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7 栏目:写作范文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篇1

[关键词]创新项目 实践实战 突出问题 创新氛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28-03

[作者简介]张兆基,民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陕西成阳712082)

2007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正式启动了在国家层面实施、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该项目是新形势下国家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科学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2011年,自治区教育厅《关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并在全区大学生中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创新项目”)。它专门针对自治区在校本、专科大学生划拨专门经费,资助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训练的项目,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各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强化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项目“注重创新实验的训练过程”、“注重实践创新”、“注重切实可行”,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工作,推动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的多样性、个性化,突出过程管理的规范、活泼,突出学生亲身参与与团队合作,并体验科学研究工作的过程。

一、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的原则、要求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的参与主体是在校本、专科学生个人和团队。通过实施该计划,带动广大学生在本、专科学习阶段得到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创新的训练,改变目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和动手能力弱的状况,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广泛推行探索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高校创新教育的氛围,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体要求是,参与项目的学生要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或社会实践及自主创业有浓厚的兴趣,能发挥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校为每个项目配备了指导教师,学生也可自主选择指导教师。指导老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选题方案设计、可行性分析及确定、自主组织实施,独立撰写总结报告。在项目选题上,要求思路新颖,立项依据充分,训练目标明确,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反对选题过大、过于复杂。其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

为提高项目实施效率,《自治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实施办法》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成立校级项目组织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办法、经费使用管理规定和配套政策,协调相关部门、院系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撑条件。学校要为参与项目的学生配备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实施项目,认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会议,为参与项目学生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和平台,为参加项目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学分认定、选课、考试、成果认定等,向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给予项目配套经费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项目的研发工程,并对参与项目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

二、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创新项目的选题不恰当。创新项目选题恰当与否是项目实施的关键。在已实施的创新项目中,选题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题目过于宽泛,题目过小,或是与专业不符。选题太宽泛,就会超出学生智力所能及的范围;而题目过小,就会限制或降低项目的层次,反映不出创新点。还有的选题与学生所学专业不符。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学生在选题时的仓促性、被动性和随意性。题目决定内容。本着从学生知识积累,对科学研究及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项目选题要严格把关、精心筛选,充分体现选题的综合性、实际性、前沿性。选题,坚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考虑实际应用价值”,“选题应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不宜太难”,“教师指定与学生自选相结合”的思路进行。

2、指导教师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开展好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工作,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下,需要有一支热心创新实验事业、能够胜任指导教师角色的创新型教师队伍。目前,我校具有讲师和硕士以上学位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左右,他们多数具有硕士、博士学历,专业背景和学术水平较好。但因为他们走上教师岗位时间短,缺少科研经验和工作岗位的磨练,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显露出能力弱、指导方式及效果差的情况。还有部分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无法用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甚至个别青年教师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责任心差,对学生项目进度不闻不问。针对以上情况,我校也及时采取了解决项目指导的应对办法,制定了相关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支撑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软硬件条件建设不够完善。由于我校开展创新实验项目时间短,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有关措施尚未落到实处,创新环境建设方面还达不到项目开展的需要。如硬环境方面,实验设备比较落后,不能开展一些前沿实验,实验室开放时间少,创新成果展示困难,缺乏指导老师。软环境方面,存在实验时间不充足、学生创新积极性激发不够、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等问题。

4、对开展创新项目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不少学校在实施创新性实验项目中存在急于求成的现象,这是违背教育见解的。大学对于学生的科研创新来说,仅仅是一个起步阶段,而实施创新项目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科学素质。因此,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去搞创新,甚至把它规定为必修学分,试图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的,也是有悖于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宗旨的。

三、促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

1、重视项目选题,严格项目筛选。做好项目,选题是关键。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选题,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和可行性;选题范围和形式力求多样,可以是实验研究、产品研发、发明创造、调查研究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对策研究等。项目实施的计划安排,要统筹考虑实验条件、经费和时间等因素,合理安排项目实施进度。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学生可以对自己长期以来的某个想法或困扰自己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可能得出结果无法验证,但整个研究探索过程是对学生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是一种锻炼。对于跨学科、跨专业体现学科交叉的项目,可以组成由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团队共同进行项目的研发,这样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接触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

2、培养优秀指导教师,提高实践实战能力。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和提高教师实践实战能力,是培养优秀指导教师的重要途径。“教师自身有创造性,是使学生有创造性的第一原理”。学校可结合国家“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及“自治区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实践实战能力提高计划”等政策,投入专项经费,制订培训计划,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同时,也可以选派一些骨干到创新项目开展好的高校去学习考察,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与能力,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优秀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体验从“心理认识”、“意识培养”到“实践行动”的转变,从根本上避免将“创新”作为一个临时性的任务来对待。要鼓励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项目各个阶段的指导作用。如在项目实施阶段,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科研方法和创新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在项目论文和调研报告的撰写阶段,给学生讲解国内外期刊论文、调研报告及毕业论文等的撰写格式、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初步掌握调查报告、论文摘要、序言以及验或理论部分、结论部分、参考文献等内容的基本写法和要求等,使学生从中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习老师的治学精神、品德和人格魅力。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篇2

[关键词]观念文化;辽宁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实证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090

1研究的背景

文化作为一种不可逾越的社会力量,使人生来就浸润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人们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无不深受这种传统的熏陶,并潜移默化为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在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社会,人们的传统文化就会暴露出封闭保守、重义轻利、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因循守旧的弱点,这与技术创新价值观是有本质冲突的,因此也难以孕育出一个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2016年前三季度,辽宁GDP在中国31省份中位居最后,连续出现负增长。人民论坛针对这个议题围绕着“新东北现象”的主要原因、东北振兴的机遇与前景、东北走出困境的战略举措等问题,推出面向专家学者的调查问卷。针对导致“新东北现象”的主要原因,得票排序依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和重化工类产业比重大,服务业比重低”(764%)、“国企改革推进缓慢,民营经济发展迟缓”(746%)、“计划经济思维重,政府对市场、企业干涉过多”(673%)、“‘原’字号‘老’字号企业多,高科技新兴产业比重低”(655%)、“缺乏合理的对外开放格局,周边经济开放条件较差”(346%)、“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东北受影响最大”(309%)。这一现状与辽宁省的创新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辽宁企业创新文化仍然停留、徘徊在陈旧落后的过去,青壮人口和人才只会失去耐心,另择高地。振兴辽宁,一方面要从硬实力入手;另一方面要加强“软实力”建设,建立具有鲜明时代和地方特色、富有现代文明价值内涵的文化体系。转变安于现状、顺从依赖、与世无争的求稳、求不变的文化因子,使技术创新主体乐于创造创新,激发大众的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建设是辽宁省扭转经济衰退局面的一个必选路径。

2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问题集中于探讨传统企业如何转型的问题,所以为了有针对性地回答辽宁企业转型而提出的五个问题,主要针对管理者问卷(Q1)对于辽宁地域评价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

针对本次调查的目的和证据收集的需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数据收集、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问卷调查是根据调查主题的需要,通过自主设计问卷,直接了解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文化及企业创新方式,对企业如何发展(转型)及政府如何改善工作方式,更好地服务企业的观点。针对管理者(Q1)的问卷采用结构性题目为主,对辽宁十家国有企I问卷调研和实地调查。回收Q1问卷105份。

3样本分布

Q1管理者的问卷显示,目前中层管理者的年龄主要以低于30岁的青年人为主(67%),30岁以上基本已经上升为高层管理者或专家层面。其次学历大多以本科生(61%)和研究生(21%)为主。

从表1企业发展规划中可见,“抓住机遇,向外拓展”和“注重质量,向内挖潜”两个选项较受管理者们认可。这反映出企业的管理者们善于挖掘企业发展背后的因素――内外并举,凸显了管理者们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的清晰认知。对“面向本土,重在业绩”的选择最少,说明管理者在对技术创新的理解中没有将企业业绩和经济效益作为首选因素。

从表2中高达571%的选择比例,折射出人们的共识――人才在企业的转型和结构转型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东北企业对于员工的积极性调动不足,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的现状。这提示我们要充分尊重和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转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表3中,企业创新文化形成与延续中的个人自我定位探究是为了探究目前辽宁企业管理者们对于企业创新文化的所持观念。“参与者”这一选项在候选答案中高达79%,折射出企业发展中,员工甚至是管理者缺乏对于构建与延续企业创新文化所必需的自主性和目的性。换言之,对于企业创新文化的构建,员工更多选择顺其自然地参与其中而不是积极倡导或组织。这也从观念层面解释了目前东北企业为什么缺乏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文化。

4辽宁企业创新文化缺失和缺位表现及成因

41能够清醒认识企业的发展需求,但缺乏追逐经济效益的强烈动机通过表1可见,在企业发展规划中,管理者认为“注重质量,向内挖潜”最为重要,排在第二位的是“抓住机遇,向外拓展”。这反映出企业的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企业发展需要内部、外部双重因素的支撑。但是,对“面向本土,重在业绩”的选择最少,仅占114%,说明管理者在对技术创新的理解中没有将企业业绩和经济效益作为首选因素。对于技术创新追求经济利益的本质属性认识不够。这种观念势必会造成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内在动机不足,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的实现作为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不但与技术创新的“求利”本质是背道而驰的,也使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内外机遇的调动失去了根基。

从经济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技术过程、生产过程与经营过程的统一,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应当同时承担创新的决策、研发、投资和利益分配的角色。辽宁国有企业长期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的影响,经济生活主要由政府进行调节,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项目投资、产品研制与生产,更多地是依据行政指令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被动地进入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活动中各个环节的配合不畅。在研发过程中,企业是知识的使用者,但不关注知识的生产和扩散,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者,但不关注知识的使用。这样容易造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目标很难统一,无法为技术创新成果负责,造成企业缺乏追求经济利益的强烈动机。

42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淡漠,缺乏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在表2企业转型和结构转型问题的最大希望的问题中,接近60%的管理者希望企业更加重视人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超过20%的管理者希望地方政府给予更多的资源和政策。从这两项数据可见,辽宁国有企业对人才的重视还很不够,企业没有真正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与自身的努力发展相比,更倾向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可见,对政府的依赖思想仍十分严重,没有真正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来认识。这些都是造成辽宁经济落后的直接原因。

从总体来看,目前辽宁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还十分淡漠,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国有企业的一个共同倾向是企业经营的短期行为突出,重规模、重产值、重利润,轻资产优化、轻技术进步。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以政府政策引导为主,只有国家出钱,才能进行工艺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淡薄。绝大多数企业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包袱过重、欠账太多,加之企业长期利润过低,增加产值和利润的任务繁重,企业即使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试图进行技术创新,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是一种风险性的长期行为,必须占用相当程度的企业资源,势必影响企业经营者在其任期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值利润目标,除非迫不得已,企业经营者一般对此缺乏足够的动力。在具体技术创新成果的引进行动中,经常表现出短期行为的价值取向。注重单纯的引进而忽视引进后的消化、吸引和再创新过程,有限的经费投入大都偏重于短期化。

43企业管理者中未形成勇于创新的共识,缺乏企业家精神的支撑从表3中,企业创新文化形成与延续中的个人自我定位的选择中可见,目前辽宁企业管理者们对于企业创新文化的所持观念。参与者这一选项在候选答案中高达79%,折射出企业发展中,员工甚至是管理者缺乏对于构建与延续企业创新文化所必需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管理者更倾向于顺其自然地参与其中而不是积极倡导或组织。这也从观念层面解释了目前东北企业为什么缺乏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文化。

由于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完整过程,技术创新项目的确定及其实施,是同一般的发明创造、项目开发、技术革新有着重大区别的。它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生产和经营,既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又有组织管理才能的企业家。辽宁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多半是由政府任命的,他们直接对上级负责,管理者本身与企业的利益没有根本的联系,他们不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深思熟虑,因此创新意识也就难以激发。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要通过建立促进创新的政策和激励创新的观念来达到。在技术创新成果引M的价值目标取向上缺乏一种强烈的“赶超意识”。

5结论

当前,随着世情国情省情的深刻变化,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辽宁老工业基地想实现新一轮振兴,必须依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辽宁企业已经进入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是长期凝聚的过程。中国现代企业形成的时间不到三十年,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历时短暂。因此。技术创新文化的形成时间较短,受计划经济影响巨大,技术创新的创新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要统筹协调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着力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在全省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创新文化是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成长的土壤,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于辽宁省创新文化建设的落实,促进辽宁企业成功转型,步入产业中高端,真正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凤凰财经中国哪个地方到了最危险的时候?[EB/OL]、(2015-11-14)http://financeifeng/a/20151114/14068960_0shtml

[2]Cheryl Nakata,K SivakumarNational Culture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An Integrative Review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6,60(1):61-72

[3]傅彬欧盟重视中小型企业的创建和发展[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3(7):20

[4]黄志强论技术创新的社会系统效应与本质[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3):14-18

[5]水常青,许庆瑞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评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

[6]束军意论创新管理视角下“企业创新文化建设”[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

[7]盛伟忠,陈劲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测度指标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5(10)

[8]胡赛全,詹正茂,钱悦,等企业创新文化、战略能力对创业导向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4(10)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篇3

关键词: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3)-00118-06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正是基于此种情况,技术创新自然成为科技界、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关于对技术创新这一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和学术群体分别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历史等角度给予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这对推动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无论理论家们和学者提出多么理想的技术创新范式,它只能作为技术实践中的一种理论或方法上的指导,而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对陕西省(以下简称我省)三个地区(西安、咸阳、宝鸡)62个企业(其中国有企业40个、私有企业14个、合资企业5个、其它类型的企业3个)进行了实地考察,采取方案设计、调查研究、数据统计、资料分析和归纳综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能为我省

科技主管部门在制定科技政策、设立技术创新项目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制度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一、陕西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我们对这三个地区62个企业的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企业科研机构不健全、私有企业科研机构少、合资企业科研机构较完善。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62个企业中,有25%的国有企业没有建立科研机构;有36%的私有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机构;而合资企业100%都设有自己的科研机构。这充分说明我省民族企业(国有和私有)在科研机构的建设方面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比起以外资为主体的合资企业还相差较远。所以,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企业内部的科研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和载

体,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身的技术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将无从谈起。

(二 ) 在有科研机构的47个企业中,研发人员虽多,但顶尖级创新人才少。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有科研机构的47个企业中,共有各级各类不同职称和不同学历的技术研发人员7453人,平均每个企业有研发人员158人,其数量规模看起来令人鼓舞。但这种由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科研人员所组成的科研机构,其技术创新能力是值得人们怀疑的。如在职称结构中,副高以上的研发人员仅占研发人员总数的19%,而具有中、初级职称和没有职称的研发人员竞高达80%以上;同一资料(表2)还显示,在学历结构中,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研发人员仅占研发人员总数的0、7%和6、5%,而学士学位和没有学位的研发人员就占到研发人员总数的92%以上。因此,对于没有一定的技术创新阅历和经验,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验技能的低层次的研发人员来说,在技术创新方面要有重大的突破,则是非常困难的。这恰恰说明,在我省的大部分企业中缺乏顶尖级的技术创新人才,这则是摆在我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面前的一个重大结构性问题。

(三) 创新项目立项多,实际完成项目少。

在我们对有效问卷的62个企业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自1990年以来,这些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确定的技术创新项目竞高达5046项(见表3),其中部级的226项,省部级的325项,厅局级的645项,自立项目3850项。但实际完成项目仅为1298项,共占所立项的25、7%,按15年计算,每个企业每年仅完成创新项目1、39项。这充分说明了我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效率低,象这种创新项目立项多,实际完成项目少的状况,不仅造成创新项目的空泛化和分散化,而且严重浪费了创新资源。

(四) 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申请专利项目少,获取专利项目则更少。根据统计数字(见表4),在62个企业15年所完成的1298个技术创新项目中,就有863项未申请专利,占完成项目的66、5%;实际提出申请专利的项目仅435项,占完成项目的33、5%;实际获得技术创新专利或知识产仅的项目为295项,占完成项目的22、7%。尽管所获得的技术专利项目的比例与提出申请专利项目的数量比较,基本符合目前国际比例的标准(即获得专利项目数占申请专利项目数的20%左右),但申请专利的项目占完成创新项目的比例则非常低,这充分说明了我省许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技术专利观念淡薄,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五)企业与产学研进行横向联合开发项目的比例虽有所升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我们对62个企业的调查问卷中共有49个企业曾与企业或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过横向联合项目的合作,占有效问卷的79%;但仍有13个企业没有横向联合的项目,占有效问卷的21%。

这说明我省大部分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的意识和行为已基本形成,而且许多企业不仅进行单一的横向联合技术创新,也同时与这些相关机构开展联合研发项目。这与国内其它省份比较则是较为优秀和突出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据有关资料调查研究:芬兰是世界上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最好的国家,其申请的研发项目100%有企业参与[1],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科研主管部门是不予批准的。这从根本上防止和避免了科技研发与经济生产相脱节现象的发生。

(六)在技术创新途径上,以市场引导为主,集成创新多,原始创新少。

在我们对62个企业的技术创新途径进行调查中,我们共列举了7个创新途径(见表6)。调查发现,许多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途径的。表中显示,在62个企业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45个,占所调查对象的72、5%,这充分说明了我省绝大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能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竞争意识较强;通过集成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有39个,占所调查企业的63%。但如果按照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对技术创新类型进行分类的标准即从广义上来讲,集成性技术创新还应包括通过技术移植、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革新等途径进行的技术创新[2]。因此,从表中可看出通过这些途径进行创新的企业分别有28个、26个和14个,分别占所调查的62个企业的45%、41、9%和22、5%。这也符合当代技术创新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是我省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具有短、捷、快的特点。但从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我省通过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的途径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较少,仅15家,占所调查企业的24%,这则是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一大弱点,也是影响我省企业长期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七)创新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先进程度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成果的大小和成败。在我们所调查的62个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的技术创新设施落后,与我国先进地区或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基本上要落后10~20年的水平。这就使得许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在其硬度、强度、韧度、光滑度、耐磨性、抗腐蚀性、抗氧化性、耐高温高压性、超低温性以及灵敏度、精确度和感应性等特和技术参数方面很难准确地给予测试,从而严重影响了技术试验的数据,最终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调查还发现,我省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处于劣势地位。我们知道,技术创新是一个从市场调查、情报搜集、项目确定、技术目的确认、方案构思、产品设计、技术试验到研发试制、批量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完整过程[3]。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涉及到技术创新的信息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问题。因此,在本课题的调查方案设计时,我们设定了四个指标即:计算机网络化、运用CAD技术和CAM技术以及网上销售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见表7)。调查发现,在62个企业中,仍有12个企业没有连接互联网;有14个企业没有应用CAD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有23个企业没有应用CAM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有36个企业没有进行网上销售。分别占所调查对象的18、3%、22、6%、37%和58%。这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就显得有些落后。因此,加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我省企业技术试验设施水平,是我省技术创新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八)企业创新压力大、激励机制不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企业自身生存、发展和追求利润的内在压力。企业只有在这种内外压力的作用下才能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在我们对62个企业的有效答卷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见表8),我省绝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着较强的技术创新压力,其中来自外在压力的企业有46个,占有效答卷的74%,而来自内在压力的企业有51个,占有效答卷的82%。这说明我省大多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市场竞争意识增强了,但在我们调查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建构时发现(见表8)有56、33、38和41个企业都采用了奖金、住房、晋职或荣誉等激励措施,分别占所考察对象的90%、53%、61%和66%,这说明我省大部分企业在创新激励措施方面具有分散化和唯利性的特点,把科技人员都看作经济实用型人。相反,在进修、出国深造、学术头衔等激励措施方面,分别有23、11、11个企业实施了这些措施,仅占调查对象的37%、17%和17%的比例,从而忽视了科技人员社会、心理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多重需要的特点,因而,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表8还显示,在进行实质性的真正能把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股份制激励措施方面,只有12个企业采取了此项措施,占考察对象的19%,尽管这一措施仍具有唯利性的特点,但它同样也具有激励措施的根本性和自我性,它不仅能使科技人员树立爱企为家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而且从长期战略角度考虑,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尽快完善我省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九)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要素不健全,外部环境差。

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本身具备一定的创新要素和创新条件,而且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和供给系统。在设计本课题的调查方案时,我们考虑到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困难"这一问题,设计了包括人才、经费、设备、领导重视、管理水平(内部因素)和原材料来源、科技成果供给、相关学科发展、学术交流、国家政策(外部环境)等10个方面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见表9)。

根据62份的有效问卷对这一问题的调查资料显示,有48个企业和41个企业认为影响自身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是创新人才短缺和经费不足,分别占调研对象的77%和66%。认为设备落后、领导不重视或管理水平低下的分别占调研对象的32%、17、7%和16%。这说明企业内部本身的技术创新要素和创新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善。从表9中还可看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和供给系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认为科技成果供给不足、学术交流少、相关学科发展不成熟、国家政策有问题或外部原材料供给不足是影响技术创新原因的企业,分别占到调研对象的27%、14、5%、24%、4、8%和2%。尽管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程度相对于企业内部要素来讲要小一些,但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提高陕西企业技术创新对策

根据我省技术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拟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为企业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因为,只有通过基础性研究,才能做出科学发现,形成科学理论,并从已有的科学理论中发现初露出来的技术端倪,经过推论和提炼,有所发明和创造,提出一般性的技术科学原理,为技术创新提供技术科学理论的支撑。同时,共性技术可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到许多产业领域,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提供技术平台。如,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制造业的CAD和CAM技术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渗透、借鉴、移植到许多产业领域,成为许多产业发展的基础性的共享技术。因此,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共性技术的开发,是推动我省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解决我省企业“原发性技术创新少”的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

(二)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载体系统建设。

我省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加强企业自身内部技术创新载体系统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要不断扩大技术研发人员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科研队伍,据有关资料统计,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研发人员70%~80%都是在企业第一线工作,而我国企业所占全国研发人员的比例才28、6%,联系到我省估计也比这个比例大不了多少。因此,省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到企业去,到生产第一线去,为我省的技术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我省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使高校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专业技术需求的人才,以发挥我省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企业也可对现有的技术研发人员进行定向培养和职业技术再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劳动生产技能;同时,企业也可通过自身的优势,广招技才、吸引各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企业服务。

第二,要不断扩大我省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上的比例。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要在科技人才资源上占主导优势,而且要在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上具有一定的规模。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在技术研发方面的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企业,而我国包括我省的许多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撑,这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开发产品的状况,久而久之将会使企业的研发能力下降,并最终被市场淘汰。因此,进一步完善我省经济、科技体制的改革,把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得到锤炼,获得新生的根本出路。

第三,建立和完善我省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西方发达国家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即使是中小企业,大部分也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从我们对我省62个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尽管许多企业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但仍有部分企业因经费、人员、仪器、设备等因素,而没有建立研发机构或即使建立也缺乏一定的研发能力。因此,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是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第四,加快技术创新设施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技术创新载体,还应包括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仪器和设备的特性和功能如何是一个企业或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现代化程度的标志,而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仪器、设备的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程度。因此,根据我们如前所述调查的结果,要提高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设施的信息化程度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加强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建设,为企业的市场信息收集和网上销售提供可靠的信源和信道;大力推广和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产品设计方案或产品模型的仿真试验;通过计算机技术加强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现代化管理[4]。

(三)科学论证研发项目,不断提高创新效率。

技术创新项目的确定必须经过科学地论证和评价,这是保证其后续研发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一个科学可行的技术创新项目的确定,它不仅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条件,而且要对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同类产品的研发动态进行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所选定的技术创新项目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但是,如前所述,在对我省62个企业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自1990年以来62个企业共确立各级(国家、省、厅局、自立)技术创新项目竞高达5046项,然而实际完成的项目仅1298项,占所立项目的25、7%。这充分说明了我省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课题论证不充分、缺乏严谨求实的科学依据。

(四)进一步完善我省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最基本的单元主体是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劳动者,这些劳动者或创新者的技术创新积极性是靠一定的激励机制和措施而产生的。政府和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省各级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及其相关机构应通过制度创新从政策和法律上保障科技工作者创新成果得到奖励和保护,以促使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的出现。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诺思在论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时所讲的: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相互促进的过程。有时,制度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保障;有时,技术创新又推动着制度创新[5]。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管理创新调动技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学说,根据技术研发人员在经济上、安全上、社会心理上、荣誉上和权利上等各种不同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技术发明和创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条例,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五)积极申请技术专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法条例》等30多种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6]。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不仅表现在法律体制不完善,法律条文不具体、不详细,有些方面还存在着漏洞;还表现在法律观念淡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因此,要防止或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必须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对我省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提高他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既可以防止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害,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第二,科技人员及其组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应积极及时参与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的申请,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个人或组织的正当权益和利益;第三,进一步完善、落实我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令因地制宜地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法律、法规、条例或政策,以便肯定、鼓励、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

(六)充分利用我省教育、科研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

企业除了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具有自己的技术创新载体外,还应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广泛的联系。这是因为,科研机构和高校既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又是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它们不仅可为企业提供技术发明创造的成果,通过企业而转化为产品,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可通过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向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理,以便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就全国范围来讲,我省具有在高校和科研方面的绝对优势,许多名牌大学和高技术研发机构已经成为我省教育产业和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成为我省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它们可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技术理论研究成果,并通过企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我省的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因此,发挥我省高校多、科研能力强的优势,在省、市(地)、县各级科研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制定科研计划、设定研发项目拟或审批研发项目申请标书时,应严格把关,尽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关于对我省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结果,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些瑕疵,提出的一些观点、看法和对策所占有的数据和资料并不完全充分,其中有些数据资料由于所调查企业的协作程度不同,可能包含有少量的水份。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基本反映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揭示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它可为我省科技主管部门及其相关机构在制定各种科技政策和法规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加强对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我省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促进我省技术创新成果的不断出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中国科学院、2002高技术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刘奇,刘学礼等、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指导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陈九龙、论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趋势[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91、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篇4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处,广西 桂林 541004;

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目前,国内高校正在逐步探索产学研合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产学研结合模式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有效协调,这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然而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笔者提出采取人才培养倒逼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改进措施,通过健全创新型教育激励机制,修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创新型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工科综合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 产学研;创新型人才;倒逼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倒逼机制’——基于产学研模式的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广西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课题“优势特色学科与区域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GY2012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春海(1982—),男,山东临沂人,硕士,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科学、科研管理。

刘美婧(1995—),女,湖北武汉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学生。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创新”已决然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类问题逐渐突显,往往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阅历不够丰富、能力不够突出、态度不够积极、心态不够端正。针对高校一味扩招、追求经济效益的不正当做法,国内众多学者对此颇有异议,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定位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但是不同的院校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探索。

1国内外高校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状

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俄罗斯等教育强国都一再强调通过开展“学生进科学研究室”的活动逐步培养研究型专业技术人才。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都是产学研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并促进社会发展的典型范例。

在我国,产学研结合模式,从结合内容来划分,主要包括: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目前,国内高校也在逐步探索产学研合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一些行业特色比较鲜明的高校如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国高校目前主要采用以“硅谷”为代表的产学研三结合模式,产学研三结合模式把高校的教学、科研、生产整合协调起来,这种培养模式促进了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部分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科技创新质量有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矛盾;学术浮躁问题比较严重;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相对滞后。此类问题的出现导致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困难,高校毕业生较难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

2工科专业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状况调查

2014年9月,笔者通过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某学院59名工科本科生对高校产学研模式与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了学生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观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实施双导师制等问题的看法,得到一组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提供数据支持。

1)大学生中经常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占20、34%,偶尔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占37、29%,从未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占42、37%。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超过半数,但经常参加人数较少。

2)在对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大学生群体中,从事发放问卷工作的占16、95%,负责数据采集工作的占28、81%,负责数据分析工作的占8、47%,负责数学建模工作仅占3、39%,负责数据测试工作的仅占5、08%,负责撰写论文报告工作的占5、08%,仪器调试工作没有人从事过,另外32、30%的学生负责其他工作。在教师科研项目中,大学生主要扮演问卷发放、数据采集的角色,对科研数据处理、分析的参与度较小,基本没有仪器设备调试的能力。

3)对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的参与力度的调查,15、25%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42、37%的学生表示偶尔参加,42、37%的同学表示从未参加过。参加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学生数超过半数,但经常参加项目的学生非常少。近一半学生从未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这个比例与从未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比例一样。

4)在对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是否有收获的回答中,选择很有收获的占47、46%,认为有一些收获的占30、90%,认为没有收获的占3、39%,还有15、25%的同学觉得不好判断。

5)在对参观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实验室等的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49、15%的学生从未参观过,显示出目前校外实践活动的局限性。

6)在对学校实施“双导师制”的满意度调查中,61、02%的学生认为“双导师制”有意义,16、95%的学生认为意义不大,18、64%的学生觉得不好说,还有3、39%的学生认为无意义。

7)对于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一问题的调查,仅有15、25%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问题,20、34%的学生认为基本可以做到,47、46%的学生觉得很难讲,13、56%的学生觉得有一定困难,3、39%的学生觉得困难非常大。对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持怀疑态度的学生占多数。

3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改进措施

3、1建立创新型培养倒逼机制

笔者提出的“倒逼机制”是一种非正常化的逆向思维模式,将高等院校的工科学生从原来的“入学——教育——就业”的模式转为“就业——教育——入学”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主要观点在于在工科学生入学之初,学校就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定位(即:就业目标)准确敲定,根据学生发展方向确定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采取“倒逼”方式,“逼迫”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完善自我,这种“因才施教”的方式,合理依托了学校科研平台,“逼迫”师生走进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产业——学校——研究部门”三层联动方式,从而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工科综合型创新人才。

3、2健全创新型教育激励机制

通过研究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借鉴知名高校的经验,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健全工科高校创新型教育激励机制。针对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创新项目、科研工作的学生,(下转第10页)(上接第19页)尝试实施课程学分替代方案,增加兴趣学分、创新学分、技能学分的认定工作。对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进行跟踪调研,从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不断调整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3、3修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工科院校都有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培养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不断修订,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光凭学校的自身条件而忽略社会的需求。学校应审时度势,以专业为单位组织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调研,学习优秀大学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只有充分调查社会对本专业工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按需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步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立体化的实践体系,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3、4推进创新型实践教学改革

大多数工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作为主要任务。工科高校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以科研带动实践教学理念的创新,深入改革实验项目特色选题,在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管理等方向改革和实践研究。高校有效整合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成立基础实验室,并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各种“质量工程”平台建设、自筹经费等方式开展专业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在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增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学校应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促使工科专业的本科学生走进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参与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提供给学生多重立体化的实践体验。实现实践教育教学全过程化,帮助学生从不同的实践体系中树立创新意识。

4结语

作为电子信息行业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学校产学研合作大背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笔者提出的产学研背景下人才培养倒逼机制,是否能更加精细化、特色化地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科创新型人才的模式,急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原志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切入点研究[J]、科教纵横,2012(03)、

[2]施菊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域下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篇5

关键词: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 创新教育 创新型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探索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创新型人才是影响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识淡薄,存在着诸如传统教育模式落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学校缺乏创新氛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利于人才个性化培养。高等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本科生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要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以使个人的社会竞争力得以提升,而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素质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要想吸引更多的优质学生资源,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 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由北京市教委批准实施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一项本科生创新教育资助计划,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实施计划,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改变教学方式单一、侧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现状,培养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得到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1 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我校以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为契机,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积极推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把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打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课程设置的封闭性,按学科大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加大跨学科、跨专业综合课程的设置,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校修读课程,克服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状,统筹通修课、通识课等面向全校或跨院系课程,构建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由辅助地位变为创新素质培养的独立环节。构建以平台(大类基础平台和专业主干平台)为背景、以层次(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层、创新研究层)为基础,以结合(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方法的模块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设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能训练等实践课,增加实验中心的投入,建立创新实验室,成立电子协会,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研究空间。开展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加大大学生学科竞赛支持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2、2 兴趣驱动自主实践,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原则是: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即:要求参与计划的学生对科学研究、创业设计有浓厚兴趣;在导师指导下,能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完成项目设计、组织、实施、分析、总结等工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学生自主实践提供条件。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式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等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想象力,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

实行层次化梯度教学,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教育。基础实验层采取教师授课指导的方式,侧重于元器件的选用、测量仪器的使用、各种电参数测量、电路调试与故障检测等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层采取开放式自主实验方式,侧重于知识综合、融会贯通和应用设计,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电子系统通常由一些常用单元电路组成,如电源电路、传感器电路、放大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ADC/DAC电路、微控制器电路、微控制器电路和电机控制电路等,对这些基本电路和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和制作,为今后自主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行拟订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研究层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针对创新性实验、各类学科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和参与开放的科研项目等方式,强调对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个性发展,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组队、选题、项目申报、性能指标和设计方案拟订、项目实施和成果总结等工作;教师仅仅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2、3 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保证项目研究质量

由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构成校级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对项目进行规范管理,指导项目的开展,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撑条件,从制度上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教务处负责项目运行状态的监督与管理,如定期检查项目的开展情况,监督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组织专家对项目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完善院系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督导,学院为每个项目配备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创新性实验和创业项目,保证项目的研究质量。

学校的示范性实验中心、各类实验室全方位开放,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场地、实验仪器等方面积极支持参与项目的学生,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训练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从条件上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定期组织项目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的机会,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

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参加项目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学分认定、选课、考试和成果认定等。完成项目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对参与项目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奖学金、优异生、免试研究生等评选中优先考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研究的积极性。根据项目任务量和完成质量,对指导教师计教学工作量,激发教师主动开展创新教育的热情。

3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3、1 激发科研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吸引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和项目组,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科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大大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学生通过科研活动认识自己,增强信心。

通过参与项目的方案论证、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撰写等环节,使学生真实体验科学研究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全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得到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实践中遇到各种问题时,指导教师只给学生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引导、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使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养成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创新过程,使学生感悟科学研究的精神,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3、2 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项目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有负责硬件设计的,有负责软件开发的,有负责印刷电路板设计制作的,等等;项目的研究工作需要项目组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相互协作。通过参与计划项目,锻炼了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形成了集体主义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加强了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的学风、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知识、智能、素质全面提高、协调发展。

4 结束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是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创造力的机会,对于进一步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素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温喜宝、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6-8、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篇6

2007年科技工作三大战略任务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强调,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今年科技工作必须完成好的三大战略任务。

这三大战略任务抓住了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关键,明确了2007年科技工作的重点和要求。充分认识这三大战略任务的重大意义,是做好2007年工作的重要前提。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以局部的突破和跃升实现国家目标,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志,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今年必须尽快确定各专项实施方案,全面组织实施,通过创新管理,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政府、企业、优势科技力量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实施重大专项的协作机制,确保各个专项的顺利实施。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它是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各方面创新的有机结合。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真正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真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抓住了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突破口,就抓住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就可以形成科技发展新的战略安排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框架,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就有可能理顺、并得到解决。

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确保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真正落到实处,体制机制和政策是关键。没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就无法形成对科技资源流动的正确导向,就无法形成对创新活动的有效激励。因此,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已经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2007年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线,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科技经济政策协调、科技宏观管理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5个重要方面取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进展,为完成“十一五”任务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一是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有新突破。当前关键是要着力抓好《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细则的落实,要在改革体制机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营造环境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围绕国家目标,以大企业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带动,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打造高水平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平台;集成各种资源,加强企业创新基地建设;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

二是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推进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在一些具体政策协调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特别是力争在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投资和消费等政策的协调上有实质性突破。

三是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已经颁布,加强宏观统筹协调问题就更为突出。因此,今年要积极探索建立协调有力的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协调,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协调制度,建立科技部门参与制定经济政策的机制等。

提升五方面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工作要在推进三大战略任务、实现体制机制三个突破的基础上,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扎实推进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力争使五个重点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要显著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卫生健康和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能源、资源和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支撑;

――显著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为我国科学和技术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2007年科技工作亮点频闪

徐冠华在工作报告中部署了今年科技工作的重点,提出了许多新办法和新举措,令人耳目一新。

启动若干重大专项

实施16个重大专项是《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今年要抓紧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全面启动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综合论证,力争年底前完成全部重大专项的论证工作,在年内正式启动实施若干项重大专项。

据悉,为启动实施重大专项,将建立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论证专家委员会,通过科学论证促进重大专项实施方案不断完善。此外,还将建立重大专项的定期汇报和沟通制度,实行节点控制,确保各个重大专项工作进展顺利。

实施一批重点专项

为更好地解决涉及国家进一步发展合安全的全局性、前瞻性、紧迫性问题,科技部将在确保重大专项实施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专项,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突破。

据悉,这批重点科技专项涉及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清洁汽车、高效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重大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重点专项将集成科技计划经费,联合有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筹建国家实验室

国家科技计划中仍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性研究作为支持的重点。今年将在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组织实施纳米、干细胞、蛋白质、生殖与发育等科学研究计划。重点在海洋、航空、重大疾病、磁约束核聚变、洁净能源、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交通、量子调控、蛋白质科学等领域筹建10个国家实验室。在若干重要基础学科领域、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新建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对国家野外台站的支持力度,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同时,积极探索国家实验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此外,在前沿技术领域,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加强能源、信息、材料、先进制造、交通和地球观测与导航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开展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信息化、新一代智能化控制等前沿技术探索,攻克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

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

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2007年将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建设10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60个示范乡镇,大力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重点解决粮食丰产技术、生物质技术开发综合利用、重大动物疾病防治、农业生态治理、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同时,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一批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为主的农业园区建设,支持地方建设一批星火产业带、星火技术密集区等农业科技基地。进一步扩大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示范,制定和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和完善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节能降耗技术开发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要突出节能、降耗主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重点开展建筑节能,推进工业领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依靠科技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工作。完成“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的修订和,制定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技术政策。

同时,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工作,加强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社区医疗、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公益性领域科技工作,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计划。继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关政策法规、技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预测等社会发展科技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

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

2007年,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据悉,今年将完善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改革验收评估工作,制定公益类院所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工作。

继续深化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依托具备条件的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3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科研事业单位设置和调整的管理办法,制订深化地方院所改革的指导性意见。

稳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协调和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召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开展第二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机制和政策,在若干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区域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推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 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

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是2007年科技管理改革的重点之一。据悉,今年在进一步落实分类评价的基础上,调整国家奖励的标准和导向,减少基础研究、前沿科学探索中过于频繁的量化评价活动,减少面向市场研究的奖励数量,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数量,并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促进鼓励科学家潜心研究机制和对“非共识”项目进行资助的办法。继续完善科技计划专家库制度,扩大青年专家、海外专家的入选。

开展科技经费使用监督检查

全社会科技投入越来越多,科技经费监管力度也要相应加大。2007年,要全面推行和规范科技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继续强化科技计划和专项项目经费预算的评审评估工作,建立预算评审复议制度。推进科技预算管理专家库和全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建设。完善科技经费监管的制度和机制,规范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运行,制定和《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暂行办法》。会同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工作,跟踪计划项目资金运行情况。

建立落实配套政策的联动协调机制

《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和政策问题,还要加强有关部门间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

为进一步落实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科技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就政策落实有关情况和问题沟通协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此外,建立中央与地方联动机制,使地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国家有关政策精神;开展政策实施细则实施情况调研,对政策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国家计划向地方和行业延伸

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以重大项目、创新能力建设等为抓手,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将承载更多“使命”。

为加强国家计划与地方计划的衔接,今后支撑计划由地方牵头组织的项目经费比例要到1/3;安排由地方组织牵头的项目资金不少于10亿元。一些体现国家目标的重点任务可交给基础较好的地方牵头组织实施。从今年起,科技部将会同地方组织实施一批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的重大科技项目,并将其列入省部会商的重点加大支持力度。

为加强行业科技工作,今后科技部将以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技术集成能力、工程配套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基本着眼点,通过科技规划和计划,建立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要依靠部门、行业牵头组织实施。建立完善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项目库,解决大型仪器设备的重复问题,解决部门、行业间的项目重复问题。

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营造创新环境和促进产业化发展将成为国家高新区工作的重点。据悉,今年进一步实施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制定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创新型园区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试点方案,实施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引导国家高新区转变增长方式,高效集约化地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型产业。

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修订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管理办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备案制度,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

大力加强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建立和完善区域技术产权交易系统,加强技术经纪人体系建设;建设创业投融资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推动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培育和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各类创新联盟组织,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开展创新活动的政策措施。

实施“优秀人才引进”专项行动

《“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提出,实现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新突破,加快实现“五个战略转变”。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篇7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的“保增长、促转型、强区块、增活力、重民生”的战略部署和“重塑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战略要求,按照区十三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牢牢把握发展新趋势,紧紧抓住改革新机遇,精于谋划,善于统筹,敢于创新,勤于管理,充分发挥发改部门综合职能优势,以“抓经济、细调研、优服务、强管理、争效率”为工作主线,迎难而上,积极有为,努力为确保我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坚持统筹协调,着力推进保增促调扩内需工作。

1、深入开展“保增促调服务年”活动。积极应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按季度确定工作重点。建立企业保稳的联系和协调机制。建立企业服务的台帐,随时了解企业动态。对于出现经营困难、面临停产甚至倒闭的企业,明确限时上报制度。对不同情况企业采用“一企一策”的帮扶方式,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优化审批服务,缩减审批时间,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要求,提高审批效率,审批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要求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

2、加大投资力度,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将我区用100亿政府性投资拉动400亿全社会投资的计划细化、分解、落实到各投资项目。做到年初、年中、年末集中开工一批项目,并为2010年投资工作做好项目储备。争取在项目谋划上有所创新。超前谋划项目,强化项目储备和项目的前期调研。在我区业已出台的《宁波市*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基础上,审慎研究《区级重大储备项目管理办法》,将项目储备纳入前期工作考核,并建立激励机制。争取在项目管理上有所创新。高度重视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和协调,研究引入概算进行阶段性划分审核和项目中期分支项审核的模式。强化外审咨询工作。争取在服务方式上有所创新。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项目推进落实年”的总体要求,狠抓项目的落实与推进,以项目促投资。着力完善重大项目的合力推进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做到靠前服务,主动服务,延伸服务。争取在项目的跟踪机制上有所创新。做好重点项目一对一的摸排,逐步建立项目监管库。强化对新开工项目、技改项目的服务、协调和监测工作力度。争取项目申报上有所突破。积极向上争取和协调,努力申报一批新城核心区、泥螺山北侧围垦工程、姚江东排南线、世纪大道北延二期、北外环东延二期、汶洛路拓宽改造、宁波帮博物馆等急需上级支持的项目。

(二)坚持产业升级,着力支撑经济发展后劲。

1、积极开展“创服务型机关、促企业发展”活动。有效引导各类要素,强化企业政策保障。积极收集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协调银企关系,组织开展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和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作用,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实施政策性贴息贷款和免费担保业务,力争年均政策性贷款余额达到2亿元。根据金融机构(担保公司)贡献度加大奖励力度。重点支持初创期项目、创新成长型企业的贴息贷款和免费担保,支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无地技术改造、重大产业化专项、创新提升等项目的政策性融资。强化各类主题活动,创新企业点题(“71、90”)服务平台。完善便民服务举措,结合我局实际,制订完善若干项便民服务措施,完善问题受理、流转、协调和解决的工作网络流转系统。开展难题集中破解活动,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定期走访、调研联系企业,主动收集、梳理、归类、整合各类问题,按照区“难题集中破解月”活动的要求,集中精力破解企业碰到的难题。

2、深入实施“两创倍增”计划,促进企业加快转型。建立“创业创新”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系统的科学发展导向机制的统计体系,进一步完善占用土地面积、综合产出、综合税收,以及能耗、排放等指标。建立健全工业项目准入条件联审机制。在坚持工业用地公开出让的前提下,依据我区产业发展规划,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效控制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3、建立梯队企业培育计划,打造工业两创倍增发展核心企业群。深入实施扶持工业经济发展政策意见及其六大配套措施。加大对初创期企业、创新成长型企业、年销售收入计划上10亿大企业集团的培育力度,努力从资金配套、项目建设、培训咨询等各个方面给予倾斜,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其中,对计划上10亿企业建立企业发展管理库。

4、积极推进低端产业转型,实现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实施“低产田”改造计划。筛选出一批单位土地产出较低的企业,提出三年规划三年改造的目标。推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合资合作、转变经营方式等途径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水平。引导企业实施总部扩张,推进企业工贸一体化战略。

5、稳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推进全区年耗3000吨标煤以上的36家企业能源审计工作,深入实施节能家底排摸、节能潜力分析、能效指标数据对比和节能项目跟踪服务,进一步完善节能项目库。强化节能政策激励,完善节能扶持政策,不断拓展节能项目政策性担保融资服务。加大节能宣传培训力度,强化重点企业节能管理,加强节能监测体系建设。

6、努力拓展区域合作工作。继续依托山海协作工程优势,积极引导和推动我区相关企业赴衢州投资,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努力完成全年对衢投资任务。主动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依托上海世博会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带来的巨大机遇,大力发展我区的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参与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工作,在项目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坚持规划引导,着力推动经济新增长。

1、开展“十二五”规划研究。确定规划体系。主要包括前期研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十二五”规划。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开展规划前期调研活动,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调研;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确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2、修改完善并适时出台《*区规划管理办法》。统筹协调全区专项规划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以规划为抓手实施宏观管理的工作局面,主要做好规划立项和审批环节的管理。

(四)坚持监管调控,着力维护价格新秩序。

1、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工作。严密关注社会价格动态,切实加强价格波动的全程监控。具体要实施好市定主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监测点、工业原材料价格监测点、企业收费负担监测点的监测质量管理,以确保价格监测数据的真实、及时和准确,及时对可能引起市场价格秩序混乱的苗头性问题进行警情监测、预报。

2、积极开展各类价格专项检查,优化服务软环境。落实好惠农价格与收费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继续实施医疗服务价格轮查、药品价格执行情况等。认真组织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工作,对2008年各级政府出台减轻企业负担、免收各项收费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检查工作。进一步推进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完善价格投诉举报工作。

3、审慎开展各类调价工作。重点处理好教育收费调价的各项环节。探索价格改革新思路,具体落实好居民水价、天然气等价格的进一步调整;在我区进行排污权有偿使用的积极探索和尝试。

(五)坚持深化改革,着力营造发展新环境。

1、以推动企业上市为抓手,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夯实企业发展后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扎实调研、仔细梳理、重新排定我区的企业上市计划和拟上市企业名单。切实做好上市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工作。分层次加大企业上市服务力度以及企业培训服务工作,探索上市推动的长效机制。

2、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发展新环境。加强金融创新,研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创业投资基金,进一步培育担保业务市场,有效发挥小额贷款公司融资作用,筹划村镇银行的设立工作。深化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探索农村改革,加快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引导鼓励工商业主投资高效农业、休闲农业。按照现代城市居住社区、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突破村域界限,用城乡联动和统分结合的运作方法,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居住区建设。

(六)坚持调查研究,着力把握发展新动态。

1、做精课题研究。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目标,切实加强对政策性、思路性、方向性问题的研究,努力为有效破解难题、加快发展寻找对策思路,以更好地做好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瞻性研究,为区政府做好决策参谋。今年的研究重点要着重把握六大方面:(1)宏观环境形势及应对措施方面;(2)重点建设区块方面;(3)工业化发展战略及思路方面:(4)行政体制改革方面;(5)节能分析、价格传导机制方面;(6)内部建设方面等。

2、积极应对严峻的经济运行环境,切实做深做透经济分析工作。全局参与,夯实调研基础。建立联系服务全区重点行业(企业)工作制度。对确立的区内重点行业的80余家重点企业进行全方位、点对点的服务和监测。时刻掌握、挖掘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重点掌握整个行业的运行态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对策措施。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的深度和质量。重点关注我区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化工企业、机电制造业企业效益情况,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民间信贷情况,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等。改进分析方法,加强定量分析,力求做到定量分析、定性判断、问题归纳、对策措施相结合。

3、建立局内信息共建共享工作机制。形成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反馈和应用环节,建立科室内部、科室之间、科室与局领导之间的信息良性传导和快速反馈机制。

(七)坚持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工作新水平。

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以文明机关创建为抓手,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努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全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加强学习,致力能力建设。努力加强六种能力的建设,即驾驭全局的能力、综合创新的能力、协调运筹的能力、贯彻落实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防腐拒变的能力。重点加强对新形势下发改部门职能延伸的学习和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措施和方法,切实提高发展和改革部门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工作能力。

2、强化责任,致力开拓创新。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政务督查,切实提高执行力,力求在谋划发展、保增促调、推动项目生成、落地、改革深化、对衢协作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篇8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在读博期间,有63、63%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27、27%认为创新能力会不变,9、10%认为创新能力会有下降的趋势。综合以上调查可以认为:当前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但不缺乏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这为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原创能力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在对“原创能力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中,主要调查导师因素、学校制度因素、自身因素、硬环境因素和软环境因素对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并且针对各因素对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来看,被调查者认为导师研究项目数量与研究经费、导师制度、自主创新意识、研究室条件和课题组创新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导师专业素质与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制度、创新技能、图书馆条件、研究室创新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是重要的,而导师责任心、学校管理制度、研究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教学条件和高校创新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是比较重要的。所以要加强研究生原创能力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在评价“导师因素在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表现”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持有满意态度,但“导师现有研究经费和研究课题数量”的满意度还有待提高从有助于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角度看,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经费在5万元以上的占40、42%,在10万元以上的占27、66%,在15万元以上的占17、02%,在20万元以上的占10、64%,在3万元以上的占4、26%。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研究经费在5万元以上最为适宜。并且,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在对导师的指导方式的选择上,96%的学生喜欢导师注重沟通和引导,14%的学生喜欢说教式、10%的学生喜欢命令式的指导方式。通过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感情的沟通、舒缓的引导。通过数据整理显示,读博期间,在导师引导下阅读学术专著在4本以上的有45、46%,3本的有27、27%,1本的有9、09%,没读过的有18、18%。总体看来,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学术专著的能力还是有很大提高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在对“研究生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对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程度”的调查中,数据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管理制度有待改善和提高,但总体来说,对学校制度的满意程度较高。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有待提高从有助于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角度看,学校在论文开题管理上总体调查者中认为第一位要加强的是开题时间,第二位就是专家的选择,分别占60、42%与56、25%。在对教学内容的调查中,总体被调查者中更希望教学内容能体现实用性,占90%;当然也还希望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占66%;对新颖性和专业性的热情稍显不足,都是46%。在对授课方式的选择上,总体被调查者中有94、12%喜欢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也有对结合论文选题和写作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述方式感兴趣的学生,占82、35%;有60、78%的学生对专题性讲座的授课方式比较青睐,在总体中只有9、8%喜欢传授式授课方式。说明学生总体上还是比较喜欢多种形式相结合,理论、实际与专业知识都涉猎的授课方式。在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选择最多的是讨论式,占86、27%;第二位是座谈式,占62、74%;最后是单纯授课式,占21、57%。在总体被调查者中,84%认为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是合理的,16%认为不合理,而其中导师所带研究生数如图2。通过调查数据显示,研究生目前主要采用的指导方式为单一导师制,而被调查者中有46%赞成单一导师制指导方式,还有28%赞成研究生指导小组方式,26%赞成双导师制。所以为满足学生需求,在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方式上有待改进。自身因素。在对自身因素对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程度的调查中,从数据中不难看出目前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一般,有待提高。而且在对被调查者“目前的知识储备是否能够满足原创能力培养的要求”问题上,56、86%认为一般,37、26%认为不能,5、88%认为能。所以加大自身的知识储备对自身原创能力培养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大知识储备是必要的。软环境。在“软环境对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程度”的调查中,被调查者普遍认为软环境中创新氛围一般。从纵向看,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校园创新氛围、教研室创新氛围和研究团队创新氛围要明显高于社会整体创新氛围,这说明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其结论符合高校原创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从横向看,在校园创新氛围、研究室创新氛围和研究团队创新氛围的选择中,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氛围一般,这说明,要想提升研究生自身原创能力培养,高校应该注重创新氛围的培养与加强。研究生原创能力改进建议在“研究生原创能力改进建议”问题调查中,被调查者对提出的建议大部分都持赞同的观点。其中“加强国际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完善教研室科研条件”、“进一步提高科研团队创新意识”、“导师的指导方式应该向注重引导和沟通转变”、“进一步完善学校图书馆条件”和“组建硕士与博士联合课题组”等六个建议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非常赞同;而对“需要在论文开题、评审及学位授予标准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选题应与指导教师研究领域有联系”和“研究生必须参加校内指导教师的科研及团队活动”完善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等四个建议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基本赞同(图略)。从总体数据来看,学生对自身原创能力的提高抱有憧憬、期待。

结论与建议

一方面,因部分导师课题数量和经费不能很好地满足研究生科研创新要求;另一方面,因学校在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平台和载体建设方面还不理想,因此积极构建科研与实践创新平台是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关键。目前,东北林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在科研和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东北林业大学已出台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校级项目,鼓励和扶持具有较强科技创新潜力的优秀研究生进行申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平台不足的现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效果和连锁反应,“鲶鱼效应”明显,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东北农业大学建立了4个省级研究生培养示范创新基地,分属蔬菜学、农业水土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系统工程,这些基地对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高校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原创能力过程中,既要积极借鉴已有经验,又要大胆创新。建议有三个:一是确立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并加大研究生科技创新校级项目资助力度。从资助数量和资助经费方面应保证至少50%的研究生拥有自己的科研项目,每个研究生至少承担或实际参与一个项目,并将其项目参与和完成情况列入研究生考核体系中。二是建立研究生培养示范创新基地,并加强管理与合作。已有的示范基地在利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利用率不高,大部分学生对其缺乏了解,示范创新基地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三是鼓励和扶持学生深入林区、农区开展调研,并将调研情况列入研究生考核体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的研究成果都是来自于对实践的深入把握,因此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项目经费或研究生培育经费的扶持下,走出去开展调研,并以此培育研究生实事求是、扎实、务实的研究风气。积极打造原创能力培育的环境基础原创能力培育的环境建设包括软环境建设和硬环境建设,这是培育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前提和基础[4]。硬环境主要指物质条件,原创能力培育的硬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图书馆环境、研究室环境、教学环境、宿舍环境和国际学术交流环境;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1、尽快完善硬环境基础建设。从目前的统计看,学校的物质条件难以满足学生原创力培育的要求,尤其是研究室条件、宿舍条件、教学条件和国际学术交流环境和条件远远没有达到学生预期的要求,超过80%的学生对以上条件感到不满足。因此,学校应该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完善自身的硬环境基础建设:增加图书馆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研究室面积和电脑台数、提供通宵自习室。在现今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没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其科研基础难以保证,科研水平难以提高。2、持续建设创新文化氛围,打造创新软实力。在四类影响研究生原创力的文化氛围建设中,其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研究团队(课题组)创新氛围、研究室创新氛围、校园创新氛围和社会创新氛围。文化建设是长期工程,高校在创新文化氛围建设中,应从前三个方面同时着手,校园创新氛围是大环境,应从创新文化宣传、创新项目扶持制度、创新行为激励及创新考核等方面着手;课题组和研究室的创新氛围,主要取决于课题组负责人以及导师素质,因此,高校在研究生导师培养和选拔方面还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考核,并要求导师担负起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领路人。打造高水平导师队伍优秀的导师是学生原创能力提升的推手,是高校培养学生原创能力的保障,高校必须加大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5]。一是应增设研究生导师扶持共建项目,即保证每个导师都能人手一个项目(此项目主要针对年轻导师,以培养人才为出发点);二是在研究生导师选拔方面,应该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的审核力度,对于没有研究项目或经费不足的导师应取消该学年的招生资格;三是出台研究生导师定期学习和培训制度,以提高导师的科研素质和学术水平。此外,教师应从自身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提高管理水平。例如,博导可以组建硕士与博士联合课题组,使二者的实践创新能力能相互促进。要更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加强引导,从思想观念上使其认识到原创能力培育的重要性,并自发地进行原创性项目的尝试。要从专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方法论和相应技能的学习和储备,为后期的研究奠定基础。摒弃本科教学模式,加快教学改革硕士、博士期间的教学应以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进行改革,摒弃本科理论式教学模式。研究生期间的教学内容应着重体现实用性、前沿性和专业性,并增设论文选题和写作技巧相关课程,授课形式应以专题性讲座和讨论式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

作者:曹玉昆 唐梦凡 王玉芳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林业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美妙的音乐作文15篇
  • 下一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总结优秀(精选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