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固定资产风险管理(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3 栏目:写作范文

固定资产风险管理篇1

【关键词】公司 筹建期 风险 控制

企业风险是指某一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事项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在制定和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需要进行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分析公司的内外风险,制定系统的管理策略来处理这些风险,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实现企业的目标。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新公司筹建之初,各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公司筹建期主要任务主要包括厂房建设、国外设备引进、国内设备的采购等,公司筹建期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公司基本建设控制、安全管理等方面。

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出现的风险表现在:

第一,设备引进前期的市场调研,设备的性能、各项技术指标是否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第二,设备采购价格的谈判;第三,设备验收是否符合技术合同要求;第四,设备款项的支付是否合理等。

工程建设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表现在:

第一,价格风险:在工程的设计、招投标、施工阶段都会产生风险。例如,由于时间紧,对细节的设计较粗,造成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较多,从而造成投资增加;由于工期较紧,造成施工图设计不够详细就进行招标,从而不能按现有图纸包干,造成今后由于图纸变更产生造价提高的风险;施工过程中的图纸变更、现场签证、暂定价等因素引起的造价变更的风险;第二,质量风险:施工过程中的施工队伍是否按要求施工,易产生质量风险;第三,安全风险: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工种交叉作业,易产生安全风险;第四,工期风险: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外界及施工单位自身原因,容易造成脱期,从而产生拖延工期;第五,款项支付的风险:工程按阶段付款手续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和合同的规定;第六,总投超支风险。由于上述风险的存在,可能导致公司总投资额超过可研的预算范围之内。

针对上述可能出现的风险,笔者以所在公司为例,认为首先需要对各项风险给予充分评估,在分析各种可能性后,在控制企业风险层面,最主要的工作是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借助相关政策指导和工作支持,增强公司的风险意识,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强化公司风险控制效果。

一、建立健全基建期各项管理制度

公司以宝钢国际系统管理部下发的基建期管理文件蓝本,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基建期的各项管理文件。这些文件主要包括财务管理文件、人力资源管理文件、安全生产管理文件以及其他相关管理文件,并将相关文件和制度上报系统管理部,由系统管理部审核、执行董事批准后下发执行。随着公司发展,公司应在各项基础建设和以后的经营活动中,继续加强各项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以确保公司快速、安全的完成基础建设工作。

二、制订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内部控制制度

在公司的基建期,内控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在风险控制层面特别重要。因此,根据国家财会[2001]41号《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试行),结合公司在建设中可能出现的上述风险,财务部会同项目筹备组的相关人员,组织编写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两个模块的内控制度。

固定资产模块用以规范公司在办理固定资产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处置等业务时,授权审批手续是否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调整与审批程序是否适当;日常保养制度是否落实、维修保养费是否超预算;处置固定资产是否履行审批手续,作价是否合理等;在建工程模块用以规范重要业务授权过程中,审批手续是否健全;项目决策责任制是否健全,是否有奖惩措施;概预算编制的依据是否真实;款项支付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和合同的要求等;是否按规定办理竣工决算、实施决算审计等,以确保工程项目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三、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根据宝钢国际管理文件《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宝钢国际各部门对于新公司的建设各负其责。公司组织项目筹备组人员认真学习该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管理流程,以保证各阶段的工程建设符合管理流程的规定。同时对于工程建设各阶段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国际各职能部门,以得到各部门政策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四、针对风险,提出控制措施

公司在宝钢国际各部门的政策指导下,吸取兄弟公司的经验,根据工程建设项目中存在的不同风险,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一)采取不同措施控制各阶段价格风险

1、在设计阶段: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参照其他剪切中心的设计,减少变更的风险;采取合同措施,对设计反复变更的情况采取惩罚措施,从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2、在招投标阶段:在招标工作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将变更原则在招标文件的合同中规定完毕,做好中标后合同的签订工作。

3、在施工阶段:制定先进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严格控制材料价格,严格控制设计变更,规范设计变更程序。

(二)强化质量风险、安全风险和工期风险防范

主要是在施工中加强监理的监管力度,减少质量风险;加强施工单位安全防范意识,加强监理对安全的监管力度,减少安全风险;在施工初期由施工单位上报工期,由监理按上报工期监管工期,可以提前预知脱期因素,提前制定方案,减少工期风险。

(三)注重资金支付风险控制

筹建期资金使用项目多、数额大,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保障财产安全,尤其是加强资金审批支付的控制尤为重要。从完善企业内控的角度看,公司建立严谨的资金支付管理制度,根据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支付审批权限。发生经济业务要有合法、有效的合同或协议,对资金支付的控制应以合同为起点,首先合同应是经过授权审批签订的,基建部门根据合同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编制年度和季度、月度资金使用计划,经批准后按月向财务部门报送用款计划,申请支付时由基建部门根据查验的合同执行进度、监理证明单来填写付款申请单及合同支付登记表,办理各项审批手续后交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对合同、用款计划、监理证明单、付款申请单和历次支付记录复核无误后办理资金支付手续,并及时按辅助核算的在建工程项目和合同管理项目分别登记“在建工程”和“往来单位”的账目,确保款项支付有依据,账务管理与合同管理一致。在考虑固定资产投资专款专用的情况下,可以在银行单独开立专用账户,将基本建设支出和日常开支区分开,便于监督管理。基建、审计、公司财务部等相关管理部门积极发挥好各自的职能作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把好工程造价控制关。工程监理单位与施工方交换的意见必需通过宝钢国际监察稽核部指派的审计部门批准,公司财务部方可支付款项,避免监理单位与施工方私下接触,损害公司利益。

(四)加强固定资产风险控制

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风险,主要通过严格执行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加以规范,遇到问题及时与资产管理部和工厂运营部沟通。在建工程核算管理中引入“辅助核算”,将在建的各项资产分别作为一个个项目进行管理,为建造这项资产发生的直接支出归类计入这个项目,不仅能直观了解所发生的费用,同时有利于与基建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保持一致,待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将不能直接划分的待摊支出按合适的标准分配计入相应的工程项目中,计算确定完工固定资产的价值,并从在建工程科目结转至固定资产科目。

五、加强制度执行效果,强化监督检查

制度建设只是为控制风险制订一个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制度的规范执行,从而降低企业风险。对于各项控制措施,各部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建设过程中认真执行并加以改进和完善。公司财务部与宝钢国际监察稽核部指派的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关注建设过程中每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采取措施加以避免,以确保公司的各项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在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过程中,对于上述可能存在的风险必须重点检查。对于制度未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的,要求其必须按制度规定办理;对于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以确保公司的内控制度真正起到控制企业风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连江、企业筹建期间有关业务核算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5(16)、

[2]吴静娴、关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

固定资产风险管理篇2

关键词:财务集约化管理 财务风险 资金链 固定资产

一、电力企业目前财务集约化管理的现状

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体制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成功的实施了以资金“收支两条线”为核心的财务集中统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了公司化的财务运行机制,实现了对资金源头的有效控制,资金存量逐步降低,周转速度明显加快,使用效益不断提高;积极推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初步建立了“专业负责、分级管理、综合平衡、责权利相统一”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员工的收入意识和成本意识空前增强,正确的引导了企业和全体员工的经营行为;建立了一套以收入和利润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并以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价值管理的重要杠杆,促进了企业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考核、任命,评价各级管理者的重要标准和依据;财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财务信息化深刻的改变了会计基础工作的方式,适应了省公司和集团公司确立的财务报告和统计体系,基本满足了国家监管部门、省级部门和资本市场披露的要求,对企业其他各项管理工作影响深远。虽然电力企业在财务集约化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完善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下面将对此加以探讨和探索解决的方案和对策。

二、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电力企业具有非常好的成长性,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呈现出良好的稳定增长态势。本人认为越是在发展顺利的时刻,越需要关注财务风险的发生。财务风险的发生经营与公司的融资决策、投资规划以及项目建设有关。此外资金链的稳定性也将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电力企业电力企业,在财务风险意识上还很薄弱,往往是制度规定看似很严密谨慎,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缺乏应有的执行力,从而导致财务风险无法得到及时的控制,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和经营。

(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仍需完善

电力企业虽然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但是仍然很多问题,例如预算管理模式单一,导致预算内容缺乏可执行性和操作性。还有就是下属有多家企业和子公司,在考核指标的的考核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合理性。往往是同一个考核项目对于不同的分子公司采取同样的考核标准,看似公平,但是由于没有注意到不同的分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管理水平,以及完成指标的能力差异,反而使同样的标准造成了不公平、不合理考核情况的出现,这显然将影响到一些分子公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固定资产管理与控制存在问题

固定资产是电力企业的非常重要的资产,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一般有通用设备,数据设备、变压器设备,电缆、电线设备等,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是由于固定管理部门、采购部门与财务集约化管理部门的分工不一致,往往容易导致在固定启用日期、购置日期,计提折旧日期不一致的情况,很明显这不利于固定的管理。其次就是有些设备,资产管理部门并没有按照财务部门的要求粘贴标签,再次就是有些资产的报废手续不全。最后,就是一些大的工程经常会存在预转固和转固不及时的现象。

(四)未建立完善的资金链控制体系

而完善的资金链控制体系是提高资金使用与配置效率,加快公司资金流动和保证资金安全的重要保证。目前电力企业在资金管理模式上,实施集中管理模式,但是仍然缺乏一定的具体的控制方案,在一些问题上无法得到全面的贯彻和实施,导致资金链内部控制体系并没有建立,严重影响了财务风险控制的效率和质量。

三、电力企业的财务集约化管理优化策略

(一)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

市场经济是充满风险的,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市场风险、控制财务风险和控制体制风险。首先,要控制市场风险,市场竞争、通货膨胀或紧缩,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供应链管理不当都可能导致市场份额急剧下降,新产品开发不对路或有质量缺陷,或更新换代不及时也将产生风险,财务集约化管理者必须密切关注宏观、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预测可能对电力企业市场影响。及时研究,提出决策建议。其次要控制财务风险,要注意控制筹资和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同时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二)构建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竞争战略、整体战略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以企业的整体的发展战略为核心,来全面指导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落实电力企业发展战略。应紧扣资金预算配置公司各项资源管理,同时预算协同与信息化平台管理,要保证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要做到三结合:一是各单位应将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紧密结合。二是投资预算和财务预算紧密结合。三是财务预算和风险管控紧密结合。

(三)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控制

公司每个部门都应该建立完整的台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三网合一的管理系统,即资产维护部门、固定资产部门与财务部门建立可以相互交流数据的系统,这样就可以避免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转固存在的情况,财务部门和上级主管加强管理,同时把转固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四)建立完善的资金链控制体系

资金链风险控制可以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高经营的效率与质量。企业集团一般都包含了多种行业和多个部门,电力企业在经营上也具有跨地域,多层次经营的特点。资金链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各个成员单位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以减少资金的浪费。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可以实现资金使用的规模化,并且可以为电力企业规模的扩张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有利于电力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风险管理篇3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偿付能力;资产认可

随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规模逐步扩大和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比例逐步放宽,保险资金运用监管转向,更加注重通过偿付能力等相关监管制度来实现其风险管理。

一、偿付能力和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关系分析

偿付能力与保险资金运用具有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的一面体现在,严格偿付能力监管也就会严格保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必将会通过资产认可等规定限制保险资金对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投资,从而降低资金运用的收益;反之,若要提高资金运用的收益,必将提高保险资产的风险,也势必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其统一的一面表现在,充足的偿付能力需要建立在高效的资金运用基础上,而高风险资金运用也必须以充足偿付能力为前提。如何不断地优化二者之间关系,寻找其最优的平衡点,是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重要任务。

二、中外偿付能力和资产认可相关监管制度比较

(一)中外偿付能力监管比较

1、美国风险资本(RBC)监管方法

RBC方法以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风险资本的比率作为指标,通过指标值的变动,决定应采取的监管措施。其中,风险资本的衡量考虑了影响偿付能力大小的主要风险类别,得到各类风险的大小之后,再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计算出最低风险资本要求的大小。影响偿付能力大小的主要风险有:关联企业风险、资产风险、定价风险、利率风险和经营风险,其中和资金运用最直接相关的风险就是资产风险。资产风险指保险公司持有的资产,包括对股票、债券、抵押贷款和房地产等资产的投资,所面临的违约或市价下跌的风险,但不包括由于利率波动造成的资产损失[1]。资产风险影响资产价值,但不影响负债,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各种投资风险的特性,将大部分资产投资于高质量证券以保持稳健的投资策略来控制资产风险。通过考虑各公司的具体风险构成,风险资本方法不再拘泥于对保险资产与盈余的固定要求,而是针对风险状况确定最低资本要求。

2、英国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方法

英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属于比较宽松的监管体系,它考虑的因素比较简单,操作起来很简便,但其保险监管对行业自律及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要求很高[2]。英国对偿付能力额度的监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必须维持与其承担的风险相一致的法定偿付能力额度。二是寿险业务的风险由其准备金和风险保额来计量,非寿险业务的风险由其保费收入或赔款支出来度量,每类风险的系数通常在精算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经验修正确定。三是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为其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在英国,一方面,通过立法严格规定资产和负债的评估办法,即规定最低法定责任准备金的计算和认可资产的估值;另一方面,对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进行科学谨慎的评估,以合理、科学、准确地评估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额度[3]。

我国2003年颁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在偿付能力监管方法上,主要借鉴英国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方法,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作了具体规定。主要内容分为偿付能力额度规定和偿付能力额度管理两大部分。

(二)中外资产认可标准比较

保险公司实际偿付能力额度等于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的差额。因此,保险资产认可是确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保险资产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1、应收保费资产认可标准的比较

美国纽约州对应收保费资产认可的标准是,非寿险公司没有超过到期日90天的,扣除应付佣金后的收取过程中的保费。除寿险公司保费外,按有关规章规定的期交保费。英国和应收保费资产认可的相关规定是,应计利息和租金,其他应计收入和预付款。我国规定应收保费指长期人身险业务以外的保险业务,按保险合同规定应向投保人收取而暂时未收取的保费。账龄小于1年的应收保费为认可资产,账龄等于或大于1年的应收保费为非认可资产。

固定资产风险管理篇4

固定资产是保证公司正常运转和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前提,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能有效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更能有效减少公司资产的浪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市场运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企业治理结构的日臻完善,但是仍无法避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监管不严造成的损失。究其实质,均是由于内部控制不完善造成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对于保证公司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公司的管理成本、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固定资产预算的风险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求现代企业在其生产、投资等经营活动过程中根据要求提出对固定资产的需求报告,并在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核通过后编制并执行预算。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公司内部各部门实行模拟独立法人核算,各部门业务各不相同,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分析不到位,对固定资产的需求经常超过自身业务的需求,一些新业务在市场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就对固定资产大量投入,从而造成公司固定资产的预算出现失误,对公司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

(二)固定资产采购与验收的风险

固定资产的购置是公司重大的投资事项,因此固定资产的投资必须符合公司产业化的需求,同时购置固定资产对公司的现金流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固定资产购进环节的控制,例如,固定资产购进时对供应商的选择,而对供应商的确认上没有有效的监督;获得固定资产的付款凭证不及时;预付款自己占用的时间较长;对固定资产的验收不认真而导致一些不合格的固定资产流入企业;对固定资产档案的建立不完善、不准确而导致账实不符。

(三)对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管理、维护与保养、改造等带来的风险

在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维护保养不及时、改造不到位等造成的一系列风险。例如,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由于部门产业调整和人员流动,造成固定资产保管不当而发生盗窃、丢失等问题,使固定资产损失严重;由于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而使产品的质量大大下降;由于保养不及时使设备出现毁损或者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对固定资产的改造缺乏合理性而导致生产线老化、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发生;由于未能及时为给固定资产办理完整的保险而为该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风险的发生不仅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更大大削弱了公司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对固定资产清查与处置时发生的风险

在企业会计法中已经对固定资产的清查与处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公司一定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并对报废的固定资产及时进行处置。但是,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与处置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由于对固定资产的清查不准确而产生账实不符的风险;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有的部门的领导不按规定的要求处理,导致固定资产流失的风险;对于报废的固定资产没有按公司的相关规定统一管理、统一处置,使公司不能及时收回残值。

(五)固定资产财务核算中的风险

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应将固定资产进行分类记录,并定期按照提取方式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进行核算,并将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额计入成本与费用中,对固定资产的处置增减变化情况应随时进行财务核算、记录、处理。但是,由于公司近年来机构变化快、产业调整迅速,使得固定资产的原始凭证在传递的过程中有出现不及时、记录不准确、计算有误等问题,最终导致公司固定资产的核算出现不规范、失误、账目记录不真实、账实不符、提取折旧存在误差等问题,这些失误和问题最终引发公司成本费用核算中存在差错,会计报表信息严重失真,不能将公司的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大大降低了公司的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有效防范管理风险发生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公司固定资产的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公司的管理者应具有战略发展的眼光,加强对该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对公司的发展规律进行积极探索和总结,在公司内部建设一个能够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贯彻执行的环境。例如,加强公司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视,不要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内部控制成为一句空谈;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文化的建设,提升公司内部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

(二)加强并进一步优化资产内部控制的流程

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的流程能够进一步简化一些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实现内部控制流程的优化,以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绩效。从固定资产的取得、使用、到最终的处置是一系列的业务流程,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不同环节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流程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的明晰化。例如,对于该公司重大固定资产的购买一定要由公司的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制“固定资产请购单”,并将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附上。再例如,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一定要填写一式三联的“固定资产报废单”,并将固定资产卡片上记载的所有内容、报废单价、预计处理的费用、可回收的残值等内容进行详细填写。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风险意识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公司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风险管理意识,具体而言可以从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保养、对固定资产的租赁、对固定资产的投保等方面着手。例如,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切忌不能以维修代替保养,制定固定资产的保养检查周期计划,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保养、检查,并及时测试固定资产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上报。

固定资产风险管理篇5

关键词:杠杆原理 财务管理 应用

一、杠杆原理概述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着杠杆效应,表现为由于特定费用的存在,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财务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财务管理中的杠杆效应有三种形式: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总杠杆。企业进行筹资时要考虑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可通过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要面临经营风险,而经营风险可通过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两者综合可了解企业整体风险的大小。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合理运用杠杆原理,有助于企业合理规避风险,提高资金营运效率。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企业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财务管理中的几种杠杆效应,在投资、融资决策方面做好“度”的把握,并进行相应评估,以使企业在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获取最大收益。

二、经营杠杆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经营杠杆的含义

经营杠杆是指由于固定经营成本的存在而导致企业资产的报酬(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率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

EBIT=M-a=(p-b)x-a=mx-a=x(m-a/x)

式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x为业务量,a为固定经营成本,m为单位产品毛利,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只要存在固定的经营成本,当业务量增加时,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降低,单位产品利润提高,使息税前利润的增长幅度大于业务量的增长幅度;反之,业务量的减少会提高单位固定成本,降低单位产品利润,使息税前利润的下降幅度大于业务量的下降幅度。如果不存在固定成本,则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幅度与业务量的变动幅度一致。因此固定经营成本的存在是产生经营杠杆效应的根本原因。

经营杠杆效应的大小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DOL)来衡量。

1、经营杠杆系数(DOL)的定义公式。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EBIT/EBIT)/(X/X)

2、简化公式。

报告期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

DOL=M0/EBIT0=M0/(M0-a)

上式中M0表示基期边际贡献,边际贡献=销售量×(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位毛利。EBIT0表示基期息税前利润。

(二)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的关系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风险就是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经营风险是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导致收益(息税前收益)的不确定性。

根据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可知,经营杠杆系数反映的是息税前利润变动和销售量变动之间的关系。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杠杆效应就越大,计划期的销售量稍有变化,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就会有较大幅度变动,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越大。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固定经营成本越高,说明企业对经营杠杆的利用程度越高,经营杠杆系数就越高,企业的经营杠杆效应也越大,经营风险就越大。

当然,固定经营成本的存在,并不是企业产生经营风险的原因,企业产生经营风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产品销售量、产品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经营成本的数量变动引起的息税前利润不确定性,但固定经营成本的存在放大了这一风险。

(三)影响经营杠杆效应的因素

从简化公式看,凡是影响M0和a的因素,均会影响财务杠杆效应的大小。而M0=(p-b)x,因此,凡是影响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和固定成本的因素,均会影响经营杠杆效应。因此,企业的销售量是否稳定、售价是否经常波动特别是不利波动(下降)、单位变动成本是否能有效控制、固定成本是否在全部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对企业经营风险都有较大影响。企业应从这些方面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

(四)经营杠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经营杠杆效应实质表明的是企业对固定经营成本的利用程度。当企业的销售收入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会通过支点(固定成本)最终引起企业经营活动成果(息税前利润EBIT)的变化。经营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当企业销售量下降时息税前利润会下降得更多,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当企业业务量上升时息税前利润会增加得更多,这时企业可以获得经营杠杆收益。对于经营杠杆的应用可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结合企业的发展阶状况,选择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当企业处于衰退期,市场份额不断下降,销售量在不断减少时,为避免由于利润的大幅度下降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企业应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及时淘汰过时的固定资产;当企业经营处于成长期,销售量不断增加,这时应充分利用经营杠杆的正效应,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从而获得经营杠杆收益。

从生产经营活动看,根据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凡是影响企业息税前利润变化的因素,都可能会引起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应通过提高销售量、提高产品售价、降低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等措施,增加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尽可能降低和避免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

三、财务杠杆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财务杠杆的含义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企业资产的每股收益(EPS)变动率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

EPS=[(EBIT-I)×(1-T)]/N=[EBIT(1-I/EBIT))×(1-T)]/N

式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I为固定财务费用,T为所得税率,N为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只要存在固定的财务费用,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1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就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使息税前利润的增长幅度大于业务量的增长幅度;反之,息税前利润的减少会使每1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相对增加,普通股股东的盈余就会大幅下降。从上式看,如果不存在固定的财务费用,则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幅度与每股收益的变动幅度一致。因此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是产生财务杠杆效应的根本原因。

财务杠杆效应的大小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DFL)来衡量。

1、财务杠杆系数(DFL)的定义公式。

财务杠杆系数=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EPS/EPS)/(EBIT/EBIT)

2、简化公式。

报告期财务杠杆系数=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固定财务费用)

DFL=EBIT0/(EBIT0-I)

上式中EBIT0表示基期息税前利润,I为固定财务费用。

(二)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筹资原因产生的资本成本负担而导致的普通股收益波动的风险。根据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可知,财务杠杆系数反映的是每股收益变动和息税前利润变动之间的关系。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杠杆效应就越大,计划期的息税前利润稍有变化,企业的每股收益就会有较大幅度变动,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越大。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财务费用越高,财务杠杆系数就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也越大,财务风险就越大。

当然,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并不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引起每股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资产报酬(EBIT)的不利变化,但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放大了这一风险。

(三)影响财务杠杆效应的因素

从简化公式看,凡是影响EBIT0和I的,均会影响财务杠杆效应的大小。而EBIT=(p-b)x-a,因此,凡是影响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和固定成本以及固定财务费用的因素,均会影响财务杠杆效应。因此,企业的销售量是否稳定、售价是否经常波动特别是不利波动、单位变动成本是否能有效控制、固定成本是否在全部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固定财务费用是否较高,对企业的财务风险都有较大影响。企业应从这些方面,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

(四)财务杠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财务杠杆表明了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对固定财务费用的利用程度。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通过支点(固定财务费用)最终会引起股东收益(每股收益EPS)的变化。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当息税前利润下降时每股收益会下降得更多,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当企业息税前利润上升时每股收益会增加更多,这时企业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因此,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应当确定适度负债规模。可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资本结构。在企业创业初期,市场份额不高,资本利润率相对较低,为避免由于息税前利润的大幅度下降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此时应适当减少负债筹资的规模,在资本结构中应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在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较好时,资本获利能力较强,资本利润率大于负债的利息率,这时应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正效应,可适当加大负债筹资的比重,从而获得财务杠杆收益。

因此,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应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生产经营状况、资本的获利能力等因素,确定合适的资本结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

四、复合杠杆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复合杠杆是指由于固定生产经营成本和固定财务费用的共同存在而导致的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复合杠杆反映企业的总风险,它是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叠加,因此,企业总风险的大小取决于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共同作用。在企业所能承受的总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应结合其行业特点及其发展所处的阶段,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筹资规模和筹资方式。在企业销售稳定、资本利润率较高,经营风险较小时,企业可承受的财务风险就会高一些,可适当加大负债筹资的规模,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反之,在企业的起步阶段和衰退阶段,销售不稳定或处于下滑阶段,资本利润率不高,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大,此时应缩减负债筹资的规模,降低负债筹资可能引起的财务风险,从而减少企业的总风险。

五、总结

经营杠杆是通过产销量变动影响息税前利润的变动,而财务杠杆又是通过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影响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变动,可见,两者最终都会影响到普通股的收益。如果企业同时利用这两种杠杆,那么产销量对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影响将更大,同时企业总风险也会更高。如果同时使用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会对销售收入的变化产生组合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根据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的综合杠杆水平之下,选择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不同组合,以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如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可以适当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充分发挥负债经营对提高每股收益率的作用,相对降低经营杠杆系数,以规避经营风险;而经营情况良好的企业可以选择适当提高经营杠杆系数,充分发挥固定成本对提高盈利水平的作用,相对减小财务杠杆系数,以回避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杠杆效应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利用杠杆原理会给企业权益资本带来额外收益,企业应认真研究杠杆原理并评价其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是合理利用杠杆原理为企业服务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淑文、财务管理(第2版)[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2、徐增容、关于杠杆原理在财务管理中运用的评价[J]、经营管理者,2011,(15)、

固定资产风险管理篇6

为了更好地对私募投资公司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剖析,本文以固定收益产品为视角,首先对当前私募投资公司风险管理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对私募投资公司中的固定收益产品投资中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基于以上两点,对如何完善私募投资公司风险管理控制、规避投资风险提出政策建议。

一、私募投资公司风险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私募投资风险管理控制防范机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金融资本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私募投资公司风险管理控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导致私募投资公司投资风险不断增加。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数字化、多元化以及普惠性的特点,互联网金融风险不断增加。主要体现在: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企业资质参差不齐,大大加大了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问题的严重性;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没有具体的界定和要求,对金融监管机构对一些违规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不能做到全面的监管,大大增加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私募投资公司的风险将大大增加[3]。

(二)私募投资公司风险管理控制防范模式不健全。当前,募投资公司风险管理控制防范大多针对的是传统金融市场上容易出现的问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实体经济的转型,我国的金融市场交易频繁的同时其市场结构也发生了转变,金融机构业务交叉不断增多,这种情况下,单一的风险监管防范模式便不能更完善的对金融风险进行监督预警,缺失必要的私募投资公司风险处置机制[4]。

(三)私募投资公司风险管理控制监管体系不完善。有效防范投资风险的发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私募投资公司风险监管体系,而私募投资公司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有效性是投资风险防范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私募投资公司的风险管控的相关政策法规对于目前的投资风险的管理和识别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资风险,不利于私募投资公司规避风险的发生。

二、固定收益产品风险的影响因素

固定收益产品主要是指一种为了规避由于经济发展不稳定和其他宏观因素对资本投资带来风险的一种理财产品。私募投资公司进行固定收益产品主要是为了规避由于随着宏观环境变动而造成的利率、汇率的变动,从而实现超额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动以及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动,固定产品风险主要受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影响: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的汇率波动将有可能导致固定收益产品投资的风险发生。一方面,由于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态势一直良好的同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却呈现出衰退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全方位推进,有可能会提升国内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有可能引起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流动,投机性的投资增多,引发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导致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当人民币升值区间没有达到投资者的预期时,将有可能导致国外投资者、投资企业抛售人民币资产,引起人民币汇率的不规则变动,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活动以及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造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5]。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带来的利率波动将有可能导致固定收益产品投资的风险发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成为维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以及金融市场稳健发展的关键举措。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直接带来信贷风险溢价、竞争激烈等一系列问题。利率的变动对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由于利率波动导致固定产品的收益率低于商业银行同一时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时将会导致其固定产品的价格下降,增加了私募投资公司对固定收益产品投资的收益[6]。

固定资产风险管理篇7

关键词:内部控制;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2日

资产作为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实现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鉴于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合理保证资产安全作为内部控制目标之一,单独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着重对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提出了全面风险管控要求。

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相关要素分析

内部控制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等五个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影响。内控制度五要素内容广泛、互相关联,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就固定资产而言,控制环境关系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实施与效果;风险评估直接关系到固定资产正常运行及保值增值;控制活动关系到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与合理摊销、价值转移(折旧);信息与沟通关系到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等通过账务、报表等进行的反映;监督也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关键的一个方面。因为固定资产的价值比重较大、使用时间长,使用与摊销不当,或者提前毁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的影响都非常大,属于企业的关键控制方面,也是企业容易存在错弊的环节,因此监督因素也非常重要。

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较以前在计划、采购、日常管理等环节上强化了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该看到,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方面仍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环境不完善。目前,较多的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等都制定了相关制度,但相关制度并不是很完整,如材料采购与审批由一人完成、现金与出纳由一人兼任,处置业务由同一部门执行,均未实现固定资产不相容岗位的分离。任何一项业务如果全部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

(二)风险评估不健全。较多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还比较薄弱,没有建立起完整统一的公司风险预控体系。对固定资产相关业务风险意识不强,对社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没有充分认识,企业风险评估及预测的手段缺乏,未进行有效地预防与处理,甚至只凭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以及固定资产进入企业各风险环节发生错弊。

(三)控制活动缺乏必要的针对性。由于企业只追求固定资产高规模,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研究,决策环节往往草率行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对风险认识不足等原因,都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如期建设,预期的收益不能实现,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危机。固定资产报废处置部分政策规定不科学,过于僵化。

(四)信息与沟通不完整、不及时。固定资产内部和外部信息在企业内部没有统一规划和管理,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信息传递,形成企业资产管理中现实存在的“信息孤岛”,致使因违反行业政策项目叫停、在建工程不能及时转固、折旧计提不合理。

(五)监督无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程序性执行不力。如在建设材料的购买未经比值比价及适当审批环节,固定资产处置也未执行合理竞价及审批;二是缺少有效的监督体系。监事会形同虚设、财务监督被架空、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内部控制制度难以有效运行,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在加强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研究中已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对策建议,比如要大力加强企业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及反腐倡廉教育;严格会计管理制度,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等等。这些,本文不再重复论述,仅从内部控制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一)从控制环境的角度。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内外环境同样重要。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就是企业在各内部控制关键点、关键人员的组织机构与行为准则。针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层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或完善采购、验收、保管、预算及财务部门,明确岗位与职责,相互独立,不得越权,互相监督。明确各部门职责后,管理者要坚决执行其制定的内部控制要求。任何一项业务如果全部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要实行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制度,合理设置相关的工作岗位,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风险管理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仍是一个新概念。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实施等方面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造成相应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同时兼顾企业内外部风险,不仅是出资人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确保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在明确企业目标的前提下,在对企业总体风险进行初步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时,可分为计划准备、实施运行、检查评价、监督比较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来进行。

(三)从控制程序的角度。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购置到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处置都有一系列的业务流程。科学合理的流程设计能够有效地指导业务人员的工作,使其能够识别业务执行中的风险控制点,人工审批流程得到切实执行,防止某些程序的遗漏。按程序办事,避免因操作标准不统一而造成业务处理的随意性,因个人理解差异、人与人之间衔接不到位等不确定因素对工作进程造成干扰。同时,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时,易于找到事故原因,避免出现内部扯皮现象。固定资产流程管理,是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一个全新的再认识、再提炼,打破过去职能部门责权不明晰的弊端,有利于规范化管理。

(四)从信息与沟通的角度。良好的信息系统应建立多层次的沟通方式,包括企业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横向的沟通,和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与沟通。信息化建设过程必须坚持“可靠、实用、科学”的理念和原则,贯彻“持续优化、整体推进”的管理思想,运用“逐步实施、不断提高”的实施方法,将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分阶段实施,整体建设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实施要通过“搭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业务信息化、推进横向业务的信息化三个阶段。”

(五)从内部监督的角度。一是要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绩效考核机制。企业应在全面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奖惩机制。尤其要重视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不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选拔优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完善监督体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包括会计账簿,还应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率及审计报告的提交。同时,要定位好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将内部审计部门置于董事会或监事会直接领导下,以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或监事会负责,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监督企业向合理、合法、合规的良性方面发展。

固定资产占用金额大,使用时间长,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费用、资金流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公司管理的核心环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形成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依托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防范和减少管理风险,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索芳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对策研究、财会研究,2009、4、

[2]施娟娟、浅析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固定资产风险管理篇8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偿付能力;资产认可

随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规模逐步扩大和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比例逐步放宽,保险资金运用监管转向,更加注重通过偿付能力等相关监管制度来实现其风险管理。

一、偿付能力和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关系分析

偿付能力与保险资金运用具有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的一面体现在,严格偿付能力监管也就会严格保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必将会通过资产认可等规定限制保险资金对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投资,从而降低资金运用的收益;反之,若要提高资金运用的收益,必将提高保险资产的风险,也势必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其统一的一面表现在,充足的偿付能力需要建立在高效的资金运用基础上,而高风险资金运用也必须以充足偿付能力为前提。如何不断地优化二者之间关系,寻找其最优的平衡点,是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重要任务。

二、中外偿付能力和资产认可相关监管制度比较

(一)中外偿付能力监管比较

1、美国风险资本(rbc)监管方法

rbc方法以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风险资本的比率作为指标,通过指标值的变动,决定应采取的监管措施。其中,风险资本的衡量考虑了影响偿付能力大小的主要风险类别,得到各类风险的大小之后,再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计算出最低风险资本要求的大小。影响偿付能力大小的主要风险有:关联企业风险、资产风险、定价风险、利率风险和经营风险,其中和资金运用最直接相关的风险就是资产风险。资产风险指保险公司持有的资产,包括对股票、债券、抵押贷款和房地产等资产的投资,所面临的违约或市价下跌的风险,但不包括由于利率波动造成的资产损失[1]。资产风险影响资产价值,但不影响负债,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各种投资风险的特性,将大部分资产投资于高质量证券以保持稳健的投资策略来控制资产风险。通过考虑各公司的具体风险构成,风险资本方法不再拘泥于对保险资产与盈余的固定要求,而是针对风险状况确定最低资本要求。

2、英国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方法

英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属于比较宽松的监管体系,它考虑的因素比较简单,操作起来很简便,但其保险监管对行业自律及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要求很高[2]。英国对偿付能力额度的监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必须维持与其承担的风险相一致的法定偿付能力额度。二是寿险业务的风险由其准备金和风险保额来计量,非寿险业务的风险由其保费收入或赔款支出来度量,每类风险的系数通常在精算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经验修正确定。三是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为其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在英国,一方面,通过立法严格规定资产和负债的评估办法,即规定最低法定责任准备金的计算和认可资产的估值;另一方面,对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进行科学谨慎的评估,以合理、科学、准确地评估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额度[3]。

我国2003年颁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在偿付能力监管方法上,主要借鉴英国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方法,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作了具体规定。主要内容分为偿付能力额度规定和偿付能力额度管理两大部分。

(二)中外资产认可标准比较

保险公司实际偿付能力额度等于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的差额。因此,保险资产认可是确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保险资产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1、应收保费资产认可标准的比较

美国纽约州对应收保费资产认可的标准是,非寿险公司没有超过到期日90天的,扣除应付佣金后的收取过程中的保费。除寿险公司保费外,按有关规章规定的期交保费。英国和应收保费资产认可的相关规定是,应计利息和租金,其他应计收入和预付款。我国规定应收保费指长期人身险业务以外的保险业务,按保险合同规定应向投保人收取而暂时未收取的保费。账龄小于1年的应收保费为认可资产,账龄等于或大于1年的应收保费为非认可资产。

2、固定资产认可相关标准的比较

美国纽约州对固定资产认可的相关标准是,电子数据处理仪器及其相关设备构成的数据处理、记录储存或会计系统。前提条件是任何一个上述系统的成本大于或等于5万美元,并且该项成本可以在不超过10年的时间里被摊销。飞机,认可条件是事先批准已经得到监管者根据监管标准的确认。英国对固定资产认可的规定是,土地、建筑物和不动产所有权;有形固定资产,土地和建筑物除外。我国规定固定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余额。保险公司按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后的金额确认认可资产。固定资产确认为认可资产的最高金额为资产负债表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三项之和的50%。

3、股票、股权投资资产认可标准比较

美国纽约州对股票、股权投资资产认可的相关规定是,已宣告并且未付的股票红利,除非其金额已经在其他方面被允许作为认可资产。英国对股票、股权投资资产认可的规定是,股票和其他可变收益参股。我国规定股权投资指保险公司作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以获取股利收入或资本利得为目的所进行的权益资本投资。短期股权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按历史成本计价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股权投资为认可资产,但《保险法》或《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后违规持有的股权投资为非认可资产。

总之,我国认可资产在细节上与纽约州保险法和英国《保险业法规汇编》的认可资产有些区别,但是原则和设计思路是一致的。

三、国外保险资金运用相关监管制度启示及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的比较分析,为进一步加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工作,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我国资金运用监管。

(一)借鉴英国通过偿付能力对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经验,不断完善保险资产认可标准,强化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与偿付能力间的联动关系

英国主要通过严格监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来保证保险资金运作的安全与效率。保险公司每年需向保险监管当局提交财务报告,保险监管当局也定期到保险公司进行现场检查。一旦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低于规定标准,则被禁止从事投资活动,并受到其他处罚。随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资金运用比例的放宽,相应新增渠道的投资资产认可工作需要跟进和完善。并且,对资金运用比例放宽后的投资渠道,根据其风险变化,资产认可风险折扣比例做相应调整的问题也值得研究。例如,我国2010年8月31日起施行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新增的股权和不动产投资,其相关资产认可规定需要配套和完善;股票投资比例放宽后,是否需要根据风险变化情况调整其资产认可风险折扣率也值得研究。总之,这些资产认可工作可以将资金运用风险的变化在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上体现出来,并且也可以通过严格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来促进保险公司控制资金运用的各种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从而有利于控制保险资金运用风险。

(二)借鉴美国rbc监管方法,建议我国逐步完善采用rbc监管方法所需基础条件

我国要采用风险资本法,建议主要完善三个方面的基础条件:一是探索确定我国资产风险的风险基础资本系数。投资风险在国别之间的差别很大,我国不可直接套用美国对资产使用的风险基础资产系数。探索我国资产风险的风险基础资本系数要克服以下困难,一方面,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各种投资工具可能在未来发生较大的改变,这种变动的可能性为量化风险造成一定障碍;另一方面,我国保险行业内的评级机构和评级体系还有待完善,需要其为风险系数的确定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参考。二是逐步细化负债分类。风险资本法要求对负债进行细致而精确的分类,根据不同种类的负债的特征以及经验数据确定不同的风险系数。我国需要细化对承保风险的识别、分类和计量工作[4]。三是逐步完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资产负债管理理念与技术在我国有待完善,资本与资产的分配需要进一步明确,以便于度量利率变动对于偿付能力的影响。

(三)进一步细化根据偿付能力充足率对保险资产投资分类监管的相关规定

建议针对各类保险资产的风险特征,进一步细化以偿付能力充足率为依据的保险资产投资监管分类,逐步实现根据偿付能力充足率对保险资产风险更为准确的管理。

根据我国2009年3月公布的《关于规范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业务的通知》以及2010年9月公布的《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等规定,关于股票投资,我国根据偿付能力充足率分成三类监管,即150%以上、100%~150%和100%以下。由于我国2010年8月31日起施行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提高了股票单项投资的理论上限,并且股票的投资规模也快速发展,这种情况下,如果根据偿付能力充足率对股票资产投资进行更为细化的分类监管,将更有利于控制股票的投资风险;我国关于直接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投资的规定是,上一会计年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且投资时上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由于股权和不动产投资都具有投资项目之间差别很大的特点,其风险程度也有很大的区别,建议根据投资项目的规模、行业和区域等综合因素,对偿付能力充足率进行更为细化的分类,实现对股权和不动产投资风险的更为准确的监管。

参考文献:

[1] 陈婉、风险资本(risk-based capital)在我国寿险公司监管中的应用[

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12)、

[2] 丁爱华、国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主要模式及其借鉴[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8)、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学生军训的心得感悟(精选8篇)
  • 下一篇:招投标监管存在的问题(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