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科研成果转化方式(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2 栏目:写作范文

科研成果转化方式篇1

关键词: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引言

市场推广是指企业为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销量和知名度,而将有关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递给目标消费者,激发和强化其购买动机,并促使这种购买动机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有其特殊性。主要在于,电力系统有一定的封闭性,电力科研单位进行市场推广的思路很难扩展,找不到合理的科研成果推广模式;再者,电力科研单位面向的市场比较固定,导致了电力科研单位的一部分科研成果难以得到推广,也就难以得到增值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增加,影响了其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针对其特殊性,对电力科研单位市场推广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的形式

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形式日益多样化,如研发人员直接推广,设立专门部门推广,通过科技产业园区集中推广,委托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推广,通过科技成果现场推广会议进行推广,基于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信息平台进行推广等。而由于电力科研单位存在特殊性,一些推广形式并不符合当前电力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例如,受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管理机制影响,研发人员不能将个人成果直接推广;大部分电力科研单位并未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科研成果推广;电力科研单位的科研领域固定且有限,难以大批量投入科技产业园区集中推广等等。从当前我国电力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合我国电力科研单位实际情况的科研成果市场推广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设立专门部门进行成果推广

很多电力科研单位针对科研成果转化专门设立了类似于成果推广、科研开发、技术转移等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向社会和企业宣传、展示和推广电力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并在与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成果合作过程中代表电力科研单位进行合同谈判、合同审查和签订等工作。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市场推广不仅可以提升电力科研单位的整体形象,也可以对产品进行更好的评估和完善。

(2)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成果推广

科研中介机构进行成果推广是一种应市场需求而生的推广方式。通过中介方的中介,不仅可以为成果生产方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也可以免除企业因找不到合适技术和成果的烦恼。另一方面,技术研发和生产应用是科研单位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而他们对成果转让或技术许可等贸易活动规则及其谈判技巧一般都疏于掌握和应用,通过中介方专业化的推广中介服务,可以有效解决电力科研单位和其他企业在直接谈判中出现的僵局和困难,进而提高合作的成功率。

(3)多元化的推广转化载体

由于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的日趋普遍,科研成果推广的载体也日益多元化。例如,电力科研单位可开展科研成果现场推广会议,集成果展示与促进合作为目的,是科研成果推广方与转化方最直接、最及时的交流方式,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可专门针对电力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但这种会议往往因为投资费用高而受众有限。

随着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科研成果推广信息平台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推广方式,如国家科技成果网、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等。电力科研单位也可以设立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广平台,对电力系统的科研成果进行登记和推介。以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优化了推广转化工作的宣传手段,搭建了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快速推广与转化的社会沟通桥梁,有一定的实践可操作性。

上述几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形式,可以相互融合和借鉴,可以在发挥各种方式优势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应用,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共同促进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

三、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的模式

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模式包括四个方面:市场调查和分析、产品规划与管理、终端建设与人员管理以及宣传与推广。

(1)市场调查与分析

对于电力科研单位而言,要进行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首先也应该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对电力科研单位自身的情况进行总结,调查科研成果潜在的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掌握可能合作对象,包括生产企业、中介机构等单位的情况,分析和调研科研成果所在市场的需求度,为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做好充足的准备。

(2)有效的产品规划与管理

在电力科研单位中,目前可进行推广转化的科研成果大致分为两类:技术和产品共存的高端产品以及小部分技术创新、与企业合作可快速进行市场推广的产品。技术和产品共存的高端产品目前需求量较大,为合作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由于目前电力科研单位的体制限制,使得电力科研单位及其科研人员无法分享这部分收益,降低了电力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尽管产品已经投入市场,但并没有为电力科研单位带来收益,因此这部分产品的市场推广还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小部分技术创新、与企业合作可快速进行市场推广的产品市场则很容易被打开,一是由于很多企业可自行生产产品,加之电力科研单位的技术权威性,合作模式较为成熟;二是科研成果的技术市场比较成熟,只要完成剩余部分技术的开发,产品便可快速投入市场。但是,由于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电力科研单位的利润分成比率较高,而且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模式受到一些政策的制约,所以有些企业没有与电力科研单位合作的意愿。因此在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应该针对这部分产品进行策划分析,首先开拓合作市场,通过减少利益分成等方式促进与企业的合作,形成稳定的合作模式,从而推动产品的增值转化与市场推广。

(3)终端建设与人员管理

对于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科研成果的终端可以理解为购买科研成果的生产厂商或运用其技术的企业,包括对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包装和宣传等硬终端,以及市场推广人员素质的提升、企业形象的塑造等软终端。在进行终端建设时,需对市场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使其在掌握市场推广专业技术之余,对推广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需要有效的人员管理机制,保证市场推广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有效管理,达到塑造电力科研单位形象的目的,从而促进其科研成果市场推广的顺利完成。

(4)宣传与推广

有效的宣传已经成为促进产品生产销售并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或产品发展的催化剂,在提高企业社会地位的同时可以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也接受市场和需求方的监督。另一方面,可以明显地看出各部门的阶段成果,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更多的人在宣传推广活动中获益。电力科研单位在对科研成果进行宣传与推广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应注重电力科研单位品牌的宣传。由于电力系统相对封闭,面向的市场又相对固定,所以许多电力科研单位的品牌效应还不明显,很多电力科研单位不重视对其品牌的宣传。所以对于如何打造品牌、维护品牌的问题,是摆在电力科研单位面前的一个问题。

二是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电力科研单位在进行产品或技术的市场推广的过程中要建设和宣传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培养员工和目标客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建立起与客户的信赖和依赖关系。

三是创建宣传平台。电力科研单位可以在电力系统内或面向社会创建以宣传最新科研成果为目标的宣传平台,如“某电科院(电网)科研成果网”、“某电科院(电网)科研成果信息服务平台”等。

四、总结

电力科研单位拥有多项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在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增值的市场推广方面有很多亟待推陈出新的方面。具体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1)成立相关部门或小组进行市场推广

在进行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之前,电力科研单位应成立相关部门或小组负责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活动,或者选择现有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其他部门协调工作。这不仅可以体现电力科研单位对科研成果转化增值的重视程度,也可以调动科研人员及其他职能部门人员的工作过积极性。

(2)进行科研成果市场调查与宣传推广活动

在进行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时,首先应进行市场调查,包括对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调查等;在符合市场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地对产品进行包装和规划,提高产品的可观性;同时应进行对科研成果和电力科研单位的宣传推广活动,以达到扩大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

(3)强化对产品后续服务的重视程度

科研成果推广后,仍需重视成果技术的完善工作,特别是成果转化中的非技术工作。在科研成果的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很难全面考虑到其应用效果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推广之后还必须认真分析成果转化在技术上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相关的因素,考虑安排对工艺和相关技术进一步完善的工作。推广之后的后续服务不仅对本次推广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可能对以后的推广活动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忠儒、我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现状及其对策[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2):36-39、

[2]刘长威、高校科技成果推广方式分析[J]、科技与创新,2009(01):30-32、

科研成果转化方式篇2

面向产业重大需求,打造高端平台,整合创新资源

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新闻出版总署大力推行绿色印刷战略,以及首都建设“三个北京”的背景下成立的。《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绿色印刷战略的实施,以及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研究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建院伊始,研究院即确定了“政府推动、高校主导、企业参与、服务行业、立足北京、面向国际”的服务宗旨,并在打造平台、整合资源等方面迈出了诸多实质性的步伐。

一是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构建创新体系。根据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关键环节和发展方向,研究院坚持市场导向和战略需求并重,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企业共建科研机构。一方面,通过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建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共建纳米绿色印刷联合实验室、与天津大学共建印刷电子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共建印刷电子材料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引领型”研究机构,开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技术研究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抢占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有效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与全国绿色油墨联盟共建绿色印刷油墨研究所、与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绿色印刷装备与工艺研究所、与中国包装总公司共建绿色包装材料与技术研究所等“市场导向型”研究机构,面向企业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合作开发,搭建校企之间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二是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围绕产业升级,研究院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打造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北京印刷学院在行业共性技术和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为行业发展和中小企业开展服务。研究院先后引入和组建了国家印机检测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印刷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设计中心、印刷包装行业专利文献检索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2011年研究院对外签订的研发、测试、实验服务合同额突破了400万元,并联合油墨行业协会等有关部门引入了国家油墨检测中心、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研究院积极面向印刷包装产业密集区,积极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与上海市工业区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核心区域内共建研究院华东分院,与深圳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研究院深圳分院,积极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印刷包装行业最大的文献检索和知识产权检索平台,以及绿色印刷标准研究中心也在积极筹建之中。

三是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创新联盟的建立,能够增强联合创新能力,提升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和制度化,有效解决产业集中度不够、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和核心竞争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市科委的指导下,研究院联合中科纳新、北大方正、北人股份、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等17家企事业单位,成立北京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创新,形成了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合作机制。联盟成立以来,研究院积极参与行业重大产品开发、核心装备研制与共性技术攻关,先后与联盟骨干企业合作承担了10余项部级和北京市级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支撑并引领绿色印刷包装产业的发展。此外,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苏州园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研究院联合京东方等21家企事业单位成立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承担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工信部工业发展基金重大项目为牵引,针对印刷电子领域关键材料和重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共同推动印刷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增强了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深度融合,探索了适用于不同类型研究、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了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降低了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了成果转化的效益和效率。

优化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研究院的成立,本身就是对北京印刷学院现有科研管理体制的突破和创新。建校之初,学校就十分重视顶层设计,特别是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确立了“政、产、学、研、用、资于一体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科研体制”建设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完善了包括项目管理、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等在内的运行和激励机制,为研究院更加有效地参与协同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一是建立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院作为学校的二级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保证研究院的机构独立运行和享有充分自,真正实现政事分离、责权明确。研究院设立专家委员会作为决策和咨询机构,由印刷、包装、出版、设计、科技管理等相关领域专家和领导组成。研究院下设管理服务部门、独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结构单元,并以学校的北京毕升新技术开发中心作为运营载体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全方位产学研结合,特别是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与印刷出版行业的骨干企业建立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关系,将先进的技术成果进行深度开发和工程化研究,以技术集成的形式在行业内转移和推广,同时密切跟踪国际市场,创新先进技术,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实现工艺流程的国产化与现代化。

二是建立技术负责人与业务经理人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机制。研究院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实行项目技术负责人和项目业务经理人双重管理方式。项目技术负责人主要负责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等技术层面工作,项目业务经理人主要负责项目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及市场化运作等市场层面工作,实现了“申请、运行、结题、转化、孵化与市场对接”的全过程、一体化、开放式管理。

三是建立以校内科研力量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机制。研究院工作人员均实行聘任制,鼓励具有重大科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的主要科研人员进入研究院进行专职科研工作。对于研究院管理人员,按照固定年限进行聘任;对于学校进入研究院从事专职研究的科研人员,按照项目计划时间进行聘任。同时,研究院还注意根据项目研发需要,吸纳科研院所、合作企业等技术骨干参与项目研究,并有计划地引导项目组整体向成果转化的企业流动,完成技术转移,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建立与大学科技园一体运行并结合社会资本的转化机制。2010年12月,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正式被认定为北京市级大学科技园。2011年4月,学校携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与大兴区政府正式签约,共建“京南大学科技园”,为学校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进一步发挥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集成优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研究院和大学科技园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管理运作机构和管理团队的模式,互为抓手,有机互动,既能加速研究院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孵化的成功率,又可以通过研究院科研成果的孵化和技术转移推动园内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是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分成与股权激励相结合的分配机制。对由研究院负责推动的技术转让、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采取收益分成、股权激励等方式,激发科研人员进行创新创业;科技成果及专利采取直接转让方式进行转化,一般采取收益分成的方式进行激励;自主研发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通过研究院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采取收益分成或股权分配两种激励方式。同时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设立科研奖励资金,实施对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专项奖励。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积聚智力优势,培育创 新团队

高端人才是永恒的稀缺资源,也是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核心。在大力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研究院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为”的高端人才引进模式,通过担任实质性学术职务、讲座教授、兼职教授等方式,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是聘请高层次人才引领研究院建设。研究院搭建有利于高端人才开展工作的平台,实施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先后聘请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人,我国两院院士3人,中组部“”入选者3人,长江学者4人,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共建研究机构负责人、或重大项目负责人。高层次领军人才对研究院的建设和相关科研工作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研究院相关科研平台的建设,不仅使学校、研究院的研究水平大大提升,而且也提升了行业的竞争力,在行业中引起了积极反响。

二是打造高水平团队助推研究院建设。研究院通过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学术团队,积极构筑产业化急需的人才聚集高地。例如,根据北京市发展印刷电子产业的战略需要,研究院成立了由天津大学邹竞院士领衔、北京印刷学院和天津大学双校共建的印刷电子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印刷电子用导电油墨的产业化和下游应用技术开发,打造了一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业化技术开发团队。研究院还通过聘请科技管理专家,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科研管理团队,先后聘请了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教授在内的多位科技管理专家,对于提升研究院在印刷包装行业战略管理、发展规划和预测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校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全方位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研究院对学校现有的科研力量进行摸底后,通过到校任职、兼职、短期工作和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流高端人才;按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的难度和进程,从年龄、学历和职称等方面,合理配备项目研究梯队,共同推动项目产业化;通过优化创业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到研究院、科技园进行创业;依托研究院和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优选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创业项目,组织创业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入园创业。另外,对于学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成果,除了学校科研人员担任技术负责人外,研究院还从学校管理人员和研究生中选出一批具有创业激情和专业素养的骨干力量,到研究院项目公司中担任项目经理人,配合项目技术人创业。

积极承接重大项目,加快成果转化,推进 协同创新

研究院始终把解决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作为服务北京的首要任务,以重大科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资金引导、学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企业重点投资,及科技人员股权激励相结合,共同推进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在市属高校中率先落实中关村股权激励等先行先试政策,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了“落地一批、运作一批、储备一批”的结构合理、层次鲜明的项目梯队。

一是抓好项目研发,做提升科技创新的“加速器”。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克服了学校原有科研人员比较分散、科研课题不够集中、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水平比较低的问题。一年多来,在研究院的积极推动下,学校在承接重大项目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先后主持开展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多项,以及多个北京市相关委办局和行业企业项目,并在某些研究领域形成了自主研发的创新性科技成果。这些重大项目,不仅体现了研究院紧密结合当前市场急需、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抓好项目转化,做促进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科学研究来源于产业需求,同时又必须服务于产业发展。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始终以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中心,面向产业链,以推进先进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产业化为目标,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要进展。目前,已经实施的4个产业化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其中政府提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7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近亿元,已经取得良好效益;同时吸引了一批社会投资者与研究院洽谈合作其他产业化项目,极大地鼓舞了学校实施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信心。

三是抓好项目储备,做加强协同创新的“助推器”。借助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资源统筹、政策先导、创新先行先试的优势,研究院通过探索和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发现、筛选、投资及产业化促进的长效机制,为优秀成果与资本对接搭建平台,促进更多成熟度较高、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落地转化,形成了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良性互动的新局面。在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现已有两个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产业化项目通过政府资金引导、企业重点投资、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方式在京转化和产业化。学校大学科技园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吸引行业企业15家,入驻企业涉及印刷机械、印刷材料、出版教育、影视传媒等多个行业。此外,学校依托科技园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目前已有5个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不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受到共青团市委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科研成果转化方式篇3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2002 to 2010 in China is analyzed from the time,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respectively、 Further more, som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papers are given und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Finally, our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类;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Key words: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categories;research method;research content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05-02

0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直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我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复杂的系统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分析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创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型,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这些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基于众多研究,郭晓川[1]曾对国内11种科学与科技管理专业期刊1989~1994年间发表的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198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论述;原长弘等[2]也对1994~2002年间发表的243篇相关研究论出了分类统计和分析,这些阶段性的总结回顾对于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统计了2002~2010年度中,国内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论文,分别从时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这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研究的现状,给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研究成果,并对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1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分类

2010年,笔者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上,分别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对题名或关键字进行了检索,时间是从2002~2010年,得到377篇论文,这也正说明了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纵览这些论文,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汇总:

1、1 按研究时间进行汇总笔者将得到的377篇论文,按照研究时间进行了分布汇总,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02~2010年之间的数量的总体走势呈现类M型。两次峰值发生分别在2003年和2007年。由于2010年的数据收录不全,因而2010年的相关论文数量最低。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个峰值的数据明显高于第一个峰值的数据。这就说明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呈上升态势。

1、2 按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1][2],我们将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五种:理论分析,观点陈述,经验总结,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笔者对377篇研究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可以发现,各类研究方法的大致格局分布较明显,约占75%的研究文献均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约10%的研究文献集中于理论分析型,较之郭晓川和原长弘的调查数据有一定的提高;其余为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型的文章。

笔者还发现近两年来,在调研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论文数量在逐年增加;同时,不少学者将博弈论的研究理论应用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例如汪侃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一文中,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3]。雷永等在《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4],通过分析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博弈中各自的期望收益,探讨了产学研联盟利益的形成机理和补贴策略,认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政府补贴收益政策也可能改变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此外,还有学者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研究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糊性的特点,学者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化和良好泛化能力,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5]。

1、3 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我们将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8种类型,对377篇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并与1989~1994年、1994~2002年两个时间段的论文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可以发现图2。

在研究内容上,2002年~2010年之间,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了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重点。按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作用与优势、管理机制、转化模式、概念与理论。在百分比的高低排序上,较之郭晓川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转化模式、对策建议、障碍因素、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概念与理论、作用与优势、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内容更多的侧重于现状与问题、对策建议以及运行机制的层面。较之原长弘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管理机制、转化模式、作用与优势、概念与理论)高低顺序变化不大。虽然主要研究内容的排序不变,但是在各指标的百分比上变化较大。例如,原长弘的调研结果中有关作用与优势、转化模型、管理机制这几项指标的研究内容均超过总内容的10%,而2002~2010年之间,均不足10%。

究其原因,研究内容的变化,与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进展是分不开的。由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蒸蒸日上,逐步的突显出问题,学者们根据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研究内容上的变化,说明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以及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

2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2、1 新的理论分析工具与方法的应用例如前文提到的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又如,以实物期权的方法,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研发项目和市场化项目中所包含的实物期权的类型以及项目价格评估的框架[6]。梁燕在广东省高校专项课题的支持下,以广东省高校作为样本,检验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经营的状况与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转让实际收入的相关性,为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7]。但总的看来,新的分析工具与方法的研究还太少。

2、2 问题与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由上文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状与问题研究以及对策建议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主流。学者们总结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企业人才和资金、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对此提出的相应对策建议有: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校企人才的交流、建立新型的联盟模式、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等。在一般研究的基础上,梅姝娥等从高校科技工作的特点与一般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差别、技术交易的特点和必备条件,以及我国企业技术吸纳能力的现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8]。

2、3 制度创新持续深入李平在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的支持下,从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出发,基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和探索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侧重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9]。郭晓东等分析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高校和企业存在的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种种弊端,并从体制改革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10]。

2、4 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备受重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的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建议。作者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论证了高校在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地位[11]。王铁军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几种适合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12]。

2、5 比较研究进一步开展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转移到了国外。通过对国外著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借鉴,达到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和比较作用。例如,胡冬云介绍了美国的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的运行模式和成功经验,以及其如何促进美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然后,作者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完善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议[13]。陈兰杰在分析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14]。

2、6 研究方法继续拓展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中,多采用的是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于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采用较少。特别是用于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层面的机制问题。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在这方面有所倾注,尝试运用新的定量的研究理论,例如博弈论,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来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预测机制等问题,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分支。鲍新中等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产学研的组建和运行的过程,建立了合作收益最优分配系数的模型,考虑了学研方技术风险条件下的合作收益分配系数,并对合作各方在协议的收益分配方案下如何进行自己的最优行动选择进行了非合作博弈的分析[15]。

3总结

2002~2010年之间,学者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作为社会的科技型组织和教育中心,在科技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还将是今后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郭晓川、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3):25-29、

[2]原长弘,杨鹏,惠龙等、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新进展:1994,-2002[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6):94-101、

[3]汪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J]、武警工程学报,2007,6:91-95、

[4]雷永,徐飞、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26):28-31、

[5]王桂月,王树恩、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94-209、

[6]杨家伟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物期权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21、

[7] 梁燕、广东省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9:278-280、

[8]梅姝娥,仲伟俊、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3):22-27、

[9]李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3):292-296、

[10]郭晓东,韩汝军,王德青、加强体制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39-42、

[11]梁平等、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J]、商场现代化,2008,25:269-270、

[12]王铁军、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96-100、

[13]胡冬云、美国AUTM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4):152-154、

科研成果转化方式篇4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导向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识码:1006-431l(2012)02-0282-02

0 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是实现科技的经济功能的最好形式。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命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通过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功能,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1 市场机制在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1、1促进转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资源配置的过程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调节的,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引导科技资源流向。通过市场机制,企业、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投入更多的人财物研发和成果转化,以获得利益最大化,公众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促进成果转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目前,宏观调控也越来越重视市场对科技成果的反应,市场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制订更宽松更优惠的政策,促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转化。

1、2促进转化周期不断缩短成果直接面向市场,可增加科研反应速度,加快科技更新速度,成果转化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市场通过信息传导机制调整技术资源。供需双方博弈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关信息。市场需要什么科技成果,供需矛盾在哪里,进而调整各种要素配置。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信息传递速度不断加快,企业组织更扁平化。正确决策使企业获得高额利润,进而加快下一轮成果转化。19世纪,电的发明到应用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20世纪集成电路时隔7年,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

1、3促进成果供需有效对接信息是成果转化的基础,而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信息集散地,它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整理和成果供需信息,包括哪些成果更具竞争力、哪些单位提供类似成果、成果价格、市场对成果的反馈信息、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供方根据市场信息不断改进研发方式,调整研发内容,以满足市场需求。需方根据消费者对的商品市场的反应或者对未来商品市场的预测来调节成果需求。市场机制促进成果供需双方有效对接。

1、4促进成果转化得到足够金融支持成果转化需要巨额资金,这完全依赖政府不现实。市场机制为成果转化提供了融资平台。在巨额利润驱使下,高科技成果可以吸引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等。科技人员可通过技术入股与投资者共同成立高科技企业。企业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信托、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等为科技成果转化融资,缓解成果转化融资难问题。

2 成果转化偏离市场导向的现状及原因

2、1科研缺乏充分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在实际研发工作中得不到重视,表现为:研发机构不设立市场信息收集部门,调研人员市场态度不认真、方法不科学;为节省经费,缩短调研时间:有些领导想当然“拍脑袋”上项目,以“主观愿望代替市场需求”,调研流于形式。有些项目一旦上马后“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及时。使得技术开发出来时既不市场领先,也无市场需求。

2、2转化资金供需矛盾突出表现为:财政科技投入虽有增长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用于成果转化的资金更是不足,同时存在着重复上项目、资金浪费的现象;银企结合不足,“企业信用严重缺失、金融放贷如临大敌”的局面没得到改观,一些企业拖、赖金融信贷资金,恶化诚信环境,影响金融机构对成果转化信贷热情:风险投资处于新兴阶段,机构实力不强,基金管理和运作能力有待提高,风险退出机制尚未建立;科技与金融结合还不紧密,成果转化金融工具不多,科技成果激活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催生科技成果的局面还未形成。

2、3成果“买卖”对象错位成果“收购方”本应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可是国内科研院校产生的成果似乎都针对“政府买家”。把成果卖给政府还是企业,实际差别是谁来承担风险。因为政府类似最大的保险公司,能承担的风险巨大,购买成果时不计成本。而且购买成果的官员也没有风险,科研人员主要关注政府需求。可对企业来说,任何技术转让都有一定风险,甚至直接关系企业生存。企业购买这类并非根据企业需求立项开发的成果后,须进一步开发才能适应市场要求。因此实际上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并不多。这种基于“政府买家”的研究成果难以捕捉真正的市场需求。

2、4成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是成熟度偏低。大部分成果仍然停留在小试、中试规模,缺少放大试验,甚至有些成果缺乏必要的小试和中试等重要环节,尚未走出实验室。这些成果真正放大后,能否经得起实际检验,就是成果的发明者也难以明确回答;二是太超前,市场需求不旺盛。有的成果虽然属于国内外先进水平,但尚未达到满足大规模生产应用阶段,有些甚至处于概念阶段,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会提高生产成本,市场也不会很广阔,因而很少有企业愿意转化。三是单一成果多,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企业往往需要一个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除了科学可行性外,还应兼备工艺、装备、技术等工程研发可行性,以及经济可行性。

2、5人才不足且转化动力不足成果转化需要专业技术水平高、市场驾御能力强、综合调控手段先进、经营理念科学以及敢于创新不怕风险的复合型人才。转化服务人员和应用型人才不多,精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能统领成果转化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能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实际技术问题的高级技工非常稀缺。同时,当前成果评价与职称晋升缺乏市场导向,成果是否得到推广,是否被社会认可,并不影响职称晋升或工作业绩。这导致科技人员不注重市场需求,通常注重技术水平和资助经费,着力点首先是完成科研项目的论文、著作、报奖、专利等任务,其次才关心成果转化。而往往科研工作完成后,又开始下一轮科研项目申报,无暇顾及成果转化。再加上转化过程复杂、市场经验缺乏,研究者缺乏将成果推向社会的动力和勇气。

2、6中试环节薄弱中试是成果转化的重要阶段,主要由孵化器、企业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机构承担。我国孵化器建设时间不长,整体水平不高,一般只能为企业提供试制场地、物业管理等初级服务,无法解决中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及市场方面的困难: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数量不多,且多以企业内部研发和工业化为主,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发的机制尚未形成;重点实验室较注重计划项目研发,结台市场开展中试工作不够。此外,中试资金投入不足,科研、中试(熟化)、批量生产的资金投入比例为1:0、7:100,与发达国家1:10:100的比例差距较大。

2、7服务不规范有些中介机构普遍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完善,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不高,对技术了解不深,只起联络和沟通作用,真正驱动力是中介费用,技术的适用性和效果还需要企业自己判断,这些机构并没有真正介入到成果转化活动中去。特别是由于目前市场不够规范,部分机构的不良行为导致整个行业公信力缺乏。这造成无论是供需双方都担心成果价值和价格背离,阻碍大规模成果转化。

3 对策

3、1确立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用有限的科技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尽可能向熟悉市场的企业集聚,确立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认识,勇挑重担,使企业寓成果于产品开发和发展生产之中,真正成为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积极推动企业与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联合研发,联合实施成果转化。对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要由过去由科研院所牵头逐步调整为以企业牵头,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使研发成果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积极引导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3、2加强科研的市场调研建立研发的市场牵拉机制,从科技产出的源头抓起,力争在科研立项时就解决研发与市场脱节的问题。科研开发之前要通过市场满意度、竞争者、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趋势等来确定创新领域和方向,减少没有应用价值的成果。推动市场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过程,如参与创新目标确定,创新成果构想的筛选和创新预算的制定,与技术部门共同研究市场需求。对正在研究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市场需求的调查、预测并将结果反馈给技术部门,确定创新成果的目标市场。转变主要由大学和研究所专家确立选题和评审立项的做法。把科研单位推向市场,让市场检验科研单位“生产”科技成果的能力及科技成果的质量与效益。另外,让成果接受单位成为需求成果的独立经营实体。把用户纳入创新体系之中,进一步发挥用户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确保“研发一生产一消费”链条完整连接,使研制出的新产品获得消费者青睐。

3、3鼓励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改变单纯的学术评价导向。改变考核评奖时一味地将科研成果学术价值置于市场价值之上的做法,对于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按照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考核。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自行转化成果,在大学科技园或高新区进行创新创业。对于技术含量高、企业无法承接的成果,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给予必要资金和配套设施支持科研人员自行转化和创业。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把成果向企业进行转移。凡是能够向企业转化的成果,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应采取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由企业负责转化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由各方协商解决。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进一步开发成果并向企业转化。

3、4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力度,让职业经理人根据市场需求和规则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多种手段,撬动和吸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专注投资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投入,促进招商引资、资本市场与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积极创新推广信贷模式,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订单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创新产品。加强对企业的诚信教育和信誉评估,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发挥股票市场尤其是创业板市场、中小板市场的筹资和带动功能,进一步发挥企业上市对于创投资金退出机制的带动作用,推动发展未上市股份转让市场。加大银、证、保合作力度,推动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建立金融支持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推动科技金融结合的中介市场服务发展。

3、5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队伍的开发、引进和使用,形成洼地效应。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抓好各类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软硬环境建设,将其建成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科技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从事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所取得效益同科研人员的收入挂钩,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职称、待遇资助等评价标准,创造公开、公正、竞争、合理的用人环境。同时,不断充实推广队伍,有计划地加强推广人员的在职教育和培训。

3、6加强中试环节建设大幅增加中试环节资金投入,使科研、中试(熟化)、批量生产的资金投入比例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发展科研、中试、生产一体化的联合体。开放现有中试基地,向科研单位和企业有偿开放,提高设备利用率。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建立中试基地,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建立产学研联合研发机制。提高孵化器在中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市场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科技人员从事中试环节的科技开发工作。

3、7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技术经纪、技术交易所、技术资产评估管理,避免伪劣技术进入市场,维护技术市场的正常秩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为基础的权威的信息和交易平台,定期公开最新的成果信息、公布企业的技术需求,使产业和研发之间建立起信息交流渠道。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懂经济、法律与技术,了解市场和善于经营的队伍作,加强客户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中介机构向企业化方面发展,将中介方的利益维系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收益中,促进中介机构参与成果转化的前期投入、中期监督及后期收益评估,确保中介机构的应得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景元,王国权等、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基础与成果开发转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8月

[2]张玉臣、技术转移机理研究――困惑中的寻解之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1月

[3]王顺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5):53-54

[4]韩健科技成果转化应坚持市场导向[N]科技日报,2010-9-10

科研成果转化方式篇5

Abstract: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to real productive forces is an important mea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hievement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paper proposes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in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hievement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关键词: 科技成果评价;应用转化;对策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hievement evaluation;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020-02

0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果转化是落实科技发展的关键。有效结合科技和应用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目前我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科技成果评价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是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政策性科技金融服务支持体系的有力支持。为了向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金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应深入探索科技成果评价与应用转化相结合的有效模式。

1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自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开展以来,为了推动应用成果率,我国部分城市积极探索评价工作思路、评价方式和组织方式,以科技成果评价为契机,通过成果转化与科技金融支持相结合的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四川省为例,2009年,四川省建立了我国首家科技银行,根据风险水平、管理成本、贷款目标收益等要求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对借款人实行差别利率,旨在通过科技金融体制解决企业资金需求问题,加快成果转化。为了进一步推动该地科技成果转化力和区域带动力,2011年,四川省还《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

年)》,力争到2015年,启动实施150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

1、2 科技成果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青岛

为了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青岛市积极探索适合本市发展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按照《青岛市科技成果评价工作规程(试行)》组织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开展,严格遵循受理评价申请、审查评价申请、签订委托合同、组织科技成果评价、形成评价报告、科技成果登记的流程,保证了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有序、规范和顺利实施。此外,自2008年以来,市政府每年与中科院共同举办“中国·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2011年,科技成果评价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通过联合科研院所,协助科技成果委托方掌握成果的最新研究方向和技术发展趋势。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向生产力中心和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进行针对性的推荐,如利用计划窗口向区市两级主管部门推荐计划项目立项;利用技术交易窗口向青岛技术产权交易所推荐转化项目,发挥青岛技术产权交易所部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国家专利技术(青岛)展示交易中心的专业技术服务优势,促进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与此同时,青岛结合实际规划了今后试点工作的蓝图。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了产学研合作链条的形成,为成果应用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2 成都

作为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单位之一,成都市科技评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长期以来致力于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成都市科技评估手册》、《成都市科技项目立项评估规范》、《成都市科技评估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等工作文本,为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成都市科技评估中心还走出了一条“成果评价与科技金融结合”的新路子,力求实现新突破。

1、2、3 苏州

2009年10月,苏州市被授予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机构以来,从组织机构、工作规范、专家团队、服务能力四方面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的开展。通过“集体讨论、专人协调管理”理念,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强调评价程序的规范性和透明性,对评价参与者的责任与义务、评价指标与标准、评价程序等给予明确规定,保证成果评价从开始到结束都有章可循。

近年来,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较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转化。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法,与国外实施的技术转移,即技术从产生的单位转移到使用的单位,也包括技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并没有较大的区别,但更有现实针对性,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脱钩,科技成果成熟度差

科技成果应根据市场需求,具备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科技成果忽视市场导向,与当前需迫切解决的关键技术相脱节,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以技术研发为例,其针对性较强,须源于产品需求。然而,实际中,部分成果在立项阶段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对接渠道,导致市场无法找到合适的科技成果,应用价值偏小。

2、2 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不足,缺乏有效的金融通道

科技成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一般从基础研究到中试再到产业化,我国的投资比例是1:0、7:100,而发达国家是1:10:100,对成果转化投入的不足限制了企业自主研发。此外,转化过程中金融支持通道的欠缺,也加剧了科技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以湖南省为例,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筹集的科技经费中,企业自有资金占87、2%,政府资金占3、6%,金融机构贷款占6、4%,其他渠道筹资占2、8%。由此可见,湖南目前金融机构贷款只占一小部分,而民间资本尚没有完善的回报机制,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微乎其微,导致科技资源浪费增大。

2、3 缺乏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我国技术市场发展虽快,但大学、科研院所尚未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各地为“科、企”搭桥的科技交流会、成果会多,但成交项目偏少,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更少,产学研合作的脱节关键在于缺少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目前,与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机制较分散,如科技中介机构的社会地位尚不明确;缺乏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财政支持政策;尚未出台支持产学研技术联盟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的相关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等。

3 对策

3、1 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研究成果转化问题 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中,有效结合科技成果评价,深入研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根据企业不同的实际需求,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导,从项目立项、研发、中试、产业化等方面进行全过程评价。构建完善的评价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对项目产品全方面、多方位、多功能综合评价。

3、2 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与成果转化相结合模式 为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全面开展,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以需求为导向,多措并举,通过委托、联合等方式,尝试多元化的评价组织模式。通过整合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资源,与各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建立协作联系,联合或委托行业协会、专业研究(检测)机构、高校院所等进行科技成果评价。同时,与社会认可度高、专业技术性强、机制健全的行业协会/学会建立联合评价机制,通过明确的责权利划分,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全方位开展。

3、3 构建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建立公平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指标,全方位评测各项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科研成果。此外,将科技攻关与市场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技成果评价的纽带,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合的新模式。

3、4 加强成果产业化的服务力度 对科技成果评价按照委托方评价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工作方式,即对社会公益类成果评价侧重评价与奖励评审的衔接;对技术开发类成果评价侧重评价与应用转化相结合。探索评价机构与技术产权交易所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通过评价挖掘产业化前景广阔的成果与项目,利用技术产权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资质,开展项目对接并促成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此外,积极探索成果转化与金融支持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通过与生产力中心建立应用转化和金融扶持的合作模式,在评价中引入金融、投资机构,为成熟的、市场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提供全方位成果转化服务,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3、5 推进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化管理 以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为主线,开发地方科技成果评价管理系统。系统应包括专家库、科技成果项目库和成果转化数据库三大库,其中专家库与科技成果项目库管理功能应满足科技成果评价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成果转化数据库主要以服务项目产业化、促进技术转移为宗旨,注重推动技术产权交易,实现成果转化。成果项目库与成果转化数据库应以成果评价为介入点,实行数据动态管理与共享,贯彻成果转化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冯倬琳,赵文华、The roles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indigenous nat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03,3、

科研成果转化方式篇6

1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

1、1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其模式如表1所示。美、德、日三国的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很多共性,即:科研导向市场化,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其次才是政府;科研主体是企业,或者企业和科研部门合作;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制定公平、公正的法律规则保护通信科研成果,引导科研部门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通信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1、2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成功对我国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有很大的启示。第一,应建立完善的法律、税收、金融保障体系,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信息服务方面,还是税收政策、资金资助等方面都对中小企业予以支持;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从而提升我国通信产业链的整体科技实力,加快通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第二,通信科研成果转化应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相互合作,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加速通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第三,通信科技成果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应,从事研发活动或研发成果转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效益,将会抑制科研主体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专利制度来保障科研主体的利益。第四,健全完善的专业通信科技成果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有助于提高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率。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开创性活动,受到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周期长等不确定性特点,因此需要权威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向企业传递通信科技成果未来前景的信息,引导通信科技成果的发展方向,以降低技术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

2基于通信科技成果分类的成果转换模式

2、1通信技术成果分类以技术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为尺度可将通信科技成果划分为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指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服务于全部公众利益的技术成果。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指在通信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通信产业和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指私人产品领域的通信技术,完全为公司或企业专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私人专利技术、企业技术秘密等,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这种分类方法具有很好的经济学理论支撑,有助于理清政府的职责,明晰不同通信技术成果的不同转化模式。根据福利经济学原理,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应,从事研发活动或研发成果转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效益会抑制科研主体的积极性,其成果转化往往存在“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在这方面应起主导作用,作为主要投资人以纠正“市场失灵”。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对行业影响深远,需要行业内主要企业以产业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并转化应用,成果转化的利益在产业联盟内部共享。对于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可以在市场的选择下自行转化。

2、2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第一,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时效性要求高。目前,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国际上成熟的技术很多,如不及时将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将错失开发市场的良机。如3G技术,国外成熟的技术就很多,到2005年8月,世界上已有71个国家发放159个3G牌照。第二,在通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关键技术领域需要政府引导。由于通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也关系国家安全,信息技术事关民族科技进步,对其他技术进步具有带动作用,其社会经济效应显著,因此,在重大专项技术和前沿技术方面与其他产业相比更需要国家的引导。第三,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在产业链内合作要求高。围绕市场建立完善的产业内互动合作关系是提高产业整体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通信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此,通信产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需要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积极合作与互动。

2、3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转化模式根据经济学原理,政府应在市场失灵时积极介入,纠正因市场失灵引起的资源配置问题。对于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的转化,政府应承担主导者的角色,通过设立国家重大专项等方式,以资金投入的方式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承担科研任务和成果转化任务(如图1)。在此模式下,首先应建立起评判标准以识别出通信公益性技术,针对通信公益性技术研究进行立项;其次是改变以往的项目评估方法,建立起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通信公益性技术成果分阶段评估机制,通过转化潜力测评的重大项目要继续给予大量资金支持,保证中试资金和后续转化资金不断链。

2、4共性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于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政府应承担主导责任,原因是这种成果的转化存在市场失灵。那么,对于共性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的转化,谁应作为主导者呢?在我国通信产业链各构成主体中,通信运营商作为网络拥有者提供信息传递的通道以及平台,位于产业链的中端,在整个产业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在整合资源、规范化管理及技术应用等方面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市场状况决定商业性通信技术成果转化必然应以运营商为主导。如图2所示,由运营商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技术创新理念,然后通过中介或自己将创新理念传递给制造商、高校及科研机构,再由通信产业链上的主体独立或联合完成研发和实验,最终由运营商采用此技术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对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可在供应商主导下采用产业联盟的方式进行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根据博弈论原理,在科研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各主体具有有限理性,且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做出决策的,这与在完全信息下理性决策有一定差距,起信息传递作用的中介至关重要。而目前中介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使得高校与科研机构参与度不够。根据成长上限系统基模原理,政府应协助清除此障碍,以更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和改变高校与科研机构考核办法可以作为途径之一。

3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

3、1技术创新诱导机制创新目前国家通信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及高校通信技术创新主要沿用我国最早提出的技术推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国家通信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及高校通信技术创新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研究表明,就数量来说,60%~80%的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成果才能被真正意义上商业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诱导机制符合新时期通信业特征,更能体现科技研究的合理性。因此,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应以市场为导向,创立以运营商为主导、政府为支撑的双重技术创新诱导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有三种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一是由运营商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技术改进理念,然后由其供应商完成研发和实验,运营商择优选择产品和网络。二是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市场需求或者以运营商的技术理念为导向进行科研,然后将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三是设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重大专项,由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担科研任务,最后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其中,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因为其需求明确、企业研发动力强大,已成为目前主要的技术创新来源,而其它两条途径的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科研未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因此,在此机制下应重点要做好国家重大专项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与市场需求结合工作。首先,要制定以市场导向为标准的成果评价体系。其次,要为高校研究人员创建企业提供便利。允许研究人员参与企业的创建,他们可以毫无风险地以协作者、经营者和领导者的身份进入新企业,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自由选择回到公共部门或留在企业;同时,要加强研究人员与企业的接触,向所有愿意为企业服务但希望保留科研人员身份的研究人员提供帮助。研究人员在公共部门工作期间,可以向开发其成果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也可参股。最后,科研主体也应主动与企业接洽,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在科研选择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3、2动力机制创新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市场经济的不同行为主体为追求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对通信科技成果转化产生强烈需求,从而驱动社会资源向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方向积聚,促进成果转化的作用过程。目前我国通信科技成果的供应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动力主要来自职称评定制度和业绩考核制度中所规定的科研数量和质量,而通信科技成果的需求方———企业的成果转化动力来自于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由于职称评定制度和考核制度以及通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有不同程度的脱节,导致大量通信科技成果根本不具备商业化的基础,从而导致通信科技成果本身的供应质量不高,大大增加企业投资风险。同时,由于企业普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注重眼前利益,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并且企业承担风险能力较弱,使得企业对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不强烈。供需双方科技成果转化动力的不足难以通过双方自发解决,因此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激励措施,克服通信科技成果需求方的短期行为和供应方的道德风险,为供需双方提供充足的动力,从供需两个方面推动通信科技成果从研究成果向商业运用转化的进程。对于供应方,相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及通信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加大对转化成功的通信科技成果的奖励,调动转化的积极性,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对于需求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在风险防范、银行信贷与融资及成果转化奖励方面制定扶持引导政策,刺激企业消除短视行为,提高风险承担能力。必要时政府应参照美国做法,承担一部分风险,对部分成果转化以股份形式投资。总之,只有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具有较强的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动力机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科研成果转化方式篇7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驱动;学科服务;信息建设;模式研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04

〔中图分类号〕G2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021-06

〔Abstrac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has be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It also has been the one of standards to assess the technology level、Subject service needs to develop innovative embedded mode and expand the service content according to requir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Meanwhile,subject service need to optimize the service mechanism,improve the team-building and marketing mode、This article researched subject service development,innovation of product and mechanism building and so on,and prehensively analyzed subject service goal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innovation-driven;subject service;information construction;mode research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科技信息服务,培育一批知名的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2]。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信息服务是转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是保证产学研三方能够信息交流通畅的保障,也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重要基础,科技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知识和技能服务,包括技术研发、成果评价、技术交易、技术咨询、技术投资等方面。

作为科研机构知识开发和传递的主体――学术图书馆,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发生巨大变化,学术图书馆不仅开展科技信息传递,也可以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服务提供者,为知识生产部门,提供知识化、时效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个,以发挥促进科技信息规模扩大,增加科技信息的社会传播,加强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4]。

刘冬梅在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认为学术图书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强化信息网络服务建设、个性推荐服务等服务,强化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3]。梁淑珍研究信息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与优势,从数据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信息服务方法等进行分析与研究[6]。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研究方面,刘希宋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整合、知识对接以及知识学习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在文献情报工作中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理论方法研究[7-10]。但当前学术图书馆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宏观的、全面的规划和布局,还存在许多的不足[5]。为构建面向科研用户更方便、快捷、无障碍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模式,就需要发展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

本文研究如何通过学科知识服务支持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刺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挥学科服务工作个性化、灵活性、时效性以及专业性的优势,将知识服务融合到科研机构的创新与产业化过程中,构建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模式。

1学科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思考

11科技成果转化对信息的需求与思考

随着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创新环境快速演变,以往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已经跟不上现实需求,科技成果转化信息不仅涉及科技,还涵盖市场、政策、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2015年全国人大针对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新趋势和需求,进一步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修订,对科技服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11提高科技信息服务深度与广度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信息需求多种多样,不仅有科技文献资源,还有经济数据、产业数据、政策信息、法律信息等,这些信息资源已经业已超出了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范畴。随着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使不同类型数据有效整合、挖掘并及时获取成为现实,图书馆在整合信息资源、数据二次加工等方面拥有优势,能够更全面地满足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当前部分学术图书馆已经以信息资源为核心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填补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的“信息鸿沟”,建立全方位、多样化、一体化、全过程的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为信息跟踪服务、企业信息服务、科研文献服务等提供基础环境[5]。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对信息的专业分析要求越来越高,分析报告需要呈现给用户更可靠的数据结论,这就需要开发基于大数据、新媒体、物联网、智能设备等为基础的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更为专业化、实用化的分析方法。

112嵌入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管理

在科技成果转化各阶段都会产生各类型的数据,这些信息既包括科研数据,也包括人员数据、管理数据、工程数据、试产数据等,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是科技成果转化重要前提。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研究单元需要对实验数据的共享与储存管理,实现科研管理效率提升,强化对实验仪器、实验管理,创建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此外,对科研过程中人员信息、工程数据、人员绩效等数据的有效管理,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对成果分配、实验重现、成效分析、人员流动等管理工作。因此,我国部分科技服务机构将学科服务逐渐触及这些方面,比如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开展学科群组平台建设,其中积极嵌入到科技数据管理等方面,建设科研数据信息集成平台,支撑科技成果转化。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成果应用企业对信息的需求和管理更为强烈。科技创新数据与产业信息一体化,满足企业对创新活动的有效信息需求[13],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咨询中心”,发挥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媒介”作用。因此科技成果信息管理不仅需要单纯的数据管理,更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分类,并在产学研之间形成“胶和剂”,使信息得到流通与共享,体现信息的价值。

113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分析水平

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关键是对信息的加工分析,从成果拥有者角度,需要通过文献信息、知识产权信息以及经济信息等方面分析知识成果的市场价值、市场布局、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等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寻找具有合作潜力的机构,从而科学地发掘科技成果潜在价值,避免法律和技术风险,对成果市场价值更科学把握,全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链”(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融合。从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角度,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信息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成果价值差异和市场潜力,能力更好地为科研机构管理层从宏观上制定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现实需求的政策和规则,从整体上了解领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态势。

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不能只单以传统的文献资源为核心,提供科技信息推送,统计分析等传统学科服务产品,需要创新发展知识产品体系,将经济、产业、法律等各种信息综合分析,形成全面、深入、专业的咨询产品。

12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创新与挑战

虽然我国图书馆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研究嵌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服务,并从网络平台建设、情报分析、科技咨询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探讨[14-16]。随着互联网技术、Web30、移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革命性技术涌现,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服务面临融合新技术、创新研究方法、数据关联等挑战。

121融合新社交媒体信息推送模式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生活方式改变和社会发展高节奏,使得大众时间碎片化,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出现满足人们对在碎片时间获取信息的需求。许多图书馆已经开发移动图书馆、学科服务微博、学科服务微信等,但当前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文献资源分类、检索和传递等服务,对于信息二次加工、信息组织关联、数据跟踪等都相对较少。如何将快速发展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随时推送给用户,需要将知识服务融入新媒体的发展,开发和制作满足当前信息推送新模式的知识产品。

122基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知识产品体系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科技文献信息进行检索与分析,更需要将科技信息与经济信息、社会信息有机结合,通过对经济数据、金融数据、产业数据、统计数据以及科研管理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探索适合用户需求的相关报告,比如技术价值评估报告、产业融资研究报告、技术布局研究报告、市场竞争力报告等,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各方面进行专业分析,促进知识服务产品的拓展与深化,形成专业化、信息化、体系化和高效化的服务云。

123信息环境创新构建

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是使“产学研”三方无缝对接,实现信息流动和共享,我国已在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环境建设上开展了许多的工作,各个省区都有专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但科技文献服务机构参与其中的程度却较低。现有平台更注重成果展示、投融资、政策咨询等内容,但是如何提供技术信息、技术评价、技术检索等方面的数据资源却很少,平台与科技文献之间的壁垒还未打通。针对这些问题,学科服务可以从科技信息环境建设和学科服务资源和技术优势等方面开展面向“产学研”三方的信息环境建设,将文献信息资源与科技成果产业信息结合,并进行数据挖掘与关联,形成贴合用户需求的信息环境,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方便的信息服务。

2学科服务嵌入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内容探讨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从技术研发到成果展示,从资金对接到技术测试,最后到规模生产的漫长发展链条,链条中有科研者、科技管理者、企业、金融投资者等各种角色,他们对咨询服务的目的、要求、内容、形式等都有较大不同。随着当前学科服务从以往单纯论文分析、信息检索逐渐扩展到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布局、产业信息分析、政策分析等高层次的咨询服务。我国一些学科服务虽然已经开始探索嵌入科技成果转化,但更多的是专利检索、专利技术态势分析等,与用户对产品在经济、产业、科技等方面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针对需求,研究更多的内容,提升服务产品质量,形成面向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咨询产品,因此建议未来从以下4个方面构建产品内容。

21开展面向课题生命全周期情报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以技术为核心,服务技术研发过程是学科服务面向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优势与基础。技术研发需要经过立项、项目研究、成果、成果鉴定以及结题等阶段,学科服务应该率先嵌入到技术研发的相关阶段,跟踪服务课题整个生命周期,与其他科技咨询机构形成竞争优势。

在项目立项阶段,学科馆员可以帮助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开展科技信息前期工作,比如查新报告、定题检索等,在选题阶段,帮助科研人员了解本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17],分析目标技术在学科领域的竞争性与本机构的竞争力,对项目的资金申请进行评估和建议,从多个方面帮助科研人员了解技术研发的风险与前景。在课题研究阶段,学科馆员收集、整理与分析相关信息资源,协助和支持科技人员设计出具有创意或创新的研究方案,及时而准确地把握是否有同类课题的研究,不间断地向研究人员提供能够反映本项目研究的学科前沿状况,包括最新的研究进展、发展方向、理论发现等,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让研究者们在理论探讨或观点论证时可参考丰富的资料、借鉴翔实的数据、采纳充分的引据。在项目结题阶段,学科馆员可以为结题答辩提供信息支撑,提供成果价值分析报告,成果竞争力分析报告等相关产品,协助科技人员完成项目结题相关工作,并协助科研人员开展报奖、成果鉴定等相关工作。

总之,通过对整个课题生命周期的跟踪服务,契合每个阶段对于情报产品需求背景,进行产品内容创新和分析方法创新,以科研工作为核心,形成学科服务的优势。

22开展面向科技成果推广的学科服务

科研成果公开与推广以往主要有论文、专著、研究报告、专利等形式 (对于应用型课题来讲,可能还有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新配方等类型),但是对于以成果转化为目的技术和产品而言,通过传统科技信息流通渠道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成果推广的需求,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不仅有科研人员还有科技管理者和企业等人员,这些人员对于专业技术相关知识了解并不多,如果应用传统的科技信息流通方式反而不能有效对成果进行推广。

学科服务在支撑成果推广方面可以打破科技信息传统推广模式,从信息环境构建、信息二次加工到信息推送等各方面开展信息环境建设,协助科技成果的推广,将科技资源与产业信息、经济信息等集合在一起。同时扩大资源采购范围,进而将相关科技成果的专业技术信息、技术竞争力信息、领域前沿信息等提供给技术需求者,让技术需求者从专业的角度了解更多信息。与此同时,将产业信息、经济信息等融合到平台中,向科技人员提供丰富的市场信息,形成相关产品,比如产业政策快报、产业布局数据、潜在企业信息、融资信息等,在第一时间让科研人员了解技术转化的前景,为技术人员更为有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息支撑。

23开展面向市场的科技咨询服务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学科服务触角需要进一步向成果转化链条后端延伸,在技术评估、项目可行性、产业环境研究等领域为用户提供各种解决方案,促进产学研各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面向市场的学科服务成为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重要内容[18]。

科技成果转化对学科知识服务的需求是市场化的,要求服务产品与市场对接,真实参与到信息服务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国外文献情报机构已经开始融入市场竞争过程中,比如加拿大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展技术战略信息分析、专利信息分析和标准竞争情报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把产品从实验室带入到市场[19],韩国科技信息所针对中小企业数量占主导且其研发能力处于弱势的国情,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定制专利检索、市场情报分析、技术研报深度分析[20]。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服务产品只有紧密结合市场,坚持科技资源与研究的优势,强化科技信息与市场信息的对接,提升学科服务产品面向市场的专业性和深度,同时不断提升学科馆员在知识产权与产业分析能力,将知识服务融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过程中,借鉴市场上科技咨询企业的产品模式,在专利信息分析、市场竞争等方面创新产品形式与内容,满足科技成果转化整个发展链条对信息支撑需求。

24强化产学研三方结合

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参与核心应该是科技人员,知识服务的核心就是以服务科研人员,满足科研人员对信息需求及时性和高质量的要求。随着学科服务发展,学科馆员与科研机构逐渐建立起紧密地联系,了解用户真实需求和现实科技实力,因此开展知识服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应该占有先机。学科服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合到产学研的对接过程中,强化科研机构对产业市场的认知,建立研究单位与政府管理部门、产业参与者之间的桥梁,有效地帮助责任机构开展市场调研、市场分析等工作,节省科研机构在市场信息获取、分析等方面的时间,同时也更专业地为科研机构提供咨询保障,有效嵌入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帮助科研机构找到合适的政策支撑、发现合适的合作机构、形成更具可行性的产业化路径。

3学科服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咨询产品体系设计学科服务是文献情报机构为适应信息环境变革而推出区别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新型服务[21]。科技成果转化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根本的市场化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科服务以科技信息为基础,提供从文献信息支撑、科技情报服务到知识产权与市场分析整个过程的信息服务产品。结合所提出的知识服务融入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和产品需求,学科服务需要结合自身科技服务优势和用户现实需求,建立有针对性地服务产品体系。

31构建科技成果宏观服务产品

科技成果转化宏观服务产品主要是指面向项目管理、政府等宏观决策者在信息需求方面的支撑,帮助了解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发展、科研布局、产业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宏观方面调研与研究工作。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往往科技成果转化决定权属于科技成果的拥有者――科研机构,这决定面向科研管理者或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者的信息支撑服务是嵌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重要课题。当前我们开展面向科技成果转化宏观服务产品主要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展政策与发展环境分析。包括世界、国家、地区等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与法律环境分析,对相关公共措施、平台以及政策等进行评估,发现政策发展趋势,对某行业的市场发展和产业发展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对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等进行整理分析,向决策层提供具有实用性的宏观信息。二是开展知识产权宏观分析,主要是对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行业专利技术发展、技术竞争力等进行调研,通过专业的分析方法、分析软件和数据库进行研究,揭示目标技术所在行业发展现状,技术保护情况,以及主要竞争对手以及合作策略等等相关信息,帮助决策层了解目标技术的竞争力和未来成果转化的路径等。

32发展科技服务微观服务产品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面向科研工作者微观信息需求是学科服务的优势与重点,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最重视技术的前沿性、技术应用性以及技术风险等信息,学科服务通过能力建设和产品设计满足科研人员对相关信息需求,设计相关产品系列。

在课题立项阶段,学科服务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目标技术发展现状与竞争力评估,分析相关技术竞争力,形成学科态势发展报告。在课题研发阶段,学科服务可以根据科研人员个性化需求,提供专业化文献、科技报告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对目标技术的竞争团队、竞争技术等进行分析,使科研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目标技术研发过程,为进一步研发、合作或者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在技术研发的末期,科研人员可以设计知识产权分析产品,包括专利技术分析、专利价值分析、技术竞争对手分析、技术评估等报告产品,帮助科研人员开展技术转化定位,技术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分析,保障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33学科信息环境与科技成果信息环境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和科研大数据的发展,信息环境构建已经成为学科服务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信息环境构建可以使科研人员最快、最全地了解科研动态、管理参考文献、理清科研思路、挖掘科研数据、了解相关信息等,支撑科研工作开展。

通过学科信息环境构建,开展个性化信息模块建设,为科研人员提供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线上数据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可以将知识产权、产业、技术等数据嵌入到科研人员信息环境中,同时通过文献数据、专利数据、产业数据等进行技术关联与挖掘,建立科技合作圈,为转化链两端寻找合作伙伴。比如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搭建专业领域综合信息集成系统,根据需求构建个性化知识环境,其中包括专利信息、会议信息、产业新闻等,使科研人员及时获得小领域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经过信息二次加工,对信息进行分析,提升科研信息利用效率,也帮助科研人员准确地把握技术市场发展态势。

4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机制思考

融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学科服务不同于传统学科服务,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应适应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在组织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以及服务机制上更应该侧重科技成果转化链、产品以及服务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使学科服务更符合用户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信息支撑的要求。

41创新基于科技成果转化学科服务组织构架

科技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对能力的要求已经超出传统图书馆员的知识构建范围,当前“学科馆员――图书馆员”的二元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科技成果转化对信息需求和服务专业性和全面性要求,需要构建“学科馆员――图书馆员――科研人员”为基础的复合协同服务模。服务团队可以建立“单核-多层次”的包敷组织结构,科技成果转化对于科技咨询产品质量要求较高,单靠一个学科馆员单枪匹马开展相关工作并不现实,可以调整传统学科馆员单一责任制管理方式,以核心学科馆员组建特色化、专业化的服务小组,每一个小组针对某一科技咨询服务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同时由责任学科馆员与服务小组对接,学科馆员与服务小组协同开展知识产品的分析与撰写,最终形成具有专业性,并满足客户需求的系列产品,远期而言能够组织一个协同发展、规模产出的嵌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学科服务团队。第二层次是以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图书馆人员为主的服务团队,参与服务产品的辅助工作,第三层是学科馆员服务小组以外的其它团队对核心小组的支持,可以分别扮演产品服务的B角、C角,更大程度地提高产品质量。

42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高质量人才队伍组建是持续开展融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学科服务基础,当前用户对服务产品要求已经超出传统学科服务的能力,其更注重信息市场性、及时性、准确性、可分析性以及专属性,学科馆员开展相关工作不仅需要具有知识产权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比如专利申请、专利技术分析、专利价值评估、专利法律分析等,还需要其它方面的知识,比如产业信息分析、政策解读等。这促使学科馆员建立“一专多能”的个人能力结构,“一专”是指对某一分析方法或者报告撰写具有自身特色的分析技能,“多能”是指对所涉及的知识产品具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独立面向客户进行宣传、解答、分析等相关工作,这就需要通过培训引导、绩效激励、任务分配、职业规划、知识共享等方面进行管理,并开展学科馆员能力建设。

421培训引导

针对性开展培训,学科馆员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科馆员知识面的提升,也使学科馆员能够实现多能的要求,邀请专家或者支持学科馆员参加有针对性培训课程或者会议,促进学科馆员挖掘自身特色能力,提升学术能力,创新分析方法和服务内容。

422绩效激励

通过绩效分配的方式,优化工作评估标准,以产品体系建设为核心,将产品质量、专业产出、专业能力等纳入评估标准,通过绩效分配,激发学科馆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能动性。

423职业规划

针对学科馆员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科馆员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科馆员更好地找到自己在服务中的定位。

43完善学科服务制度

制度建设是保证融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学科服务质量的保障,良好制度能够使好的服务效果沉积下来,促进学科馆员面向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富有成效研究和创新。

当前,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制度建设应该注重与市场规则结合,强调营销制度建设,更细化地制定学科馆员到责任单位的制度与责任,不仅能够服务科研人员,还能服务市场其它参与者。建设一套营销方法和体系,使知识服务标准化和稳定化,这样才能使学科服务能够真正嵌入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和市场中。此外,建设学科服务目标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由管理体系、评价系统以及保障系统等方面组成23,通过建立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管理制度,将经济层面、产业层面和市场层面相关指标、方法与管理保障系统融合在以往的学科服务目标管理制度中,强化学科馆员的市场意识,促进知识服务与市场的对接。

5总结

随着国家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双创”的支持,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必将会成为未来学科服务重要内容之一。学科服务需要在过去面向科研一线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科技创新需求变化,以需求侧驱动供给侧改革,拓展服务内容,从服务嵌入方式与方法创新,服务产品创新以及服务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并通过不断实践,真正将学科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科服务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王睿,王巍,张效清、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7):196-197、

[2]高丽娜,高淑洁、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2,28(5):176-178、

[3]刘冬梅,刘彦庆、高校图书馆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服务策略[J]、图书与情报,2010,(4):39-41、

[4]刘冬梅,刘彦庆、利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推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88-91、

[5]孙建红、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2014,(3):70-72、

[6]梁淑珍,郑明丽、高校图书馆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J]、情报杂志,1997,16(4):69-70、

[7]刘希宋,李,王辉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对接的机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1):44-47、

[8]刘希宋,喻登科,李、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111-115、

[9]刘希宋,喻登科,李、科技成果转化知识整合的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09,(2):109-111、

[10]李,刘希宋,喻登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学习的机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1):41-44、

[11]吴晓明,发挥文献资源优势,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J]、图书馆建设,2001,(6):13-14、

[12]陈志宏、高校图书馆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谈科技成果生产力转化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论坛,2001,21(1):57-59、

[13]曾路、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0,(1):46-47、

[14]董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高校图书馆服务新途径[J]、图书与情报,2000,(2):47-48、

[15]瞿丽曼、基于情报分析法的科技成果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8):84-87、

[16]徐鹏杰、科技中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J]、改革与开放,2010,(9):132-133、

[17]刘威、科研课题定题情报服务及其优化[J]、情报资料工作,2008,(2):100-101、

[18]陆颖,杨志萍,王春明,等、国外文献情报机构参与市场服务的研究与启示[J]、情报杂志,2014,33(10):142-147、

[19]李麟,初景利、国外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知识服务实践研究――以LANL研究图书馆、CISTI、MPDL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5):5-8、

科研成果转化方式篇8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发展对策;江苏淮安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03-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既涉及国计民生,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得以长期协调、稳定增长的保障,推动新时期农业的发展,重点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落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但当前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并未发挥出其真正的利用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强,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够,创新性不强,实用性有待提高,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迫在眉睫[1]。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创新型、转化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政策体制、农业经济状况、市场发展前景等方面,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协同配套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再加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复杂性、环境强依赖性、受体多样化、市场风险大和周期长等特点,更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为此,笔者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开展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专题调研,具体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阻力,包括农业科技成果供应、市场需求及具体转化过程等方面,同时提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2]。

1 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源头产出与供给不足

1、1、1 科研选题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不一致,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受阻[3]。在我国每年产出的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中,仅有30%~40%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70%~80%,差距较大[2]。由于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资源分配及成果转化均以政府机构为主导,成果推广方面由政府部门强力推进,在落实到农业生产实际过程中未提前进行市场与农户需求调研,也缺乏科研实施单位的意见征集,因而导致农业科技成果与当地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进而导致科技研发与农业生产脱节,浪费了人力物力,农业科技成果却无法有效转化利用,实用性大大降低。

1、1、2 科技评价体系未有效联系实际[4]。一方面,对于农业科研项目的考核主要以论文、专利及获奖情况为主,缺乏对农业科技成果实际应用价值的考量。从而导致科研工作者对于科研成果的实用性缺乏重视,而耗费大量精力进行论文撰写、项目申请,这也直接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同时部分科研成果往往对于产中研究较为重视,却忽略了产后配套及中试研究,这也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困难重重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考核未制定严格的分类标准,多以SCI 论文数量论“英雄”,大量科研工作者转而从事基础研究,对于生产养殖等应用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显得不公平。众所周知,缺乏应用与转化的科技成果终究是无源之水,在笔者的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淮安市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农田实际应用领域的研究严重匮乏,大部分科技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而无法落实到田间地头。

1、1、3 科技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对于科技成果能够及时转化应用并推广的项目,科研人员能够从中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而对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显著,但目前仍无法有效转化推广的科研项目,科研工作者往往无法及时收到经济收益。同时,由于科研激励体系的不完善,从事农业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收入远远低于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的科研人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础应用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激励体系至关重要。

1、2 农业科技成果有效需求不足

1、2、1 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缺乏认识,农业科技需求不足[5]。淮安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过农业科技职业教育的农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根据传统经验,科技应用水平较低,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更是无从提起,大部分农民对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理念认识不清。同时,大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眼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对于长远收益及社会效益较高的科技成果应用兴趣不大,这也直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试点应用困难较多,内在动力不足。

1、2、2 涉农企业发展缓慢,对农业科技成果有效需求相对有限。由于我国农业企业起步较晚,农业产业化发展时期较短,同时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农业企业发展困难。到目前为止,规模企业数量较少,多数企业缺乏创新性,且多从事初级产品的简单生产加工,精深加工企业匮乏。在新技术与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的研发方面多依赖于科研机构,但由于科研成果转化成本较高,能够承担高额转化资金的大型企业凤毛麟角,导致农业企业总体科研成果需求不足。

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不畅

1、3、1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人员缺乏,推广体制不合理[6]。各级农技推广机构是推动公益性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推广效率有待提高。首先,由于当前我国的农技推广以项目为核心,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并且这一现状在事业单位改革后愈发严重,由于经费匮乏,农技推广机构无法顺利开展推广工作,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发挥其实际的作用。其次,农技推广队伍人员老龄化严重,专业人才匮乏。多数乡镇农技站常年无新生力量加入,现有职工均为中年以上人群,同时由于乡镇农技站地处偏僻,生活条件欠佳,很难吸引到有能力的年轻农技人员加入进来,呈现出后继无人的窘境。最后,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缺乏主动性。由于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都是在有项目任务时开展一些推广工作,对于实地调查等工作则严重缺位。

1、3、2 缺乏综合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涉及到科研、教育、培训、推广、技术采用等多个环节,而且涉及到政府、科研推广机构、教育机构、技术采用机构、农业系统和非农业系统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应为精通农业先进技术,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具备较强沟通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目前此类综合性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1、3、3 缺乏专业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或平台。目前,由于缺乏公共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任务一般由涉农单位自身承担,科技成果出让方与需求方无法在市场上公开交易,导致不仅交易效率低,交易成本也较高。由于缺乏公开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与市场价格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成交困难,科研人员无法从成果转让过程中获得预期收益。

1、4 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转化形式单一

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7]。目前,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刚刚起步,开展农技研发和推广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需要政府更多的投入与支持。目前,淮安市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资金扶持,资金来源的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扩展。从近年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淮安市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一现状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不利。目前,淮安市的财政科技资金分配情况:对研发阶段的投入远高于对中试和产业化阶段的投入,从而造成一些科技成果在研究开发阶段停滞不前,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同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严重缺乏已直接制约了淮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

1、5 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

首先,若农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物化形式,如各类农作物生产栽培技术、先进农机设备技术等农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难度较大。其次,知识产权收益无法保证的农业科技成果,例如农作物新品种,农户通过一次性购买之后即可自己留种供之后的栽培所需,从而使得此类知识产权无法维持持续的经济收益。最后,还有一些农业科技成果虽然能够落实保护,但保护成本高,例如常用农作物杂交品种,由于生产经营者较多,违法范围深广,因而保护执法难度非常大。

2 对策

2、1 优化科技管理与自主创新水平,增加农业科技成果源头产出与有效供给

2、1、1 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模式[8]。科技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科技推广相关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在农业科研项目选题立项时,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结合当地的农技推广方针政策,进行实地调查,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的适用性;项目审批时,要保证项目通过了技术经济论证;项目验收时,严格按照最新的市场验收制度,即根据项目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项目验收。在进行科技成果综合评价时,要综合考量科技成果的综合影响及实际效果,力求全面,加强对科技成果学术价值的重视,同时注重科技成果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2、1、2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创新能力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科技人才,应将专业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创新建设的重点。多措并举,吸引一批项目工程资金流向农业发展领域,着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同时,完善农技推广领域人才激励机制,制定高效、实用、公平、公正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借助科技团队的力量,吸引核心人才加入农技推广工作,以先进的技术引领农技创新。

2、1、3 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扶持建设一批领军型农业技术创新企业集团,鼓励包括农业高校在内的专业科技研发机构加强与农业企业的合作发展,激发农业企业的原生创造力,将农业企业打造成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与转化的主体;制定时效性强的农业科技创新规划,特别支持市场前景广阔、由农业企业引领的农业科技项目,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农业企业集聚,培育创新型农业企业集群,尤其对农业创新型民营科技企业在资金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增强区域间农业科技合作,加强与农技推广成果显著的经济区域的科技交流,定期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流会;组织实施重大科研开发及工程项目,通过构建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优势互补。

2、1、4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9]。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农技推广,用实际应用成果说服广大农民群众,从而接受先进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具有强大推动作用的实际。同时,放宽农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提高成果转化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待遇水平,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2、1、5 借力引智,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农业领域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和合作。一方面,涉外机构要为农业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提供国际农业协会的最新动态,全球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随时准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为农业科研单位提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机会,完善农业装备,创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另一方面,高薪聘请掌握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华侨回国兴办涉农企业或引进海外先进企业合资兴办农业科技企业,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2、2 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农业科技成果市场需求

2、2、1 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引导农民树立农业科技是农业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让农民认识到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接受科技成果的能力。

2、2、2 加强引导,稳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已经开始显现,并将会越来越强烈,甚至将会走向专业化、系统化的技术需求。应进一步保护和鼓励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承接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承接和转化科技成果提供技术供给、信息支持、政策保障及适度合理的财政补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增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生产经营能力及抗风险能力。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各项农业资源的效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同时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基础条件。

2、2、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田水利、交通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民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提供便利。建立并完善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联合农业、气象、工商等部门,扩大信息交流,空间上建立市、县、乡三级网络商务平台,从而及时采集并技术信息与市场信息。

2、3 畅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3、1 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10]。首先,合理调整农业推广队伍的专业技术结构。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具备综合知识技能的专业化人才,需要培养对当地多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精通的推广人才,应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农技推广人员知识面,调整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知识体系结构,重视对于粮食作物及非粮食作物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其次,加快农业推广队伍的人才建设。对于目前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环境普遍较差的现状,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真正对于农技人员关心的经济收入问题予以重视,从而激发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应建立新人吸纳机制,培养有潜力的当地优秀农民加入到农技推广工作中来,正真发挥其农技推广的引领带头作用。再次,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准,增强工作能力,提高工作创新性。最后,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体系,提高从事推广工作人员的资格标准,并针对农技工作者的工作情况给予相应的奖惩。

2、3、2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科技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转化效果评价等问题,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重视农业科研院校的核心作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团队建设,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价值。构建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创建形式多样、适合实际需求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3、3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建立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提高农业技术咨询、农业机械化、病虫草害统治、农资信息等服务水平,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科研单位不仅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要结合不同农业科技成果的特性,利用多种成果转化方式,通过不同的转化模式,提高农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2、3、4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11]。优化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制,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农业科研单位与涉农企业之间的关系,后期跟踪科技成果的应用情况,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为农户提供相关的资金借贷等服务。同时,搭建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网络信息和交易平台建设及对农业科技成果价格的预评估。另一方面要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的信用担保制度,为技术交易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12-14]。

2、4 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提升农业科技成果供需水平

2、4、1 加大农业研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加大政府投入,设立农技推广专项经费,通过多种资金支持形式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向基层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筹集科技开发经费;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引导企业、金融投资机构与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合作。

2、4、2 加大农业补贴。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强度,通过稳定农产品市场占有量,促使农户实现科技效益。同时,要对农民在农业科技上的投资实行补贴。其次要推动农业保险的落实。新增补贴向各种农业龙头企业倾斜,加强对财政“三农”投入与使用的监管,杜绝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农业补贴资金等违法行为。

2、4、3 加大推广经费投入,探索新的服务方式。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应以政府支持为主,并积极开展多种有偿服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同时建立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对农民采用无偿与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为农民提供种类丰富的技术指导、疑难解答,通过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农业服务。

通过无偿提供方便快捷的农业技术指导等方式吸引农民入网,通过有偿的新产品供应使科研人员获得合理经济收益,不断壮大科技服务工作。另外,对一些经济效益与技术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实行有偿服务。对服务项目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通过村镇政府、中介组织、专业生产组织等收取有偿服务费用[15-18]。

2、5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保护力度,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

强化法制观念,依法保护科技成果,不但能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潜力,创造出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够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有法可依、有条不紊地前进。一是开展法律讲堂进农村的活动,向农户宣传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政策,不断修订、补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农业主导型企业及相关单位定期开展员工法律知识培训的同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制度。二是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维权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不端行为,依法保护农业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利益,确保农业科技成果依法有序转化应用。

3 参考文献

[1] 夏海勇,高华鑫、浅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5(14):22-24、

[2] 邵明灿,周建涛,李德新,等、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难题的深层次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2):55-58、

[3] 蔡金华,吉沐祥,温小林、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20):288-289、

[4] 刘俭,黄婷、宁夏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1):61-65、

[5] 翟金良、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3):378-385、

[6] 代永刚,安明哲,栾天浩,等、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3):69-71、

[7] 陈志英,敦成园,玛丽娜,等、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农学学报,2014,4(4):104-108、

[8] 肖立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有效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14(9):311、

[9] 张伟、河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5):81-84、

[10] 王萍、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吉林农业,2015(16):32、

[11] 张成亮,周世伟,赵跃坤,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初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9):104-106、

[12] 张春辉,张磊,刘太宇,等、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54-255、

[13] 谭华,吴敬学,杨培植、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0(10):252-255 、

[14] 薛庆林、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10-113、

[15] 石明权,陈宏、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7-89、

[16] 贾树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7-19、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端午节诗句鉴赏90条(精选3篇)
  • 下一篇:市场调研管理办法(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