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教学科研研究(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7 栏目:写作范文

教学科研研究篇1

一、课题的选择:

1、**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工作,每五年根据全国、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和本市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编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确定我市教育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重点项目和主要内容。

2、各学校或个人的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根据《课题指南》的要求,结合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及各自的学术优势加以确定,努力反映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所选课题应当研究目标明确,理论或实践价值大,研究思路清晰,研究内容有层次且具体,研究的方法运用恰当规范。

**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按其重要性分为重点课题和立项课题;按课题选择的来源分为招标课题(根据《课题指南》选择的课题)和自选课题(根据学校和个人的情况选择的《课题指南》以外的课题)。

3、学校和教师个人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特别是重点中学、实验小学、示范幼儿园等单位都要有市级以上的研究课题,其它有条件的学校也要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并积极申报县(市)、市级以上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申报:

4、**市教育科学规划办依据《课题指南》,在五年规划的第一年,发动、组织全市教育系统所属部门、单位和教育工作者申报国家、江苏省、徐州市、**市的教育规划课题;在五年以后的其它四年内,视课题研究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课题的滚动发展(一般中间滚动申报一次)。

5、国家、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人,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凡不具备此条件的,须由两名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专家或教育科研人员书面推荐。市、县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对申报人不作专业技术职称上的要求限制。经学校及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均可进行市、县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申报人应为课题负责人,即该课题的实际主持者,并在课题研究中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每项课题只能有一名负责人,一名负责人同一时间内只能负责一项课题。所负责的课题未完成者,不得申报新的研究课题。

6、凡申报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者,应对申报课题的意义、价值、该课题现有的研究现状,完成条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详细的论证和设计,在此基础上填写《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申请评审书》一式四份(一份所在单位留存、一份由我市教科研管理办公室留存、两份报市级以上规划办留存)。申请人所在单位要对该课题申请书全面审核,签署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县(市)教育系统所属单位和个人申请的课题,由本地区教育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审核,并集中报市规划办。

三、课题的评审:

7、初审。市规划办按照第5、6条的要求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资格审查和初步筛选。

评审市县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的课题的基本标准是:课题对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应用价值或理论指导作用;立论依据充足,研究内容和目标明确具体研究方法和步骤切实可行;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具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和研究能力,具备按计划完成该课题的条件。对优秀中青年骨干申报的课题给予积极鼓励,并适当优先考虑立项。

8、课题的评议和审定以会议方式进行。在评审中按照《课题指南》,遵循基本标准,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术民主,采用无记名投标形式表决。各学校评审组通过的课题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和批准。

9、发文。经国家、省、市、县批准的规划课题,由相应的课题管理部门发文统一公布,并发给各课题负责人资格证书。凡立项课题,均列入“**市教育科研档案”,其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可优先得到科研咨询和培训。

凡未经**市课题管理办公室注册申报的教育科研课题,均不纳入统一管理。

四、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

10、**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采取“突出重点、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工作方式。省级以上的课题、市级规划课题中的重点课题,由市规划办会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直接管理;市级立项课题、县级课题,由县级教科研部门会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实施日常管理。校级课题由各单位自行管理。

11、规划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所在单位,应对该课题研究加强领导和管理,在时间、人力、物力和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保障。对有关人员考核时,参加课题研究的工作情况、研究成果应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之一。

12、**市教研室对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进行教育科研方法培训,并发放《**市教育科研培训证书》,以提高研究者的管理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13、规划课题在研究进程中,教研室可应有关单位、个人的请示提供科研咨询指导,组织同类相关课题的协作研究,帮助解决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14、加强立项课题研究的阶段报告和检查工作。课题负责人应于每年十二月底前提出本年度研究工作报告、阶段性成果(论文、研究报告等)和下半年度研究工作计划;并附所在单位意见。教研室将采取多种形式,对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并于次年初综合检查结果和各课题年度报告情况,向市教科规划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单位上报。

15、建立课题立项变更申报制度。经批准立项的市、县级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因故需对研究方案、参加人员作重大调整或终止研究的,必须由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书面申明理由,经**市课题管理办公室同意后逐级上报,并作出继续研究、重新立项或终止立项的审批意见。否则,研究的课题不予鉴定结题。所批准的市级课题其课题承担人连续六个月以上无正当理由毫无研究进展,经督促仍无研究进展的,视为自动终止课题研究。市级课题将由市规划办集中公布予以取消。

16、加强对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各个规划课题的进展状况、课题的各个方面变化情况、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研究的变更情况等。《**教育》将辟出专栏供课题研究者研究成果,以供研究同仁查阅。

17、研究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向本人所在单位、县及市规划办提出结题申请。

18、课题研究的经费及其管理。市级教育科研经费的筹集和使用本着“重点资助、多方筹集、专款专用”的原则,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市教育局对于解决我市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重大课题给予资助,资助的数额视课题研究程度和重要成果而定。研究经费的使用范围主要用于该课题研究所需的出差、调查、实验、资料、参加会议等费用。

五、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

19、凡完成一轮实验周期的实验课题,都必须在完成后对成果组织鉴定。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应及时提出申请验收报告,剥皮州市课题管理办公室,以便帮助组织有关鉴定事宜。

33、鉴定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将完整的成果、研究工作总结报告、成果鉴定书(原件)各一份送交市县规划办备案。

25、验收合格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优先在《**教育》杂志上发表。

教学科研研究篇2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

一般说来,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创造性是相互制约的,好奇心强的学生自尊心强。一开始好奇心驱使学生大胆地探索新事物,如果得到许可,学生会继续他们的探索行为,并不断地从中获得一些经验和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习科学的兴趣。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抢答,允许其提出问题,哪怕是与课堂所学知识关系不大的问题都可以。如在教学《蒸发》一课时,学生对于周围一些蒸发现象的本质认识不清,产生质疑。老师可以通过课上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实践、解决难题。实验一:每个学生取一个棉球蘸点95%的酒精擦在手心、手背,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问学生们有什么感觉,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感到凉爽;实验二:让每组一同学拿一支温度计,让学生看看温度计上的读数,做好记录,然后让另一个学生用棉球包住液泡,让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的度数,随着蒸发,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慢慢在下降。这样,学生明白了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体发冷,就是水蒸发吸收身体表面的热,使身体表面温度降低造成的。

二、加强有利于创新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第一节课该怎样上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新课的引入要尽可能生动有趣、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例如:在《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一课引入时,应先出示黄河挂图或放映录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进行启发:你看到这样的水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最后揭示这节课我们就从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开始,研究减少对土地的侵蚀问题。这样由学生质疑;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概念、规律的教学要注重讲清知识的形成过程,要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尽量增加学生视、听、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养成动脑实践,主动地去探索、研究的习惯。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信任学生,该说的让他们说,该做的让他们做,结论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教师不要包办。

三、准确把握学生创新时机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学生与西方学生相比基础知识好,但由于来自各方的压力大,普遍自信心弱,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缺乏,创造精神不足,这就要求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特别是在即将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教师应有计划地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思考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光的反射》的导入环节,教师设计想知道低矮的鸡舍里有没有鸡蛋;这个问题的情景,问:根据平日里的生活实践,你知道用什么办法既方便又省力?正确答案当然是用镜子照,如果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教师顺水推舟,说出答案,看起来非常顺利,其实学生是在被动地回答问题。如果换用你用什么办法知道低矮鸡舍里有没有鸡蛋?;提问,气氛就会大为改观。首先像盲人那样用棍探;用耙子耙;这类答案都会被肯定并受到鼓励,学生都可独立在别人答案的启发下找到与众不同又高人一等的办法。这就为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进一步为探究活动营造了积极主动的气氛。

四、诱发学生创新学习兴趣

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活动中有意无意地领略、体会、接受一定的自然知识。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驾驭教材,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创造一种诱人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电磁铁实验》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①电磁铁有两极吗?你怎样知道的?②如果电磁铁有两极,分别有什么极?怎样判定呢?③你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吗?试一试。④你还有别的发现吗?这些问题会使安静的教室喧闹起来,知识也就在争议讨论中理解巩固,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

五、鼓励学生创新和运用

教学科研研究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新生研讨课 实证研究

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主要诉求。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学习方式一般停留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被动接受和浅层应用,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受教育者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综合能力素质,从而深刻暴露出其局限性。“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作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推广研究性学习的本科教学策略便成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潮流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功能定位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核心是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世纪90年代末,如何在学校教育中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国教育界讨论的焦点问题,有关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从研究角度来看,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有教学实践角度的论证。其中有关研究性学习理论又包含若干侧面的研究,如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渊源、功能与意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分类及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等等。

笔者将诸多文献中观点的共通之处加以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研究性学习的功能定位:第一,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关系得以转变,在学术指导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和人格关系,它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导师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第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第三,研究性学习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养成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第四,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不唯上”、“不唯书”,使学生初步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且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对学术问题的独立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五,研究性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报告的写作能力。

从实践上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经验,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点,清华大学于2003年首推新生研讨课,成规模、有计划地组织知名教授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研讨课,从一年级开始改革本科教学。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一方面借鉴了国外成功的课程形式,同时也赋予其新的内涵。新生研讨课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首先,建立一种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其次,创造一个新生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再次,探索一种以师生互动、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2003年以来的四年间,共开设300余门次新生研讨课,覆盖文、理、工、法、经济、管理等学科,累计5000余名新生选修并从中受益。

实证调查证实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调查数据,以已有研究中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若干功能为对象,检验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实现程度。本文所用数据源自教务处2006年12月针对部分2003级首批选修新生研讨课学生所做的抽样跟踪问卷调查。之所以选择首批接受新生研讨课程学习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考虑到这批学生当时即将毕业,选择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从本科受教育的全局角度来评价新生研讨课的作用及其对本身能力产生的影响。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为从33个院系共计983人的选课学生中随机抽取的14个院系的593人,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28份,回收率72、2%。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五项内容即五个观测点,对第一个观测点“新生研讨课中任课教师的师德风范使你在大学生活中难以忘怀”,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8、60%和35、28%;对第二个观测点“通过选修新生研讨课提高了你的主动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6、92%和41、59%;对第三个观测点“新生研讨课使你提高了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表示认可的学生接近70%;对第四个观测点“新生研讨课使你提高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表示“不同意”的学生仅为7、71%;对第五个观测点“新生研讨课提高了你口头表达与撰写报告、论文的能力”,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1、07%和37、62%。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第一个观测点下,84%的学生对任课教授的治学态度及其给予自身的影响加以肯定。一方面,统计结果证明了名师上讲台直接面对新生,的确为学生树立了优秀学术研究者的榜样,为其初步形成端正的治学为人态度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清华大学2003-2004学年两个学期开设的70门新生研讨课中,任课教授共包括8名院士、3名“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名院系主任。而截至2007年4月,新生研讨课教师增至114人。由这样一批优秀学术工作者构成的新生研讨课教师团队,的确增大了学生接触“大家”、“大师”的机率,利用他们的言传身教而不是单一的课程内容去引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并主动学习研究。反过来,统计结果也启发我们:由于新生研讨课实现了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的转移,学生不再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超越知识、主动地综合学习教师的研究方法与风格,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他们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观测点体现出研究性学习最核心的部分即实现“主体性教育”。教育者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宗旨,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只有在态度和观念上完成这种转变,自我意识得到发展,才能在其他具体能力的提高上得以体现。在调查中,78%的受访学生认同新生研讨课对其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帮助,可见研讨式的课堂形式和授课方式可以构建出有利于学生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环境,将学生的内在认识结构充分激活、展现,从而真正激励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作为教育者,不仅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培育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重要性,更加需要关注和思考的是设计何种体制和途径才可以更好地达成此种教学效果。在不断的实践和改革中,是否可以实现从学习的内容、方式、进度、

到实施地点、最终成果的呈现等方面,学生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仅是指导者和帮助者。

在第三个观测点中,我们看到在提高学生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上,大部分的受访者予以认同。可见研讨课的交流模式提供了一个开放、和谐、积极的学习空间,激发来自不同院系的新生参与者,通过分小组参与课程讨论、分工完成课题任务的方式,从各自学科背景乃至生活背景出发,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探讨,加之教师的随时引导,可以多角度、更深化地完善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并且这种学习过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的课下答疑以及小组成员课余时间一起准备报告都是能力提高的途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将知识学习与人格塑造融为一体,既传授给学生“确定性知识”,又培养其“不确定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提高能力,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说“不”,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所普遍缺乏的。受访学生在第四个观测点中的反馈证明,新生研讨课所建立的一种能激发、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研究的机制,大多数人对此有肯定的认识。在研究性学习中,参与者的交流方式是多向互动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样可以全方位调动所有成员的参与热情,有利于促成发散性思维的现实转换,激发创见。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课堂上,学生与教授辩论的情景屡见不鲜。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一方面,学生们为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心理方面的基础,同时可以使他们的批判与创新思维得到来自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及时的指导和指正,有利于良好思维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任课教授们也时常可以从讨论中获得新的研究思路。

教学科研研究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74-02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编号为XHZ115-093),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编号为0708319B),于2006年4月13日正式开题。课题组从59所申报实验校中确定了48所中小学为实验校,其中中学15所、小学30所、综合中学(含小学)2所、完全中学1所。参与课题实验的人员达千余人。

在课题启动后,总课题组为摸清现状,利用三个月时间开展了调查研究。(1)问卷调查。对参与实验的教师用信函方式联系,进行三次不同内容的问卷,共回收了888份问卷。在剔除无效卷后,统计有效问卷762份,占参与实验教师的70、8%。(2)组织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围绕课题拟出提纲下去调研。先后抽取了13所实验校进行访问、座谈,对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做如下汇总: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参与课题实验人员的自然状况

参与课题实验的专业教师919人,管理人员153人,共1 072人。年龄结构见下表:

(二)参与研究的实验学校基本情况

在48所实验学校中,办学综合实力较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约占1/2以上,其他为一般或较差的学校。这样做有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各层次的学校基本上都具有如下特点:

1、积极主动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他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学校当前所需要的,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推动本校的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而很多学校都要求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总课题组考虑到学校太多不便于开展研究活动与管理,所以,最后压缩到48所学校。

2、领导重视。各实验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牵头人、以教学校长和科研主任为负责人的课题领导小组,选择和确定了实验人员,健全了研究制度。

3、具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48所实验校普遍都承担过研究课题,仅在“十五”期间,就承担或参与了部级、省级、市级、区级和专业委员会等部门审批的科研课题204项,平均每校4项,最多一所学校承担大小7项课题,均较好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得到了课题审批部门赞扬。平时都能组织尽量多的教师参与教科研实践活动,搭建教师间合作交流平台,在“咖啡吧”、“科研巴士站”等活动中,介绍开展研究的做法、体会和经验,培养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同时还建立健全了科研激励机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组织科研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及时推广科研成果,并与晋职评优挂钩,健全奖优评先等制度。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内涵的研讨情况

开展好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是要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由此才能明确培养科研能力的系列目标。为此,第一步是在问卷中提出“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都应包括哪些方面?各方面又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等问题,广泛征询实验教师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总梳理;第二步是通过科研书刊和上网,查阅了有关内容;第三步是经专家组集中讨论,最后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如下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从课题研究过程各个环节的实际需要出发,本课题重点研究培养十种科研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选择科研课题能力,设计研究方案能力,运用科研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能力,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全局与关注细节相结合、实际操作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等能力),合作研究与交流能力,搜集和利用信息能力,积累和分析研究资料能力,科研总结和写作能力(包括案例、经验总结、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写作),科研成果应用、宣传推广和吸收能力。

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估应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看以下几方面的情况:(1)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具体运用和发挥的水平;(3)所取得的实际科研效果。

(四)实验学校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

我们在交给实验学校领导的问卷中,请他们根据上述教师十种教育科研能力和评估标准,按“强”、“较强”、“一般”、“弱”四个等级,首先组织教师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估(共有762人参加),然后由领导进行综合评估,为每人评出一个相应等级,以此作为实验的“前测”。结果如下:

在十种科研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科研方法能力”和“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尤为薄弱。

二、课题调研组下基层,开展面对面调研活动的情况

在总课题开题后,为更好完成本课题,总课题组组织部分专家指导组和课题组成员,组成了“课题调研组”对基层14所实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研。主要内容是:

1、学校汇报:(1)学校承担“十一五”课题的情况;(2)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及需要;(3)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打算(重点是如何结合课改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4)对总课题组的希望与要求。

2、教师座谈:(1)在结合课改开展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2)教师从事教科研有什么困难;(3)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高科研能力有何需要与建议。

3、与学校共同商量下一步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

从学校汇报和教师座谈中看出:

1、学校和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参加本课题研究,切实提高科研能力,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所承担的“十一五”课题;

2、对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做了一些准备,也有一些打算,但在措施上还不够具体,认识上还有搞不清楚的地方,如“工作研究算不算科研?”“经验总结算不算科研?”等;

3、迫切要求总课题组派人下去做一些具体指导。

调研组成员在发言中再次强调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1)求实:以在课改和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重点,实心实意奔目标,实实在在抓过程,实实惠惠求效果。课题研究要和课改、校本培训紧密结合,为实现办学目标服务。(2)求真:从实际出发订计划,区分层次定目标,开展活动重实效,过程资料重积累,实事求是做总结;要拿出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来。(3)创新:勇于创新,积累经验,认真反思,探索规律,不等不靠,摸索出一些体现本校特色的好的做法来。(4)协作:各实验学校之间、各实验教师之间要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及时沟通信息。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近年来实验教师越来越重视读书学习,但总的来看,读书较少,而且需要拓宽知识面,加强针对性。

建议实验学校要继续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科研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根据本课题需要,指定读书书目(今年主要读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科研有问必答》两本书)。每月要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采取网上论坛、课题研讨、课题讲座等方式交流读书心得,增强教师自修提高意识,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一些学校在课题选择上有盲目跟风、求大求全、超过学校实际条件的倾向。

为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建议实验学校首先在选题上要“小课题,深研究”,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急需解决且便于实施、可行的课题,尤其要突出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的研究;确定好研究方案和制订周密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调整课题方案;在研究实践中及时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去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3、建立研究团队,集思广益搞好课题研究

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的课题只是单个人在操作,没有形成拳头,没有集中力量进行集体攻关,研究队伍较松散。

建议各实验校努力找到已申报审批的“十一五”课题与本课题的结合点(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与优势,确定1-2项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不分散学校有限的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将本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达到互补双赢。以校际、教师间交流观摩的方式,研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互相交流,共同合作,以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4、注意资料的搜集、积累和利用

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掌握相关资料较少,平时积累研究资料也不够。

建议各实验校有效地利用本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图书资料,大量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教育理论、实践经验、个案分析、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日记等资料,并分类管理,以便查阅。鼓励课题实验教师积累教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教学交流、研讨记录、教学笔记、教育随笔、会议记录、专家讲座笔记等,把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及闪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灵感和感悟都随时记录下来。只有重视研究资料的长期积累、分析和加工升华,才能高质量完成本课题研究工作。

5、努力提高写作能力和成果应用、推广能力

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的写作能力较差。

教学科研研究篇5

1、文理分科现象严重中学教育中高中与初中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从高中开始出现了文理分科的教育方法。对于文理分科的时间一般是从高二学期开始,而文科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地理、历史和政治,对生物、化学和物理等理科学科的学习基本结束在会考,反之理科的教育课程亦然。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限制了学生们对科学领域的探索和发现,同时也与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相悖,严重的阻滞了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2、教材编写缺乏合理性和针对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正在逐步走向各个高校,但教材在教育过程中担任的角色、任务和地位却没有变化。相关教育部门在撰写教材时,通常根据具有权威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家以及历年教材的内容进行改变和出版,忽略了作为教材使用者的教师和学生们对教材的编写的意见和建议,这使得教材编写产生了盲目性,增加了教育科学的改革工作的困难。其次,教材的编写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忽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未能真正的达到因材施教、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这使教育改革工作难以进行[3]。

二、科学教育研究与改革的必要性

(一)提高全民素质

加强对科学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科学教育研究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本着教育面向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宗旨加强对科学教育工作的研究,者在促进教育改革的同时,也提高了全民素质,使国民的思想、道德、身体、科学等各方面素质从中学时期开始就得以良好的形成和发展。

(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对科学教育的研究和改革,在提高全民素质的同时也完善了我国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发现科学教育工作中的盲点、重点,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这对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三、科学教育研究与改革结合的有效措施

(一)改进课程设置

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弊端进行改进和完善课程设置。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上级教育工作者到基层学校听课的方法,来尽可能多的发现和收集目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来提出切实科学的解决办法进来推进科学教育的研究工作的进程、推动科学教育改革。其次将科学教育学设置成一门独立的课程,通过加强对科学教育学的重视程度来深化科学教育改革[4]。

(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良好的科学素养对科学教育研究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到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中来,通过加强对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等方面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科题目的选择需要更加地贴近自然和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科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完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通常包括教学设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完善为科学教育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提倡教学设备的自动化和人性化,提高教学设备的多样性来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在教师群体中提倡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学实践,通过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来促进科学教育改革。

(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作为教育中的施教者,在科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的专业性可以深化科学教育改革。通过定期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考察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培训的方法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完善教学理念。

四、结论

教学科研研究篇6

关键词:教育科学 量化研究 文献研究 思辨研究 质化研究

教育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建构,依然是今天教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教育学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则是教育科学理论建构的根本有效路径。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分类

如果将教育学科归为社会科学范畴的话,那么,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即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理应成为教育学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而思辨研究依然会是教育学科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因为教育研究者面对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价值关涉的教育世界,教育学科所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和人性特质,使它与人文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方可归纳为四大基本类别:量化研究方法(实验法、定量调查法、数理分析和测验等)、质化研究(人类学方法、定性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思辨方法(注重纯粹的逻辑推理的一种哲学思辨)。虽然,量化研究与文献研究、定性调查法等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科学属性,具有可积累性、可修正性等特征;都强调对资料数据的科学收集和有效占有,通过严密可靠的数据资料为寻求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和科学性结论提供必要的事实和依据(当然,量化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和测量所得出的相关数据属于第一手资料,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中的数据则主要来自于文本,属于第二手资料),但由于研究技术、手段、方法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属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类型。

二、量化研究的广泛使用是教育科学研究日趋成熟精细的标志

广义上的实证研究包含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学者张红霞认为,实证研究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个案研究如果能把每一步操作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就可以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而我们这里所指的量化研究属于狭义上的实证性研究,即主要以实验、调查、测验和数理分析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主张从经验人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梅依曼和拉伊力倡把教育研究从哲学思辨传统中脱离出来,走科学化、实验化的路径,要求通过科学的验证来发现和陈述事实,提出只有通过实验与观察,在有意识地简化要素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中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教育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蓬勃发展,研究方法日趋精细,并陆续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促使教育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和形态。从西方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看,教育科学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借鉴、吸收是其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践中各种数据的调查、分析,通过对文献研究、质化研究、思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教育实践中的众多实然问题给予问答,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教育管理理论的兴起,教育管理科学论成为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主流性理论学派。“教育管理科学论将自身奠基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强调教育管理研究立场的价值无涉,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描述、解释和预测功能,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调量化研究,重视测量、数据统计,强调观察、实验的重要性,偏爱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尽管教育管理科学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遭到了教育管理主观论和价值论的挑战,然而,纵观今天美国和欧洲的教育研究,量化研究方法依然占据着研究方法的重要地位。

马尔科姆·泰勒在分析了欧洲2000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17种英文高等教育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后得出结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占主导的只有三类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分析(37%)、多变量分析(26%)以及访谈(17%),这三种研究方法占到文章数的80%之多,即文献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质化研究分别占据了发表文章的37%、26

%和17%。马尔科姆还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像文献评论、问卷调查和访谈这些方法都非常普遍。

从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看,国内主要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马尔科姆所指的诸如概念分析、批判和现象学等思辨类型的研究方法,而关于量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内容比较单一,比如,调查问卷类文章主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经验方面,诸如大学生就业、创业、学习等。有学者在分析《教育研究》所发表的文章后指出,它共登载的165篇研究论文中,主要以思辨、历史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完成的论文为主,占86、7%,其中思辨类论文达115篇,又占有绝对优势(70%)。采用“定量方法”或自然科学方法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数理分析研究论文共计22篇,仅占13、3%。

三、量化研究的运用与效用范围

在教育领域中,量化研究要求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立各种关系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同时将事物在某一时刻凝固起来,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干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进而检验某种关于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论假设。在研究过程中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由于量化研究所具有的客观性,以及具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等特征,它在宏观研究、因果分析、规律性和趋势性问题的分析、描述、预测及验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马尔科姆对高等教育文章研究方法特点的总结看,采用量化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系统政策、课程设计、高等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经验等研究层面和主题方面,关于教学质量、院校管理等研究则较多采取了混合研究方法。由此可见,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适用于下述研究。(1)适合于宏观研究。即比较适合于教育政策、教育规划和教育预测方面的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趋势性的特征预测,通过教育现象的平均情况和抽样总体的代表性,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2)适合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例如,研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等。(3)适合于课程改革、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描述和预测性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将数据加以分析和归纳,发现和推断具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特征和模型。(4)能够证实或证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并不断地修改或完善已有的理论假设。比如,学习心理领域的许多理论就是通过验证或证伪方法发展起来的。

信度和效度是关系到量化研究结论准确和普遍意义的关键性要素,而无论是观察、实验、测量、数据统计,还是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其设计和研究难度都比较大,对研究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研究者除了需要具有严谨规范的求实精神、较强的演绎归纳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对研究问题能够给予合理假设,需要具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研究者不仅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样本或者选题值得进行大样本调查,同时在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工具、分析深度、合作沟通等诸多方面都应具备科学的态度和较高的专业水准。

四、基化研究的优缺点辨析

实际上,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虽然强调事物的“量化”,即通过对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而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其根本意义依然在于寻求一种规律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是量化研究更追求和强调科学的程序、手段和步骤,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和相关关系进行调查、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一般来讲,在研究阶段上、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上,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更高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量化研究方法有以下优点。(1)量化研究方法符合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教育研究可以定义为对数据(用于分析和研究的各种数字、文字、图象或其他形式的资源)的系统收集和分析,其目的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概括、预测、干预和说明。”(2)量化研究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有效积累,有利于对研究问题的深度解决,有利于克服教育研究中的主观性和各种偏见。如果我们想对大学的教学改革评头论足,必须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的教学现状,否则难以令人信服,而这很难通过思辨或文献等方法来完成目的。大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真实想法,只有通过

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才能够真实地得以反映。以张红霞、曲铭峰的《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及启示——基于全国72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为例,该文章通过对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性的问卷调查,通过大量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客观真实地为我们揭示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情况和影响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其得出的结论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除外)的教学质量问题普遍严重;教学经费不足是质量问题的首要原因。由于研究者客观中立的研究立场和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由于问卷内容的严谨规范和数据资料的真实可靠,尽管结论令人意外,但却很难否认该结论的真实性。(3)量化研究能够通过清晰易懂的图表、数字或简短的文字说明事实、实质和趋势。比如,马丁·特罗通过相关数字对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上)和普及化阶段(50%)作出了科学论段,形象说明了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特征。

量化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量化研究除了对研究者的技术性有较高要求外,还需要研究者秉持一种客观中立的立场,尽量坚持价值与事实的适度分离。但是,当研究者因某些原因想用自己的研究支持某种观点时,就有可能产生偏见,这势必会影响结论的真实性。虽然研究者应坚持价值无涉这一原则,但真正将价值与事实分离却很难做到。(2)作为量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问卷调查法,其抽样误差总会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的总体效度受到影响。问卷调查和结果往往会受到经费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且,大多数问卷往往比较浅显,不能深入到引出应答者真实意见和情感,也就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为例,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调查,但调查的人群却只有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反映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意向与家庭背景关系、大学生赞成创业或不赞成创业原因、大学生创业知识等问题方面,而有些结论与问题内容不构成必然关系。比如,结论对策中的“政府应优化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与问卷内容无法呼应。(3)基于访谈法的量化研究结果的效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访谈者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研究者在对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时,不同变量的选择会对结论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如政策等变量因素在实证研究和数据预测中很难得以体现。预测与实际的不符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对宏观预测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预测方面,20世纪90年代相关实证性预测文章对我国2010年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最大胆的预测也没有超出1000万人,而200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超过2 700万人。在对教育现象的相关分析中,有些相关分析显得比较牵强,令人难以认同。有时从一项相关研究的结果中获得有关原因和结果的推论是困难的。当变量a和b相关时,研究者不能明确地推断出是a引起b,还是a和b是由第三个变量c引起的。

要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这些方针和政策,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为教育科研机构的转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教学科研研究篇7

关键词: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实验教学;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科研思维较弱和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与我国所提倡的创新型和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教育培养模式,尤其是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国高校专业课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教学和科学研究两大块。其中教学是专业课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而开展科学研究能逐渐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教学和科研两者互相补益。一般从事一线科研工作的专业课教师其课堂内容更丰富,教学内容更能贴合社会需求,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毕业以后具有更高的工作适应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均将科研项目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相结合。在保证研究项目顺利完成的同时,也培养了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本科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教师的科研项目,缺乏对科研流程最基本的了解,主要通过本科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完成毕业论文两种方法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验课教学是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理解并运用理论内容,进行科学思维培训和创新知识培养的媒介。相对于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开展生动有趣的实验课,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专业实验课多采用经典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1],学生通常按照实验课教材记录实验步骤,获得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枯燥,长期开展会降低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产生应付实验课的情况。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专业课教师的科研项目融入本科生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了解当前的专业热点,进而全方位提高专业素质。尤其是探索性的科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科研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其今后在专业工作中积累经验。天津科技大学设立的“实验室创新基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点燃了本科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将科研成果与本科生实验教学相结合必须

保证学生掌握学科基础技能通常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较多,科研难度与本科生的能力不匹配,不能直接作为本科实验教学的内容,必须经过取舍,保证在培养本科生基本技能的基础条件下开展;必须先将科研项目中的实验内容经过筛选、拆分成更小的单元作为实验课教学内容,将科研项目中前期成熟的方法手段与本科生实验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在生物化工系教师的许多课题里,需要从环境中分离获得大量不同的功能菌株。一般新分离的功能菌株,首先需要将这些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将新获得的功能菌株的分子鉴定与“基因工程实验”相结合。这样做既能保证本科生学习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又能增加实验的不确定性。例如从环境中分离获得的是什么菌种,一般通过16SrRNA序列与GeneBank中已有序列相比对,与16SrRNA序列最近的菌种就有可能是获得的新菌种的种属。只有在确定新菌种的种属后,才有可能知道该菌的特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以及后续确定获得菌种未来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开发等。学生通过该学习才有可能发现实验中潜在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在“基因工程实验”课程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并分析基因组DNA的含量和质量。接下来根据细菌16SrRNA序列设计引物,聚合链式反应(PCR)扩增16SrRNA,获得16SrRNA全基因序列。之后将PCR产物进行胶回收,获得高纯度的PCR产物,并将目的基因片段导入质粒。在制作感受态大肠杆菌时,将前期获得的带有目的16SrRNA序列的质粒转化到感受态大肠杆菌中,通过抗性筛选和蓝白斑筛选,获得携带有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提取质粒,并利用质粒特定引物PCR扩增,检测携带导入大肠杆菌的质粒中目的基因是否是阳性的,最终将携带阳性质粒的大肠杆菌送测序公司进行测序,获得目的片段的碱基序列,与GeneBank上的DNA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利用Mega和Clustal等软件建立细菌16SrRNA进化树,初步确定微生物的种属。在这些实验过程中,既能保证本科生获得实验技能,又能感觉到实验具有的应用价值。在成功获得一些真正有用的实验结果后,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反之,在实验失败后,鼓励学生寻找实验设计的不足,并改善实验方法,从而最终解决问题。这种将科研项目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既能培养本科生的学科实验技能,又能促进教师的科研项目推进,一举两得。

二、将科研方法引入实验教学

科研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这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采用适宜的科研方法能使科研工作高效快捷。相对于传统的本科实验课程,科研项目一般更具有探索性。将科研项目引入实验教学既能降低学生因做传统实验而造成的枯燥感,又能有一定的创新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作为本科生,如果能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到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对他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或发挥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例如在“基因工程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寻求更优性状的菌种以提高发酵产品的经济性和高效性。教师将实验室新分离的菌种交给本科生进行分子鉴定,学生有机会提取不同微生物的基因组DNA,了解不同微生物的特性。因为不同微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略有不同,学生就要从专业网站查阅相应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并与专业课教师讨论实验开展的可行性。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教师要培训学生从哪些科研网站查阅文献,因为大多数本科生的专业英语基础不强,笔者一般建议本科生首先从CNKI中查阅一些中文文献,通过阅读中文文献让学生对该领域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查阅英文文献,如WebofScience、SpringLink、Science-Direct等网站的文献,在该网站主要查阅一些文章的标题和摘要;最后对真正感兴趣的文献再下载进行全文精读,获取需要的实验方法和思路。这种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方法,会培养本科生从科研的角度解决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科研实验室设备和技术引入实验教学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本科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是相互独立的。大部分高校对于本科实验经费投入相对较低,本科实验室所配备的设备和仪器基本上都是一些常规的仪器,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学生使用老旧的仪器设备,导致其参与本科实验课的热情不高。如果学校的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能面向本科生开放,将能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本科生能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技术、仪器和实验方法。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化工方向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完成了许多部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具有完成该类项目的软件条件和硬件条件。而一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在大学中普遍使用率不高,尤其是一些仪器的电子器件如果长期不使用,也会导致损坏,这将直接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这些科研实验室对广大本科生开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掌握最新的研究设备的使用方法,拓展其科研视野。

四、改进研究方法

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本科实验教学要尽可能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提高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实验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如果本科生实验课仅限于课本,不能及时更新,那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将本科生实验教学与当前正在实施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能促进实验教学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方法,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成果[3]。对实验项目进行科学重组,使其与现代化科技发展相适应,与生产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研究意识,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提供途径,又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学习最新技术和理念。例如PCR技术在“基因工程实验”课中非常重要,学生充分掌握该内容对其今后的科研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PCR的因素有很多,一个小失误就可能导致实验失败。在实验失败后,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实验方案,例如通过改变模板浓度、Mg2+浓度、退火温度及时间等条件,最终获得阳性结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

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政策,也是教育事业发展客观而意义深远的要求。科研项目应用于本科生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实验内容的逻辑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根据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培养其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一定的生物化工学科素养,其主要核心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理解“基因工程”基础理论;将基因工程原理用于生物化工技术领域;了解一系列的相关实验技能;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物时,养成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习惯;在学习“工业微生物”课程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现代高等教育是连接基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在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遇到问题时,学生的最初想法不应该是绕开问题,而是要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什么网站查阅资料、如何查阅资料、如何综合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科研研究篇8

新课程改革以后,各有关教育部门和各中学都要求教师进行学科教育研究,力争成为研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然而,课程改革推行十年以后,当我们与广大的中学化学教师交流的时候,发现在绝大部分中学化学教师看来,做学科教育研究就是写文章。中学化学教师将做学科教育研究简单地理解成写文章,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除此之外,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对于如何进行学科教育研究还存在诸多误解。针对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对如何做学科教育研究存在的诸多误解,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澄清。

一、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对学科教育研究的误解

新课程改革以后,广大的中学化学教师投入到了学科教育研究的队伍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学化学学科教育研究的队伍实力。与广大中学化学教师进行交流,发现他们对学科教育研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误解,对此我们进行了梳理、归纳。

(一)做学科教育研究就是写文章

很多中学化学教师普遍认为,做学科教育研究就是写文章。事实上,写文章只是学科教育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将研究的成果撰写成文与广大同行分享、交流的过程。从学科教育研究成果交流与推广的角度来看,写文章是做学科教育研究的重要阶段。但是,从学科教育研究的整个过程来看,写文章只是整个学科教育研究过程的一个环节,占据整个研究过程的时间并不是太多。写文章只是对整个学科教育研究过程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对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工具和方法的使用、研究结论的得出和结论的讨论进行阐述。如果没有大量的前期实际研究工作,写文章只能是无米之炊;空中楼阁;。我们应该端正这样一个思想:文章是写出来的,研究是做出来的;。只有通过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提出明确的研究假设、应用合理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讨论,才有可能做出高质量的学科教育研究。因此,做学科教育研究并不是写文章这么简单。

(二)做学科教育研究就是进行哲学思辩

学科教育研究具有教育教学研究的研究范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三种研究范式:教育哲学思辩范式、教育定量研究范式和教育定性研究范式。有学者[1]认为,从研究目的来说,如果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理论,可采用教育思辩研究范式;如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则可采用教育定性研究范式;如果为了提供事实例证,为理论论证或政策决策服务,一般可采用教育定量研究范式。中学化学教师进行学科教育研究与大学学科教育专家进行学科教育研究是有所区别的。大学学科教育专家倾向于从比较上位的层面上来研究学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中学化学教师具有实践的土壤,应该扎根于学科教育的土壤和实际,选择教育定性和定量研究范式开展学科教育研究。教育思辩范式适合于大学学科教育专家发展学科教育理论之用。

(三)只有大学学科教育专家才能做学科教育研究

很多中学化学教师认为:做研究是专家的事,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只要把书教好了就行了。;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如果回顾一下前苏联的教育家,就会发现前苏联的很大部分教育家都是中小学教师。他们在学科教育的实践土壤上做了许许多多的行动研究,提炼出了很多学科教育的观点,丰富了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体系,揭示出了一些国际同行认可的学科教育的基本规律,并将这些基本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优化了本学科的课堂教学。因此,并不是只有大学学科教育专家才能做研究,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如果可以扎根学科实践,提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教学问题,并付诸实践去解决它,在行动中收集化学教育证据,提炼化学教育观点,揭示中学化学教育规律,必将成为研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

(四)做学科教育研究就是模仿专家话语

当前,有许多中学化学教师在进行学科教育研究的时候,总是底气不足,过多地去引用专家的话语,模仿专家的话语,而缺乏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的学科教育研究难免有鹦鹉学舌;之嫌。当中学化学教师的学科教育研究中充斥着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话语的时候,自己那仅有的少量的观点和见解不免就被淹没在既有理论之中。很多中学化学教师生怕自己的文章中没有专家话语显得自己水平不够,做学科教育研究、写文章的时候不是想着如何去确实地解决学科教育中的现实问题,而总是费尽心思,生拉硬扯,总觉得只有将自己的研究与专家的话语扯上关系才显得自己是与主流接轨的,与时代同步的。中学化学教师的学科教育研究不需要去模仿专家话语,而只要认真地去突破学科教育中的每一个现实问题就可以了。

(五)做学科教育研究就是现有理论加教学案例

经常阅读化学教育教学类期刊杂志的同行应该都有这样的一种体会,现在的很多中学化学教师做的学科教育研究就是将国外的诸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信息加工;等理论拿来,加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案例,然后冠以建构主义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多元智能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加工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等帽子。开展这样的学科教育研究本身并不能说没有意义,只是过多地去研究现有的理论,而没有对自己实践中产生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没有扎根于学科实践,这样的学科教育研究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的意义值得商榷。因此,当前的化学学科教育研究应该尽快摆脱这种研究套路和模式。

(六)学科教育研究和学科教学本身截然分离

很多中学化学教师的学科教育研究课题并不是来自于自身的教学困惑,也不是来自于实践的需求,而是来自于一些所谓的热门研究,比如教学有效性研究;探究能力培养研究;科学素养培养研究;等。当学科教育研究不是源自于实践的时候,学科教育研究就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学科教育研究结论对于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问题的解决的实效性也就不可能存在。当前很多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和研是截然分离的,研不能为教服务,教不能为研提供土壤。因此,需要厘清一个问题,学科教育研究与学科教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如何进行学科教育研究

当前,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对于如何做学科教育研究存在种种误解,对于选择什么样的课题进行研究存在困惑,对于什么样的课题对于实践才是有价值的很是迷茫当前的中学化学教师进行学科教育研究应该围绕学科特质;选择研究课题,基于教学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明确研究假设;透析研究目标,巧用研究方法;突破研究问题,基于研究数据;进行合理推理,扎根学科实践;揭示化学教育的基本规律。#p#分页标题#e#

(一)围绕学科特质;选择研究课题

当前,中学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主要有班主任工作研究、德育工作研究、学科教育研究等。很多中学化学教师认为班主任工作研究和德育工作研究是自己最擅长的研究领域,而学科教育研究并不是那么的容易。但是,在这三类研究中学科教育研究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和帮助应该是最大的。因此,中学化学教师们应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科教育研究中。同时,学科教育研究应该具有学科特质;而不能是一个学校里所有的教师都毫无区别地在研究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水平;等更具有学科特质;的课题进行研究。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应该将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科教育研究中,同时研究的课题应该体现本学科的特质,不应该贪大求全;,做放之所有学科皆准;的课题。

(二)基于教学问题;开展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以后,由于课程理念、教学理念、教师定位和学生定位的变化,中学化学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形形的教学问题;,中学化学教师应该紧紧地抓住这些教学问题;进行研究。这些教学问题;可能涉及到课程标准与教学一致性的问题、教材编写问题、教材深层解读问题、教学行为问题、教学思维问题、教学智慧问题、具体的学科知识问题、化学实验异常问题、学生前知识问题、学生思维发展问题、学生行为问题、学生学业分化问题、学生学业负担问题、学生作业批改问题等等。只要把握住这些教学问题;,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应用各种研究工具和方法在实践中开展学科教育研究,就一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必将提升和转化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明确研究假设;透析研究目标

教育科学研究向自然科学研究学习以后,作为一项完整的教育科学研究都需要有清晰的研究假设;,对于所要研究的课题的未知状态;要有一个清晰的阐述。只有明确了研究假设;,该研究课题才有可能开展,研究目标是否达成才有可能进行评估。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开展学科教育研究普遍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研究中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没有研究假设;,作为研究者的中学化学教师就不能很好地透析研究的目标,学科教育研究就会显得很迷茫,学科教育研究就会走入死胡同;。学科教育研究目标是否达成也将很难评估。因此,按照当前教育科学的研究规范来看,每一项完整的学科教育研究都应该有明确的研究假设;。

(四)巧用研究方法;突破研究问题

中学化学教师在进行学科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研究方法;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匮乏。当前中学化学教师的学科教育研究并不是方法太多了,而是方法使用太少了。在诸多的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很多时候研究者并没有使用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更谈不上巧用研究方法;。因此,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在开展学科教育研究前,应该首先学习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并学会灵活、巧妙地应用各种研究方法;。既遵从研究方法;又不被研究方法;所局限。

(五)基于研究数据;进行合理推理

从研究过程本身来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得出可靠的研究结论。影响研究结论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研究方法和工具的选择、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的推理分析等。作为研究者,得出的每一项结论都必须有充分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数据作支撑。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在开展学科教育研究的时候,应该广泛地收集教学实践中的证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和表征,基于研究数据;进行合理地推理,不超越研究数据;作无根据地推理。同时,对于得出的结论应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深入讨论。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财务风险管理及其防范(精选8篇)
  • 下一篇:职称评定工作总结通用(精选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