国家设计强制标准、规范及相关设计的要求,符合业主对产品――建筑物的设计要求。

设计质量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连贯的过程,它贯穿于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配合阶段等整个设计过程。通过风险管理,可以加深对设计质量风险的认识和理解,采取主动措施,避免在设计过程中出现重大设计质量问题,减少出现一般质量问题,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2、2设计质量风险管理的措施

现根据我公司的具体情况谈以下看法:

(1)强化质量意识教育,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确保高质量的工程设计是设计公司的责任,是公司赢得市场,树立公司信誉和形象的重要保证。加强设计质量管理,提高设计质量,首要的是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加强责任心,让全体员工充分认识设计质量对于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性。在全体员工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是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的前提。加强质量教育,积极组织员工学习公司质量方针、管理文件和公司各项管理制度。一个公司技术队伍的素质状况是影响公司工程设计质量的关键。加强业务建设,加强对现有员工的业务培训,给员工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重点鼓励和支持员工参加执业注册培训和考试,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设计水平和素质。

(2)严格按照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设计质量管理与控制。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是公司设计质量的根本保障。公司每一个设计项目都要根据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制定设计项目的质量目标。根据质量目标,按照质量管理程序文件的要求对设计全过程进行设计质量管理和控制。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涵盖设计活动整个过程,其主要过程包括文件和资料控制;质量记录控制;管理职责规定及管理评审控制;建设工程顾客要求的识别和评审与沟通;设计过程控制(包括设计策划、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设计更改等);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设计产品交付和交付后服务控制;顾客满意度测量与控制;内审、产品监视和测量;持续改进及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等。公司通过严格管理这些过程,以实现公司的质量目标及对顾客的承诺。

设计质量的提高不应仅停留在设计文件符合强制性规定、基本技术规范、规程、标准上,还应注重以提升建设项目价值空间为目标,不断优化设计方案、设计成果,最终完成高质量的设计,为社会、为业主创造价值。

风险分析和管理篇8

一、工程财务管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情况

当代工程建设具有规模大、技术新、标准高等特点,对工程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财务管理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其具有专业技术精、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系数高、复杂程度高等管理优势,在实践过程中,有效促进了工程建设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整体财务管理评价体系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工程建设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增加,在承包海外的工程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和国际工程建设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交流也在进一步加深。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我国工程财务管理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必然会朝着国际化的趋势发展,从而全面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要有效加强企业工程财务管理,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遵守我国财税法律相关规定,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计算财务可行性,结合工程总体动态对整体财务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为实现工程建设中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必须使财务管理与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良好衔接,进而在后续的工程建设中有效完善整体财务管理评价系统。

(二)有效控制工程财务风险

随着现代工程建设对外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工程技术难度性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财务管理的风险。传统的工程财务管理工作重心,是物资建材采购价格和安全生产的管控。而现阶段的工程财务管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预算管理、筹资管理、基础会计、结算和审计、环境保护、对外风险预测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更综合更全面的掌握工程财务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性,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都会对整个工程建设造成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工程建设的财务管理,为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提供安全稳定的经济基础。

(三)目标的转变

当代工程财务管理目标,由单一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逐渐向经济、生态、社会三者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转变,这就向工程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工程财务管理不仅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性操作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对企业文化价值进行重塑,从而增强整个工程财务管理团队的软实力,达到财务管理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工程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一)资产管理方面

资产管理包括,工程物资管理和竣工后的资产移交两个方面。工程物资管理中主要存在一下问题:设备的使用项目不匹配,造成工程成本的虚列或者少计;材料设备领用的手续不全;工程资产管理中的帐、物、卡不符。而在竣工后的资产移交过程中:在竣工验收环节设备所有者或保管人,未能仔细核对财产数量、型号、规格等技术参数,出现漏、错报项目等现象;竣工后验收和结算审核的手续滞后,使得投入运行的工程不能及时办理财务决算,该项资产无法在账目上及时反映,或者价值无法准确反映;移交手续不全等问题。

(二)控制工程造价方面

工程的造价是资产在形成过程中的成本,主要表现在合同定价和设计两个环节。

在合同定价方面,有些工程使用总承包方式签订合同,此种方式容易虚增工程投资成本。合同造价涉及到建筑安装工程的造价、物资采购价格、各种咨询服务性价格,合同的价格确定受设备物资技术参数、物资性能、各种取费标准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若是合同承办部门没有进行充分的比价和市场调查,没有严格履行合同会签程序,将会造成造价失控为舞弊行为创造条件,从而直接导致投资方的经济损失和投资浪费。

在设计方面,工程的设计深度以及方案合理性,受设计能力、管理水平和设计人员的经验、工程设计期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量的准确性,工程造价变动性,项目预算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引起造价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设计的变更:设计项目单位没有对设计变更严格把关;没有仔细深入的分析变更之后的造价是否经济可行是否合理;对原方案产生的差错没有追究责任,是造成工程量增加、造价超支的主要原因。设计变更管理不到位,同时也使之前的合同价或中标价失去了约束力。

(三)资金管理方面

工程款项的控制不合理:有些合同未约定好具体的付款方式,造成实际支付时存在较多的主观不确定因素;没有合理、科学的控制进度工程款,从而导致实际付款额超过约定价格,进而造成造价管理和资金管理失控;付款手续没有严格审核、违反有关现金结算的管理规定等,也是资金管理上经常存在的问题。

三、工程风险防范措施

(一)建立起风险预警体系

工程建设企业要规范工程业务流程,明确项目决策、预算编制、支付价款等环节控制的要求,设置相对应的凭证来如实记载各项业务的展开情况,确保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实施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中,应对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进行强

化,例如财务内部的收益率、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投资利润率、经济汇换成本、经济节汇成本等。 (二)加强内控管理的体制建设

要明确工程财务管理的主体、完善基础的会计配置、健全财务管理的部门机构设置,激励财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引进外部审计机构,定期出具相关审计报告,对企业财务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披露。

(三)重视合同工程的管理

工程合同按专业管理和归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分部门的会签审查制度,通过精细化的该制度加强对工程项目风险的专业化的控制,在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把关,从而确保把工程风险降到最低。

(四)及时办理竣工

及时地办理竣工能够有效降低收款风险,竣工结算不及时会大大增加外欠款的风险。施工完成后要及时编制验收的工程决算,同时按合同规定送审,对因设计变更或是业主的原因而导致的费用增加问题进行当场签证,并在合同中对保证足额的结算收入进行追加。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大学社会实践感想(精选8篇)
  • 下一篇:老师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精选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