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3 栏目:写作范文

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准则 内部控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997年制定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已无法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为此,要求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重新修订的呼声越来越高。2013年1月1日,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何去何从?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解读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是在1997年制定的,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越发明显,事业单位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因此,1997年制定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已无法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求。2012年,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正式出台,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在维持原会计准则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准则的大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与完善。其中,修改完善的内容包括了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务报告等重要事项。相比较1997年《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而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调整可以归类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明确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应当反映受托责任,同时兼顾决策有用;二是合理界定会计核算基础;三是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四是明确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1997年制定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在会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也成了事业单位内部财务舞弊现象频发的关键原因。总的来说,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未予以明确,导致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落后

在先前1997年制定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下,文件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予以明确,这削弱了事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的动力。相比较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还未健全,对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与核算等重要内容都没有加以明确,这使得事业单位人员在会计内部控制手段上无据可依。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乏持续的内部与外部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其资金来源依靠的是国家财政补贴与资助,因此,事业单位的资金根本来源是公民的税收。正所谓,公民对税收的使用具有知情权,那么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也需要对外公开。当前,国内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过程未对外公示,而且部审计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大多与会计部门平行,有些甚至是同一个部门或相互兼任,这明确导致内部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不足。同时,外部监督力度较为欠缺。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外部群体对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问责机制,这使得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可有可无。

(三)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高

原先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主要目的在于反映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过程,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并没有像企业那么高。而会计信息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内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比性关系到会计主体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可见,在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比性大打折扣。

三、新会计准则对存在问题的作用与改善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2013年1月1日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此进行了解决与完善,有效提高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水平。

首先,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加强,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必然会促使事业单位加快建立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事业单位要在新会计准则的条件下,结合目前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特点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并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指导体系,保证事业单位在会计内部控制方面有章可循。

其次,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进行了明确,有利于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和考核力度。因此,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审机构和工作机制,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和风险评估,及时纠正和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

最后,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予以了明确,指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应具备真实性与可比性,这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比性。

参考文献:

[1]蔡丽兰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分析及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

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篇2

关键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事业单位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142-03

随着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亟待进行改革,以便与时俱进,满足事业单位经济核算在各方面的需要,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2012年,财政部陆续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准则)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于2012年4月1日和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些制度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强并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颁布后,在学习和推广时一些地方有重《会计制度》,轻视《财务规则》、《会计准则》的倾向,认为《会计制度》是务实的,在具体工作中管用,《财务规则》、《会计准则》是务虚的,在实际工作中用处不大。本文通过对《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加深认识和理解,为执行好这些制度提供帮助。

一、中国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体系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是相互联系、不同层次的事业单位财务规章制度。中国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体系可图示如下:

上述列举的各行业财务制度已于2012年陆续,行业会计制度中,除医院会计制度已于2010年外,其他行业会计制度正在修订之中。

二、《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之间的联系

(一)《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是有相同法律效力的部门规章

2012年2月7日,财政部第68号财政部令,公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2012年12月6日,财政部第72号财政部令,公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均是由财政部以部门令公布实施的部门规章,它们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两者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的,其内容体现着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基本要求,它们既是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制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基本依据,也是所有事业单位从事财务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的公布实施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为事业单位依法理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有相同的适用范围

财务规则第2条与会计准则第2条规定及会计制度第一部分第二条明确规定,财务规则(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目前,中国的事业单位分布于十多个行业,事业单位性质又可以分为许多种,由于行业、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原有的财务制度曾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区别对待,导致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报表体系等方面的诸多不同,造成了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困难。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既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趋势,新修订的《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财务规则》、《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同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包括《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财务规则》、《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三者的目的是一致

《财务规则》、《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三者都是为了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和管理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财务规则》、《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之间的区别

(一)《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调整的对象不同

《财务规则》第1条明确提出,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则。据此可以看出,财务规则针对的是事业财务管理,调整的是财务管理行为;《会计准则》第1条则提出,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准则;《会计制度》第一部分总说明中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度本制度。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针对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调整的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

(二)《财务规则》、《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中的层级不同

《财务规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顶层的制度设计,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性设定,是所有事业单位必须遵循的财务制度。而《会计准则》则是中层的制度设计,是会计方面的具体核算方法的设定,是所有事业单位必须遵循的会计制度。修订后的《会计准则》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项目构成及分类、一般确认计量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基本事项,是制定所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和依据,在整个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起统驭地位。修订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保持同步,遵循了《会计准则》的规定,并在适用范围、会计核算基础定位、收入支出科目分类、资产确认计量等方面与《财务规则》保持了基本一致。

(三)《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在内容上涵盖的范围不同

财务和会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两者都与资金的运行有很大关系,但范畴是不同的。《财务规则》涵盖了财务活动的所有方面,包括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活动。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则仅涵盖了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几个方面。财务活动包含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仅仅是财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四)《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有侧重

《财务规则》侧重于财务管理,事业单位根据上级下达的财务指标,结合市场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预算,按规定来源取得资金,并按规定用途加以使用等,这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会计准则》侧重于对各会计要素处理的规范。将不同门类的事业单位会计统一在共同规范的核算体系下,形成全国统一的核算口径。《会计制度》侧重于新核算体系中的会计科目,通过会计科目的划分,将复杂的业务活动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为事业单位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四、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行业财务制度的关系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66条规定,行业特点突出,需要制定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本规则制定。部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层次高于行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行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得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相抵触。

目前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医院、教育、文化、广电、体育、文物、计划生育等行业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保持原制度框架、与《财务规则》保持一致、体现行业特点、突出公益属性”的原则,已修订了《医院财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八个行业财务制度。

《财务规则》在整个财务制度体系中占统帅地位,它所规定的收支统管模式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会计准则》使事业单位会计成为自成体系的一种专门会计,为《财务规则》的实行提供了基本的形式和手段。《会计制度》则是更具体的全面贯彻、落实《会计准则》,成为贯彻《财务规则》《会计准则》的具体操作规程和办法。《财务规则》服务于财务制度改革,《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服务于会计制度改革,三者统一于贯彻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的各项经济活动中,有机地保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和管理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Z]、

[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Z]、

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篇3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 联系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公益服务。政府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问题,1998年前后,有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应运而生,不但加快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群众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但随着我国财政预算体系的变革,各事业单位业务的不断深化,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难以统驭现代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变革。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标准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财政部于2012年底,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于2013年1月1日执行新制度。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内容

1、折旧与推销问题处理方法的变化

在新制度中,对于事业单位资产进行折旧、摊销的处理方法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同时,还特别指出事业单位可计提折旧和摊销资产的范围,除事业单位享有所有权的动植物、文物以及在事业单位摆放的陈列品、图书、档案等资产外均属于事业单位资产核算范围。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也不计提折旧和摊销。

2、事业单位财政投入资金核算的变化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事业单位财政收入的支出与分配,将“事业支出”的核算内容细分化,增设了以下五个二级科目,即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明确了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支账务处理的全过程。其中,结转与结余金额不得参与预算的结余分配,也不得转入“事业基金”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科目当中。此项变化,即统一了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同时,也有效的区分了事业单位年度财政补助结转与财政补助结余的不同。

3、资产的计价与入账管理的变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资产的成本应以实际成本或类似或同类资产的成本进行计量。如需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账面价值调整,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调整。但对于即没有有效凭证,市场上也没类似或同类资产,其资产计量口径也不统一的情况下,资产应以名义金额进行入账管理,并要求在当月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出来。这样即确保了资产入账的及时性,也强化了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4、权责发生制将应用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

新制度中引进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有效的反应出了事业单位当期收入与支出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明确指出了事业单位应该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而行政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中发生的部分经济事项或业务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这样即能如实的反应资产与负债情况,也能满足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

5、基本建设投资核算按月并入单位“大账”核算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发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单独建账核算,至少每月并入单位“大账”进行核算。并要求事业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二级科目,核算基本建设投资成本,其核算方法与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处理方法大致相同,此处不做详细说明。

6、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结构的变化

新的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和附注构成,其中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由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代替,其表内按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进行分类列示。并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账务会计报表应按月度和年度进行编制;附注部分则应当披露事业单位重大经济事项的变动情况。会计报表结构上的巨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报表使者理解和分析事业单位经营情况的速度。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内容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联系

1、会计核算账户趋于一致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资产类账户中的“现金”转变为“库存现金”、“对外投资”转变为“长期投资”。并增设了“存货”账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事业单位材料与产成品的管理;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与管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又增加了“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等处理固定资产的会计科目,这是本次变化中的一个亮点,而“虚提”折旧与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兼顾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即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口径,又可以反映资产的价值消耗情况。

2、统一了会计核算的目标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在于明确受托人与被受托人的责任。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核算目标第一次体现了这一原则,使得企业会计核算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在目标上有了一致性,对以后会计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3、账务报告列示内容相一致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采用了企业会计报表的格式,增强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科学性与通用性,同时,也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业绩评价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财务数据。

4、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核算制度更加趋同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内容趋同性很突出,其业务处理与财务管理方式都非常的相似。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财务核算划分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在不久的将来,两套会计的准则将有望合二为―,将有利于财政部门综合考虑企业与事业单位规范的问题。

四、总结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后的内容,更加符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需要,使事业单位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可比性,使我国的事业单位组织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最终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准则 内部控制制度

2013年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全面执行。新准则中引入了部分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首次引入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等内容。该准则的出台是适应我国事业单位形式发展的需要,推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不断的需要。如何全面有效的执行新准则,需要事业单位按照内外环境的变化,建立起一套适合事业单位特征性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提高事业单位经营运行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基于此,本文结合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行了思考。以期共同商榷。

一、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的必要性

(一)经济环境的需要

2011年我国国家机关“三公”支出公开化,2013年中央纪委提出了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公共开支行为。可以预见,事业单位经费管理将要逐步向公开、规范以及接受社会监督方向发展。但目前受到传统的事业单位经费保障机制影响,事业单位的成本效益观念并未形成,行政运行成本管理松懈、内部会计控制不严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事业经费居高不下,加重了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规范内部开支行为,减少违法违规支出的发生,是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二)会计工作发展需要

会计准则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会计工作发展而不断的完善的过程,会计准则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而变化。2012年我国政府提出了逐步将事业单位分类为公益类和经营类单位。而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合为一体,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因此,这次新出台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和固定资产折旧就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的需要,新的计量属性使会计核算中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也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的自由裁量度增加,提高会计核算选择的机会。而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通过内部岗位分离和内部稽核以及内部审计检查等手段来不断的促进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管理水平,减少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不确定性发生,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水平。基于以上考虑,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准则出台后,虽然会计工作变的更为复杂,但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手段的规范作用,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确保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和会计准则之间相互配合,互为促进。

二、对建立符合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

(一)加强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的控制

事业单位要结合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出台,制定详细的内部控制制度,为新准则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要结合新制度中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性增加的问题,强化在会计政策选择中内部监督制度的执行,防止人为的调节事业单位经营状况,甚至造成大额潜亏问题的发生。其次,要建立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业务授权、执行以及反馈的完整性。例如,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以及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这样的规定就使得原来不影响事业单位盈亏的资产购置和使用成为影响事业单位盈亏的重要因素。因此,事业单位在资产的购置、使用以及报废环节要做到明确分工,责任清晰,防止因为资产的过度损失而影响到事业单位正常运行。再次,要强调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体 “人”的控制,想把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做好,需要事业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要把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好坏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挂钩,确保执行内部控制的主动性和紧迫性。

(二)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受制于内部环境的好坏,而内部控制环境优劣的前提是事业单位在强化对经营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具体而言就是构建企业全套内控制度, 这一系列制度至少应涉及内部控制、收款、采购付款、人力资源等等。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突出了事业单位经营的效益性和市场地位,这既符合部分事业单位逐步走向市场化主体的需要,有能满足事业单位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需要,这种情况下,也增加了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内部审计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就非常重要。对这一目标,事业单位可以按照单位内部控制要素进行项目分解,然后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具体的评价,并采用内部审计的方法进行评价监督,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能够涵盖事业单位的主要风险点。同时,对于内部审计检查和评价中的不足进行修正,不断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并使内部控制能够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的效能。

(三)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失效主要是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混乱所至。而混乱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制度的落实不够,以及对关键岗位上人的重视程度不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内部关键岗位中其作用的发挥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基点。一是要及时掌握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思想状况。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违反会计准则的事项处理必有原因,既有来自上级领导的压力,又有自身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主动行为。因此需要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二是实行内部会计人员定期轮岗,对业务能力不高的要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会计工作中的基础性错误。三是注重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要通过奖励和处罚并用的手段,来提高会计人员的荣誉观和责任心,同时根据内部控制的要点和责任范围,根据不同会计人员岗位的职责,来确定不同的岗位要求,并给与不同的约束,以强化对会计人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会计人员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 行政事业单位 问题 对策 核算

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的推行和运用,在保留既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强化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调整,并同另外经济事项的出现相搭配。然而,新会计准则在实施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问题,值得科学探讨,以便尽早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就目前而言,新会计准则不管在编制过程中考虑的如何周密,在实际执行中均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问题,下面对会计准则实施中的问题做一番深入探究:

(一)事业单位的关注度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准则的关注度不足,直接来源于法律规范的惩处力度不够,这也同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性质密切关联。众所周知,行政事业单位的现实性存在是不以获得利润为基本目的的,而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服务所设置的。尽管经过数年的不断改革,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已不仅依靠相关财政的扶持,但财政款额的划拨依然是事业单位经费的重要来源渠道,这就导致一个局面的出现:事业单位内部的职员薪酬或职位变动同该单位的绩效所形成的正相关关系不够明显。换言之,绩效的高低并非判断事业单位工作得知的主要指标,那么,财务会计处理的关键水平就会相应的下降,事业单位在实施新会计准则时也以规范性作为首要准绳,当新规则遇到新问题时,这样一类固定方式便难以察觉缺陷,当事业单位落实其余规定时,会计准则的实施就无法取得优先权。

(二)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行政事业单位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分行业、分系统的会计处置形式,会计处理的系统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铁道部门在推行会计准则后仍仅认可系统颁发的会计从业证书,这明显是不合乎规范的。会计准则的实施更偏重于大规模上的指引,针对若干微妙问题缺乏参考依据。

技术支撑的另外表吸纳形式则是会计软件,会计已大步迈进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现今会计工作的有机构成部分。针对会计软件的合理设计已相对成熟,但新会计准则在维持同企业会计准则大致相同的过程中,依然具备相应的特殊性,会计软件的开发及大力运用直接关乎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时长及实际水平。

(三)对应法律规范保障不到位

会计准则从明确实施步骤到执行到位,给企业腾出了相对充裕的时间。但是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组织框架较繁琐的个体,同时拥有数量可观的职员。作为企业各项活动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工作方方面面的调整势必引起事业单位领导层的关注,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尽管在积极安排各部门职员学习新会计准则,但在求稳心态的影响下,执行会计准则时,相当数量的单位管理人员依然保持观望的态度。对于普通事业单位来讲,在约束及惩处机制缺失的情形之下,大约要在新准则颁布后三个月内才开始对广大职员开展专门培训,显然不合乎规定。

2013年1月1日,财政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正式生效,然而,推迟实施的后果如何、推行后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均未得到系统的评估。为此,全方位推行极有可能会出现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长此以往,使新准则丧失了实施的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准则的有效对策探讨

尽管新会计准则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中依然暴露明显的问题,但毋庸置疑,会计准则的颁布推行是一种进步,预示着未来一个时期,会计处理的一体化和指标化的大趋势。下面就来论述实施会计准则的方法及措施:

(一)合理选择会计核算基础

就当前来讲,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通常运用收付实现制,在运营过程中采用权责出现制,这样一方面可分析预算实际落实的进度,及时查看预算定额;另一方面,有助于监督和反映国家预算的落实状况。然而,伴随我国预算控制的范围、会计环境以及控制目标的剧烈改变,收入实现制会计基础的缺陷及漏洞日益凸显,集中反映在:无法客观地考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责任;另外,未能有效地提供未来资金流向的动态信息。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在迈向21世纪后,在国际范围内均普遍运用权责出现制的会计基础,其根源在于该制度有助于深化会计责任,增强财政政策的透明度,增强政府管理效率,削减财政支出成本,为单位提供受托责任精确的会计动态信息。

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通过汲取和借鉴别国经验,运用修正式权责出现制的会计基础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现有收付实现制的前提下,依据制度原理,对预算会计项目进行有步骤、有侧重性地明确和计量,进而形成相对健全、科学的会计核算基础。

(二)改进会计报表

作为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运行动态及相关业绩的综合性报表,财务报表是供应财务管理信息的有效平台。完备的财务会计报表有助于会计目标的顺利完成,也利于监管部门对政府会计工作进行细致监管。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运行中暴露的突出问题,可从下两方面入手解决:

首先要增设现金流量表,目前,完善的公共部门财务报表通常包含:财务业绩表、财务情况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净资产管理表等。其中,现金流量表可反映报告阶段内事业单位资金流入的来源、资金开支服务的项目以及资金余额。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所制定的会计报表中,尚未有现今流量表,无助于单位管理阶层制定出台决策,为此,事业单位要增加现金流量表,使之充分地反映货币资金的运转情形,并揭示投融资所出现的货币资金波动。

其次要合理布局资产负债表结构,行政事业单位可积极学习和借鉴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所有方权益”的框架结构,依据“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平衡机理,把资产负债表中的收支项目分别删除。

(三)财政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会计准则的落实

财政部门不但是会计准则的编制方,更是对事业单位落实新会计准则的监管方,为此,首要的任务便是加大对会计准则的教育培训力度,强化会计准则的宣传,尤其要使广大事业单位内部的职员熟知会计准则推行的重要意义,及时有效地改变工作方法,在新会计准则推行后,财务部门更是要借助于网络、报纸等媒介资源,使全体利益相关方熟悉会计准则的具体运用,减少实施中所遇到的阻力,开展有效的技能培训,对教育培训的效果及时作出科学评估,积极引导和安排不同机构、部门之间开展必要的互动沟通,加深对会计准则的掌握和理解。

其次,财政部门应尽快编制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落实方案,把具体的实施时间细化、具体化,使执行的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单位内部,把最终的评估效果及时告知相应单位,处理新、旧会计准则的衔接任务,避免交接盲点。

三、结束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各类问题,接着就行政事业单位推行新会计准则给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以便于增强会计准则推行后的工作效率,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

[2]封扣琴、会计核算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研究――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例[J]、当代经济,2010

[3]赵晓梅、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4]魏淑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8

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篇6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都是有本单位和直属上级单位直接监管,在内部控制上表现出很多的不足,而内部控制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来说都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从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现状出发,简单介绍事业单位目前发展的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内部控制现状解决对策

从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经济的不断发展来看,我国的整体经济体制还没有彻底转型,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持续稳定的保持增长点,这一方面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服务于民生的事I单位相应制度有关,而事业单位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财务工作,各个机关事业单位也一直以风险内控作为财务工作的重点。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展迅猛,在实际工作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为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犯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与此同时,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应更加建立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文章则对此进行重点阐述。

1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不足

1、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存在缺陷

在目前我国的众多事业单位中,很多在职员工和领导对于内部控制都存在心理上的误区,认为内控只要不做会计制度上违规的事情就没事,而在中高层领导上更是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上概念模糊的问题,对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根本没有按照新会计准则进行,在某些重要岗位上还是非专业性的人员,因此,在很多事情的处理和决策上存在不足和不专业的地方,一旦进行审计,则会暴露出很多重要的责任问题,严重暴露出内部控制上的不足。

1、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都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作为事业单位则对内部控制制度视若无睹,使得新会计制度实行后不能起到管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作用,一方面是由于事业单位的这种单位性质导致的,另一方面则主要是领导层对这方面的认识层面太浅,不能从主观层面去意识到内部控制对本单位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很多事业单位中,有一部分员工为了升职或提薪一味地讨好上级,对于上级违反会计准则的事情和处理上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这样一来,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就是一纸空文。

1、3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敬业程度不足,职业技能不过关

我国事业单位中的财务人员对于新下发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有些还比较陌生,甚至不去了解就进行新年度的财务工作,而有些财务人员甚至不是财务专业出身,对于财务工作一知半解,其胜任工作的能力就让人深思,更不用说谈到内部控制了。这些财务人员大多数是通过走后门或关系才能够到事业单位重要的财务岗位工作的,这些财务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缺少财务专业技能,对于内部审计制度和新会计准则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只有一味地讨好领导,对领导唯命是从,又不愿意得罪同事,在工作上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蒙混过关,这就说明作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已经没有最根本的职业操守,对于内部控制的执行更是无稽之谈了。

2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解决对策

2、1提高事业单位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

一个企业的命运很多时候多是依赖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但是一个制度是否能真正的启动作用最终得看企业的管理层,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对于制度视而不见,那么对于下属机构来说则是力不从心,更是对于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创伤,而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加强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更是我们目前很多事业型单位迫在眉睫的任务,更是杜绝贪污,腐败的有力的工作"我们要定期的对于一个单位的领导层,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加强他们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和认识它的重要性,强化企业和单位的生命线,才能给一个单位真正的生命力,管理层更是核心。

2、2不断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营造健康的单位文化和氛围

一个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内部控制制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强化我们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具体可从几点入手:一是在岗所有会计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杜绝特殊化,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对于会计工作能够完全胜任,独立性要较强"二是要随着现在的经济状况不断变化,同时也出现很多特殊的经济业务,对于我们会计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因此单位要加强我们会计工作者的后续继续专业的技能培训工作。三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让每一个会计工作者轮流到不同岗位,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我们会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同时对于一个企业的监管,和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会起到很多重要性的作用,杜绝每一个细节的错误,提升每一个人员的职业能力。

2、3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执行

严格按照有关的人员控制制度采取轮换,对于资金保管人员的工作要定期检查,防止腐败和违法行为;对于思想道德好的人员,敬业的人员要采取嘉奖政策;严格执行组织控制制度的有关规定;如岗位责任制和轮换制等。同时加强企业财务预算制度,内部独立审计制度,实物控制制度,采购制度,对于有关联的单位定期考核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等,要让那张纸真正的落到实处,建立一个健康的企业。

2、4发挥财政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在工作中由于不注重细节,在很多小问题的处理上不够注意,导致很多相关规定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制度去执行,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导致在单位内部审计或者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暴露出来,很多不经意的小细节在审查出来时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导致财务部门和很多官员被牵连。大多数原因是由于财务人员在工作时的不细致,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对工作的疏忽,造成财务工作上的失误,因此,在财务工作中应加强内部和外部审计工作的严格程度,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发挥审计部门严格监督的作用。

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篇7

关键词:企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91-02

一、引言

现代会计分为两大体系,即包括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预算会计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国库支付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收入征解会计等五部分。其中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报账制会计管理模式和财政供给型管理方式,对国家拨付经费的收支、结余进行核算报告。这种管理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改革。1998年财政部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变了事业单位过去靠国家拨付经费收支的局面,形成了由“收支型”向“经营型”转变的局面,并强调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入与使用效率,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在很多方面正在趋同。随着经济越发展,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其他业务也将进一步趋同,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必将合一。

二、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的可行性

目前,我们已经做到了两套准则制定机构的合一,由财政部会计司行使规范制定权。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具体是指两套会计准则在内容结构上合一,减少企业和事业单位在资产和负债、收入和费用等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的差异,内容结构合一是两套会计准则体系合一的核心。其内容合一是否具有可行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信息使用者需求角度分析

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组织,出资人都需要了解其所提供资金的使用情况及使用效果等方面的信息,管理层需要了解其自身的营运状况及经营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大部分需要按照规范的会计准则生成会计信息得到反映。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主要资金提供者的身份不同,其服务领域目标也不同,但从信息需求者角度看,对其信息的质量要求是相同的,因此其会计规范也应一致。

(二)企、事业单位会计概念

事业单位会计,是指事业单位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其预算资金和经营收支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会计。企业会计是指对单位自有资金和经营收支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对象都是其自有资金,核算和监督的会计职能相同,核算目的也相同。单是从定义来看,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合并制定是可行的。建立对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都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概念框架,以指导企事业单位各项准则或制度的制定和修订是十分必要的。

(三)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具有相似的理论指导

从对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将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会计理论概念和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结论。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所涉及的内容可以看出,两者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计量原则和报表要素等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在会计规范的确认、计量、报告的方法也大致相似。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有者权益同净资产、利润分配同结余分配等方面。但是对于资产负债以及收入支出计量的结果,企业和事业单位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具有相同的理论指导,在确认和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的原则,所以这些差异不会形成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合一的障碍。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分析

不难看出,两套会计规范的许多方面在本质上有类似之处,这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合一提供了可能。下面分析一下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一些特点: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核算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联合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未到期的融资租固定资产等除外,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只根据收入的按一定比例计提提取修购基金,不提取折旧。基本原则规定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反映,但其价值会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减少,因此以其历史成本为限,以收入为依据计提修购基金并不能全面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折旧价值,无法揭示固定资产真实的现有价值。事业单位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结清最后一笔租金之前,把固定资产的价值通过负债和净资产反映,负债反映未付的租金,净资产中反映已经支付的租金,不符合以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的规定。随着事业单位管理观念的转变,所有者和管理者都需要掌握事业单位资产及其运营情况,这在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处理仿照企业的处理方法进行核算和报告,与固定资产修理有关的会计处理,也仿效企业的处理方法。

2、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都按国家规定的支出项目进行核算和列报。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在自制资产和成本费用方面,要把与未来支出相关的要素按规定进行明细核算,但是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经营方面的收入和其他收入,用这部分收入与支出配比没必要按财政要求的列报项目进行处理。事业单位的经营收支同企业的经营收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对此类业务应仿照企业的核算要求进行处理。

3、与企业会计报表相比,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有其独有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其具有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采用“科目余额表”的形式。现金流量表是与会计主体有利益关系的各方了解其现金变动及经营状况的重要报表。与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过程相比,事业单位大部分业务以现金收付为基础来确定收支,因而其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过程相对简便,另外有企业编制方法作参考,也使其编制工作更为简单。

三、对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处理的几点建议

1、借鉴和吸收国际上预算会计改革的经验和趋势,对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修改,使其更趋科学和合理化。在美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私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州和地方政府及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会计总署制定联邦政府及其公立非营利组织适用的会计准则及核算制度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初期制定的会计准则只适用于企业,近几年,美国也意识到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两者合并的必要性,并要求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合法机构。此外,加拿大会计研究基金会规定的财务报表要素也同时适用于企业和非赢利组织。

2、事业单位需要采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以提高和稳固它们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与企业单位一样也存在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谨慎,把风险损失缩小或者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将资本性支出列示为资产负债表中企业资产。为了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正确计算其当期损益,实行自负盈亏、进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也应该引入这一会计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3、支出核算和列报是事业单位区别于企业的一大特点,我国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中的收支项目存在不能反映现金收支的真实情况的问题,其要求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按国家规定进行核算和列报。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的自制资产和成本费用,都要与未来相联系的支出的各具体要素按规定进行明细核算。事业单位的全部资金不仅来自于财政拨款,还有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经营收入或其他收入,这部分资金支出没有必要按财政要求的项目进行列示和报告。事业单位的经营收支同企业的经营收支在某些方面没有本质区别,可以仿照企业的核算和报告要求进行处理。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的财务报告体系将年度财务报告至少分为三部分内容:简介部分简单介绍财务报告的内容和结构;财务会计部分包括审计报告、通用财务报表;统计图表部分包括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金变动表、财务报表附注和必要的补充信息等。虽然企业与事业单位编制财务报告的要求不同,但现金流量表对事业单位的意义十分重大,事业单位应该借鉴企业会计的报表编制方法进行报表编报和处理。

四、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必然要面临成为多元投资主体的问题,事业单位需要披露与企业相类似的财务信息,这就对事业单位提供财务信息的广度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管在企业还是在事业单位,透明的财务信息披露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必不可少的机制。这就需要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借鉴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形式,设计事业单位的信息披露制度,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尝试向企业化管理的方向转变,企业和事业单位两套会计准则各自独立的局面已不再适应社会新形势的需要,因此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及准则的合一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 孙芳城,李孝林,张国康,孔庆林、比较财务会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特点

由于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不完善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不相符会直接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为适应事业单位职能转变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财政部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准则借鉴了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的经验,更加符合我国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其在准则的定位、财务报告目标等多方面进行了改进,更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进入了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新时代。但是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角度来看,新准则所规范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一、准则的新特点

新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具有较大的创新之处,在满足社会公众对其信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上更具有操作性与规范性。

(一)新准则体系更具完善性

会计系统所提供信息的质量会受到准则体系是否合理完善的影响。与制度相比新准则显著的改进就是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思路更加清晰,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严谨规范,其构成包括了总则、信息质量要求、资产等章节。然而制度没有专门的内容规范要求信息质量,使信息质量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零星散落于一般原则之中。会计信息的价值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质量的高低决定的,信息质量作为信息价值的基础与前提,最终会影响到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新准则为规范信息的投入产出过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提到一个新高度。

(二)会计信息目标的多元化

会计信息目标是否合理将会影响到会计活动,作为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信息的质量会受到会计信息目标是否合理完善的影响。新准则规定:“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预算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新准则与修订前相比更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明确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双重目的性,另一方面满足受托责任的要求。满足国家经济管理与预算管理的需要已不在是新准则的单一的目的,而是更符合我国事业单位自身性质与特点双重目的。在我国事业单位与广大民众之间存在委托关系,承担了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社会公众(纳税人)作为事业单位资金的提供方有权监督、评价事业单位、并要求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同时,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为避免因信息传递而影响他人决策,事业单位只有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才能使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的使用者

由于其自身公益性特点,事业单位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较为复杂与多元化,具有公共品特征。然而制度的信息提供者的行为较为模糊性,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会计信息。而新准则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提供成本,增强会计信息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提高信息提供者的信息生产效率,实现减缓供需双方信息需求矛盾的目的。

(四)新准则增强了可操作性

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增强了可操作性,内容更加详实。旧准则只是简要提出“同类单位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的要求,没有具体说明会计信息可比性特点。在新准则中,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较为详细的解释,提出了“同一事业单位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同类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不同单位发生的相同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和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不得随意变更。”

二、新准则的保守点

会计准则的改变将引起相关利益的重新分配与组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特点,新准则实际执行中会受到较大难度,因此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保守性。

(一)核算主体的复杂性

会计主体的确认合理与否决定了会计计量对象范围的准确性。目前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基本具备市场独立竞争资格的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还有两者都兼有的。我国事业单位的组成较为复杂,由于活动范围与目标的不同,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性质不同之间会存在相对较大的差异性,如果都按照统一标准对待,不利于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真实的会计信息的提供。当然在目前环境下,事业单位的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事业单位应适量增加会计准则使用范围的灵活性。

(二)计量属性的单一性

会计计量属性在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主要包括可变现净值、现值、历史成本等。而与企业不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新准则规定事业单位计量属性一般使用历史成本。因为事业单位与企业的性质、活动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历史成本虽然提供的信息更具客观性,但是作为一种原始的计量属性,它不能及时反映主体变化的会计信息,这与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具有较大的差距,因而限制了其所提供信息的使用价值。笔者认为,可以逐步引入多元化的计量属性,以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会计要素以采取合适的计量属性,在满足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增加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近年欧债危机的爆发,与单一的计量属性具有较大的关联性。

(三)资产、负债定义较狭窄

新准则资产定义着重强调资产的可货币计量性,指出:“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此定义资产范围较为狭窄。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日常活动的基础和存在的前提,而且很多资源无法利用货币工具进行计量,因此一些资源无法在报表上得到应有的反映。我们可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对资产的定义应该进行适当的扩大,以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与社会监督力,弱化资产的可计量性特点。为此事业单位的资产一类通过货币数据的形式进行对外披露的资源,另一类特殊权限或在目前条件下无法进行货币计量的资产,可利用附注的方式对外披露。新准则对于负债规定也着重强调了货币可计量性。然而,事业单位很多隐形债务如:事业单位养老金缺口等大部分无法通过货币进行计量,这不仅增加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而且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因此,应把负债扩大为事业单位所应承担的义务,采取与资产相同的方式进行披露,从而如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义务。

(四)会计信息质量的非完善性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低质量是造成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供求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会计信息需求的低动力影响了供应方的供应积极性,而低质量会计信息减弱了信息需求者的动力。然而与企业信息质量要求相比,新准则尤其没有强调事业单位信息的谨慎性要求,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事业单位在信息上应尽量披露政府的隐形债务,保持谨慎性,预防我国事业单位或有负债的隐蔽性风险。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自身改革深度的逐步推进,新规则的实施标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国家、社会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更加符合我国事业单位目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内容也具有较大的突破与创新,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也存在许多有待商榷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吴霞、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会计透明度的影响 [J]、南宁: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1)、

[2]陈敏,沈俊玲,肖海英,陈菁菁、 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解读与思考[J]、会计之友,2013(02)、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精选8篇)
  • 下一篇:意大利艺术留学费用(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