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6 栏目:写作范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1

在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获得对科研、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学生对每个课题的研究一般分成选题-开题评审-研究实施-总结-结题展示与答辩等五个阶段。和大学的科研活动不同,高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更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拿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就使研究实施阶段显得犹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选题阶段和实施阶段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方法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应承关系,如何使这两个阶段顺利衔接并能区别两者在内容、目的和任务上的差异,对研究学习的顺利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一、重视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的应承关系。

选题和开题评审阶段的任务是选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内容、设计研究方案、提出预想效果。虽然这里的内容、方案、效果都是初定的,在实施阶段可以根据进展情况不断加以调整,但是其课题及主要内容却不宜有太大的变更。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后面研究实施阶段的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工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后阶段的实施,如不充分考虑课题的可行性,甚至会出现研究活动开展不下去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开题评审时非常重视对课题的可行性评价。如①题目不宜过大,要易于研究实施的深入;②要找准题目的切入口,切入口宜小、要易于研究实施的着手;③所需资料是否来源多、易搜集。当地是否有实地调查研究的地方和对象;④对所选课题的意义、内容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都要十分明确;⑤研究方案要切实可行,如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条件是否具备。……所有这些都是顺利开展研究实施阶段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不能撇开选题和开题评审阶段来谈研究实施阶段,而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应承关系。当你想着手实施之前,你应先审视一下前一阶段工作是否做得非常到位;当你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阻碍,你也可以回头看一下是否是选题的问题,抑或是开题时拟定的内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调整。在调整时仍要注重可行性问题。

二、认识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的差异。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选题阶段和实施阶段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方法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如在活动中大家都搞社会调查、都去搜集资料、都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在教师指导方面,我们也都从知识、能力、科研、品德、行为等几个方面加以指导。因此当刚进入研究实施阶段时,学生会觉得该调查的问题、该走访的单位已经在选题阶段做过调查或去过走访了,接下来不知该做什么;教师指导时,也觉得由于指导方法的重复性而不知如何深入指导。其实这是由于缺乏对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的差异性的认识导致的。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虽然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目的、任务和指导内容上却是根本不同的。例如,在《太仓土特产研究》主题下的一个子课题组先通过市场抽样调查,选取了普遍认为最畅销、最有发展前途和销量不好的三种土特产,分别是肉松、羊肉面和麦秸画,确定了研究课题《三种土特产的比较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则通过社会调查,了解三种土特产在销售、包装、质量、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土特产的优势以及缺陷进行分析,总结滞销或畅销的原因。同样是社会调查,在选题中是为了确定研究方向,在实施中则是有针对性地从自己选定的几个角度去获取有用资料,作为论证课题结论有力论据。很明显,选题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尽可能地从多途径搜集资料,并从中筛选、比较、分析、定位,发现并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而实施阶段是科研论证阶段。因此,教师在刚进入实施阶段时,就要及时地提醒学生注意两者的差别,尽快地转入围绕中心问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科研活动中来。在指导时也要转为加强有针对性的科研方法指导,如开设一些诸如“资料的分类整理、分析论证、综合提炼”、“资料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图表的设计”、“实验方法指导”等讲座;指导学生整理以前的资料,查漏补缺,制定实施阶段有针对性的资料搜集方案;围绕中心问题,设计多种可行的科研方法开展研究论证……等,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实施阶段的研究。

三、实施中指导的主要内容及其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同学因缺乏科研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觉得无从着手或打不开思路。真正做的时候也存在着操作不规范、方法不科学或方法单一的问题。特别是高中学生,接受了九年的传统教育,学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存在着许多思维定势。许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挫折就心灰意冷,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加强指导。在实施中的指导还要加强针对性,围绕对中心问题的研究论证开展指导工作。

1、基础知识指导。包括科研基础知识指导、专业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学科知识的渗透。基础知识指导应着重于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研究的方法,最好不要把课题中所需的知识材料直接提供给学生。即使是你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也不要把书籍直接给学生,而是指给他们获取这些书籍的主要途径。亦即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本领,使其终生受益。

2、研究方法指导。包括常用科研方法介绍、资料收集和分类指导、科学性指导等。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社会调查法中还有: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发展性调查法、相关性调查法、因果关系调查法等。应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还要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特别要注意实施阶段与选题阶段研究方法的差异,以作不同的选择。如《太仓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研究》课题组,在选子课题时,主要采用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进行社会调查,以确定研究方向。进入实施阶段,则采用相关性调查法、因果关系调查法,围绕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搜集证据,并采用实验法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结论。

在资料收集和分类的指导方面,我们在资料整理加工上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如必须制作一份完整的资料目录,资料规格要统一,并按一定标准分类。特别是在实施阶段,更要对资料进行及时(至少一周一次)的整理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便于资料的保管、查阅、分析提炼和查漏补缺。由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们也要求学生及时做好活动记录、感受和体验记录,作为最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如《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课题组指导学生做好“四卡”:“资料卡”、“灵感卡”、“体验卡”、“网络卡”。要求学生四卡随身带,利用“资料卡”规范记录有价值的信息,利用“灵感卡”随时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利用“体验卡”,随时记录活动时的心路历程、收获与体验;利用“网络卡”(软盘)随时下载有价值的网上信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科学性指导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如要求学生对每份资料写出详细、可靠的信息来源;概念要在查阅辞典、百科全书后作出准确的界定等。②研究程序的科学性:如抽样调查时,要按一定的科学程序进行,尽量做到调查结果的客观。③结论的科学性:如分析推理要合理,结论要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等。

3、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数千年的文明史既铸就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优于形象、长于视觉、注重整体、擅长文学……,但也留下了沉重的思维包袱——封建性、保守性、盲目性、盲从性,且严格的形式分析和逻辑演绎、科学思维不发达。传统教育的思维训练也存在着许多误区:许多正规教育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一直偏重于进行求同思维、演绎思维(遗憾的是,大多不是严格的、系统的演绎思维训练)、左脑思维、言语思维、协调性思维的训练,有的甚至是在进行教条式的、两极化(非黑即白)的思维训练。这种思维训练的直接后果是使许多学生思维刻板、盲从权威和教师、怕出错、怕冒险、过分追求确定性、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以及提问能力(在许多学校,学生提问少,提问角度单调,视野狭窄,回答问题的答案趋同)。此外,科学批判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次协调思维能力也不高。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转变学生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在实施指导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先让学生尝试运用,然后是经常运用,最后是习惯运用一些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右脑思维、非言语思维、次协调思维、辩证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

4、心理素质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是社会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缺乏实践经验的中学生遭遇挫折是可以想象的,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受到挫折后就心灰意冷。而一些只关心学习成绩,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对研究性学习缺乏热情。习惯了个体竞争的学生不能一下子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团队合作要求……。这些都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造成的学生心理偏差。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心理指导:①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教育,以培养学生耐挫力和意志力;②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活动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关注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精神;③通过对集体成果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④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实施中指导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施过程的管理问题,尤其是离校活动期间的管理。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性,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校外活动,即使在校内活动,也是分散的自由活动,这与易于控制的传统课堂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的问题。我们就曾发现有学生假借活动之名实到网吧消闲的事情,这样的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我认为要做到有效监控,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在活动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计划并作相应的安全论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活动计划提出建议,使活动计划尽量周密,活动任务布置到位。活动过程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对其管理体制可作适当指导。活动后教师应及时检查活动记录及所到单位签证,并检查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把握其可能活动时间并作活动效果评价。活动中应尽量做到师-生、生-生之间信息畅通,最好人手一册本组通讯录。

2、实施过程中的思路疏导。

正如前面所述,选题开题阶段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内容、方案和预想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实施阶段就只能按部就班地去实施这一方案。开题方案只是指明了研究方向,实施阶段应该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对象的新发展不断调整研究方案,使整个研究过程不断有新的创意、新的成果,研究思路不断向新的纵深拓展。实际上许多研究思路是在进入实施阶段,真正接触大量的主题材料后引发出来的。因此,一些同学死抱着开题的方案,往往进入研究的死胡同,使实施阶段无法拓展和深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思路疏导,使学生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启创造与想象的思维之门。

3、实施过程中的分工合作问题。

由于组内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许多学生即使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也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组内的一些骨干分子就成了他们的依赖和推诿工作的对象,因此出现了少数人干活,多数人旁观的现象,整个活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也不可能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特别到了实施阶段,工作量较大,如果仍有这类情况,将影响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此,我们把组内职责按照个人特长分工到人,并制定了具体的岗位分工细则,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小组的事事事有人做,小组的人人人有事做”,使活动得以有序的开展。我们一般把小组工作分成“小组长”、“资料管理员”、“上网员”、“记录员”、“公关员”、“写作员”等六个岗位。下面谨举“公关员”的岗位细则为例:①制定好课题小组每次活动的公关计划;②充分做好外出活动的准备工作:预约、准备好学校介绍信等;③做好活动中的形象、礼仪设计;④建立小组的外交网络等。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平时常交流,遇事一起商量,积极为小组出谋划策,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4、实施过程中的评价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2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压力源;人际关系质量

长时间以来,本专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很受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他们认为本专科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却很少引起大家的重视。

大家普遍认为,研究生已基本成年,心理上相对成熟,遇到心理问题基本可以自我调控。随着连年扩招,研究生在很多大学的比重己超过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一些研究生因无法排解心理压力或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而导致杀人、自杀的事件屡见报端。因此,很有必要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压力、心理调节技巧和人际关系质量进行调查,以便制订相对应的措施。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以我校2300名研究生为被试,了解我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压力源、心理调节技巧和人际关系质量的现状,比较不同年级研究生差异,为后续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一、您认为您的心理健康状况怎么样

这是让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自评。通过调查了解,超过65%的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感觉到心理上“有点压力”,但能“通过自我调节可以保持良好状态”,其中新生的比例接近80%;“没有压力,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人数不到20%,1~3年级均有约7%的研究生不知道如何调整个人心理状态。数据反映了面临来自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对研究生影响较大,很容易转化为心理问题。大部分研究生能通过自我调节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但仍有少部分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的释放,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同时,大部分新生进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因适应问题也会产生心理压力。因此,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二、您在研究生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是什么

这是测试研究生的压力源。被调查者反应,压力源主要来自学习、经济以及就业。研究生科研压力较大,很多研究生又不愿意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经常见诸报端的研究生就业难事件不断冲击着研究生的脑海。但在不同年级,他们压力源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一、二年级主要是集中在学习上的问题,超过28%的研究生感觉“学习压力大”“找不到学习动力”及“对教学质量不满意”,同时就业的压力也始终伴随着他们。三年级研究生最苦恼的是经济问题,有36%的研究生感到经济压力大,主要原因是他们即将毕业离校,走上社会,开始新的生活,而这都是与经济状况休戚相关。

三、当您遇到困惑而自己难以调整的时候,您愿意采取哪种方法来调整

这是调查研究生的心理调节技巧。通过调查统计,当遇到困惑而自己难以调整的时候,超过50%的研究生通过“与家人、朋友、研究生倾诉、发泄自己的情绪及忧虑”“多做运动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或“自我调节”的方式进行疏导心理困惑,三年级的人数比例达到68%。此外,采取“闷在心里头,自己慢慢排解”和“借助网络”方式调整心理困惑的研究生,1~3年级呈递减趋势,分别为11%、8%和2%。这说明,经过三年研究生生活和学习,大部分研究生对自己心理控制和调整的能力更加成熟,能够采取合理方式进行自我疏导。但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找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其他专业机构的研究生很少,人数比例不超过6%,说明研究生对心理咨询的认可度不高,或者是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在帮助研究生排除困惑上还没上升到重要地位。

四、您如何评价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谐情况

这是测试研究生的人际关系质量。根据调查显示,1~3年级超过68%的研究生能够在校学习期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人数比例会随年级增长而递增。一、二年级研究生认为人际关系“不太好处理”的占15%,到三年级减少到9%。数据变化说明,大部分研究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生活,相互磨合、调整、适应,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提高,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我们从问卷调查中同样了解到各年级均有少部分的研究生为处理人际关系而烦恼。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主观上看,必然与研究生思想观念上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有误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技术存在缺陷有关,这些缺陷将会一直影响到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当采取措施来培养他们这种能力,以适应社会需要。

经调查发现,多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比较正常,仍有小部分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很好的释放,并出现了心理问题;研究生的压力源多来自学习、经济以及就业,但在不同阶段,他们侧重点各有不同;大部分研究生的心理控制和调整能力更加成熟,能够采取合理方式进行自我疏导;大部分研究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3

关键词 高职 心理健康 现状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91

Investiga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ake Jiaxing Nanyang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LAN Li

(Jiaxing Nanyang Technical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003)

Abstract Compared with other countri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late, lack of experience, the system is imperfect mechanism, which allows us to explore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deficiencies, the study of multi-sample selection, sample dig and analysis of the less; for more foreign frontier theory is concerned, for the first-line summary of teaching experience less refine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elect Jiaxing Nanyang Technical College as a case study from teaching real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ill solve the problem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vocational; mental health; status quo; investigation

1 研究个案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底先后成立心理教研室和心理咨询中心两个部门。心理教研室负责常规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心理咨询中心统筹负责全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心理咨询中心自成立以来,每学期对全校师生开放,每周一至周五设有咨询时段,咨询师均为校内教师。2013年学院正式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工作网络,并由心理咨询中心负责每年对全院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培训工作。在课堂教学方面,学院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必修课,课时数由1课时调整至2课时,课程的教学工作由心理教研室的所有专兼职教师承担。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为了更加深入地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产生的重要影响,笔者选取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个案,对其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试图通过分析,找到当前学院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弊端。

2、2 研究对象

参与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是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大二学生。此次调查共发放领导教师问卷20份,整理后得到有效问卷20份。学生问卷200份,整理后得到有效问卷186份。其中文科100人,理科86人;大一99人,大二87人;男生100人,女生86人。

2、3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需求状况调查问卷》。两份问卷均有封闭式与开放式两种题型。学生问卷共有19个题目,1~16题为封闭式题目,17~19题为开放式题目。调查问卷在课堂上随堂发放,团体不记名施测,当堂回收。教师问卷中封闭式问题的部分主要由以下四方面内容组成:师资配备及软硬件建设、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活动评价及心理咨询相关问题的看法等。开放式问题为希望针对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3 研究结果

3、1 领导教师问卷分析

问卷的5、6、7道题就学院心理咨询相关问题进行调查,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内容: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方式、学生可能会找寻的倾诉对象及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干预的手段。从问卷呈现的结果来看,教师整体的心理咨询意识较差,对心理咨询的认可度有待提高。详细情况见表1、表2:

表1 第5题:“您认为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一般都会找谁倾诉?”

表2 第6题:“您认为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注:该题为多项选择。

3、2 学生问卷分析

3、2、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单一化

问卷中的第2、3、15题分别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该问题,在第2题“你是否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的回答中,选择“是”的人数为133人,占到了参与调查人数的71、1%。在第三题“你是否参加过心理健康相关活动”的回答中,选择“否”的人数为114人,占到总人数的61%。针对课程问题设计的第15题“你觉得学校开设的心理课”中,答案选项较多,故所呈现结果较为分散,该题答案选项有:①上课次数不够多;②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③内容不够充实;④不够专业;⑤不实际,没有针对性;⑥其它。对应的选择结果分别是:16、0%、10、2%、18、7%、14、4%、29、4%和22、5%。其中,选择⑤不实际,没有针对性的比例最高,占到了29、4%。

3、2、2 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较高,渴望获得心理健康知识

据统计,约有77%的学生表示对课程效果满意。另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对当前心理健康课及授课教师也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要求,比如授课内容不实际,没有针对性,内容不够生动充实,还有一些他们认为但是选项中没有体现的其他情况。详细情况见表3:

表3 第15题:“你觉得学校开设的心理课?”

3、2、3 心理咨询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在问卷的第19题中,笔者用开放式问题向学生征集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看法和意见,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接受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普遍认为去做心理咨询会让他人对自己产生不良的看法,甚至让他人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因此,更多的同学愿意在网页上通过类似论坛的形式,以匿名的方式来寻求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帮助。

4 调查结果讨论

通过对问卷的整理研究和学生的实际访谈,南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国内的其他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化、缺乏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从以上的两组调查中,笔者发现,当前南洋学院的大部分师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职人员的工作,尚未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领导重视程度虽有一定改进,但无专项经费保障,更多的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评比、达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落实到实处。

(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化。学院目前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放在组织机构的建设,教学、咨询常规化等方面。对学生社团的组织指导力度有待加强,组织开展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能力有待提高,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化,不能满足当前绝大多数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需求。

(3)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不浓,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有待提高。从以上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心理健康软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与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学校自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以来,一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极少开展心理体验和素质拓展活动。基于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学生已不能接受单纯理论灌输的授课方式,这种完全脱离实际的授课模式,削弱了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教学效果令人质疑。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4

关键词PBL市场调研教学模式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经相关研究表明,PBL在欧美国家已被证明为一种高效型的高等教育模式。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先导,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生投入于问题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为学生们营造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能自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实现从“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转变。

1PBL模式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PBL模式把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了以学生为主角的新式教学方式。事实证明,单纯地由教师来传递知识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换一种方式,引导学生去主动探寻知识,则会让学生充满了动力,信心倍增,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超出预定的教学目标。①

1、2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PBL教学法采用的是团队合作、共同学习模式,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团队为基础。这种合作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充分发挥队员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大局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团队合作往往可以激发出不可思议的潜力,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高效地完成目标。

1、3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参加工作后却很吃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原因在于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很差。PBL教学模式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提出具体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活学活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2市场调研双语课程引入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市场调研是市场营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目前,国内外高校普遍把市场调研作为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现代企业了解市场、把握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手段。如今,市场调研已渗透到项目开发、营销策划、企业日常经营等诸多经济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比如市场调查方案的制定、问卷的设计、抽样方法的选取以及资料整理、市场预测等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何在增加实践性方面获得重大突破,一直困扰着市场调研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效果。因此,应该大胆进行创新性改革,引入国际公认的高效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索问题中汲取知识。与此同时,正在摸索中的双语课程也亟待尝试全新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国际性、复合型人才,促进和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各大院校争相开设了双语课程,然而,当前,各大院校的双语教学仍处于摸索阶段,大致有三种做法:(1)英文授课,全程用英文讲授,辅以英文教材、英文课件;(2)中文授课,辅以英语教材、英文课件,用中文传授英文教材所蕴含的知识;(3)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运用两种语言传播知识。这些教学方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扮演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积极性,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PBL教学模式的引入,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它与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是: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双语课程有利于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提高英文水平的同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②

3PBL教学法引入市场调研双语课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课题组以PBL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市场调研双语课程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了尝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3、1分组并分配任务

首先,按自愿的原则进行分组,5~7人为一个团队,并根据课程需要,给各团队分配任务。例如在学习制作调研策划书时,让各团队先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然后,分配任务,要求每个团队围绕该主题设计制作一份调研方案。在讨论时,要求学生用英文进行思考和交流。运用团队集体智慧齐心协力来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可以创造英语学习氛围,练习英语听说能力,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3、2制定方案

在这个阶段,要求每个团队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还是以制作调研策划书为例,为了交出完美的答卷,制作出高质量的调研策划书,同学们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的书刊及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就可以学到调研策划书的写作要点和调研流程等相关知识。在这个阶段,要求各团队通过交流讨论,逐步形成自己的初步方案。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握各团队的进度,答疑解惑,参与团队讨论,引导各团队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不断完善调研策划书。

3、3团队间交流讨论

为了调动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大家不仅要用英语交流、讨论问题,还要用英文记录团队的讨论结果。而且,各团队的内部讨论结束后,要求各团队派一名代表到讲台前用英文讲述本团队的调研策划书。其他的团队要对该组进行提问和点评,指出该方案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及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团队发言后,提出意见和建议。各团队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策划书,提高调研策划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4实地调研

根据各团队的调研策划书,要求各团队在给定时期内,进行实地调研。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合理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提前设计好调查问卷,分配好任务,预先考虑调研时可能会遇到的情形及应对之策。很多同学在刚开始进行调研时,比较胆怯和腼腆,调研结束后会感觉自己的胆量变大了、口才变好了,人际沟通能力变强了,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对于实地调研而言,最大的困难是调研参与率低和问卷填写不完整,所以各团队要想办法提高调研参与率并及时检查问题是否填写完整。

3、5调研汇报

实地调研结束后,各团队会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运用相应的统计软件,分析和整理数据,撰写出本团队的调研报告,并派一名代表进行调研汇报。通过实践的检验,同学们发现设计一份科学的调研策划书对于调研活动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通过实地调研,同学们也可以从中发现调研策划书存在的缺陷和盲点,学习到如何制定一份完美的调研策划书,调研策划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既丰富了调研知识,又积累了实战经验。通过调查反馈,课题组发现,PBL教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丰富了课余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③

4实施PBL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选题恰当。在确定选题时,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们的讨论兴趣,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重视选题质量,选题要密切联系实际,而且要符合当前经济环境,设计出启发式的、有具体任务的问题。(2)教师不能过度干预。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角,因此,教师应退居幕后,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不能过度介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把握各团队的进度,掌握课堂节奏,把好大方向。(3)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在课堂教学中,有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教师要合理设计教案,怎样才能合理安排好教学活动,怎样让理论与实践顺利衔接,这都是要任课教师仔细考虑的。在运用PBL教学法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5结语

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发现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精力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工作中毫无用武之地,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也是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那怎样才能让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呢?PBL教学法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去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注释

①鄂筱曼、PBL在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0)、

②王金翎、地方普通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4(5)、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5

一、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又称为“城乡边缘带”、“城市边缘带”、“城乡连续区域”、“城市蔓延区”、“城市阴影区”。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城市连续建成区与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和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即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环绕城区,连续的、宽窄不一的环地带。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well-being或mental health),意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与心理健康含义接近的词有“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意指对心理或精神健康的维护和保健。心理健康的含义为:(1)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2)心理健康的内涵的核心是自尊。(3)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它不仅包括积极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1、调查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前测、中测与后测)。在课题研究的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利用“重庆市弹子石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全校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在研究初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大,并且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好转。

2、对城乡结合部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在课题研究初期,分别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了解,通过分析,为对策研究奠定了基础。

3、城乡结合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原因分析。通过对我校56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前测)结果表明,15、2%的学生,心理非常健康,可以放心。18、7%的学生,大致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21、2%的学生,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23、7%的学生,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求助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检查治疗。21、2%的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及时求助专门的心理医生治疗。

(1)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学习方面心理压力大,挫折承受力差;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不喜欢师长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

(2)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本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因素是复杂的,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等。既有单一方面的原因,也有相互作用形成的。

4、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通过研究,初步建立了我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三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剖析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光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行,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校通过不断探索,积极、主动地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为学生心理健康营造出三维一体的教育模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长期的工作,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

三、研究的结论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6

关键词:角色;角色转换;角色冲突;心理调适

“角色”原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范畴,进而发展成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角色”不是具体的个人,它本质上反映一种社会关系,而具体的个人只是一定社会角色的扮演者。

一、正确认知社会角色

所谓“角色”,是指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遵循相应该身份和地位的行为模式和规范。它是由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所决定的,并且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是社会对特定社会关系上的同一种社会位置的价值与意义的期望,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一)学生角色

我国大学生年龄阶段大多处在18―24岁之间,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趋于成熟,充满青春活力,思维敏捷活跃,正是人生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其主要任务是努力学各种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在道德品质、能力素养方面不断锻炼。

在经济方面,大学生主要还是依靠家庭的资助,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通过勤工助学、奖学金、国家贷款的方式,靠自己来部分解决经济方面遇到的问题。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学生角色:在国家社会教育政策和教育环境的保证下以及家庭的主要经济资助下,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多种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使自身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职业角色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由此而产生了众多的职业:律师、警察、教师、工程师、拍卖师、经理、工人、理发师等。而新的社会需要的产生,使一些现代色彩的的职业如短信、健身教练、服装选购员等也应运而生。

职业类型众多,角色“个性”具体。但是千差万别的职业角色有其共同的内容:职业角色扮演者具有自己的社会地位,享有一定权力并履行一定的义务,受到相应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约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经济独立。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职业角色:在某一位置上,依靠自身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具体地开展工作,在行使职权、履行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取得相应报酬。

二、大学生面临的角色转换

走出校园的象牙塔,步入外面的世界,从一名在校的大学生成为某公司的职员,生活开始了新的阶段,大学生所处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角色变化不仅体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内容有着根本的不同,而且还表现在踏入社会后,不可避免要受到更多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将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和转换,在一定意义上是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换,即“社会化”的过程。

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转换到职业角色的过程,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的行为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间必然伴随着较大的不适应性。只有正确认识这种角色转换过程,尽早做好准备,形成职业角色观念,提高职业角色技能,增强角色扮演能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心理不适应,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开端。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充分把握好毕业前后的两个重要阶段:

(一)择业期是进行角色转换的首要阶段

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一般在每年7月份离校,奔赴各地的工作岗位,但是学校的就业工作一般从前一年的11月份就开始了,通过双选会等各种渠道,大学生提前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择业准备。这一时期也是大学毕业生进行转换角色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当中,各地区及高校学校相继开办供需见面会和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等众多择业平台,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可以加强对用人单位性质、规模、管理、经营、市场的了解,初步掌握关于自身发展待遇、住房、家庭组织、深造等相关情况,较为合理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进而通过签定就业协议书来确定自己的职业角色。

(二)见习期是进行角色转换的关键阶段

参加工作后的一年或半年为见习期,之后转为正式人员。这一时期开始,对于在择业期间内对职业角色的一切想象均成为了现实,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真实的岗位工作情况是期望与现实的“磨合期”。

初到一个崭新的工作岗位,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大学校园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差别。在地域上,高校大多位于大中城市,交通便利,经济较为发达,学习和生活的条件比较优越,压力较小;而众多的职业岗位不一定在城市里,有的在偏僻的山沟里,有的处在茫茫的戈壁,环境相当艰苦。在时间上,毕业前的学生时代,环境和工作非常熟悉,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而就业后,由于初到岗位,一切可能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工作繁忙,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从大学学习环境到职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产生的较大的挑战,在见习期内对未来职业角色的正确认识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是顺利完成角色转换的关键。

三、角色冲突及其产生的不适应性

(一)角色冲突的内涵

首先,社会角色的不同要求产生角色冲突。如前所述,“角色”指与某一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代表着一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一个人的角色反映了他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个人经常需要同时扮演几个社会角色,而当这些角色对他的要求又不一致时,或者当人们对同一个角色在需求、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等有着几种不相容的期待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其次,个人和角色之间也会发生冲突。例如一个学生在美术上非常有兴趣,但是在报考时屈从父母期望而读管理专业;一位管理者具有仁慈、乐于助人的特质而不愿意使人为难,但是又必须控制、评估、培训甚至解雇下级等,这就是个人和角色之间的冲突。

(二)角色冲突产生的不适应性

角色冲突是引起个人心理不适应的一个源泉。研究证明,体验到角色超负荷的人会心率加速,胆固醇增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角色紧张”,角色紧张对社会及个体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害。

心理不适应,是指人们因为某种原因导致心理失衡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最先遇到的麻烦就是心理上的不适应。毕业生到岗后心理不适应主要包括畏惧感、失落感、压抑感、怀旧感、孤独感

四、心理调适的方法

以上一些心理不适应都是上岗后容易出现的,可能常常几种情感伴随出现。但是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要正确的看待和分析,找出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在良好个性基础上实现角色转换,适应世界,并改造世界。

(一)行为调节法

行为词节的方法很多,其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友好相处,能够使迅速缓解不良情绪。因此,在工作的交往中,要了解经常相处的他人特点,做到尊重、谦虚,与人为善。同时还要明辨群体对自己的期待,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语言调节法

语言调节可不出声地进行,也可通过自言自语、甚至在无人处大声呼喊的方式进行,还可以用文字记在日记上、扉页上,或写在纸片上贴在床头,经常看到想到、不断鞭策自己。

(三)行为补偿法

当所追求的目的受到挫折或因个人的某种缺陷而失败时,及时改变方向以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和自信,不要总是处于追悔和失望中,要积极寻找新的机会重新开始。

(四)注意转移法

如果个人有了焦虑或苦衷,不能长期憋在心里,要用适当的方式,向自己信赖的领导或是朋友倾诉。以减轻内心中的苦闷,同时认真听取别人意见,运用恰当的方式参加集体活动,这样通过与人沟通,增进同事之间互相的了解,以便调整心态,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去。

(五)精神升华法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题调研;运行模式;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71-04

作者简介:杜环环,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德育和公民教育;陈金华,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哲学原理和应用伦理学、大学德育和公民教育。

如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发展良好,但是,仍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方面非常薄弱,尤其作为实践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课题调研”更是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自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笔者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开展了以“课题调研”为主的实践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活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切实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本文试图着重阐述开展课题调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探索并阐述开展课题调研的内容体系、运行模式以及功能效果。

一、开展课题调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虽然如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整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态势,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有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思想政治方面的不健康问题,这其中就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有鉴于此,必须探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分析、处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言而喻,开展课题调研是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尝试。

文中的课题调研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内容,或针对某一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突出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题的调查研究。故此,课题调研亦可称为问题研究、或专题调研、或主题研究。开展课题调研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展课题调研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特点决定的

开展课题调研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在要求。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课题调研活动,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公德、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等内容,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其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团结友爱、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等道德法律素质,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2、课题调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需的教学环节

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仍旧以教师传授说教为中心,实践教学依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对称,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妨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实现。所以,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势在必行。而课题调研就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它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养为目标。同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的触角从课堂理论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实际及现实社会领域,在具体的实践中接触了解社会,体验感悟生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说理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智力,那么,开展以课题调研为主的实践教学活动,则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掌握与消化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将正确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升华为自觉的行动。

3、开展课题调研是实施通识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在着重提升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突破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和应用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这些年来,我国已有少数综合性、研究性大学正在探索通识教育模式,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毫无疑问,开展课题调研活动是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需要,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开展课题调研需遵循的一些原则

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调研活动,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教学过程本身既要求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所以,开展课题调研必须做到以课程理论为基础,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面对学生思想实际。

(1)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就是要从社会现实出发,紧紧围绕社会上的热点、焦点等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提高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以及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就是指要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把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创建文明宿舍、诚信考试等纳入调研范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不断完善自我。

(3)面对学生思想实际,就是要从他们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际,关注其思想、学习和心灵。

2、挂靠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有其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因此,课题调研一定要与课程的教学内容挂钩。在组织学生开展课题调研时,应紧扣课程的相关内容。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其绪论部分,可围绕“培养优良学风,明确成才目标”开展调研,拜访本校或本系的教授专家、学科带头人等,聆听其做人做学问的心得体会,或进行其它相关课题调研;在理想信念及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可以依托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围绕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等课题开展调研;在道德观与法制观部分,可以诚信教育和增强法律意识为重点,开展社会热点案例的调查研究。

3、可行务实

为确保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题调研活动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在制定方案、完成时间、调研地点、调研内容、人员搭配及教师指导等方面实事求是,因人、地、时而异,因陋就简,做到切实可行、务求实效。如,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合作,就可以避免人人单独调研的繁琐困境和尴尬局面;调查地点以就近方便为主,可以在校园里、教学楼、食堂、图书馆、宿舍等场所进行;调研课题要“大视野,小切入”,题目范围越小越易操作,问卷内容设计言简意赅,问卷数量发放适当,以便于随机填写及后续统计分析;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做好调研,严惩抄袭现象,避免形式主义。

4、自主自由

开展课题调研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即以学生为中心,面向每一个学生,让其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课题调研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内,规定的时间内,可以以任何主题、形式、方法来组织、开展、实施,完全做到了自主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放手发动学生,并根据学生特点指导他们制定富有个性化的调研计划,全程提供及时有效的各方便指导。事实表明,大学生身心状况相似,认知水平相近,朝夕相处,彼此了解,互帮互学,互相监督,他们之间的学习、启发、教育、进步,往往是经常的、有效的、显著的。

三、课题调研的运行模式

开展课题调研的主要方法和阶段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和程序:

1、准备阶段

(1)选择课题。选题就是确定自己要研究什么课题,这是调研的起始。第一节课,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发组成调研小组,每组成员由2~5人构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一个题目即课题(可以是教师提供或指定的题目,可以学生自拟,或两者结合)。选题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明确方向、经验感悟、浓缩范围、聚焦热点、形成新意。选题往往要经过反复多次才能完成。

(2)审核课题。在学生初步提交课题的基础上,教师一般根据科学性、衔接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原则来审查确定题目。比如,题目是否有课程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是否与教学内容吻合,是否来自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中的突出问题或困惑难题,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是否考虑到自身专业背景以及研究小组优势,等等。总之,要求课题选择切入点新颖,以小见大,意味深长、切实可行。

(3)制定调研方案。题目一旦确定,调研小组便着手制定具体的调研方案(或计划书或企划书)。其内容一般包括:课题的表述与界定;说明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成果、趋势;阐述调研的特色或突破点;指明研究采用的类型和方法。此外还包括调研的预期结果和成果形式。

2、实施阶段

开题报告论证结束后,各小组开始进入调研实施阶段。在此期间,教师需要跟踪并适时进行辅导。学生调研小组实施调研计划的方式、途径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有的小组根据调查主题在校内发放问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有的小组拟定访谈提纲,拜访本校或本系的教授专家、名师名家、学科带头人,听取他们对调查问题的真知灼见;有的小组深入社会实际进行调研,参观访问机关、学校、企业、部队、法院、街道、社区等部门,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现实社会的了解;有的小组参加校内、社区或其他公益性志愿者服务活动,用行动来体悟理论,升华认识;有的小组观看感兴趣的电影、录像和电视节目,把书本上的抽象理论与历史、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和分析感悟。

3、总结阶段

调查结束,进入总结阶段。首先是整理调查资料,撰写调研报告或论文报告,其内容一般包括:标题、导语、小组分工概况介绍、数据资料统计、理性分析、个人体会、概括结论或对策建议,以及所附的相关材料,等等。成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图标、音频、视频,等等。

其次,教师对课题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括:所选课题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课题内容的独创性、新颖性及与现实的贴合度;成果形式是否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课题调研的效果和影响力。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篇8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对策;就业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c)-0141-03

Graduat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Ce CUI Yueyi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8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 education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Graduate enrollment policy implementation so tha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has increased, this particular crowd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graduate mental health is not optimistic、 Graduat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have an impact on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as a big problem getting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Doing graduate work at the postgraduate mental health personnel training is extremely important aspects、 This articl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graduat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and propose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graduate mental health measures、

[Key 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 Mental health; Countermeasures; Employment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是学校教育最高层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生这个特定人群的内在和外在特征,相对于其他层次受教育者而言,不仅要承受来自学业和就业方面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经济和家庭责任的巨大压力,这些因素使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3]。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研究生健康成长的一个大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4-5]。因此,通过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对研究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及促进研究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概念,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观念和看法[6-7]。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包括自我认知的态度,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统一、安定的人格,自我调控能力,对现实的感知能力,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六个方面。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我国学者将“心理健康”的定义概括为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有幸福感和安全感;人格统一和调和;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八个方面。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既要考虑到生物-社会-心理模式所涉及的总体的标准,同时又要兼顾研究生这一比较特殊群体的一些特定的标准[8]。

2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形成原因分析

2、1 学习和科研压力使研究生心理产生诸多焦虑

学习和科研压力过重给研究生带来不适应已成为导致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有本质区别,研究生们自身大多十分重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十分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大部分学校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应数量、级别等做出硬性规定,对未能按要求完成者将不能按期毕业。对于刚刚经历苦读拼搏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在精力和体力还未调整恢复便又要投入艰辛的学习中去。同时,大多数研究生存在着理想中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幸福与现实的学习苦闷的矛盾。另外,因高校扩招,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多,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导师工作量大大增加,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业务指导无论是时间,还是广度、深度上都在“缩水”[9]。因此,研究生的这种状况若得不到及时的改变或调整,使其尽早适应,就会在困惑和纠结中迷失方向,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2 人际关系问题使研究生心理上产生恐惧与自我否定

研究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导师的交往、与同学的交往以及与其他社会人之间的交往。有研究表明,研究生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现实中缺乏自信是研究生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研究生们大多繁于学术研究,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或是教研室埋头钻研,参加社团学生会等文化活动时间较少,“死读书”、“读死书”,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缺乏基本社交礼仪常识。同时,因研究生导师工作繁忙,忽视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研究生一个学期能与自己导师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研究生交往人群有限、范围狭窄,忽视与同学、校友、朋友的交往,使研究生逐渐出现不善于与人交往的情况。当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就极易表现出自我否定,这些负面心理情绪若得不到有效的倾述表达,势必对心身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进而陷入苦闷、焦虑、恐惧及压抑,出现心理障碍[10]。

2、3 生涯发展问题使研究生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挫败感

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攻读研究生的动机是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继续深入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拥有更高一层次的学历和学位,为自己在今后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基于这一点,不难看出,大多数研究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有着很高的心理预期。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大规模的扩招,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相应工作岗位却没有随着扩招而呈现出与之相当的增长趋势。经历过多年扩招之后的研究生学历在就业竞争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优势。“找工作不是太难,找好工作很难”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势必给研究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带来挫折与失败,使其产生焦虑、失落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同时,社会各行业竞争机制的引入,使研究生毕业面临就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当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工作之间的矛盾出现时,便会给研究生带来失落感、挫败感。

2、4 恋爱情感问题使研究生在心理上产生忧郁

谁不渴望激情,谁不渴望一生一世的爱情,谁不渴望人生的成功。考取研究生之前,可以说是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忽略,甚至是压抑了个人感情需求,然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却发现自己对“我们的爱情什么样”、“真爱是什么”感到迷茫。研究生阶段对于研究生来说,其性生理上的成熟与性心理上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研究生因恋爱造成情感危机,已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有的人因此走向极端。因学业和前途的压力,常会出现孤寂感和压迫感;因爱情和情感危机,而找不到真正心灵归宿,再加上活动领域和交往范围的狭小,极易产生性心理的偏离,这些将会使研究生产生一种焦灼的感觉,有的会因此而导致失眠,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一些心理困扰,甚至进一步发展至疾病状态。

2、5 经济负担问题使研究生在心理上产生自卑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大部分研究生已不再心安理得的向家长索要生活费、学杂费,尤其是直接从本科毕业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即使家长有支付能力,在他们内心大都因年龄大了而不愿意再给家长增添负担,这种自我认知常使研究生产生沉重的心理包袱,使之无法安心学习。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来说,他们尽可能的自食其力通过多种途径的勤工助学手段去赚取生活费和学杂费,能坚持下来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的穿着及日常消费品使用的攀比,因经济条件的局限而产生自卑,久而久之这部分研究生在与同学交往中采取逃、自闭的做法,长此以往,将形成“自闭”、“抑郁”的性格。

3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应重视思想政治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挖掘研究生自我调控能力。作为陪伴研究生三年的主要管理者和教育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承担着帮助研究生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任务。思想政治辅导员可以在研究生新生入学时进行团队心理辅导,集中讲解研究生阶段最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定期开展专门的心理知识培训,建立年级心理促进小组,安排骨干研究生开展相关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帮助研究生寻找宣泄情感、压力的渠道,使之从群体中重建已经消失的自信心,通过研究生与导师、同学、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来实现其个体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理解,能较快摆脱孤独感,舒缓心理压力,从而使研究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减少。同时,研究生还要不断加强自我教育,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深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努力完善自己,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不断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对提高心理健康状态将产生极大的帮助,特别是来自导师的心灵支持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意义更加重大[11-12]。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制,导师不仅是研究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在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导师还是研究生生活方面的联系人,研究生内心对导师的依附感和信赖感很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关心能够使远离家长身处陌生环境中的研究生感到来自长辈的温暖,有利于研究生增强克服学业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减少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再次,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援助机构。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援助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采用专兼结合的工作机制,全面开展培训、测量、咨询、研究等工作,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或心理健康微博咨询平台,聘请校内外专家、心理学专业人员对研究生提供专业权威的发展性心理咨询服务,传授心理调试方法,引导和帮助研究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帮助研究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帮助研究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

3、2 改善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有一些是因经济问题而引起,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多渠道地改善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生助学贷款正常,在充分尊重理解研究生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以缓解研究生的经济与生活负担,实施好奖学金制度,提高奖学金额度,扩大奖学金资助范围,提供适当的助教、助研、助管岗位,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研究生给予学费适当的减免,对于家庭发生突然变故的研究生给予临时性的困难补助。通过以上措施,切实缓解因经济困难给研究生带来的压力,使研究生能相对较为轻松地学习,愉快地开展实验研究。

3、3 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

针对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以“帮助研究生成才,促进研究生就业”为宗旨,完整准确地宣传和阐释党和政府关于研究生就业的方针和政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为大学生求学与就业提供指导与服务,为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求学机构提供沟通交流渠道和推广服务。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培养兴趣,促进自我教育,以各种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学术论坛为载体,为研究生提供施展才华和能力的机会,陶冶情操,调节情绪;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搭建研究生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平台,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丰富研究生的情感交流,缓解压力,对研究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研究生心理健康对其自身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提高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14]。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应切实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帮助和指导研究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使其能够成才。

[参考文献]

[1] 张芝,牛翔宇、新入校理工类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3):295-297、

[2] 朱逢九、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8(6):52-54、

[3] 韩勇、高校研究生精神压力的维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3):26、

[4] 郝璐,许放,蔡行健,等、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3):295-296、

[5] 闫黎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3):168-169、

[6] 杨雪花,郑爱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3、

[7] 张莉,芮媛媛,许静,等、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概述[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242-244、

[8] 张春梅,刘华山,郭立峰、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81-382、

[9] 宋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关注[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29(9):75-76、

[10] 王涛、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1):97-98、

[11] 周晓波,刘灿瑶,代鹏,等、研究生不良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5(1):88-91、

[12] 刘惠媛,王阿晶、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2,(6):119-122、

[13] 臧爽,计永利,田伟,等、医学生自我教育问卷的编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5):126-129、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金融风险的认识(精选8篇)
  • 下一篇:工程施工补充协议(精选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