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4 栏目:写作范文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篇1

[关键词]科研院所 当前 内部审计 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

随着科研院所科研能力不断深入发展以及部分技术开发型研究所的逐步转制,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问题,影响了科研院所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科研院所应该开展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有利于科研院所健康有序地发展。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始终围绕着促进科技发展的经营目标开展的,内部审计由审查向监督、检查向服务、帮助被审计研究所转变,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服务科研院所的科研体制创新机制。

一、现阶段科研院所在财务经济管理及财务核算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给内部审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1、现阶段科研院所大力开展股权激励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工作,鼓励、支持和组织科研院所参与股权激励改革、科研重大专项经费使用、技术转移成果收益等方面的改革工作。转制后的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大部分供企业无偿使用,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供企业优惠使用,以此鼓励科技人员进入经营管理、决策的主战场。因此,在科研院所内部推行股权激励制度的情况下,通过股权激励,使一些转制研究所的相关利益者更关注自身科研院所的价值增值,更有足够的动力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这就使得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更有力于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2、内部控制不健全,管理制度、管理程序不规范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原有的内控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新情况。由于有些科研院所现有的内部控制不够健全,因此内部审计更应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际执行的效果,通过审计对内控制度进行整改,规范科研行业行为。同时由于财务分析力度不够,财务控制面临一定风险,现阶段内部审计不能只注重会计核算与预、决算管理工作,应主动帮助被审计研究所查找内部控制缺陷和潜在的管理漏洞、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防患未然的作用。内部审计应该在建设性、预防性、主动性、时效性等方面提高自己,强化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应对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与评价,通过提高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水平,努力推进科研院所有序发展。

二、当前科研院所实施内部审工作的基本情况

科研院所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活力所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综合学科优势,提高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开展基于内部管理层面的审计工作,不但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定位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业务创新。用“服务理念”定位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破解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难题。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已不再只是差错纠弊、而要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要把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到科学研究的整体工作中,使其成为保障部门安全运行的有力法宝。过去实行查错纠弊,在实务审计中直接揭示被审计研究所的问题,而很少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的针对性强而又具有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很少。现阶段推进预算执行自查审计与决算自查审计,及时地发现和揭示问题,促进科研院所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同时大力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按照科研院所不同性质例如科普类、公益类、转制类以及领导岗位分别制定相应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范围、评价标准和操作规程。同时加大宣传强化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提高内部审计的业务水平,进而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特点

(1)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具有实践性

其审计监督是代表研究院所的领导对研究院所本部、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联营合营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不但是研究院所的经济监督部门,更应是领导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得力参谋和有力助手。

(2)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范围广泛而全面

内部审计置身于研究院所及下属单位之中,既可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审查,又可以进行事后、事中和事前审计,具有外部审计与政府审计不可比拟的优势。内部审计可以及时了解情况,进行经常的审查,对有关问题可以进行连续、系统、深入的审察。内部审计机构又是研究院所内部的专职常设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来自科研院所内部,对科研行业的具体情况更熟悉、信息更灵通、发现和解决问题更快。审计人员除了具备财务知识还具备科研行业背景,这是外部审计与政府审计所不能超越的。

(3)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也即“弱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是在研究院所主要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研究院所及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领导人负责并报告工作。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本质就是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计,预算编制与执行审计、科研项目专项经费审计、一些基本建设修缮项目的审计,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内部受托责任人。

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内部审计的两方面特殊点,这些都是其他审计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也无法替代的。首先,内部审计是科研院所内部设置的机构,对科研行业的具体业务、机构设置都很了解,对一些蛛丝马迹有着外部门、外单位的人员所没有的敏锐和警觉,甚至内部审计的同志能够通过与其他同志闲聊时获取极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判断,进行积极审计,更便于为科研所院所提出宝贵的建设性建议和措施,更有利于使科研院所朝着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其次,内部审计能够更有效的对审计建议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也便于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通过开展后续审计,进行回头看的审计整改,有利于促进被审计研究所的发展。再次,内部审计较其他审计形式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国家审计多采用委派制并且多采用事后审计,而社会审计多是接受委托单位委托进行审计,不能像内部审计那样发挥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前、事中审计,起到预防和监督经济业务执行的作用。

3、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职能

审计的职能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内部审计就基本职能而言,与广义的审计的职能基本是一致的。但是,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职能又不完全相同,有其特有的职能。

(1)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同国家审计一样,监督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科研院所内部审计是代表国家利益、国有资产产权所有者对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联营合营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这种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科研院所的利益。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人员按照领导的意图,以促进科技、经济发展为目标,对科研院所本部、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联营合营公司等进行监督,既为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规服务,也为研究院所经营管理服务。

(2)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管理、控制和服务职能

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自己的审计活动,对研究院所本部、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等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财务收支等进行系统的审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做出结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科研院所的领导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改进财务管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控制职能。

(3)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

虽然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在独立性与权威性方面不同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但其在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是可信的,内部审计的“弱独立性”与“弱权威性”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可以接受本单位领导按照审计计划的安排进行审计,进行经济监督和评价。

我们可以看出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根本职能仍然是经济监督职能,这一审计最重要、最根本的职能,并没有因为其独立性较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弱而抹杀,相反,如果能够正确处理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在本科研院所内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将其职能作用充分在科研院所内部发挥出来。又由于内部审计具有对科研行业比较熟悉、信息反应速度快等特点,内部审计所得到的结论也是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所无法比拟的。此外,一方面内部审计是科研院所内部经济监督机构,同时内部审计也是研究院所的管理机构之一。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要把自己摆在一个管理者的地位上,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出击,积极参与科研院所的科技与经济管理工作。当然,人们一般对审计都有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有些同志甚至认为内部审计都是单位内部的自己人,只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审计与不审计都没有关系。有些研究所、投资公司的领导也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可有可无,普遍对内部审计为什么审计、为谁审计、凭什么审计、审计谁、审计什么、审计的起点和归宿所在、什么时间审计、什么条件下审计、怎么审计、以及审计终结后怎么办都不十分了解。特别是触及到一些领导同志时,内部审计就更加难以开展下去,审计人员的压力也随之增大,这时就要靠我们审计人员的抵御能力和觉悟了。同时我们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要积极进行宣传,并且这项工作要长期持续不断地进行,既要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还要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同时还要不断地取得领导的支持和帮助,通过积极推动业务创新,科学合理安排后续教育的内容,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达到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

4、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作用

(1)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对本单位的制约与防护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按照我国的法律及财经法规,以及科研院所、科研行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对科研院所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检查,促使科研院所经济活动在合法、效益的轨道上运行,对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保护国家和科研院所的利益。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科研院所、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对科研院所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保护合法、抑制非法,加强防护措施,防止科研院所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例如:科研设备虽然满足了科研院所经济活动的需要,科研设备虽然得到充分利用,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益,但可能会同时存在有些科研单位重购置轻管理、部分设备闲置或使用效率不高、设备陈旧老化及重复购置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帮助被审计研究所健全完善科研设备采购、管理和使用制度,严格落实财务、管理和使用规章制度,确保科研设备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2)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内部鉴证”作用

随着科技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院所都有着较强的经济自主权,甚至科研院所的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都有着一定范围内相对较强的经济自主权。因此,内部审计需要在一定期间对科研院所及其下属投资公司和单位在经济效益、内部合规、财务收支的合理性等方面做出公正的评价和鉴证,特别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必须依靠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来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这些都体现了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鉴证作用。例如:通过开展基于内部审计的经济责任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突出了激励与问责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在于使利用任期审计结果的机构和部门有所参照,有依据参照,便于直观了解最终审计结果和被审计研究所的经济责任。

(3)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参谋与服务的作用

随着经济和科技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科研院所具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领导进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科研院所的经营成败。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要随时进行监督,以判断决策的执行情况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修正,以确保决策和管理的有效性,使科研院所的经济管理活动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例如:通过开展专项审计,揭露和纠正截留、挪用、虚假报账、套取资金、损失浪费、管理不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被审计研究院所起到了帮助与服务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全面地看到内部审计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贯彻“一帮二审三促进”的基本原则,时刻体现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不是把找问题、查错弊放在首要地位。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促进作用,对被审研究院所进行公平、合理、客观的评价和监督,最重要的是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帮助被审单位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对经营单位提出更有效的经营方针和模式。其次,我们内部审计不能是为了审计而审计,而应该更重视审计后的落实和执行结果,以往提出建议的有效性等,以便进一步对全面提高科研院所的效益,给领导提出可行性意见,积极参与科研院所的管理活动,当好领导的好参谋。同时,通过内部审计的工作,也给国家审计提供了进一步审计工作的参考依据,减少了国家审计工作中重复审计的部分。

内部审计在科研院所的审计实务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内部审计的特点、职能、作用及在经济管理决策中显示出来的作用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科研院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不但不可以被取代,相反,应该就其自身的特点将其进行合理引导,找准适当位置,在科研院所的科技发展、经济管理中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朝着良性发展的道路充实壮大。使内部审计工作能更好地为科研院所及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服务好。今后在科研院所内部应该加强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审计的职能及在经济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强化科研院所内部审计,提高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水平,这是科研院所内部审计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篇2

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其根基和结构框架都需要革新。因此,重视和加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创立科学合理、结构严谨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已是我国财务界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价值管理。财务管理理论是人类在长期财务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财务管理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指财务管理理论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程序,或者说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排列和组合形式。同其他系统的结构一样,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结构也具有稳定性、层次性、可变性、相对性等特性。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人们基于对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活动对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排列和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其功能是界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覆盖内容与容量,展示其整体框架,使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和层次化;揭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层次关系,指明其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之成为首尾一贯、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梳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脉路,指导和促进财务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提供理论指南;推演出更加合理的财务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有效地改进财务管理实务,促进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

二、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一些财务理论研究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密切联系实际,并大胆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的有用成果,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财务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扬弃,对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财务管理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步履仍然十分迟缓,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广度,都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和财务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至今仍处于朦胧状态。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还不成熟,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和发展。

一是内容不完整。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的实质、财务管理的对象、职能、任务、原则和方法等部分问题上。而对其他理论问题,如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等则研究不够。从财务管理主体与客观看,对财务管理客体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全面;而对财务管理主体理论,如财务人员的管理、财务人员的素质、知识结构和观念,长期以来则一直缺乏全面系统的探讨,更谈不上将其纳入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之中,这种人为地把财务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的现象,致使许多问题得不到本质性的阐述。

二是层次不清楚。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中,一般都是将财务管理的现象及理论诸要素无序地加以罗列,没有按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进行科学的归类,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加以排列组合,也没有确立各要素在体系中的方位,因而难以确认其层次结构。这种状况致使人们对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对象、任务、功能等认识不清,有时往往把两个层次理论研究目的相混淆。

三是逻辑不严谨。完整、科学的理论结构应该首尾一贯,协调一致,做到前后呼应,逻辑自治。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由于没有对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的归类,缺乏必要的勾稽关系,没有明确的主线,因而前后不能贯通,首尾不能一致,不能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紧密相联的有机整体。

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构

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首先要解决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从何处着手,以什么作为逻辑推演的出发点,即如何确定逻辑起点问题。逻辑起点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理论范畴,它不仅是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逻辑起点对理论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逻辑起点会形成不同的理论结构。因此,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首先必须正确择定逻辑起点。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总是以财务本质为起点,进而阐述财务管理概念、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任务、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方法等理论问题。从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来看,对财务本质进行比较科学的规范是必要的。但是,以财务本质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则显得有些牵强。这是因为:第一,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缺乏与实践的直接联系,以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践,使一些理论争鸣难以受到实践检验。第二,财务本质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根源是理财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财务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财务本质并非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以其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无法揭示财务管理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第三,理论结构是一个逻辑系统,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推理,以财务本质作为逻辑点,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违背了科学的思维方法。第四,在财务管理教学中,以财务本质为起点建立的财务管理学教材内容体系,既不利于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理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逻辑规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缺陷促使我们重新择定逻辑起点。近年来,有人提出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其理由是:“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它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和最高层次,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本质起点论”脱离实践的缺陷,突出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应用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助于使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保持同一性,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但是,“目标起点论”也有其固有的缺陷: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同财务本质一样不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因而难以担当逻辑起点的重任。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论是研究主体对研究客体的能动思维的产物。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财务管理目标显然不具备这一特性,它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且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将会有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以此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将是一种基础不稳固的理论结构。再次,财务管理目标不仅受理财环境的影响,而且受财务管理职能的制约。财务管理目标不能超越财务管理职能,而只能限于财务管理职能范围之内。此外,财务管理目标还受财务管理对象等因素的约束。因此,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逻辑起点来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全面揭示财务管理理论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内容,最终将会导致财务管理理论的贫乏和理论结构层次的低下。

笔者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必须明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无论是财务本质,还是财务管理目标,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财务管理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必须有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理论。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的对象和职能,进一步决定着财务管理程序与方法。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假设和财务管理原则,进而决定着财务管理程序与方法。财务本质和财务管理目标最终都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是空条件下的理财环境中。因此,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必须从理财环境入手,只有对理财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才能揭示财务管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总之,理财环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抽象范畴,从此点出发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符合推理逻辑。而且,理财环境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包含了财务管理实践的全部内容,孕育着财务管理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以此为起点构建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可以揭示财务管理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因而是全面的、完整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四、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想

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造,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企业、事业等单位资金运动规律性及其运用方式的科学,它的基本概念是资金运动,它的基本规律是资金运动规律,它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则是对资金运动规律的应用。从财务的本质资金运动看应包括对象、职能、主体、环境等理论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看应包括管理目标、原则、体制等理论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的应用出发,应研究管理环节与方法。

第二种观点是按逻辑的规定性将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财务管理内涵方面的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规律体系,可称之为基本理论体系;另一部分是财务管理外延方面的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学研究方法论、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方法体系等,可称之为具体管理形态。

第三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该是以财务管理目标为起点,以财务管理原则为中间环节,以财务管理方法为归宿的一个结构体系。

上述观点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它们都存在结构不完整、内容不全面、起点不明确或不恰当等缺陷。根据前面对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内涵的分析,结合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信守的原则及研究起点,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由起点理论、基础理论、目标理论和行为理论四个层次组成。

财务管理起点理论即理财环境理论,它主要研究理财环境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对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制约及要求等问题。财务管理内外环境息息相通,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研究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发展的整体环境,即理财环境,或称财务管理环境。深刻认识和认真研究理财环境,从理论上讲,有助于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规律,塑造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并围绕该目标确定一套与理财环境相适应的理财观念和制定一套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财原则、程序与方法;从实践上看,有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选择和规划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对财务管理学科及其理论体系的构造具有质的规定性,即具有决定财务管理学科及其理论体系本质属性功能的理论。它是构建财务管理学科及其理论体系的根本,是其他财务管理理论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包括定性理论、定位理论、定责理论三个层次。其中,定性理论层次包括财务本质、财务管理性质、财务管理特点等理论元素;定位理论层次包括财务管理实践地位和财务管理学科地位两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定责理论层次由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客体、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等理论元素所构成。

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是研究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目标的形成、表现和实现的理论。它主要揭示财务管理职能如何具体化为财务管理目标,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内在规定性,为财务管理系统运行提供一个规范性的概念框架。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层次包括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观念要求两个分层次,后者又包括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观念和财务管理原则等内容。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是联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和运行理论的“桥梁”,有了该层次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才具有整体性和目的性。

财务管理运行理论是一套有关财务管理操作的应用性理论,其内容涵盖财务管理的程序、方法、组织管理、权责关系以及各要素、环节的耦合方式及其内在机能等方面。它与财务管理实务密切相关,直接指导财务管理实务的运作和操作,是财务管理实践机制的理论。从财务管理运行的内在要求看,该理论层次的理论要素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程序理论、财务管理方法理论、财务管理体制理论、财务管理机制理论和财务管理组织理论等。

「参考文献

[1]王化成 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A] 中青年会计名人名作全书[C]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篇3

一、认识上的差距

管理会计自问世以来将近有一个世纪的历史,而管理会计的真正形成和迅速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它不断吸收现代管理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内容逐步完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成立了专业的管理会计团体,形成了管理会计师职业。现代管理会计在西方已成为一门系统的、规范的、相对独立而又不断发展的学科。

我国自80年代从西方引入管理会计后,一直受到会计主管部门、会计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管理会计的地位始终未被人们接受,在企业中未能得到深 入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定位也存在多种争议。

(一)存亡之争。管理会计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之一。有的学者认为:“管理会计实际上应是财务管的一个分支,具体可称为财务决策学或财务控制学,而不是管理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可不必单独成科。”有的学者则认为管理会计应该单独成科。从管理会计对会计学的贡献来看,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使得已有500年发展史的现代会计,似乎成了一门新兴科学,它使得传统会计从“记帐——报帐型”转化成“计划——控制型”,对会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管理会计内容来看,它完全冲破了传统会计条条框框的束缚,广泛吸收了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现代数学和系统理论的基础理论,形成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因此,它必然与许多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这并不管理会计学科的独立性,它本身亦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只是有待 进一步完善。

(二)包容之争。人们统计分析发现,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者之间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达60%以上,管理会计的绝大部分都重复出现在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之中。那么,应该如何尽可能减少这种重复性呢?学术界对管理会计是否应包容在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之中有各自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观点是三足鼎立,即这三者尽管有内容上的交叉,但不影响各自的独立。这一观点与管理会计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致的,认为管理会计在处理信息的观点和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在决策科学化,控制考评会计方面更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是不能被成本会计、财务会计所代替的。第二种观点是主张兼并,取消管理会计。即将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相关内容,如成本习性、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本量利分析、决策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纳入现有的成本会计中,更名为成本管理会计。其实在国外所谓成本会汁就是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体系上的组织,可以说是成本会计内容上的延伸。因而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重新整合,而形成成本管理会计的确有其合理性与可行性。同时,在兼并观下,将管理会计中与成本无关的内容,如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预测控制、责任会计等,剥离到财务管理中去,通过将管理会计内容的合并与分立,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三门学科的重复性,但是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及评价考核控制的功能被削弱了 。

(三)第一之争。迄今为止,一部分学者推崇将传统的大会计学科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即二元论观点。然而由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重复交叉关系,人们对究竟谁应作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另一极产生了质疑。一是新二元论,该观点依然保持了二元论,一极仍为财务会计,另一极则由财务管理取而代之。财务管理是由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损益管理三部分组成,实质就是会计六要素管理。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都以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均以会计六要素为主线构建框架体系,只是二者侧重点不同,因此,将二者作为大会计学的两大领域也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那么,管理会计的定位在哪儿呢?新二元论认为,管理会计只能是与成本会计相对应的学科。二是三元论,即将传统的大会计学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三大领域,其实质是将管理会计的内容分解到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这两个学科中,“名亡实存”,从而构成新三元论。总之,管理会计的合法地位一直还 在争论之中。

二、内容上的差距

(一)定义。美国管理会计公告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而我国教材中一般认为管理会计是指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分支。将以上两个定义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前者强调了管理会计是对所需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后者只认为管理会计就是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很明显,后者相对缩小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限制了管理会计的深层次发展。

(二)框架。众所周知,美国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建立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的框架,它包括目标、术语、概念、惯例与方法、会计活动管理六大主要内容。美国管理会计公告中分别对这六类进行了详细说明。建立管理会计框架,正如同建立财务会计框架一样,界定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促进管理会计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也促进了其在企业中的推广与运用。我国各种管理会计教材中均以介绍管理会计的各种方法为主,很少涉及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是寥寥无几,建立管理会计框架结构更无从谈起。

(三)职业。西方管理形成以后,为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帮助管理当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会计界推进了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并逐步形成了管理会计师职业。英、美管理会计师,必须先通过专门的“管理会计资格证书”,取得资格后才能执业。经过考试的激励与选拔,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团体。不论是在英国,还是美国,取得特许管理会计师或管理会计师资格,就意味着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企业的高层管理职位。在我国多数企业中,只有会计人员和财务人员两大类,管理会计的任务与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分担,没有一个专门职能机构履行管理会计任务,也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执行管理会计职责,管理会计师职 业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四)道德。任何一个职业,都存在职业道德,或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或兼而有之。我国根本没有管理会计师这个职业,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当然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也无人问津。美国管理会计师已形成一个庞大的职业团体。1982年,全美会计师协会颁布了《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标准》。管理会计师在对其服务机构、专业团体、公众及其本身履行职责时,必须遵循职业道德标准,这也是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该职业道德标准包括技能、保密、廉正、客观性以及道德行为的解决五大项,约束了管理会计师的行为,也使管理会计师提供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可信性,为管理会计师职业奠定了 良好的道德基础。

(五)。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不仅在广大工商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银行业和服务业得到推广并且成效显著。与之相比,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极为有限,大量的技术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得到应用。调查表明,我国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于以下五个领域:(1)成本会计系统;(2)短期决策部门;(3)资本预算;(4)标准成本核算;(5)管理控制。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企业均运用了责任会计的管理模式。但是,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绩评价等知之甚少,企业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运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营管理。总体上讲,管理会计在我国 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普遍应用,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三、组织上的差距

(一)无组织。西方国家一般均有管理会计师协会,作为管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如美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英国的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加拿大的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专业组织的成立推动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也设有管理会计专门委员会。这些组织通过制定管理会计公告,定期召开管理会计研讨会等非强制式的方法,引导全社会的管理会计研究,解决管理会计实践中的新情况。新、新方法,吸收有关力量构建体系和实务操作规范,大大推进了管理会计这门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直到去年才在会计学会下设有一个研究管理会计的专业小组。我们认为,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像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那样,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以推动其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目前可先在中国会计学会下设置单独的委员会来进行管理会计的研究。这无疑会使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走进一 个崭新的春天。

(二)无系统研究。这首先体现在我国既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也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各种学术或职业组织几乎都未将管理会计列为其重要的工作议题,当然也就无法展开对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其次,从有关管理会计的期刊杂志来看,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都有自己的管理会计刊物,例如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出版《管理会计》月刊、《管理会计研究》季刊,并负责《管理会计正式术语》。和香港也成立了管理会计学会并发行《管理会计》杂志,但大陆目前还没有单独出版有关管理会计的期刊,只是有少数杂志上设有管理会计这一专栏。最后,从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看,我们只注重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即企业内部信息,忽视企业外部市场信息,使其研究的视野过于狭隘,从而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中国会计学会分别在1997、1999年两次举办“管理会计与应用”有奖征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热情,有助于管理会计研究的深入和系统化,但这还远远不够。国外管理会计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并且已经从传统管理会计研究开始转向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财务管理战略; 战略联盟; 交叉学术相关问题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经营战略设计,是学院高级管理者经常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资金。联系笔者所在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从学院的新建、合并、重组、迁校到学院的招生、就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创新等一系列经营战略的落实,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果资金不到位,学院的进一步发展会举步维艰。即使资金到位,还有一个如何合理地、有效地运用资金,更好地发挥资金的经济效益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战略研究不能不重视财务管理战略问题;职业教育研究不能不包括财务管理问题。试想: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与创新、211工程建设、校企结合、顶岗实习,哪一项不是学院经营战略的具体体现?哪一项能够绕过财务管理战略问题?离开了资金的支持,再宏伟的发展战略也会付诸东流。为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财务管理战略问题,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在培养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最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方面。

一、财务管理战略所面临的环境是研究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已从单一的财政开支逐渐变成多种渠道筹资。这意味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要发生许多转变。笔者认为,必须首先研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财务管理战略的环境问题。财务管理战略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和法律环境。

(一)经济环境

所谓经济环境,是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这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财务管理战略具有综合性的影响。当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社会需要大量的各种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会非常受欢迎,青年学生和家长会乐于投资于职业技术教育,家长会很积极地把子女送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来读书。由于经济繁荣,学生家长收入多,资金充足,学校的学费收入就有保障。同样的,由于经济繁荣,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学校就会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这构成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要资金来源。有了这些丰富的资金来源,学校就可以大胆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但是,如果经济衰退,贫困学生增加,学费回收不足,国家和地方政府缩减教育经费,高等职业院校就会面临资金短缺,许多想进行的改革创新项目,也会因为资金不足而放弃。另外,通货膨胀也可能制约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从而影响学校的财务收入和财务管理战略。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战略都离不开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比如,在经济发达的美国,其社区学院基本没有经费紧张的问题,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社区税收。学生的学费占学院经费的10%~20%,很多工商界人士也关注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常捐款改善教学条件,修建学校设施,设立奖学金。许多学院不仅在资金上得到企业界的支持,而且,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实习也得到企业界的支持,学校学生在校实习完全由企业根据需要安排,并且根据实习学生的工作质量和数量发放劳动报酬,这是因为学院直接为企业界培养了其所需要的人才。在我国,职业教育发端于近代,起初国家为了抵御外敌的侵略和巩固政权,曾经于1865年在江南制造厂附设机器学堂;1867年在天津设水雷、水师和电报学堂;1893年在天津设西医学堂等等。众所周知的冰心的父亲在山东烟台东郊创立的海军学院,严格地说也是职业教育。在现代,我国已经自立于世界的东方,经济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所设立的专业和领域更加广泛,大部分经费来源由国家财政支出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由此可见,只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目标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命脉相联系的时候,才能很好地解决经费来源和学生去向等问题。

(二)金融环境

所谓金融环境,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财务管理战略所面临的金融市场的状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生存、发展离不开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所以,金融市场状况如何、国家的金融政策怎样,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影响非常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行企业化管理必然产生资金融通的需要,其资金的筹集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金融市场,比如,学校要扩建校舍、购买教学设备等也需要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金融市场上的利率以及利率浮动都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资金使用效果。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战略一定要考虑金融环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有了资金,就可以开展各种教学改革,开展各种科学研究,以此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知名度。

(三)法律环境

所谓法律环境,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与外部发生财务活动时应该遵循的法律和法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如同经营企业一样,会与国家、其他企业、社会上的个人和经济组织发生一定的经济关系,因此,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运作。制定学校的财务管理战略必须要研究法律环境。比如,在美国,近30年来,联邦政府曾先后5次修订职业教育法,这些法律法规有力地推动、发展和巩固了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了足够的、实用性强的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我国应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认真研究国家法律,促进有关法律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推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和壮大。

二、高等职业院校经营战略的实现必须依靠财务管理战略做坚强的后盾

根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经营战略理论,院校的经营战略目标是通过职能战略来实现的。职能战略主要包括:教育服务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经营战略、资产经营战略、社会关系经营战略。笔者认为,以上4方面战略的实现,都必须以优化的财务管理战略做后盾,否则,将一事无成。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贯穿于院校经营战略的全过程。关于这一点,可分述如下:

(一)教育服务经营战略和财务管理战略的关系

这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基本形态,它意味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向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务,涉及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而这些无论哪一个方面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否则,高职院校将无法正常运行。院校的财务管理战略就是要想办法取得教育服务战略所需要的资金,并且合理地使用这些资金,尽量少花钱,尽量降低成本,开发出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以提高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知名度。

(二)人力资源战略与财务战略的关系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所需要的名教授、高技能技术能手的引进,需要资金做后盾才能实现。特别是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人才只有用高薪才能聘请到,而要留住人才,没有资金也不行。而且,光有高报酬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套科学、公平的内部分配制度,巧妙地利用经济杠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才能搞好教学管理工作。否则,很可能造成和尚多了没水吃的局面。这就需要合理的、科学的财务管理战略。

(三)资产经营战略和财务管理战略的关系

院校的财产物资都是宝贵的资产,怎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呢?怎样才能使这些财产物资增值呢?这也是财务管理战略要研究的内容。

(四)社会关系经营战略和财务管理战略的关系

院校要扩大招生,安排好毕业生的就业,要争取到低利率的贷款,甚至是为在校的贫困学生联系助学贷款等等事务,都需要一定的社会关系。在市场经济社会,院校财务管理战略都要把这些内容纳入管理的范围之中。因为这些内容都是有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关系可以研究的。

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财务管理战略设计

(一)以相关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战略目标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特殊经济单位,不能单纯以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为了院校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为了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以相关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战略目标。具体内容是:资本增值最大化、偿债能力最大化、社会贡献最大化、公众经济利益最大化、绩效最大化、人力资源所有者收入最大化。

(二)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战略观念

具体内容是:1、树立竞争和合作相统一的观念,抓住机遇,处理好与其他院校和企业的办学伙伴关系,使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2、树立风险理财的观念,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日益加快,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院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都需要资金,属于财务管理战略研究的内容。3、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无形资产投入速度加快、更新速度也加快,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想在风险和危机中回避风险,抓住机会,必须学会防范风险,这也属于财务管理战略研究的范畴。所以,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好一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决不亚于经营一家制造企业。学院的高层领导人必须树立知识化理财观念,树立权变理财观念,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战略设计的核心是财务管理战略设计。

(三)充实财务管理战略设计的几点设想

本文的写作意图在于把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财务管理战略提高到理论的高度,纳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战略中,恢复它在经营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希望引起院校决策层的关注,更希望教育界不要轻视财务管理问题。下面,谈谈笔者对充实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战略的几点设想。1、应该提升财务管理层次,彻底改变那种只努力筹集资金而不能有效利用资金的财务管理模式,把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财务管理提高到战略理论的高度。2、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管理好院校的资本。要努力节约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消灭假课题,消灭没有研究价值的伪劣课题,把节约的资金用于提高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方面。3、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联盟,实行学院和企业的横向联合。这种联合不同于目前的校企合作,它是真正的经济联合体,学院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设立课程;企业为学院提供教学基地和最新的技术设施。要形成多家企业和多所院校的教育集团,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和联合,才能取得经验,把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这一切行为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所以,政府要出台适合这种联合的法律和法规。另外,职业教育要提高学历层次,职业教育不但要有本科生,还要有研究生。这条路怎么闯,不仅是教学问题,也是财务战略要考虑的重大问题。4、应该建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财务预警分析系统,以便有效地防范院校的财务危机。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财务管理战略是一个交叉学术相关问题,它不同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而是教育和财务管理的边缘学科,属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战略的核心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企业化管理院校,必须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方小斌、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2] 杨彬、美国社区学院发展战略联盟的经验透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3] 高奇、壬戌学制――职业教育从“富国强兵”的实业教育向关注国计民生的职业教育转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理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s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 of higheroccupation colleges, and introduces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methods and new ideas, establish a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s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financial goal of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s positioning 、

Key words: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s;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etical analysis

一、财务管理环境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职业院校在不同时期的财务管理有不同的特征,影响财务管理的环境因素差异大,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及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系统有影响的一切因素,构成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环境。

(一)研究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意义

1、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全面认识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历史规律,掌握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2、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正确认识影响财务管理的各种因素,增强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适应性。

3、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体系。

(二)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构成

1、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水平,财务管理水平是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仅仅是一种支出管理,高等职业院校的筹资权、投资权都归上级主管部门,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执行权,财务管理的内容单一,财务管理的方法简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院校拥有筹资的权力,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做出财务决策并组织实施,财务管理的内容丰富,对财务管理的水平要求高。

(3)其他经济因素,主要包括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会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产生明显的影响。

2、法律环境,影响财务管理的各种法律因素,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要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

3、社会文化环境,财务管理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影响程度不同。

(三)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1、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制度。随着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的提出,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体制改革也面临各种新的形式和问题,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制度逐渐走向科学和理性。

2、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为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资金的筹集提供良好的条件。高等职业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后资金缺口大,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有效的途径。

3、关于法规政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法规制度的完善,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改革提供了外部规范。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促进了会计专业化,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管理信息质量。

4、关于GDP。GDP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动力,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缺乏风险意识,如果没有认识到市场因素和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忽视教育发展的周期性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将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极大隐形风险。

5、关于科学技术。现代财务管理朝着定量分析的方向发展,向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系统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推广,为财务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二、财务管理观念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人本化财务管理观念

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成效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二)知识化的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将是一种知识化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学模型等技术进行财务决策,解决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影响高等职业院校财务安全的外部因素分析

1、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变化。由于国际国内人才交流、科技情报信息交流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将给高等职业院校财务安全带来影响。

2、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国有资产流失,工资支出增加或负债、隐形负债增加;高等职业院校规模由小型或中型提升为大型或特大型后,土地、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物、设备图书和其他一些必备的最低要求,给高等职业院校财务安全带来财务隐患。

3、国内政治经济影响。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保障制度改革、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产生一定的风险并有可能形成制度和管理的灰色地带,给高等职业院校财务安全带来影响。

结语:通过研究影响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若干因素,可以规避高校财务存在的风险,提高职业院校财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 管理 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所以,今后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科学方法,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三、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四、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篇7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经济环境方面

在市场经济到来之前,国内高职院校是一个具有强烈公益性色彩的机构,不但采用高度统一的管理方式,而且资金渠道单一,严重依赖于政府拨款,这使得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严重缺失,办学思想也极为落伍,存在“等靠要”等消极思想风气。而市场经济建立以后,高职院校逐渐确立了市场资源配置为主导的办学理念及方式,以往的计划经济财务模式不再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下,高校院校亟需转变财务管理模式,加强自主权,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

2、教育环境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重要变革。目前,“共建、调整、合并、合作”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方针,这使传统的集中教育体制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对高等教育进行布局,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自主权和独立性,改变过去“统包统干”的教育体制,形成新的教育体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高等教育理念发生了变更。在传统经济体制下,高职院校办学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从财务工作来讲,这种制度下的财务工作只是简单的资金运动。但随着多元办学理念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不再局限于政府财政拨款,高职院校的筹资渠道更加多元化,这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为高职院校创收更多的资金,成为今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向。

二、市场经济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1、创新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

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集中模式的壁垒,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简政放权,提高高职院校的财务自主权,让其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利用有限的资源。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引进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综合协调地对高职院校的资金资源进行管理,根据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资源管理办法。

2、统一领导,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高职院校对于财务的统一领导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建立唯一的一级财务管理机构对高职院校的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的统一领导,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高职院校通过编制统一的综合预算,可以大大提高学院的自主性,使其根据学术科研发展的需要落实经费的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高职院校一级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财务政策引导学院的投资研究领域和方向,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

3、落实审计,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根据高职院校制定的统一预算制度,每一个学院都有自己财务机构,他们是彼此独立的,并且高职院校不会直接去干预各个学院的财务工作。各个学院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划分财政资金,并制定相应的管理举措,保证资金全部用在刀尖上,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主要发挥领导监督作用,对各个学院的资金使用实施监督和检查,即通过定期的审计活动对其资金使用状况进行抽查摸底,对于资金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要深入追究,责任落实到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级分类管理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必由之路,各个高职院校要逐步形成一个以高职院校为中心,以各院系为单位的统一财务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负责统一领导,各院系负责具体执行。

4、加强评价和反馈

高职院校要建立专门的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以便能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在建立了有效的评价系统后,高职院校还要进行实时的反馈,利用评级系统定期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将问题反馈给相应的部门,责令其整改落实。通过评价与反馈系统,来有效把握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掌握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根据高职院校科研教育的实际需求优化资源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篇8

[关键词]科研院所 当前 内部审计 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

随着科研院所科研能力不断深入发展以及部分技术开发型研究所的逐步转制,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问题,影响了科研院所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科研院所应该开展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有利于科研院所健康有序地发展。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始终围绕着促进科技发展的经营目标开展的,内部审计由审查向监督、检查向服务、帮助被审计研究所转变,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服务科研院所的科研体制创新机制。

一、现阶段科研院所在财务经济管理及财务核算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给内部审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1、现阶段科研院所大力开展股权激励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工作,鼓励、支持和组织科研院所参与股权激励改革、科研重大专项经费使用、技术转移成果收益等方面的改革工作。转制后的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大部分供企业无偿使用,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供企业优惠使用,以此鼓励科技人员进入经营管理、决策的主战场。因此,在科研院所内部推行股权激励制度的情况下,通过股权激励,使一些转制研究所的相关利益者更关注自身科研院所的价值增值,更有足够的动力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这就使得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更有力于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2、内部控制不健全,管理制度、管理程序不规范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原有的内控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新情况。由于有些科研院所现有的内部控制不够健全,因此内部审计更应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际执行的效果,通过审计对内控制度进行整改,规范科研行业行为。同时由于财务分析力度不够,财务控制面临一定风险,现阶段内部审计不能只注重会计核算与预、决算管理工作,应主动帮助被审计研究所查找内部控制缺陷和潜在的管理漏洞、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防患未然的作用。内部审计应该在建设性、预防性、主动性、时效性等方面提高自己,强化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应对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与评价,通过提高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水平,努力推进科研院所有序发展。

二、当前科研院所实施内部审工作的基本情况

科研院所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活力所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综合学科优势,提高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开展基于内部管理层面的审计工作,不但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定位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业务创新。用“服务理念”定位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破解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难题。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已不再只是差错纠弊、而要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要把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到科学研究的整体工作中,使其成为保障部门安全运行的有力法宝。过去实行查错纠弊,在实务审计中直接揭示被审计研究所的问题,而很少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的针对性强而又具有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很少。现阶段推进预算执行自查审计与决算自查审计,及时地发现和揭示问题,促进科研院所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同时大力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按照科研院所不同性质例如科普类、公益类、转制类以及领导岗位分别制定相应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范围、评价标准和操作规程。同时加大宣传强化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提高内部审计的业务水平,进而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特点

(1)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具有实践性

其审计监督是代表研究院所的领导对研究院所本部、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联营合营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不但是研究院所的经济监督部门,更应是领导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得力参谋和有力助手。

(2)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范围广泛而全面

内部审计置身于研究院所及下属单位之中,既可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审查,又可以进行事后、事中和事前审计,具有外部审计与政府审计不可比拟的优势。内部审计可以及时了解情况,进行经常的审查,对有关问题可以进行连续、系统、深入的审察。内部审计机构又是研究院所内部的专职常设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来自科研院所内部,对科研行业的具体情况更熟悉、信息更灵通、发现和解决问题更快。审计人员除了具备财务知识还具备科研行业背景,这是外部审计与政府审计所不能超越的。

(3)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也即“弱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是在研究院所主要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研究院所及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领导人负责并报告工作。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本质就是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计,预算编制与执行审计、科研项目专项经费审计、一些基本建设修缮项目的审计,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内部受托责任人。

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内部审计的两方面特殊点,这些都是其他审计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也无法替代的。首先,内部审计是科研院所内部设置的机构,对科研行业的具体业务、机构设置都很了解,对一些蛛丝马迹有着外部门、外单位的人员所没有的敏锐和警觉,甚至内部审计的同志能够通过与其他同志闲聊时获取极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判断,进行积极审计,更便于为科研所院所提出宝贵的建设性建议和措施,更有利于使科研院所朝着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其次,内部审计能够更有效的对审计建议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也便于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通过开展后续审计,进行回头看的审计整改,有利于促进被审计研究所的发展。再次,内部审计较其他审计形式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国家审计多采用委派制并且多采用事后审计,而社会审计多是接受委托单位委托进行审计,不能像内部审计那样发挥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前、事中审计,起到预防和监督经济业务执行的作用。

3、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职能

审计的职能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内部审计就基本职能而言,与广义的审计的职能基本是一致的。但是,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职能又不完全相同,有其特有的职能。

(1)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同国家审计一样,监督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科研院所内部审计是代表国家利益、国有资产产权所有者对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联营合营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这种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科研院所的利益。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人员按照领导的意图,以促进科技、经济发展为目标,对科研院所本部、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联营合营公司等进行监督,既为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规服务,也为研究院所经营管理服务。

(2)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管理、控制和服务职能

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自己的审计活动,对研究院所本部、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等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财务收支等进行系统的审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做出结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科研院所的领导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改进财务管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控制职能。

(3)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

虽然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在独立性与权威性方面不同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但其在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是可信的,内部审计的“弱独立性”与“弱权威性”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可以接受本单位领导按照审计计划的安排进行审计,进行经济监督和评价。

我们可以看出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根本职能仍然是经济监督职能,这一审计最重要、最根本的职能,并没有因为其独立性较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弱而抹杀,相反,如果能够正确处理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在本科研院所内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将其职能作用充分在科研院所内部发挥出来。又由于内部审计具有对科研行业比较熟悉、信息反应速度快等特点,内部审计所得到的结论也是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所无法比拟的。此外,一方面内部审计是科研院所内部经济监督机构,同时内部审计也是研究院所的管理机构之一。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要把自己摆在一个管理者的地位上,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出击,积极参与科研院所的科技与经济管理工作。当然,人们一般对审计都有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有些同志甚至认为内部审计都是单位内部的自己人,只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审计与不审计都没有关系。有些研究所、投资公司的领导也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可有可无,普遍对内部审计为什么审计、为谁审计、凭什么审计、审计谁、审计什么、审计的起点和归宿所在、什么时间审计、什么条件下审计、怎么审计、以及审计终结后怎么办都不十分了解。特别是触及到一些领导同志时,内部审计就更加难以开展下去,审计人员的压力也随之增大,这时就要靠我们审计人员的抵御能力和觉悟了。同时我们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要积极进行宣传,并且这项工作要长期持续不断地进行,既要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还要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同时还要不断地取得领导的支持和帮助,通过积极推动业务创新,科学合理安排后续教育的内容,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达到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

4、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作用

(1)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对本单位的制约与防护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按照我国的法律及财经法规,以及科研院所、科研行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对科研院所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检查,促使科研院所经济活动在合法、效益的轨道上运行,对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保护国家和科研院所的利益。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科研院所、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对科研院所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保护合法、抑制非法,加强防护措施,防止科研院所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例如:科研设备虽然满足了科研院所经济活动的需要,科研设备虽然得到充分利用,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益,但可能会同时存在有些科研单位重购置轻管理、部分设备闲置或使用效率不高、设备陈旧老化及重复购置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帮助被审计研究所健全完善科研设备采购、管理和使用制度,严格落实财务、管理和使用规章制度,确保科研设备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2)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内部鉴证”作用

随着科技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院所都有着较强的经济自主权,甚至科研院所的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都有着一定范围内相对较强的经济自主权。因此,内部审计需要在一定期间对科研院所及其下属投资公司和单位在经济效益、内部合规、财务收支的合理性等方面做出公正的评价和鉴证,特别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必须依靠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来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这些都体现了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鉴证作用。例如:通过开展基于内部审计的经济责任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突出了激励与问责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在于使利用任期审计结果的机构和部门有所参照,有依据参照,便于直观了解最终审计结果和被审计研究所的经济责任。

(3)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参谋与服务的作用

随着经济和科技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科研院所具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领导进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科研院所的经营成败。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要随时进行监督,以判断决策的执行情况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修正,以确保决策和管理的有效性,使科研院所的经济管理活动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例如:通过开展专项审计,揭露和纠正截留、挪用、虚假报账、套取资金、损失浪费、管理不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被审计研究院所起到了帮助与服务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全面地看到内部审计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贯彻“一帮二审三促进”的基本原则,时刻体现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不是把找问题、查错弊放在首要地位。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促进作用,对被审研究院所进行公平、合理、客观的评价和监督,最重要的是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帮助被审单位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对经营单位提出更有效的经营方针和模式。其次,我们内部审计不能是为了审计而审计,而应该更重视审计后的落实和执行结果,以往提出建议的有效性等,以便进一步对全面提高科研院所的效益,给领导提出可行性意见,积极参与科研院所的管理活动,当好领导的好参谋。同时,通过内部审计的工作,也给国家审计提供了进一步审计工作的参考依据,减少了国家审计工作中重复审计的部分。

内部审计在科研院所的审计实务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内部审计的特点、职能、作用及在经济管理决策中显示出来的作用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科研院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不但不可以被取代,相反,应该就其自身的特点将其进行合理引导,找准适当位置,在科研院所的科技发展、经济管理中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朝着良性发展的道路充实壮大。使内部审计工作能更好地为科研院所及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服务好。今后在科研院所内部应该加强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审计的职能及在经济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强化科研院所内部审计,提高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水平,这是科研院所内部审计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新生入学教育心得体会(精选9篇)
  • 下一篇:数字教育报告(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